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2024-07-18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精选12篇)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第1篇

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是通过课题研究, 搭建专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平台, 让教师能够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开阔视野, 聆听最前沿的教育理论。二是通过课题研究,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造就各学科的“名师”。课题研究的开展, 有助于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素质;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开发教师的创造力。三是通过课题研究,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从事课题研究, 能使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四是通过课题研究, 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一方面, 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 能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壮大课题研究队伍, 另一方面, 为学校不断确立本期策划新课题研究打下了X良J好的基础。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只凭一时的热情是不能完成的。作为研究者, 要清楚这项工作的艰巨性, 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坚定不移地开展这项工作。矛盾时时都有, 问题处处都在, 作为一名新型教育工作者, 要善于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科学地剖析问题, 创新地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开展, 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 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下面请曾副校长主持研讨。

曾淑萍 (副校长) :我校目前开展的这一课题研究, 是要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得以有效地沟通、连接和融合, 使中小学数学课程在客观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有机整合起来, 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 也使数学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 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产生积累效应, 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跨越学段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课题研究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学学习内容差异的研究。

2.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衔接的研究。

3.小学和中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差异的研究。

下面请大家交流看法。

学习心理的衔接

王鸿 (小学高级教师) :从教学中发现, 许多学生在小学时数学成绩很好, 但升入初中后其数学成绩却每况愈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课程内容的变化。例如, 从小学到初中, 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域, 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等内容。

2.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相对来说, 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 课堂容量较小, 对重点难点可以反复强调, 对各类习题的解答, 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 学生也有时间巩固。而从初一上学期开始, 由于课时紧, 中学课堂容量大, 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 学生探究时间少, 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

3.“过渡期”的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 学习内容的增多, 学生需要相应的适应期。初一上学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 不注意采用适合由小学到中学这个过渡期特点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丧失, 成绩必然会退步。

浦同斌 (小学高级教师) :整个中小学的学习过程, 其实就像接力赛, 谁能把快乐学习的接力棒握紧并一直传递到最后, 谁就能赢得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动力就是学习的兴趣, 只要学习兴趣不丧失, 困难永远都只是暂时的, 倘若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那么成功也就只是短暂的。所以,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诸多因素变化的过程中, 学习兴趣是搞好各种衔接的核心因素。作为一个教育者,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允许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 让他们握紧“兴趣”这根快乐的接力棒奔向既定目标。我们也坚信:人人天生喜爱数学, 人人都能学好数学。在学习中能学得快的快一点, 不能快也可以慢一点, 只要是符合规律, 迟开的花也一样美丽, 这才是保持兴趣的准则。

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能紧紧把握好兴趣这根快乐学习的接力棒, 在无涯的学海中以“乐”作舟, 在有路的书山中以“趣”为径, 让孩子们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实现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吴珊珊 (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 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 采用创设情境、以旧引新、直接导入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探索、讨论交流, 并要求学生学完新知识后适时练习, 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前期, 思维活跃, 逻辑思维能力在逐步提高, 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比小学有所加深, 注重学生数学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发展学生思维, 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中小学生认知心理及其特征的不同, 教育方法上中小学数学既要有所继承, 也要有所变化, 没有继承, 完成不好衔接, 没有变化, 不能实现创新的要求。当然,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记者感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数学时有较强的依赖性, 学习中遇到问题会想到请教老师, 或找类似题型模仿练习, 在老师的帮助下, 一般都能顺利解决问题, 数学成绩会很好,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高, 自信心也较强。但小学生心理素质较差, 情感表现不稳定, 自控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 进入初中后, 知识领域拓宽, 学习难度加大, 而中学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扶着走”, 因此有些知识不能掌握, 完成作业亦有困难, 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会产生不适应以至造成心理压力。针对这一现象, 对初一学生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其全面认识并深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 中学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 消融学生的心理负担。小学教师也要有意识教给六年级的小学生一些心理上调适的方法, 帮助他们进入初中后能做好心理上的衔接。在初一数学教学中, 应在教学要求允许的条件下, 适当控制讲授的进度和深度, 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 精心设计有层次的课堂提问,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使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对,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享受学习的乐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

杨霞 (小学一级教师)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是数学教学改革中常被提起的一个话题,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反映, 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 由于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许多不适应, 导致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 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出现滑坡现象, 这就突显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以下就田春萍老师执教的“列方程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应用题在中小学都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有两种解法, 一种是算术解法, 另一种是方程解法, 而以算术解法为主。在算术解法中, 未知数处于特殊地位, 解题是从问题入手, 或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深入探求, 最后用已知数与运算符号直接连接起来的算式表示这个未知数。在中学数学中, 应用题则以列方程解为主, 而列方程是用字母代替未知数, 让未知数在所考虑的数量关系中与已知数处于平等地位, 再根据题目中数量相等的关系建立方程。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针对小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找不到题中的等量关系, 找到等量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对代数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 习惯用算术解法等问题, 应把重点放在抓等量关系, 从列代数式起, 采取表格形式或示意图来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使学生由算术解法自然过渡到列方程解法。一般地说列方程解要比列算式解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的优越性, 小学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列方程比算术法解更简便的应用题对比讲解, 使学生体验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有了这个基础, 学生就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 新知识的教学以复习铺垫、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直观教学多、偏重形象思维;教师扶的多、放的少。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图示法、归纳法、对应法、转化法、化归法、分类法、列举法、假设法、方程法等。到了初中阶段, 新知识的教学一般都是直接进入课题, 学习内容多、坡度大;教师扶的少、放的多;强调推理论证, 偏重抽象思维;数学思想方法增加了消元法、代入法、函数法、集合法等。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这些变化, 应引起中小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自觉地做到在小学阶段渗透, 在中学阶段引导, 让学生较好地适应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减缓学习的坡度, 避免学习成绩大起大落。

徐俊勇 (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 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 在中学教材中还要系统学习, 构建科学的概念。一些小学中直观描述的概念在中学会得到扩充和发展。如小学阶段是这样描述圆柱体的:圆柱的两个底面, 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侧面, 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到中学学习几何, 才给出明确的定义:圆柱是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 其余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又如, 角的概念, 小学阶段给角下的定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而且角只限于0°~36°, 到了中学, 才给角下了科学定义:“角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在平面内旋转而成的。”由于角的形成带有方向性, 这样就出现了负角, 把角的范围扩大了。

有些数学概念在小学阶段教学时不要过分强化, 或随意表述, 以免与后续的初中学习内容相矛盾, 一定要从教材的结构中去把握数学概念相应的教学要求。例如, 小学阶段在描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不能说“两条直线, 要么相交, 要么平行”或“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而把“同一平面”这一条件抛开, 因为到了中学,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增加了异面直线。

由于小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积累不多, 而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 所以小学阶段进行概念教学一般是依照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 即感知→表象→概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不断积累, 智力不断发展, 到中学阶段, 概念同化应逐渐成为他们获得新概念的主要方式。

范吉梅 (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和中学分段教学主要是考虑了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 而知识的连贯性往往被忽视, 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进入中学后的学习方法不适应。按照思维发展规律, 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中小学教师都应重视搞好衔接, 使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 能力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 但是仅有具体形象思维是不够的,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 在掌握合情推理的基础上, 还要逐步学习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 以提高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抽象的逻辑思维方法, 以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

刘振宇 (小学高级教师)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 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搞好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衔接是个关键。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 小学老师常用有趣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方法灵活, 练习形式多样, 而中学教师则更多的是强调“有意注意”, 但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有个发展过程, 要多加引导, 逐步培养。中学课堂密度增大, 学生往往“吃不下去”, 这就要求老师不要太急, 给学生一个适应的时期。小学生年龄小, 自制力不强, 进入中学后, 在管理上不能“全放”, 要先有个“半放”的过程。要不断进行思想教育,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采取切实措施, 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并提出严格要求,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立足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改进教学方法, 是顺应中小学数学衔接,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良策。

张丽宏 (中学二级教师) :中小学要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上衔接。许多数学知识, 在小学阶段只是基础, 到初中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拓展。比如, 三角形问题, 小学涉及的是图形, 及其分类、作图、内角和等一些简单的问题, 而到初中则涉及三角形的全等、相似等问题, 两者之间界限明显。因此, 教学初中数学知识时, 有必要引入小学课程涉及的定律、法则。小学的一些数学基础, 是打开初中数学宝库的“敲门砖”。另外, 有些到初中才学习的内容, 也不妨在小学阶段进行适当的渗透, 比如, 增加些简单的推理说明的简便书写, 把“∵”、“∴”等符号引入小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样, 学生到初中时运用会轻车熟路。

刘艳芳 (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客观上存在差异, 要求也不相同, 学生在六年的小学学习中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 初到中学, 有部分人不能适应, 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便可能造成学生的后继学习“断桥”, 学习产生困难。因此, 教学时一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由激发学生兴趣转向关注数学实质。新课改以来, 教师在教学新知之前, 都要创设情境, 但由于教师过于强调情境创设的作用, 导致与教学无关的内容过多, 与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联系不紧密, 让课堂上的趣味性冲淡了数学味, 为了很好地实现中小学教学衔接, 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 应多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思维活动, 发现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 领悟数学知识的实质。二要注重形象直观性, 强化抽象概括性。小学数学教学多是通过具体形象、直观描述的方法来阐述知识, 如, 三角形、圆的知识, 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出现图形, 而到四至六年级才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像红领巾、三角旗、房架的外形这样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我们周围的很多物体, 像硬币、钟面……都是圆形的。”初中数学教学对想象、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有较高的要求, 因而要使学生较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 应继续以形象直观做拐杖, 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水平。三要注重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学习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 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 在传授新知时, 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 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 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 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例如, 有理数的乘法和小学乘法的区别仅在积的符号, 所以讲课时可从小学学习过的乘法运算入手, 重点放在符号法则上。如, 计算下面各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 感知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与小学的乘法法则的联系与区别, 逐步完善乘法运算的知识体系。四要精讲精练,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为了使学生在升入初中时能适应中学教师的教法, 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尽可能精讲精练, 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练习, 不能因为担心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都讲透讲尽, 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寻找答案, 让他们自主探索。这样, 学生就能逐步摆脱依赖性, 增强自觉性,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感语:小学阶段由于所学知识相对简单, 学生接受的大多是一些直观、感性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 教师比较重视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的阶段。初中的数学知识、教材内容明显加多、加深、加广, 显得抽象, 并且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逐渐发展为较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突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也更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知识、数学概念都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 随着知识的拓展和加深, 思维方式必然发生很多变化, 因此, 深入探索中小学教材、教学方法的差异, 寻找中小学数学教材衔接的切入点, 并有意识地在小学阶段渗透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就显得十分必要。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对较少, 压力较轻, 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预习、听讲、复习等方面的指导, 而初中数学学习内容较多、知识面不断拓宽, 为了让学生平稳过渡, 初中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适当保留一些小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时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数学学习, 思维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提高。在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间, 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要设计好教学程序, 使数学教学既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又有一定强度,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

刘振宇 (小学高级教师)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保证。小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 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升入初中后, 由于学科增加和数学学习内容逐步抽象, 课堂知识容量增大, 教学进度加快, 部分学生不适应。因此, 要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首先是让学生学会探究, 勇于质疑。无论是新课的预习, 还是旧知识的复习, 只要有疑问, 就应主动寻求解决。可以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加以解决, 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解决, 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其次是学会审题。审题即分析题意, 查明题中的已知条件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审题时, 先要通读全题, 把题目的含义连贯起来, 如果读一遍未形成清晰的印象, 可以多读几遍。在通读题目的基础上, 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例如, “增加了”与“增加到”含义是不同的, 要仔细辨析。再次是学会总结。初中阶段让学生自己做学习小结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建构知识的完整体系。小结时, 可以通过梳理知识结构, 用图表的形式进行概括, 也可以通过分析典型例题, 提炼出解题方法。学习方法应灵活多样, 因人而异。只要学习中认真总结, 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数学的正确而有效的方法。

杨丽仙 (小学高级教师)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 预习可从布置一些能模仿例题的简单问题入手, 使学生逐步尝到自主寻求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甜头, 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 到了初中, 学生便能自觉预习, 主动提出问题, 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我们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 还重视教会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 一边看书, 一边思考的习惯,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 都要指导学生研究课本, 多问几个“为什么”, 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就书面练习来看, 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差, 对老师和同学有依靠思想。进入初中后, 会出现解题书写格式不规范, 步骤混乱等现象, 因此老师要做出榜样, 言传身教。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 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小结, 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引导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 如将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整理, 记录成册, 便于复习时参考,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小学高年级教师应尽力做到精讲,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律意识。初中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全方位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知识, 初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教学。这样, 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杨丽梅 (小学高级教师) :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了良好的听课习惯, 到了初中, 这些好习惯将让其受益匪浅。因此, 在小学阶段,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如遵守纪律、倾听别人发言、对老师的提问能积极思考、能积极发言并提问等。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把这些好习惯带到中学, 即使学习环境变了, 学习内容增加了, 学生也能逐步适应。同时, 小学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因为一道难题无法解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的思维性、趣味性, 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 发挥数学趣味性特点, 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让其思维得到发展, 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保持。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老师往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引起学生注意, 增强学习效果, 如多媒体教学, 多种教具、学具的使用, 小红花的评比等, 从教学效果来看, 这无可非议, 但从学段来看, 低段可大量使用, 中段适当减少, 高段就要注意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有些教学内容, 尝试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思维得到训练, 如田老师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课, 让学生在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把学习内容的知识点找出来, 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对初中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王聪 (小学高级教师) :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许多教育专家和教师做过相关研究实验,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针对性还不够,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我认为, 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应从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这一薄弱环节抓起。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 是教育的杠杆。”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育是什么,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 不仅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更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可以说,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刚升入初中, 小学里的许多良好学习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 专心听讲, 积极举手发言, 声音响亮, 书写认真规范等, 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 对于数学课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但要真正实现中小学的平稳过渡, 还得重视以下几方面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初一学生一般不会记笔记, 往往是用记笔记代替听课与思考。因此, 从小学中高年级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勾画或记下一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到了高年级要训练学生学会边听边记, 记要点、记疑问、记易错点、记解题思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 到了中学, 即使在课堂中有听不懂的地方, 也能在课后查漏补缺,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是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 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又能使知识系统化, 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 必须先复习知识, 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 把所学知识内容前后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概括, 写出知识小结, 进行查缺补漏, 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公式、定理, 发现存在问题, 掌握规律。在小学把学生的课后复习习惯培养好了, 也就为后续阶段的中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燕 (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处在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不仅为他们进入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还可以让其终身受益。

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讨论, 重视交流, 但往往独立思考不够, 而初中数学教学更强调独立思考。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做到凡有合作交流, 必先有独立思考。

二是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对进一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小学阶段题目相对简单, 小学生的解题过程往往不注意规范书写。学生在书写解题过程时, 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只有答案, 少有过程;二是虽然有解题步骤, 但书写前后顺序混乱, 不符合推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适当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进入初中以后, 书写习惯更为重要, 特别是几何证明题的书写更要规范。

三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数学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时间的局限, 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有限的, 无限的知识探索还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 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等方式, 弄清所学数学知识, 如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二是指导学生积累资料, 可准备“数学反思本”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 (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变式题等) , 以及错题收集成册, 便于复习时参考, 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第2篇

松柏中心学校课题研究小组

小学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数学学习的严重分化问题是长期困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消除这一分化的有效途径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本课题通过对初一和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及理论学习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从中小学老师的角度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上顺利过渡提供了一定借鉴。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时常听到有的学生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成绩每次考试大都在八十分以上,很少有不及格的情况,怎么升初中后数学成绩下滑这么快?”,我们调查了几届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的数学成绩发现的确存在这一现象。询问其他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目前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中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中小衔接的研究力度,也获得了不少的成绩,但针对于数学学科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上的研究为主,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一个系统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兼顾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具体问题

本课题试图通过“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有效衔接”的实践过程,将现实在中偏离我们数学教学的问题得到的效的解决、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努力削缓小学与中学两学段之间的“陡坡”,并达到一定现实意义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把学生上初中后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对比本校六年级师生和初一师生在数学学科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分析引起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因素、影响中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相关因素分。

(2)根据数学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改进本校数学教学衔接的的对策及建议。通过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寻找能适应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可操作性的方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计达到以下目标:(1)构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教学模式;(2)探索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途径

自课题立项起,连续三年我们选取了本校六年级和初一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验研究。其中我们对2009届的六年级学生数学成绩进行连续跟踪调查。

(一)开展理论学习,提升课题组成员科研素养。

课题研究的先导是理论学习。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才能开拓出全新的研究领域。

(二)相互听课探讨,了解中小学教育现状。

充分利用我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组织小学和初中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分析综合反思,调整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研究。

(三)进行问卷调查,掌握衔接存在问题。

课题中的调查问卷主要面对六年级和初一学生,组织了两次问卷调查,分别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现状调查》和《中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面对老师的是《小学教师所希望的中学教育调查》。

(四)组织考核学生,形成阶段学科评价。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捕捉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形成阶段学科性评价机制。组织学生参加考核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搭建反思平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每节实践课后,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反思,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水平。

(六)请领导、专家指导,指明方向。

课题研究期间,我们林区教研室有关领导和专家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给课题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指明了方向,避免课题研究走入歧途。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活动

(一)前期调研,选择课题

我们大量走访了学生、学生家长、教师,调查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的数学成绩,发现的确存在成绩下滑在这一现象。询问其他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我根据《关于神农架林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从《神农架教育教研课题目录》中选取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这一课题。

(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 柯贤杰: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黄全美:负责组织研讨和记录 万昌红:负责教材的收集和对比 王 禹:负责收集整理学生问卷

赵润超:负责与小学教师的联系和教师问卷调查 廖昌军:负责阶段性工作总结以及对外联络和经费保障

(三)合理规划,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1、2010年1月-2月:

根据课题的性质,做好如下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收集有关资料,商讨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人员的分工,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2、2010年3月-4月:

完成开题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开题报告会,接受专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修改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四)实施课题研究,收集资料 1、2010年4月-8月:

课题组各位成员利用休息时间自行学习有关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加强课题人员的理论学习。2、2010年9月-2012年6月:

①学习优秀课例,组织成员在校内、校外听课学习; ②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公开课);

③对小学部及初中部数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

④对六年级和初一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式情况问卷调查; ⑤对教师课件、教案、论文、学生成绩测试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⑥对中小学数学衔接内容进行对比研究;

3、课题研究后阶段的工作安排(1)2012年7月-9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研究论文。(2)2012年10月:

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分析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扩展(1)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测量温度,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学生能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但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就难以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了。再比如,测量一座山的海拔高度(以海平面为零界面),用小学所学的数也就可以表示了,但测量海平面以下海水的深度时,又如何表示呢?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包含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随即又出现了一类新的数,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它的边长是多少?于是又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数的范围又扩大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范围。(2)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小学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是可视为实物个数的数通过运算得出结论。升入中学,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和实数之后,与小学相比难度大大增加,其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个点、一条线段的长度、一个数值都可用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表示出来了。但是另一类数又如何简单地表示呢?比如:用n表示整数,2n就表示偶数,2n+l就表示奇数,这样就解决了所有奇偶数的表达问题。一个简单的代数式就表示了无数个现实的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使学生由常量数学走入变量数学学习,这样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未引入代数知识之前,解决实际问题大多用的是算术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数值,采用的直接推出的办法得出结果。而引入代数概念后,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加简捷的途径。把问题中给出的己知量和问题所求的结果——未知量,均视作已知,按照数学逻辑,建立等量关系,然后通过运算求出未知数。这种方法就是方程的思想方法。

所以小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直推法,由己知数间的关系直接推出结论。中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假设法,即先假设所求的未知数为己知数,把它和其它已知数按照题中所给出的关系组成等式,然后再通过求解得出结论。(4)几何知识拓展、提升

新课标对几何内容的安排采取了首先是直观和经验,接着是说理与抽象,最后是演绎的方案。以直线形为例,先借助直观认识一个直线形,进而借助多种手段合乎情理地发现它的某种几何性质,接着通过演绎推 理把这个性质展现出来。在几何内容上从小学到中学的变化,实际上是从“实验几何”过渡到“推理论证几何”。推理几何仍是传统难关。

2、教学方法法衔接问题

目前,“衔接”上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严重脱节。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而中学教学进度快、坡度大。小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而中学直观教学少,练习形式少,教师辅导也少。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而中学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多。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中学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所以学生刚进中学感到不适应。

3、学习方法衔接问题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课程增多,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

4、学习兴趣的衔接问题

学习兴趣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如对数学有兴趣,则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推动学生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灌”和“压”的办法,使不少的小学教师把数学课堂教学教得枯燥无味,使不少学生听到数学就头痛,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在教师的严加管束下,学生虽然没有兴趣,但也只得被动地勉强应付。可到了中学,强调自觉学习,教师稍一放松督促辅导,成绩下降,学生就对数学敬而远之。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会引起动机与效果间的恶性循环。

5、作业格式衔接问题

目前,中小学数学作业在书写格式上有许多地方不统一,小学生长期形成的作业习惯,升入中学后,一下子很难转变过来,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例如:计算结果是假分数的,在小学一定要化成带分数,而在中学就不一定要化成带分数。又如:在中学不强调区分所谓被乘数和乘数,而在小学被乘数和乘数有严格的规定。又如:在中学解题时先要写“解”,而小学又不要求写。

(二)探索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须要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一个衔接点: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

小学数学里的数都属“算术数”,从“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是数学的一次飞跃,是初一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小学里应该为这次飞跃作好孕伏,打好基础。

1.在揭示整数的概念时,要给数的发展留下余地,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而应该说“自然数属于整数”。还可以用如下的集合图表示整数的范围,以示整数除自然数外还有其它的数。

2.早期渗透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小学虽不讲负数,但表示相反意思的量的名词述语是比较多的。如“收人和支出”、“增加和减少”、“上升和下降”等。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负数出现作好铺垫,并可出现符号。3.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中学生数学里一开始就是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的。因此,在小学里要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在20以内加减法教学中就可孕伏了数轴的知识。在中高年级还应要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小数、分数并作加减计算。

第二个衔接点:由“数”到“式”的过度。从具体的量过度到抽象的数这是数学的一次飞跃,从确定的数过度到用字母表示数,引进代数式又是一次飞跃。从“数”过度到“式”的桥梁则是“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单元前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必须认真学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是实际的 需要,这样表示的数和数量既简单明了,又具有含义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以后,在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运用“用字母表示数”的工具。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法则。如:乘法分配律等。

2.用字母表示公式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等。

3.用字母表示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如:果园里种桃m棵,种梨树8棵,种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几倍? 第三个衔接点: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

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大转折。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所求的量方放在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知量求得未知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应用题的“已知”和“未知”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转化,从而求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关键是找出数量关系中的等量关系。“简易方程”一章,重点放在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方法上。先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解,然后再进行对照,使学生认清这两种解法的特点。以后在解应用题时,尽可能用代数式方法解,逐步克服算术解法定势。

第四个衔接点: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

小学数学里学习的几何初步知识,是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得到一些几何概念,基础是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往往侧重于计算,缺少逻辑论证。学习中学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而在小学,这方面恰恰是薄弱点。从“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则是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如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1.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里潜在逻辑推理因素。

2.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3.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

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主题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象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对初中内容望而生畏的恐惧感。

对于正负数这一概念的引入.可先将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因为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这样既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有理数集合,又为再一次扩充作好了准备。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例子,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去积极主动地思考。

现在初一学生年龄大都在11至l2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尚未形成,决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将是初一学生学习数学面临的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坎。因为学生解题时只习惯于套用小学的老师总结好的公式,属定势思维,不善于分析,不善于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狭窄、呆滞,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因为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有些问题同时可用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使学生清晰地理解代数方法的每一步的感受它直接易懂的优越性.从而培养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首先是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有赖于教师在教法上的新型多变,正确、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其次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小学起就要抓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师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1)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一般不要求学生预习,到了初一学生大多不会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既使预习也仅仅只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在指导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章知识的概况。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只要学生认真预习,听课时常常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就会逐步尝到自觉学习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好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及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填鸭式”、“满堂灌”,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机,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边听边思考;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到的和观察到的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①记笔记服从昕讲,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③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白“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①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②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③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跟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平时的课堂小结、单元小结或复习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去复习总结。我们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 6 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目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藉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4、学习兴趣的衔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没有兴趣,没有求知欲,何谈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引导这个环节,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因大部学生对同一目标的兴趣的稳定性、持续性都较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参与状态,防止学生兴趣减退,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提高参与质量。随着参与兴趣的产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个别学生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参与行为和独特的参与方式,影响到课堂秩序,教师应该以适当的方法巧妙纠正,做到既要引导全体进入角色,又不至于伤害其参与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的事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和蔼亲切的笑容,幽默诙谐的语言,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小学,教师要是以鼓励、诱导、启发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学教师也要继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衔接工作。

5、作业书写格式的衔接

中学数学的表达式也可以先渗透到小学高年级。如:运算律用字母表示,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用字母注明,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等。这样做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并不困难,并且有利学生用符号进行思考,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六年级升入初一后,教师要对作业格式做统一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的格式认真书写。在测验时,可以对书写格式赋予一定的分值,而平时要多次强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会很规范的书写了。

6、中小学教师间的有效联系推进中小学数学衔接

打破中小学校与校之间的界限,给中小学数学教师多提供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多交流,多探讨,加深相互学段的学生的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加大交流力度与深度。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牵头带领相关教师多进行互动式教学,多安排一些集体教研的时间。作为老师,尤其是初一的老师更应当主动求教,为学生顺利实现中小学数学衔接提供帮助。

总之,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过渡;既要弥补旧知识的缺漏,又要认真巩固新知识;既要面向大多数,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从小学角度做好衔接工作,也要从中学角度做好衔接工作。

通过努力,课题组成员在近两年来的教学成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中黄全美老师的实验班在2010年和2011年参加全区统考,成绩列全区第二名;在2012年全区中考平均分69.11(全区第一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工作尽管按预期计划顺利开展,但难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课题组成员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繁忙,没有专门的时间完成课题材料的汇总,研究成果也不能快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2、由于工作安排问题,课题组成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及探索中去,对教学的反思总结不够。

3、编写中小学数学衔接内容的教材,我们还在探索之中。

七、结语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在收获良多,但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我们依旧在探索中。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对林区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一些启示与帮助,让我们为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和新课改的成功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全国教师教研教改优秀论文集》中国言实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数学教学的中小学衔接 第3篇

教学内容的衔接

刚进入中学时,因教学环境的变化、课程的增加,初中教师对学生的基础不了解,教学起点把握不准,极易造成中小学教学脱节。因此,中学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要有充分了解,摸清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 小学到中学,数的概念从“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这是学生进入中学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小学数学教师应为这次飞跃做好埋伏,注意3个知识点:其一,讲解整数概念时,不能说“整数就是零和自然数的统称”,而应该说“零和自然数都属于整数”,并用集合图表示整数的范围,以示整数除了零和自然数外还有其它的数,为初中学习负整数做好铺垫。其二,渗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小学数学虽不讲负数,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较多,如收入和支出、增加和减少、上升和下降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负数出现做好铺垫,并可出现相应的符号,如+3°表示零上3度,-4°表示零下4度。其三,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七年级数学一开始就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画图解题,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

进行“数”与“式”的过渡 小学学习具体的数,初中接触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代数概念,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实现这次飞跃的桥梁则是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又要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如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

从“算式”到“方程”的过渡 算术方法与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虽基本关系不变,但思维方法各异。例如:“比一个数的2倍大5的数是11,求这个数。”算术方法的特点是逆推求解,把所求量放在特殊地位,列出算式(11-5)÷2,求得未知量;而代数方法则是顺向推导,通过等量关系把应用题中“未知”向“已知”转化,设所求数为x,则2x+5=11。由“算式”到“方程”是学生思维方法的一大转折,因此,小学数学在教学时应尽可能用代数方法解答,逐步克服算术解法的思维定势。

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 小学的几何初步知识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到几何概念,侧重于计算、演示、初步感知,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中学平面几何学习需要逻辑推理论证。从“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是逻辑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一是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材潜在的逻辑推理因素,如解方程和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二是应用题教学中,会用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是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图形用字母注明,解题后要求学生养成口头说明逻辑推理过程的习惯。

衔接中的具体方法

兴趣上的衔接与培养 中学学习对初一新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教师应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开学第一堂课,结合学生所熟知的事例,给学生讲述什么是数学、数学的特点、数学的用途及如何学好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用途广,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决心。

新旧知识的衔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将新知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发生相互作用,使旧知得到更新改造,使新知获得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新知时,应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的不同在于需要确定积的符号,因而讲解的重点放在符号法则上。

教师教法上的衔接与更新 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方法固定,强调直观演示,重感性知识、形象思维;中学教学进度快、坡度大、方法灵活,强调推理论证,重理性知识、抽象思维。解决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从实际生活引入概念,注重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与教师的衔接 中学生因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学习上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对教师具有似信非信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使教与学处于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第4篇

一、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 他们的感知能力、模仿能力和记忆力强, 形象思维活跃。与中学生相比, 小学生心理障碍小, 不太怕羞、敢于开口, 这种心理状态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有利的。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害羞感增强, 甚至还出现了焦虑心理;而过度焦虑又是语言学习中的一大障碍。教育活动中, 当学生学习活动顺利并伴有成功体验时, 他们就会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学习动机水平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当学生学习受阻时, 他们往往心情沮丧、情绪低落、学习动机水平下降、学习兴趣减弱。可见, 衔接教学的成败, 决不是一个单纯的分数问题。

二、加强对初一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1、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 加大语言输入输出量, 尽量使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重视和关心被动型和厌学型学生,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逐渐转化为喜爱型学生。

2、培养学生大胆开口、高声朗读及回答问题的习惯。

听说, 模仿、背诵等都是培养学生开口说话, 高声回答的有效手段, 是消除学生怕羞、怕错,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3、通过设计与课文对话和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来督促学生天天坚持预习复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学校设计了预习卡, 效果比较明显。

4、纠正学生原有的不当学习方法。

如词汇学习方面, 指导学生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方法记忆单词, 首先要正确读单词而不是读字母, 然后根据拼读规则拼单词、记其义, 逐渐养成“观其形而知其昔, 闻其音而知其形”的习惯。“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像学语文一样, 记单词贵在运用, 要培养学生先把单词扩成词组, 再通过创设情境扩成句子的学习习惯。比如教screen屏幕一词, 可以先扩成on the screen, 再扩成What can you use the mouse for?We can move the cursor on the screen等。通过创设情景, 不仅让学生记住了screen, 掌握了词义,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吃透教材, 活化课堂, 注重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中要注意融会贯通小学与初中教学大纲和内容, 多选择一些趣味性和生活性强的话题。如小学教材上有为初中教学作铺垫的内容, 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景、问题研究、协作学习等方法, 复习旧知识, 启发新知识。这样就可以把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1、把握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目的的载体, 中小学两个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既紧密相连, 又各有侧重。小学教材生动有趣、突出听说、重视语音、重视习惯的培养;中学教材知识容量大、兼顾听说读写、重视交际能力。为此, 我们首先要熟悉这两个学段的英语教材和教学要求, 了解教材中每一课的重点难点, 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可行性英语教学方案, 使之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

2、安排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小学英语教学, 内容通常为简单

的日常情景、功能会话, 语法知识并不多。所以学生步入初一后, 应当将小学英语教材的重点难点, 特别是涉及与初中内容相关的语言项目, 进行渗透复习, 包括单词拼读、朗读、情景对话、语法运用等, 达到巩固、记忆、活用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目的, 为过渡到新的语言项目作好充分准备。复习可以相对集中, 也可以穿插在新课的教学中进行。知识的衔接不能一味枯燥地讲解, 应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把具体内容安排到一段时间中进行。

3、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当时的实际生活。

当今社会, 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 课堂再也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信息源, 只有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才有可能促使他们保持新鲜的状态, 打开思路、积极思维, 从而达到联系生活实际和运用英语交际的目标,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要多用直观教学手段。

七年级学生和小学生一样, 喜欢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因此, 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尽量保留小学英语的趣味性。初一学生尚处在形象思维阶段, 鲜艳的色彩、新奇的情景、运动变化的事物都能有效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 加快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如:在进行《牛津初中英语》7AUnit5Goingshopping的单元教学时, 我把教室布置成Huadi Shopping Mall, 学生自带实物, 布置很多卖场, clothes shop, sports shop, flower shop and so on;通过真实地购物、时装表演等语言场景来学习语言, 在表演中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要组织游戏、表演等活动, 寓教于乐。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把学科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图片、音乐等,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AUnit3Let’s celebrate!一文的教学中, 我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南瓜灯, 并点燃了里面的蜡烛, 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用英语复述了灯的制作过程和体会了“through”这个介词的用法。

3、多组织各种竞赛活动。

英语角在我们学校开展很多年了, 每两周一次, 在学校的一角, 张贴着Welcome to our English corner.学生自由组合, 不受拘束, 学习氛围浓郁而融洽, 有时邀请实验小学或光华高中的外籍教师一同来参与,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我校每年举行的校园艺术节上, 各种形式的英语节目更是一大亮点。如:组织学生英语小品表演, 朗诵诗歌, 歌咏比赛等。在今年我校的艺术节上,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自编自演的《The ugly duck》《The little red ridding hood》以娴熟的英语口语在小品表演中获得了校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一曲《Yesterday once more》获得了歌咏比赛一等奖。另外, 利用好每天的Daily Report, 让学生在上新课前几分钟之内完成, 这一活动我坚持了很多年, 学生自己准备的内容新颖, 形式活泼, 有对话、诗歌、朗诵、英语歌曲、讲故事、猜字谜等等。记得有一个字谜是这样的:I jump into the water.

五、注重情感交流,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尊重并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伙伴。对于后进生要与他们多交流, 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使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如果一位学生能说我的英语老师对我最好, 我最喜欢英语老师, 相信这位学生最擅长的功课肯定是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机智的语言和巧妙的办法驾驭课堂。例如, 下午第一课, 学生们的精神状态不是

活力, 使之更有吸引力、感染力。我们不能置学生的身心发展与

>> (上接第304页)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和中学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教材选取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极大的不同。学生升入初中以后, 由于不适应这种变化, 在英语学习方面都会遇到种种困难。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对英语教学的衔接教学提出了几个想法。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 第5篇

温岭市大溪镇中心小学 卢海燕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幼儿、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才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学前班与小学又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学习内容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做好幼小衔接,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不但在教育方法、形式上要逐步靠拢,在学习内容上也要搞好衔接。如何使学前班的儿童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的合理、科学,通过调查、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关注态势语言,关注儿童的情感。

低年级的学生刚跨出幼儿园来到小学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上课注意持续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加上感情的发展也还处在易受外界感染的阶段,而且数学学科本身不似其他学科生动好玩,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效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态势语言作用,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以简明的手势、抑扬顿挫的讲解来吸引学生,调整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⑴利用态势语言组织教学,用无声语言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认真做得好时,老师竖起大拇指表扬学生,而做得不够好时,用噘嘴摇头不否定,当学生在做小动作时,摸摸学生的头、扳正学生的身体,抓住他的手停止他的小动作,或等他注意到时用眼神去制止他的动作„„这样富有情感的态势语言既使学生专心于学习,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这样的语言会比有声言语的批语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态势语言,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单个的学生在教学管理中大都仍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一系列的因素使他们不能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即使有不满意、不懂、不会的地方大多藏在心里,但却表露在动作、神态上。如有一次听课,教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一场比赛摘苹果时,教者设计了一些五角星娃娃,苹果娃娃送给优胜者,有一个学生没有得到头饰很难过,就趴在桌上不吱声,教师继续进行教学,全然没有注意这位学生的表现,学生越想越难过就哭了起来。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及时读懂学生的态势语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稍加开导,这位学生就不会如此伤心。所以教学中老师要密切注视学生态势语言,学生的皱眉、笑脸、举手的踊跃与迟缓、回避的眼神等都反映了学生当时的学习心态,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提学习过程;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数学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态势语言并适当排解、引导、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⑶建立师生双方配合约定的态势语言。

通过约定的态势提高数学的趣味和教学的节奏。如在讨论、操作等分组活动中,教师用有节奏的拍手来暗示学生停止手中的活动,学生也立即回应有节奏的拍手关回归座位正常状态,自然地进入下一轮的学习。

二、幼小衔接中数学学习内容的整合

前班教学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l~20数的认识;相邻数、序数、单双数;10以内数的组成;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口头应用题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钟;等分;认识人民币等等。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包括:l~20以内的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减法、用数学、分类、初步统计等。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小教材存在着数学知识重复,低段数学老师往往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老师人为拔高要求,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儿童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二是老师过多的“炒冷饭”,这样又使儿童对知识失去了新鲜感。以至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数学学习内容中应注意:

1、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

学前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达对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为目的。小学的数学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确切地说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

例如:在分类与计算教学中,先教师引导,后儿童独立操作,先易后难;通过分类训练,帮助儿童构建一个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与合的思维结构。掌握分类关系的同时,初步渗透连续再分的思想、分合可逆的思想、逻辑排除的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初步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分类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的计算之间双向联系。

2、内容设计有弹性,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要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可以对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问题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拓宽知识的选学内容,但增加的内容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的难度、技巧和速度。

3、找准学生学习起点,关注数学学习中认知、情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从儿童身心发展上看,从学前班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保留了幼儿的某些特征,又拥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玩具、故事等),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平时上课时,我设计多种游戏活如起立报数复习基数、序数;小棒猜数复习数的组成;送小动物回家复习口算;套圈游戏学习小小统计等,将课间活动与数学活动整合起来,体现“做数学”的理念。让学生收集信息、组织信息、处理信息,并有意识地渗透统计思想、比多少的问题意识,拓展了学生“玩”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玩中学,玩中思,玩中悟、玩中乐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具有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在认真分析教材,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的家庭作业。

(1)可操作性作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渴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既是他们活动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理解、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处于信息社会发展的氛围中,小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激增,渴望实践、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更为强烈。

如教学8、9的认识及组成后,回家用8根或9根小棒摆两个小图形,比一比谁摆的多,并把它画下来。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2)趣味性作业

根据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们充分结合数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内在因素,创设情境,诱发激励学生探索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兴趣,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或数数家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形,并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再比一比谁多谁少。学习10的认识后,布置学生编一首凑成10的儿歌。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放性作业 在生活实际问题探索解决的时候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所进行的讨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肯定不是唯一的,而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有的认识角度、解决途径,或者对问题在理解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解决方法提出疑问,在不断完善某个问题时,同组参加讨论过程的成员也会在其中获益非浅。可以预见的是每一个参与者的思想都会迸发出火花,学习者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发掘。开放式数学家庭作业打破了传统家庭作业中条件不多不少结论惟一的格局,给传统教学内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数学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认识人民币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红有4张二角的纸币,8个一角钱的硬币和1个五角的硬币,她要买一本8角钱的练习本,她可以怎样付钱?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设计开放式课外孙女作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宽学习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

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第6篇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教材编写原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公布后,因为教材编写是“小学编小学的,初中编初中的”,导致了教材内容的重复,甚至脱节。分数、负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角和线段等知识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教材编写者未能注意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致使小学知识在初中教材中出现了简单性重复,很多初中生在学习相应知识时误以为自己在小学里已经学过,所以不再认真听讲,因而影响了初中学段的学业质量。

(二)教法和学法原因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去体验、理解知识,在体会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小学数学教学进度比较慢,老师可以详尽讲解。学生只要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基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进入初中以后,数学的知识容量加大、教学进度加快,而且内容比较抽象,难度有所提高,题目类型更加灵活,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无疑大大弱于小学阶段。许多学生面对这些变化难以适应,学习出现一定的障碍,成绩开始下滑。

(三)教育管理方式原因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全面而细致,家校之间联系较多,家长也盯得比较紧,对学生的作业辅导比较到位。初中阶段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老师和家长都不再紧盯学生,中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显得日益重要。所以,一些自觉性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

二、中小学数学的联系和区别

习惯上,人们把小学数学叫做算术,初中数学叫做代数。从算术到代数,这是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最主要的变化之一。[1]

算术是数学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部分。自数学这一概念出现后,算术就成为了数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古代,算术是指操作“算”(一种竹制的计算器具)的技术,泛指当时一切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主要是自然数的性质及运算方面的内容。现代小学数学的许多内容与古代算术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差别,现代小学数学中还有十进小数和它们的四则运算,同时孕育有集合和函数等数学基础概念及相关的近代数学思想。

代数是由算术演变而来的,是一种以解方程的原理为中心的、有系统的、更普遍的解决各种数量关系的方法,是对古代算术里积累的、大量的、关于各种数量问题的解法进行总结、提炼的结果。西方人将公元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看做是代数学的鼻祖,而真正创立代数的人是古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伟大数学家花刺子密。在中国,和代数相关的数学内容和方法出现得更早,早在《九章算术》中就已有方程问题。“代数”作为一门数学分支在我国正式使用始于1859年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韦列亚力共同翻译、出版的英国人棣么甘所著的《代数学》。在如今初中代数中的基本方法有: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待定系数法、构造法、反证法、面积法、几何变换法。

由以上对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到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密切联系,这也决定了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之间的如下关系: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发展与延续。而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二者心理运算过程的不同:小学数学用的是算术方法,初中数学用的是代数方法。算术方法锻炼和形成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品质、深刻性品质、灵活性品质、批评性品质、独创性品质;代数方法的思维方式更为高级,它的应用面更为广泛。让学生在两种心理运算过程间自如转换,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衔接”一词是指事物的首尾连接;有效衔接是指遵循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把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事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必须对二者有系统、全面、整体的认知。中小学数学教学应特别重视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衔接;要以教学内容的衔接为中心,以教学思想的衔接为基本前提,通过教学方法的衔接,达成数学思想方法上的衔接这一核心目标。

(一)教学思想的衔接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以较强的责任意识,齐心协力地投入到有效教学衔接的实践中来。但实践能否收到实效,最基本的前提,是中小学教师能否在教学思想上实现有效衔接。

nlc202309010154

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给予受教育者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关系,是确立正确教学思想的基础。其中,数学知识是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简约状态下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分析、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让学生不断发展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在。数学方法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缺的内容。而数学思维素质的养成,也只有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思维是核心,数学知识是基础,数学方法是工具,应以在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根本诉求。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摆脱自己所任教年级教学内容的束缚,真正从整体上把握好九年一贯的数学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明确每个知识点在每一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对中小学数学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统一和整合。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数学,在各自的教学内容上,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教学内容的衔接是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必然切入点。教师对中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必要的梳理,熟悉相关内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各自要求和相互联系,是改变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不良的必需功课。中小学数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有下面几个衔接点:

1.从“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转变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数的范围已从“算术数”扩展到了“有理数”。“负数”这一概念的出现,要求学生打破原有认知结构中“0是最小的数”“被减数必须大于减数”的观念,形成有理数中“没有最小的数”“被减数不一定大于减数”的观念。随着数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有些不适应,需要一个过程。[2]

2.从“数”到“式”的拓展

从“数”到“式”,从具体的数到用抽象的字母表示数,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是数学思想上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要注意发掘中小学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好由数到式的过渡。

3.从“算术法”到“代数法”的提升

小学阶段解应用题主要是采用由已知量推出未知量的算术法,这种方法将未知量放在了不同于已知量的特殊位置。而中学解应用题则将未知量放在和已知量同等的位置,依据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未知量。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算术法和代数法的异同点,在把实际的数量关系改写成代数式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将较复杂的问题化难为易的意识,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和技能。教师应教会学生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良好习惯,[3]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两种解法作比较,感受代数方法的优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代数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一般讲得细、练得多,主要采用引导式教学,学生习惯于生活化、体验式、活动化的方法。所以初入初中,学生通常不太适应教师单纯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一方面需要小学高年级教师注意在教学中通过课前指导预习及课堂上精讲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师,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及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有效过渡。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数学的丰富内涵主要通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思想方法共同体现。其中,数学思想方法是将所学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桥梁,是数学的精髓所在,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当中,以内隐的方式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考虑到小学数学内容的特点要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是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与中学阶段明确要求学生形成函数思想、样本估计总体思想等完全不同。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的培养,通过数学建模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慢慢经历、体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一种模型意识,从而为初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时应努力做到有机、有度、有序。“有机”,即结合教学内容,梳理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为渗透这样的思想方法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适时渗透;“有度”,即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好渗透的度,不任意拔高;“有序”,即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体系,螺旋上升,逐步渗透,不能将数学思想方法在各知识点的渗透中孤立起来。[4]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不断深思和探索的课题。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统一数学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以“无缝衔接”为理想追求,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等更多方面真正实现有效衔接,并努力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小学向初中顺利、平稳过渡,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宗跃,谢世凤.从关注“变化”开始——我眼中的“中小学数学衔接”[J].四川教育,2010,(1).

[2]黄豪杰,戴振祥.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陈丽娟.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考试周刊,2011,(70).

[4]刘金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2,(9).

(责编 白聪敏)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初探 第7篇

1.被动学习。许多学生进入初中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教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学生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初中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初中数学教师抓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订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教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教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在工作中, 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相当一部分成绩比较优异的小学毕业生, 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 学习兴趣减退, 学习质量下降;小学时语文成绩欠理想的学生, 更是对初中语文学习感到无所适从, 无从下手。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以改变的话, 不但会导致学生学不好初中三年乃至以后的语文, 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 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笔者以为, 找准小学毕业生刚升入初中后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下面, 笔者拟就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差别及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差别

众所周知, 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客观存在着一些差别, 只有搞清楚这些差别, 才能较好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工作。这种差别, 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1. 教师的授课方式存在差别。

由于小学语文课堂容量较小, 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较慢, 加上课时比较充裕, 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讲授课文时速度较慢, 对知识点的讲解较清楚, 且能及时做到反复讲、反复练。因此, 学生只要平时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课, 完成好作业, 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但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由于课文篇幅明显增长, 加之总课时有限, 大多数语文教师讲课速度较快, 许多知识一带而过, 很难做到反复讲练。另外,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大多也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很大差别, 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注重让学生机械记忆, 形象思维, 而初中语文教师大多注重整体把握, 重点突破, 以点带面, 注重自主理解分析和灵活运用。这样, 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短时间内不适应和成绩跟不上等问题的出现。

2. 教材内容存在差别。

一般来说, 小学语文课文篇幅较短, 文章浅显易懂, 知识点少, 可读性强, 识记、积累的成分较多;初中语文课文篇幅显著增长, 内容逐渐加深, 知识点增多, 理论性增强, 需要理解、感悟的问题明显增多, 尤其是文言文方面的难度变化更明显, 使得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有种“高不可及”的感觉。上述这些教材内容上出现的差别, 往往会导致学生难以一下子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生活, 从而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自信心、积极性受挫等问题。

3. 学习、生活环境存在差别。

从小学升入初中, 对每一个学生而言, 都是进入了一个学科明显增多, 时间明显紧张, 所接触师生明显变化, 学习难度、广度、要求等明显提高的全新环境。这种变化, 会让许多刚刚升入初一的新生难以适应, 甚至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分化”与成绩的“滑坡”。

针对上述中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习、生活环境不同的差别, 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策略, 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那么, 就可以顺利地解决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1. 循序渐进教学, 巧妙完成衔接。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一定要对初一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结构等特点有清楚的了解, 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 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在起初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降低教学起点, 放缓教学梯度, 放慢教学进度, 遵循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原则, 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跟上学习的步伐。切不可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讲课进度快、难度大, 要求高, 如此, 不但不会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师和语文课产生好感, 反而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不适应感。因此, 要有效解决因中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方式不同而造成学生语文学习无所适从、效果不佳的问题, 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起始年段的语文教学中, 一定要兼顾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起始年段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采取由慢逐渐到快, 由易逐渐到难, 要求由低逐渐到高的循序渐进教学方法, 在自然而然中巧妙地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为学生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改变学习方法, 明确学习任务。

中学语文教师, 除了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学习特点以外, 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改变小学时学习语文的方法, 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只有这样双管齐下, 内外结合,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知道, 初中语文学科的知识量大, 难度加深了, 对理解要求、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再不能沿用小学的陈旧的学习方法, 而是要努力做到课前认真预习, 课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会做笔记, 勤于圈点勾画, 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逐渐养成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 争取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形成知识体系。对每篇课文, 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要心中有数, 明确哪些是该掌握的, 哪些是该了解的, 哪些是该理解的, 对不同的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 做到主次有别, 轻重有度。唯有如此, 才能保证学生初中语文学习的高效和成绩的逐步提高。

3. 引导适应环境, 争取顺利“转身”。

在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工作中, 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 适时地引导学生适应中学的新环境、新变化, 争取让学生顺利地从小学生“转身”到中学生, 这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班会、个别交流、让学生写信表达心中的忧虑等形式, 先了解学生的困惑, 之后帮助学生摆正心态, 做好心理调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刚进入初中后, 对环境、课程、教师、同学等的不适应是一种普遍和正常现象, 是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的, 是每个人人生经历中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学生对此不应畏惧甚至回避, 而应主动、积极、尽快地熟悉并适应。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中小学之间的顺利“转身”, 并愉快地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自身努力, 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的新环境, 完成中小学生身份的顺利“转身”, 是保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力保障。

浅析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第9篇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把握其衔接要求

教师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 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 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 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 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 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认真研究教材, 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从小学到中学的数学知识, 需做好三方面知识的衔接与过渡。

1. 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

从小学到初中, 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 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幂的运算。因此, 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理清正负数的概念, 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二是要加强对符号法则的教学。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容易错误的计算, 要反复加强巩固练习, 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地运用。

2. 进行“数”与“式”的过渡。

教学中, 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 如对整式与整数、分式与分数、有理式与有理数、等式与方程、不等式与方程等等,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 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 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 进行解答方法上的过渡。

用算术方法与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但它们的思维方法各异。例如, 有这样一道题:一队师生共328人, 乘车外出旅游。已有校车可乘64人, 如果租用客车, 每辆可乘44人, 那么还要租多少辆客车?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 列出算式 (328-64) ÷44;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 设还要租x辆客车, 只要直译原题, 即44x+64=328便可求解。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为了解决从“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的过渡, 在实际教学中, 必须做到: (1) 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2) 使学生会用代数式正确反映数量关系。 (3) 逐步启发学生分析题意, 寻找等量关系, 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 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过渡到代数方法解答。

三、研究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因此, 在教法上应注重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 吸取其中优点,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 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循序渐进。

学生进入中学后, 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七年级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 假如刚一进入中学就碰到“急转弯”———老师突然讲得不那么详细、形象了, 往往很不适应。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 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 让学生看得清楚, 听得明白, 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 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2. 前后对比。

在七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运用对比, 能使学生加快理解和把握新知识。例如, 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 由于七年级的不等式知识体系的安排大体与方程知识体系的安排相同。因此, 在教学中, 可把不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性质, 不等式的解集与方程的解以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对比着进行讲授, 既说明它们的相同点, 更要指出它们的不同点, 揭示各自的非凡性。这样, 有助于学生尽快把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 同时避免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混淆。

3. 开拓思路。

七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 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对一个问题的熟悉, 往往注重了这一面, 忽视了另一面, 只看到现象, 看不到本质。在教学中, 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 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 启发学生碰到问题要认真分析, 不要轻易下结论。

四、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注重预习, 指导自学。

训练的方法是, 可从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的简单问题开始, 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 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 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表达式和变动翻译的题目, 逐步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便能自觉预习, 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 专心听讲, 勤于思考。

在进入七年级后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这一环节的同时, 还要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 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 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 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 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3. 及时复习, 温故知新。

首先, 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小结, 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 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 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其次, 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习惯, 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 (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变式题等等) 收集成册, 便于复习时参考,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摘要:中小学教学的衔接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也是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每个小学毕业生都能在一个相对连续的教学体系中, 平稳地完成从小学教育向中学教育的过渡, 是每个数学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就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做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注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第10篇

我不主张把中学改成独立的高中和初中, 原因很多。近年来越来越感觉到的, 主要是:这样“剥离”, 对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初中被“剥离”出去后, 中学像是被分割成不相干的两个阶段。高中教师不了解初中的教学, 初中教师不关心高中的教学, 而且都缺乏应有的兴趣, 这是非常奇怪甚至有点可怕的事。事实上, 初中和高中的教学, 是同一学科的两个阶段而已:学生没有初中的底子, 高中也很难学好;教师对本学科中学各阶段的教学任务不甚明了, 他的教学也是盲目的。

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 很多学校高二必修阶段结束, 就“结合高考内容开始选修教学”, 学生能学到的内容着实有限。习惯的培养必须是长期的, 所谓“螺旋式上升”, 得有“旋转”的过程。在学生开始接触某个学科时, 他处在什么样的状态, 他会有什么样的困难, 哪里会形成“节点”, 经过中考、升入高中后对这个学科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期待, 如此等等,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中学学习的全过程, 非此不足以承担学科教学的任务。

同样, 中学教师还应把目光投向小学。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小学培养的学习习惯, 有时到了高中才显出优势;学生在某个学科学习上的思维优势, 必然能在他的小学阶段找到“习惯”的影子。于是, 我想到, 以后有关部门的一些教研活动, 能不能不要按阶段分得那么细?有些学科的交流, 中小学是否能“打通”?当然, 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打通”的意识, 同时, 能否保持这个渠道的畅通。不同学段的教师多去相互听听课, 多去看一看不同学段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 课堂上究竟会发生些什么——只要抱着一种学习者的态度, 彼此都能获得启示, 都会发现自己的教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值得欣喜的是, 有些青年教师已经自觉地在关注“衔接”问题, 学校应当鼓励他们的探索并为他们创造条件。

试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第11篇

[关键词]必要性;问题;衔接

一、对初小数学教学衔接进行探讨的必要性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小学的数学成绩很好,可到了初中成绩却有所下降呢?这就需要我们中小学数学教师共同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

初中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多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通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中学的学习节奏,这通常是由于在小学教育阶段没有做好衔接导致的。一般而言,初中的数学具有如下的特点:

1.数学思考习惯的转变。初中数学增加了很多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识,并且要求用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识去推理或者解决多种多样的具体问题,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思考习惯,就不容易学好初中数学。

2.数学知识量的增加。初中数学存在着大量的新知识,如几何、有理数、代数式、方程式等,与小学数学中普通的算术运算这样的知识相比,不仅有量的改变,也有质的改变。

3.学习压力的增加。初中的学业比小学繁重,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各门功课的兼顾,花在数学的时间和精力也会相对变少。

当然学生在初中的数学生活中,还容易受到环境、心理的影响,也容易受到教师教法改变的影响,更容易受到自己学法的影响。可见,如何克服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影响,让学生能够平稳地过渡到初中并且也能够获得一份良好的数学学习成绩,对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老师而言,显得十分必要,同时也是份挑战,更是一份责任。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初小数学教学衔接进行探讨。

二、初小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一些问题

升入中学后有的学生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往往有一部分人数学成绩落了下来,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生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小学生在记忆上以机械记忆为主,在思维上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讲解多次,详尽细致,到初中后,由于学科的增加和学习内容的抽象,课堂知识容量增大,教学进度较快,部分学生不适应。(2)学生对教师管理方法不适应.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教师采用的是“蹲班管理法”,进入初中后,教师管理上变“蹲”为“带”,对学生来说失去依靠,无所适从。(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小学生课程少,内容少,中学生课程多,难度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能处处依赖教师。(4)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障碍。初一学生对数学虽有热情,但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加上七年级学生大多12岁左右,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心理和生理发生骤变,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很难统一,易出现非智力因素障碍。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認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也提倡精讲多练,但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做到一题多练。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有赖于教师在教法上的新型多变,正确、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

注重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能从整体上来把握数学课程,我们中学老师要了解一下小学阶段为中学学习奠定了哪些知识和经验的基础,对我们来说是做好中小学数学内容衔接的关键。这种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还有思想上和经验上的衔接,因此,作为数学教师,特别是六年级和七年级教师,更应该认真了解初小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一些问题,真正地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做好,让学生平衡过渡到初中的学习中去。

三、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好初小数学教学的衔接

做好初小数学教学的衔接,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初中的数学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同时也做好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需要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从概念教学看,小学对概念的掌握要求并不高,侧重于计算,学生以机械识记为主,一般是套模式来解题;而初中数学,对数学概念要求强化了。七年级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了正数、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仍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是远远行不通的。如:对负数的概念仅理解为“带负号的数”是不行的,因为它还涉及到运算;对|a|的三种类型的结论背得透熟,而遇到|a-3|一类题的讨论时便会感到茫然等等。因此,对概念一定要通过变式与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等方式,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含义、实质,并通过所掌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心理的衔接。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鉴于这些特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对他的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仲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数学。三是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诸如抢答竞赛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nlc202309041718

(三)教学方式的衔接。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为了让认知具备直观性,经常从现实情境中导入数学知识。但数学也有着其本身的生命力,很多知识都是建立数学自身的关系和发展上。初中数学对这种数学抽象认知有着很大的要求,因此,作为小学六年级的老师,还需要做好教学方式的衔接,让学生适应初中教法,并养成用“数”看世界的习惯。

1.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考能力。学生进入初中后,需要逐步发展抽象思考能力。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对此进行培养,学生将会更能适应初中的学习。因此,在课堂上,应该因材施教,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逐步从直观的图形、语言、文字向抽象思考过渡。

2.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很多学生看来,数学是十分枯燥的,从而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非常的低,如果在初中阶段对数学失去了学习兴趣的话,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但数学具备一种特殊的魅力,那就是思考的魅力。因此,在课堂上,应该紧抓数学这个独特的魅力,让学生收获思考的成果及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如让学生上台板演,上课提问、讲练结合、交流,探索征解、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

3.适当采用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在衔接过程中,主要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转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另一个是如何做好内容衔接。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最有效、最科学的教学方式,自然是采用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但一股脑全部采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也不现实。需要在对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综合对比后,紧抓二者的特点,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让二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做到不露痕迹的有意采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却能让学生无意中获取新的思考方式、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做到紧扣新知识,增强铺垫性的练习,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并有意识的培养其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还需要做到新旧知识的对比,让学生通过知识类比,掌握新知识的解决方法,从新旧知识的区别中加深认知过程和程度。

在教学方式衔接上,不必刻意为之,应是有意为之,并把握好尺度,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把握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特点,在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思维习惯。针对特点,注重认知规律衔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数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杆秤、温度计等,讲等式的性质时可借助平衡的天平,讲“浓度配比”时可用颜色不同的水稀释来帮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等等,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

(四)针对特点,注重认知规律衔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数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杆秤、温度计等,讲等式的性质时可借助平衡的天平,讲“浓度配比”时可用颜色不同的水稀释来帮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等等,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

(五)针对学习,着重学法指导衔接。七年级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课程增多,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有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听课做笔记、自学能力、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等等。

要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可以从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开始。预习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事实上,很少会有学生去进行预习的,一来可能是由于复习的任务比较繁重,二来可能是学生不够主动。从小高年级开始,老师就可以有意识地从具体的章节入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根据内容布置少量简单的题目,对能做好这些题目的学生进行鼓励,进而激发全体学生预习的热情。

当前很多小学生都会满足于书面作业的完成,不太重视看书、巩固、复习,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小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以及复习巩固指导。如做作业前先阅读教材,回顾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完成后还要進行解题的检查与反思,由此来培养学生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过渡;既要弥补旧知识的缺漏,又要认真巩固新知识;既要面向大多数,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1年05期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蓝锦红

注明:本文是增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与小学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的成果。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第12篇

一、分析学生学习状况,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小学数学课里新课份量少;让学生动口动手、巩固练习的时间较多;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记忆运算法则与提高运算能力;不少学生忽视运用概念、性质来指导运算, 学生只满足于做对答案, 而不苛求于解题过程的合理性、逻辑性、多样性.由于年龄关系, 学生的数学知识受到一定的局限.如, 他们只知道零表示没有物体, 他们虽然知道小学里学过的小数可以与分数互化, 但总以为两者形式不同, 而不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之际, 也正是他们由儿童阶段向少年阶段过渡的开始, 在他们心里有努力前进的愿望, 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少年, 自制力差、贪玩、无目标是他们的特点, 他们需要我们的鼓励, 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因此,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的学习对初一新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上进的愿望, 我们应抓住这个契机, 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好开学第一堂课很重要.我让学生谈谈怎样才能玩好游戏?如果游戏总过不了关是什么原因?你会怎么办?会立刻放弃吗?会坚持到成功吗?数学其实也是一种游戏, 是数、运算、图形、思维的游戏, 只是这个游戏很复杂, 有好多的规则, 要想“玩”好它可比电脑游戏难多了.除了遵守必要的游戏规则外, 也有策略、战术, 其中重要的一项得有永不服输的精神, 遇到困难时要拿出玩电脑游戏的劲头来克服它、战胜它.学生当时真的是热情高涨, 当然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不断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断强化.

二、关爱学生,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刚步入初中生活的学生, 大部分都是初次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 在生活上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 造成思想上的波动.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我们要先听学生的讲述, 不要只关注表面现象, 否则, 教师与学生极容易因误会而横眉相对, 再加上不调查就严厉批评更会使学生疏远教师, 使学生陷入被动听课的境地, 这样教室中学生的纪律虽然很好, 但教学效果会很不理想, 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我们首先要上好心理衔接课, 用爱心去关心他们、温暖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融洽的师生关系, 再加上我们正确巧妙地引导, 学生会很快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 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初中的学习生活.这时, 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 而良好的班风, 将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培养学生运算思维,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小学做习题, 只是满足于进行计算.从知识能力上来看, 小学学得太“浮”, 对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而到初一, 为了使其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 尽量避免计算中的错误, 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应该要求学生每做一步都要想想根据什么, 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 也可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学习注重感性的形象思维, 但是从初中开始, 对数学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就开始加强了.如, “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 引入负数、数轴和字母后, 分类讨论的思想就随之而来, 很多时候答案不再唯一, 这与小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另外, 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 数学的基本功———计算能力很欠缺, 进入初一“有理数及其运算”学习后, 计算能力跟不上, 作业和考试经常计算出错, 弄得自己焦头烂额, 信心大大受损, 接下来的“字母表示数”对探究能力要求又高, 学习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这两单元学下来, 信心彻底被摧垮, 后面的学习情况可想而知.

初一的四则运算是源于小学数学的非负有理数运算而发展到有理数的运算, 不仅要计算绝对值, 还要首先确定运算符号, 这一点学生开始很不适应.另外, 对于运算结果来说, 计算的结果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唯一了, 如, |a|其结果就应分三种情况讨论.这一变化,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 代数式的运算对他们而言是个全新的问题, 要正确解决这一难点, 必须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 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上一篇:综合机电管线下一篇:计量器具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