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气管切开患者

2024-08-22

ICU气管切开患者(精选11篇)

ICU气管切开患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ICU气管切开临床患者病例, 抽取其中的96例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有男52例, 女44例, 年龄21~83岁, 平均 (57.9±13.5) 岁。其中发生肺部感染者41例 (42.71%) , 未发生感染者55例 (57.29%) 。患者原发疾病包括: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者38例, 高血压致脑出血者30例, 脑干损伤者23例, 高颈髓损伤者2例, 椎基底动脉瘤者2例, 高颈髓占位者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在ICU接受治疗, 且临床资料完整。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 按照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统计影响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设计内容包括:年龄、病情、手术、住院时间、格拉斯哥计分、H2受体阻断剂以及抗生素的应用情况、侵入性操作等。

1.2.2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1) 患者黄色痰液增多, 且痰培养结果阳性; (2) 经胸片检查证实存在可见性炎症; (3) 听诊肺部存在干或湿性啰音[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GCS评分等指标检测结果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χ—±s) 进行表示, 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得知, 96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者41例, 未发生肺部感染者55例, 感染组患者年龄较非感染组高 (P<0.05) , GCS评分较非感染组低 (P<0.05) , 侵入性操作发生率较非感染组高 (P<0.05) , H2受体阻断剂以及抗生素应用率较非感染组高 (P<0.05) 。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较非感染组长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有临床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在行气管切开后其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高达51.67%, 较其他外科手术的感染率均发生显著升高。因此在临床上将气管切开患者视为肺部感染的高危人群, 特别是ICU内患者。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与预防处理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我院ICU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评分、侵入性操作比例、H2受体阻断剂以及抗生素应用率以及住院时间等均存在明显差异, 这一结果充分证实, 影响ICU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主要为患者的年龄大, GCS评分低, 侵入性操作多, H2受体阻断剂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率高, 住院时间长等[3]。针对本次调查结果, 临床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和预防措施, 加强基础护理工作, 针对易感染人群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 减少侵入性操作, 改善患者住院环境, 保证病房通风, 定期消毒, 合理应用抗生素和H2受体阻断剂, 从而在根本上使肺部感染的发生得到杜绝, 这对于提高原发疾病的治疗效果, 减少住院患者的痛苦, 提高住院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华卓君.ICU气管切开病人继发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 3 (7) :6-7.

[2]朱以芳, 张涛, 谷仲平, 等.开胸术后气管切开患者ICU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20) :79-80.

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常规 第2篇

㈠观察要点

⒈注意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SpO2变化,特别是气管切开术后三天的患者应重点加强巡视,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

⒉观察气管分泌物的量及性状。

⒊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⒋严密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

㈡护理要点

⒈环境要求: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温22~24度左右,相对湿度60%。⒉仪表要求:工作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带口罩、戴手套。⒊正确吸痰,防止感染:

⑴首先要掌握好恰当的吸痰时机,一般是在床旁听到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患者出现咳嗽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发现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等情况时给予吸痰。

⑵先将吸痰管插入气道超过内套管1~2cm,再开启吸痰负压,左右旋转边退边吸,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吸痰负压不能过大,以防损伤患者气道粘膜;吸引时间一次不超过15秒。

⑶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吸痰管吸一次换一根,顺序为气道、口腔、鼻腔。

⑷遵医嘱配置气道湿化液,每24小时更换一次,气管内滴入水份约200ml/日左右,平均每小时约10ml,可在每次吸痰前后给予。

⒋手术创面的护理:在贴皮肤面以油纱布覆盖,常规每日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更换敷料两次,并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等征象及分泌物颜色,切口感染后分泌物多呈草绿色或铜绿色,一旦出现应及时进行分泌物培养,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⒌使用带气囊的气管导管时,要随时注意气囊压力,防止漏气。

⒍每日检查套管固定是否牢靠,套管采用双带打手术结法固定,松紧以能容一指为度。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

⒎保持内套管通畅(金属导管):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取出内套管的方法是,左手按住外套管,右手转开管上开关后取出,以防将气管套管全部拔出。

⒏维持下呼吸道通畅: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有条件者可用蒸汽吸入疗法。⒐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口腔护理每日两次。

⒑拔管:对于原发病以痊愈或减轻,喉梗已解除,作拔管准备工作——试行堵管,可先堵1/3-1/2,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现象,观察24小时,呼吸通畅,可行完全性堵管,观察24~48小时后拔管。对于因非喉部疾病行气管切开者,如无气管插管等喉部可能损伤的病史者,可于呼吸功能衰竭纠正后,直接全堵管进行观察,并于24小时后拔管。拔管1~2天内应严密观察。

㈢指导要点

⒈吸痰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⒉佩带气管套管出院者,应告之患者及家属:

⑴不可取出外套管,注意固定带是否固定牢固,以防套管滑出发生意外。

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干预 第3篇

方法:对40例长期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除2例因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死亡外,无1例因为护理不当出现并发症。

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的气道管理和严格内套管内消毒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气管切开内套管消毒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3-02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适当大小的套管插入气管,患者可以直接经套管呼吸或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以解除或预防气管阻塞所引起的呼吸困难或窒息,是进行急救和呼吸监护,保证患者气道畅通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对长期气管切开的患者而言,由于气道直接向外开放,如不注意护理,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和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因此,长期气管切开后的护理是减轻危重患者身心痛苦的重要措施。

1临床资料

2009年8月—2011年8月本科共收治长期气管切开患者40例,均为反复办理出入院,年龄80~95岁,男性,格林巴利综合征8例,重症肌无力10例,多发性脑梗死14例,其它8例。通过严格、有效、细致的护理,如病室管理、气道湿化护理、内套管的消毒、吸痰护理等,40例长期气管切开患者除2例死亡,1例转院继续治疗外,无1例因为护理不当而出现并发症。

2心理護理

25例患者为昏迷状态无自主运动及意识,我科护士均采取特殊的心理护理。15例意识清醒的患者,尤其是年轻的患者,行气管切开手术后自觉病情重情绪悲观思想负担重,护理人员都给予耐心与患者沟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要。

3基础护理

3.1病室的管理。病室定时通风,保持病室清洁、湿润、空气清新,室内温度应在22°~25°,相对湿度在80%—90%,要注意气道湿化,防止产生气道干燥,纤毛运动障碍,痰液形成阻塞气道[1]。

3.2保持正确的体位。注意气管切开时及气管切开后的体位,尤其是对气管造口较低的患者,经常调整体位[2],如果体位不当,套管可能会压迫、摩擦气管,引起管壁的缺血、坏死。因此患者在平卧时,床头应抬高10°—15°。吸痰时最好采取去枕仰卧位,使颈部舒展利于呼吸。督促并协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使用气垫床者每4h翻身、叩背1次,叩背时手指并拢呈空心状,从胸廓下部向上,左右两侧各叩3~5下,以有效振动支气管,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并发症。

3.3口腔护理。患者长期气管切开后,由于留置胃管,不通过口腔进食,细菌可在口腔内繁殖,引起局部炎性反应而导致全身感染。因此,必须加强口腔护理2次/d,有真菌感染时,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制霉菌素进行口腔护理。

4管道护理

4.1固定。气管切开套管用系带固定牢靠,固定带一般均系死结,经常调节外套管松紧度,以容留一指为宜,1周更换1次系带,污染时随时更换。

4.2切口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根据分泌物多少、敷料清洁程度决定换药次数,切口处用0.5%活力碘水剂清洗消毒,及时清除套管内的分泌物。管口以生理盐水湿化的双层无菌纱布覆盖,更换2~3次/d。

4.3内套管消毒。目前本科采用的是高压蒸气灭菌法消毒,效果最可靠。其它还有环氧乙烷消毒法、煮沸消毒法、2%戊二醛液浸泡法,为临床提供了便捷的消毒方法。为保持内套管通畅,每6h更换1次,塑料套管1~2个月更换1次,并有记录,做好交接班。

5气道湿化

5.1气道湿化方法。可以采用间断气道湿化法、雾化吸入法、气管内滴药法、人工鼻、气道湿化用药等方法以达到气道湿化的标准。目前,对于非机械通气且痰液较多不易咳出患者,我们科室均采用面罩雾化吸入法,根据痰液的色、质、量给子持续或间断湿化,此方法既能保持有效湿化,减少痰液形成,又可防止过度湿化。

5.2湿化液的选择。以灭菌注射用水或0.45%的盐水为基础[3]根据患者病情、痰培养药敏情况加入药物,避免了因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钠离子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进而引起肺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的弊端。

5.3卧位的选择。最好选择坐位,利于吸入药液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意识模糊、呼吸无力者床头抬高30°,使隔肌下降,雾化吸入后轻拍背协助排痰。

6吸痰护理

气管切开患者多为昏迷者,而且痰液较多,因此要经常注意吸痰,防止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吸痰时应选择合适的一次性吸痰管,其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动作要轻柔,禁止反复上下提插吸痰。先吸气管内,后吸口鼻腔,每次吸痰时间<15s,如未吸净,间隔3-5min[4]待血气饱和度回升后再吸,以免造成缺氧。痰液粘稠者给予较高浓度氧气吸入15s[5]后吸痰效果较好,一般给予5L/min氧流量。

感染的预防:吸痰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每次吸痰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应洗手、戴消毒手套、口罩。吸痰管要求一用一更换,吸痰液每天更换,并保持无菌。

7拔管护理

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管试验。如堵管24-48h后患者能入睡,能进食、能咳嗽即可拔管。

8体会

气管切开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种重要的急救措施。护理人员只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严格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脑外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方正,叶向红.巧用压力传感器监测腹腔压[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76

[2]吴先国.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7

[3]刘淑媛,陈水强主编.危市症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4

[4]刘雪琴,彭刚艺.临沐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76-277

ICU气管切开患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ICU内发生肺部感染38名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20人, 女性18人, 年龄最低32岁, 最高68岁, 平均年龄 (52.4±4.3) 岁;进入ICU病房后到行气管切开术时间区间为5~8d, 平均为 (6.2±1.3) d。38名患者中昏迷有29名, 清醒9名, 均发生了一定的肺部感染。

1.2 方法

提取培养这些患者的深部痰液。若患者能自行留痰, 可用温水帮患者漱口, 确认没有食物残渣残留后再行取痰, 取痰时要从下到上轻轻拍击患者背部, 嘱患者深呼吸几次后用力咳出痰液并密封于无菌收集器中。昏迷的患者需要用人工辅助呼吸, 可用负压吸引器收集其深部痰液并密封。痰液收集5~8mL。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进行相应的药物敏感试验, 了解导致感染的菌种、药敏性及其分布等信息。经过相应的治疗和临床护理后若72h内患者排痰效果很好, 咳嗽明显减轻即视为治愈;排痰效果较好, 咳嗽减轻视为显效;咳痰量无明显的改变, 咳嗽稍有减轻视为有效[2]。

2 结果

2.1 ICU内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株检出情况

提取培养38名患者的深部痰液并进行相应的药物敏感试验, 了解导致感染的菌种、药敏性及其分布等信息。其中, 经过痰培养以及血培养得到的鲍曼不动杆菌为2例, 病原菌占总菌株总数的5.2%;溶血性链球菌为2例, 同样占总菌株总数的5.2%;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有5例, 在总菌株总数中占比13.6%;铜绿假单胞菌为13例, 在总菌株总数中占比34.2%;肺炎链球菌为16例, 占总菌株总数的41.1%。详见表1。

2.2 病原菌株耐药率

用万古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和红霉素对培养的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 结果详见表2。

2.3 临床效果

经过有效的临床护理, 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改善较为明显, 其中痊愈14例 (36.8%) 、显效19例 (50.0%) 和有效5例 (13.2%) 。

3 讨论

根据本实验的数据可以发现气管切开的患者在ICU内发生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氯西林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分析患者的感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ICU病房为医院内感染的高发区, 易发生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呼吸机内可能存留这些致病菌, 若呼吸机的清洗杀菌不够彻底, 同样容易导致肺内感染的发生;患者由于进行气管切开术, 呼吸道直接暴露在空气内, 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 由于昏迷患者的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等都是导致肺内感染的重要因素[3]。

在护理上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强住院环境的护理,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尽量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定时对ICU内空气进行消毒, 保持良好通风。维持适宜的空气湿度与温度;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护理人员要做到洗手彻底, 规范操作, 佩戴口罩, 定期消毒器械;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要做到动作轻柔, 勿将细菌带入患者气管, 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湿化气道;定期清理手术切口并定期消毒, 按时更换纱布并保持干燥;对于需要鼻饲的患者要做到鼻饲半小时内不能取痰, 避免胃内容物进入气管。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 经过有效的护理患者的转归较好。

综上所述, 探究肺部感染原因、加强管理ICU内环境、正确使用并适当湿化呼吸机以及加强感染后的临床护理可以有效的控制及预防肺部感染。

摘要:目的 讨论研究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8例气管切开ICU内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提取培养这些患者的深部痰液并进行相应的药物敏感试验, 了解导致感染的菌种、药敏性及其分布等信息。探讨其发生感染的原因并分析其护理对策。结果 经过深部痰液提取培养共获得溶血性链球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13例、肺炎链球菌16例,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发生感染主要由ICU病房无菌环境遭到破坏、呼吸机的使用和患者呼吸道内防御系统损伤有关。经过有效的临床护理, 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改善较为明显, 其中痊愈14例、显效19例和有效5例。结论 探究肺部感染原因、加强管理ICU内环境、正确使用并适当湿化呼吸机以及加强感染后的临床护理可以有效的控制及预防肺部感染。

关键词:肺部感染,气管切开,ICU,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朱婷.气管切开病人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 2013, 7 (4) :111-112.

[2]许艳萍.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6) :189-190.

ICU气管切开患者 第5篇

摘要:我院ICU自1997年8月至2001年8月护理毕业论文共收治气管切开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126例,现将气道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ICU 应用机械 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10例中,男6例,女4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3岁,脑干损伤3例,电击伤烧伤呼吸骤停4例。气管切开应用机械通气的平均时间为5d。成活3例,2 呼吸道管理体会

2.1 正确的体位放置取半卧位,颈下略垫高,使颈部舒展。据统计,机械通气时9~70%的患者易发生误吸性肺炎,其原因与吸入胃内容物有关,取半卧位可以防止误吸性肺炎的发生。平卧位及保持平卧位时间的延长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1]。

2.2 套管的管理:①套管系带打手术结,松紧度以放入1指为宜;②气管套管与呼吸机管道连接要紧密,防止脱管;③为了避免口腔内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吸入气道,防止气体由上边反流,保证有效通气量,气囊应充气,充气压力要适度,采用最小漏气技术,2~4h放气1次,避免长时间压迫器官内壁,引起黏膜缺血坏死。

2.3 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呼吸监测①监测呼吸机性能,如声音、节律等,发现异常及时调整;②观察呼吸机工作参数是否正常,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保持各项参数在正常范围内;③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的变化以及胸腹部起伏情况,在异常时及时寻找原因予以排除。

2.4 呼吸道的湿化气管切开后应注意呼吸道黏膜的湿化,以利于痰液的排除。室内温度保持在18~ 20℃,湿度60%~70%。近端气道温度调节在32~35℃,气体湿度60%~70%,以保持纤毛运动的生理要求[2],使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患者可依靠活跃的纤毛运动和积极的呼吸道吸引呼吸道分泌物引流。

2.5 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正确的排痰程序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保证,临床中,我们总结了三步排痰程序,即:一吸、二拍、三吸。一吸:既通过雾化吸入、气管滴药,溶解、稀释干燥痰液,使痰液变稀易于吸出;二拍:既翻身拍背,吸入药物后协助患者翻身、扣击背部,使附着于肺泡周围、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易于吸出;三吸:既吸痰,由于危重患者咳嗽无力或咳嗽反射消失,不能有效排痰,应给予吸痰。吸痰指征为:①呼吸机高压报警。②患者呼吸时对呼吸机有抵抗,听诊肺部有罗音。③血氧饱和度下降。为防止吸痰时导致患者血氧分压降低,在吸痰前后可加大吸氧浓度。吸痰时应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1次1换,先吸气道内分泌物,再吸口腔,鼻腔内分泌物。

2.6 医源性呼吸道感染的控制①保持ICU病室空气流通,每日用0.5%的过氧乙酸拖地2次,保持室内温度20~22℃,湿度60%~70%,提高空气湿化效果;②加强口腔护理,充分吸引套管周围的分泌物,以免含菌的分泌物漏入下呼吸道;③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用具专用,严防交叉感染;④避免冷凝液吸入,由于气管套管附近存有大量细菌,致使机械通气环路中的冷凝液内有细菌定植的可能[3]。为了避免冷凝液的吸入,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并及时弃去积水阀内的液体。⑤呼吸机各管道用前进行严格消毒,使用过程中应每周更换。

喉癌患者手术后气管切开的护理 第6篇

【关键词】 喉癌;气管切开;基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6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83-01

喉癌是喉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颈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占耳鼻喉科癌肿的11.7%~22%。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喉癌的主要手段。一般手术方法有部分喉切除术,近喉切除术,全喉切除术等,术中同时行气管切开术,放置气管套管以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由于喉癌患者年龄相对较大,术后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并发症较多,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即时的术后病情观察和正确的护理、健康指导,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7年1月~2010年7月共收治喉癌患者17例,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50~69岁。喉部分切除15例,全喉切除2例。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评估病人的焦虑程度,关心病人,听其主诉。鼓励病人家属术前多陪伴病人,给予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告知病人或家属与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由于喉癌术后气切患者暂时失去发音功能,告知其选择合适的交流方法。(2)常规护理:术前3日,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用漱口液漱口,积极治疗口腔炎症和溃疡。术前2日病房行相关消毒。每日空气净化机消毒空气一次,并用消毒液擦拭病床及桌面,用消毒液拖地。保持室温20~22℃,湿度50%~60%。①保证充足的睡眠,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保证营养供应。术前1日,洗澡,更换手术衣,剃须(男性患者),备皮,上至下唇下至第三肋骨,左右达肩部皮肤。术前8小时禁食禁饮。必要时置鼻饲管及尿管。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术后护理(1)全麻术后护理常规。心电监护,补液,遵医嘱用药。全麻清醒后,床头抬高30°~45°,头稍前倾减轻颈部切口张力。教会病人起床时保护颈部的方法,勿扭曲颈部。及时观察切口渗血和气管内分泌物情况,防止发生窒息。(2)胃管的护理。喉癌术后返房时从术中带入胃管。妥善固定胃管,防止滑脱。一般于术后48~72小时后可行鼻饲。既可增加患者体力,同时也可减少患者经济支出。鼻饲时可抬高床头30°~45°,鼻饲30分钟~1小时后再平卧,可有效地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每次鼻饲前后注温开水,防止鼻饲管堵塞。

2.2.2气管切开护理(1)气切术后每天用空气净化机消毒病房2次,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桌面及病房地面。保持室内温度在20~22℃,湿度在60%~70%,适当限制亲属探视,避免交叉感染和呼吸道感染。(2)每日更换气管切开处敷料,换药时应严防脱管②,注意观察有无感染、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每天更换并消毒气管内套管q8h。套管口用双层无菌湿盐水纱布覆盖,及时更换纱布。防止异物进入,保持湿润。(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时严格按照先清理气管内痰液,再清理口、咽、鼻腔内分泌物的顺序,避免感染。吸痰时控制好负压,避免负压过高损害气道黏膜,或者负压过低无法吸出痰液。吸痰时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直径应小于气管内套管直径的1/2)③并注意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情况。每次吸痰时间应小于15秒,两次吸痰时间间隔30分钟左右。吸痰前还应注意雾化吸入。④(4)充分的气道湿化 可采用雾化吸入方式和向气管套管内滴入湿化液的方式。雾化液选择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一日两次。选择向气管套管内滴入湿化液的方式时应注意滴的速度和量,避免速度过快和量过多时发生呛咳或引起窒息。湿化液可选择0.45%氯化钠溶液或无菌注射水。(5)基础护理 患者术后因抵抗力降低,禁食时间长易导致细菌在口腔内繁殖,因此需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做好口腔护理。强调翻身拍背的重要性,并教会家属如何翻身拍背。教会患者有效咳痰,并鼓励患者自主排痰。尽量避免机械吸痰,避免造成气管内黏膜的损伤。

2.2.3堵管的护理

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遵医嘱拔管。拔管前应先试行堵管48~72小时。试行堵管无呼吸困难者方可以拔管。拔管后一般无需缝合,如创面较大可缝合2~3针。拔管后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纱布包扎,保持局部干燥。并告知患者不可大声讲话,适当控制头颈部的活动,一般3~5天可愈合。堵管或拔管期间任然有发生呼吸困难的危险,期间应密切注意患者呼吸变化。床旁备气管切开包、无菌治疗盘,保持中心吸引器,中心氧气保持备用状态。

3讨论

喉癌患者年龄普遍偏大,身体状况视情况不同。老年喉癌患者身体较虚弱,恢复较慢,并发症多。住院期间,应注重基础护理和环境等。我们强调为喉癌术后气管切开的患者提供清洁、安静、人员流动较少的房间,每天行空气消毒,保持合适的室温和湿度。气管切开后尽量少用机械吸痰,减少器械对气管造成的损伤,影响恢复,对于老年患者,经常行翻身拍背,既有助于痰液的排出也可以避免压疮的发生。对出院患者行出院指导,对于全喉切除术后的患者,,帮助其重建信心,指导并教会其交流方式。对于有条件的患者教会其食管发音。定期随访,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文会.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2(1):74 -76

[2]舒平,叶敬东.全喉及部分喉切除术后的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16(1):62.

[3]乐碧芳.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2):1783-1784

ICU气管切开患者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12年5月~2014年3月于兰大二院ICU行气管切开的机械通气患者73例, 男45例, 女28例;年龄24~65岁, 平均48.5岁;颅脑伤15例, 危重症外科手术20例, 急性脑血管意外10例, 药物中毒5例, 心肺复苏后8例, 严重心律失常5例, 癌症4例, 休克6例。将患者采用掷硬币发分为循证护理组38例, 常规护理组35例。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护理操作流程, 观察组在EBN指导下进行操作, 具体如下:

1.2.1 确定临床问题

确定影响气管切开护理效果和并发症的因素, 包括吸痰间隔时间、吸痰管深度、吸痰前准备、口腔护理、气道湿化、插管舒适护理、体位和心理护理干预等问题。

1.2.2 循证方法

以机械通气、气管切开、吸痰、口腔护理、舒适护理、体位、心理干预、随机、系统评价、Meta分析、mechanical ventilation、tracheotomy、sputum、random*、systematic review、meta analysis等为检索词, 检索Pub Med和CNKI数据库, 收集相关证据, 分析所获取证据的质量和可适用性, 将获得的证据与临床护理经验、护理专业技能及患者个性需要结合, 制定出合理的循证护理措施。

1) 吸痰频率问题。

机械通气吸痰常规护理为”定时吸痰“或者”遵医嘱吸痰“, 余珍华等人的循证护理实践表明采用”适时吸痰法“可明显减少吸痰频率, 延长吸痰时间间隔, 避免常规定时吸痰法导致的”空吸“现象, 减少VAP的发生率。本研究采用”适时吸痰法“, 即在患者咳嗽、频繁呛咳或有憋气、血氧饱和度低、患者胸前或床旁可听到痰鸣音时进行适时吸痰。

2) 吸痰管深度问题

常规吸痰操作认为吸痰管插入的越深, 吸痰效果越好。常规护理操作为将吸痰管插入气管, 遇阻力上提1cm后再吸引。前期研究结果显示, 深层吸痰较浅层吸痰并无优势可言, 而副作用却较浅层吸痰明显增多[8,9]。本研究采用浅层吸痰, 患者气管长度因性别、年龄、身高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 插管深度采用气管插管末端外2.0 cm至胸骨角上2~3 cm的距离, 即插入吸痰管的深度超过气管导管加附件长度0.5~1.0 cm, 准确测量并记录, 并且将每个患者的插管深度记录好挂在床头, 每次均按此深度插管。

3) 口腔护理问题

机械通气时口腔护理尤为重要, 防止口腔细菌及其他病菌及口腔分泌物进入呼吸道, 加重或诱发呼吸道感染[10]。查阅文献显示, 采用口腔冲洗的口腔清洁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口腔擦拭, 采用口腔冲洗+口腔擦拭可减少口臭和口腔感染的发生, 减少牙菌斑的产生, 有利于医院内感染的控制[11,12]。常规口腔护理采用3%硼酸或3%双氧水或灭滴灵进行口腔冲洗, 循证护理组采用相同的清洗液行口腔冲洗+口腔擦拭。

4) 气道湿化问题。

查阅证据显示, 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方面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13]。即将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问题特定化、结构化为”湿化液、湿化方式、湿化量、湿化温度“。常规护理组采用传统气道湿化方式, 即生理盐水50m L微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 循证护理组选择0.45%氯化钠、1.25%碳酸氢钠和无菌蒸馏水[14], 采用持续性气道湿化法[15], 根据痰液情况给予不同的湿化液量[16], 在温度为 (33.0±2.0) ℃下进行护理。

5) 插管舒适护理问题。

为减轻插管对咽、喉压迫, 头部稍后仰并定时稍做左右转动, 以变换导管压迫点, 防止局部受压时间长而损伤。随时观察气管插管的深度及时发现导管潜入一侧支气管或滑出, 同时在枕后将系带打死固定好气管插管, 防止导管上下移动损伤支气管黏膜。经口插要注意选用适当牙垫防止患者将导管咬扁, 同时也要注意固定牙垫。为防止气囊长期压迫气管黏膜引起溃疡坏死, 应每1~2h放气1次, 5~10 min/次。

6) 体位护理问题

前期证据显示, 气管切开术后24~48 h取平卧位, 而后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 一般患者床头抬高15%~30℃, 以利于改善通气, 增加组织供氧。昏迷患者容易造成坠积性肺炎, 应平卧与侧卧交替变换, 每2h翻身1次[17]。

7) 心理干预护理问题

对循证护理组进行心理干预护理, 由于气管切开患者易产生恐惧感, 情绪悲观, 护理工作者应当加强与他们的心理护理, 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 增强自信心, 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合作。对昏迷患者采取”呼唤式护理“[18]。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和VAP的发生率等。采取满意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分为满意和不满意2项。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1.5 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本研究经我院临床试验委员会批准。患者行机械通气前告知将有两种护理方法, 如果同意参加试验, 将由试验设计者按抛硬币的方法, 随机分配到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 并由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代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表2)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表3)

3 讨论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的作用: (1) 可有效地减少呼吸道阻力, 气管切开后避免了气体经过皱褶、狭窄、弯曲度较大的管道, 从而大大减少了气体交换的阻力。 (2) 有利于排出呼吸道的分泌物、误吸的血液、呕吐物及脑脊液等, 从而减轻呼吸道的负担, 改善通气功能。 (3) 减少呼吸道无效腔。 (4) 气管切开后, 便于正压吸氧和二氧化碳排出, 便于气管吸入、雾化吸入等局部治疗。 (5) 可直接通过吸引刺激引起咳嗽反射, 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 以保持呼吸道的自净。然而人工气道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ICU气管切开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如果期间护理不当, 容易发生导管堵塞等并发症, 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比较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 得出循证护理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 降低VAP、刺激性咳嗽和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 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97.37%,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然而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纳入研究样本量较小, 尚需大样本量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其次, 本研究纳入患者为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患者, 并未对气管切开时间作限定, 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气管切开时间对机械通气患者疗效有一定的影响。第三, 循证护理虽能制定出最佳的护理方案, 但由于循证医学在我国普及度不够, 循证护理知识欠缺, 临床护理人员学历整体素质较低, 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可能会有差异。

ICU气管切开患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84例ICU颅脑损伤患者在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受气管切开治疗,经临床症状、头颅CT、MRI等诊断,均为颅脑损伤;根据患者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24~62岁,平均(38.1±10.5)岁;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39.0±1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转出ICU后自愿接受我院常规护理。患者在转出ICU后,应密切注意患者体征、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立即处理。同时给予患者吸氧、营养支持,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根据患者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饮食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1)基础护理。患者转出ICU后,应注意加强普通病房护理,病房应定期消毒、隔离,减少探视人员,维持病房适宜温湿度。病房空气应以紫外线灯照射,定时通风换气,对各种医疗器械设备均需认真消毒清洁,避免感染。气管切开患者若不当体位,会导致患者气管损伤、导管脱落等,致呼吸困难。因此对气管切开患者,通常行侧俯卧位或侧卧位,尽量抬高头部,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以免发生肺部感染。(2)吸痰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期做气道护理,根据患者咳嗽及血氧饱和度确定患者吸痰时间。吸痰时,应准确使用吸痰管,以间歇式吸痰法,尽量避免反复吸痰,以免造成呼吸道感染。同时给予患者体位引流,采取震颤、叩击等法促进痰液排出。(3)气管切开护理。气管套管应定期更换和清洗,对一次性硅胶材料套管,应定期更换;病情稳定患者可采取金属套管,利于清洗,避免痰液结痂,进而促进呼吸道通畅。气管套管管口以湿纱布密封,避免干燥空气进入套管内部。气管切口应使用无菌纱布敷料,经常更换,注意敷料情况,保持切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经常以聚维酮碘对气管切口予以消毒,避免感染。选择的无菌纱布应保持工整,避免纱布线头由气管进入患者气道内。(4)口腔呼吸道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多不能经口进食,此时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我清洁能力降低,易诱发口腔感染。此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口腔护理,以清洗液清洗口腔,定期检测口腔酸碱度,选择有效口腔清洗液,以免口腔病菌生长和繁殖。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湿化能力及纤毛运动功能降低,痰液无法排出,会导致呼吸道阻塞。为此需加强呼吸道湿化护理,适当使用超声雾化或湿化器湿化,并维持病房适宜温湿度。(5)康复护理。通过肢体肌肉点刺激和气压治疗,预防患者肌肉萎缩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合理摆放正确体位,行床边被动活动。指导患者吞咽动作,对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经口腔进食,给予必要营养支持。对吞咽功能较差者,指导患者吞咽功能训练,配合发声训练。

1.3 评价指标

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2]评价患者日常能力恢复情况,总计100分,分数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能力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ADL评分为(42.6±11.8)分,护理后为(77.4±12.8)分;对照组护理前ADL评分为(43.0±12.5)分,护理后为(60.4±13.5)分;两组护理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1例口腔感染,占2.4%;对照组3例口腔感染,2例呼吸道感染,1例肺部感染,占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经气管切开后,虽然可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但并发症及切口恢复情况会影响患者病情恢复。气管切开后,能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呼吸道阻力及气道交换阻力,改善呼吸道通气功能[3]。而患者经气管切开后,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更好恢复,应加强患者气管切开临床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预防感染。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通过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及时采取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减少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提高患者恢复安全性。患者在转出ICU后,应先加强患者气管切开康复护理及肺部功能康复护理,促进患者肺部功能恢复。同时做好气管切口护理,密切注意切口敷料情况,及时更换,维持敷料的清洁干燥,以免诱发感染[4]。而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消毒隔离操作意识,准确运用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以免并发症发生。

总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转出ICU后采取康复护理,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

摘要: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转出ICU后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ICU颅脑损伤患者84例,患者均经气管切开处理,待患者转出ICU后,其中42例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护理,42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时联合康复护理。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转出ICU后采取康复护理,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兰.系统康复护理对ICU转出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0):127-128.

[2]袁智慧.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35-2036.

[3]蔡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ICU转出后的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85-2086.

ICU气管切开患者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ICU接受治疗的76例气管切开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8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6例;年龄26~72岁, 平均年龄 (58.3±7.2) 岁;病因为颅脑损伤12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例, 脑出血2例, 心肺复苏术后4例, 其他手术后2例。研究组男24例, 女14例;年龄25~73岁, 平均年龄 (57.8±7.4) 岁;病因为颅脑损伤13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例, 脑出血3例, 心肺复苏术后2例, 其他手术后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包括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以以及日常和用药护理等。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患者入住ICU后每日定时通风, 保持最佳的湿度和温度, 尽量保持环境的安静, 及时为患者更换被褥等; (2) 严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定时测量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指脉氧饱和度和出入水量等, 定时查看患者的意识状态和肢体功能, 观察瞳孔变化, 患者一旦出现危险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3) 气管切开护理:对于气管切开处要严密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 保持切口部位干燥清洁, 观察敷料的清洁程度, 每日给予换药和消毒;若有痰液出现要使用0.5%的碘伏进行严格消毒; (4) 对气道进行湿化, 可借助MR850湿化系统保持气管内湿化并稀释痰液, 有助于减少痰栓的形成和堵管的发生; (5) 充分进行吸痰处理,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吸尽气管内的痰液和口鼻内的分泌物;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保证氧合; (6) 对于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要将床头抬高30~45°, 注意检查管道有无脱出; (7) 注意口腔卫生, 每日进行口腔护理, 根据口腔内的p H值选择硼酸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护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时间、救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效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4]

根据治疗效果分为痊愈、好转和无效三个等级。痊愈:肺部感染症状消失, 病情完全康复;好转:肺部感染症状较前缓解, 病情较前好转;无效:病情较前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住ICU时间、救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而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气管切开是通过切开气管的方法建立人工气道来辅助呼吸, 最终达到缓解呼吸困难的目的, 是重症医学科常用的维持呼吸的方法之一。研究证实引起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为[5]: (1) 气管切开后呼吸系统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 且呼吸道防御系统遭到破坏, 抗菌能力降低, 容易接触和感染细菌; (2) 呼吸机的使用使得呼吸系统内细菌滋生的机会大大增加, 也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 (3) 患者经历长时间的手术后或者抑酸药物的影响导致呼吸肌功能受损, 咳痰能力下降, 易并发肺部感染; (4) 患者机体免疫力和口腔自净功能降低, 使得口腔内容易滋生细菌, 继而引起肺部感染。因此气管切开后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对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了对比, 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而救治成功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0.05)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这类患者尤其要关注口腔卫生, 国内姜俊萍[6]认为对于ICU气管切开后的患者常规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能够明显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 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ICU气管切开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促进病情恢复,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CU) 气管切开并肺部感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住ICU的76例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 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时间、救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和并发症明显小于对照组, 而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0.05) 。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ICU气管切开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促进病情恢复,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综合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风.ICU危重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8) :16-17.

[2]胡婧.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北方药学, 2012, 9 (9) :114-115.

[3]陈东甫, 魏飞升.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医院感染的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7) :187-188.

[4]罗德生, 王慧, 方敏, 等.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两种口腔护理方法的效果比较.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0) :10-11.

[5]李伟珍, 韦武燕, 邓春华.ICU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l, 17 (35) :71-72.

ICU气管切开患者 第10篇

从现代定义学上出发,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指内外科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3天后发生的肺部与呼吸道感染,它是内外科急性患者常见严重并发症[1]。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呼吸机相关肺炎病死率可高达40%左右,并且并发症多,多为器官衰竭而死。比如法国学者法共恩对625名机械通气患者应用痰液诊断肺炎发现医院获得性肺炎患病率为9%左右,社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为10%左右[2]。同时经过严格的多因素统计学分析表明,进行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越高,具体为:机械通气每增加一天,其发生机械通气的危险性增加2%[3]。同时不同医院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死率为50%,相差无统计学意义。在危险因素方面,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多种多样,国内有研究报道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患者自身状况,疾病历史,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痰状态,机械通气状况,应用抗生素状况等[4]。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当前一种典型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表述上就表明其发生与机械通气密切相关,是机械通气中常见的并发症,预后差[5]。相关研究报道其病死率可高达40.0%左右。因此呼吸机相关肺炎引起了医务工作者的广泛重视[6]。在流行病学上,在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中,肺炎的患病率明显升高,约为未行机械通气患者的5倍以上,其发病率根据患者群体等的不同可达25%左右[7]。某些特定的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菌、鲍曼鲍曼不动杆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尤其容易致死。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主要地位[8]。

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细菌耐药性

在细菌耐药性方法,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且大多数为多重耐药,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存在较高的耐药率。

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1)内源性因素。年龄及基础疾病。老龄患者易患呼吸机相关肺炎。老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较差,肺组织退行性变,加上严重的原发性基础疾病,更易罹患呼吸机相关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与呼吸机使用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国外文献报道机械通气每增加一天,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的危险增加2%[9]。(2)外源性因素:手术是呼吸机相关肺炎最重要的易患因素之一。比如气管切开术由于建立了人工气道,当我们定期将气囊放气时,这些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而引起肺部感染。且气管导管的内外表面均易形成一种糖蛋白组成的生物被膜,含有大量细菌的生物被膜碎片脱落进入下呼吸道引发呼吸机相关肺炎。

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防治

在预防与防治方面,国外早在1997年已经提出耐药发生的主要原则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进行耐药菌寄殖者与感染者的隔离。(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们知道,滥用抗菌药物是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多重耐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菌产生增多,给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困难。同时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泛耐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菌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文献显示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肺炎细菌感染及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比如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等的应用。(2)耐药菌寄殖者与感染者的隔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菌耐药菌在患者中间的传播方式与其敏感细菌的传播方式是一样的,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微粒传播。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性,也特别容易传播耐药,易形成危重患者中的流行。对感染此类病人进行隔离,可以减少和预防这些肺炎细菌耐药菌的传播。

总之,合理使用抗生素,严密动态监测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及避免呼吸机相关肺炎相关因素,以达到有效控制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全呜,夏娟英.闭合式吸引技术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55

[2]金志鹏,王群思,候新光.呼吸机相关肺炎26例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2):138

[3]金兆辰,吉木森.有创-无创序贯性通气在.ICU危重患者撤机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4:410-414

[4]干建新,张茂,施小燕,等.俯卧位通气对创伤后急性肺损伤/患者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8):499-500

[5] Cosgrove SE,Kaye KS.Eliopoulous GM.et al.Health and economic outcomes of the emergence of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resistance in Enterobacter species[J].Arch Intern Med,2009;162(2):185-190

[6] Walther SM,Erlandsson M.Burman L G,et al.Antibiotic prescription practices.consumption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across Section of Swedish intensive care unit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9;46(9):1075-1081

[7] Kollef MH.Prevention of hospital-associated pneumonia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9;32:1396-1405

[8]杜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中华医学杂志,2010;82(2):141

ICU气管切开患者 第11篇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脑外科ICU 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入院的气管切开患者40例, 其中男32例, 女8例;年龄16~70岁, 平均年龄 (39.8±10.7) 岁。患者从进入本院脑外科ICU开始, 直至实施气管切开治疗之前, 此段时间均维持5~10 d内, 平均时间 (7.5±1.3) d。收治入院时, 有34例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而余下的6例患者, 则均属于意识较为清醒的患者。入院1 d后, 40例患者均实施机械通气治疗。

1.2 临床诊断标准[1]

于手术治疗后的1 d, 出现肺部啰音、发热以及咳嗽等临床症状, 且经胸片检测, 发现肺部出现较大面积浸润性阴影, 并伴合下述症状之一的患者, 即可诊断为肺部感染。 (1) 咳痰, 且痰液较浓的患者; (2) 支气管筛检以及气管吸出物的取样检查, 发现了有病原菌存在的患者; (3) 行血清抗体诊断, 诊断结果呈阳性的患者; (4) 行病理学检验, 检验结果为肺炎的患者。

1.3 痰液样本的采集

选取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吸痰法, 将处于浅部位置的痰液规范化的吸出, 然后再将无菌痰液收集器, 沿着气管套管的方式, 缓慢的将其插入到一定的位置, 进行吸痰。待吸痰完成后, 对收集到的痰液样本进行科学的药敏实验以及痰液培养操作[2]。

1.4 护理方法

择取综合护理干预法, 对本次研究所选取的40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护理内容详细如下。

1.4.1 生命体征方面的护理

每日对患者的脉搏、体温以及血压进行规范化的测量, 并准确的记录测量的数据, 以为患者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主要依据;积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以及时了解并掌握患者当前的意识状况及其病情的恢复情况。如果在观测期间发现患者出现危重症状, 还需立即通知相关医师, 并协助医师对患者实施抢救。

1.4.2 病房环境方面的护理

定期对本院脑外科ICU病房进行彻底的打扫以及消毒;勤开窗, 以保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 避免出现院内感染;每日定时监测病房温度, 当温度不适宜时, 需及时对其作出适当的调整。一般情况下, 需保障病房温度维持在20~24℃。监测病房湿度, 并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 对病房的湿度作出是适当调整。告知患者家属, 需尽可能的保证病房的安静, 当家属提出探视申请时, 需积极的协助家属进行衣物更换, 以防止出现病毒性感染。

1.4.3 呼吸道方面的护理

借助湿化系统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科学的湿化, 以降低患者痰液的粘度, 避免其出现导管堵塞的现象。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 排痰效果较好;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 排痰效果良好;有效:咳嗽症状稍微减轻, 咳痰量有减少趋势;无效:咳嗽症状无变化, 亦或是加剧。

2 结果

给予40例患者常规的药物治疗,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辅以抗生素治疗。此外, 再结合痰液培养所得的结果, 对患者实施敏感性抗生素治疗, 并辅以全面的气管护理。经治疗与护理, 40例患者中, 治愈19例, 显效22例, 有效8例, 无效1例, 该例患者于手术后第5天出现病死的现象。经诊断, 该例患者的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

3 小结

临床医学上所谓的“脑外科ICU肺部感染”, 也就是患者在被转入脑外科ICU病房之后, 于3 d内出现肺部感染的症状。此类疾病主要以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为主, 且患者的身体机能已经出现了多重受损的现象[3]。对此, 临床需采取针对性较高的护理方法, 比如气管护理来对脑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 以尽可能的降低患者于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的几率,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4]。另外,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 还需根据其自身的特点, 同时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 采取最佳的护理方案, 来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对于部分因病痛而出现情绪低迷、不愿配合治疗的患者, 还需给予其更多的关心与鼓励, 以帮助患者消解负面情绪, 让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相应的治疗, 才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以及提升治疗效果的双重作用[5]。

综上所述, 结合患者的病情, 于治疗中给予患者相应的呼吸道、心理、气管切口、生命体征以及病房环境等方面的护理, 并严格依照无菌操作的流程, 对患者进行治疗, 可大大减少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彭小溪.脑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中外医疗, 2011, 30 (19) :67.

[2]黄维明, 谢春雷, 李春霞, 等.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和干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32) :3911-3913.

[3]王剑.重症监护室危重病人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护理研究, 2014 (15) :1873-1874.

[4]李丽, 阮洪, 袁卫军, 等.头颈肿瘤患者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16) :1472-1474.

上一篇:理论分析下一篇:岩心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