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

2024-09-17

中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精选7篇)

中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 第1篇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因此, 在体育课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让学生受益终身, 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大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都很重视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让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标准, 在各项体育考试中闯关、过级, 力争优异的成绩。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 尤其在应试教育的今天, 高考指挥棒统领着师生的每一根神经, 这种做法更是应该肯定的。但是, 人们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这样一个更为重要的似乎与考试无关的问题。以我三十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来看, 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 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也不能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当然也就无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 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 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 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 体育技术和体育技能的提高也是随之必得的事情。而且, 一旦锻炼习惯养成, 会陪伴一个人一生, 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坚持锻炼, 受益无穷。我在中学时期就养成了打球和跑步的习惯, 参加工作后又担任体育课教学。几十年如一日, 每天自觉安排时间锻炼, 风雨无阻、坚持不懈。锻炼习惯使我保持了旺盛的体力, 使家庭生活、工作事业都得益非浅。因此, 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其中,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前提, 是基础, 只有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体育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 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 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三者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 参与锻炼的兴趣浓, 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 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 参与锻炼的兴趣愈浓, 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 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 只有形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 好像出于本能, 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认真贯彻课堂常规,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 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 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 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 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中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 第2篇

一、转变观念

当今的体育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健身,它具有多重性,如健美、娱乐、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其价值贯穿人的一生,涉及整个社会。近年来,体育的蓬勃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印证。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如果学生对体育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指导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三、注重个体

在学生中总会有个别行为、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行为如果处理不好将对其他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他们,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尽量将学生的不良行为出现次数降到最低。比如有的学生喜爱运动,但是上课就是不安分,老师就利用他喜爱运动的特点,如果在课上能遵守要求,课余可以奖励篮球活动。还有一个小黄同学,身体素质一般,运动时很懒散,但是老师发现,这个同学喜欢表扬,在他练习的时候,你给他加加油,或是表扬他动作很不错,基本上能按老师的要求认真练习。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

四、形成自律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毅力与恒心的结果,把严格要求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根据教与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制定严密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逐个项目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另外要把握好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锻炼的兴趣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也越容易形成一种习惯。

五、激励促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论是失败或成功,都给予积极的推断或预测。使学生对自己的失败或成功都充满一种信心和渴望。这样一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积极的,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按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获得进步或发展。所以,教师对待学生都应充满期望,特别是体育困难生更不要有偏见,要给予他们积极的期望,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获得成功。但期望要“迈小步、迈快步”,小步虽小,快步不断。等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就会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获得更大的成功。

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产生不了有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在创设成功机会时要考虑它的“最佳区域”,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的目标。这个目标,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这样,教师创设的机会才与学生的需要相吻合,使机会与动力系统开发及整个素质的培养相吻合,过到终极成功的目的。

六、客观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不能用统一标准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习。因为,统一的评分标准,有的学生可能不用练习就能得高分,有的即使刻苦锻炼也不及格。有些学生经过锻炼从及格到良好可能比另一些学生从良好到优秀获得更大的成功,具有更大的价值。我们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的成功,给以鼓励。肯定学生用口头表扬,多用眼神和点头表示肯定,让学生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有时学生有了错误或练习不认真,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分析其原因,该批评的批评,该指导的指导,该引导的引导。在日常教学中评价学生要以鼓励、表扬为主。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好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的习惯。

中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 第3篇

一、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其中,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 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 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三者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 参与锻炼的兴趣浓, 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 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 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 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 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 只有形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 好象出于本能, 受益于终身。

二、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认真贯彻课堂常规,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 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 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 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中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 第4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心健康;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50-01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5篇

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身体发展基本接近成人水平,脑的结构和机能大体上已经完备。由于身体营养和供给的需要,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有了更大的发展,心、肺继续增大,骨骼继续生长,男生肩膀变宽,女生骨盆增大,肌肉也随骨骼的变化而变长、加粗。这表明大学生有更大的可能从事比较繁重的工作和进行比较剧烈的运动。此外,大学生的性机能发育已基本成熟,男女生在体态上表现出较大的两性差异。由于性激素的大量分泌,他们产生性生理冲动,对性体验敏感,性意识进一步增强,这是这一时期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的突出特点。

1.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了解和关心自己的成长。

大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更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懂得了更多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他们在家庭、学校中的地位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周围的人们都把他们当成成人看待。他们在生活、学习、课外活动中遇到的矛盾日益增多,还面临着对未来生活和专业、工作的选择。这些都引起他们长时间的独立思考,他们开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探讨,思考自己在社会中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经常在日记、作文或与亲密朋友的交谈及信件中表露出来。他们要求了解自己性格和品德上的优缺点,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和态度,非常关心自己的才能、性格和品德的成长,并经常从报刊、名人传记或作品中选择一些警句和格言来督促自己、剖析自己。

此外,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日趋成熟。中小学生对别人和自己的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取得成就、遇到顺境时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而遭到挫折或处于逆境时又对自己评价过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比少年时期更现实、更客观、更全面。

2. 自尊心的发展。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期望自己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获得较高的评价,得到人们的重视。当得到好的成绩,为集体和社会得到荣誉,受到人们的肯定评价时,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的尊严感,自尊心就提到了一个更自觉的水平。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大学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临着在就业、理想、生活、处事等方面的抉择。他们大都思考过“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他们都想弄清楚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意义。

3. 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理论性,开始出现辩证法。

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眼界更开阔,思路更广泛,因此,他们不仅能分析各种实物和现象的主、客观因素,而且懂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在一起的,从而开始出现了辩证思维。

(1)思维具有更大的组织性和深刻性。组织性表现在通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运动,将有关的知识组成具有逻辑结构的整体或系统;深刻性表现在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找出事物的重点,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就使得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思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愿意独立思考,能进行理论思维,他们较少保守,富于想象,所以常会提出新的设想、新的见解,或者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便是思维的独立性。他们喜欢探求事物根源,对别人的见解和习惯性的看法不轻信盲从,喜欢怀疑和争论,这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有批判性。这都是他们思维成熟的表现,对今后的独立工作或创建性的研究问题都有好处。

4. 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

大学生既可能表现为真理和正义献身的热诚,做出惊人的、壮烈的行动,又可能出于盲目的狂热和不计后果的冲动,做出蠢事或坏事。这两种情绪的强烈反差主要是由于个体不断增长的需求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引起的。此外,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增加了下丘脑情绪的定位部分的兴奋性,一般的刺激就可能会引起强烈的兴奋,而大脑皮层对于处于兴奋、亢进的下丘脑的神经暂时难以完全控制,因而使大学生的情绪带有更大的冲动性和爆发性。

(1)情感、情绪的延续性更长。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集体感和自尊心,凡是与集体观念和自我观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都会有较大的延续性,从而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境,并且常常出现“爱屋及乌”或“迁怒他人”之类的移情现象。如果由于挫折或失败引起的不良心境延续下去,既会影响人际关系,又会影响身心健康。

(2)情感具有文饰性、闭锁性和曲折性。大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自尊心和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其感情往往不立即外露,而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有时情感的外部表现与内心的体验并不一致,如比赛失利,心中非常难受,但在运动场上却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对于自己羡慕、喜欢并且很想接近的人,在行为上反而会表现出冷淡和疏远。这种闭锁性使大学生不像少年那样坦率和容易被人了解,所以教育者不能只从他们情绪的外部表现对他们的内心状态简单地进行推测和下定语,而应当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和较长时间的了解,通过全面的分析,得出接近实际的看法,否则很能判断失误。

(3)情绪和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大学生能更深刻地体验到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感。当然,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会暴露出消极、颓废的情感。大学生生理机能的成熟,受社会生活中男女情意的影响,往往萌发出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有些出现了恋爱或单恋。这些性意识的产生和对异性的好感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

二、体育教学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 树立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广度和中心的兴趣,为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广泛兴趣奠定思想基础,并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寓兴趣于知识中。每一种教材、每一个进度都有新的概念、新的技术、新的动作,会使学生不断产生疑问,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依据教学任务,严格而系统地组织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材的潜在能力,把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知识寓于科学之中。

2.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多给予鼓励,激励大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奋斗。

教师应开设内容广泛,大学生喜欢的项目来进行教学。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课程,可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与社会交际的手段,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综合能力。

教师还应注意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大学生的性意识处于成熟阶段,他们的心理及生理都发生了变化,男生往往对体育项目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并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在女生面前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女生虽然也喜欢各项运动,但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对一些项目能否完成有顾虑,怕引起同学的嘲笑,不敢认真地进行练习。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特别要鼓励女生大胆进行练习,排除各种干扰,打消各种顾虑,努力完成课上任务。

此外,体育教学应与卫生保健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讲究体育卫生的习惯。

3. 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布局和安全卫生,这是保证学生在课中的安全健康和课的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 第6篇

在英文中把个性称为“personality”可译为人格。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给个性下的定义是:“个性 (人格) 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个性的内容包括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适应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就必须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学校教育主导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学校体育属于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必然影响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外在表现, 结合观察和思维活动参与的一种心理体验的活动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 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特殊的作用。

二、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 个性化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而实现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性差异, 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 使其得到充分发展。日本的前川崎雄在《体育理论》一书中说:“求得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培养民主的个性, 人格的独立性, 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对别人的协作性, 以及在生活中有良好的心情, 团结、公正、信任感, 承认规则和规定。”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在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 反复感受与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 使个人气质、智力、能力、需要、动机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关注和实现个性化培养, 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也是体育发展的需要

德国体育教学专家海格尔指出:“体育不能限制, 而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 并把它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 在体育教学中提倡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勇于对教师的教进行质疑, 能够发挥潜力。在游戏教学中,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游戏知识,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 课下创编游戏。要求所编的游戏必须有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课上老师把组织权交给同学们, 只在旁指导, 让学生自己组织、嬉戏, 以获得快乐、轻松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学习中都能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2) 倡导“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的思想,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不同的个性得以展示。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 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教学中, 应运用面向全体学生, 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 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区别等待。提倡分层教学, 异求达纲。在教学目标上,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目标, 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在体育学习中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

(3)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主要包括观察与分析能力;自编锻炼计划的能力;自我医务监督能力;锻炼的组织能力;利用各种条件进行锻炼的能力等。

(4) 利用小集团学习, 使学生不同的个性得以体现。小集团是一种自控式的教学形式。是指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集团,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 利用小集团的协同关系, 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 并向自控学习目标过渡。

(5) 设计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激发学生的认同度。将个性相似的学生编排在一起进行分组教学。一般采用兴趣分组法、体能分组法、目标分组法、性格分组法、同质分组法、异质分组法等。

(6) 利用游戏化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现代教育家赞可夫断言:“教学中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处理, 给学生提供宽松、活泼、和谐的教学气氛, 能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中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 第7篇

一、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相反,学生对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例如,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于跑步有兴趣和习惯了,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锻炼兴趣呢?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踢起足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教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的事实,教师要及时指出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想踢好足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得多。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踢足球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科学、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上一篇:汽车驾驶的节油方法下一篇:涉案物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