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复习策略

2024-07-16

九年级历史复习策略(精选8篇)

九年级历史复习策略 第1篇

一、记忆法

有效的记忆法是帮助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的一大法宝。这里有两种方法我认为很有成效:

1.顺口溜记忆法

比如,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不断,在最短时间内要想完整地记住朝代顺序,顺口溜记忆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这样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2.谐音记忆法

比如,在复习到苏联成立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白当时加入苏联的四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为了方便帮助学生记住,可以这样记:屋(乌)、外、白、鹅(俄)。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记住,而且不会轻易忘记。

二、比较法

由于历史教学是史论结合,要把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连成一个整体,就必须要用到历史知识的纵横比较,这也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1.纵向比较法

通过纵向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事情的脉络,对事物本身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2.横向比较法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发生的事件进行对比, 可以掌握得更全面。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纵横比较,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同时从客观上来说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法

由于九年级历史复习涉及面广,学生很难把握,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复习内容予以高度、全面地概括,以更好地把握。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2篇

1、公元前43,位于西亚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流域南部的 苏美尔文明 是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之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2、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法典旨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制度。

3、古埃及兴起于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统一的国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坟墓,因形似汉字“金”字而得名;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在它不远处矗立着狮身人面雕像斯芬克斯。金字塔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象征着古代埃及的高度文明。

4、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典型代表是公元前2300年出现的哈拉帕文化。

5、公元前2000-前1600年,雅利安人建立了新的国家,并确立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即僧侣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即武士,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多为非雅利安人。种姓制度阻碍了社会不同等级间的自由流动,严重束缚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

6、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世人乔达摩·悉达多,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佛教教义: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古中国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7、希腊是西方文明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

8、在希腊众多的城邦之中,雅典以其经济文化的繁荣闻名于世,而更令雅典人引以为豪的则是他们的民主政治。

9、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除十将军的职位外,雅典各级官职,经由抽签的方式向所有公民开放。由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的权力机构。雅典甚至为担任公职和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

10、雅典的民主也有局限性。广大妇女和外邦人不能享有雅典的民主权利,奴隶毫无疑问也被排除在外。尽管如此,雅典的民主政治依然是古代社会的一个光辉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11、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春天率领希腊联军东征,灭亡了领土范围包括埃及和巴比伦在内的波斯帝国,一直进军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12、亚历山大的东征使东方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明与东方诸文明的交流和融汇,具有划时代意义。

13、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大型建筑的重要代表,是雅典卫城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至今仍然是雅典市的地标与旅游胜地。

14、古希腊哲学家的三位著名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5、继东地中海世界的希腊文明之后,罗马文明兴起于西地中海世界的意大利半岛。

16、公元前5,罗马人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公元前146年,经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消灭了西地中海世界的另一强国迦太基,开始走上称霸地中海之路。

17、公元前27年,罗马的屋大维,创立了“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本人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号。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持续两百年之久的“罗马和平”时期。

18、jtj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最早出现在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下层群众中间。jtj的经典为《圣经》。早期jtj提倡平等、博爱和互助,鄙视富人权贵等,后逐渐承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

19、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其中西罗马帝国的首都依然是罗马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0、古罗马的建筑以圆形竞技场和万神殿最为著名。

21、古罗马人以崇尚法制而闻名于世。罗马法对今日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有重要影响。罗马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成文法典是《十二铜表法》。

22、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太阳历,是古埃及人创制的。公元前46年,罗马的统治者恺撒对其作了修改,制定了儒略历。

23、330年,君士坦丁将帝国首都迁移到 君士坦丁堡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因首都旧名为拜占庭,帝国也被后人称为拜占庭帝国。

24、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国早期极有作为的皇帝,他统治时期被称为拜占庭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529年颁布的《查士丁尼法典》,包括先前罗马法律,对欧洲其他地区以及后世的立法都有深远影响。

25、拜占庭帝国作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保存了它们的文化遗产,并且兼容并包了jtj文明 和东方文明的诸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拜占庭文化对阿拉伯文明、斯拉夫文明 和西欧文艺复兴都有重要的影响。

26、481年,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800年,查理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由此被后人称作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27、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三人分别获得了帝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由此奠定了日后法兰西 、意大利、德意志三个国家的雏形。

28、392年,jtj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西欧教会以罗马主教为核心,逐渐形成教皇体制。此后教皇不断干涉西欧各国世俗君主的政治事务,夺取他们的利益,由此引发了教权与王权的激烈冲突和斗争。直到14世纪,教皇势力开始衰落,标志性事件是“阿维农之囚”。

29、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是庄园,在内部结构上,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早期采用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

30、西欧城市兴起于10世纪前后,在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发展起来。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和佛罗伦萨等。城市兴起后,中古的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31、西欧城市为获得自治和自由,一般以赎买为手段,购买自治特许状,或者发动武装斗争。

32、在西欧古老的大学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最为著名。

33、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圣地)---麦加;人物---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教义---宣称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号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34、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政权。622年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35、通过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把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统一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完成了传播宗教信仰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使命。

36、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与扩张,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1258年,西征的蒙古军队攻陷帝国首都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37、阿拉伯帝国在文学、科学、建筑和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中心有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一部杰出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著名的清真寺,有麦加清真寺、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科尔多瓦清真寺。

38、日本的大化改新:

⑴时间:646年 ⑵变法者: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

⑶目的:维护统治⑷内容:①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②在经济上,施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

⑸性质:一场古代日本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⑹意义: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9、幕府政治又被称为武家政治,在这种政治形态中,以将军为首的武士政权与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但其实际权力远远超过朝廷。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1603年,德川家康重新建立了统一的武家政权江户幕府。1867年,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时代宣告结束。

40、14——17世纪的欧洲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里的“两个发现”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41、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直接原因是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42、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学说而发起的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43、文艺复兴运动从实质来看是一种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44、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但丁,但丁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创作的《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45、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46、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其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中《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等也是他流传至今的名剧。

47、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48、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到海外获取黄金;而在此之前的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

49、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50、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5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1)最重大影响:把世界各个地区联系起来,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2)消极影响: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开始了,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52、“三角贸易”的目的是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三角贸易”路线是欧洲——非洲——美洲——欧洲,受害最大的是非洲,获利最大的是欧洲,具有悲惨性和血腥性的贸易航程是非洲——美洲。

53、“三角贸易”的影响:它是欧美殖民宗主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使非洲大陆失去大量人口,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5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688年,“光荣革命”。

55、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王宫广场被送上了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革命进入高潮。此后,英国经历了短暂的共和时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恢复了封建专制统治,詹姆士二世恢复了天主教活动。

56、1689年,英国议会在伦敦召开会议,制订并批准了一个著名的法律文件——《权利法案》, 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确定了议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政治制度,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政体在英国确立起来。

5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资产阶级革命创立了议会权利至上的原则,确立了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②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58、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59、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60、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并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61、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 。宣告北美13块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62、《独立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倡导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各国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63、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64、1783年,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65、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66、1787年9月15日,制宪会议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即“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征税权由联邦政府和州共同享有。在国家权力方面,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1787年宪法”的意义:新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巩固了北美独立战争的成果,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部宪法是世界近代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

67、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是:“三级会议”的召开;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革命。

68、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7月14日被定为法国国庆日。

69、1789年,大资产阶级控制的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宣言》,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70、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掌权时期,是法国大革命的高潮时期。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将罗伯斯庇尔送上了断头台,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标志着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

71、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建立执政府,拿破仑为第一执政。18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拿破仑打败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以少胜多,取得重大胜利。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72、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从1804到1810年间,拿破仑先后颁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等法律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7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法国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4、蒸汽革命也称工业革命,其本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即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革命。

75、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始于棉纺织业。

76、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机”,这是人类第一台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77、18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机械师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因此,蒸汽机被看作工业革命的标志。

78、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改进。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从此,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火车时代”。

79、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煤;动力机是蒸汽机。

80、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主要的对立阶级;?现代大工厂制度也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现代大工厂的过渡。

81、欧洲工人觉醒: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82、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83、《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84、第一国际:1864年成立,原名叫国际工人协会。

85、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法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86、玻利瓦尔:“解放者”;圣马丁“拉丁美洲解放者”。

87、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章西女王领导人民反抗英国殖民侵略。

88、重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对比总结

相同点:①都是两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颁布的纲领性文件,表达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强烈要求;②都突出地强调保障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都是反封建的;

③都对本国及西方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复习策略 第3篇

新课程的改革首先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传统意义上的“照方抓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已越来越滞后于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凡同行几乎都有同感,历史复习课不好上!笔者在近几年的九年级历史复习中冥思苦想,已初步摸索并总结出一些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把带有“标志着……”的历史事件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

例如: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共和国时代的结束,帝国时代的开始;大化革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61年改革标志着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新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萨拉热窝事件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军攻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把奠定了……基础”的历史事件连在一起来复习

例如: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朝对峙的基础;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大生产运动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等等。

三、“把揭开了……序幕”的历史事件连在一起复习

例如: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全国性抗战)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时期拨乱反正的序幕;等等。

四、具有“转折(转折点)”的历史事件

例如:1927年党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1935年中央政治局召开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五、“打响……第一枪”的历史事件

浅析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第4篇

一、强化对旧知识的复习

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忘规律.对学生来讲,遗忘是在学生学习之后开始的,并且不同的人遗忘的过程是不同的,更是不均匀的,在遗忘曲线中,最开始遗忘的速度非常快,之后逐渐减慢.学生的大脑其实是一个记忆的宝库,能对新事物进行认知,能思考问题,能对过去的事物进行回忆.若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回顾一遍旧知识,却没有在后期进行保持和再一次确认,那么复习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则相当于重新学习.在九年级数学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给学生设定一个学习版块,引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此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并不断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

二、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复习计划

首先,第一阶段的复习是数学知识的单元复习.教师的复习教学需要以中考纲要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复习习惯.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以下步骤:课前,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复习;课上,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课后,精简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自主性.学生在单元复习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各单元的重点、难点和中考的考点;第二,在理解基础知识后,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以此展开数学习题的训练;第三,重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解题技能;第四,选择一些经典的题型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的基本难度,并且在复习过程适当添加一些综合性复习题.

其次,第二阶段的复习是专题训练.专题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师在该阶段中应强化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在专题复习中,要关注中考的热点,并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九年级数学的专题复习在代数方面,主要是方程、不等式以及函数的复习;在几何方面,主要是三角形、四边形以及几何变换型题目的复习;在几何代数的综合性专题方面,主要是统计学和概率的复习.教师在组织复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注重实际应用类型的习题以及图标信息类型的习题.在数学思想方法的专题训练上,主要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经常使用的解题方法有待定系数法、列举法、换元法等,教师要训练学生掌握这些数学思想方法.

最后,第三阶段的复习是模拟训练,查漏补缺.在最后这个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地设计出模拟练习题,无论是试题的选择、练习的时间,还是学生的具体情况等,教师都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习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进行恰当的安排.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模拟阶段所暴露的问题,在以后的复习教学中重点讲解,并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此开展个性化教学.

三、安抚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

中考复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会出现浮躁、紧张的情绪,这会对学生的后续复习以及中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安慰,让学生以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中考.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和研究了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的几点策略,基本从开始的基础复习阶段到专题复习阶段,从基础练习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同行们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健健.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中考有效复习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8):38.

[2]刘海.提升数学中考复习效率的方法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22(4):13.

九年级历史上复习提纲 第5篇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如“露西”)进化而来。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①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②晚期猿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中国丁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三大人种(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出现的原因: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种族无优劣: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且具有共同的祖先。

﹡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特征:生产力低下,人类社会平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二、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群婚制。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也以集体为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父系氏族:婚姻关系相对固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私有财产→私有制→奴隶制→军队,监狱,法庭→国家形成。

﹡国家的产生:父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设置了一系列机构和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亚非文明与大河有关)

﹡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最先进入了奴隶社会。

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尼罗河)﹡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

①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③公元前15世纪,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金字塔(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胡夫→金子塔。

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国王尊严的象征。哈佛拉→狮身人面像。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宣扬“君权神授”)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1页

三、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印度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②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③特点: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④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公元前2070年。地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五、古代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

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文明(西方文明与海洋有关)

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历时约800年)发祥于克里特岛

二、雅典城邦(公元前6世纪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的繁荣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

峰。

﹡①经济: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②政治: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权利,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③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评价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三、斯巴达城邦的繁荣

﹡①经济:斯巴达地处内陆,以农业为主;②政治:少数奴隶主贵族专制;③文化:崇尚武力,注重军事训练。

四、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

﹡布匿战争:①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②原因: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③对战国家:罗马VS迦太基。﹡罗马帝国的建立

①背景: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共和制再也无力统治,奴隶主企图建立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②过程: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五、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与中国秦朝、汉朝同期)①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395年~476年)

②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西罗马帝国灭亡了,标志着西欧的奴隶社会历史随之终结。西欧开始进入封 建社会。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2页

一、日本: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大和不断征服扩张,于5世纪统一了日本。

二、大化改新(时间:7世纪中期)(力主改革的重要人物:中臣镰足)(参照中国隋唐制度)﹡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启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起来。

﹡其他:①“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②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日本人今天的和服、文字、家具等等,还保留着中国唐朝的习俗。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伊斯兰教的诞生(穆罕默德)

﹡背景: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 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过程:①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②622年(伊斯兰教历元年)穆罕默德带领教徒出走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③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④632年,穆罕默德病逝,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⑤8世纪,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特点:等级森严)

一、等级森严的欧洲封建社会——西欧的封建制度确立于9世纪(查理·马特改革之后)(注:但开始于476年)﹡法兰克王国的兴起: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级制度

内容: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写照: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西欧土地制度以土地为纽带,是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

﹡特点:西欧封建社会虽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影响: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各级封建主之下,农奴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罗马教会地位及影响: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表现:政治上——与王权勾结(丕平献土),很多国王接受基督教;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成为西欧最大的土地所

有者;思想文化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神学一统天下。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

﹡地理位置: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著名代表城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英国的曼彻斯特。

﹡意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3页

三、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拜占廷帝国:395年~1453年)

﹡繁荣:拜占廷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基督教)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衰落:①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入侵;③专制统治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灭亡: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土军(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终于灭亡。(与西罗马帝国灭亡相距一千年)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马拉松:菲迪皮茨)(希波战争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冲突之一)

﹡波斯帝国的形成与扩张:公元前6世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和地区。

﹡希波战争:①过程: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

②结果: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军民赢得战争的胜利。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马其顿王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路线: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影响:①积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②消极:战争带来灾难,充满暴力。

三、罗马帝国(大秦)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扩张: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文化传播及其影响: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16世纪时写法已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三、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①翻译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②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

③拉齐斯的《医学集成》、依本·西拿(医王)的《医典》被欧洲医学界长期奉为权威著作。

四、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道路

五、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纪》

﹡1217年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后口述了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

﹡《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六、和平交往的意义:和平交往是主旋律,传播了世界先进文化与生产力。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4页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①象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人;②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 ③腓尼基字母(公元前2000年)——腓尼基人;④希腊字母 拉丁字母(罗马)欧洲字母。

二、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教义:众生平等,忍耐服从,灭欲;经典、节日:《大藏经》,成道节、浴佛节

﹡基督教 创立时间:公元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

教义:耶稣就是“救世主”,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经典、节日:《圣经》,圣诞节、复活节

﹡伊斯兰教 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地点:麦加;创始人:穆罕默德;

教义:只有唯一的真主安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经典、节日:《古兰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

﹡共同特点:三大宗教均产生于亚洲,教义中均宣扬“忍耐顺从”;后来都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三、耶路撒冷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视为“圣地”。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二)一、杰出的科学家

﹡阿基米德(古希腊)——“科学之神”

①品质:从小善于思考,喜欢辩论;②重大发现及发明:杠杆定律、浮力定律、螺旋式水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二、文学与戏剧(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

﹡《荷马史诗》:①国家及作者:古希腊的荷马;②价值: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俄底浦斯王》:国家及作者: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渔翁的故事》。

三、著名建筑

﹡阿拉伯式建筑代表:麦加大清真寺(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哥特式建筑代表: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2世纪,用了180年建成,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石头的交响乐”)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一、文艺复兴——“人的发现”

﹡时间及地点:①14世纪前后,开始于意大利;②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根本原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代表人物及其作品: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5页 ﹡意义:文艺复兴摧毁了欧洲中世纪教会的精神独裁,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二、新航路的开辟(始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世界的发现” ﹡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商品经济活跃,要求扩大市场;

②其它原因:《马可·波罗行纪》、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某些欧洲人想发财。

﹡过程:①迪亚士:葡萄牙资助,1487~1488年,绕过非洲最南端,并发现好望角,开辟了从欧洲到达印度洋的航路;

②哥伦布:西班牙资助,1492年,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

③达·伽马:葡萄牙资助,1497~1498年,到达印度,开辟了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大陆的新航路; ④麦哲伦:西班牙资助,1519~1522年,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航行。

﹡影响:①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③为殖民掠夺开辟道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各洲带去灾难。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共和——独裁——复辟——妥协)(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间:1640年~1688年)﹡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1640年)。﹡开始的标志: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开会(1640年)。﹡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领导人物:克伦威尔。

﹡任务: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重要战役:纳西比战役(1645年6月)。﹡特点:曲折性,不彻底性。

﹡结果: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议会)

﹡查理二世复辟(1660年),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光荣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①时间:1689年;②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③内容: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财政权),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军权);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立法权)。﹡意义:⑴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⑵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北美13个殖民地的居民: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奴隶。

﹡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如造船业);中部:盛产粮食(如小麦、玉米);南部:种植园盛行(如稻米、烟草、棉花)。

二、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年~1783年)(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6页 ﹡任务:脱离英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

﹡建军(大陆会议):1775年5月,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胜利原因: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积极参战,有利的国际缓助,大陆军的顽强作战,华盛顿的英明指导。﹡和约: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结果:建立了联邦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联邦政府)。

三、《独立宣言》的发表及美国1787年宪法

﹡独立宣言的发表(时间: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

意义:①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②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政府成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

家 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时间:1789年~1794年)

﹡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任务: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领导阶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

﹡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

﹡《人权宣言》的颁布(制宪会议):①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意义:体现了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1792年~1804年)和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1792年)。﹡高潮: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恐怖政策(当时雅各宾派专政)。

﹡罗伯斯庇尔等人于1794年7月在政变(热月政变)中被推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结果: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它的彻底性,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

二、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7页 ﹡拿破仑政变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五年后(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帝国——历史上称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4年)。

﹡1812年,拿破仑率领军队远征俄罗斯失利。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法国的封建王朝在外国军队的保护下复辟。

﹡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对 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乘胜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但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分析拿破仑成功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个人能力,他具有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另一方面,他的成功还与法国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拿破仑的个人才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后期战争侵犯欧洲各国,掠夺各国人民,最终导致帝国灭亡。

﹡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一、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开始:“珍妮机”的发明为开始的标志。

﹡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完成标志)。﹡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直接原因: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进程:①18世纪60年代,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

②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在许多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用蒸汽作动力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轮船“克莱蒙号”(当时人称“汽船”)。﹡1825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钢铁冶炼厂、交通运输业。

具有核心地位的技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五、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答: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六、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8页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三角贸易、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16世纪末~19世纪中期,最先进行黑奴贸易的是葡萄牙)

﹡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路线:【出程】欧洲(携带枪支、杂物等);

【中程】非洲(换取或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

【归程】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

﹡影响:“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奴隶贩子却大发横财,利润高达百分之几百。很多人发财后,回到欧洲,把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印度

﹡形成过程:16世纪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对印度的扩张和侵略(时间:17世纪)

①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②扩张的步骤:建立沿海据点→在内地扩张→掠夺财富。

﹡影响:英国通过在印度及其他地方的殖民侵略,掠夺了无数的财富。英国人利用抢来的这些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同时,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使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贫困、落后。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战争

一、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英国对印度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时间:1857年~1859年。

﹡领导者:封建王公(以章西女王为代表)。﹡性质: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1858年,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队,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誓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影响: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独占巴西,西班牙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拉丁美洲。﹡原因:①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残酷压榨,殖民地人民对殖民统治不满;

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概况:①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②人物:印第安人、黑人、土生白人。代表人物:玻利瓦尔,圣马丁;

③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由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④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北起义军联合作战。﹡性质: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结果: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统治者为大势所迫,宣布独立。拉美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起一系列的新兴国家。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9页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时间:1836年~1848年)

﹡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待遇却很差。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

﹡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中心内容: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果:失败(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历史意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产生条件:①国际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政治基础;

②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工人运动实践,不断总结经验;

③汲取前人的精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1848年)(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①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②影响: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背景: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经过:①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②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③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巴黎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国际歌》(作词:欧仁·鲍狄埃;作曲:狄盖特)(为了纪念公社、鼓励无产阶级的斗争)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一、战争的爆发(时间:1861年4月)

﹡根本原因:南(种植园经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不可调和。﹡矛盾的表现:①关税问题;②劳动力不足;③在西部新增的土地上是否实行奴隶制。﹡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

﹡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二、北方的胜利

﹡战争经过:①1861年3月,南方十一个州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盟”;

②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10页 ③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之前还颁布了《宅地法》,战争出现重大转折; ④1865年4月,北方军队攻占“南部联盟”的“首都”里士满,取得战争的胜利。

﹡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林肯在剧院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

三、战争初期南方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①南方对战争已准备很久;

②南方有强大的后盾——英国支持;

③南方将领具有较强的军事指挥能力,有作战经验;军队在装备上和组织上都比较好。

四、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能够最终获胜的原因

答:①北方实力雄厚,在经济方面、军队人数方面、军事力量方面、交通运输方面占优势;

②美国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五、美国内战的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1861年改革(农奴制改革)﹡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巩固贵族统治。﹡前提:不损害地主的利益。

﹡过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废除奴隶制的改革,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内容: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解放”农奴;收取份地赎金)(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意义: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二、日本明治维新(时间:1868年)(此时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中国的戊戌变法)﹡背景:①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②1853年西方势力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③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

(或:①内: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②外:美国叩关(“黑船”事件,1853年)。)

﹡倒幕运动(时间:1868年)主力军:中下级武士。

﹡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11页 ﹡改革的作用:改革社会中某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以奋进的精神实施改革开放,吸取先进文化、科技,才能使一个民族实现自强。改革是推动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吐故纳新,才能充满活力。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电为核心)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

﹡标志: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①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电、石油);②新机器、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内燃机、汽车、飞机);③新信息传递工具的发展(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新能源:电力和石油。

﹡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1906年,使用钨丝的电灯泡问世。﹡爱迪生发明了许多电器产品,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一千三百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1876年3月10日,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汽车: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卡尔·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奔驰”车)

②影响: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使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飞机:①发明者:美国莱特兄弟;②标志及时间: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③影响:把人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飞机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①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②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

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③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资本

主义初步发展;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

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12页 ﹡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战争的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①三国同盟: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②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二、大战的爆发

﹡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概况: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坦克是一战中英国使用的新式武器)(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更多。﹡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战争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特点:首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十分残酷。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取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五、一战期间,在中国发生的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

答:①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③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第22课 思想和科学的力量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启蒙思想运动(时间:18世纪)﹡代表人物:法国的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

﹡思想理论:①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②卢梭:否定封建王权,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民意,侵犯人权,撕毁大家都应遵守的社会契约(即“社会契约论”),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③孟德斯鸠:明确地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影响: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二、科学的革命

﹡英国的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包括“牛顿三定律”)。

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13页 ﹡英国的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出版(时间:1859年):①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②《物种起源》的意义: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促进了社会的竞争发展。

﹡德国的爱因斯坦及相对论的提出(时间:20世纪初):意义: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还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居里夫妇:成功提炼出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镭。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一、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德国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1804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二、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不朽名作。

三、美术名家——梵高:荷兰的梵高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梵高是在法国南方创作这幅作品的,南方的阳光赋予他创作灵感。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代表作有《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叙曲》。

五、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

九年级历史复习策略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

一、复习计划的制定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讲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综合起来,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产生一方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宗旨下,我们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复习计划的制定,也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一)研究“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要求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综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社会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门培养学生对整个知识系统的综合认识为目标的课程,是对所有内容的大检阅。因此,要认真学习与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这样在复习的时候才有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课程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讲述社会是怎样的,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我们传承的文明”,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同时,第一个主题又承载着传授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等学科的概念、要素和线索等基本知识的功能。这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

九年级复习内容庞杂,时间又紧,教师要为学生合理的从整体上把握复习时间。另外在复习层次上要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上加以考虑,并有相应具体计划与方案。复习形式上注意精讲。多练,细评,讲练结合,专题讨论,个别辅导,并采用集体备课。

1落实目标测试

复习时的目标测试主要以课堂练习、反馈纠正为手段。首先应选好练习题,其基本标准是:要有代表性;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能反映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要有培养能力价值,使学生练习后能力有所提高;题目尽可能新颖,能激发学生作题激情。其次在课堂上定时定量,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效率。第三,练习后及时评讲。这样才能查漏补缺,又能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2收集整理信息资料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业考试复习其间,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考试说明及其特点变化,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不会如无头苍蝇,盲无目的。

3保证复习模式深入、有效

第一,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有目标的学习比搞“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毕竟学业考试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重在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而这种复习模式并不可取,教师们可以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效果很差,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二、构筑新模式保障历史与社会复习课计划的实施

(一)理清线索,帮助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历史与社会复习中要达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记忆能力。首先,要在复习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讲“和平”问题,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鼓励他们从其他历史、地理书籍中归纳事实。分析霸权主义者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例,明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讲“发展”问题,可在世界版图上,大体勾画出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并引导学生回顾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征服、掠夺和统治的历史。找出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差距和根源。在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白,强调理解地记忆历史与社会知识,可使他们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次,在复习中采用对比和比较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强记忆能力。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可以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战争的性质、结果两方面来比较,从而加强记忆。再次,复习时还可运用归纳法来加强、加强记忆。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时,可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成一表格,按内容大致分成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及其他内容。这样。按内容分类记忆,可以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记忆。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图示、顺口溜等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二)确定重难点。构建网状知识结构

提高复习效率。在第一轮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复习之后,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掌握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基本理论。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深刻理解,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历史与社会课本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重点。例如,归纳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条件、根源、主要内容、措施、探讨事件的历史影响,归纳的重点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结果,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及其启示。在归纳人物的时候。归纳人物活动事件、观点、主张、后人的评价(人物的作用、地位、影响、贡献和功过),归纳的重点是人物的事迹及其评价,难点在于人物的评价。对具有可比性的人物进行合理的联系、比较,另一方面更需要对专题内各人物进行适当类比,这有利于学生“多视角,多层次”认识历史人物,并做出科学地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的时候,对于考试说明虽已明确删除,但与前后必考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应该讲述,这样有利于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以课本知识和历史思想解答热点问题

在近几年的学业考试中,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等都是长效热点。每年考生都会去积极关心热点、关注时政,而平时学校的训练也是为考热点而考热点,但是学业考试试题考察热点的方式却让我们感觉“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不会为了迎合哪个热点而直接去考它。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要跳出热点的框架,把课本中与之相联系的问题都复习到位,形成知识网络。继而来解答变幻的考试题目。

(四)辩证设计作业。突出有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是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学生完成才会觉得轻松,作业才会觉得有趣味性。如果历史与社会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机械式的重复和记忆,题型单一,这样虽然对学生巩固知识有一定作用,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减弱,学习缺乏兴趣。作业的有效性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九年级历史复习策略 第7篇

从基点攀上高点的有效方法很多, 运用图片是其中之一。图片是历史与社会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工具, 对图片的解读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能力, 也是对初中生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 要巧用图片组织教学, 使学生具体地感知历史,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巧选图片的策略分析

1. 研究考试要求, 知识与能力并重

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 《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说明》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 我们要深入研究考试要求, 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 有针对地选取图片。复习课的知识梳理有“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要求, 但因一堂课的时间有限, 须杜绝“面面俱到, 偏离教学重点”现象, 使所选图片都具有凸现复习知识重点的整合特征, 从而既落实知识又提升能力, 充分体现复习课的价值。

在课例“中国共产党的特色道路”复习中, 笔者选取以下两组共六张图片。

第一组图片 (特色道路之一———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第二组图片 (特色道路之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以上图片分别表达了“中共一大遗址———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南昌起义———武装夺取政权、创建军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深圳经济特区———开放”这六个历史事件及所对应的新课教学和复习考查的知识重点。把两组共六张图片放在一起, 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两条特色道路”的知识线索、重点及复习主题, 达成了复习知识的整体性和循序渐进要求, 为学生进一步攀上复习高点做好铺垫。

2.教材图片为主, 教材外图片为辅

为使图片具有典型性, 复习时应先在教材内选取。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 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抓手, 教材图片由专家所选, 其典型性毋庸置疑。

例如, 2013年台州市中考政治试卷第21题:“沿黄经济区” (图中阴影部分) 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 是和谐富裕新宁夏的新引擎。

材料一:黄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在沿黄经济区, 水稻、小麦及瓜果等作物生长茂盛, 回族风情浓郁, 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今年银川市与浙江舟山市签订了两地旅游合作协议。

(1) “沿黄经济区”位于黄河哪一河段?该河段具有怎样的水文特征?

(2) 宋元时期, “沿黄经济区”所在地与中原地区农牧文化交融频繁。请举一史实说明。

(3) “沿黄经济区”的开发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原则?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加以说明。

该题选用了教材中《黄河流域示意图》, 结合银川与舟山合作的时事政治, 巧妙地把地理、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值得我们在复习时借鉴。

当教材上没有相关图片时, 则应依据课标选用教材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图片。笔者在本课例的复习中, 讲“农村包围城市”选取了图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讲“经济建设”选取了图片“十一届三中全会”, 讲“开放”选取了图片“深圳经济特区”。这三张教材外的图片极具典型性,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图片的具体操作

1.巧用图片, 落实复习基点

高点的攀登, 须以基点为支撑, 以免成为“空中楼阁”。因此, 巧选图片是有效梳理基础知识的关键一步。

(1) 巧理知识点, 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点梳理力求通过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整理、归类, 使之连点成线、连线成面, 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网络。知识点的有效梳理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如前所述,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服务观, 真正处理好课堂教学的主体与主导这对关系。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解说图片, 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效途经之一。传统的复习课为追求“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 通常在师生的问答之间梳理基础知识, 用板书或幻灯片展示知识提纲。这样做只能让少数尖子生从中准确、快速地提取知识, 多数一般学生只是陪衬, 在教师与少数尖子生的问答交流中被“灌输”知识, 思维游离于复习教学之外, 这显然背离了新课程的精神。而在复习课中创设问题情境, 留给学生自我梳理知识的时间, 就能有效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复习质量远高于被动接受。

如本课例中使用六幅图片后, 笔者出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图片见证党史。请你根据图片内容给三张图片拟一个标题并担任讲解员, 用简要语言具体解说一下图片的内容。”具体操作时, 笔者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准备, 让他们快速查阅教材, 提取储备知识;同时教师给予恰当提示“描述一个历史事件要把握时间、原因、任务、经过、结果、影响等要素”。通过上述梳理, 学生的知识形成了网络, 较为系统。

(2) 巧示关键词, 进行图文互证。笔者最初出示六张图片时, 图片下方是没有解说词的。现在增加了解说词, 目的是为了配合本环节教学:通过巧示关键词, 让学生进行图文互证。具体过程为:第一步, 展示图片, 请学生简要说明图片反映历史事件的内容。第二步, 请学生针对图片反映历史事件的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如本课例中六张图片的标题依次为:“中共一大遗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经济特区”。第三步, 给上述六个历史事件配上关键词, 分别是“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武装夺取政权, 创建军队”“农村包围城市”“经济建设”“改革”和“开放”。最后, 在第一组的三张图片下方显示填空, 特色道路之一:__;在第二组三张图片下方显示填空, 特色道路之二:__, 由学生说出横线上应当填写的道路名称, 分别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另外, 在图片名称和关键词对比中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方便学生识记, 提高了知识梳理的效率, 更好地落实了复习基点。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人物、事件众多, 学生记忆任务重。为图片配置解说词, 图文互证, 让学生在图片情境中进行形象感知, 围绕关键词层层递进, 理清知识脉络, 完成图片全称, 既减轻了学习负担, 又达成了复习目标。

2.巧用图片, 攀上复习高点

复习课与新授课的区别之一, 是要在新授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由基点攀上高点。

(1) 巧用图片进行探究, 提升历史思维品质。使用图片组织复习, 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 继而提升历史思维品质。问题探究要注意层次性, 应含有多个答案和多种解决方法, 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而激发全体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还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不局限于唯一的或固定的答案, 避免“是什么”“是不是”“对不对”等限制性设问。另外, 问题探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杂乱的知识碎片对解读历史是无意义的, 只有把历史知识统摄到相应的历史范畴中, 串成历史的线索, 才能通过历史思维品质的提升, 更好地达成复习目标。

例如, 在学生拟定图片标题解说图片前, 笔者提问学生描述一个历史事件时应注意哪些要素。学生回答后, 笔者总结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 等等。当学生的回答出现疏漏时, 由其他学生补充或教师完善。在知识梳理中的追问、补问渗透了学法指导和思维训练。在第一组图片的复习中, 笔者如下层层设问, 与学生对话。

师:南昌起义结果怎样? (问题1)

生:失败了。

师:为什么会失败? (问题2)

生1:城市里国民党势力强大。

生2:起义指挥者缺乏经验, 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师:对!同时期的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都因此失败了。中心城市起义不成功, 工农红军应怎么办? (问题3)

生3:去农村!

师:对!从城市起义的失败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4)

生:革命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上述对话通过四个问题分层设置, 由易到难, 分别回答了南昌起义“结果怎样、为什么、怎么办、启示什么”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把握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历程的知识线索:武装斗争、创建军队 (起义失败) 、去农村开辟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 。四个问题紧密联系,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一气呵成, 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深化了思维品质, 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迁移了历史思维:革命以及今后的改革都要立足中国的国情,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 延伸与归纳图片, 构建历史知识逻辑。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 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学科体系之中, 使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 六张图片之间还存在一些相关联的历史事件, 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予以处理, 以保持历史发展的完整性。在本课例复习中, 笔者采用年代尺来完善知识脉络, 因为年代尺可以清晰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脉络, 突出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有利于学生通过互相比照, 分析、把握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 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从而使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攀上高点。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出示年代尺。

然后, 笔者请学生指出六张图片所处的历史位置。接着提问:如何把六幅图片按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成两组?谈谈你划分的依据。利用年代尺知识两个阶段, 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了“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 让学生找出划分两个历史阶段的依据。

第二步, 补充年代尺。

请学生先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分别在年代尺的哪一阶段, 然后指出1919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发生在1934年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进行长征) 、1935年 (遵义会议) 、1937年 (抗战)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958年 (大跃进、人民公社) 和1966年 (文革) 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步的设计体现了用年代尺表示历史事件的完整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发散性和系统性。

第三步, 让学生运用年代尺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系统知识。

1联系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遭受挫折的原因, 分析应从中吸取的共同教训是什么。

2分析这两条道路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这两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结果怎样?

总之, 本课例中, 将六张图片置于年代尺中, 并用年代尺补充围绕复习主题“中国共产党的特色道路”的相关历史事件, 有效地克服了“知识碎片化”问题, 构建了系统的知识网络, 让复习更好地攀上高点。

(3) 分析与比较图片, 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复习过程中, 许多学生死记硬背单个历史概念、历史事件, 结果前读后忘, 顾此失彼, 事倍功半。如果能让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同一类事件进行比较, 找出异同, 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就能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完善知识网络。

在本课例复习中, 笔者采用了两组共六幅图片统摄复习脉络。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形成一定的历史感悟, 同时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 笔者让学生填写了下列表格内容。

上述表格的设置立意在于:比较两条特色道路的不同点, 得出“从实际出发,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的认识, 获得“主动担负历史使命, 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开创未来”的情感体验, 让历史与社会知识学习为现实社会服务。当然, 也取得了理想的复习效果。

浅谈九年级英语复习策略 第8篇

【关键词】九年级 英语 复习策略 复习计划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2-02

中考复习是摆在学生、老师、家长面前的大问题,如何攻克英语这一关成了决定中考总成绩高低及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就个人英语复习的一点心得,做一浅显地介绍。

一、抓住开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机遇

目前农村中小学学生面临的学习英语的问题是入门及兴趣的培养,而摆在九年级老师面前的问题是学生厌学英语的问题[1]。如何端正其态度,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步。

案例一:今年带的九(5)班,第一次摸底测试,平均成绩48分,按中考复习计划,这一班学生一是不做作业,二是上课提问题不吭声,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着实令人心情不平静了好一段时间。软硬没辙,但偶然的一次试卷分析使我找到了突破口。当我对这个完形填空进行分析的时候,不听课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积极的猜测故事的发展趋向。以下是完形填空的片段:last week ,I went to a supermarket. After I 31 the bill and was passing through the door. The alarm suddenly started to ring . suddenly , a young man ran toward me and ardered me to follow him . I felt so upset and 32 . he took me to a small room .but I was 33 frightened that I stopped at the door.

( )31. A. buy B. paid C. passed D. spent

( )32. A.angry B. excited C.happy D. puzzled

( )33. A.very B. much C. such D. so

我说:上一周我去了一个什么地方?

有几个学生回答:超市。

我说:假如是你进了超市,你都干什么?

学生众说纷纭:买东西、逛超市……

我说:买东西需要付钱吗?

学生齐声回答:肯定!

我说:bill 的意思是钱的意思,after意思是在…之后,结合起来就是?

学生:在付完钱之后。

我说:31题答案选什么?

学生答:B.

我问:那不付钱将会有什么情景?

学生答:被警察抓了、超市警报响了……

我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大家边理解边猜,看看这个人最后怎样了。

结果是,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了这次学习,当然答案有错有对。我顺势说:做完形填空其实很有意思,就是“猜”。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够看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要适时的渗透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制订长期有效可执行的监测机制

英语教师要掌握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能力,结合初中阶段英语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要点,制定差异化的英语符合计划,并形成英语复习的长效监测机制。借助英语符合监测机制,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英语复习计划的落实状况,督促学生完成每天的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知识复习习惯[2]。教师透过英语复习监测机制,才能够及时发现英语复习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便于及时调整和完善复习方案,确保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掌握英语知识。

我结合所交九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制定英语复习监测机制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要点为:

1.每天单词的识记要因人而异,监测要持之以恒。

2.早读要量化。对复习阶段要背诵的东西以每个早读为单位,做好学生学习状况的记录,出现个人懒惰行为,进行对比性教育;若班上懒惰行为普遍,则停课也要做好思想工作。

我在对英语复习监测机制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强调监测机制既要符合初中英语教学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尽可能的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使英语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复习效率。

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作为九年级学生英语复习工作的引导者,一定要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料及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英语复习积极性[3]。教师要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达到有的放矢,一定要多与学生交流,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案例2:有一天早读时间,我抽查了昨天下发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其结果是,我看着这学生无言以对,哭笑不得,气都没地方撒啊!我自言自语的说,“怎么办?”突然坐在前排的李林说“好的,老师,你明天来的时候拿根教鞭,逐一检查,我们肯定完成任务。”李林以为我在咨询他的意见。我乘势说,“给你们下发的任务不大呀,怎么回事?”他说,“老师,你下发的任务还是有点大,再细化一下就好了。”

这件事事让我立马认识到了我的不足。我对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下发的英语复习任务比较笼统,且奖惩不力。于是课后我马上调整了我的状态,重新对英语复习指导工作进行了布局,将英语复习任务划分成不同的细节,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四、奖惩严明

英语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要使学生长期坚持并投入到学习中,奖惩必不可少。当然这个奖惩是通过班委会的,大家出谋划策全票通过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所谓的“惩”[4]。 当学习英语成为一种习惯,并以一定的奖惩制度作为后盾的时候,你已经坐上了英语快车,正在走向成功。

我专门开设了一节课,让学生通过讨论、推选的方式制定出英语复习奖惩条例,让学生自主列出完成复习计划后的讲理措施及未完成复习任务时会遭受的惩罚,最终构建处符合学生意愿的奖惩制度。按照这个奖惩制度,如果未完成复习要求和任务,会严格按照标准来惩罚学生,学生会觉得十分丢人,因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复习英语知识,复习热情大幅度提升,复习效果也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上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刘新法.提高初中英语复习课效率的几点看法[J].读书文摘,2016(16) .

[2]陈景刚.略谈初三英语复习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6(07) .

[3]单丽红.浅议初中英语复习课的有效策略[J].吉林教育,2016(30).

上一篇:思想疏导平台下一篇: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