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2024-09-23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精选12篇)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第1篇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令其对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步多样化、系统化,加之社会环境、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进一步令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实现了深化发展。然而,由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差距,没能充分满足大众人们享受卫生保健基本服务需求,始终包含着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总量投入有限、结构不合理、综合利用效率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为此,如何基于我国政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特征,遵循医疗行业发展运征规律以及当前疾病模式的崭新变化,合理科学的实施卫生资源的配置优化,全面提升卫生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及各类医院的核心发展力,令人民大众身心健康有效增进,科学为卫生事业持续发展服务,则成为当今我们应重点探讨的战略性问题。基于这一现状,本文展开了如何科学优化配置卫生资源的科学探讨,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改革,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杜绝不良浪费、提升人性化医疗服务水平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1 卫生资源科学配置内涵

卫生资源主要指相关卫生部门、机构有权应用及拥有的财物、人力、信息、技术等优质资源要素的统称,其是综合投入至具体卫生部门的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维持开展卫生医疗服务活动的再生产与生产物质基础。其涵盖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卫生医疗机构的规划设置、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投入、医院床位的设计分配、卫生设备的配备管理以及卫生经费的投入匹配等层面。由广义层面来讲对卫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即是在各个卫生部门间卫生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通过优化合理配置可令其资源应用效益显著提升,对于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仅有在各类卫生资源处于良好的供需平衡状态,方能最大化创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否则将会造成各类资源的不良浪费及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因此对卫生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最优化配置具有积极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2 当前配置卫生资源存在的现实问题

2.1 城乡存在较大差距

卫生资源的实践配置在我国体现出了较大的城乡差距,农村配备的卫生医疗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业务素质不高问题,同时拥有的医疗机械设备相对简陋,而大多数高精密、高科技型的医疗设备却广泛的集中于城市医疗机构,形成了卫生资源城乡两极分化的不良局面。由卫生医疗经费投入层面来看,城乡同样存在较大差距,据相关数据统计,农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仅享有低于二分之一比例的卫生资源。而近年来在总体卫生资源投入费用中,社会与政府用于卫生医疗的支出呈现了逐年比重下降的趋势,而个人用于支出卫生医疗的费用比例却呈现逐年上升发展,也就是说,个人承担了增长卫生费用的较大比例负担。基于卫生医疗事业相关费用投入密切相关于政府实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因此也令我国呈现出了地域间卫生医疗费用的较大悬殊差距。一般经济发达的城市区域其政府投入的卫生医疗资源费用比例相对较高,相应的居民个人健康水平自然高于经济欠发达区域以及农村区域。

2.2 公共卫生资源投入没能落实到位,应用效益不强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大规模发展,每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均会拨出大部分专款进行卫生公共设施发展建设,例如以强化建设县级防保站、乡镇医疗卫生院为核心的发展规划目标方案,耗费了大量国家投入资金。然而该类款项下拨至基层单位后,相关职能单位或政府部门却没能严格执行专款专用,而是存在不良挪用、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现实问题,一些基层卫生医疗单位根本获取不到相应的资源建设资金,该类不足的资金投入管理,进一步令投入公共卫生的供方与需方发生了互相脱节与错位,令专项投入资金无法发挥应有预期作用,更无法产生相应效益。而较多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在欠缺相应公共经费的投入支持下则转变为私有经营,他们为谋取利益,大量开展有偿医疗服务,而无法承担应有的计划免疫卫生公共服务职能,令控制预防大规模病患疫情的卫生医疗能力大大下降,一方面令患者承担医疗费用的负担持续加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就医隐患。

2.3 卫生资源结构配置与实践效率应持续强化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呈现出了较为突出的社会分化现象,令城乡差别持续增大。受到市场机制的持续激励,面对不足的公共投入状况,我国并没有能够快速构建利于各类公立医院发展改革的有效筹资机制,进一步令医院的生存发展环境逐步恶化。加之政府相关单位的不利监管,令较多医院本应具有的公益属性却受到市场化发展经营方式的不良分化,令各类医疗机构呈现出无序竞争的病态。同时由分配卫生资源层面来看,目前普遍存在消费不足与过度消费等不平衡现象。即城市、发达区域过度实施卫生资源配置,造成过度的消费者医疗消费及供给者不良诱导消费需求的弊端现象,医院则借助不对称信息及行业垄断实现扩充利益目标,进一步令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卫生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日益加剧。而农村、欠发达区域却呈现出贫乏的卫生医疗资源配置,凸显了严重的少药缺医状况,进一步令配置卫生资源效率降低。另外在卫生医疗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层面也存在一定不合理性,虽然目前我国总体卫生医疗人力资源数量满足了行业需求,然而其整体素质水平却较低,结构配置体现出了不平衡状况,且实践管理相对滞后。

3 优化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策略

3.1 强化监督管理,优化城乡卫生医疗资源布局配置

要想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我们首先应遵循效率及公平原则,倘若卫生保健失去市场功能,便无法基于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也就无法借助本身市场作用实施公平建设管理。同时,只有公平有序的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方可促进卫生医疗事业的高效有序发展。首先,政府单位应依据自身区域人民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卫生资源的调整配置,同时应科学兼顾当地医疗服务状况水平、总体卫生资源数量及其后续实践发展要求,进而科学制定整体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规划,有效避免无序的行业发展,对各类机构的盲目设置与过度添加设备现象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对于大型项目投资及仪器设备购置应实行总量控制与区域规划,强化管理监督,有效避免不饱和利用或过剩资源不良现象。同时,我们应科学借助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合理改进不合理城乡布局与城乡卫生医疗资源配置,令其重心向社区、基层转移,进而由物力、人力、财力等层面确保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的广泛开展,有效缓解大医院治疗就医压力,降低患者就医不便性。另外,应科学健全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提升对其的卫生资源开发投资,确保农村患者及时治疗。对于收入较低的贫困区域人群应充分关注其就医问题,有效控制医疗成本费用,合理节约各类卫生资源并降低医疗纠纷,进而促进医患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

3.2 更新传统观念,科学构建控制疾病体系

近年来,在我国爆发的各类疾病事件,无不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即目前我国还欠缺完善的卫生防疫管控体系,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令污染环境状况日益加剧,令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与日俱增,危及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为此,相关政府单位应强化卫生防疫体系投资,扩充经费投入,完善预防控制疾病机构中心基础建设。同时,我们应以其为核心联合社区卫生机构全面参与控制疾病体系发展,力争建设为适度规模、高效精干、合理布局、集评价检测、控制预防、指导研究、促进教育、服务管理于一身的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而由根本层面全面提升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水平。

3.3 完善服务保健、优化流动人口身心健康服务,科学推进医疗改革

基于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现实状况,各区域卫生医疗单位应更新传统以城市人口为主体服务管理对象的模式,令各项设施配置、安排经费、人员管理科学适应庞大流动人口的现实需求。一般来讲,流动人口多存在收入偏低特征,较难承担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且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欠缺有效的自我保健科学意识,进一步令配置卫生资源及公共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此我们应科学注重流动人口的保健卫生问题,健全机构设施建设,在社区建立流动人口专项卫生服务机构站点,全面组织医疗卫生知识培训宣传,并定期面向流动人口开展防疫卫生检查相关工作,进而真正提升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综合水平。另外,医疗机构的发展经营模式不断丰富多样,一统天下的公立医院格局逐步被打破,因此其必须全面推行改革发展,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取主动,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应科学明晰产权关系,强化卫生资源配置管理,体现自主经营权,创建法人治理良好结构,进而实现权责分明、政事分开的科学管理。同时,配置人力资源体制应全面创新,打破限制人员身份,推行人事代理与合同聘用管理制度,并积极探索委托经营、风险抵押等管理模式,确保考核制度的严格实行。另外,医疗机构还应科学推行绩效工资、效益、岗位工资、年新工资等多元化报酬形式,提升员工积极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良好效果。

4 结语

总之,基于现行卫生资源配置管理包含的不良问题,我们只有全面明晰其科学内涵,制定积极有效的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科学策略,缩短城乡差距、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平衡发展、构建疾病控制体系、完善服务保健、推进医疗改革,才能真正提升卫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令其发挥优势服务作用,并真正推进医疗服务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武汉.周增桓广东省卫生资源配置动态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10).

[2]金光晓.金国花浅谈新形势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36).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第2篇

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作者:苏宁 彭迎春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版A》2013年第04期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第3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学;分析

一、引言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卫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关乎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而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则成为了我国医疗领域发展的关键性内容,经济学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了科学选择,并就公平与效率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体现进行分析是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使用的重点方向。

二、可供选择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对于市场中大部分的资源配置的路径、方式、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灵现象,一方面,市场无法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进行决策;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会出现分配不公、效率低下等不良状况;因此,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则更多的依赖于政府的作用。同时,第三方资源配置方式的存在也大大学也削弱了市场的作用。市场机制的运行不能真正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普及,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较为突出。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机制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机制是指通过政府政策、政府机制等行政性命令的下达使得一部分资源通过政府手段加以分配,政府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是目前医疗卫生领域较为常用的方式。社会公众对于医疗卫生产品的需求取决于医疗卫生产品的边际效用,一般而言,富人相比穷人而言的商品边际效用较小,因而,在政府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时,公平这一特性得到了显著体现。

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分析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分析

首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公平的体现主要是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的,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人人机会均等,即社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公平上。社会公众的需求各不相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社会差异,从而导致了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这种状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覆盖不全面导致的。其次,在分析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健康公平这一概念有必要引入,健康公平主要涵盖一下3个方面:一是健康状况的公平;二是可实现性的公平;三是政府在资源投入方面的公平。因此,为了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政府应该将政府健康补助向低收入者方面倾斜。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该考虑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的全面性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支付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需求的医疗服务需求者,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资源分布的特征存在正相关关系,从现实状况看,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公平的体现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

在经济学中,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入,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果带来了多少社会公众健康状况的改善以及疾病的康复率都要考虑在内。其次,在医疗卫生部门生产功效既定的状况下,医疗卫生资源内部配置是否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是医疗卫生产品供给的充足性,医疗卫生产品是否充足取决于社会生产能力,由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在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前提下,需要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重组。

3.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福利经济学将公平与效率作为其发生作用的两大准则,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下,公平与效率很难得到统一。不同的经济学派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不同观点。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中,多数人往往以公平作为核心考虑要素,这是因为福利经济学主要关注社会成员的获益水平以及社会成员的福利状况。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将效率与公平进行统筹规划,效率本身就包含着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即是相互矛盾同时也是彼此统一的。在提高本国成员健康水平的前提下,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终极方向。在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效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与政府作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主要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对象、分配过程及效果进行控制与监督,而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与效率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果的标准,是经济学分析的重点内容。在实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工作中,效率与公平要得到双重兼顾,以此实现社会成员健康状态的最优。

参考文献:

[1]许丽丽.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3.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成都市及成都市某区2010年卫生统计年报资料,成都市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全国卫生统计公报。

1.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作为统计分析工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数据分析结构显示

该地区2010年卫生人力数量和专业结构分布见表1。医护比为1∶0.89,与国家卫生部推荐的1∶2的标准相比较,差距甚远。62.94%的卫生人力分布在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在内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院和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力表1 2010年成都市某区卫生人力数量和专业结构分布占21.68%。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和血吸虫病防治站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占8.06%。

2.2每千人卫生人力与全市、全国比较见表2,从中可见,与2010年全国、全市平均水平比较看,该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低于成都市平均水平。

2.3卫生人力职称分布情况见表3,该地区中级及以上职称卫生人力仅占25.49%,其中副高级和高级职称人员仅站5.06%。初级职称及以下卫生技术人员占74.51%,内有占总数7.8%的人员无任何职称。

2.4卫生人力学历分布情况见表4,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占24.6%,其中,硕士及以上人员仅占总数的2.05%。学历大专及以下卫生技术人员占75.40%。

2.5 2008至2010年医师工作负荷情况见表5,最近3年,该地区医师负担总住院人数和人均每日负担住院床日逐年递增。

3 讨论

3.1 卫生人力素质亟待提高

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卫生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将严重阻碍当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3],如何提高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当前该地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和服务重点,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对策来改变现状,对有足够的资金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引进较高学历的人才[4,5],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择优录用的原则选拔合适的人才。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学习和前往上级单位进修学习等继续教育方式方法提高现有卫生人力的职称和学历,同时政府也应在人事政策上给与优惠,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增加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自主权,使优秀人才能引进来、留得住和用得上。

3.2 及时补充卫生人力

研究表明,该地区直接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卫生人力数量仅仅略高于全国水平,与成都市的平均水平相差较大,同时医师等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负荷情况逐年加大,为确保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效果,随着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和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释放,现有的卫生人力数量应及时补充。

3.3 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卫生人力结构

研究发现,该地区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力比例偏小,提示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较差,应通过包括区域卫生规划、人才激励机制和引入社会资本办医等多种政策和管理手段引导卫生人力向基层流动,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的差距[6,7]。同时,原有的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应对老龄化、城市化的不断演进,必须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加强该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建设[8],建立一支防治结合的卫生技术队伍,减轻社会疾病负担。

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某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 相关数据来源于成都市某区2010年卫生统计年报,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数据分布显示:成都市某区每千人口医师数为1.98,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74,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4.90,均低于成都市平均水平。学历大专及以下卫生技术人员占75.40%,初级职称及以下卫生技术人员占74.5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仅仅占到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1.68%。结论 卫生人力总体数量不足,学历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分布不够合理。

关键词: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参考文献

[1]李宁秀.社会医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3]吴秀云,李曼春.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服务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2(10):333-336.

[4]王国华.陕西省某地区农村卫生人员的配置现状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1):6-8.

[5]荇秀风,陈福夫.试述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9(23):29.

[6]李晓惠,卢祖询.深圳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公平程度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5):516-518.

[7]代涛,何平,王小万,等.我国卫生服务资源的互动与整合[J].卫生经济研究,2008(8):3-4.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政策取向研究 第5篇

秦永方

摘要:针对目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不足,提出区域卫生规划法制化、存量卫生资源整合、卫生财政投入方式多样化、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化、医保卫生管理一体化、管资产与管人相结合、卫生人力资源调整、引导社会办医等卫生资源配置政策的取向。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政策

建国以来,我国选择了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的卫生管理体制,其卫生资源配置较多地考虑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平性,由于总量投入不足,结构比例失衡,医疗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出现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因医疗低成本收费,补偿不足,致使医院越办越难。

1、目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存在的不足

目前医疗卫生体系呈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群众患病就医的可及性较差,加之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医院为了生存,乱检查、大处方的出现,进一步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认真分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存在的不足:

1、1政府卫生投入不足与卫生资源浪费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为了解决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状况,对卫生实行外延式扩张政策,新建扩建了大批医院,由于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对下降,加之卫生筹资机制不畅,致使卫生发展经费严重缺乏,结果造成大部分医院业务量下降,处于吃不饱状态,造成卫生投入不足与卫生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1、2卫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大小医院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地区之间卫生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实行分级财政体制,经济发达地区卫生投入较多,加之经济富裕,群众经济承受能力较强,卫生发展速度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卫生投入较少,加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卫生发展速度较慢。另一个方面;城乡之间卫生发展不平衡,据资料显示,占全国80%的农村人口仅拥有20%左右的卫生资源,占全国总人口20%的城市人员则拥有80%的卫生资源,造成农村卫生工作力量薄弱。第三方面;大小医院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占医院总数20%的大医院拥有80%左右的卫生资源,占医院总数80%的小医院拥有20%左右的卫生资源,造成医疗资源向大医院聚积,基层医院业务萎缩,发展艰难。

1、3医防比例失调。医疗卫生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逐步上升,而防疫经费较少,而防治工作又十分繁重,为了生存,防疫保健机构的工作重点也转到经济效益上来,用以弥补经费的不足,防疫保健工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4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失衡。高资历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大型医疗机构,而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整体素质偏低,医疗技术水平有限,人们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医,不仅加重了大医院负担,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也造成群众患病就医的可及性较差。

1、5卫生设备资源配置失控。CT、MR、还有一系列其它的先进医疗设备先进设备大部分集中在大医院,大医院设备更新速度快、设备越来越先进,病人流向大医院,相反在这方面基层医院医疗设备不足,病人感觉看病时不放心,病人越来越少,劣势进一步更加明显。一

些医院为了生存,拼设备争相购买高档医疗设备,造成资源浪费和乱检查也就不足为奇。

1、6新技术的大量采用。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群众承受能力有限,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新特药品和高值耗材我们都大量采用,在医疗技术提高的前提下,也占用了较多的卫生资源,进而造成医疗费用的增加。

1、7行政调控失灵。由于对市场仅济条件下医疗的内在经济规律研究不够,过多的行政调控手段管理,效果不理想,如药品收支两条线、集中招标、药品降价等,造成政府对卫生资源配置宏观调控能力弱化。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政策取向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政策的重点取向,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之成为医疗服务的主体和基础。卫生宏观政策决定着改革的方向,没有科学政策的宏观指导和干预,卫生改革将是一盘散沙,民怨沸腾。

2、1 区域卫生规划法制化。为了确保区域卫生规划的贯彻落实,必须上升到法制化管理,不能说在口头上,挂在墙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要加快区域卫生规划的立法进程,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管理。

2、2存量卫生资源整合。把现存的卫生资源进行重新分类、整合,首先把我国现有的防疫保健、传染病等院站所整合,构造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人员按公务员对待,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政府财力矛以重点保障,使工作重点转向预防上来。其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标准,筛选一些区域医院以和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按准公务员对待,实行差额预算管理。再次,对一些大型医院进行专项支持。最后,对未被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的一些医院进行改革,转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非营利性医院,也可以吸引社会民间资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2、3卫生财政投入方式多样化。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可以考虑多样化,直接补助给人民群众或通过竞争为公民购买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但这些钱只能看病才能用,这样国家用宏观手段调整,鼓励医院之间的合理竞争,既能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又能真正使人民群众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2、4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化。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取得了成效,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加快其覆盖面,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主要由政府解决,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筹资资金。引导人们群众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提高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2、5医保卫生管理一体化。目前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为疗节约管理成本,实现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共享,有效地防止成立专门组织,造成新一轮人员、机构膨胀问题,应成立一个管理机构,为以后实行全民医疗保障积累经验和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医疗保险管理和卫生管理分置,双方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异向选择问题较突出,造成管理成本较大,因此笔者认为,实行医保卫生管理一体化,由卫生主管部门管理为好。

2、6管资产与管人相结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由于产权不清晰,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形成无人管,对医院的制约不力,造成短期行为严重。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建议由卫生主管部门管理医疗卫生资产,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相结合,可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2、7卫生人力资源调整。基层卫生工作应是卫生工作的重心,没有政府的干预,高素质的人才不愿到基层来,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卫生资源流向基层,提高他们的待遇,城市医疗专业人士晋升晋职应有基层连续二年的基层工作经验。

2、8引导社会办医。公平对待各类医院,公平的准入制度,公平的管理,一视同仁。积极引导慈善机构、公益组织和社会各方兴办非营利医院及私立医院。鼓励公平竞争,同时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要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医院的评审评价和监督检查。

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探析 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探析

要想在如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则需要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然而如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却是如今企业所需要面临的问题。合理地调解企业人力资源的分布、缓解人力资源的不足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1]

一、 企业人力支援优化配置的重要性

1、 为企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基础保证

一个企业要想顺利的发展,就需要根据企业当前的状况制定一系列的发展战略方案。企业的运行离不开工作人员,对于企业每一个部门的规划都与工作人员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详细的统计,对于人才的使用要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这样的优化配置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的保证。

2、 解决企业短期内人才缺乏的问题

如今市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在企业中并不是每个工作人员都是适合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为了能够解决这一矛盾,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则需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调节让员工到适合他的岗位上进行工作,做到才尽其用。通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

二、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

1、 配置思想落后

如今很多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的时候通常都用学历看衡量一个人。虽然学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个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但是却不能全面的展示应聘人员的思想状况和具体的实践能力。因为企业用人观念的过于陈旧,导致社会上好多人才因为没有较好的学历被企业所抛弃,很多人才因为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思想的落后被浪费。[2]

2、 配置手段单一

在中国的很多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报酬支付的方式都是由员工的工作性质和岗位来确定薪水的。因为人力资源配置手段的单一,使得很多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越来越没有积极性,这样的状况长久下去只会让企业的发展失去活力,难以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有的企业虽然有相应的物质激烈政策,但是却忽略了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这样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员工能够积极的工作,但是却不利于员工个性和个人特长的发挥。

3、 管理制度过旧

因为管理制度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导致企业的人才录用标准一直是沿用着老的观念思想,这样的状况使得人才的配置不灵活。在如今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的管理阶层把精力都放在企业的对外运行上,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并没有进行相应的重视,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能力变得越来越差,企业的发展陷入僵局。[3]

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

1、 更新思想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企业要想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且站稳脚跟,企业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转变用人的思想,不能再以学历来衡量一个人。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企业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考察这个应聘人员是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不管是能力方面还是思想道德方面,企业都应当给予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观察,最终再来确定是否能够让应聘人员进入到企业中学习和工作。市场的竞争总是残酷的,要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员工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企业不能将员工看成赚钱的工具,要尊重每一个员工。将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进行结合,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进行潜力的发挥,从而让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员工有了工作的动力,工作效率才会提高,企业才能更快的发展,为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导入竞争机制,优化配置手段

传统的物质激励只能发挥短时间的作用,长久下去只会让一些员工变得安于现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为了能够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应当适当的导入竞争机制。这里的竞争机制也可以运用到员工招聘的过程中。当企业在进行某一职位工作人员招聘的时候,谁能力强谁就被录用。企业间职位的升级也可以使用这一方法,对于工作能力出色的员工可以予以升职的奖励,通过竞争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充分实现人才的价值。如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而市场人才的供给却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人才流动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为了能够让企业的优秀员工不跳槽,企业应当适当的进行调薪,通过建立透明的薪酬体系来保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4]。

3、 适当进行培训,提高职业素养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企业开始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投入,不能因为害怕人才的流失就固步自封。企业可以让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来带动新员工,采取“一帮一”的方式来帮助新员工尽快的适应和融入到工作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属文化,在企业文化中也应当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让企业的员工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丰富自己的职业内涵,在强化企业精神和工作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四、结束语

要想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好又快发展,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通过改变观念来保证人才不因学历的原因而流失,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还要注重员工精神上的鼓励。通过适当的竞争来激发员工的潜力,从而保证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要珍惜人才、保护人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杜芳芳.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25(11):08-09.

[2]孙静. 论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化合理配置[J]. 人力资源管理,2011,30(06):40-41.

[3]张翼,樊耘. 人与环境匹配:一个基于员工-组织复合型视角的模型[J]. 管理评论,2011,30(05):12-13.

[4]王福鑫,任娟. 基于人岗匹配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25(03):11-12.

如何优化我国卫生资源配置 第7篇

关键词: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卫生资源方面存在着投入不足,资源结构失衡现象。根据大量的研究分析,我们要想达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1 概述

卫生资源的配置涉及到各个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地区不同。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认真抓紧。

2 配置

要有资源配置的科学认识,注意研究、总结,形成一套资源配置科学的理论体系,来系统地指导科学资源配置的实际工作,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作用[1];二要合理布局,建立和健全医学科研攻关体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建立完善医药卫生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与生产相结合、与经营相结合的有效体制;三要加强医学科研;四要把技术改造与资源配置结合起来,在科学技术作用下,用较少的增量带动较多的存量。

3 加强宏观调控和宏观配置

凡是涉及到价值规律、技术价值与医疗服务价格相脱离、医疗服务与大的市场机制的主攻点等问题,都有待予以全盘考虑、真正解决,不然在宏观上,以及医院的人、财、物等都难以及时、合理地得到调整。

4改善医疗的供求性结构,从而达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时,做好献血者的解释说服工作,鼓励其在适当的时机献血。这些对于保证临床合理计划用血及应急供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开展必要的献血前血液初筛检验机制。为避免因ALT增高导致的血液报废,献血前要进行ALT初筛。ALT影响因素较多,应采用适合街头献血的ALT初筛方法,制定合理科学的筛查指标,严格问询制度和体格检查,开展必要的献血前血液初筛检验机制,确保低危人群献血。

3 采集的血液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低温冷链运输,防止温度过高

导致溶血而造成的血液不合格。另外在成分分离、检验、储存等环节,工作人员均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这些都可以达到降低血液报废率的目的。

4 引进先进的血液保存技术。血袋保养液有ACD、CPD、CPD-A等,选择保存时间比较长的保养液可有效减少血液过期报废现象。

5 通过报纸杂志、新闻媒体等途径加大血液相关知识的宣传力

这一环节,主要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那些过剩供给加以宏观调控,减少上机构、上设备、上等级的片面追求和盲目性[2]。同时,政府对农村要从投入、保证性政策上予以倾斜,增加投入弥补不足,使现有的结构失衡得以改善。

5 讲究节约

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及之不竭的,况且卫生资源本身有先天性的不足和分布上的结构失衡,所以,要充分利用卫生资源。

6 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区域卫生机构设置

首先,从服务地域上进行合理布局。城市医院要着重提高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办出特色,上档次、上水平,体现等级医院的服务。在农村,要着重抓好农村卫生站的建设。

其次,从服务对象上进行适度改进,合理分流病人。合理使用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3]。再次,从服务手段上进行适度调整,避免或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第三,从服务的经营结构上进行科学调配。应当采取措施,推动现有资产存量的重组,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走规模经

度,使更多的献血者了解到献血前不吃油腻食物、不饮酒等注意事项。同时加强采血前的咨询工作,询问饮食情况等,还要尽量避免午后采血,这些措施均能减少脂肪血的采集。

6 成分献血要尽量缩短献血体检和采血间隔时间,最好是当天体

检,当天采血,以避免在预约等候采血间隔时间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造成的血液不合格。

7 根据卫生部对采供血机构的要求,凡参加献血活动的公民,均

须带上有效证件,献血前进行电子扫描存档,以供在体检、采血、成分制备、检验、入库、出库全过程的核对核查工作,减少因冒名顶替而造成的血液不合格。

总之,血液是抢救他人生命的一种特殊而又宝贵的物质,是现阶段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需要倍加珍惜和爱护。因此加强血液管理,合理开源节流,减少血液的报废是我们每个血站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营之路,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

7 开发人才资源,调整区域卫生资源的人才结构

首先,在人才结构上,既要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并建立年轻后备队伍,同时,还要纠正“重医疗、轻预防”的错误思想,使医疗与预防并重,预防人才茁壮成长。

其次,适当地调整医学教育结构。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在职培训。特别是针对农村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更需要加大农村卫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再者,要正确使用政策导向,采用思想教育、物质刺激等手段,促进人才交流[4]。要为广大卫生技术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优惠的政策。努力帮助、促进他们的成长[5]。加强对全体卫生工作者的精神文明教育,大力倡导白求恩精神,保证人才渠道的畅通。

第三,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贯彻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6],要按照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单位与被聘人员责、权、利,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7],根据各类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方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对未被聘用的人员将实行转岗、待岗、分流、辞退等,而对后勤工作将实行社会化,对条件不成熟的单位,工勤人员将实行合同制。

8 优化医疗设备配置,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益

要建立和完善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审批制度,制定出区域内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标准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各级医疗机构凡购进大型医疗设备,都必须做好市场调查[8]。写出可行性报告和计划,交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对城市医院更换下来的医疗设备,可通过卫生主管部门有计划地调剂给农村卫生院,使它们在农村卫生院中发挥效益,农村医疗机构则应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并逐年增加积累,努力抓好设备的添置[9]。

9 加大和优化卫生投入,调整区域卫生资源的投资结构

首先,针对区域卫生资源短缺和总量不足的现实,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卫生的投入。其次,要优化区域卫生资源投入[10]。一是要加大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投入;二是要加大预防投入;三是要加大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以恢复和发展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1 0 抓好卫生扶贫,实现不同地区卫生资源的良性互动

地区卫生贫困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卫生扶贫是解决地区卫生贫困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制度和方式,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措施。

1 1 组建大型医疗集团

首先要对现行的卫生行政体系进行改革,实现医疗机构的全行业管理。其次,在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合并重组功能重叠、地理位置接近的医疗机构[11];关、停、并、转、迁经营管理效益不当、运转效率低下的医疗机构。

1 2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通过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来体现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关键是推进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监督、信息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承担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已明确诊断疾病的防治工作[12]。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地段医院或卫生院改组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门诊部、所等改组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弱化其医疗功能;同时拉开各级医院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增加到大中型医院就诊时的个人支付比例,并在社保条例中予以明确和保障,引导病人在大中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序流动。

1 3 把工作重点转向以预防为主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的增加,一些不是靠高层次医疗机构和高精尖的技术和高精尖的设备能解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危害日益加重[13]。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卫生防疫的财政投资力度,下决心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在构筑以疾病控制中心为核心,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同参与的疾病控制体系的基础上[14],重点提高卫生防疫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针对全市所有居民,推行减少主要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开发成本效益好的二级预防,真正将慢性病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综述 第8篇

1.1 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十一五”规划以来, 中国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在2009年3月17日,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并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正式出台了新一轮的具体医改方案。总体思路是分布有序的实施, 包含五项重点任务的系统化改变与梳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均等化的基础卫生公共服务体系, 并摸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方法。有效的体系化设计, 加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 迅速提高了卫生技术水平, 疾病防治能力持续提高, 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增加, 老百姓的健康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2 中国医疗事业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众保健意识的增强, 老百姓对卫生服务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说, 中国卫生服务事业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发展, 但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迫近、医疗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 卫生资源的有限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的矛盾成为了当前卫生事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可以说, 看病贵抑或看病难的问题, 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决定了国家对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量不可能迅速的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准。即便强如美国, 其卫生资源可以说投入巨大 (占GDP14%) , 但仍不能满足公民需求。由此看来, 单一加大卫生医疗资源的投资并不是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卫生医疗服务要求的有效措施。立足于中国国情, 围绕现有条件, 努力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才是明智之举。

1.3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以2009年举例, 中国卫生医疗机构病床利用率为77.7%, 而在1980年代, 全国卫生机构病床利用率为80%以上。不难看出, 政府虽然加大对卫生资源的投入, 但却忽视了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

2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理论界定

2.1 效率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 我们将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称为效率, 较多应用于配置相关稀缺资源。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将效率定义为尽可能的减少浪费并有效配置资源。恩格斯则将效率看作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数量关系。学者们对效率的理论表述有诸多方式, 但对其本质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当我们说某经济实体有效率时, 是指该经济实体运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为人民贡献了最大化的满足。

2.2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界定

在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界定上, 需围绕卫生机构的运营目的来展开。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卫生机构秉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运营目的是提供卫生服务。卫生服务包括对疾病的预防、诊治、治疗等相关方面, 现阶段的中国在卫生服务的数量上与质量上均较为欠缺, 甚至由于体制原因, 卫生机构自身也受到经济效率问题的影响。因此, 学者们指出, 在研究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时, 需综合考虑数量性、质量性、经济性等相关因素。

考虑到上述原因, 目前在研究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时多采用技术效率这一概念, 由法雷尔提出, 考察一个组织, 在现有资源投入下获得最大产出, 或者说在现有产出前提下投入最小的资源。技术效率定义在卫生资源领域就是现有卫生资源获得最大产出, 或现有卫生产出下投入最少卫生资源。可以说, 法雷尔的技术效率能够符合常理下的效率定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主要集中在医院层面, 根据卫生事业的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 主要应用综合评价法。近年来, 较多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法。

美国是最早开始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国家, 并最先成立了专业的鉴定机构, 评审结果上报相关部门, 为政府决策服务。从上世纪90年代起, 该机构持续多年对全美大部分医院展开评估, 并根据其绩效, 选出排名前100家的医院。在评价方法上, 以综合评价法为基础, 结合比率分析法,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质量指标 (患者死亡率、感染率、相关并发症率) 、数量指标 (患者人均入院天数、门诊量等) 、财务指标 (出院患者人均费用、资产结构等) 。

英国对卫生机构采取评级制度, 不考虑医院技术与规模, 集中于服务水平, 包括20余项指标。其中既有关键指标, 也有辅助指标。关键指标为9项, 主要有住院病人人数、候诊时间、医院卫生环境、医疗费用等。评审团根据上述评价体系, 对卫生机构进行打分。按照各家得分情况进行评价, 分别为一星医院、二星医院与三星医院。国家对不同级别的医院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对提高英国卫生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在2000年, Bjorkgren等人参与评审芬兰64所卫生护理机构的分配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成本效率。发现如果采取更科学的管理, 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 可以提高卫生机构的效率。且在一定前提下, 小规模医院的效率要低于大规模医院的效率, 并找出导致分配无效率的原因:卫生机构聘请了过多仅仅拥有执照的护理人员, 而忽视了考察她们是否拥有实地操作经验。

在2001年, Grosskopf的团队评审了全美国教学医院中的236家与非教学医院中的556家, 结果显示教学与否对医院的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从一个角度来讲, 教学医院不仅要承担医疗任务, 还要承担对医学生的教学任务, 这样一来, 主治医师的负担加重, 因而医院成本增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医学生工资较低, 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主治医师, 所以削减了医院的成本。但是, 综合考虑两个角度, 后者由于医学生替代主治医师而引起的成本减少量要小于前者中主治医师指导医学生增加的成本量。因而, 教学医院由于医学生而引起的成本增高, 面临着非教学医院的强力竞争。借助CCR模型, 教学医院中的90%位于相对有效前沿面下。即使这部分医院剖除自身的教学功能, 仍然不能和非教学医院相竞争。

3.2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晚, 与国外一样, 研究上大量采用较为成熟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学者们对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对象各有不同, 总体上可分为医院层面和地区层面。

首先在医院层面上:1995年, 张友发与宋虹以北京市某医院为研究对象,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 DEA法非参数性与一次齐次性的特点, 使操作变的简便, 结论更加直观, 因此用DEA法来评价医院科室的效率是可行的。但是, 由于模型本身对假设条件要求过高, 且过多局限在经济效益上, 所以在应用DEA模型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模型细节进行改变;2005年, 宋桂荣与刘启贵等人运用SFA法, 针对部分属于铁道部管辖的二级及以上医院,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效率评估。指标包括:医院财务总收入、门诊收入、住院收入。医院财务总支出、出院人数、床位利用率、病人手术人次、患者出院数等, 由此得出各家医院存在效率差异。

其次, 在地区层面, 研究者将一个地区看作一个黑箱, 不考虑其内部因素, 宏观的进行研究, 数据包络分析法被逐渐引入。2007年, 王建锋以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 纵向上采取秩可比法, 横向上采取数据包络分析法,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结果显示, 在2003到2006年间江苏省各地级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均有提高, 但是苏北、苏南、苏中仍存在区域性的效率差异;2010年高永康等人, 运用DEA法, 从投入指标 (每千人拥有医院数、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人均资产数、人均支出额) 与产出指标 (人均门诊次数、患者出院数、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人均收入额) 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对全国各省市地区2006年与2007年两年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4.8%的地区卫生机构是有效的, 说明卫生机构运行情况较为良好。

4 相关思考

通过对国内外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现状的学习, 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 针对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 具有非参数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是较为成熟的方法。

其次, 在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文献中, 多采用CCR、BCC模型, 较少采用超效率模型。

再次, 受DEA模型所限, 现有文献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 不够全面, 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新医改下,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通过学习国内外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现状, 发现数据包络分析法是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 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卫生,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参考文献

[1]Grosskopf S.et al.Measuring Hospital Performance: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87, 6 (2) :89-107.

[2]Louis Rubino, 魏东海, 美国医院战略选择的内外环境制约与绩效评估[J].中国医院管理, 2001, 21 (3) :59-60.

浅谈如何进行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第9篇

目前, 由于卫生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发挥作用, 使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均衡。一些地区、单位资源占用多、浪费大, 而一些缺乏卫生资源的地区、单位则嗷嗷待哺, 难以维持正常运转。这种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卫生人力资源方面

我国人口众多, 从我国目前卫生劳动力的总体情况看, 在劳动力质量上, 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在劳动力数量上“又多又缺有忙有闲”。多的是大批非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各种关系不断涌进卫生队伍, 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学习, 一些非常简单的疾病也难以诊断。缺的是经过专业学习的人才更为缺少。忙的是一些高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经济发达地区, 他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 将落后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吸引过去, 这样就造成了大批农村患者和重症患者的随之涌入, 而随着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流向上层, 剩余的人员和部分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又不能适应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卫生医疗状况的需要, 造成了剩余医护人员的闲置和群众不愿去看病的现象的发生。另外一个卫生人力资源的浪费表现在学科之间比例失调。有的专业人才短缺, 有的又人满为患, 人浮于世。这种学科人员分布的不平衡, 造成卫生人力资源有忙有闲, 浪费很大。因此, 从经济管理上看, 人力将作为一种资源被开发、利用和管理。这就要求对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 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二、卫生物力资源方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对卫生物力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力度越来琥小, 各卫生部门只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 不注意长远及整体利益。这种短期效应, 造成了卫生物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主要表现在医疗设备和床位上。

1、医疗设备配置不合理

市场经济给医疗市场引进了竞争, 但由于管理滞后, 出现一些新问题。一些地区、单位缺乏整体意识, 不顾自身经济条件, 也不考虑设备投资回收期, 盲目引进各种大型医疗设备, 如CT、MRI、伽玛刀等。使有限的医疗市场出现了高档医疗设备过剩的现象, 设备利用率下降, 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我市区人口46万人, CT高达8台, 设备普遍处在“吃不饱”状态。由于病源不足, 设备使用率低, 导致一些单位抢病人, 争饭吃, 甚至不少医院采取给医生“提成”的办法, 鼓励医生多开检查单,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也助长了行业不正之风, 设备也没有真正达到作用, 检查阳性率仅在30%左右。另外, 大部分高档次医疗检查设备地集中在县城或市级以上医院, 而偏远的山区、农村, 医疗设备则十分短缺。一些乡镇卫生院没有B超、X光机等简单基础的检查设备, 造成了局部地区的医疗设备超饱和大部分地区医疗设备的缺乏。

2、医疗床位使用率低

从我市情况看, 医院床位已经出现饱和。县级以上医院床位使用率还不足50%;从另一点看, 医院内部床位的调剂不好, 造成了卫生物力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卫生财力方面

卫生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 用于卫生事业的经费。我国卫生单位的经费来源:一靠财政补贴;二靠自身创收。目前, 财政补助部分的比例逐年减少, 而自身的收入, 单位又不能很好的有效利用, 医疗单位使用资金最多的是药品, 按照常规要求, 药品储备量不应超过三个月, 而一些单位长期积压大量药品、卫生材料及后勤物资也存在积压问题, 这势必造成巨额资金的浪费。由于资金周转慢, 效益低, 所以阻碍了单位的发展。

上述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问题, 是阻碍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怎样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 加强卫生立法、增加卫生投入, 做好卫生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 搞好区域卫生规划, 提高卫生资金使用效率, 调整卫生资源配置, 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商榷。

一、加强宏观调控卫生资源合理化配置是关键

新形势下, 国家和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力度, 应充分利用价格、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 调控和引导卫生市场, 使卫生资源按着经济规律, 得到合理、公平、优化的配置。俗语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所以要加强卫生产法, 利用法律手段不实施对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职能。即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卫生单位的责任、利益、义务等关系, 将卫生资源合理化配置列入卫生法规中加以规范, 使卫生单位的资源配置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加强宏观调控是使卫生资源合理化布局的根本保证。各地区、单位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要由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批准, 严格按着区域规划配置大型设备, 设备的购置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 考虑设备投资回收期, 切忌短期效应, 以免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卫生资源的平衡发展, 多发展成本低、收费低, 人民群众基本医疗能承受的医疗设备, 还要利用宏观调控的作用, 多侧重对那些偏远缺医少药地区的卫生资源投入。

二、加强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的培养是保障

卫生事业要发展, 人员素质就必须提高, 只有建立健全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的计划, 制定出全科医师培训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 培养以全科医生为主的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结合社区居民健康情况特点, 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医疗活动, 也是对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三、卫生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管好卫生资源合理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卫生投资项目包括医疗房屋的建设、大型设备的购置、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及药品的购买等。它贯穿在整个卫生单位的动作中。为避免投资失误, 必须进行卫生资源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及效益性分析。

1、考虑投资项目的合理性是搞好卫生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基础。

2、对投资项目效益性的科学论证是搞好卫生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关键。

摘要:卫生资源是决定卫生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它由实体性要素和附着性要素两方面组成。卫生资源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力资源和卫生财力资源;附着性要素包括卫生信息、技术资源等。如何把卫生资源合理化配置, 使其发挥效率取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新时期卫生工作研究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夏新斌“城乡卫生资源统筹发展实证研究”卫生经济研究2010.9 (总278期) [卫生资源]

[2]朱平华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研究进展”中国卫生经济2010.4[卫生资源配置]

[3]姚云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0.4[卫生资源配置]

[4]张宗光“进一步实施与推进区域规划的主要问题与建议”中国卫生经济2010.5[区域卫生规划]

[5]王前强等“区域卫生规划政策低效及其治理”中国卫生经济2010.5[区域卫生规划]

[6]胡鹏等“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0.4[农村卫生服务]

[7]贾险峰等“辽宁省CT机配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政府调控政策的选择建议[J], 中国医学装备, 2005.2 (10) ;21-23

[8]万攸明陈燕刚“关于加快社区卫生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卫生经济第27卷第12期P43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第10篇

妇幼卫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妇女、儿童为服务对象, 贯彻“以保健为中心, 以保障妇女、儿童健康为目的, 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 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以母婴保健为重点, 针对妇女、儿童整个生命周期的生理特点, 运用现代医学技术, 对妇女、儿童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针对其主要健康问题进行常规性的预防保健工作,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妇女、儿童占我国人口的2/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对妇女、儿童的健康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妇幼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如何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满足医疗卫生服务将关系到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

妇幼卫生人力资源是发展妇幼卫生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 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具体实施者。具体地说, 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提供有关母婴保健的科普宣传、教育和咨询;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助产技术:实施医学上需要的节育手术;新生儿疾病筛查;有关生育、节育、不育的其他生殖保健服务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 落实政府承诺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工作目标。

二、沈阳市妇幼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问题

目前沈阳市的妇幼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截至2008年, 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78/10万, 低于辽宁省政府提出的20/10万的指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29‰和8.48‰, 远远低于辽宁省政府提出的10‰和12‰的指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4.2/万。通过对2008年沈阳市14家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的数量、构成、学历、职称、专业构成等情况的研究, 讨论妇幼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对妇幼卫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措施和建议。2008年沈阳市平均人口711万人, 14家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员总数为924人。妇幼卫生保健人员为263人, 占机构职工总数的28.46%, 最高的浑南新区妇保所为55%, 最低的辽中县妇保所为9.76%。

1.妇幼保健人员年龄结构。

25岁以下年龄组占总人数的13.31%, 最高的沈北新区妇保所为40%, 最低的和平区和苏家屯区妇保所为0;25岁以上年龄组占总人数的29.27%, 最高的辽中县妇保所为64.71%, 最低的浑南新区妇保所为9.09%;35岁以上年龄组占总人数的23.57%, 最高的新民市妇保所为48.57%, 最低的沈河区妇保所为8.33%;45岁以上年龄组占总人数的33.84%, 最高苏家屯妇保所为70%, 最低的法库县妇保所为12.50%。

2.妇幼保健人员学历情况。

从妇幼保健人员的学历结构来看, 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比重较低, 只有14.45%。最高的皇姑区妇保所为36.36%, 最低的浑南新区妇保所为4.55%;大专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31.94%, 最高的辽中县妇保所为70.59%, 最低的苏家屯区和新民市妇保所都为20%;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总人数的53.61%, 最高的新民市妇保所为71.43%, 最低的辽中县妇保所为23.53%。

3.妇幼保健人员职称情况。

从妇幼保健人员职称结构看, 职称以初级为主, 占58.94%, 中级职称占38.40%, 高级职称占2.66%。

4.妇幼保健人员专业构成。

从妇幼保健人员的专业构成来看, 临床专业所占的比重较大为47.15%, 预防专业和妇幼保健专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 分别为7.22%和14.55%。

5.妇幼保健人员从事本专业年限。

从卫生保健人员从事本专业的年限来看, 15年以上所占比重较大, 为45.62%, 10年以上占28.24%, 5年以上占14.83%, 低于5年的仅为11.41%。可见专业年限构成较为合理。

三、沈阳市妇幼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1.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总量不足、比例偏低。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沈阳市平均每万人拥有专职的区县级妇幼保健人员数为0.37人, 与卫生部颁布的《各级妇幼卫生机构编制标准》 (1:5000—1:15000) 相比, 仍存在着严重的人员短缺现象, 并且各机构妇幼卫生保健人员占机构职工总数的比例为28.46%, 与《各级妇生机构编制标准》要求的80%~85%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保健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从妇幼保健人员的学历结构来看, 本科及以上, 大专、中专以下卫生技术人员之比为1:2.04:3.43, 中专以下学历所占比例比较高。从卫生保健人员的职称结构看, 高、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之比为1:14.4:22.1, 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中等发达国家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比 (1:3:1) 相比, 初级人员比例偏高, 高级人员比例偏低。

3.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但个别保健所保健人员年龄偏大。

沈阳市各区县妇幼保健人员年龄结构总体分布比较合理, 但个别妇保所, 如和平区妇保所和苏家屯妇保所, 45岁以上工作人员所占比例偏大, 达到62.50%和70%, 应引起重视, 提防将来出现的人员结构断层。

4.妇幼保健专业比例较低。

根据妇幼保健人员的专业构成可以看出, 妇幼保健专业的人数明显过低, 其他临床、预防等专业的人员比例明显过高。妇幼保健人员专业知识不够、专业不对口, 无法满足妇幼卫生工作的要求。

四、建议

1.拓宽引进优秀专业人才渠道。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结果, 参照卫生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标准》和《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妇幼保健人员数量不足, 建议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 将招聘的门槛提高。通过多种途径发布公开招聘的信息, 吸引更多的人才。

2.加速培养中青年技术人员。

目前沈阳市区县级妇幼保健所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数量较少, 并且老龄化明显。建议重视选拔和培养中青年技术人员, 使他们的专业技术日趋成熟, 尽早担负起妇保卫生工作的重任, 使沈阳市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拥有一支高水平、技术过硬、充满生机和青春活力的妇幼保健技术队伍。

3.提高培训能力, 加快培养高级妇幼专业人才。

根据本研究可以看出, 沈阳市区县级妇幼保健所卫生人员的专业、学历水平较低, 一些非妇幼卫生专业、中专毕业生是妇保所的主要技术人员, 这种高级专业人员的短缺短时间内将很难改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深入普及, 居民对妇幼保健卫生服务需求增多、提出的要求更高, 使妇幼卫生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建议提高沈阳市妇幼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能力, 加快妇幼卫生人才培养, 鼓励医学院校办好妇幼卫生本科、专科教育, 一方面有计划地增加为妇幼卫生机构输送合格人才, 另一方面对在职较年轻的无学历、低学历、尤其是那些非妇幼卫生专业学历人员, 进行高级妇幼卫生专业学历教育。

4.开展医学继续教育活动。

医学继续教育是提高保健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采用学术交流、技术合作、进修、参观学习、组织培训班、专题讲座、病案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和方法, 在教育活动中, 使妇幼保健人员不断了解妇幼保健的新观念、新思想, 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并用于今后的妇幼保健工作中。

摘要:妇幼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和卫生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 妇女、儿童占总人口的2/3, 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关系到国民的健康素质和整个民族的未来。通过研究2008年沈阳市14家区县级妇幼卫生保健机构人员的基本情况, 为沈阳市卫生部门合理配置妇幼卫生人力资源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妇幼卫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罗家有, 曾嵘.妇幼卫生保健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杜玉开.妇幼卫生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徐晖.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 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发展[J].中国妇幼保健, 1999, 5 (14) :47.

[4]何学军, 刘清华, 乔磊.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卫生观念, 做好公共卫生工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 (219) :20-21.

[5]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6]刘兴烈.2008年沈阳市卫生统计年鉴[M].沈阳:沈阳市卫生局, 2009.

[7]Repot of a WHO study Group[J].WHO seclmicalReport series.1990 (801) :7-53.

[8]Musgrove, P.Measurement of equity for health.[J].World Health Statistics Quaterly, 1986 (4) :325-335.

[9]黄如欣.卫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理使用[J].中国卫生人才, 2004, 6 (3) :24-25.

品《水浒》,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第11篇

【关键词】水浒;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

笔者通过分析《水浒传》中梁山泊的管理配制之道,发现传统文化中对人才的激励措施简单高效:给不同人以最合适的岗位,给他们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感觉到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快乐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现代人才激励的要害和关键,这一点在现代管理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这一点,将给我们的管理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水浒》有许多人才战略和激励手段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和参考。

一、互补增值原理(即1+1>2的效果)

(1)水浒例。李逵与鲍旭、项充、李衮的搭配组合。李逵打仗喜欢拎着板斧“裸奔”,经常被对方的弓箭射伤。项充、李衮二人是盾牌手,一上阵,一人一个大团盾牌,专防弓箭。丧门神鲍旭使一柄鬼头大刀,专门护卫着李逵。“二李包馅子”组合是梁山最牢固的组合,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2)定义。由于人力资源系统中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人力资源整体中则具有能力、性格等多方面的互补性,通过互补发挥个体优势,形成整体功能优化。一是知识互补;二是气质互补;三是能力互补;四是性别互补;五是年龄互补。(3)现代HR运用。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师傅带徒弟(师傅有经验、徒弟有力气)等。

二、弹性冗余原理

(1)水浒例。扑天雕李应在梁山的排名很高,但三打祝家庄上梁山后,李应很少作为主力战将出战,其贡献与其排名严重不符。与李应这种情况相对应的,梁山上还有一部分可有可无的地煞星为什么有其存在的必要?(2)定义。弹性冗余原理是指人力资源开发过程必须留有余地,保持弹性,不能超负荷或带病运行。弹性通常都有一个“弹性度”,超过了某个度,弹性就会丧失。人力资源也一样,人们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分工、劳动定额、工作负荷等都有一定的“度”,超过这个“度”进行开发,只会使人身心疲惫,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损失。因此,人力资源开发要在充分发挥和调动人力资源的能力、动力和潜力的基础上,主张松紧合理、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使人们更有效、更健康、更有利地开展工作。(3)现代HR运用。带薪年休假,每周5天工作制,5%~10%备员制度,军事上的战略预备队等,李应等“闲将”相当于战略预备队,预备着应急时用。

三、动态适应原理

(1)水浒例。青眼虎李云本来是沂水县的一个“都头”,相当于刑警队长,但是上梁山以后,李云却担任了相当于“房地产建设与监理”职务。(2)定义。动态适应原则是指在人员配备过程中,人与事、人与岗位的适应性是相对的,不适应是绝对的,从不适应到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人员配备和调整不应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3)现代HR运用。企业转型后的人员再培训,轮岗,组织发展后的职务晋升等。

四、能位对应原理

(1)水浒例。动态适应原理:玉麒麟卢俊义上梁山比较迟,但因为具有统帅才能,却坐上了副寨主之位,并经常和宋江分别带队执行军事任务。神行太保戴宗因为能跑,被任命为梁山的总探声息头领(即情报工作头子)。(2)定义。能位匹配原理,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人员应根据员工的才能,把员工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从而保证岗位的需求和员工的能力相匹配。“能”指实际工作中员工的能力,“位”指实际的工作岗位。通常来说,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能位适合度越高,说明能位匹配越适当,这样不仅能带来工作的高效率,而且对促进员工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方面也很有好处。(3)现代HR运用。按需招聘(确保经济性,某核电一线操作员工只招大中专生),以“长”定岗等。

五、要素有用原理

(1)水浒例。鼓上蚤时迁由“下三滥”的小毛贼成长为刺探机密情报、承担扰敌以及盗甲赚徐宁等重要任务的走探机密步军头领。(2)定义。要素有用原理是指人力资源个体之间尽管有差异,有时甚至是非常大的差异,但我们必须承认人人有其才,即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都有他突出的地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任何人员找到和创造其发挥作用的条件。(3)现代HR运用。海尔的“人人是人才”理念等。人才始终是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唯有建立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用好人、留住人,才能形成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

笔者认为,如果既能从水泊梁山的用人机制中汲取教训,又能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推行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员工激励机制,建立起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此,要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同时还要制定出定期交流的制度。

参 考 文 献

[1][明]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01-01

黑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研究 第12篇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在总量上、结构与分布上,与居民的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组合状态。它一方面要求卫生服务的总供给能够满足区域内人群的卫生服务总需求,同时也要求卫生资源的组合与分配达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卫生服务产出和最高的健康收益。如何达到最优的筹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卫生经济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卫生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1,2]。

2 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黑龙江省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数据。

3 结果分析

3.1 卫生总费用状况

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方面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它是衡量卫生筹资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黑龙江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总额和人均卫生费用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007年黑龙江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总额达到340.14亿元,与2006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6.3%,4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4.21%,2007年黑龙江省人均卫生费用为890.20元,是2004年的1.79倍。2007年黑龙江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82%,比2006年增加了0.54个百分点,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3],见表1。

3.2 卫生人力状况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卫生人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其他卫生人员数方面都呈现增加的趋势,2004—2008年,卫生人员数平均增长速度是1.59%,而《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所确定的卫生人力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14%,但其中执业(助理)医师的增幅没有明显的增长。

2008年黑龙江省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4.23人,明显高于我国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3.81人)。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75人(全国1.5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为1.27人(全国1.28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为1.10人,低于全国水平(1.22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1.13人,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06人),见表2。

3.3 医疗机构床位状况

2008年黑龙江省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3.54张,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5张/千人口),但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虽然在逐年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6张/千人口),见表3。

3.4 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情况

2008年黑龙江省大型乙类设备中,共有CT 181台,其中城市医院83台,县级医院90台,乡镇卫生院8台,每百万人口的CT配置量为4.73台。此外,全省共有其他大型乙类设备MR I46台、SPECT 7台、LA 12台、DSA 29台,大型甲类设备γ刀2台、PET—CT 7台[4,5]。

4 讨论

4.1 卫生资源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黑龙江省卫生总费用、卫生人员数、医疗机构床位数、大型医疗设备总量都在不断增加。2008年黑龙江省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3.54张,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05张/千人口)。《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每千人口医生数达到3.64人”,目前黑龙江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已经适宜,到2008年黑龙江省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已经达到4.23人,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4.2 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村和社区的卫生投入

2004年以来,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和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在不断增加。2008年黑龙江省投入1 320万元,完成了4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截止2008年12月,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833个,比2007年增加6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达65个,比2007年增加44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1%,医疗保险定点覆盖率达到80%,同时将精神病防治和结核病控制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范畴,使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由17项增加到19项。现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目前,黑龙江省在农村着力推进“三网四化”管理模式,即在农村卫生三级网中实施村级卫生规范化、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县乡医疗服务集团化和区域卫生服务网络化,使县、乡、村三级卫生网功能不断完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但与全国相比,黑龙江省政府卫生投入水平仍相对较低,2007年黑龙江省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16.22%,与全国平均水平(20.35%)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与国家提出的“三四三”原则,即政府、社会、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卫生总费用的30%、40%和30%,还有较大距离。此外,2007年黑龙江省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为4.17%,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1%)。因此,还应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和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公益性质发展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发展宗旨,逐步减轻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

4.3 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仍不合理

在城乡布局上,卫生资源仍然过多地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卫生服务利用不足。2007年黑龙江省用于医疗机构的卫生费用中,83.07%流向了城市医院,14.58%流向了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仅为4.05%。城市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卫生资源拥有量差距较大。2007年,黑龙江省13个地市卫生人力资源拥有量最多的为鹤岗市,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达2.63人,最少的为绥化地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仅为1.07人。床位数拥有量最多的是鹤岗市,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了5.28张,而绥化地区仅为1.58张/千人口。

大型医疗机构与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卫生资源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黑龙江省流向医疗机构的卫生费用比重中,流向城市医院的卫生费用达到了59.82%,县级医院为8.72%,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占0.25%,乡镇卫生院仅为2.92%。可见,卫生资源主要流向了城市医院,卫生资源利用效益不高,基层医疗机构仍面临服务供给不足和资源利用效率低并存的局面,卫生资源配置“倒三角”的问题仍很突出。

与医疗机构相比,公共卫生机构投入相对不足,2007年黑龙江省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6.01%,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7%)。

4.4 卫生人力资源质量有待提高

黑龙江省现有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是充足的,但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虽然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在不断增加,但近年来执业(助理)医师却没有明显变化。可见,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卫生人力是当前卫生人力资源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此外,从专业构成来看,目前,黑龙江省医护比为1∶0.77(全省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医护比为1∶0.81),按照《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每千人口医护比达到1∶1。因此,还应继续增加护理人员的比例,加强卫生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保证现有卫生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与利用。

5 对策建议

5.1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注重调整存量资源

为了提高区域卫生规划的配置效率,应强调规划编制主体与资源配置主体的一致性,建议以县为单位来编制,市仅负责编制市本级的规划并审核和监督县级规划的执行情况。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6]。

5.2 结合新医改政策,优化配置增量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意见》中明确要求“新增卫生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是完善医疗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应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加强双向转诊,合理分流城市过剩卫生资源。

近期《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也提出了2009—2011年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这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近期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7.

[2]石光.中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制度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北京,2008.

[4]黑龙江省卫生厅.黑龙江省卫生统计年鉴.哈尔滨,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税费负担下一篇:上海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