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刍议

2024-05-10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刍议(精选11篇)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刍议 第1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施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表明小学数学教学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积极地引导学生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后教材的分析,掌握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关注,通过情感激励和思维培养等方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数学素养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数学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由教师的传授完成的,也不是一种数学学习的终结结果形态,而是学生通过长期学习,主动把优秀的数学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涵养,并且达到某一高度。 数学素养的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也包括数学学习行为习惯、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等诸多因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些因素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性和系统性,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素养 (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为基础的,因此,素养是学生继续学习的源泉。 如学生学习应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时,具备一定数学素养的学生,会自觉地检索已有的知识 ( 分数和百分数知识、 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等) 和已经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得到激活,由旧知识类推出新知识( 应用类推思想方法) ,经过一番比较、甄别,加深理解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渗透辩证思维) ,学生的三维目标得到同步发展。

二、数学素养是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在于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储智蓄能,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发现数学问题,用累积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为了学生今后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未来社会生活,新教材凸显逼真的社会生活情境的设计。 数学教学要创设逼真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做数学 ”的过程中 ,在“ 做 ”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策略,为今后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 数一数》 中,教材呈现一幅美丽、开阔的校园场景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将学校中所熟悉的场景形象化,利用抽象的物体认识数字, 并利用数字了解物体的数量。 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将实际物体转化到图像再到数字的思维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数学素养是数学意识的具体表征

数学意识是数学学习的向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问题的讨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思维品质的形成等都是在数学意识的驱动下的数学行为。 只有在强烈的数学意识牵引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求知动机,充分挖掘自身数学学习潜能。

从本质上说, 数学意识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心理倾向,往往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言行之中。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数学意识,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不断启发、引导中形成的。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趣的情境、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自身的魅力等来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数学意识, 形成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内驱力。 如,《 三角形内角和》 的教学,教学前多数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 80°, 对于这种情况,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继续探究的欲望, 让他们对这个结果产生好奇,产生质疑,他们才能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两个大小不相等,形状不相同的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 通过动画课件演示) ,情境吸引了学生,学生迫不及待地给它们当判官———“ 一样大”。 教师适时引疑:形状不同,个头又相差那么大,它们的内角和怎么可能一样呢? 这么一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他们对原本从书上看到而认定的结果产生怀疑;教师因势利导, 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合作———交流,投入到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中。 正是教师的教学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 学生在强烈的数学意识的驱动下,经历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 80°的探究过程, 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素养是数学教学特色的彰显

正确把握数学教学特点, 是推进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确立数学教学原则和方式的依据。 数学教学的特点是: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数学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知的多元性、数学学习的实践性等。 实践研究表明,要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必须遵循数学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研究学情,找准恰到好处的教学切入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顺学巧导,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素养在数学教学( 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中潜移默化地自主发展。

例如,《 圆的周长》 的教学,课前,学生求圆 的周长有 他们的方 法和经验 ,他们懂得用绳子绕圆一周, 再拉直绳子量出长度, 也懂得把圆在地上滚一周量出一周的直线段距离……这些方法是他们在生活或以往的学习中积累的, 他们运用了“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 想方法 ,这正是他们数学素养的展示, 也为新课的探究作好了铺垫。 为此,教师在保护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的同时, 也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让学生体会探究圆的周长公式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的公式的欲望。 接下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亲身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互动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及反思的过程。 操作中让学生体会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适时给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 以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过程及结果, 让学生体会我国源远流长的数学历史及数学文化。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刍议 第2篇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化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助力教与学突破时空限制,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从技术和文化等多角度一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局限,应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时机,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使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延伸,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关键词】

融合 信息技术 发展 核心素养

【正文】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3个方面,18个基本要点。学生素养的获得既可以让他很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又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素质教育的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实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从技术和文化等多角度一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作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给传统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我觉得,在常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简明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刍议 第3篇

一、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数学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中,要涉及许多概念,概念的掌握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整体状况,它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形成、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性质或公式中的关键词语,用数学语言描述,避免表述不全、分类错误甚至乱造术语、曲解概念。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

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

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也不同。如概念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好学生学会抓住概念、性质或公式中的关键词语,用数学语言描述,避免表述不全、分类错误甚至乱造术语、曲解概念,对于概念、性质中限定的话不能随意删简、添加。其次,判断一个概念正说与反说的正误也是训练学生的重要手段。

数学计算教学中“说算理”是一种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强有力的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逐渐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在文字题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式来读题、译题,深刻理解文字题与式题的联系。同时应用题的教学是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请学生口头说题意、说数量关系,使学生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把已有的、随感而发的、不完整的、不规范的语言,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有思想的、规范的、准确的数学语言。要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提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清楚,用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寻找合理的解题途径。因此,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也就落在训练说“思路”上来。

学生说思路的过程便是进一步强化数量关系、清晰解题途径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训练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可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以说促思,降低了抽象思维的坡度,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教学中只需稍加留心,就会发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材的修订再编,在教材中,文字出现得已越来越少,图示(包括图片、图表、图文)却在不断地增加。我们正好可借用这些图示,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帮助学生从说中领会知识的内涵,了解知识的关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师数学语言做表率

留心观察发现,我们课上师生对话不是像挤牙膏似的,就是老师迫不及待地接过话头完成教学,偶尔有学生表达连贯滔滔不绝,又不能说明问题的中心。看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训练势在必行。

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物质载体。数学语言要准、精、美、活。

“准”,即发音准、达意准;“精”,即语言精练、精彩、言简意骇;“美”,即语言通俗、生动、幽默风趣;“活”,即注意穿插,恰当留空,善于变位。

准确简练、生动活泼的语言,抑扬顿挫、洒脱自如的语调,条理清晰、丝丝入扣的分析问题,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解答疑难,绘声绘色、风趣幽默的讲解,一定会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的。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数学语言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是建立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在观察事物中,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过程与结果,以便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用幻灯演示,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移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师提问:“先看到了什么?再看到了什么?”师再问:“转化之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这样引导,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用连贯的语句进行概括,很轻松地掌握了所学内容,又在良好的语言情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体验 第4篇

在教学中, 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着和促进者, 以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 灵活、创造性地去教, 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体验, 提高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

一、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

教学中,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 有计划, 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探索问题的欲望,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发挥创新思维。例如, 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 30, 300的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让这几个数相等?学生们感到新奇, 大家议论纷纷, 想办法动手解决。有的说加元、角、分可得3元=30角=300分。有的学生说:加米、分米、厘米, 也就是下面的式子:3米=30分米=300厘米。这时, 我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能不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于是, 学生得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 那么, 我们怎么样用相同的单位来表示这几个数, 而让他们相等呢?然后, 很自然过度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点教学。这样创设情境, 构成悬念, 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 进一步让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通过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感受“做数学”的体验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在操作实践中寻找客观真理, 体验数学。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 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真正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例如,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在课前先准备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有样的梯形, 课堂上, 我耐心的启发学生, 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回顾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动手拼一拼, 利用迁移、转化思想, 看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拼摆, 很快就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终于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原来就是原梯形的高,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 于是, 推导出了公式: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 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便讲出了自己的方法:把一个梯形的沿中位线剪开, 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 我都及时给予了肯定,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引领学生发现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经历“说数学”的体验

说数学, 就是指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 在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出: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所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充分创造合作的对话平台, 要让学生平等的讨论交流, 积极发扬民主。启发帮助, 团结协作, 大胆设想, 大胆探索, 各抒己见, 通过不同的思维, 采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我找下上“质数和合数”一课时, 在教会学生掌握自然数新的分类方法后, 提出:17、22、35、51、61、1、35754这些数中, 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分组讨论交流。甲生说:我是先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 然后分辨是质数还是合数;乙生说:我根据因数的个数判断, 质数只含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 而合数还含有其它的因数。也就是说至少3个因数或以上。丙生说:我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 那就是看这个自然数除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 还有没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 就是合数。如35764它肯定有因数2, 所以, 它就是合数。这样, 孩子们在充分表达、争辨的合作交流中, 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思维特点, 又激发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经历“用数学”的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在体现生活的同时, 还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 要创设条件, 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出发, 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所应用, 加强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要回到生活中去, 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为了做几道的数学习题。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数学课程 第5篇

实物直观。教学时要利用实物学具的直观性、齐性特征,结构化建构数的概念。如教学第34页例1中呈现的一堆散乱无序的“小棒”“木块”等,直接用眼睛看不出有多少,但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实物学具“结构化”:从直观无结构的学具,到10根一捆、10个一列有结构学具,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十进制”计数法产生的过程,这样的直观“结构化”的实物学具,还可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的同时,向计数单位“百”拓展和升华。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十进制”的必要性,避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仅对活动或游戏花样产生兴趣,而应对数学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从而产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内在动力。只有这样内在的动机水平的提升,才有可能使学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有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

模象直观。数是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用好模象直观,即将数的符号与视觉材料相联系,建立心理表象尤为重要。根据英国学者安吉来瑞的研究,“视觉图形”在抽象数概念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形成数的心理表象奠定了直观基础。例如,在教材第36页例3中,为了让学生建构“十”这个概念,教材从数实物纽扣过渡到用小棒表示,再到用计数器模型直观形象地表示数的过程,逐渐提高抽象程度,最后借用计数器建立直观模象。学生经历数位,数位上的数的含义,读数和写数等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操作中建立表象,理解内化,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言语直观。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教材充分利用言语直观,帮助学生整体建构数的概念。就如教材第34页例1,在数数的过程中为了突破“拐弯数”,第一幅图展示学生在20的基础上数下一个数“一、二、三……二十九,添1就是三十”,第二幅图“二十二、二十三……九十九添1就是一百”等语言突出难点,“10个十就是一百”等语言则凸显数学本质。

二、把握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数概念的本质联系

知识结构。100以内数的认识,尽管还处在认数的第二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制”与“位值制”,贯穿整个数概念的始终。其核心是“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位置值。虽然都是采用0~9这10个数字符号,但每个数字所在位置不同,其所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一个数字所表示的大小取决于该数字的位置,当某一位置没有数字时就用0占位。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字除了本身的值外,还有一个位置值。如,在教学第36页例3时,除了注意引导学生讨论40中用“0”占位的意义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33中两个‘3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同一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却不同?”加强对比,深化学生对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结构化理解。

方法结构。除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外,教师还要在数认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方法结构。所谓数认识的方法结构,是指根据数的构造结构概括提炼出数的读法和写法。百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是:高位起,依次读(写);想数位,读(写)数字;末尾0都不读(要占位)。其中,读数和写数又是本单元重点,学生掌握了百以内数读写的方法结构,就有可能不断认识和生成新的数,为以后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次建构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作好必要的铺垫,从而建立起百以内数的认识与万以内数认识之间在数的构造结构上的深度沟通。

本质认识。在引导学生把握数认识结构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在经历数抽象过程中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认识和记忆数字本身,而不太注意概念内涵的理解。尤其是需要经历从不同的物质实体之间抽取出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过程,并且要用数学的方式表达这一体现抽象意义的结果,这对学生来说十分困难,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凭借他们的记忆优势,漫无目的地唱数,而不去体会将数与具体物质实体分离的智力过程。因此,在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数与反应不同物质实体相分离的抽象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物质实体建立本质上的内在联系。

三、理解对应关系,提升学生建构数概念的方法经验

尊重差异。在计数活动过程中,从活动的外显特点来看,活动反映了学生既动口又动手的活动特征,即学生在动手点实物的同时,还要用口说出与实物对应的数字。虽然学生在10以内数和20以内数的认识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个一个地按物点数的基本经验,但这种按物点数的能力特征,不同学生又会表现出各自的差异。有的学生需要一边用手指着实物,一边用口报数,有部分学生已经能通过眼睛的移动来达到按物点数的目的,更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尝试进行两个两个累积计数。教学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一方面可以成为生生和师生互动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促使学生计数能力发展的更高要求。一个一个地数是最基本的数数方法,是计数的实质,在数的过程中既可以体会“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也可以感受数的顺序与大小。

建立关系。从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来看,活动必须体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物与数字之间一一对应的要求,即学生需要将具体集合的每个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每一个数字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物体只能对应一个数,这样用数表示出来的结果是唯一的。二是按一定顺序数数的要求,即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不变的固定顺序,使数数过程中不出现重复、遗漏的现象,确保数数结果的正确性。一年级学生很难达到第一个要求,大部分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协调或不一致,即用手点物体与用口报数之间没有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经常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对于第二个要求,尽管学生基本上做到按一定顺序数,但学生对顺序的认识比较单一且存在思维定势,多数学生都是从头到尾地数,他们对顺序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经验。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成为计数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正是在落实这样的教学目标过程中,学生的数概念才可以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

提炼方法。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建构计数活动展开过程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为后续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这也是计数活动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1.基数原则,即数到最后一个数代表这个集合所含元素的个数;2.顺序无关原则,即一个集合的数目与从什么地方开始数无关;3.抽象原则,即关于数数的方法可以用于任何事物上。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刍议 第6篇

一、训练数学语言, 发展数学思维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1. 教师的引领、示范

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教师的语言更应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天生喜欢模仿,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的言谈举止、语言素养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 教师在表达时一定要力求用词准确、精炼扼要, 切忌拖沓冗长、逻辑混乱。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发挥自己的语言示范和引领作用, 从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之初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2. 课堂教学的组织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良好课堂环境的建设, 努力构建平等、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安全、轻松,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风趣的点拨, 让学生思想放松, 心情愉悦, 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这样, 学生的学习主体和内在潜能才会最大限度地得到激活, 他们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改进教学方式, 渗透数学思想

1.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已经习惯于围绕一个规律的“探究”, 一组练习巩固操作的匀速运动方式进行教学。如果教师依然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不仅不能有效地发挥知识作为育人资源的载体作用, 而且还有可能增加教师的教学负荷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 我们需要打破原来这种匀速运动的教学方式。例如,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时, 教师可列举一些算术式:2+6=6+2, 25+43=43+25……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2 和6 的位置和不变, 交换25 与43 的位置和不变”, 紧接着教师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引发学生猜想, 从而进行举例验证, 最后概括结论。

2.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些探索性、推理性比较强的课,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参与几何公式的来龙去脉, 又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获得发展, 真正做到“知其然”, 必“知其所以然”。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数学意识

1. 导入生活情境, 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所学的新知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密切相连时, 学生对新知的认同感就越强, 他们接纳新知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找准切入点, 将数学新知嫁接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鲜活真实, 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心需求, 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优化数学学习的效果, 使数学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借助生活经验, 解决数学问题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头活水, 是科学知识产生的基石。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某种程度上, 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时, 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教会他们联系实际, 同时, 在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搭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 让学生借助生活基础去思考数学问题, 不断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3. 回归生活实践, 思考数学问题

例如,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时, 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这一特性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 你能在生活中找一找吗?”学生很容易找到学校门口的伸缩门中有平行四边形、还有家里晾衣服的衣架、工地上的升降梯等都用到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在这样的教学片段中,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刍议 第7篇

一、丰富情境,激发探究学习的欲望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学习的活力度。因此,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创设丰富的情境,从学生内源性层面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其探究学习的活力,从而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爱上数学。

如采用故事开篇的策略。充分利用小学生童心未灭的特性,利用故事本身的诱惑力有机渗透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探索知识的由来,在故事的推进中深化认知,从而在积累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如在组织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故事串联知识点,让学生在好玩、有趣的情境中学会比较,学会反思,在故事的体味中领悟分数基本性质的本质。课的一开始,呈现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附近,化缘得到一个大哈密瓜的情景。在分瓜的时候,唐僧想平均分成4份,每人都分得一样多。然而,馋嘴的猪八戒非要得到更多的份数,这下可把唐僧难住了。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我们怎么帮助唐僧化解这个难题呢?学生们在津津有味地咀嚼着故事,思考着问题,努力地谋划着。有的学生提出:将哈密瓜平均分成8份,给猪八戒2份;有的说:把哈密瓜平均分成12份,分给猪八戒3份;有的说:把哈密瓜平均分成20份,给他5份;……每一个人都在争先恐后地研究着,交流着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追问:“在这种情形下,猪八戒获得的有时是2份,有时是3份,还有5份……是不是真的满足了他的欲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研究、解析每一个分数中,逐渐明白分数基本性质的本质,为学生正确地建构认知积累素材,夯实了基础。

利用故事组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能让数学学习充满情趣。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选择教学素材,把知识科学地融合在故事中,让好玩、有趣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丰富活动,提增探究学习的实效

实践证明,重视活动的创设,能够充分地凸显学生自主意识,开发其积极思维,实现以动促思、以思促言的美好愿景,进而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

如采用游戏激趣的策略。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获得感知,在愉悦的情境中去审视活动现象的本质,从而加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认知的科学建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设计拍拍手的游戏。同桌之间的拍手,师生之间的拍手,用手拍桌面,拍黑板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自己的手掌面比老师的小,手掌面比课桌的面小,比黑板的面小得多。在大量的活动积累中,学生逐渐明晰面积的意义,并为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游戏的引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更能促进学生的互助学习的开展,同时还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充满活力的平台。

三、体验成功,保持探究学习的活力

探究式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要着力于教学的严谨思考,优化教学流程,让学生徜徉在数学文化熏陶的海洋中;更要引领学生体验成功历程,深思探究之旅的不寻常之处,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让学生体味成功,将成为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培养的最有力的手段,浓厚的探究兴趣可促使学习变得更加富有激情,有助于学习走向成功。

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猜想,猜一猜梯形的面积会与什么有关联,猜猜我们会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其次,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有想的空间,动的机会,也为学生的互助学习、合作学习搭建一个自由平等的平台。再次,组织全体学生评析研究的成果,审视每一种思路的价值,使学生完全融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印象是深刻的,记忆是永久的,整个活动过程学生是积极的。

生1:如图1,我把梯形沿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它们的高都是梯形的高,底分别是上底和下底,梯形的面积 = 三角形1+ 三角形2= 上底×高÷2+ 下底×高÷2=(上底 + 下底)×高÷2。生2:如图2,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是上底 + 下底,所以一个直角梯形的面积是(上底 +下底)×高÷2。生3:如图3,我把第一个同学的小三角形1变形后移到2的右边,使小三角形3与三角形1等底等高,保证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这时梯形的面积就等于1和3组成的大三角形了,大三角形的底是上底 + 下底,高没有变,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 + 下底)×高÷2……学生们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思考,不仅使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理想格局,也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探究的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课堂上学生的种种表情、流露出的种种喜悦,使课堂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中。这也会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其加倍地学会思考,学习合作,努力创新地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刍议 第8篇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致的。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 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 关心当代文化, 尊重多元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 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知识和能力方面, 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古诗文, 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包括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 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过程和方法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习惯, 注重语感, 用心感悟, 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 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 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教育者的语文素养

立足于语文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由此可见, 语文素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能, 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 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教师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是自我提高的需要。 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趋势, 我认为, 教师的语文素养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一) 熟练的语言技能

技能的熟练程度到达一定的程度后会成为一种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完成。前苏联教 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掌握常用的思维模 式, 结合个人的语言驾驭能力, 能将书本中深奥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独特的思维成果用规范的、准确的、生动的语言进行加 工, 最终以浅显且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 文言文《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 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 但很深奥很难读懂。我首先让学生学会朗读, 有节奏地读, 读得熟练, 紧接着让他们借助注释逐一对文中的每一句话进行理解, 然后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有趣地描述课文内容, 让学生了解其间的故事, 体会到杨氏之子的聪慧, 说话婉转, 风趣幽默。经过老师熟练的语言技巧的解说, 文中深奥的知识最终以浅显且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 深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深厚文化素养首先应表现为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 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对多元文化的态度, 对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都体现着一位教师的文化素养的程度。常言道:活到老, 学到老。教师应该不断充电, 博览群书。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首先要有“长流水”, 要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在教学工作中, 除了要教给学生课内知识外, 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课外拓展。在老师渊博的知识的引导下, 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的无穷无尽, 从而产生学习热情和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在分析课文前,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詹天佑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巨大压力, 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詹天佑的卓越才能和为国争气的爱国思想。

(三) 高雅的情感素养

教师不仅要灌输学生正能量, 而且必须承认教学相长这个事实。在师生交流中, 教师要放下架子, 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 作为学生的朋友, 置身于学生中, 与学生平等相处, 给予学生鼓励,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能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以中肯的评价使他们从错误中获得智慧, 受到教育, 进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学感悟, 感受作者钓到大鲈鱼后的心情变化, 面对父亲的做法, 作者从不理解到心理的矛盾到无可奈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 发表意见, 体会作者当时难以取舍的矛盾心情, 但是, 在规矩面前, 作者还是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进湖里, 维护了规章制度。这件事让作者刻骨铭心, 所以一直影响他的一生。课堂上让学生畅谈想法, 教师放下架子, 耐心倾听学生意见, 之后做出正确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终达到高尚情操的教育。教师要注重渲染气氛,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启发, 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 强化各种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高雅情感素养不仅可以通过一些细微的言行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甚至会改变一个学生对学习、人生的态度。教师的高雅素养可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只有教师具有了良好的素养,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四) 坚定的科学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 应该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不能将目光仅投注在书本知识上, 而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学科知识研究能力, 这种能力是理性的、独立的、科学的, 所以说, 教师应在理性的指导下, 运用科学方法, 以自主研究精神从事学问研究的能力。

总之, 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需要达到的条件和要求有很多, 我认为, 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具备语文素养。因为这是时代和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也是教育工作者自身提高的要求。首先, 这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需要, 实施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 可以说, 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得当的语言会使课堂获得极大成功。先声夺人的导入语可以收拢学生分散的思 维; 简洁明了、准确严谨的提问语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考之门, 攀登知识的高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得体大方、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能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睿智精妙的结束语会撞击学生的大脑, 使之产生智慧的火花。肖川先生在《语言的背后》中说:“锤炼语言, 也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 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

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1.课堂教学。

首先, 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包括现代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章知识、文化常识和科普常识、社会常识等;其次, 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包括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事件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力,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习惯, 注重语感、用心感悟, 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真正会学、主动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如《鸟的天堂》这课内容有很多处描写语言都十分优美 , 特别有感染力, 教学时, 我让学生更多地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2.课外阅读。

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150万字以上, 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文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 立即就生动活泼起来, 音乐美、绘画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 等等, 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之, 它们又都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 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 经常接触生活,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 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例如,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用文字抒写自己的生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更多地谈自己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 以及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感受,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这样不但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还能不断增加写作素材, 以便更好地写作。只有在反复实践中,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1.让学生走进教材, 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 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 首先应该从课前入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 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 从而为准确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梅花的特点与品格, 体会外祖父借梅花的精神赞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预习时, 我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等搜集有关梅花的资料,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 了解梅花的特点, 古人赞美梅花的诗句, 体会梅花的品格。这样, 学生在理解和体会外祖父借梅花的精神赞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时感受就更加深刻, 甚至可以终生受益。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 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凭借情景, 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在教学《藏戏》一文时, 我上课前先展示不同的面具, 并让学生想象不同面具代表的含义, 学生觉得很有趣, 学习兴趣浓厚, 开始引入藏戏, 那么藏戏跟面具到底有没有联系呢? 学生很想知道, 于是带着疑问和兴趣很快就进入自主学习。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 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对文本读得越多, 想得越深, 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只有让学生在一步步自己潜心地朗读课文后, 由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话, 才能与文本更贴近, 理解课文的中心, 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桃花心木》一文的学习中, 当课堂进入到作者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后引起了自己的思考时, 作者从树木的生长联想到人的成长, “不只是树, 人也是这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含义深刻, 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 在不断的诵读中逐渐体会它深刻的内涵。学生在读中悟, 联系树木的生长过程, 很快就体会出“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的人, 才能成为坚强、有出息的人”这样的人生哲理。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 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 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 设身处地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了想象, 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 更深地体会了情感, 得到了熏陶, 受到了感染。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 当贝多芬为盲姑娘兄妹俩即兴演奏《月光曲》时, 随着优美动听的琴声, 兄妹俩进入了无限想象中,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轻轻默读, 配合录音机里播放的《月光曲》优美的音乐声, 置身于美妙的音乐里, 思维进入兄妹俩的想象思维中, 以独特的方式感受这段文字。学生通过情境的体验和想象的思维, 对这段文字的描写感受特别深刻, 从而达到了美的熏陶, 受到了心灵的感染。

学为所用,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 作文是内化和运用, 只有在阅读中“厚积”, 才能在作文中“勃发”, 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在教学《穷人》一文时, 课文结尾是渔夫和桑娜主动把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孤儿抱回家抚养, 这时, 我及时捕捉机会让学生练笔, 想象他们一家从此以后如何生活, 如何照顾这两个可怜的孤儿, 进一步体会桑娜一家善良的品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该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下, 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 锻炼语文“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 进而形成必备的语文素养。

2.让学生走出教材, 扩展阅读, 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 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 教师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 还要带学生走出教材, 扩大阅读范围, 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经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 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时, 在课前对作者进行介绍时, 讲到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散文名篇, 他的散文语言优美, 被称为“美文”。讲到这里, 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课外阅读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等, 尽情饱尝先生的美文, 这样学生的阅读欲望就被激发出来。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就是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学, 一条腿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 得法于课内, 得益、成才于课外。课内每一节语文课留出几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 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 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是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150万字以上, 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文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语文素养是在实践中、在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听说读写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 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3]福建教育 (2012年版)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

[4]福建教育 (2013年版)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刍议 第9篇

一、更新观念、强化务实职业素养教育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不同的特点在于其大众性, 所以, 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有效区别于本科教育, 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作为教学重点, 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重要教学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我们接触到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和产品服务的机会大大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的产品往往精细、考究, 而优质的产品通常是员工勤奋工作、勤奋执着的结果, 只有一线员工对工作严肃认真, 并对每一项细微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员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源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一直给学生贯彻求真、务实的思想理念。与美国、日本相比,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思想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上还有一定差距, 甚至不少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着职业有贵贱的严重思想误区。如现在持有读书为了“出人头地”的思想观念, 不仅在社会人群中有一定的市场, 在我们现在大学生中也影响非浅。为此,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 强化务实职业素养培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 首先要加强专业教育。

二、调整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 以实训教学作为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使得学生在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双方面符合社会的要求。首先, 高职院校应该定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 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各行各业的岗位要求之后, 为学生制定专业实训手册, 让学生明确实训的规范和要求;其次, 高职院校应该给学生创造和企业的生产运营中相近的实训条件,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第三, 为了避免实训教学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教学在教学中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实训规范,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实训要点, 另一方面教师严谨、认真的实训教学态度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对实训教学的态度, 渐渐形成严格、严肃的工作态度, 才能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

本人在参加企业人才合作培训过程中, 在工作中发现, 企业的员工在工作中注意细微而十分严谨的工作作风, 使我深受震动, 虽然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事会使得员工自身变得疲累, 但是却能够给给客户带来益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同类产品的生产中, 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总要比我国国内生产的质量要好一些, 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并不在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有多么先进, 工艺有多么完善, 而恰恰在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操作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比我们的员工工作认真, 能严格的按规范进行操作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产品的技术性能的优劣则是由操作的个人素养优劣来决定的。

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全程渗透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教育

进入高等院校的学习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仅传授知识, 在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和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教师的任务之一。在教学中进行全程化职业素养培养能够为大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具体来讲, 就是要为学生构筑职业生涯的四个支柱。

第一, 教育首先要育人。从事任何一项职业的前提就是先要学会做人, 这是对一个社会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最基本的要求。所以, 教师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严谨认真的态度, 引导学生无论日后的就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要认真、积极、坚持、勤勉, 热爱自己的职业、勇于承担责任。

第二,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终身学习。在大学期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素质提升大有帮助, 但是就社会需求和日新月异的职业发展来说, 大学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显得薄弱不堪, 所以, 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 更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现代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第三,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做事。学生学会做事不仅能够使学生适应某一个特定行业和职业的要求, 还能够让学生在职业的发展、职业的流动和自助创业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处变不惊。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让职业以愈来愈快的速度在分化和流动, 终身职业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就业和择业的难度会日益加大, 就业者的综合素质应该越来越强, 所以,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重点应该从理论知识的培养转变到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决策能力的增强上来。

四、把好实践教学考核关, 培养“零距离”职场从业人

本人认为在实践教学考核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票否决制度,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实践操作考核之中有一项具体操作环节被认定为不合格, 那么他的总的实践操作考核就应该被认定为不合格, 这样学生能提高对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 以更加认真和严肃的态度对待实践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职业素养的培养构成其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 需要其长期不谢的努力。利用大学几年最宝贵的学习时间, 去培养和训练良好的职业素养, 包括责任心、积极主动的态度、稳定的情绪、抗压性、应变能力、礼仪礼态等等。

五、通过技能比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专业资格证书的重视情况在学校内部开展各项技能竞赛。在竞赛的过程中, 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和高度的集中力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 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 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够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 对学生的了解和把握也更全面。另一方面, 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使各专业学生毕业时都具有职业资格证, 以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快、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

参考文献

[1]乔学光.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刊杜, 2004.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刍议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素养;思维能力;认知水平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对一个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它的培养可以从学生普通生活常识为起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提倡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并在探究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一、让学生在实物中培养自己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去全面观察、深刻分析,积累思维的材料。同时,要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抽象的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展示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进行思维和交流信息并相互启发,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和信息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可以使课堂教学机制正常运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生能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世界来培养自己的数学素养

我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仅要弄懂算法,还要弄懂算理,重要的是算理。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进而了解到数学是研究数与量、时与空、形与式的关系的科学。数学中的内容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满着辩证唯物的思想。这种观点的树立要靠对教材的挖掘和点拨。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在回顾自己几年的实践体会的同时,注意到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深邃的数学思想,并使之具体化。

四、让学生在体验和领悟数学中培养自己的数学素养

数学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对知识反复进行推敲,由模糊逐步趋于清晰。因此,教师要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通过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或思维方式来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种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或借助类比、直观、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观点、新理念,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思维活动。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吧。

参考文献:

贺乐凡.中小学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衙前中心小学)

刍议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途径

1 前言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其增加值占GDP总量的49.5%。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当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时代需要不相称。面对新要求、新形势,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2 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者的职业素养高低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瓶颈。

2.1 企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员工

(1)良好的员工职业素养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一个企业的整体印象和总的评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形象竞争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制高点。未来企业的卖点不再是物美价廉的产品,而服务、沟通、合作、和睦、公平竞争等企业良好的形象才是企业的卖点。决定一家企业的形象的因素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因素,企业一切活动的结果均因人的不同而不同,只有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企业才能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

(2)良好的员工职业素养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究其实质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生产技术可以学,产品专利可以买,资金可以筹,但是员工的职业素养既买不来,也学不去。员工的团队合作、工作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坚忍的意志力、顽强的拼搏精神等这些职业素养的组成内容都是无法学会、买来的。因此说员工职业素养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

(3)良好的员工职业素养有助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据研究表明:企业增补一名离职员工空缺其成本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甚至更多,除此之外,员工离职对现有员工的心理造成冲击,影响员工的士气和企业形象,削弱企业的竞争实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影响员工离职的主要因素是员工职业素养,具体包括:个人身体、志向、家庭或深造等原因;工作压力;个人性格;人际关系;团队氛围等。因此说,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员工队伍有助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2.2 职业院校自身发展需要提升职业素养教育

(1)职业素养教育水平决定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力度。教育部、财政部等政府机构改变了以往的投资模式,采取了“扶优罚劣”的模式,谁办的好就向谁投入,谁办的差就减少投入。辽宁省教育厅、财政厅也采取同样的教育投入政策。高职院校要想争取政府的支持与投入,就必须面向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面对企业需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的现实,学校只有加大职业素养教育才有可能获得政府的支持。

(2)职业素养教育水平决定院校的生存发展能力。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与其美誉度正相关,尤其是来自用人单位(企业)的赞美与认可,而用人单位(企业)的赞美离不开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毕业生职业素养高低与学校职业素养教育水平紧密相关。由此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2.3 高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提升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根据美国劳工部对员工技能需求变化的调查,结果表明:常规动手能力、常规认知能力的需求比例在下降,非常规动手能力、非常规分析能力、非常规交流能力的需求逐渐上升。以上研究成果表明:现代职业人的关键能力越来越重要,企业对员工技能需求的变化趋势告诉我们员工的职业素养高低将影响他的生存能力、发展潜力。

(2)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升职业素养。当今的高职生大多数人分不清个性与偏执的区别;自由与散漫的区别;分不清以人为本与自我为中心的区别。他们缺乏自我提高、自我修炼的意识,听不进老师的教导,我行我素,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可想象。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进步;党和政府在战略规划中早已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高职在校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一半左右,为了确保“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必须加强。如此看来,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3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高职(下转P197)(上接P183)院校虽然有责任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升社会整体职业素养水平。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时大环境的影响远远超出学校的培养能力,试想一个人生活在不讲信用的社会里,学校再要求学生讲诚信,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诚信呢,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努力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学校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

(1)在专业理论教育中完成严谨、务实、求真态度的养成教育。科学不能有半点马虎,来不得一点儿虚假,专业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中通过旁征博引,摆事实、讲证据,用事实数据来演绎推理等,这些都会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科学原理、科学发明是如何被发现的,教师通过这种言传身教让学生明白在科学的道路上必须严谨、务实、求真,否则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2)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完成职业基本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基本职业素养包括专业的业务操作、团队合作、人际沟通、意志力等。高职教育有专业技能训练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将基本职业素养的有关要求有机地融入到课堂训练中,通过教师的演示、示范,让学生看到专业岗位操作应该具备的职业基本素养。在学生动手操作环节上有意的训练学生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职业素养。

(3)在企业业务技能课程教学中完成较高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企业业务技能课程是学生在合作企业中学习中、基层管理者业务技能的课程,企业讲师在讲授企业业务技能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剖析企业典型案例、带领学生现场实习、派学生做中、基层管理者助手等教学活动将企业特有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其中。通过企业讲师、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养成具有合作企业特色跨部门默契配合、业务操作中的5S、日事日毕的办事效率、恭谦低调的做人风范、接人待物的和蔼可亲等职业素养。

3.3 顶岗实习是强化职业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一旦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就已经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了,因此,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更加严格。企业有足够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有真实的业务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有较完备的激励制度激励学生完成职业素养训练,这些都会激励学生更好地实践、提升职业素养,有助于职业素养的真正养成。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作用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17).

[2]李开复.中国高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EB/OL].http://www.jyb.cn/high/gdjyxw/200611/t20061109_47908_1.html.

[3]张颂心.企业员工离职率高的成因和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7(8).

上一篇:智能电视下一篇:高血压药物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