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作用范文

2024-08-18

语用作用范文(精选12篇)

语用作用 第1篇

1983年, 语用学 (pragmatics) 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harles Morris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次提出。历经几十年的发展, 语用学已然突破哲学的藩篱而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并逐步得到完善。它是一门专门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 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翻译是译者用译入语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 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完整, 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成功的翻译应该是可以让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相同感受的译作。近年来, 随着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翻译的地位也变得日益重要起来。许多翻译领域的学者们开始重视研究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因此, 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语用学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吕俊认为, “语用学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 使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翻译中的诸多矛盾;翻译与语用学的融合将提供新的翻译模式, 为翻译学的建构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语用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并且在用目的语再现原文意思的时候, 语用学知识也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除此之外, “特定语境中的语用意义”传达在翻译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语境与翻译

谈到翻译, 就不得不谈到语境, 因为“语境”不仅决定了词汇的正确理解, 而且决定;其翻译方式。语境, 指的是影响言语交际的各种因素, 交际活动不能离开语境而单独存在。语境作为语用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被看作是语用学的灵魂。每门语言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背景并且带有自身的多边性, 因此语言的规律是难以捉摸的。而翻译研究的目的正是通过对语言背后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来捕捉两种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规律。由于语境在交际的地点, 话语交际的上下文, 交际场景, 交际参与者等相互关系以及交际主题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它对译者理解某一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要正确理解相关的话语, 就要结合这些语境的各方面因素来进行分析, 找到最合适最等效的译文表达方式。

例如:The lady at the desk in that hotel was quite friendly, full of stories of girls waiting for a divorce.

那家旅馆服务台后的女办事员挺友善, 她有一肚子关于那些等待离婚妇女们的故事。

在例子中, 由于有in the hotel这样一个大语境的存在和制约, 如果在翻译时, 分别将lady和desk翻译成“夫人”和“桌子”显然是不恰当的;而由waiting for a divorce修饰的girls也不能译为“姑娘们”而应该顺应语境将其译为“妇女们”才更为恰当。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语境对于我们确定原文具体含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帮助译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从而达到提高译文质量的目的。

2、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 语言使用者在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交际意图的同时, 也经常会通过间接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图, 并期望读者或者听话人能够通过对上下文语境, 互文语境, 语言外语境等方面的分析, 来理解交际者所试图传达的信息。Austin把语言行为分为三个层次:表述性言语行为 (locutionary act) , 施为性言语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和成事性言语行为 (perlocutionary ac t) 。表明语言所表达的言语行为往往不是每个单词意义的简单叠加, 要体会一个句子所表达的真正意图, 还应该考虑它所包含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

例如:…and therefore, I say that if you should still be in this country when Mr.Martin marries, I wish you may not be drawn in, by your intimacy with the sisters, to be acquainted with the wife, who will probably be some mere father’s daughter, without education.

所以, 如果马丁先生结婚时你还住在这儿, 可千万别碍着他的两个妹妹的情面而去搭理他的太太。说不定他会娶个十足的乡下人的女儿, 没有一点教养。

从原作的悲剧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爱玛是反对哈里特和马丁交往的, 因此在她对哈里特的这段对话中, 她用到了be drawn in, mere等词来表达她对马丁的不满。这些词明显包含着个人的感情色彩, 因此译文中译者巧妙地采用“碍着……情面”, “搭理”, “十足的乡下人”和“没有一点教养”等等词汇十分生动且恰当地将作者的言外之意表达了出来。

3、关联原则与翻译

“关联理论认为, 任何话语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 对话语的理解过程也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交际最主要的目的是求得最佳关联, 获取交际者意图的语境效果,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交流的交际意图和理解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推理所得的结论既不耗费不必要的努力, (2) 还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听话人对于说话人所说内容的理解和推理过程往往开始于在交际场合中最容易提取的信息, 并且要正确地理解说话人的内容还需要听话人将该信息和正确的语境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

例如:

A:What is the time now?

B:It is 7:35.

C:The CCTV news was just over.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 B的回答是最为直接的, 而C的回答似乎和A所提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听话人通过对背景常识以及问题的分析不难得出它所包含的答案。因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7:30分结束, 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因此C的回答可以理解为是“刚过七点半。”而不用根据字面意思直译为“新闻联播刚刚结束。”

三、结束语

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作为交际活动, 翻译的首要目的就是准确地传达原文意义, 从而使得作品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中能够获取相同的效果;而作为研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 它在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为翻译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并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与实践之中。将语用学的理论应用于翻译中, 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并且可以使语用学的理论在将其应用到翻译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

总之, 从语用学视角进行翻译的研究和实践, 为翻译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随着翻译以及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它们之间的结合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将语用学理论引入翻译中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本文中, 作者将主要从语境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 关联理论等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结合的实例入手进行分析, 说明语用学理论的应用的确能够更好地帮助译者理解原文, 从而帮助其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语用学,理论,翻译,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3]吕俊.普通语言学的翻译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7) .

[4]薛雁, 戴炜华.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1) .

[5]Yule G.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6]何自然.语用学与翻译[J].外语教学, 1992 (1) .

落实语用目标,提高语用能力材料集 第2篇

一、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到位而不越位

在分组研讨中,大家对学段目标初步达成以下共识:各学段目标是“阶段”自然发展的“连续”,又是“连续”中的各个“阶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教学要顾全局而有所侧重——到位(不降标也不越位),融会贯通、一气呵成。

第一学段:

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天性;

2.重点做到“四好”:认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

3.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4.字词句训练要抓住关键点,即对阅读理解有帮助、有启发、可以迁移运用的点;

5.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打开学生的思路;

6.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突出“四要素”: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说(敢说想说),背(背诵积累的内容要有价值、终身受用),演(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运用)。

第二学段:

1.重视围绕听(倾听与提问)、说(说具体连贯)、读(表达感情的朗读方式)、写(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2.确立教学目标以段为主,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学法指导与运用;

3.逐步树立训练意识,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训练点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泛;

4.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提供一定的时空主动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既要保证学习的趣,又不断提升学习的质;

5.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能力、水平),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需知;

6.加强语言的积累,逐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7.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供示范。

第三学段:

1.挖掘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找到、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要学会取舍,力争一课一得;

2.加强体会、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重视读写结合;

3.增强文体的意识,注重整体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4.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得意得言;

5.注重语言学习的开放性,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扩大学习运用的领域;

6.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和习作的方法,形成综合运用能力。

二、从“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理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

陈先云理事长就“学习语言文字”的内涵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狭隘处理表现为——仅只每节课动动笔写一写就算“运用”了,或多在阅读教学中讨论、在口语和书面语运用中讨论——这是误解、窄化。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还要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学习、运用。

(二)厘清概念,少走弯路。(1)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2)其要素有哪些?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或其他方面的运用。(3)“语言文字运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运用是目标,学习是过程。要区分语文课堂运用与生活运用。(4)学校开设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5)“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语言文字的训练”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又回到“以训练为主”的道路上去?这种担心是有必要的,忌矫枉过正。训练要在学生已经会用的情况下思考、讨论,不要忽视“过程”——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是不完整的。“学习”与“学会”有本质区别,“学习”要有科学方法的引导,方法贵在实践中运用。“学习”体现由不懂到懂、由知少到知多、由不会到会、由不得法到得法、由不能到能。要体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综合的、多元的、具体的、实践的。即便如此,训练也不应该成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唯一方式。

(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可以从“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来认识。

(1)理解。理解与运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理解是前提和基础,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体会内容和主旨;品味和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的方法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已有能力去思考和推测。联系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阅读经验以及具体语境理解、推断字词的意思、中心句或关键句的意义、文本的主旨和表达方法。思考、推断、揣摩,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的过程。理解的重要途径是什么?是读。读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形式。要训练,才能获得技能和策略。

(2)表达。形式主要是写。表现为书面语言文字表达,实现由口语向书面语转换。口头语言体现在教学中、生活中,书面语言发展主要通过学校语文课程实现。传统阅读教学的做法——读写结合——值得提倡。理解是手段,运用是目的。

(3)交流。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在谈启发式教学时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反馈评价环节是交流的集中反映。在评价环节,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规范,评价要到位,不要太随意。

(4)分享。有对象才有分享。分享还有个人情感因素,离不开参与者的倾听——倾听的习惯与能力要培养。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运用听说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情感价值观的过程。

这四者的关系:理解是前提,表达是目标;有了理解和表达,才有交流和分享。四者都不忽略、不割裂。语文课堂不仅是引导学生亲历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课堂,还是情感激荡、思维碰撞的过程。总之,没有理解与表达是空泛的,没有交流与分享是无趣的。

三、用“四种视角”察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

由于语文学科目标(学段目标)是清晰与模糊的“混合物”,所以笔者以为,教师要运用四种视角来审视目标,在“清晰”与“模糊”之间“游刃”而至“有余”。

第一种视角——平视,察视学段乃至年级、单元、课时目标,找准此时此在“教(学)什么”;第二种视角——俯视,察视“此时此在”之前,它从哪里来、是什么样;第三种视角——仰视,察视“此时此在”之后,它去哪里了、又是什么样;第四种视角——环视,将平、俯、仰视所得汇聚成一个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进语言文字运用并汲取语言智慧。这样察视学段目标,练就“庖丁解牛”之功,逐步抵达为我所用,游刃有余之境,实现“不教”之教。比如,阅读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一)目标。其来龙去脉——第二学段是“能初步”;之前的第一学段没有明确要求,但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向往美好情境”“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后的第三学段发展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表达方法”,进而又分文体提出阅读要求:“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以及第四学段的再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

加强语言训练 提高语用能力

摘要:实施语用型教学,要落实三个关键。一是积累语言。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库,使学生在今后语言运用方面得心应手。二是培养语感。有了语感,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的表达。应从多读、品词析句、联系生活来培养语感。三是语言训练。语用型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语言训练点,落实并强化语言训练。

关键词:语用 语言 语感 积累 培养 训练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只有学会“运用”,才能让学生逐渐熟练、妥帖、合理使用语言,直至创意性 地“使用语言”。实施语用型教学,要落实三个关键。一是积累语言。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库,使学生在今后语言运用方面得心应手。二是培养语感。有了语感,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的表达。应从多读、品词析句、联系生活来培养语感。三是语言训练。语用型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语言训练点,落实并强化语言训练。

一、积累语言,为语用打基础。

1、课堂教学,积累语言。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读,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要处理好阅读与理解两者的关系,让阅读、理解能力平衡发展,从而达到有效积累语言的目的。例如《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写得十分优美。教学时我通过图文结合,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的词有哪些?这时学生语言的储蓄库被打开了,他们说:“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在此,我及时引导:课文中“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语言文字也写得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2、课外阅读,积累语言。

我除了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二方面的措施:(1)选择课外读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2)教给阅读方法。教材只是提供了例子,教师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如: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时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这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真正的以读促积累。

二、培养语感,为语用搭桥梁。

具备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把握言语之趣味,更能使其步

第2/6页

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1、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2、品词析句,训练语感。

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3、联系生活,汲取语感。

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茅盾先生也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使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三、言语实践,落实语用。

第3/6页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的语用能力得以提高。

1、在词句训练中,加强语用。词和句是构成语言的材料,理解词句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表达的基础。在中年级阶段,词句训练是教学的重点。在阅读课上,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词句,而应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去品尝,并加以运用。如《卖木雕的少年》一文出现较多的优美四字词,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这些四字词外,还编写练习题进行训练: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非洲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刻得(),使我一看就()。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在段落教学中,加强语用。

加强段的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思维,提高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结合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是段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段的理解与表达训练,为向篇的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夏天的一段,先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各讲了夏天的什么景物?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各自的什么特点?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掌握了连句成段的方法,就可让学生摹仿课文的写法,进行段的景物描写的训练,学以致用。3.精心设计练习,加强语用。

语言运用的训练是较高层次的训练,是学习课文中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

第4/6页

象的“迁移”训练,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我们要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理解和运用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仿写;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选择典型性的句式或构段方式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太阳》一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在学生理解了本段的内容后,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段的训练。

(2)扩写:阅读中抓住文章最感人的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部分设计练习,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加深学生对主人公内在精神的把握。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文“中国留学生久久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时,我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此时中国留学生在想什么,让学生进行扩写,从而加强语用能力的训练。(3)续写: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教材的训练点,精心设计练习。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后,我让学生根据高尔基和秘书的一段对话,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男孩为高尔基照相以及高尔基的照片贴在墙报上的经过。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总之,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用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3、《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293期 2012年437期

语用作用 第3篇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顺应论;“と思う”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84-01

一、物理维度

交际语境中所涉及的物理世界指时间和空间指示关系。二者影响交际参与者的语言选择,顺应物理世界是确保交际顺利进行的方法之一。交际参与者说话时间先于话题事件发生时间时,一般说话者会选择带有推测语气的词语或句型,模糊限制语“と思う”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项时间指示关系——说话时间、话题事件发生時间和说话者思考发生时间(“と思う”的时态关系)。当说话者思考发生时间先于话题时间发生时间时,说话时间是否与思考发生时间一致会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例如:

(1)千春:子供のころ、30代ってもっと大人だと思ってたな。

純平:僕も。30代なんてもうすっかりおじさんで、親の面倒くらい見られる器になると思ってた。

(2)千春:彼女の思いに応えてあげたら?純平君の才能を一番信じてるのは彼女だと思う。

純平:才能なんてないです、僕は。

(結婚しない)

例句(1)是千春和纯平的一段对话。句中多次出现模糊限制语“と思う”表达说话者过去猜测,由于“と思う”的动作发生时间先于说话时间,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相对较弱,更倾向于描述过去猜测的事实。而(2)中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动作发生时间为说话时间,其目的在于委婉传达说话者的推测之意。(2)中模糊限制语“と思う”表达委婉猜测的语用效果更明显。可见物理维度下时间指示关系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

另一方面,空间指示关系也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交际场合越正式,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效果就越明显。例如:

(3)春子:温まる前に遅刻だと思うけど。

千春:ヤバい!

(4)看護師:初めての入院ですと、何かと不安かと思いますが、何か分からないことがありましたら、何でも聞いてくださいね。

田中:はい、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結婚しない)

例句(3)和(4)两段对话的地点为合租房卧室和医院,(3)为春子叫千春起床的场景,春子为让千春赶快起床提醒千春不起床会迟到而使用模糊限制语“と思う”表达自己的推测,不过由于话语发生地点为非正式场合,“と思う”的委婉缓和的推测语气强度减弱。(4)为田中的妻子住院,护士热情招待的场景。由于医院为公共场所,因此护士所使用“と思う”的语气强度明显高于前者。可见,物理世界的空间指示关系也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

二、社交维度

社交世界指社会环境、机构和社交场合对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包括社会和文化规范。从敬语使用方面可以看出交际语境中的社交世界对交际中话语的选择及表达效果的影响。

(5)半沢:私の土下座でご満足いただけるのなら、いくらでもします。ですが 今は一刻も早く事態の真相を突き止め、5億を回収することが先決だと思いますが。

江島:君の言うとおりです。半沢、何としても5億 回収してください。

(半沢直樹)

(6)純平:でも、叔父さんの言うことももっともだと思って。

遼平:でも、俺はいいと思うよ。

(結婚しない)

(5)为半泽与上司的对话,(6)为纯平与哥哥的对话。两段对话都使用模糊限制语“と思う”引出说话者的观点,委婉表达说话者的判断。但由于(5)中二者为下上级,(6)中为平级的兄弟关系,(5)中的模糊限制语“と思う”更能委婉、谦逊传达。由此可见,社交世界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且交际双方的社交关系差距越大效果越明显,交际文化约束力越强效果越明显。

三、心智维度

心理世界主要包含“交际者的性格、信念、意图、动机等认知和情感因素”(谢少万,2014),影响交际中语言选择和语用策略的选择,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使用情况尤为体现心理世界的影响。例如:

(7)浅井:まあ 芸術家だから許されるんですかね。そういう生き方も。でも、僕は凡人ですから、お酒はそこそこに、長生きしたいと思ってますけど。

(8)浅井:何ですか?その条件って。できる限りの努力を…

千春:たぶんちゃんと恋したいんです。35歳にもなって夢みたいなことをとお笑いになってください。でも、私やっぱりちゃんと恋愛してその恋した相手と結婚したいんだと思うんです。

(結婚しない)

(7)为参观画展时的对话,(8)为千春拒绝浅井结婚的对话,两段节选中都使用了模糊限制语“と思う”来传达个人观点。(7)中浅井使用模糊限制语“と思う”表达自己不乱喝酒、不羡慕艺术家懒散生活,委婉明确生活观点。(8)中千春以拒绝对方请求结婚为目的,使用模糊限制语“と思う”表达个人观点,委婉传达拒绝之意。两例句中“と思う”的语用作用大致相同,但(7)中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效果高于前者。由此得知,心理世界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效果,话语产生是说话者的心理世界对交际对象影响越大、对自己的面子和立场影响越大,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越明显。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交际语境中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影响着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效果,且在交际过程中这三方面的影响因素相互结合共同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交际的进行不断改变的。

参考文献:

[1]高橋圭介.引用節を伴う「思う」と「考える」の意味[J].言葉と文化,2003年,4号.

[2]谢少万. 语言交际顺应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11.

作者简介:

房宇(1990-),女,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日语语言学研究。

语用学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学理论,英语教学,教学启示

一、引言

当代英语教学大都将英语视为一种语言知识进行传授, 只注重孤立地对学生进行英语单词、语法、句法、翻译、写作等方面的教学, 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教学, 学生可以在应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然而在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却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交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语言各方面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只有掌握了具体的语言形式所具有的功能并结合一定的语境, 才能真正掌握和使用一门语言,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应重视对英语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的教学, 更应注重语用方面的教学, 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二、语用学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书面阅读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理解, 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并不仅仅是教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还应对语言环境、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进行语用分析。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明确提出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彻执行这一目标。

1.语用学对词汇教学的作用

传统英语词汇教学往往注重词汇本身的意义和语法意义, 孤立地讲词义而不是将词汇放入具体语境去教词义, 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很好的记住某一单词的各种意义, 但到了实际应用时却一头雾水, 常常出现语用错误。由于同一单词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只知道该词的基本意义, 因此在理解文本时产生障碍, 不能有效的进行认知。例如 good一词, 简单的定义为“好的”是不合适的, 例如:“he is a good boy” 并不一定表示“他是个好男孩”。如果在前面加上“he has stolen 10, 000 bicycles.” 则表示“他是个坏男孩。”此外,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让学生注意到某些词汇用法的局限。

例如, conference 一词简单的定义为会议, 但它往往不能与我们较熟悉的meeting 互换。原因是前者用法较正式通常指较大型的会议。后者指一般的、较小型的、常见的会议。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the teacher asked Mary to attend the classroom meeting at 12 o’clock.” 而不是用 “the teacher asked Mary to attend the classroom conference.”

2.语用学与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也同样采用孤立的教学方式。语法教学的常规模式通常是教师以一本语法书为基础,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罗列语法知识, 而学生在课堂上主要的任务就是不停地记笔记, 课后花费大力气记住老师所讲的语法要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后果往往是学生有着很好的理论基础, 可是实际应用时却错误百出。另一种结果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进行大量的练习, 考试时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可考完试后所学的语法知识便忘在脑后。教授语法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用能力, 掌握语法知识和句型是正确运用英语的前提, 但有了这一前提并不代表有了语用能力, 如果把语法教学与语用知识结合起来无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一种语言形式可以表达多种语言功能, 一种语言功能也可由多种语言形式表达。在讲解语法时应把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语言规则和语用规则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而达到语法教学的根本目的。例如在讲解一般疑问句时, 语用背景是你与一名同事一同用餐, 这时同事问你“can you pass the salt?” 这时如果单纯的回答 “yes” 或 “no”会显得很不礼貌, 因为他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 “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 因此语法和句型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训练学生做单项填空、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的应试方面的能力, 应从语用角度对语法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法, 进而将语言能力转换成实际语用的能力。

3.语用学与英语听说教学

听说教学即听力及口语教学。听力理解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 也是衡量一个人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在教学中教师仍过多的侧重于学生听懂句子、选对答案的训练, 而忽视了对听力材料的语用讲解。随着语用学的发展, 语用学的一些理论如语境、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等在听力理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为例, 以下这段听力材料违反了关系原则 (relation maxim) :

A: How do you feel of this dress

B:Oh , you look good today.

这一例子中B的回答违反了关系准则。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B违反了关系原则只是表面现象, B表面上违反了这一准则, 但实际上这一准则并没有被违反, 因为B的反应是对A所说的话做出的恰当的反应。经过语用分析也不会觉得这些话有什么异常。反而正确的反映了其意图。因此,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的培养, 适当的介绍一些与听力材料密切相关的语用知识, 注重把握会话含义,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素材看到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 进而把握会话者的真正意图。同时也可根据会话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把语用原则与有声材料结合起来, 有效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水平。

口语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当前口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仍采取学生被动模仿的方式进行, 教师教授一些句型或一篇对话, 学生则机械的运用这些句型进行模仿练习, 而忽略了真正的语用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听力教学与口语教学结合起来, 因为从语用能力上讲, 学生的口语水平并不仅表现在说的准确、流利, 还应做到符合语用习惯, 表达得体。这就要求学生注意研究本族语的表达习惯。因此, 口语课的范文可以选作听力材料, 听力材料也可用作口语材料, 在练习口语之前先听懂本族语使用者是如何表达英语的,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本族语的口语习惯, 在口语练习时, 便会注意模仿本族语的表达习惯, 培养本族语的思维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4.语用学与英语阅读教学

多年来, 英语阅读教学始终停留在侧重于孤立地讲解单词、语法、句法等语言知识上, 而非从文章的全局出发进行讲解。然而,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 整个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随着情节的需要而改变。它表达的是一个语义图示, 句与句之间, 段与段之间, 篇章与篇章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孤立篇章这一主体, 单纯的讲词法和句法非但不能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语篇, 反而会引起学生的误解, 学生的语用能力同样得不到提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从文章整体出发,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整体理解, 把文章的整体思想和整体结构放在首位, 注重语言信息的整体输入, 从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技巧入手, 着重培养快速寻找语用信息, 准确理解深层含义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语用学的帮助。

三、结语

兴趣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探求真理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它是促使人们自主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 由此可见兴趣对于成功学习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 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备, 这些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克服语言课堂的枯燥感, 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语用学所揭示的问题正是现代英语教学所面对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的语用学方面的知识, 将语言学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真正发挥英语语言的交际作用, 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一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孟梅, 刘秦亮.大学英语语用能力研究报告[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4) :92-94.

[4]朱剑飞.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学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6 (10) :137-138.

语用作用 第5篇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本文还尝试着把语用学关于规约意义、含意、礼貌、指示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 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作者: 张新红  何自然 Author: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期 刊: 现代外语   PKUCSSCI Journal: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 24(3) 分类号: H3 关键词: 语用学    关联理论    翻译    文化    对比    语用语言    社交语用    机标分类号: H05 H31 机标关键词: 语用翻译    语用学理论    译文读者    交际过程    译入语    认知语用学    翻译的本质    原文作者    研究对象    文化环境    实际应用    评估    接受环境    交际主体    规约意义    关联理论    翻译研究    翻译手段    翻译实践    翻译活动 基金项目: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  现代外语 --2001, 24(3)张新红  何自然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

 

运用语用训练策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3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用”教学理念后,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认为,语用训练必须充分联系文本特点和学生认知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切实的教学策略,真正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基。下面,笔者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语用训练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一、丰富体悟式语言,让英雄形象立体化

在常态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人物类文本的总结提升环节,往往少不了让学生进行感悟式表达的训练,例如“xxx,我想对你说”。这种语用训练停留在肤浅的概念化表达中,没有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第一次教学中,针对人们“拥有火种”之后,教师直接引导学生想象“人们会对普罗米修斯怎么说”。这样的表达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想象有了火之后,人们的生活和文明程度的变化,突出火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明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意义,构建文本人物的崇高形象。但学生在这一表达过程中言语贫瘠、苍白,毫无感染力。学生不仅没有成功运用文本中的语言,而且内化语言的自主表达也无从谈起。在第二次试教中,笔者进行了如下修改。

师:在原始生活中,人们没有火,我们只能——

生1:吃生的东西,只能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

生2:我们只能住在潮湿阴冷的地方。

生3:随时遭受野兽的袭击。

师:所以,当普罗米修斯为我们盗取天火之后,我们就可以 ,就可以 。

生4:烤熟食物,拥有了光明和温暖。

生5:借助火种来制作工具,还可以驱赶猛兽。

师:生活的变化如此巨大,你会怎样感谢普罗米修斯呢?

生6:当我们生活在阴冷的世界中,是你用火种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当我们食用生的食物时,也是你用火种带来了烤熟的食品;当我们依然生活在黑暗之中,随时遭受野兽侵袭时,又是你用火种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打造了工具。有了火种,我们的生活从原始走向文明,我们要感谢你,没有你我们依然与野蛮一起。不仅我们,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会永远感激你。

在第二个教学片段中,笔者侧重引领学生对比生活的变化,给予学生感谢英雄足够的理由,让学生将零散的言语进行规整,使表达思路得到有效拓展、表达内容逐渐丰富。

二、深化解读式语言,让想象补充多元化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看似轻描淡写的一段语句、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都蕴涵着丰富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这一训练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多维感官全方位、立体化地触摸语言,形成对语言的多元体悟和深度解读,从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例如,在《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中,宙斯虽然出场次数不多,描写的语言也寥寥无几,但对推动故事情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试教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文中的“大发雷霆”一词引导学生进行解读训练。

师:面对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行为,宙斯“大发雷霆”。宙斯大发雷霆是怎样的情形?你能想象其中的细节吗?

生1:宙斯满脸怒气,眼睛瞪得像个铜铃。

生2:宙斯猛地一拍桌案,随手操起酒杯狠狠地摔在地上。

……

师:同学们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入手,想象很细致,他又会怎么说?谁能想象一下宙斯“大发雷霆”时的语言?(生沉默,教师引导后一生举手)

生3:宙斯会说:“我很生气,我要狠狠地惩罚他。”

教师围绕“大发雷霆”引领学生进行解读,旨在感受宙斯的残暴与普罗米修斯的崇高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涉及宙斯的言语内容时,课堂教学出现“卡壳”现象,学生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叙说内容单一,学生对宙斯“大发雷霆”的真正原因处于朦胧认知的状态,言语不饱满,语言表达难免僵硬、贫瘠。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试教,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

师:什么叫“大发雷霆”?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1:非常生气,声音就像响雷一样,形容样子和声音都非常吓人。

师:普罗米修斯盗取了天火,天庭中的火就会熄灭吗?为什么宙斯会“大发雷霆”呢?

生2:宙斯恼怒,是因为他根本看不起人类,在他看来,人类是低等生命,根本配不上用火。

生3:人类有了火种之后,不就和天庭没有区别了吗?这样就无法体现宙斯高高在上的地位了。

生4:我觉得宙斯作为众神之王,是认为普罗米修斯触犯了他的权威,居然公然违抗指令,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

师:所以,宙斯会怎样厉声训斥呢?

生5:人类的生命就像小小的蚂蚁一般,他们也配用上火种。普罗米修斯是昏了头了,为了渺小的人类,居然违抗天庭制度,实在是罪不可恕!来啊,速速将此人捉拿归案,我要扒他的皮、抽他的筋,让他尝尝生不如死的滋味!

正是由于学生对词语的内涵有了通透的把握,对其形成的原因有了深刻的感知,学生对人物的表现也就有了全盘、立体的体验,尤其是对人物“大发雷霆”的语言形成个性感悟。纵观整个教学片段,学生由内容体悟而“情动”,更因为想象补充而“辞发”,以所悟倾吐自身之言,使训练高效达成。

三、形成情感式共鸣,让内心倾吐自然化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常以第三方视角观瞻文本。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以他人视角充实自己之悟,让学生调动已有的语言积累,实现自然亲切的表达。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是你,被钉在高加索山上,你会怎么想呢”。这一问题旨在通过角色的置换,让学生扮演文本人物,感知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回答几乎无一例外地呈现出口号呐喊式的表达。这实际上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体悟肤浅化的表现,学生的表述只是毫无意义的语言重复。而在正式执教时,笔者则与人教版课文《普罗米修斯》充分结合,为学生补充了其他神仙前来劝说、威逼、利诱的情节,普罗米修斯会怎样回击他们呢?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1.火神劝说普罗米修斯向宙斯低头认错。

生:我哪里有什么错?神仙就应该保护人类,我只不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人们也是有生命的,他们需要火种。我宁愿死在这里,也绝不认错!

2.河神欲向宙斯求情。

生:感谢您的一片苦心,但是您无需这样。宙斯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早已看透。你也不要再引火烧身,为了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内心坦然,我不在乎这样的惩罚,你还是回去吧!

3.面对宙斯使者的威逼。

生:你省了这条心吧!别说钉在这座山上,就是将我碎尸万段,我也绝对不会在乎。自从我决定盗取天火的那一天起,我就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你回去告诉宙斯,让惩罚来得更猛烈些吧!

……

这样教学,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言语倾吐有了明确的方向,内心的话语也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学生在倾吐表达的过程中,文本人物的形象也逐渐鲜活丰富起来。

总而言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历练,无论是借助文本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迁移训练,还是激活原始积累顺势进行言语表述,都要有相应的认知前提,即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并进行运用方法的切实指导,这样才能从多种维度和视角关注文本运用,为语言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语用作用 第7篇

1 英文电影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方面的优势

电影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综合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美术、音乐和表演, 深受大众喜爱。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英文原声电影教学资源相当丰富且易于获取, 英文原声电影完全可以成为英语教学中实施语言与文化并教的实用工具。一方面, 反映现实生活的英文原声电影真实再现了英语交际场景, 语言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于变化, 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注意力[2]。另一方面, 英文电影能以动态形式真实展现英语国家的文化, 可以使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3]。通过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民众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行为和思维模式、价值观等。由此可见, 利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2 英文电影对提高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作用

2.1 英文电影对学生语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2.1.1 语调、语速方面

电影中的语言多为真实自然、丰富鲜活的口头语言, 能使学生接触和感受到英语语流的节奏、重音、语调,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影片中大量地道的英语口语, 逐渐掌握英语重读音和非重读音相间的节奏、词重音和句重音的特点及变化、各种语调的运用范围及其具有的语义功能等英语的语音知识, 并要求学生不断模仿、练习正确的发音方式, 从而使学生的发音日趋标准。

2.1.2 词汇方面

通过看英文电影学生不仅能积累词汇、掌握地道的表达方法、学习俚语和经典句型, 还能加深对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如在电影《乱世佳人》中, 斯嘉丽和瑞德把镇上的一些贵妇人称为“dragon of the old guard” (顽固的母老虎) 。又如, 在影片《假结婚》中, 女上司被下属骂成“dragon lady”。教师应适时讲解、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猛的怪兽, 是“恶魔”、“邪恶”的象征, 说一个人有点像dragon, 意思是指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而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权力、吉祥。教师应以此引导学生来关注、了解词汇体现的英语文化背景, 并关注其汉语对等词在联想意义上的差异, 培养学生对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

2.2 英文电影对学生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

2.2.1 风俗习惯方面

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间的语用含义也有所差别。汉英语言在社交应酬方面, 诸如与朋友打招呼、分手道别、对恭维与赞扬的反应、邀请、道歉和道谢存在着明显的语用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 诸如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的称谓、禁忌语、隐私等也体现出了语用差异[4]。如果学生对这些语用差异缺乏了解, 他们在实施语言功能时 (比如道歉、致谢等) , 就有可能产生母语语用规则迁移而出现语用失误的情况。经常观看英文电影, 会使学生意识到平时说英语只注重意思的表达而常常忽略了礼貌和文化;同时经常观看英文电影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形式与其交际功能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 并学会如何采用得体的语言形式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

2.2.2 非语言交际方面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有很多种形式, 包括身体动作、表情等因素。有学者认为在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 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 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 因文化背景不同, 也存在文化差异, 即意义及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并容易造成交际者之间的误解甚至反感情绪。英文电影则可以借助影片中人、景物、声、色的集合, 让学生了解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意义和作用。例如, 在很多英文影片中英语国家的夫妻在分别和久别重逢时, 习惯在大庭广众之下或其家中亲吻或拥抱, 在中国人眼中, 这种举动则不能接受。在影片中我们常看到如果西方人想表示“我不知道”、“我有什么办法呢”的时候他们常常表现为皱动前额、抬眉耸肩, 双肘弯曲, 双掌向上摊开, 甚至还微曲双腿, 这是在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身体动作表示。而中国人在表示上述含义时, 习惯动作是摇头或摆手。因此, 通过观看英文电影,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习惯行为, 观察如何实施非语言交际。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特别注意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对情境的适应性, 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3 历史背景方面

历史是文化的关键部分, 每部电影都发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 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或多或少有所展现。如观看美国影片《乱世佳人》有助于学生了解美国内战爆发的始末及美国人民斗争的过程。影片《阿甘正传》几乎汇集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重要的社会历史事件, 学生可以从阿甘的视角, 饱览美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社会历史:越南战争、中美乒乓外交、种族斗争、女权运动、水门事件、暗杀总统、毒品文化等。看英文电影能够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更深刻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这样才能更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2.4 民族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逐渐获得的, 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 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观看《当幸福来敲门》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美国价值观中倡导的平等 (equality) 、物质本位 (materialism) 、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等核心内容, 了解美国人所普遍信仰的“美国梦”。以电影《刮痧》为例, 爷爷用中国民间“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 在其背上留下淤痕, 这被美国医生误认为是家长虐待所至, 许大同夫妇因此被告上法庭;在特别听证会上, 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约翰举报了许大同曾经打过丹尼斯的事实;可是从中国观念来理解, 许大同打自己的孩子正是出于对他的上司的尊重 (因为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保罗) ;约翰无法理解这种尊重, 只认为许大同在虐待儿童;许大同认为约翰举报他的行为是出卖朋友, 而约翰认为自己是尊重事实。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 观看英文电影是学生比较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最好途径。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并不等于能理解该文化, 在欣赏英文影片的过程中, 教师应因势利导,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3 英文影片的应用策略

观看英文电影不应成为教师放映、学生观看的单向学习过程, 而要发挥英文电影在语言方面的教学优势, 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其组织者、信息提供者、主导者、评估者的作用, 才能使英文电影学习不流于形式。

3.1 观前充分准备, 合理设计

教师要尽量选择难易程度适当, 文化内涵丰富的影片。在观影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历史年代、地点、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 提示学生观看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对影片中出现的俚语、重点生词、表达法可进行适度的讲解, 为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影片中的语言和文化。同时, 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剧情设计一些问题, 要求学生看片后做好发言准备, 如对故事梗概进行总结、对人物形象进行勾画、对文化现象进行阐释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电影, 这样更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3.2 观中主导讲练, 重点、难点突出

在第一遍观看英文电影时最好隐去中英文字幕, 着重训练学生的听力, 使学生在不借助任何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对影片的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再次观看英文电影时教师要注意精讲、泛讲相结合, 突出重点、难点, 要特别注意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重复播放英文影片的节选片断, 鼓励学生模仿影片中人物的语音、语调和说话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贯穿跨文化交际意识, 使学生真正理解英文影片的文化内涵。

3.3 观后及时总结, 多种方式检测

观看英文电影后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让他们谈谈对影片的所思所想, 引导他们真正理解影片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英文电影中体现的价值观。另外, 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方式来全面检测学生的语用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影片撰写影评、梗概或听写对白、翻译, 也可以利用消音功能让学生为电影配音等, 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人们思维方式、文化习惯及价值取向的了解, 增强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字处理能力, 及时有效的总结和检测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整、补充, 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语

英文电影给学生创设了语言、文化同步学习的平台, 带来深刻的语言与文化体验,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语言的魅力, 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适应性, 因而英文电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利工具。然而, 如何充分利用英文电影构建起效果优良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模式, 仍需要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积极开展更加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分析英文电影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方面的优势, 并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论述其在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同时提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英文电影,跨文化语用能力,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2]王玉昕.英文原版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电影评介, 2008 (9) :68-69.

[3]Barry Tomalin.Video TV and Radio in the English Class[M].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86.

语用作用 第8篇

心智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 是研究身心关系的哲学, 从身心关系来看, 其基于心智是语言的基本性质 (徐盛桓2010) 。“心身因果关系并不是一般的因果关系因为心智不完全服从物理的因果关系, 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或非确定性。” (徐盛桓2010) “学习一门语言并不只是为了了解该门语言, 而是为了很好地使用该门语言。” (何自然1997) 也就是说, 在学习一门语言时, 学习者应该学会得体地使用语言, 在语用过程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也就是说要注意语言使用的物理环境, 比如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的存在, 这种影响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人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十分明显、习以为常的文化方面, 通常会以微妙的方式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影响着人们的言语行为。招呼语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际口语, 在交际中招呼语的得体使用已成为个人修养和风度的标志, 并能够帮助人们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招呼语在日常交际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沟通功能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显现民族文化心理。

2. 语用能力与文化语境

2.1 语用能力的定义及其表现

语言的基本性质是基于心智的。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这种能力就体现在语言学习的语用能力。“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语言的语用能力 (pragmatic competence) 的过程。” (何自然1997) 。语言语用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 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 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 而且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

在我国, 传统的英语学习模式使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获取词汇和语法知识上, 忽略了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例如:寒暄语是招呼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汉语中的“辛苦了”可以用以表示对别人的关心, 适用于很多场合。例如, 我们在车站接人的时候, 可以跟远道而来的客人打招呼说“辛苦了”。但是在英语中我们却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对一个远道而来的英语为母语的客人一开口就说“I am afraid you may feel tired.”, 就会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在这种场合下, 地道的英语寒暄语应该是“Nice to meet you”之类的话语。

2.2 文化语境及其对话语表达和理解的制约作用

语言世界作为物理世界的一种反映物, 人们的交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使用摆脱不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Malinknowski) 率先提出“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 和“情景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两个术语以及两种语境对话语意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他认为语言研究必须同时考虑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文化语境对语用者的制约, 主要体现在会话过程中, 非同一族语的人在交谈时, 要尽量理解对方, 弄清双方的文化习俗差异, 相互适应, 使交际顺利进行, 否则会产生文化冲突, 这也会体现在招呼语的使用上。

3. 汉英招呼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招呼语是指人们相遇时相互致意所使用的言语。这是一种为表示礼貌常说的一些纯粹礼仪性的话, 以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或增进友谊。在不同的语言中这些话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说法, 有时并无实在的含义。招呼语一般包括称谓语 (address terms) 和问候语 (greeting content) 两部分。

无论是在汉语招呼语中, 还是在英语招呼语中, 称谓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英汉都可用姓名来称呼熟悉或亲密的人, 汉语则仅限于同辈对同辈或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汉语中用职务作称谓词, 可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 而且几乎所有职务都可以用作称谓, 如:主席、主任、校长等。英语中只有少数特定的职业名称可以这样用, 如:president, professor, captain, chairman等。汉语有很多职业名称可用来打招呼, 如:老师、医生、等, 有些还可以在前面加上姓氏。如:王老师、张医生等。英语中这种情形较少。只有doctor, waiter等少数职业名称可以用作称谓词。

英语中较少用亲属词称谓非亲属, 汉语则比较常见。汉语中, 儿童称呼非亲属成年人为“叔叔”、“阿姨”, 称呼非亲属老年人为“奶奶”, 或有时加上姓名或职业名, 如“警察叔叔”。成年人称呼非亲属老年人常用高出自己一辈的亲属称谓词, 如“大爷”, “大婶”等, 称呼非亲属成年人常用同辈亲属称谓词如“大哥”、“大嫂”等。

问候语的差异指的是汉英招呼语中问候内容的不同。汉语招呼语的问候内容很多是表示关切, 关心对方的健康、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 比如, 与人见面时常说“忙吗?”“工作顺利吗?”如果知道对方身体不好, 则会说“病好些了吧?”“要保重身体!”这些问候语多是出自关心和友爱之情。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之间的问候语则是尊敬多于关切。操英语的人遇到熟人打招呼时, 常用的话是:“ (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 除此之外他们也常用“Lovely weather, isn't it.”一类谈论天气的话进行敷衍。他们一般不对别人的健康、工作、生活等方面问这问那。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谈天气成为英美人一张嘴就有的招呼语。例如:“It i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在他们看来谈天气可以避开涉及政治、宗教等较为敏感的话题。中国人有时也谈天气, 但不如英美普遍, 而且句式多为陈述句、感叹句, 如:“真热啊!”“今天天气真好!”等等。

与英语招呼语相比, 在汉语招呼语中还有一种较为独特的问候内容, 这种问候语使用的非常普遍。即询问对方的行动去向。例如“去哪儿啊?”“干吗去呀?”“上班去呀?”对于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 由于他们特别重视自我及个人隐私权, 所以很少使用这样的招呼语同时也很难接受这样的招呼方式。

4. 结语

通过对汉英招呼语在语用过程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得到以下启示:人们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的, 一个人赖以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会直接影响到他语言运用。“语境的识别是施展语用能力的前提” (刘绍忠1997) 。文化语境中固定的文化因素, 如习俗、习惯、行为模式等都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并形成一定的动态或静态特性, 以一定的模式存在着。因此, 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语境的重要地位,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London 1983年.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

[3]李悦娥, 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

[4]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外国语, 1997年第3期.

[5]西槇光.《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

[6]许书明, 彭谋.《语境在口语交际中的功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语用含糊的人际语用功能 第9篇

语用含糊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一种言语行为。模棱两可、歧义、不确定性等都是含糊语的特点;它意义在于从语言应用与理解角度去意会这种语言的寓意。每一个词汇的意义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解决它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简而言之,语用含糊就是信息不确定性的总称。实际概括就是在言语交际当中努力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不论我们作为说话人发出信息,还是换作听话人接受信息时,总是不自觉地使用模棱两可、约略含糊的表达方式。同样,在将对方的言语行为正确地理解时,也只是要求信息有小幅度的误差,而不是说要求我们去追求其语言信息的准确性[1]。

2 语用含糊的构成方式

语用含糊的形成主要运用了语言的概括性、歧义性、模糊性以及双关、隐喻等修辞方式。客观地来说,凡是语义具有修辞手法或不确定的表达方式等都可形成语用含糊。下图是一些常出现的语用含糊形成方式,对其做了简要分析[2]。

1)模糊:由于语义的模糊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含糊。如:Peter is bald.在平时谈话中,本意一般表示Peter没一根头发,或许他还一些根头发的。在平常交流中比较随意交谈的“模糊”说法。在交谈中,对于“模糊”概念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它具体在命题的真假方面作了界限。从另一个角度看,例如秃头指的是头发一根没有,那到底不是秃头需要多少头发,我们对于这个观点有着鲜明的答案,每个人都是见仁见智的,这其中肯定是有一方是大多数认同的,没有任何标准可言。

2)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表达。利用歧义这种语义不确定性引起的含糊。如:Passenger A(对长途客车上的邻座乘B):Ask the driver what time we getto Birmingham.Passenger B(对客车司机):Could you tell me when we get to Bir⁃mingham,please?Coach driver:Don’t worry,love,it’s a big place——I don’t think it’s possible to miss it.在比较普通的交谈中表示“模棱两可”。人与人之间对于模棱两可,有千百种的定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3)概括:为了使原来要表达的意义有更大的范围而使用概括性较强的词,但由于出现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促使形成含糊的一种方式。如:A:Why did you take part in tonight’s party?B:I have something to do.B对具体什么事“not taking part in today’s party”很清楚,但言语上却是笼统的回应“have some-thing to do”,这是有意的含糊。

4)双关:一种特殊修辞手法,它有明暗两层意思,明的是指用词造句时表面上的意思,在暗中却有着另一种含义,利用双关构成的含糊。如:译员在为外宾购买一座钟表时说:Here is the watch you want to buy,I hope you will have a goodtime.例句中“have a good time”既有“玩得好”的原意,也有“把握好准确时间”这层意思,可谓一举两得,恰如其分。

5)隐喻:比喻的方法之一,在不用“似”、“如”、“像”等比喻词的前提下,将事物比喻成和它近似的另一事物。比喻的理解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用来构成含糊。如:Deer:Come into the woods with me.Madge:Don’t be absurd.You are a deer.

在Deer的小树林中,一位男子邀请Madge去那里约会,对于这种情况,Madge使用巧妙比喻:“You are a deer”(你是一只鹿),坦然自若的明确了个体的观点:任何人不能断定一头温顺的鹿不会伤害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比较委婉地拒绝了Deer的存在“不怀好意”,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即可以使气氛更加活跃,一方面能避免Deer遭到对方的拒绝产生的尴尬情景,另一方面比较含蓄的表明了自己的意愿[3]。

3 语用含糊的人际语用功能

1)使言语表达礼貌含蓄,保全面子

在人与人沟通中,不管是东方或西方人,经常都能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他人或是外人签名留下好印象是人所有的本性,也是个体内心的需求。Brown与Levinson认为,人们交流当中实际存在很多隐秘的言语行为,其中大多数人的言语中存在攻击他人的面子的本性。礼貌语言的出产生的基础就在这一原因上,通过减少对他人的伤害而理性的需要一种交谈技术或交谈方式,实际中它的本质有策略性[9],即人与人交际中说话人有可能发生损害对方脸面的情况,为了对发生损害作出调控或挽救策略,主要为了降低其对他人的威胁程度,争取最高限度的给对方留有面子。Professor:“Next Friday I am having a party for some of my students,I am hoping all of my working assis⁃tants will be there.”Student:I would have gladly accepted your invi⁃tation,but I am afraid I can’t.教授非常热的情邀请学生去参加聚会,学生可能因为有着某种原因而需要进行一个礼貌而委婉的拒绝,这上面这句言语中含糊限制语“I am afraid”能使学生准确且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的一些艺术尽量回避直接说“不”以免伤害对方的面子,使对方感到难堪。

2)使言语表达简洁凝练、准确得体

礼貌、得体原则是言语使用调节性规则,它我们社会不断发展产生的规则,主要是社会契约与人际规范的结果,是人类经过长期认识、感知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语言研究当中,对于探讨言语礼貌性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忽视言语的得体性,研究表明“语用的最高原则是得体原则”。日常言语交际中,需要注重的一个问题是言语的得体性和灵活性。H.Grice(1967)在其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中表示,言语交际两方需要互相合作、努力圆满地完成交际意愿。因此,交谈对象之间需要有最基本的会话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该原则4条准则:1)质的原则(Quality Maxim),在交流当中需要提供信息的真实和可靠,对此要有一定依据;2)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交流中还需提供话题的内容与信息,他们之间必定有联系;3)量的原则(Quantity Maxim),即围绕话题所表达的信息足够且不超量;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即所提供的信息一定要条理,不能出现模棱两可[1]。但有的人会故意去违反“方式准则”“关系准则”或“量的准则”,在所有的言语交谈中,它们的目的在于借用语义的模糊性来对听者对话语隐含的“言外之意”的注意产生吸引力,提高言语的灵活性与得体性。例如: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这是含糊言语使用的典型,也是莎士比亚的名句。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使哈姆雷特憧憬的美好未来破碎,继而出现人情冷薄、前途渺茫、恩仇悲愤,这不让他产生是“生”还是“死”的选项,包括有迷惑和抉择两项,其话语含糊违反了“方式准则”,但也因此让其带有千古绝唱的艺术效果。

3)自我保护,减轻所负责任

在言语交流中,作为矛盾对立的双方,它们各自有特点其包括含糊性和准确性,这种特点普遍存在于人与人的言语交际间。语义含糊在英语中可使说话者免受一些批评与责备,又使说话语更为严谨。纳什(Nash 1990)所说:“语义含糊能使说话者在保护自己的声誉方面起到保障功能[4]。例如: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后,新闻界都在议论苏联,他们怀疑苏联到底有无原子弹。而苏联外交长莫洛托夫在美国时,曾被一群美国记者包围在其下榻的旅馆门前。有位记者问莫洛托夫:“How many atomic bombs in Soviet?”他绷着脸仅用一个英语单词回答道那些采访的记者,他答道:“Enough!”身为一名国家的外交官,身上承担着使命,包括对严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机密,这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国家发展。在此例子中,苏联外交长使用了言语的含糊性,较好的完成此次任务。从中发现,语用含糊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它是具有很强保密功能,力争在保证交际成功的基础上帮助说话人[8]。

4)创造幽默效果,避免尴尬

站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立场,语用含糊都是交际进行的好助手;然而,会话也是语用含糊的受益者,它促进会话的开始和进行并协助交际者达到其交际意图。当面对特定话题时,人们会处于困难的状况;此刻,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想尽计谋从中脱离,特别是说话人,而语用含糊正是摆脱这种困境的好计策。例如:女仆:(很惊慌地跑过来)真的很抱歉,我无意中打碎了花瓶……我会赔偿的。主人:(了解她供养着几个学生)岁岁平安嘛!从字面上来看,例子中主人巧妙利用同音手段实现用语含糊,既一语双关又最大限度地消除尴尬。

4 结束语

与传统观点不同,语用含糊并不是言语交际中的障碍,而是协助会话参与者进行沟通及达到其特定的一种交际意图。现实生活中,巧妙运用模糊语言能促使人摆脱窘境、处理难题,表现出说话人驾驭语言的高能力,还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非但不影响信息交流的准确性,能提升我们的交际效率和交际能力。反之,一味追求“实话实说”而不会运用模糊语言,极有可能给人引来困扰甚至杀身之祸。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发生。因此,在平日交际时有必要对语用含糊的实现手段进行探讨与研究,挖掘其中隐藏的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武小丹,高璐.英语含糊语在交际中的语用动机[J].大众文艺理论研究,2010(3):48-48.

[2]孙欣,张晓梅.语用含糊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1(5):50.

[3]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2000(1):8-9.

[4]王闽汕.探析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J].宜宾学院学报,200(10):90.

[5]赵艳萍.婉言拒绝的语用含糊现象及其功能[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3(1):62.

[6]BROWN P,LEVINSON.1978.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7]Grice H.Logic and Conversation[D].Unpublished Ms of theWilliam James Lectures,Harvard University,1967.

[8]Khatchadourian H.Vagueness[J].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62,12(1):38-52.

[9]吴亚欣.含糊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6(1):18.

[10]徐畅贤.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2006,27(4):39.

[11]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语用失误研究和语用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1.1语用失误的定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托马斯(Jenny Thomas)把“语用失误”定义为“不能理解别人话语的含义”(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她认为,当说者和听者没有相同的语言或文化背景时就可能发生语用失误。如果英语语言学习者在跟英语为母语者交流时犯了语法错误,他最多会被认为是没有很好地掌握这门外语,所以很容易被英语母语者接纳和原谅。但如果他犯了语用错误,他就很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不友好甚至有敌意的。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犯语用失误比犯语言错误危害更大。

1.2语用失误的分类

托马斯根据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源将其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1.2.1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指的是由于说者不恰当的使用一种语言或者听者对说者话语的误解而导致的失误。语言语用失误包括两个层面:(1)说者没有遵循英语为母语者的文化习俗,不恰当地使用了一个英语表达,或者由于说者不知道正确的英语表达而根据字面意思把中文表达和语言模式翻译成英语;(2)听者没有正确理解说者话语的言外之意,或者说者模糊地表达了言外之意。这两个层面都关乎语言本身。

语言语用失误跟语言表达的误用相关,也较容易避免。例如:

A:Would you like to go the movie with me?(你想跟我一起去看电影吗?)

B:Excuse me,I’m busy at the moment.(对不起,我现在比较忙。)

在这个例子中,A想邀请B看电影。B若拒绝应该说“sorry”而不是“Excuse me”。在英语中,“Excuse me”用于陌生人之间打招呼或者一个人想打断别人时。例如,“Excuse me,does this bus go to the station?”(对不起,这趟公交开往车站吗?)

1.2.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由不同文化中支配语言行为的不同语用原则和文化规范导致。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可能对言语行为的正确性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从而阻碍交流顺利进行。正如托马斯所说,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可能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评估社会距离方式上存在差异,从而遵循不同的说话规则,以不同的方式评估相关权利和义务。所有这些差异都可能导致社会语用失误。总之,当不以某语言为母语者因为缺乏文化差异意识而没有恰当使用该语言,社交语用失误就可能发生。

1.3语用失误研究回顾

1.3.1国外的研究

自从托马斯提出了“语用失误”一词并确立了它的理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语用失误及语用能力的培养。这些研究表明,不以目标语为母语者即使很好地掌握目标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也很难避免。

大部分讲本族语的人的语用学知识都是隐性或含蓄的:它是他们交际行为的基础,但他们却无法描述它。语用失误经常被模糊地认定为“不礼貌的行为”,而激怒别人的可靠原因却不清楚。因此,说本族语者的直觉并不是他们自己团体会话练习信息的可靠来源。这就成了获得语用能力的一大障碍。

1.3.2国内研究

何自然认同托马斯的定义。他们相信对语境的不当解读是产生语言语用失误的根源。当说者和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被忽略或误解时,社交语用失误就可能出现。何自然认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无绝对的区分。二者的差异在于说者的意图及听者的解读。

一些中国的学者认为语言语用失误的原因是不当的教学技巧和语言语用迁移(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当采用不当教学技巧时语言语用失误即可能出现。比如,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语法一直都很受重视。很多英语教师总是通过翻译法(英译汉、汉译英)来教学。因此,很多学生就会误认为汉语单词或短语被翻译成英语时也有同样的含义,反之亦然。除此之外,语言语用迁移是语言语用失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何自然认为,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单词短语的理解也不同。在不同文化里,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尽管中英语中很多词和短语在语义和句法层面几乎一样,他们的语用含义和功能也有所不同。

1.4语用失误原因回顾

大量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包括文化差异,二语习得,负迁移等。

很多学者认为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差异。Gumperz指出,不同文化人们间的交流受某些系统差异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误解和交流失败的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语境和语境中恰当行为的和意图的不同文化假设;(2)会话中组织信息或观点的不同方式;(3)不同的说话方式。

托马斯从二语习得方面探究语用失误的原因。她认为语言语用失误可能由教学导致的错误(teaching-induced errors)和语言语用迁移(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导致。Kasper也把语用失误归因于教学导致的错误。中国学者何自然和王德兴从外语教学方面分析认为,中国学生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过于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长期忽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及英语教材不够地道。

不当迁移(inappropriate transfer)被认为是语用失误的另一个原因。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言语行为策略的不当迁移,或者由于“解释偏向”(interpretive bias),语义上或句法相当的话语从源语言到目标语的迁移会在目标语中传递不同的语用含义(pragmatic force)。

2语用能力

“语用失误”和“语用能力”二词紧密相关。一个人犯语用失误越多,他的语用能力就越低。

2.1语用能力的定义

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被Chomsky定义为“对语境的了解,正确使用语言的方式”(the knowledge of condition,and manner of appropriate use.)。刘绍忠认为:“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何自然认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以上定义都有共同点:他们都涉及了说话人所在的语境,说者对语言的正确使用及听者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语用能力可以被概括为:一个人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和在特定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关系

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指的是一个说话者说出语法正确的表达的基本能力。说者可以运用语言能力说出正确的句子以向听者表达他的意图。当且仅当一个人有语言能力时他才能口头表达他的意图。语言能力是成功交流的基本条件。而只有一个人有语用能力他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及理解别人的意图,最终取得交际成功。

语言能力涉及说出和理解语法正确的句子。语用能力是关于说出和理解在特定场合正确的句子。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能力。语用能力不一定会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这意味着对语法、语音和词汇的良好掌握不能保证能正确使用一门语言。然而,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人若想提高交际能力,他必须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两者都是交际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3.1英语课堂中加强文化教学

文化差异被认为是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很多教师和学者的重视。

(1)在课堂上教授英美文化。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语言学习包含对说该语言的人们的文化的学习。对文化的理解是所有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理解言语和写作中的所指;能正确使用语言;理解语言中的比喻及均受文化规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营造文化氛围,让他们知道英语语言存在于课本之外。

(2)提供背景知识。Stern对文化教学提出了几方面的建议:地方,人及其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艺术成就,音乐及其他。英语课堂上,教师应从以上几点提供背景知识。如在听力教学中,如果教师加入了听力材料的相关背景知识,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提高听的效果。

(3)提供地道的外语学习材料。英语学习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学习地道鲜活的外语学习材料,学生才能学好一门外语。地道的学习材料应包括社会规约、价值观、本地人的思维方式,目标语的文化等等。只有了解英语为母语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外语学习者才能更自然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3.2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不可否认,教师本身的语言和语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语用能力的提高。然而在中国,目前的英语教师当中只有少数有过海外学习经历,绝大多数教师只是从书本当中学习外语,他们接触到的真实的鲜活的外语材料还比较有限。教师本身也容易犯语用错误,更别说学生了。所以,中国的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语言及语用能力。英语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其能力和专业技能:

(1)致力于终身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语言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直在发展变化。一些旧词消失被新词取代。因此,大学教师更应该持续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接触最鲜活的语言素材。作为大学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此外,我们还要学习中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等等。

(2)做科研。除了教学,大学教师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做科研。做科研本身也是自我提高的途径之一。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了解专业相关的理论。语言学、文化及语言教学方面的科研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有关语言本身及语言教学的理论,对一些相关领域,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有所摄入,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最终使教学受益。

(3)参加国内外的学习和培训。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参加国内外的学习和培训是两种实际有效的自我提高的途径。我们应积极参加各种团体、机构组织的培训和会议,学习先进知识和教学方法。出国学习无疑是学习外语的最佳途径。学校应尽量多地给外语教师提供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并提供资金支持。

4总结

若想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首先应将英美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供更地道、更真实的教材。毫无疑问,学生的语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语言语用能力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通过自学、科研、参加培训等提高自身语言及语用能力。

英语学习者应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及语用能力。他们不仅应很好地掌握目标语的语法、词汇,还应注重学习了解目标语所在的文化。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含义能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社会语境,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更通畅地交流。最终使母语负迁移达到最低,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vol2,1983.

[2]何自然.社会语用问题[J].学术研究,1997(6).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语用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语用失误 高中英语教学 语用能力

英语教学的两大主体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传授一定的语言知识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其生命力也就在于使用。语言知识是语用的基础,二者互为作用,互为补充。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之后,如何把语言知识转化语用能力,这是英语教学工作者与研究者都无法绕开的课题。现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有两种趋向,一是把语言教成知识课,忽略语用能力的培养。二是主张外语学习者依靠大量的模仿来获取语言的习得。重听、说,轻读、写,结果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低下。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受制于教学任务,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争时间、赶内容,偏重词语形式和意义上的讲解,忽略了语境和语言的实际用法,更无暇涉及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法则。这些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削弱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语用失误的概念的界定

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珍妮(Jenny Thomas)发表的专著《跨文化语用失误》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概念,并把其分为 “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学习者所说的目的语不符合该目的语的语用习惯,错误地把源语的表达套用到目的语中;“社交语用失误”指因为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导致失误,它与交双方的身份、语域和话语熟悉程度有关。同年,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 )在《语用学原则》中提出,语用能力可以相应地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包括际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意图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

二、语用失误的类型分析

1.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所使用的话语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而按母语的语言习惯去生成的话语表达。

2.社交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不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表现在:双方各自按照约定俗成的礼貌规范与准则进行言语交际;在说话分寸把握不当;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和地位,对熟人和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使用过于礼貌的表达方式或对陌生人使用过于随便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中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1.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的语法错误,把语法当作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希望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语法概念,强调使用完全句子,而忽略语用知识的指导与传授。

2.英语教材的内容也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英语教材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教材中就有许多中式表达,或者使用一些在英语国家早已弃用的表达。

3.由于受汉语的影响,中国学生常常忽视英语中部分常用的模糊限制语,结果不仅使表达的语言生硬,甚至有些表达使英语的本族者听后感到不快。

四、语用能力的培养

1.加强对学生语法基础知识的培养。语法知识学得好有助于语用能力的培养,伍兹(Edward Woods)曾指出语法能力已被认为是学生学习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是“知”和“做”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外语语法体系学习的三种方法,即:有意识的规则学习;系统的操练;无意识的习得。在常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和接受情况灵活应用这三种方法,不能片面强调其中的任意一种。

2.扩大学生词汇量。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其重要性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vid Wilkins)所说的那样:“没有语法只能传达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量则什么也无法传达。”

(1)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英语词汇量庞大,浩如烟海,目前英语的词汇量有多达200多万,而且每年都会有近1000个新词出现,固然,英语词汇多而庞杂,但它本身有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基本的构词法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英语词汇,提高记忆效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与运用基本的英语构词法,帮助学生扩展英语词汇,这对学生学习词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后缀的用法:用-ful / -ive / -ia /-y等后缀置于名词后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形容词;用-en / -ize 等后缀置于形容词之后可以构成动词;用in- / dis- 等前缀可以表达否定意思;转化法构词:He waters the flowers in the garden.The clerk hands the paper to the boss.在上述这两个句子中waters,和hands都是由名词转化为动词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猜测教学中所碰到的合成词,如:postcolonial,input,easy-going,out-of-date。另外,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了解与认识一些其他的构词法,如:拼缀法 flush( flash + blush);截断法plane(aeroplane)等。(2)以词汇学知识为依托发散式词汇教学。英语词汇的教学,并不是孤立和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词汇教学时,以有关词汇学的知识为依托,进行发散式教学就是值得称道的方法。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根据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上下义关系和部分与整体关系等,进行发散式词汇教学。例如:同义词:start/get started,begin,commence;反义词:cheap,与expensive;多义词:fix作为动词的意思有:1)使固定;缚紧。2)钉牢;牢记。3)确定;决定。4)修理等意思,另外fix也作为名词的意思有:1)困境;窘境。2)贿赂;受操纵的事等意思。上下义关系:如,cereal(谷物;谷类植物)为上义词,它的下义词有:wheat(小麦);barley(大麦);rye(黑麦);millet(小米);rice(大米、水稻);corn/maize(小麦);oats(燕麦)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day (天)为整体词,它的部分词有:dawn(黎明);morning(早晨);noon(中午);afternoon(下午);twilight(黄昏;黎明);evening(傍晚);night(晚上)等。这种遵循词汇学规则的发散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知和巩固旧知,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词汇间的用法上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善变能力逻辑,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仅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模联等社团活动,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和操练;开办形式多样的讲座介绍英美等国家的概况、文化及习俗,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收看调频广播、英语录像等,接受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五、结束语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以英语为交际工具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不仅需要拥有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如何使用语言,从而避免出现语用失误。语用能力的欠缺是导致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语用能力培养:必须让学生明白,不同文化存在不同的语用原则。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这是棘手而又不容易做到的。语用原则系统化的问题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无法回避与绕开的重要课题,就目前来说,英语教育者和研究者只能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从而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戴炜栋,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5(1).

[4]何兆熊,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语用作用 第12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语言教学。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当我们关注作者“写什么”的时候, 也应该追问一声“怎么写”, 要审视语言形式, “言”“意”兼得。在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时, 更应该让他们知道语言“美在哪儿”, 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种美。徜徉在《乡下人家》的字里行间, 笔者发现了文本语言的几处特点, 试着用还原法进行了文本解读, 并对教学进行了设计。

文本语言特点之一:恰当运用关联词。

原句:乡下人家, 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 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 或种南瓜, 或种丝瓜, 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 爬上屋檐。

比较句:乡下人家, 住着小小的房屋, 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 种南瓜, 种丝瓜, 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 爬上屋檐。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 (比较句) 。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这个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不太一样, 少了一个“虽然”, 一个“但”。还有, “种南瓜”前面少了“或”, “种丝瓜”前面也少了“或”。读着感觉少了点什么。

师:到底少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中的原句, 和这个句子对比着读。

生:老师, 我发现了, 和课文中的原句比, 这个句子少了两对关联词。少了关联词, 句子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上过《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教师一般都会紧紧地抓住这一句不放, 都会从“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舒坦自然”等角度去引导孩子们品读、感悟, 但是却缺少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引导孩子们发现语言中的奥妙, 以及语言的表达特点。比较句中少了“虽然……但……”, 少了“或……或……”, 表面上看只是少了几个无关紧要的文字, 但仔细品读就会发现, 少了关联词后, 句子不再有“味道”, “随心所欲”的舒适感也荡然无存了, 可见巧用语言的妙处。

文本语言特点之二:巧妙运用标点。

原句:有些人家, 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 芍药, 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 它们依着时令, 顺序开放, 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比较句:有些人家, 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 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 它们依着时令, 顺序开放, 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 (屏幕出示两个句子)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两个句子。你能发现两个句子的区别吗?

生:两个句子在标点的运用上有些不同。第一个句子在“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的后面用的是逗号, 而第二个比较句中用的是顿号。

师:在“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的后面用逗号和用顿号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用逗号的句子表示不同的花儿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在依次开放。而用顿号的句子只是表明了这几种花在开放, 并没有特别说明开放的时间。

师:原来逗号和顿号还有这么大的区别啊!你们可真会读书, 连小小的标点在文章中表达的意思都能看懂, 真不简单。

上一篇:0.4kV低压电网下一篇:降解木质素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