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范文

2024-09-03

语文答题范文(精选12篇)

语文答题 第1篇

一、审准题

关于审题的话题, 平时老师们说得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多读, 还具体给考生规定读两遍、三遍等等才能答题, 三番五次强调一定要读懂题, 才能下笔。可是, 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 考生怎样才能读懂题, 读准题, 不偏不离, 又要高效呢?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 总结以下几点:

1. 默读题目

这是中考的纪律和时间所规定的, 而且默读的速度比朗读的速度快。因为物理学原理决定: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2. 找准题目中的限制语和中心词

限制语是答题的方向, 如同航船中的指南针;中心词是答题的核心, 如同航船的舵手。当然限制语有直接性限制语和间接性限制语, 中心词也分直接性中心语和间接性中心语。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积累与运用”常有这样的限制语和中心词:

例一201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题:“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默读一遍不难找出直接性限制语“加点字”“完全正确的一项”, 直接性中心词“注音”。

例二201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题:“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我们发现直接性限制语却是“加点字”“有误的一项”, 直接性中心词“注音”。

例三2012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我们发现直接性限制语是“加点字”“完全正确的一项”, 而直接性中心词却变成“读音、字形”两方面。

例四2010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1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名著《》, 是英国作家_的作品。2这段节选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这里题1中的直接性限制语就是“这段文字”“英国”, 中心词是“名著”“作家”;而题2中的直接性限制语却是“这段文字”和“女主人公”, 中心词是“性格”。

有时限制语中还有限制语, 中心词中还有中心词。如201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默写题:“ (2) 根据提示, 写出相应的诗句。1刘方平在《月夜》中, 写春气萌发, 蛰虫涌动,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的句子是 _”这道题中大限制语是“提示”, 小限制语是“刘方平的《月夜》”, 大中心语是“相应诗句”, 小中心语是“春气萌发, 蛰虫涌动,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的句子”。“ (3) 选择性默写 (在下面四句中任选两句默写) ”, 限制语是“四句选两句”, 中心语是“默写”。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写作能力考查”部分的限制语和中心词, 特别是近几年来半命题作文的频频出现, 我们又来找找半命题作文中的限制语和中心词。

如2013年安徽省的作文是:“以‘那段_的日子’为题, 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 请你从“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 把题目补充完整。

(2) 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否则会被扣分。

(4) 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 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 考虑到内容的充实, 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除了直接性限制语所有的“【提示与要求】”内容, 以及标题“那段”外, 还有间接性限制语, 如题目补充为“那段温暖的日子”限制语就是在选材时就该选取那段温暖日子中与“温暖”相关的人、事、景等, 在此基础上, 还力求抒发真情实感。

因此, 我认为找准每一道题的限制语和中心词是审准题的最好办法, 审准题, 才能答好题。

二、答好题

如何答好题, 我的拙见有二:其一, 想明白;其二, 写规范。

1. 想明白

(1) 想明白中考的重要性。中考是考生读书九年来成果的最后见证, 也是考生备考质量的最后一次检测, 因此, 考生要想明白中考是自己读书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也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一定要认认真真对待这次中考, 并且充满信心。

(2) 想明白限制语和中心词的意思。即理解, 理解万岁, 理解就会, 理解对了, 理解到位了, 才能付诸正确的行为。如同船长能认识指南针, 也能使用指南针那样简单。

如201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阅读题《夜色清凉》中的“16、填空:本文的文学体裁是 _”有同学回答是记叙文, 就是不理解中心词“文学体裁”是指什么, 如果知道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类 (现在最流行, 也是广为接受的四分法) , 这就变成一个四选一的选择题, 本题就没有难度了。

再如2013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阅读题《幸福的秘密》中的第一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有的同学回答了五十多个字, 也就是没有理解限制语和中心词。本题中限制语“简洁的语言概括”的意思是语言简明扼要, 并且直白、全面。而中心词“主要内容”的意思就是最重要的, 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如果把这篇文章比成一句话, 只要找到这句话的主干主谓宾就可以了。

(3) 想明白中心词的相关知识点。如2013年贵阳市中考语文题:“2.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妖娆 (rɑó) 伫立 (chù) 法家拂士 (fú) B. 瑟缩 (shè) 拮据 (jí) 吹毛求疵 (cǐ) C. 怄气 (òu) 沉湎 (miǎn) 气吞斗牛 (dǒu) D. 雎鸠 (jǖ) 阴霾 (lí) 孜孜不倦 (zī) 。”本题中心词是“注音”, 并且要明白与之相关的知识:声母、韵母、声调、声调位置、拼写规则。本题中A.“妖娆 (rɑó) ”是声调位置错位, 正确读法应该为ráo, “伫立 (chù) ”是声母错误, 正确读法应该为zhù, “法家拂士 (fú) ”是古文特殊读法通“弼”, 正确读法只能读bì;B.“瑟缩 (shè) ”是平翘舌的问题, 正确读法应该为平舌音sè, “拮据 (jí) ”是平时的习惯误认导致韵母错误, 正确读法应该是jié, “吹毛求疵 (cǐ) ”也是平时的习惯误认导致声调错误, 正确读法应该是阴平 (现代汉语普通话调值命名) cī;D.“雎鸠 (jǖ) ”是违反了拼写规则, “ǚ”和“j、q、x”相拼时 要去掉两点, 所以正确拼写应该是jū, “阴霾 (lí) 同样是平时的习惯误认导致音节错误, 正确读法应该是mái。这样都清楚, 做这道题就轻而易举了。

考生能够做到想明白的三点很是了不起, 但不能做好“写规范”, 也难拿高分。

2. 写规范

(1) 卷面书写要规范。这一点对于每一位考生非常重要。除了每一位考生答题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以外, 还应该用正楷字书写, 保证卷面的干净、整洁, 甚至力求美观。其实在改卷过程中, 改卷老师在炎热的夏天, 连续几天, 面对电脑手不停, 眼不眨, 免不了疲倦和产生审美疲劳。如果考生的书写乱七八糟, 这里一个疤, 那里一个叉, 这里涂改液, 那里“网络线”, 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老师的批判, 即使你是写对的, 但是难以看清楚, 也就判为回答错误, 分数自然就受影响, 特别是作文, 那分数上下就大了, 所以每一位考生一定要书写规范, 让改卷老师心情舒畅, 让其感受到改你的试卷就是一种享受, 你的分数在同等水平的作文上就会往上高一些。这就叫态度改变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

(2) 答题语言要规范。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纽带,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 只有准确的语言才传达出准确的信息, 即是说只有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 才能准确地传达出自己所要传达的全部信息。中考语文答题不仅要求语言表述合乎语法规范, 还要求概括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文章语言还要求丰富性, 即优美而细腻。

如2013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考查的“语文与其他学科渗透专题”中的物理学科题:“1弹力是一种力。2弹力是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产生的。3弹力是物体要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提取上面材料的要点, 整合成一个单句, 给‘弹力’下一个定义。 (可适当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3分) 弹力是 _”本道题就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既要合乎语文的语言语法规范, 又要考虑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即按照“弹力是……的一种力”的主谓宾都在特定位置的格式, 再把材料23合并取其非重复性语言进行重新的语言组织, 即“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 再把这句话放在“……”处就可以。即“弹力是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一种力”。

再如2013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阅读题:“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任意选择一个对象, 并根据下面提供的句式, 写一段说明或描写的文字。 (答案中不能出现与考生相关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等信息;并非仿写本文中的句子) (5分) 句式:_ 很有特色。有的 _;有的 _ ;还有的_ 。真是 _ !这些都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有考生这样答:“花很有特色。有的红;有的白;还有的紫。真是好看!”你不能说是不对, 但是语言不具备丰富性, 太单薄了, 再有一点可参考本题的赋分为5分, 哪有这么容易和简单。还有学生回答为:“吃饭的人很有特色。有的三菜一汤;有的两菜一汤;还有的只点个怪噜饭。真是各有不同!”这样回答只能让老师哭笑不得, 太显低俗和幼稚了。这毕竟是中考, 考生答题应该具备初中生应有的品位。如果考生在答题时注重语言的优美和品味, 仔细琢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就可答好本题。如:“贵阳的地方小吃很有特色。有的辣, 辣中带香, 让你血脉贲张, 比如辣子鸡;有的甜, 甜里有糯, 让你满心甜蜜, 比如糕粑稀饭;还有的酸, 酸鲜美味, 让你吃得津津有味, 比如酸汤鱼。真是美食的大聚会, 吃了还想吃!”

因此, 中考答题的语言非常讲究, 既要合乎语法规范, 又要力求它的准确、品位、全面、丰富性、形象性, 才能获得满意的答案。

语文答题 第2篇

所有学科都要靠语文为基础。在高考中语文可谓是最简单的高考科目,高考语文考试包括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作文和古诗句。模块题目摸不着头脑?高考语文答题的时候有什么答题技巧,可以在语文考试中夺得高分。接下来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针对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插叙的作用是

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3.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4.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5.修辞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作文审题的训练很重要

如果高考语文审题出现错误,即使文章写得再出彩,也得不到及格分,甚至会很低。在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中,大家不妨选几个题目,确定一下主旨,列个小提纲,再对提纲进行一下修改,这样你的作文思路就会很清晰,长期训练语文审题,作文水平肯定可以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平时喜欢写写小文字的,在紧张的高考复习过程中应该继续,一来有助于放松自己,二来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其他同学也可以在这时候这么做,考前找到写作的感觉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谈如何规范语文答题 第3篇

关键词:语文答题;规范内容;规范形式

笔试仍是当今高考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试卷中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能力,学生往往在这些方面下足了工夫,但忽略了答题的规范,从而在越来越重视主观题的高考中痛失很多分数,为此,笔者根据自己批改试卷经验和高考阅卷要求,谈谈如何规范语文答题,以供学生参考。

一、规范答题的内容

规范答题首要之处就是仔细阅读出题者所问的内容,内容往往是题干的中心语、主要成分,从而在这个方面精推细敲,不至于答非所问,离题万里。

1.明确高考考查的内容

近几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格式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Ⅱ卷是以笔答题的形式出现的,占分值之大(总共150分,第Ⅱ卷占114分),答题的好坏直接关系考生的成败,不可不重视。为此,首先要明确第Ⅱ卷要考查什么内容,根据《考试说明》可以知道第Ⅱ卷考查的内容有:文言文翻译(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诗歌鉴赏(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名句默写(特指古诗文)、现代文大阅读(考查作品的结构、主题、表现手法、理解词语句子、欣赏作品形象、探究作品价值和民族心理以及人文精神)、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写作(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只有清晰地明确了第Ⅱ卷考查什么内容,才能做到在答题时胸中有数,规范答题。

2.具体问什么内容就答什么内容

具体做法就是在设问的题干中找中心语,找着了中心语就抓住了重点、核心。这样做题就有成功的把握了。

如: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2014年高考山东卷现代文大阅读22题)

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多同学没有抓住此问的中心内容是“作者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而按思维定势从评价诗人和概括诗人形象上入手,这样就会偏题万里,让考生发出深深的叹息了。参考答案: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的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二、规范答题的形式

所谓规范答题的形式就是注意出题者所考查内容以外的一切形式的规范,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审题的步骤

审题步骤的规范是理解题和解答题的重要环节,如果说第一步抓住内容是关键,那么步骤的规范则会使答题更完美。很多考生往往会注重第一步而忽略第二步甚至是第三步,出题者往往会在内容上加上限制性的词语,或者在题干开头有总括性的或范围性的词语,如:结合……段、联系全文、参照。还有让考生简要分析,如果不注意,就会造成答题的不全面,要点遗漏,有观点但没有例证。如上面例题,很多考生把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概括得相当漂亮,但得出这个结论,没有例子和分析,结论就会苍白无力,失分不可避免,实在可惜。这就是没有规范审题的步骤所造成的遗憾。

2.规范答题的流程

规范答题的流程就是规范答题的顺序、时间。一般情况下答题应按顺序完成,先易后难,但同时注意时间的分配原则,语文试题150分值,时间是150分钟,基本上是一分题对应一分钟。有的考生不注意做题顺序,丢三落四;有的不注意时间,在前面用的时间长,那么作文时间缩短,作文不构思,不写提纲,作文匆匆而就,这样的作文往往结构混乱,思路不清,更有的草草结尾或完不成,这样能及格就不错了,更别谈得高分了。

3.规范组织答案的语言表达

很多考生做语文试题,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不漏一题,满心欢喜。但成绩出来却使考生忧愁满面,那是因为考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不规范,造成了“全会不全对的不高分现象”,所以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答题过程中的术语的运用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高考答题要用术语。为此考生必须熟练掌握一定量的术语,如现代文大阅读要掌握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中的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扬后抑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结构安排中的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这样答题就相当精准了。

(2)答案组织要紧扣采分点,使之一目了然

高考阅卷中是“采点给分的”,所以考生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如果分值是4分,要点最有可能是2个;分值是6分的话,答案要点至少是3个,最好用①②③小标号标注,对于题干的要求字数限制,不能超过也不能少得太多,这样就会使自己组织的答案一目了然,要点齐全,考生也能轻而易举地拿到该得的分了。

4.规范书写和卷面

(1)格式的规范化

网上阅卷要求必须在规定位置答题(第五点细论)但除此外,对于语文答题的格式还有必要规范,语文虽不像数理化答题那样条条明显,但不注意格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分数。特别是表现在作文上:议论文有议论文的格式,记叙文有记叙文的格式。书信体有书信体的格式,否则会造成文体特征不鲜明,作文得分不高。具体方面还得注意题目空四格或居中,每一段要空两格。高考作文更应该有一定的形式,要做到“五好”:好题目、好开头、好段首、好过渡段、好结尾。有了这种格式,被称为天下第一大题的作文就能得到相当不错的分,从而在语文卷上占了主动性。

(2)书写工整、清晰,卷面干净

“人是衣裳马是鞍”,答题也要一个美丽的外衣。丑陋是一场打不赢的官司,漂亮才是阅卷老师手下留情的王牌。所以一手好字体能让阅卷老师为之眼睛一亮,即使没有漂亮的字体,也应努力做到书写工整、清晰,卷面干净。这样你的书写虽没有月亮般的闪闪发光,但也会有几颗星星闪耀,不至于因为书写失去分数。目前对于书写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高考网上的阅卷,为此凡语文考试必须用0.5 mm黑色签字笔书写,坚决反对随意书写,提倡使用规范的正楷字,写得自然、大方、美观,这样好运就会到来了。

5.填写、涂抹的规范化

传统高考试题是答题卷和答题卡分离,如果答题卷字体工整、卷面清晰,就基本达到要求,而网上阅卷则是涂抹卡和答题卷合二为一,为此,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據网上阅卷情况来看,考生易犯七大问题,分别是:①答题错位,②超出答题区域答题,③笔写墨淡、或书写较轻,④使用铅笔等非规定用笔作答非选择题,⑤填涂选择题时使用假冒伪劣2B铅笔,使用2B铅笔但未涂黑、涂满,⑥答卷上有记号、损坏,⑦误涂缺考标记。

针对此,我们在做答非选择题时,必须在各题规定的答题区域内答题,且不可答题错误、答题号顺序颠倒,超出本题答题区域或超出答题卡黑色边框线作答,否则答题卡无效。如修改答案,应用笔将废弃内容划去,然后在划去内容上方或下方写出新的答案。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避免无谓扣分。

总之,不规范答题,考生将会遗憾终生,“心中有规范,手中才能规范”,考生如果时时注意规范答题,就会在考试后会感觉到自己的“超长发挥”,从而使自己赢得高考,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刘建辉.语文知识规范手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浅谈中考语文答题攻略 第4篇

一、中考前的复习准备

(一) 学生在思想上对复习引起重视

中考前充分的复习准备是中学生考试能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在临近中考前, 学生应对书本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 马虎不得。中考中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 除了平时认真学习, 努力打好基础知识外, 还要有一套科学和高效的复习方法, 复习的过程中不是盲目地把书看一遍, 而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可以归纳为这几个阶段:全面复习阶段、查漏补缺阶段、模拟练习阶段。

(二) 学生对复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 要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对于难背诵的文言文或诗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其意思, 找出其规律和特点, 这样才有利于加深记忆和背诵。复习中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点和难点, 和同学之间积极地相互讨论和研究, 宁可多做准备也不放过每一个考点。

二、中考过程中的答题技巧

(一) 开考前的准备

学生拿到试卷后, 先浏览试卷2分钟, 平缓一下紧张的心情, 将涉及到的知识点在脑中汇集一下。大多数学生在考试时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心态偏急, 主要是怕时间来不及而抢时间, 在没有审清题目的情况下慌慌忙忙地答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告诉自己“欲速则不达, 认真做好每一道题, 保证按时交卷就可以了”。

(二) 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为了尽可能多得分数, 考试时要按题目的分数来安排时间, 分数值多的题目可以多花两分钟的时间, 分数值少的题目就尽量少花时间。每道基础题不超过3分钟的时间, 阅读题不超过半个小时, 作文题不得超过一个小时。也可以将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做, 需要思考的放在最后做。[1]

(三) 题目类型及答题策略

1. 选择题。

试卷的第一卷首先是基础题, 如选择题, 要求判断出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或拼音有误的词语, 遇到这种题的时候就要善用排除法, 可以先将正确的一组排除了, 对剩下的再次选择, 分辨时将字的音形和含义综合在一起来分析考虑。如果实在是不能确定的, 可以先放在那, 以免耽误时间。

2. 词语辨析题。

要注意根据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来判断, 或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来判断该词语的使用范围。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越是看起来简单的词语往往很容易出现陷阱, 其中改变了一两个字就扭曲了词语的原意, 反而一些不熟悉或很难的词语往往解释是正确的。

3. 病句判断题。

一般的病句存在的问题是语序不当、句子结构混乱、句中使用的词语搭配不当或表达意思不明确或自相矛盾等。那么, 考生的答题思路是看词句搭配是否合理, 句子是否通顺连贯、主次分明, 所使用的关联词是否恰当, 语序是否颠倒, 语句意思表达是否重复等。

4. 标点符号判断题。

学生在答标点符号判断题时应分析句中逗号和句号之间是否用得恰当, 设问句中是否用了问号, 反问句中是否用了句号, 分句之间是否用的是分号, 数词间是否用的是顿号, 第三人称讲话时是否用了引号, 不该用括号的时候用了括号等等。

5. 诗句鉴赏题。

诗句鉴赏题主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 根据注解来找出作者诗句的含义, 要推测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诗句中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什么样的精神, 能理解诗句意思后再下笔。

6. 阅读题解答。

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和主要表达内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如果没有读懂文章, 一定要多读几遍才能理解文中的意思, 不能颠倒文中因果关系, 写一些无中生有的内容。如有要求写出相关的公益广告, 那么需要做到符合文意, 字数不能过多, 句中要有修辞手法, 最好是有创意、有思想感情。

7. 文言文阅读题。

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就是意思难以理解, 题目一般是解释词语、判断通假字、翻译句子等。学生做题的时候先读全文, 边读边要分析文章的主体含义, 凭着感觉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特别注意句中所使用的倒装句和通假字, 翻译要保证语句通顺, 意思能对得上。[2]

8. 作文题。

作文题分数比例比较高, 所以学生写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 理解所给的原材料或话题, 作文最忌讳的是写偏题, 所以一定要根据所给的原材料和话题来确认写作方向和作文类型, 作文类型主要是分清所要求的是说明文、叙事文、记叙文或是其他类型的。

三、卷面要求

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扣分, 卷面工整是很重要的, 要保持干净整洁, 不能做随意标记, 字迹要工整, 最好是写楷体字, 不要写草书, 总之要容易辨认。卷面中更不能出现错别字, 答题中出现错别字也是要扣分的, 所以学生在答题时一定不能马虎。

四、检查事项

学生做完题后, 一定要认真检查, 首先检查是否有漏答题的现象, 每一个题最好不要空着, 要给自己得分的机会, 实在不会的, 可以根据内心所想到写上去。其次是看试卷中是否要求填答题卡, 如果涉及到选择题答案要求填在答题卡上却没有按照要求填, 那么会造成很严重的丢分, 所以要及时检查, 如果到了交卷时才发现就来不及了。

总之, 学生要考好语文这一科目, 不仅要好好掌握基础知识, 在复习和考试中也要认真下功夫, 掌握一个好的答题攻略才能使语文成绩有一个质的飞跃!

摘要:中考临近, 为了让学生们在考场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轻松考出一个优异的成绩, 需要让学生们掌握一些答题的攻略,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丢分是很重要的, 所以本文着重对中学生语文科目考试前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攻略进行分析。

语文答题 第5篇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答题技巧丨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总结概述】

一、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

二、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三、考点考查方向: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与句子;

2、概括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3、分析传主形象;

4、分析创作手法;

5、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探究。

四、解题提示:

(一)理解词句

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

1、结构复杂的长句;

2、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

3、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4、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

方法:语境分析—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将答案就从原文中“抠”出来。

(二)概括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三)分析传主形象(性格特征)

方法归纳: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入手。

3、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4、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四)分析创作手法:

1、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2.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4、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五)探究题。

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健康合理,积极向上),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探究题最主要的设题点是: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题答题格式及层次(总-分-总)

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

2、分点陈述理由;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4、总结自己的观点。

【答题策略】

三道主观试题提问大致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概括题,如“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第二类是理解题,如“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如“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第三类是鉴赏题,鉴赏写作手法及人物形象等,如“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第四类是探究类试题,如“作者为什么说‘„„’?请联系全文回答。”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又提出‘„„’,你是如何理解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可以说,新课改之后的高考语文考试题都带有明显的探究能力考查的烙印,是课程改革之后高考语文的一种明显的提高了要求的标志性试题。

对于概括类的试题,要注意主要内容信息的完整,不得遗漏,且还要有一点小的提炼概括;对于理解类试题,还得注意植入整个语境转换角度进行理解。单独孤立的去解答就很容易掉进片面的陷阱;对于鉴赏类的试题务必将自己已经有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激活起来在比较的背景下进行鉴赏,避免就事论事,要由点及面在相对比较广阔的视野下进行鉴赏;探究性试题的的回答,一定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究,敢于亮出自己的在原文阅读基础上产生的观点态度,言之有据的进行探究讨论。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分析综合”的答题策略

第一个层级是“分析综合”三点要求分别是: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直接提取关键组合。

信息筛选题主要考查的类型有:

①筛选整件事的场景;

②筛选整合文中人物的事迹;

③筛选整合作者的观点态度。

不少考生认为选考题的信息筛选题其实就是送分题因为这道题通常考的都是信息筛选直接从文中提取就可以了。这话不完全假确实不少信息筛选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直接提取。

例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19题只要抓住了关键句——第⑤段段首“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和第⑦段段首“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诚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这两个过渡句就可得知文章一共叙写了黄侃的几个方面的事了这题的答案完全可以从文章直接提取:①革命之壮行;②名士之趣行;③治学谨严。但后面“请各举一例”这问题的答案就不能从文章中直接提取因为一个例子总不能把一整段搬到答卷上这就需要关键组合用一句概括的话将这件事表达出来如这样表述:①革命之壮行:怒砸虎头牌(撰写革命檄文);②名士之趣行:调侃胡适讽刺白话文(拒佩校徽穿着怪异耍大牌脾气);③治学谨严:不轻易为文。再如2007年广东卷的第20题问“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访谈里一共提了七个问题而这七个问题可以组合为三大方面:一是问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二是问傅聪对音乐价值和境界的认识和追求;三是请傅聪谈艺术家的素质。只要你懂得组合文章信息答案呼之欲出。

(二)化事为理通晓概括。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概括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如果不止一点往往要分点列举。请看下面的例子: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题目: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

通过审题可将题目转化为“叶圣陶是怎样指导儿女们写作的”再根据题目指向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信息,但不能将找出的信息直接用于答案,应该化事为理且做到言简意赅。

1.“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可以概括为:“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指导。”)

2.“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可以概括为:“培养孩子们的写作习惯。”)

3.“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可以概括为:“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

4.“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可以概括为:“善于启发”和“诱导深入思考”)文章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我们要概括就要归纳、替换把记叙性的语言换为评价性的语言这样的概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括没有归纳的概括那叫摘抄。

(三)紧扣文体找准方向。

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要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来说把握其文体特征相当重要因为实用类文本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例如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等几部分总体呈现一个“倒金字塔”结构语言特色接近记叙文。通讯无论是事件通讯还是人物通讯一般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语言特色可以参照记叙文特点进行分析。访谈的结构几乎都是一问一答直接连环语言特色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回答的艺术。传记主要是通过呈现传主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的,其语言特色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表现手法引用传主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的书信、日记中的自白、他人的评价等手法。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是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有先提观点然后用材料加以说明的;语言特色是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增强说服力。科普文是一种用文学笔法写成的寓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自然科学类文章其语言特色除了准确严谨以外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和深入浅出的特点。例如2008年广东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绝妙的错误》中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如果我们懂得了科普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色的话参考答案划线部分就可以抓到:“惨淡经营”是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语言趣味、形象、通俗易懂。

(四)按分踩点分条陈述。

根据多年的观察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考点按点给分的现象非常明显。不少考生也在这问题丢失不少分数一些考生文本读懂了,问题的指向性也弄清了,所答出来的答案也非常正确,但就是只得一两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按分踩点4-6分的题目怎么可能只有一个方面的答案呢?请看:

1.2007年山东高考卷实用类阅读《梦碎雅典》“分析综合”题:

【问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分析其作用时如果只答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点的话即使你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字字相同也只能给1分因为新闻的导语不止一个作用。

2.2008年江苏高考卷实用类阅读《晚清学人杨守敬》“分析综合”题:

【问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①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②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③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④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这道题目赋分5分要记住5分的题目答点一般在4点的答案(答对4点第1点给2分第2点以上累加1分)。只要你分析概括少了1点的话分数就会丢失1分以上。因此我们在做实用类阅读“分析综合”题目的时候要清楚地认识到赋分与答点的比例。

3.2009年江苏高考卷实用类阅读《画家黄永厚》“分析综合”题: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问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这题的赋分为6分看到这赋分我们心中一定要有个数这道题我们要概括出3-6点的答案。因为6分的题目一般是答对3点每点2分;答对5点第1点给2分第2点以上累加1分;答对6点每点1分一定要从不同的方向去答题千万不要少答或漏答。

实例证明自有实用类文本阅读以来每年的“分析综合”题都是按分踩点的都是分条陈述的其实我们可以做到“取巧”但不“投机”。

综上所述实用类“分析综合”考点这题说难不算难但绝对不能轻视。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在这类题的答题问题前我们要明确的答题总策略是:“掌握细则颗粒归仓!”

“鉴赏评价”答题策略

第二个层级是“鉴赏评价”,三点要求分别是: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无论是对文本“主要观点”还是“基本倾向”的评价,都必须做到“独立”和“负责任”,并且要努力做到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独立地”、“自己的”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一味因袭他人成说,不人云亦云;“负责任”就是一要尊重文本事实,二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浓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言论不违法不背离社会公德;“有一定深度”指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认识解读。在阅读层级中,这属于D级。

对这个方面的考查,大多是以阐述题,小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这种题具有较为浓厚的厚的主观色彩。要解决好这类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如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的第二十一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解决这道题我们首先,要能够根据文本探明“傅聪的观点”是什么,当然,这道题相对说来比较好找,因为是访谈,傅聪对自己的观点表达得较为鲜明。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2、独立思考。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再参照自己平素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判,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离开了自身的体悟与感知,离开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是不会有“独立”的判断的。同样上面提到的广东2007年高考的21题,这道题只是要求我们引用文本材料来阐述“怎样才能„„”,需要独立思考的成分较少,所以相对说来比较容易。

3、尊重公德,尊重事实。我们要求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做出“独立”的评价,这个“独立”的也就是具有个性色彩的,但在强调个性评价的同时,我们绝对不可以纯粹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对文本的观点倾向进行是非褒贬。在强调个性化评价是必须以尊重人类的共同情感——社会公德为前提的。其次,我们的评价判断是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如果这两点不能保证,就不能做到“负责任的做出自己的评判”。要达到这种要求的题目(包括下一条)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评价的范围内了,已经含有较为浓厚的探究性成分。目前还没有遇到具有这种要求类型的题。

4、拓展思路,追求深刻。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判断与评价,还要学会广泛联系以拓展自己的评判思路,我们可以把它与一些自己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比如矛盾对立转化规律、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理论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把文本观点和其倾向的形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加以考察,从而对其做出客观的历史性的评价。还可以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做出动态的现实主义的批判。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深度”。

二、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极作用,而“影响”则既有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具有两面性。总之,这是要求我们能够把文本放在更其广泛的空间里去进行考察评判,在能力层级上,为D级。

对这种能力通常是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作一篇缩微的论文。这里主要谈对传记评价,能够解决好传记的这类问题,对通讯等新闻的相近问题的解决也就迎刃而解了。解决这类题目,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正确解读文本,辨清传主传者立场。一部传记包括传主的个性立场,又含有传者的态度立场,两者有时可能是同一的,有时可能是相异的,这两种立场共同构成了一部传记的全部。而传记存在的社会价值与产生的社会影响,使由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的。不过,当传者的情感态度与传主的情感态度不能一致的时候,我们对传记存在的价值与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就应该分别加以考察,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囫囵吞枣,将两者混同起来一概而论。即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使在传者与传主的情感态度相当一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彼此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或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2、联系社会现实,上下纵横立体考察。在对传记本身的情感态度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就必须把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考察,不仅要看到传记在过去的价值,还应该看到传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有的价值。在看到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能够看到传记可能存在着的负面效应。一般说来对传主我们要把他放在他成长的具体环境去加以考察,而对传者我们则需要把他放在他作传的历史时代中去衡量,去看他对传主材料的取舍加工评价判断。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存史”、“资政”、“教化”这样的三个方面对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进行评价。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从过去、现在、将来,存史、资政、教化,积极与消极等各个方面对一部传记进行考察,应该说就已经很全面到位达到了“立体”考察评价的要求了。

3、提出自己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的观点必须明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到的历史史实(包括现实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观点的证明。最后做一个小小的综合性的结语,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我们不仅要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还要努力做到言之成理。要注意的是,一部传记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有主有次,我们的分析评价一定要从主舍次。当我们发现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要好几个方面都很重要时,也要学会详其一而略其余,企图在一个评价短文里解决好所有问题,这是不明智,也是不可能的。

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考纲》要求考生能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问答做出评判。”这里的任何一个方面,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在这里“思考”与“判断”不是两分的,关键在“深度”这两个字上,所谓“深度”就是要深入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这在能力层级上,属于D级。

这属于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这大多是以自主性开放性的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决这类题,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环节:

1、选定目标。所谓“选定目标”,就是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确实是属于该文本的特色之一,同时要保证这个被选定的对象自己对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它确实是很有感觉的。它可能是材料的选择,可能是主题的提炼,可能是谋篇布局,可能是遣词造句„„

2、确认特色。你选定的一点是不是该文本的特色,不是你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的,我们还必须结合文本对自己所选定的“某一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你选定的的确是该文本的特色所在。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3、深度思考。所谓“深度”思考的形成,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把文本的某种特色与文本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各个方面和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一特色必然会对其他特色的形成带来影响。另一点就是学会借助于一些文艺学、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再一点就是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说是有“一定深度”了。

常见命题的设问方式与角度

1、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材角度)

例如:《手机消费调查:时尚的手机最受宠》:“这份报告选择社会上十分普遍的手机消费现象进行调查。这样选材对你有什么启发?

又如:《大学生怎样离校》:“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2、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构角度)

例如:《一个“兵”的军营》第3题:“报道最后三段的内容主要是交代郭孔孙管理军营的范围和日常事务。这些内容如按通常的写法,是不会安排在文末的。依你看,本报道的这种结构安排好不好?理由是什么?”(《广州市专题训练用书》)

又如:《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访谈,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3、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社会影响角度)

例如:《他打动了每个认识他的人——身边人眼中的洪战辉》第3题:“洪战辉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社会却给予很高的评价,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广州市专题训练用书》82页)

4、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例如:《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每人每年缴纳50元,最多可得1100倍补偿》第3题:“有人认为,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个亮点,你是否同意?”(《广州市专题训练用书》76页)

“探究题”答题策略

探究题的考查角度是以下三个方面: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就近几年的高考答题情况而言考生的得分率并不很高。为使今年高考考生能够胸有成竹获得满意的成绩,对这类探究题的设题角度和解答规律进行深度探津就很有必要了。

一、探究题的设题角度探微

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探究即是探索追寻就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分析探究有所发现。那么如何提出假设?怎样进探究与发现呢?

1.正确理解“探究”考点的含义。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不同的角度”有正面与反面角度有个人与民族角度有历史与现实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术层面、哲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科学等。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即要跳出文本本身挖掘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即要求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考生要善于从文本中有分歧、有空白、有重点难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2.了解探究题的基本特征。

①题型的主观性。②问题的启发性。③问题的开放性。④答案的拓展性与个性化。⑤答案的多元化与综合性。⑥答案的论述性。⑦评价的灵活性。

3.明确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考查的区别。

这两类探究题考查的侧重点和考查目的是有区别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4.弄清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在命题方面注重的考查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突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考查:

①考查理性认知能力。实用类文体如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一个突出特点是立足于事实而这些事实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就成了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的考查点。因此考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和蕴含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这就需要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了。

②考查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能力。“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能力的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并提出“见解”。这样的题目要回答好平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有过深刻的思考。

③贴近文本、考查整体感知能力。“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如果除正文之外还有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综合分析探究文本的内容和意蕴。

④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实用类文本也像其他文本一样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点等等。这些方面常常成为命题人用以考查考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

5.掌握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的设问方式与角度。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实用文本阅读探究题其设问方式和角度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从选材角度设题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如2008年山东高考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第22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②从结构角度设题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如2007年山东卷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③从社会影响角度设题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如2007年山东高考的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仍不失为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这实质是在要求考生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一种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的思考。再如2007年广东卷21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④从分析探讨角度设题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如2009年山东卷第22题: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⑤从标题选用角度设题对标题成败的探究。如:《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每人每年缴纳50元最多可得1100倍补偿》第3题:“有人认为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个亮点你是否同意?”

二、探究题的解题方法指津

1.要视题目之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回答探究题的关键是看考生是否进入了问题情境是否有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所答文字是否显示出他所得意趣。

①结论性题目要有明确的观点。考生的答案必须有明确的观点不允许含糊其辞。如2007年山东卷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答题思路】本题的设置就是要考查考生依据所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根据本文体的特点之一即要运用各种手法造成一种充满强烈情感的表达效果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由此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②概括性题目要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即答案必须在全面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内容作出准确的概括不允许含糊也不可以有疏漏。如2007年宁夏卷16题: 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答案示例】第一问的答案是:A.认真讲解或热烈讨论;B.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C.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D.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第二问的答案是: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答题思路】第一问: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文章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A、B两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概括出C、D两点。第二问: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和概括。

③阐发性题目要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如2007年宁夏卷17题: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第一问的答案是: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相鼓励和帮助。第二问的答案是: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答题思路】本题的两问都有“为什么”。回答“为什么”常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原文中找原因;二是依照原文内容推导阐发自己的观点本文属于第一种。

④探究性题目要尊重文本。“结合文中信息”的命题要求已经决定了答题必须尊重原文的信息合情合理进行概括和阐发。但仅有结论不行你还得说清楚你得出结论的依据。如2009年广东卷20题: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示例】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答题思路】回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文本如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2.探究题的答题要领。探究题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①有明确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依据。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④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典例分析】

袁隆平奇遇记(正文略)

题目:有人说文章最后一部分大谈特谈袁隆平夫妇对待钱的重视态度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传主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8分)

【答案示例】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1分)写袁隆平夫妇对待钱的态度更贴近当时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更真实可信。(传记的真实性角度1分)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本篇传记的写作意图是想塑造一个纯朴的袁隆平还袁隆平以生活常态与真实人生。(传记的主题2分)袁隆平“不好意思”是因为出国前向妻子许下的将成为万元户的诺言无法兑现而“喜不自禁”是因为在共和国第一个科学技术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上他凭科技成果争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荣誉和奖励。这些都说明了袁隆平的淳朴和憨厚。(结合文本分析2分)并没有给传主带来负面影响。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二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 1.2.3.„„”把理由分点罗列。

第三步: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官网:http://www.pedu.love

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

3.探究题的文字表述思路步骤。①根据答题思路组织文字。②答题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语言一一标明。③引述事实力求从多角度、用各种思路去解决问题。④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典例分析】(请参见上述《袁隆平奇遇记》的【答案示例】)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卷中,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三、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四、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五、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六、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七、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八、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初探 第7篇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教学体会和浅见:

一、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 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 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 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 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 除了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以外, 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理解方法,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 严格要求, 严格练习。

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 有许多不良习惯, 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 逐词逐句慢慢读, 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 在阅读练习时, 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 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快速阅读, 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 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阅读。

2. 教给读法, 自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 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 达到在感知中认读, 在速读中感知。

3. 捕捉信息, 重点突破。

学生阅读, 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 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以便及时解决。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 切忌粗心大意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 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 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 不可不答。

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 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 不可不答, 不答则无分。

2. 不能乱答。

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 我们称之为乱答题, 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 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 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 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 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 懂得取舍。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 要先放一放, 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 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 让学生千万不要慌, 要静下心来, 按照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 先从容易的入手, 逐渐地打开思路。

4. 言之有据。

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 找依据, 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 显得理由不充分, 更不能凭空瞎说。

三、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 力求言之有据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 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 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 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 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基础知识, 牢牢掌握。

阅读题型多种多样, 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 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 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 课堂里一定训练过, 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2. 生字新词, 不要着急。

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 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 如果没有注出词义, 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1)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2) 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 (3) 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 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 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 弄清问题, 巧用“原话”。

对于一些题目, 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 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原文”, 进行回答。 (1) 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 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 (2) 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 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 (3) 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 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 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 想像说话, 联系生活。

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 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 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 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 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 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 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探索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第8篇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 从结构上来说, 是落笔点题, 点明文章的中心, 开门见山, 总领全文, 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 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 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 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 点明文章主旨, 让人回味无穷, 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 (怀念) 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 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 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 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 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 歌颂 (赞美) 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 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 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 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 常用的有8种,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 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 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 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 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 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 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 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 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 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具有音韵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 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 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 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语文答题 第9篇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掌握这篇文章中心内容的关键, 但很多学生常常会在此失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会对文章内容的概况进行训练,可在复习时,我发现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自身能力偏低;二是教师缺少必要的正确的指导。

二、体会表达效果,揣摩思想情感

许多篇优秀作品并不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蕴含于字词句之中,让读者从不同角度深度体会内涵。对于这样的文章,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重点字词句进行理解。 譬如《 在大海中永生》 一文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式,但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出人民怀念、爱戴小平的感情。如课文的第一句话中“ 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体现了人民对小平的不舍,抓住重点词句配上老师的相机指导,词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也就自然被大家领会到了。

三、把握文章内涵,说出内心感受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 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在短文《 烟墩角的花大姐》 中,让学生在了解了短文主要内容,体会了作者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再结合 “ 五湖四海的摄影人都喜欢住花大姐家”想想,花大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就水到渠成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试卷质量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试卷分析和讲评不仅可以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还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而关于如何上好试卷评讲课,有以下几点收获:

1.评讲前重准备

试卷分析前,老师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记录,找出相关问题作分析统计。 在本次教学前,我事先对学生的答题做了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再结合学生的答题诊断清楚学生的症结,查找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需要弥补的是什么等等。 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整体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评讲中重方法

其实,课外阅读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遵循一些典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大部分的一些题目还是可以轻松解答的。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点拨。 如果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思路和做题要求,就会迎刃而解,在课外阅读的学习上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1) 联系课本,回归教材

长久以来,教师都有这样的误解,觉得课文内容的复习和课外阅读关系不大。 就我而言,常常复习的时候,就课文内容复习,认为课外阅读只能靠孩子自己,自己也帮不上忙。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将文本中的内容扎实地教学到位,带领学生重新回到“ 课本”这一根源上来。 所以,在指导相应的答题时,我都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课文,从中找到与之相应的题型,从而告诉学生课内外的知识是相同的,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好课内的内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 2) 强调技巧,重视思路

在复习的时候语文老师常常会感到困惑和手足无措, 语文复习的面太广,内容太多,有些知识点还无从下手。 教师即便如此更何况学生呢? 所以,在复习时教师要有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复习,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孩子复习语文的自信心,还可以提高孩子复习语文的条理性。 对于一些常见的典型考题,老师要强调学生解题的思路,教给学生学会审题、读题的方法。 在组织答案上,要指导孩子在层次上做到规范、条理。老师只有讲透方法,学生才会灵活运用。

语文答题 第10篇

任何题型都有对应的解题技巧, 笔者就近几年的各种高考题型, 以自己的教学揣摩, 对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筛选概括题做个简单的分析, 希望能给广大学生一点启示。

信息筛选题主要考查的类型有筛选整件事的场景、筛选整合文中人物的事迹、筛选整合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概括就是归纳, 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 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 概括的内容如果不止一点, 往往要分点列举。

不少考生认为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筛选概括题其实就是送分题, 因为这道题通常考的信息直接从文中筛选概括就可以提取。这话不完全假, 确实不少信息筛选概括, 答案可以从文章直接提取。

例如:《画家黄永厚》只要抓住了关键句———第三段段首:“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 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 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 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 更加关注社会人生。”就可得知文章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一些主要因素了, 这题的答案完全可以从文章直接提取“涉猎广泛的阅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独特的生活态度”, 但“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这两个因素就必须再结合第1、第2段内容进行筛选概括了。

当然, 文章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 我们不仅要筛选文本信息, 还要概括文本信息。概括就要归纳、替换, 把记叙性的语言换为评价性的语言, 这样的概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括, 没有归纳的概括那叫摘抄。

例如, 《叶圣陶在四川》中问: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第一段“1940年初夏, 叶圣陶来到成都, 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 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 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 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 认真听父亲讲解。有时候, 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 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对儿女们的作文, 他也从来不出题目, 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 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 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 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 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通过审题, 可将题目转化为“叶圣陶是怎样指导儿女们写作的”, 再根据题目指向, 我们可以在文章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 但不能将找出的信息直接用于答案, 应该概括且做到言简意赅: (1)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可以概括为“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指导”) (2)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可以概括为“培养孩子们的写作习惯”) (3) “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 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对儿女们的作文, 他从来不出题目, 随他们写去。” (可以概括为“不加约束, 任其自由发挥”) (4) “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可以概括为“善于启发”和“诱导深入思考”)

高考考查筛选概括能力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经常要求我们以简洁的语言概括解决这类题, 有很多的时候只需要文本局部的内容, 就可以解决, 但要解决得好, 不出差错, 我们还是必须依据以下的一些步骤进行:

(1) 整体阅读, 通盘把握。面对一个文本, 不管出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 我们都必须通读全文, 对文本作整体认知, 明晓文本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而有很多的时候, 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处在文本不大起眼的地方, 如果不对文本作通盘的阅读审视, 是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时的疏漏的。

(2) 明确目的, 探寻勾取。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看题目要求, 带着这个具体的阅读目标, 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再次阅读时, 由于我们有了首次阅读的基础, 就可以作出删减的阅读处理, 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投放到与题目紧密相关的那些文字上去。阅读时可以在相关的文字上做一些标记, 把需要提取的有关文字圈出来。

3.根据要求, 整理呈现。需要提取的信息点圈定之后, 我们就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了。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 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 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 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语词需明确化。

语文:在“稳妥”中寻求答题规律 第11篇

今年全国卷的高考语文试题依旧属于“稳妥型”:基础知识布点全面、出题标准,和我们平时的月考题目非常接近,但题目陷阱不少,不细心的话往往会丢分。

阅读题中科技文阅读相对降低了难度,虽然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文献、诗句,在人物的资料表述间不停地转换,但只要静下心来,理清头绪,题目并不难作答。文言文阅读难度也不大。往年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主要有两种题材,一种是人物传记,一种是散文小品文,前者相对容易,只要抓住时间这根主线,将人物的主要事迹理清楚,问题就迎刃而解。最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考的都是人物传记,但考生的文言文翻译得分较低,这和考生平时阅读量和训练量少,并有畏难情绪有关。

今年的古诗文阅读题,诗的内容比较隐晦,虽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但言志的方式和一般托物言志诗常规的写法不同,并不是托此物、言此志,而是明写此物,实写彼物,设置了理解“陷阱”。而且,第一题的提问方式也很少见,有些人可能会无从下手。不过,头脑灵活的学生会发现,尽管诗很难读懂,但是第二个提问“为何要写松”可以给考生以启示,所以如果能扣住诗的主旨来答题很容易得高分。

阅读题《听朗诵》是今年高考卷中题目难度较大,较能体现学生成绩区分度的题目。例如,第17题“文章是怎样构思的”,在平时的考试中,这样的提问方式出现不多,考生审题容易发懵。不过,如果考生善于将其转换成熟悉的“文章结构思路分析”,便能答出此题。还有,第19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压缩和概括的能力,平时阅读量少的考生,不会有太大优势。

作文题则体现了“写作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精神,考生比较好下笔。

二、2013年备考指导

我校的高考备考经验是:

(一)备课组要群策群力

1.六个统一:统一思想,统一策略,统一资料,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讲评。

2.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关注高考信息,注重校际交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信息以指导备考工作。

3.出题、评卷、统分、质量分析等工作及时、细致,记录并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4.注重备考研究,多做题,讲评具有针对性。经常归纳各个知识点规律性的东西,力求能举一反三。尤其是主观题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老师“宣布答案”上,要让学生自己练,自己讲答题思路,自己互相评价答题的优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掌握答题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二)分层教学要做到“九个到位”

1.练字到位。让学生坚持抄写名句名篇和优秀作文范文,夯实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2.练习到位。充分利用连排时间进行套题限时训练,强化学生规范答题意识。作文训练穿插整个二轮复习。

3.批改到位。学生练过的东西要评改,评改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作文评改以高考评卷要求为标准,重在讲评。

4.讲评到位。要讲到学生的疑难点上,讲到知识的关键点上,讲到试卷的失分点上,讲到考纲的赋分点上;充分运用多媒体和印发讲义进行作文讲评,灵活进行面批。

5.补救到位。补救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步步为营。

6.落实到位。要盯住学生,盯准学生,摸清每个学生的增分点,因材施教,主抓培优、落实优生补差计划。早自习,用于字音字形、名句名篇的积累及作文素材积累。

7.材料到位。让每个学生都建立作文材料库,积累鲜活论据,以不变应万变。

8.阅读到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搜集时文美文印发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

9.综合到位。二轮综合练习从出题、考试、批改、分析、评卷到补救要及时有效,不出现遗漏,不留盲点。

(三)五步复习模式

高三复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弥补知识的缺陷,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进一步熟练基本技能,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会考和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备课组在高三语文的备考中,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和高考的要求,采用如下复习模式:

1.积累。课前5分钟积累,各个老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积累方式,或自由朗读要求背诵的篇目,或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易错的字音字形,或结合专题复习积累基本常识等。

2.解读。通过高考真题引出问题,进入考纲解读考情分析,使学生复习有明确的方向。通过高考题的探究师生共同探索命题规律,使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

3.练习。学生练习是最重要的,每节课留给学生做题的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复习不同于新授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的回顾、总结、提高。因此,复习的第一步我们先用典型试题练习的形式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复习。这是复习课节省时间,求得高效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充分,设计的练习要有典型性。接着再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揭示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我们在复习阶段加大了训练力度,而历年的高考试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导向性,成为我们首选的训练题。我们把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训练,然后认真讲评,讲命题依据、特点、思路和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强化。强化是复习课最终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是更上一个台阶的过程。强化的内容包括让学生具备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反馈学生常见的错误点、难点。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5.总结。每课结束前的5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消化,课后布置适量练习以作巩固。

五步复习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人。其次在设计复习、练习程序时,要体现层次性原则,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由感性到理性。此外,教师在整个复习阶段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学生充满激情、满怀信心地投入备考复习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因而我们提出了“精神备考”亦非常重要。

(四)展望考查内容

虽然201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是它对明年我们的高三复习应考和时下的高二教学,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鉴于我区高中教育今年开始进行课改,估计明后两年我区高考的命题特点依然是“考查内容本质前沿,试卷结构稳定开放”,与今年试题相比,题型不会有很大的变动。

应该说每年的高考试题在考查内容上,也就是在知识的考查上总会有微调,但不会有大的起伏、变更,总是以传统知识为主。每年高考的知识点基本不变,变化的是情景和设问角度,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掌握的知识要活学活用。

今年语文试题的“稳妥性”向即将备战高考的学生透露了一个信号: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可松懈。

预计2013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仍将充分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精神,可以预见,明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依然会坚持着作文命题的“一个中心”不动摇,也就是以抒写“我”的真情实感为中心,在这一中心的统帅下写“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议。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试题自会越来越紧密地反映生活,再现生活,所以应引导学生多读书看报,尤其是看那些启人心智的哲理散文和名家时文,及时了解时代信息,吸收最新观点,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写出有新意、有格调的作文。

总之,201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既体现了2012年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又指明了2013年考试的方向,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语文答题 第12篇

答好答对阅读题, 除了需要有全面细致的阅读过程, 答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准确的答题思路;二是良好的答题语言, 三是细致的审题能力。前两种是最难的。答题思路有赖于平时的思维培养, 良好的答题语言得益于平时的表达与积累。两者之间密不可分: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 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 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 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云“言为心声”,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阅读中你能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 才是真正读懂了文章, 拥有了阅读能力。因此, 学生考试考的是一种能力, 学生答题答的是一种思维和语言。

由此观之, 思维培养思路、表达与积累, 对语文学习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是语文学习的根源, 影响到所有的答题, 可谓四两拨千斤。但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到了初三复习阶段, 知道它不行或还不够好, 也没有时间慢慢来培养, 我们能做的唯有:第一阶段就立足课本, 提高学生的阅读答题能力, 进而提高其整体语文能力。

那么, 该如何立足课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答题能力呢?

一、立足课本, 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

初三第一阶段是分册复习, 分册就要回归课本, 每一册书包含的内容和知识点繁多, 逐一点讲, 复习笔记, 耗时耗力, 有炒旧饭之嫌, 学生不爱, 老师也烦, 自然收效甚微。既然学生考试考的是一种能力, 学生答题答的是一种思维和语言, 那么我们不妨先以本为纲, 培养学生的答题思路。

(一)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以经典篇目为范本, 明确答题思路, 规范答题方法。

而初中三年共六册课本, 每册有二十五到三十篇文章, 这一百多篇文章想要在一个多月的第一阶段复习中面面俱到恐怕难于登天, 再者许多文章的知识点是一样的, 只能以点带面, 再补充完整。最好的点, 不外是每一册单元或不同文体的经典篇目了。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也很明显, 一个单元的讲读课里也是以其中一篇的构架为主, 另一篇是不同风格的展现, 自读课则是一种补充。一篇优秀的作品, 无论语言运用、表现手法, 还是结构安排, 主题、情感都应称得上典范。对于学生来说, 最直接的范本就是教材。因此, 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可通过范本引路, 以理解、归结、联想、仿拟、借鉴等手段进行训练, 分册中注意分类与综合, 三段融合。所以同一种课文类型, 我们在一个单元里重点复习一课, 整理出相关知识点, 分析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基本答题思路和方法即可, 其他课则由学生根据类似方法自己学习。这样, 既有教师的引导又不失学生的自主学习, 复习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学生更易于接受, 复习效果会更明显。

如七年级上册较难的第五单元现代文复习:

本单元为散文类文章, 叙事性较强, 记叙类的知识点与散文的知识点都兼而有之。21课《风筝》就是一个经典, 因此以它为点, 带动这个单元的复习即可。文中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内容归纳 (全文及主要事件) 、主题、记叙顺序、人物形象 (描写方法、性格、心理情感) 、环境描写的作用、词句含义的理解、题目理解 (线索) 。

回顾本册中第三单元的学习与此类似, 补点观察角度与顺序即可, 其他不必重复讲, 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等也有类似点, 讲到这个内容时就可点对点巩固提高了。而后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知识点与方法思路自行设题解答, 把规范与优化答题落到实处。

(二) 有理有度, 平中有变———善于分析与综合, 分 类与比较, 培养学生的顺向和逆向思维, 完善答题思路 与方法。

在平时答题中, 我们常见学生有的文思混乱, 条理不清;有的思维阻塞, 思路狭窄, 不懂得从何下手。解决这种问题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是具备科学的认识能力的标志, 为言语技能的提高准备了条件。运用语言能力关系最密切的思维方法是: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 分类、比较、对应。

如果新课文学习时分析过细,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肢解课文上, 就会使学生很难把理解的点回归到综合的特点表现与主题设定上, 从而妨碍了学生对文章整体的鉴赏力, 因此,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回到“为什么这样写”的主题设定上。从主题出发去分析, 由分析回归综合, 才能使学生在答题时万变不离其宗。在分析与综合, 综合与分析中反复地培养顺向和逆向思绪, 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这样, 学生才会找到突破口, 逻辑思维才会清晰, 由表及里, 有理有据, 逐层有条理答题, 有理有度, 避免答题时出现跳跃与混乱。

以课文为例, 通过将不同文体或不同内容的课文进行分类与比较,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不断拓宽其思维的空间, 训练其“寻找联系”的思维。这样学生更易获得整体而清晰的思维, 注意到其中区别点, 平中有变, 不易答错答偏。

(三) 学以致用, 稳步提升———及时整理与对应迁 移, 灵活思维, 提升能力。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多种方法”, 包括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熟练程度和广度而言, 具有流畅性;就其灵活程度和跨度而言, 具有变通性;就其优化程度而言, 具有独特性。

学生对新内容新篇目的答题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造。每个人的答题都是一种新的产物。也应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课本为学生导了航, 课外则是学生的活动场。学生对来源于课本的方法与思路掌握清晰后还要能通过课外练习来巩固运用, 以达到学以致用, 稳步提升, 完美创造的目的。

而在迁移中我们要把更多的评判机会给学生, 不要大包大揽, 适当提醒与补充即可, 让他们在评与练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升华, 真正提高阅读及答题能力。

以上的三个做法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过程, 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过程, 教师每个环节的引导和推进都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关键。

二、立足文本, 培养学生的解题语言

答题时, 时间与空间都是有限的。时间问题由上面的思维问题答题思路问题解决, 空间问题则要立足文本, 培养学生的解题语言。

根据学生答题中常出现的问题, 我认为有几个“结合”是应当注意的:思维的条理性与言语的层次性相结合, 思维的严密性与言语的连贯性相结合, 思维的明晰性与言语的准确性相结合, 思维的灵活性与言语的变化性相结合, 思维的辩证性与言语的深刻性相结合。

也就是说答题语言要准确简明, 流畅文雅。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体性质和手法特点, 用准专业术语。如说明文归纳内容要用“说明”“介绍”起首, 记叙文要用“讲叙”“记叙”, 议论文是“提出”观点, “论述”“论证”过程等, 以描写为主的是描写了什么, 主题归纳往往用“通过……表达……”这种专业语言, 而比喻拟人的用法是为了更生动, “生动形象”的专业术语就不能少。

同时要答几个问题的, 回答问题要绕题, 有些绕题词不能省, 以免答不到位, 答题不明。

自己不懂怎么表达, 而课文里面一些词或句的表述可以移用的, 不妨先移用, 久而久之, 自己也会化用了。

其次让学生学会审视自己的答案:前后意思是否过于接近, 上下两层意思有没有表示层次的词语或过渡词, 类似题可积累更多的词汇, 以选择更好的词表情达意。尤其要注意提醒学生按答题思路与方法去答, 以免重复啰嗦。

三、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拥有了清晰的答题思路, 又有了良好的语言表达后, 有些学生还是容易丢分, 非常可惜。这分丢在哪儿呢?答题不全。对学生来说, 此时最悲哀的事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就在你的面前, 你却视而不见”, 因此, 在答题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审好题, 注意思维的严谨性。这也是一个答题的能力能否得以完美发挥的前提与制约因素。

如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首先要求学生提笔审题, 把问题标出来, 到底这个题目里有几个问题是要回答的。其次要求圈点出影响答题方向性的关键词, 不至于答偏方向了。再有就是要养成看分答题的习惯。最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平时审题中易疏漏的地方归纳起来, 再强化练习。

以上方法立足于课本, 夯实了基础, 提高了思维能力与答题能力。如能坚持训练, 后两个阶段的复习就轻松有效多了。

参考文献

余映潮.初中生新阅读训练营[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周建人.思想科学初探[J].光明日报, 1979 (6) .

刘伶.语言学概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大型综合性医院下一篇:完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