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资源范文

2024-05-30

发掘资源范文(精选11篇)

发掘资源 第1篇

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己经指出: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里, 而且发生在家庭里、社会里, 因为年轻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要把学生校内与校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 因为学校本身对青年人进行教育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这句话几乎己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换句话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 认识生活中语文教学资源存在的形式, 联系生活, 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 引入“活水”, 是拓宽语文教学的路子, 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

一.与语文学科相联系的其它课程

学校的各门课程都是以语言为媒介来表述各种门类的知识的, 各门课程的教科书都是供学生阅读的书面材料, 解答各门课程的作业都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如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 可以引导他们从阅读说明文的角度去阅读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科书。生物书在介绍各种动植物时就运用了列数据、打比方、画图表、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说明文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也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们会发现:原来说明文无处不在。

学习议论文时, 可引导他们阅读政治、历史教科书的某些评价的文字, 甚至可引进几何证明体的逻辑思维, 训练学生写议论文的条理性, 这样在教学中适当引进其他课程的语言材料, 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 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育旨。

二.学校和班级组织的课外活动

一个学校和班级都有自己学习的文化的氛围, 这种氛围是不可忽略的语文学习条件。如学校组织的升旗仪式、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 都是学习语文的途径, 使用语文的阵地, 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 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 语文无处不在。除了在这些活动过程本身———需要用到语文, 反过来, 这些活动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如校运会, 可为本班写解说词, 又可选取某个场面写成记叙文, 还可写成消息、评论, 运动会后的感想, 一个素材多种写作角度, 饶有趣味。

我班学生办了一份自己班级的手抄报, 用来刊登自己班级学生的习作, 办报者和投稿者热情都十分高涨, 投稿者精心写作, 力求自己的习作能在报上刊出, 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有的还写起了小说连载;办报者要精心组织稿源, 给自己的小报取名字, 认真筛选来稿, 安排版面, 亲手誊写, 点缀插图, 搭配色彩……这样的活动, 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学校的小电视台, 广播电台, 学生自己采访、编辑、录制、播音, 整个过程就是语文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体现的过程。能力欠佳者可得到锻炼, 能力优秀者自我风采可得到全面展现, 成就感十足。

语文教学资源在这些活动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老师引导组织得好, 学生对语文自然充满了兴趣, 充满了关注。

三.现代家庭生活

一个班级里, 学生的个性因家庭经济条件、文化氛围以及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是有差异的。但是, 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协调, 间接而充分地利用家庭有利的语文教育资源, 在电视和网络以及十分普及的情况下, 指导学生看电视。让他们学会选择电视节目, 指导看什么电视是有益的, 以及看电视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 利用好电视这个教学资源, 增进电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比如, 指导学生看电视诗歌散文, 领略文字与音乐、画面组合的魅力;欣赏读书栏目, 了解当代文化的动向等。另外, 指导学生认真聆听新闻节目的语言, 体会其简洁、精当的特点;欣赏体育频道球赛解说员的语言, 体会其反应敏捷、准确专业的特点:领略综艺节目主持人幽默生动、生活化的语言特点。

经过引导, 利用假期, 我让学生们在看电视之余, 写出《我最喜爱的电视栏目》、《我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我最喜欢的一则电视广告》等, 让他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表达。家庭中除了电视, 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开发和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网络让人眼界开阔, 随时可以掌握时事动态。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沟通。作为语文教学资源, 网络可提供许多名家名作的北京资料, 丰富和拓展语文课本所不能涵括的内容, 还可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加工整合资料的能力。

四.广阔的社会空间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社会里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语言形式而赤裸裸地存在。走在大街上, 抬头可以看见花花绿绿的广告和招牌, 这就可以学习广告语言;当我们在公共汽车里, 可以有意无意之间, 听到文明美好或低劣粗俗的言语, 那就是在批判地学习交际语言了;能否在社会课堂中学会对语言的辨识和取舍, 完全取决于自己是否有随机学习语言的自觉意识。

在课堂学习中, 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 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我们应该认识到, 生活即语文,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 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 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 向书外开放。这就是说, 倡导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所以, 老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 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 如, “五一”期间, 组织学生调查家乡过节的风俗和风味小吃, 并写成《我们家乡的小吃》、《家乡娶亲的风俗》;春节期间, 组织学生研究春联的来历、写法, 搜集精品春联,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小论文《祖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春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惊喜地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五.其他艺术门类的熏陶

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均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在渲染气氛、调节情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着独特的功能。有些篇目能找到与之相符的音乐做背景, 在语文课程中的恰到好处地运用, 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如, 讲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可用古典音乐《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烘托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之情。古典文化的优雅, 文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对古典文化的兴趣。讲到《白毛女》选段, 就放一段“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戏剧舞台上的情景如在眼前;讲到《愚公移山》《水调歌头》都有与之相配的现代歌曲, 可在对比中求异求美;讲到《枫桥夜泊》, 可唱上一首毛宁的《涛声依旧》, 让学生们知道古文化的精髓己深深渗入了现代文明。

美术在学习诗歌时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尤其是学习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古诗时, 让学生依据诗的意境, 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图画, 体会中国诗歌“诗中有画”的至高境界。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 对诗的理解既深刻又独特。现在的孩子多爱看动画片, 优秀的动漫同样可引入语文学习。学习了《木兰诗》, 可让学生观看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的《花木兰》, 学生在这样的动画片中能够欣赏到美国人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理解和诠释, 全方位地感受音乐、美术、舞蹈、三维技术、音响效果。“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千古绝唱令学生赞叹不已。

发掘资源 第2篇

突出特色

探索农村初中办学模式 武汉市黄陂区泡桐二中

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个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教育优势的集中反映。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努力发掘学校的教育资源,精心打造学校的教育品牌,对于发展学校的优质教育,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就是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按照学校发展的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优化组合的过程。由于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包括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文化积淀等)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实际上也是各不相同。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建设特色,打造特色教育品牌,这是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凸现时代特点,构建特色。

我们学校是一所只有短短九年历史的新建初级中学,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现代教育思想统揽学校工作全局,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和实践作为学校工作的特色来抓。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抢占教育的至高点,必须凸现时代特点,不遗余力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坚持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师生,才能将广大教师长期的发展愿望变成现实,学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几年来,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管理,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我们坚持低投入、高配置的原则,多方筹措经费,先后购置了大量的现代教育设备,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系统、校园网,接通了KU波段教育信息网和互联网,配齐了现代教育设施,总计投入100余万元。同时,我们还注意了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将现代教育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作为教师必学内容和上岗条件,狠抓了普及型培训和专业型培训,建立了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学校还重视对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效用,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工作。一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作用。我们在建立了非书资料系统和自增式资料库后,大胆摒弃了传统的管理方法,启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管理,使学校的管理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政务管理严格周密,分类科学;教务管理丝丝入扣,资料详实;总务管理精确无误,条分缕析。这种规范、高效、快捷的管理,对于保证学校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加强了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我们不仅率先将信息技术课程纳主学校的学科课程之中,还大力倡导将现代教育观念和技术引入课堂,使课堂教育出现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大好局面:老师们或播放录音纠正朗读,或出示录像再现情景,或自制投影(幻灯)片,或开发CAI课件。这些活动既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扩大了教学容量,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教与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达到了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使学校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实验学校”、“武汉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武汉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也成为了我们精心打造的教育品牌和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

二、着眼学校未来,发展特色。学校教育资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不同的资源对学校的特色建设有不同的作用。有的资源对特色建设有直接的作用,有些资源具有间接作用,有些资源从表面上看似乎平常,但实质上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因素,所以我们在制定特色建设目标时,特别注意挖掘这些潜在的教育资源,以发展学校特色。首先,我们狠抓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体的隐性课程的开发,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知识功能、美育功能和激励功能,对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合理布局、精心施工,先后开辟了月季园、樱桃园、百草园、梅园等四处植物园,修建了多处小桥、曲径、凉亭,在茶叶、花卉、膏塑三处基地,摆放了陆羽、屈原、鲁迅等古圣今贤的雕像,让学生在情与景、物与我的交融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其次,大力开展教科研活动。我们学校是一所新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学校的师资结构单一,青年教师占85%以上,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这些老师的发展优势,那就是思想观念新,知识结构新,敢于挑战传统,敢于改革创新。因此,我们响亮地提出了“以教研促教改,以科研兴学校”的口号,在全校开展了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为主题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科研活动,以加强课堂教学手段、方式的创新。围绕着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乐学善思,提高教学效率,老师们积极投入到了教科研活动之中。目前,我们承担的多项市级以上课题或已成功结题,或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湖北省“十五”重点课题《农村初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武汉市教科院课题《武汉市绿色证书研究》已经开题,进入了实施阶段。我们学校师生的论文、电教设计、教案、CAI课件等作品,获得省市区等200多项荣誉,我校教师自制的课件《活板》在教育部电教办举办的“2000年CIETE金海航杯全国教育技术应用成果大奖赛”中,获奖国家一等奖,标志着我校的教科研水平跃上了新台阶。以上成果的取得,就是我们大力挖掘显性与隐性教育资源,不断创新而取得的,“科研兴校”不仅已成为学校的办学品牌,而且成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学校先后被评为“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武汉市园林式学校”、“武汉市绿化红旗单位”,还被武汉市教育局确定为“素质教育实验学校”。

三、结合农村实际,探索特色。

基础教育承担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双重任务。农村中学如何完成了这两个任务?我们对此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初步形成了“教劳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这一模式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从农村实际出发,按国家对普通中学的要求,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学到了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的回乡能成为建设农村的带头人,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实施“教劳结合,知行合一”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是:

1、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教劳结合,知行合一”办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劳动实践性。因为生活、生产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劳动实践是它的灵魂,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实践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

2、与学科课程改革相结合。从1998年起,我们开设了花卉(因为花卉种植是我镇经济新的增长点)、膏塑(泡桐素有“泥塑之乡”的美誉,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闻名海内外,曾为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两门课程,作为初

一、初二的劳技课和初三分流班的专业课,自编了《花卉》、《膏塑》两套校本教材(其中《膏塑》教材已被武汉市教研室编入市编劳技教材,自2001年秋季起供武汉地区初二年级学生使用),落实了专业教师、授课时间、考核标准和实习基地。

3、专业与产业相结合。我们在与东湖园林公司、武汉哥特公司联营的同时,还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将两个实习基地扩展成校办产业,目前年产值已达40余万元(《长江日报》曾以《将花卉和膏塑请进课堂》为题,作为专题报道)。为学校的发展,为继续探索办学模式注入了资金,增强了后劲,初步实现了“专业带动产业,产业促进专业”的良性循环。

4、学校、基地、农村、市场相结合。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以花卉、膏塑、油桃为科技示范,实行职业渗透,为学生就业作准备;我们还利用教学实习基地的示范作用,和 镇林管站一起向农户提供种苗,并对生产方式、生产技术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利用学校的专业产业优势,带动一批示范户,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开拓市场。“教劳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基础教育为主,职前进行职业渗透,职后实行“回炉教育”,“一主两翼”,为建立适合农村中学发展的办学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这种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发教育资源的实践活动,也使学校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武汉市举办的“艺术小人才”竞赛活动中,我校师生的陶艺(即我校的膏塑)作品多次获得一、二等奖,学校也成功的承办了“武汉市发展校园经济深化校办产业现场会”,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发掘资源,拓展实践内容 第3篇

一、设计实践主题,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学科的限制,也没有知识和技能的界定,它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要为中心。在实践前设计好主题,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是确保实践顺利进行的首要步骤。可以让学生设计活动的主题,教师起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学生参与、教师指导的主题设计局面。

(一)与学科相关,突出实践与学科的整合

由于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需要教师深入发掘资源,由学生或教师确定活动主题。笔者认为,可以制定与学科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活动与学科的整合,这样学科知识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有效延伸和拓展。新课程标准中也曾提出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相融合。如酸雨正在不断危害人们的生活,等学生学完酸雨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设计“寻找酸雨形成的原因与酸雨对人类的危害”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让学生拟定。学生分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头行动,各自负责其中一项内容,最后形成报告。

(二)与社会体验相关,突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其实,身边的一切就是实践资源。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可以开展与社会体验相关的主题活动。如领略徐州的历史文化风情,调查徐州市的最新经济状况,调查徐州市有多少文化古迹和有什么文化传统,等等。这些活动简单易行,活动方式主要以考察、访问为主。在活动实施前阶段,需要确定具体的主题和需要达到什么目标,然后商讨具体的地点和所需的物品,最后形成报告总结。学生可以在访问过程中体验当地的历史,深刻地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发掘本地资源,开展特色实践活动

本地资源可以就近取用,方便快捷。因此,教师与学生应该深入发掘本地资源,开展特色实践活动,这对于学生加深对本地的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开展徐州诗词主题活动,传承地方文化

一般而言,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因此,可以设计一些与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特色,更好地传承本地文化。以笔者所在的徐州市为例,由于很多诗词与徐州相关,因此可以开展徐州诗词主题活动。此类任务灵活性很大,可以以竞赛形式开展此次实践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搜集到的徐州诗词最多。有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集到白居易的《燕子楼》、苏轼的《江城子·别徐州》、曾巩的《彭城道中》、张祜的《观徐州李司空猎》。以竞赛形式进行,学生会想办法搜集到更多的徐州诗词。与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构建特色,更拓展了学科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拓展综合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

学习与实践的目的是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做好充足准备。因此,可以将综合实践基地延伸到社会,以丰富实践内容,更让学生感受社会气息,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周边的社区服务活动,走进敬老院探望老人,参加学校的管理服务活动、手工制作活动等。如此一来,教师将综合实践基地从学校发散到周边,发散到社会,让学生有机会融入社会,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

三、及时总结评价,突出实践活动价值

评价也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应在每次综合实践课程完成后,进行评价总结,突出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我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实施档案袋评定效果很好。每次综合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自己填上在实践中的收获,在自我评定中发现不足并逐渐敢于肯定自我,学会分享成果。然后,教师收集档案袋,进行综合性评价。每一次评价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也突出实践活动的价值。以“小小创造与发明”实践活动评价为例,教师可以表扬学生的创意和执着探索的精神。学生在进行档案袋记录时,也提出自己的创造将会对哪些方面有价值,自己的创造还需要在哪些地方进行改善等。评价,让学生感受温暖与关注,更让学生认清优势与不足。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教师在活动课中不是“教者”,而是“指导者”。学生每参加一次综合实践课,就会有所感悟,犹如得到一次人生的洗礼。因此,教师应不断努力发掘资源,拓展实践内容,为学生搭建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平台。

发掘资源 第4篇

在江苏沭阳县新河镇解桥村, 几幢类似仓库的建筑就是沭阳奥成干花工艺品公司, 总经理张展被誉为“干花大王”。厂房外面堆放着成捆龙桑、龙柳、三叉木等材料, 厂房里, 工人三五一群, 喷染、造型、制花, 忙得不亦乐乎。

做康乃馨的花朵用的原料是种植量很大的广玉兰的叶片, 经过特殊处理脱去叶肉、保留叶脉, 然后手工将这些叶脉捻成花朵的样子。这里的原料不止广玉兰, 很多植物经过处理后都可以。

公司下设5个工厂, 一直做外单生意, 带动全村成为干花专业生产村。张展已经50岁, 年轻时曾走南闯北, 北京、云南、广东、江苏都到过, 花店、批发鲜花、切花保鲜全都干过。

在这里, 干花产品种类超过300种。松塔、竹丝、麦苗、不到10厘米的柳梢、不到20厘米的龙桑段……全都可以做成各样产品, 基本没有废料。连玉米外皮, 都被开发出60多种产品。几块处理过的广玉兰叶脉三两下就成了百合花苞, 像魔法般神奇。

公司95%的干花远销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 “田野”牌干花已成为业内公认的名牌, 非常适合中小投资者。批发价格从3分钱到10元钱不等, 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每年7-9月, 从为原料扒皮开始一直到制成干花, 干活儿人最多的时候超过1000人。

做这么多外单, 金融危机却没有冲击到张展。因为国外大量要干花, 沭阳本身又是花木之乡, 花木产量很大, 没用的树枝、叶子刚好可以作为干花原料, 劳动力成本比较低。

如今, 张展把工厂交给了5个儿女经营。他们取长补短, 大单一起做, 小单自己做。但他并没有彻底休息, 而是正在筹建一个植物标本厂、一个贝壳加工厂。

发掘资源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农业知识实践化教学

论文摘要:农业实践知识同英语教学相联系,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对于充分利用中国广大农村中学的优势,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历,探讨了农业实践知识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和取得的良好效果。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受困于教学条件的缺乏。录音机是他们唯一可以利用的教学辅助设施。演示性等相关的直观性教学开展的不多,教师的教法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学的厌烦了。能否利用并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特有的环境资源,把学生所熟知的农事活动有机地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这是广大农村教师可以探索的问题。

一、把“农业试验田”引进到教室里

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中学,学生大都对农业生产耳闻目睹,有的同学在课余时间还亲自下地帮父母进行农业生产,接触到农业的基本知识。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农业生产概念带进英语学习活动中。例如,在上七年级英语时,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到英语,对英语有着新鲜感,兴趣浓,常常问这问那。“苹果用英语怎么说?”“马铃薯怎么说?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我一一给他们解答之后,乘兴启发:何不自己开一块“农业试验田”种上自己的庄稼,一学期、一学年,甚至三年下来,看自己的“收成”怎样,岂不更好?同学们兴趣大增,自觉组成小组,在教室的墙面上开辟几块“农业试验田”。在学到tomatoes时,他们用彩笔画上西红柿,并在下面注上英语,这算是“种上”了第一棵庄稼。逐渐地,他们在“试验田”里种上了马铃薯(potatoes)、苹果(apples)、香蕉(bananas)、西瓜(watermelon)等等。在同学们“试验田”里有了自己“庄稼”之后,他们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叫卖或赠送:doyoulike…?howmuch…?howmany…?what’syourfavourite…?等等句型得到了有效地练习。如此“种庄稼”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九年级。同学们关于农业方面的单词以及与之有关的句型、对话等,都随着“试验田”的丰收而得到锻炼和提高。

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推广到其它行业,诸如“工业”、“医学”、“建筑”、“社交”等等,都可推广示范。由此及彼,借用“农业生产”经验,英语教学打破以往的常规,走向异彩纷呈的.自由王国。

二、把农事活动的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上

英语学习仅仅靠课堂上学一遍是不行的,还要不断地复习、巩固、提高,精益求精。如同农业生产一样,只是把“种子”种下去是不够的,还要精心地呵护,才能获得最后的收获。同学们经常开玩笑地说:“老师,你简直就是农业专家了”。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我有时会把农业生产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收到了“借春风,行秋雨”的成效。

例如,在教学讲到介词用法时,我首先出示卡片,把介词说成“种子”,把用介词填空说成是“选种播种”,具体形象,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以下是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出示卡片:

学生:in,on,老师,我会了,请继续!

老师:what’sonthetable?

学生:there’sabookonthedesk?there’sabaginit.

老师:good!you’reverysmart.(站在学生后面)ok,now,i’mbehindxiaoming.followme.(出示单词behind)

学生:behind.you’rebehindxiaoming.(开始书写,然后说)goon!

老师:wonderful!you’regreat.(然后站在讲桌边)i’mneartheteacher’sdesk.

学生:yes,neartheteacher’sdesk.you’reneartheteacher’sdesk.

near,n…ear(快速积极地写)

老师:goon?

学生:ok!

老师:(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下面,继续做同样的练习,然后在要求学生用词语做填空练习,进一步熟悉词语,这就像在给庄稼施肥一样。)

老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并注意刚才学过的介词的用法(除草过程)

学生:……

老师:好,同学们来看一看,你们种到地里的种子有收获了吗?

学生1:老师,我记住了五个介词。

学生2:我会说几个句子了。

学生3:我能看懂一段短文了。

……

老师: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有词、有句子、也有短文……真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节课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精彩,孩子们在“乐中学,学中乐”。我按照学生熟悉的“种庄稼”的顺序一步步加深课堂进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持久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有成就感。学生对每一个环节都十分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三、把农业生产实践落实在课外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用英语去交流,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英语实践活动。为此,我常把学生分组带到室外,让他们与大自然接触,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而且可以通过人与物的作用。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练习,让他们在真实的情景中学英语。在轻松有趣的生产劳动中,学生自主的完成了兴趣吸引――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获得知识过程。在收获时学生会互相赠送他们的“成果”,从而推动了整体的均衡发展。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如果我们能多给学生一些趣味,一些亲历和一些体验,哪怕是普普通通的一次实践,一次模拟实践的游戏,都会使学生心门洞开,视通万里。更何况我们有天地作课堂,有自然为课本,加上我们身体力行地引导,何愁孩子们心灵不舒展,眼界不敞亮!

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英语教学“农业化”是我的尝试。作为英语教师,只要自己不断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总能找到一个既符合身边实际又能迎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jeremyharmer.田贵森导读:methodology――howtoteachenglis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发掘馆藏资源 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第6篇

一、档案馆馆藏资源的概念、特征

1. 档案馆馆藏资源的概念。

所谓资源,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数量庞大, 少量的物质数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因而不能称之为资源;二是有用性, 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在这里, 我们需要强调档案馆档案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并且这些档案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 并对社会有着积极作用。因此, 基于上文分析, 笔者认为, 档案馆馆藏资源是指档案馆收集的所有类型的, 并能满足社会对档案的各种需求的所有档案的总称。这里论述的档案资源作狭义理解, 仅指档案馆收集的档案。

2. 档案馆馆藏资源的特征。

档案馆馆藏资源属于社会资源的一种, 产生于人类社会, 也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档案馆主要分为综合性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 在这里, 我们论述的是综合性档案馆, 具体而言, 综合性档案馆馆藏资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广泛性。档案馆收集保管的档案种类不仅包括民生档案, 还包括科技档案、名人档案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档案等, 这是与专门性档案馆馆藏资源的最大不同。

(2) 社会性。档案资源来源于人类社会, 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保管档案资源的档案馆也是作为社会机构的一个独立实体, 并为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3) 区域性。关于综合档案馆收集的档案资源来源, 是与行政区域对等的。档案收集来源是以行政区域来确定的, 这样规定可以确保档案收集的有序, 避免不同行政区域的档案馆对档案的争抢。

(4) 服务性。档案馆收集、保管档案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好历史文献资料, 另一方面是满足社会需要, 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档案资料记录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能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5) 历史性。档案馆馆藏资源中, 无论是历史档案, 还是现行档案, 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原始记载, 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见证, 起到维护人类历史面貌的重要作用。

二、档案文化精品的范围界定

当前, 档案馆必须努力开发、发掘档案资源, 增强精品意识, 创造档案文化精品。但何为档案文化精品?笔者认为档案文化精品主要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了本地有特别影响的人和事方面的档案, 比如历史名人档案;二是对本地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标志性档案, 比如历史重大会议;三是本地独特的民情、民风等档案;四是对本地精神文明建设有突出成就的档案, 比如国家级奖牌和证书等;五是历史朝代的档案, 比如字画、照片等。上述档案因其档次高, 数量少, 影响大, 意义深远, 因此, 应作为档案征集和收藏中的重点。

三、发掘馆藏资源, 创造档案精品

长期以来, 档案馆馆藏资源的收集一直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不少档案馆收集、保管的档案较为平庸, 可供社会观赏的精品太少, 因而前来档案馆观赏的群众很少, 没有发挥出档案馆的实际效益。因此, 档案馆要克服粗放观念, 充分发掘馆藏资源, 增强精品意识, 努力创造档案文化精品。

1. 提高思想认识, 突破开发思维。

创造档案文化精品, 首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 突破旧有的思维。一是增强档案文化认识水平。档案文化浓缩于档案中的字画真迹, 历史人物等资源中, 在深入发掘的基础上, 通过向民众进行传播, 起到了积极教育作用。但是档案文化并不像其他文化一样可以被公众广泛认知, 必须依靠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的文化价值进行开发后, 对档案文化进行积极推广, 增强公众对档案文化的认知水平, 使其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认识档案文化开发意义。档案文化精品能够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 弘扬时代精神, 宣传先进文化。同时, 深入发掘档案资源, 提高档案资源的知名度, 增强档案文化的影响力, 推动档案文化精品创作工作走向开放性的发展之路。三是突破馆藏资源局限。创造档案文化精品, 必须突破现有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发掘, 扩大档案文化建设的资源范围。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 更要通过各种方式, 发掘、开发未进行归档的各类优质文化资源。

2. 提高馆藏质量, 走精品之路。

创造档案文化精品, 意味着档案资源的高标准, 高质量。在提高馆藏资源质量方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整理现行馆藏, 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案卷。现行馆藏资源的整理工作, 是每一个档案馆工作的薄弱环节。对于馆藏较少的档案馆, 在集中人力、时间对馆藏资源进行鉴定、整理后, 可以使馆藏案卷的整体质量上一个台阶。对于馆藏量较大的档案馆而言, 则可以分批进行鉴定, 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开放档案的审查, 对到期档案是否符合开放条件的审查同时, 对案卷的价值也进行鉴定, 分析案卷价值的高低, 剔除一些无保存价值的案卷, 提高馆藏质量。

(2) 开发现行档案馆藏信息资源。当前, 现行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开发途径有三:一是做好档案开放工作。根据《档案法实施办法》, 除了需年满30年后的档案, 在保密期限过后, 才能向社会开放外, 其他档案要随时向社会开放。二是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打造档案精品巨作是编研工作者的执着目标。通过把散落在不同案卷中的有价值信息, 分门别类地编成系统资料。这些系统资料所产生的效益不是任何单个信息可以比拟的, 从而提高了档案质量。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在编研档案时, 要重点突出地方特色, 突出服务重点。编研工作者在通过经常性的调研工作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 从而制定有地方特色的编研工作规划,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尽可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馆藏优势, 比如当地自然风土人情, 当地重大历史事件等。三是建立科学的档案检索体系。按照利用者的不同需求编制检索系统, 建立一套完善、方便的档案馆馆藏资源的检索体系, 这样有利于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3. 收集整理散失的珍贵历史档案资料。

档案资源是档案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 收集整理散失的历史档案资料也是档案馆的一项基本工作, 每个档案馆都十分重视珍贵历史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 特别是反映了本地区历史面貌的档案资料。近年来, 各地档案馆按照“丰富馆藏、培养精品”的要求, 征集了一些历史档案资料, 不断扩展档案资源建设, 但收集整理的档案资料与本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相比, 显得远远不够, 因此, 必须做好散失的珍贵历史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举办展览等形式, 引起社会民众对历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广泛关注。二是广泛收集历史档案线索, 积极主动进行联系。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征集历史档案资料, 提高档案资料拥有者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采取复制、代管等方式。四是加大与党史、地方志、城建、规划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收集历史档案资料。五是特别加大对本地区名人、名胜、年鉴、重大历史事件的档案资料的征集力度, 从地方特色上改善馆藏资料结构。通过上述征集整理工作, 不断提高档案馆馆藏资源质量, 使档案馆真正成为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总之, 开发馆藏资源, 创造文化精品是每个档案馆的基础性工作, 馆藏资源建设直接影响了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 每个档案馆都应重视馆藏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 按照“丰富馆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培育精品”的要求, 发挥当地馆藏资源优势, 努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提高当地馆藏资源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建荣.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助力档案事业发展.浙江档案, 2011, 06.

[2]周清, 李钢.立足资源优势拓宽发展平台.湖北档案, 2007, 04.

[3]袁文清.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源体系建设.档案管理, 2007, 03.

[4]饶露.加强馆藏建设, 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档案馆.山西档案, 2010, 04.

发掘资源 第7篇

“产业皆有文化”,如何把旅游文化理念与档案文化融合一体,突出地方旅游文化特色,提高档案文化品位,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是地方旅游快速发展的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承德档案信息开发在旅游业方面尚存潜力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档案信息开发,在承德地方旅游业方面尚有以下几项潜力。

1.被尘封的燕山“直隶猕猴”档案信息,有待启动“复活”。1870年,由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鉴别命名的直隶猕猴(也称冀东猕猴、冀东长毛猴),在《兴隆县志》、《中国濒危野生动物图谱》中都有文字记载。承德雾灵山地域曾是中国灵长类动物分布的最北界(北纬40 度40 分),就在1978 年还有人见证直隶猕猴在兴隆县六里坪石门沟一带活动。然而可悲的是,进入20 世纪后,人们纷纷涌入雾灵山地区,名曰“开发”,实则大肆砍伐森林,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再加上人们无限捕杀和贩卖,致使猕猴数量越来越少,至80 年代初终于消失灭绝。中国猕猴分布最北界从此有名无实,尘封在历史档案中。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我国猕猴自然分布最北界,也是世界分布较靠北的灵长目动物种群,它的确具有很高学术研究价值。这是一本“活的档案”,然而由于人们无度地开发却变成了“死档案”,如何重新让它恢复活力,这是我们现今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2.国家档案记载,建筑名匠“样式雷’,在承德的光辉历史有待整理发掘。“样式雷”家族从明代末起至清代200 多年间,在建筑设计及模型制作领域上,作出过巨大贡献,并留下大量宝贵资料。据记载,现今保存其建筑设计图样及“烫样”近两万余件,2007 年6 月入选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当前,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物中,有五分之一是‘样式雷’设计的,其中就包括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寺庙群设计图样[2]。这些不仅在国家档案中有明确记载,而且有大量实物存档。现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有‘样式雷’建筑设计图样有几十份“,烫样”(模型)100 余件;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样式雷’建筑设计图样1.5 万件,“烫样”78 件,其余流散世界各地(主要有法国、美国、日本最多)。清代“样式雷”在承德市区建有宅邸,地址就在承德街小北沟山坡上,解放初期尚可见存,近年因现代建筑开发,珍贵遗址已荡然无存。作为世界名城承德首席建筑设计师,承德人有责任恢复历史原貌,弘扬历史名人,也是为承德名城特色旅游增辉。

3.借助历史档案文化资料,建设承德世界知名旅游胜地。1958年,在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镇后台子发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石雕妇女像六件,该石雕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这是我们祖先远古新石器时代的遗物[3]30,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至今只封存于当地县级文化馆档案中;另外,滦平县金沟屯定位为国家普通话样板基地,预建普通话学院;金沟屯周围原本存有多处寺庙群,颇有名气,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

以上三者结合开发,构建旅游文化景点,对传播承德文化,乃至我国文化,提升承德世界知名度,发展地方经济,具有特别重大意义,有待深入研究并实施。

⒋承德地质年代久远,卡斯特地形颇多,除现有开发项目外,还有诸多潜力可发掘。2010 年开工,在鸡冠山下建立热河地质博物馆,无疑是明智的举措;此后,2013 年,又有一部抗日题材的《打狗棍》的电视剧出笼,火遍大江南北,它是承德市委、市政府与北京完美世界影视公司联合出品,全面展现承德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历史传奇大戏。在70 集大戏中,承德的避暑山庄、外八庙、鸡冠山、双塔山等承德知名景点及承德的传统美食在剧中呈现,展示了承德的景区景点、地形地貌,并使承德的地域文化生动再现,对于承德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提升,远远超出了以往宣传片的宣传效果。据悉,承德市已与北京完美建信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签订了建设“鸡冠山文化主题园区”项目投资意向书,欲投资20 亿元人民币完成此项工程。除此之外,在承德3.95 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还有很多潜存地质景点有待开发。例如,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的四方洞二至五万年前的原始人遗址、滦平县两家村的古蕨化石、丰宁县两亿年前的狼鳍鱼化石、鸡冠山近旁的雷劈砬子、承德县的天桥山等,还需从档案信息资源进一步探讨,有必要挖掘更多潜力,为承德旅游业服务。

二、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的可行性分析(以“直隶猕猴”为例)

1.召回“直隶猕猴”,跳出“死档”的有利条件。(1)兴隆界内的“直隶猕猴”消失时间尚为不久,从1977 年最后一群猕猴消失算起,至今也不过二十多年。并且,究竟是猕猴逃往别处,还是彻底灭绝,缺乏足够证据,可以说是一件“悬案”。既然是“悬案”,这其中就包含着良好的结局。(2)“直隶猕猴”近期被发现迹象。2002 年5 月在燕山东北部的燕山大学发现一只公猴,毛色金黄,约两岁,野生动物园不承认是园里跑出来的,猴子的来源没有定论[4],看毛长与直隶猕猴很相似。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04 年,在密云县新城子镇遥桥峪村附近的雾灵山上发现了两只猕猴。2003 年,有兴隆县六里坪当地人发现了五六只猕猴活动[5]。2004 年10 月底一天清晨,兴隆县汽车站职工张德福反映班车行驶至茅山镇快活林一带,旅客见到十余只猕猴。2005 年,南天门石庙子村民又发现猕猴三只。从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燕山“直隶猕猴”由于生存环境被破坏,逐渐消失,但没有“灭绝”,而是“逃散”。这就给人们挽救“直隶猕猴”种群提供一个不容错过的良好机会。(3)国家确立《野生动物保护法》,猕猴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9 年3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启动施行,明确指出猕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引起全国足够重视,使“直隶猕猴”的保护挽救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加强宣传教育,群众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历史的教训,《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出台,使“直隶猕猴”栖息地的群众深刻认识到,丧失猕猴的森林公园是多么乏味,旅游的文化经济价值随之丧失大半。(5)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给挽救野生动物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财力条件。改革开放前的六里坪,还只是个人们靠生产木材存活的林场,不但群众思想意识落后,经济条件也只是限于求生,可以说是处于无财力保护野生动物状态。改革开放后,在国家重视下,把林场转为森林公园,这种性质上的变化,无疑是给“直隶猕猴”的保护挽救工作创造了可行的条件。

2.挽救燕山“直隶猕猴”的具体措施和解决方案。(1)深入调查,亲临现场,彻底摸清猕猴回归真实现状。(2)切实保护发展当地森林,创造猕猴适宜生存环境。(3)定点投食,人工设置猕猴顺利越冬避寒点。(4)培养专业饲养技术人员,精心研究摸透猕猴生态习性,以科学方式创造生长发育、繁殖条件,从引进人工饲养,到“放猴归山”,尽快扩大种群数量。(5)鼓励和扶持当地有条件的村民建立猕猴饲养场,必要时引进同类猕猴物种,人为干预扩大种群。(6)人工饲养与半饲养相结合,最终实现野外放养。

3.预计成果和经济效益。兴隆县地处京、津、唐发达地段“,直隶猕猴”的回归与发展壮大,必然给森林公园增加巨大活力,定会招引大量游客前来拜访,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科研价值提升,知名度可打入世界,至此,可实现持续性良性循环。

三、其他几项档案信息开发,在旅游业方面挖掘潜力的途径

1.关于“样式雷”在承德的光辉历史,弘扬和展示具体做法。(1)广泛搜集“样式雷’曾在承德建筑设计的图纸和“烫样”等有关历史资料。(2)在避暑山庄建立“样式雷’生平、业绩永久展览馆。(3)对于已经毁掉的“样式雷”在承德故居,制作复原模型展示。

2.关于开发滦平县金沟屯镇“红山文化”遗址档案馆的建设。全国网友及有关专家确认,承德市滦平县、承德县居民语音最接近普通话,在全国处于“霸主”地位,普通话在全国排行第一。改革开放后的滦平县是个富裕县,有多个具备经济条件的私人企业,政府可鼓励投资,为当地集资建设,配合“普通话学院”,建立博物馆,开发旅游业,不仅能提高本县乃至承德市知名度,对私人企业家及当地居民也可获得可靠经济收入,一举多得。

3.其他各县可用同样办法深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旅游文化产业。

综上所述“,产业皆有文化”,应发掘档案文化信息资源,把旅游产业文化理念与档案文化相融合,形成多元拓展,系统创新,满足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突出地方旅游特色文化服务,提升档案文化品位,实施精品旅游产业工程,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档案事业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获取双赢。同时,可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繁荣。

摘要:深藏在档案馆里的信息,只是一种文化资料,如何把这些信息充分利用起来,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承德旅游项目开发具体实例,以直隶猕猴绝迹到复归、滦平县金沟屯红山文化及全国普通话标准地开发、样式雷在承德等为实例,阐明档案文化与旅游产业文化相融合,提出档案线索和相应开发设计措施,进而打造承德旅游精品产业工程。

发掘资源 第8篇

关键词:地方特色资源,创新,职业指导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 已经不仅仅是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竞争, 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变成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 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出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低和稳定性不够的特点。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职生在专业选择、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不能认识自身优势和地方就业需求, 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少规划, 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 要做什么, 怎么去做。由此可见,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也明确规定, 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之一。如何结合实际指导中职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引领学生认识家乡, 拓宽视野, 转变就业创业观念

中职生之所以出现就业盲目的现象, 除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外,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没有充分的了解和估计, 视野不宽造成动力不足。教师要引导中职生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了解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 尽可能利用区域的经济发展机遇, 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当地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哪些人际关系资源有助于实现职业理想等。以北海为例:北海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 自然条件好, 发展潜力大, 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地方文化底蕴丰厚, 现在又逐步完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型材料”等三大产业布局, 这些都蕴藏着巨大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中职毕业生只要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 在本地就业并不比在一线发达城市的工作待遇和发展前景差。因此, 笔者在指导学生开展职业发展规划之前, 利用电教设备播放北海自然风光片、南珠加工销售流程片、北海旅游宣传节目等, 帮助学生认识家乡, 了解地方资源;并通过分组学习、信息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他们所感兴趣的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行业信息;然后邀请本地的创业成功人士或者校友谈谈他们的创业历程。通过这样的方式, 打开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树立立足当地、利用地方资源创业的意识, 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就业与创业之路。

二、指导学生认识自我, 结合实际, 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中职学生首先应该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 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去正确分析自我, 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 能干什么, 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指导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 要注意三点:

1.兴趣定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支撑学生把就业理想变成现实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动力,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兴趣倾向, 并将自身优势和专业、工种进行对接、比照, 引导学生了解自我, 找到适合自己从事的行业和专业, 并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

2.需要定向。

个人所处的家庭以及所生活的地区, 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 自己毕业后想继续学习, 应该支持;有的学生家庭较困难, 就可鼓励先选择就业, 有机会再去深造, 也可边就业, 边求学。又如我校很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县区, 每一个县区都有自己的产业优势, 如银海区的种植业、渔业发展成熟, 铁山港区的工业前景广阔, 涠洲岛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就业机会, 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家乡, 甚至大胆做出创业的构想, 达到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双赢”。

3.目标定向。

古人说:“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只有从具体的一个个阶段目标出发, 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因此, 指导学生制定阶段目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必须是“跳一跳”才能获得, 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或太低;二是要切合实际, 要根据阶段目标对职业能力、思想品质等方面的要求, 制定与自身个性特点相匹配的目标;三是要具体、明确。阶段目标要十分具体, 不仅要表明需完成的任务、所能达到的状态, 还要列出措施, 更要有比较明确的时限。

三、帮助学生立足本地, 大胆实践, 调整就业创业方向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重要的是理论教学内容和校内外技能实践两项。在课程教材的编排设置上应当从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当前社会上该专业的特点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教学,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而在校内外的技能时间上, 学校应当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 与当地一些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加合适的场所和机会,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强化专业意识, 培养和增强专业情感。例如, 我校的“南珠项目”是基于传承北海传统手工艺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本土化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校本课程, 该课程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课程内容, 并且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 使学习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同时学校可安排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择业和毕业实习、模拟招聘等活动, 使他们提前进入角色, 更好地思考和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 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 改进职业生涯策略, 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

四、鼓励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未来,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 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未来企业要求的员工必须是终身学习者。职业学校学生毕业离开学校, 走向社会, 就要面临一个由学校到社会, 实现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过程。对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 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 谁就能掌握成才的主动性, 就能更快地成长。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 就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要想谋求理想的职业岗位并适应工作岗位, 在学习阶段, 就要引导学生具备两种能力: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和适应企业的能力。

发掘汉字中的幼儿德育资源之我见 第9篇

一、汉字的个性特点

汉字以它独特的个性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字系统,其最本质的个性特点是“象形”,这决定了它不仅具有作为语言符号的工具价值,更具有作为教育资源的文化价值。

(一) “象形”是汉字最本质的个性特点。

汉字的象形以“形”为手段、介质,目的是以尽可能简洁明了、典型直接的线条,通过“象形”的方法,来表达某一确定的“概念”、“定义”。这种通过模仿自然的外部具体形象而创造出来的汉字,既依赖于对所象之形的基本特征的表达,更依赖于对所象之形的相互之间得以区别的特征的表达。例如,“牛”字和“羊”字,都是取头部的形状,但甲骨文“牛”字突出了牛的角上弯,“羊”字突出了羊的角下弯。而幼儿思维的发展过程则是由最初的直观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逻辑思维。汉字的象形特点恰巧满足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这也使得汉字作为幼儿德育教育的一种宝贵资源成为必然。

(二) “主体性”是汉字个性的文化创造特点。

汉字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它完全是民族的个性化产物。所谓字用乾坤大,几乎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被创造的特殊原因,这种创造主体的个性特色,无疑都积淀在创造的结果中,从而使汉字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还原出被创造时代的人的思想和文化境界。这些创造性的思想和文化境界使得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一种相对的满足,并且越是复杂多变的汉字越能够吸引幼儿的认知兴趣。

(三) “艺术性”是汉字个性的思维创造特点。

汉字就笔画而言,有多有少,有的简单,有的繁杂。但对象世界并不那么容易分出“简”与“繁”。如“太阳”写作“”,可见,创造者当时的想法,没有画“日”之光芒,而是选用“”作为典型线条以示“日”之形,以“一”表“日”之核。由此可见,画什么,用什么线条,主创者是要经过对对象的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认识的,然后,再加工予以典型化,以个性鲜明的特征性线条来指称定义对象。这一过程完全是“艺术化”的过程。让幼儿感受汉字的这一过程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活跃他们的思维。

二、汉字中的幼儿德育教育资源开发

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它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体现,也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反映。汉字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个文化宝库,笔者此处无意提倡在幼儿阶段施行识字教育,而是在于把汉字视作一种文化,一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蕴涵着中国德育思想的文化,希望以此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 使幼儿形成孝敬老人,友好助人的道德认知。

幼儿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观念的形成等。如甲骨文中的“孝”字,从老,从子。“”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孩子背负老人走路的情景,表示孝敬老人。甲骨文字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展示给我们一幅关于“孝”的字图,不知其音但却先晓其意,且让人明理。如若我们给幼儿讲何为“孝”,勿需讲“孝”之大意,只需呈现给幼儿这样的一个字,让其充分发挥想象进行猜想,教师给予相应的引导,再让他们联系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等,他们便能心领神会,明“孝”之理。又如古汉字中的“友”是个会意字,“”表示方向相同的两只右手握在一起,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之义。古代同志曰友,同门曰朋。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就道出了朋友之间要互帮互助。幼儿最初不一定能明白朋友的意思,但如果把这样一个字呈现在他们面前,教师再加以引导,相信不难让他们理解。再如一个“协”字,甲骨文写作“”,像三耒并耕形,表合力同耕之意。在教学中,当教师把一项任务分配给一个小组来完成时,幼儿通常会争抢,如果教师能以此字加以引导,则幼儿互助协作的道德认识不难形成。

(二) 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感。

个体道德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道德认知学习和教育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道德情感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情感在人的道德养成中具有十分特殊而突出的价值,幼儿道德启蒙首先就是情感的启蒙,幼儿的道德教育要以道德情感的教育为核心和基础。其中,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是道德情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我们从“爱”字入手,其亦可写做“爱”,篆文为“”。单看其中有一个“心”字我们就不难明白,爱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一份发自内心的情感,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教师教育幼儿要爱父母、爱朋友、爱家乡、爱祖国,单单一个“爱”字幼儿或许还不明其意,但只需突显其间的一颗“”,幼儿便能大略领悟其意。母亲是和幼儿接触最多最频繁的人,如何让幼儿感受母亲的辛劳,让他们对母亲产生更加深厚的爱,这种教育似乎只有在家庭中才能更好地得以展开。但如何让教师也能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开展此类教育,汉字此时便派上了用场。“孕”、“育”二字的甲骨文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母亲孕育孩子的过程:“孕”,甲骨文为“”,人腹中有子。“育”,甲骨文为“”。左边是一个女子,右边是刚刚出生的倒立的婴儿,描绘了母亲产子的全过程。教师呈现出这样的两个甲骨汉字图形,再配以生动的故事性描述,可以让幼儿深刻感知母亲生育他们的辛苦,培养他们关爱母亲,从小帮助母亲分担家务的道德情感。

(三) 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一般是指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严格来说,它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引导下,与道德情感相默契的行为,是实现道德目标的手段。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综合外部表现形态,是检验道德教育成效的唯一客观标准。要产生爱劳动这一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幼儿首先要对“劳动”有一定的认识。教师除了平时给予引导以外,汉字也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劳”字,其金文为“”,下面是一双手,上面是酒器,中间断线像酒流出形,意为双手举酒器,以酒对辛劳有功者进行慰问犒劳。幼儿最渴望得到成人的奖赏,当他们从该字中明白付出辛劳者必定会受到奖赏时,一定会乐于劳动,爱劳动。

汉字以其画龙点睛的笔触,寓“神”于“形”的方法,将它那个时代的文明特征储存于点、画结构的文字创造之中,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汉字所拥有的个性化特点赋予了它特殊的功用与价值。作为一种资源,尤其是孕育着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它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也大有裨益。它能够使幼儿从中发现自然之奥妙,体验生活之乐趣,感受艺术之神韵。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点感悟,还有许多形象生动、造型独特、含义丰富的古汉字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发掘。

发掘资源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乡土历史资源;批判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8-0019-02

【作者简介】杨建清,江苏省太仓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江苏太仓,215400)科长,中学高级教师。

历史课程具有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贴近学生生活环境、更具生动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感知历史,在帮助学生还原真相、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思维能力方面又有其独特的魅力。我在教学实践中,追求历史的真实,有效地运用“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通过大胆的历史质疑、小心的历史想象、合理的历史判断等环节,将乡土历史资源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结合在一起。

1.在厘清乡土历史发展脉络的过程中提出历史质疑,增强学生的历史批判意识——以问题“维新遗址是太仓之根吗?”为例。

乡土历史因为其特有亲近感和归属感容易激起学生对身边的过去进行不断的追问,在追问中不断厘清乡土历史发展脉络,在整理脉络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观点和陈述,学生在运用乡土史料的过程中感受过去的神秘,在质疑中找寻早已不存在的先人留下来的文明。

维新遗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太仓市双凤镇维新村。考古学家认定其是一处良渚和马桥文化遗址。走进遗址公园,学生依循考古学家的考证方式,将出土文物的形制外观、纹饰图案与其他地区的文物作比对,通过思维演绎,可以推断出维新遗址属于良渚文化中晚期阶段。学生在触摸太仓历史痕迹的过程中不断感知乡土历史现象,在生动的乡土历史文脉续接中找寻遗落的那节历史项链——距今4500年左右的太仓历史。生动的历史溯源到此为止了吗?乡土历史发展脉络厘清与否?良渚文化中晚期的文化在太仓有了铁证,但刻有“太仓之根”的大型石碑矗立于遗址公园中,难道这里就是太仓的根吗?

以上基于乡土情结的设疑,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某些波动,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思维卷入历史长河,去探求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查阅资料,辨别真伪,学生得出了自己的观点——“太仓之根”的结论有点草率,因为这里是良渚文化中晚期遗址,如果早期(距今7000年前)的遗址在太仓某一地区被发现,那么这块石碑该放哪里?“太仓之根”到底在哪里呢?

学生的怀疑是有其合理性的,只不过当下没有结论,这种怀疑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的是“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学生通过史料信息的处理,在比较中进行推断,在推断中逐渐厘清乡土历史发展脉络,不断地加深批判性思维意识。

2.凭借独特的乡土历史信息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独立的历史思维意识——以问题“箭、镞的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没有出土玉器等‘高大上的物品?”为例。

看得见、摸得着的乡土历史资源能够很好地凸显历史内容和形式的趣味性特点,课堂上设计恰当的问题,追求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关注历史信息的内涵,鼓励学生用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通过寻找、辨析证据,进行推理,发挥想象,还原历史。

仍然以维新遗址出土文物为例。在马桥文化的遗存中发现有陶片、土井和大量红烧土堆积物。良渚文化遗存有圈足盘、高领罐、鼎足、豆把、甗、鬶等器物残片,以及一块彩陶片。另外还出土了砺石、箭、镞等石制工具。

大量文物的出土,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在惊叹之余,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箭、镞制作相当精美,如此杰作产地在哪里?难道在维新这个地区?学生通过收集、汇集相关信息,聚焦各种资源要素(矿产资源、自然气候等)找寻答案,通过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梳理各种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不断的否定中找到最合理的答案——太仓没有石材产地,石器随着人口流动流传到了这里。另外,玉器是良渚文化代表性文物之一,为什么在维新地区没有出土?学生立足于身边的资源要素大胆地分析推断,形成比较合理的答案,即维新地区当时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处于“冈身”(长江口南岸的沙堤)沿线,受到气温、海潮、台风等恶劣气候影响,上层人士或许还不愿意踏足此地,因此体现身份的玉器等物件没有发现也在情理之中。当然,学生的推理结果不尽相同,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周边其他地区已有的出土文物情况看,上述结论有其合理性,毕竟有一分证据说一分道理。

乡土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个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身临现场的视觉感受更易激发思维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数量、种类等方面比较,对历史文物所蕴含的精确性和真实性可以做出合理的个人判断与历史想象,在不断的批判否定中逐步勾勒出“维新”原始先民的生活状态,这是乡土历史资源在培养学生独立历史思维意识过程中的独特魅力。

3.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差异性特点还原历史真相,丰富传统历史观点的思维内涵——以问题“近代江苏松江、太仓的土布失去市场的原因是什么?”为例。

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以通过乡土史料加以佐证,体现历史发展的共性,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同时地方史料又以其众所周知的“地方个性”,在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完善历史观点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

以人教版“必修二”“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节为例。教材的文本信息如下:“质既美,其价复廉”的洋布“充斥市场”,造成松江、太仓的布市萧条。基本结论是:西洋工业品比本国的手工制品有一定的优势,本国封建经济因此开始瓦解。在实践中,笔者通过以下材料,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统计州县地不下八千余顷,大率种木棉者十之七,种稻者十之二,豆菽杂粮十之一。”“乡村男妇人人谙。”“至于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

“盖地既产棉,多习纺织……自沪上工厂勃兴,入厂工作所得较丰,均乐就焉。”

在整合以上史料和还原真相的过程中,因为乡土史料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是生动的直观教材,使得历史与学生所生活的地区、环境、人和事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开始与历史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与具体的情景加以融合,学生发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史料体现出与教材文本信息的诸多差异,学生的疑惑逐渐产生,思维的欲望开始激活——“教材的观点是错的”。学生的思维开始转入推理判断真假的过程。

学生对材料进行再解读,在对乡土文物的内涵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解码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质疑、自我校正,不断完善自己的判断——原来造成苏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近代工厂的创办。相对于手工业带来的收入,较高的工厂收入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农家经济从商品性生产大量转向自给性生产。而在厦门的江浙之棉布则由于昂贵的运输成本等原因在与洋布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上述种种原因,可以归纳为: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在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对手工业进行蚕食,使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独特的乡土历史资料,以特有的信息优势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批判性阅读、观察和特定的语境解释、意义澄清、论证分析,传统历史观点的思维内涵得到了不断丰富。

由于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以学生生活的背景为载体,是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因此尝试把身边的乡土历史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能够更好地把历史现象背后的文化信息解读出来,在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建清,张维丽.《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教学有效性的追踪调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05).

发掘资源 第11篇

授业和传道、教书和育人, 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各自孤立进行的, 而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笔者在六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传承着人类历史文明积淀的精髓, 英语教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资源。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 都应主动发掘和充分利用英语教学中的德育资源, 积极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德育。

一、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作风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作风, 这既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也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学习英语是艰难的事情, 需要熟记大量词汇和语法, 理解独特的句法, 还要搞懂和记忆那些五花八门的习语、俚语和典故, 学生必须以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顽强的毅力, 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学习英语又是相当精细的事情, 单词拼写、单词使用、标点符号等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需要具有专心致志、严谨细致的作风。学习英语也是需要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的事情, 诸如阅读理解、分析英汉表达差异等等, 不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是学不好的。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以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 这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学习风气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例如:有的不懂得学习英语的深远意义,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 单纯为了应试而学习;有的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习惯, 学习粗枝大叶, 草率马虎;有的习惯于机械地死记硬背, 懒于动脑筋深入研究思考。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解决, 久而久之形成不良作风, 不仅降低英语学习的成绩, 还会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不仅妨碍当前的学习, 而且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乃至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需要从国家和个人长远发展的高度全面讲清学好英语的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 树立为报效祖国和提升自己人生价值而学习英语的思想, 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和单纯为应试而学习的动机。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育学生聚精会神、专心听讲、积极思维、排除干扰、不开小差;课后要教育学生及时复习, 系统整理, 透彻理解, 牢固掌握;要使学生把作业作为复习、巩固、运用知识的手段,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独立、按时完成。通过课堂提问、讲评作业、表彰先进、交流学习经验等多种方式, 引导激励学生养成勤奋刻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专心致志、深入钻研等优良学习习惯和品德作风。

二, 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启迪

德育离不开知识学习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往往都是建立在深刻认知基础上的。现行英语教材中的大量知识内容, 包括历史、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名人传记、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 这都对学生具有思想道德方面的启发性和感染性, 为教学中进行德育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掘和利用其来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英语和我们母语一样, 包含很多颇具意义的范文。诸如阅读理解, 完形填空及一些美文作品等大都是通过事例展示社会的现实, 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 能启迪人, 教育人。

譬如, 人教版英语必修五Unit5 First Aid讲述了17岁的约翰在一次骇人听闻的持刀袭击案后为受害者实施急救的生动事迹。利用这一事例, 并联系当前社会上某些人存在的见危不救现象,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What would I do if I were on the scene?” (如果我在 现场我会 做什么?) 的讨论, 并以此为话题, 让学生每人写一篇作文。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再如, 人教版高二英语上册Unit1 Making aDifference讲述残疾人Stephen Hawking (霍金) 不为病魔和瘫痪吓倒, 以惊人的毅力和信心成为探索宇宙先驱的事迹;人教版高三英语Unit 6 Going West介绍作者一家人参加美国西部大开发之旅, 靠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毅力最终帮助他们摆脱了困境, 胜利实现目标的经历。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精神, 形成健康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绝佳题材。

现行教材中可以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启迪的内容很多, 只要教师注意自觉地发掘和利用, 就能有效把知识传授与德育有机统一起来, 利用生动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品德培育。

三、利用多种课外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虽然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但无论是智育还是德育, 仅靠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都是不够的。在当前中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独立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 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度适当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活动是必要和有益的。如英语兴趣小组、英语角、英语广播、观看一些适合的英语视频等等。教师可以采取当导演或参谋的方式, 通过热情地提供支持帮助, 为这些活动自觉地注入德育内容, 引导同学们在活动中接受思想道德的启迪、熏陶。只要教师具有自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 打开了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在课堂教学之外, 有很多可以发掘和利用的课外活动形式可以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

例如, 可以利用一些西方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现在不少学会英语会话和阅读的青年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活动。这对学生的成长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如冲击我们民族文化冲击, 导致学生心目中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淡化, 甚至可能成为某些人崇洋媚外、思想西化的一种诱因。但我们也可以发掘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如可以通过讲解西方节日的来历和历史沿革, 对其内涵和价值进行科学分析,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节日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提高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学会抵御消极腐朽的东西, 吸纳发扬其积极有益的东西。例如:Mother’s Day (母亲节) , Father’s Day (父亲节) ,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 等节日都教会我们要懂得感恩。每逢这些节日来临时, 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的由来, 让学生用英语写下对父母的祝福, 评出优秀作品与其他同学共享, 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 感恩师长, 感恩朋友。

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背诵和使用英语中的名言警句进行德育, 引导学生学唱英语经典歌曲, 开展英语歌咏比赛, 实施德育影响。

四、发挥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由于阅历和经验较少, 大都喜好选择自己学习模仿的榜样。儿时的第一榜样往往是父母, 在校学习期间的第一榜样往往是老师。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道德的标杆, 成长的导师。老师的形象就像一面镜子, 时刻影响着学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 而且需要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品德修养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无论任何场合, 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老师, 都应当是道德高尚、自律严格、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关爱学生、热爱祖国、可爱可敬可学的形象, 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熏陶学生。例如, 依靠自己积极进取的上进精神和渊博的学识, 感染激励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习;通过自身严格自律、严谨得体的仪表和行为, 感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用自己对学生的热情关爱和帮助, 感染熏陶学生形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责任感……

总之, 英语教学与德育相辅相成, 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英语教师的重要责任。英语教学中可以发掘利用的德育资源很多, 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按照英语学科的特点, 积极主动地捕捉、发掘和利用英语教学中的德育资源, 完善英语教学, 搞好品德培养、完成素质教育。

摘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教师应主动发掘和充分利用。如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思想作风, 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和教育等。

上一篇:职业教育内涵分析下一篇:桑普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