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印度之旅

2024-05-15

神秘的印度之旅(精选5篇)

神秘的印度之旅 第1篇

7月22日晚, 由上海市档案馆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合作举办的《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展览在印度新德里揭幕, 120余幅珍贵图像再现了1924年4月、1929年3月与6月泰戈尔三次访问中国、开启20世纪初中印文化交流并在中国掀起一股“泰戈尔热”的历史足迹。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任Mr.Suresh K.GOYEL、上海市档案馆代表团团长龚芳出席并致辞。泰戈尔学校的师生、新德里十多家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上百人出席展览开幕式并参观展览。著名媒体《新德里晨报》在当天对展览作了详细报道。

今年是中印文化年, 也是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诞辰150周年。《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展览分泰戈尔上海之行, 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之行, 泰戈尔访华反响三大部分, 展现了泰戈尔在中国文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泰戈尔1861年出生于加尔各答, 在生活环境的熏陶下, 8岁开始写诗, 12岁开始写剧本, 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 17岁发表了叙事诗作品,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等。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发表的《新月集》, 至今仍是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泰戈尔的诗句, 也像他一生的写照。据悉, 该展览在新德里展出后, 将移师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孟买作巡回展览。

神秘的印度之旅 第2篇

英国电影一方面受到本国戏剧和文学传统的深刻影响, 一方面又长期笼罩在好莱坞电影的阴影之下, 在叙事方面有着浓重的戏剧化倾向, 在大卫·里恩的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从剧作结构来看, 《印度之行》为典型的线性叙事结构, 按照时间的顺序叙事, 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风格。相对于板块结构和意识流结构影片而言, 《印度之行》属于常规结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电影剧作方面, 情节紧凑, 故事清楚, 冲突强烈, 冲突支撑剧作。其中既有一些小冲突, 例如朗尼最初反对未婚妻和母亲前往山洞旅行, 也有一些大冲突, 比如阿齐兹医生无辜入狱成为了影片的高潮。在“印度之行”故事的推进过程中, 有明确的情节点和鲜明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几个部分。

其次, 剧情的前后勾连呼应, 结构完整。影片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下雨, 而最后一个镜头是与阿齐兹医生达成谅解的阿黛拉默默眺望窗外的雨景, 与影片的开头形成呼应。而一些重复出现、贯穿始终的意象也增加了影片的完整度, 比如河流。阿齐兹医生在清真寺内与摩尔太太共同欣赏了波光粼粼的河流, 而摩尔太太在临死之前也一直在船头欣赏河水的美丽, 最后菲汀先生前来寻找阿齐兹医生也和夫人共同乘船划过河流, 河流也因此成为了不同文化间沟通的见证。

戏剧化的特点还体现在视听语言方面。从剪辑上来看, 大卫·里恩本人既是导演, 同时又是剪辑师, 在这部影片中, 大卫·里恩严格遵循流畅剪辑的原则进行剪辑, 例如主人公阿齐兹医生出场的一场戏。不到20秒的一场戏, 大卫·里恩将其分解为9个镜头, 一方面多角度、多机位、多景别的镜头使整个过程非常流畅, 另外一方面, 快节奏的剪辑也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摔倒在地的阿齐兹医生在漫天尘土中站起身来, 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出场亮相。在声音方面, 用声音来渲染画面内容。在影片开头的字幕部分, 呈现出印度壁画为背景, 而音乐则是神秘恢弘又略带轻快的印度音乐。影片当中的镜头短, 跳切比较多, 固定镜头的数量要多于运动镜头。构图上也非常讲究, 四平八稳, 很少出现倾斜式的不稳定构图, 许多画面美轮美奂, 宛如一幅油画。

在景别的运用上, 大卫·里恩在《印度之行》中大量使用大远景和远景, 不仅表现了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 以人物的渺小反衬景物的壮美, 体现出影片宏大的气魄, 而且也在无形中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位电影大师, 大卫·里恩的《印度之行》在影片戏剧化的特点之外还有着深刻的主题思考。

二、主题:跨文化的沟通和解的可能

大卫·里恩的电影虽然同好莱坞电影有许多相似之处, 严谨的戏剧结构、美轮美奂的异国风光、线性叙事等等, 但其作品并不会只停留在讲述好一个故事、表现动人的异域风情这样的层面上, 而是在作品中进行持之以恒的哲学和文化思考—探讨人与人之间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终极理解的可能性。

(一) 国家与国家

在《印度之行》这部作品中, 里恩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毋庸置疑的是, 大卫·里恩承认印度和英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在电影中也时不时得呈现了这种差异。比如, 生活水平的差异, 当摩尔太太和阿黛拉在华美精致的火车车厢安然入睡的同时, 一群印度人在简陋的露天场所拥挤入眠。

如果说物质生活上的差异还可以在经济发达、科技进步后逐渐解决的话, 心灵和文化上的距离则相对难以消除。当摩尔太太在火车上询问行政长官夫妇是否有印度朋友的时候, 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英国太太对此的解释是, “It is a question of culture.”英国人所固有的强烈的等级观念阻碍了同印度人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当阿黛拉和医生坐在水池边上时, 未婚夫朗尼毫不掩饰得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在英国人对印度人怀有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的同时, 印度人也对英国的统治还有隐隐待发的愤怒。在阿齐兹医生的住所内, 阿齐兹医生的朋友直接质问菲汀,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是合理的吗?”在影片开头部分总督到来时, 巨大的礼炮和欢呼声中, 导演不动声色得插入了一个印度妇女们面无表情的特写镜头, 暗示了印度人对英国统治的复杂情绪。

影片中的阿齐兹医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形象, 他前后态度的转变也是印度人对英国统治复杂态度的缩影。阿齐兹最初对英国文化怀有崇敬和向往的心情, 在影片前三分之二的部分, 可以说发挥的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作用。但是经历了入狱风波后, 阿齐兹医生的心态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无罪释放之后, 阿齐兹医生穿上了雪白的衣服, 挺起胸膛说, “我终于是个印度人了”如果说之前对于英国文化的向往和对于本民族或多或少的自卑感使阿齐兹医生在面对英国人时总表现出一种讨好姿态的话, 此时的阿齐兹医生已在心理上将自己我完全放置在与英国人平等的地位上, 他甚至对英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愤怒情绪, 仇恨导致他无辜入狱的阿黛拉小姐, 痛恨在自己亡妻的照片上留下指纹的警察们。

(二) 人与人

在电影当中,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和解最终没有实现, 然而人与人之间彻底的和解却达成了。在影片当中, 阿齐兹医生和摩尔太太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摩尔太太非常肯定得对阿齐兹医生说, “我是你的朋友”, 并在随后的风波中坚持认为阿齐兹医生是无辜的。导演大卫·里恩在影片当中为跨文化沟通和解开出的良方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例如阿齐兹医生和摩尔太太, 初次在清真寺遇见的时候, 正是通过共同的生活经历 (丧偶, 有一子一女) 迅速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从影片可以推测, 导演大卫·里恩认为不管拥有怎样不同的身份背景, 人类总有一些情感是共通的, 因此, 当阿黛拉为自己未来的婚姻犹豫不决时, 会询问阿齐兹先生的婚姻状况以作为自己的参考。而阿齐兹虽然在风波之中对阿黛拉和英国人都怀有非常深的敌意, 但在事情过去多年之后终于写信给阿黛拉小姐赞赏她的勇气并感激她当时的诚实。

作为一位电影大师, 大卫·里恩不仅在电影艺术上孜孜以求, 更是坚持不懈得通过电影来探讨深刻的文化和哲学命题。改编自福斯特同名小说的《印度之行》也带给我们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谷时雨.大卫·里恩及其部分名作[J].世界电影, 1985, 05

神秘的印度舞蛇文化 第3篇

古老的节目

自古以来,印度人对舞蛇人一直是心存敬畏的。舞蛇人戴着与众不同的琥珀耳环和珠链,被尊奉为印度神话中的“瑜伽修行者”或圣人。印度舞蛇人的祖上大都住在深山老林中,自然环境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与毒蛇为友。让一般人望而却步的眼镜蛇、蟒蛇在他们的指挥下,无不俯首听命,就算是不小心被蛇咬了,他们也会用草药迅速解毒。

印度舞蛇者除了靠在街边表演为生以外,还以出众的捕蛇技术而闻名。他们能从野地中捉到眼镜蛇。这些眼镜蛇被捉住后,会被投入一个盖着布的篮子内,然后舞蛇者会用竹竿挑着篮子穿街走巷,寻找合适的表演地点。

表演中,眼镜蛇的颈部在抬起后会膨胀开,颈部的颜色也会由黑色转为褐色,再由褐色变为浅褐色,在阳光下,其颈部甚至呈现出半透明状。舞蛇表演其实暗藏许多玄机,这些眼镜蛇在表演前,通常会被事先拔掉毒牙或被移除毒腺。这样做会造成蛇的口腔被细菌感染,所以表演舞蛇的眼镜蛇寿命都不长。

在表演中,眼镜蛇似乎会根据笛子的音拍舞动蛇身,可根据动物学专家的分析,眼镜蛇根本听不见人类听力范围内的声音波段,即它们事实上听不见舞蛇者吹奏的乐器。那为什么它们还会有节奏地舞动蛇身呢?据专家推测,眼镜蛇是靠察觉乐器的摇晃而相应地做出摆动姿势。

一些传统的印度人依然将舞蛇视为一项非凡而神秘的艺术。无论是因为受到乐器影响,还是有其他神秘的力量促使这些眼镜蛇舞动身体,印度舞蛇依然是值得一看的奇异风俗。

危险的表演

在印度某些村落,一些传统的舞蛇者会强迫年轻人掌握舞蛇技术,但印度每年都会发生舞蛇者被眼镜蛇咬死的事故。一名来自“卡希姆寇塔”舞蛇者团体(共由60名舞蛇者家庭组成)的首领,就是因大意而被一条眼镜蛇咬死的。

但为了取悦观众,一些舞蛇者不惜安排最大胆、最危险的演出。在印度2008年举行的“舞蛇节”上,一名仅有一岁的印度婴儿居然被放置在一条眼镜蛇边,根本不识眼镜蛇为何物的婴儿还试图去拥抱眼镜蛇。虽然眼镜蛇对婴儿发动了数次攻击,但由于蛇的毒腺已被移除,嘴巴也被缝合,所以婴儿最终安然无恙。人们安排这出“婴儿大战眼镜蛇”的闹剧,完全是为了取悦观众,而一些动物保护组织成员则对这一恐怖场景提出了抗议。动物保护组织批评,这样做是在残害眼镜蛇,同时也将那名婴儿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因为眼镜蛇的毒液能很快重新分泌出来。

动物的保护

曾一度成为印度文化象征的舞蛇表演正逐渐衰退,舞蛇者的数量已急剧减少。因为印度政府制定了严格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禁止舞蛇者拥有眼镜蛇。印度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副主席库马对此表示,“这种舞蛇表演采用的都是高度危险的动物”。

虽然眼镜蛇在印度并非珍稀物种,可印度有关部门还是出台了一系列对舞蛇表演的限制。例如印度东部的奥里萨邦就曾出台一项规定,禁止在公共场合利用野生动物进行表演。当地舞蛇者们认为这项规定严重威胁了他们的生计。一名70岁的舞蛇人布鲁布哈声称:“政府规定要我释放蛇,可这使我很难生存下去。因为我和其他许多舞蛇者都没有上过学,除了舞蛇根本没有其他技能。”甚至于一些动物保护组织成员也对彻底禁止舞蛇这项古老的传统节目持保留意见。一位名叫马里克的动物保护组织成员认为,印度舞蛇者掌握了大量有关眼镜蛇的知识。

马里克说:“真正崇敬蛇的舞蛇者,能依靠祖传的技能,迅速识别各种不同的毒蛇,知道从哪里才能捕捉到眼镜蛇,清楚被蛇咬后应该怎么处理。但现在印度存在不少对蛇一知半解的舞蛇者。”事实上,印度有大批眼镜蛇并非死于舞蛇表演,而是因其独特的蛇纹而被猎杀,它们的皮最终会被制成手提袋。

神秘的印度之旅 第4篇

阅读权聆的这篇小说, 就像穿越一条幽深的隧道, 它不是实打实地依赖地心引力贴着地面行进, 而是奇异地像蝙蝠一样在黑暗中飞舞了起来, 凭借那独特的超声波系统最终准确无误地穿过了这段旅程, 抵达下一个光明之地。当然, 小说的“超声波系统”不是蝙蝠式的本能, 而是来自它极强的形式主义实验——由陌生化与互文性营造出来的疏离感。糅合了诸多古典元素与更多西方元素的文本曾让初读者摸不着头脑, 分不清这究竟是一篇原创小说, 还是一篇翻译小说。背景与人物的刻意设置显示的是作者对于小说主题的自信:这是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故事, 人性的幽深与爱情婚姻的精妙微积分堪称一切文学作品中最恒久不变的中心, 问题在于以何种途径去创造属于每个作家所独有的言说方式。

近百年前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经一语点破迷障:以艺术技巧的“陌生化”拯救习焉不察的“自动化”和常规化。其谆谆告诫至今发人深省:“艺术技巧是使事物变得‘陌生’, 使形式变得困难, 是增加感觉的难度和长度, 因为感觉过程就是审美目的本身, 因此必须延长。”权聆无疑深谙个中三昧。小说以裘德之死开头, 以警官围绕这桩案件的调查、回忆为线索展开叙述, 以谜底的逐渐显现到昭然若揭告终, 倘若以惯常的探案模式写来, 也会是一篇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小说。然而, 小说的叙述是陌生化的, 开头的第一句话就颇为反常:死者西化的名字 (裘德) 、特殊的身份 (新郎官兼律师) 、古怪的意象 (螃蟹) 、恐怖的场面 (螃蟹爬在死者脸上) 。更为奇特的是, 这一幅令人不快的办公场景瞬间转换成了警官和娘子共进午餐 (清蒸螃蟹) 的私密镜头:浪漫雅致的陈设仍然遮掩不住警官娘子“嘴角挂着蟹黄”的粗俗吃相。一场不动声色的角逐就在警官夫妇和律师夫妇这四人之中隐秘地展开:它需要读者极为耐心地去辨别哈代诗歌《新来者的妻子》之片段对于警官娘子、警官、喝酒的工人各各不同的涵义;反复揣摩重复出现的骑马装与案件、与人性的复杂关系;仔细品味神经质的女侏儒与接生的胖厨娘虚虚实实的证词。这些重复出现的具有预示和呼应功能的意象和人物无疑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长度”。不断打断叙事进程的插叙与警官当下的调查星星点点地逐渐拼合出一个还算完整但怪诞的语境:在这偏僻的乡镇, 生活枯燥单调, 人心冷漠自私, 麻将和酒是男人的娱乐方式, 读诗和通奸则是警官娘子这个“高贵太太”的自娱节目。她似乎是“本镇”这块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包法利夫人:浪漫、虚荣、耽于享乐。纳博科夫在分析《包法利夫人》时曾经这样谈论爱玛的“浪漫”:“一个浪漫的人, 在精神上或感情上生活在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之中。这个人是深沉还是浅薄, 取决于他 (或她) 心灵的素质。”警官娘子在镇上显赫的身世与她喜爱读小说、诗歌的做派无法抵消她心灵的粗鄙与浅陋。爱玛不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人, 警官娘子以《悲惨世界》代替杯垫的随意举动同样透露出她与阅读对象之间的隔膜。雨果创造的沙威投河自尽的细节以其心灵无法调和的冲突而震撼人心, 警官娘子制造的裘德投河折射出的却是这个百无聊赖的女人残忍自私的本性。

小说的题目与正文中不断出现的哈代的诗篇、诗集、雨果的小说似乎都印证了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任何作品的本文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 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唯一有名字的主人公裘德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哈代的《无名的裘德》, 该小说被人们称之为“失败者之歌”, 它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在事业和爱情婚姻上的悲剧。哈代笔下的“裘德”构成了权聆小说中同名主人公的“前理解”:他也一样满怀理想来到“本镇”, 即将与来自省城的另一个外来者、曾经患有抑郁症的女演员喜结连理, 然而这纯真的爱情却敌不过警官娘子的恶毒播弄, 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 比“无名的裘德”更加悲惨、不幸。小说何尝不是借此象征了一切“没有秩序的世界”中的普遍法则:理想者即失败者。卡尔维诺在推崇现代小说的“轻逸”时谈到, 正是外部世界的沉重、惰性和不透明性, 需要文学在遭受痛苦与希望减轻痛苦这二者之间寻找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常数。不妨说, 《哈代诗篇中的神秘终结》正是在沉重与轻盈、暧昧与透明、幽深与直接之间做出了大胆新颖的尝试。综

印度风格设计 感受神秘气息 第5篇

寻找极致的装饰性,印度丰富的色彩和灵动的线条,造就了华丽的气质,这与时尚界的诉求不谋而合,而家居是时尚风格的延伸。拿印度风格来说,时尚是着力展示其绚烂的一面,而家居则务实了许多。虽然印度风格善于使用色彩,但是印度家具却很朴实,印度家居的绚烂和华丽全靠软装饰来体现,使得总体效果看起来层次分明,有主有次,搭配得非常合适。

异域风情对于长时间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来说总是有着一股吸引力,南亚印度风格则有种始终无法阐明的神秘感让人沉醉。印度家居和现在倡导的重装饰的装修理念非常对味,懂得用对比来营造氛围。它既不一味地追求奢华,也不过分沉溺于暧昧,它代表了现在流行的沉静与热烈并存的新装饰艺术风格。于是设计师综合了一系列原汁原味的“印度元素”,比如印度的宗教信仰,印度本土那边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镶铜家具和当地手工艺品等,全案设计紧扣“印度元素”,融入佛教文化、装饰绘画,营造出一个颇具神秘、香氛的异域风情的空间。

印度家具崇尚手工制作,多以玫瑰木,其材质较硬,刻绘图纹尤为精美,而当地家道殷实富裕人家家具则会采用实木镶铜工艺,凸显其厚重和精致感官。因此本案中精选了此类家具,款式统一大气,在每个空间彰显出浓厚的异域风情。

客厅餐厅区域,沿袭整体风格,在布艺的选择上采用了带有原始的野性动物和孔雀翎毛图案的设计,符合印度处于热带的原始自然气息。纱丽是印度妇女的一种传统服装,本案中的布艺主要采用印度丽莎,颜色丰富绚丽。

主人房床头背景,用类似孔雀羽翎图案的丽莎做软包,将重点引入其中。

次卧室用了同客厅一个系列大象图案深红色壁纸,对比床上的深蓝色床饰,绚烂的色泽让空间的神秘感又增强了。儿童房则选用了可爱的深林动物为主题元素投入到壁纸融入到床品,使整个空间生动活泼。

墙壁的挂饰和整个空间的饰品摆设展示了印度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有从印度带回来的印度手工织锦装裱成的画,印度吉祥香·大象等佛教器具摆件,还有古书籍,由此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绿植摆在桌上或放在角落,清新的色彩,为空间注入无限的活力。

有人说,去印度是一种方式,让人找到生命的答案。印度,是目的地,更是出发点。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思辨与禅意哲理的居室里,您将开始一场重新发现自我的幸福与疗愈之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神秘的印度之旅】相关文章:

印度的世界企业06-07

神秘的古国06-25

神秘的方案06-27

神秘的召唤06-28

神秘的快递08-02

神秘的海底08-04

神秘的火花08-21

印度尼西亚的文化08-10

神秘的海蓝宝石09-13

神秘的道具日记09-05

上一篇:电动机的运行与维护下一篇:品牌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