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2024-07-03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精选12篇)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第1篇

此事深而究之是爱国主义教育抓得还不够到位, 形式主义搞得太多, 对于年轻一代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 所起的作用并不理想。如果只把爱国主义教育等同于纪念活动, 那么爱国主义教育就将陷于形式主义的泥潭而失去任何意义。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我们应适应情况变化, 改革教育方法。

一、把握四条原则, 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 及时更新教育内容, 体现时代性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每个国家的不同时代, 具有不同的内容, 因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就有所不同。古代中国社会, 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到了近代, 中国社会的主要人物是救亡图存, 自然, 它成为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 既继承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又吸纳了现代的时代精神, 内涵更加丰富。在今天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 爱国主义体现为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中华民族作为整体蒙受耻辱的现实性已经不复存在了, 其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 但国际各种敌对势力也并没有销声匿迹。因此,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等应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并应将这些内容与中国现今重大的事件结合起来、把爱国和成才结合起来。

(二) 牢固把握国情特点, 体现特殊性

从国情出发, 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对青年学生进行相关教育, 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中, 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介绍存在着夸大其词的情况, 我们总是过多宣传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一面, 希望借此增强大家的民族自豪感。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太多的赞誉之声中, 少数人开始夜郎自大、盲目乐观, 只图安乐, 不求进取。再加上,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不少人逐渐丢失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 尽管我国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提高, 但人口负担过重、国民文化素质偏低、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耕地狭小、资源不足等一系列现实和潜在的危险将长期存在。因此, 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认真把握国情特点, 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同时, 还应不断唤起国民的忧患意识, 增强国民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 这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三) 正确认识对象特点, 体现科学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 因此, 他们也自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青少年有其自身年龄段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取得实效, 我们必须研究和把握好对象的特点。首先, 我们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有机渗透外, 还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加以落实。另外, 还要重视发挥好社会和家庭的作用。

(四)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体现稳定性

近年来, 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较以往已有很大改进。动员大会、宣传月、教育周、广播电视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已被普遍采用。在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育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确定一些较为稳定的教育渠道和形式, 在追求灵活性的同时, 保持一些形式的相对稳定性。这样, 我们就可以更有效地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形式, 以增强其实效性。一些主题日的确定、重要节日的活动内容的创新尤其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 各地区也确定了很多爱国主义的基地, 如何发挥这些基地的作用, 更是值得我们深入考虑。

二、提倡“三位一体”, 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的人格培养非常重要。目前, 很多学生在长大后所表现出来的叛逆和犯罪行为, 不能不说与从小灌输国耻思想不够有关。所以, 学校、社会、家庭都应该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一)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学校是对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只有通过充分的爱国主义教育, 才能在每个孩子的心里埋下自强不息的种子, 激励他们去奋发图强, 即使遭遇危难时刻, “以哀兵之师, 亦定可挽大厦于将倾”。

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来讲, 首先是教育内容的确定和重点的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中国近代史教育、现代史教育和基本国情的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都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当然, 在不同的阶段与时期, 我们可以突出重点。

其次, 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在一般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外, 学校还可以结合特殊阶段、本地实际等开设相关讲座。在形式上追求生动、活泼。可以综合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美术、故事会等形式, 为他们提供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另外, 学校应发挥好校外课堂的作用。

(二) 发挥好社会的影响作用

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 爱国主义教育要取得实效, 必须重视发挥好社会的作用。在这一方面, 有关部门出台的一些相关规定, 我们必须加以认真落实。一是要贯彻好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广播影视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优秀影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二是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等部门一起颁发的《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 组织接待好青少年参观、瞻仰等活动, 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要遵照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的要求, 和有关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等确定和管理好一批教育基地, 组织接待好青少年参观学习活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应该和教育基地建立工作联系制度, 共同研究制订活动计划, 科学地安排各种活动内容, 并注重各项活动的思想性、艺术性, 提升感染力。为此, 各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多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社区可以结合重要节日,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瞻仰、祭扫活动的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应多在党团组织生活和少先队的活动上下工夫;有关媒体可以结合学生参观、瞻仰和考察, 组织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只有这样, 爱国主义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才能摆脱“空中楼阁”式的形式主义。

(三) 发挥家庭的合力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从娃娃抓起……要在家庭生活中, 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 相互影响, 共同提高, 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长首先应当以身作则, 做孩子的表率。其次, 要让孩子多看看报纸新闻, 了解国内外形势。另外, 家长应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带孩子去参观各种革命遗址和革命根据地等。平时也不要总让孩子看连续剧、美国大片、娱乐新闻, 而是要教育他们多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新闻。

学校在引导家庭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应当有所作为。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家长会, 如家访, 发放家校联系卡, 与家长通电话、通信等多种形式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共同商讨相关问题。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口号 第2篇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义务,是一种光荣。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为国之道,在于利众。利众之本,必学德能。

树时代新风,立爱国壮举。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

爱国不分先后。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为了新中国,冲啊!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青少年爱国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3篇

【关键词】 爱国教育;内容体系;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形成和巩固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道德情感,已成为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大德育潮流。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最重要、最普遍、最恒久的知国、爱国、建国的教育体系。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思考与探索,我们以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根据其内容体系,构建一种长效机制实施,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在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譬如,《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孟子的“以民为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出一种整体的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把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方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方可教育学生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方可培养学生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相联系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爱国主义与爱党是一致的。首先,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创立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离开了热爱党,爱国主义就无从谈起。其次,党的领导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关键,没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建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是最先进、最伟大的爱国政党和爱国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所以,热爱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爱国主义往往与“忠君”思想相联。在近代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爱国则多与救国相联系,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则必须同爱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井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强中国、富中国、发展中国。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实现中国梦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惟其如此,才能激发起青少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改革开放教育相结合

首先,要教育學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的困惑与迷惘,难免产生种种糊涂认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当代爱国主义不应该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循守旧、闭关锁国不是真正的爱国;我们学习借鉴西方,是在主权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民主专政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与半封建殖民地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掠夺与剥削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我们应以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把握机遇,勇于吸纳世界各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改革开放强强国、富国,实现中国梦。其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技、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富裕的国民生活等等。在横向比较中,容易导致自愧弗如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让他们明白:我们曾经有过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辉煌,近代之所以落后,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疯狂掠夺所致。我们要用曾经的屈辱和辉煌,去鼓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再创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辉煌。

四、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将我国现实的人口、土地、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受教育状况、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情况溶入教育中,引导青少年学生辩证地认识我国国情。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勤俭节约;还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如果仅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便觉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但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却非常贫穷落后。只有让学生对我国的国情多了解一分,才能使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增加一分,责任感、使命感也才能增强一分。我们的“母亲”很美,但很穷。我们既要承认落后,更要不甘落后,要后来居上。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应注重实践教育。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倩,体验劳动的甘苦、创业的艰辛、幸福来之不易,从而沟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埋怨、偏激、冒进等思想情绪,引导他们勤奋学习,以便将来更好地投身现代化建设之中。

五、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成才教育相结合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第4篇

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载体作用,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 它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进取的原动力,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 我镇拥有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 这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之一。

1、“老营盘战斗”始末

1931年9月7日, 红军计划在兴国高兴圩围歼国民党蒋鼎文第九师。由于情报有误, 红军并不知蒋鼎文已于6日将高兴圩移防给了国民党蔡廷锴第十九路军, 经老营盘撤往泰和县。红三军军长黄公略7日凌晨率部赶到老营盘附近时, 意外地发现敌蒋鼎文师正在老营盘村的峡谷里集合, 准备出发开往泰和。原来, 蒋鼎文师6日行军到达老营盘村, 天降大雨, 山洪冲走了山溪间的小桥, 蒋鼎文师无奈留滞在了老营盘村、黄土坳一带宿营。由于事发突然, 来不及请示, 敢打敢拼的黄公略率领红三军, 在萧克的独立五师配合下, 以寡击众, 迅速向老营盘附近的敌军发起进攻。蒋鼎文的第九师为国民党主力师, 下辖2个旅6个团, 加上师部直属部队, 共有近万人马。而黄公略的红三军虽然号称一个军, 但经过连续大半年的反“围剿”战争后, 不过3000多人。由于进攻突然, 敌人猝不及防, 老营盘的敌第九独立旅3000多人被消灭, 其中一个新兵团被集体俘虏。当日午后1时, 红三军打扫战场后迅速撤离了老营盘。这一仗, 据当时的战斗详报, 俘敌1133人, 缴枪1186支。红军此战伤443人, 阵亡135人, 失去联络133人, 这就是红军历史上著名的“老营盘战斗”。

2、“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建立

为表彰烈士和纪念此次战斗, 1964年泰和县人民政府在老营盘镇敬老院南侧建“革命烈士纪念碑”。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 碑基方形, 二层平台, 边长23.15米, 碑身方塔式, 高12.5米, 该碑为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建筑。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3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1988年11月重修, 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为纪念碑题“万古长青”四个字。现在, 陵园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运用好本土红色资源的载体作用,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老区人民富有革命的光荣传统。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相当丰富,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教育、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最好素材。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运用好革命老区本土红色资源, 以其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

1、探索新时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是学校教育模式。把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写进教材、纳入课堂, 通过课堂教育, 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将其根植到学生的灵魂深处。二是参观学习模式。红色旅游是提高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革命遗址等景点参观, 通过身临其境, 深刻领会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从而达到增强继承优良传统、保持政治本色的决心和信心。三是纪念活动模式。举行各种革命纪念活动, 到英雄陵园或墓地祭扫烈士墓, 到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访问革命老人, 重温部分烈士的英雄事迹, 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戏剧, 演唱革命歌曲和戏剧, 举办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四是自我教育模式。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就应把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力, 克制自己, 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

2、营造学习和弘扬革命传统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校园内时时处处都能得到熏陶、净化、升华, 收到环境育人、物化育人的之效。同时,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焕发学生报效祖国的豪情。二是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 抵制和净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的某些混乱的舆论、腐朽的文化、低俗的社会风气。

三、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载体作用, 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应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载体作用, 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挖掘地方人文资源

爱国, 先要爱家乡, 先要了解家乡的文化。老营盘革命老区不但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而且还诞生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称得上“物宝天华、人杰地灵”。要挖掘该地地方红色文化精华, 塑造地方楷模, 培育地方精神。

2、是利用乡土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

乡土历史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祖国总是包含着爱家乡的情愫,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第一块基石。把宝贵有限的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为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 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成为学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亮点。在教学之中, 恰当地运用地方史料, 贯穿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对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组织编写乡土教材

教师自行编写乡土教材, 让学生入学时通过乡土教材学习, 了解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 增强广大师生爱校、爱乡的情结意识和提升办学的知名度。对于我县而言, 大有文章可做。

摘要: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载体作用,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运用本土红色资源的载体作用,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载体作用, 重视培养人文精神均是重要方式。

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 第5篇

为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识,我校以“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第十三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

本届读书教育活动的宗旨是以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帮助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通过回首昨天、审视今天、展望明天,引导青少年明确历史使命和责任,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第6篇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时代的变换,始终与青年的责任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在正确的荣辱观指导下才能健康成长。青少年,特别是大学时代是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是青年学生立志立德的关键时期。当前,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伦理道德在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中受到挑战,不少学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道德困惑和迷茫。一方面,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成为广大学生道德价值的主流;另一方面,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广大青年学生在荣耀感和羞耻心的价值对立中,提供了一面检验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镜子,能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道德意志,构筑抵御诱惑的坚固防线,凸显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主题,规范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行为,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要从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荣辱的能力和意识入手,大力加强荣辱观教育。学校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而是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同时,还要通过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

多年来,一些学校通过开展“团风”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学校的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积极通过提高师德、开展“三育人”活动等各种途径,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他们对学生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给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荣辱观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改善社会风气。

我们深信,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既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既增长学识才干,又增进身心健康,一定会使青少年成长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第7篇

一、榜样引导的价值使命

榜样是时代的楷模、社会的脊梁,体现着时代精神和人民意愿。在当代社会,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和人格体现,能够给青少年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成为青少年值得效仿和学习的先进典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六一”讲话中,对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16字要求。其中“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追求。这一要求是符合青少年年龄和接受特点的,不仅为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榜样引路指明了实现路径。按照这一要求,青少年学习榜样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就是要在把榜样列为心中标杆,向榜样看齐,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在实施路径上,强调在学习中养成,要求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以榜样为镜子,对照自己,辨别是非,检点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进而达到孔子所提倡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思想修养要求。

青少年时期正处在人生的起点,也是核心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价值观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主要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其一表现为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一定的价值目标;其二表现为人们判断事物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准则,也就是评价价值的大小以及实现价值的程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24个字,则完整地涵盖了价值观两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价值取向;公民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价值准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为青少年对美好思想品德的追求,也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信念的确认和行为定向至关重要。

信念确认,一般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这一系统的构建直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成长的新一代青少年,他们沐浴着党的阳光温暖,享受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果,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努力向善的一代青少年。经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24个字的价值要求普遍能够牢记在心,在头脑中形成“应然”的初步主观确认;随着学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团队各项活动,青少年必然会逐步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主观确认。从行为定向来说,随着学校、社区、家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落细、落小、落实,伴随着行为实践积累的逐步增加和感受体验的日益丰富,青少年对行为后果“实然”价值判断的认识也逐步提高,从而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其对核心价值观信念的主观确认。但是,在现实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中,这种“应然”和“实然”的关系也会出现不和谐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在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上,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之间不同程度存在悖谬的现象。比如,学校德育工作较多地停留在单纯灌输和对核心价值观倡导的24个字的解读上,而对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贯穿、结合、融入不够;在家庭教育中,多数父母“不让孩子输在起步线上”的教育观念尚未改变,片面强调升学和应试,而对子女的健全人格培养相对比较忽视;社会讲究学校升学率的排名,对青少年心智、情感、身体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应对举措和政策保障;网上信息更是良莠不齐,使低头族青少年学生难以辨别和适应,无法在多元、多变、多样的价值观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这些都致使青少年不断遭遇心理的纠结和成长的烦恼,从而在理想与现实的价值取向上产生不平衡,更使一些青少年产生言行背离、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心灵与精神的失落,甚至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这从一个侧面提醒学校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灵和精神的培育,认真审视和反思青少年心灵和精神培育上产生的问题,为青少年精神补钙,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青少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榜样教育便是这摇动的树,推动的云,唤醒的灵魂,始终引领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榜样引路的作用不在于课堂里对核心价值观的一般解读,而在于走进青少年心中,让青少年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跟得上,学的好”。榜样感人的事迹能形成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召力,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从而使青少年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并在青少年中真正实现“应然”和“实然”的统一。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在内化于心。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内化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社会意识形态移置于个体意识之中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且是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得以实现的。而教育学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法而获得的。因而,无论是社会学理论还是教育学理论,都十分强调外在社会力量在内化中的推动作用,这与榜样引路的育人功能不谋而合。因而,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除了依靠学校教师、家长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精神财富中榜样引路的育人作用。同样,学校德育实践证明,榜样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看得见的人生信念和学得到的行为示范。这对于青少年确认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定向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50多年来,在中小学广泛、深入、持久开展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活动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直到今天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在雷锋的身上寄托了青少年的精神向往。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格化的载体,架通了青少年与核心价值观的桥梁,使青少年通过“学习雷锋好榜样”活动,近距离体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而雷锋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对青少年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能够使核心价值观穿透青少年的内心,为青少年所接受,这也符合青少年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对党无限忠诚,对祖国真诚热爱,对人民满怀深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诠释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生誓言。这种执着的信念体现了美好的思想品德追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刻苦成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代社会,雷锋精神并不过时,雷锋仍然是青少年学生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只是学校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活动还须进一步走向常态化,常学、常新。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学雷锋,引导学生立志报国,服务人民,学会做人做事,培育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爱学、勤学、乐学、善学的良好学习品质,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二、榜样人格的道德力量

古人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重视见贤思齐,实质上是把周公孔子的圣人人格作为人们的道德标杆,要求人们学习和仿效圣人的理想人格。在现代意义上,人格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操守,也就是以品德为核心,由性格、体格、资格多种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学校的价值使命就是要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全的人格。朱自清先生曾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指出:“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已成了老生常谈,但要认真培养起来却谈何容易。”这里,朱自清先生对学校不重视人格培养提出了批评,但也指出,人格培育也不容易。的确,人格不仅是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基点,也是爱国为民的动力源泉,人格培养虽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在后天成长环境中学习效仿获得的。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从不完全人格走向完全人格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与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联系。在学校培育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价值准则,夯实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人格意义上解读,国家的大德是国格,个人小德是人格。青少年道德人格既涵盖国家、社会层面大德的国格价值要求,也包括公民个人层面小德的人格道德价值规范。“大德”和“小德”,“国格”和“人格”,这是不能分离的,贯穿于青少年道德人格形成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又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诉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根据这一要求,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也要努力做到“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榜样引路使榜样走近青少年身边,以榜样的人格魅力感动感染学生,传递道德正能量。在学习仿效榜样人格的过程中,健全自身人格,从而自觉地增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作为时代的命脉、民族的灵魂、社会的底色,历来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支撑和保证。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被形成社会共识,社会的道德风尚逐步好转,校园内外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这些都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道德正能量。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在财富、荣誉、利益面前迷失了前进方向,信仰淡化、道德出现滑坡,这也必然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他们面临着道德选择的困惑,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高大上”、道德教育手段的过于强制性、道德教育内容的知识化、道德教育方法的“齐步走”以及道德评价缺乏个性特征,影响了学生德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社会上一些功利性和短视行为,使部分青少年产生做好人吃亏、做善事没有好报的想法,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失去了知恩、感恩、报恩之心。电脑、手机的普及,能为学生带来查阅信息的便捷,也会使一些学生利用网络走捷径,在网上寻找数学答案、作文范篇,不愿在学习上花时间下功夫,影响了学业水平的提高。尤其在这媒体娱乐化、群星逐鹿的年代,一些青少年对明星偶像情怀过浓,容易助长自我陶醉,以致看不到集体的力量和榜样道德人格传递的社会正能量。

榜样承载着时代精神,榜样的道德人格承载着价值取向,影响着社会主流道德舆论,能够使青少年更多角度诠释、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榜样铸成优秀的道德文化、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必然会有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使之形成高尚的道德理想追求。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爱国情怀,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质朴生活,以及助人为乐的优秀品格,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为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提供了道德支撑和人格力量,是涵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精神源泉。当代青少年在雷锋精神感召下,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力所能及地参与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传递社会道德正能量,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心中的道德丰碑。

三、榜样示范的长效机制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如何使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适应新常态,如何使榜样引路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发挥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以新思维构建青少年学习效仿榜样的长效机制。

1. 宣传引路机制

榜样是经过组织确认可推广的先进典型,对社会公众产生广泛的正面影响和有效的辐射作用。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来说,榜样提供的道德正能量和人格示范魅力能使青少年从心底里感到榜样可敬、可亲、可爱、可学,把榜样作为人生的楷模、学习的标杆。因此,榜样的宣传要尊重事实,不要刻意拔高;要贴近学生实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做好宣传的同时,还要注重积极引导,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可接受性原则,改变引导方式,创新话语系统,以“讲故事”的方法把榜样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真正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以榜样为导向,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全人格,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发现培养机制

在学校和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发现和培养身边的榜样特别重要。一个好的榜样,就是一面旗帜;一个优秀的班级,就是一个示范群体。因而,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身边的榜样。由于青少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信念的确认和行为的定向是一个渐进过程,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和反复是必然的,教师应像园丁一样精心培育、尊重、呵护、关怀学生榜样的苗子,培育出青少年学生身边的“活雷锋”,让他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其奋斗的感悟和成长的快乐。这样,一定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到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活动之中,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育。

3. 评价管理机制

对青少年学习效仿榜样的评价要公正公平,具有透明度和公开性,特别是要让团队、班级干部和学生代表参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指标的制定要有科学性,切合青少年学生的实际,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推动青少年学生学习榜样“比学赶帮”的活动,避免“班干部轮流当,先进轮流做”的现象发生。科学建立青少年学生学习效仿的管理机制,关键要在融入上下功夫,能把核心价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渗透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团队活动之中,真正发挥管理育人、全员育人的作用。

4. 学习效仿机制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第8篇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养成教育是对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引导和长期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进而凝聚为道德品质的方法。养成教育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然选择。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实施养成教育

《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人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期是个体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化的重要过渡期,处于过渡期的青少年,生理上逐步趋于成熟,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正在形成过程中,在人生理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育者若能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和反复训练,就能使青少年较快地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育者应该准确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根据规律,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和措施,促使他们自觉领悟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人的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决定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实施养成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的德性再自觉转化为人的德行的过程。对青少年而言,首先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成他的良好道德意识,也就是要培养青少年优秀的道德品质。人的品德培养的基本方法包括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道德修养是个体的自我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显然,道德教育是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外在因素,道德修养则是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内在因素。内因才从根本上决定事物的发展,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单靠道德教育是不行的,必须经由个体自我的道德修养即个体不断地进行人身体验和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完成。但长期以来,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偏重于道德教育,而忽视对教育对象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即道德养成,重“教”轻“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空洞的理论说教,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对青少年而言,“养”比“教”更重要,因为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会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品德素质,积“德行”成“德性”,形成人的道德品性。一旦一个人“依德而行”的习惯养成,在社会生活中就会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一)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上,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人的道德生活包含“知”和“行”两个基本环节,“只知不行”或“知而不能行”都是知与行的脱节,都不能产生道德行为。因而,个体道德的养成,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即“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践道德之知即“行”的过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亦是如此,我们要要追求个体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道德行为之间的有机统一,要强调“知”“行”统一,两者不可偏废。第一步是“知”,“知”是“行”的前提和先导,因此,我们首先要重视并抓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青少年的思想;第二步是“行”,“行”是“知”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为青少年自觉的道德意识后,就会在实践自觉表现出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所以,养成教育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寓学于行,躬行践履,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才能凝聚成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质,转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二)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上,坚持“教养结合”原则

“教”即道德教育,“养”即实践养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教养结合”,“教”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求“内化于心”,“养”即实践养成,它把行为的培养作为切入点和起点,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旨在使人形成一种定型的道德习惯,从而积淀成牢固的道德素质,达到“外化于行”。长期以来,我们在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育过程中,存在着重“教”轻“养”的倾向,重视道德教育,轻视实践养成。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传授,单纯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理论、规范的认知教育,一味地强制灌输,忽视个体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结果就是“教”流于空洞的说教,“养”难觅踪迹,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体的知行背离。“教”和“养”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两大抓手,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

(三)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上,坚持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四位一体”原则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训练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对其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克服溺爱、放纵、体罚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在生活中,父母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学校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科学规划,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特点设置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同时要转变教育观念,变传统的直接灌输为主动的价值建构,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榜样示范、暗示引导等手段,帮助青少年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和选择;要创新教育手段,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化枯燥为情趣、化抽象为具体。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使得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营造和优化有利于道德主体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为青少年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教育行为的客体,更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养成教育的关键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青少年内心的信念,因此必须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把青少年看作受教育的对象,没能激发青少年主动接受先进思想意识教育的热情,也没能吸引青少年真正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导致德育效果的低迷。今天,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网络时代给的严竣挑战,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主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就是要充分发挥青少年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自觉转化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改革学校德育模式,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 高度重视,科学规划

按照《意见》精神,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科学规划,要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直接作为各层次学生教育内容。这种现象不顾及学生的接受水平,不考虑教育内容的有效整合,往往导致学生的厌烦和逆反。从学校教育规划而言,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不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简单相加,而是应该把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所有教育内容中应占的比例,并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不同阶段设定阶段性的培育目标,围绕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同时还要修改和完善包括学生守则等在内的原有学校教育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制度和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培育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2. 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

目前学校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缺乏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往往将其等同于知识传授,采用单一的“灌输”型教育方法。这种教育现状,使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要使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收到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在教育理念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保障教师有精力去研究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律和方法,学生有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来加深对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积极改革升学考试制度,使分数不再成为高一级学校评价和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育方法上,教育者要积极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创新实践活动,抓好实践养成这一决定性环节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一蹴而就。通常情况下,它须经过一个行为反复训练的过程,才能逐步在内心形成稳定的道德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转化为行为习惯。因而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实践养成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1. 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设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隐含于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中,通过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反复的行为引导和训练,使道德行为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固化成行为习惯。为此,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构建一个由自主性的课内教学活动、选择性的课外活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综合的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实践课程的开设,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从而形成持久的、稳定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行为习惯。

2. 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实践基地是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目前,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主要有三类:一是隶属于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以“活动育人”为宗旨,为青少年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提供专属场地和有利条件,也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活动场所。二是学校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与相关部门携手,合力打造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与红色景点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劳教所、监狱合作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与科技博物馆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这类实践活动基地主题明确,特色鲜明,青少年到这些地方可以通过参观、访谈、听报告等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净化和提升。三是社区活动阵地建设。社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青少年除学校外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要积极在社区建设教育基地,如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广场、青少年流动书库、社区青少年兴趣学校等一批富有社区特色、洋溢青春活力的阵地。同时,利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契机,以社区网站、社区共青团工作信息平台等作为青少年养成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实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生活化。

3. 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校和社区可以针对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少年身体力行,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活动的自主体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及勤工俭学活动。首先,校内的管理性、公益性实践活动如校园环境净化和美化活动,贫困学生帮扶活动,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青少年组织部门的管理实践活动,学校内的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其次是在校内定期开展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如科技节、各类知识竞赛活动、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机器人大赛、航模比赛、创新设计大赛等;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如“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保护母亲河”、“城乡少年手拉手结对互助活动”、“义务献血”等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都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形式,也是青少年反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4.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生活空间,青少年的成长直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于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具体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如摄影、书法、电影、戏剧、诗歌赏析等;开展“国学月”、“红色电影周”、“党史知识竞赛”、“感恩教育”等主题文化活动;开展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操的文明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共青团员以及文明班级评选活动等。教育者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吸引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优化生活道德环境,助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人是社会人,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要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1. 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

学校是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应该在做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广播、影视、互联网、宣讲、报纸、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反过来,浓厚的氛围又会积极促进学校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强化媒体管理,引导社会宣传舆论

社会各级主管部门应大力加强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的规范管理,使其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浓厚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同时社会和学校还可以通过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正面宣传报道,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通过道德谴责、鞭笞等手段惩戒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惩恶扬善”,从而使青少年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得以不断强化。

3. 打造健康的网络虚拟社区与网络文化,建设教育与服务青少年的网络平台

在当今网络社会,数字化生存使青少年面对面的交往互动日益减少,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接受各种信息、彼此相互交流和自我教育的主要渠道。而网络上各种信息充斥,良莠不齐,对涉世未深、缺乏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的青少年很容易造成误导。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网络阵地,营造健康的网络虚拟社区与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2013-12-23.

[2]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2014-4-1.

[3]人民日报评论员.立德树人,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一论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1-17(1).

[4]陈延斌.养成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04-04-27(11).

[5]陈开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障碍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J].人民论坛,2010(5):102-103.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第9篇

当今, 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兴起, 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创新, 更主要的是创造和实践着一些充满活力的教育模式, 追求教育的“生活化”与“情境化”, 这些对博物馆的青少年儿童教育有不可小觑的借鉴作用。建构主义来源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等。事实上, 博物馆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机会, 鼓励他们合作、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提供更广大的学习范围, 不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 而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如文物、展品、实物标本等, 并以多元而具弹性的教育活动来呈现在青少年儿童面前;提供主动探寻与建构知识的场所, 注重启发引导青少年儿童, 注重互动以及青少年儿童多元观点、经验的建立, 和多角度、全面观察事物。博物馆的这些教育形式和方向, 一定程度上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不谋而同。

第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用一致的学习情境和真实情境中的有意义学习。博物馆教育比起普通学校教育有明显的灵活性, 它提供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在学校里简单地复制, 这表现在它更多地是在社会的环境中进行。家人、朋友或同学通常会结伴来到博物馆参观或活动, 这对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可以提供基本的“情境”, 而情境的营造可以增强整个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例如, 学校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 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从心底产生一种对革命先辈的敬慕之情。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比课堂上反复宣讲来得事半功倍。只有课本和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互动, 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起各种教育资源, 最好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

第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社会协商, 学习中的合作备受重视。青少年通过参观博物馆或参与博物馆活动充分完成“协作”、“会话”等学习环节, “教”和“学”的位置不断地、反复地交换。很多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允许两个或更多的观众一起参与, 比如角色扮演, 小组游戏等等, 这样的设计给青少年儿童提供了合作互动的机会。只有当青少年儿童同环境中的人们及其同伴相互作用时, 学习才能发生作用从而激起各种各样的内部发展过程。另外,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可以和青少年儿童就参观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并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 这不仅使青少年观众学会陈述自己的观点, 倾听他人的意见, 而且还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让青少年儿童在快乐中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

第三,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在博物馆里, 所有的主题和实物允许自由地选择, 可以根据各自的经验、兴趣有取舍地进行学习。青少年儿童经由实物展品、辅助展品、说明文字、视听材料和其他相关活动等一系列的要素所激发的刺激反应, 从而出现在认知、技能、情意诸方面出现的相应变化。博物馆不仅提供陈列、展览的讲解, 还开辟了让青少年儿童动手的场所或者有互动参与的展项或活动, 配备有固定的空间、齐全的设备、专业的策划及辅导人员。这是一种双向教育, 更能激发青少年儿童的参与积极性。此外, 博物馆中常结合文物或展品知识开展相互讨论、联合动手操作或实验, 例如制作各类模型、手工活动、临摹描绘文物等, 可以使青少年儿童更好的了解人文历史、传统技艺、生活型态、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等相关知识, 进而激发其想象与创作的潜力。

第四,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反省认知观相一致, 都强调青少年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控制。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不同于学校的教学活动, 它完全是自愿发生的, 是一种“自导式的学习方式”, 青少年儿童自愿参加活动、接受教育的。它强调以青少年儿童的兴趣为学习的导向, 以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习的内容, 教育工作者由权威性的知识传播者, 转变成探讨、调查与研究的指导者。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青少年儿童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取向而建构起来的。另外青少年儿童虽然在博物馆逗留的时间有限, 但可以反复再来, 多次重复地进行学习, 在博物馆也无须担心考试不及格, 不会象学校学习那样容易产生心理负担。

第五,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把学生自己努力求得理解置于“教”与“学”的中心地位, 换句话说,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不在“教”, 而在帮助青少年儿童“学”。但这并不表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无须指导任何东西。在博物馆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应以青少年儿童为中心,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是扮演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 利用符合主题的情境、小组合作、协商对话等要素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和积极性, 使其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实现对活动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同时,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必须配合青少年儿童的脚步和学习经验, 随时对其进行调整与修正, 包括参观时可以先鼓励他们描述自己所见所闻, 同时也听听别人的想法;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其对活动所要表达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青少年儿童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在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前提下, 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能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而且可以保证青少年儿童的参观质量和效率, 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

摘要:博物馆作为课外青少年活动教育基地, 与青少年儿童之间已经形成某种“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 这些主张与博物馆教育形式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因此, 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卫平, 建构主义与博物馆教育, 中国博物馆, 2003, 第2期;

[2]林彩岫译, 建构主义者的博物馆学习理论, 博物馆学季刊, 民86, 11 (4) ;

[3]莱斯利·P·斯特弗,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第10篇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十八大报告在已有的基础上, 提出用“三个倡导”在全社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败, 同时也是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新挑战的需要。

(一)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新形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正值我国社会的转型期,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使部分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 逐步产生了对政府的不信任、社会责任感减弱、诚信度缺失, 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情绪, 使得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

(二)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时代面临新挑战

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中, 多种文化并存, 有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有用成果, 但也给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如传统的社会结构和道德标准遭到破坏, 一些青少年在多元价值世界中失去方向;同时, 西方敌对势力日益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 极力向我国输入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 企图动摇青少年的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

(三)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信息社会面临新环境

当今社会, 网络已成为了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给青少年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正严重地危害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身体。

首先, 网络的全球性使得部分青少年盲目认同和接受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价值和文化, 淡化乃至否定自己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 网络自由性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 在无孔不入的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的影响下, 容易造成道德意识的迷茫和混乱;最后,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青少年感到极端新鲜刺激, 越发依赖于虚拟网络, 以致出现孤僻冷漠、逃避现实等心理疾病。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针对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们应大力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积极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将理论和实践教育系统化

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让政治理论发挥主渠道作用。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以其为主线, 全面规划中小学的德育教育, 以完整的课堂教育体系, 全面实施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 帮助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师应结合实际, 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文化生活课程, 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并自觉去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 我们要深入挖掘社会资源, 在政府的协调下, 结合相关部门将爱国主义教育、公益性文化、各类校外活动等建设成为教育实践基地,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明辨是非, 注重道德实践, 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理解。

(二) 将各种教育环境立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 形成一个立体的教育大环境。家庭教育是塑造青少年优秀道德品质的最重要环节,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具有示范性, 青少年耳濡目染最易接受;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最佳场所, 要加强学风、校风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优化校园整体环境;同时, 要注重净化社区环境, 建设社区精神文明, 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时时处处全方位地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在创造大环境的同时, 也要紧抓传媒这一重要因素,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学校可利用电视、广播、校报、校园网或组织论坛、座谈会等教育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 用多种形式使该体系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三) 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

学校应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 将它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学校要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载体, 以建设好优良学风、教风、校风为核心, 以美化学校环境为重点, 以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安全为保障, 积极营造出该体系引领下的校园丰富健康的文化氛围。

我们要充分利用一些特殊意义的日子展开主题教育活动, 比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等, 组织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和社团活动,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建立优质校园网络文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精神, 及时发现并研究学生所关注的热点, 倡导健康网络文化;同时, 要在建设师德文化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其道德文化水平, 以身作则用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

总之,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项短期就能奏效的任务, 要合理调动各种资源,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进教材、进学科、进课堂,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当前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加上青少年抗干扰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 致使部分青少年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针对这诸多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们应大力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积极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理论和实践教育系统化, 将各种教育环境立体化, 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晓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2012.11

[2].刘峥、汤小兰,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 《南华大学学报》, 2010.4

少年爱国者 第11篇

有三个乘客从各方面探问他,他才开了口。他用夹杂法兰西语和西班牙语的意大利语,大略地讲了自己的经历。这三个乘客虽不是意大利人,却听懂了他的话,一半因了怜悯,一半因了吃酒以后的高兴,给他少许的金钱,一面仍继续着和他谈说。这时有大批妇人从舱里走出来,她们听了少年的话,也就故意要人看见似的拿出若干钱来掷在桌上,说:“这给了你,这也拿了去!”

少年低声答谢,把钱收入袋里,苦郁的脸上到这时才现出喜欢的笑容。他回到自己的床位上,拉拢了床幕,卧着静静地沉思:有了这些钱,可以在船里买点好吃的东西,饱一饱两年来饥饿的肚子;到了热那亚,可以买件上衣换上;拿了钱回家,比空手回去也总可以多少好见于父母。多少可以得着像人的待遇。在他,这金钱竟是一注财产。他在床位上正沉思得高兴。这时那三个旅客围牢了二等舱的食桌在那里谈论着,他们一边饮酒。一边谈着旅行中所经过的地方情形。谈到意大利的时候,一个说意大利的旅馆不好,一个攻击火车。酒渐渐喝多了。他们的谈论也就渐渐地露骨了。一个说,与其到意大利,还是到北极去好,意大利住着的都是拐子土匪。后来又说意大利的官吏都是不识字的。

“愚笨的国民!”一个说。“下等的国民!”别一个说。“强盗……”

还有一个正在说出“强盗”的时候,忽然银币铜币就雹子一般落到他们的头上和肩上。同时在桌上地板上滚着。发出可怕的声音来。三个旅客愤怒了,举头看时,一握铜币又被飞掷到脸上来了。

“拿回去!”少年从床幕里探出头来怒叫。“我不要那说我国坏话的人的东西。”

路子与你聊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第12篇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 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 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 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 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 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 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 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 这个道理要经常讲、反复讲。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 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 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 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延续文化基因, 萃取思想精华, 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 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 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 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我们要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 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上一篇:山东省济宁市下一篇:自动化排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