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范文

2024-05-16

《触摸春天》范文(精选10篇)

《触摸春天》 第1篇

一、激情导入, 揭示课题

1.形象描述, 感受春天。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春天景象的影视课件, 启发学生想象并描述春天的情景, 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快乐。 (板书:春天)

2.两相对比, 感受“触摸”。正常人可以通过所有感觉器官, 其中主要是眼睛来感知春天的美丽迷人, 同学们可以快活地参加春游、踏青等课外活动, 体验春天的美好。可盲人用什么方式来感知春天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很独特的课文。 (板书:触摸) 齐读课题。

3.换位体验, 感受盲人生活的艰辛。组织学生做“假如我是一个盲人”的体验活动, 让学生闭着眼睛摸物品, 说出名称, 做完后让学生谈失去光明的不方便和痛苦, 体验盲人的艰辛。

二、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1.多种方法读课文。先自由朗读, 然后指名分段读, 再分组读、齐读, 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认识“畅、磕、弧、翔、权、缤、袅”等7个生字。

2.默读思考, 整体把握内容。

(1) 小女孩安静为什么能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为什么能在花丛中穿梭, 走得很流畅,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呢?

(2) 安静在月季花前用双手拢住了什么?为什么又把蝴蝶放飞呢?蝴蝶被放飞了, 她仰头张望蝴蝶, 她能看到蝴蝶飞吗?

(3)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作者从安静的身上悟出什么道理?

三、细读课文, 想象感受

(一) 安静流连花间。

1.找出描写安静“解摸春天”、“流连花间”的重点句子细细品读。

出示句子:“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思考:安静是用什么方式去感受春天的?

(1) 她用鼻子嗅着浓郁的花香。

(2) 她用手去触摸一棵棵青草, 一片片嫩绿的树叶, 一朵朵鲜艳的花。

(3) 因为她多次在花香中流连, 对每一株花、每一片叶子的位置、形状、大小、香味都了如指掌, 所以她才会走得很“流畅”,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2.安静虽然不能用眼睛观察春天, 但她“触摸”到了春天。你能想象安静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安静心中的春天是美丽迷人的:一片片绿油油的嫩叶, 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有的红似火, 有的粉如霞, 有的白如雪, 有的黄如金, 到处花香四溢, 真是一幅幅美丽春天的画卷。从安静在花间流畅穿梭, 可以看出安静对春天无比的喜爱。)

(二) 安静拢住蝴蝶。

1.学生阅读第2~4自然段, 找出安静用手拢住蝴蝶的句子。

出示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怎样理解“悄然”、“竟然”、“灵性”这三个词语? (抓住“悄然”想象安静是没有声音地拢住了那只蝴蝶;抓住“竟然”想象安静的神奇灵性,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本是不可能的, 却意外达到了;“灵性”说明安静的聪明才智。)

2.为什么作者说安静拢住蝴蝶, “真是一个奇迹”呢?

(一个明眼人都很难捉住蝴蝶, 而一个盲童却靠感觉拢住了蝴蝶, 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3.“神奇的灵性”指什么? (若不是一种神奇的灵性在牵引着她、指挥她, 长着翅膀的蝴蝶怎么会被盲女孩抓住呢?这种神奇的灵性不正是来自小孩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吗?与其说蝴蝶被盲女拢住, 不如说生命的美好被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所摄取、所捕捉了。)

4.找出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的句子认真读一读, 思考并回答:

(1) 安静第一次拢住蝴蝶的感受怎样?

(2) 为什么安静的脸上会充满了惊讶?

5.作者为什么“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想象安静的眼睛虽然失明, 但她心灵的窗户并没有关闭, 她是全身心地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内心世界里, 不仅春天是多姿多彩的, 是明媚动人的, 而且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一位盲童对春天的热爱, 其实就是对生命的热爱, 对生活的热爱, 对人生的热爱。)

(三) 安静放飞蝴蝶。

1.出示句子:“许久, 她张开手指, 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 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思考并回答:

(1) 安静为什么把拢住的蝴蝶放飞了呢? (安静感受到蝴蝶对飞翔的渴望, 对自由的向往, 表现她对蝴蝶的喜爱之情。)

(2) 引导学生观看书上安静放飞蝴蝶的插图, 思考:蝴蝶飞走了, 安静抬头来张望, 她能张望到什么?

(“张望”是指向四周或远处看。安静虽然看不见蝴蝶的飞行, 但是她可以想象蝴蝶飞行的样子。用“仰起头来张望”不仅表现出她对蝴蝶的喜爱和留恋, 也表现出她对飞翔的向往。)

2.找出描写安静心上划出美丽的弧线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此刻安静的心上, 一定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安静的心上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

(“弧线”, 弧形的线条。这里是用来形容安静心中想象的蝴蝶飞走时的画面。尽管安静什么也看不见, 但追随着蝴蝶飞舞的轨迹, 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里, 已经感受到了飞翔的快乐, 人生的美好。)

(四) 作者感悟“生活的权利”。

1.引导学生阅读、品味最后一个自然段。

(1) 从观察安静“触摸春天”, 作者悟出什么道理?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 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是课文的重点句子。从安静的身上, 作者默默地感受到盲童安静对春天的热爱, 对生活的热爱, 对生命的热爱。因而情不自禁, 有感而发: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 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 只要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四、拓展练习, 感悟人生

1.搜集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 读一读她的作品《我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搜集残疾人自强不息, 生命不止的故事。 (例如张海迪、残疾运动员、《千手观音》艺术团演员……)

触摸春天 第2篇

刘升小学四年级:李静雯 《触摸春天》的主人公安静,是一个盲童。但她却能用她的灵性去捉住一只生龙活虎的花蝴蝶。她的灵性,并不是她一生下来就拥有的,而是她在坎坷的人生路上“练”出来的。正因为她是一个盲童,所以她会比常人更加用心去体会大自然。她,是一个多么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女孩啊!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人,有的双目失明,有的双耳失聪,有的因车祸失去了双腿,有的因疾病夺去了双手„„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残疾。有的怨天尤人,报复社会,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自暴自弃,糟踏生命,给亲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些人既可怜又可恨!

世界上也涌现出许多身残志坚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奏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贝多芬曾对命运发出愤怒的吼声:“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该是多美!”

桑兰如铁的性格就证明了“当你微笑时,世界也对你微笑;当你哭泣时,你永远独自一人。”

受伤时的桑兰只有17岁,当她醒来的那一刻,在跳马上凌空翻飞的体操世界已然破灭,但同时她发现了另一个快乐的世界——用微笑唤起人们的爱和信心,用微笑赢得新职业的梦想。用快乐感染别人,是她23岁的青春最闪亮的标签。

我曾经读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也想把这三天光明送给安静。我想她肯定会过的很充实。她可能会去曾经走过的小区,看看五颜六色的花朵,一定会非常高兴;她可能会去书的海洋,阅读许多她喜欢的书籍,在知识的天空尽情的翱翔;她可能会到小溪边散步,看见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一定会发出欢乐的笑声„„虽然三天会很快过去,但是对安静来说却是终生难忘!

我们在生活中也该这样,无论在哪种生存环境中,都要“努力地活着”,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张扬。

触摸习作的“春天” 第3篇

【关键词】习作;课堂练笔;阅读积累;课外拓展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具体表现形式为写作。而学生,最害怕上的课就是习作课,因为绞尽脑汁憋不出几句话;老师,最害怕上的课也是作文课,因为怕学生绞尽脑汁也只能憋出几句话。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爱上写作,让老师爱上教学写作呢?笔者根据自己的习作教学经验,认为应该创设条件,让学生 “多学”、“多读”、“多练”,这样才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以课堂练笔为平台,多学

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效果显著等特点,学生容易习得。

(1)关注课堂小练笔,从课文中学。一节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贯穿始终。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当堂进行小练笔,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学到相应的写作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里,随处都可以挖掘出小练笔的素材。只要我们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多多进行练笔,久而久之,他们的习作能力定会有所提升。

(2)关注课堂小练笔,从同伴中学。课堂小练笔有一个好处就是优秀的学生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当练笔规定的时间一到,教师就会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时,教师往往会让优秀的学生先交流,而那些还处在“困难时期”的学生就充当了听众。在倾听了优秀学生的发言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开自己的思路,从而获得一些写作的灵感;对于那些“困难户”,他们即便把优秀学生的发言一字不漏地写下来,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收获,至少他们也动笔了。

二、以课外书籍为养分,多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读与写的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可见,多读书必定会有益于写作能力的提升。目前,绝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面对浩瀚如烟的书籍,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1)精读书目,以一带多。每一天,都会有大量的新书出版,每一本书都去细细地品味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博览群书的方法。每一个学期,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可以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很多名师,如蒋军晶、张祖庆、周益民等会在各个假期推荐孩子们看一些课外书籍。

我们也可以让全班同学共读一本书,大家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然后用这种方法鼓励学生阅读同一系列的书籍,再扩展到其他类型书籍的阅读。这种以一本带多本的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方向性地去阅读。大量阅读课外书,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仅仅靠课外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大量的积累。

(2)好词佳句,积累为主。为什么有些孩子的写话废话特别多?其原因在于,孩子的词汇量很少,他表达的时候不可能有那么丰富的词语。如果他积累的词语多了,并在写话中学以致用,语句自然就更为流畅和生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是人的记性再好,也不如时常拿笔记录你认为有用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经常从文章中摘录有用的好词佳句。平时遇到一篇好文章,应该多读几遍,把文章的美读出来;哪些词汇用得好,句子写得妙,就把这些好词佳句摘录到自己的“采蜜本”里,进行反复品读,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运用,语言更生动,写的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以课外拓展为实践,多练

有阅读为养分,有积累作保障,还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1)以生活日记为载体,积累习作素材。都说“我手写我心”,虽说学生还是小孩子,但每一个小孩子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拥有自己的生活体验,那么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手段。我们不必硬性规定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可以灵活机动一些。

(2)以交流互评为契机,提高鉴赏能力。不少老师拿起学生的作文,总是改了又改,似乎改的越多作文就越精彩。事实上,老师改的作文早就失去了学生作文的童真童趣,既不是学生作文,也不是教师下水文,成了“四”不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作,并自觉地修改。作文写完后,首先让学生自己修改,并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找几个同学再来评价。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建议、评改中,感悟写作的奥秘——原来这样写更恰当,这样写更生动。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那么就让我们用心地指导,循序渐进地引导,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进步,集腋成裘,一起触摸习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会写9个生字, 正确体味“流连、穿梭、流畅、悄然、神奇的灵性”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懂得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学生缺少生活体验, 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 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 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是课文理解的重点, 也是课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 从生活中、网络中去寻找盲人的生活, 体会盲童的内心世界。

课前游戏:在家蒙上眼睛, 持续半小时。

【教学策略】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这么美丽的景象你是怎样感知到的? (生答)

我们眼中可看到色彩鲜艳的春天, 可是, 我们周围有一部分盲人, 他们什么也看不到, 盲人心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 。

2.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些什么?

3.梳理疑问引入课文。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解开我们心中的疑问吧。

二、自主读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把生字音读准, 把句子读通顺, 还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大家试着说一说。

三、自读自悟, 理解字词

1.再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2.全班交流, 解决字词。

3.快速浏览课文, 文中的安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品析语言, 探究体悟

1.默读文本, 看看课文哪些语句具体描写盲童——安静用手和心触摸春天的。把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 并作批注。

2.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 相机出示语句, 帮助理解。)

“春天来了, 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流连”是什么意思?能说说与“流连”相近的词吗?从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你体会到什么?

3.安静渴望感受这美妙的春光, 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 没有……磕磕绊绊。”

什么是“穿梭”? (让学生演一演) 在我们的印象中, 盲人是怎样走路的?

从这些句子中看出安静在花丛中非常轻松自如, 请大家轻松自如地读读这句话吧!板书:热爱春天

4.比较句子:

(1) 她伸出双手, 在花香的引导下, 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2)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 在花香的引导下, 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读一读, 体会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哪句更好, 为什么?谁能读出这两句不同的感觉?“准确”与“极其准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么准确? (因为她整天……穿梭……流畅……, 同学们善于联系前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板书:极其准确。

指导朗读, 读出心中的那份感动。

5.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深刻?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竟然……奇迹!睁着……抓住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同学们抓过蝴蝶吗? (生答) 为什么没抓住? (飞得快, 追不上) 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 要想捉住一只蝴蝶是更不容易的, 但安静却将蝴蝶拢住了, 真不可思议, 用文中的话说:真是一个奇迹!板书:拢住蝴蝶, 创造——奇迹。

奇迹后面是什么标点?说明什么?这个“奇迹”就是指这个盲女孩身上特有的“神奇的灵性”, 安静的灵性怎么来的?朗读指导:灵性多么令人感动, 让我们一起读出神奇, 读出心中的感动吧!

同学们, 现在你就是文中的小安静, 学着拢住蝴蝶体验一下, 闭上眼睛, 听老师来读。此时此刻, 安静的心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谁说盲人的心中是一片漆黑, 此时此刻安静的内心正经历着什么?体验着什么? (感受春天的美好, 感受到手中这个小生命) 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从来没有过的, 让我们走进安静的心灵跟她一起触摸春天, 感受一下这个契机, 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同学们走进安静的心灵跟她一起触摸到了春天, 再来看看她又是怎样对待这只蝴蝶的。 (生读课文)

许久是多长时间?为什么安静拢住蝴蝶这么长时间? (她舍不得这只蝴蝶) 最后她还是放走了那只蝴蝶, 蝴蝶飞走了, 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张望”是什么意思? (生表演) 此时的安静“张望”到了吗? (因为她是盲童, 她根本看不到) 为什么作者却认为安静“张望”到了? (因为此时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 ……述说者飞翔的概念, 安静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妙, 感受到了飞翔的快乐, 人生的美好)

板书:张开张望

虽然安静的眼睛失明了, 但是她的心灵一定能感受到的, 为什么呢?因为上帝为她关闭了一扇门, 却又在心中为她开启了一扇窗, 这是一扇心灵之窗, 让我们共同祝愿吧!安静她一定看到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次走进安静的内心一起感受飞翔的快乐。 (齐读:在春天的深处……的概念)

6.总结收获, 升华情感。安静是用什么触摸春天的, 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孩?你能从文中找到吗?

世界万物都有生活的权利, 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安静虽然是个盲童, 但她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 感受世界, 她是多么热爱生命呀!在现实生活中,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像安静、桑兰姐姐、霍金一样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的人。

五、深化主题, 总结全文

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描写了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 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 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 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六、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

1.语言积累。课下好好地读读,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实践延伸。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办一期“热爱生命的墙报”。

触摸春天(大全) 第5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2.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我们来做个游戏,整个游戏过程不准睁开眼睛,老师给你们30秒的时间,请把你们的数学课本找出来。

2.时间到,请睁开眼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刚才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短暂的盲人生活体验,就让你们百感交集了,而盲人却要终生面对无边的黑暗,想想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3.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盲童的生活,和她一起去触摸春天。4.板题,读题

二、初读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用心读书,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1——3段,感受安静对春天的热爱。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1-3段,思考,安静是个怎样的姑娘?

三、学习第四段,体会奇迹。)1.指名读第四段

2.安静创造了什么奇迹?(板书:拢蝶)

3.是什么使安静拢住了蝴蝶,创造了这个奇迹?

(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结合课文理解神奇的灵性是指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板书 热爱春天)

4.体会奇迹:蝴蝶在安静的指尖扑腾,闭上眼睛体会,你就是安静,蝴蝶再你手中,你感受到什么?用书的话怎么说?

齐读: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四、感受放蝶

我静静的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音乐)1.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板书 放蝶)2.找出课文中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3.指读并想象安静在张望什么,想些什么,她为什么把蝴蝶放了? 引导:因为安静珍惜生命才放了蝴蝶。(板书 珍惜生命)

朗读

课件出示: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4.齐读第六段,体会这令人难忘的一幕。

五、回归主题,拓展深化

1师:同学们,再这样一个青烟袅袅的早晨,安静用心感悟生命,用手触摸春天,她触摸到得是什么样的春天?我们来给春天加个形容词。()的春天

2.这一幕,也感动了在一旁的作者,他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件显示:张海迪,海伦凯勒,千手观音)

《触摸春天》教学案例 第6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蕴涵的深意。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畅谈春天,激情导入

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看,春天来了,花开了,树绿了。我相信很多同学都用眼睛看过春天,用鼻子闻过春天,用耳朵听过春天。不过,今天我们要和一个小女孩一起用手和心来触摸春天。

2.读课题,用心来读。

3.介绍安静。

生:她是一个盲童,她八岁……还是一个特别喜欢花香的孩子,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指名读,齐读第2自然段)

4.感受春天。

(1)来到花丛的安静,除了闻到花香,还听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让她觉得春天是那样的美好?

(2)师:是啊!安静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却一样感受着春的气息,她知道了:原来春天是浓郁的花香,是柔嫩的小草,是悦耳的鸟鸣,那是因为她热爱花园,热爱春天。正是这神奇的大自然让她也创造出了奇迹。

二、品读语句,感悟奇迹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都有哪些奇迹发生,请勾画出相关语句,并想想:从中你感悟到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交流。

(1)“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指名读,理解“流畅”,就是指动作协调,步履轻盈,通过“很、一点儿”可体会)

她走路流畅与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有很大关系,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出安静的活泼。

(2)“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通过“慢慢”能看出她怕伤害月季花,“极其准确地”说明了她有灵敏的嗅觉,可以看出她的聪慧,她是盲人却能极其准确地伸向月季花,这真是一个奇迹。

(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比较两个句子:

安静的手指合拢,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体会“悄然”“竟然”的意思。

“悄然”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突出了安静拢蝴蝶时的悄无声息。

从“竟然”这个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正常人想要捉住一只蝴蝶都很难,可是盲童安静却捉住了蝴蝶,这真让人不可思议。所以这真是一个奇迹。

(4)理解“神奇的灵性”。“神奇的灵性”就是神奇的力量。这“神奇的灵性”来源于什么?(生自由说)

师总结:神奇的灵性来源于女孩每天在花丛中流连,她热爱春天的花,春天的草,春天的一切,她的身上已有花的芬芳,春的气息。正是她这种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之情产生了一种神奇的灵性,指引她抓住了那只蝴蝶。

(5)学生感受。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安静的感受吧!静静地闭上眼睛,慢慢地伸出手,随着老师的朗读和安静一起做动作,一起去触摸,一起去体验。(音乐起,师配乐朗诵:“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在春天的深处,安静就这样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许久。”)因为平时安静只能从花香中来感受春天,可这一次对她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经历,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睁开眼睛。同桌之间交流交流,说说自己刚才的感受。

三、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

1.指名读。理解“张望”。

海伦·凯勒曾说:“人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视觉,那可能看得更真实,那就是用心看世界。”所以,抬头张望的安静一定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物。想一想,她看到了什么?

3.总结全文,相机板书。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知道安静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了吗?

4.师总结:尽管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追随着蝴蝶飞舞的轨迹,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已经感受到了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缤纷的世界。这就是安静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理解道理,深化情感

1.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

2.课文中谁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所以我们可以说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安静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

3.理解放飞蝴蝶的举动。安静不光告诉我们她有生活的权利,她放飞蝴蝶,是因为她也知道:蝴蝶有生活的权利,蝴蝶也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师总结:同学们,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第7篇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实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篇幅短小精悍, 文笔细腻, 语言简洁, 用词丰富、优美, 意境隽美, 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

【设计理念】

1.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 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

2.让个性化阅读凸显学生个性, 释放生命活力, 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和促进。

3.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 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能正确书写浓郁、流畅、概论、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 懂得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缺少体验, 所以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 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叩解课题, 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天, 谁能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春天。

(学生互动交流)

师:从同学们的描述中, 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目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

师: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 但是他们心目中的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 (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 识写生字。

师: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同桌对读课文, 互相指正、评价)

师:请自学生字, 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练习给生字组词。

(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指导“瞬”字的书写)

3.再读课文, 自读自悟。

师:请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互动交流)

师:请默读课文, 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较为浅显的问题, 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书中画出, 暂时不做讨论)

4.布置作业, 积累词句。

师:请抄写生字新词, 搜集海伦·凯勒的故事。

〔第二课时〕

1.设置情境, 导入课文。

(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断)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对节目的赞美上, 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残疾人的表演)

师: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 真是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 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师: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 你想到了什么?读过课文之后, 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 谈谈读文前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 必不乐学。”播放学生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 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 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品析语言, 探究体悟。

师:自由读课文, 找一找, 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并旁注自己的感受。

(小组内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 相机出示语句, 帮助理解)

师: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她走得很流畅,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师:为什么你认为这是奇迹?有什么感受?

师:请比较句子。

(1) 她伸出双手, 在花香的引导下, 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2)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 在花香的引导下, 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师:读一读, 体会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哪句更好, 为什么?谁能读出这两句不同的感觉?

师 (出示) :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 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师 (提问) :“我”喊出声来了吗?为什么不喊出声?请怀着作者同样的心情读一读。

师 (出示)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师 (提问) :“竟然”是什么意思, 安静本想拢住什么?“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可以用“竟然”说一句话吗?

师:现在大家都是安静, 请闭上眼睛, 伸出双手, 跟着老师的声音来做动作, 想象“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神奇的灵性”指什么?

师 (出示) :许久, 她张开手指, 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 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学生自由读这句话, 读后谈感受)

设计意图:围绕话题, 选择重点, 读中感悟, 以读见悟。围绕“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个话题, 抓住课文中最为关键的词句或段落, 引领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匹配、重组, 从而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 再用融入了自己理解和情感的语言去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呈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

3.总结收获, 升华情感。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 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画像)

师 (随机旁白) :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 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她就是海伦·凯勒——— 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 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 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 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 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 为残疾人造福,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或感悟?请随着轻松的音乐, 打开心灵之窗, 写下自己所思所悟。

师 (出示)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情感、想象、思维和个性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在心境良好的情况下, 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 情感才能真实, 想象才能丰富, 个性才能发展。伴随着轻松愉悦的音乐, 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写一写, 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4.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

师: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抄写下来, 背下来。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我为什么这样教《触摸春天》 第8篇

一、发现的震动—关注“流连”

关于“生命”主题的课文总是显得抽象而又深奥,孩子们因为年龄小、阅历有限,本就难以理解。何况孩子们体魄健全,对盲人的世界没有切身体验。要想走进文本,便需要一个贴近学生阅读体验的切入点。于是我开始一遍遍地读《触摸春天》,一点点地寻找、琢磨。

读着读着,我的脑海浮现出一个带着灿烂笑容的女孩穿梭流连于花间的画面,她的周身被阳光镶了一道耀眼的金边,如折翼的天使。为什么是“折翼”?因为她缺少一双明亮的眼睛。在我们健全人的心中,我们面对生命的缺憾时,常有想法是同情、惋惜。可细细品读几番后,我把“折翼”一词从心中摒弃了,盲童安静没有让我的心头涌起“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悲苦,也没有产生“生活对于我就是无边黑暗”的凄凉与绝望,反而使我被她对春天、对生活的热情所打动。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这样的吗?给我释疑的是作者未被删节的原文中出现的这段话——“我相信,安静没有视觉的世界和我们一样丰富,甚至可能有比我们更丰富的地方,我们用眼睛看到浅绿深红的世界,安静用她的心来感受和理解。安静的面前同样是一个层次分明、浓淡有致的春天。”

二、构建的舒畅—触摸“奇迹”

继续往春天的深处走走,越发觉得“奇迹”一词对于安静的意义。试想,一个盲童捉蝶、拢蝶再至放蝶、望蝶,一系列的事情逐个做来犹如明眼人一样。她在没有磕磕绊绊之前要经过多少次的磕绊,在准确触摸蝴蝶之前要经历多少次的落空?如果没有生活热情的支撑,“奇迹”的创造如何谈起?作者没有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自己内心的震撼,只写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于是在对“奇迹”的构建中,通过交流探讨、体验活动感受安静的聪慧与灵性;通过设置情境对话:“睁着眼睛的小蝴蝶,你为什么不飞走呀?”以及角色想象:蝴蝶在手中扑腾时安静的心情和感受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一层层体会这其中蕴藏着安静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多角度的对话使学生逐渐有所感悟,有的学生说:“谁说盲人的世界一片漆黑?安静的内心世界就是多姿多彩的!”有的说:“虽然她只有八岁,但已经体验到了蝴蝶对生命的珍惜。”还有的说:“安静感受到小蝴蝶强烈的飞翔欲望,就是触摸到了生命的奇迹”……

教师的引领和点拨催生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尤其是当学生把从词句中体会到的情感,投放到文字中读出来,让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时,这就是有情感的朗读。孩子们用充满激情与感动的语言让我们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安静生命中跳动着对生活的热爱,如同蝴蝶身上绚烂的花纹一般,这种热爱不空洞、不缥缈,它落脚在了“触摸”中,并通过一次次的构建,最终在每个人心中沉淀为一个词——奇迹。

三、思辨的悠远—审视自己

为了让孩子体悟到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我在孩子们欣赏《千手观音》的舞蹈时配了一段旁白:“安静的举动让我想到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一群又聋又哑的姑娘。她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是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望,刻苦训练,用变幻莫测的手势,画出一道道优美的金色弧线,勾勒出一尊具有灵性的千手观音。精美绝伦的舞蹈征服了无数观众,也为她们自己创造了一个用心灵感受优美旋律的缤纷世界。”选择邰丽华的事例作为拓展资源之一,目的是引领学生由无色的世界来到无声的世界,感知这些身有残缺的人怎样勇敢地向厄运挑战,创造出一个个奇迹,从中获得情感的认同。同时,我让孩子们交流课前搜集的中外名人创造缤纷生活的奋斗史,以此为索引撩拨起孩子们心头的那根“情弦”。

如果我们的学习总是停留于对别人的感叹中,没有和自己的感情和心灵对照,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因为“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也发现自己。因此,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顺理成章地,我抛出“拥有生活权利的你,要创造一个怎样的缤纷世界?”这一问题让孩子重新审视自己、思考自己。静静的课堂,静静地思索,学生静静地写下发自内心的声音。最后我让孩子们把“谁”变成“我们”,成为“我们有生活的权利,我们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安静到其他身残志坚的人,从个人的“我”到代表所有人的“我们”,学生的感受真切自然,那些透着思考的精彩语言表示学生在诗意的、生命的课堂中得到了成长。

《触摸春天》 第9篇

一、导言引入, 揭示课题

上节课, 我们跟随着盲女孩安静走进了春天, 来到小区的花丛中触摸春天, 初步感受了春天的气息。我想, 安静在触摸春天时, 创造奇迹的那个特写镜头你们一定印象特别深刻。这是一个怎样的特写镜头呢?

二、品析语言, 探究体悟

师:请看———

课件出示:安静的手指 () 合拢, 竟然 () 了那只蝴蝶, 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 () 抓住了。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个无声无息却意味深长的特写镜头。

师:谁能把这个意味深长的特写镜头读完整, 读清晰?请你读一读。

师:读得好!请大家在预习本上, 按顺序把括号中的三个词语默写下来。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生默写, 师巡视)

师: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安静的手指 (悄然) 合拢, 竟然 (拢住) 了那只蝴蝶, 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 (神奇的灵性) 抓住了。

师:对照大屏幕, 自己检查校对, 写错的请马上改正。

师:全对的举手。好,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特写镜头, 把这个特写镜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地刻在心里。

师:我相信, 当你们在读这个特写镜头时, 一定会特别留意其中的一个词。这个词就是———

生:“神奇的灵性”。

师:“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

生1:老师, 我觉得“神奇的灵性”应该是一种特别神奇的力量。

生2:老师, 我读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知道, 盲人的眼睛看不见, 但他们的听力和触觉会特别敏锐, 所以我想, “神奇的灵性”应该是安静所特有的感觉。

师:说得好, 举一反三,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种灵性来源于安静对生活的热爱, 是她特有的一种本领。

师:好, 请大家闭上眼睛, 伸出双手, 跟着老师的读来做动作、想象。

师:我发现你刚才的动作是那么慢, 那么轻,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做吗?

生:怕伤害到蝴蝶。

师:这么慢、这么轻的动作, 也就是句子中的哪个词?

生:悄然合拢。

师: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安静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 她的身上一定是花香浓郁。她就像一位花仙子, 蝴蝶也愿意做她的朋友。

师:是啊!与其说蝴蝶被安静拢住, 不如说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所吸引, 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

师:不错!善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还有不少, 读时令人感觉言尽意无穷。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生找含义深刻的句子, 再小组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接下来全班交流展示时, 各代表小组均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亦能运用“联系上下文, 抓关键词来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等方法来谈感悟、说体会。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0篇

感受春景,读题质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老师动情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例如:

看着同学们灿烂的笑容,老师心花怒放、如沐春风。来,咱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美景吧。

我们多么幸运。多么幸福可以用眼睛观赏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可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叫安静,今天,她将领着我们用手去——触摸春天。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来,再读一读课题。轻轻地触摸,轻轻地读,别把春天吓跑了。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首先。可通过以下问题解决字词: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检查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了没有,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课文中还有一些多音字容易读错,你发现了吗?在屏幕上,红色的字,是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字,你认为在这些红色的生字里,哪个字最难写?它什么地方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打开字帖,通过这一简单的动作,使学生体验到盲人做任何事都不容易。在生活中,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引导学生从盲人的角度看问题,并让学生懂得珍惜生活中的一切,为解决教学难点作铺垫。

触摸春天,感知大意

盲童指眼睛看不见的孩子。一个人眼睛看不见,生活很不方便,常常需要别人帮助。他的内心会怎样?这些人常常会怎么做呢?

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做的?(生读第二自然段)“流连”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待在花丛里不愿意出来。安静在小区的花丛中走来走去,不愿意出来。到了中午,安静的妈妈就叫了:“安静,快回家吃饭了。”安静会怎么做?(生:我不想吃饭,这里的花很香。)又过了一会儿,妈妈见饭菜都凉了,又喊:“好孩子,快回家吃饭了。”这时候安静又怎么做?(生:我不想回来,这里的花太香了。)盲女孩对花香实在是太喜欢,太迷恋了,不愿意回家了。这就叫——流连。

她没有悲观,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来到小区花丛中——享受花香。多好的孩子!安静在花丛中又做了什么呢?(男生读第三自然段)

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安静的眼睛好像能看见一样?(极其准确)这个词找得真准,就像眼睛能看见似的。可别忘了,安静是一个——盲童。她却能极其准确地伸向这朵月季花,真是一个——奇迹啊!这是你们发现的。(板书:奇迹!)接着安静在花丛中又做了什么呢?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女生读第四自然段)作为盲童,安静竟然拢住了蝴蝶,这真是一个——奇迹!你们又发现了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读了几遍课文,你们对课文主要内容一定有数了。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时。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抓住六要素:有哪六要素呀?(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咱们试试看。(课件出示:概括主要内容的思维流程)请一个同学来连一连。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把六要素串联起来的。概括主要内容,串联句子的时候,要适当地加一加,减一减,做一些增删补改的工作。

抓住重点。体会语言

学习安静在花丛中触摸春天的部分,我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边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眼前仿佛浮现出那如诗如画的情景。然后把学生当做盲女孩来采访,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文本有了心灵的感悟,自己再来阅读文章时,就有非常亲近的体会。

在指导朗读时,我没有刻意地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而是带领学生用心去感受文本之美,这样远比单纯地从朗读技巧作指导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是一篇简短的叙事性抒情散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四有”。即有情,有理,有物,有序。

有情。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在课堂上只有教师充满激情。才能以情激情,才能和学生以心换心。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导入和过渡,用示范朗读感染和带动学生用心去感受文本之美。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用激励性和指导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这使语文课堂成为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的平台。使语文课具有深深的人文性。

有理。这主要体现在概括能力的训练点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要掌握不容易。课上,我在让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之前,先让他们回顾自己原来都掌握了什么方法,唤起他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有方法的意识。当然,能说出方法并不代表就会用方法,而且在众多的方法中,该用哪一种方法,需要因文而异。《触摸春天》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常用的方法就是六要素组合法。为了让概括能力还不强的四年级学生能对这种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借助课件把思维流程展现出来,让这个过程可视化,把看、听、说、思、议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这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有物。如果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回过头来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那我认为这样的课不能称之为好课。所以一节好课必须有“物”。这节课我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我们应讲得出一二三来。扪心自问,这节课我教给了孩子读书的方法,教会了孩子如何理解词句,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使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有序。知道了一篇文章,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还有个怎么教的问题,那么就要涉及到上课的条理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第一,感受春景,读题质疑;第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第三,触摸春天,感知大意;第四,抓住重点,体会语言;第五,归纳小结,背诵课文。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没有关注细节。首先,我是用其他班的学生上课,课前没有和学生做很好的沟通。做必要的交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放不开,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其次,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生成性的东西,我处理得还不够好,有待改进。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上一篇: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下一篇: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