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快乐地学数学

2024-07-07

引导学生快乐地学数学(精选3篇)

引导学生快乐地学数学 第1篇

一、力求创设宽松、活跃、平等的课堂气氛

调查表明:“学生不喜欢学校的第一位因素不是课程的压力, 而是师生关系。学生需要老师的信任、公平、鼓励和表扬。”因此,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有义务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宽松、活跃、平等的气氛, 使每一位学生都爱上数学。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去做呢?首先, 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引出一些有关本堂课的例子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这样才能迅速地调动起年幼学生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其次, 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 做到一视同仁, 这样才能让学困生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 使他们逐渐爱上数学。最后, 教师要做到充分备课, 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吸取知识的空间, 让教学进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 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二、把生活引入课堂, 使生活与课堂相得益彰

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 教师很有必要在课堂上把生活当中的例子引进来, 增强数学符号的形象感。但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 教师一定要把生活中的有用例子引入课堂, 切不可盲目引入, 让学生听得天花乱坠, 但最后却不知重点在哪里, 影响了教学进程。

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为原形, 但我们教数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表象, 进而解决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还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只有这样, 才能将生活与数学课堂有机结合, 二者相得益彰。

三、增强课堂趣味性, 让学生“玩”起来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以教师要开动脑筋, 设置一些实践活动或者游戏, 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起来。可能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并不能得出教师想要的且准确的概念, 但学生在“玩”中进行了思考, 在他们意识深处已经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所了解。如此一来, 既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更有益于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

四、开放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遨游

数学中有太多的机械化和程式化, 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排斥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个性。因此, 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遨游, 让他们在这里大胆地思索, 教师一定会发现他们的潜能, 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条条框框里, 非要他们按照老规矩来, 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数学是那么的沉闷。鼓励发散思维, 对于想出第二种思路、第三种思路的学生要多进行表扬, 让其他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有时, 学生的思维也可以激活教师的思维, 实现教学相长。

怎样才能快乐地学数学 第2篇

做有趣的事情、自己心甘情愿要做的事情,做起来就会觉得快乐;做枯燥乏味的事、不得不做而又不想做的事,做起来就会觉得痛苦.但这有趣或枯燥又因人因时而异,饮酒、下棋、踢球、学习数学都是这样.

学习数学的乐趣类似于下棋,是思考之乐,是挑战之乐.实际上,数学能给我们更多.

比如震撼感.随着对数学理解的不断深入,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蕴藏着如此奇妙的规律.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当他在中学几何中学到“三角形的三条高线必交于一点”时,感觉很震撼,他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更多这样的“奥秘”还没被人发现,这对他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坚定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心.

比如力量感.曾经有很多几乎无法下手的难题,在掌握了一种思考方法后,每向前一步,就会有成千上万的问题迎刃而解.这时,人会忽然意识到自身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增长往往是在几个小时、一天之内就能获得的.曾被四则应用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人,一旦学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就会感受到数学的力量.莱布尼茨谈到微积分方法时说,过去许多饱学之士百思不解的问题,一个掌握了这种方法的普通人就能轻易解决,这就是数学的力量.

比如解放感.一开始学数学,会感到被很多“清规戒律”所束缚,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它们被一个个打破.一开始只能5减3,到后来3也可以减5了;一开始只有数才可以相加,后来字母也可以相加,符号也可以相加……学习越深入就越有这种自由解放的感受.

还有科学之美,包括图形的美、规律的美与和谐的美.“火是怎样被发现的?”有人说是取暖的需要,有人说是为了开荒,有人却说是因为原始人被火焰的跳动所吸引,决定将火种延续下去.这当然只是传说,但是学数学的人的确会为数学魂牵梦绕.有位哲学家说,数学就是在看似简单的事物背后探寻美丽的规律.一个直角三角形一目了然,似乎很清楚明了,可是经过探索,人们发现里面隐藏着勾股定理.数学家不但能发现这些有趣且有用的奥秘,而且能够论证,能够让你毫不怀疑地相信.而这些由前辈在千百年间千辛万苦开掘得来的珍宝,我们常常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就能学到手,就能轻松欣赏,不亦乐乎?好的教材、好的读物、好的老师,就应当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美妙,引导学生体验震撼感、力量感、解放感和科学之美.

欧几里得在教授几何的时候,有个学生问:“学几何能得到什么好处?”欧几里得立刻吩咐仆人拿几个小钱打发他走.因为欧几里得认为,学习几何是为了提高心智,让人更接近真理,而不是获得实利.如果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学,那么学习的趣味自然会大大降低,学习中就有被迫的感觉,就会痛苦.

现在大家都说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主张课本内容简单,主张几何少一些推理,主张取消奥数培训班.其实,这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学生不怕学得多,怕的是考得多.如果只是把课本编得简单一些,但考试仍然很难,那么学生就不会真正“减负”.我主张“多学少考”:课本不妨略深一点,因为如果学得深度不够,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的趣味;而考试简单一些,孩子们才能轻松地寻找数学的乐趣.

为什么现在考试不能简单呢?为什么有家长逼孩子上奥数班呢?根源是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为什么升学考试的竞争激烈呢?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太均衡,大家都想上好的学校,我们的考试总是想把少数高分学生区分出来,让一些好学校把高分学生一网打尽.这就有了问题:所谓好学校,究竟是学生入学时自身水平高呢,还是学校教学质量高呢?如果考题容易一些,基本上就是教材上的习题,学生负担自然轻了.这时就会出现大批考满分的考生,就有利于学生分布的均衡,对于提高后进学校的水平,对于锻炼名校教师的能力都是好事.再说,高分尖子学生集中在一起未必有利于成才,一把豆子撒开在田里会长成一棵一棵豆苗,放在一个碗里,即使有水有肥,也不过一碗豆芽.不从深层次考虑,课本简单了,老师会给补习,学校的奥数班被取消了,社会上会有人来辅导,有需求就会有供应者.

此外,在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对几何的学习,而不应像现在这样轻几何而重数学运算.美国是在数学教育方面花力气最大的国家,但是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他们的数学教育收效不大.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教材中将几何砍掉太多了.图形不是枯燥的,是容易理解的.一开始学数学,孩子们可能还不能理解数学的很多妙处,因此应该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吸引他们的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引导孩子用代数、运算的方式直至微积分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同样,教师对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最糟糕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一个公式后做几十个类似的题目.数学教学的改革也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工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仅教学生算,更要教学生想.奥数总是让选手在4.5小时里做3道题,就是提倡深入思考,所以有些选手后来成了出色的数学家.

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 第3篇

一、新课引入, 注重“引趣”

在我听过的“好课”中, 发现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教者十分注重课前引导的趣味性, 上台后用不了几句话就能吸引学生, 语言具有“魔力”, 于无形中进入了新课, 例如特级教师刘德武在上“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

他首先要解决的不是怎样算的问题而是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具体地说, 为什么要用乘数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被乘数, 乘得的积为什么还要相加?

这既是重点问题, 又是难点问题, 只依赖单纯的讲解例题是难以奏效的。刘老师是这样进行引入的:他讲述的“故事”。小明的妈妈买来13个鸡蛋, 想用秤称一称重量, 可是称盘小, 一次最多只能放10个, 妈妈认为没有办法了, 你们能帮帮她吗?

学生兴致很高, 大部分学生都说, 可以先称10个, 再称3个, 然后把10个鸡蛋的重量与3个鸡蛋的重量加起来就是13个鸡蛋的重量了。这个两次称鸡蛋的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是类似的, 它们都是根据数的可分割性与可聚性来完成这一过程的。

二、新课进行, 注重手脑并用

俗话说:“眼过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 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 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指一指等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加深理解知识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也增强了。如教学“七巧板”时, 我借用“守株待兔”这个学生非常享受的故事导入, 学生积极性即刻被调动, 接着我给每位学生一套“七巧板”学具盒, 学生随后发现“七巧板”也不过是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什么奇妙之处呢?学生求知欲被点燃了。这时我欲擒故纵, 只是引导学生象摆守株待兔的故事那样随心所欲摆弄“七巧板”, 看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很精彩, 学生们个个就像拼“藏宝图”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时而一声惊呼, 时而手舞足蹈, 时而笑声朗朗……结果, 不仅有学生能拼出“七巧板”原型, 而且还“创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绚丽多姿的比卡丘、葫芦娃等动漫图案。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全班进行交流, 介绍自己的新发现。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 “七巧板”的奥妙不言而喻。正如皮亚杰认为的:“在逻辑———数学领域, 儿童只对那种亲自创造的事物, 才能真正理解。”

三、解决问题, 注重动手操作

课堂教学在于活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尽量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好数学。如:“小小商店”是一个实践活动, 安排在“认识人民币”、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后面。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 引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去超市买过东西呀?云云大姐姐要去超市帮妈妈买东西, 我们来看看她买些什么东西, 完成的怎么样, 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注意她会有很多问题要问大家, 请你们认真看, 仔细听。 (在大屏幕上播放录像, 并根据需要随时停下来)

2.动手实践, 解决问题

(录像中大姐姐问:这个漂亮的铅笔盒估计要多少钱?)

师:小朋友, 买这样的一个铅笔盒估计要多少钱?你是怎么估计的?

师:请大家动手摆出铅笔盒的价钱。 (8.00)

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法:如5元+2元+1元;5元+1元+1元+1元;2元+2元+2元+2元;2元+2元+2元+1元+1元……

师:老师也想买, 但我没有零钱, 只有一张10元, 那要找我多少钱?

请小朋友在桌上摆出要找的钱数。

(录像中大姐姐说:妈妈给我的第二个任务是买一条毛巾, 这样的一条毛巾你估计要多少钱?)

教师让学生估计价钱, 说说怎么想的, 然后在录像中出示毛巾的单价, 让学生读一读6元9角。

师:请小朋友在桌上摆出6.90元, 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5元+1元+5角+2角+2角

5元+1元+5角+1角+1角+1角+1角

2元+2元+2元5角+2角+2角

……

师:如果老师付出10元要找回多少钱?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会出现不同答案:4元1角和3元1角, 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要充分抓住这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解决, 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3) 由录像引出第三个任务是买一个玩具娃娃, 单价25.40元。教师让学生再次操作, 在桌上摆出25.40元, 并同桌交流。

四、在竞赛中快乐学习

上一篇:妇幼卫生下一篇:语文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