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结构手法

2024-06-23

记叙文的结构手法(精选7篇)

记叙文的结构手法 第1篇

1 体现力学特性的线结构设计

不同材料、不同截面形式的结构构件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 根据结构系统中构件传力的特点来确定构件的材料和形状,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柱、梁、析架、索、拱等结构构件, 可以构成不同的符号和语言系统。

2 体现几何形的造型结构

几何形是一种经过抽象概括成的人工形态。圆、三角、多边形、方形、菱形、圆锥形等真正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几何形状并不多。所以几何形状表现一种抽象美、人工美、理性美, 显示出改造自然的力量和人工雕琢留下的痕迹。建筑中, 几何形形态规整, 体现了理性逻辑, 受力均衡、施工方便, 所以是较为常见的类型。

3 体现几何等距收分的内部结构

4 体现仿生形态的外观结构

仿生是线结构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 也是建筑创新的源泉, 它往往是多种仿生形式的综合。同象征一样, 仿生可以确定建筑主题与建筑形体、空间和符号的关联, 而使体验者产生联想和共鸣, 从而传递情感, 它对表现建筑的主题有着直接明晰的效果。

树状结构是德国工程师弗莱·奥托的倡导下, 经过长期研究, 逐步成熟得以应用的结构形态。弗赖·奥托推崇“原始建筑学”, 他主张将这种“最少”的原始建筑学之美转换成现代的建筑, 即轻的、节能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树状结构其主要特点是用仿生学的观点来构筑与天然树木极为相似的空间结构, 以其多级分权, 向上生长的结构形态赋予建筑以旺盛的生命力, 强烈地体现出建筑与人的亲和力。树状结构的屋面结构是从底部支柱逐级“生长”起来的, 并融为一体。节点采用相贯形式, 力的传递顺畅自然。

形态仿生, 往往模仿自然物象的形态及其特殊的组织关系, 来构图和表达立意, 可以取得新颖独特的效果。侗族鼓楼的优美造型就象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 飞向苍穹。

网格结构是采用离散的线形构件, 通过特定的节点, 按照建筑型体要求和一定的规律, 组装成的三维连续体、网状空间杆系结构体系。当网格结构为平板时即为网架结构, 网格结构为曲面并具有壳体的结构特性时即为网壳结构。

侗族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 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奇葩。其民间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及美学结构设计更是令人叹奇, 侗族建筑的美学结构设计是极具研究价值的, 有待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

摘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仅其构造技艺令人叹奇, 它的美学造型更令人叹为观止。论文以结构设计为主线, 从技术结构、形态结构、设计几何学等角度对侗族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结构设计手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侗族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第2篇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记叙文写作之对比手法 第3篇

1.明确对比手法的目的,了解对比手法的类型。

2.学会在记叙文中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技法指津】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把对立的意思、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恰当地使用对比手法写作,才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呢?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用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主题

余秋雨的《都江堰》就是这样。文中,作者依次以修建时间之比,“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规模之比,“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社会功用之比,“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文明特征之比,“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对比,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进而凸显了都江堰的伟大。

二、运用对比烘托表达爱憎情感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便将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恨。他的小说《一件小事》则通过“我”与车夫对待老女人迥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赞扬了车夫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牛刀小试】

不经意间就长大了

□唐世尧

“滴答,滴答……”,秒针被一只永远不知疲倦的手推动着,地板上的影子被一点点拉长,暗红色的空气萦绕在指间,下一秒却不见踪影。

孩提时代的我们对岁月的飞逝似乎没什么感觉,顶多是“一个小时的动画片为什么这么快就演完了”的疑问;也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把钟表调慢了,便可阻止白天的离去,但哪怕我把钟表的电池全卸下来,黑夜依然如期而至。

如今,我仔细地观察着钟表,时针、分针与秒针在相遇时也是离别之际。童年时光渐渐消逝,但时间却急速飞驰,偶尔与我擦肩而过,想伸手去挽留,可它却如从指间飞走。

宫崎骏说过:“青春就是让你张弛地笑,也给你莫名的痛。”

不知道是因为每个人都跑不过时间的速度,还是因为只有长大才能让我的性格更加完美。数鸭子的童谣依旧在耳边回荡,操场上的追赶嬉戏与欢声笑语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可是时间模糊了我的视线,儿时无忧无虑的影子愈加变淡,最终在时间轴上印下浅浅的痕迹。

当雨点滴落的时候,当笔尖在纸上缓缓移动的时候,当我感叹时间苦短的时候,时间悄无声息地从我身边溜走,在回忆的灯光下拉长了我的影子,带走了我金色的童年。

我为什么要长大呢?每当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轻轻地问出这句话时,回答我的只有万盏灯火,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在我心中敲敲打打,正在雕刻出一个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我。

为什么要长大呢?

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也许在我问这句话时,我已经渐渐长大了……

点评:这是一篇文笔细腻的美文。作者通过今与昔的对比,尤其是小时候和如今对时光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表达出自己对成长的认识和感悟。其中,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误区警示】

一、对比要有主次之分

文章采取对比的手法进行写作,要注意有主有次,不能为了对比而对比。

二、对比要巧妙、自然

既然是对比手法,那就一定要精心选择事物,或精心选取角度进行对比,要形成反差,构成异色,在对比中彰显不同。

三、要注意对比与衬托的区分

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之间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此外,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延伸训练】

请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这篇文章若采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首先要注意突出文章的重点,如侧重记叙、描写童年时的欢乐时光,然后再简单地叙写如今长大后的烦恼,进而通过对比表达自己对儿时简单、快乐的时光的怀念及对如今单调、紧张的生活的无奈,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浅谈线结构的建筑设计手法 第4篇

1 运用结构的设计手法

1.1 运用结构构件的力学特性

在线结构中常常采用暴露结构构件的手法来展示其技术美。不同材料、不同截面形式的结构构件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根据结构系统中构件传力的特点来确定构件的材料和形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柱、梁、桁架、索、拱等结构构件,可以构成不同的符号和语言系统。在建筑物中,将某种结构构件作为符号或语言来加以利用,起到传递美学信息的作用,不但会加深人们对建筑物的视觉印象,而且还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建筑师所追求的某种建筑风格。

卡拉特拉瓦在设计中惯用“优化”的设计方法,即通过对构件形体的变化和造型,使各构件更有效地优化组合。

1.2 运用结构形态的几何特性

线结构遵循现代建筑所确立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利用先进的结构技术将新的建筑形式合理化,即结构形态与建筑形态的统一。在设计中,空间的营造和结构形态的设计都有各自的规律需要遵循,运用结构形态的几何特性进行结构形态的优化,从而实现结构形态与建筑空间的契合与利用,取得功能、空间环境、美学与结构形态的统一。

1.3 运用结构组织的可变特性

当今,在对建筑非稳定性、多变性、流动性的特征需求下,要求把建筑由不变的空间环境,变为可变的、多变的空间环境。可变性建筑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使用者的要求,使建筑自身可以变化,适应不同的情况,以求得建筑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线结构中的可变性建筑,是运用结构组织的可变性设计手法,以技术为手段来实现建筑的可变性,满足功能、空间、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同时多元的建筑空间能满足人们的多元要求,也是对建筑本质新的诠释。线结构中运用结构组织的可变性进行建筑设计已表现出在建筑形体、建筑空间、建筑节能、建筑生态等多方面的强大优势和潜力。

2 运用结构与表皮多元共生的设计手法

2.1 单一结构表皮手法

运用单一结构表皮手法设计的建筑为单一的结构体系,建筑内部形成大空间。结构本身就作为表皮的结构支撑,即主、次结构合二为一,成为主要的结构视觉元。根据表皮的材料属性,可分为透明表皮和不透明表皮,而在线结构中多采用透明性表皮。

2.2 复合结构表皮的手法

用复合结构表皮手法设计的建筑,多为大跨度结构体系。主结构直接暴露成为建筑的外观。主结构成为建筑师表现的重点,结构本身几乎完全直接暴露,成为主要的建筑视觉元,建筑的形式美就是结构美。这类建筑中,结构是主导,结构表现了形式与功能、技术与逻辑的统一。表皮起到形式上的补充和多元化的体现。

运用此手法设计的建筑常通过优化的结构设计方案来巧妙地解决结构、空间、使用等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法以及它们的设计理念常常思路清晰,令人一目了然,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引起审美共鸣的同时开创了一条解决建筑问题的全新思路,表达了当代的多元共生。

2.3 表皮空间包裹手法

表皮空间包裹形成的建筑中往往由多级结构体系组成,并有主、次结构之分。一般地,主结构体具有较完整和独立的功能体,结构类型不限。次结构体为表皮结构体系,具有独立或半独立的结构系统,多为轻质大跨度空间结构,荷载独立传导或部分传导到主结构体。

建筑中的表皮获得了绝对的自由,表皮具有了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表现在与建筑主体有了整体上空间意义的分离,表皮的形态可以不反映主结构形态,表皮具有独立的结构体系,多种结构体系并置。在空间关系上,结构与表皮是可以实现完全无联系的结构体系的。表皮结构与主结构共同成为视觉元,表皮的形态是建筑的主要形态,主结构可以是对建筑视觉元的补充。表皮与结构间形成较大的共享空间,建筑外观具有很大的层次感,独特的建筑外观。表皮具有透光性,以满足功能和视觉的要求,建筑表现为通透和轻质。

3 运用建筑形态构成的设计手法

3.1 几何形设计手法

几何形是一种经过抽象概括而成的人工形态。圆形、三角形、多边形、方形、菱形、圆锥形等真正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几何形状并不多。所以几何形状表现一种抽象美、人工美、理性美,显示出改造自然的力量和人工雕琢留下的痕迹。建筑中,几何形形态规整,体现了理性逻辑、受力均衡、施工方便,所以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几何学中还有许多形态丰富而且变化规则的曲线,这些线形构成了有趣的线结构形式。几何形是线结构建筑设计表现手法的基本手法。

3.2 拓扑形设计手法

自然界的万物都呈现非规则的形状,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包括人本身在内,然而人造物多呈现规则的几何形体,如建筑。20世纪中叶开始,非线性科学理论不断发展,突破线性科学对人类的束缚向人们展现了远离平衡状态下的动态的稳定有序结构。建筑也开始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帮助建筑师解除欧氏几何学所带来的几何形体观念,建筑形态走向塑形、多维、流动、无定形的方向,目标是向着接近自然万物的方向。而实现多维、流动、无定形建筑的手法是采取“拓扑形”设计。

拓扑形是一种接近于自然的形状,是受自然法则支配的不规则形,具有一种自然的美。拓扑形变化丰富,它不论及距离、角度或面积,只考虑相邻性、分隔闭合和连续性,这使得建筑形态的可塑性很大,充分体现了浪漫情调。使用拓扑学的原理对建筑变形,使之更具有动态、不定、有机的特性。拓扑形设计依赖于计算机软件技术,遵循非线性复杂科学理论,它已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引导世纪建筑新潮流。

3.3 仿生设计手法

形态万千的自然界蕴藏着无穷优美的可供选用的建筑形态,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优化设计的结果。巴克明斯特·富勒曾说“自然界总是建造最经济的结构。”蛛丝直径不到几微米,但可悬空挂一个鸡蛋,这种超强抗拉的性质其经济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建筑师、工程师们在从自然界中寻求建筑构思的灵感时,敏锐地观察自然界的一切生成规律,这些源于自然的结构形态对创新设计有着十分有益的启示。

仿生是线结构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也是建筑创新的源泉,它往往是多种仿生形式的综合。同象征一样,仿生可以确定建筑主题与建筑形体、空间和符号的关联,而使体验者产生联想和共鸣,从而传递情感,它对表现建筑的主题有着直接明晰的效果。

4 结语

运用结构的设计手法从结构受力与结构优化、建筑与结构的结合角度,分别总结了利用结构构件及结构形态进行创作的方法和特点。结构与表皮多元共生的设计手法是在当今对建筑形态轻量化、透明化、非物质化以及层次化的追求下产生的,适应了现代的多元化表达,具有很强的发展趋势。建筑形态构成的设计手法包含了传统几何形的设计手法和信息时代下的拓扑形设计手法,以及结合现代技术的仿生手法。几何形的设计手法使建筑产生形式的理性与纯净拓扑形的表现手法得以发挥,建筑形象的变化更为自由和丰富,仿生的设计手法是从优化的自然界中获得建筑构思的灵感,创作出最优化的结构形态。

参考文献

[1]陈强,付娜.结构的表情[J].建筑师,2004(12):36-37.

[2]曾田一真.结构形态与建筑设计[M].任位棣,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柯特.西格尔.现代建筑的结构与造型[M].成莹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记叙文阅读之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 第5篇

【阅读前言】

对比是指把两个反差明显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对比手法可以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也可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运用对比有利于充分揭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弟 弟

□张爱玲

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 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红,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许多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候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色翻过山头去攻打蛮人。路上偶尔杀两头“老虎”,那是巴斗大的锦毛毯。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争吵起来。他是“既不能令,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是秀美可爱,有时候我也让他编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为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发疯似的跑,后头呜呜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己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啪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选自《张爱玲散文精选》,有删节)

【专项训练】

1.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并选取其中一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思路: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必须在通读全文后,思考故事中的人、事、环境前后有无变化,或是不同人物之间是否进行过比较,并从文中找出提示性或关键性的语言进行解答。

【拓展练习】

2.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解题思路:写人记叙文通常会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展开描写,并且常通过具体事件来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因此要学会从不同方面概括文中的事件。

3.第六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记叙文的结构手法 第6篇

曾曦老师曾指出“你让学生去观察生活, 那他怎么去观察?观察生活是对的, 可你没有交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他也是一头雾水。”对呀!“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尽管看书积累词句的方向是对的, 但缺少了具体的操作方法。那该怎么教呢?

一、教情感

新课标指出, 小学生的作文素材最好源于自己的生活, 在作文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反映自己的生活, 以及自己熟悉的世界, 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但实际学生的作文写作却和课标要求相差甚远。学生写起来是磨皮擦痒, 读者读起来就味同嚼蜡, 没有情感的作文是空洞乏味的, 看不到他们真实的观点和感情, 且长此以往, 学生的作文还会变成“假大空”的形式。很多学生一直在习作中写一些没有新意、没有情感的素材, 如扶老奶奶过马路、妈妈带领着去医院看病等, 且每每习作总会往一两个陈旧素材上使劲靠, 没有丰富素材的原始积累。

“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这种方法激发学生将自己的写、口统一, 将自己的写、心统一。无论学生写什么, 只要传递的是正能量, 只要是真实的, 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 有情感的表达, 老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学生在被认可的过程中, 得到一次次的鼓励与激励, 才会有写的兴趣与动力, 才会更愿意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跃然纸上。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的, 才会使人入情入境。

二、教结构

结构, 就是文章的架构, 好的架构就如好的身材, 让人赏心悦目。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和支撑, 没有好的架构, 文章的灵魂和血肉就无处依附, 所以文章结构异常重要。

在实际的教学中, 常遇到“总—分—总”结构的文章, 如《海底世界》, 《美丽的小兴安岭》等, 小学生常喜欢采用这种最讨巧的结构, 运用“拿来主义”, 生搬硬套在自己的文章中, 尤其在低年级的习作中, 可以称其为“三大段”。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固然有其好处, 前后有照应, 层次清晰, 写起来容易, 读起来也不困难。但这种结构适合所有的作文吗?这种结构能够成功吸引读者的眼球吗?答案是否定的。就欣赏文章而言, 应“有机相连、逻辑推进”, 又如《左传》中所说:要“四季分明, 互为承接”。一个好的身材, 一定要骨骼健全, 匀称有序。

“酷”的文章必然有“亮”的形态。作文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结构与语言。“结构”是“骨骼”, “材料”是血肉。无论什么文章, 一篇文章的段落数量, 开头、中间、结尾各部分文字的比重, 还是每段的大概字数, 都是有所讲究的。既要匀称, 又要重点突出。只有根据主旨和素材的需要, 安排恰当结构才能强化主旨, 情感升华。要让文章结构匀称, 层次分明, 可以把文章用“线索法”贯穿起相关材料, 可以有“明线”, 也可以有“暗线”;明线即为故事情节的发展, 暗线即为情感过程的变化;可以用几个段落, 将文章的主旨部分串联起来, 形成主体, 将几段话、几件事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描写;也可以在文中反复出现一句话或一个段落, 来起强调作用;还可通过设置悬念等方式展开情节……结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能与相应的主旨、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 一定能使作文锦上添花。

三、教手法

随着年龄和年级的提高, 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和习作素材, 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可将丁有宽提出的“三十法” (叙事四法、状物三法、写人八法、开头五法、篇章结构六法) 渗透在作文教学中, 帮助学生学习别人是如何讲述一件事、状物、生动形象地写一个人、如何开头、结尾和安排文章结构的。

写作方法的教学还要按年级区别对待。低、中、高年级每个阶段都有其具体的要求, 作文课目标按年段可分为:一、二年级写话;三、四年级片断、篇章;四、六年级综合习作及提高。

对于低段学生写作, 一般要求一个句子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人、事、物、景, 另外一方面是说目的。但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时, 没有让学生能直观地借助图画和事物,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 让学生根据观察所得, 说写一句完整的话。只是拿出一张图抽象地让学生去说写一句话, 学生没有方法的指导, 无从下手, 不知道如何观察一幅画, 怎样说写一句话, 说写一句什么句式的话, 长此以往, 学生为了敷衍了事, 说写出来的作文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因此, 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 来激发学生的说写兴趣。首先, 要告诉学生如何观察, 可以按空间顺序观察, 可以按事情发展观察等。其次, 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后, 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说的时间, 说的形式可以很多, 可以个人说、同桌说、小组说等。最后, 可以要求学生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 还可以使用不同句型、句式。这样, 学生在作文中才会在运用不同句型、句式, 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和思想。

对于中高段平时的习作课上, 应鼓励学生习作时, “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 做到叙真事、说真话、表真情。个性的语言, 自由地表达, 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体验。才能使习作展现出个人写作的独特与智慧。学生的个性化想法才能解放出来, 有了充分的放手, 学生习作时, 语言才会丰富饱满, 充满童趣。学生能说, 能写, 能交流, 那也是一种能力与进步的体现!

另外,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多为学生讲些故事、多让学生绘画、多给学生讲些经典诗词、名著等。教给学生的方法多了, 学生对于攻克作文这个难题, 自然倍感轻松了。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不应推卸责任, 把任务转嫁给学生, 依赖学生的多看、多积累, 而应授人以渔, 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情感, 塑造明晰匀称的结构, 积累多样的写作手法。本文阐述了小学习作教学中情感、结构与手法的教学内涵与方法, 旨在培养学生突破习作障碍, 习作出有血有肉、情感交织、层次分明的佳作。

记叙文的结构手法 第7篇

一、点染手法的体现

清朝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所点明的情感。在词中,点笔和染笔通常是紧密相连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歌颂钱塘一地的“形胜”与“繁华”之美的慢词。纵观全词,作者除铺叙、互文和对仗之外,还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笔之一:“形胜”“繁华”。徐培均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东南形胜”三句运用“点”,点明杭州“形胜”“繁华”特点,“烟柳”以下多角度、多层次的描摹渲染杭州的“形胜”“繁华”,堪称“工笔重彩”的传世佳作。这段话正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运用的理论性表述,也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表达效果的充分肯定。词的上阕首先总的概括了“钱塘”印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有一种居高临下、杭城全景一览无余之感,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词人紧接着连续用了三个场景非常紧凑地渲染杭城的都市“繁华”,即上阕截取杭城的街巷河桥之美、郊外江堤猛浪、人民生活富足三个方面的细节描写,是为上阕“形胜”“繁华”三方面内容的染笔。在鉴赏角度上形成了视觉转换、动静结合、远近高低、景物颜色对比等方式的渗透,着力渲染杭城“形胜”之极、“繁华”之盛,展现出一幅热闹又宁静的市郊生活画面。下阕的染笔是通过对西湖的代表景物的描写、日夜泛舟西湖、官员流恋美景三个场面的刻画,烘托出歌舞升平的社会安定之貌,此处三方面的染笔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紧紧围绕着点笔“形胜”和“繁华”展开描写和铺叙,使得看似平常的风景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宁静祥和,又不失恢宏之气。

点笔之二:“清嘉”。下阕作者把笔锋转向了对西湖风景的刻画,“清嘉”即秀美之意,“清嘉”一词高度概括了湖山之美,成为又一个点笔,下文则是对它的渲染和烘托。杭城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桂子、更在荷花,故点到桂子、荷花又是选点显面,实写桂荷,实际上代表了此地更多的美景、宝物,不光是点到即止,令读者由此及彼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桂子”与“荷花”分别照应前文的“叠巘”和“重湖”,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衬托出西湖的秀美,是染笔之一。湖面羌管、菱歌,垂钓老者,采莲孩童的嬉戏,景美人欢,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流露在作者笔下。“弄”字和“泛”字突出了市民怡然自得、和谐诗意的生活状态,这是染笔之二。再者,地方官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更是对西湖美景的侧面赞美和夸奖,官员情趣之高雅充分突出政治清明之貌,这里既是对地方官员的正面歌颂,也是对宋朝政治的称赞。最后,作者直言夸耀之辞,祝愿长官终“归”凤池,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是染笔之三。

作者从静景到动景,从高处到低处,从风物到人文,从平头百姓到威武长官,详点细叙,小中见大,或非“清嘉”二字能形容得尽,又以“大象无形”,大概所有繁华、旖旎之景终莫不过“清嘉”一词最为亲和。

点笔之三:“好景”。词末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要夸的和要画的是什么样的“好景”呢,就是前面提到的所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此处仅以“好景”来总括杭城之美,则“好景”为点笔,烟柳画桥、云树堤沙、市列珠玑、桂子荷花、羌管菱歌、吟赏烟霞等诸多画面描写都是染笔,并且词的内容处理得详略恰当,主次分明。另外,和“好景”对应的正是首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此等好景,只有满怀对杭城的喜爱之情才能够倾尽笔墨,仅一百余字,无所不包。

教学过程可以从点染手法出发,引领学生先对“点染”手法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举出已学过用到点染手法的词的实例,再对本词内容进行学习和审美鉴赏。与此同时,初步了解点染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技巧,还可以为下次课《雨霖铃·寒蝉凄切》的点染手法的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二、点染手法与词的结构的关联

从行文结构上来说,这首词显然是总分结构的,上阕是总分结构,下阕也是总分结构,上阕第一句与所有下文亦是总分结构,这是本词表情达意的手法运用的巧妙之处。将“好景”看成是总括全文的标志,认为该词是分总结构也是成立的。光看上阕,我们很容易知道“形胜”句是全文的总起句,下接三句是对“形胜”的分写,而前面我们说上阕“形胜”为点笔时,下接三句为染笔。学生是不是会疑惑总分结构和点染手法的联系或区别呢,这里谨提供三条依据并举例说明这二者之间的关联。

第一,概念划分不同。总分,是针对行文结构的一个逻辑分类,行文结构由总括部分和分述部分组成,《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从上阕下阕的行文结构来定位,是总—分结构或者说是分—总结构的。而点染,是就词的表达技巧来定义的,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共同作用的一种方法。本词中,总分结构的总分部分和点染手法的点笔染笔在言语形式上恰巧是重合的,但仍不能将这二者糅合在同一逻辑概念上来称呼,这是区分的依据之一。

第二,表现形式不同。总分结构形式的判定是以总括部分和分述部分在段落中的前后位置而定的,行文结构有三种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而点染手法的点笔和染笔在段落中的位置是没有限制的,可前可后。另外,点染手法实际上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契合而构成的一个异质同构的特殊审美世界,故又可将点笔和染笔称作情语和景语。换句话说,情语和景语在词中的出现是没有先后顺序要求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以“形胜”“繁华”和以“重湖叠巘清嘉”为情语时,景语都在后文;而以“好景”为情语时,景语在前文。因此可以说,点染的形式变化并不会影响到点染的性质和表达效果。

第三,表达规定不同。总—分结构的总括部分和分述部分之间可以有其他言语形式来辅助句子语言表情达意。例如,散文的每个段落句首都可以引用诗文、曲词、名言警句,使得行文的抒情、议论、叙事或说理更加深刻,这部分内容不会影响总括和分述部分言语表达的关联性。而点笔和染笔之间是有严格规定的:点染之间不得插入其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再说《望海潮·东南形胜》,词的三处点染手法,点染之间都无其他非染笔语句相隔,情感是直接在点笔的基础上渲染开去的,显得有放有收,语言运用适度恰切。

三、结语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三次运用点染手法:以“形胜”“繁华”为点笔时,后文的铺叙都是染笔;以“清嘉”为点笔时,后文的烘托都是染笔;以“好景”为点笔时,前文所有内容都是染笔。

在本词中,点染手法的点笔部分和染笔部分与行文结构的总括部分和分述部分重叠,不能以为总—分结构或分—总结构就是点染。首先应该区分不同的语境,明确要表述的内容是行文结构层面还是艺术表达手法层面;其次,要明晰这二者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再次,要了解这二者在言语形式上的表达规定。如果师生都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体验,教师也不会因此影响了教学进度。

参考文献

[1]高方.读词通识[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3.

上一篇:教育孩子不如读懂孩子下一篇:电大继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