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书促进专业化发展

2024-07-12

以读书促进专业化发展(精选12篇)

以读书促进专业化发展 第1篇

教师没有好的自身专业化发展, 就没有好的教育。其实, 教师本身就是一定的课程资源, 教师自身的发展就是教育的发展, 可以促进教育进步。读书不仅可以使自己具有更加远大的理想、更前卫的目标, 读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能使教师的内情更加顺畅、开心、快乐!心变得开放、鲜活, 可以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内在素质, 具有充满活力的教育教学兴趣。

现在大多数教师一提起读书, 都抱怨时间太少, 没有那么多精力。什么工作繁忙啊, 什么照顾孩子啊, 什么没有心情啊, 但我深深地感觉到, 不想读书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读书的习惯。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虽然有专家引领、进修学校培训、校本研修等多种途径, 但最有效、最持久的还是读书。读书有利于提高教师说话、表达、辩论、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还能驱动教师内在基因素质的萌发。读书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意义是重大的。

一、读书能转变陈腐的旧观念, 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力

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并实施, 取得的效果极佳, 其关键取决于执行新课程的广大一线教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在批判中汲取新观念, 用新的教育理论去指导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对于新的教育理论, 作为教师, 只知其皮毛, 是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要求的。教师只有对新课程所遵循的理论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真正含义, 才能自觉主动地更新教育观念、课程观念、教学观念。

二、读书能整合教育教学信息

现在的新课程理念, 要求教师先充分整合教育教学信息, 整合所涉猎的各个学科。我们知道,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只需要专业的知识, 我们更需用要广阔的视野和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工作。特别是教师这份职业, 我们所面临的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常常会提出来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包括天文地理、天南海北。这样就要求我们要成为全面手、全职教师, 包括自己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理论、心理学技能以及与学生沟通、交往的技巧和方式等, 这一切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博览群书。记得某位大师说过, 学校的课程是一桶水,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是自来水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行家里手。

随着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条件的急速提升, 学生家里的电脑、手中的手机, 都能给予学生更多、更快的新生事物, 可能有些教师没有接触过, 有些教师不知道的事情学生就先知道了, 这样,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多读书、勤读书、读多种书, 尽早尽快地补充自身能量, 尽快适应这一时代特点, 树立终身读书的好习惯, 以终身学习为目标, 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那么, 读书具体要读什么呢?首先, 要读一读中小学各种学科教科书。现在中小学教科书上的内容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并不陌生, 但真正理解其中含义且运用到具体工作当中的却不为多见。“书读千遍, 其义自现”。系统全面地阅读一下中小学教科书, 有助于夯实我们教学的根基。教科书是最适合中小学教师的读物。

其次, 中小学教师可以多读一些抒发心境的书。如余秋雨经典散文、冰心散文集, 席慕蓉、余光中的诗, 艾青的《大堰河》《黎明的通知》, 王小波、培根的随笔。有一些书能够让我们增加爱心, 扩大智慧、增长见识;有一些书能让我们远离无谓的争斗, 把目光投送到更远大、更有意义的事业中;有一些书能让我们关注更根本的、更深沉久远的事物。读书可以美化人生。

再次, 多读一些翻译过来的书籍。翻译过来的书籍多数都经过了选择,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为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 有更严格的法律保障制度, 简单的抄袭和摘抄不会有市场, 这就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出版物的原创性和高水准, 读起来就比较有意义。

最后, 我们还要多读一些优秀的教育类报刊、杂志。因为这些刊物是国家的核心期刊, 要求比较高, 文章比较精准, 都是当前大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读起来价值较高。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吉林教育》等都是国内一流的教育类期刊。

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 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给人以智慧。当我潜心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这本书之后, 其文字就实实在在地震撼着我, 启迪着我, 深深地影响着我。

以读书促进专业化发展 第2篇

以校本研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六 安 市 毛 坦 厂 中 学

指导教师姓名

周 卫 国

2012年 10月 22日以校本研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教师专业化新的愿景正在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正在经历着转型,本文试图从校本研修的实践出发,结合反思,以教研组实践团体作为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形式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若干探索。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教研组建设

苗逢春博士主持的论坛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生存现状”中提到了我们赋予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大的历史价值,但却忽视了承担这一使命的脆弱的弱势人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他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现状讨论最为激烈。

近期某知名学校校长在浙江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信息技术教师,你会下岗吗?》,放在论坛上后引起广大信息技术老师的的强烈反响。引发我们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华东师大教育信息技术系胡小勇在电脑教育报上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供了些建议。文中说到“对于学科教师来说,专业发展是保证和拓展该教师群体生存发展的大事。谈起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可谓不尴不尬、一言难尽。因为,普通学科教师只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管好本学科教学之后便高枕无忧。而与此不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只是主任“技工”任务,而兼任教学工作。甚至于只有在为学校管理层和学科教师扫除技术操作障碍时,他们的价值才能得到“重视”。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出路何在呢?”他从三方面谈了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从以上现象进一步表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已从“打工型”教师开始转向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转变。谋求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也很多,本文试图从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校本研修的界定及其必要性

教师的自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而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校本研修包含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两方面的含义,具体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及其教师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培训资源,组织指导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校本研修的目标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使教师成长终身学生的先行者、探索者和示范者。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这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还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其他一些繁杂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维护、网络软硬件维护、多媒体教学系统维护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支持等等。又因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可能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做好为部分学生补课的思想准备。这必然会进一步加重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负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责任所致,积极面对,在所不辞。由于动机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意愿、发展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差别,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聚在一起

交流时,往往偏重于技术方面的交流居多,有很多教师具备了相当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但对教学不感兴趣。并且一般层面高一点的教学研修往往是骨干教师参加,而其他教师参与的就很少,所以通过校本研修,使每个教师都得到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建立互助分享开放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

一位教师曾经这样写道:教师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吗?教学被描述为一种孤独的工作。表面上看,我们整日和学生在一起,怎么可能是孤独的呢?但是,我们确实是孤独的,尤其是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因为我们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我们与学生的确有隔膜。同样,在办公室里,我们从不谈自己的教学,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教师。

显而易见,这种孤立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立的感觉,更易于促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传达布置教育教学精神、任务居多;教学理论学习多,与教学实践结合少;个体领会独立操作、盲目性多,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少。长期来,传统的教研模式使教学研讨的实效、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实效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起到不断更新理念、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创新教学方式的作用。因此,重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开放的、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发展和自主教研意识的觉醒。

(1)完善、实化教学常规活动。围绕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从教研过程、内容、方式等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从过程中注重交流、对话在、互动和分享,在方式上采用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微格研究等。我们组有五名青年教师,我们以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岗及县级优秀教研组为我们的努力目标。开展教师“六个一”活动:①、每周写一点读书摘记;②、每周向教研组(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③、每月撰写一篇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故事)或一篇教学反思或一个教学个案研究,并至少选择一篇上传到海盐教研网;④、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⑤、每学期自己制作一个课件;⑥、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主持、参与一项校级以上课题或编制一份试卷。

(2)开发、丰富非常规的教研活动。通过区域(片)级的教研交流,促进共同提升;与不同类学校,如小学、高中的交流研讨,促进了新课程教学衔接的思考,利于上下延伸;通过县教研室的网络教研平台,促使教研突破时空限制,利入更深入进行反思与争论。

三、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策略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校本研修常见的模式有课题带动模式、集体充电模式、师徒结对模式、观摩听课模式、个人自修模式和校际交流模式等。在校本研究方面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最近又出现了使用网志BLOG网络虚拟社群开展校本培训的新模式和相应的研究方法。还有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同侪互助模式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的关注。但由于校本研修中专业发展的提供者是学校和教师本人,是独立进行的,很容易出现校本教研泛化,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所以要制定策略,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1、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专题去除随意

段青老师(海南省信息技术教研员)曾调研过教研组活动情况,他说:在某重点中学的一次信息技术教师座谈会上,大家很认真地探讨了学校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的问题。如规定每周二是教研组活动时间,每学期每位教师须听课15节以上,参加集中备课不少于4次等。但当问及这些教研活动能否回答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疑问,是否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时,教师们的语气中透露出明显的不坚定。的确,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大多学校均安排有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如听课、集中备课和上观摩课等。但大多只是作为活动的空壳而存在,缺少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缺少实质性内容,只是年复一年地在同一层次上简单重复着。因此,作为校本教研,必须革除随意讨论的弊端,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教研目标。

(1)理论学习确定中心发言。理论学习主要立足教研组理论学习和以论坛、沙龙等平台开展的同伴交流。教研组理论学习确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保证学习的目标明确、主题鲜明。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碰到了很多的实际问题,如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和技术,备课的新思维,教学的现场与教学细节的关注,信息技术的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都给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切合教学实际,把握教改动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后组织组内成员收集资料并交流了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等专题理论知识。

(2)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并不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关注问题的意识和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及把这些问题提炼为教研主题的能力。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教师面对的课堂教学问题是复杂的、难以预测的,一味的模仿不能解决问题。如“课堂上怎样使学生不玩纸牌游戏而与自己的边讲边练达到同步”的问题,就是非常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的。为什么学生乐意玩纸牌而不听教师讲课?毫无疑问,在当时情况下纸牌的吸引程度要比教师上课更加吸引部分学生。那么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更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的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否还欠缺?甚至是,能不能剖析游戏本身有用的价值所在,找出其吸引学生的地方(计算机游戏教学法就是其成功范例),将其引用到教学中来?等等。

(3)行动研究围绕问题。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走向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其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它是由教师或行政人员来操作的,以帮助地方学校决策和教师改进教学的方法。每个行动都力求有明确的方向和研讨的专题,并形成基于问题、教师合作参与的比较式教研模式。研讨流程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推广。近年来我们先后结合教学现状开展了如下的行动研究课题。如《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分层合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等,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试图处理在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上课题先后在县市级获奖。又如,以学校“生活能力”校本课程为平台,我组开设了flash动画制作的校本课程,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从而据推动教学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从课程结构的整体出发,全面理解分析学科知识的结构,对所学的课程有全面总体的认识。我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初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使 用Internet》、《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学习” 之我见》、《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常见困难及其对策》、《初探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培养》先后在杂志上发表或论文评比中获奖。

2、基于项目驱动的团队合作研修模式

项目研修模式要求研修过程要基于某个具体项目进行。项目研修模式具有独特性、多目标性和生命周期性等三大特点。所谓独特性是指任何一个项目都有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特殊性,因而在实施项目研修模式时,根据不同的项目在下图的基础上存在很多变式。多目标特性是指项目的成果性目标一般具有多重和多方面性,例如项目研修的成果性目标往往会有教材,教法和技术等多方面的目标。

如信息技术教学到高二后,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项综合测评,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复习和练习的效率,我们教研组做了一个集体的备课项目,名称是“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二级)分类精解。我们把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自编相关复习教材一册,相关培训课件制作,中期:建立相关的复习网站,设立测评题库,以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后期:各类模拟测评系统的的制作。通过此项目的开展,使教师们对整个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清晰的了解,也利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知识的渗透,通过编写复习材料过程中对知识要点、实例分析、习题精选的设计,也充分锻炼了老师们的问题设计能力。而通过相关网站的设立真正实现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而在此研修过程中,学生也是项目的参与者。通过模拟测评软件的开发,使信息技术教师的相关软件开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组内教师开发的测评软件因此获得了六安市首届自制软件的一等奖。几年来,我们组实施了大量的团队合作项目:信息技术新课程资源网站的建设,区教育局中小学安全教育网的设计,配合教研室的动态评价测评系统的设计等,以及近期的机器人项目的参与,都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技能。

3、立足课堂,反思教学重叙事研究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其实现有多种载体,但根本是课堂教学研究。

(1)专家引领,重课堂指导。专家引领是帮助教师提升的重要因素,我们教研组活动或区域性活动多次邀请县教研员来校指导,请他们深入课堂,以课堂的具体 情境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与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改进教学行为,使引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例如,在我们片的一次新课程教学展示周活动中,教师们用到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但对于具体操作把握不定。刚好教研员从广州参加网络主题研讨活动回来,他从那边听了许多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课,并结合我们的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使大家对网络化课堂的教学设计策略又有了全新的认识。(2)教学反思,重叙事研究。

要求教师将结合县教研室的教师博客及学校的教育网志将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的要求,确立反思制度,做好课后小结,实践证明经常性的反思使教师兲更加能注重思考,注意观察并能注意自身的学习,更能提出一些有见地的问题。我组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先后在各项评比中获奖。(3)同伴互助,重课堂打造

教研组立足于一堂课,共同参与,一起听课、修改、提升。一堂课的打造过程,就是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的过程,是教学艺术如何着现的认识过程,是教学问题如何切实解决的思考过程,是对执教的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打造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极有实效的研究方式。我组教师在教学业务上快速成长。先后获得区优质课一等奖,区多媒体公开课一等奖等荣誉。

几年来,由于强化教研组的自身建设,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也取得满意的成绩,组内教师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辅导学生参加操作竞赛已连续八届获得团体优胜,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有五人次分获全国一、三等奖,并在首届操作竞赛中获一等奖。教研组连续几年均评为优秀教研组,被推荐为我县教育系统唯一的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岗”的团队。

实践证明,通过校本研修,制定有效地基于团队的合作策略,确实能更快速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追求卓越,是我们每位老师的理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就是我们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以教学转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3篇

一、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梳理出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缺乏正确的职业认同、身份认同,表现为职业倦怠;二是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浮躁,没有沉下心来真正地研究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思维,特别是没有深刻地研究学生;三是无视信息化给学生和教学带来的变化,对新的教学手段不了解、不适应,甚至有意识地抵触。

面对教师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学校曾组织过多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活动,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这些培训脱离了教师的主战场,即课堂教学。所以,聚焦课程、课堂和教学,才是解决教师问题、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转型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所谓教学转型是指从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教学理念转型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教学理念引领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度与实效。现代课堂教学以教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理念,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改变以往过度依赖教师提供标准答案的被动学习状态,树立“学习主人、课堂主人”的意识。

二是以教学方式转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低层次、难度小的“认知、理解、记忆”放在课堂上,把高层次、难度大的“运用、分析、综合”等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后。而现代教学方式要求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把低层次、难度小的“认知、理解、记忆”放在课前,把高层次、难度大的“运用、分析、综合”等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堂上,也就是“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及时得到教师与同伴的帮助,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推动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转变,促进教师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导学、点拨、延伸”的方式转变。

三是以教学流程转型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技巧提升。课堂改变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流程的转型。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预学—导学—合学—延学”的智慧课堂教学四环节。

所谓预学,就是通过自主预习任务单、检测单的方法,以网班微课为手段,设置预习问题,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发现疑难。预学环节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微课,还要使用大数据对学情进行科学分析,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导学,是指教师借助思维导图,以学定教,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导学、精讲诱导过程中生成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要求教师对知识结构、内在逻辑进行立体设计,对学科思想、学科方法进行提炼与创新。

所谓合学,是指教师设计出需要学生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方法、展示方法与生生关系的指导。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所谓延学,是课堂教学的第四个流程,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个性化评价、程度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设计的评价内容科学、形式多样。

四是以课堂和教学的文化转型促进教师职业自觉和专业精神提升。课堂文化转型是促进教师文化觉醒、提升教师文化自觉的关键因素。课堂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指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渗透着“人格自尊、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命自强”的自觉意识。它规定和制约着课堂环境的品味与格调、课堂制度的严谨与规范以及师生课堂行为的准则。为此,学校以“构建规范、和谐、共生的课堂文化”为目标。

三、教学转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机制

1.以课堂教学转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近几年,学校遵循“培训—实践一反馈、反思(研究)—再培训—再实践”的原则,探索出一条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首先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理念、流程、方式的指导,就合作学习组织、思维导图创作、命题素养等进行操作层面的培训。

其次是在实践中推进智慧课堂常态化,成立培训师团,实行“1+3”捆绑式过关的策略。“1+3”捆绑式过关是指在全校各备课组实行1位导师(从老教师中产生)与3位教师结对,通过“磨课”、上过关课,发挥培训师团示范、引领功能,建立经典案例,达到逐步推广、人人过关、人人进步的目的。

最后是反思,即以研究的精神发现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缺憾在哪里,教师需要哪些方面、什么层面的培训。继而,根据研究结果制订或调整培训方案,对教师进行再培训、再实践,从而实现教学转型的大面积推广。

2.围绕课堂教学转型,采用多种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开展持续的“3+N”读书活动。实行“3+N”(即3本必读,N本选读)读书活动,让教师在阅读中汲取营养,通过科组聊书会、校级分享会,为教育教学改革寻求理论支撑。《可见的学习》《后“茶馆式”教学》等为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焦点难题解决方案》为班主任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提供帮助。

二是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实行教师层级培训策略,层级推进。

三是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发展”为基本理念,以“强化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夯实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实行“三级提升”的教师层级培训。第一层:学术中心引领,对学术委员、培训师团进行骨干培训;第二层:以学术委员为主的培训师团,采用“1+3”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培训;第三层:全校教师人人过关实践、培训。

3.在教学改革中促进正能量文化氛围的构建

学校积极营造“引领与发展、示范与底线、责任与挑战、激隋与理性”的教学改革文化氛围,以促进教师形成积极的专业精神。

“引领与发展”指以学术中心、学术委员的研究为引领,推动教学转型;“示范与底线”指学术委员发挥示范作用,以示范课带动科组教师套模、出模,允许教师学习、实践步伐有先后,但底线是不准对改革吹冷风,坚持正能量占上风;“责任与挑战”指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乐于迎接挑战;“激情与理性”指教师要保持教学改革的激情,同时还要对课堂教学、学隋、自身专业发展的缺陷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让课改之路、专业发展之路更顺畅、更高效。

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以教学转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以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4篇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教师的教学活动, 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活动,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反思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1、反思是为人师者高度责任感的体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惰性心理的影响, 往往不易、也不愿去觉察自已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新的课堂教学要求的是具有生活化的教学, 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的关注, 从而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 人格的塑造, 个性的张扬。它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仍然只是升学率指挥下的教学, 那么, 大批的学生仍将是传统教学的牺牲品。因此, 教师必需在教学中积极反思, 不断创设具有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的责任感。

2、反思具有超越性与实践性。

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 这就需要摒弃一些陈旧的观念、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求得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反思实践的结果可能与前面的结果或一些理论不相同甚至相反, 这就要再反思, 再实践。

3、反思就是摒弃那些陈旧的过时的观念, 积极接受新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常常受多年教学经验的影响, 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行为方式上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新的教学理念难以打破这些观念。通过反思, 可以使自己将已有的经验、理念与新的理念、他人的一些理念作比较, 从而使自已的观念更新。

4、反思是积极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手段, 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式, 使自已的教学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与合理化的表现。

5、反思是积极拓展思维方式, 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

发展思维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活动最终将以教学效果, 学生的能力水平来衡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只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水平和经验指导下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与教学理论和经验方面的差异。通过不断的反思, 寻求产生差异的原因, 师生的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包括自身的教学情况、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反应以及对过去的一些理论的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反思教学理念。由于受教学经验的影响, 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又出现走老路的情况。所以课后的反思就显得必要。

2、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堂课下来, 常常出现与自已预期的效果不同的情况。这就需要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只有不断反思, 然后再实践, 才能使自已在以后处理类似的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3、反思教学的行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一些突然发生的情形是自已始料不及的。学生在教学中提出一些自已没有想到的问题, 还有一些突发事件, 自已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否恰当等。

4、反思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常是在备课时就设计好的, 比如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那么这些手段在教学中起到自已设想的作用没有。如果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则要反思, 这些手段为什么不好, 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良, 这些手段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吗?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手段是最能发现其不足之处的。

5、反思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同样大多是设计好了的, 但同样会出现一些自已意想不到的问题。则需要反思自已在某一环节是否处理得当, 时间的分配上把握得是否准确。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显得思路清晰, 有无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的情况, 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是否得到了体现, 在教学环节中是否给予了学生宽松的环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等。

6、反思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经过课堂教学检验后就容易发现其是否设计适当。通过反思, 去发现这些内容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如何, 相关知识自已把握得是否准确, 还有无欠缺, 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起到作用没有, 某个问题还能否加以变化与延伸, 有无更合理的解法等。

7、反思学生。

反思学生在完成这一部分内容的过程中的反应如何, 准备是否充分, 他们在教学中的反应是否如预期的那样, 对知识理解程度如何, 分析出现某些失误的原因。如果还有其它的解法, 学生为什么没有提出来, 其错误的根源在什么地方等。

三、教学反思的方式

在教学工作中, 反思可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

1、及时写出教学后记。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当时, 教学感受是最深刻的, 本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在此时最能够体会得到, 因此这时要及时完成教学笔后记。

2、与他人探讨。

将自已遇到的困惑提出, 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通过探讨, 也许会得到更合理化的建议, 一些自已没有想到的问题有可能在别人的启示下会出现新的思路。

3、了解学生。

课后可与学生交流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学生同样有可能提出一些自已没有想到的问题, 对一些题目还有更加简洁的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也许能使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者如梦初醒, 这也是反思课堂教学效果, 了解自已的教学情况的好办法。

4、观看教学实录或与他人的教学课作对比, 这也可以反思自已的教学情况如何。

5、进行案例写作。

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让自已困惑不解的问题, 把这些问题写出来, 其实也是一个反思过程。这样会加深自已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识, 正确认识自已在某些问题上的缺陷, 了解自已在哪些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上还存在不足, 促使自已不断的学习和加强。促进自已向专业化、学者型教师发展。

应注意的是, 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的对自已教学的情况进行回顾, 而是要在科学的、专业化教学理论指导下,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得失, 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再总结再实践。新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经验型教师如果不积极站在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反思自已的教学, 终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读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第5篇

读书可以使人远离平庸,读书可以增加睿智,读书可以滋养教师的底蕴与灵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要让读书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必须正确地读书。教师要专业成长,就必须筑起专业知识的金字塔,即要积累教师成长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我们读魏书生的书,学习其教育之法;读于永正的文章,领悟简单教学之谛;读教育理论知识方面的书,提高我们的执教能力。读后有所感悟则及时记录摘抄下来,还可以联系实际写写反思或博客日记。这些专业知识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素质和能力。教师的日常工作任务是比较多的,但是不论教学任务多么繁重,一定要挤出时间坚持读书学习。很多名师在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会说起自己读书的经验。很多教师都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执行。

以促进性评价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6篇

一、“促进性评价”的实施背景

1.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校原来实施的教师评价制度,是以终结性、行政性和奖惩性为特征的结果性评价制度。这种评价方式具有评价采样滞后,评价带有指令性和强制接受性,评价标准带有单一性与执行的不可变通性,评价与职称、待遇硬挂钩等不足,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 发展性评价仍需进行必要的本土化改造

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摒弃奖惩性教师评价,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试图通过评价让教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帮助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人发展规划,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下列几方面的问题:⑴过于注重评价过程,轻视评价结果,使得教师失去了同行横向比较所能获得的信息。⑵过于强调质性评价,标准化程度低,在操作上难以把握,随意性比较大。⑶评价过程中涉及的材料过多,整理分析工作量大,最终流于形式。

从目前的教师管理实践来看,单纯地按发展性评价模式实施评价,完全让教师通过自我纵向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建立自我奋斗目标,产生行动动力,似乎过于理想化。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性评价尚需进行必要的本地化改造。

3.“促进性评价”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果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都有其存在意义,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以评价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评价模式,即“促进性评价”。这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指向、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的一种教师评价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将评价作为一种诊断手段

将多元化评价渗透于教师的各种活动与培训之中,指导教师发现问题、认识自我、自觉反思、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2)将评价作为一种评定手段

对教师进行成就评定,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定位,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促进性评价”也以横向比较为手段,对教师进行阶段性业绩评定,帮助教师树立阶段性奋斗目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外在动力。

(3)将评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教师发展规划时,就充分考虑了教师评价的积极意义和各环节的评价策略。将教师评价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将教师参与各种培训活动的表现纳入教师整体评价体系。

二、“促进性评价”的操作框架与实施原则

1. 实施“促进性评价”的基本操作框架

“促进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性评价”是在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性的教师活动与培训的前提下,将评价的触角深入到各种活动之中,对教师适时地进行评价性引导。其基本操作框架如图1所示。

从操作的基本框架我们可以看出,“促进性评价”模式将评价分成两类,一类是以“诊断”为输出结果的过程性评价,一类是以“评定”为输出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两类评价相互连通,且都是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教师的个人发展计划之下有序展开的。

2.“促进性评价”的实施原则

⑴发展目标的协约化和梯级化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教师的主动发展。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个人专业发展年度计划、参加培训活动的计划。学校将教师个人年度发展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纳入教师年度评价之中。

为配合教师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学校根据教师的教龄和工作情况,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成“新手阶段”、“优秀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等,并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设置不同的培训项目,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根据教师职称年限跨度较大、高级职称过早封顶的现状,我们在教师原有职称的基础上,建立了“星级教师”制,构建以校为本、分层评价、梯次提高的教师评价体系,为教师设立更多级次的外在目标,创设更多级次的评价机会。

⑵ 评价介入培训活动

一是对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及时的技术评价,以达到进行过程性微观引导的目的;二是对教师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实时记载,为总结性评价收集材料。

⑶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评价目标的一致性

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对教师教学的引导性评价,可采用课堂调研评价法、微格教学评价法、活动介入评价法等。对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可采用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材料查阅与向评估委员答辩相结合的方法,也可采用目标合同评价法、典型案例评价法、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袋评价法等。

无论采用何种评价形式,都应紧紧围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核心。在具体操作中,尽量采用互动方式进行;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建立评价对象申诉制,强调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三、“促进性评价”的具体实施

1. 在教师活动中实施“促进性评价”

“促进性评价”模式,将评价渗透到教师的各种活动之中,使这些活动真正成为了促进教师反思、引导教师进步的平台。下面列举的是几种常用的活动模式。

⑴以自我评价为主的促进反思型模式

该模式注意到教师反思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独特意义,无论是在总结性评价还是过程性评价中,都突出了自我评价与反思的地位。其中,“教师个体微格教学活动”和“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就是以自我评价与反思为中心环节来设计的。这两项活动的基本流程如图2、图3 所示。

“教师个体微格教学活动”是一种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活动模式。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评价-反思-提高”的循环过程,给教师创设了一个比较宽松的活动平台,让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能够以追求卓越的眼光,来解剖自己的课例。决定该活动方案有效性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追求卓越的意识和动力。因此,一般在活动后期,我们都设立一个课例评比活动或案例反思材料评比活动,以设立阶段性目标的方式,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活动注入外部动力。“教师教学展示活动”是一种以自我反思为主,但在活动过程中引入他评竞争机制的活动模式。

以上两种活动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评价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起到了转承上下的核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评价的成功与否将成为活动成败的非常关键的因素。

⑵以他评为主的引导型培训活动模式

“学科专题研究”是一种以他评为主要形式的引导型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培训活动(见图4)。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以一种较宽松的方式促进教师思考,并以评议、点评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方向性引导。在活动中得出的结论,对全校今后的教学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2. 年终总结性评价的实施

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下,年终评价是以比较、定位为主要目的的终结性评价。但“促进性评价”模式注意充分挖掘年终评价的促进意义。除“定位”自然产生的比较效应之外,在评价的过程设计方面,充分发挥自评、交流、材料介绍等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将定量评价和材料的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定量评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见图5)。

教师参与各种活动与培训的情况,学校在年终评价时,会以定性材料的方式提供给教研组和年级组,作为教研组和年级组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这对教师参与学校活动与培训起到了终端督促的作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张祥明. 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7篇

总结近几年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 即抓住一条主线, 做到两个“三结合”, 突出“三个重点”, 落实四个策略, 实现“五个一”, 反思六个问题。

一、抓住一条主线:以校本研修活动为主

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和整体规划的需要, 由学校发起、组织, 旨在满足教师个体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实践证明, 校本研修这种形式, 对于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对于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对于弥补当前继续教育资源的不足, 有多方面的现实价值。因此, 我校从校长到具体运作部门, 都非常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我们在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和院校组织的培训、教研活动及自身的学历进修外, 每学年都把校本研修活动列入学校计划, 精心安排, 认真实施。我校每学年举行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平均40次以上, 同时组织去外地考察学习培训的有60人次以上。2006~2008两学年学校用于外出培训的经费约21万元, 请北师大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指导的经费约8万元。

二、做到两个“三结合”:教学、教研和培训结合, 通识培培训训、分层培训和人本培训结合

教师成长道路有常规道路和超常规道路。常规道路指的是传统的拜师傅、结对子, 这需要教师付出十分辛苦的劳动, 加上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这条成长道路漫长, 而且只是简单的观察模仿, 容易使人类同。而超常规道路则要求教师广泛学习理论, 再进行大胆而小心谨慎的实验, 最后探索出规律。我校是一所新学校, 老教师少, 新教师多, 走常规道路存在老教师少的问题。另外根据我校的目标——争取在五年内成为名校, 如走常规道路教师成长的时间太长, 满足不了我校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 超常规道路是适合我校教师成长的道路之一, 实践证明, 我校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我校校充分利用北师大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通识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听课、评课、指导教研活动。四年来, 邀请教育部官员、北师大教授、英美学者以及省市教育专家达80多人。

学校还根据各类教师的需求, 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导师制”培训:对参加工作不足三年的教师, 采取导师带教的培养方式。“名师工程”培训:对骨干教师, 学校启动了“名师培训工程”。2005年引进教育部“以学术能力为本的名师培训”项目, 选送25人, 学习怎样读书写综述、开展教育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 逐步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目前我校已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 省级骨干教师12位, 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 市级骨干13名。“量体”培训:我校有部分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属各学科领军人才, 为了使他们度过高原期, 稳步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 学校聘请大学教授或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 对其进行一对一定向培训, 目前有三位高级教师和北师大教授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书。

三、突出“三个重点”: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培训训、“教学研究”培训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 我们主要抓政治学习制度, 采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定期总结反思的方式。2003年建校伊始就确定了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法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工作思路。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教师行为规范》, 从仪表、语言、风范、思想、信念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明确每位教职工在师德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 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实践活动。如德育教育论坛, “我喜欢的职业操守语”的撰写、推荐和评选等, 引导教师在业务上求深求精。每年都对班主任、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推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 将师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每年开展一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 采取学生问卷、考评组评审、领导小组认定等办法, 使评选公开、公平、公正。学校建立校园网, 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 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中和教师自律意识的提高上, 收效极为明显。

在“教学能力”培训中, 主要抓青年教师的“导师制”、教学基本功培训和展示、课堂教学创新比赛等活动。我校每年12月份举办“新课程杯”课堂教学创新比赛都把教学技能列为一个评价项目;每学年进行一次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或比赛, 内容包括硬笔书法、普通话能力、常用简笔画、课件制作、试卷制作等。如2007年举行教师硬笔字比赛、简笔画比赛, 2008年举行硬笔字、简笔画作业评比, 2009年举行粉笔字考核。对在校内比赛成绩优异者我们优先推荐参加上级部门举行的比赛, 并免于参加下一轮相应的基本功培训, 这样通过比赛、考核使教师对教学基本功做到常抓不懈。

在“教学研究”培训中主要抓读书自修, 开展“一组一题”“带题进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活动。为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大力倡导教师多读书, 读好书, 争做学习型教师。每年寒暑假校长向全体教师赠书, 布置阅读并撰写心得体会或研究论文, 开学之初进行评选。课题研究的过程, 也是教师学习理论、探索实践、提高教科研能力的过程。我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 提倡“带题进课堂”, 科研、教研、教学一体化。建校以来我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区级近30个课题。这些科研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使教师少走弯路, 提高效率, 也使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轻松。

四、落实四个策略:管理从“严”, 形式从“细”, 问题做““精”, 结果必“思”

1.管理从“严”。我们对校本培训的管理做到严格制度, 严格纪律, 严格操作。我们制定了《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和《校本培训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 在各种培训活动中加强过程的监控, 每次活动都有点名签到和活动记录, 影响比较大的活动还要在校园网上发布消息。我们还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 记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的成果, 学年末进行评价和交流。

2.形式从“细”。在培训中我们注意从细微入手, 细致操作, 细心组织。如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 由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我们要审查导师的资格, 召开拜师会, 制定《新教师成长手册》, 规定了师徒交流的次数和主题, 相互听课的节数, 各种计划、总结及公开课等需要导师签字等, 都有详细规定, 期末和学年结束时一项项验收。对教师的“两笔一画”基本功培训, 我们已形成制度, 每年都进行培训和考核, 至今已编辑了两本“硬笔字、简笔画练习丛书”, 并表彰了一批培训积极分子。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 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3.问题做“精”。校本培训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活动, 因此, 我们在培训中做到精确提炼, 精心设计, 精细实践。如针对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随笔等写法容易混淆的问题, 我们请本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开了讲座, 还结合五周年校庆出版的《探索》文集, 把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文稿分目录编辑, 以便让教师参考对照, 在每届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把评比“教学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等。

4.结果必“思”。我们强化教师自我反思的渠道, 引导在新课程践行中坚持多方面反思, 如研究活动中的反思、参观学习中的反思、读书活动中的反思、观摩课堂后的反思、与学生谈话中的反思、与专家对话中的反思等。特别强调课后的反思, 对教师备课本中的“教学后记”, 我们提出五点实施建议: (1) 思想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要求; (2) 内容上一事一议, 一得一记; (3) 写法上有感则长, 无感则短; (4) 时间上记录及时, 一课后随想随记, 每个教案后必写; (5) 学校定期检查审阅。每学期检查、展示、交流教案, 现在教师都养成自觉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通过这样的要求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提高实践能力, 生成教育智慧, 使反思教学成为教师的专业行为。

五、实现“五个一”

“五个一”就是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 创建一批特色明显、卓有成效的培训项目, 开发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建成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开辟一条通向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校本培训之路。

1.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我们通过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各层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同时通过不同层次的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及教学技能比赛, 促进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目前我校共有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 省级骨干12位, 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 市级骨干13名, 区级骨干15人, 合计占教师总人数的35%。他们在我校历届高考、中考和小学毕业会考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教育科研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培训项目。我们充分利用北师大的教育资源, 经过几年探索, 在教师赴京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等方面创建长效机制的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教师参与面广, 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3.开发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为了满足教师继续教育需要, 我校加大投入, 在校园网上搭建五个资源平台。一是数字图书馆, 目前已有1.1万册电子图书, 最近通过发动教师选书, 很快会增加到3.5万册。教师既可以在校园网内使用, 也可在校外使用, 还可以下载图书 (即图书借阅) , 甚至可以在上面写书评、导读等。二是报纸期刊资源库, 其中期刊库包含了1994年至今的1286种与教育相关的期刊、杂志全文数据, 报纸库包含了2000年至今210种与教育相关的报纸全文数据, 总数据量达2.5T, 并且数据进行分类索引, 检索使用非常方便。三是“国之源”资源库, 它是一个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库, 内含1—9年级各学科教学资源, 其中有图片、动画、视频、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法学法指导、课堂练习、测试题等。四是清华同方“动画课堂”多媒体教学工具包, 内含2300多个动画, 其中初中1500多个, 小学800多个, 这些动画覆盖了中小学主要知识, 满足日常课堂教学需要。五是视频点播系统资源库, 内有本校及外来的教学课件, 教师可随时学习和取用。

4.建成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培训学习、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借鉴外校成功的经验, 我校先后建立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优秀教研组评选方案》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其中涉及校本研修的制度就有11个。这些制度保证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成效。

5.开辟一条通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校本培训之路。就读我校的学生家长一部分是失地而成为城市居民的当地农民, 一部分是购买商品房的业主。他们高度关注学校教育, 但又不会正确引导孩子。所以我们把校本培训延伸到了家庭。中学部、小学部分别成立家委会, 定期举行家委会和家长会, 邀请家教专家给教师和家长做培训;班主任、年级组长和家委会成员举行家校合作教育研讨会;设立教学开放周, 请家长进班听课并座谈;在校园网上搭建“德育网站”, 内设“家校互动”“教子有方”等栏目, 刊登校园新闻和家教文章等。2008年12月19日《厦门日报》在报道改革开放30周年城市巨变时, 以“校门口的那排布鞋”为题写了我校为改变当地家长的一些陋习, 学校特意买来布鞋放在校门口, 请穿拖鞋来的家长换了鞋再进校的做法, 这就是用实际培训来提高家长文明素质, 通过教育家长来实现家长教育,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实践证明, 校本培训实现了家校教育的互联、互通、互促。

六、还需要探讨的六个问题

一是要不仅仅把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活动来运作, 更要把它上升为一种课程来设置和开发, 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它涉及到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必要在每次主题培训前, 对教师进行需求的调查, 征求意见, 但这又很花时间和精力。

三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已经满负荷的情况下, 既要开展集体性的培训活动, 又不过分增加教师的负担, 使教师能从心里认同培训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这也需要组织者深思的问题。

四是在教师培训中, 教师往往重视校外的教育资源, 轻视校内的教育培训资源, 所以, 挖掘、培育和壮大本校的培训资源, 发挥它的亲和力和教育力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五是教师年年培训, 培训种类繁多, 但我们组织者有没有反思过这样一些问题:每场的培训, 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老师们是怎样看待这场培训的?培训后, 教师的哪些能力得到提高, 哪些能力没有提高?等等。

六是如何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内驱力, 并把继续教育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 强化紧迫感和危机感,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8篇

一、以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意义

“十二五”期间, 农业信息化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信息技术集成化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 农业信息化已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飞跃式发展, 实施农业信息化是必经之路。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农业现代化战略成败的关键, 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大举措。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强劲后力, 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出农业发展的潜能, 创新服务体系, 拓宽服务领域, 强化服务职能,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农民致富铺就一条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 以更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强国

二、国内外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现状综述

(一)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历程。通过研究表明, 许多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都是大致从主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的20世纪50、60年代开始, 又通过10来年的努力, 把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作为工作重心来抓,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把涉及到农业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自动控制的研究开发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了研究重点, 这三个阶段。许多发达国家把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己经渗透到农业涉及到的各个领域, 己经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己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二) 国内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历程。我国是农业大国, 经过多年的探索, 国内农业信息服务的研究己经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我国地域辽阔, 如何通过农业信息化服务将不同服务区域的各自特点发挥出来, 提高其在农村的实用性和拓展性, 使农民从这些农业信息资源中真正获得可观的收益, 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是我国在农业信息服务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利用现有的农业服务网络信息平台的大量农业信息资源, 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成为可行, 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农业信息平台, 加强国内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以消除不同偏远贫困地区产生的农业信息数字鸿沟问题, 这对消除地方贫困差异的政策落实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不足之处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目前传统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渠道、科技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和实用信息技术培训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且缺乏双向互动交流, 农业信息的滞后性不能满足许多农业信息具有时效性的特征。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不足之处具体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采集范围还比较窄;二是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三是农业信息人才储备不足;四是农业信息提供内容不全;五是农业信息引导力度不够;六是农业信息资金投入不多;七是农业信息化数据平台不统一。

另外, 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 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完善, 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统筹规划和有效监管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适合我国统一的农业数据库平台, 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具有实效性的特征, 以致造成许多农业信息失真, 这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会造成劳民伤民的不良后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全面贯彻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联合建设统一标准, 资源共享互连互通的指导方针。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 制定法律, 完善信息获取渠道, 全面落实农村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 以信息需求为导向,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农业权威性和一致性的信息网络体系, 来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利用等环节的现代化。

(二) 建立和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把握信息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操作层管理朝综合的决策型管理方向发展趋势, 要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 不断使信息网络服务逐步从国家到地方, 最后延伸到农户, 通过多种途径, 达到农业信息无缝结合, 充分调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社会各阶力量密切合作, 形成一条龙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建立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建立一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加快推进信息农业信息化产业化,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有序化。以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龙头农业企业、养殖大户等为重点, 加强地理信息、遥感、自动控制、智能农业机械等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等一系列示范工程的形式展开工作, 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效益的发展, 切实为农业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 加强农业信息化教育和培训。为全面提高农技人员农业市场信息化业务能力, 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 培育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是很有必要的, 以满足当前我国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大力开展信息化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 提高广大农民获取、利用信息化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一批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人才, 使他们具有信息搜集、识别、加工、处理、应用、反馈和预测分析的能力。

(五) 加强领导, 增加投入, 切实推进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一是增加政府投入。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性高度出发, 加强领导, 统一认识, 把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来抓,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二是农业企业要把好成本控制、风险与收益关, 确保企业资金流通和安全, 要开源节流, 增收节支;要通过短期贷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 做到专款专用, 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让人头疼的“三角债”。三是鼓励社会各阶力量和各种配套计划共同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工作, 提供涉及农业资源、生产、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支持, 切实推进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

四、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内容, 它左右着农业现代化将来发展的方向。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从总体发展来看, 正处于由传统农业转变到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应和实现工业化并驾齐驱发展, 创新服务体系, 拓宽服务领域, 强化服务职能,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农民致富铺就一条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

参考文献

[1]郑业鲁.唐字清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解决方案探讨[J].南方经济, 200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8, 7

以标准化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 第9篇

1 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的意义

畜牧业标准化的内容十分广泛, 它包含了生产、管理、加工, 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 贯穿于畜牧业种、料、养、防、治、销的全过程。畜禽圈舍、品种, 饲料营养及质量、兽药质量、畜产品加工等都必须达到无毒副、无残留, 无公害的安全卫生指标, 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保证人畜健康。目前, 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畜产品提出了安全、优质、多样和多层次的新要求, 绿色消费已成为时尚, 畜产品出口关税壁垒虽有所降低, 但绿色技术壁垒则越来越严格。因此, 以标准化生产推动畜牧业发展已成为历史必然性。

1.1实施标准化生产是与国际接轨、开拓畜产品大市场的需要

目前, 我国畜产品出口虽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但却面临着发达国家在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诸多方面设置的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畜牧业要与国际接轨, 就必须首先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技术标准, 并将标准量化为生产经营者可以掌握的统一标准。其次是规范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企业化管理的标准化生产, 使传统的粗放型畜牧业向集约化畜牧业转变。再次是根据市场变化, 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 不断调整和提高标准, 使畜产品与工业品一样成为真正的标准化产品, 以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 带动畜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1.2实施标准化生产是促进畜产品流通, 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和促进畜牧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

畜牧产品和生产规模标准化, 可有效地防止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之类的不正当竞争。在标准化面前, 每个畜禽饲养者、畜产品加工和销售者、每个兽药和饲料供应者, 地位平等, 机会均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结构, 实现产业升级, 这是一个客观规律。畜牧业产业升级包括产品、结构、组织形式等各方面, 所有这些都与畜产品质量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阶梯原则相一致。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的阶梯原则, 完全符合畜牧产业不断升级的需要, 并在畜牧科技的推动下, 不断地推动畜牧产业的升级换代。

1.3实施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要

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实现标准化, 在大生产过中, 运用现代的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生产, 那么贯穿整个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就是标准化。标准化可以使生产达到预期的目标, 实现生产的最优化状态。在其产品也相应提高同时, 通过制定统一的投入品安全使用、动物防疫标准.在本系统内实施可以实现提高畜产品质量的目的。

1.4实施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畜牧生产者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把科技进步、科研成果, 规范形成畜牧生产者便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模式, 不仅为转化科技成果提供了有效途径, 而且对于更新生产者观念, 改变传统习惯, 促进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精细经营的转变, 促进农民和其他经营者由小生产向诚实守信商品生产者转变, 都具有重大意义。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的进程, 说到底就是推广普及畜牧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 就是增强畜牧经营者法制观念和质量意识的过程。

1.5实施标准化生产是政府的管理需要

标准化制定标准、发布标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政府通过制定有关标准进行宏观管理, 特别是畜产品安全标准、保护生态环境标准、重要的品种资源标准等。要求生产企业要达到标准所设定的基本指标.通过制定、发布、宣传、培训和推广实施标准.达到标准化管理的目的, 这是实现宏观管理的另一条途径。

2 畜牧业标准化目前存在问题

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发布的畜牧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100多项, 我省发布实施的畜牧业地方标准也有几十项, 其中大多数没有和国际接轨, 无论是数量还是技术水平都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就是现有的一些质量标准也没有被很好地执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

标准体系的完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标准本身的配套性, 如一个产品, 在其原料选备、产地环境、生产加工过程、产品质量及检测方法等产前、产中、产后都要有相应的标准, 特别是要有生产过程监控标准。二是国标、行标和地标配套的合理性, 三者之间应层次清晰, 行业标准之间应避免重复交叉等不协调现象。国标要考虑国情, 要有统一性, 行标应尽量与国际接轨, 突出先进性, 地标要有地方特色, 三者应各有特点、互相补充, 共同发挥作用。然而, 我们目前的问题在标准体系的两个方面都有欠缺, 标准数量少且不配套, 标准制定重科研、轻市场、实用性差。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或有标难依的现象很多。严重制约着畜牧标准化的实施

2.2标准体系本身存在的缺陷

畜牧业标准中有很多标准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订, 其技术方法已经落后, 对指导生产没有实际意义。同时, 畜牧业标准多集中在畜产品的产前和产中的环节, 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较少。如畜产品的分级、加工、包装等不够标准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畜产品上档次、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2.3畜牧业标准化与国际标准衔接不够

我国大部分畜牧业标准是在加入WTO之前制定的, 因而这些标准偏重于国内标准, 缺少与国际接轨的标准。甚至有些标准, 比如检测方法类, 到目前为止行业标准居多, 统一的国家标准少, 因此按照我们目前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 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畜产品的对外贸易。

2.4畜牧业标准化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过去, 我国长期农产品短缺的国情, 使人们长期地把目光集中在提高畜产品产量上,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的忽视。这种强大的惯性和思维定势, 阻碍了畜牧业标准知识的普及。目前, 我国许多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仍然被束之高阁, 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向广大农民普及, 没有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的比重仍然较低, 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现象。

3 如何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3.1制定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划

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 落后的规划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投入只是整个生产当中很小的一部分, 但从整体效益来讲, 意义却非常重大。规划要着重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科学布局。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两型社会和土地利用规划, 确定畜牧业发展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二是合理规划区域载畜量。对适养区开展区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根据水环境容量和耕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 确定区域畜禽养殖数量, 规划布点养殖小区 (场) 。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 在发展养殖小区和推进一村一品的建设中推进环境整治, 改善村容村貌在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 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 推进两个文明建设。

3.2完善畜牧业标准体系

尽管我国的畜牧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为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 目前的畜牧业标准已不能满足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无论从标准数量看, 还是从标准的技术水平看, 这些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已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提高畜产品质量、扩大内需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要实现畜牧业标准化, 必须首先制订出科学可行的标准体系。

3.3建设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示范场建设

有关部门应广泛开展畜牧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在建设的设计中, 应考虑地方的特点和企业的基础条件, 重点建设大宗畜产品的标准化示范基地, 推广标准化管理规范的“公司+农户+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畜牧业标准化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政府应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配套, 逐步扩大示范区域和范围。

3.4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

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和畜牧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畜禽养殖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检查其是否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 特别是在动物疫病防治、兽药和饲料等投人品的使用等方面, 逐步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 促进其进行标准化生产

3.5推行科学的标准化

在欧盟, 养殖业广泛应用GAP (良好农业操作规范) ;在北美, 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应用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将这些先进的管理体系应用于我国的畜牧业生产.提高我国的畜牧业标准化水平。

3.6研究技术标准和适合我国的标准化技术体系

标准是对科研成果的总结, 是标准化的科研成果, 没有科研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标准文本。因此我国应加快畜牧业标准和技术体系研究,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尽快使我国畜牧业标准和技术体系与国际通行做法对接, 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提高我国畜牧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为扩大出口提供必要的准备。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中应明确提出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充分利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畜牧业产品检测机构的技术优势和力量,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探索标准化为畜牧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服务的途径把畜牧业生产纳人标准化管理轨道, 推动产业升级, 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3.7逐步实行畜产品市场准入

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逐步实行市场准入, 可以先从比较成熟的大宗畜产品开始, 在市场准人的初期先从比较容易管理的超市和批发市场开始, 然后稳步推进。

3.8加强标准的普及、宣传与培训工作

标准只有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实施标准只有变成生产者的自觉行动, 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长期以来标准化对多数畜牧业生产者来讲, 还是一件陌生的事物, 许多基层的畜牧科技人员对此也知之较少, 畜牧业标准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远没有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因此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手段通过各类新闻媒体、科技周活动以及科技项目, 大力加强畜牧业标准的普及、宣传工作, 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应充分发挥科研、教学和各级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广泛开展畜牧业标准化的培训工作, 逐步提高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应培育和发展畜牧业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 引导各级各类标准化组织开展畜牧业标准化咨询服务, 扩大服务咨询覆盖面。

摘要:近年来, 标准化工作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国家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 推行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 将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笔者现就加快本省畜牧业标准化工作, 从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的意义、畜牧业标准化存在问题及如何实施畜牧业标准化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畜牧业,标准化,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广新.畜牧业标准化涉及的问题[J].中国牧业通讯, 2004, 8:54~55;

[2]、匡传佑.浅谈畜牧业标准化的几个问题[J].湖南畜牧兽医, 2004, 2:10~12;

[3]、辛盛鹏, 田莉, 奚增禄.加强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的建议[J].中国牧业通讯, 2004, 9:42~43;

[4]、辛盛鹏, 田莉, 武玉波.我国畜牧兽医行业为什么要搞标准化[J].中国牧业通讯, 2006, 7:10~12;

[5]、叶素成.浅谈我国的畜牧业标准化建设[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7, 5:87;

以读书促进专业化发展 第10篇

一、教师博客的内涵及特点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约姆·巴格(Jorn Barger)于1997年将两英文单字合并为Weblog后,引申为以网页的形式作纪录的意思。后来皮特·麦侯尔(Peter Metholz)于1999年把Weblog拆解成We Blog。Web含有群起行事的号召意味,至此,Blog逐渐被视为一个单字。教师博客之所以能被教师群体接受,是因为与其他类型的博客相比,教师博客由于其应用主体的特殊性,而具有自己的特点。

其一,教育性。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博客的内容必然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联系密切,也就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给教师带来深刻体会的一些事件。可能是发生在课堂上的某个状况,也可能是发生在教师身边的一些事情,或者是某次听讲座的经历,又或者是对某本书的读后感,甚至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其内容可能相对庞杂,却必然是许多与教育相关的内容和素材,比如自己的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后反思等。

其二,反思性。

教师在博客上书写内容,使教师随时随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成为可能,因此,相比其他类型的博客更具有反思性。教师通过对一些给自己深刻体会的事件的回顾、记录,理清自己的思路,通过对实践中所发生事件的梳理、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提升智慧。

其三,创造性。

教师博客具有与其他博客一样的开放、共享的特点,使同行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成为可能,他们之间的互动、碰撞,使知识的创生成为可能。一线的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博客上书写鲜活的教育案例,容易引起同行的共鸣,得到同行、专家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给予的评论,会促使新的知识的产生。

二、教师博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博客在教育领域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通过博客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教师博客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缺少交流者。教师博客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为它的使用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使交流的范围不再仅限于本校、本地,同时也给了教师接触专家学者的机会,应该予以充分的利用。但是,由于很多教师个人博客的知名度不高,很少被他人浏览,使得博客的交流受到限制。

其次,缺少与实践的对话。在教师博客中,很多教师虽然对教育热点和实践难点问题给予了关注,但却对如何将对已发生问题的理性思考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内容有所欠缺。有价值的教学反思需要依托于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没有教育理论指导的反思难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而没有实践的反思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反思更具有价值和指导意义。

再次,博客应该更多体现教师的学科资源。如果能立足于教学实践,并上传一些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将博客建设成同步的课程辅导,使博客转变成与学生家长、更多同行沟通交流的工具。博客除了展示自我,还应该成为互相交流和结交朋友的平台,这不仅使教师的视野更加开放,并且吸纳力也会进一步增强。当思想和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以教师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强调教师自我反思

教师要有怀疑精神,任何教育理论都不是万能的,都有适切性的问题。教师要敢于对某些教育方式进行批判的思考,看到不足,使其合理完善。对于人们反对的教育方式,则要思考它可以借鉴的内容。教师只有对自己固有的观念提出质疑,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才可能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当教师以一种崭新的角度来看待、分析我们常见的教育教学行为时,才有可能写出触动人们心灵的、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深层次的反思,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自己的博客,并发表评论。

(二)加强教师专业引领

撰写博客的教师可以与专业研究人员合作,通过参与专业人员课题的方式,展开一系列讲座、听课、评课活动。专业研究人员可以参与到教师教育生活实践中,与一线教师一起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教研能力,而且,以此方式进行的合作,更容易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促使他们自觉地更新教育理念。

(三)为教师博客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

很多教师没有开博客的原因,是对博客的特点、功能和技术不太了解,缺乏系统的学习。因此,可以考虑将教师博客和教师培训相结合,这样一方面教师系统地掌握了博客技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博客记录培训内容,交流培训心得,强化培训效果。另外,如果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能够经常浏览所在辖区的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及时对优秀日志给予反馈,对日志发表者给予适当激励(如号召其他博客群成员向其学习),信息技术教师获得赏识、认可和成就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博客群的积极性。

(四)建立教师博客群

教师不是一个孤独的职业,需要一个群体共同分享和承担。组建教师博客群,更能发挥教师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博客群主要是以教师的个人博客主页为基础,在博客站点以“群”的方式组建教师博客组织。建立教师博客群,不仅能拓展教学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师个人及教师群体的学习与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群体的反思能力,还能在博客群组的交互活动中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对博客日志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研究、改造、细化评价行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建立有效的教师博客评价机制,不仅可以使博客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可以激发教师写博客的热情,以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摘要:博客在教育领域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通过博客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就如何优化教师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从教师博客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加强教师专业引领、引入教育行政力量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及策略。

关键词:博客,教师专业发展,反思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邵天琦.论教师博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

[3]余文森.教育一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航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以教研组为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11篇

一、研训一体化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我们围绕这个核心,抓好了教研组的学习、培训、研究,做到了研训一体化。

1.抓好教师理论学习

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引导教师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关注个人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更注重合作学习、群体反思和团队建设,注重发挥学习型组织的作用与功能。

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引导教研组合理制定、实施、调整发展规划,设计有关方案,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与本组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计划。突出本组的个性特点,在满足共同需求的基础上,重视教师个性特点的张扬,促进不同教师自身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形成。

组织教师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以书为友,与经典为伴,与先哲对话,遨游书海,吮吸书香,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丰厚人文底蕴。引导教师读哲学书籍,用哲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正确的方法论,去指导教学实践;读教育理论书籍,始终站在理论与改革的前沿;读教研文章,学习别人的优秀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方法,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实践。

2.深入开展校本培训

除利用教研时间进行学科培训外,重点开展了电教系列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培训的基础上,举行了课件制作比赛。同时,引导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互动交流,积极与专家进行对话,从而及时、有效地解除了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的困惑。由于重视了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自主、选择、开放、互动的培训成为可能。

3.以课堂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

各教研组深入抓好有效教学的研究,努力打造“真诚、深刻、精致、高效”的课堂。抓好集体备课,深入推广“基于课例”的“六步骤”校本教研模式。学校经常组织开展高水平的教学能手示范课、业务领导下水课、人人上好一堂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以及学校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把部分课例做成光盘,进行课堂有效性的反复研讨。每周把全校《单元研究课一览表》挂在学校网页上,增加课堂教学的透明度,随时欢迎业务领导和所有任课教师去听课指导。

二、研究专题化

引导大家认识到,教研组不是以学科教学为唯一任务,而是需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等职能。所以教师既要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又要成为研究者。要立足于教研组,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经过反思、研究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探究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每个教研组都能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提出本组的研究专题,围绕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凸显教研组的教研特色。如一年级数学组将“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和“一年级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研究专题,深入开展计算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定期收集教师、学生、家长的典型经验及时交流。二年级数学组的研究专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美术教研组则一直将“画写结合,和谐发展”作为研究专题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五年级数学组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作为研究专题,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的拓展,研究专题的确立,使教研组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避免了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交流多向化

“如果你有一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人仍旧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名言,说的是交流的重要。多向的交流也能促进教研组建设。

加强学校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定期开展教研组长的汇报交流;二是经常开展专项活动的评比。每一项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活动,我们都注意开展检查、评比,既有利于交流,也促进了竞争。比如,在教研组文化建设时,我们提前布置时就安排好,给多长的时间,到时组织全体组长和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评比。各组很重视,等交流完后,有的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还有的组织全组成员都去好的教研组去学习,回来再改进;三是每个期末都评选校级优秀教研组,而且兑现奖金。钱不多,但是评上全组每人都有奖,增强了团队意识。

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与外部的交流。积极参加好研训中心组织的各项评比和研讨活动,把好的经验及时传达给每个教研组。同时,提供资金,积极支持教师外出学习,积极学习先进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宝贵经验。

我们还把学校网站的更新任务划归教研组,每学期评选优秀网页,并把网页评选结果纳入到优秀教研组评比之中。除了提倡个人建立博客网页外,提倡教研组建立自己的博客网页,老师们能够及时上传自己的各种教学资料和学生作品,利用学校网站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交流。

由于我校重视教研组建设,在“优秀教研组”创建中全员参与,层层推选,促进了整个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与成长。为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读书促进专业化发展 第12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深入, 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如何提升自己专业素质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且学校应加大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力度,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机会, 搭建平台, 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加强业务理论学习, 提升教师业务理论深度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面对各种具体问题。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业务理论知识。为此, 学校应围绕课程改革, 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 对教师进行多层面的业务理论学习培训。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 以便更好地解决研究问题。

1. 集中培训学习

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激发教师学习课改理论的热情。学校应该制定具体的学习制度, 以校长带头, 以科组为单位, 定时间定地点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学校可以通过购买相关书籍, 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观看教学实录、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等多种渠道为教师提供学习途径, 构建学习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学校内涵发展奠定基础。

2. 开放式学习培训

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的转变。学校要积极为开阔教师眼界, 提高其业务水平创造条件, 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只有开拓教师视野, 增加教师理论积淀, 才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以教学实践为平台, 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会面临各种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同时还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学校要大力开展“校本教研”, 重点要做到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1.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

为了让教师将深厚的业务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 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等课型, 促进教师将新的理念带入课堂, 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课后进行说课、评课、研讨等活动, 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2. 内外兼修, 大大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了更快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还应该加强校际联系, 多请名师、教学能手给教师上示范课, 传经送宝, 增加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淀。同时在学校内, 要经常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比赛活动, 以便丰富教师综合素质, 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以校本教研为根本,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紧密地结合, 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落实找到了结合点。通过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再学习, 成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1. 建立问题积累和教学反思制度

新课程改革对每个教育工作者而言, 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有困惑和疑问是必然的。为此, 学校要求教师将这些困惑、问题都记下来。要求教师每节课都写教前反思、教中反思、教后反思, 将问题归纳总结, 分析共性和个性,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2. 进行专题研究, 提升专业化水平

学校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将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困惑, 作为专题来进行研究。要把教师的常规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要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主题。专题性的研究活动的开展, 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 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生成调控下一篇:英语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