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2024-05-19

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精选5篇)

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第1篇

1 分层递进循规律, 理实一体练专技

我们根据数十年办学总结出的经验及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结合当今中职学生身心特点, 强化实践教学。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实训条件, 建设了与工作环境一致的教学场所, 全面开展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岗位教学等, 理实一体化成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主要模式。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实训+医院实践”的立体教学, 使教、学、做一体化。我们将中职学生需要掌握的医学检验岗位技能项目, 重新调整和安排, 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 分为基础技能层、专业技能层、临床技能层3个层次, 分层递进强化训练, 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1.1 早体验, 夯实基础技能

刚进校的新生对所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甚为陌生, 所以第一学年的教学, 除了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认知尤为关键。为此, 我们每周两次, 组织一年级新生, 轮流到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现场观摩教师 (学校教师具备教师和检验师资格, 既上讲台又上临床) 临床检验的实际操作, 加强学生对临床检验的感性认识。一年级提前接触岗位, 可以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基础技能的重视, 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我们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 特别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升中职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亲身感悟的基础上, 组织医学检验实训中心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技能虚拟实训, 如模拟维修显微镜等;然后让学生在显微镜下学习简单的形态学知识, 如认识寄生虫卵、各种组织细胞形态 (病理切片) 。

1.2 抓实训, 苦练专业技能

第二学年, 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学校采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训、岗位培训等方式, 进行多元化强化训练。

1.2.1首先重视课堂内外训练

学校十分重视检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建成了500 m2的校内医学检验实训中心, 将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5门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放在该实训中心教学, 突出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 真正做到了理实一体化。课堂内有效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课堂外, 学校还向学生全天候免费开放检验实训中心, 可同时供240名学生课外训练, 并配备了指导教师。教师将实验项目, 按临床岗位实际情况, 分成血液常规、体液、输血、血凝检验4组, 让学生反复操作演练, 成功地将岗位工作与课程教学对接。

1.2.2 其次强化医院实训

安排二年级学生每周3次到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实训, 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与临床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生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分离血清、测定电解质、测定血尿常规等项目, 进行实地岗位锻炼。同时, 学校还与附近的3家“二甲”医院合作, 共建立了3个实训基地, 学生可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资源设施开展实训。

1.2.3 加强技能竞赛锻炼

每年组织校内中职二年级和高职三、四年级学生进行检验技能大赛,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比赛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中职学生之间、高职学生之间、中高职学生之间, 相互比拼,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 又锻炼了他们的操作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每年的校内检验技能大赛, 吸引了近300名学生参加。对于校外比赛, 学校也十分重视, 从校内大赛成绩优秀者中挑出参赛选手, 并配备高水平教师指导参赛选手强化训练, 力争在各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2014年, 在南充市第二届 (中职组) 检验技能大赛中, 我校学生3人获得一等奖、4人获得二等奖、6人获得三等奖。2015年, 在第二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大赛中, 我校荣获团体一等奖, 3名学生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同年, 在南充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与我校联合举办的检验技能大赛中, 我校学生成绩突出。随着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学生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专业技能训练的热情进一步提高。

1.3 重实习, 强化临床技能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医院顶岗实习39周, 共1 170学时。学校与三十多家医院、企业加强合作, 共同制订校企 (医院) 一体培养实施方案。学生实习期间, 除了学习临床检验岗位技能知识外, 特别注重培养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临床岗位技能。医院带教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按月实施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操作考试等综合考核, 最后汇总为学生顶岗实习成绩。

2 重视非专业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1 重人文, 培养综合素质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 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开设了人际沟通、创新思维、国学、礼仪等选修课,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得体的言行, 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素养;选取社会热点话题、经典案例进行讨论并举办专题教育讲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把班会课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进行统一管理,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同时,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让学生耳濡目染, 达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2.2 锻炼通用能力

我们始终给学生灌输通用能力即是岗位能力的理念, 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让学生自觉提升通用能力。卫生中职学生在校时间短, 在专业技术能力系统培养方面, 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在通用能力培养方面显得心有余而时间不足。我们总是挤时间找机会, 特别是以活动为载体, 训练学生的通用能力, 效果较好。通过诗歌朗诵、歌咏比赛、辩论赛、技能操作大赛、演讲比赛、校外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通用能力。如组织“我心目中的检验科”征文比赛, 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同时, 训练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利用校企合作平台, 如邀请医疗仪器公司参与教学活动, 共同举办模拟医学仪器推销活动, 使学生不但弄懂了检验仪器参数和操作方法, 还学会了制作名片、海报和PPT等;组织学生到社区和乡镇为居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免费开展血型鉴定、血糖测定, 到车站码头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这样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学生渐渐学会了如何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均得到了增强。

3 依行业岗位需求, 建对接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使教学对接检验岗位能力要求, 就必须改革既往的课程体系, 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为此, 我们构建了与实践性教学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减少了与检验行业岗位需求不大的课程, 如把原来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两门课程合并为解剖生理学一门课程;新增了临床检验实验实训, 指导学生技能实训;改编了部分教材, 如《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材陈旧, 知识老化, 内容落后, 明显不能满足岗位需求, 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编写了校本教材;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 在学生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完毕后, 学生再次回到校内课堂, 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医学检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 做到课、证、岗三融合, 提高了学生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由于在教学中对接了检验行业的需求, 始终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重点, 因此学生的专业技能突出, 综合素质较好,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样的学生“好用”、“实用”, 学生就业率显著提高。2015年,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就业对口率提高到92%, 其中很大部分学生就业于县级医疗机构, 还有“三甲”医院来校选用毕业生。

摘要: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层次偏低, 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岗位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 一直是中职卫生教育必须面对的难题。实践表明, 以实践性教学为指引, 加强实验实训教学, 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反复操练专业技能, 多种形式训练非专业能力, 能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郑乾生.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探讨[J].教育评论, 2014 (11) :117-119.[2]Weiner B.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 92 (4) :548-573.[3]Rotter J.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General and Applied, 1996, 80 (1) :1-28.[4]Taormina R, C Law.Approaches to preventing burnout:The effects of personal stres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 2000, 8 (2) :89-99.蒉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基础技能的重视, 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我们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 特别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升中职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亲身感悟的基础上, 组织医学检验实训中心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技能虚拟实训, 如模拟维修显微镜等;然后让学生在显微镜下学习简单的形态学知识, 如认识寄生虫卵、各种组织细胞形态 (病理切片) 。

[1] .2抓实训, 苦练专业技能第二学年, 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学校采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训、岗位培训等方式, 进行多元化强化训练。

[1] .2.1首先重视课堂内外训练学校十分重视检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建成了500 m2的校内医学检验实训中心, 将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5门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放在该实训中心教学, 突出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 真正做到了理实一体化。课堂内有效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课堂外, 学校还向学生全天候免费开放检验实训中心, 可同时供240名学生课外训练, 并配备了指导教师。教师将实验项目, 按临床岗位实际情况, 分成血液常规、体液、输血、血凝检验4组, 让学生反复操作演练, 成功地将岗位工作与课程教学对接。

[1] .2.2其次强化医院实训安排二年级学生每周3次到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实训, 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与临床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生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分离血清、测定电解质、测定血尿常规等项目, 进行实地岗位锻炼。同时, 学校还与附近的3家“二甲”医院合作, 共建立了3个实训基地, 学生可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资源设施开展实训。

[1] .2.3加强技能竞赛锻炼每年组织校内中职二年级和高职三、四年级学生进行检验技能大赛,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比赛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中职学生之间、高职学生之间、中高职学生之间, 相互比拼,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 又锻炼了他们的操作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每年的校内检验技能大赛, 吸引了近300名学生参加。对于校外比赛, 学校也十分重视, 从校内大赛成绩优秀者中挑出参赛选手, 并配备高水平教师指导参赛选手强化训练, 力争在各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2014年, 在南充市第二届 (中职组) 检验技能大赛中, 我校学生3人获得一等奖、4人获得二等奖、6人获得三等奖。2015年, 在第二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大赛中, 我校荣获团体一等奖, 3名学生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同年, 在南充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与我校联合举办的检验技能大赛中, 我校学生成绩突出。随着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学生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专业技能训练的热情进一步提高。

[1] .3重实习, 强化临床技能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医院顶岗实习39周, 共1 170学时。学校与三十多家医院、企业加强合作, 共同制订校企 (医院) 一体培养实施方案。学生实习期间, 除了学习临床检验岗位技能知识外, 特别注重培养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临床岗位技能。医院带教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按月实施理论考试、专业技能

[2] 重视非专业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1重人文, 培养综合素质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 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开设了人际沟通、创新思维、国学、礼仪等选修课,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得体的言行, 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素养;选取社会热点话题、经典案例进行讨论并举办专题教育讲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把班会课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进行统一管理,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同时,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让学生耳濡目染, 达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2] .2锻炼通用能力我们始终给学生灌输通用能力即是岗位能力的理念, 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让学生自觉提升通用能力。卫生中职学生在校时间短, 在专业技术能力系统培养方面, 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在通用能力培养方面显得心有余而时间不足。我们总是挤时间找机会, 特别是以活动为载体, 训练学生的通用能力, 效果较好。通过诗歌朗诵、歌咏比赛、辩论赛、技能操作大赛、演讲比赛、校外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通用能力。如组织“我心目中的检验科”征文比赛, 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同时, 训练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利用校企合作平台, 如邀请医疗仪器公司参与教学活动, 共同举办模拟医学仪器推销活动, 使学生不但弄懂了检验仪器参数和操作方法, 还学会了制作名片、海报和PPT等;组织学生到社区和乡镇为居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免费开展血型鉴定、血糖测定, 到车站码头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这样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学生渐渐学会了如何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均得到了增强。

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第2篇

慢病科掌

一、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概况 握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范围:

2.慢性非传性疾病的流行状况和趋势 慢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疾病负担不堪重负 危险因素水平持续上升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P59-61 贯彻落实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充分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 采用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用流行病学研究与评估方法

1.定量研究

2.定性研究

三、慢性病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利用 1.慢性病监测概述p133 2.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 3.发(患)病率监测 4.健康档案

5.死因监测

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 1.概述

2.综合防治模式介绍

3.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

五、针对不同危险因素的干预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定义和特点 2.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和措施

六、我国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1.高血压 2.糖尿病 3.肿瘤

4.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5.肥胖

七、意外伤害预防 1.概念和流行状况 2.信息收集方法

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岗位需求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以及具备相应的素质, 为行业企业所欢迎或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作为体现职业能力与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理所当然地要适应这一要求与变化, 即高职外语教学应满足学生未来岗位工作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因而, 在当下的高职院校, 就学生的学习这一主要教学活动和环节而言, 从英语学习这个节点上可以凸显和折射出各种所存在的棘手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产生极大的“学习效率倍增”效益。

一、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 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几年来, 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英语教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 急需对当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1. 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存在“先天不足”——基础普遍较差、“后天缺乏”——英语学习氛围不好、激励机制缺乏等情况。学生花掉大量时间学习英语, 然而效果很不理想, 事倍功半。学校由于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评比上的竞争压力, 也往往缺乏像本科院校那样的重视程度。这种局面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往往会引起英语学习时间的增加, 并进而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和其他课外知识的涉猎。

2. 原因分析。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问题, 高职院校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体制、机制和软环境层面的东西更是严重缺乏, 一些部门作出的些许尝试也根本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平时掌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较多的公共外语老师, 也仅仅是从英语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着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 而这种指导的收效往往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英语学习与学生的语言基础、生活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职业规划及学校英语学习氛围这些外在考量因素不无相关, 公共外语老师仅是在英语学习自身内在层面予以指导, 所以往往不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有全面的掌握, 其采取的方法也往往因为缺乏可行性而“夭折”。公共英语老师付出许多努力, 然而, 学生的英语水平依然是“涛声依旧”。所以, 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学习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学校、公共英语老师似乎又没有采取被证明是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 就此问题理论层面的研究也鲜有深度的成果, 即使有不多的几篇论文, 往往也是出于科研的目的而不是从解决问题的初衷来定位, 更是缺乏多部门联动作业、不同专业教师深度合作、英语学习过程内外两重监测及纵横双向突破的研究模式。

二、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培养了大批有专业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但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测试手段等方面。

1. 教学指导思想过分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些院校对高职高专的办学认识模糊, 教学目标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定位是服务于社会、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培养社会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对目标认识不清, 把其与本科教育混淆, 结果在高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及培养目标方面, 都按大学本科的要求去做, 尤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口语及听力等基本实践能力的训练, 而注重培养语言鉴赏及写作方面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学习职业定向性和工作岗位群训练, 而多以理论教学为主。

2. 教学模式滞后, 课堂形式单一。

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讲授字词、课文、语法和笔头练习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实践性要求没有衔接, “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1]

3. 缺乏统一、科学的英语教学管理体系。

由于全国中学英语教学水平差异较大, 学生的英语成绩在所有学科入学成绩中的分值差距最大, 而英语教学班却按照专业分班设置, 因此, 各教学班中学生的英语成绩严重分化, 这给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另一方面, 不同专业的学生英语课程的安排、教材的使用千篇一律, 不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2]

4. 教学考核测试手段单一。

目前, 英语四、六级考试是衡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考试题型、内容沿袭国外考试, 不完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要, 不能准确地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要解决这些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顽疾, 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教学原则, 即高职英语要建立在高职院校特点的基础上, 以强化职业技能为出发点, 以学生的需求为重点,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落脚点, 调整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 对教学教法进行全面改革, 从而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

三、针对岗位需求制定科学培养方案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课程结构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职业性的突出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 后者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突出“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前提下, 结合近年来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动态及现状,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能力的获得, 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和突出。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上, 采取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懂英语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导向观。英语是21世纪就业和对外交流的金钥匙, 大学生迫切希望推进改革, 提高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了解国外先进文化, 增强自身的素质与社会竞争力。许多校企合作单位代表对校方人才培养的过程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他们希望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瞄准国际、国内的企业市场发展方向, 培养复合型人才, 重视素质教育, 加强外语水平, 为企业输送有能力、懂业务、会外语的学生, 抢占就业的制高点, 普遍表达了加强和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希望。高职院校应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生英语方面的技能提出明确要求, 并大力增加各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

2. 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移, “学习英语”向“利用英语”转变, 全面实施以英语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素质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 应使学生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主。

3. 完善英语教学管理体制。

增加入学英语水平测试, 实施分层教学管理。针对入学成绩差距大的问题, 有条件的学校应逐步实行分层教学管理。对新生进行入学英语水平测试, 根据测试成绩打破传统的专业班设置, 在英语基础教学阶段将所有学生分层管理。水平高的学生可越级进入高级阶段学习, 水平低的学生先进行基础阶段学习。

4. 建构新的课程体系。

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实用为宗旨, 在分析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在具体步骤上, 施行教学分级, 按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级、中级、高级和自选课程模块。每一教学级别设置课程群, 就听、说、读、写进行专项训练。施行滚动式升级制, 提前完成一个级别的学生可以进入到下一个级别。同时, 精心编写合适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应突出个性, 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应编写相应的不同版本的教材。

5. 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改革传统考试模式。

四、六级考试构成了我国大学生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学习动力。目前大学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实施近20年来对我国的英语教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全国一千多所高等院校采用一种标准化的英语考试测试英语教学质量, 并不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因此, 应允许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单独考试, 并对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重点是增加测试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增加口语考试。

6. 建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联动有机协调机制。

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 需要从各方面着眼和多方主体共同配合完成。学校应重视并建立健全英语学习的保障、激励及优化的制度和机制, 对英语教师尤其是专业英语教师进行校内校外培训, 以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教师应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优化教学设计。公共英语教师与专业英语教师应就教学方式、课程衔接、因材施教等方面进行动态沟通和互补。

7. 选取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

目前市面上高职高专类的英语教材不少, 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 专业英语类教材由本校教师走进专业课课堂, 听专业教师讲专业课, 初步了解专业课所涉及的领域, 提升对专业课的认识, 丰富英语教师的知识构成, 初步形成专业英语的知识框架, 编写校本专业英语教材。

参考文献

[1]王曦.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策略[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2]白静, 赵萱, 郑仰成.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6) .

[3]雷兵, 张江梅.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6) .

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第4篇

鉴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性, 自2000年以来, 我校先后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疾病营养学和人群营养学两门选修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设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但是缺乏相关数据来确定目前所开设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程是否能够满足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及对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医学教育是否具有有益影响。此外, 通过学生教学反馈意见也发现,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 有必要就我校开设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进行改革和优化, 从而开阔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技能和水平。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4个方面调查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目前开设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程的满意度、建议和意见。共收集到211份有效问卷, 在整理、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1 课程设置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内容复杂而广泛, 而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能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知识的学时十分有限,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目前本校主要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开设了疾病营养学和人群营养学选修课程, 主要讲解疾病与营养和肠内外营养等临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知识, 突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与学生临床知识的结合, 重在培养学生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应用在临床上的能力。而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 主要介绍与社区居民健康密切相关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 如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营养干预和治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内容, 重在使学生了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知识, 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将这些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对目前课程设置满意的学生占参与调查学生的80.10%, 不满意的仅占2.84%, 说明这些课程的开设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但仍然存在问题。在问卷中我们还调查了学生对开设另外两门选修课 (食物营养与健康和食品安全与健康) 的意见, 有69.19%的学生认为应当分学期交替开设这两门选修课。这说明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 除现有选修课外, 还需要设置更多的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方面的课程。这些调查结果提示我们, 在如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 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关注与临床相关的疾病营养与人群营养外, 对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也较为重视。因此, 建议在开设与临床疾病和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疾病营养学和人群营养学的同时, 增开食品安全相关课程, 或在原有的选修课中增加此部分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更加系统化地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

2 教学内容

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规划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本可以满足学习的需要, 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该教材却显得繁琐而僵化。因此, 在授课中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 有计划、有重点地不断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 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目前本校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特殊人群营养, 如孕妇、儿童和老年营养及营养相关疾病等, 而对其他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主要侧重讲授各类食品营养和公共营养相关内容, 如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另外, 我们还根据学科特点, 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联系, 结合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讲解,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帮助他们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并建立正确的营养观。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59.72%的学生认为近十年来我校开设的选修课疾病营养学和人群营养学的教学内容基本合理, 说明这些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尽管如此, 仍有36.49%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改进。认为课程中需要增加临床营养相关内容的学生占74.88%, 这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临床营养知识的需求较大;认为需要增加食谱编制和膳食调查及营养素计算相关内容的学生分别占67.77%和55.45%, 说明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实用性比较重视, 这提示教师应当在讲授膳食指南的同时, 详细讲授食谱编制和膳食调查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见表1。此外, 还有小部分学生对食品卫生法和分子营养学比较感兴趣, 这两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自学内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学习。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 医学高等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有更新、更高的要求, 建议在现有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临床营养、膳食调查和食谱编制等内容。由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时有限, 无法系统地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 所以建议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 做到详略得当, 适应学生的需要。

3 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忽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个性发展[4],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 对本校开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教师授课态度和授课方式满意的学生分别占90.52%和82.47% (见表2) , 说明选修课采用的授课方式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 但当被问及是否有必要开设实验课和现场实习时, 认为有必要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 说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授课方式也有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因此, 建议教师在授课时, 将膳食调查和食谱编制等内容以实验和现场实习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 调查结果还显示, 相比理论讲解, 有42.65%的学生更喜欢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 还有部分学生建议添加一些视频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考虑到如果添加实验课和现场实习课, 由于学时有限, 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理论内容的教学效果, 因此建议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 将部分理论课内容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在网络课程中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同时在平时的授课中也可以与教师讨论网络课程中的问题。

4 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和开卷考试, 但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关于考核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8.06%的学生赞同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部分学生 (48.34%) 认为应当采用以小组为单位, 由学生自主命题进行调查或案例分析, 提交调查报告的考核方式;有27.00%的学生认为教师自主命题考核较为合理。根据调查结果, 建议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应当以考试为主, 可采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解自行选题, 查找相关文献并进行必要调研, 撰写并提交一定字数的综述或调查报告的方式,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另外, 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所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程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感受和相关建议,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课程做出及时调整, 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 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程调研结果提示, 虽然目前我校开设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基本可以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求, 但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我校应当在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采用实验和现场实习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和积极性, 利用学校的网络在线平台进行相关理论授课,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使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知识, 达到与其所学专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和教育宣传的目的。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教学,课程优化

参考文献

[1]苑林宏, 肖荣, 封锦芳, 等.非预防专业医学生营养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增刊) :152-154.

[2]张乾勇, 周永, 朱俊东, 等.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5) :17-18.

[3]韩岩岩.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4, 27 (1) :59-61.

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第5篇

一、评价体系中的软指标

主要采取民主评议的形式进行评价。目的是综合评价每个技术人员的现实表现, 如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业务能力、医德医风、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该部分占总分数的50%左右。具体步骤是:把上述几个考核项目以满分为百分的形式量化在一张表格上, 然后按照技术职务资格将全部技术人员分成卫生正高、卫生副高、卫生中级、卫生初级、非卫生高级、非卫生中级、非卫生初级7组, 并将他们的姓名、所在科室和技术资格按组印在上述表格上, 制成民主评议票, 组织评委会, 分别进行打分评议。在进行民主评议过程中, 一要保证评委会委员的构成和数量要有代表性, 一般由院领导、科主任、护士长和职工代表四部分人员组成, 成员数量应在50人左右。二要“闪电般”进行, 使“拉票者”无可乘之机, 以保证评议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二、评价体系中的硬指标

主要用来评价每个技术人员的资历、学术水准及其得到的行政奖励情况等。该部分占总分数的50%左右。主要评价指标有工龄, 获得现有技术资格的年限, 学历及学位, 在一定期限内发表的学术论文、取得的科研成果及专利、行政奖励等。具体做法是先由院委会讨论制定这几项评价指标的总分值, 一般也是百分制, 这样便于结果的汇总换算。再确定每项指标所占的比重、分值 (最好是整数) , 赋分规则及注意事项。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份硬指标评分标准。然后将该评分标准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 (以表格的形式发放更直观) , 再反馈到院委会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最后确定为单位整个岗位聘任实施方案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 硬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一定要广泛征求全体技术人员的意见, 既要照顾到老同志, 又要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要充分体现出“老中青皆宜”的原则。

上一篇:良好道德下一篇:大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