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用药范文

2024-09-01

儿童安全用药范文(精选11篇)

儿童安全用药 第1篇

1 实施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自2010年开始, 我省开始启动实施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至2014年4月, 全省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均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零差率政策切断了医疗机构与药品之间的利益链, 使药品在医疗机构的属性从“收入中心”变成了“成本中心”, 大量使用药品只会增加医疗机构的成本, 因此, 这一政策从理论上为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提供了源动力。从监测数据来看, 在门诊和住院人次大幅上升的基础上, 药品使用总量变化不大, 因实行零差率政策药品总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下降, 可见, 零差率一定程度上使医疗机构加大了对药品使用量的控制。但我们也知道, 零差率尚未切断医生与药品之间的利益链, 并且药品的定价机制亦未改变, 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2 实施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1]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督查[2,3]以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施加压力

2012年,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 规范医务人员合理用药, 更好地维护患者就医的合法权益, 我省实施了以“保障质量、改善服务、公开透明、提高效能”为主题的“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院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和院务公开制度, 按季、半年和一年汇总医疗服务和“阳光用药”相关信息, 通过门户网站, 并依托微博、报纸等多种媒介, 向社会公示, 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通过省卫计委门户网站向社会公示阳光用药情况, 让全社会公众了解我省各级医院的用药情况和医院管理情况, 给医院带来无形的压力。同时, 持续开展全省范围的专项整治和专项督查[3], 2014年我们重点抽查了二级、专科、中医系统医院以及以前督查结果较差、上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数据不齐或较差的医院, 以此促进医院加强管理、主动改进、自我完善, 形成医院间的比拼和竞争态势, 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效率, 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以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3 开展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以推动合理用药工作深入开展

2011年, 我委着手开展全省三级甲等医院门急诊处方点评工作, 建立了“浙江省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平台”, 并点评了全省31家三级甲等医院某一月份的门急诊处方。为使点评工作效果落到实处, 促使各家医院进一步做好处方管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并将此次点评结果在全省医疗机构内部进行了通报, 下发了《关于全省31家三级甲等医院处方点评结果的通报》 (浙卫办医〔2011〕21号) , 对7大指标 (抗生素使用情况、注射剂使用情况、不规范处方情况、大处方情况、不适宜处方、处方金额等) 以排名形式进行了通报, 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31家医院按照卫生部及省卫生厅文件规定和要求, 针对点评结果查找不足, 研究对策, 规范用药行为, 积极促进处方点评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全面深入地推进合理用药。

4 充分依托信息化技术并合理监管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

我省医疗机构结合工作实际,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临床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管[4]。如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发了“全医嘱审核系统”, 实现对住院患者医嘱的全审核, 实现了药师与电子药历的有机结合, 对用药问题进行科学的监测和改进, 更全面的拦截不合理医嘱, 保障病人用药安全、合理。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通过近3年多的努力, 成功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系统”, 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开展全过程信息化专业管理和感染诊治的信息化专业决策支持。目前该系统已在该院和省内部分医院临床试用, 运行稳定, 临床反响很好, 不但节约了人力资源, 还极大地提升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被专家称为“感染诊治和抗菌药物应用的智能化电子临床路径”。浙江省人民医院依靠自身力量成功研发了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电子化点评, 已经在全省很多医院推广应用, 对及时发现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存在的问题、规范门急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起到很好推进作用。信息化监管手段能够公正对每一位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也大大节约了医院在监管中的人力、物力成本。

5 完善全省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在合理用药上的专业指导作用

2001年, 我委成立了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 各市相继建立了市级药事管理质控中心, 有些县也成立了质控站点, 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质控网络, 进行分级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从组织上保障了药事管理质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了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网站, 成员可以通过网站及时掌握中心已经或将要开展的各项工作, 实时下载中心文件, 便于及时参与, 网站的建立为各市质控中心间文件的传递、信息的交流、各种文件与通知的发布及进一步提高我省药事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2014年, 省药事质控中心起草了《浙江省医疗机构落实处方审核制度实施方案》和《浙江省医疗机构手术室和麻醉科药学服务指导意见》, 前者旨在落实处方药师审核制度, 将处方点评工作前移, 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后者同质化管理手术及麻醉药品, 提升用药安全性。

我省全面推进药品零差率以后, 各级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积极为全省医疗机构药剂科、药师转型出谋划策, 从传统的药品供应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 药学服务的工作重心从保障逐步面向临床, 提升药学、药师服务职能, 积极开展面向临床的药学警戒、药物监测、药物评价、药学干预, 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推进药事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6 积极开展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由于长期以来医务人员已形成了固化的用药习惯, 对药品特别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存在一定的误区, 为此, 我省充分依托浙江省医疗质量和评价办公室及浙江省药事质控中心, 以培训为基础, 努力促成医务人员合理用药能力的提高。

2014年, 省质评办举办了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会, 培训主要以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常态化管理机制建设、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感染诊治策略及耐药控制等专题讲座为主要内容, 全省二级及以上医院分管院长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主管职能部门负责人、感染科主任、药剂科主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省级督查专家组成员600余人参加了培训。同时反馈了2014年全省多轮检查的结果, 将每家医院的检查得分及其排名情况、具体检查结果、工作亮点、存在问题、改进意见以及清洁手术典型案例一起反馈, 使参会人员对照自身用药的时机情况, 吸取经验和教训, 不断改进。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在日常强化合理用药培训的基础上, 联合台湾医策会在杭州举办浙江省首届循证医学与合理用药专题培训会。培训会主要针对目前医院药学工作者亟需掌握的循证医学知识设计, 内容涉及循证医学概述、临床药学循证评价、医药文献检索和系统评价中检索策略制定、临床实践应用及成效评估等, 旨在培训医院药学人员循证理论、教授循证方法、并进行上机操作演练, 引导和鼓励我省各医疗机构和院校开展循证药学实践。通过本次理论学习和实战演练, 学员们对循证医学在合理用药管理中地运用有了切实地体会, 受益匪浅。

强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需要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不断加强管理力度, 需要医疗机构和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 在下一步工作中, 我们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措施, 持续改进, 不断提升我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摘要:介绍了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以实施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契机, 以实施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督查为手段, 从依托信息化技术、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完善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开展培训等多方面入手, 使全省的合理用药工作落到实处, 提高了整体临床用药服务水平。

关键词:合理用药,临床用药安全,医疗服务行为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卫生系统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S].2012-02-10.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2012-04-24.

[3]浙江省卫生厅.2012年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S].2012-06-05.

儿童用药的安全问题 第2篇

儿童用药安全已经是备受关注的国际性问题。在前不久召开的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就曾呼吁,家长要提高安全用药意识,配合医生尽可能降低孩子因治疗用药而带来不良反应的风险。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家长要求医生为孩子开具治疗常见病的药物拿回家备用,这无疑给不良反应的发生埋下隐患。以下3个“雷区”最为常见,应该避免:

1、用药不准。比如在感冒初期,没有出现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有的孩子已经发生肺部感染,家长却光给孩子吃感冒药。

2、剂量不对。如果家长给3—4岁的儿童,按照婴儿期的剂量服用,就无法发挥疗效。而用到了七八岁儿童的剂量,有可能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3、重复用药。几种作用相似的药物叠加使用,如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会引起多汗、腹泻等症状,有的会引起肝肾功能异常。

孩子身体不舒服时,家长在用药前首先要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频繁呕吐、频繁腹泻、尿量减少、神志改变、食欲下降、面色改变、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手足冰凉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其次,无论是病情较轻自行用药,还是去医院就诊,都要注意记录孩子的药物过敏情况,凡是曾经过敏的药物一律不能使用,而且就诊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自行给孩子服药时,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年龄、体重、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等综合情况,再参考药品说明书选择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要注意,婴幼儿、学龄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尚不完备,一些成人的药物不适合使用;而12岁以上儿童,肝肾功能逐渐完备,体重接近成年人的患儿,有些药物可按成人剂量服用。

孩子的药量怎么算?

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

按年龄计算时,1岁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2—14岁为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

儿童感冒,不用药更安全? 第3篇

儿童感冒,不用任何药物行吗?

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3~7天可以退热,而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大部分在10~14天得到缓解。既然已有报道感冒药误服和过量使用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致死,那么,不使用药物岂不更安全?

此言过于极端。普通感冒的某些症状,如发热、严重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影响吸乳和进食,也会令家长焦虑不安。提倡完全不用药,而仅仅让儿童多休息、多喝水,在我国可能是不现实的,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辈也不会同意。也更有可能因此而导致过多使用抗生素、使用成人感冒药给小儿服用、使用镇痛剂等处方药,凡此必将更增加用药的不安全性。所以,合理使用感冒药进行对症治疗,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剂量增加,不良反应“叠加”

通常,在推荐治疗剂量范围之内,常用的感冒药是安全的,可以有效地减轻和缓解感冒症状。据统计,感冒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比例仅为1/2 000万用药次数,不良反应大多数发生在超剂量情况下,是我们常用治疗剂量的10倍乃至30倍,死亡约5/10万。国外报道的不良反应个案都是使用剂量不当、意外过量摄入以及重复用药所致。

感冒药往往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每种组分,各有功效,也各有不良反应,而不同商品名的感冒药常含有相同成分,因此,如果同时使用含有同一种成分而不同商品名的感冒药,就有可能造成重复用药、超常剂量,引致叠加的不良反应。

巧用药,避开用药误区

目前,我国感冒药尚未大规模进入超市开架销售,而是由医院和药店管理。建议家长正确看待使用感冒药引起不良反应这个问题,避开误区:

2岁以下婴幼儿 大部分感冒药没有2岁以下儿童服用的推荐剂量,在药物上市前的研究中也缺乏这部分人群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所以原则不用。家长决不能擅自购买,随意给儿童服用。

2~6儿童 2~6岁儿童使用感冒药也需谨慎,只有在有明确的确认剂量前提下,才可以作为非处方药使用。不提倡使用成人感冒药代替。

建议家长在使用感冒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严格遵照推荐剂量服用。如果对感冒药服用方法存在疑问,最好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使用感冒药“3防”

1,防误服,药物应放置在儿童不能自行取到的地方、药物的包装应该是儿童无法自行开启的。

2,防剂量过大使用,服用药物的量杯刻度必须准确。

儿童的安全用药 第4篇

1避免滥用药

有些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 小儿一有个头疼脑热的就随便去药店买些药给孩子服用;有的甚至把成人药减半给小儿服用, 这样是非常不科学的, 因为有些成人药物儿童是禁用或慎用的, 若给儿童服用会造成不良后果, 所以应及时就医, 不要范“经验论”的错误而延误了儿童病情。

2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现在社会存在很严重的滥用抗生素的问题, 孰不知不同抗生素之间存在着相互拮抗或促进作用。拮抗作用会降低药效, 使得给药量相对不足, 促进作用增加了药效会引起药物中毒反应, 所以两者都不可取。

除了抗生素其他药物也存在此类作用, 所以笔者建议在给儿童治疗中应尽量减少给药种类, 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把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3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一般来讲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差较大, 若多种药物合用, 加上随意加大剂量, 这样就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家长应严格按照医嘱和说明给药, 根据儿童身高、体质量、身体状况等情况给药, 以做到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疗效。

4正确掌握给药时间和途径

儿童药物一般是水剂或粉剂, 若是水剂可直接滴服, 粉剂则用少量开水冲服, 注意水不要太多, 以免一次喝不完影响疗效。一般助消化的药应饭前服用, 抗生素和刺激性药物应饭后半小时服用, 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5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 特别是在使用从未使用过的新药时, 如发现有新的症状出现, 而这些症状又与所患疾病无关时, 就应想到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即使是已经用过一段时间的药物, 出现新的病症也应考虑是否用药过量引起的蓄积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等。应暂时停药加以分析, 已明确原因, 减少危害;尽量使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明确的药物, 少用新特药和广告药。

总之, 儿童起病急、发展快、容易危及生命, 所以, 一旦孩子得病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检查就医, 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使患儿及早康复。

儿童安全用药 第5篇

一、单选题

1.药品风险是指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中存在的风险,包括安全性和()两个方面的问题。

A.经济性

B.可行性 C.规范性

D.有效性

2、实时审方的依据主要包括()。

A.用药顺序

B.用法用量 C.配伍禁忌

D.以上均是

3、超说明书用药是指药品使用的()不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之内的用法。

A.适应症

B.给药方法 C.剂量或疗程

D.以上均是

4、在现代医疗模式中,医院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性组织,其特点为()。

A.复杂性

B.不确定性 C.高风险性

D.以上均是

5、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当在()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报告。A.15日、立即

B.7日、15日 C.季度、15日

D.立即、7日

二、填空题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2、近效期药品使用标志:效期小于6个月贴标签,小于3个月贴标签,并在近效期药品登记本上登记,及时补充。

3、用药错误是指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的用药疏失,这些疏失可导致患者发生潜在的或直接的损害。

4、医院应当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

儿童用药安全的思考 第6篇

中国每年有近20万人因药源性疾病死亡, 其中儿童因药源性疾病死亡数逐年递增。有专家指出, 家庭是用药不当的高发地。杨怡[1]等有调查显示, 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聋哑学校中, 70%的儿童是由于小时候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

2008年4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的Takata等[2]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儿科住院患者中, 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达到11.1%。住院患儿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约是成年患者的3倍, 其中22%的事件是可以被预防的, 17.8%的事件是可以被早期发现的, 16.8%事件的严重程度是可以被减轻的。这促使美国联合委员会 (The Joint Commission发布指南, 希望减少儿科用药错误。美国药典 (USP) MEDMARX数据库统计结果显示, 2006~2007年, 在造成危害的儿科用药错误中, 最常见的是剂量错误。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许多脏器尚未发育完善, 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均不健全, 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 使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因此, 把儿童看成是大人的缩影从大小比例上看成是一个“小大人”, 而不考虑儿童独特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简单地以成人药量进行折算来用药, 就很难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 极易引起危险。

孟琳懿[3]等提到, 我国儿童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 儿科疾病约占所有疾病就诊人数的20%。近年来, 在保证儿童用药的合理安全方面、在儿童用药剂型的开发方面, 临床医生和药物研究者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 给药剂量不准确、相关用药信息不充分、药物剂型品种及规格单一、产品安全包装欠缺等阴霾依然存在, 成为我国儿童用药安全面临的几只“拦路虎”。

2008年5月, 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让药品适合孩子”活动, 并公布儿童用药目录, 提醒人们对儿童安全用药给予足够关注。

2 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

2.1 儿童用药剂量缺乏

在对症的前提下, 选择正确的给药剂量对保证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剂量过小, 难以保证用药的首要目的——有效治疗疾病;而剂量过大, 可能会有毒副作用 (尽管对肝肾功能的危害可能在短期内表现不出来) , 同时也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

据SFDA南方所的一项统计表明, 国内市场90%的药物都没有儿童剂型。当孩子患病给其服药时, 由于没有专门的儿童用药, 只能使用成人药品。按照年龄段或者体重来减量, 有的药孩子只能服用1/4片甚至1/8片, 无奈之下, 家长只能用小刀来切分药片。这样的切分, 别说是一般家长, 即使是医院的药剂师, 把一片很小的药片切分成1/8, 难度也很大。剂量不准不是一件小事, 因为有的药片有明确规定, 服用时剂量正负误差不能超过5%。很显然, 儿童使用成人药品, 不但使用麻烦, 而且还牵涉到安全性问题。

临床上确定儿童用药剂量大多是通过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来决定, 有些时候医生还会凭经验给药。其实, 这些用药原则都不能单一考虑, 否则都有可能导致用药剂量的不准确。比如, 按照说明书用药是医生应该遵循的准则, 然而某些儿童用药的药品说明书上只分年龄段写出给药的剂量范围。一个肥胖儿有可能超过正常的成人体重, 在这种情况下仍按年龄给药, 剂量势必是不够的。

2.2 儿童用药品种少

儿童使用成人药品, 不但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 而且还带来了健康方面的风险。儿童的器官较稚嫩、易损伤、药物代谢机能低下, 因此用药需十分谨慎。

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对小孩感冒发热, 确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是, 对12岁以下的儿童要慎用。因其服阿司匹林容易患瑞氏综合征。开始时表现为发热、惊厥、频繁呕吐, 最后昏迷、受损害, 且容易被误诊为中毒性脑病或病毒性。儿童患流感、水痘时, 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瑞氏综合征的机会, 比其它情况要高25倍。

新生婴儿比较容易发烧, 因其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 保暖、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很差, 服用退烧药后, 常可使体温突然下降, 出现皮肤青紫, 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部出血等, 可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2.3 用药剂型欠丰富

国外适用于儿童用药的剂型发展迅速, 有咀嚼片、泡腾片、颗粒剂、糖浆剂等众多类型。虽然较几十年前相比, 我国近年来在开发新的儿童用药制剂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新剂型所占比重还较小, 开发速度也较缓慢。有关资料显示, 在我国30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中, 供小儿使用的药物剂型仅有大约60种 (含中成药) 。用药剂型欠丰富、品种规格单一的现状也大大影响着儿童的用药安全。

在儿科用药中, 口服制剂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但是, 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 片剂、胶囊剂却并不宜, 弄不好会使儿童哽噎甚至窒息。使用注射剂不仅繁琐, 而且会因有疼痛感给儿童造成就医恐惧。有资料表明, 由于没有适合小儿使用的剂型, 有的医生便将注射剂给患儿口服或外敷。从剂型和吸收的角度考虑这都是不妥的。像治疗儿童哮喘的贴剂, 镇静用的肛门栓剂其实都是非常适合儿童使用的新剂型。

由于产品规格不全, 常常导致儿童有时需要将一片成人用片剂或一颗成人用胶囊倒出后分成数份使用, 其后果将直接影响剂量的准确性和药效。更需强调的是, 有些药物并不宜分割后使用, 比如缓控释制剂和肠溶制剂就是不能分割的。

2.4 儿童用药厂家少

我国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口的20%左右, 但生产儿童用药的专业厂家却寥寥无几。在我国市场上流通而且较为常用的3000多种药品中, 儿童处方药所占比重不足3%。而市场上见到的儿童用药大多数是“洋面孔”, 难得见到国产的儿童用药。不仅药品市场如此, 在保健品领域, 外资、合资企业也表现得非常强势。在儿童维生素市场, 90%以上的份额都被惠氏、罗氏、施贵宝几大企业所占据。

儿童用药市场本来应该是个大市场, 但是由于很多儿童用药被成人药品所替代, 使成人药品挤占了儿童用药市场。儿童药品的研究开发需要高额投入, 生产具有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 工艺相对复杂, 造成生产成本较高, 利润相对较低。因此, 企业一般不愿意生产儿童用药。儿童用药作为一种专科药物, 仅局限于儿童, 并且儿童患病多集中于呼吸和消化系统等领域, 这些药物都是按季节生产的, 企业生产时经常要更换品种。在生产淡季时, 容易造成生产能力放空的现象, 这也导致企业不愿意生产儿童用药。

2.5 临床研究少

你不难发现, 在大多数药品说明书中会有这样的标识:12岁以下儿童没有相关资料。这是因为儿童这一个体的特殊性, 如取血困难、试验者难招募等导致其临床试验比较难以开展。实际上专门针对儿童用药的开发,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处于尴尬境地。近年来, 就有非洲国家政府控告跨国药品企业利用儿童做试验开发新药的案例。

目前的儿童用药基本上都是成人用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成熟后, 加之与小儿治疗有关的信息, 从而外延到被允许用于儿童的, 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一些相关参数可能不适用于患病儿童。国内很多药物在上报审批时, 经常会使用外国对此药物进行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但国内外儿童体质等不尽相同, 临床研究结果也可能会存在差异, 如果完全照搬也会存在风险。

3 促进儿童用药的健康发展

3.1 规范化用药和给药

应建立和健全一整套评估和选择儿科用药的系统。为预防时间计算上的差错, 一定要将起始日的表示方法标准化, 这样有助于用药方案的标准化。应用高警讯药物时, 一定要将其剂量和浓度限定在最低值, 以保证用药安全。对于在家接受口服药物治疗或全静脉营养治疗的患者, 一定要确保其接受药物或营养制剂的剂量与医院配制的相同。应通过口腔注射器给予口服药物, 这样可以预防误将口服药物用于静脉注射。

3.2 确保用药过程安全

给新生儿或儿科重症监护室、儿科肿瘤病房等儿科专区配备一个受过儿科训练的药剂师, 负责配制儿科药物。若无法达到以上要求, 医院至少应将儿科药房与成人药房分开。此外, 应保证医院所有医护人员能够全面、及时地接触儿科方面的最新信息, 包括儿科研究数据、儿童生长曲线、儿童重要指标的正常范围、急救药物剂量计算法、药物最小有效剂量和最大剂量等信息。应给每一名儿科患者提供药物剂量计算单, 内容包括急救类和普通药物的剂量计算方法。医务人员应注意相关药物信息和用药时应监测的指标。

3.3 应用新技术保障用药安全

如果医院或药房提供检查药物剂量和剂量范围的软件, 应该让这些软件提供对错误剂量的预警。提醒医师和患者, 输液泵或智能泵等器械并不能够完全避免用药错误的发生, 应该对护士、药剂师等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当儿科患者接受麻醉时, 为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持续生理观测, 尤其是测定脉搏血氧饱和度, 应使用与患者年龄和身高及体重相匹配的监测设备, 遵循统一的监测步骤和专业人员的指导。

3.4 避免依赖抗生素

为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医护人员应首先把好合理用药关, 家长则应破除“抗生素依赖”, 遵照医嘱用药, 不可“迷信”抗生素。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 常用抗感染药物是抗生素类或磺胺类药物, 即所谓的“消炎药”。但需要指出的是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使微生态紊乱, 甚至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 部分抗生素还可能引起肝肾损害, 影响血液系统, 因此, 选用抗生素一定要严格按照适应症。如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上, 90%以上是病毒引起, 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处理, 一般不需用抗生素。

抗病毒可选用病毒唑口服3~5d, 该药目前不主张静脉点滴, 以免引起血液系统疾病等副作用。如果患儿病情较重, 继发有细菌感染, 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运用抗生素治疗。

摘要:本文介绍了儿童用药面临着事故多发的现实, 总结了儿童用药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市场90%的药物都没有儿童剂型, 儿童使用成人药品的现象较普遍, 且过于依赖抗生素, 这里存在着安全隐患。另外, 儿童用药剂型欠丰富, 临床研究少, 厂家不愿生产, 包装欠安全。为了促进儿童用药的健康发展, 必须确保用药过程安全, 规范化用药和给药, 促进儿童用药创新。

关键词:儿童用药,安全,抗生素,成人药品

参考文献

[1] 杨怡, 张健, 陆晓彤, 等.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2) :155~156.

[2]Barelink IH.Rademaker CM, Schobben AF, et a1.Guidelines on pae-diatric dosing on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al physioiogy and phar-macokinetic considerations[J].Clin Pharmacokinet, 2006, 45 (11) :1077~1197.

老年人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的探讨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舞阳县中医院门诊2013年4—9月收治的老年患者200例, 其中男121例, 女79例;年龄60~93岁, 平均 (73.2±3.1) 岁;文化程度:文盲53例, 小学41例, 初中及高中87例, 大专及以上49例。参与医保情况:公共医疗保险187例, 商业保险55例, 自费10例。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根据需要获取内容, 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等一般情况, 用药品种、自服药情况等用药现状, 用药知识等。采用统一语调、语句指导患者填写, 发放问卷221份, 回收221份, 有效200份。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用药情况

处方用药率80.00%, 非处方用药率67.50%, 保健品应用率32.00%, 服药种类≤2种45.00%, ≥3种55.00%。年龄≥75岁者处方用药率、非处方用药率、服药种类≥3种比例高于<75岁者, 合并疾病类型≥6种、3~5种者处方用药率、保健品应用率、服药种类≥3种比例高于合并2种及以下疾病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老年患者用药知识主要误区能够正确认识多种药物合用无风险132例 (66.00%) 、普通药不会成瘾120例 (60.00%) 、新药疗效更显著118例 (59.00%) 、便宜一定无好货109例 (54.50%) 、中药无不良反应103例 (51.50%) 、口服用药比注射更安全92例 (46.00%) 。

2.3 老年人用药行为主要误区

老年人用药行为主要误区有不关心不良反应157例 (78.50%) 、自行联用药物144例 (72.00%) 、要求医师静脉滴注98例 (49.00%) 、购买广告药品88例 (44.00%) 、随意服用保健品71例 (35.50%) 、病情好转停减药70例 (35.00%) 。

3 讨论

3.1 老年人用药特点

服药率高、联合用药比例较高, 高龄、合并疾病种类较多者用药品种较多。本研究中, 门诊老年人患者正在应用处方药的比例为80.00%, 应用非处方药比例为67.50%, 多数患者知晓自身疾病, 有针对治疗史, 需用药控制。非处方药受患者合并疾病类数影响不大, 提示老年人选用非处方药缺乏科学指导, 对非处方药依赖性较强[2,3]。老年人服用保健品比例较高, 保健品顾名思义是用于保健的食用品, 保健品不是药品, 且其成分复杂, 部分可具有药理作用, 若服用不当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服用保健品越来越普遍, 但与之相对的是, 保健品行业企业资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广告存在严重弄虚作假、夸大作用、扭曲概念现象, 影响老年人对保健品的认知。老年人对保健的选用缺乏科学的指导, 缺乏目的性, 只要是亲友赠送便服用, 存在较大风险。老年人合并用药比例较高, 多药联合普遍存在, 这固然与老年人合并疾病种类较多有关, 也与社区服务对合理用药指导不够有关, 许多老年人在长期服用处方药治疗慢性病的同时, 又因感冒等原因, 自行购买其他诸如解热镇痛、抗炎消毒等药品, 存在一定风险。

老年人合理用药认识、行为存在诸多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联合用药风险认识不足, 自行联用者比例较高; (2) 易受广告、医师、价格等因素影响, 认为广告较多药品、价格昂贵药、新药疗效更高; (3) 用药心态欠佳, 追求疗效, 忽视控制, 追求起效迅速的药品, 当起效时擅自停药、减药现象较普遍; (4) 对保健品认识不足, 保健品富含多种活性物质, 可能与药物成分相冲突, 发生化学反应, 影响疗效与用药安全[4]。导致以上误区的主要原因有: (1) 药店以营利为目的, 售卖非处方药时, 不详细询问了解患者用药情况, 自身亦缺乏合理用药意识, 缺乏药师等专业人士, 指导能力不足; (2) 老年人自身缺乏足够的合理用药意识, 偏听偏信, 思想固执, 一方面易受广告、周围亲近人士的影响, 一方面又不太愿意尊崇陌生专业医师建议, 依从性不足; (3) 老年人家属合理用药意识不足, 无法对老年人用药进行监督指导。

3.2 对策

老年人合理用药认知、行为、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升老年人合理用药意识, 进行行为干预是关键。医院应以门诊为依托, 在加强自身处方开据质控基础上, 注重用药指导与健康教育, 掌握患者用药情况, 对其中不合理之处进行分析, 劝诫患者改正。针对自我管理不足患者, 应联系其家属, 加强药品管理, 用药监督, 以保证用药依从, 避免自行用药。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人用药特点, 探讨存在的问题, 总结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舞阳县中医院门诊2013年4—9月收治的老年患者200例, 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200例老年人用药现状、用药知识、用药行为。结果处方用药率80.00%, 非处方用药率67.50%, 保健品应用率32.00%, 服药种类≤2种45.00%, ≥3种55.00%。年龄≥75岁者处方用药率、非处方用药率、服药种类≥3种比例高于<75岁者, 合并疾病类型≥6种、35种者处方用药率、保健品应用率、服药种类≥3种比例高于合并2种及以下疾病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老年人用药知识主要误区有多种药物合用无风险、普通药物不会成瘾、新药疗效更显著等;老年人用药行为主要误区有不关心不良反应、自行联用、要求静脉滴注等。结论 老年人受年龄、合并疾病类型影响, 服用处方药比例、种类不断上升;老年人合理用药知识、行为存在诸多误区, 加强合理用药宣传与干预非常必要。

关键词:老年人,处方药,非处方药物

参考文献

[1] 封先洪.浅谈老年人合理用药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22) :3493-3494.

[2] 胡菊香.社区460例老年人用药情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8 (8) :67-69.

[3] 丁兰, 武琳, 丁静, 等.社区居民家庭小药箱使用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9, 7 (19) :34-35.

安全合理用药研究 第8篇

1 安全性

药物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安全性直接体现了对患者和公众切身利益的保护, 强调让用药者以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而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但是, 用药难免要产生一定的风险, 用药风险的表现形式和程度千差万别, 轻者稍微不适, 严重的可能致残、甚至于致命。所以, 人们需要改善现有的处方药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更健全的机制, 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1. 1 重视建立公众安全用药意识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问题为中心, 以标准化为基础, 以对标纠偏为常态, 以责任制为保证。以问题为中心, 就是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防患于未然, 做好预测、预警、预防工作。以标准化为基础, 就是要以人性化为前提量化指标, 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网络化安全管理。以对标纠偏为常态, 就是要建立健全动态的限时整改的安全管理机制, 适时进行培训、定期的安全检查、阶段性的安全评价、差错的调查分析及经常性的技术监督等。

1. 2 重视不同人群的用药安全性一些患者, 例如小儿、老年人、妊娠期及妊娠妇女, 由于其特殊的体制, 因而对于药物的选择更加考究。

1. 2. 1 小儿用药的安全性: 对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小儿, 错误的用药可导致严重的后果。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 小儿服药ADR发生率达到12. 9% , 新生儿更高达24, 4% , 而成人只有6. 9% 。因此, 儿科医师及医院药师应按处方的要求指导患儿用药, 让患儿承受最小的用药风险, 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以期达到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要求。

小儿用药有几项原则: ( 1) 用药品种要少, 尽量简单; ( 2) 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 3) 小儿用药应严格掌握剂量; ( 4) 合理使用抗菌药; ( 5) 正确使用解热镇痛药; ( 6) 恰当使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1]。

1. 2. 2 老年人用药的安全性: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大, 体内环境的变化, 生理功能及解剖结构多有不同程度的衰退, 因而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药动学、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等都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老年人常会出现各种疾病,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 而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等能力却不断降低。据统计, 老年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为27. 3% , 是成年人的48 倍[2]。所以安全合理用药是关系到老年人健康的大问题。所以老年人应该注意用药的几个问题: ( 1) 合理选择药物剂量; ( 2) 避免用药盲目随意性; ( 3) 提高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

1. 2. 3 妊娠期及妊娠妇女用药的安全性: 缺乏妊娠用药的安全信息, 不仅能够导致胎儿暴露于致畸药物, 而且还会引起不必要的人工流产。组织和协调有关药物致畸的临床研究, 提供有效数据, 能够为临床医师用药决策提供帮助。对用药后人群的监测更为重要。临床医师在对妊娠妇女慎重用药的同时, 更应重视妊娠妇女用药后的结果。慎重用药比较容易做到, 因为已知的、可能的、或确定的有致畸作用药物都会有明确的说明, 比如丙戊酸钠。但是对生殖结局的追踪是一件复杂的事, 涉及到临床的报告制度, 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等等。对于妊娠妇女用药后对子代的影响, 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尤为重要, 在发现药物致畸作用方面其他试验不能取代的。应该不鼓励妊娠妇女服用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也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因为许多因素都可能对胎儿造成一定的威胁。

1. 3 重视药后检测和ADR监测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任何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都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普遍现象。药品上市前都要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这种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是因为: ( 1) 实验动物在遗传代谢、生理结构、行为表现、精神活动等方面都与人类有着很大的差别; ( 2) 临床试验时病例选择范围较小, 通常不包括老人、儿童、孕妇以及病情危重或有合并症者; ( 3) 临床试验中病例数较少, 试验期较短, 一些发生率较少、潜伏期较长或者影响到下一代的不良反应难以在上市前研究或上市后短期内发现[3]。

因此, 对于药后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确保安全合理用药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地进行监测,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1) 建立健全药品评价机制; ( 2) 建立健全药品的ADR监测体系; ( 3) 加强ADR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 ( 4) 加大对监测机构的基础设施投入[4]。

1. 4 重视医药护专业人员的培训药学知识欠缺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医师对于所用的药物了解途径也只是从说明书或厂家的产品那里了解, 医师们一般只是了解- 下该药的适应症、用量、用法后就给患者使用, 最多会再了解一些该药单用时出现的不良反应, 但是对于药物的药理学知识, 药物的相互作用、用药注意事项等了解较少, 甚至根本不了解。

医师对药物相互作用认识不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我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记录通常是直接的疾病情况记录, 而不是因药物致不良反应造成疾病的记录。以西沙必利 ( 胃动力药) 和酮康唑 ( 抗真菌药) 同时服用造成不良反应为例, 西沙必利和酮康唑同时服用可导致心脏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 重者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两药同时服用的患者—但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死亡时, 病历中记录的死亡原因会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而不是“因同时服用西沙必利和酮康唑出现不良反应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因此即便是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出现了不良反应, 很多医师的认知中也未必会考虑是药物相互作用致不良反应造成。

药物警戒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但其重点是在于让医师、药师、护士、患者能够及时、便捷的得到药物使用、安全等方面的信息, 目前的现状令人堪忧。相关部门必须提供适当的条件, 对医药护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 只有达到要求后才允许上岗, 以此来降低药用的风险。

2 有效性

人们使用药物就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的。不同药物由于不同的场合其有效性的外在表现明显不同, 对于医学用途的药物治疗其要求的有效性在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别。判断药物的有效性指标有多种, 临床常见的有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预防用药有疾病发生率、降低病死率等[5]。

2. 1选药必须有明确指征, 谨防过度用药过度用药是造成ADR和DID的主要因素之一。选药不仅要有适应证, 还要排除禁忌证。不仅要考虑患者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还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例如药物对老年人、小儿、妊娠或哺乳妇女胎儿的影响等。临床普遍存在选用药物偏多而依据不充分: 在外科术后患者常规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在门诊医师常常给亚健康的患者开药; 对发热或腹泻患者公化的使用抗菌药物; 轻率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 滥开安眠药, 甚至为了满足患者要求, 过多开一些不必要的药物。据一家教学医院统计, 2000 年1652 份病历, 使用抗生素1394 份, 占84. 4% , 其中治疗性用药514 例, 占36. 9% , 预防性用药880 例占63. 1% 。共使用49 种抗生素。预防性用药档次高、时间长。调查表明, 普外、胸外、妇科Ⅱ类术后用药均在7 ~ 10d, 普遍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来预防感染[6]。

2. 2 根据细菌对药物敏感度选择药物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是造成ADR和DID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之一。至今临床上还有医师仍用天然青霉素对付耐药性早已达98% 的金葡菌。发现有的医院不做药敏试验就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也十分严重。药敏试验是确定细菌对何种抗生素敏感的重要步骤, 不经过这一步就用药, 如同打一场无准备之仗。例如有一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患者, 多次培养均为克雷白氏肺炎杆菌, 但主管医师一直采用氨苄青霉素治疗, 以致病情不断加重直至恶化。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是细菌的固有耐药, 治疗上应首选头孢类、喹诺酮类, 次选酰脲类青霉素或氨基甙类, 而不是选用氨苄青霉素。临床上有些医师还存在不能解读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 致使抗生素更换频繁, 如一例膝关节脓肿患者, 35d内更换6 类10 种抗生素[7]。

2. 3 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抗生素的治疗取决于抗生素在感染部位应该能够达到的抑菌或杀菌浓度。如剂量太小, 给药时间间隔过长, 疗程太短, 给药途径不当, 均可造成抗生素治疗的失败。如中效磺胺, 应照其T1 /2 间隔1 天给药2 次, 过少不能维持其作用。而繁殖期杀菌性药物 (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 , 则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期内达到较高血浓度, 以发挥杀菌作用。如胆囊炎患者采用氨苄青霉素口服, 虽可吸收, 但在囊壁和胆汁中浓度很低, 改为静注其浓度可随用量增加而增高。脑膜炎患者须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以使其在脑组织中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医师在治疗中应根据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机理, 遵循药物作用的科学量效规律, 针对不同的个体情况: 不同种族、民族、性别、年龄、胖瘦程度、营养状况, 甚至血型、遗传因素和酶系统等情况, 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佳的用药方案是: 药物适合个体, 在患者个体内发挥最大的防治效果, 药物在个体内没有产生ADR或产生的ADR最小, 而且药品的费用最少[8]。

3 经济性

经济地使用药物强调以尽可能低的治疗成本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 并不是尽量少用药或者用廉价药品, 应当是单位使用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应尽可能低。

医师应该选择患者能够负担的药物。那种纯粹的经济利益驱动的滥开药物是违背医学道德的行为, 应坚决制止。疗效是医师首选的用药标准, 医师应该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 兼顾其他原则。疗效相同、作用相似的药物, 用便宜的而不用太昂贵的。符合有效安全理想标准的药物也可能是最昂贵的药物, 患者经济能力差, 这时医师应考虑节约患者整个疗程的治疗费用, 而不是考虑药物的单价。作为医师还应该考虑患者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药物的费用问题, 尽量减轻有困难患者的经济负担。最优化药物治疗原则是, 治病效果最大、不良反应最小、经济负担最小。医师应掌握经济性原则, 给每位患者最优化的用药方案。

4 适当性

适当性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用药原则, 有些药物还应精心设计适当的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 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 及时调整剂量、给药途径, 确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现实条件下, 可以达到的用药目标。即根据用药对象, 选择适当的药品, 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剂量和用药途径, 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

4. 1 适当的用药对象用药必须考虑用药对象的生理状况和疾病状况, 区别对待。对于小儿、老年人及妊娠期妇女, 要根据其特殊的生理状态进行有区别的给药。对于不同的疾病, 或同种疾病的不同时期, 也必须经过仔细诊断才能进行准确合理的给药。

4. 2适当的药物旨在众多同类供选药物中, 根据疾病与患者机体条件, 权衡多种因素的利弊, 选择最为适当的药物, 使药物的药理效应与药物动力学特点能够满足治疗需要, 注意药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药物的药理作用转变为治疗作用。药物的选择要遵循安全性原则: 首先, 避开毒性, 选择安全性药物。药物应用的过程中在机体内会产生毒不良反应, 有的还有致突变、致癌作用。临床常见: ( 1)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 引起耳鸣、眩晕、耳聋。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约占近年发生耳聋患者的1 /3 左右。链霉素引起的耳聋占后天性耳聋的53. 9% 。 ( 2)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 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 3) 肝、肾毒性反应: 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 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 4) 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 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 也可引起二重感染, 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 3% , 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其次, 要有目的联合用药, 避免不必要的合并用药给患者所带来的伤害。

4. 3 适当的时间必须遵循具体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时辰药理学的原理, 依据药物在体内作用规律, 设计给要时间和间隔。

近代医学研究表明, 大多数镇静、麻醉、催眠、强心、利尿等药物的代谢、体内排除速率、给药指数、半数致死量 ( LD50) 、不良反应都有昼夜变化, 因此临床用药不仅要考虑剂量, 还要认真研究服药时间, 以便提高疗效, 减少毒不良反应。如心脏病患者, 对洋地黄的敏感性以凌晨4∶00 最强。约高于其他时间给药的40 倍。而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早晨8: 00 时处于最高峰, 中午开始下降, 午夜最低。因此在给予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时, 应在晨8∶00 时左右将1d量1 次性服完。这种同步服法对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无影响。茶碱有利尿作用, 在14 ∶ 00 - 20 ∶ 00 与20 ∶ 00 - 02 ∶ 00 时服药尿量可增加123% , 而08∶00 - 14 ∶ 00 时服药仅增加66. 2% , 其他时间服药仅增加7. 8% ~ 14. 2% 。人体血压在早晨和下午各出现一次高峰, 因此要有效控制血压, 若每日仅服1 次的长效降压药 ( 如氨氯地平、依那普利、氯沙坦) , 则宜在早晨7∶00 左右服用, 若每天服2 次的则宜在下午补充1 次。近年发现人体内胆固醇合成具有昼夜节律性, 午夜和清晨之间合成最旺盛, 故调节血脂药 (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采用每日睡前顿服比每日3 次服药效果更好。哮喘在睡眠时的发作率是白天的100 倍, 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 晚上服用抗哮喘药氨茶碱比白天服用有较低的血药峰浓度和较长的药物峰值时间, 因此每天20∶00 服药1 次的平喘效果显著优于每天两次给药方案。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主张H: 受体拮抗剂、抗胃酸药 ( 如西米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 全天量睡前顿服的疗法, 因为胃酸的分泌从中午开始缓慢升高, 20∶00 时急剧升高, 22∶00 达到最高峰。这种服法与分次服效果相同或更好, 既方便了患者, 又减少了不良反应。铁剂在体内吸收有昼夜变化, 健康成人口服Fe SO。100mg后测定血浆铁离子浓度, 19∶00 血浆浓度约为64. 4mg/d L, 而7: 00 为28. 0mg/d L, 故19∶00 服药效果好。凌晨时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最敏感, 因此降血糖药上午服用效果更好。抗肿瘤药阿糖胞苷上午9∶00 疗效最佳, 顺铂治疗在下午16∶00 - 18∶30 毒性最小, 环磷酰胺在下午16∶00 比上午疗效高9 倍。

4. 4适当的剂量对于不同的药物其作用强度有所差别, 对于类似的人群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心脑血管药物等作用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以适当的剂量给药极为重要, 必须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给药原则。

4. 5 适当的途径必须综合考虑用药目的、药物性质、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安全、经济、简便等因素, 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近年来国内外的医学工作者对胰岛素的给药途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由传统的注射给药, 逐渐向非注射给药途径发展。例如局部给药, 吸入给药, 腹腔给药, 眼部给药等, 都得到了不错的疗效。

5 合理用药因素

5. 1 人为因素

5. 1. 1 医师因素: 医师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责任者, 具有是否用药和如何用药的处方权, 医院不合理用药, 医师往往要负主要责任。在临床实践中, 用药不对症或无适应证用药、用量不适当 ( 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或过短) 、过度输液或使用注射剂、重复用药或者不适当的合并用药以及滥用抗生素等不合理用药多与医师医药学水高、责任心不强、忽视个体用药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5. 1. 2 药师因素: 药师素质参差不齐, 缺少与患者的交流和对患者的用药指导; 审查处方不严, 未审出特殊患者用药、特殊管理药品、药品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以及药品剂量、规格、数量、剂型是否正确; 调剂配发错误, 未按照医师处方正确发药, 未认真考虑调配方法, 对有配伍变化的, 没有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解决, 未经核对直接发药也易造成调配错误; 没有开展协助医师正确选择和应用药物治疗、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临床药学工作。

5. 1. 3 患者因素: 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遵照医嘱正确服药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患者不遵守医师制定的治疗方案的行为称为患者不依从性。患者不依从的原因主要有: 对药物疗效期望过高; 理解、记忆偏差; 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经济承受能力不足; 滥用药物等。

5. 2 药物因素药物因素是重要的一环, 它包括了多个环节。例如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主要问题是不严格掌握适应症, 如病毒性感染不宜使用抗生素,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生素。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忽略患者个体差异, 药物用法不合理等, 都是影响药物安全合理应用的重要因素。

6 总结

总之, 合理用药既是一种行业规范, 也是一个医疗行为准则。WHO 1987 年提出合理崩药的标准是: ( 1) 处方的药应为适宜的药物。 ( 2) 在适宦的时间, 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 ( 3) 正确地调剂处方。 ( 4) 以准确的剂量, 正确的用法和疗程服用药物。 ( 5) 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能否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中成药, 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而且关系到中医药事、世的成败兴衰; 合理使用中成药不仅是中医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也是广大患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亟待政府、医务人员、患者的共同努力, 以提高中成药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慧, 朱发绪, 周进科, 等.小儿安全合理用药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7A) :98-99.

[2]万英, 张涛.谈老年人安全合理用药[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7 (1) :49.

[3]於华.姚毅强.101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6) :179-181.

[4]柳应强.128例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0) :79-80.

[5]彭晓燕, 姚冰, 潘洁, 等.我院1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13 (2) :146-149.

[6]陈华彪.时辰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J].药事组织, 2009, 18 (2) :48-49.

[7]卢逢娣, 朱玮, 阚凯.胰岛素给药途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2) :383-384.

安全用药的探讨 第9篇

认识误区导致药物滥用

如今医疗纠纷频发, 而药物滥用是其原因之一。医生主观认识存在误区导致药物滥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以中药注射剂为例, 中医药事业是中国医药的传统产业, 是中华医学的支柱, 而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标注的不良反应通常都是无或不详, 这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中药注射剂比西药安全性高。再加上中药注射剂在治疗疾病中确有独到之处, 这就直接导致了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大量使用, 使中药注射剂俨然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大突破。然而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却存在极大的风险, 有些品种更是成为众矢之的, 中药注射剂几乎已成为药品不良反应的“重灾区”。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有很多起, 例如, 葛根素注射剂引起的急性血管内溶血等不良反应已导致死亡10多例, 鱼腥草注射剂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导致死亡40多例;刺五加注射剂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导致多个死亡病例等。所以重新评价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消除认识误区、正确引导用药已成为临床医生工作的当务之急。而药学工作者主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药学知识, 指导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 消除用药隐患也成为必然。

不安全用药的因素

诊断不明确:正确的临床诊断是指导医生安全用药的重要前提, 只有临床诊断正确, 医生才能选择正确的药物进行治疗, 否则一切治疗都是徒劳的, 甚至适得其反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例如腮腺炎的治疗, 腮腺炎分为化脓性腮腺炎和病毒性腮腺炎, 前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后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两者的临床症状早期差不多, 但药物的选择却不同, 前者需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后者需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后者采用大量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 反而加重病情, 所以正确的临床诊断是安全用药的重要前提。

药物的遴选不正确:正确的临床诊断后, 选择正确的治疗药物也是确保安全用药的重要一环。同一种疾病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 由于个体差异, 选择的药物是不同的。例如老人、婴儿、幼儿患感染性疾病, 不可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否则会产生耳、肾、神经毒性。过去婴、幼儿因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造成终身性耳聋的病例时有发生;婴、幼儿、孕妇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会造成婴、幼儿软骨组织损害, 影响其生长发育, 所以此类患者在选用抗感染药物时应选用一些青霉素类、头孢类等安全系数高的药物;如高血压病伴有消化性溃疡或合并抑郁症患者在选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时就不宜选用利血平或含利血平药物的复方制剂, 否则会诱发或加重此类患者的疾病。

药品的调配错误:准确的药品调配也是消除不安全用药的环节之一。药师在调配药品时要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 防止差错发生。丹参片有糖衣片、素片, 医师在为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开具丹参片素片处方时, 药房调配人员不可错发出丹参片糖衣片, 否则会导致患者的血糖升高;阿司匹林肠溶片有0.5 g和0.1 g两种规格, 前者临床用于解热镇痛作用, 后者临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 如医师为患者开具的是0.1 g阿司匹林肠溶片而药师错发出0.5 g阿司匹林肠溶片, 不仅不能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长期服用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胃肠道出血或溃疡等) 。

药品的储存不当:药品储存不当也会导致药品的使用不安全。药品的储存环境有冷库 (2~10℃) 、阴凉库 (<20℃) 、常温库 (0~30℃) 、遮光等要求, 如果药品不按规定的储存要求存放, 会导致药物的分解、变质、变性, 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 注射用青霉素钠应储存在遮光≤20℃干燥处, 如储存条件不合要求, 由于青霉素不稳定, 就会分解成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 两者都可在体内转化成过敏源而发生过敏反应;胰岛素应储存在2~8℃遮光处, 由于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生物制剂, 如冷冻或温度过高, 会导致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效用。

如何安全用药

如何安全用药取决于医生、药师、患者3个方面。

医生方面:明确诊断和正确选药是关键, 仅以抗生素为例, 抗生素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对感染性疾病的正确临床诊断, 总的选药原则是:抗菌活性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应用方便、价廉易得。联合用药必须具有下列指征: (1) 病因未明和某种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2) 单种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如腹腔脏器穿孔所致的腹膜炎等; (3) 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物不易渗入者, 如中枢神经; (4) 需较长期用药, 细菌容易出现抗药性的感染者, 如结核杆菌与绿脓杆菌感染等。并应注意杀菌剂和抑菌剂的区别应用。另外, 肝功能不良时宜选用氨基甙类、青霉素类、先锋霉素Ⅱ或Ⅳ、多黏菌素, 肾功能不良时宜选用红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利福平。

药师方面:准确的药品调配和合理化的药品储存很重要, 药师既是处方调配人员也是药品储存保管人员, 所以药师在安全用药方面的作用很重要, 这就要求药师要具备专业的理论水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药师要经常为医务人员做一些用药安全知识方面的宣传, 为患者做一些用药安全知识方面的讲解如服药的依从性, 尤其是老年人,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是主因;家庭配备的药物如何储存, 尤其是有儿童的家庭, 避免儿童误服。

患者方面: (1) 加强服药的依从性, 不要擅自调整用法、用量; (2) 不要主观臆断, 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到药店自购一些药品; (3) 不要相信药品虚假广告的宣传和一些药品传销组织的诱惑; (4) 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5) 加强自身保护意识, 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一种或多种药物时, 要主动了解一些有关药品方面的知识, 多看说明书, 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需停药到医院就诊治疗, 由于一些药物在停药后有反跳现象, 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患者在停药后应立即到医院接受诊治, 不要延误。

总之, 救死扶伤是我们神圣的宗旨, 患者安全用药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不断的追求, 只要我们合理的使用药物, 正确对待药品不良反应, 正确保管药物,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减少我们工作中的差错, 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就可以真正做到合理、安全的使用药物。

摘要:目的:安全用药是当前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认识误区导致药物滥用、不安全用药的因素、如何安全用药3个方面探讨临床如何安全用药。

儿童用药需谨慎 第10篇

婴儿从离开母体那一天开始,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发育。例如,一周岁的小婴儿比刚出生的新生儿体重可增加三倍,身高也可增加25厘米,甚至更多。这是大人不可比拟的。一方面由于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快,吸收、排泄都比大人快。另一方面,器官和组织发育还不成熟,既抵抗力低,容易生病,又对药物反应非常敏感。用药稍有不当就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儿童的诸多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用药更应多加注意。

不能随意用药

比如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用,即便使用也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退烧药不可过量,用药时间不可过长,二三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因为退烧药可以使小婴儿出现虚脱;八岁以内的小孩,特别是小婴儿服用四环素容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个别的还可引起颅压增高(表现为囟门鼓起,头疼);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个别的孩子会因应用氯霉素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球降低;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可引起小儿耳聋,或肾脏损害、血尿等。所以不能孩子一发烧就用抗生素,尤其是一些伤风、感冒病,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服用一些中药,或是多饮水,好好休息往往是更好的解决方法。

遵医瞩服药

觉得烧高了就多吃一点退烧药;病没有好,就认为是药量不足,任意加大使用剂量——这些不经医生检查就随意停药,或加大剂量都是不对而且危险的。用药种类也不宜过多,如需要同时服用几种药,应注意避免体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毒副作用,因此几种药物应隔开一定时间服用。

用药时间和方法要听从医生安排

不同的病用药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和一些免疫病必须听从医生的指导,不能随意减量、停药和换药,如结核病、风湿病、川畸病、肾病、肝炎、癫痫等都需较长时间用药,而且在用药剂量、疗程、方法诸方面都有一定的讲究,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药物剂量也有一定的改变。

小儿用药剂型和服用方法有讲究

当我们正确选定了药物以后,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的剂型,小儿吞咽能力较差,大的药片很可能被卡在咽喉部,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窒息。因此,许多家长常常把药片研碎后给小儿吞服。但是,服用下列几类药时这种做法不可取。

缓释片剂这是一种可在体内缓慢释放,保持较长时间药效的剂型。如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茶碱缓释片,外观与一般片剂相同。缓释片同缓释胶囊一样,用特殊的高硬度材料做成骨架,药物包藏于骨架中缓慢释放,若研碎则会破坏骨架,影响药效,故除规定的咀嚼片外,缓释药片一般不宜研碎服。

肠溶片剂即在普通片剂外面包裹一层外衣,这层外衣只有到达肠道才能被溶解。因此,这种药片必须整粒吞服,若研碎后服不仅会降低药物疗效,有的还会引起副作用。

双层糖衣片剂如多酶片是含三种酶(淀粉酶、胃蛋白酶、胰酶)的双层糖衣片。外层为一般糖衣,淀粉酶和胃蛋白酶在药片的外层,可在胃内发挥助消化的作用。而胰酶需在碱性的肠道中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故被包裹在药片的内层。若药片研碎即失去消化酶的保护作用,尤其是胰酶粉剂残留在口腔中可刺激口腔黏膜,引起严重的口腔溃疡。

胶囊剂这种剂型不仅可掩盖药物的气味和苦味,而且进入胃肠道后再溶解,生物利用度也比一般片剂好,因此许多抗生素都采用这种剂型。若将胶囊拆开,气味特异,小孩不宜服用,同时剂量也难以准确。胶囊剂有普通胶囊和缓释胶囊两种,缓释胶囊若研碎将破坏其结构而不能达到缓释的目的。

儿童安全用药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4 月~2014 年4 月来本院治疗的94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7例。实验组中, 男31 例, 女16 例, 年龄54~77 岁, 平均年龄 (65.7±7.8) 岁, 疾病种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1 例,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8 例,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5 例,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10 例, 单纯糖尿病3 例。对照组中, 男28 例, 女19 例, 年龄52~76 岁, 平均年龄 (65.4±7.3) 岁, 疾病种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2 例,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7 例,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6 例,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9 例, 单纯糖尿病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用药指导措施:提高责任护士的用药知识的水平, 制作相应的用药知识小手册, 帮助患者掌握用药知识, 内容包括:常用药物的剂量、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 (2) 用药方式指导:由专门的护士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用药指导, 若患者耳聋则采用书面讲解, 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的用药方法、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3)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特点:由于老年人的代谢率明显降低, 因此老年人的用药量一般应比青壮年减少1/3。此外老年人的神经状态下降, 当使用降血糖药物时应时刻监测血糖, 其神经感觉不明显, 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才会察觉, 而此时往往易发生低血糖诱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给老年人用药时, 应尽量选取对患者副作用小的药物, 不能自行滥用药物, 并严格观察不良反应。 (4) 对患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由护士对其进行提问及评价, 如询问患者是否知道所用药物的名称, 用药时间及剂量, 并认真倾听患者的回答。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知识知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用药知识知晓情况分为十分了解、了解、不了解。用药知识知晓率= 十分了解率+ 了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用药知晓率比较实验组患者对用药十分了解32 例, 了解9 例, 不了解6 例, 用药知晓率为87.2% ;对照组患者对用药十分了解16 例, 了解8 例, 不了解23 例, 用药知晓率为51.1%, 两组用药知晓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1 例, 高血糖反应2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4% ;对照组发生低血糖反应2 例, 高血糖反应3 例, 酮症酸中毒2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4.9%,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口逐渐呈现老龄化,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糖尿病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后, 出院仍需服用控制血糖药物。但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 对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等了解较少, 常发生错过服药时间, 用法用量错误等事件[2]。因此为提高患者的安全用药, 需由药师进行专业的用药指导。本研究中, 探讨用药指导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影响分析, 选取来本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分别采用常规的用药指导及系统的用药知识教育。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用药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患者住院期间, 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专业、系统规范的用药指导, 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用药知识的知晓率, 从而达到正确用药, 做到自我监控, 提高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 明显提高用药效果[3]。

综上所述, 老年患者的用药问题具有普遍性, 应引起医生及家庭的充分注意, 建议采用系统规范的用药指导, 能够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使患者的用药知晓率明显提高, 降低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导致的并发症, 提高用药依从性, 明显提高用药效果, 最终实现治疗目的和安全用药,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荣华, 吴红莲, 张雪玉.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注射胰岛素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4) :37-39.

[2]冯剑平, 王小英.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安全用药及护理.海峡药学, 2010, 22 (8) :219-22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儿童安全用药】相关文章:

儿童用药问题05-14

儿童用药要点09-15

儿童临床合理用药分析07-26

儿童用药的合理性07-12

用药安全预警06-22

安全用药流程08-17

临床安全用药08-24

中药安全用药05-31

安全用药演讲07-10

安全用药论文提纲09-28

上一篇:油田开采的相关问题下一篇:美国与三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