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意义范文

2024-06-16

引入意义范文(精选11篇)

引入意义 第1篇

一、流行音乐的概念

所谓流行音乐, 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 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而广泛传唱或欣赏, 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 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 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二、中学课堂流行音乐的现状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各种教学模式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 如洋思的“先学后教”与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 这些模式都统统说明帮助学生开展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已经是大势所趋, 作为音乐课也应如此。可喜的是, 近几年的音乐课加入了很多流行元素的音乐, 这些音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如周杰伦的《西元前》把学生带到古迹文明的祭奠, 让学生回味着古巴比伦的风格;《上海》引起学生对祖辈的追忆, 而且有上海浓汤的风格, 帮助学生了解上海的风情;《骊歌》中融入了京剧的唱腔, 属于京剧新唱, 推广民族文化是国家近几年提倡的民族风, 因为对于今天不断飞速发展的社会, 推广传统剧目也是摆在音乐教师面前的任务之一;《满江红》、《烽火扬州路》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神韵。近些年, 古诗词翻唱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喜欢背诵古诗词, 但是通过音乐的方式却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乐中学, 使得教与学其乐融融。此外, 还有一些好歌以其万丈豪情、激情四射, 使得听众不免情绪高涨, 进而从歌曲中汲取前行的动力, 如《男儿当自强》、《在雨中》、《拯救》等歌曲都属于这种类型。学生在这样的音乐熏陶下, 能够感到自己与音乐并不远, 音乐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音乐。

三、利用流行音乐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学, 故学校教学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生活爆发出火花。”是的, 音乐是一种地球的语言, 几千年来, 音乐是人类文明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因此, 学生对流行音乐很容易接受, 所以对于音乐的学习不缺少兴趣, 与生俱来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而教师就是这块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四、利用流行音乐, 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而不断优化。虽然个别流行音乐不太适合现在的学生, 但是学生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 不同的音乐方式进入课堂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音乐、热爱音乐, 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的需求, 也符合时代的发展。

(一)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在讲授传统乐器———笛子的时候, 我首先让学生拿了他们所能找到的实物, 然后让他们先吹一下, 当然他们吹的声音各不相同, 之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各种笛子的声音, 让学生辨别哪些声音出自什么笛子, 大家竞相发言, 一时间教室“活”了, 接着我又给学生播放了一些好听的乐曲, 由简到难, 让学生仿照着吹, 一节课不知不觉就下课了, 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二) 故事形式

多数人的童年都是从听故事开始的, 通过故事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风情, 于是, 音乐课上我给学生放映了视频———《走进新时代》, 并且把邓小平的生平故事讲给了学生听, 学生通过故事了解了歌词内容, 从而对伟人产生敬仰, 之后学生歌唱这首歌的感情也比之前丰富得多。

(三) 表演形式

学生充满童真, 都善于表演, 只要给他们一个舞台, 他们就可以还你一个惊喜。而音乐与表演的结合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他们塑造热情乐观的性格。例如, 我在课堂上以《塞北的雪》为例让他们想象下雪的情景, 然后让他们表现看到雪的表情、动作, 这样, 一节课如画如诗般地结束了。其中,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等。

总而言之, 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由于教学形式无止境, 故教育乐趣无边界。

摘要:2001年至今,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 素质教育又再一次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流行音乐作为众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进入了中学音乐教材, 体现了教育领域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中学音乐教育渐渐地开始进入了异彩纷呈的时节。

引入意义 第2篇

将儒家思想引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胡婧婷(川北医学院 纪委,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许多关于道德和法的理念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其注重从思想根源上预防犯罪。对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来讲,只有从思想源头上有效遏制违法犯罪意识,从根本上树立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和守法意识,从而让大学生远离犯罪。引入儒家文化,充实大学生法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儒家文化;法治理念;大学生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43-02

当前我国大学生犯罪形势令人担忧,犯罪数量逐年递增。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四川省南充市部分高校进行了调研,在该市大专院校较集中的顺庆区,根据顺庆区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数据显示,自以来至,当地在校大学生犯罪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且近两年数量明显增大。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可知,在校大学生犯罪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盗窃类犯罪逐步扩散到了校园生活的各种层面,并呈现出愈加暴力化的趋势。大学生犯罪形势严峻与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种种缺陷密切相关,很多学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形式过于僵化,未认识到造成大学生法治理念淡薄源头在于新形势下青少年法治理念和守法意识的难以树立,而只是单纯对学生进行法律灌输,造成教学内容过于单调,针对性弱,效果差。特别是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而教育资源的投入与管理却不能跟进,导致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重灌输知识而轻塑造法治理念的矛盾进一步凸现。

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的差异、学校教育的欠缺及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在价值观上极易产生消极、彷徨的倾向。因此,如何从思想根源上入手,健全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建立弹性完满的精神架构成为当代大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对大学生教育工作者来讲,我们必须打破固有教育模式,将文化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法治教育和预防犯罪的工作中来。而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正是我们可以大加利用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对其进行灵活运用,让其重要作用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得到充分展现,将非常有益于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塑造,同时,对大学生法治意识与个人修养的提升同样意义重大。

一、儒家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儒家文化以人性论为根本,提倡仁爱,认为法律存在的前提正是对人性中“恶”的因素的合理制约。而法律本身也蕴含了仁义和公正的理念,其目标正是构建一种仁政、德治和礼治相辅相成的社会。儒家文化的最大特色也在于对“仁”的追求,而这种关于“仁”的价值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关爱与尊重他人,宽容看待社会各种矛盾和现象不谋而合。因此儒家文化对我们构建对法治理念的追求与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但受我国长期以来“重学历、轻素质”的教育定式和持续增大的就业压力影响,很多大学生只看重考试成绩和就业机会,往往忽视了自身法治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大学生在进入强者如林的大学校园后,由于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起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质疑,心理极易产生失落感,进一步发酵为不健康的嫉妒、报复等心理障碍,加之社会不良习气的诱导和盲目追求物质享受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人生观发生偏离,价值观发生扭曲,进而做出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而儒家文化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不端行为具有纠正作用,儒家文化在这一领域的重要作用非常值得现在的教育者借鉴与开拓。

信是儒家文化的另一核心要素,儒家提出人无信不立,提倡一诺千金,诚信待人。儒家倡导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摆脱小我的局限,崇尚自强不息。当今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经济的持续繁荣带来了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但一些人抛弃诚信原则,从而导致社会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对正站立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们必然带来思想冲击,对大学生来说,如何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洪流中正确树立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更显得十分重要。对此,儒家文化为我们开出了良方,儒家君子“言必信,行必果”的社会责任意识应成为大学生深化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从儒家文化中汲取精华,加强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竞争和协作意识,建设互助友爱的校园环境,进而全面建立守法护法的法治环境。

二、儒家文化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大学生犯罪

儒家认为,犯罪现象主要是因人的贪欲而起,贪欲意味着道德的丧失,从而削弱了人遵守法纪的自律能力。同时,道德也正是预防犯罪的重要防线,道德意识的增强对人们遵纪守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如今中国法治社会构建过程中,情、理、法的冲突成为一个阻碍,而儒家文化也对此给出了答案,儒家所倡导的“先教后刑”,通俗的`说法就是通过做教化工作能达到的目的,则不诉诸法律。儒家历来认为提升道德品质、培养自律能力是预防犯罪的关键。(教育论文 )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道德教化在儒家预防犯罪理论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因此,利用儒家文化来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要重视借鉴道德教化对法治理念培育和预防犯罪的重要作用,切不可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机械地切割开来,作为互不干涉的两门课程来进行推进。只有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密切联系,有机结合,才能在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许多大学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律条文的教导,重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惩罚机制及程序规定,往往忽略了学生犯罪思想产生的根源,因此不能做到对症下药。对大学生道德情操、个人价值观的培养要么完全忽略,要么重视不够,导致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校园中泛滥,特别是个人主义思潮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突出,很多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奋斗、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过于强调竞争意识,甚至为达成目的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这类现象在当今校园中并不鲜见,并且为今后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埋下祸根。而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义利观可对社会不良风气诱发的过分重利等观念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抑制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善待他人、互相理解的精神风貌,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以及不正当竞争引起的违法犯罪事件。儒家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内涵及其对预防犯罪的重要作用,儒家认为道德教化首先能完善人格,因此能预防犯罪,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道德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有良好的自律能力,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去犯罪。总之,通过儒家文化来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预防犯罪、促进和谐。

三、儒家文化有利于改进大学法治教育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大学法治教育理念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迪,并且还要看到儒家文化对我们进行法治教育的具体方式与手段也有许多可供参考的价值。儒家文化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勾勒出了一个非常系统的蓝图,并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开展法治教育,先要学“礼”,在这里,我们可以转换为今天所讲的“学法”。儒家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只有通过学法,让大学生直接、具体掌握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定,同时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标准,用现代法律语言来表述就是要明白“罪”与“非罪”的界限。然后要约之以“礼”,在此可以转换为我们今天所讲的“守法”。在学“礼”之后还必须有一个由他人以礼对修己者加以约束的阶段。完成外在制度与行为规范的内化,自觉地循礼而行,此时“礼”就不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规范,而是自我行为准则。随着礼由外向内的转化,从而实现自觉“护法”,法治的原则和精神也不再是个人遵守的规则,而成为全社会都要普遍遵守的自觉意识。

从纵向上厘清了法治教育的步骤,我们还要从横向上扩展法治教育的方式。我们在大学中开展法治教育,必须要认清阻碍大学生法治理念形成,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源。在许多大学生犯罪的案例中,被告人把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作为衡量个人价值实现的尺度,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是诱发他们去犯罪的根源。为此,我们的法治教育必须与思想道德教育同步推进,用儒家传统道德理念来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淡化个人荣辱得失,这样才能让他们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人生的发展才能不偏离正常轨道。正如儒家所讲,礼教能“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其中“绝恶于未萌”正是强调道德教化对犯罪防患于未然之功效。另外,在开展法治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只有让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调整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促使大学生形成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义利观,才能对预防犯罪产生积极的作用。

儒家文化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迪就是,道德和法是可结合的,也是应当结合的,法应该用道德予以补充,而法治的发展也需要道德来推动。大学生在充满竞争意识的当代社会关系中,既要认识到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展现自身价值,促进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也要冷静对待竞争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学会宽容待人,更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在与他人的相互合作中谋求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当大学生们都能把“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儒家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违法犯罪自然就离他们远去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法治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朱熹。四书集注[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羁押必要性审查引入公开听证的意义 第3篇

一、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不仅承担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职责,同时还具有指控犯罪的职能。实践中,检察机关在办案中更多的把精力集中于追诉犯罪,而对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积极性不高,基至将羁押当成严惩犯罪的重要手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变更强制措施的申请置之不理。在检察机关单方面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模式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关押状态,心理充满了恐惧、紧张,很难有自己的话语权,命运只能任由检察机关主宰。引入公开听证制度,可以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发表意见,为自己赢得变更强制措施的机会。同时,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人士等案外人员发表的意见,会帮助不具有变更强制措施条件的当事人进一步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从而自觉接受审查和审判,减少看守所的管教难度。

二、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的主体地位

以公开听证的方式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可以为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间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被害人通过叙说犯罪过程,听取加害方诚恳悔罪、真诚道歉,以抚平心灵创伤,有利于消除被害人和加害人的敌对情绪,促进矛盾解决。同时,听取被害人对变更强制措施的意见,既有利于检察机关做出正确决定,也能够有效避免被害人对检察机关办人情案、关系案的质疑,从源头上预防涉检信访和其他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三、有利于体现司法权威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程序公正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外羁押实行逮捕与羁押分离的制度,逮捕只是一种紧急约束或强制性到案的措施。逮捕仅意味着较短暂的羁押,一般在24小时以内,最长也不得超过72小时。在逮捕的法定时间外,如果需要继续羁押,应立即将犯罪嫌疑人送交法院,由法官决定是否继续羁押。例如,英国要在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24小时后带到治安法官面前,其间警官每隔9个小时还要对继续羁押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而在我国,逮捕和羁押没有明显区分,逮捕即意味着羁押。《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但对后续具体程序规定并不明确,没有赋予当事人申诉权,造成了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决定权在检察机关,当事人很难参与其中,出现程序神秘化、控辩失衡化的局面,这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而引入公开听证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检察权滥用对人权的侵犯,以公开促公正,使更多的人免受不当羁押,以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树立司法权威。

四、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

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开展公开听证,表面上可能会增加检察机关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司法资源,但实质上却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一方面,关押一个犯罪嫌疑人,需要投入大量的警力、物力和财力,而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可以增加变更强制措施的适用率,相应地减轻了监管负担,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小当事人上访概率,减少因处置信访投入的司法资源。另一方面,以公开听证的形式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可以有效避免错误羁押,从而有效避免高额国家赔偿。更重要的是,人的自由是宝贵的,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因此,不能把害怕增加负担作为拒绝以公开听证的方式开展羁押性审查的理由,让不应羁押的人失去了变更强制措施的机会。

后续计量概念界定及引入的现实意义 第4篇

一、后续计量概念的界定

会计计量被认为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环节,是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并通过一定的计量方法,确定应予记录和报告的各会计要素金额的过程。按照现代资产计量理论的要求,应从完整的时空观来反映企业资产(或负债)的价值状况,从时间维度来说,会计计量可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时至今日,至于什么是后续计量,理论界与实务界并没有达成共识。

美国FASB在1984年12月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仅指出了会计计量的概念,即“对于一项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和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取消的变动。”并没有直接涉及后续计量的概念;财政部有关专家认为,后续计量更侧重于衡量和确定该交易与事项的货币数量在初始计量后的变动情况;而葛家澍教授将后续计量看成是抛开前一次计量后重新开始的计量。显然,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对后续计量进行统一界定。笔者认为应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后续计量进行界定:

(一)对于后续计量的内涵。依据笔者的理解,后续计量应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后续计量是指,资产或负债取得或发生后,对于其后发生的变动予以的计量。财政部有关专家的意见可以看成是广义后续计量。FASB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广义后续计量的思想。狭义后续计量是指,资产或负债取得或发生后,对于其后发生的变动予以的新起点计量,这种计量与前一次的计量结果没有任何关系,是完全抛开前一次的计量。葛家澍教授的观点则可以看成是狭义后续计量。

(二)对于后续计量的外延。从计量时间来说,后续计量不仅包括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的定期计量,还包括平时对于资产或负债变动予以的不定期计量,如按月末对外币资产或负债因汇兑损益进行的调整;从计量属性来说,后续计量作为会计计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也是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要素组成。因而为了实现后续计量的目标,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计量属性。

二、引入后续计量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很好地履行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会计职能在不断扩展,然而反映(核算)和监督一直被看作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职能要求会计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与财务真相的。那么会计是如何履行反映职能的呢?这就需要借助文字说明和数字描述,其中的数字描述就是指的会计计量。由于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经济事实也是这样,那么会计对于经济事实的计量理应是动态的。这就客观上要求会计计量必然要经历初始计量阶段,即对资产或负债的取得或发生的计量,后续计量阶段,即对资产或负债初始计量后的变动予以的计量。后续计量是对会计要素取得或发生后的价值进行的重新修正,反映了现实经济环境下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

(二)有助于会计计量目标的实现。会计计量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手段,会计计量目标应该与财务报告目标具有一致性。新会计准则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义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新会计准则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放在财务报告目标的首位,那么财务报告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需用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按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所指出的,决策有用信息是能够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用以评价预期现金流量、时间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这类信息应具备相关性(包括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和可靠性(包括中立性、可验证性和如实表达)两个主要质量特征。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即使是经公允价值初始计量后的信息,也难免会成为历史信息,决策相关性会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对初始计量信息进行修正,后续计量因而成为一种需要。通过对初始计量信息的重新修正或不断修正,所提供的是能够反映价值变动的动态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较好地揭示外界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更具备及时性、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这无疑将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顺应资产负债观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这在会计准则制定或修订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会计准则的制定除要遵循一定的概念基础,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外,还要以特定的会计理念为指导。收益计量理论是一种会计理念,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在会计准则制定时,应当以其中的一种理念为指导。美国FASB于1980年12月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SFAS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标志着FASB公开宣告偏好资产负债观而非收入费用观。这一举动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纷纷效仿。为了实现会计的国际趋同,我国新会计准则也引入资产负债观,即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总是首先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和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收益。后续计量是对经初始计量后价值变动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的新起点计量,不仅要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进行反映,而且要对因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损益进行反映。可见,后续计量是顺应了资产负债观的客观要求。

引入意义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校园新闻”环节 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与“练”有机结合,结合专业课程创建实践平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状况。《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力度,五分钟的“校园新闻”环节算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一、“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所谓“校园新闻”,指的是利用课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课下收集到的新闻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校园新闻”可以是从各类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许没有“原创”,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所发布的“新闻”必须是自己发现、观察、采访得来的内容。“校园新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可以辐射到周边、社会。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通过这样的流程来进行:

第一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关心身边的大事,留心周围的小事,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并做好信息记录。随身携带小本、移动设备“备忘录”、录音设备留言、视频拍摄影像——记录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将材料拿到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当堂给予点评,点评时结合课程所学理论,从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报道思想、采访准备、提问技能、新闻语言等方面对“新闻”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设置“校园新闻”环节的作用

实践证明,“校园新闻”环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观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认真思索、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客观事物及其变动加以记录,自然地养成思维的应变状态。当然,培养学生“新闻嗅觉”的途径不仅仅只局限于该环节,但它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广电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会说话、会提问的记者面对新闻事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受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让受众不知所云,阻碍信息的交流。“校园新闻”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新闻”,从最初不标准的新闻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闻语言,其口语表达基本功在不断提高。

再者,调动了学生学习新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新闻”环节是新闻采写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切入点,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教师授课变为课堂交流,让学生找“新闻”、说“新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对“新闻”进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师适时点评、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实效。该环节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从思维常态到思维活跃状态的过渡,在思维的转承启合中将学生引入教学,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自主地发现“新闻”、分析“新闻”,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比单纯讲采写理论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程中加大实训的力度。“校园新闻” 环节的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尝试,使学生带着真实的采写任务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培养其新闻实践能力。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将“校园新闻”环节长期坚持下来,通过连续对几届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也得到训练。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学生,高职高专新闻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校园新闻”环节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将理论与实际挂钩,将课堂与现实结合,将教学与案例整合,将教室和媒体联合,将学生和社会连接,正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金松林.新闻采写能力型课堂的建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2]易志文.《新闻采写》课“讲—说—练”参与性教学的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吴琼.浅谈高职高专《新闻采访》课程的学习情境开发[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endprint

【摘 要】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本文通过介绍“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含义、作用,从实践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设置该环节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 “校园新闻”环节 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与“练”有机结合,结合专业课程创建实践平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状况。《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力度,五分钟的“校园新闻”环节算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一、“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所谓“校园新闻”,指的是利用课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课下收集到的新闻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校园新闻”可以是从各类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许没有“原创”,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所发布的“新闻”必须是自己发现、观察、采访得来的内容。“校园新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可以辐射到周边、社会。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通过这样的流程来进行:

第一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关心身边的大事,留心周围的小事,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并做好信息记录。随身携带小本、移动设备“备忘录”、录音设备留言、视频拍摄影像——记录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将材料拿到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当堂给予点评,点评时结合课程所学理论,从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报道思想、采访准备、提问技能、新闻语言等方面对“新闻”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设置“校园新闻”环节的作用

实践证明,“校园新闻”环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观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认真思索、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客观事物及其变动加以记录,自然地养成思维的应变状态。当然,培养学生“新闻嗅觉”的途径不仅仅只局限于该环节,但它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广电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会说话、会提问的记者面对新闻事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受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让受众不知所云,阻碍信息的交流。“校园新闻”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新闻”,从最初不标准的新闻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闻语言,其口语表达基本功在不断提高。

再者,调动了学生学习新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新闻”环节是新闻采写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切入点,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教师授课变为课堂交流,让学生找“新闻”、说“新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对“新闻”进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师适时点评、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实效。该环节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从思维常态到思维活跃状态的过渡,在思维的转承启合中将学生引入教学,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自主地发现“新闻”、分析“新闻”,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比单纯讲采写理论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程中加大实训的力度。“校园新闻” 环节的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尝试,使学生带着真实的采写任务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培养其新闻实践能力。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将“校园新闻”环节长期坚持下来,通过连续对几届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也得到训练。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学生,高职高专新闻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校园新闻”环节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将理论与实际挂钩,将课堂与现实结合,将教学与案例整合,将教室和媒体联合,将学生和社会连接,正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金松林.新闻采写能力型课堂的建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2]易志文.《新闻采写》课“讲—说—练”参与性教学的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吴琼.浅谈高职高专《新闻采访》课程的学习情境开发[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endprint

【摘 要】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本文通过介绍“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含义、作用,从实践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设置该环节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 “校园新闻”环节 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与“练”有机结合,结合专业课程创建实践平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状况。《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力度,五分钟的“校园新闻”环节算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一、“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所谓“校园新闻”,指的是利用课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课下收集到的新闻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校园新闻”可以是从各类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许没有“原创”,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所发布的“新闻”必须是自己发现、观察、采访得来的内容。“校园新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可以辐射到周边、社会。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通过这样的流程来进行:

第一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关心身边的大事,留心周围的小事,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并做好信息记录。随身携带小本、移动设备“备忘录”、录音设备留言、视频拍摄影像——记录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将材料拿到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当堂给予点评,点评时结合课程所学理论,从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报道思想、采访准备、提问技能、新闻语言等方面对“新闻”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设置“校园新闻”环节的作用

实践证明,“校园新闻”环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观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认真思索、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客观事物及其变动加以记录,自然地养成思维的应变状态。当然,培养学生“新闻嗅觉”的途径不仅仅只局限于该环节,但它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广电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会说话、会提问的记者面对新闻事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受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让受众不知所云,阻碍信息的交流。“校园新闻”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新闻”,从最初不标准的新闻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闻语言,其口语表达基本功在不断提高。

再者,调动了学生学习新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新闻”环节是新闻采写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切入点,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教师授课变为课堂交流,让学生找“新闻”、说“新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对“新闻”进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师适时点评、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实效。该环节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从思维常态到思维活跃状态的过渡,在思维的转承启合中将学生引入教学,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自主地发现“新闻”、分析“新闻”,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比单纯讲采写理论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程中加大实训的力度。“校园新闻” 环节的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尝试,使学生带着真实的采写任务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培养其新闻实践能力。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将“校园新闻”环节长期坚持下来,通过连续对几届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也得到训练。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学生,高职高专新闻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校园新闻”环节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将理论与实际挂钩,将课堂与现实结合,将教学与案例整合,将教室和媒体联合,将学生和社会连接,正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金松林.新闻采写能力型课堂的建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2]易志文.《新闻采写》课“讲—说—练”参与性教学的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引入意义 第6篇

一、“流程审计”的内涵

“流程审计”是基于企业组织形态从以“职能管理”为中心向以“流程管理”为中心的转变而产生的一种审计方法。它是在充分理解业务流程的前提下, 通过规范化的手段, 评价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 发现影响企业控制管理和运作效率的不利因素, 提出改进建议, 为企业增加价值。目前, 流程审计广泛地运用于国外大型经营机构, 特别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中, 它是“流程再造”理论与“受托责任”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完美结合。

二、企业采用“流程审计”的必要性

1. 流程审计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客观需要。

作为企业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 内部审计的作用取决于前两道防线的职能发挥;内部审计的方法也需要与企业整体的经营运作和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以往人们仅关注某一项操作的合规性, 某一项业务的风险。近年来, 人们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一个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的风险, 有的相互叠加放大, 有的相互抵消减少。因此, 企业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考虑风险, 必须根据风险组合, 从贯穿整个企业的流程看风险, 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 (ERM) 要求企业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风险管理流程, 这为“流程审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流程审计是目前企业流程再造的现实需求。

目前, 企业大多采取以部门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机制。在部门本位主义、利益关系的制约下, 总是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 以致在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产品创新、交易处理、风险管理、内部协调等方面存在种种冲突和弊端, 企业内部经常出现“被一根绳子绊倒多次”的情况, 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都大打折扣。

上述现象的存在原因很多,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未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梳理。目前, 很多大型企业以流程再造为突破口, 对内部业务流程和运作流程进行优化和完善, 提高自身竞争力, 而“流程审计”在其中大有作为。有人形象比喻传统的经验审计好比“中医号脉”, “流程审计”好比“全身体检”。显然, 全方位的“体检”更为全面、准确, 有利于“对症下药”。

3. 流程审计是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规避审计人员风险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财务审计, 合规审计导向下, 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关注的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重大违规和舞弊事项, 缺少对业务流程系统、全面的了解, 时常感觉自己跟不上业务发展和流程的变化。“现代内部审计之父”索耶曾说过, “评价内部控制流程是审计人员的魔杖, 是审计工作价值体现, 是审计人员迈向其他行业的敲门砖。”流程审计有助于审计人员熟悉业务变化, 提高自身素质, 继而成为流程控制的专家。同时, 流程审计还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审计人员由于重点选取不当而带来的检查风险。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流程再造中的优势

目前, 国内企业都非常重视业务流程的再造, 无疑对企业进行“流程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而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企业内部重要的控制管理环节, 作为直接接触业务经营前线的渠道, 在促进企业流程持续、动态的改进和优化过程中, 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首先, 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 决定了审计的目标和流程再造的目标是一致的。尽管“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仍是当前内部审计首要目标, 但股东、社会和员工对企业的要求除了“保值”还要“增值”, 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如何实现效率优先, 如何降低不必要的协调成本, 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这些都是股东和社会对企业新的要求, 也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现实的问题。

而流程审计正是通过揭示、反映经营管理和内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风险、弊端、缺陷及不足, 并通过督促整改, 减少无效的或不增值的活动, 从而促进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很显然, 流程审计目标与股东、社会对审计人员期望要求是一致的, 其核心都是提升企业价值。

其次, 相对于业务经营部门, 审计部门与企业的业务拓展、管理都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有利于其对流程缺陷的主动和充分揭示。同时, 在有效公司治理下, 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也有利于其发现的流程缺陷得到及时地改进。

三是审计部门的视角涉及企业各个方面, 这有利于发现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各信息系统以及纵横向机构之间的运作管理、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持续的、动态的、宽广的监督检查机制, 能够从系统、整体、全局的角度审视流程缺陷, 并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发挥建设性作用。

四是审计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在查找流程缺陷方面具有其他人员所不具备的职业敏感性。同时, 经常性的监督, 也使得审计人员能够对流程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合理判断。

四、目前企业流程缺陷及“流程审计”着力点

企业流程再造, 就是要对内部不适宜的运作流程进行彻底、持续、动态地改变和优化, 以实现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和价值最大化。如果说战略决定“做正确的事”, 那么流程则意味着“正确地做事”。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在流程再造方面已迈出了坚实一步, 不仅对微观层面的业务、产品流程以及内部运作、管理机制予以优化、调整, 而且借助改革、公开上市、战略转型之机, 对企业的治理结构、经营文化、服务理念进行重新设计、塑造、引导, 从客户的视角、市场的导向、效率的角度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审视, 收到了很好效果。

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本身固有的机制缺陷, 部分管理人员仍存在“重业务, 轻管理”传统观念, 关注的是“企业不要出事故”, 而非“改进企业运作效率”, 对流程方面问题“置之不理”、“视而不见”, 导致很多问题屡禁不止, 影响企业内部整体运作和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从目前情况看, 企业业务流程主要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

一是管理环节太多, 流程周期过长, 不仅重复劳动, 效率低下, 而且不易明确责任;二是流程的设计未能充分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缺乏差别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流程。一些业务流程是为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满足人员管理的需要设置的, 有时考虑“安排人的需要”比“安排事的需要”更多, 而客户需要的完整业务流程常常被割离开来。尽管进行了很多改革, 但往往局限于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 部门设计和职责划分并没有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先机构调整, 后连接流程”还很普遍;三是各流程间彼此协调不够, 甚至存在冲突。企业业务流程往往由各个经营管理部门自行制定, 很少从整体上去检讨流程的合理性和服务的有效性, 彼此间缺少衔接和有效协调, 存在重复和冲突;四是缺乏统一的信息流程, 系统整合性较差, 以致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和不便。

针对上述缺陷和不足, 审计人员应该将流程链条是否过长、繁琐, 是否适应市场以及客户需要, 是否合理、经济、高效, 流程设计是否把握了业务发展和风险的平衡关系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并从以下方面分析现行业务流程的问题:一是寻找现有流程中增加管理成本的主要原因, 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的环节, 分析现存业务流程的功能、制约因素以及表现的关键问题;二是根据市场、业务、技术变化的特点及企业的现实情况, 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 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的切入点;三是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客户对产品、服务需求的变化, 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各环节的重要性重新定位和合并、排序、删减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

五、“流程审计”中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要能够及时发现、揭示企业各类流程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端, 并能提出合理的、有操作性的流程改进和优化建议, 有效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全面风险管理, 必须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尽快转变审计理念。当前企业制度改革、技术创新、流程优化、产品升级, 审计难度逐步增大, 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运作, 管理范围广、幅度大、层级多, 对审计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审计人员必须尽快适应这一变化, 及时调整审计视角, 要紧紧围绕企业战略和目标, 争取在风险管理、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要密切关注企业发展趋势和内外部动态。企业流程再造是一个使业务流程自觉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审计人员要具备、并不断提高捕捉流程弊端和缺陷的能力, 就必须对企业的市场、客户、产品、服务、区域环境、工具渠道、运作方式、管理模式予以足够的关注, 只有了解了各类流程的基本程序和关键环节、控制点, 才有可能结合各类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 及时识别、评估流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提出流程改进、优化或再造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建议。

三是要善于利用前两道防线风险防控的成果。大型企业资产规模大, 业务杂, 机构多, 管理层级也多, 仅靠审计人员现场检查无法对企业的情况有全面、客观的了解。要做“流程审计”, 审计人员还要善于利用前两道风险防控成果, 如企业经营部门及合规部门的自查报告, 促进经营部门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同时善于分析研究企业自查报告中问题背后隐藏的流程缺陷, 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实质, 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度、机制、体制等层面的建议, 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广层面上取得有效成果。

引入意义 第7篇

一、引入新潮音乐,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在讲授传统音乐时, 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 对作品的理解相对简单。比如我们欣赏陕北传统民歌《走西口》, 介绍作品产生的年代背景、流传时间的久远, 讲解悲怆委婉的旋律结构、如泣如诉的歌声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会使学生在欣赏中体味那个年代背井离乡谋生的艰辛, 引发对那个年代爱情表达的联想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并且随着赏听作品的结束, 似乎就已经完成了一般的教学程序。而新潮音乐则可以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音乐作品使聆听者在欣赏中产生更宽泛的联想。我们同样还说《走西口》, 但这里讲的是陈其钢的“为17件弦乐器而作”的《走西口》。乐曲开始, 在精心编织的新奇而凄凉的背景下, 民歌《走西口》的动机隐约浮现, 欲说还休, 把人们引到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伤感中。中间, 旋律跌宕起伏, 音型的变化, 不同乐器技法的展现, 民歌主题的多次出现, 悠然起伏的琶音都给人以遐想的刺激……最后, 大提琴依依不舍的啜泣把听者又拉回了伤感失落的现实世界, 乐曲恢复了一开始的苍凉和平静。乐曲引发了听者的联想思绪。这种联想已不单单是歌词中所表达的送哥哥走西口的离别倾诉和让人心碎的叮咛, 也不仅仅是听者在歌词引导下的简单联想, 而是在17件乐器演奏出的浑然乐曲中, 进而联想到当时苦难的人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无奈, 无奈中的走西口, 对走西口路途的想象, 送哥哥走西口的思恋心情和嘱托, 对哥哥走西口的未来憧憬, 憧憬哥哥早日回到家门口。

二、引入新潮音乐, 可以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作品

我们在欣赏谭盾的音乐作品《地图》中, 既有《傩戏与哭唱》《打溜子》反映湘西人家婚丧嫁娶风俗仪式的场面, 也有《飞歌》中苗家女子与大提琴的对话, 还有《石鼓》中的石头敲击、摩擦奏出的不同节奏和音高……这些原生态的音乐元素被谭盾采集回来, 进行有机地整合, 以大提琴贯穿始终, 把湘西原生态的音乐和最现代的交响乐融合在一起, 配以大屏幕上的音乐画面一同展现给听众, 它促使听众在耳听目视中不再囿于一曲或一段原生态音乐的乐曲欣赏, 而是从立体的、外延的、极富想象的角度去欣赏。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 在这里变得悦耳动听, 有了极大的吸引力, 像是在音响、视频里注入了某种特殊的气质。应该说是谭盾的“寻根的路子”使他恰当地选择了这些民俗文化中的音乐元素, 使它们具有了生命力。这就是新潮音乐的魅力, 它会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欣赏新潮音乐作品, 从中愉悦自己, 提高自己。

三、新潮音乐中的许多作品很容易被学生接纳, 并在接纳中达到美育的效果

首都师范大学的冯兰芳老师在《现代音乐与大学生》一文中说:“音乐是大学生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大学生们始终关注着音乐创作的发展与变化。而今, 关注音乐的不仅是音乐专业的学生, 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也对音乐表现出了更高的热情。他们认为音乐不仅是文化现象的体现, 同时也是时代与社会变革中的产物, 是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 大学生们所欣赏的音乐种类不再只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古典音乐’, 各种‘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等也都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尤其是近几年来, 大学生们对‘现代音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这类音乐, 在关注音乐本身的前提下, 还关注这种艺术形式在历史变革中的发展, 以及关注作曲家使用的音乐物质材料和语言等。同时, 他们也表现出了对这类音乐渴望深入了解的欲望。”

新潮音乐的作曲技法和表现形式, 应和了青年大学生追求时尚、思想前卫的心理。中西乐器的融合、视听效果的同时展现, 把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听众受到了心灵的震颤, 他们会沿着作品的旋律, 去思维想象, 接受音乐艺术美的洗礼, 享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因为新潮音乐作品已不是传统音乐元素的简单重复、或原生态音乐的简单再现;也不是纯粹的西洋音乐的展示、西洋乐器对中国乐曲的演奏或中国民族乐器对西洋乐曲的演奏。而是将古老的中国文明与现代的西方文明相互交融在一起, 创造出的各种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这其中产生于同现代在校大学生几乎是同龄的许多新潮音乐作品, 以其全新的表现形式、深邃丰富的内涵、必然会被在校大学生们欣然接纳。大学生也会在接纳中受到教育, 在受教育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

音乐鉴赏课是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实施音乐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最为普及与直接的课程, 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为基础来进行教学。鉴赏课上要使用的音乐作品的选择, 是关系着鉴赏课能否达到音乐美育的目的的关键。新潮音乐作为在一个时期出现、有着共同的特征而又不同于同一时期传统音乐的音乐现象, 说到底还是一种文化。对于这种音乐文化,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作品的技法、表现手法和方式有悖于人们习惯中的传统, 或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就一概否定。但也不能以“新”概全, 是“新”就好。新鲜事物同样需要一定的成长期。我们应该相信, 新潮音乐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日趋成熟、日臻完美, 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爱。我们在普通高等学校鉴赏课中引入新潮音乐, 也不会停留在尝试的水平。一定会在引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中更深入地了解新潮音乐, 在指导学生们的课外活动中进一步读懂新潮音乐, 也一定会让更多的新潮音乐作品进入普通高校的音乐鉴赏课堂。

摘要:“‘新潮音乐’, 这是一个难于作出科学界定的、所指对象相当广泛、比较混合、没有确切内涵与外延的音乐术语。”按时代划分,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音乐作品和作曲家都被称之为传统音

参考文献

引入意义 第8篇

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特有, 由一定民众所创造, 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 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 (如节日、礼仪等) 之中的一种娱乐性、集体性和传统性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华民族传统民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我国丰富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 既具有很好的健身功效, 又有着很强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然而, 在我国近现代,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强势介入, 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尤其对于青少年一代来讲, 时尚新潮的西方体育文化受到热捧, 而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民俗体育逐渐被边缘化, 甚至被遗忘。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迫在眉睫。在世界文化大发展、各国文化相互影响的背景下, 对于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 不仅能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也有利于民俗体育更加规范和科学地发展。民俗体育只有引入学校教育系统中, 才能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同时, 也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发展素质教育。

一、民俗体育资源引入学校体育课堂的意义

1. 有利于中华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俗体育既包含着某种运动项目, 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因此, 中华传统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不仅仅是运动项目的推广, 更重要的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学校是系统化、正规化和专门性的教育场所, 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性, 能够弥补民俗体育在自然发展中受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不足, 因此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体育可以通过挖掘整理将民俗体育项目有选择地引进到体育课堂, 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中, 并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等方式, 把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其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 推动民俗体育在青少年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民俗体育的一般传承方式, 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科学化传承和发展。

2. 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课堂内容, 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 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得到不断扩充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相对具有特色、基本合理的体育课程体系。常规体育项目中的球类、武术、健美操、游泳等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深受学生喜爱。同时, 国外现代体育项目也纷纷引入到学校体育课堂中来, 如街舞、跆拳道、瑜伽、轮滑、攀岩、定向越野等, 这使得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然而, 相比之下民俗体育项目还是较少, 内容还不够丰富, 形式不够多样, 缺乏地方特色。民俗体育项目通俗易懂, 喜闻乐见, 具有独特的健身和养生功能, 它不受年龄、性别和体质等条件限制, 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目前, 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已经走入学校体育课堂, 如毽球、空竹、舞龙、舞狮等, 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民俗体育课堂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意向选择喜爱的民俗体育项目, 在学习和掌握民俗体育项目技术、技能的过程中, 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 而且可以培养其坚毅勇敢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学校体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 将民俗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堂, 不仅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 增加学生锻炼项目的种类和数量, 对单一的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益补充, 还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激发锻炼的热情, 使学生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一步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最终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3. 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 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形态。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又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体现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品位。民俗体育项目大都要求参与者共同参与, 相互配合, 如舞龙、舞狮、毽球、拔河等, 这种集体参与、相互配合的民俗体育项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促进其相互鼓励与配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行为模式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民俗体育文化能够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条件和优势, 通过有目的、创造性地编制民俗体育资源课程内容, 积极促进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中的广泛开展, 推进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文化的进程, 进而丰富学校体育文化内容, 促进校园文化的全面发展。

4. 有利于学校节约体育经费

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 使得各学校只重视智育和德育, 而忽视了体育的发展, 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困扰学校体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中西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民俗体育文化深厚的欠发达地区, 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 远远未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要求。许多地区的学校财政预算虽然明确注明了体育经费的数目, 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挪作他用, 真正投入到体育方面的经费与财政总投入相比微乎其微。体育经费投入不足满足不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对于竞技体育项目而言, 民俗体育项目对场地和器材等条件要求不高, 具有投入经费少、重复利用率高、简便易行、随地可练等优点。因此, 学校可利用本地区的民俗体育资源优势,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的民俗体育项目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样, 既能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项目, 又能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减少学校财政负担, 促进学校体育和谐健康发展。

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学校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 而且也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民俗体育项目所具有的趣味性和简便易学的特点, 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学生利用学校阶段的体育学习, 可以熟练地掌握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的运动方法和技巧, 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 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民俗体育项目的活动中来, 进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可以使他们在走入社会后, 仍然能够利用业余时间, 继续自己已经掌握的锻炼项目, 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因此, 民俗体育资源引入学校体育课堂, 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发展终身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俗体育资源引入学校体育课堂的途径

1. 加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促进民俗体育资源开发

为了使民俗体育尽快融入学校体育课堂,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在深入开展体育课程改革时, 应该积极调整学校体育课程计划和安排, 增加民俗体育内容, 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把民俗体育资源引入到学校体育课堂中, 并制定出详细、具体和特定的民俗体育课程建设方案。各学校应对民俗体育能够融入学校体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课程计划、课程安排以及教科书指定和使用等方面对民俗体育课程有所倾斜。只有这样, 才能使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得到不断发展。

2. 利用地域优势开展具有特色的民俗体育课程

我国疆土辽阔, 民族众多, 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条件和生活习俗, 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南人擅游, 北人擅骑”是我国民俗体育地域性差异的具体表现。如:以狩猎为主的民族形成了“叼羊”、“骑射”和“摔跤”等民俗体育形式;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形成了“抢花炮”、“打草球”、“舞龙”和“舞狮”等民俗体育形式。同一个项目又有南北之分, 如舞狮中的南狮和北狮。“赛龙舟”、“珍珠球”等则是渔牧民族的民俗体育形式。各学校应该广泛收集本地区的特色民俗体育资源, 结合学校具体实际, 发扬传统, 勇于创新, 借助地域优势开展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 形成本学校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特色。

3. 加强民俗体育课程开发的相关学术研究

为了民俗体育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当中, 各学校应加强对学校民俗体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为民俗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民俗体育研究机构, 借助上级各个体育研究机构的资源, 为本校民俗体育研究搭建广阔的学术平台。体育人才培养部门要继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培养更多从事民俗体育研究和实践的专门人才。要广泛利用各种资源, 联合民间的民俗体育人才, 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开发和创新, 形成适合不同层次学校的民俗体育课程。对民俗体育方面立项课题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从而推动民俗体育研究的开展。

4. 加强对民俗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

为了加快民俗体育融入校园, 应加强学校民俗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学校应为体育教师创造更多条件和机会, 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民俗体育培训和学习, 提高其民俗体育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其次, 应增加各学校教师之间、学校教师与民间艺人之间的民俗体育交流和沟通, 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 纠正不足, 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应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学生民俗体育协会或社团, 由专业教师定期进行指导和培训,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民俗体育技术水平, 又提高了教师指导和组织民俗体育项目的能力。

5. 加大对学校民俗体育的资金投入

资金短缺是制约民俗体育项目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学校应加大民俗体育的资金投入。学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积极加大对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做到重点发展优势项目, 扶持一般项目, 有计划地改善民俗体育课程教学训练场地, 增加器材设备。定期组织和开展学校民俗体育活动和比赛, 对学校成立的民俗体育社团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

6. 建立学校民俗体育竞赛体系

目前,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已经基本确立, 如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比赛等已经形成计划性的赛事, 并日趋完备。但各学校以民俗体育项目为主的竞赛却寥寥无几, 学校民俗体育项目竞赛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将严重制约民俗体育项目在学校的推广和发展。各学校应整合现有的有关民俗体育内容, 将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学校的综合性运动会, 定期举办单项的民俗体育赛事。体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学校民俗体育项目竞赛体系,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民俗体育运动中来, 促进民俗体育资源在学校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 在民俗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堂的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 将课内外民俗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内外民俗体育文化氛围, 充分彰显民俗体育项目的活力, 体现民俗体育项目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涂传飞, 陈志丹, 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8) .

[2]赵妤, 雷世平.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理性思考.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 (5) .

[3]陈红新.浅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 (6) .

引入意义 第9篇

目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 各个行业都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 安全形势也更加严峻, 锅炉爆炸、油气泄漏、火灾、建筑物倒坍等事故也频频发生, 对人身和财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且, 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材料、新产品等, 也对安全技术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减少事故、灾害对我们的影响, 就要发现、监测、预测出较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隐患, 并要将危险控制或将危险影响降至最低,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项目进行安全评价时要运用现有的知识并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应用于安全检测技术方面, 切实提高安全检测技术的水平, 保障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当前, 我国的安全监测工作在水库大坝、大型建筑物、煤矿、隧道、城市地面沉降、钢架结构、岩土工程、大型机电设备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充分应用, 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测控机器人等自动化监测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在工程的施工期、营运期通过布置大量的监测设施, 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监测工作, 及时掌握所测目标物的稳定状态, 保障了工程和人民的生命与才财产安全。尤其对于一些高大建筑物、桥梁、隧道、大型机电设备、危险化学品储存等设施需要开展必要的安全监测工作, 其监测结果可作为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安全监测的作用

安全监测具有科学性、公正性、时效性和执法性, 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是质量监督和监理的重要手段, 检测成果是质量改进的依据, 是工程质量评定、工程安全评价与鉴定、工程验收的依据, 也是质量纠纷评判、质量事故处理的依据。尤其在急难险重工程的评价、鉴定和应急处理中, 工程监测工作更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对工程病险等级和加固质量的正确评价, 在汶川特大地震水利抗震救灾中对震损水工程应急处置及时得当, 都得益于工程质量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检测数据和科学评价意见。实际工作中, 工程质量检测为有效提高水工程安全运行保证率, 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起到了关键作用!

2 安全监测的内容

安全监测的方法与工作内容根据监测目标物的不同而异, 种类繁多。根据监测的原理机制不同, 可分为内部变形监测和外部变形监测两大类。又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 由于内、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这种变形在一定限度之内是正常现象, 但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影响其正常使用, 甚至危及安全。因此, 在目标物的施工、运行期都必须对其开展安全监测工作, 对安全运行, 提高科学认识, 检验理论、做好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外部变形监测主要是利用测量仪器和测绘手段对监测目标表面 (或有些项目的内部) 的变形现象进行监视与观测。通过监测确定在各种影响条件的作用下, 目标物表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 以及位移变化规律。外部变形监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变形信息的获取 (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计算) , 变形信息的分析与解释 (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 变形预报 (通过分析, 建立与影响因素直接相关的数字模型, 进而预报与预警) 。

外部变形监测的常用仪器设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用仪器, 主要是正倒垂线、引张线等仪器设备及其专用测读设备。另一类是测量仪器, 主要采用大地测量类仪器进行平面位移监测和垂直位移监测。如全站仪 (或测量机器人) 、电子水准仪、GPS接收机等, 另外还有数字摄影测量、实时摄影测量等新技术。

内部变形观测主要采用预埋或施工后再行埋设到监测目标物内部的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例如压力计、钢筋计、孔隙水压力计等进行目标物内部应力应变观测。通过将这些传感器集成到监测系统中, 实时监控分析, 了解建筑物内部安全稳定状态。内部监测可以发现人肉眼无法感知的细微变化, 可以说是安全评价的“听诊器”。

3 安全监测的目的

安全监测, 顾名思义, 就是以安全为目的的监控与观测, 是确保工程稳定与安全运营的可靠保证, 可为设计计算提供反演反馈分析。它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工程应用技术, 涉及到地质及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工程、测绘工程、仪器仪表、传感器技术、监测技术和理论分析计算等多学科领域。

其主要目的主要是通过跟踪观测和定期观测, 及时 (随时) 掌握和发现异常现象和可能危及安全的不良因素, 并及时对其稳定性和安全度作出评价, 以确保工程在施工期和运用期的安全, 同时兼有检验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

4 安全监测在危险化学品监测中的应用

石油化学工业, 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等危险化学品不断问世, 它们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或产品出现在生产、加工处理、储存、运输、经营过程中。化学品的同有危险性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 安全监测工作的介入, 可以对整个过程的安全状态给予准确及时的预警, 尤其是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储存过程中的监测尤为重要。

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大型机械设备引入外部变形观测、应力应变和温度等监测项目进行实时监控, 预防由于大的变形和超压、超温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做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 以保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在化学品的储存过程中, 同样对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容器、设施和建筑物应引入内部变形和外部变形观测, 对应力应变、温度等主要监测项目实时监测。尤其是对可能引起重大灾害的项目, 应建立起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 实现自动监测、自动报警, 将安全事故的发生扼杀于摇篮之中。

5 安全评价引入安全监测的重要意义

我国这些年在安全监测工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其最初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 到目前安全监测工作已涉及到各个领域。安全监测的成果已经成为众多领域内工程验收所必须提供的科学资料, 其对工程的安全评价与预警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安全评价项目中, 尤其是对重要的、可能引起重大安全事故的目标物应提出安全监测工作要求, 在可能的条件下建立起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 做到防患于未然, 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刘俊峰.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9 (1) :ISBN 7-80124-789-2.

[2]黄仁东, 刘敦文.安全检测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8) .

引入意义 第10篇

一、将分组学习模式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组织分组学习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随着时代发展,学界普遍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合作要比竞争重要得多。从教育学角度来讲,学生只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他人交流互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习的价值。如果不能实际应用,拥有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是无意义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将分组学习模式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中。

2.分组学习丰富了高中历史多边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升学率的压力使教师在盲目追求教学进度的同时忽视课堂教学互动。新课标颁布实施之后,部分教师开始尝试互动教学,有意识地在历史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几乎不予考虑。多边互动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还要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合作,将分组学习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有效地开发了教学人力资源,丰富了多边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分组学习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加强调教学实效。过去,课堂教学的目标为应试,教学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态度、情绪等关注较少,教学实效无从落实。分组学习有力地改变了这一面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在分组学习模式下,组员间不论成绩优劣,都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为了实现共同的任务目标,彼此激励、互帮互助、探讨交流,不仅充分地表现了自我,还在合作中实现了自身价值。

二、分组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课前自主合作

课前准备工作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前自主合作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采取自荐与他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各小组的组长,由组长统一调度安排组员分工。如在《红军的战略转移》之“长征精神”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围绕“什么是长征精神”这一课题,A组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要求学生甲、乙各搜集3—5篇与长征有关的文学作品,学生丙、丁分别准备一首歌颂长征的民谣和一部小短片。学生通过课前小组合作,加深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了准备。

2.课内小组讨论

课内小组讨论是分组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师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之后,根据就近原则形成小组,围绕教师提问展开讨论,集思广益、自主研究。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发言人用“我们小组的意见是……”的表达方式对讨论结果作出简要陈述。教师对该生发言的评价也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该生所在小组的整体评价,以强调小组的团队性。

3.课后合作研究

课后合作研究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针对课堂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遗留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采取课后合作研究的方式对其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其二,每个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其学习理解能力也各有不同。对于知识掌握不到位的组员而言,要独立完成课后任务往往具有一定难度。通过分组学习,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虚心向成绩较好的学生讨教,组员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还有助于良好的班风建设。

分组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一教学方式时应注意讲究策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科学的分组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在分组时应考虑组员的学习成绩、任务分工等因素,尽可能平衡各组水平,做到“组内不同、组间相似”。其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位组员在分组学习中的价值,根据学生特点明确分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后,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也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善于协调合作,激发引导,控制讨论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宇赤.高中历史新课程“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5).

[2]薛彦涛.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引入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民族体育,高校,意义,问题,途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生产和与自然抗争中发明了各种各样特色鲜明的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发展源远流长,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集艺术性、观赏性和竞技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民族体育项目除了具有独特的健身和娱乐作用外,还具有培养人民不怕困难,勇敢拼搏,团结协作等作用。因此,把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引入高校课堂,对完善和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及继承发扬优秀民族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现状及引入高校意义

1.1、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是指除了汉族以外少数民族。“民族体育”常常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明创造了众多具有娱乐性和竞技性民族体育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族体育项目多达970多项,按项目类别可分为:综合类、技巧类、竞技类、民族健身操类、娱乐类等;竞赛项目有: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秋千、押加、射弩、龙舟、打陀螺、民族式摔跤、板鞋竞速、武术、马术等项目;表演项目有:风筝、拔河、武术、滑冰、藤球、跳绳等等,这些民族体育项目都是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劳动实践总结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都是居住在老少边穷地区,经济不发达,信息闭塞,大部分民族体育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世代传承下来的,其发展和影响力有限,受众面也很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腾飞和时代进步,许多少数民族年青人走出大山,到繁华都市打工、生活,脱离了原来的民族部落,至使许多少数民族习俗后继无人,发展乏力,民族体育的发展面临着走向衰弱和消亡的危险。各民族发展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培养接班人成了当前最紧迫任务。

1.2、我国民族体育引入高校意义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方式的改变,倒逼我们体育教学教育方式不断改革以适应人们的需要。过去以应试教育为主重智力轻德、体、美、劳以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以及培养人终身体育意识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新模式。然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长期设置的体育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以西方的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教授同一类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长期传授西方体育内容使得我国现在年青人了解西方体育多于了解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我国青年人绝大多数都是崇拜西方体育明星,而对我国民族体育明星,很少人能记得住的。这就造成青少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缺乏对祖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这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稳定造成一定的隐患。西方国家面对中国的崛起,不能通过军事、政治和殖民方式阻止中国发展的情况下,充满了焦虑,怕中国崛起阻碍他们在世界上的霸权和大国的地位。他们知道中国现在只要自己内部不乱,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颠覆中国。因此,他们不遗余力想从思想和文化上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以达到扰乱我国发展,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阴谋。因此,树立我国民族榜样,纠正我国青年人的英雄观,为我国青少年树立更多的正能量,让他们通过学习榜样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强大祖国的潮流中,这是我国教育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我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大力推广和普及优秀传统民族体育,使学习民族体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高校积极引进优秀传统民族体育,为民族体育培养更多的人才。另将民族体育内容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可以弥补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可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可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手段;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进优秀民族体育项目对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娱乐身心、强健体魄、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民族体育项目引入高校的遇到的问题

2.1、民族体育项目引入高校遇到的问题

(1)高校民族体育项目师资力量的欠缺。

高校体育课程引入民族体育项目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民族体育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我国体育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引进西方的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的培养也都是围绕这些体育项目进行的,我国没有专门的、系统地和大范围为我国民族体育项目师资设置长期的培养计划。现有的民族体育师资力量都是各地方少数民族高校开设的培养计划招收培养教师的以及各地少数高校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发展对有民族体育兴趣爱好生给予一定指导成长起来的,但也不是系统的培养。因此,国家在发展民族体育的规划上首先要解决师资问题。

(2)高校开展民族体育场地、器材的局限性。

我国大多数民族体育项目对场地的要求都不是很高,所以很方便开展,但有一些项目对场地还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抢花炮、珍珠球等对场地要求还是很高的。我国高校过去都是按西方体育项目来建设体育场馆的,民族体育项目想在原有的体育场馆使用,一些场馆必须经过改造和建设后才能为民族体育项目所用;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还要在购置民族体育器材上给予保证,因此,各高校在现有的体育经费预算的情况下,要确保民族体育项目开展,确实有些捉襟见肘,制约了民族体育的发展。

(3)民族体育发展根本途径和对策。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实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高校的经济状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学校建设花费就水涨船高,各方面都需要资金建设,经费难免周转不过来,因此学校领导就不可避免把经费用在学校主要建设上来,其它能不做尽量不做,这就造成民族体育项目场馆由于经费的原因不建或停建,开展民族体育项目的体育器材也由于体育经费缺乏而没有购置,这就必然阻碍了民族体育在学校的发展。面对这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民族体育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及解决的对策在哪里呢?

3.1、民族体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1)争取学校领导支持。

学校领导的支持是学校一切工作开展的保证。学校体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组长或主任以及主管体育部门的上级部门或领导要利用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这个契机经常向主要领导汇报国家的文件精神(学校领导也看了这样的文件,但领导主管工作太多、太忙,即使看到相关的文件,也不会太放在心上的。)要引起领导的注意,利用文件的权威争取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支持。特别是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教育部转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及冰雪等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意见》中其中一句“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为民族体育在学校开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2)体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好民族体育项目推广工作。

体育工作者是学校的体育工作主要推动者,特别是体育教师负有推广和发展体育工作权利和义务,民族体育项目在学校的推广依赖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传授以及体育部门系统计划的实施。民族体育作为学校体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课程引入民族体育项目能为民族体育发展缓缓不断输送人才,使民族体育在学校得到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

(3)民族体育发展要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建设。

民族体育发展要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中,为当地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民族体育的发展才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扶持和民众热爱。少数民族民俗节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广西把壮族“三月三”作为区法定节假日,放假2天。在假期当中广西各地举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活动,一些民族体育比赛就作为当地必不可少表演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去观看,为当地创造了不菲经济收入。广西“三月三”对当地经济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已成为繁荣当地经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每年的“三月三”,广西举行三月三活动的县市酒店入住率,饮食,旅游收入大幅彪升。不仅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环境,也为当地民族体育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些景点还把一些民族体育作为固定表演项目,以吸引游客增加景点收入。因此民族体育融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必将得到欣欣向荣的发展。

4、建议

鉴于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还相对落后和不规范,国家在民族体育方面必须有一个长远发展规划。挑选、改造和提炼部分优秀民族体育项目补充到学校体育课程里来,使之成为学校体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优秀民族体育项目专家、教师编写统一教材、大纲;完善民族体育项目裁判规则;大力培养民族体育人才;完善民族体育比赛机制。通过制度的完善为民族体育的发展和继承指明方向。另民族体育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中,发展民族体育能够汇聚人心,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发扬民族体育精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国林.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及策略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

[2]王东乐.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的浅析[J].体育教育,2011.

[3]王海,李茂.高校开设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阳源.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现状及实践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引入意义】相关文章:

引入课堂06-02

引入对策06-20

引入设计07-15

语文引入08-16

引入策略09-03

引入支撑体系05-21

新课程引入06-18

音乐课堂引入06-26

引入新课07-13

课堂引入方法08-02

上一篇:回撤综采工作面下一篇:提高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