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心理关系范文

2024-05-19

师生心理关系范文(精选12篇)

师生心理关系 第1篇

一、运用森林效应, 建立良好氛围

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 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 则棵棵竞取阳光, 枝枝争抢水露, 直至参天耸立, 郁郁葱葱。管理专家们将此现象称之为“森林效应”。

森林效应其实就是一种集体效应。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建设好班集体, 在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中实施教育、教学, 就是利用了这种效应。也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之中。经验证明, 良好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健康的人, 不良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不健康的人。班集体一经形成, 它就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 指出努力方向, 并通过集体的纪律、舆论和各种活动来培养其成员的优秀品德。班集体一经形成, 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因此, 作为班主任要非常重视这个工作。我在每个新的班集体组建之初, 就向全体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要托住自己的“底”, 不让冲破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情发生。这个“底”是道德底线, 违背良心的事不能做, 做了要受到良心的谴责;这个底是法律底线, 违背法律的事坚决不能做, 做了要受到法律制裁, 既害了别人, 也害了自己。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什么样的事应该而且必须去做, 什么样的事不能而且坚决不能做。

二、活用目标效应, 帮助每个学生确立人生走向

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产生出意志力量, 为目标效应。有理想就有动力。老师要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到学校来到底要干什么, 你又干了什么。要让学生知道, 现在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自己的将来, 为了目前还不十分明朗的最终发展目标而做准备。让他们知道, 他们正经历的人生青春成长的时期, 正是奋斗的时期。因此, 应该尝试感受奋斗的艰辛、跨越的喜悦、拼搏的壮丽, 如同喷突的激流, 披荆斩棘, 劈山冲壑, 一路奔涌。要让学生记住:一个成功的人, 面对该做的事, 即使硬着头皮也要做, 这是责任;对于不该做的事, 不管多么喜欢做, 都不能动心, 这就是定力。

三、借助霍桑效应, 及时疏通师生不良情绪

心理学上的“霍桑效应”指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它源于一次著名的管理研究。美国芝加哥郊外有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 称作霍桑工厂。这个工厂拥有较为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 这个工厂的员工经常对自己的待遇喋喋不休地抱怨, 以致影响了工作效率。为了探寻原因,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24年11月组织了一个调查小组, 对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在这些研究试验中, 有一个被称作“谈话试验”的重要环节, 即专家们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内, 分别找工人们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 耐心倾听他们对待遇、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和不满, 并将他们的言论记录在案。令人惊讶的是, 经过“谈话试验”后, 霍桑工厂的工人们不再抱怨, 干活时更加卖力, 工厂的产量自然大幅度提高了。原来, 工人们在长期的工作中, 对工厂的各种规章制度、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心生不满, 这些不满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 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后演变为抱怨、抵触等负面情绪。他们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 自然影响了工作的效率。而“谈话试验”使他们将这些不满都尽情地宣泄出来, 从而感到心情舒畅, 干劲倍增。于是, 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这一效应也启示我们教师要给予自己和学生彼此情绪宣泄的渠道, 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山东省2012年度教育创新人物、菏泽市名师魏凤英老师因怒其学生不争, 愤而摔了学生的手机。夜深人静, 她叩问行为, 她真诚地向学生道歉, 给学生写了一封信《向我的孩子道歉》, 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在纷繁复杂的现在, 能够守住一份沉静;在兵临城下, 龙门欲跃的前夕, 能够坚持一份沉稳。师生通过书信的交流, 排解了各自的郁闷和不满, 师生间的情谊更深了。

四、避免波纹效应, 加强同辈群体指导

波纹效应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 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 实行惩罚, 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时, 会引起师生对立, 出现抗拒现象, 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 出现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的情形。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 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

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可避免地要同周围的人打交道, 这就形成了一个个交往的圈子。而在这些圈子中, 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同辈群体, 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对同辈群体的依赖。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 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趋向, 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 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而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一言一行足以影响到整个群体的性质发生变化。一个好的核心人物所起的参照和领导作用, 会带动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实现消极性群体向积极性群体的转变。因此, 对核心人物应进行重点培植, 使之成为学校和班集体的好帮手;对那些消极性群体的核心人物也应以说理形式加以引导和教育, 而不应采取“杀一儆百”的措施, 更不应采取损害人格的做法, 否则会事倍功半, 甚至引起成员的群体反抗。

五、正视禁果效应,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越是禁止的东西, 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其实在学校教育中, 这种禁果效应还是普遍存在的, 学校越是禁止的事情, 有些学生越是要做。比如学校禁止学生上网, 有些学生偏偏要上网;学校禁止学生看不健康的书籍、电影, 学生就是要看。学校不说明理由的种种禁止让部分学生反而觉得很新鲜, 很刺激, 于是和老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因此, 教师必须正视这一事实,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要有更多的耐心与策略, 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和伙伴, 主动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预防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对危机人群与身处逆境的学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帮助其战胜危机, 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并适应社会。

六、把握南风效应, 用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北风与南风打赌, 看谁的力量更强大, 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 也只能使行人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 就使人们热得敞开大衣。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 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 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 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 一种肯定, 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 多一种鼓励, 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 就有可能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 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 但却容易使其心里不悦, 至于粗暴的批评, 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 笔者主张对违纪的学生采用“少批评多鼓励, 少训斥多赞美”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魏风英.推开虚掩的心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

[2]丛爱玲.中学生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调查[J].河西学院学报, 2005, (3) .

[3]周奇志.学生逆反心理剖析及辅导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4) .

[4]赵正铭, 周丽萍.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4) .

《和谐师生关系心理构建》读后感 第2篇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同情心是教师的灵魂”蕴含着同样的道理。

当前,师生关系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集中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权利关系混乱,学生的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俱权利。如体罚学生、辱骂学生、随意冷落学生等,这样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和错乱。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如何让学生尊重过老师,老师也爱戴学生呢?

自从看了刘晓明老师所写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一书后,我知道了: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是具有道德纯洁的特殊社会关系。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的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用真心去对待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关心,帮助其克服自卑,打消厌学的心理建立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怙,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停留在单纯的传授知识。

平时,在与学生交往中,我努力做到真诚相待,敢于在学生面前将自己的真实思想坦然流露,充分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不简单认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而是采取接纳的态度,作认真调查和分析后,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和亲近自己的学生,使班级成员之间形成尊师爱生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2、用爱心去关心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用知识去武装学生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4、用教学去感悟学生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5、用魅力去感化学生

一个处处为人师表、一言一行均闪现内在人格魅力的老师,不仅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还会引起学生由衷的崇敬和向往心理。努力完善个性,就要自学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不断“充电”和拓宽知识视野,奉行爱岗敬业,努力提高课堂艺术。

6、用行为去改变自我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7、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教导,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做深入细致开展工作,即“润物细无声”,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学中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的举就等于实现成功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物,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须铭记这一名言,对每一位学生怀有同情心,热爱学生,然后教好学生。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应该是朋友关系,否则,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浅谈师生的心理健康关系 第3篇

[摘 要]: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宽容。只有教师心理健康了,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顺利发展。学生每时每刻都用自己敏感的眼睛注视着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的情绪、情感、待人处事、教态、心态都直接影响着学生。

[关键词]:师生 心理健康 关系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尤其认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只有教师心理健康了,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顺利发展。学生每时每刻都用自己敏感的眼睛注视着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的情绪、情感、待人处事、教态、心态都直接影响着学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影响所不能替代的。教师是最直观、最能影响学生的因素。教师肩负着素质教育的神圣的历史使命,教师要知识渊博,品行端正;要勤于学习,善教乐教;要加强师德修养,具有人格魅力,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很多事例充分表明,某些教师缺乏师德的一个重要而深刻的原因就是心理不够健康。

有些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出现有悖于教育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同时,也出现包括教师心理堕落腐败的特征。大多数后果严重的恶劣的体罚事件,主要原因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

教师频频“出轨”,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但我们的社会只看到师德问题,实际上再往下深究,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是师德问题掩盖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表面上是师德问题,实际上是由于各种心理问题造成的行为失调。有些教师的严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和解决,发展下去甚至会产生心理的扭曲,出现恶性膨胀,导致触犯刑律的恶性事件。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远远超过其能力低下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甚至会酿成学生整个认识的悲剧。

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教师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也喜怒无常,没有热情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大多冷漠。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往往能够做到尊重学生,理解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学习。

现在,整个社会越来越把人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完美、人的素质发展看成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对一切有益的事做出积极的反应,在学习知识、锐意进取、与他人交往、认识自我等方面,都能随时随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教师应当是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为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师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应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做到敬业爱生、平易近人、有爱心、耐心和诚心,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真正做到教育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视同自己的子女而爱之、导之、教之。

2.学会欣赏学生

首先,要勤于观察学生。因为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其次,要爱学生,教师心中有了对学生的爱,就会增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的责任感,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对学生的爱是欣赏学生的升华。

3.学会尊重学生

要真诚地面对你的学生,不能因一个师者尊严而高高在上。调查表明:学生最反感的事是教师不尊重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4.学会宽容

教师的宽容态度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首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心理上易冲动,犯错误的情况在所难免,教师不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判断,这需要教师有分析问题的头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师多一份理性,对学生多一份理解,也就多一份宽容。师生间便多了一份和谐。其次,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如果教师处理问题简单化,压抑学生的个性,就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造成心理障碍。就宽容而言,还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允许学生情感上的合理宣泄;给学生留一定的自由空间;允许学生以各种形式适当的表现自己。教师的语言要充满理解、鼓励、欣赏、尊重和宽容。

21世纪的教师应努力做到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应精通业务,深入研究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要陶冶情操、优化素质,树立正确的当代教师的价值观。教师要在学生成长中体会幸福和快乐,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解,一定要把消极情绪消除在课堂之外。因为一个心理健康水平低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更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

师生心理关系 第4篇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 (E.H.Schein)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名词。施恩认为, 心理契约是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 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它包括2部分内容, 一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契合关系;二是个人在经过一系列投入、回报循环构成的组织经历之后, 与所在团队形成情感上的契合关系, 体现在个人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忠诚度上[1]。简言之就是一个团队能清楚个人的发展期望, 并尽量提供能满足其期望的条件;而每个人则相信所在的团队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值, 并为集体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人与团队之间的隐性契约, 其核心在于个体的满意度。

心理契约论以往没有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其原因主要是它产生于企业管理, 是针对企业组织和组织成员间的雇佣关系而提出的。但心理契约论所论及的问题实际是一切组织的共性问题, 因此在高职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 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对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医学院校学生有其自身特点: (1) 文化基础较差, 自主学习困难大; (2)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3) 自卑心理较严重; (4) 集体观念淡薄。同时, 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又具有其专业特殊性。为此, 高职医学院校更应强调团队精神,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能力。

为了在高职医学院校心理学教学中建立师生心理契约关系, 笔者对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16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旨在探究良好师生心理契约关系在心理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及其建立途径。

1 对象和方法

为了解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期望, 笔者对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 收回有效问卷167份, 有效回收率92.8%;其中男生71人, 女生96人。并采用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对师生关系的选择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医学生认为师生朋友型的心理契约关系最佳 (见图1) 。

2.2 师生心理契约关系对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学学习的重要性 (见图2)

调查结果显示, 53.6%的高职医学院校学生认为师生心理契约关系对心理学学习很重要;30.3%的学生认为重要;只有14.4%的学生认为有一定重要性, 但不显著;1.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绝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学生认为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有助于心理学学习。

良好的师生心理契约关系对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学学习的影响原因很多 (可选2项或以上) 。调查发现, 84.7%的学生认为良好的师生心理契约关系能让自己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61.6%的学生认为能降低上课时的焦虑程度, 提高心理学学习效率;73.8%的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去了解这门受到社会关注的应用学科;28.9%的学生认为上课时可以更自由;17.2%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教师注重维持课堂纪律而忽略教学的状况。

2.3 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88.3%的学生认为师生心理契约关系 (可选2项或以上) 应该是师生间的互相尊重, 63.7%的学生认为师生心理契约关系表现在师生经常保持联系, 4.1%的学生认为良好的师生心理契约关系还体现在教师给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等。

2.4 易与学生建立心理契约关系的教师特质

研究表明, 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希望与之建立心理契约关系的教师特质包括: (1) 和蔼、温柔、风趣、幽默、开朗、谦虚, 有高尚的人格; (2) 尊重他人, 关爱学生, 把学生当朋友, 坦诚交往,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3) 学识渊博, 上课认真, 对学生负责, 讲原则, 教学水平高; (4) 能与学生交流, 接受学生建议。

3 构建良好师生心理契约关系的途径

3.1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创建新型的师生心理契约关系

医学生是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有自己审美观的现代青年, 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家庭、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因此, 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尊重、平等、坦诚、互爱、协作、共进的师生心理契约关系, 这将为成功的教学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首先, 师生人格上要平等。教师要把每一位学生当做有思维、有理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给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理解、关心、扶持、帮助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一视同仁, 不偏不倚[2]。

3.2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心理契约关系是完成大学心理学教学任务的重要基础, 但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医学生积极配合教学工作, 共同寻求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还应让学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3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还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提升人生境界。另外, 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基础学科, 既具有自然科学的严格性、谨慎性、实验性, 又具有人文科学的社会性、灵活性和生动性。因此, 教师要在工作之余, 开展学术活动, 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扩充知识,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 (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采用启发式、浸入式等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 (2) 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 丰富教学手段, 实现心理学教学的立体效果[3]; (3)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学习、借鉴同行和专家的教学经验,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内容; (4)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全面评价学生心理学理论水平, 激励学生自觉关注心理健康, 自主获取心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鲍玉琴.论心理契约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2) :17.

[2]梁雪艳.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研究, 2007, (6) :13~14.

师生心理关系 第5篇

第一学时

时间:2014年3月12日

地点:会议室

主讲人:王克洪

内容: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

第四章维持师生关系的心理氧气

一理解:解开师生间心灵枷锁的“金钥匙”

共情是师生沟通的基础,教师只有有效地掌握积极聆听的技巧,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一个好的共情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聆听者.那么,怎样进行积极的聆听呢?

1.全神贯注地听

2.察言观色地听

3.有来有往地听

二.共情:师生携手前行的指路灯

(一)共情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尝试

1.要以共情为核心,用重视心理辅导的方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尊重学生,又要与数学课中的探究结合起来.2.共情与心理咨询不同的是,教师面对的是班级集体而非个人.3.要重视对学生活动作恰如其分的鼓励的价值判断,淡化消极性评价.数学课堂教学运用共情技术一般可分三步走:

第一.设计问题引领,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寻找联接点.第二.重视共情表达,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学生同在.第三.在讨论中教师捕捉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认知心理产生极度冲突时进行三次共情表达.第二学时

时间:2014年4月2日

地点:会议室

主讲人:王克洪

内容: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

第四章 维持师生关系的心理氧气

(二)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

爱是教育之本,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这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观念.1.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的我们要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构建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2.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提高教师道德业务,心理和行为素质.3.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经常与学生有心灵互动,与学生寻找共同语言,与学生共情,产生心灵共鸣.三.换位:让我试着理解你

(一).对师生互动的综合影响因素提出的基本要求:

1.相互尊重

2.情感交融

3.自由选择

4.参与体验

(二)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爱,呵护与尊重

1.爱孩子,就要学会宽以待人.2.爱孩子,就要给他们以鼓励.3.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用我的爱心呼唤学生的真情.4.爱孩子,教孩子学会感恩.第三学时

时间:2014年5月6日

地点:会议室

主讲人:王克洪

内容: 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

第五章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将爱播种在孩子的心田: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1.双向性

2.教育性

3.动态性

4.可控性

二.尊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前提

1.热爱尊重每一名学生,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3.教师要以良好的教学情绪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三.四步认同法强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人的心情,了解和分享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

师生心理关系 第6篇

一、把学生当作朋友,赏识学生

教师要对学生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把学生看成可以互相交流,彼此沟通的知心朋友。学生有什么疑问、不满,能够耐心地倾听、解释,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平等地对待他们,绝不能采取高压政策。得到老师的赞扬是学生心理得到满足的重要因素,经常得到老师的赞扬的学生会作出更多的努力,力图保持老师对他的良好评价,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能有更好的成绩,得到更多的表扬。老师的赞扬也是学生获得成功经验的一个主要途径。

二、尊重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

尊重学生不仅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也是当代教育进步的基础。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就是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人格。不仅包括学生的优点长处,而且包括学生的缺点短处。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把教师的威严和教师对学生朋友式的平等紧密地融合起来,以情感人,注意直观性和趣味性;以理服人,要有针对性和知识性;以博学影响人,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交往、认识、情感得到充分满足,才能使每位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使每位学生充满自信,并主动地学习,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而能够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热爱和尊重学生,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给予的温暖。学生觉得老师很爱他、重视他,才能乐于接近老师,并真正地爱老师。初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心里总是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总是害怕老师批评尤其担心在同学面前受到老师的批评。以上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该表扬的表扬,满足学生的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批评学生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不在众同学面前批评学生,不能一味地挖苦、指责、讽刺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经常违纪、表现不理想的学生,更应注意这一点。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师生间应有的和谐关系就不可能存在,任何努力和教育都将难以奏效。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确定交流的方法

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注意以最佳的方法教育学生,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人,而且可以使学生成才。初中学生的年龄段一般在14~17岁,正好处在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情绪却不稳定,心理也不成熟;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却又不轻易敞开心扉。尽管他们在某些方面仍十分幼稚,但他们的自尊心不断增强,有较强烈的“成人”意识,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对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十分敏感。作为教师,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变化等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与他们的关系,修正教育态度和方式,就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学生便会产生反感、厌恶、抵触、逆反等不良的情绪。因此要批评先表扬,做到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热爱学生,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倡导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师生之间心理相容的基础;倡导尊重学生,这是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支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我自觉做到:(1)对学生的期望符合实际,要求不能过高过严,干涉无需太多;(2)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给予温暖,不讽刺挖苦,不谩骂体罚;(3)保持一份公心,对各类学生,无论是成绩优异的,还是成绩稍差的,一律公平对待,不应存有任何主观偏见。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是一种是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学生的心理要依靠教师去用“心”引导,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完善其个性,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十中,163413,电邮:dyao_005@163.com)

师生心理关系 第7篇

20世纪60年代初, 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首先提出心理契约理论, 在Argyris看来, 心理契约是“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 在任何时刻, 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它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和承诺的契合关系;二是个人在经过一系列投入、回报循环构成的组织经历之后, 与所在团队形成的情感上的契合关系, 体现在个人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忠诚度上[1]。简而言之, 一个团队能清楚每个人的发展期望, 并尽量提供条件满足这种期望;而每个人则相信所在团队能实现他们的期望, 并为团队的发展全力奉献。由此可见,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人与团队之间的隐性契约, 其核心在于个体的满意度。

以往, 心理契约理论没有引起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 主要是因为心理契约理论产生于企业管理, 是针对企业组织和组织成员之间的雇佣关系而提出的。但事实上心理契约理论所论及的问题是一切组织的共性问题, 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 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对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心理契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心理契约应表现为:教师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愿望, 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学生也会为课堂目标的实现全力投入, 因为他们相信课堂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因此, 在教学中构建的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 是形成师生凝聚力和实现课堂目标的一种无形的手段。学生期望在课堂中有所得, 教师则期望助生自得, 通过共同心理契约的支撑, 教师引导学生把智慧融入课堂中。

心理契约虽然不具备强制性, 也没有被制度化, 但它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心理的影响, 及其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和学生以心理契约为纽带, 建立起信任与承诺的关系, 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

2.1 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的多重需要

尊重学生意味着给学生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这是建立并维持师生双方满意的心理契约的前提条件。教学心理契约建立的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而非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明确对方的期望, 期望的产生源于需要, 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期望, 尤其是在这个个性张扬的年代, 构建良好的教学心理契约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所带来的不同需要, 从而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兑现承诺, 构建信任关系

研究表明, 教学心理契约的起始阶段最容易受到破坏。学生开始新专业学习前, 对专业了解不多, 总有一种预期幻觉使期望值过高和不真实, 因此, 其感受对心理契约违反较多, 甚至会产生挫折感与被欺骗的感觉, 从而造成对心理契约的违背。因此, 开学初期的专业指导或绪论的讲解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关键, 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所学专业及发展前景加以介绍, 使学生形成相对真实的整体印象, 避免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采用夸张或无法实现的心理契约。另外, 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如实验课程、社会实践、专家讲座等尽量做到全部兑现, 如确有困难无法实现时, 要向学生作出合理解释, 这是构建教学心理契约信任关系的基础。

2.3 积极有效沟通, 及时调整契约内容

心理契约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 课堂心理契约的管理对象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 他们的思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和自身心理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具有不稳定性、动态性的特点, 因此, 要适时修订和更新契约内容。积极有效的沟通在课堂心理契约的调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沟通相互交流意见, 统一思想认识, 自觉协调,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沟通可采取个别谈心、座谈交流、调查问卷及班会等形式。有效的沟通要做到准确、及时, 所谓准确就是通过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和传递方式使学生理解信息, 这样的沟通才有价值;及时就是将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

2.4 面对契约破坏, 正确合理归因, 寻求共同发展

研究表明, 觉察到心理契约的变化、破坏, 并不一定会导致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最为关键的是对心理契约变化、破坏所作出的归因解释[2]。课堂心理契约的违背主要表现为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出勤率偏低、学习成绩下滑, 这一变化直接导致教师自我效能感偏低, 出现不认真备课、上课没有激情等情绪反应。当教师觉察到心理契约违背时, 不要盲目地自责或责怪学生。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心理契约的违背不仅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 而且影响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进而导致人格的异化。契约违背后师生双方的心理需求只是要求对方能够作出合理的解释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 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给心理契约违反一个正确合理的归因, 是寻求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3 心理契约理论在师生关系建立中的运用

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系需要师生之间心理契约这一“指标”的建立、调整和实现, 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关系, 在契约的框架内构建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把履行契约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 把外在强制性转化为内在自觉性时, 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 心理契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石。

早在l8世纪, 法国思想家卢梭就首倡:“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的契约式关系, 提倡尽可能多地给儿童以自由活动的机会, 让儿童能以自己所特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良好的人格产生于内部需要而不是外部压力。”[3]事实上, 师生在教学、生活、交往过程中会形成对彼此的期望和心理承诺, 如果他们感知到对方的期望和承诺并接受, 他们之间就有了心理契约。简单来说, 学生关注的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履行, 使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则期望学生努力学习、发奋成才, 以优异的成绩作为对自己辛勤劳动的认同与回报。

3.1 创建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

契约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 平等互赢。而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被赋予至尊的地位, 必然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契约的建立要求师生之间是基于平等地位的权利义务关系, 是交往与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 更多的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民主平等是师生心理契约建立的重要前提。

3.2 充分沟通, 建构信任关系

心理契约内容的隐蔽性, 要求师生间充分沟通, 建构师生间的信任关系。师生间的心理契约是微妙而含蓄的, 并没有形成文字内容, 只需要彼此去理解、认知和领悟。充分的沟通是准确认知的前提条件。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有效沟通交流双方的相互期望和期望的实现程度。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让学生知晓, 同样, 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也应让教师明白;在清楚对方对自己期望的基础上, 在教学或者学习实践中不断地去满足对方的期望, 而且这种期望实现的程度和状态也应该让另一方知晓, 如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期望结合起来, 切实从师生共同期望来考虑教学。这样的交流沟通, 有助于建构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对对方的信任不仅可以减少自己心理契约被违背的认知, 还可减缓心理契约违背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3.3 加强绩效反馈, 减少认知歧义

管理者还应对教师业绩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清楚明确的反馈, 反馈的对象既包括本人, 也包括契约的另一方。目的在于, 一方面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水平以及尚待改善的空间, 另一方面使契约的另一方了解和认识到对方履行责任和义务的程度。这种绩效反馈有助于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履行程度, 减少认知歧义, 避免了对期望实现程度的认识偏差和主观性[4]。在绩效反馈过程中, 主要是使用建设性的反馈, 对事不对人;同时, 要保证反馈的信息清楚、完整、及时, 确保对方能够信服。目前, 较成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绩效反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4 加强培训和指导, 提高履行能力

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或学生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 虽然他们主观上有很强烈的实现对方期望的愿望, 但由于能力有限, 教师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不能满足学生对其的期望;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不能达到教师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 就应对教师进行培训, 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4 卫生职业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调查

4.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为了解卫生职业教学中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期望, 本研究对沈阳某卫生职业院校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340份, 收回有效问卷322份, 有效回收率94.7%;其中男生175人, 女生147人。采用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4.2 调查结果分析

4.2.1 学生对卫生职业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选择倾向

调查结果反映, 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卫生职业教学中师生是师生朋友型的心理契约关系 (见图1) 。

4.2.2 师生关系对卫生职业教学的重要性

调查统计显示 (见图2) , 有超过83%的学生认为师生心理契约关系对卫生职业教学很重要或重要, 并明确认为重视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有助于卫生职业课程的学习。

良好师生关系影响卫生职业教学的原因有很多, 86.1%的学生认为这种关系能够让自己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67.7%的学生认为上课时能够降低焦虑程度, 提高学习效果;80.2%的学生认为课后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去参与卫生职业教学活动;25.9%的学生认为上课时可以更自由、随心所欲;14.2%的学生认为有了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上课时就可以不那么严格地遵守纪律。

4.2.3 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87.9%的学生认为师生心理契约关系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坦诚相待, 互相尊重;71.7%的学生认为师生心理契约关系表现在课后师生之间经常保持联系;3.2%的学生认为良好的师生心理契约关系还体现在教师给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等。

5 心理契约理论视角下卫生职业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意义

卫生职业教学中师生心理契约是师生在交往互动中学生对教师的一系列服从于自身需要的、内隐的、含蓄的心理期待, 这种期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预测性价值判断。但学生内心的心理契约只是学生单方面对教师教学的一系列微妙而内隐的期望。由于卫生职业教学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注意更多地揣摸、体察、解读和领悟学生的期望, 如果教师不能读懂学生的期望, 就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降低教学效果。故在卫生职业教学中, 需建立良好的师生心理契约。

参考文献

[1]鲍玉琴.论心理契约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2) :17.

[2]吴小欧.论教育中的心理契约[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12) :8~10.

[3]兰勇, 唐玉凤.师生心理契约及其教学论意义[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2) :40~42.

师生心理关系 第8篇

一、关注与接纳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因素

关注是教师对学生无条件地接纳与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爱心、耐心和诚恳、亲切的态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农村地区的中学生自信程度相较于城市的学生低,有些农村学校的学生将教师视为高高在上、神圣的人,在课堂活动中往往由教师说了算,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心理健康活动课需要的是学生能够敞开心扉、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教学进度,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学生的个体成长。因此,师生转变观念,改变心理定势是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关键。教师应通过言语与非言语动作关注个体,如亲和力的微笑、熟悉学生信息、观察学生言行、接纳特殊学生等方式,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通过具有促进团体融洽、拉近师生距离的作用的游戏,开启师生间的心门,如青蛙跳水、名字锁链等游戏。例如,在第一次接触团体时,有些学生会对心理教师产生畏惧心理,认为心理教师可以看穿人的心思,因此不敢在课堂上发表看法,也不愿意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心理游戏如青蛙跳水,设计娱乐性强的惩罚与奖励,在合适的时候可以亲自参与到游戏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倾听与反馈是保障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反馈正是这种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反馈是教育者作为学生的一面“镜子”,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以达成自我了解。教育者首先要认真聆听,回应时要表现出同感的理解,熟练运用尊重、温暖、坦诚等技巧。教师可以用“不要急,慢慢说”“你再试试看”等话语激发学生战胜挫折继续探究的欲望,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可以用“很好,继续保持这种状态”“能否从……角度进一步思考”“你说的这一点我深有同感”等,开拓学生思路,保护学生激情,使师生产生共鸣。只有“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乐其道,学其道”。教师的倾听和有效反馈是师生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育效率的良好药剂。

三、支持与引导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助推器

由于城乡教育差异,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思维能力、自信程度方面总体上比城市学生弱。及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支持和引导,对他们的语言发展、思维能力的开发具有深远影响,也是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一剂良方。支持是建立在尊重、互信、理解基础上的支持。虽然心理咨询中要求咨询师价值中立,但在以教育为首要目的、以预防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必要的价值涉入对于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支持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的支持,利用共情技术支持学生的情感表达,利用同理技术表达支持学生想法的愿望。但没有思想的支持就像留声机一般,只能起到肯定想法、巩固感情的作用,不能进一步推动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思想迈进。善于运用面质、澄清等技术,能改变学生不正确认知,树立学生对教师知识背景的尊重,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以真正展现出心理辅导是智者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教师除了基本的信任外,还具有崇敬、钦佩的感情,这无疑在开展心理辅导中,有益于树立教师个人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师生心理关系 第9篇

一、课堂教学中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是题中之义

一般认为,教学是“教和学相统一的活动”[1]。其中,“教”的组织者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统一”的场合是课堂情境。“相统一的活动”,即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与学生之间就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互动探究。而这一探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均以在场人的身份在课堂场域中的“情感”对话。如果彼此间缺乏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或沟通,那么课堂交流也只是流于形式的问与答,想要以这种问答式课堂来建构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间交流身份的平等、对话氛围的民主、交流内容的情感交融性。现代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也即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即是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的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和谐关系[2]。和谐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早已为前人所论证。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3]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强调:“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4]毋庸置疑,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对话关系的形成,而这也必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的反思

审视现在的学校教育不难发现,众多教师比较偏爱那些成绩优秀、名列前茅的学生,而那些成绩平平乃至后进的学生则常常为教师所忽略。即使有在某方面发展存在天赋的学生,亦难以为教师所认可和青睐。由此推之,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现象不仅存在,而且比较普遍。对师生关系的种种不和谐现象“追本溯源”,笔者认为,如下三点,不可不察。

1.传统师道尊严惯性思维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尊师重道”的师道传统。自汉代董仲舒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造以来,“儒学”就作为“正统”思想为历朝历代君王所重视。但这一师道传统却并非单纯的“尊师重道”,而是将“等级观念”、“地位尊卑”等相关观念与之进行杂糅,从而将教师作用推至极致。等级性、权威性、服从性是这一师道传统的突出特征。更因这一传统方式在解决现实教育教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即时效果”性,而被教师乐此不疲地反复使用。典型的如体罚现象、罚写作业等,虽说对学生的体罚不一定会使学生真正认同,罚写的作业也许只是学生的敷衍了事,但至少在形式上,教师想要的惩罚效果已然显现。也许教师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这一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最终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也使得在“民主”、“平等”等观念广为传播的今天,教师依旧难以以“朋友”、“知心人”的身份走近学生、融入课堂。为此需要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跳出传统师道尊严惯性思维的窠臼。

2.“独白式”课堂沟通途径的压抑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双方构成的情感交流活动。作为课堂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哪怕一句赞美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成为学生进步的不竭动力。然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师生间的这种情感交流却是比较缺乏的,这一方面是受教学时间所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无法充分展开;另一方面受传统师道尊严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观念中依旧难以抛弃“权威者”的形象,课堂依旧是教师“独白式”的一言堂。即便与学生交流,也只是带有既定价值预设的灌输,而并非真正关心学生的内在情感需要。压抑与被压抑、遵从与被遵从,这样的强制观念在“独白式”课堂教学中如影随形。强制的观念只能以强制的方式来展开教学,灌输式教学便与之结伴而生。现代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与之适应的教学方式。由“独白”变“交流”、由“灌输”变“互动”,如此,则不仅课堂教学的氛围是和谐的,教师更能以“知心人”的身份走进学生内心。

3.应试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异化

应试教育是教育科学化与教育制度化结合的产物,具备“标准”“可控”“高效”等科学化特征,在我国因历史发展的特殊轨迹,“应试”也一直被人们视为是合理选拔人才的平台。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我国各项事业都急需人才的困境,“应试”无疑是合理的,但伴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入发展,应试教育却逐渐成为束缚人发展的工具。学校评价指标中,以考生成绩的高低来作为评价学校重点与否的分界线;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以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三率”来作为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学生学习评价要求中,以学生个人成绩的优良,来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量尺。如此这般,只能导致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围绕“应试”开展的怪圈,更会导致教师理所当然地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把学生分为学习成绩优良者和落后者。其中前者常常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而后者则常常为教师所忽视,甚至遭受不公正对待。这样的教育导向,只能促使师生关系的持续恶化。

三、心理咨询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途径

心理咨询活动与学校育人活动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但无论哪一种性质的活动都包含着关系互动。这两类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或来访者形成健康的心理,达成积极、健康、和谐的价值取向,以完善自我人格。二者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基本的一致性。

1.民主平等关系建构的核心——尊重与真诚

尊重和真诚是影响关系双方和谐的重要因素,而在心理咨询关系中这些因素皆被置于核心位置。“心理咨询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无条件尊重’来访者,强调咨访双方的地位平等,咨询师用真诚和信任对待来访者,咨询师绝不凌驾于来访者之上”[5]。这就要求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不仅要平等地看待来访者的现状、价值观、尊严、人格等方面,也要尤为重视与来访者在人格和价值观上的迥异部分。如此,无条件尊重就为咨询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信任基础。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防护区”,尊重会使对方产生想向你敞开心扉的意愿,但能否向你敞开心扉还取决于咨询师的态度———真诚。“心理咨询应以咨访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外部指导或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内部成长的关系。”[6]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习惯于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当咨询师以真挚诚恳的态度置身于咨询关系中,会自然表现出不刻意迎合、不取悦来访者的态度,从而让来访者产生愿意交流的意愿,并营造出和谐的沟通氛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当教师以无条件尊重的方式来完整地接纳、信任并关爱学生时,就会赢取学生无比的信任与尊重。秉持此方式并与学生积极沟通的教师,也会很快得到学生回应。每个学生都是真诚善良的,但在学生与教师间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之所以有的学生与教师“保持距离”,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不够真诚。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中转站”,更是情感的“交流所”。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多地希望自己被理解、被悦纳和被信任。当教师满足学生的这些课堂需求,让学生敞开心扉时,学生就会“迫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愉悦”地探索未知世界,更会愿意倾诉自己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

2.“对话”关系建构的平台———共情

心理咨询的重点在于来访者是否愿意敞开心扉真诚倾诉,而“共情”则为咨询师与来访者间的有效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7],它也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咨询特质[8]。当咨询师从来访者的观念出发,站在对方角度来体验其内心世界时,就会产生与来访者具有一致性的情感体验。具有了一致性的情感对话基础,咨询师就容易将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效传达并影响对方。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想要与学生之间实现“无障碍”真诚沟通,“共情”无疑是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面对课堂中学生业已出现的问题,教师不应是首先从自我立场出发指责学生,而是从学生立场出发真诚地理解对方。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处境,体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产生与学生具有一致性的情感体验。这时,“共情”便成为师生双方遭遇的平台,教师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平台上学生问题的分享者,双方的交流也就比较容易产生。而且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更能从策略层面给予指导,而学生也恰恰需要这样的指导。借助“共情”这一平台,双方的“无间隔”对话就此产生。

3. 多元评价方式建构的基石 ——— 无 条件积极关注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问题的思考,乃至措施的采取,往往会涉及利益和价值冲突的抉择,而在这些抉择背后也许就是个体难以逾越的情感之痛。心理咨询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观念强调,“无论在治疗的什么时候,治疗者都要表现出无条件的绝对尊重和接纳,要乐于接受当事人可能会有的混乱、恐惧、愤怒、蔑视、痛苦等情感,以及如明知故犯的错误等问题”[9]。这样的观点无疑认为每个来访者都是可以改善的,而无条件绝对尊重和接纳的做法,则可以让来访者将负面情感尽情宣泄而无所顾忌,进而引导来访者关注其自身言语和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并将其心理发展引入合理轨道。

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将单一化的知识考核方式视为评价体系的核心,由于其一味地重视认知层面的理性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知识建构的鲜活性、生动性,从而扼杀了学生多向发展的可能。多元化评价的评价方式则有效地弥补了这种评价方式的不足。然而也正因为评价方式的多元,却也导致了教师无实用标准可依的尴尬局面。“无条件积极关注”则能帮助教师找到评价所依存的基点。教师通过有选择地强调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以突出学生自身的优点,使他们始终抱定“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鼓励他们多方面积极尝试解决并改善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最终使个体自我可以自由发展,形成具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人。

心理咨询方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虽已为实践所印证,但这种方式不宜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应用到课堂师生关系的建构中,因为它本身也受制于主客观因素。如心理咨询关系中的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而师生关系通常都是一对多的关系;再如“共情”因人而异,它的准确性就显得异常重要,教师若不能准确“共情”,反而会对学生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师在借鉴心理咨询的相关策略建构师生间的关系时,应注意“批判性借鉴”,在充分把握心理咨询与其借鉴对象的关系中,实现对心理咨询方式的有效借鉴。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即在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和谐关系。审视以往的课堂教学,传统师道尊严、“独白式”课堂和应试教育这三者共同异化着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而心理咨询中的尊重、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则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课堂教学,和谐师生关系,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邵晓枫.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J].教育学报,2007(5).

[3][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叶湘虹.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方法论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6]钱福永.当代中国心理咨询的误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

[7]贾晓明.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对共情的理解与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8]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师生心理关系 第10篇

1. 情绪极不稳定易出现无助感

情绪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刚刚还是情绪高涨, 夸夸其谈, 可一转眼就心灰意冷, 成了行动的矮子; 一会儿还是十分的自信, 可转眼却变得极度自卑, 既容易急躁、焦虑, 又容易抑郁、消沉和无助。

2. 同学交往中的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作为学生的一种不良心理, 在学生中广泛存在, 通过和同学们的广泛接触和调查, 我发现有猜疑心理的同学不能依据客观事实明辨真伪和是非, 而是不着边际的瞎乱猜疑, 很容易造成同学之间产生隔阂和冲突, 严重破坏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导致班内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同学之间因担心他人说自己的坏话而防着其他同学, 不能坦诚对待同学。

3. 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在中等职业学校, 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 过多或早目睹社会阴暗面, 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 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 我行我素, 生活上自暴自弃, 得过且过。

二、中职生心理弱点成因分析

1. 新生活、新交际环境易引起情绪极不稳定和猜疑心理

学生进入中职后, 面对新的集体、新的老师、新的同学, 他们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 而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心理。一是渴望交际, 但学生在认识、情感和个性方面尚不成熟, 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 缺乏足够的交际技巧, 常常导致渴望与人交往的开放性与自身内心的封闭性的矛盾, 产生焦虑、烦躁不安、苦闷; 二是猜疑心理, 不少中职生都有主观性、片面性心理弱点, 生活中的小摩擦不能依据客观事实明辨真伪和是非, 而是不着边际的瞎乱猜疑, 很容易造成同学之间产生隔阂和冲突。

2. 教师因素加剧逆反消极心理

( 1) 教师观念滞后。师道尊严在中国根深蒂固。不少教师仍认为, 教师之于学生, 有无可辩驳的权威性, 教师不可能与学生平等, 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压抑了学生的发展, 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 2) 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近年来,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在扩大办学规模, 学生数量空前增加。但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现状没有足够的认识, 在工作中容易主观武断, 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甚至会有冤枉学生的情况发生。同时, 部分老师对学生漠不关心, 不尊重学生的人格, 甚至把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当作教育手段。到一定程度后, 学生产生逆反对立情绪或心理负担增大, 消极情绪与日俱增, 师生关系紧张, 甚至恶化。

3. 青春期身心发育因素导致的情绪极不稳定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身体上急剧变化, 使他们非常敏感、不安、疑虑, 遇到挫折和逆境时, 他们的情绪显得十分不稳定, 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中职师生关系现状

由于上述的学生心理弱点存在和教师现状, 通过调查, 我对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深感忧虑: 和谐、温馨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关系陌生、紧张, 甚至扭曲。

1. 师生关系陌生

一边是崇尚“师道尊严”的教师, 另一边是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 处处讲求平等的学生; 一边是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较爱贪玩的行为、有社会上超前的意识等的学生, 另一边是想方设法地想让学生听话的教师。师生之间好像有堵墙, 缺乏有效沟通就不足为怪了。

2. 师生关系紧张

师生间做着相反的运动, 互不理解, 互不信任, 距离越拉越远, 导致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甚至产生敌视情绪。

四、教师践行心理弱点调适促进中职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新做法

1. 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首先, 组织老师观看心理调适视频资料, 让教师学会及时、有效地调适学生的心理情绪, 化解和消除自鄙、孤傲、落后、消极、自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弱点。其次, 组织班主任考取心理咨询师, 切实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很多教师都能把对学生的心理调适研究全面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渗透到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中, 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 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调适的方法, 如语文课通过抒情散文、诗歌等课文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运用情感宣泄与转移法进行心理调适。

2. 在班主任平时工作中重点要克服逆反心理

( 1) 教育学生学会去适应环境。人与环境存在着依赖的必要, 又存在着矛盾的必然。对于环境的众多因素, 只有学会去适应它, 绝大多数不会因适应不了而消失或改变。尤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还很可能受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出现判断误差。所以,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学生才会用平和的心态、冷静的头脑对待学校的苛求、老师的严厉、同学的摩擦和家长的挑剔, 而非一味逆反。

( 2) 教育学生寻求指点。在学习和生活中, 遇到矛盾就恼火, 见了困难就心烦, 这是不行的。应寻找认识和见解高于自己的任课教师给你指点, 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果我们讳疾忌医, 怕批评、怕埋怨, 瞒着关心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 反而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害。因此, 告诉学生如果有困难, 就应主动去找自己信任的班主任老师, 并开诚布公地说出心中的矛盾, 从而寻求有效的指点, 使自己尽早摆脱一味逆反的心理机制。

( 3) 指导学生练习冷态处理。冷态处理就是遇到矛盾时, 学会控制情绪, 从而主动调节自己的心态, 避免产生情感冲动。中学生由于独立意识初步形成, 大多容易把事物理想化, 加上好胜心切, 常常表现为过于自信, 性情倔强固执, 行动唐突冒进, 同时又缺乏韧性和毅力。一旦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困难, 又表现得畏缩不前, 毫无斗志。因此, 在出现逆反心理时, 冷态处理很有必要。

五、结束语

在全体参与心往理弱点调适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 初步形成“师生坦诚信任, 民主理性, 心理交融, 交流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交、互动合作、共同进步的过程。但创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 只要重视中职生心理弱点调适, 学生和教师心灵的距离必将进一步缩小, 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一定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载体, 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职教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中职生受教育改革、就业压力、贫富分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心理弱点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着师生关系。因此, 重视提高中职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弱点,心理调适,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人民出版社, 2002.

[2]唐思群,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师生心理关系 第11篇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

“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三、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四、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丰富教师的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六、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七、促使教师学习元学习策略

元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意识和有效控制自己学习活动的实时监控策略。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会注意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策略,长期坚持运用元学习策略,会使其学习能力和效率大为增强;这也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元认知能力。具备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永远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八、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

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这些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对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九、激发教师工作生活的热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理智感——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会使教师乐于学习、乐于工作、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工作、生活的热情。

教师亲自参与、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自己的健康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可能远远不只这些。

师生心理关系 第12篇

一、尊重学生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尊重”的解释有四种:1.敬重;重视。2.尊贵;显要。3.庄重;自重。4.对对方的敬称。“尊重”学生的意思显而易见地要选择第一个释义。而在心理心理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尊重”,主要体现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的平等,把来访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并对其心理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进行接纳、关注和爱护。此时,无论心理咨询师面对什么样的人,只要是来访者,都能做到完全接纳、一视同仁、以礼待人、信任对方和保护隐私。而作为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要如此。

要完全接纳班级的学生,无论学生的地域差异、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哪怕学生调皮捣蛋、成绩极差,要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这种差异,知差异而后因材施教。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无论是谁错谁对、谁成绩优异谁成绩后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要一碗水端平,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要以礼待学生。走在校园里,经常有学生敬少先队礼,并礼貌地说“:老师好。”面对孩子们的问好,有的老师一走了之,有的报以微笑。

二、热情对待学生

费翔在《冬天里的一把火》中唱到:“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虽然他是爱的热情,但也可以看出热情的巨大能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只有对来访者充满热情、满怀爱心和关切,视助人为己任的咨询师,才能最大程度地表达出对来访者的热情和温暖。其过程体现是,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咨询师做到上面这些,才能够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热情。

三、真诚地对待学生

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真诚,是咨询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带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来访者的交流中。那么教师如何真诚地对待学生呢?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其实就很好实践了真诚的要义。

教育家陶行之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之故意比这个学生晚到校长室。一见面,陶行之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的接过糖。随之,陶行之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之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快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留着泪后悔的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第一块糖,陶行知待学生是真诚的,他没有把其故意迟到的实际情况说出,这告诉我们真诚不等于说实话,正应了“有时候善良的谎言也是允许的”这句老话。第二块糖,陶行知对学生的真诚是实事求是的真诚,他肯定了学生听从其“住手”口令的行为。第三块糖,陶行知是对学生砸其他男生泥块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调查,明确了事情真相后的真诚,这是一种考虑了时间因素的真诚,正如咨询师一样,视问题解决的进程而有所变化。另外,非言语行为是表达真诚最好方法,陶行知的送出三块糖就是典型的非语言行为。老师们可以从这三块糖中汲取“真诚”的班级管理营养。

四、积极关注学生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积极关注指的是咨询师对来访者言语和行动中积极的方面,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强调其正面的优点,使其拥有正向的价值观。这种过程强调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对低年级的孩子,老师的积极关注是比较频繁的,孩子做得正、笔握得姿势正确等都需要及时予以明确肯定,同时要及时予以奖励,或者及时给小印章,或者及时贴上小红花,或者送上大拇指。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这样一种情况值得关注。一个学生专心地学习数学,但是仍然有些问题弄不懂,数学老师一边纠错一边说:“你怎么这么想,我从没见过你这么想的学生。”教师的话看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生问题的原因,对如何解决问题,教师却又传达出了无可奈何,并将学生对知识的不理解定性为思维怪异。这意味着对学生这个人的否定。如果教师能够首先发现并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换个角度想问题,学生必会更有信心学好所学的科目,也将会更坚定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想法的优秀品质。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必须着眼学生长远,不可一叶障目,更不能以偏概全。

当然,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这五个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要素,也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教师在实际应用实践中,也要随时变换、因时易势,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模式,让这五个因素互动起来、统一起来。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对优化中小学师生关系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信息融合下一篇:新型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