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的阅读与鉴赏

2024-09-03

初中古诗的阅读与鉴赏(精选10篇)

初中古诗的阅读与鉴赏 第1篇

一、了解诗歌基本特征, 以此分析理解作品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七条:“在阅读鉴赏中,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 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不同文学体裁之间, 除了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外, 它们所依赖的背景也不尽相同, 诗歌自然也有其特定的表达环境。高中教材中所选取的诗歌分为“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这两者比较, 前者的难度显然较大, 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韵律句法上。在高中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中, 每册的第二单元都选择了“古典诗词”, 即使同属于“古典诗词”部分, 它们之间的体裁差异也十分明显。如必修二中所选的皆为魏晋南北朝及之前的诗歌, 这就涉及《诗经》、《离骚》、古乐府。必修三中所选择的“新乐府”篇目与这些古乐府又有着继承发展的关联。除此之外, 必修四中所选的词, 自然与诗有更大的不同, 在格式、体裁、内容上都有重大转变。词在宋朝达到鼎盛, 每首词均有词牌, 词牌不仅是格律的规定, 有时候更是情感基调的界定。但不论是古诗抑或是古词, 运用文字来自我表达、自我抒发的特性则是一致的。

因此, 在进行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讲解具体诗词篇目中的具体知识要点, 另一方面要注意给学生梳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脉络, 概括和讲解不同阶段古典诗词的特点, 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再结合各个阶段的名家名篇来学习。这样双管齐下, 部分和整体互相结合, 古典诗词的教学就会更加明确, 对学生日后理解鉴赏古诗词也更有帮助。

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根据语境揣摩含义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二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阅读古典诗词对学生来讲, 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难度, 而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考查历来都是选择教材文本以外的篇目, 那么培养学生独立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就尤为重要。

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与当今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 理解上的困难首先是语境的不同, 另外学生的生活经验尚缺, 有很多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表达无法理解。教师在讲授古典诗词的创作背景时就要作整体的概述, 如作者被贬谪时的情感表达特点, 或是送别时的语境表达特点。当然, 也不能就此给学生的思想造成禁锢, 认为这是一个固定表达或是万能模板, 那样则会进入诗词理解的一个死胡同。

语文知识既是分散的又是系统的, 在日常教学中要尽量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讲透讲细, 同时注意概括和总结, 也不可忽视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引导, 在课后练习和课外拓展中可针对这方面着重培养。

三、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收获独特的情感体验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三条:“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正所谓“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 思维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更是如此。

千篇一律也许是当今高中生在表达上的一大“特色”, 究其根源, 与学生非个性化的阅读不无关联。在阅读同一个文学作品时, 若大家的读后感是一致的, 那只能说明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活动已经被禁锢了, 这恰恰是语文学习和表达的禁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在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虽然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尚不丰富, 但是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必定会让学生养成多样化的思维习惯。在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中, 这种个性化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当作者的情感和经历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时, 那么这篇文章就能较快地被学生所理解, 学生在进行分析点评时也不会难以下笔。当然, 对古诗词的鉴赏主要是针对表达技巧方法、诗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 与一般意义的读后感还有很大的区别。因此, 教师在教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在情感时要多多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切不可将此与鉴赏的全部内容等同起来, 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词, 而深刻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情感与格调, 会让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学习事半功倍。

四、学习鉴赏文学作品,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六条:“注重审美体验, 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在文学作品学习中, 先要明确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基本情感, 然后带着一种审美的眼光进行阅读, 并从中汲取养分。通过文学作品中丰富经典的人物形象、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提升自我, 陶冶性情。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 有很多学生表示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 甚至有点排斥和厌恶, 这是一种消极的阅读态度。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 古典诗词的学习成效必定一般。在调查中发现, 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的学生一部分是因为自身的审美感受, 可能更喜欢杂文或小说;另一部分是因为古典诗词学习起来有难度, 自我阅读和理解就更困难, 因此除了教材中的必修篇目, 他们不会主动自觉地阅读其他的古典诗词篇目。诚然, 谁会对自己理解困难的东西有兴趣呢?

由此可见, 形成正确的阅读审美心态尤为关键。在教材中, 现代诗词出现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 启蒙引导的目的较为明确。若学生对古典诗词理解有难度, 那大可在讲解现代诗词时, 运用同环境下的对比教学, 让学生加深体会。原来离别不仅是“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再别康桥》) , 也可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 更可以是“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 。这种穿插对比的讲解, 除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词内在的情感外, 也能从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来了解古诗词。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就会有所改观, 这对其鉴赏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阅读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中华民族精神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八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更值得我们去传承。

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是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理解到位, 就应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时代背景。因为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 文化意识形态也在发生着改变, 这或多或少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些阻碍。在讲解诗词时, 需要注意知识背景的解析, 同时又要从作品中吸取新的传统文化知识, 以便用于其他作品的解读,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积累的过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于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一些具有时代局限性的思想应予以批判性的继承, 这建立在充分解读作品的基础上。古代作品的解读不仅在字词、句式上会遇到挑战, 在思想情感上也需要进行正确的解析和引导, 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积累一定的名篇数量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九条:“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课程标准的附录中还给出了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的扩展阅读篇目。近年来诵读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也愈发活跃起来, 诵读诗词能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特征, 体会古典诗词中丰富的情感表达。

积累一定的诗词篇目, 看似给学生繁重的学业增加负担。其实不然, “量变引发质变”, 有一定量的积累, 久而久之, 自然会在质上有一个飞跃。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自然不用学生去作诗, 但是有了相当篇目的诵读和积累, 对于诗词的理解自然大有裨益。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 有些教师只局限于教材篇目的讲解或复习阶段的题海训练, 这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鉴赏成绩, 但是从长远来看, 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鉴赏审美水平不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因此, 除了必修科目的讲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和积累活动势在必行。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模式与方法研究 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感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34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诗词阅读鉴赏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引导,让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之中,多维度感受诗词魅力,受到心智体验陶冶,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古诗词阅读鉴赏并非要掌握多少专业技巧,只要能够从阅读中有新的感知,就是比较成功的鉴赏行为。古诗词鉴赏涉及诸多鉴赏点,如用典、寓意、起兴、设喻、象征等,都是很重要的鉴赏角度。在具体实施鉴赏时,要针对学生认知实际进行引导,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积累鉴赏方法,这对全面提升学生古诗词认知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择点导读,建立诗词初步感知

高中古诗词内容很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古诗词内容进行分类导读。首先要对古诗词背景进行分析。每一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产生背景,掌握这些背景信息,对于准确领悟诗词内涵和作者情感都有重要帮助。其次是文字句意梳理。熟悉古诗词表面意义是鉴赏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再就是寻找“诗眼”“词眼”,这是诗词鉴赏最需要关注的点,让学生抓住“诗眼”“词眼”不放松,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最后要体味作者情感。诗词都是有感而发,这个“感”自然是作者情感,了解作者情感才能形成认知共鸣,抵达诗词和谐真义。

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让学生自行阅读,通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作品的相关情况,然后给学生提出几个思考问题:苏轼有什么样的词风呢?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一句?作者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这个过程就是鉴赏。

二、创设情境,体味诗词情感意境

古诗词教学要注意创设情境,为学生认知创造有利条件。古时古人古事都是诗词构成要素,我们要体味诗词情愫意境,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气氛渲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展示那时那事那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就可以与作者形成对话。不管时空跨越多大,一旦情感接通,就可以让学生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倾听作者的心声。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还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走进那个特定的时空中,完成对古人古事的探寻,建立起有形感知。

在学习《虞美人》时,我首先将作者李煜生平和相关介绍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然后重点强调了李煜抒发情感的独特风格,学生很快就能够掌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就是一个“愁”字。随后,我播放了一首邓丽君的《独上西楼》,学生情感被充分感染,再来阅读这首词体会更深刻了。

三、方法设定,深度挖掘诗词内蕴

古诗词鉴赏并没有固定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阅读理解中总结,进行针对性指导。首先要弄清诗词要素构成。对诗词时代、背景、人物、事件、表达、结构、情感等,都需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其次是特征筛选。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写法、构成、语言、用典等方面,都能够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再就是情感把握。这是诗词鉴赏的最重要因素,挖掘作者情感因素才能掌握鉴赏方向。最后是掌握基本格式。鉴赏没有固定格式,但一般格式还是需要明确的,“鉴赏=角度切入+特征效果+作者情感或主题内涵”这个格式属于一般鉴赏思维程序,具体运用时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辛弃疾是宋朝高产词人,他的作品大多为爱国情调。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用典,借古论今,我让学生先找一找词中都提到了哪些古代英雄,然后对这些古人古事进行剖析,最后对当时社会背景进行比对。学生很快就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赏析:这一句是用典,用“英雄”一词赞颂孙权,感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表达内心的惋惜痛楚,暗喻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四、拓展训练,实现认知能力迁移

古诗词鉴赏是情感感知过程,通过对诗词特征分析,找到鉴赏角度,进行情感渗透,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样的认知才是鉴赏成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建立鉴赏认知情况,对训练内容进行科学筛选,提升针对性,这样才能确保诗词鉴赏成效。

李清照作为历史上的才女代表,她的词作显示的是阴柔之美。在学习《声声慢》时,学生特别喜欢作者的用词之独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叠词的应用体现的是作者深沉悲凉的心境。为了让学生对词义有深刻认知,我专门挑选了初中时学习过的一首李清照的词《醉花阴》,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李清照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挖掘,鉴赏效果得以有效巩固。

清泉润诗情,秀景炼文意。古诗词阅读鉴赏,让学生在具体阅读体味中获得深切感知,获得性情陶冶。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并没有固定模式,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建立诗词感知奠定基础。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还要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探索古诗词鉴赏方法,并通过相关训练设置,对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迁移,最终建立完善的鉴赏认知体系。

初中古诗的阅读与鉴赏 第3篇

一、解读时代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涵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诗词就是诗人生命的彰显,而这些都和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相对于诗歌本身,学生对诗人的身世、思想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更为感兴趣。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洒脱不羁、豪迈奔逸的李白才可以写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乐观,爱国忧民的陆游才可以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雄浑悲慨,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王维则追求淡然,语言空灵、画面清新。作者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性格品质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词创作中留下重重的一笔,所以教师在教学诗词时适当地讲解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二、解读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诗人往往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寄托在诗词简单的意象中,或咏物,或写景,或刻画生活场景,或描摹人物情态,不尽相同,让读者在感知、品读诗词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的方式在诗词的境界里遨游。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生活渗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谓“诗言志”。要想探知具体的“志”,那就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的时代。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其笔力苍劲,视野开阔,使得《使至塞上》整首诗意境雄阔,苍凉悲壮,这种意境也几乎是当时边塞诗的共同点。天宝时期边境战争十分频繁,这对国人影响深刻,尤其对边塞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杨炯、岑参、高适等都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创作极为丰富,诗人们常常以边塞风情为背景,用浓重的笔墨展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和开阔的胸襟气度。

三、解读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诗词塑造的形象

形象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在创作时,诗人们总是借助各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志、感情、愿望寄托在客观物象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形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此来传达特定的思想。如《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画面,蕴含了作者陶渊明淡泊宁静的思想。一般来说,古诗词中形象包括了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前者是指文章作者在诗中精心裁剪的客观之物,如傲雪挺立的梅、触发情思的凤凰台、发人深省的飞骑送荔枝等,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激发出作者深深思考,进而迸发出情感思想。主体形象一般来说都是隐藏在客体形象中,是文章主人自己主观意志的展现。

如学生初读韩偓的《深院》中“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时,有一学生说“人昼寝”体现了诗人安闲自适、悠闲自得的情怀,是啊,大白天睡大觉怎么不悠闲呢?可仔细一玩味,其实不然。出生在唐末的韩偓自命清高,不愿趋炎附势而遭排挤,这样的“深院”似乎成了诗人的一个“桃花源”。通过解读背景资料,我们不再是看到了那美丽动人的景致,还看到了诗人一颗哀愁、苦闷的心。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衬托了庭院的“人迹罕至”。“深院”之“深”,掩饰不住内在的冷落的境界。

古诗文阅读鉴赏四步走 第4篇

【关键词】 古诗文 阅读鉴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42-01

一、正确理解文句,做好鉴赏准备

这是最基础的一步,要让学生根据平时所积累的文言知识理清文意,回忆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特别是一些关键语句和容易出错的易混淆的地方。如《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的三次抒情,理解这三段是把握韩愈丧侄之痛的关键,但第二次抒情中有多达十几个“其”字,有作代词、有作副词、也有作连词的,如果这些“其”理解出错会直接影响到对作者情感的分析。

二、抓住关键词语,重点把握分析

古文中的表述对象较好把握,最主要的是对表述对象的言行进行琢磨。《赤壁赋》中“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一个“愀然”、一个“正襟危坐”不仅写出了苏轼听到萧声之后的惊异程度,更是为下文兴致被扫后展开讨论作好铺垫,从而使文章转入对人生哲理的畅谈,使文旨突显。而诗歌中的语言则是形象化的语言,有“诗家语”之说。要重点分析诗句中的几类词语:①动词,特别是一语双关或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个拟人手法的“怨”字,既体现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还是作者之意。②修饰意象的词语,特别是一些形容词和副词。“一片孤城万向山”,以“孤”写尽环境之孤苦;“润物细无声”同样以“细”写出自然万物之情趣,形象贴切。③一些与众不同的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典故及倒装使用的词语等。它们往往都是作者感情的直接或间接表达,起着强调和增强语气的作用。总之,这几类词语都是理解诗歌背景、创作意图及意境的关键,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找准表达技巧,恰当分析效果

表达技巧的恰当运用是古诗文能流传于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其把握应主要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方面入手。①抒情方式通常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很多作品中二者兼有。直抒胸臆学生较好把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对间接抒情有两种方式应特别注意:一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二是托物言志,这些只要稍加注意也能把握。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诗文中很多描写对象都有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如“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柳树、落日、古道、边关等本身就由传统积习而带有抒情色彩,有一定的内在含义,学生应加强积累。②修辞手法在诗文中常见的有比喻、拟人、通感、互文、对偶、夸张、对比等,特别是夸张与对比对于彰显文章主题,体现作者思想情感有很好的作用,在阅读时要用心体会。③在表现手法上诗文中特别是诗歌中常见的有借用绘画艺术的烘托的手法,援引史实经文的用典,巧妙融合的虚实相生等。《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四、结合诗句内容,体味诗歌情理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心得 第5篇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注意到, 对于古诗学习, 学生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比较感兴趣的, 这类学生是少数, 他们能够在实际的古诗学习中感受到古诗用词的精炼与诗意的韵味;二是很不感兴趣的, 这类学生不在少数, 他们无法从古诗学习中获得任何兴趣, 更因为老师布置的机械记忆等任务而觉得古诗学习淡而无味, 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反感;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这类学生占多数, 他们由于具有自然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不至于因为机械记忆而不喜欢古诗学习, 但却会因为不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韵而对古诗学习失去感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 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古诗教学太功利。应试环境下的古诗教学往往成为对古诗的肢解, 即片面地让学生去背诵古诗本身及机械地记忆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而对于诗人作诗的背景、诗境下的古诗赏析则有意无意地给予了忽略, 应当说, 这是不恰当的。

鉴于这一现象, 笔者以为在初中的古诗教学中, 还是要将重心移至鉴赏的角度上来, 这才是古诗教学的本义。基于实际教学与思考, 笔者以为古诗鉴赏的教学要点有二:一是诵读与感悟;二是进行主题教学。下面逐一阐述。

一、诵读与感悟

诵读不是普通的朗读, 而是走入诗境、对古诗本身有所理解之后, 利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感悟亦有走入诗境, 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体悟的意思。应当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诵读是感悟后的语言表现, 感悟是诵读前、诵读时与诵读后的情感体验。

先说感悟, 要感悟一首古诗是离不开对诗人作诗背景的探究的。诗被喻为最精练的语言, 人们也有“经由思、抵达诗”的说法, 这说明诗是思的产物。虽有“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之说, 但却也有“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感慨。因此, 作诗之思绝非普通的思考, 它往往是作者对生活、事物作了诸多乃至刻骨铭心的思考之后, 以最为精练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 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故诗人才常常会有贾岛的推敲之举。

因此, 鉴赏一首诗, 首先就是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 去体会作者是在什么心境下作出此诗的。陆游在《示儿》中何以要说“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因为国家处于外患当中, 诗人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杜甫于《春望》当中何以要说“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是因为作者当时为发动安史之乱的叛军所困, 目睹长安城内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却束手无策。次年, 当作者看到春风吹拂的长安又呈鸟语花香、草木繁盛情景之时, 更感民生艰难, 忧国忧民之情无法自抑, 《春望》一诗应时而生。

亦因此, 对诗的诵读与感悟, 首要一步就是读懂诗之背景。在此基础上, 方可迈出诵读的稳健步伐。

传统教诗常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之说, 近代语文教学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 但这些应当不是教诗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既不大可能让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 也不大可能让学生“书读百遍”, 但我们又不能因为不能做到这些而放弃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所以古诗教学不能采用这些方式去等待学生对诗意理解的自然生成, 要义仍在于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与感悟。

那么, 如何诵读?又如何感悟呢?

古诗诵读的首要注意点就是要做到读音准确、断句合理, 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 并赋予诵诗需要的情感。可以一遍一遍地读, 也可以先就某一句进行重复性诵读, 然后再全篇诵读, 直到最后达到朗朗上口、自然流利的境界。当诗词本身与诵读者的内心切实结合时, 我们就达到诵读的要求了。因为这样的诵读可以让学生一定程度上形成较深的文学积淀与文化素养,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诗韵的熏陶, 从而走入古诗鉴赏的殿堂。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古诗的学习而言, 只诵读不感悟是不行的, 这里所说的思考其实就是鉴赏的另一层境界, 就是品尝诗中的味道和作者的心境。

如果我们注意分析, 可以看到我们在引用古诗的时候, 总是在语境恰当的时候将古诗中的名句进行直接引用。因为这种情况下, 除了直接引用之外, 用现代白话文很难达到这种效果。思考这样的引用机制就会发现, 这其实正是对这些名句的真义有所感悟的结果, 故才能知道其适合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古诗鉴赏正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快速地达到这一水平。

二、进行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是指教师在对大量古诗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选择某个主题对多篇诗作进行教学的过程。

显然, 这是高于单首古诗教学层次的, 当然也是基于学生对古诗学习有了一定基础才能进行的。可以这么说, 古诗主题教学是古诗鉴赏教学的高水平体现, 也是让学生真正走入古诗, 让古诗教学发挥最佳效益的最好手段之一。

例如, 在诸多古诗中有大量的或人、或事、或物、或景的描写, 从古诗鉴赏教学的角度讲, 我们就可以以写人、写事、写物或写景为主题进行教学, 当然这样的主题还是比较粗放的, 适合于古诗主题教学的初级阶段,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古诗主题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 我们就可以再进行细化。例如曾经有人以古诗中常常出现的“月亮”为主题进行教学, 小学学的《静夜思》在初中课堂上重现了,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被引入到初中课堂上来了, 《月夜忆舍弟》也走入课堂了, 甚至马未都对“床前明月光”中“床”的研究结果也走入了课堂……;再如, 写景可以作为一个细致的主题,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般的静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般的清明节气……;还如, 边塞诗、田园诗也可以作为主题实施古诗教学, 如果在这些主题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则更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目的。

此外, 也可跳出古诗本身, 就古诗学习的方法技巧进行主题教学, 例如古诗学习中常常有寻找“诗眼”的说法。有专家研究, 古诗中的夕阳、小桥、流水等均可作为一个主题, 然后选择具有这些题材的古诗进行共同研究, 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互文解读。应当讲, 这样的尝试也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6篇

一抛砖引玉, 以情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才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让他们爱上阅读、乐于阅读。教师应发挥榜样的作用, 用实际行动给力。

想有好学的学生, 须有好学的先生, 陶行知先生如此认为。新课程要求老师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了解更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常识, 这样, 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诗词世界。因此,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诗词感兴趣, 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喜欢读诗时, 往往会被老师所感染。就拿我自己来说, 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把我读完的诗集落在教室里。事实上, 并非我丢三落四, 而是抛砖引玉, 有意为之。因为我深知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 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情感具有迁移的功能, 它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诗词充满深厚的感情, 更有不少抒情名篇, 教师如果能饱含激情地进行课堂教学, 那么, 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就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进入诗词的意境, 激发学习诗词的内在动力。

对于情感教育, 教师要学会在诗词中挖掘出美的基因, 然后精心设计, 将诗词中人对自由、幸福、尊严、善良、正义、母爱、友谊、美好的憧憬表达出来, 创建出浓郁的课堂氛围, 以情激趣。比如《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精神。王昌龄《出塞》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对和平的渴望;陆游《示儿》抒发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死而不已的报国热情;孟效《游子吟》展现的是“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慈母深恩。

“问世间, 情为何物”。古人更是百般讴歌, 层出不穷。有柳永“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有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深情远送;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惆怅;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慷慨;有王勃“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殷殷慰勉;还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对友情的形象赞誉。每一首诗都有它的人文内涵, 教师只要适时抓住时机, 抛砖引玉, 引导他们在反复吟咏中迸发出诗情,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爱上诗词。

二授之与渔, 学会赏析

作为现代教师, 教育学生成才, 用“填鸭式”的方法并不可取, 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 启发探求真知的途径, 所以交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 但因古今语言表达差异、历史变迁, 容易造成学生理解诗词困难重重。再加上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派诗风的多样化等, 学生要赏析好诗词实属不易。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感知诗词内容, 在教学古诗词前, 我专门开设讲座, 给学生介绍一些欣赏古诗词技巧, 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古诗词后, 能感知理解诗词内容。做到:一读到古诗词就能初步判断诗词属于诗还是词;读到李白的诗就联想到浪漫主义诗风, 想象他那豪迈飘逸的风格;提到苏轼就熟知他是豪放派代表人物, 词风旷达豪放, 相比之下的是婉约派李清照, 词风缠绵悱恻;谈到陆游的诗爱国情怀就油然而生。

初中生认知、感悟能力具有一定局限性, 所以教学生赏析诗词时要把知识、技巧、实例三者结合在一起, 不宜过深、过难, 应循序渐进, 举一反三, 学生才易于接受、掌握。初中生需要了解掌握的古诗词知识有诗词流派、常见题材类别、诗词个人风格、常用语言术语、常见表现手法、诗词主要特征及常见的思想感情等。诗词流派包括: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常见题材类别:爱情诗、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诗词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小而言之:陶渊明——朴素自然, 李白——豪迈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白居易——通俗易懂, 杜牧——清健俊爽, 王维——诗中有画, 王昌龄——雄健高昂, 李商隐——朦胧隐晦, 苏轼——旷达豪放, 柳永——柔美婉丽, 陆游——悲壮爱国。诗词语言常用术语, 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常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巧用典故等。诗词的主要特征: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诗词原本是情感的精灵, 是美神的化身。正如巴尔扎克所言:“欣赏艺术美, 需要知识修养;领略自然美, 同样需要知识修养。修养越深, 展现在你眼前的美的疆域就越广阔, 你获得的美感也越丰富——这就是艺术活动”, 这就是诗词。学生通过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读懂诗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由浅入深, 厚积薄发

教师不一定是天才, 但教师必须有启迪天才的力量。就是说,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还应该像一根火柴, 去点燃学生追求知识的智慧之火、探索未来的信念之灯。所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去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教法和学法, 做到由浅入深, 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 由有情节到无情节, 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教会学生善于应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 鼓励他们大胆阅读、积极阅读, 把诗词欣赏由课堂迁移到课外;通过阅读、积累、欣赏, 加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达到由浅入深, 厚积薄发。例如初步教学时, 适当地选择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诗词, 如骆宾王的《咏鹅》, 贺知章《咏柳》, 王之涣《登鹳雀楼》, 孟浩然的《春晓》, 王昌龄《采莲曲》等。选用学生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诗词, 把学生学习诗词从死记硬背逐步过渡到理解式欣赏, 再慢慢到评价式欣赏。

我国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通过课外阅读训练, 不断积累知识, 不断训练形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充分把握诗词的意象、意境, 逐步做到厚积薄发。因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欣赏中, 并不是所有表象信息和情感信息都建立在直接经验上。它受传统、历史、文化、社会信息影响, 这些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意境。如诗词的意象, 见“春叶绿枝”而知春意浓浓, 生机勃勃;见“秋果”而知丰收;见“松菊”而知高洁;见“松柏”而知友谊长青;长城、大漠、瀚海总有苍凉的边塞情调;南浦、长亭、兰舟往往连接着离情别绪;夕阳、残月、秋霜常常沟通着凄苦的意韵。如诗词的意境,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创设了千里明月夜, 独居孤旅人的自然意境, 而那种长期客居异乡, 怀才不遇, 志不得伸, 寂寞冷清, 思乡情浓则是诗人创设的情感环境。可见, 诗的意境是作者通过情感体验与文字描绘而创设的自然与情感环境。学生要把诗词鉴赏得妙, 非得动动脑子不可。

当然, 为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利用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历何尝不是一种好方法。学生的阅读内容可以从诗词扩展到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比如从《唐诗三百首》到《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从《千字文》《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 从《百家讲坛》到《走进科学》。为检验阅读成果, 可以把学生收集的资料、读书笔记和语录经典等, 大家在一起交流分享, 并做一些评价。

四革故鼎新, 灵活教法

“不破不立, 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一个好老师, 要敢于创新, 不断变换教学策略。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 新奇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综合探究活动。因此, 初中学生爱学语文往往来自于新。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模式程式化, 学生难免昏昏欲睡;反之, 如果教学方法灵活, 不拘一格, 学生就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例如诗词赏析课, 我摈弃了从头到尾的分析讲解模式, 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 有时从开头切入苏轼的《水调歌头》, 有时从结尾切入杜牧的《泊秦淮》、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有时从标题讲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 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 教学往往都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当然, 教法的变化主要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教学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处理诗文所使用的课时、教法以及整个单元的节奏做统筹安排, 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基本途径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 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诗词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读、析为辅, 准确地传授知识, 自读诗词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达到学生巩固新知识、提高读说能力的目的;课外诗词课, 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 使学生能正确地迁移新授知识与能力。通过不断变换教法, 课堂效率明显改善。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7篇

一、从诵读入诗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富于音乐美, 琅琅上口, 悦耳动听, 便于诵读。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 只有反复吟诵, 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 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一般来讲, 古诗词诵读教学应包括整体把握、细节品味、完整诵读、课后巩固四个阶段。诵读是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读”, 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 感受古诗词中的节奏、意境和情感, 为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古诗词的情韵奠定基础。读主要分为三种:音读、意读、情读。

1. 音读

就是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字词的读音, 初步理解古诗词, 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感。通过对古诗词朗诵节奏的掌握, 学生可以确切地理解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喜悦、悲伤、抑郁、哀愁等不同的情感。

2. 意读

就是在音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 通过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深刻理解诗词表达的情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真正读出诗词的气势。如读“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时, 应读出诗中的恢弘气势;读《天净沙·秋思》时, 应读出诗人惆怅、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情读

就是让学生借助节奏、语感和对字词的理解, 将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的情感, 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 在脑海中将诗词中的画面勾勒出来, 经过这一过程, 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象生动情景的习惯, 从而能够更好地领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走近诗人的生活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 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 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不同, 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解读诗歌, 诗人是个重要信息, 平时要尽量多地了解与诗人有关的信息, 尤其是处于时代变迁之际的诗人, 如唐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人、由北宋而进入南宋的词人等。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

三、掌握一些诗词的基础知识, 提高赏析能力

1. 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 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 ( 即意象) 。 (2) 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菊———隐逸、高洁、脱俗,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2. 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 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 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年征战或大兴土木, 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 借景抒情,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 托物言志, 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 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 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4) 用典, 也叫用事,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 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 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 乍回家乡, 仿佛有隔世之感。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提高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以课前3分钟为主阵地, 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 在“说、读、听、写”训练中,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逐步提高, 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渐渐增强, 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了长进。因为多“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说”给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机会, 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让学生取长补短, 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写”的过程中, 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 可以说, 每日一诗, 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总之,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只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一部分, 它是一个基础工程,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信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引导作用。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往往以精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就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 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在语文考试中, 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 难度越来越大, 题型越来越完善。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初中生,古诗词,鉴赏,意境

参考文献

[1]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江国建.浅谈古诗词教学[J].新科教, 2009, (1) .

[3]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J].中华活页文选.

[4]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马茂元,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岳鹿书社.

初中古诗的阅读与鉴赏 第8篇

关键词:巧妙导入,反复诵读,由诗入画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苏教版选用的古诗词篇目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篇章,蕴含着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以及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为了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效率,广大出海语文教师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各自的岗位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笔者借此平台,浅谈提高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点滴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巧妙导入,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

兴趣是学生探究新知识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古诗词创作时间已经很遥远,许多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探究活动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教学效率同步提高。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事业成功的一半”。所谓心境就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的情绪状态,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通过巧妙导入来培养学生学生审美心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激情导入,奠定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一般而言,教师激情洋溢富的导语可以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为进一步展开师生互动奠定了情感基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对赏析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其二,音乐导入,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音乐是人们丰富感情的旋律,是融合思想与情感的美妙境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引导学生鉴赏杜牧的《赤壁》的导入时,先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全班学生情绪高涨,自然进入审美心境。

其三,画面导入,构筑形象化的情境。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古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恰似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哲理与内蕴。因此,让学生在鉴赏栩栩如生的画面中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境界,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

二、反复诵读,感悟作品的音乐美

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不仅要让他们作品的情境美,而且要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音乐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重读语调以及情感的处理。 古诗词朗读的节奏一般有规律的,诸如五言律诗可分为“二/ 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律诗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 至于重读主要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让学生正确把握节奏上的抑扬顿挫。在情感的投入上,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平仄的高低错落、仄声雄健挺拔、平声流连舒缓”的道理,坚持恬淡自然和深沉悲愤、凄清悲凉与昂扬激越的有机结合。诸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一句中的“难”、“残”两词表达了作者沉重的离别之情,对自身命运的坎坷感到无比失落,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读得深沉悲愤。

三、由诗入画,体验诗词的构思美

构思是动笔之前对创作文学作品的总体构想和设计,只有具备完美的构思,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我国古代作家在创作十常侍往往采取由诗入画构思丰富,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具体化。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 绝不应“高度概括”,而应“充实想象”,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构思优美,作品具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譬如,我在执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鼓励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想象出狂风肆虐的情境。当学生沉浸在狂风席卷大地的时候, 我提出疑问:“作品中的‘我’到底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后顿悟:第一节虽然看上去描写“风”,当象外之意是“人”。在狂风的怒吼下,奔波半生的老人何以堪?国破家亡,客居草堂却被肆虐的狂风所破,胸怀大志而寸步难移的杜甫何以堪?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人学,既没有无“人”的景,也没有无 “人”的物,古诗词作者创作时的构思都注重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佳作时可以通过由诗入画或由内入外等途径,真正体验诗词的构思美。

四、把握意象,感知作品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指艺术创造尤其是诗词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趣味无穷却又难以言表达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的激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诗词意境的惟妙惟肖的再现出来,顺利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深刻领悟作品展示的意象与蕴含的哲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积累,不断提高审美情趣。譬如,我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课,先就引导学生找出全诗的意象,即:作者生动描写的具体事物: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一共十个事物。接着,我提出问题“: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把这十个意象巧妙串联起来的?通过师生互动新的讨论、总结,得出了如下结论:作者以游子的羁旅愁思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最后,我要求学生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把《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描述出来, 切身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初中古诗文诵读鉴赏教学的有效措施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一、诵读教学模式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提倡诵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中学生视觉器官、发音器官、听觉器官等生理方面的发育,而且因为它是一个潜意识下的认识记忆过程,是一个由量变逐渐积累发展到质变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心理层面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再者,诵读能使学生体昧古诗词的音韵和意蕴。古诗词语言的内涵极其丰富,而表达的情感又极为微妙。诗词的内涵与情感仅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须借助诵读,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悟、去想象、去把握。古诗词的显著特点是意境美,而意境美是通过“音韵美”等来实现的。诵读教学模式旨在逐层落实“音读—情读—醉读”,让全体学生在看似简单诵读的基础上进行逐层深入的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唤醒自己的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最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诵读母语可以让我们寻找到本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实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读、诵读, “披文入情”,将外显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不仅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愉悦其心灵,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象等途径,快速理解文本,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古诗词诵读教学模式的具体施教策略

1、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的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下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 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豫和顾虑。

2、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表达情绪的转变。

例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一诗,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3、想象诵读,悟诗情

任何文章的解读都不能离开对情感的把握,有些文章的情感是外露于文字上的,而有些文章的情感则是隐藏在文本深处的。《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是单一的还是富有变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品味深蕴其中的浓浓情怀,读出作者的神韵,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其次要感受诗词形象,学习文化精髓,晓之以理朗读之。这样朗读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洋溢于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然成诵。

4、反复诵读,领会情感之美

每一首诗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究竟是悲,是欢,是喜,还是忧?学习鉴赏时,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整体认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然后才能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情感美。朗读时要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含蓄,读出韵味。如《观沧海》是曹操在追歼袁绍凯旋而归的途中,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以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朗读时,自然应用高亢喜悦的语气,读出诗人的沉浮,读出诗人的豪迈,读出诗人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感,才能引人人胜,激发学诗的情趣。

初中古诗的阅读与鉴赏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古诗词鉴赏,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古诗文教育一般都比较晦涩难懂, 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情绪不高, 效率低下, 有时部分同学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 从而造成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 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努力的营造一种适宜教学氛围, 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用好的“开场白”, 激发学生的兴趣

常说“做好了开头, 这件事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一个新颖的, 精彩的“开场白”, 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就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了。比如在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文时, 先让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然后再问“有谁去过西湖 (即钱塘湖) ?”然后让去的学生描绘一些那里的景色, 然后教师在结合古诗中所描写的予以适当补充, 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如在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文时, 也是先让学生朗读一遍, 然后发问“谁能说说夏末农闲时的意境”, 然后让学生自己结合自身的理解以及诗中所描述的, 简单的描述一下自己所想象的意境, 然后再予以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开场白”, 很容易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为教好这堂课, 打下来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朗读,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一篇古诗词时, 教师应首抓学生的诵读, 让学生先整体诵读一下古诗词, 在诵读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齐读、范读和分组读、交叉读与分角色朗读等几种不同的方式, 此外教师也可以先对诗词进行范读一遍, 让学生听清楚诗词中每个字的正确读音, 然后在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古诗词的大体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 教师还应适当的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蒹葭》时, 里面有一些生词, 因此需要教师先范读一遍,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齐读和分组读。再让学生依据朗读过程中自己的理解来简述一下诗歌中所讲的是什么内容, 这时可能就会有学生单凭字面意思来对其进行讲述:一大片茂盛的蒹葭当中, 有许多露水, 看着想霜降以下, 而在河流的一边有一位佳人, 我想走过去寻她, 但道路却比较漫长, 我想游过对岸寻她, 却发现她好像就在水中央”。在学生讲述完成以后, 教师可以先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 并让其他学生来点评下, 并讲述自己不同的看法, 最后教师在进行最终总结和点评, 这样就能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应用和推广, 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过程中, 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时, 教师可以先放映一些图片, 图片内容可以是江南农忙时的图片, 并配上一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如虫鸣鸟叫, 从而让学生进入到一种接近现实的意境当中, 体会诗人当时内心情感。然后教师再放映事先已经制作好的课件, 课件内容要涉及作者的生平简介, 代表作以及同该诗相关的一些图片和影像, 而且要求学生在观看完之后, 要讲述出该诗的大体意思, 并据此对其进行有效点评。由于这种多媒体教学设备是集声音以及图像和影像等为一体的教学工具, 因此很容易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开展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应该是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来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 并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进而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 从而让整个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比如在学习《木兰诗》时, 可以让学生在通读以及掌握文章意思的情况之下, 将其简单的改编成为一个课本剧, 并选几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 让然后在让台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点评;又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在台上表演, 然后让台下的学生猜他表演的是哪个古诗词当中所描绘的景象。这样就能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 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能动性, 为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这种方法还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提高其自身的语文能力。

五、总结

随着国家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与实施, 古诗文在现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是越来越大。而作为一个初中生, 掌握以及熟知一些古诗文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由于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此比较深奥难懂, 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 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导致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不高。本文就结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对如何做好古诗文教学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责任编辑:龙大为)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下一篇:实验考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