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

2024-07-29

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精选12篇)

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 第1篇

关键词:广西,贸易,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议的话题。在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促进论、阻碍论、折中论。支持促进论观点的理论有:亚当斯密“剩余出路学说”, 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Robertmn和NurSe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学说;克鲁格曼等的“新贸易”理论和罗默等的“内生增长理论”。另外一些经济学家, 如普雷维什和辛格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后, 提出“贸易条件理论”, 即“普雷维什一辛格假定 (Prebih-Singer Hypothesis)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呈现出下降的长期趋势, 对外贸易并不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还有一些持折中观点的经济学家, 如Kravis认为, 对外贸易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也未必对经济增长有益。这些不同的论点从不同的发展角度结合不同的国家给出不同的看法, 目前我们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如何呢?位于中国和东南亚交通枢纽的广西壮族自治州的进出口贸易又与经济增长有何关系呢?下面做一简单的介绍。

1 进出口贸易定义

那么究意什么是进出口贸易?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 是指一个国家 (地区) 与另一个国家 (地区) 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另外一种解释是:凡是从事各种国外商品直接买进及本国商品直接售予国外之行业, 都称为进出口贸易业。若更进一步细分, 则凡从事各种国外商品直接买进之行业, 不论其售予对象为本国批发商、零售商、公私客户或其他需要均属进口贸易业, 而凡从事本国商品直接售予国外客户之行为均属出口贸易业。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 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 (地区) 来说, 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 (地区) 来说, 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 到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2 进出口贸易业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贸易的日趋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密切, 很多相距甚远的国家通过贸易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长足发展。贸易业本身虽然只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但是经由贸易合作的稳步发展, 我们可以让整个社会趋向国际化、自由化, 拉近各国人民的距离, 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来了解本国人文、地理、商品和文明, 互通商品、互相补充各国进出口业的不足。这对整个国家、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3 广西进出口贸易现状

广西位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结合部分,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是中国走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和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门户。作为西南出海的大通道, 加上近年修建的现代化陆海空交通网络, 广西已具有联络中国与东南亚最重要、最便捷陆海通道和交通枢纽的潜力和基础。

随着朱基总理与东盟国家领导人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将于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这将给双方带来大量的贸易和投资机会。据专家测算, 中国的GDP将由此提高0.9%, 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 更不用说广西地区的人民收入水平了。

4 广西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通过对资料的翻查以及个人理解得出:首先, 广西进出口贸易可以利用东南亚和国内两大市场来扩大对外贸易。其次, 可以利用东南亚和国内两地资源来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再次, 可以利用东南亚和国内两地的资源和市场来发展旅游。这三方面都可以突出表现进出口贸易给本区带来的经济增长关系。更快更好的提高人均收入和人们生活水平。在广西日报中, 还看到一则由此而获得商机的小夫妇, 在与东盟贸易合作关系背后获得实实在在利益的新闻事实。

(引自广西日报) 南宁市官塘农贸市场以其“物杂价廉”吸引着南宁众多寻求实惠的消费者。近年来, 这里出现了四五家经营东南亚国家小商品的店铺, 越南的拖鞋、咖啡、菠萝蜜干果, 泰国的雨伞、香皂等等应有尽有。在这些摊位前, 购买和询问的顾客络绎不绝。东盟小商品已经走进了南宁市民的日常生活。在众多的东盟小商品中, 越南平仙鞋业的拖鞋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据越南平仙鞋业南宁授权商庞家庆介绍, 他原来是和越南做橡胶生意的, 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后才开始代理越南平仙鞋业的产品。庞家庆说, 越南平仙鞋业希望把广西作为一个跳板, 把他们的产品销往中国各地。随着博览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越南拖鞋的舒适、耐用已经为大家所熟知, 许多广东、浙江、安徽的外地客商都找他进货。庞家庆曾作为参展商多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 他认为在博览会上能找到更多的商机。

而且除了越南拖鞋, 他们还卖起了越南食品、外用药油、红木制成的生活用品, 以及泰国的香皂等, 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多, 量也越来越大。杜女士说, 这些东盟商品的生产商和经销商大都参加过中国东盟博览会, 他们就是通过博览会与厂商认识, 并进行合作的。杜女士说:“南宁人很喜欢用越南和泰国的药油, 因为这些药油都是用天然的中草药制成的, 纯度较高, 见效快, 非常受市民的青睐, 所以销量比拖鞋还大。”由于如今进货方便, 只需给越南的厂商打个电话, 货就发过来了, 杜女士表示今后要增加更多种类的东盟日用品来满足南宁市民的需要。

可以看得出, 双边贸易关系的好转, 由广西以北部湾经济区为前沿, 依托东盟合作, 伴随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加快, 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落成, 使广西大部分居民从中获得了商机, 拓展了事业发展的前景。广西与东盟双方贸易发展的同时, 投资和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2004至2008年, 广西对东盟的投资年平均额达3170万美元, 最高金额为8624万美元, 在这五年间增长了22.3倍。这些数字清楚的显示出广西与东盟贸易合作关系的长足发展, 以及对各区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深远影响。

总之, 贸易发展除了可以出口广西供大于求的热销商品给那些需要并缺少的国家, 还可以带动整个周边地区以及本地区生产, 进而推动小规模生产商的再加工, 生产资料再生产。随着本国的发展, 不同的分析结果产生不同的意见。第一, 李文应用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 认为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不仅带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还扩大了外需和劳动力的增长;第二, 彭福伟、张小济从净出口角度分析, 认为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并非很强有一定关系;第三, 赖明勇等和尹翔硕等将GNP分为出口产业部门和非出口产业部门, 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得出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乃至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强的结论;第四, 杨全发采用生产函数理论, 对1978年~199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认为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并不很大;第五, 刘小鹏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1952年以来的GDP与进出口数据, 认为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而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不管结论如何, 我们都能看到, 广西的贸易发展成功了, 在拉动内需、扩大再生产的同时贸易发展也同样可以收敛经济增长, 事情总是一正一反的相互运动着, 可谁也不能否认的是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 结语

伴随着双边贸易协定的签署, 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贸易风暴期。广西搭乘着改革开放的大船将驶得越来越远, 越来越稳。

参考文献

[1]熊启泉.重新审视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02) .

[2]林毅夫, 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 2001, (09) .

[3]刘舜佳.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商品优化[J].财经科学, 2004, (02) .

[4]Aitken BGD.Hann, A.Harrison.Spilbver, Forei-In2v-tment, and Exert Behav.0r[A].NBER Worki[C].1994:49~67.

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 第2篇

关键词:山东 出口贸易 经济增长 格兰杰因果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沿海经济省份,山东省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确立经济国际化战略,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亮点来抓,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历经32年的发展,山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已接近千亿美元台阶,达到931.7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约46倍。因此,对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 第3篇

【关键词】 出口贸易;结构;经济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低档制成品作为出口贸易结构的主体,但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贸易只能获取短期、静态的贸易利益。从长期来看这一贸易获益将逐渐丧失。因此,研究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及影响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因素,改变现有的贸易结构,最终获取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动态贸易显得尤为必要。

1目前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

1.1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

据海关统计,2010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同比减少6.4%。12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952.2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1541.5亿美元,增长17.9%,进口1410.7亿美元,增长25.6%;贸易顺差130.8亿美元,减少28.9%。我国月度的出口进口值在11月份刚刚创下历史新高的纪录后,12月份再次被双双刷新,12月份当月的出口值和进口值环比11月份分别增长了0.5%和8%,推动月度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900亿美元关口,环比增长4%,再创历史新高。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1.2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

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出口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2出口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

出口贸易结构从两方面对经济增长起作用。一是要素生产率差别效应。一般来说,出口部门有比非出口部门更高的边际要素生产率,制成品出口部门会有比初级产品出口部门更高的边际要素生产率.这使资源从相对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资源将得到更优的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外溢效应。由于要适应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及其变化的需要,出口部门尤其是制成品出口部门要更好地把握产业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要更注意树立产品形象,因此较之国内非出口部门具有更成熟的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战略.而出口部门的营销技术和生产技术方面必然会发生外溢,从而为国内非出口部门吸收,形成持久的示范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初级产品出口部门无论是自身的生产要素提高促进经济增长还是外溢效应都是负的,这与中国目前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出口商品结构的现实目标是相吻合的。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正在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数量型的增长,而逐渐地向刺激技术进步、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品的质量及附加值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3从出口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3.1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

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3.2提高制成品内部结构

中国虽然已成功完成了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工业制成品出口国的转变,但工业制成品出口内部结构依然有待提高。目前,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档次和附加值不高,仍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些行业对一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及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目前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上层次、上水平,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针对具体的行业来说就是化学及相关行业需要加大出口力度,按原料分类的行业应改造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同时继续积极鼓励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

3.3提升利用外資水平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工业制成品出口而实现的。FDI利用提高东道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质量,创造出此类产品新的机会。外资企业具有迅速适应消费者口味变化、把握产业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的能力,同时,FDI还可以焕发当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活动,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可以将其转换为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而且,外商在东道国的经营必然要在营销技术和生产技术方面外溢,加速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外贸的健康发展。现阶段“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便是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指南针”,外贸的转型任重道远,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肩负起使命,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使出口主体——企业从集体非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汉林、李计广等著. 《入世后过渡期我国外经贸发展的问题、症结及对策》.第四届中国WTO 研究学术年会会议资料,2008年11月。

[2]霍建国. 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2

[3]范柏乃,毛晓苔,王双. 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9,(8):5-9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 第4篇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海关公布数据整理

一、文献回顾

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 ( 1776)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在此之后,大卫·李嘉图 ( 比较优势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 ( 要素禀赋理论) 、波斯纳 ( 需求偏好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 ( 产业内贸易理论) 等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对一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尔 - 普莱维什 ( 中心 - 外围理论) 、巴格瓦蒂 ( 贫困化增长) 、缪尔达尔 (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论) 等经济学家,还探讨了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关于贸易结 构与经济 增长的关 系,Stiglitz( 1970) 和Smith ( 1984) 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通过提高资本密集品的价格而促进经济增长。Mazumdar ( 1996) 认为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贸易结构,只有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才能发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反之,出口资本品而进口消费品未必能带来经济增长。Lewer ( 2002、2003) 运用2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Mazumdar( 1996) 的假说作了进一步实证分析,证明资本品的净进口比资本品净出口能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Coe、Helpman ( 1995) 认为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品并不一定会带来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下降,而更重大的作用在于提高本国资本品的边际产出、促进本国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实现本国经济增长。Wrz ( 2004) 的研究发现高技术密集品技术溢出效应更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明显,能更有力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通过研究1982 - 2001年间我国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王永齐 ( 2006)发现我国贸易结构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

关于贸易 方式与经 济增长, Bernhofen( 1999 ) 、Qasrni ( 2001 ) 、Lioyd ( 2004 ) 等的研究,分析了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认为加工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隆国强 ( 2003) 、李蕊 ( 2005) 、王怀民 ( 2007) 等的研究,认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有助于加快工业化进程,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路径。但是,欧阳北松、杜建华 ( 2004) 的研究发现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介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之间,低附加值、低利润、低工资的加工贸易已经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曾卫锋 ( 2008) 的研究发现非加工贸易比加工贸易有更大、更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因而应提高一般贸易的比重、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徐丽鹤 ( 2010) 的研究发现一般贸易出口增长显著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而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却弱化了我国经济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低于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势在必行。本文选取近3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和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数据,通过构建贸易方式结构指标和实证分析,旨在探讨加工贸易比重过高的贸易方式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一般贸易发展、推动贸易方式转变等提供依据。

二、贸易方式结构指标的确立

贸易结构是构成贸易活动的各要素间比例关系和经济联系,包括贸易商品结构、贸易行业结构、贸易所有制结构、贸易方式结构等。在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用得比较多的是贸易商品结构。蓝庆新和田海峰 ( 2002)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 SITC) ,将商品根据附加值高低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贸易结构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或进口额的比重衡量。Mazumdar和Helpman按照BEC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准则,将对外贸易商品分为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消费品,贸易结构表示为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进出口的相对数量。

其中COMPO表示贸易结构,如果COMPO >1,本国将成为资本品的净出口国,资本积累将不会发生; 如果COMPO < 1,本国将成为资本品的净进口国,资本积累将促进本国的边际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

Wrz ( 2004) 和王永齐 ( 2006) 按照国际标准委员会的ISIC分类标准,从内生技术密集度的角度将贸易品分为高技术品和中低技术品,贸易结构用高技术品和中低技术品进出口相对比重衡量,表示如下:

其中TECH表示贸易结构指标,如果TECH >1,本国将成为 高技术产 品的净出 口国; 如果TECH < 1,本国将成为高技术产品的净进口国和中低技术产品的净出口国。

为了综合考量加工贸易进出口、一般贸易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加工贸易占比较高的贸易方式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构建贸易方式结构指标。借鉴贸易商品结构的构建方法,贸易方式结构指标的构建采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相对数量来衡量:

其中TS1表示贸易方式结构。如果一国TS1 >1,则表示加工贸易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的比率大于加工贸易进口与一般贸易进口的比率,该国是加工贸易产品的净出口国; 反之,如果一国TS1 <1,表示加工贸易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的比率小于加工贸易进口与一般贸易进口比率,该国是一般贸易产品的净出口国。

一般而言,在贸易方式结构指标大于1情况下,TS1值越高,加工贸易出口在该国占的比重越高。根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 ( 2012) 》的统计,可以计算出贸易结构数据。表1数据显示1982 - 1999年间,除了少数年份,我国贸易方式结构变量值大多小于1,表明我国在这一时期是一般贸易品的净出口国,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不高; 1999 - 2011年间,我国贸易方式结构变量值大于1,尤其是2009年以来变量值提高到1. 8以上,表明我国已成为加工贸易品的净出口国,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不断提高 ( 见图2) 。这表明随着世界产业分工结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加工贸易行业,推动了各种加工贸易方式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贸易方式结构的调整。

资料来源: 《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

三、数据说明和实证分析

( 一) 数据选择

为了考察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本文选择1982 - 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其中,经济增长指标用实际GDP增长率( RGDP) 来衡量,贸易方式结构指标采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相对比重来测算。通过对实际GDP增长率 ( RGDP) 和贸易结构 ( TS1 ) 时间序列数据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以考察数据概况。表2显示样本期间实际GDP增长率均值为0. 025167,最大值为2011年为0. 092,最小值为1985年为0. 001,贸易方式结构均值为1. 191033,最大值为2011年9. 484,最小值为1985年0. 139。将1982 2011年间我国实际GDP增长率和贸易方式结构指标进行对照 ( 如图3所示) ,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方式结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二) 实证分析

在对时间序列数据作回归分析前,本文先采用“EG两步法”考察RGDP序列与TS1序列是否满足协整,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的关系,其中单位根检验用于确定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和趋势性,协整分析用于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只有当序列为平稳序列或者满足协整关系的时候,两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才能进行回归分析,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1. 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Eviews6. 0,实证采用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检验结果,RGDP、TS1两个序列的原序列单位根检验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 05,在5% 水平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存在单位根,两个时间序列不平稳,具有时间趋势; 两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D ( RGDP) 和D ( TS1) 的单位根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 05,在5% 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不存在单位根,两个差分序列平稳。因此,RGDP与TS1为一阶单整,满足同阶单整的前提。

2. 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在“EG两步法”中,对于同阶单整的两个变量,其回归得到的残差序列满足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平稳序列,这说明两个变量满足协整关系,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现在分别对RGDP序列与TS1序列进行回归,提取残差项et1,并对et1进行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单位根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从结果来看残差序列et1的单位根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 05,说明不存在单位根,该回归的残差序列平稳,这说明RGDP序列与TS1序列具有协整关系,意味着经济增长和贸易方式结构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3. 协整回归。时间序列满足协整关系,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可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为了考察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建立初始模型:

其中RGDPt表示第t期的RGDP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 TS1t代表第t期的TS1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a0表示截距项,a1表示估计参数,ut为随机干扰项,满足白噪声过程。通过Eviews6. 0对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TS1的估计参数t检验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 05,在5% 水平能够拒绝原假设,检验通过; 同时,模型的DW值偏离2比较远,说明模型存在自相关,t检验无效,需要对模型进行调整,经过AIC准则以及SC准则对比测试,模型修改为:

其中,模型加入随机干扰项的滞后一期与滞后二期项,即AR ( 1) 与AR ( 2) 项,经过此调整消除自相关,得到新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经过调整后,回归的R2有明显提高,说明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并且有所增加; F检验通过,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对被解释变量的共同作用显著。

模型中MA ( 1) ,MA ( 2) 项t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 05,在5% 水平通过检验,TS1项的t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 10,在10% 水平通过检验。由于加入滞后项的DW值检验不再有效,于是进行LM自相关检验,如表7所示。从滞后1期LM检验来看,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 05,在5% 水平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该回归中均不存在自相关,估计参数的t检验有效。调整后的模型回归结果显示,TS1项的估计系数为0. 020246,说明TS1项与RGDP项之间呈正相关,每增加1单位TS1,则增加0. 020246单位的RGDP。

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了检验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间真正的因果关系,再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表示,如果两个经济变量X和Y在包含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即变量X有助于提高变量Y的预测精度,则称X对Y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其中,白噪音u1t和u2t假定为不自相关。

对本次实证中的模型分别进行滞后一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从结果来看,模型中TS1不是R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的显著性概率为0. 3263,大于0. 05,说明在5% 水平不能够拒绝原假设,贸易方式结构指标TS1不是RGDP的格兰杰原因。原假设为RGDP不是TS1的格兰杰原因的显著性概率为0. 0077,小于0. 05,说明在5% 水平能拒绝原假设,RGDP是TS1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我国当前的贸易方式结构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但经济增长是贸易方式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从贸易方式结构角度分析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贸易方式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我国当前的贸易方式结构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有利于贸易方式结构调整。

第一,我国当前的贸易方式结构不利于经济增长。模型回归 结果显示 我国贸易 方式结构( TS1) 项与实际GDP增长 ( RGDP) 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没有得到格兰杰原因关系检验的支持,即我国贸易结构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贸易量上,高比例加工贸易是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在“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方式中,投入品的国内采购率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较短,对国内产业上下游的带动作用较弱。另外,我国加工贸易以外资为主导,利润大多归属外资,导致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

第二,我国贸易方式结构被动调整。1982年以来,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大量外资进入加工贸易行业,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甚至在很长的时间超过一般贸易而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导。近年来,受国内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外资优惠政策逐渐取消等因素影响,FDI开始流向印度、越南等国家,再加上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我国加工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使我国贸易方式结构被动调整。

第三,加快加工贸易产业在新常态下转型。尽管加工贸易为我国发挥低劳动成本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加工贸易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不利地位,很难对于培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作用。为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加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支持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技工贸易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应完善一般贸易出口的退税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快发展一般贸易,以便更好地发挥一般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运用协整理论与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近30年来贸易方式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贸易方式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两个变量无法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即我国当前以高比例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贸易模式无法成为GDP增长的稳定因素。因此,我国当前以高比例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贸易方式结构不利用于经济长期增长。在加工贸易面临较大转型压力背景下,我国应加快加工贸易方式结构转型调整,使加工贸易与经济发展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一般贸易。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依存度,协整分析

一、引言

自汇改以来,尽管人民币已累计升值21%,但仍没有让美、日、欧等国满足。7月,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两位学者威廉姆森和克莱因基于“基础均衡汇率(FEER)模型”的研究得出:人民币仍然被低估,还应升值30%。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使用购买力评价方法来衡量,认为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低估58%。3月15日,美国130名两党议员提出迄今最严厉的控告,指责中国为汇率操纵国,认为中国领导人通过控制人民币汇率与美元固定汇率的挂钩从而获得贸易顺差。美、日、欧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希望藉此改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但中国203月的月度贸易数据显示,中国贸易逆差为7.2亿美元,这是自4月以来的第一次。这表明,中国的经济拉动并非主要依靠出口,出口只是中国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消费和投资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发展过程的解析,来探讨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轨迹

1.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分析

贸易依存度指一国进出口贸易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一国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分为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根据计算得出我国1978-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中国1978-20贸易依存度

图1揭示,我国贸易依存度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很低,贸易依存度一直没有突破30%,且上升速度较为缓慢,从15%增长到接近30%。而且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一直要高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进出口依存度由1978年的5%上升到1990年的15%。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进出口贸易只是为了调剂余缺,国内经济基本上仍在传统的封闭经济框架下运行,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薄弱。

在市场经济体制由建立到发展过程中(1991-),我国贸易依存度迅猛增长,由1991年的33%增长到的接近70%,其中出口依存度由1991年的17%增长到36%,进口依存度由1991年的15%增长到30%,出口依存度一直高于进口依存度。这其中也有一个调整的过程,1994-贸易依存度出现了微弱的下降,这是因为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进出口额折算为人民币时,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人民币贬值后,进口的成本相对增加,也导致贸易依存度下降。

1991-20间贸易依存度的变化特征是与我国经济和贸易政策相适应的。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战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调剂余缺模式转变为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贸易战略。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日益变化的需求的需要,大量进口了国内急需的先进设备、半成品和原材料,支持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政策。如放松外贸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和调整制度、实施出口补贴和一定的汇率调整等。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方向,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根本性转变。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也相应地作出调整。我国提出了“大经贸”战略构想,即大开放、大融合和大转变。此后,我国越来越偏向于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战略。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和贸易更加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入。这些战略转变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我国自身经济体制的变化,是及时有效的,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及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大幅下降,特别是出口贸易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2007-2009年我国贸易依存度开始下降,从最高接近70%下降到46%,这期间出口依存度依然高于进口依存度。

贸易依存度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贸易的依赖程度过高,贸易依存度最高时接近70%,但这一数据和结论也被大多数人误解。其一,中国的出口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对进口有带动效应,而这在统计数据上没有得以反映。其二,中国净出口增加值所占GDP的比例很小,如图2。中国净出口增加在中国GDP中所占比重一直小于8%,在国际上这一比重是很低的,这说明中国在出口贸易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经济的增长并非过度依赖于出口贸易。

图2中国净出口增加的变化趋势

2.进(出)口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弹性分析

进(出)口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弹性,是指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增减1%时,进(出)口增长率变化的百分比,即进(出)口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弹性=

。如果这一弹性大于1,说明进(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较大;如果这一弹性小于1,说明进(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大;如果这一弹性等于0,说明进(出)口对国内经济的增长没有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第6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进出口

2015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水平自贸区,要提高货物贸易开放水平,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自由贸易区”的出现及发展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在新形势下,我们不能忽视进出口在经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年度统计公报2014》中,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6.43万亿,而2014年我国的GDP为63.64万亿,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远远高于在80年代初期的10%。对中国经济增长而言,对外贸易功不可没。因此,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成为学界的一个重要方向。

国内外众多学者使用数理统计和经济建模的理论与技术,来实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确切结论。使用最多的方法是采集一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OLS)的方法进行研究;其次是收集面板数据,深层次,多方面探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分析方法不同,学者们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得出的结论不同。有学者认为,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进口更加显著,这与实际相符吗?面对经济转型的新常态,我们该如何看待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本文采集了1978-2014年GDP、货物出口和进口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并建立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来量化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初步结论。

一、实证研究

(一)经济变量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本文采集了GDP(人民币亿元)、货物出口总额(人民币亿元)(EXPORT)、货物进口总额(人民币亿元)(IMPORT)等变量进行分析。为了减少异方差干扰,增强数据的平稳性及模型的实用性,通过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

(二)数据检验

经济变量之间常常存在伪回归,即有可能不存在必然的经济关系,为了检验模型是否是伪回归,本文运用stata12先对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见表一。

经ADF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原序列不具有平稳性,而他们的一阶差分通过了ADF检验,这说明lnGDP,lnEXPORT,lnIMPORT都服从一阶单整。

由于所有变量均服从一阶单整关系,我们进行协整检验,检验模型中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如果存在协整关系,模型才有意义。我们运用EViews7.0中Johansen多变量协整检验工具进行检验。模型选取滞后4阶,95%的置信度,得到检验结果见表二。

由表二可知,模型中三个协整向量分别为lnGDP、lnEXPORT、lnIMPORT,他们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下面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各变量间的解释作用的方向及是否有效。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lnEXPORT和lnIMPORT都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lnIMPORT是lnEXPORT的格兰杰原因,即货物出口总额、货物进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有促进作用,货物进口总额对货物出口总额有促进作用。国内生产总值、货物出口总额和货物进口总额这三个变量在长期是有稳定均衡关系的。

(三)GDP和EXPORT、IMPORT关系的分析

在以上三个检验的基础上,我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用以分析货物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与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因果关系一般有时间滞后,即货物进出口总额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对国内生产总值完全发生作用。出于以上考虑,本文应用滞后期取3的有限分布滞后模型,。模型如下:

false其中lnGDP、lnEXPORT和lnIMPORT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货物出口总额、货物进口总额的自然对数, e为干扰项,α和β为系数,C为常数项。

下面通过阿尔蒙法来估计有限分布滞后模型的参数。应用Eviews7.0的PDL法,由结果可知,调整后可决系数为0.995998,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F统计量为1369.798,大于临界值,模型整体效果显著;但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情况下,各系数除α3、β1和C外,其余的统计量都不显著,这可能由于模型中滞后期的选取存在了多重共线性。下面对模型进行优化,结合统计指标,我们发现lnIMPORT只取当期值效果较好,此时的结果为:

false

falsefalsefalse

falsefalse

根据模型结果,F统计量为1929.513,远大于临界值,说明模型整体显著成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96257,货物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各系数对应的t统计量绝对值都大于2,说明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各期滞后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由分布滞后模型的性质可知,false的值为-0.22566,这表明货物出口总额在当前对国内生产总值有负面作用,即当期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平均减少0.22566%个单位。由false可知,从长期来看,货物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平均增加0.41248%个单位。false,表示当期货物进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时,国民产出将平均增加0.34941%个单位。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分析发现,货物进出口总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国内生产总值与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关系非常密切。这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货物进出口也大幅度上升,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分别为消费、投资、出口,以前人们认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手,而出口却不受重视。然而事实上,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十分明显。近几年国外市场对我国产品需求减少,我国出口放缓,我国经济也随之增速降低。由此可见货物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进口货物贸易对经济的作用也不够重视。本文发现,货物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样重大,当期货物进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国民产出将平均增加0.34941%个单位,货物进口的作用凸显无疑。在发展中国家,通过货物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可以得到引进,进而打开当地的相关市场,填补供给空白,从而拉动本国消费市场,为经济注入活力。

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 第7篇

综合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1.采用不同和方法和模型, 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 对于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观点各异, 但基本都认同, 进口、出口对经济有促进作用。2.就研究的范围, 以研究全国的最多, 或仅以地区性研究居多, 而以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为出发点很少, 本文正是以比较广东与云南的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为目的。3.就样本容量来看, 样本数据大多不会超过05年, 而近几年, 国内外环境变化很大, 短期内不稳定的经济因素冲击频繁, 本文采取最新数据, 研究最新动态的变化。4.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但或对数据没有进行平稳性检验, 或只进行协整检验, 没有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本文采用V A R模型, 从平稳性检验开始到方差分解, 全面而系统的进行的比较分析。以期对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新的认识。

一、变量与数据

在本文的以下分析中, 广东样本区间选取可获得数据1987年~2008, 为了区间跨度相等, 云南选取1986年~2007, 数据分别来自于广东年鉴2 0 0 8及广东统计信息网、云南统计年鉴2 0 0 8, 且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进行了换算。其中G D P代表经济增长, 用g简写代替, 进口贸易额, 出口贸易额分别用i和e简写代替, 为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现象, 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处理, 不会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 变量定义及含义见表1, 数据采用Eviews3.1、5.0处理。

二、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比较分析

本文将在建立V A R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广东和云南的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进行实证分析, 以比较两省的经济外贸的差异, 具体步骤如下:时间序列往往是不平稳的, 所以首先对各变量进行ADF平稳性检验, 其次, 建立VAR模型, 最后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及方差分解分析。

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unit root test) 对广东lxg、lxe、lxi及云南lyg、lye、lyei作单位根检验, 如表2, 表3

注:本表检验形式 (c, t, k) 各项依次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的截距项, 时间趋势项, 滞后项。*表示为10*置信水平下, **表示5%置信水平下, ***表示1%置信水平下。

同上

从表2表3中可知:原序列都是不平稳的, 经过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的, 即都是I (1) , 可以建立VAR模型。

2. VAR模型的确定

V A R是有关多变量建模的非结构方法, 不以严格的经济理论为依据, 它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 每个方程中, 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 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间的动态关系, 本文依据AIC, SC最小原则, 同时结合VAR模型特征方程根的到数值来判断VAR模型的稳定性, 均选取了最佳滞后期均为4, 即广东和云南均在VAR (4) 模型下分析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

3. 协整分析

在小样本下, 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下的Johansen协整检验, 由于无约束V A 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4, 所以协整检验模型的滞后期为3, 通过对初始形态的分析, 确定协整方程中有截距项无趋势项, 具体检验结果分别见表4表5。

由表4可知, 在5%的置信水平下原变量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 这说明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的关系, 正规化后的协整关系表达式为: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广东GDP、出口均与与进口呈现出正向关系, 每增加一单位的进口, 可以带来1.0631单位的GDP与1.0961单位的出口, 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 进口是广东省经济增长和出口的重要推动力。

由表5可知, 在置信水平1%下原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正规化后协整方程为:

由方程可以看出, 出口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 每单位的出口带来0.91单位的GDP, 进口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 且进口对经济的阻碍作用比出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的多, 说明, 在云南省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阶段, 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进口反而阻碍经济的增长

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只是验证了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验证, 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 为了得到较稳定的结论, 本文选取了5个不同的滞后期来检验, 若结果比较稳定, 则较可信, 检验结果如表6表7。

由表6可知:

就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言:

经济增长从第3期开始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 经济增长了, 出口随之增长了

出口从第4期开始促进经济增长, 是格兰杰原因, 说明广东省的外贸滞后效应一般是3期

进口与出口的关系:

进口每一期都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 表明进口促进出口的增长且很稳定, 关系显著

而出口从第3期开始是进口的格兰杰原因

这显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是进口提升了出口, 而不是出口带动了进口

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进口大体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进口促进经济增长, 这与协整检验结论相符

而经济增长不是进口的格兰杰原因

由表7可知:

经济增长、进出口, 大体上互不为格兰杰原因, 不存在长期惟一稳定的动态均衡, 关系不太显著, 这也符合云南省进出口总额很少、比重很低的现状。

5.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各方程随机扰动项相关联的各个组成部分, 从而了解各随机扰动项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将每个单位变量的单位增量分解为一定比例的自身原因和其他变量的贡献度。为了进一步说明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强度, 本文运用方差分解法对变量LXG和LYG的不同期限的预测误差的方差进行分解, 如表8表9。

从表8可知, 不考虑经济增长自身的贡献度, 从第1 0步预测起, 出口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趋于平稳 (2 2.4 6 2) , 并基本稳定在这个值附近, 进口稳定在 (23.4) , 贡献度稍大于出口。

由表9可知, 不考虑经济增长的自身贡献度因素, 从第10步预测起,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基本平稳在 (1 0.7) , 而进口的贡献度仅 (1.2 3) ,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进口。

三、结论

1.从协整检验结果来看, 两省中, 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均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与通常的观点不同 (2 0 0 5, 杨秀琴, 熊启泉, 江华) (2005, 吴永兴) , 本文的分析显示, 进口是广东省经济增长与出口的重要原因, 出口是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来看, 广东, 进出口大体都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但经济增长不是进口的格兰杰原因, 却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 同时进口对出口的格兰杰原因非常稳定。

云南, 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互不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或者关系不显著。

3.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来看, 新息冲击的影响都要经历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出来, 而且在短期内, 进口、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都很明显, 或促进或阻碍, 但在长期内, 广东, 进口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的正向效果时间持久, 进口对出口的影响显著且正向影响持久。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复杂多变不稳定, 不显著, 其他关系都处于正负效应交替时间段相当的趋势。

云南,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间持久显著, 进口对出口的影响微乎其微, 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较持久, 但变化幅度很小。其他关系也都处于正负效应交替时间段相当的趋势。

两省都显示出经济增长一开始就对进出口的影响很强势, 不存在时滞。

4.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 广东, 进口,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相当, 进口的贡献度稍微高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云南,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远高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基于以上结论, 在经济和贸易发展程度不同的两个省, 其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截然不同。从长期来看, 进口更能促进广东经济的增长, 以及拉动广东的出口贸易。所以, 广东要积极发挥进口的作用, 着重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 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线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而从长期来看, 出口是促进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所以云南要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 提高出口的质量和附加值,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摘要:文章在VAR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方差分解的方法, 对广东和云南的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 进口是广东省经济增长和出口的主要原因, 而出口是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广东,云南,进出口,经济增长,VAR

参考文献

[1]孙夫启邵建春李霞:进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9, (3)

[2]谭建新杨晋丽:云南省贸易与经济发展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 (11)

[3]郑晶:对外贸易对广东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4)

[4]黄静波孙晓艳:短期国内外经济冲击对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2)

[5]吴永兴:云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economic university, vol.20, no2

[6]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云南省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 第8篇

2007 年以来, 云南省贸易逆差规模迅速扩大, 由2007 年的301.5 亿元增长到2014 年的7071.6 亿元, 占GDP的比重由6.3%上升到55.2%。根据传统的凯恩斯外贸乘数理论和以Wynne Godley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有利, 而较大的逆差往往导致经济衰退、高失业率。但是, 2007 年以来, 云南经济高速增长, 失业率持续降低, 云南省GDP由2007 年的4772.5 亿元增长到2014 年的12814.6 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3%。故而, 2007 年以来, 云南省出现贸易逆差规模迅速扩大和经济高速增长共存的现象。

2015 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17.87 万亿元人民币, 比去年同期下降7.9%对外贸易增长陷入瓶颈, 扩大内需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此背景下, 省际贸易势必成为未来各省经济增长新的争夺点。在新的形势下, 云南省贸易逆差规模是否会进一步扩大, 影响云南省的经济增长?

二、云南省贸易逆差概况

在2000 年以前, 由于贸易规模较小, 加上云南省资源出口量大, 云南省贸易逆差较小, 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贸易顺差。但2000 年以后, 特别是2007 年以后, 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省内需求急速扩大, 贸易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而云南以资源出口为主的出口并未随之增长, 从而导致云南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在云南省贸易逆差规模扩大的同时, 云南省贸易逆差在地理方向、产品结构上呈现新的变化。

从贸易逆差规模上看, 1997 年—2007 年的10 年间云南省贸易逆差总额为3404.17 亿元, 2008-2014 年的6 年间云南省贸易逆差总额为25386.95 亿元, 达到1997 年-2007 年总额的7.46 倍。

从云南省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来看, 由1997 年的2.6%提高到2014 年的55.2%, 年平均提高2.4%, 2007 年以前云南省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增长较为缓慢, 甚至在2000 年-2002年、2005 年-2007 年间出现下降, 2007 年-2014 年间云南省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呈现急速上升。

从地域上看, 1997-2014 年间, 云南省对外贸易表现为顺差, 省际贸易表现为逆差, 但省际贸易的逆差规模远大于对外贸易的顺差规模, 总体贸易余额依旧表现为赤字。

从云南省贸易产品结构来看, 产品净调入不断增加, 云南省2014 年产品及服务调出9568.38 亿元, 调入17163.81 亿元, 净调入为7588.43 亿元, 云南省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呈现减弱趋势。传统优势产品净调出下降, 高新技术产品净调入增加。

三、云南省贸易逆差成因分析

云南省贸易逆差为省际贸易逆差, 故而云南省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仅针对云南省的省际贸易。

西方经济学家哈罗德曾经提出过增长率差别的收入效果命题: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与其相互贸易的国家, 则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国家可能形成入超的倾向。2007 年以来云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哈罗德的命题, 经济的高速发展, 必然伴随着大量技术设备、原材料的引进, 云南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其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之一。

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费尔德斯坦 (1993) 强调财政赤字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决定作用, 提出了著名的“孪生赤字假说”。2007 年以来云南省财政赤字急速增长, 这和云南省贸易逆差的增长相吻合, 根据“孪生赤字假说”, 云南省财政赤字的快速增长是云南省贸易逆差的成因之一。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是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联系的基础。省际分工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延伸而来, 将我国各省 (市) 作为独立的经济体。从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看, 云南省在我国的省际分工主要表现为垂直分工, 多处于初级原料供应段和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端。按国际分工理论, 省际分工是云南省贸易逆差的成因之一。

四、云南省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1.云南省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关系定性分析

在支出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 Y=C+I+G+NX (C为居民消费, I为全社会投资总额, G为政府购买, NX为贸易余额) , 在贸易表现为逆差时, NX为负数, 即贸易逆差拉低GDP。云南省贸易余额持续为负, 依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来看, 云南省的巨额贸易逆差极大的拉低了云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

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论认为, 国际贸易通过调节国际收支, 对国民收入和就业产生影响, 顺差会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逆差会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失业。以此来看, 云南省贸易逆差会导致云南省失业率升高, 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2.云南省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2007 年3 月———2015 年9 月云南省贸易逆差和GDP的季度数据, 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研究云南省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 模型估计与检验

本文计量模型基础是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Y=C+I+G+NX) , 同时由于各变量是时间序列数据, 难免会出现异方差性, 为了消除异方差性, 在这里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 由此模型方程设定为:

选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 应用Eviews7.2 软件分别对lngdp和lnm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对它们进行二阶差分后在1%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 所以lngdp、lnm为二阶单整序列。

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法, 利用Eviews7.2操作得到如下方程:

在方程 (2) 中, 可决系数接近于1, 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比较显著。另外, 由于模型选取的是时间序列数据, 可能会存在“伪回归”现象, 为排除这种可能性, 检验模型的残差序列RESID的平稳性, 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 表明了序列lngdp和lnm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滞后1期、2 期、3 期, 4 期时, 在5%显著性水平上二者之间构成单项格兰杰因果关系, 即云南省贸易逆差是云南省GDP的格兰杰原因;滞后4 期时, 在5%显著性水平上二者之间构成双项格兰杰因果关系, 云南省贸易逆差是云南省GDP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滞后5 期, 在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云南省GDP到云南省贸易逆差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即云南省GDP是云南省贸易逆差的格兰杰原因。综上可知, 云南省贸易逆差是云南省GDP的格兰杰原因, 表明云南省贸易逆差影响云南省GDP增长, 格兰杰检验进一步证明了云南省贸易逆差扩大拉低了云南省GDP增速。

(2) 结论分析

云南省贸易逆差与云南省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也就是说, 云南省贸易逆差扩大是拉低云南省GDP增速的因素。云南省贸易逆差是云南省GDP的格兰杰原因, 云南省贸易逆差对云南省GDP具有短期滞后效益, 缩小云南省贸易逆差对提高云南省GDP增速的意义重大。云南省GDP是云南省贸易逆差的格兰杰原因, 云南省GDP对云南省贸易逆差具有长期滞后效益, 云南省GDP的快速增长将在长期层面扩大云南省贸易逆差。云南省贸易逆差对云南省GDP增长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影响, 计量结果表明, 反映云南省贸易逆差每增加1%, 云南省GDP的增长将降低0.54%。

参考文献

[1]卞亚军.试论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及其调整问题[J].世界经济研究, 2013 (7) .

[2]姚枝仲.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J].世界经济, 2013 (3) .

[3]刘志梅.美国的经济增长、就业变动与贸易逆差[J].2014 (4) .

[4]侯铁珊, 宋岩.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相关指数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5 (7) .

安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第9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新科技革命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国际化进程, 大大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往来与依赖。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 发展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言都显得十分重要。因此,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等问题便自然而然成为贸易理论和增长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中国复关, 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对外贸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安徽外贸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国内与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一方面安徽经济在总体规模和对外贸易两方面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73, 668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911, 971万美元, 年均增长高达52, 394万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8.92%, 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从1990年的65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6, 105亿元, 年均增长为7, 890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15.42%, 同时经济的总体运行已经日益受到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安徽进出口贸易也开始面临着种种困境, 如出口扩张难度加大、贸易摩擦加剧、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等等。因此, 安徽经济要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作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进出口贸易而言, 无疑任重而道远。

本文以安徽1990~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 以进口和出口为自变量, GDP为因变量来研究对外贸易对安徽经济的贡献度。

二、实证分析

运用1990~2005年的数据, 对GDP、进口和出口进行二元线性回归, 其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表2)

从表1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检验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统计量F检验值为73.531, 其对应的概率为0.0001, 说明两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十分显著。由R-square=0.9188以及Root MSE=440.4242可知, 方程拟合较为充分。

从表2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只有截距项的检验结果与0有显著性差异, 而变量EXPORT和INPORT均不显著, 所以模型需要改进。从方差膨胀因子可以看出, 变量EXPORT和INPORT存在多重共线。

如果不对多重共线性进行处理而直接进行线性回归, 根据表2结果可以写出以下方程:

检验统计量: (1.4720) (1.6720) (0.6160)

对应概率: (0.1649) (0.1184) (0.5488)

上述方程中, 常数项以及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对应的概率,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显著的,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自变量EXPORT和INPORT高度相关, 存在多重共线性。而这两个变量对GDP都很重要, 为了保留这两个变量, 以下我们将reg过程就两个自变量GDP分别做岭回归。岭回归所得到的岭迹图如图1所示。 (图1)

由岭迹图可以看出, 当k>=0.04后, 岭迹曲线趋于稳定, 说明k=0.04即可满足回归参数估计的均方误差较小的要求。由表3对应的岭回归估计得岭回归方程为:

可以看出, 经过岭回归估计后, 此时多重共线的影响不再明显, 岭回归的均方误差为443.6680, 虽然比OLS法估计的均方误差440.4242有所增大, 但是增加并不多。 (表3)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GDP与进出口存在着较强的线性关系, 说明进出口对GDP的增长存在一定的贡献。从岭回归方程我们可以看出, 出口的贡献率比进口的贡献率还要略大些。由岭回归方程我们可以知道,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 可以带动GDP增长0.0063个单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进口, 可以带动GDP增长0.0050个单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安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确实存在线性关系, 安徽经济要发展, 对外贸易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不仅如此, 还应该通过加强对外贸易, 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对外贸易对安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徽现在正处于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 外汇收入基本上一直是制约进口原材料、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及现代管理经验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对外贸易的发展, 提高了安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使区域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增强, 外汇储备和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安徽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步伐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 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和持续发展, 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一般性工业制成品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 我们必须从全球竞争的更高层面来考虑开放的思路和战略, 在充分发挥安徽现有比较优势, 做大做强现有出口产业的同时, 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优化提升;必须进一步加大推进产业升级的力度, 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积极顺应国际产业分工趋势, 充分利用并依托这一趋势, 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工业高度化, 逐步建立起安徽的产业竞争优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对外贸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安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 希望根据研究结果, 能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 第10篇

因此, 本文试图探索技术进步中的自主创新对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在第一节中简要总结了技术进步、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第二节是实证分析, 包括构建模型、处理数据和检验实证;第三节是对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1.1 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

上世纪90年代后期, 中国持续的高速增长主要源于投资的过度扩张, 而并非效率的提升, 且是不可持续的 (张军, 2002) 。想要持续长远的发展, 其根本仍要关注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主要源于本国的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扩散两个方面。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李平和随洪光 (2008) 将自主创新区分为三类型,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以原创性和突破性为基本特征 (徐冠华, 2001) , 往往表现在基本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上有重大转变;集成创新是把各个已有的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 融会贯通, 实现优势互补, 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 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消化吸收再创新则是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的二次创新。

1.2 技术进步与贸易增长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过程中, 技术要素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从20世纪50年代“普雷维什—辛格假说”和“贫困化增长”理论提出之后, 关于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Giancarlo (1994) 认为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同, 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国内学者徐建斌和尹翔硕 (2002) 等认为改善贸易条件的途径是促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王平和钱学锋 (2007) 发现我国长期采取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 并提出我国鼓励技术进步的政策应该倾向于进口偏向型的中高级技术。可见技术进步的贸易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 关于中国的技术创新对贸易的影响的研究, 不仅迫切需要理论研究的极大发展, 也需要实证研究的极大丰富, 因此, 本文关注于技术进步, 尤其是自主创新对于贸易条件的贡献。

1.3 自主创新、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已有的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都关注了增长和贸易之间的相关性, 经验数据往往显现国际贸易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在此基础上, Frankel和Romer (1999) 开始对贸易与增长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进行研究, 分析贸易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人均产出。综合来看, 贸易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对人均产出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 需要更具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技术进步不仅是提高出口效益和实现贸易增长的重要手段, 而且是推动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大多支持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欲着重探讨自主创新、贸易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 通过实证分析主要分析自主创新下各因素对贸易质量发展的作用, 以及自主创新和贸易质量对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影响。

2 实证分析

2.1 计量模型

首先, 本文探讨技术进步对贸易质量增长的影响, 构建模型一如下:

为了研究自主创新和贸易对产出的影响, 构建模型二如下:

2.2 基础数据

本文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量代表原始创新能力;用单位研发资金产出的专利授权量来衡量集成创新;用进口额和FDI实际使用金额之比来衡量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科技活动经费存量用永续盘存法估计, 研发资本的折旧率设定为5%;研发投入的人力资本由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贸易质量拟用贸易条件来衡量;人均产出用GDP与劳动力L (假定等于从业人员数) 总量的比值衡量;人均资本存量用永续盘存法度量, 折旧率按5%计算。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 样本期为1996~2010年,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949~2008) 》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3 实证检验

2.3.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2.3.2 模型一的误差修正模型

模型一的误差修正模型初步回归结果显示存在一阶和二阶自相关, 修正如下:

结果表明原始创新能够显著促进贸易质量的提高, 尽管原始创新具有高风险、效率低的特征, 而且世界范围性的方法变革愈发艰难, 也不能忽略或怠慢原始创新, 对它应给予高度关注。集成创新对贸易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可能因为随着规模经济达到一定程度, 集成创新带来的效率变化已经不足为重;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强化可能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它依托于技术引进, 越发地依赖外国技术会使本国的主动性、独立性变弱, 贸易质量的提高举步维艰;研发投入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都会正向影响贸易条件, 但相关性不显著, 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治标不治本, 关键仍然在于积极培养差异化的自主创新能力。

2.3.3 模型二的回归分析

模型二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回归结果为:

结果表明自主创新的三种类型以及人力资本条件都对经济增长虽有正向影响, 但在统计上都不显著, 这可能是因为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时点未到, 经济增长的路径仍在漫长发展, 不能因为“不显著”而忽略, 强化自主创新意识, 普及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 依旧是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成显著负相关, 可能在于对当代中国而言, 贸易数量的提高已得到极大发展, 但是贸易质量却不容乐观, 这告诫人们非可持续的发展已经不能再纵容, 贸易质量的改进亟待解决, 而扩大贸易收益, 提高贸易质量需要相应地付出极大的代价, 在短时间内经济可能出现下滑, 但长期来看, 贸易质量的改进必然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3 对策建议

归根结底, 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技术赶超的主要途径, 而自主创新对贸易质量提高有着正向的影响, 为强化技术进步尤其是自主创新对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必须在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多管齐下, 实现质的突破。

首先应当提倡由模仿性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但是, 当自主创新难以短时间推进时, 可以强化高层次的模仿创新, 一方面要, 推动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引入, 实现高水平的技术转移;另一方面, 适当保护本土企业技术成长的空间, 在开放进程中保护本土产业的自主技术 (黄烨菁, 2008) 。而对于自主创新的鼓励, 可以设立相关优惠和鼓励政策来加速出口技术创新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 同时解决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的不足。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虽然在近年有显著提高, 但培养一批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市场上更新换代快和设计理念不断翻新的竞争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摘要: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它不仅受技术进步的影响, 也受到贸易发展的作用, 而技术进步和贸易质量提升相互作用。本文试图探索技术进步中的自主创新对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本文发现原始创新能够显著促进贸易质量的提高, 集成创新对贸易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强化可能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另外, 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 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贸易质量,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Frankel J A, Romer D.Does trade cause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 (3) .

[2]Smith A, Garnier M.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Nelson, 1845.

[3]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 2008 (6) .

[4]李平, 随洪光.三种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进步:基于DEA方法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8 (2) .

[5]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王平, 钱学锋.从贸易条件改善看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3) .

[7]徐冠华.推动原始性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J].科学新闻, 2001 (24) .

[8]徐建斌, 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 2002 (1) .

出口中的进口成分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第11篇

【关键词】出口中的进口成分;出口贡献率;消费驱动型增长;收入分配;贸易和增长

一、前言

经济危机背景下,出口对东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多数经济学者则将焦点对焦到中国。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能否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与发达国家存在直接的关联?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Anderson(2007)[1]认为中国经济并非出口驱动型的,他认为虽然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发达经济体在危机中经济受到重创,但是中国仍然能保有其高速增长,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正是使得防止世界经济滑向更深的衰退的重要保证。

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

出口中的进口成分偏高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之一,进口成分偏高使得出口的国内增值部分受到挤压,不利于培育国内经济增长点;同时为了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就必须不断的加大出口的力度才能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这样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爆发贸易纠纷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那么确定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中国经济增长是由贸易驱动的,就成为制定经济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数据经验

按照增值法计算,出口占GDP的比重(出口增值贡献率,VAX/GDP)仍然很高,达到18~22%,其中7~9%是出口部门的直接增值。中国出口增值贡献率不仅高于同期的美国、日本和巴西,甚至还要高出这些国家出口贡献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年均增速高达25%以上,是国内消费增速的3倍以上,是国内投资增速的2倍以上,出口占GDP的比重在危机爆发前高达36%。

无论是出口占GDP的比重,还是出口增值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至到2007年间均呈上升趋势;(2)出口增值占GDP比重则远高于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不考虑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之间的相互影响,简单的将出口分成两块,及国内的增值部分A和国外增值部分B,将进口同样分成两块,即最终消费进口C和出口引致型进口D,理论上B=D,贸易顺差=A+B-C-D=A-C,出口增值=A,因此出口增值要明显大于贸易顺差,按照本文的估计,60%以上的进口或者80%以上的中间品进口直接或者间接用于出口而剩余部分用于国内最终消费或投资,即D≈0.6。

(二)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上面的分析说明正如危机期间所表现的这样——出口下降极易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冲击,2008年中国出口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急剧下降,2009年变成负增长。尽管出台了高达4万亿(占GDP规模的15%)财政刺激政策,实施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信贷急速膨胀,2009年经济增长率还是比2004-2007年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之所以高度依赖出口,主要原因还在于消费压抑,2000年至2008年,中国投资增速远高于消费的增速,投资和消费形成的缺口只能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弥补。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90年代的50%以上一路下降至危机爆发前的36%,而同期投资的比重则上升到45%。4万亿的刺激计划进一步拉高了投资占GDP的比重至50%,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同时进一步依赖出口带动国民经济增长。财政刺激政策中的很大一部分投向了基础设施领域,只有不到20%的很少一部分投到了社会保障领域(郭菊娥等,2009[2],郭庆旺、贾俊雪,2006[3])。房地产市场复苏政策和按揭贷款膨胀,房地产投资增长率高达40%,造成了房地产市场泡沫。得益于消费刺激政策,特别是汽车消费和家电以旧换新刺激政策,整体消费水平没有改变,或多或少弥补了出口萎缩留下的缺口。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据估计高达80~90%。

随着经济刺激政策逐渐退出,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实现经济增长似乎还得靠出口的带动作用,因为在可以预期的一段时间内,消费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虽然出口在2009年底已经实现迅速恢复,在2010年出口增速高达31.3%。但是世界银行预测2011-2012年增速会再次出现显著下降,尤其是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泛滥,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甚不明朗。因此,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速不仅会低于危机前的水平,还可能低于2008~2009年的水平。从中长期看,随着经济的恢复,中国会重走上外贸驱动型的老路吗?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出口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比重也随之翻了一番,相继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如果继续保持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在世界中的比重将继续上升。

目前我们所看到是,美国实行货币宽松政策,坐视美元泛滥,居民肆意超前消费,如果世界经济还是回到这条老路上来的话,无疑对世界经济的前景是不可持续的,只会使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因此,美国需要限制消费,由消费驱动转变到出口驱动上来,就目前来看这已经是势在必行了。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持续扩大的出口在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爆发更多的贸易摩擦。事实上,中国目前所遇到的贸易纠纷不仅来自于美国和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同时也来自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如果中国出口增速下降到10%左右的水平,但是对内却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化和调整的话,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仅仅维持在7%左右的水平。如果信贷支撑的投资泡沫破灭的话,经济增长的形势会更严峻。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onathan, 2007b, “Solving China’s rebalancing puzzle,”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Vol. 44, No. 3, pp. 32–35.

[2]郭菊娥,郭廣涛,孟磊,薛勇.4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测算分析[J].管理评论,2009(2):98-104

[3]郭庆旺,贾俊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36-41

作者简介

论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出口,进口

国际贸易也被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是一个世界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世界上的国家为了更好的规范国际贸易行为, 设置了世界贸易组织 (WTO)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CCPIT) 等。这些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安全的环境、法律依据、资金扶助等措施, 以确保其正常运行。而世界经济则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 各国经济联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经济整体。世界经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壮大所必然出现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增长对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重大影响。国际贸易主要是进行商品与劳务的进出口, 以优化各国间的资源配置, 促进各国间的经济交流, 以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一、国际贸易的概述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将自己本国的商品与劳务输送到其他国家中去, 并引进其他国家的商品与劳务的活动。整个世界都是国际贸易的交换范围, 因此国际贸易又被称为是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的形式只有两种, 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发达, 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值有多大。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贸易, 商品数量及金额都很大, 而且还要长时间的进行交易, 而国内贸易可以进行小额的近距离的交易, 只交易一次也可以, 所以国际贸易的风险比国内贸易的风险大;2.交易国家政治、军事、经济上发生问题的话, 国际贸易就会终止, 引起巨大损失, 而国内贸易只会受本国的政治经济影响, 损失较小;3.货品要进出口, 要经过很多部门的检查, 盖章, 耗时长, 而国内贸易只要简单的程序就可以进行交易, 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就经济效益而言, 国际贸易扩大了交易市场, 更大程度的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是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出现的, 国家是进行国际贸易的主体, 而生产力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 只有生产力高的时候, 才会有剩余产品用来进行贸易, 两者缺一不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不断创新, 人类生活需求的增长, 促使国际贸易也在不断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a、进入21世纪以来, 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更多的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扩大了世界市场经济,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b、自中国加入WTO以来, 中国就成为加快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总体而言, 尽管WTO阵容扩张, 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却始终没有变动。c、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给多边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d、国际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装与技术的进出口比例仍在上升。e、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 对国际贸易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 使贸易投资走向一体化。f、各国为保护本国的贸易进出口, 设置了一大堆贸易堡垒。了解和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各个国家调整本国的贸易进出口政策, 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二、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世界经济受世界科技、生产力、各国关系等因素影响, 有三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但是对东西方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 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出现, 打破了资本主义体系, 使世界成为两个经济阵营, 相互联系又相互敌对, 但是世界经济关系却变得复杂。

3.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计算机的出现, 科技的发展、国际之间出现的贸易往来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春天, 因此国际贸易进一步的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三、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经济增长机制。现在社会上有两种的经济增长机制。一种是传统模式, 只是增加原材料或劳动力的投入来提高产量;另一种是规定原材料及劳动力的投入分量, 采用最新的科技, 提高原材料及劳动力的使用效率, 优化其配置, 以提高产量。因此可以得出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基本要素的数量;二是运用最新技术,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国际贸易也主要是通过这两种资源的进出口贸易, 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出口贸易的结构受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 并不断的进行调整、优化升级, 使世界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 让各国可以将本国富余的资源出口到稀缺的国家, 取得较大的资金收益;再用这笔资金向其他国家进口本国稀缺的资源, 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居民生活需要, 达到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们的工作效率, 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国别经济层面。国别经济是构成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别经济的分析, 得出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 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国别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主要体现在贸易的进出口上。

(1) 进口

(1) 国家进行进口贸易是因为本国对于所进口的商品比较稀缺, 而国内又需要对这种商品进行消费。国家为了以后能够减少对这种商品的进口, 就会研究这种商品, 形成新的产业。

(2)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富余的资源, 也会有自己稀缺的资源, 这是就需要进口稀缺资源, 增加本国的要素供给。还可以进口其他国家的最新技术和设备, 以提高本国的生产力和生产率。

(3) 企业在日益激烈的进口要素竞争中, 可以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并进行完善, 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 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 出口

国家将自己剩余的资源出口到其他国家, 既可以为这些资源提供市场, 还可以减轻因这些多余资源所带来的压力。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某商品有市场、有需求, 国家就会增加商品的生产量, 推动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3) 概括

国家进行贸易进出口会对国家经济产生以下影响:

(1) 国家进行国际贸易可以打入世界市场, 扩大市场范围, 使国家经济增长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

(2) 进行国际贸易可以引进本国没有的商品, 刺激本国消费, 产生新的需求, 促进新的产业的出现。

(3) 通过国际贸易将剩余资源换取稀缺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4) 国际贸易所引起的需求和资源效应, 可以促使企业进行企业改革, 优化企业结构。以便国家淘汰效率低的企业, 扶持效率高的企业。

(5) 企业的增加引起竞争的加强, 可以刺激企业引进新技术, 提高创新意识, 提高劳动生产率。

(6) 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有利于加快国家增长经济发展速度, 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出口贸易可以加大企业的生产率, 提高人们的就业率,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知识体系。国际贸易是世界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世界经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壮大所必然出现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增长对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重大影响。了解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有利于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可以从经济增长机制以及国别经济层面两个方面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许小平.论国际贸易创新对世界政治经济和贸易的影响[J].贸易与投资.2011[1]许小平.论国际贸易创新对世界政治经济和贸易的影响[J].贸易与投资.2011

[2]玉雁.浅谈国际贸易的实现机制[J].现代商业.2011[2]玉雁.浅谈国际贸易的实现机制[J].现代商业.2011

[3]均民.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一个扩张模型[J].广西大学学报.2012[3]均民.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一个扩张模型[J].广西大学学报.2012

[4]李星征.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探究[J].投资与创业.2012 (7) [4]李星征.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探究[J].投资与创业.2012 (7)

上一篇:理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下一篇:形势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