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

2024-05-06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精选3篇)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 第1篇

1 方法

1.1 强化教师科研意识, 改革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具有科研意识, 首先教师要具有科研能力。如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科研意识引入教学过程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要把更多精力转移到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培养上。教师在教学中一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一边也为自己的科研项目寻找思路, 与学生一起探讨, 共同进步,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2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科研意识, 培养科研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重点不在于学生如何去研究探索尖端的课题, 而是立足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意识与研究习惯, 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利于其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学校可通过学术讲座, 将学科前沿知识, 边缘学科交叉内容, 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2.1 创设思维环境, 激发评判性思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 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3]。根据这种思路, 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积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找正确答案;鼓励学生质疑争辩, 自由讨论;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2]。每项护理操作都有流程, 学习这些操作时, 要求学生思考, 是否还有比这更简单、更方便的方法。如我们在辅导学生铺各种床位时, 四角要折叠整齐, 要求平、整、紧、实、美, 护理动作要求省时、节力。传统的铺床法, 虽然美观却劳神费力, 学生练得汗流浃背。是否可以打破常规, 把床单被套制作得与宾馆的一样?比如做成与床垫大小相同的大单套代替大单铺法。这样方便简单, 效率高。在讲到物理降温时, 书本上介绍一定要用拍式进行醇浴, 擦拭法因摩擦生热易增加热量的生成[3]。于是我们就让学生搜集临床资料, 运用统计学知识比较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另外, 身材瘦长的人其脉搏要比肥胖矮小者慢, 其理论依据是肥胖矮小者心脏有效距离要近, 静脉回流速度相对要快[4], 学生不妨也去临床作专项调查, 选择这两类足够大的样本病人分别数其脉搏, 再进行统计学分析, 看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1.2.2 更新教学内容, 引入学科前沿知识

科研是学生通向成功的有效途径。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技术、新发现不断涌现, 但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较长, 无法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因此, 教师要将新知识、新观念及时引入课堂, 紧跟护理学发展的前沿, 不断更新书本知识, 拓宽学生视野。教师只有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 才能及时发现大量问题, 获得新的信息, 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中, 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以启发、指导学生学习。如在为学生讲授排泄时, 更换导尿管的时间, 书本上是每周一次。而当今前瞻性的知识是根据病人尿液的pH值及导尿管的材质决定更换导尿管的时间[5]。如静脉采集血标本时, 针管的长度与大小影响血液钾离子。将这些研究内容引入课堂,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及时接触学科前沿知识, 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同时也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1.2.3 针对重点或难点, 挖掘学生科学思维潜能

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学习, 根据问题逐步深入地讨论教材内容, 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给出一定的资料和研究事实,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去思考讨论, 得出结论。如在讲解为病人灌肠时, 分别针对不同的病患设疑, 提出为什么心力衰竭的病人不能用生理盐水灌肠?肝昏迷病人不能用肥皂水灌肠[6]?进而采用循证方法, 详细剖析心力衰竭及肝昏迷病人的病因, 涉及的生理生化知识, 启发学生思考。同样, 针对空气栓塞的病人为什么要采取左侧头低脚高位?可依据人体血流动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 通过PPT或Flash的动画制作逐一演绎病患左侧头低脚高位时空气栓塞可能走向的直观画面,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空气栓塞时采取相应正确体位救治除险的原理。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 使得生理生化及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 让学生明白所学的基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充分应用,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许多护士机械地执行医嘱, 病人一问三不知, 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的整体形象。

2 结果

近5年, 我校护理教师每年人均撰写专业论文1.5篇, 共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2项, 获市级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国家级二等奖两项。教师教学水平也大大提高, 在历年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的问卷调查中, 学生对护理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平均在95分以上。从近3年对我校五年制大专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毕业后撰写过论文者达92% (包括自考本科的毕业论文) , 撰写论文并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者达16%, 参与了科研项目者占2%。近3年, 我校毕业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达98%。临床医院对我校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我校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扎实, 动手能力强, 敢于创新, 具有开拓精神。这与护理教师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科研意识, 培养护生的科研能力是分不开的。

3 体会

我们在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以课堂教学为契机, 把教学和科研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拓宽了学生的科研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强化了科研意识, 提高了创新能力。这种教育思想的有效融入, 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虹, 王月云, 龚爱萍.寓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J].国际护理杂志, 2007, 11 (26) :11.

[2]李秋萍, 陈佩珍, 李金平, 等.合作学习在本科护理研究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2) :153.

[3]燕良轼.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4]周春美.护理学基础[M].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5]陶丽云.护理基本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护理专业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第2篇

恰当选择科研课题

科研课题一般包括自选课题、指令性课题、指导性课题、委托课题四大类,无论哪一类课题,在选题上都要满足以下原则: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结果,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或护理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②先进性:在护理学术界要有新的见解。③成果的实效性:所选课题要有需要背景、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要针对实际和护理发展的需要。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如人力资源、社会关系,尤其实验性课题需要的设备条件、技术力量、研究对象来源,特别要考虑在一定时间和经费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1]。⑤要在护理学科范围内选题。

拟定课题名称要准确、规范,字斟句酌。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对象交代清楚,必要时可以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所用的词语、句型要科学、规范,似是而非的词语、口号式或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课题名称必须体现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实验性研究要反映其基本要求,如处理因素和受试对象等。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需深入

立论依据:课题的研究现状是其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依据[2],只有广泛查阅文献,深入理解其内容,才能充分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新进展和研究现状,进而解析出课题的科学依据和提出创新性思维。查阅文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重视文献资料的积累,尤其是文献中的重要论点、中心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②阅读原始文献,正确认识图书、教材、期刊与网上资料的不同点;③瞄准主流,查阅护理学领域中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护理专家的观点和评述,选取与课题较密切的内容;④查阅书籍时,宜先看序言、目录,再确定浏览或精读范围,要先看论文摘要,再筛选和精读有价值的文章;⑤复习文献要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不断汲取新进展、新知识,及时补充、完善和更新课题内容。经过对现状的研究和提取,选题的意义和目的便呼之而出。开题报告的选题意义与目的实际上就是一篇有关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动态而短小的评述,其中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再谈专业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研究方案:①研究目标:需明确,重点突出,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但不宜设定过高使研究过程失去重心,难以攀登。研究目标与其理解为衡量指标,不如理解为努力方向、问题的解决程度。②研究内容:是科研课题的核心,既定合适的研究内容对研究质量起着直接作用,要依据研究目标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体现以论文问题为中心,具体而翔实,避免笼统、模糊,使研究进展陷于被动。③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论文的主攻方向。一个课题只有一个中心,一個重点,只有集中一个主题,才能研究深刻,开题报告中要清晰体现这一点。如果一个课题要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要问题,就可能导致主攻方向不明确,在研究论述过程中出现观点冲突,或逻辑混乱,或主次不分而发生种种困难。研究课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要用明确、具体的文字,力求一两句话写出来。④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法:是达到目标、实现创新的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可能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汇合,在开题报告中应是论述的重点,因其是评审专家判断课题研究前景的依据,也是专家对科研课题研究方法给予切实指导和建议的途径。确定研究方法时要阐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么做”,对研究对象也应说明所选人群的来源、标准及基本情况。研究中的资料采集及结果判断、研究过程,处置方法及关键步骤等均应说明其理论依据。

总之,护理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是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基础,开题报告是保证和提高护理科研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对课题研究起到定位作用,对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红.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5):78-79.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 第3篇

培养目标中未有科研能力的培养任务规定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到要突出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八种能力, 即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处置能力;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配合能力;护理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卫生保健指导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 但未提及护理科研能力, 也未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

课程体系中有关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很少有关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仅有三门:《护理科研基础》、《卫生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 且总课时数很少。

实践教学突出技能操作而忽视科研辅导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训和实习期间, 突出的是护理操作技能培养而忽视科研能力的培训。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和临床实习带教教师强调的依然是护理操作技能, 而非科研能力。这是因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对此未作要求, 指导教师和带教教师本身的科研能力也有限。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毕业没有科研设计和论文撰写要求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一年 (50周) , 但没有科研设计和论文发表的要求,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培养。

教学计划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对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忽略不计”的倾向, 相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而言, 这是显见的缺陷。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基本缺失在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无护理科研的紧迫感, 缺乏科研经历和实训指导, 护理循证思维能力有限, 校内实训和临床实习均无科研要求, 毕业时不会撰写护理论文, 也不会做护理课题。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普遍低下临床护士普遍缺乏科研知识, 论文写作能力十分有限, 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即便有论文发表, 也是谈经验体会者多, 合乎规范者少;考虑职称晋升者多, 创意出新者少。总体上, 护士科研能力的现状及特点是:起点低、范围小、能力弱、后劲差, 与其在校期间缺乏科研能力培养有直接关系。

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学校科研组织机构尚未健全, 教学科研刚刚起步。学校没有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缺乏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尚未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 学校管理层和教研实施层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 没有系统的筹划, 无相应的准备, 以致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处于“空白”状态。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与任务

科研能力的基本组成传统理解的科研能力, 具体地讲, 由中英文阅读能力、文献资料整理能力、科研选题能力、课题设计能力、数理统计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构成;抽象地讲, 由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索发现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归纳提炼能力、总结报告能力等构成;拓展地讲, 由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医学循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构成。归纳而言, 科研能力由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问题的能力构成。只要搞科研, 就应该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 即要能发现和提出护理工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能将研究结果按照规范要求正确表达, 起到学术交流和科技促进的作用。

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五年一贯制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奋斗奠定创新、创业、创优的基础。该内容应纳入《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中, 以弥补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不足, 充实护理专业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 为相应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提供依据。

科研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可发展区”空间及培养的适宜程度。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越早越好, 越细越好;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 突出实践锻炼;表达问题能力的培养应按照规范标准, 严格要求, 精心指导。

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选择模式的取舍主要取决于护理学科的研究方向、导师的科研能力及专业的科研条件等。中国高等医学院校 (护理学院) 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主要采用“课程教学+科研论文”结合的模式。该模式合乎学生认知成长规律, 符合护理专业教学规律, 便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 是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完全可以采用。关键是在培养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严格把关, 确保培养质量的提高。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所学课程有四十余门, 大体可分为五个模块。应五年一贯, 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问题的科研能力进阶要求, 统筹设置相关课程, 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发现:科研能力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课程设置是前后递进的, 内容既有普及又有提高。科研能力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强化培养的能力之一, 其课程设置与其他能力培养之间存在和谐共生关系, 并非独辟蹊径, 另起“炉灶”, 但须刻意追求, 创意培养。科研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提炼如表2所示, 核心课程的结构组成, 可以搭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平台。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笔者所指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概括地讲是以宏观视角, 进行中观分析, 从微观入手, 做到综合构思。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具体而言是:护理过程提出问题, 问题中间提炼课题, 课题立项开展研究, 研究带动能力培养, 培养提高科研能力, 能力促进护理创新, 创新优化护理过程。如此循环往复, 形成螺旋式上升、阶段性飞跃、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护理教学的各类活动均可采取该路径, 任何时间、任何阶段, 人人可以参与护理科研, 个个能够得到实训锻炼。每参加一次循环, 都可以得到新的磨砺, 获得新的收获, 使护理专业师生走上共同成长之路。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战略

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护理专业的理论学习、服务实践和临床试验是护理专业学生发现问题的前提条件。发现问题一般遵循的路径是:实践→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假设→推断→提问→选题。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实践体验法、观察思考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假设法、文献阅读法、循证检索法、调查研究法等。上述方法护理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 极为娴熟, 关键是要将上述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有意识的培养追求。可将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限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综合课程与专项课程等全面整合, 立体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其提炼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涉及思维能力、技术方法、物质条件和带教指导。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列出护理专业学生参加科研培训的方向、科研立项课题名称及具体内容;二是安排一定的经费和足够的时间保证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三是安排护理专业科研指导教师, 一般应由骨干教师或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四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纳入年度科研管理项目加强过程管理, 教务部门按科研成效等级授予相应学分。

表达问题能力的培养科研工作从头至尾, 表达能力贯穿始终。科研表达能力就是阶段性成果的传递、输出能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途径在于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护理课题设计可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论文撰写能够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其对护士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平时各门专业课程的口头或书面作业是基础的表达锻炼, 而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则是较高层次、全面综合、富有挑战的表达能力磨炼, 不能省勉或缺。表达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磨炼的进程。唯有良好的表达, 才能充分地理解;唯有充分地理解, 才能有效地交流;唯有有效地交流, 才能有力地推进。

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评价的实质是导向, 评价的方式可多样。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可通过自评、参评和点评来进行。自评可根据护理专业学生内在的评价标准和鉴赏能力, 评价原创作品中的科研能力, 发现问题, 找到差距。自评常易默认, 能“知耻而后勇”。参评可由评委根据外源统一的评价标准, 评价研究的能力。他评较为客观而公正, 能见微知著。点评可由护理专家根据人民的健康需求, 评价其实用性和创新性。点评更为专业, 可以激励奋进。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可分设护理科技专委会, 负责指导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评价其培养效果。通过民主科学的评价, 激发专业师生的科研意识, 指导能力培养, 推进制度建设, 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式

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无规定套路, 一切皆有可能。护理专业建设应考虑适宜的方式, 以显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实力。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编排的基础上, 可因势利导,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采用以下方式培养科研能力。

师徒带教式即由护理专业教师带领护理专业学生做课题, 教师领衔某项课题或本人就是课题负责人。教师群体应拥有丰富的护理科研经验, 具有副高以上职称。通过让学生做科研助手, 使其从中体验科研流程、思维方法和科研精神, 经历科研的艰辛, 分享科研的乐趣。此方式适宜于成绩较好、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热爱护理专业的学生。优点是传帮带有人领路;缺点是带教学生不太多;难点是教师科研能力要高。

科技社团式即学校组织成立护理科技社团, 制定科技活动计划。敞开学生思路, 鼓励大胆创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课题为载体, 以锻炼为目标。按计划执行, 成功失败都可以。优点是参与学生人数多, 创新思路广阔;缺点是教师辅导能力有限, 成效不很明显;难点是管理难以到位。

技能大赛式即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级、国家级职业技能操作比赛。以赛事出课题, 以课题带科研, 以科研练能力。护理技术操作比赛的背后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其中包括支撑大赛的技术开发研究、护理器械设备的设计研究、新技术应用研究等。参赛师生可以共同设计、共同试验、同场竞技。优点是科研目标明确, 经费支持充足;缺点是准备时间仓促;难点是竞争名次的获得。

科研论文式即规定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每人完成一篇专业论文, 由学校制定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论文评价标准, 组织学生参加论文答辩, 赋予相应等级和学分。论文类型不限, 论题允许自选, 字数控制在3000~5000字。最好是科研或调研论文, 其次是专题综述, 再次是临床护理经验体会文章。论文格式严格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 7713-8) 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7714-2005) 执行。明确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的第一阶段 (第1~8周) 认真选题;第二阶段 (第9~16周) 检索文献与综述;第三阶段 (第17~36周) 开展设计、抽样、试验、统计、分析;第四阶段 (第37~50周) 完成初稿并修改论文。指导教师必须对论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实验过程、结论进行审慎的推敲, 确定其严密性、逻辑性、解释性和完整性, 指导护理专业学生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 并最终完成论文。由学校组织优秀论文交流及投稿。优点是科研能力锻炼扎实有效;缺点是写作水平极不平衡;难点是论文修改费工费时, 欲速不达。

创意设计式即护理专业学生根据临床实践, 对护理流程、护理器械、护理用品、护理仪器等进行创意优化、改进组合或发明设计, 并将创意设计作品用文字图形加以表达, 或用材料工具进行创作, 在科技作品展示会上讲解。创意设计极适合于15~20岁的青少年, 尤其是发散与联想思维和各种各样护理要素的创意组合。护理专业学生能够超越成人护士的思维定势, 从青少年特有的视角和思考出发, 创作出极富新意的特护专用品。人人可以参与, 个个能够创意, 突发灵感思维, 孕育成功机会。借此可引入国家专利知识、引导专利创新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掌握知识产权概念等。将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意设计纳入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培养轨道, 可为护理专业学生成才铺就绿色通道。优点是创意无限, 思路活跃;缺点是实用性与可行性缺乏论证;难点是创意设计作品制作艰难, 甚至需较大经费投入。

问题导向式即以问题为导向培养能力。在临床护理中可采用以病例为先导, 以问题为基础, 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问题导向式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能力培养的刺激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展研究性学习。专业任课教师可以广泛采用如下方式:教师预设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问题→分头寻找答案→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总结点评。优点是可增加研究兴趣, 锻炼综合能力;缺点是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教师花费时间过多;难点是资料的收集整理与问题的结论取舍。

科普活动式即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学校教务、教研和专业系部应联袂组织, 配合年度国际诺贝尔奖公布, 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颁发, 省市每年的科普宣传月, 央视每天的科技教育频道 (CCTV-10) 节目等, 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作品展示、论文评奖、人物介绍、技术应用、校企合作、学生演讲、技能操作等活动, 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和机会, 提高其科研能力。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创新性、公益性的举措, 既可充实高职院校办学内涵, 又可体现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并可促进师资队伍及教学装备建设, 应作为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列入学校发展规划, 编入人才培养方案, 渗入课程体系, 进入课程改革。尽管“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已倡导多年, 但“教学科研化, 科研教学化”理念的实现仍需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乐龙, 李定梅, 周兰英, 郑弘.在岗护理人员科研素质与能力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 2006, (4) .

[2]袁长蓉, 王志红, 陈国良.中美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4, 11 (17) :1444-1447.

上一篇:服装表演策划下一篇:现代隧道照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