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危机意识

2024-05-30

护理工作危机意识(精选11篇)

护理工作危机意识 第1篇

1护理产生的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分析如下:

1.1相关法律知识缺乏

4例案件系由于护理人员不知相关法律法规而违章操作,造成纠纷。如某个体诊所让未取得护士执业证的人员独立从事护理工作产生医疗性事故,而他们还以为只要是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可进行临床护理工作。

1.2护理记录不完善

3例案件系由于护理人员护理记录不详细或记录不真实,造成纠纷。如某医院护士执行临床医嘱后未签字,产生医疗事故后就其一点而败诉。

1.3缺乏证据保全意识

3例案件由于护理人员证据保存不完整或证据灭失,造成纠纷。如某医院一份病历文书被盗,出现医患纠纷时,直接无法面对。

1.4职责范围不明确

3例由于护理人员职责范围不明确,造成纠纷。如有一例应当是医生职责,而要求护士代替去做,造成纠纷。

上述各案件发生原因也有相互交错与重叠的,为便于分析只选取了每一案件的第一原因。

2对策和方法

2.1增加法律知识的学习

每个医院的护理人员年龄层次均不一致,她们学习的时期也早迟不一。我国早期的护理教育几乎没有设置相关的法律课程,近年来有些改善,但课时还是较少,而西方如德国、美国等国家在护理基础教育中设有相关课程,走在我们前例,因此在医院要增加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学习:《医疗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献血法》、《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进行分析,开展模拟法庭,让护士在从事的护理工作中减少医院护理纠纷,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也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2提高护理记录的书写能力

同样我国的护理教学中有关护理记录的课时较少,书写护理记录的机会少,导致护士护理记录的基本功不扎实, 这些都影响了护士对各项护理记录单的准确书写。一旦出现护理纠纷,作为重要物证的护理记录单就不能完全地反映患者就医期间的真实情况。因此在医院结合临床进行在职继续医学教育,让护士认识到护理记录作为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又可为日后医疗纠纷提供直接证据。更加要引起重视的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以及举证责任倒置,我们还必须注意:有时即使在护理患者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缺陷,一旦发生纠纷我们也将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

2.3增强证据保全意识

让护理人员认识到保管病历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让护理人员掌握各种文件、实物的保存方法及保存时间。如急救药品的保存管理方法、医疗废物的处置方法以及出现输液反应时,各种实物的封存和保存等等。在护理纠纷中有很多的证据是因为保存不当,而失去了证据能力。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忽视了证据保全意识,从而影响了在医疗纠纷及事故处理中证据的获取。

2.4明确职责

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确哪些工作必须由自己完成,哪些必须有医嘱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让护生掌握一个原则:护士只能干护理工作,护理工作必须由护士干。另外,刚毕业还未取得护士执业证的实习生,不能独立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在执业护士的指导下方可从事护理工作,当然每项护理工作完成后自己也不能独立签字。

相信医院通过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将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减少或杜绝医患纠纷,这必定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摘要:当今社会, 日新月异, 医疗环境更不例外.从近年来我县出现的由于护理产生的医疗纠纷看, 都属于护士安全意识低下而造成, 所以减少或杜绝在各种护理过种中出现的纠纷, 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仍然是医院工作的主要内容。

论秘书工作中的危机公关意识 第2篇

(2007-06-27 20:17:57)转载

引 言

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观念多元化的环境中,各行业对新型秘书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秘书工作的综合性让它与其它工作职能的交叉与融合显得越加突出,秘书工作本身也日益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秘书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涉及经营管理、工艺技术、金融、税务、法律、公关、广告、外事等领域,这也是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对秘书人员提出的客观要求。”[1]而秘书学和公共关系学都是新兴的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既具有理论同源关系——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共同的研究方法,都将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作为各自的基础学科,不断融合以完善自身;同时又具有实际操作中的兼融互动关系——在某些组织中,秘书部门实际上已经承担了部分公关职能,尤其像银行、医院、学校这类没有设立公关部门的组织,秘书更需要直接承担公关部门的责任,发挥其作用。这就使得秘书学和公共关系学的结合具有了可能性,也使得秘书在工作中树立危机公关意识成为研究者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一、秘书与危机公关的关系

秘书活动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职能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在全球化语境下,组织的危机管理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分支,危机公关更成为组织必不可少的经营课题,作为组织决策者的助手和外脑的秘书工作者除了承担辅助管理和综合服务的职能外,参与危机公关工作日渐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部分网站于去年进行了一项关于“危机管理”的调查,抽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组织决策层、秘书部门、公关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中高层管理者以及部分普通员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45.2℅的组织处于一般危机状态,40.4℅的组织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组织处于高度危机状态。而只有50.4℅的调查对象表示听说过“危机管理”这个词,25.07℅的人对危机管理不太清楚,24.53℅的人则根本没有概念。大部分人将关系到单位和个人前途的危险事件看作危机的含义,占42.32℅,35.58℅的人认为危机就是突发事件,[2]还有22.1℅的人将“难以解决的问题”当作危机。由此可见,危机虽已成为社会组织不可避免的难题,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人们对危机公关这一概念还较为陌生,对危机的预测和防范更无从谈起。事实上,危机公关是西方近几年兴起并热销的一个概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属于危机管理系统的危机处理部分。“主要是指社会组织预防、监控潜在的危机,有效地控制、处理已爆发的危机,使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得以恢复或维持的一系列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组织与公众之间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不受或少受影响,从而保障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使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3]

在高度市场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所面临的环境,以及组织与这种环境之间的良好的公共关系,任何来自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不利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长期损害组织信誉,使组织内外有关的群体与个体对组织的管理失去信任;组织与社会关系失调;组织内部各方面关系恶化,使组织运转失序、失衡和失效;因处理危机问题而牵制大量资源,使组织管理的时间和人、财、物紧张或浪费;组织自上而下环境严重恶化,使发展趋向被迫中断甚至终止。”[4]因此组织中的各部门和个人如何面对不利因素、科学而有效地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将危机处理好,从而发挥危机公关的优势,已经成为一项生死攸关的经营课题。

信息时代,社会竞争加剧,有时候获取信息的多少、快慢会直接影响决策的成败,所以组织要求缩短外部反应与决策中枢的联系,这就更需要多面手型的全能式人才。而与组织决策者关系较为密切、熟悉组织具体运作和掌握各项实务工作的秘书部门,因其工作岗位的综合性与边缘性往往更具备公关工作的优势。当组织遭遇突发事件或重大事故、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特别是原有的良好形象受到破坏时,现代秘书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危机公关意识和娴熟的危机公关技巧,以便使组织在遭遇危机事件时能够化险为夷,变危机为转机。

一般说来,发展完备的外资公司和大型企业等组织大多设置专门的公关部门,负责公共关系。但在危机干预与管理中,秘书部门仍能协助领导和公关部门进行危机管理,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秘书部门处于组织的中心位置,是组织内外信息集散的重要枢纽,所以秘书往往能够及时而全面地了解组织的运营状况,发现组织潜在的危机,为公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方便公关人员迅速、有效地预测危机、规避风险、解决危机以防患于未然。“另外秘书部门属于组织的领导机关,不仅上通领导决策层,下联执行基层,而且还在组织各职能部门中横向贯通,起着决策与执行的中介作用,因而能够在危机公关中更直接、有效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平衡协调工作。”[5]秘书部门凭借其特殊的地位以及领导者权利、权威的辐射与延伸,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往往比公关部门更具有直接影响力和信赖效应,从而取得更好的公关效果。

然而我国很多组织机构特别是事业单位大多并未设置公关部门,对公共关系和危机公关的重要性也缺乏充分的认识;有的组织为降低管理成本,让秘书人员承担公关职能,以避免重复和浪费。这些组织中的秘书部门既了解每个部门的业务要求和运转状况,又能了解各部门间相互配合关系和组织整体目标,因此其工作职能范围更为综合。秘书工作者则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综合运用公共关系理论,打破对“内”不对“外”的封闭传统,协调组织内部各部门,同时汲取公关工作中的有效手段,更快捷、直接地进行危机公关和危机管理,从而最优化地发挥组织各部门的优势为组织服务,以消除组织内部及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使各相关方面了解事情真相,促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促进各相关方面的相互配合与合作,维系组织和谐运转。

二、秘书的危机公关职能运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中,“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包括由经济环境、政策法律环境、技术环境等构成的宏观环境和以顾客、竞争者、中间商、股东、社会公众为主的微观环境。”[6]“而危机产生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市场的灵活性、技术上的不确定性、组织控制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性。” [7]近年来许多组织都有过因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危机,就国内而言,尽管有的领导相信危机不可避免,却很少有组织制定危机公关计划,多数组织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构和危机公关机制。危机一般可以分为:潜伏、爆发和平息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认为是组织的一个生命周期或危机周期。针对危机的不同阶段,危机管理也可以分为不同的部分——危机发生以前、危机爆发时和危机平息以后,而秘书人员在不同阶段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危机潜伏阶段

在正常状态下,各社会组织处于隐性危机管理状态,这一过程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隐性危机管理是指处于正常状态下的组织,在实现组织经营目标的同时从基层运营、中层管理、与高层战略决策等各个制度层面上系统地防范危机的过程。”[8]从表面看没有危机管理,但却处处体现出对危机的防范。

在危机爆发前要做好危机防范以更好地服务于总体目标:一方面,组织要有战略的眼光,能够从战略的高度权衡防范危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产品各个细微的方面减少盲区,防危机于未然。这就需要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因为危机公关不仅是对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更要对危机事件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和判断。

1.危机预警系统

秘书要不断地对危机的前兆和危机的起因进行监视,这有助于组织有针对性地预控危机,从而提高对危机的反应速度。由秘书调查、搜集到的信息是分散、粗糙的,只是进行危机评价的基础,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记录、筛选和统计,为深入的危机评估做准备。接下来进入危机评估过程,即对危机的发展趋向进行跟踪,预先对危机的危害程度及爆发的可能性做出估计,这是整个危机预警系统的中心环节,起着关键作用。2.潜在危机处理 秘书对本组织潜在的危机做出预测和分析,包括可能发生的危机的种类、性质、规模,危机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等,及时发现危机的苗头,继而通过及时调整组织的结构、政策或运转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社会要求,防患于未然。“当对这些状况有所预测后,秘书人员应立即向组织的决策管理层和职能部门报告预测意见,并提供咨询建议和改进方案,协助组织的各有关部门,对潜在的危机分别制定应付措施,安排危机中和危机后处理各种问题的各环节的合适人选,并让这些人员事先了解面对不同的危机应采取的相应措施。”[9]在必要的情况下,秘书还可以建议将对危机情况的预测和相应的应急措施印成通俗易懂的危机管理手册分发给员工,让员工对危机的可能性和应付方法有足够的了解。

(二)危机爆发阶段

当危机爆发时,组织进入显性危机管理状态,“即指在相应制度支持下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危机,目标是对危机进行有效控制,尽量减少危机对组织的危害。”[10]一旦组织发生危机事件,这一阶段的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危机事件爆发以后,首先要迅速展开调查,掌握基本情况。危机公关的原则之一就是速度第一,因此要在第一时间运用最有效的手段,查明事件的类型、发生的地点、原因、现状等基本情况及其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以及受影响的公众范围。秘书部门是组织内外信息集散的重要枢纽,秘书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地位和特定的职权,利用平时与各方面建立的良好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各种资源,有的放矢地加强信息沟通,协调各部门工作,促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化解矛盾,从而促进各相关方面的相互配合与合作,维系组织和谐运转,以利于调查工作及时、全面的开展。同时秘书部门的介入能够缩短解决问题的过程,减少解决问题的各种投入,迅速控制事态的发展,争取到最理想的结果,使危机造成的损失大大减少。

危机事件一般影响面较广、压力较大、时间较短,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组织与公众的利益、控制事态的发展,就要立即组建专门的危机处理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亲自领导,并根据事件性质的需要决定其构成。危机处理小组要根据搜集到的情报和资料以及组织所拥有的可支配资源制订危机处理计划,并立即奔赴危机事件现场,展开全面行动。危机处理机构的组建不是随机的,它有权调动组织的可支配资源,并有权代表组织做出妥协、承诺或声明,而秘书部门因其在组织中的枢纽地位及其与领导者的特殊联系,成为危机处理小组不可或缺的成员。秘书可以直接受命于领导,向各有关部门和公众传达领导的决策和意图,同时可以及时将调查结果和危机事件的进展反馈给领导者。

接下来,秘书应当在危机处理小组的协助和领导的支持下,迅速查明事件真相,并将真相开诚布公地告知媒介和公众,以示组织解决问题的诚意,在取得公众谅解的同时,也可以避免流言和无端猜疑,遏制事态进一步扩大。此时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媒介公关上来,要引导媒介对事件进行客观报道。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因为其传播方式和效果,往往成为危机影响范围扩大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11]引发危机。所以组织要实事求是、立足长远,勇于承担责任,同时主动与媒体沟通,公布危机事件的前因后果,把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和认同组织。因为秘书部门往往受命于领导,代表领导机关办理组织管理中的对内对外各项工作事务,其特殊的地位以及领导者权利、权威的延伸与辐射,使秘书人员具备了媒介公关的能量。当危机事件发生时,秘书虽然没有掌握管理系统中的支配权力,却可以作为组织的代表出面,以训练有素的姿态面对媒体和公众,这又与领导直接出面解决不同,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和弹性空间,增强了公关的效果。秘书的这一工作职能在没有设立公关部门的组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2005年2月开始,各大媒体纷纷披露一种人造化学色素“苏丹红一号”可能致癌,国内各地相继掀起一场反“苏丹红”风暴,洋快餐巨头肯德基也卷入其中,引起各方关注。面对危机,肯德基有条不紊地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以其鲜明的危机公关意识和成熟的危机公关手段,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在这次 “苏丹红”事件中,肯德基行动果断而迅速,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了危机处理小组。由营运、产品质量控制、物流、公共事务等部门的多位员工构成小组核心,并由秘书部门负责多方协调和调配工作。危机处理小组成立后立即确定了应对危机的统一立场,秘书人员则在完成沟通协调职能的同时,根据决策者和危机处理小组的意见撰写公开声明和道歉信,主动承认错误并向公众道歉,声明中还宣布全国各地的肯德基已经停止销售相关食品,同时表明维护消费者利益是其一贯原则。面对媒体的宣传和同行的炒作,肯德基也沉着应对,积极与新闻界联系,争取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秘书部门还紧急培训了一批专职接线员,开通热线电话,向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做出及时、准确的解释,以消除疑虑,重新赢得尊重和支持。

(三)危机恢复阶段

危机处理完毕后,秘书要协助领导从危机事件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工作中的不足,进行组织危机管理的改进,进而恢复组织形象。“危机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最后责任是否在组织,危机爆发本身就说明组织管理并非无懈可击。”[12]所以首先要对危机事件中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调整组织自身行为以避免重蹈覆辙,如改进产品、改进包装、产品使用说明更加详细、改善售后服务等。其次对危机公关过程中积累的有效经验则要积极推广,并强化相关意识,作为以后改进相关工作的参考。

这一阶段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织形象的恢复。“良好的形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它可以为企业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创造出一种消费信心;也可以为企业吸引人才,集中人才,创造优越的条件;同时还有助于企业寻求可靠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客户,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求得稳定而优惠的经销渠道,并增进社会对自己的了解,受到公众的赞赏和拥护。”[13]危机事件的发生,即使是一次不大的纠纷,也会损害组织形象,秘书部门负有维护组织形象的职责,也具备维护组织形象的能力和条件。秘书要针对危机中的问题开展形象恢复活动:推动新的形象广告的投放;推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协助领导物色形象良好的高层人物;公布组织新的发展计划。总之秘书要充分利用公众关注力减弱前的宝贵时间,辅助其它各部门改变公众对组织的印象,以增加其对组织未来的信心。

三、秘书的危机公关素质

好的危机公关,可以使组织即使在危机事件面前也能够与公众保持良好的关系,从而维持该组织的正常运营,维护其公众形象,将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正如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诺曼·R·奥古斯丁所说:“每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并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14]全球化语境下,新的形势对秘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上文阐述的秘书的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秘书工作者如果不顺应形势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将会被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淘汰。

(一)树立积极的危机公关意识

组织危机重在防范,没有危机公关意识,单纯的“危机预警系统”是无力的,超前的、无形的、全面的危机意识才是组织防范危机最坚固的防线。危机公关的目的在于使组织预防、化解危机,甚至转危为机,秘书人员所作的一切努力毫无疑问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的,因此秘书人员要树立积极的危机公关意识。这里所说的“危机意识”不仅指能够防范和应对危机的管理意识,还指在危机公关中如何创造及维护能让组织克服困难、不被干扰的良好公共关系状态的思维意识。也就是说秘书工作者应具备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公众的意识,对组织有强烈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探索并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1.全局意识

秘书作为决策者的参谋和助手,主要职责是辅助管理和综合服务,所以秘书务必站在全局的高度,紧跟领导的思路,更深入、全面地认识组织所确立的长远、宏观的目标,并且在确立实施目标的过程中,做好调配工作和信息反馈工作,取得正反两面的第一手资料,协助领导发现潜在的危机,并有效防范和控制危机,使组织科学地设置并修正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2.责任意识

秘书必须具备对本职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意识,惟其如此,才能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增强责任意识也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客观需要,是树立良好形象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责任意识,秘书才能将组织和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组织产生归属感,从而有效地发挥危机公关职能,控制甚至预防危机,解决组织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3.服务公众意识 公众或消费者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这是组织工作的着眼点。如果忽视了公众的利益,组织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组织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只有努力服务为公众服务,将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维护组织利益,塑造组织形象,促进组织的发展。因此秘书进行危机公关的过程中,应本着诚信的态度,理智地对事实做出分析、判断,将真相公布给公众以争取主动,求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

(二)构建完善的危机公关知识结构

现代秘书需要广博的知识,这是由秘书工作的综合性决定的,也是由危机公关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所决定的。因此秘书应当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使知识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发挥出最佳功能。

“有人提出秘书知识结构应该是‘T’型,‘T’字的下边一竖,主要指秘书专业理论和应用知识;上边一横一般指与专业知识和技术相关的学科,如公共关系学、自然科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外语、对外贸易知识等。”[15]从某种角度上讲,秘书的知识面应涵盖领导的知识面,从而真正发挥辅助决策的作用。秘书的知识结构还必须随着公关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即具有自我调节的动态功能,使个体的知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以适应危机公关的需求。秘书人员还应当加强学习,通晓本组织的基本宗旨、经营目标、业务范围、人事制度等,具有对工作方案进行论证、判断和另作选择的能力,在参与决策中能出主意、想办法,真正发挥参谋作用,从而使秘书部门的工作方向明确,目标统一,面对纷繁复杂的危机公关工作,既要做到重点突出又要做到紧张有序。

(三)培养过硬的危机公关能力

1.协调能力

在秘书的危机公关能力结构中,协调能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组织既要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公众,又要收集公众的信息,秘书部门在这里必须发挥中介作用,成为组织上下、内外沟通协调的桥梁。在组织内部秘书人员既要经常向领导者反映下级员工的情绪、意见和要求,并提出如何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建议,又要积极做好上情下达的工作,及时向员工介绍组织的目标和管理理念,传达领导层的意见和决定等,消除可能产生的误会,使组织共同拥有一个积极上进、团结协作的价值观念,将组织内部全体人员在目标一致、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自觉地为组织的长远利益而共同努力。另外秘书人员还要协助领导,将组织的真实情况,包括制定的政策、措施等情况,坦诚、准确、及时地传播给公众,并进行解释、疏通,让公众理解并接受。2.调研能力

调查研究是组织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一种主动的组织行为。通过调查,秘书能够了解组织内外的众多信息,搜集对组织领导、产品设施的各种意见及评论,监测外部环境的变化,继而对了解的信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归纳整理以后提供给领导和管理部门,从而为组织调整决策、改善形象、提高质量和效率提供依据。由于秘书人员能够更系统、全面地接触实际操作,往往具有更敏锐的触角,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深入挖掘真相,并能够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组织决策层,有助于组织预测危机、规避风险。在危机发生时秘书则可以协助组织查明真相、公布事实,进而解决问题、澄清误解、化解危机,维护组织的形象、恢复组织信誉。3.沟通能力

危机公关过程中秘书有时候可能作为领导的代言者向外界发布有关信息,作为组织的代言人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有灵活的头脑,并且要以训练有素的姿态及有利于组织的形象出现。在发布信息时,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含糊不清的语言,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做出回答和解释,不用隐瞒、对抗、搪塞的态度。在与外界的沟通过程中措辞相当重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对手或媒体抓住把柄,此外还要注意言辞、语速和语调,注意和面部表情协调一致,以便更好地表词达意,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4.宣传能力

“秘书客观上所承担的公共关系职责之一,就是帮助组织塑造并维护良好形象。为配合组织宣传和推广形象,秘书必须精密策划、设计组织形象,使组织在公众心目中始终处于崭新且具有时代气息的境地,享有较高声誉。”[16]危机突发时,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并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紧张、恐惧,各种谣言也最易流传,如何引导舆论、稳定人心、恢复信心,便成为处理危机的重要任务,秘书要懂得利用宣传时机,善于选择不同的传播媒介,做好宣传工作以维护组织形象。秘书要做好危机公关工作,完成辅助决策的职能就要转变观念:“从偏重办文办会转变为既办文办会又出谋划策;从单纯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从单凭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提高工作的[17]预见性。”秘书要能够在正常状态下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事物发展的趋势;要经常性地训练思维以便更好的开展分析工作;要在深入研究思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下步工作中可能需要的信息、资料等进行充分准备,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从而在组织危机公关中发挥作用。

结 语

现代化语境下,信息的透明化与经济的全球化使危机不可避免,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时刻危及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倘若社会组织不转变观念,仍然缺乏危机公关意识,既没有完善的危机管理机构和危机预警机制,也没有有效的危机处理手段,这类组织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受挫,甚至可能在组织遭遇危机的转折时期一蹶不振。然而与此同时,秘书人员因其在组织中的中介作用和枢纽地位、工作职能的综合性与实务性及其与领导的紧密联系而具备了进行危机公关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秘书也确实承担了部分危机公关工作,并在危机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未设公关部门的社会组织中,秘书部门在危机事件中发挥的能量不可小觑。然而在理论方面,研究者对秘书的危机公关职能和秘书工作中的危机公关意识探讨得较少,算得上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抛砖引玉,尝试从理论角度探讨在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秘书在扮演传统角色的基础上应当树立积极的危机公关意识进行危机公关工作,从而有效地监控、预防潜在的危机,控制、处理已爆发的危机,减少组织损失,使组织恢复正常、有序的公共关系状态。由于相关研究尚不充分,文中的观点和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你有危机意识吗 第3篇

一头乳牛正从牛舍里出来吃草,请你就直觉判断,它将走至下面哪一处觅食?

A. 山脚下;

B. 大树下;

C. 河流旁;

D. 栅栏农舍旁

2.你具有危机处理能力吗?

你饥饿难耐,打开冰箱发现一盒牛奶,拿出喝了一大口之后,才注意到上面标示的有效日期是一周之前,这时你的反应是:

A、不喝了,把牛奶扔掉。

B、不喝了,并想方设法把喝下去的吐出来。

C、管它呢,照喝不误。

D、马上去看医生。

★测试结果①:

选择A:你的危机意识很强,甚至有点杞人忧天!也许很容易的事,被你天天惦念着,久而久之也变成困难的了。请放开心胸,缓和一下,天塌下來还有高个子顶着哦!

选择B:在职场,你一天到晚无忧无虑,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样身边人会认为你做得少。没啥好怕的,唉,如此乐天知命,天底下恐怕像你这么乐观的人已经不多了。

选择C:你成天迷迷糊糊的,记性又不好,总是要人家提醒你才会有危机意识,公司的人早知公司快要倒了。最后你定睛一看,就剩老板和你了。但是一会儿之后,又完全不记得危机意识是什么东西了!

选择D:你的确挺有危机意识的,不过你所担心的事的确有点担心的价值。也就是说,你并不是没事瞎紧张的人,反而常常未雨绸缪。这挺好的!★测试结果②:

选择A:不敢再喝,还想到防止别人误饮,赶快把问题牛奶丢掉,这样的人成熟度高,即使面对危险,也能顺便照顾别人。

择B:你对任何事情都会自行处理与应对,但对危机的应对手法单纯,成熟度平平,是不会想太多的人。

选择C:你看似粗枝大叶,其实甚为冷静理性,己经有不少牛奶可以长期保存,你知道这一点。

护理工作危机意识 第4篇

关键词:慎独意识,慎独修养,护理质量

慎独是我国伦理学中体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也是护士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护理道德意识。慎独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坚持自己的信念, 能够自觉地、独立的完成各项护理任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疗市场竞争不断激烈, 导致人们的道德意识、准则、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别是医学模式不不断转变, 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水平, 满足患者身心和社会需要, 成为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的迫切问题。护理工作是一项集科学技术、服务对象、道德行为为一体的工作, 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作为直接为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务的职业, 其道德修养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慎独不仅是护士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修养, 还是做好护理工作, 体现良好自身形象的重要保证[1]。对患者的康复和护理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价值。

1 慎独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 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2]。”表明慎独精神具有独自、谨慎、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特殊品格和能力。但由于长期杂乱、繁琐、重复的护理工作使护士压力不断增加, 导致护士职业道德、同情心退化, 从而产生懒惰、倦怠、消极情绪, 造成大量人员流失, 而且护士工作常常是在一个人的情况下完成, 所进行的药品处置、治疗照护等都需在无人监督下独自完成, 违反任何操作规程或护理措施不到位, 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慎独意识和修养在这一刻展现出其重要的道德意义。护理人员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人, 将慎独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中, 坚持医德信念, 自觉履行医德原则和规范, 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积极主动的救治患者, 认真负责, 不仅是护士体现自我价值的表现, 更是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真实力量, 为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护理质量有十分重要意义。

2 慎独意识在护理过程中的作用

2.1 病情观察中的作用

良好的慎独意识和修养有助于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及时判断。护理工作的对象是随时有生命危险的人, 特别是危重患者, 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生命危险。而护士作为患者的守护者、观察者, 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如对呼吸、血压、心率、面色、尿量的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最准确、可靠的信息, 将慎独修养发挥到极限,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2 用药中的作用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每位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都离不开药物的使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既是用药的实施者, 又是药物的管理者。因此, 护士要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不仅要有相关的药理学知识和护理技术, 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慎独修养。 (1) 在用药时间上。要根据不同药物的血药浓度、半衰期合理使用药物, 在遵照医嘱执行的过程中, 重新对药物使用时间进行对照, 以免提前加药或服用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3]。 (2) 药物剂量上。临床上药物正确的剂量对药效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护士应加强责任心, 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 特别是粉剂药物必须彻底融化, 确保用药剂量的准确性, 发挥到最大的疗效。 (3) 配药、发药过程中。在配药、发药过程中要反复查看确认药物的剂量、颜色、名称, 了解药物的配伍禁忌, 特别是在输液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滴速, 使药物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起到最大的作用。

2.3 护理操作中的作用

护士操作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过程, 每项具体操作都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规定[4],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慎独意识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 如没有良好的慎独修养意识, 在工作中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三查七对不执行、基础护理不仔细等, 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病情发展, 甚至因此发生护患纠纷。护士具备慎独意识, 就可以明确各项操作的意义, 正确执行医嘱, 并让护理计划更合理、更完善, 减少护理差错, 既让患者受益, 又起到自我保护。

2.4 单独值班中的作用

每个护士都会有值夜班的经历, 在值班或者夜班过程中, 任何操作和疏忽都是别人难以发现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信念完成, 慎独意识可以树立护士的高尚道德观念, 警醒自己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2.5 患者心理和生活中的作用

护士慎独意识和精神与责任心、内心信念、自制力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护士良好的慎独能促使其深入分析患者的心理, 主动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不同心理变化, 树立积极、开朗的心情, 并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3 加强护士慎独意识的培养, 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需要慎独精神, 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使自己的道德和技术水平达到更高境界, 从而保证各项护理措施的严谨、细心、准确、审慎, 促进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5]。

3.1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工作自觉性、积极性

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和心理素质教育,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将各个学科如心理、人文、伦理、美学、护理等联系在一起,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护理工作中牢记自己的职责, 控制好“独”“欲”“度”的联系[6], 独自一人护理时, 不为所欲为, 无度的进行不符合护理道德的事情, 及时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完成护理过程的基础, 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慎独成为展示自身素质的一种道德力量, 坚定内心信念, 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

3.2 尊重患者, 树立工作责任心和爱心

树立工作责任心, 自觉、主动的关心、同情患者, 想患者所想, 急患者所急, 换位思考审视自己的行为对患者的影响, 尊重患者的生命、人格、信仰, 坚持慎独, 自觉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从而保证在护理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各项护理措施, 防微杜渐, 把每件细微小事看成是对自己道德信念的考验, 不断提高、把握自己, 使患者在我们慎独的修养中得到安全护理的保障。

3.3 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监督, 养成良好慎独习惯

加强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学习, 使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都能够自觉地遵守各项护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并回顾反思自身在工作中的欠缺和不足, 加强自我监督, 在不断的自我批评中完善内心道德素质和修养, 真正的落实慎独精神, 保证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以坚强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严格要求自己, 养成良好的慎独习惯, 规范护理行为,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志贤, 王克梅.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努力培养护士慎独的工作作风[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33) :243.

[2]童梅.护理工作中的“慎独”探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9) :264-265.

[3]张陪英, 张宗芳, 刘萍.浅谈护士在用药护理中慎独精神的培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8 (24) :391.

[4]李书凤, 姚世新.浅谈护理工作中护士的慎独精神[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9) :114-115.

[5]董艳平, 李秀凤.加强慎独修养提高护士自身素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8 (8) :179.

危机管理意识与执政能力 第5篇

随着社会的开放、法律的健全,群众的权益意识和法治意识日益增强,对政府和行政管理提出了日益严格和挑剔的要求。又加上现在是“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和信息化手段让信息傳播更为迅捷、方便,能让更多群众声音在第一时间走到信息前沿和舆论平台。社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公共危机、信息危机、公务危机,比任何时候都频繁、常态,“2010年平均每五天就有一起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发生”就是最好的明证。

出现危机是正常的,这时,领导干部只要胸怀坦荡、临危不惧、坦诚布公、打算开窗户说亮话,在第一时间回应民众,和公众进行真诚对话,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毕竟,所谓的“信息危机”也只是民意和民生的一种过激反应,政府重视了,尊重了民意,就能顺利走出危机,创造出官民和谐的境况。正如专家所言:“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将事件处置工作与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组织、一起实施,舆论引导越有力,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就越有效”。

遗憾的是,面对各种危机,有的干部仍然缺乏科学、理性的危机处理意识,只是一味看到危机带来的后果和不良影响,而看不到危机发酵后的“局面更加被动”,总是想凭借行政力量遮遮掩掩、口是心非、虚以应付、缺乏真诚,试图用所谓的“和稀泥”粉饰危机,结果造成危机扩大化,政府公信力下降,比如杭州飙车案中的“欺实马”、孟连公共事件中的故意遮掩,政府和官员不得不跟在网民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被动难堪。试图阻止公共信息危机的传播和扩散,注定是一种不可能,也是一种不智之举,“中国危机管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护理工作危机意识 第6篇

关键词:卫校护理毕业生,就业工作,市场意识

2009年上海市中专卫校护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各级医院因受到卫生系统对护理队伍学历结构层次宏观政策的调控, 对于护士岗位学历要求的提升, 不招或减招中专护士已成为目前医院招聘护士的普遍现象。是摆在中专卫校就业职能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此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推进就业工作。下面试就这一问题, 作论述。

1树立市场意识的必然性

1.1 中专卫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演变

中专卫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经历了从计划向市场的演变过程。从1994年开始, 中专卫校毕业生的就业就引入了市场机制。“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雏形初现[1]。毕业生就业模式发生很大改变, 其实质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内在功能。

1.2 中专卫校护理毕业生就业难的市场分析

中专卫校毕业生就业引入市场机制后, 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取代了传统的行政分配模式, 从此, 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将成为毕业生就业天平上的重要砝码。中专卫校就业职能部门面临严峻的挑战, 原因分析如下。

1.2.1 传统的“包分配”观念已经没有立足之地。

一般而言, 用人单位择优录用毕业生是铁定的规律。人才第一的思想是现代企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有了优秀的员工才可能造就优秀的企事业单位。因此, 不管良莠, 统包统分的传统观念在就业市场上再无立足之地。

1.2.2 护理专业的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供需矛盾在就业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回顾近几年中专护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便会发现中专护理毕业生的就业受供求关系的制约。当中专护理毕业生供不应求时, 未等学生实习过半, 毕业生早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当中专护理毕业生供过于求时, “就业难”就接踵而来。近年来中专护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印证了这一点。 在连续数年的就业顺境后, 各校看好护理专业的社会需求, 纷纷扩招, 导致大中专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 于是供过于求, “就业难”不期而至。这是2009年中专护理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1.2.3 卫生系统相关政策的调控使得中专护士的就业遭遇瓶颈。

根据卫生部关于《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通知的指示精神, 上海市卫生局出台了《上海市护理事业发展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到2010年, 三级医院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 二级医院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不低于40%, 并有一定比例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人才。相关政策的调控使得相当数量医院为达到卫生部有关护理队伍学历层次结构要求的指标而出现不招或减招中专生的局面, 这是中专护理毕业生就业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学生职业成熟度备受用人单位关注。 用人单位在对不同学历层次护理人才使用过程中发现, 相对中专毕业生而言, 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才无论在职业修养、心理成熟度以及基础理论、技能方面都更胜一筹。因此,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招聘大专以上学历护士更具有市场价值。

1.3 中专卫校就业职能部门缺乏市场意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专卫校就业职能部门要树立市场意识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就业模式在变, 市场需求在变, 就业形势在变, 所以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于就业职能部门来说恰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专卫校就业职能部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转变就业工作思路, 深入市场、了解市场、捕捉市场信息、探析卫生人才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只有这样, 才能为学校的培养计划、专业设置以及课程改革起到参谋作用, 从而使学校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 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中专卫校就业职能部门应树立市场意识, 推进就业工作

所谓市场意识, 简而言之就是按市场需求变化谋生产, 按市场经济规律谋发展的意识。通过市场检验学生的质量, 通过市场树立学校形象, 通过市场达到促进与交流。对中专卫校而言, 树立市场意识, 就是要把准人才市场的脉搏, 培养用人单位的急需人才, 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校的毕业生将在就业市场中经受用人单位的检验, 优胜劣汰。在当今中专护理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就业工作, 笔者提出如下思考和设想:

2.1 深入就业市场, 捕捉需求热点,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机制的变化, 要求就业职能部门必须深入用人单位, 悉心了解市场需求, 捕捉需求热点, 力求拓宽就业渠道。在就业推荐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特色护理中专生的培养将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随着上海外资、独资企业的发展, 相关医疗机构应运而生, 一些特色护理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市场, 如具有外语特色 (英语、日语、韩语) 的护理、专科特色 (口腔、产后) 的护理等。学校若能瞄准这些市场需求, 在教学教改上下功夫, 相信将会开拓就业渠道, 适应市场需求。

用前瞻性的眼光来分析中专护理毕业生的市场需求, 便会发现市场对于中专护理毕业生的潜在需求还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养老护理院。这主要是大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所决定的。驶入经济快车道的上海, 20多年的老龄化积累, 10年的人口负增长, 60岁以上老人已突破300万, 作为国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上海的“银发浪潮”正日渐汹涌。老有所医、老有所护, 老年群体渴望得到保健护理的问题非常突出, 探索新型养老模式迫在眉睫。由此可见, 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引发对于护士的巨大需求。到护理院、养老院就业, 将是未来中专护理毕业生的一大选择。

用新医改的视角来探索医疗事业发展对未来护理市场的需求以及护理队伍结构层次的变化。为了改变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现状, 新医改方案也已明确, 将要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 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包括居民保健、常见病的筛查、妇幼保健、建立居民档案等工作中将会对护理人员带来新的需求。

2.2 深入用人单位, 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 建立用人单位与学校的互信

深入用人单位, 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应该成为就业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通过跟踪调查, 可以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以便对人才培养方式、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通过跟踪调查, 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用人评价及时反馈给毕业生本人, 督促毕业生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 由此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得以延伸, 这一做法将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跟踪调查, 可以发掘并建立学校历届优秀毕业生的信息库, 将他们的先进事例作为学校教育的活教材, 用他们的现身说法成为学校就业指导的编外教师, 相信这必将会对在校学生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通过跟踪调查, 与用人单位开展经常的沟通与互动, 这将大大增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默契、理解和互信, 最终促进学校就业渠道的拓展。

2.3 深入学生第一线, 开展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 构建职业指导工作服务体系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服务体系, 对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要完善就业指导内容, 确立就业素质培养意识。所谓就业素质, 就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它包括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择业技巧以及交往能力、应变能力[2]。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应该从招生咨询开始, 新生入校后应有系统、分层次并连续性地开展职业指导教育, 要有总体设计方案, 分别对不同年级和毕业班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职业指导工作, 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内容应包括: (1) 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 (2) 进行职业理想和就业目标教育; (3) 进行从业素质教育; (4) 进行求职方法和技能的培训; (5) 进行从业和谋职策略指导; (6) 进行创业指导 [3] 。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文件精神, 要求将学生职业生涯、就业指导等内容纳入到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学生职业指导的基本方法可有以下三种方式有机结合: (1) 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2) 将职业指导渗透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 (3) 以社团活动、校园文化、个别咨询、就业讲座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活动。

综上所述, 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 中专卫校的就业职能部门必须确立市场意识, 从各个方面改善就业工作机制, 力求使就业工作适应市场需求, 为推进毕业生就业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姚书志.划转院校毕业生“大就业”理念的构建[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9 (1) :168-173.

[2]咸宁.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74-75.

强化危机意识保障校园安全 第7篇

一、提高政府危机意识, 并为学校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需要稳定和良好的秩序, 但是, 目前的校园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尤其是意外伤害事故的频发。这就要求公安、司法、文化、城管等政府公共管理部门, 从战略高度出发, 配合学校,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时时刻刻抱着校园安全我有责和随时应对危机的心态, 预先考虑和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 在心理和行动上做好应对的准备, 避免在事故发生后疲于应付, 或因束手无策而蒙受更大的损失。只要政府部门能够有所作为, 就有可能在危害校园安全的问题产生前, 提前公告和预防, 并与学校一同寻求解决方案, 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保障校园的安全。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安全问题, 还必须依靠政府立法。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校园法》、《学校安全法》, 采取有力的措施, 以法律特有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规范校园安全管理行为, 确保学校师生安全万无一失。还应尽快制定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及处理办法, 让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及处理步入法制轨道, 为学生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二、建立学校应急管理机制, 尽可能地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护学生安全的各项制度, 包括学校保卫制度、校园安全自检制度、师生外出管理制度和校园安全报告制度等, 通过落实各项安全制度, 进一步强化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增强学校和教师的事故防范意识和责任观念, 这样, 可以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减少事故的发生。而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则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主要教育内容。学校只有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 防范在先、警惕在前, 人人讲安全, 时时讲安全, 事事讲安全, 才能为学生筑起一道安全长城。学校应把校内安全、校外活动安全、学生饮食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等教育内容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 经常不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自我防范、自护自救等方面的能力。实践证明, 有效的安全教育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学校可以通过编写《学生安全教育手册》口袋书, 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还可悬挂安全警示标识、提示语等, 增强学生自我防范、自我救护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还应加强自身的防范能力, 经常进行一些疏散演练等, 教给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应采取的措施, 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三、呼吁政府买单, 为学生投保人身伤害的校方责任险

目前, 由家长自愿购买的“学生平安保险”, 在涉及到重大伤害事故或死亡事件时, 则表现得苍白无力,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这就需要及时购买校方责任险。所谓校方责任险, 是指以校方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学校投保后, 一旦学生在校园内或在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 (包括体育课、课外活动、春游、夏令营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 过程中, 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将由保险公司在第一时间向受害学生提供赔偿。校方责任险的开展, 有利于减轻校方在事故发生后的救助负担, 对于维护学生利益、保障校园秩序、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保证校园的安全, 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愉快的学习环境, 是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 而政府只有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才能切实地使学校重视并将学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才能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负责, 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护理工作危机意识 第8篇

关键词:美学意识,护士素质,护理工作,提高,重要性

随着我国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士已不再只是被动的执行医嘱, 单纯的进行护理技术操作, 而是更全面、系统的对患者的身心整体情况进行了解分析, 保证患者在良好的护理环境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康复。在目前新形势下, 美学与护理学的结合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更高得提升。护理美学是站在护理学的角度, 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对患者进行全方位个体化的护理[1]。在临床工作中, 建立科学、积极的护理美学行为, 可有效树立护士的良好形象, 提高护士素质, 舒缓患者的急躁、恐惧心理, 为履行护士“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的崇高职责提供重要前提条件。

1 美学意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 美学与护理学的联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已遍及各个领域, 也对我们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护士, 不仅要有熟练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还要具备在性格、心灵、品质、道德等方面的美好情操, 展示护士积极向上的一面, 提高素质和护理水平。

1.1 心灵美是提高护士素质的重要前提

目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护士的美学意识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的有效程度, 是提高护士素质、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前提。在护理工作中, 患者良好的心态是保证疾病康复的前提, 护士的思想信念、品质道德、性格、文化修养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情绪, 重视患者生命、解除患者痛苦是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操。作为护士要保持思想感情美, 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工作, 有一颗善良、坦诚的爱心对患者进行发自内心的同情和人道主义的帮助,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急病人所急, 想病人所想, 处处关怀和体贴患者, 体现出诚实可信的美德及良好的慎独修养。认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患者, 不因患者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而偏对偏向, 给每一位患者留下最真实的美, 有效提高自己的素质, 提升整体护理水平和质量。

1.2 语言美是改善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有效保证

语言是护患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也是影响疾病康复、改善护患关系, 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积极鼓励的语言对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满意度起着重要作用。 (1) 护理人员注意自己的说话艺术, 在护理工作中以微笑的面容、和蔼的态度、文雅有度的谈吐、认真的倾听、合理的礼貌语言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完美的精神享受和心灵安抚, 也是护士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言中的完美体现[2]。有利于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 掌握和发挥语言艺术, 在护理工作中做到语言轻柔、温和、语速平稳、语态诚恳, 有效塑造了护士的自身完美形象, 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品质。人与人之间需要语言交流。特别是护患之间, 患者在受到病痛折磨的折磨时, 不良的语言刺激可加速病情的发展, 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护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严峻的任务, 护士在不断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 也要不断加强语言的训练, 与时俱进, 将美学知识与专业、社会、自然、心理等学科联系在一起, 加强语言修养, 陶冶情操, 提高护士素质, 展现自己完美的人格。

1.3 举止美是体现护士素质、提高患者信任度的标准

护士的举止不仅代表着自己的护士素质, 也代表着对医学态度的严谨和医院护理质量的高低。举止是人的行动, 包括人的动作、速度、穿着、体态、表情等变化, 是表现人格自尊的主要表现形式。护士的举止美在护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是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要求护士不仅要有完美的外观, 还要有完美的行为。护士在穿着、走、站、坐及各种操作要保持准确、优美、节律。护理工作作为神圣的职业, 要求护士服装整洁、仪表端庄方, 一旦走进医院就必须穿上洁白的工作服, 衣领腰带要平展整齐, 发不外露, 给人以严肃认真、稳重平静、纯洁高雅, 不仅增强了护士的自信、骄傲和希望, 也在患者面前树立威严。走路时要收腹挺胸、目视集中, 坐下时双腿并拢后收坐下, 对患者进行操作时要动作轻柔、优雅细腻、灵巧, 将自己美的举止形态呈现在患者面前。南丁格尔说过, 护士工作是一切艺术中最精细的艺术[3]。护士的举止行为影响着自己素质的高低, 对工作态度的严谨, 也是取得患者信任程度的重要保证。

2 结语

总之, 举止美是提高护士行为素质的完美体现, 是衡量护士素质的主要标准, 也是增强患者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信任感, 塑造完美护士形象的手段, 使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 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促进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麟, 于锡霞, 赵新国.提升护士审美修养的意义[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0, 23 (9) :208~209.

[2]邢丽娜.护理美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11) :157.

浅谈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第9篇

一、日本的资源状况

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 国土面积狭小, 资源严重匮乏, 国内生产生活所用的原料主要靠从别国进口。据日本官方网站发布, 日本的资源状况大致为:日本矿产资源极端贫乏, 现代大工业生产所需主要原料、燃料, 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日本原材料和能源的对外依赖度为84%,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资源能源进口大国。日本的森林资源人均占有率高, 覆盖率高, 但总量是相当的缺乏。日本粮食不能自给, 因而主要以水产品为主食。人口方面, 日本人口为127, 214, 499 (2008年) , 仅次于中国, 印度, 美国,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巴基斯坦, 俄罗斯, 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 位于世界第十位。庞大的人口, 再加上狭小的国土面积, 因此, 日本不得不依赖于大量进口。这种巨大的反向差距, 给日本人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二、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

日本, 世界著名的多灾害国家。地震, 海啸以及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每年都会给日本造成经济损失。地震, 几乎每年一次强破坏性地震, 95年的大阪神户地震死亡6000多人。2008年6月14日, 日本东北地区, 岩手, 宫城大地震, 死伤200多人。而最近, 3月11日, 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9.0级特大地震, 并引发海啸, 浪高最大达23.6米, 导致当地城镇被冲毁, 大量人员伤亡。此次灾难引发的福岛核电站危机, 更是受到全球关注。目前, 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万。此外, 日本每年有近10~15次左右的强台风袭击, 还有海啸, 火山喷发的重大自然灾害!

地震:

●1923年9月1日, 东京发生7.9级地震, 142807人死亡。

●1927年3月7日, 京都地区发生7.3级地震, 2925人死亡。

●1933年3月3日, 本州岛北部三陆发生8.1级地震, 3008人死亡。

●1943年9月10日, 鸟取县发生7.2级地震, 1083人死亡。

●1944年12月7日, 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发生7.9级地震, 998人死亡。

●1945年1月13日, 名古屋附近三川发生6.8级地震, 2306人死亡。

●1946年12月21日, 日本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8.0级地震, 1443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 神户及附近地区发生7.3级地震, 6437人死亡。

●2004年10月23日, 新潟发生6.8级地震, 67人死亡。

●2007年7月17日, 新潟西南发生6.8级地震, 9人死亡。

●2011年3月11日, 东北部地区发生9.0级地震, 并引发海啸, 超过1万人死亡

海啸:

●1793年5月21日, 日本有明海温泉岳海啸, 14920人死亡。

●1896年6月15日, 日本东北河岸海啸, 2.8万人死亡。

●1993年7月12日, 日本北海道大海啸, 146人死亡。

●2011年3月11日, 地震引发的海啸, 造成超过1万人死亡。

日本如此频繁的自然灾害, 对于这样一个自然资源本身不足, 而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而言, 无疑会使得这个国际的居民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在面对以及处理这些自然危机方面, 日本居危思安, 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 他们在从自然灾害的预警到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三、日本人对自然危机的预防及应对

1、从建筑着手, 防患于未然

以预防地震为例, 日本的建筑物, 都是根据抗震级别来建造的, 特别是医院、学校等这样的重要场所, 抗震级别都是最高的。 (1) 日本的建筑善于利用刚性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据了解, 日本许多高层公寓会在刚开始销售后不久即售罄,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些高层公寓多半与高层写字楼作了同等水平的抗震设计。一座号称日本最高的公寓, 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钢管, 确保了抗震强度。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 厚度达40毫米, 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高强度混凝土。 (2) 日本建筑师普遍使用橡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例如, 在东京有一座免震结构公寓, 尽管高达93米, 但其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 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 在裂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 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1/2。 (3) 日本开发出一种“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 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4) 用“滑动体”基础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这种技术适用于独户、古旧建筑, 可以有效地进行古建筑的防震保护。等等这样的建筑物, 从设计图开始, 日本就为了预防地震的发生而采取的有利措施。从而, 为真的地震发生时, 避免了巨大的人员及财产损失。

2、普通居民不普通, 危机来临有准备

在日本, 即使是小学生, 在危机来临时, 也懂得一定的逃生手段。日本的防灾教育充斥着报刊、电视、画廊。在东京塔里, 专门有一个展厅介绍地震知识, 循环放映地震科教片, 信手拈来的画册是地震专刊。在日本, 有关防震抗灾方面的知识教育相当普及。人们不仅要知道和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 更要掌握相应的防范技能。日本社会的各行各业, 经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防震防火演习。日本各地还设有许多防灾体验中心, 免费向市民开放, 供人们亲身体验发生灾害时的实况, 了解避难方法。校园、公园、缓冲绿地等公共设施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也都能成为避难所。从小培养防震抗灾意识, 是一个成功做法。如东京都内的小学, 每个月都要举行这类演习, 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等灾难时, 不但不会慌乱, 而且还知道如何规避和救助。在日本, 人们的防震意识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 家里稍高一些的家具, 为了防止它在地震时倒下来砸伤人或物, 都有专门装置把这些家具与墙壁固定着。而摆放的音响、电视、易损坏的工艺器皿等, 在其四角都有防滑的胶皮垫。无论走到哪里, 不管是工厂、旅店还是娱乐场所。在高大的建筑物里, 都有醒目的防灾标志, 到处可见赫然的红字——“紧急口”。不管楼房里的电梯多么方便, 顺着“紧急口”所指方向, 总可以找到人行楼梯。

四、国内可以借鉴的经验

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惨痛教训, 国人经历颇多。拿最近的大地震来说,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里氏7.8级的地震, 造成24.2万多人死亡。2008年的汶川“512”大地震, 造成68712人死亡, 17921人失踪。为什么级别差不多的地震, 还是在没有海啸的情况下, 国内的损失如此巨大, 而相对而言, 日本的损失要小得多。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内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 在地震的预防及逃生方法方面, 从小学教育开始普及, 对建筑物的要求, 也要适当提高抗震标准。比如, 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的中小学的最高抗震设防烈度有原来的7度普遍提高到8度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为以后的预防,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危机意识:学校再造成功的起点 第10篇

两只青蛙不同的命运告诉我们:舒适的环境容易使人忘乎所以、丧失斗志;任何个人乃至组织都应学会居安思危,加强危机意识,否则,即便是有应激反应能力,也于事无补。作为一名现代校长,就应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审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让自己学校的发展水平时刻与时代同步。

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危机”不是一种意外,而是一种必然,学校的发展正是在不断地战胜危机中实现的。被誉为具有“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的农村教育改革先锋的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地处鲁西南平原上的乡镇初中,教改前的杜郎口中学是远近闻名的薄弱学校,三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教师情绪浮动,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体罚、变相体罚几乎天天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面对混乱、被撤的危机,杜郎口中学校委一班人决定从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入手,使学校由乱到治,摆脱被撤的厄运。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校长崔其升天天拎着凳子挨个教室听课、与教师沟通思想,商讨教改大计。崔校长认为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上演的是教师独角戏,教师口讲、手板书,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重要原因。

为了扭转这种颓势,校长崔其升烧起了他的“三把火”。第一把火是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将好课的评价基点定位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学生要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教师教学形式要多样,大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人数要多、密度要大,力争做到人人有份。第二把火是上好“三课”。通过上好示范课、过关课和跟踪课等“三课”,让全校教师一步一步向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逼近。第三把火是 “一谈二警三停”。所谓一谈,就是第一次课堂不达标者,崔其升先与其个别谈话,指出问题所在,点明改革方向。所谓二警,就是第二次再不达标者,要在学科组会上予以警告。所谓三停,就是如果第三次还不达标,让该教师停课一周,专门听优秀老师的课,研读教改理论,学习组织发动学生的方法等。这“三把火”不仅使学校摆脱了被撤并的困境,而且结出了令人欣慰的果实。到2001年秋,一向在全县中考倒数第一的杜郎口中学,已经步至中游地带。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改革意识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一扫往日的沉闷与单调,澎湃激荡起改革的活力与生气。如今,学校的升学率已经从全县倒数第一进入了全县正数第一第二名。

“杜郎口”也如同一股突如其来的旋风,其影响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最多一天达700余人。但崔其升校长却说,成为教改典型后,自己反而有些坐卧不宁。如果让他给学校打分,50分都打不到。因为学校目前只是解决了学生厌学、成绩差的问题。他的很多想法因为学校物质条件、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还没有能够实现。他说自己现在看到的、想到的都是不足,“不如头两年轻松啊”。这也正体现了崔其升校长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正是这种高度的警戒意识,激励着他和杜郎口中学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并使其在竞争中一路争先进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这个竞争残酷的时代,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任何学校都不能保证自己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是高明之举。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首先注重培养教师的危机意识,及时将学校的危机状况告诉每一位教职工,使教职工有大难临头的危机感,并产生一种“健康的担心”和紧迫感,最大限度发挥“危机驱动”作用,使教师成为那只警惕的青蛙,时刻警觉内外环境的变化,以便在危机到来之前,及时跳出;其次,要使教职工把学校的前途与自己的前途相结合,树立团队精神,与学校休戚与共,增强教职工的责任心;三是给教职工不战必亡的预示,断绝教职工的其他念头。“为每个教职工前面铺一条路,后面挖一条沟”,或者说“前面放一块金锭,后面放一只老虎”,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惟一选择是义无反顾地往前冲;四是寻找危机突破口,将力量集中于此,让大家憋足了劲,一旦爆发出来,定能突破难关。一所学校只有在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认识下,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正确认识差距,应对挑战,才能仅仅咬住发展目标,呕心沥血,奋斗不止,攻坚破难,不断前进。

危机意识不仅是学校管理中长治久安的一种保证,也是促成学校变革、再造学校成功的重大动力之一。富于前瞻性,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危机制造以及危机解决,不仅可以有效引导教职工,强化凝聚力,还能有效提高学校竞争力,使学校居安发展。

我国中小型企业危机意识的思考 第11篇

企业是一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开放系统, 其经营与发展不仅受到内部条件的影响, 更主要受外部环境的制约, 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经济竞日趋激烈, 许多不可预知因素导致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危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危机不断出现, 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危机爆发不仅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会损害企业的形象, 甚至会导致企业的倒闭。“中国制造”危机、华为7000人“辞职门”事件、三鹿集团的倒塌……都为企业, 乃至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如何预防、避免危机, 正确应对发生的危机, 成为企业界和理论界非常重视的问题。目前, 理论界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多是从“危机”管理本身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 如通过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 危机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 来预防危机的发生, 减轻危机产生所造成的危害, 并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并希望通过危机管理“转危为安”。如罗伯特·希斯提出的危机管理“4R”模型即缩减 (Reduction) 、预备 (Readiness) 、反应 (Response) 、恢复 (Recovery) ;诺曼·R·奥古斯丁提出的危机管理的6个阶段, 即危机避免、危机的准备管理、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和从危机中获利;高民杰、袁兴林在其编著的《企业危机预警》一书中,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企业危机的成因和预警方法。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危机管理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研究。1999年佘廉著作的《企业预警管理理论》、《企业组织预警管理系统探讨》及《企业预警管理实务》3部专著拉开了我国危机管理研究的序幕。然而, 企业进行的危机管理, 实际操作上只是设立一个危机管理的职能部门, 很多中小型连危机管理的职能部门都没有设立, 在日常管理当中缺乏有效的实际管理行动来预防和化解未知的危机, 而当面对危机时, 企业则措手不及。如果企业能够把管理众多一些原理、理论和意识应用到危机管理中, 树立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 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先知先觉, 提前预防, 超前管理, 将是危机管理的高级境界。而预防、处理危机的根本, 是危机的意识塑造, 如何进行危机意识的塑造呢, 本文认为应从加强风险意识, 树立危机战略、建立柔性化组织结构、强调“危机型”企业文化的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危机意识塑造。“人为”创造一种危机氛围, 使组织的全体员工产生一种忧患意识, 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 居安思危, 不断进取, 从而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控制危机于危机产生之前。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危机意识塑造必要性

21世纪, 中小企业面临着国内外贸易战的激烈竞争, 尤其是在当前金融风暴下, 必将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产生巨大的冲击。据国家发改委负责人透露, 2008年上半年, 我国有6.7万以上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倒闭, 其中80%以上的是中小型企业。另有数据显示, 长三角重地江苏省中小型企业亏损面达16%, 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 亏损额同比增长56.5%;浙江中小型企业亏损的有10007家, 亏损达19.6%;珠三角企业也难幸免, 珠三角有6000多家中小企业企业倒闭或转移, 首当其冲的是玩具、鞋业、五金等。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 它们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扩大出口、技术引进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是最活跃的经挤增长点, 但在发展中存在较多弊端。由于中小企业多是单一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企业, 势单力薄, 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转能力, 此外, 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不善、资金紧张、技术设备老化等问题也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阻滞因素, 但其关键原因还在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预防企业危机的意识和策略, 其主要表现为缺乏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危机意识塑造构想

在企业进行危机意识塑造, 主要可以通过引入危机意识, 具体讲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 加强企业的风险意识

风险与危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目前, 国外理论界关于风险的理解有以下方面:第一种观点认为风险是不利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事物以出现不利结果可能性大小来反应风险程度的大小,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海因斯 (Haynes) , 法国学者莱曼在1928年《普通经济学》中将风险定为“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种观点认为风险是不利事件所产生的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梅尔, 其在所著的《保险管理》中提出的“风险即损失的不确定性”。第三种观点认为风险是实际与预期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持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美国阿瑟·威廉穆斯, 他在《风险管理与保险》提出了这一观点, 另外, 德国的学者普莱恩也持类似观点:“风险是企业的目的所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风险与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存在密切的联系, 用不确定性和损失来解释风险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危机的含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危机”有两种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危险的根由, 第二层含义是严重困难的关头。日本企业危机研究会会长龙泽正雄在其所著《企业危机管理》一书列举了危机的多种解释:一是事故;二是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三是事故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四是危险性的结合;五是预期和结果的变动。可见, 上述对危机的理解和风险有许多相似之处, 最重要的有两点相似, 即不确定性和损失。正是因为风险与危机有高度的相关, 因此, 人们较早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从风险管理开始的, 1956年, 《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拉塞尔·格拉尔的 (Gallagher) 《风险管理———资本控制的新时期》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兴起 (刘新立, 2006) 。所以, 曾姆斯·林认为:唯一能代替风险管理的是危机管理, 只是危机管理耗时, 耗资要大得多。危机管理成为企业界所关注的热点是20世纪80年代的“泰诺投毒事件”后的事。所以, 企业要树立危机的意识首先就要加强企业的风险意识。

(二) 树立危机战略管理

要把企业的危机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之中。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事关企业的全局, 长久发展的问题, 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核心任务。而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和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高层管理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来反映。企业危机发生往往需要一个特定的引导事件, 而这一引导事件多是突发性的紧急事件, 企业对这种突发性的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应急能力, 无疑应纳入到企业能力范畴之中 (罗贤春, 2009) 。胡昌平 (2004) 指出“企业的应急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管理依赖于信息交换能力和危机管理者依据收集的信息制定有效行动方针的能力” (Robort Heath, 2004) 根据以上学者的分析, 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的大小其实也反映了企业整个管理能力的大小。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 如何整合以知识和智力为核心的各种资源, 已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首要问题, 根据新经济、新时代的特点和企业经营的实践, 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一些管理学者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战略理论, 如战略同盟理论,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战略再造理论和知识经营战略理论等。这些理论实施的目的都是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经营发展。而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都是在企业不断的防范、克服各种危机下进行的。所以, 塑造危机型战略是当今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 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

危机需要打破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组织边界, 灵活地调动企业的各种资源, 这种跨组织的行为, 指出了企业组织结构随着危机管理的需要改变的要求。而组织的柔性化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组织结构。组织柔性化管理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哈特 (1937) 等人关于经济周期的震荡对企业影响的关注, 研究主要集中在快速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组织柔性的重要性问题。20世纪80、90年代, 人们开始从企业家创新、学习、时滞、组织成长等层面理解组织柔性化问题。在这些研究中, 学术界关于柔性的内涵界定并不一致, 例如Grewin (1987) 、Gupta (1991) 认为柔性是指企业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Hager认为柔性短期是指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适应变化的能力, 而长期则反映了企业使用新资源、新发明、新方法, 并整合融入到目前生产系统的一种能力。而Volberda (1996, 1997) 则从管理能力与组织控制力平衡的视角对柔性进行了定义, 认为柔性是管理控制力和组织控制力相互影响的结果, 是刚性和过度反应之间的中间过程。我们借助于这些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认为柔性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是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 面对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而采用的一种灵活的反应策略, 它本质上是组织决策反应能力、实现反应能力、适应性、协调平衡等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企业柔性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是组织学习和组织变革。组织学习用于拓展能力, 使企业在复杂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能面对变化, 调整策略, 应对危机, 形成企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组织变革是指组织依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 及时调整并完善自身结构和功能, 以提高其适应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应变能力。企业危机是在短时间内调动企业的一切资源, 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这是一种突变的调整过程。危机情景的复杂性、危机处理的紧迫性和跨组织协作要求企业组织总体上要满足柔性化的需求。

(四) 强调“危机型”企业文化建设

每个企业其经营和发展中, 都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因为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之所以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是因为它在企业管理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发挥特殊的作用。即具有导向、约束、激励、凝聚和辐射功能和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将危机意识纳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中, 即企业要强调“危机性”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要具有“三全”危机管理意识, 即全员的危机管理、全过程的危机管理、全方位的危机管理。日本国情顾问竹内伦树曾提到了一个“死亡曲线”, 其意是任何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上升到了一定程度后, 可能就是衰落, 这是企业本身的生命周期, 而不是市场的周期在发挥作用, 谁将自己过去赖以成功的经验延续下去, 谁就将面临死亡。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也提到过, 企业今天的成功经验可能就会导致企业明天的失败。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变革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塑造居安思危具有危机感的企业文化。微软的“我们离破产只有18个月”, 松下的“水坝原理”, 海尔的“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 华为的“冬天”管理、小天鹅的“末日管理”等为我们树立危机型企业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罗贤春.企业危机管理的信息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9.

[2]、李伯圣.企业财务危机管理[M].社会科学文选出版社, 2005.

[3]、王满仓, 王伟, 佘镜怀.企业危机所要求的组织柔性化策略[J].当代经济科学, 2004 (6) .

上一篇:培训服务市场营销下一篇:公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