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2024-06-09

材料作文审题方法(精选12篇)

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1篇

一、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 关键句 (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 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例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 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

分析: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下一个。据此, 可以立意为:永不满足;再接再厉;追求是无止境的;永远进取, 奋斗拼搏。

二、因果分析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 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 从原因切入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情感倾向入手法

有些材料作文, 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涵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 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 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 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准确的立意角度。

四、最佳立意法

选择恰当的角度, 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同一则材料, 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 我们要从材料的多侧面意义中由浅入深, 寻找最佳立意层面。

五、辨明关系法

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 (如学与问) 、主次关系 (如奉献与索取) 、取舍关系 (如自卑与自强) 和条件关系 (如继承与创新) 。辨明这些关系, 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2篇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二、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赞美的力量

三、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

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四、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五、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漫谈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3篇

[关键词] 新材料作文 审题 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34

何谓新材料作文?简言之,就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不规定文体,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任意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构思的作文。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在高考中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05年全国有3套,06年全国有4套,07年全国有5套。08年6套,09年8套。10年8套,11年9套,12年有13套,13年有15套,14年有15套。尤其是有导向作用的全国卷,连续七年均是新材料作文。从阅卷来看,学生审题不准、不新、不深现象比较突出。更有甚者不知所云,得分自然很低。由此看来,审题立意是多么重要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审题方法。

一、 由果就因法

(06年全国卷I):一只老鹰从鹫峰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一只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爪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的孩子看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和外在原因,材料作文要善于由果就因,多角度思考,才能准确立意。如06年全国卷I,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分别推究因果:1、从乌鸦的角度,为什么抓山羊会失败?因为爪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易遭致失败。2、从小孩角度思考:为什么称赞乌鸦“可爱”?分析原因,因为乌鸦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可以“超越”为话题。3、从牧羊人角度思考,乌鸦为什么失败?是因为它忘记了自己,可立意“不要得意忘形,而要脚踏实地”。

二、 巧用比较法

(07年全国卷II):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竞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很让他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治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 ,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是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別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两则材料巧用对比,材料一中丛飞使人感动,在于其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材料二中小李和丛飞一样作为施助者都帮助过别人。但唯一不同的是,在施助者有困难时,受助者的表现却迥然不同。受到丛飞帮助的人却未回报丛飞,受到小李帮助的人却慷慨回报。受助者对施助者截然不同的反应,就是审题立意的关键,最佳立意就是综合对比性的两个材料,说明“帮助是互相的,要懂得回报,要有感恩的心”。

三、 分析提示语法

(07年宁夏卷):法国化学博士别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出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经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他获得了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提供的科学故事,其核心与创造有关,与目前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不谋而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审题时,主要抓住材料中最后两句的提示语,读懂了它就基本审准了题,可从“抢抓机遇”和“执著追求”两方面入手。可写“机遇造就了成功”、“执著努力造就了成功。”还可写“生活中都有着一种潜在的创造力”或“要让创造力量发挥出来,必须要关注现实生活。”可以描述一次创造的经历,可以叙写关于创造的情怀,可以编写故事等。

四、 分析关键词法

(07年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代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作者通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细节,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听无声”才现出花之“闲”。“细雨”“闲花”可指春天美景,也可指美丽的梦想,可指人生中的挫折或起伏。材料提示语中给出了五种不同理解,可抓分析句中的关键词,如“恬淡”、“闲适”、“寂寞”、“不等于无所作为”。可这样审题立意:①可写一种闲适,恬淡的人生境界;②可写“看不见”“听无声”之后的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③可写梦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可旁征博引写议论文,展示出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可用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用优美抒情的语言写成散文。

总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是全面总体把握材料,多角度多方面理解材料。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

参考文献:

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第4篇

一.求同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处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 (或意义点) , 然后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 找出共同点, 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如: (2009全国卷Ⅱ)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袜子做为圣诞节的礼物。当妈妈看到袜子时, 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 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 他感觉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 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 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 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 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 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 不仅没脏反而把成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 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 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解析】找出三则材料的共同点, 可以写生活的需要是科学发明发现的原动力, 写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写矛盾的相互转化,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关键是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抓住转化的契机, 变坏事为好事, 变不利为有利。发挥主观能动性, 抓住转化的契机就是要求我们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就会有新发现。

二.求异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相反, 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 再比较出相异点, 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作文的立意所在。如:

(2007全国卷Ⅱ)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 捐款300万元, 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但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 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 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 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 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 不要责怪他们, 我已经不再需要治疗了。华南农大学生小李和同学们通过卖废品捐款给一所希望小学, 但不久她被查出来患白血病, 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纷纷给小李捐款, 其中一位四年级女孩捐了十元, 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出来的时候, 这位小女孩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 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学会帮助别人。”

【解析】两则材料说的都是资助贫困学生, 第一则材料中丛飞资助的在本地已经完成学业的学生知恩不报, 没有学会帮助别人;而第二则材料中受资助的小学生却懂得知恩图报, 学会帮助别人。这就告诉我们: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 还要让他们懂得感恩, 学会帮助别人,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只接受资助, 不想尽任何责任, 这是道德的缺失, 这样的捐助没有太大的价值。

三.辩证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 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 却又不全正确。对这类材料, 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 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 而应作辩证分析, 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 作为作文的论点, 论述时突出一个方面, 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去做一件合理的事情, 从此你的工作、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免不了终生吃苦, 但我们应该活精彩。

【解析】爱因斯坦的观点:做好一件事而精彩;普通人的观点:终生吃苦, 活得精彩。由此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吃苦———做好一件事———活得精彩。可以引出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但要用吃苦精神做好一件事, 获得精彩, 我们也要用吃苦精神做好每一件事, 这样我们可能终生吃苦, 但我们一生都活得精彩。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4 第5篇

写好材料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全面理解材料

⑴材料中主要的人和物⑵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⑶材料中蕴含的话题⑷材料的思想、感情倾向 所给的材料主要有:

1 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2 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3 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4 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5 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6 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

7 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

步骤:

第一:认真阅读材料,弄清材料主要说了什么。第二:仔细分析材料,找出多个立意的角度。

第三:根据自己优势,选准最易发挥才情的角度。最关键的是:选准角度 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例如: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

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 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例1:阅读下列材料,从中概括出最佳观点。

茉莉、白兰、米兰等花香气袭人,但不艳丽;牡丹、君子兰、郁金香等花虽不很香,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

有人说,香花不美,美花不香,色香兼有则带刺。观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

例2: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 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观点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或做学问与做人。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例如:

例: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

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例1: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例2:英国某医院一位教师,上课时端出糖尿病人的尿,自己先用手指蘸着品尝作示范,而后逐个要求学生仿效。学生们个个愁眉苦脸,照办后报告尿有甜味。这时,教师笑问学生:“我这样要求你们是为了什么?”

学生齐声答:“让我们知道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教师严肃地纠正:“不!是教育你们要观察细节。我用食指蘸,舔中指,你们没看到就只好吃苦头了。”

 立意:学习要重视观察

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1、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砖。”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2.人物(三个工人)

—事件(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回答)—结果(普通的砌砖工人与有名的建筑师)

—原因(对工作意义的认识不同)——立意(对工作要有积极认识,充满热爱,富有责任感,积极进取,才能真正有所成)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揭阳二模)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的店牌。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思考:绵羊经商为什么失败?

1、没有经验;

2、没有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3、没有注意对象的特点和要求;

4、没有按实际需要、客观规律办事;

5、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6、不善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7、没有认真学习;

8、不懂得“吃一堑长一智”,没能够从挫折失败中吸取教训;

3、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四、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

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性质:正面?反面?

态度:赞成?反对?

1、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2、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

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等,就明显偏离题意。

五、辨明关系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1、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2、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

所以可以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寻找材料的异同点

多则材料

1、材料一: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在他75岁的时候,一天正蹲在地上看他画的几何图形,残暴的罗马士兵闯进来,拔出了利剑。阿基米德坦然说:“等一下杀我的头,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几条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可是罗马士兵的剑已经砍下,阿基米德大叫:“我还没完成——”便离开了人世。

材料二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黄色炸药。在进行最后一次火药制作实验时,火药爆炸了。他从爆炸的火与硝烟中跑出来,全身多处都流着鲜血,而他却高兴地大呼:“我成功了!” 材料三: 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在实验室里与镭、钍、铀等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居里夫人后来患了恶性贫血而死。她所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而她自己却死在镭的手中。

分析:异中求同(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研究领域;对所从事的科研事业,都具有执着忘我的可贵精神)——立意(执着忘我精神)

例2:

1、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2、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3、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分析:

异中求同(治学要注意积累)——立意(积累)

同中求异(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

——立意(积累的不同侧重点)

例3:一个漂亮的姑娘想:要是我的眼睛是双眼皮就好了;

一个戴近视眼镜的姑娘想:要是我的眼睛不近视就好了;

一个左眼失明的姑娘想:要是我两只眼睛都能看到东西就好了;

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想:要是我哪怕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东西就好了;

一个40岁的男人想:要是我现在只有30岁就好了; 一个30岁的男人想:要是我现在只有20岁就好了;

一个20岁的男人想:要是我永远不长大就好了;

一个在玩“飞机”的男孩想:要是我能快点长大,我就可以去当飞行员了。

要求:把握材料的整体意义,请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择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分析:材料有两层意思:以眼睛作比,说明人处在任何情况下,总是向往更好更完美的境界,不会满足;以年龄为喻,说明人总是希望处在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岁月。这两层的共同点是什么?是追求美好。概括提炼:A.追求人生更美丽;B.人生要有不懈的追求;C.追求,不断美化人生。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印度)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德国)普朗克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选定文体;字数800字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提示:

(1)这则材料有哪几个描写的对象?(2)这些描写对象有哪些行为?(3)这些行为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七、多向辐射法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亏本生

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八、由物及人法(寓言类)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钥匙、铁棒都有象征意义。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分析】

材料中的“锁”“钥匙”“铁棒”都运用了比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锁”比喻为问题、矛盾;“钥匙”和“铁棒”比喻为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钥匙——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以了解为基础,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②铁棒——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说明做事不讲究方法,一味蛮干。所以,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一味蛮干,只会把事情办糟。(题目:

1、学做一把钥匙。

2、关心是一把钥匙。

3、做一把能“开心”的钥匙。

4、擦亮爱的钥匙。)领会寓意法

例 2: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反面:1.缺乏独立精神的人只能扮演依附

攀附的角色; 2.大脑长在别人头上的人是可悲的;3.盲从没有出路;4.人云亦云,自陷困境。

分析:正面:1.独立思考是可贵的精神素质;2.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走出盲从的迷谷;3.多分析,多比较,方能鉴别是非; 4.真知从实践出,真理从实践来; 5.试一试是成功的开始,敢试才会有成功 补充:时事类材料作文

1、一个人的成功应该如何衡量?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给学生的答案是“40岁时身价4000万”。近日,他在微博中“警告”自己的研究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并认为“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2011年04月08日《新民晚报》)

对于这则报道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材料的解读

• 1.金钱是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 • 金钱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 • 富有不是用来解释成功的唯一答案 • • • • 财富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真正的价值 2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实现人生的价值才是真正的成功

成功在于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实现梦想就是成功,而我们的梦想绝不仅仅是财富

• 在我看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他获得精神财富的多少

• 真正的成功在于娱乐自身的同时,使成功喷涌的泉水也能浇灌社会这片绿洲

• 3.为什么董藩会说出如此雷人的话?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名教授说出这样的话,金钱至上的财富观价值观大行其道由此可见一斑。这值得人们深思,如何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赖于人文精神的重塑。

2、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

多则材料的审题方法 第6篇

一、求同存异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的情况,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最佳立意所在。例如:

①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朱熹

②良心:善良的心地,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词典解释

③修正药,良心药,放心药。——修正药业广告词

④我们需要良心!——2013年3·15消费者维权日口号

四句话,四个小材料都围绕着“良心”这一话题,那么审题立意就非常明显,围绕“良心”话题而作文就可以了。

二、求异存同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内涵相反、构成鲜明对比关系的情况,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而相异点就是材料作文的立意所在。例如: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第一则材料讲:只有按照自己坚定的信念,才能走好人生之路;第二则材料讲:只有向别人虚心求教,才能走好人生之路。看似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但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很合理。因此,区别内涵相反、构成鲜明对比关系的材料,最佳的立意就是把它们两个相异的观点结合起来,即二者兼顾。

最佳立意:

①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②既要有坚定的信念,又要有虚心的精神,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③成功既需要坚定的信念,又需要虚心的精神。

④成功既需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需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

普通立意:

①成功需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

②成功需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

三、辩证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又不完全正确的情况,对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观点。论述时突出一个方面,不能平均使用笔墨。例如:

①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②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思路点拨:表面上看两则材料是决然相反的关系,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实两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前者强调的是在有了较好的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时不能重复自己或别人,要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艺术生命也就会终结,这种重复是可耻的抄袭;而后者强调的是必须夯实基础,要勤学苦练基本功。所以两者并不矛盾,故最佳立意方向:分析如何处理好“重复”与“创新”的关系。

四、综合分析法

有的多则材料,各则材料的内涵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却都有片面的一面,如果偏于一点立论,文章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对这类材料就要用综合分析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例如:

①《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②《圣经·旧约·申命记》第19篇,摩西受上帝之命,成为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人的领袖。他发布法令:“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③《新约》中则有这样的记载:耶稣教导门徒说:“你们听有说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走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不可推辞。”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7篇

一.对比性材料,抓揭示不同的词句

材料: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克教授做过一个实验:拿一只敞口玻璃瓶,瓶底朝光亮一方,放进一只蜜蜂,蜜蜂反复朝光亮一方飞,屡次碰壁,最后只好绝望地等死。然后放进一只苍蝇,苍蝇朝光亮的一方空转失败,又朝各种不同方向飞,结果从瓶口溜走。

通过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蜜蜂“绝望地等死”,而苍蝇却能“从瓶口溜走”,不是因为“蠢”和“笨”的因素,真正的症结在于:蜜蜂只知朝光亮处一方反复飞,不知道调整,多次“碰壁”之后就放弃了努力;而苍蝇在“碰壁”之后,及时地不断地改变方向,一次次否定先前的做法,无数次“碰壁”之后,最终找到了“出路”。再进一步仔细揣摩,可以发现两个因素在事件中起关键作用。一是不怕碰壁,勇于尝试。二是破除定势,求异思维。联想到人在处理类似事件或问题上,不正需要“苍蝇”这种尝试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吗?据此,我们就可或正面或反面立意了:成功在于尝试;创新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怕“碰壁”就无出路等。

二.评论性材料,抓议论抒情的词句

评论性材料中议论抒情性语句常常在叙述性文字之前构成总分式,或在叙述性文字之后构成分总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类材料的审题关键。2009年安徽卷的作文材料“弯道超越”,材料的命题立意是要引导考生体会、反思对生活中那些“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考生要先注意读懂“弯道超越”本来的含义,在此之后,要重点咀嚼“弯道”被引申赋予的新的意义即“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做好前两步才能真正理解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要把握好了这一时刻,就能超越对手,超越自己”。“这一时刻”所指的是什么时刻是写作切入的关键,其真正的内涵是社会或人生在某些关键点上必须超越,它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三.寓言性材料,抓揭示寓意的词句

寓言性材料的寓意除了抓住主体形象的特征分析其寓意外,还要找准蕴含寓意的句子。2008年全国Ⅱ卷的作文材料是寓言,蕴含寓意的句子是“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寓意,它旨在告诉我们:“动机和结果”、“机智和时机”、“信息和成功”、“生存法则”等。

四.叙述性材料,抓揭示因果的词句

有些叙述事件的材料往往没有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审题时我们重点应该抓住揭示事件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前提的语句进行由“果”到“因”的推理。如:

毛毛虫有尾随的习惯。法国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毛毛虫在一个花盆边围成一个圆圈爬行,离花盆不远处放有食物。毛毛虫一个随一个爬了六七个小时,最后又累又饿而死。如果有一个毛毛虫破除尾随的习惯向其他方向爬行觅食,就可以避免惨剧发生。

材料谈的是毛毛虫的生活现象,我们应该抓住材料中重要的具有暗示性的词语,如“尾随”、“习惯”、“破除”、“避免”等。这些词语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又能进一步明晰我们的思维脉络。

毛毛虫最终没有找到食物而饿死,“尾随”这一“习惯”是其致命的弱点。自然“破除”这一习惯,是“避免”死亡的根本方式,也是发展自己的有效手段。分析这一“因”和“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不难把握材料主旨:走出习惯的怪圈重在创新;破除定势,勇于求异。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浅谈 第8篇

那么, 如何方能吃透材料, 紧扣材料, 选好角度, 确立一个具有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 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 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 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 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 盖达尔旅行时, 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 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 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 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 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 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 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 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 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 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 (1) 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 (2) 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 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 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 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 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 说:“明天, 你拿这块石头去卖, 但不是真卖, 不论别人出多少钱, 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 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 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 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 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 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 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 结果, 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 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 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 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我们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 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 珍惜自己, 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写材料作文, 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 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 放学回家后, 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 一边是花蒂, 一边是果把, 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 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 苹果早已被切开, 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 喊到:“爸爸快看, 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 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四.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 在校花销吃紧, 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 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9篇

一、因果推断法

高考语文考纲在作文发展等级一条明确要求, 学生要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高考作文材料大多数选取的是关涉社会人生的现象性材料,而这种现象往往就是一种结果性的东西,要求考生依据题中材料,合理推断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这种原因往往就是作文要求的立意。所以,因果推断法是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中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1.例一 :(2014年北京卷 )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题中画线的几处,我们可以进行因果推断,推断出来的原因就是材料指向的作文立意。

对于第一处画线,我们可以思考:“老规矩”影响一辈辈北京人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这些“老规矩”就是人们应该遵守却被社会忽视的中华民族传统家风文化, 据此, 我们可以立意:社会呼唤优秀的家风文化/莫让好规矩走远/培养做人的一些规矩,使人终身受益等。

对于第二和第三处画线,我们可以思考:这些老规矩为什么会被人们重新搬出来, 而搬出来又为什么会引发关注。显然,原因在于人们认为有重提“老规矩”的必要。据此,我们可以立意:老规矩不等于过时,不该淡忘,传统规矩值得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需要继承和发扬/规矩是生活中人人需要的基本礼仪,是文明的标志等。

2.例二 :(2014年重庆卷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 ,找到一处房屋, 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做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 ”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

本题中,老人拒绝再租房给游客是审题的重点。我们可以做如下思考:为什么老人拒绝再租房给游客? 显然这不是金钱的问题。追溯原因,这样的结果跟游客的一个行为有关,那就是破碎的玻璃杯没有正确处理 (分类倾倒垃圾, 危险要标记———社会责任的表现)。据此,我们可以做如下立意:玻璃可以破碎,责任不能破碎/文明旅游/社会担当/社会的良心等。

二、归纳合并法

所谓归纳,指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在高考作文给的题目材料中,有一种形式是给多则材料,而这些材料实质上指向同一个大的方向,高度同质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多个个别中归纳出它们的共性指向,这些指向往往就是题目要求的立意。

例:(2014年安徽卷)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意愿。

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激烈交锋,可谓针锋相对,我们固然可以选择支持一方的观点,或写创新突破,不迷信权威;或写尊重规范,坚守规则。但我认为,此两种立意未免思辨性不够,对问题的处理达不到高考大纲要求的“深刻”。两则材料,静心思考,二者是否不可调和,是否缺乏共同指向? 我们注意到,表演艺术家“可以根据表演需要改动”和剧作家“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二者之间其实是有共同指向的,那就是不能脱离表演需要更改台词,都强调了一个“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台词的改动问题, 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的分歧———该不该改———其实只是表面分歧,实质上指向一个方向:改,但要有度,所以,我们可以立意为:创新也需要适度/改变也需要张弛有度等。

三、辩证分析法

古人讲究文史哲不分家,其实,高考作文审题离不开哲学基本原理的利用。辩证法的精华在于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原理中的许多哲学范畴有利于我们思辨地看待社会人生中的现象,如一分为二看问题、现象与本质、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与必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等。

例:(2014年辽宁卷)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 ,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 ! 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探析 第10篇

先来聚焦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 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 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 ,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材料第一句突出“反思过去”, 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 第二句突出“梦想未来”, 是对“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探索, “追问”强调的是实现“从未发生事情”的条件, “却”字说明重点应该在最后一小句。

审题立意时, 应紧扣材料, 全面把握, 既有“反思过去”, 更有对梦想、未来的“追问”;也可扣住第二句, 写“梦想”﹢“追问” (实现的条件) 。也可紧扣材料, 由材料自然落到探索、创造上, 突出其意义和作用。而只扣材料的第一句, 或只扣第二句的前半部分, 或只写“已发生的事情”、“梦想”等都应视为偏离题意。

2009、2010两年, 要求考生分别以“弯道超越”、哲理诗《吴兴杂诗》 为材料作文。思辨性强是这两年作文题的共性。审题和选材的难度都很大。写“弯道超越”不能偏离题意。利用 (抓住) 机遇, 实现超越 (对手或自我) 。两者是条件和目的的关系, 缺一不可。只写前者或只写后者都是偏题。对“弯道”的理解失误或只写其本义也是不符合题意的。2010年的作文题, 考生必须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阮元的《吴兴杂诗》的基本意思和哲理意蕴, 才能正确立意。从以下几方面立意才能切合题意:1.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2.因材施教;3.充分利用, 合理定位;4.把握规律, 量体裁衣等。

2012年以“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为材料的作文题再次给考生带来审题上的麻烦。题目中暗示可以多角度立意, 但材料缺少提示语, 不好确定关键词, 不好找到立意的“抓手”。必须深入思考, 认真探究, 才能把握材料的内涵。这段材料具有真实朴素、思辨性强、多指向性等特点。启发考生思考“标”与“本”、“言”与“行”、“小” 与“大”之间的关系, 启发考生明白在细节中体现人文关爱的道理。

综上所述, 安徽省高考材料作文题与时代同步, 与生活接轨;感性与理性并重,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难度大、不易把握。网络上多次把安徽省高考材料作文题评为“最难最 怪”、“最坑爹”的作文题。必须找到突破审题立意瓶颈的办法。

全面理解, 提取精要。材料、提示语、题目、要求语多位一体, 要整体把握, 不断章取义。一定要注意提示语的导向作用。要善于从材料中摘取或概括升华出关键词语, 并将关键词嵌入标题和论点中, 确保作文切合题意不跑偏。

联系实际, 学会置换。把寓言、童话、漫画类材料的寓意置换成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或现象, 从而提炼出观点。不能把材料作文理解为扩写、续写等。要吃透材料深层含意, 读出隐含信息。学会发散思维, 深入思考生活, 拓宽选材范围。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精神, 关注现实, 有的放矢。

把握感情, 明辨褒贬。要仔细揣摩材料流露出的感情倾向和褒贬色彩。立意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旗帜鲜明, 立场坚定。情趣高雅, 力避低俗。

准确取舍, 正中靶心。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重心。有时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 要合理筛选。筛选的原则是:切合题意而正中十环, 比较新颖且有话可说。选好角度, 深入剖析。不可面面俱到, 蜻蜓点水。

多项材料, 辩证统一。若干材料不可能“风马牛不相及”, 不可能没有一点联系。要找到多个材料之间的共同点, 以此作为审题立意的支点。有些多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矛盾对立的, 但异中求同, 仍可以在对立中寻求到统一, 从而找到合适的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11篇

先看这样一篇作文片段。

在自然中生活

一瓣梅,是一滴生命,你剥落了生命,召来了燕语和莺啼。梅坚守了生命的高洁和不屈。

一粒沙,是一份痛苦的考验,你经历了痛苦,孕育了湿润和温莹,沙坚持了痛苦的考验和磨砺。

一片叶,是一缕自然,你呼吸着自然,哺育了果实和丰收。叶坚信自然的感恩和回馈。

从那些清新秀美的春日,到那条雨润烟浓的长路,我看见秦砖汉瓦还历历在目,唐宋晚烟还温润如初。在历史的烟波深处,我看见了一个个在自然里的新意,永恒的栖息者。

昭君?朔漠

黄沙漫道,胡杨肃立,驼铃叮当。

一声平静的“吾去”,昭君素面朝天地从万千粉黛中款款走出,这个赢弱的女子就这样把天下安定的重担放在了肩上,从此再也不会有小桥流水,只有黄沙满鬓;再也没有轻纱锦帛,只有胡裘裹身,她是踏上了黄沙漫道的不归路。

没有能担道义的铁肩,昭君用善良作支撑,负起天下安康的期许;不死和匹夫,负起了天下兴亡的责任,昭君化作一个符号,诗意,永恒的闪耀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里。

杜甫?草堂

风雨飘摇,芳草纷飞,庐破凄凄。

一个瘦弱的糟老头,蜷缩在一间破烂的茅屋的角落,饥寒交迫,却仍然心念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不令人心酸?一部部血泪交织的诗篇谱写出他的无奈与抗争,一笔笔沉着的字迹勾勒出他的抱负和壮志。有心为国,无力回天。杜甫在草堂里挥斥出史诗绝笔,演绎出他的别样壮美。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里,这惟一的灵魂在草堂的沧桑里,散发出永久的光芒。

这是一篇题为“在自然中生活”的考场作文,这篇作文似乎语言很优美,材料也丰富,可以断定,考生具有较高的作文能力,可是这篇作文没有能得到与考生能力相当的分数,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文不对题。因为“在自然中生活”有这么几个含义:(1)以“在自然中生活,是人心与自然的优美合奏”为主旨,赞美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融洽关系:(2)也可以“在自然中生活,就是返璞归真的人性破茧。”(3)“在自然中生活。是回应心灵在彼岸的召唤,是一种脱俗的生存姿势“等来立意,展开对性灵、心灵状态的探究。可上面的作文讴歌的是昭君和杜甫,怎么也揭示不了相关含义,考生只是按平时的积累,引用了一些名人来充数,尽管语言等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自然就难以得到高分。

那么考场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近年来,材料作文开始重返考场,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比之话题作文,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里就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谈一些主要的方法。

一、读懂原材料

如果是材料作文,试卷必然要提供一则材料,可以是一段文字,可以是一幅漫画等。其意图是作文的范围就从该材料中确定,因此,读懂材料是确定作文话题或者提出观点的最重要环节,如果出现偏题或者严重跑题,就是审读材料不准而造成的。

多年来,很多同学习惯于话题作文,其实,也可以把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来考虑,也就是说,需要考生将材料进行多角度审视,然后就会感知出不同的话题,学会抓住每一个在头脑中出现的话题,将它们一一列出来,最后选出一个自己能驾驭、又有一定新意的话题,这样审题环节就算大功告成。然后在这个话题范围内,确定一个明晰的观点。只要提炼出了正确而鲜明的观点,作文的立意也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进入作文的环节了。

二、材料作文的类型

1有着很明晰的叙述对象。有着清晰的事件。这类材料的审读,只要抓住叙述对象——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要抓住的立意点,也就是作文的主旨。

如读下面的一则新闻,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写一篇作文

骑车人刮坏轿车,赔款被当场撕碎

24日下午1点50许。一辆比较破旧的单车和一辆私家车都在广州西华路上往康王路方向行驶。“当时单车和私家车基本是并行的,突然,单车为了避让行人,一个向左摆,就刮到了私家车,留下了一道挺长的痕迹”,目击者称。

刮了车后,私家车上下来一名20多岁的女子,她一看车子被刮了,就叫对方赔偿。而一旁的单车车主,一名30多岁的女子。连忙掏出30元人民币给该女子。“谁知道对方一接过钱,就把钱给撕成碎片了。后来民警赶到,就将两人和撕毁的钱都带走了。”目击者称。

东风派出所值班民警说,该事件的详细情况,他们不便透露。

“当时看到撕钱的场景的时候,我就觉得刮伤小车有错,但那个撕钱的女子也太瞧不起人了。如果我的钱被她撕。我就去法院告她。”一直在该路段巡逻的治安员杨先生愤愤不平。

而附近的平安堂凉茶店的店员邹小姐也认为,当着赔钱者的面把钱给撕毁,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不管穷人富人都是有尊严的。可能30元钱对富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穷人来说,30块钱不是小数目,可以生活三天啊。”

路过的吴先生表示,“有钱,就等于有资本蔑视穷人吗?”

(原载《重庆晨报》2006年2月26日)

这则新闻的陈述对象是私家车女子和骑单车的女子,事情是单车刮了小车,结果是单车车主赔偿能力有限,小车车主撕毁了人民币。如果分析其中的原因,就可以看出。第一,小车车主不知道撕毁人民币属于违法行为,可以提炼出“公民需增强法律意识”的话题;第二,小车车主气势凌人。蔑视他人的人格,可以提炼出“人格与尊严”的话题;第三,小车车主和单车车主的身份的区别,可以提炼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和谐相处”的话题等等。

2寓言故事、漫画以及富有哲理的文字材料。如果是寓言故事或者漫画,主要是要读懂其寓意,寓意就是作文的观点或者话题;如果是一段哲理性的文字,那么读懂文字所包含的哲理就是作文的观点。

如:在辽阔的草原上,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口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

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后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两半了。

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鬣狗什么都想占有,结果把自己劈成了两半,由此提示的寓意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或者“有舍才有得”,或者是告诫人们要“戒贪”。

又如:一对小花狗(漫画)

漫画《一对小花狗》,第一幅图是两只模样一致的小花狗,第二幅是各自在不同镜子面前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第三幅是两只小花狗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的寓意是“正确认识自我”“不卑不亢”。

但这两类材料还要注意两个原则——

(1)立足于材料,不要随意延伸。

如,有这样一首小诗:

上帝爱鱼

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人类爱鱼

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

这则材料中,出现了两个叙述对象,但没有结果,还有出现了两次的一个词汇“爱”,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两点出发来看这则材料,人怎么爱?上帝怎么爱?所以,我们写作时就一定要抓住如何去爱来写。

如果忽视这点,就容易读不准材料的含义。很容易把这则材料作延伸:上帝爱鱼,为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于是鱼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从而生生不息;而人类为了一己之私,制造捕鱼的工具。把鱼据为己有,最终使鱼失去了自由。从这两个结果来看,可以得出出发点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又如。《一对小花狗》。有人看到一只狗显出傲慢的深情,于是就得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结论。怎么能从那只萎缩的小狗上看出是它“谦虚”呢?

(2)看到材料时,要把实的东西隐去。把虚的东西(要么是人本身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要么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哲理)突现出来。比如小诗中,上帝也好。人类也好,鱼也好。只不过都是作者借以说明应该如何去爱的载体,他主要的目的是彰显应该如何去“爱”这一主题。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个材料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隐含的意思:即上帝爱鱼,是表达了大自然对万物的爱护;而人类爱鱼,是为了捕鱼而食之。由此来表达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三、材料作文和有材料的话题作文的区别

给材料的话题作文。是命题者对材料做出了一定的指向。对材料进行了一番处理,给考生的构思范围作了一个限定,要求考生按题目的要求进行作文;而材料作文。则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考生可以在原材料中读出多个意思,然后选取一个意思作为对材料的解读结果,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如05年的全国1卷作文材料: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吗?”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从材料来看,根据“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一句,就包含了“谦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确认识自我”也可以得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而命题者的作文指向则是“出入意料和情理之中”。

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 第12篇

【例题】根据你对短文的理解,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外, 文体不限。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 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 她到饰物店买了只绿色蝴蝶结, 店主不断赞美, 说她戴上蝴蝶结很漂亮。珍妮非常高兴, 不由得昂起了头。由于急着想让大家看看, 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 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 “珍妮, 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 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 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 一定是奔出饰物店与人相碰时弄丢了。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珍妮的美不是取决于她的蝴蝶结, 而是她的自信。所以这个作文可以围绕“自信”或“赞美”的话题来写。有的学生拟出了诸如“甩开缺陷, 亮出自信的招牌”“赞美是最祥和的语言”“自信是精神的化妆”等紧扣材料中心的好题目。

李倩怡:《学会欣赏自己》

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都是上帝撒下的火种, 再微小也有光亮, 人要学会欣赏自己, 昂起头, 相信自己很美。

学会欣赏自己, 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强于他人的实力, 这不在于你有多少闪光之处, 重要的是你要对自己有真正的发现与欣赏。这种欣赏, 是孔明高卧隆中时自比管仲、乐毅的豪言;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前的壮语;是项羽会稽起兵, 率八千子弟渡过乌江, 誓死灭秦的“自不量力”;是毛遂自荐时的勇气与果敢……

【点评】这篇作文很好地抓住了材料的中心——“学会欣赏自己, 昂起头, 相信自己很美”。开头以排比的修辞论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只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 中间部分通过举例更有力地论述了文章的中心。小作者善于使用排比的修辞增加了文章的气势, 积累丰厚, 古今中外的名人典故信手拈来, 使用恰当。

张健山:《自信是精神的化妆》

三流的化妆是外表的化妆, 二流的化妆是内涵的化妆, 一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而自信是精神的化妆, 是一流的化妆。

很多人原本很美丽, 但因不自信而变得不美丽;很多人原本不美丽, 但因自信而变得越来越美丽。自信之美是一种精神的美, 是我们成功的重要条件。周杰伦的成功与自信是分不开的。他第一次演出时, 对自己演唱没有信心, 就请了一位歌手演唱, 而他来伴奏, 结果因配合不好而演砸了。如今, 在舞台上的他挥洒自如, 甚至能够即兴改词。他的自信使他成功, 也带给他一种阳光、帅气、酷酷的外表, 这正是自信让他所焕发的精神、风度与气质。自信是精神的化妆, 是成功的前奏。自信的人能吸引别人的眼球, 使原本平凡的外表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自信使人精神焕发, 动力十足地走向成功的顶峰。

【点评】题目抓住了材料的中心并让人眼前一亮, “自信是精神的化妆, 是一流的化妆”。文章阐述了一个人美不美, 并不在于他的外表, 而在于他有没有自信, 列举了周杰伦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举事例符合中学生的特点, 贴近生活, 也非常恰当。

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时, 教师要提醒学生避免以下几个失误, 抓住材料中心命题。

其一, 扩写材料。有的学生把材料扩写了, 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 属于典型的失误作文。

其二, 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便作发挥。有的学生不能抓住材料的主旨, 而去抓材料中的只言片语。比如有的学生抓住“昂起头来真美”这句话去论述“什么是真正的美”, 就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

其三, 偏离材料中心, 审题失误。有的学生没有读懂材料, 围绕“挫折”“勇气”等话题去写, 属于完全跑题了。这样的文章即便有再好的语言, 也因为走题而满盘皆输。

上一篇:畜牧业现代化下一篇:医疗机构成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