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关系范文

2024-07-23

提升关系范文(精选12篇)

提升关系 第1篇

1、牢记自己的角色:父母。

做为父母, 你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孩子, 同时在成长道路上把孩子培养成人。这一角色远比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更加重要, 要让自己成为孩子一生中耐心老师、一位引领方向的领导者。当然, 立场要不偏不倚, 孩子还是需要管教的。

2、说出自己的期望。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你对于他的期望, 并且能给予孩子以自确的引导, 让孩子也深知这其中的重要性, 这样, 他们就会努力明确方向, 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3、心平气和, 有事慢慢说。

与孩子发脾气是做为家长最常见的表现, 其实也是最愚蠢的做法, 不要对孩子发火, 有事情发生就必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发火是不能促进事情的解决的。如果实在无法控制自己, 就请先让自己独呆一会, 等心平气顺了再与孩子进一步沟通。这也是用身传言教的方法来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不满。

4、唠叨过多让人烦, 多听孩子说。

无论是孩子也好还是大人也罢, 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心里有想法, 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 有些时候, 更会让你感到惊喜的哦!

5、犯错勇于承担, 父母也不是超人。

孩子做错了事, 总是会这样那样的批评, 可是当你在孩子面前犯错的时候, 就左掩右藏, 可以在适当的时候, 向孩子表达自己真诚的歉意, 告诉孩子, 父母跟他们一样, 也在努力做一个不犯错误的好人!

6、孩子模仿力强, 不要忽视孩子们的观察。

想要让孩子听你的话, 得到孩子的尊重与信赖, 做好孩子的成功典范也是势在必行的。孩子在小的时候模仿力超强, 而父母又是与孩子在一起最长时间的主要人物, 因此注意好自己的言谈举止, 让他们学到你身上的亮光点。

7、鼓励式教育, 让孩子得到肯定的表扬。

当孩子在努力做完一件事情或是做了一个正确决定的时候, 一定要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表扬。称赞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得到父母的重视, 因此事后会更加努力的。

8、创造一家人独处的机会, 享受快乐生活。

提升职场人际关系方法 第2篇

无论你是经理、主管还是职场新人,首先要有自信,对自己充满信心。

有自信的人,坚信只要我努力,一定可以获得成功,昂首挺胸面对人生!没有自信的人,心中缺了主心骨,患有自卑心理,老觉得自己不如人,惧怕和人打交道,低头哈腰见人矮三分。

遇到困难时,有自信的人会把困难看成向“弹簧”那样,坦然面对,攻克困难,靠自信赢得别人的尊敬。没自信的人,遇到困难怨自己倒霉,躲着困难走,见困难就低头,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让别人也瞧不起。人,只有自信,才会体现存在的价值,才会发现自身的潜能。

二是微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美好的对他微笑,他会还你灿烂的笑容。人之间的交流首先是面孔和眼神的交流。在生活的每一天清晨,当你把烦恼丢在角落里,带着发自会心的微笑起床、上班时,面对每一个人时,你会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和蔼可亲的,还给你更灿烂的笑容,并会一点点化解心中角落里的那些烦恼。

认识,从微笑开始;交流,从微笑开始;合作,从微笑开始;和解,从微笑开始;当你微笑的对待世界、对待大家、对待每一天时,你会发现:成功,从微笑开始;幸福,从微笑开始!

三是实干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不拼搏奉献,怎能获得回报?实干,是你能力、本事的体现;没有实干的自信,是“空中楼阁”;没有实干的微笑,是“无奈笑容”。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和实干,才会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才会使自信更长久,才会使微笑更美丽。

四是诚信

做人要诚实,靠谎言、卖弄技巧得到的“同事友情”是不会长久的。做人要守信。没有信誉是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做人要厚道。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啊!害人其实就是害自己。

五是虚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今伟人们教的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人无完人,无论你是名校之“天之骄子”,还是“至高无上”的总经理,都是如此。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现下属的长处,并把他放到适合发挥他的长处的合适位置,让他更好的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短处,这才是一个高明的管理者。

六是心态

持久的、真挚的微笑,来自良好的、平和的、健康的心态。赞赏“人之初,性本善”的人,具备这种良好的心态,把员工当成“内部客户”,再加上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企业必会健康发展。而把员工当成“刁民”或“打工仔”是不会有良好的心态的,企业是不会有大的起色的。

保持积极的、平和的心态,就是良好的、健康的心态。方法很简单:遇事往好的方面想。当你外出郊游出发时,看到太阳高照,晴空万里,你若想今天天气郊游真好,可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山,站在山顶一望千里,一览众山小的景象让我心潮澎湃,雄心倍增。当第二天下起雨来时,你应该想,朦朦胧胧的山,淅淅沥沥的雨,我们在山路上感受着大自然的朦胧、宁静、神秘,体会到雨中郊游如诗入画,融入自然的美。这样,你一定会又出好心情,并带到回来后的生活中。

有人会说这叫“自欺欺人”。其实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或挫折的。好心态的人能迅速调整过来,积极处理后面的工作。好心态的人成功的希望更大。

七、认清人生的意义以及毕生所全力以赴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因为你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想要成为一个人际关系高手,第一步就必须先确认你的价值观;若是你连这个都摸不清楚,就很难去看透人生的意义,更不用说什么成就感了。

八、忌情绪不佳,牢骚满腹

工作时应该保持高昂的情绪状态,即使遇到挫折、饱受委屈、得不到领导的信任,也不要牢骚满腹、怨气冲天。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要么招人嫌,要么被人瞧不起。

九、对上司――先尊重后磨合

任何一个上司(包括部门主管、项目经理、管理代表),干到这个职位上,至少有某些过人处。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待人处世方略,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精彩的过去和骄人的业绩。但每一个上司都不是完美的。所以在工作中,唯上司命是听并无必要,但也应记住,给上司提意见只是本职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尽力完善、改进、迈向新的台阶才是最终目的。

十、善于倾听

如今的职场风气大体上来说都是开放的,基本上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大家都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主张。然而正是这一点,导致了职场当中的许多人际关系矛盾。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而很少去倾听他人的想法与情感。所以,只要你学会了倾听他人,那么你则会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及好感, 进而获得更多的友谊与机会。

十一、保持友好的灵活性

当你与人们发生冲突,更多的是自我主义,而不是问题本身。要学会在生活中的大多数方面保持灵活边通,而不是争斗,这时极为关键的。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很多,一条路不同,那就走另一条路。要把目标建立在混凝土上,而把计划建立在沙子上,这会帮助你更好的与他人相处。

十二、找到靠岸点

人们像岛屿,你则是绕着岛屿行驶,想找到一个港口,一个要停靠的小船。要想找到停靠的“港口”,就要找到人们的某个优点,把他作为切入点。这样你就与他产生了共鸣。

十二、培养幽默感

幽默使人放松,幽默会让人们解除戒心。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幽默感会降低打击的强度,过了某个阶段,你也可以大笑,这样做,会比为一些你不能控制的事情生气或担心好的多。

十三、故意显露笨拙的一面,使对方产生优越感

比如说,时下的演员都以年轻貌美、头脑聪明、歌艺佳、演技生动为优点,企图在观众中塑造一种形象,提升优越感;殊不知,一个人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只会增加心中的挫折感,也就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反感。根据这个原理,某些人为获得知名度,故意表露自己的笨拙。在公司的同事、上司面前,故意表现出单纯的一面,以其憨直的形象,激发他人的优越感,吃小亏而占大便宜。

提升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的探讨 第3篇

【摘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师生关系的构建及发展,关系着民办教育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施,更关系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和未来。目前,在民辦高校中,师生关系呈现出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出现经常上课不出勤、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等厌学情绪及顶撞师长,不服管束等不尊重师长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中部分领导、教师不再以教学为重,考试组织舞弊、收受学生财物、违规招生、组织学生进工厂牟取不当利益等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本文将从这些不良现象出发,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合作办学;促进就业

0引言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来说,都具有相当规模,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股新生力量,发挥的作用及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加入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之中,民办高职院校希望借此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或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高职学生体面就业、高薪就业。但这些措施归根结底要靠高职院校的师生来共同配合来完成。因此及时了解并掌握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策略,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这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高校师生的不断社会化。因此,师生关系的好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意愿的水平。有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而当师生关系不和谐时,学生尽管也能进行认知学习,但普遍表现学习意愿水平很低。甚至出现学生的逆反心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总体令人满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呈现两面性:一方面,师生相处和谐,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也尊敬、喜欢、崇拜教师。另一方面,师生交流被动化、师生感情淡漠化、师生关系功利化等。不少教师鲜与学生交流,师生感情淡漠。并且不少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教师权威,忽视了对学生个体性的尊重,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思想交流,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1分析现象

透过现象我们追寻其本质。第一,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以办学地以外生源为主,在当地没有形成很好的群众基础,学生在办学地城市缺乏认同感,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二,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属于高考落榜生,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参加过高考,相对来说,生源质量普遍不高,这些学生无论是学习素质或是心理素质都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也较为严重,还有个别学生其思想品质不纯,行为不端,在受到教师管教时,甚至对老师出言不逊,扬言要进行打击报复。因此很难顺利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底子”薄,和公办院校相比,无论师资力量、科研经费、还是生源质量等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民办院校盲目模仿公办院校的发展路子,让自己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使得民办高职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无所适从,得不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这样一来无疑会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感觉学习无用,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对立,学生和学校的对立。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第四,民办高职学校教师队伍鱼龙混杂,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无法有效地教书育人。民办高职院校大都采用家族式、关系式管理,部分学历不高、能力有限的人员,托关系、找门路进入教师队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另外,民办高校中部分领导、教师不再以教学为重,组织考试舞弊、收受学生财物、违规招生和组织学生进工厂牟取不当利益等,这样的行为严重地损毁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和老师的紧张关系。

2解决方案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出现的师生不和谐现象,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解决方案。第一,民办高校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数量,多参与办学所在地的社会活动,努力取得当地政府及群众对学校的支持,提高学校在当地的声誉,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当办学所在地生源占到招生相当比例时,那么学生及学校在本地就会受到政府和群众很大的关注和关心,争强了社会认同感,从而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面对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应对。要做到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与他们相交,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经常鼓励他们,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应实现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在专业设置上,切勿盲目跟风,一味追求综合性和科研型大学的建设模式,应根据自身条件,紧跟市场,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特色热门专业、优势冷门专业、在专业发展中以唯一代替单一,以特色取代一般,探索专业学科建设新路进行发展。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和宽广的平台来发展兴趣,彻底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读书无用观念,从而使学生喜欢老师、尊重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四,民办高校应及时转变办学培养思路,应大力提倡应用型学校、专业建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努力为每一位学生的谋未来,确保绝大部分毕业学生都可以很好就业,保证较高数据和较高质量的就业率,只有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的发展道路宽广了,那么民办教育的发展道路也就宽广了民办高职院校。

第五,应该花大力气建设教师队伍,民办学校应大力引进市场上急缺专业方面的人才,制定好相关制度,确保引进人才的待遇顺利兑现,大力整治现有人员队伍,对不符合教师要求的人员一律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师风师德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学历提升,努力建立一支学历高、能力强、德行好的教师队伍。另外,学校方面应花大力气扭转现有人员观念,逐渐养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教辅部门要切实履行好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职责。只有这样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主动沟通意识强、尊重教师德行高和自我成才意识强的高职学生,才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

3结论

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应树立科研、教学和育人并举的发展观念,制定有利于教书育人的考核政策,并为增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提供平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国东.民办高校如何发展[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6

[2]张胜利,曾文.浅谈教育公平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7

论提升顾客满意度的关系营销维度 第4篇

1 关系营销策略中顾客满意度分析

顾客满意度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它决定企业的客源市场。良好的产品及其营销服务可以赢得顾客的信任, 使顾客获得需求上的满足。顾客满意度高, 才能引起顾客的重复购买, 使顾客形成较为稳定的定向消费习惯, 这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因此, 顾客满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条件, 在关系营销中, 企业必须熟悉顾客、了解用户, 既要重视他们现实需求, 又要重视他们的潜在要求;既要分析他们购买的动机和行为、能力、水平, 又要研究他们的消费传统和习惯、兴趣和爱好。应当首先从认识顾客满意度、分析顾客满意度入手。

1.1 构成顾客满意的因素

从人的需求反应的过程来看, 顾客的满意度感觉对产品认知反应的先后分为:欲望、感知绩效、期望、欲望一致、期望一致、属性满意、信息满意;欲望和感知绩效生成欲望一致, 期望和感知绩效生成期望一致, 然后生成属性满意和信息满意, 最终达到全面满意。关系营销过程中的各个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1.2 顾客满意度的外在态度

顾客满意度本来是内心的体验, 但在他们的消费生活中会将对产品的感受表达出来, 一般来说对产品的重复使用、购买、赞许、向其他人传播好感信息, 都是顾客对产品满意度高的表现。通常情况下, 通过测量的方法也可以活动顾客的满意度。

1.3 顾客满意度的变化

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满意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市场产品供应状况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而会发生变化的。对于企业来说, 维系原有客源比争夺客源更为有效, 它比起争夺客源来说成本低。因此, 企业应当深入研究顾客的需求变化规律, 敏锐捕捉顾客对产品需求发生的微妙变化, 及时作出具有前瞻性的产品及其服务策略。应从顾客角度, 而非企业利益角度来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从顾客的满意度分析来看, 顾客的满意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表现为内心的感受和心理体验, 表现为外在的消费行为。这种满意度是随市场供求的变化及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会发生过程改变的。因此作为企业来说, 要通过关系营销策略, 从与顾客建立良好公共关系、取得消费者好感入手, 提高产品质量, 做好产品营销及其售后服务, 真正积累具有稳定客户群体的市场资源, 从而为企业取得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应遵循关系营销中的必要原则

采取关系营销的理念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 它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

2.1 主动沟通原则

作为企业经销方, 要以积极的态度, 坚持主动性沟通。这种主动沟通原则, 是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企业与客户虽然是一种卖和买的合作关系, 在法律地位、主体地位是平等的, 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尤其在买方市场中, 企业就应当从吸引客户、维系客户出发, 主动与客户进行产品等有关信息的沟通, 并根据不同的营销过程, 采取情感营销、生活沟通的方式, 拉近与客户的情感、生活距离。可以采取固化的形式如合同、制度性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非固化的形式, 例如不定期进行客户回访、信息反馈活动等, 增强与客户的互动关系。

2.2 承诺信任原则

诚实守信不但是社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坚持的基本道德准则, 在经济交往, 尤其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中, 更为重要。作为企业来说, 在营销活动中, 无论是口头的承诺还是合同形式的承诺, 要做到一定兑现。只有遵守承诺, 才能取得客户的信任。当然由于自然等不可预测的外来因素的干扰, 企业在兑现承诺中出现了极大的困难, 即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也要完成承诺。只有在各种情况中最终兑现承诺, 才能形成稳定的、长期追随的客户资源。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抵御各种风浪, 获得客户市场的基础。

2.3 重视顾客利益的原则

关系营销遵循的是以客户为中心, 但是双方的利益地位是平等的。作为企业要在取得自身合法利益中, 积极维护和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尤其要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出发, 以培养客户市场为长远战略, 尊重顾客利益, 尽可能地给顾客较多的利益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使客户真正感到实惠, 获得对企业支持和好感。

3 以关系营销为手段提高顾客满意度

关系营销是一种以与顾客建立良好关系为准则的营销手段, 它在提高顾客满意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提高顾客满意度, 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

3.1 提高产品及其服务质量, 有效提高顾客需求满意度

企业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就要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下功夫。产品质量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价值。企业开发产品的使用价值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上开发。广度开发及提高产品使用价值的范围, 也就是说增加产品的功能范围, 使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多功能化。产品开发的深度就是产品使用价值的深度, 即能够在产品某一方面的使用价值的高低, 使用价值高的产品即性能好。产品使用价值的开发主要由企业的研发技术力量来确定, 因此作为企业应当加大技术投入, 加大科技创新, 重视产品的研发, 不断改善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产品的附加值。同时, 要使顾客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就是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一方面是提高技术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是提高售后的人力服务质量。无论技术服务质量还是人力服务质量, 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因此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就影响到了顾客的满意度。

3.2 细心分析市场, 有针对性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群体

企业的每一种产品都具有其特定的消费群体, 尤其非日用品, 产品类型决定客户群体。因此在关系营销中, 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能盲目的对所有的客户群体实施提高满意度策略。要首先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细分, 研究和确定出其消费客户对象。通过深入考察消费对象范围, 尤其是认真调查他们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消费习惯等条件, 制定能够提高他们满意度的销售策略, 这样才能使企业有限的营销力量和资金应用于需要服务的群体, 从而达到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效果。

3.3 研究顾客需求发展, 不断进行产品前瞻性服务

企业对于顾客的产品的供应和服务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 应当建立重视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发展的研究, 不断进行科研攻关, 推出消费者潜在需求的产品, 用这种前瞻性的服务, 来唤起消费者对企业的爱戴和追随, 以这种前瞻性的营销手段, 提高消费者潜意识需求满意度, 从而稳定客户、发展客户。

企业在实践运营中普遍感到,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需要企业付出很多的人力、财力等昂贵的代价。如果盲目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开展工作, 有时可能导致企业最终不能承受其负担而放弃对客户提供的某种服务。因此, 提高顾客满意度, 也要因地制宜, 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所处的环境, 必须考虑企业的承受力。应当通过考察、分析市场, 有选择地提升特定对象的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玉琳.顾客满意度测评对市场营销的意义[J].包钢科技, 2009, (2) .

[2]周念, 秦美娇, 周婉, 张小燕.应用营销原理调研患者满意度[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4) .

[3]林洪明, 何攀.顾客满意度在商业银行贷款营销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论坛, 2003, (9) .

提升医院服务能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5篇

屯留县妇幼保健院何 静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医患关系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积极配合共同战胜疾病的融洽关系,然而想要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必然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交流沟通能力。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在不断地提升,但从整体的医疗水平,服务能力,及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急诊应急能力 提高服务水平:全县三家县级医疗机构即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仅有县人民医院具备一定的急诊应急能力,但人员的素质及设备的配备却不容乐观经常造成医患间的冲突和纠纷。建议充实急诊人员专业队伍建设尽快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采取走出去、带回来,培养具备较高医学素质和具有较好沟通能力的人才到第一线,提高患者满意度、信任度,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二、强化社会救助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医院和医生的职能和职责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没有能力过多的承担社会福利责任,为数不少的外伤及外来务工人员患病后无人陪伴被送进医院生活无着落,医护人员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

时,还需要照顾生活起居,无形中增加了工作负担,使矛盾的焦点也集中在医护人员身上。建议交警、民政等有关部门多方协助,给于高度关注,并建立长效机制,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充分体现救助弱者不仅是医疗部门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责任。

三、加强公安部门对“医闹”行为的打击力度 :发生医疗争议后“医闹”已经异化为解决医疗纠纷的一种途径,抬尸闹丧者,威吓伤害医务人员者,围堵医疗机构者皆有之,公安机关在处理“医闹”问题上显得 “手软”以至于医疗机构为平息医闹,早日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经常不得以花钱消灾,满足患者的不合理要求而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公安机关在医疗机构成立警务室,引导患方通过法律诉讼行政调解和协商等合理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强力维护医疗秩序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及时遏制医患冲突事态的扩大。

四、形成人才梯队提升服务能力 :近年来医疗机构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相继为医疗机构补充了人员,但离社会发展和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相差甚远,各医疗单位仍存在较严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和人才短缺等问题,如约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妇女儿童人群,具备执业资质的儿科医师不足10人,妇产科医师不超过15人,就现有的工作人员不仅工作负荷过重,也带来了就医难、服务能力滞后及严重的医疗安全隐患。建议医疗单位的人才梯队建设问题,政府应

有一长期性规划并逐年付楮实施,以提升服务能力来缓解就医难和消除医疗安全隐患。

五、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 医患关系的改善根本上还是需要医疗机构自身的努力,一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态度不好,还有得人员不钻研技术,违反操作常规误诊误治等医疗质量问题,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要从服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入手,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消除患方的不信任心理。建议医疗机构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不但要进行业务培训,还应该加强培训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医疗环境。我们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面前。

提升关系 第6篇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师表形象

首先要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走向自由。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切不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其次要了解学生。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要因人而异,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学,才能掌握好更多的知识。第三要热爱学生。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没有教师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载体。教师要始终保持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关爱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有乐于学习的动力。要进行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就感得到满足,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更加奋发、崛起。教师要像伯乐相马一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多加引导,使他们隐藏的光芒散发出来。也许一个学生的成绩不好,但是可能他字写得好,篮球打得好,歌唱得好,舞跳得好,小发明小创新很多,课外活动组织得好。不要把个别的学生看成一无是处,那样会抹杀他们的一切积极性。第四要注重师德修养。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成熟者与未成熟者,有知者与无知者,长辈与晚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智慧、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有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有庄重的仪表和举止。只有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教学情境,愉悦师生身心

教师拥有真情和爱心这两双手,可以给每一个学生希望、温暖和力量。教师要在讲授对话、课文时,巧妙构思,介绍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名人佚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当教师像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教学中要从“学会”到“会学”转化,指导学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是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目标之一。对话教学,教师可先带学生共同操练,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练习,还可以让他们表演小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要优化课堂结构,促进个性发展

第一,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变死学为活学,无论对话、课文还是写作,都要避免死教、死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课堂提问板书还是练习等教学活动都要注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能。第二,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是一切正常人的基本需要,学生的学习既是自身的任务,又是自身的需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当然,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潜能和学习水平不同,其学习需要也不同,教学中就要不同对待。有的需要点拨,有的需要辅导,有的需要鼓励,尤其是对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查缺补漏,下到功夫。第三,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性特长。语言学科注意发展个性特长,既要学扎实,又应学得轻松,然而机械地死记硬背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千篇一律地机械重复严重忽视了教学理论与记忆规律。改变这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教学弊病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孩子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孩子,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升课堂整体效益。

对产业结构提升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第7篇

一、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基本特征

2008年我国GDP总量为3140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70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90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1340亿元。人均GDP 294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8613美元的34%,是美国人均GDP 47580美元的6.2%。从产业结构看,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构成为10.7%、47.5%、41.8%,世界高收入水平国家的GDP构成是1.4%、26.1%、72.5%(2006年数据),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GDP构成是10.1%、36.9%、53%,世界平均水平是3%、28%、69%(2006年数据)。以上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越高,则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从人均GDP与产业结构看,我国仍属于中低发展中国家。近30年来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缓慢增加,近年来维持在48%左右,第三产业逐年上升,近几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

2008年我国从业人员77480万人,其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9.6%、27.2%、33.2%。纵观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总体呈现出从业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规律。

二、工业产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经济效益是产业结构升级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运用二经普资料,从成本、投入、产出3个方面,分析全部工业各行业综合效益情况(因资料的限制,其他行业的分析暂不进行)。产出方面选取人均工业总产值、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5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综合成本得分指标;成本方面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费合计、利息支出、增值税、职工薪酬等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综合投入得分指标;投入方面包括资产、固定资产原值、所有者权益、从业人员、科技支出和科技人员数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综合产出得分指标。在计算时,对综合成本得分、综合投入得分2个指标进行了正向化处理。

从总效益的综合得分看: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综合效益最大,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的综合效益也比较好,这都是一些重要的民生行业。其次是一些轻工业和基础工业,如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详见图1。

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高于就业的增长速度,30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维持在9.9%的水平上,而就业的平均增长率却维持在2.3%的水平上。第一、二、三产业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维持在4.6%、11.6%、10.9%的水平,而就业的平均增长率却分别维持在0.3%、3.8%、5.8%的水平。工业化的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剩余和新增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我国目前面临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城市劳动力供给双重过剩的压力。

1.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弹性。

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中国的就业弹性30年来几乎一直处于0.1左右的水平,而发达国家的就业弹性平均在0.3~0.4左右,发展较快的中上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就业弹性处于0.6~0.7左右。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就业弹性水平低且不断下降的现象。

2.三大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

我们选取1978-2008年31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总就业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模型:

(2)二产业就业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模型:

(3)三产业就业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分析结果:

以上模型分析表明:(1)1978-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总就业的就业弹性为0.13,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总体上是会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2)我国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18,即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能够带动第二产业就业机会的扩大。(3)我国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35,即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带来第三产业就业机会的扩大。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弹性总体是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高于第一产业。

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

引入结构变化度、结构变化的协同系数和结构偏离度三个统计量,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行定量分析。

(1)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度

就业结构变化度主要说明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中的流动情况。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结果见图2:图2表明我国劳动力自身缺乏流动能力,缺乏学习能力和市场新生能力,不能适应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新变化。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表4-3。

(2)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协同系数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协同系数是在0与1之间。S12越接近1,表明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反应敏感,劳动力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产业适应性。我国1978年以来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协同系数见图3:

图2和图3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二者之间协同度不够强,劳动力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反映不太敏感;也说明我国劳动力的职业变换能力不强,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和产业适应性比较弱。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表4-3和表2-2。

(3)劳动力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偏离

劳动力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偏离表示产业i中的劳动力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对相应产业的GDP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偏离度。其为正值,说明i产业滞留了过多的劳动力,劳动力被束缚在i产业而不能向其他产业转移;其为负值,说明产业i没有吸纳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偏离情况如图4所示:第一产业不仅不能够吸纳劳动力就业,相反,成为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出的部门;第二产业正在接纳从其他产业各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但是其接纳增幅能力有限;第三产业吸收从其他产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

四、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几点思考

(一)注意产业安全,保持可持续发展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但也影响到产业升级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1. 我国出现产业安全问题。

中国的产业安全问题已涉及到许多产业,粮食安全和制造业产业安全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劣势地位,不能从制造业产业链的全部环节来吸纳就业,从而失去了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吸纳高素质劳动力的能力。

以工业产业安全为例。根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从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费合计、利息支出、增值税、职工薪酬6项指标)、投入(资产、固定资产原值、所有者权益、从业人员、科技支出和科技人员数6项指标)、产出(人均工业总产值、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5项指标)3个方面,按不同注册类型,对全部工业企业进行综合效益分析。

从总效益的综合得分看:在4大外商企业中,外资企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其综合效益得分低于平均水平,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与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高于平均水平,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综合效益很好。即外商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效益不是很好。

外商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综合效应不足的症结在经营上:高进低出,账面微利,更多的是亏损。隐藏的是外资的投资策略以及中国大额的税收流失。

国际投资的大量进入使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受到冲击,外资对我国许多行业形成一定的控制态势。外商投资从短期看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从长期看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影响到我国产业升级的合理性和产业的安全性。

2. 应对产业安全问题的建议。

我们要将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和经济大国。我国在引进外资促进产业升级过程中,一方面要依赖自身的基础和技术等条件与引进外资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加以引导和防范。

要树立产业安全意识;在进一步加强经济领域开放的同时,加强涉外税收管理;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并重;将粮食安全问题提升到战略层面;转变服务理念,把稳外需和扩内需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产业安全的法律体系。

(二)遵循规律调结构

遵循规律调整产业结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总体目标是由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转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电子计算机、交通等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以及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遵循规律调整就业结构。我们应用最新的国家投入产出表(2007),以公式就业乘数=就业系数*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的相应系数,计算就业乘数。

从产业升级来看,优先发展行业的经济效益大多数情况是好的,但其吸收就业的能力低,如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建议在东部沿海、大城市,大力发展高资金、高技术密度的产业,在中西部、中小城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民生,保安全;对于综合经济效益与就业乘数都高的行业,如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其综合经济效益与就业乘数都高,大力发展的同时,需要考虑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问题。

每个行业都有技术、资本等高中低之分,我们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讲求适度原则,按不同行业发展层次,遵循规律有效协调。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以提高劳动力素质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教育管理;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养,增加其产业转移能力;建立健全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专门法律、法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修订2008年GDP数据的公告.

[2]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tisj/qtsj/qjsj/2009.

[3]何荣天.产业技术进步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提升关系 第8篇

供应链伙伴关系是企业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决定着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讲,供应链伙伴关系可以跨越企业之间传统竞争障碍,提高企业之间信息流,从而提高供应链绩效,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适合自己的供应链伙伴关系,通过供应链整合各种关系、简化各种流程、提高快速响应能力来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减少风险并提高企业绩效。现有研究供应链伙伴关系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关系的文献主要是从以信任和承诺为中介变量开始研究的,这是因为信任和承诺是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基础,是取得双方合作关系良好绩效的关键(cathal),但由于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是建立在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双方交易次数、目标一致性、资源互补性等伙伴关系特性因素基础上的,这些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信任的程度,也决定了合作的绩效和供应链的绩效。目前,有些学者开始以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为变量来分析供应链合作的绩效关系,但鲜有学者研究供应链伙伴关系、伙伴特性、信任对供应链绩效影响的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以供应链伙伴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供应链伙伴关系、关系特性、关系信任、制度信任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以此为供应链建立和发展稳定的企业伙伴关系、提升供应链绩效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1.1 伙伴关系与供应链绩效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伙伴关系进行了定义,比如:Vokurka认为供应链伙伴关系是供应链中独立企业为了一定目标和目的,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Rigby和 Buchanan认为供应链伙伴关系是不同企业间通过专用性资产投入、共同努力达成共同的目标;Rackham、Friedman和Ruff指出,当双方同意改变个别的经营方式,相互整合,一起控制彼此共享企业体系的某个部分并共享利益,则形成伙伴关系。Lamer等则从绩效角度定义伙伴关系为企业间为减低风险、提高信任、创造优势来取得更高绩效的企业关系;Wong则认为真正的伙伴关系不但要有专用性资产投入,而且需要了解双方的需求和能力,以了解企业的不同愿景和合作程度。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供应链伙伴关系是指企业之间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投入专用性资产、彼此了解,以达到双方的特定目的关系。

良好的供应链伙伴关系能增进供应链绩效。企业通过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凝练自己的核心能力,重组双方的资源,通过供应链协同减少了无效的活动,最终可以减低成本、增进企业绩效,并达到共赢局面。Maloni和Benton从高度承诺、低度冲突、强力解决冲突、高度合作、高度信任和协同合作等方面分析伙伴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认为高度合作关系可以让企业有机会精简企业活动,提升经营体质,专注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伙伴关系可以减少经营成本,提高产品价值回报消费者(Sethuraman等)。苏勇认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同于一般交易关系,交易关系是企业间的单点连接,这种关系是脆弱的,很容易被竞争者击破,而合作关系是指企业在物流、信息和利益分配等方面有许多实质性的合作,将业务上的多点连接在一起处理,这种关系是紧密的,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成功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实施又带来了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变革,进一步促进了管理创新。Ebers认为供应链内企业可以跟伙伴企业集聚相类似资源以追求经济规模,并共担分险,也可以与伙伴企业互补资源开发新市场。Wong认为供应链伙伴合作目标的一致性有助于发展伙伴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双方利益,良好的伙伴关系让双方都能获得利益,且能够对双方未来发展有着建设性作用,能为顾客带来低价、高质的产品及快捷的配送服务等。

1.2 信任与供应链绩效

1.2.1 信任的内涵

信任是供应链伙伴合作的基础。尽管有大量的文献对信任进行了研究,但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从信念或信仰的角度定义,如:Schurr认为信任是一种信仰,是理解关系契约中买卖双方期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关键构念,对伙伴的信任是可以通过对方承诺其能完成的义务;Donney和Cannon认为信任是信仰和依赖,是可以察觉的信任对象的可信性和仁慈,即信任是指合作的一方对他方的可靠性和诚实度有足够的信心。也有的学者从行为和意愿的角度来定义,强调信任的行为特征,如:Meyer等人认为,信任是指尽管一方有权利监控和控制另一方,却愿意放弃这种权力而相信另一方会自觉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还有学者从制度角度定义信任,如Mc Kinght和Chervany认为制度信任是交易双方促进交易成功的主观信心在客观条件上的反映,具体到伙伴企业的制度信任就是促进双方进一步合作的、且双方共同认定的客观结构因素,因此制度信任是对客观条件的信任,而不是对个体条件的信任。Shapiro也认为制度信任比个人信任更加重要,是组织双方合作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制度信任包括安全的网络和安全的其他客观结构;Pavfou和Gefen则认为制度信任是属于主观信念,是促进双方合作成功的第三方作用机制的有效性认知。综上所述,供应链信任包括了伙伴关系信任和制度信任2个方面。

1.2.2 信任维度以及对供应链绩效影响

(1)伙伴关系信任维度

在确定伙伴关系信任的维度上,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维度。Butler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信任的关键因素包括:正直、承诺履行、公平、可用性、接受能力、忠诚,等等。Ganesan认为伙伴关系信任可以分为双方能力、承诺可靠性和善意3个维度。Morgan和Hunt则从市场营销的委托代理理论出发,推出信任的维度包括:可靠性和善意等2个维度。Hart和Saunders通过对电子商务中信任的作用分析提出,信任维度最少包括未来的可预测性、双方资源能力、信息公开、合作诚意等维度。MC Kinght等则认为首次合作组织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时应该注意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能力、释放的善意和对合作的承诺。Tractinsky认为在网络时代双方信任维度与传统维度有所不同,虚拟的网络对于双方合作更需要强调信任、正直、善意。Boersma等则认为企业合作伙伴关系首先强调的是双方能力,这是合作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是双方释放善意和给对方的承诺。Johnson和Grayson则在服务企业的合作关系分析基础上,认为不管交易双方还是合作双方关系的信任都包括认知和情感2个因素。徐学军认为学者对信任划分基本相同,尽管有的划分得比较细,但基本上都可以用3个维度概括:能力、可靠和友善。

可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信任可由能力、可靠和友善3个维度来表示。能力维度包括了双方的合作互补资源、优势资源、生产或服务能力、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角色能力,等等;可靠维度包括双方的言行一致、可信赖、忠诚等,是履行自己承诺的内在和外在表现;而友善包括了必要信息的公开、公正、互助、合作双赢等。

(2)伙伴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影响

在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作用的研究中,吕贤睿和单汩源、徐学军认为信任可以减少供应链交易成本、监督成本和激励成本,减少收集评估情报的环节及成本。良好的信任可以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深化并持续合作,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生产不确定性及由此产生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柔性、敏捷性和快速响应的能力,提高供应链绩效,达到合作双赢。

(3)制度信任维度

在制度信任维度研究上,Pavlou和Gefen认为制度信任包括反馈机制(买方给卖方提供反馈)、第三方契约服务(由第三者保存、待买方满意后才支付卖方)、信用卡认证(由金融机构提供的追索权以防止卖方的欺诈行为)及对第三方仲裁的信任。McKnight等认为制度信任包括情境标准和结构保证两个维度。综上分析,本文运用了Pavlou对制度信任的维度进行划分,即制度信任维度包括监控的有效性认知、反馈的有效性认知、认证的有效性认知、契约的有效性认知及合作规范的有效性认知。

(4)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影响

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提升也有重要作用。在供应链合作初期阶段,由于双方都不了解对方,只能根据对方制度等因素来判断,而一般的因素,如双方合作紧密程度、文化相似性及交易的满意度等都没有产生和建立,也无法发挥足够作用。Zucker、Lane和Bachmann的研究也有相类似观点,并认为制度信任比关系信任更具可靠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制度信任也显得更为重要。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企业可能会出现变革、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加快新产品开发、兼并等行为,这时要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更多体现在制度信任上。企业制度、合作制度和机制等的稳定性对于动荡环境下取得对方信任尤为重要,因此也促使越来越多学者开展对这方面的研究。Pavfou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制度信任能提高对方的信任感及对风险的认知、减少猜疑、提升合作绩效,等等。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作用的其他方面体现在:减少消费者的猜疑,提高对企业产品的信心,减少合作伙伴交易谈判成本、信息成本,提高供应链柔性,等等。

1.3 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的调节作用

Brouthers K.D认为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考虑资源互补性、文化、目标一致性和风险几个因素。David McCutcheon认为选择伙伴关系应该考虑双方目标一致性、文化的相似性、企业规模及权力的对称性等。叶飞和徐学军将供应链伙伴特性分为4个维度:供应链伙伴间在企业文化方面的相似性;在资源方面的互补性;在企业经营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在运营上的相互协调性。陈伟和张旭梅则在叶飞等提出的维度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3个维度:企业文化相容、资源依赖及知识距离。结合上述文献以及伙伴关系的分析,本文采用企业文化相似性、能力互补性、企业规模作为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的3个维度。

企业文化相似性是指供应链企业在企业文化、战略理念、管理风格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相似性。相类似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减少企业合作过程中由于理念等不同导致冲突,从而避免降低企业间的信任、增加猜疑并最终导致供应链绩效降低情况的出现。能力互补性是指供应链伙伴企业在资源、能力、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可以互补,能为对方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和能力。一方面,能力互补性越高,企业间合作的紧密性也提高,信任增加,从而提高合作绩效和运作绩效;另一方面,企业间利用相互都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形成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也提高了供应链的财务绩效。企业规模是指企业在资产、经营范围、人力资源和市场上的规模。一般来说,企业规模大、经营历史久能增加合作伙伴的信任,而企业规模小、企业集聚的资源能力和产品竞争优势都比较少则难以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也容易造成伙伴企业的权力不对等,会导致合作绩效、运作绩效、财务绩效下降。

1.4 供应链绩效

由于供应链形式和行业的多样性,且供应链跨企业性质等特性决定了供应链绩效衡量的复杂性。现有的文献对供应链绩效衡量指标并未达成一致认可,而建立一个完善的供应链绩效衡量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合作伙伴关系程度,还可以评价供应链的敏捷性、柔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改善供应链伙伴合作行为,促进供应链的发展,提升供应链的竞争优势等均有影响。在企业中使用比较多、可信度比较高的是Supply Chain Council组织提出的SCOR模型。最新的SCOR8.0模型中采用4个绩效指标和1个最佳实践指标,其中:4个绩效指标包括可靠性、快速响应、柔性和成本;1个最佳实践指标为技术特性(Technology Features)。Maloni和Benton则认为反映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绩效指标应该包括不确定性、成本、新产品开发、关系改进、风险和收益。Beamon也认为供应链绩效不能仅仅反映财务绩效,也要体现在非财务绩效中,并把供应链绩效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中:定性指标包括供应商和销售商绩效,供应链敏捷性、柔性,流程整合程度、顾客满意、信息共享等;定量指标主要是财务指标,包括利润、成本等。

可见,正是供应链的复杂性特征,使得学者在供应链绩效衡量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也有不同的见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都认为需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同时反映供应链绩效才比较真实有效,其中:定量研究可以采用利润、成本、响应时间等指标;定性指标可以采用顾客满意、竞争优势、柔性、敏捷性等指标。考虑到指标的完备性、反映信息量、可实现程度等因素,笔者参考上述学者的研究模型,采用合作绩效、运作绩效、财务绩效3个维度的供应链绩效体系。

综上所述,提出本文研究假设模型(见图1)及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H1:供应链伙伴关系强度对供应链绩效有正向作用。

假设H1又分为:

假设H1a: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有正向作用。

假设H1b:供应链伙伴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有正向作用。

假设H2: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在供应链伙伴关系强度对供应链绩效作用中具有调节作用。

假设H2又可分为:

假设H2a: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在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作用中具有调节作用。

假设H2b: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在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作用中具有调节作用。

2 实证研究

为验证图1假设模型及研究假设,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质量,利用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并最终验证假设及模型。

2.1 问卷设计

问卷采用Likert量表形式,由被试对所在企业关于上述供应链实践的实施情况进行主观评价作为各变量有效性的测量。为避免中间化评价,要求被试进行6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项目语句的陈述,“6”表示“非常同意”该陈述)。

在题项方面,主要采用成熟的题项,供应链伙伴关系采用关系信任、制度信任等维度,采用的题项来自徐学军 、Pavlou和Gefen 等的题项;供应链伙伴特性采用徐学军等提出的题项;供应链绩效采用毛溢辉等的题项。所有题项编制出来后,发放给120位在职的MBA学生进行测试,获取有效问卷113份。对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和因素分析,剔除或合并信度比较低的题项,最终保留新的题项,并按被测试者要求对题项的表述进行处理,最终形成正式的问卷。

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的正式调查在珠三角近40家大中型企业展开,调查所涉及的多为制造企业。这类企业的工作专业性强,强调合作,有比较稳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且彼此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因此本文在调查前首先对被调查企业进行初步排查,尽量选择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比较密切的制造企业作为调查对象。

由于供应链中企业合作方面的事务主要在采购部和销售部,因此调查对象确定为企业中这2个部门的中层管理者或者企业主管等高层管理者,对部分涉及被试和组织特征的变量进行了控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09份,回收率83.6%。剔除明显不合格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94.25%。

被试中,男女性各占65%左右,40岁以下的近80%,大专、本科学历合计约占总人数的82%;被试主要分布在采购、销售、生产等部门,所在企业涉及国企、民企、外企,企业规模多在100人以上。被试无论在年龄、学历、部门、工作经历等方面条件都比较好,能熟悉题项的含义及能较正确填写问卷。

2.3 分析方法及工具选择

本文选择的变量有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制度信任、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都是隐性变量,无法直接通过观察或收集数据所得,只能通过调查问卷所得;供应链绩效数据由于直接收集难度比较大,也采用调查问卷取得。通过调查问卷衡量这些变量会造成误差,且正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前必须研究回归模型是否存在序列相关、多重共线性等大问题,才能到科学的结论,即需要在不存在上述问题的前提下对模型进行回归的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多重共线可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指数来衡量(高惠璇)。检验判断方法表明,当0<VIF<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10<VIF<100,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当VIF>100则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马雄威;何晓群、刘文清)。现有的统计分析工具中,统计指标比较完善、处理能力强、使用范围广的软件是SPSS统计分析软件,它能很好地计算多重共线、相关性分析等,因此本文运用SPSS18.0软件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

对数据实证分析一般采用线性回归或结构方程方法。如果多重共线不严重,则可以直接使用线性回归即可分析变量之间关系,且利用线性回归得到方差解释度的变化可以很好地检验变量是否存在调节关系或中介关系(温忠麟);如果变量存在多重共线,则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效果更好(侯杰泰等)。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多重共线,然后选择实证方法。如果不存在多重共线,则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如果多重共线严重,则采用结构方程分析。

2.4 信度和效度分析

对衡量问卷测量好坏的指标有信度和效度。

信度是指测量的可信程度,衡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指标主要采用Cronbach’sα系数。本文对题项的信度也采用Cronbach’s α系数。一般来说,各变量信度系数应该大于0.7。本文通过SPSS18.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关系信任、制度信任、伙伴特性、供应链绩效等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 7(见表1) ,说明这些测量的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数据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

效度分析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由于本文的题项来自于成熟的变量或者是已经实证过的量表,且经过了初试筛选了题项并进行了修改,因此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可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利用因子荷载的大小及对变量的方差解释度来衡量。一般认为,因子荷载值大于0.4则是有效的,小于0.4则不适宜因子分析。本文通过SPSS18.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关系信任、制度信任、伙伴特性、供应链绩效等变量对应的题项的因子荷载大于0.5且变量的累计解释度均在60%以上(见表1),因此,各变量对于题项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结构效度较好,数据可以用于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

2.5 研究假设检验

在做回归分析之前要先对变量之间的自相关和多重共线进行检验。利用SPSS统计软件,首先以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PT)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线性回归,得到模型1;然后以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PT)和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PC)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回归,得到模型2;最后以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PT)、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PC)及两者的乘积(PT*PC)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回归,得到模型3。上述三个模型的具体内容见表2所示。从表2可知,DW值为1.718,在2以内,且本数据来源横截面数据,故不存在序列相关;VIF为1.532,在10以内,故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问题。因此,自变量可以对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2可知,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PT)对供应链绩效(SCP)的回归系数为0.254,且具有显著性(P值为0.032,小于0.05),因此供应链运作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正的提升作用。从模型1、2、3可知,增加了供应链伙伴特性(PC)变量后,R2明显增大。由此,根据温忠麟对调节变量的判断可知,供应链伙伴特性在伙伴关系信任提升供应链绩效中有调节作用,因此假设1a和2a得到验证。

注:1)PT表示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2)PC表示伙伴特性

同理,可以通过SPSS统计软件及相关指标验证自变量供应链制度信任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的关系及供应链伙伴特性的调节作用。利用SPSS统计软件,首先以供应链制度信任(DT)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线形回归,得到模型4;然后以供应链制度信任(DT)和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PC)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回归,得到模型5;最后以供应链制度信任(DT)、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PC)及两者的乘积(DT*PC)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供应链绩效(SCP)进行回归,得到模型6。上述三个模型的具体内容见表3所示。从表3可知,DW值为1.622,在2以内,且本数据来源横截面数据,故不存在序列相关;VIF为1.733,在10以内,故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问题。因此,自变量可以对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注:1)DT表示供应链伙伴制度信任;2)PC表示伙伴特性

从表3可知,供应链制度信任(DT)对供应链绩效(SCP)的回归系数为0.254,且具有显著性(P值为0.044,小于0.05),因此供应链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有正的提升作用。从模型4、5、6可知,增加了供应链伙伴特性(PC)变量后,R2明显增大。由此,根据温忠麟对调节变量的判断可知,供应链伙伴特性在伙伴制度信任提升供应链绩效中有调节作用,因此假设1b和2b得到验证。从表2和表3可知,供应链伙伴关系的2个维度——组织信任和制度信任均对供应链绩效提升有正向作用,因此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供应链绩效提升有正向作用,假设1得到验证;同时,供应链伙伴特性在供应链伙伴关系2个维度对供应链绩效提升中有调节作用,因此伙伴特性在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供应链绩效中有调节作用。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文构建了供应链伙伴、伙伴特性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其中供应链伙伴关系包括关系信任和制度信任2个维度;供应链伙伴特性包括文化相似性、能力互补性和企业规模等3个维度。本研究在利用多元分析模型并结合40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上述概念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到如下结论:

(1)供应链伙伴关系中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a得到支持;同时供应链伙伴特性在关系信任对供应链绩效中有调节作用,假设H2a得到支持。可见,在供应链伙伴选择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价格、质量、财务等方面的情况,还有重视企业文化的相似性。供应链企业之间文化相似性较高时,更容易谈判、更容易增进双方的信任程度,也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文化和管理方式等,并可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

(2)供应链企业间制度信任对供应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伙伴特性在两者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假设H1b 和H2b得到支持。制度信任划分为监控的有效性认知、反馈的有效性认知、认证的有效性认知、契约的有效性认知及合作规范的有效性认知等4个维度。良好的合作制度和企业制度可以使得合作伙伴在合作过程中能顺利合作,方便快捷地完成相关的流程。

本文的局限在于问卷采用Likert度量表设计,受访者主要基于主观判断,这使得所收集的数据可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误差;本文没有细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研究,不同行业企业对伙伴特性、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认同可能是有差异的。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行业进行问卷调查,搜集更多样本,进行更详细论证,以获取更多、更实用的结论。

客户关系管理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9篇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企业竞争力,提升

1 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最早发展客户关系管理 (CRM) 的国家是美国, 该概念最初由Gartner Group提出, 在1980年年初便有所谓的“接触管理”, 即专门收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所有信息, 到1990年则演变成包括电话服务中心支持资料分析的客户关系, 最近开始在企业电子商务中流行。最早提出该概念的Gartner Group认为:所谓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 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

CRM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 它将客户价值分为既成价值、潜在价值和模型价值, 通过一对一营销原则, 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 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 从而全面提升企业赢利能力。

2 客户关系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2.1 提高客户忠诚度

研究表明, 保留现有客户的费用要远远低于吸收新客户的成本。企业如果通过提供超乎客户期望的可靠服务将争取到的客户转变为长期客户, 那么商机无疑会大大增加。对企业来说, 长期客户的另一项意义是降低争取客户的费用以及销售和服务流程的简化。企业如能捕捉到任何与客户往来的信息, 并提供给组织内的每个人, 便能营造出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

2.2 共享客户信息

营销人员将寻找的潜在客户, 通过途径把合同签下来并执行合同。在传统方式下, 销售人员可能从此将这些极力争取到的客户遗忘掉, 转头去寻找新的客户。这种情况的发生, 不仅浪费了公司的财力和物力, 而且不利于客户关系的维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营销人员将客户信息量作为私人信息的做法不利于企业改善客户服务。CRM则强调对全公司的数据进行集成, 使得客户信息得以共享, 从而使所有员工拥有更多的潜力来更有效地利用与客户的交流。

2.3 促进企业组织变革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促进了企业信息化, 也带来了企业内部重组, 企业组织日益扁平化以适应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从ERP (企业资源规划) 到CRM, 企业组织和流程管理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 其目的都是使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促进企业发展。

3 加强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途径

3.1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战略

从企业营销实践来看, 要培育和构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就必须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 即在质量、品牌、服务等方面迎合客户的需求。

3.2 借助网络技术, 满足顾客需求

以忠诚度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的第一任务是公司找到和保持适当客户, 适当客户就是那些公司能够长期向他们提供最佳价值的客户。企业把营销活动集中在吸引高度忠诚的团体, 借助于网络把企业和客户联为一体, 并对服务流程进行整合, 有时客户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参与产品开发和设计活动。

3.3 提升客户服务队伍素质

培养一批能精心为客户服务、具有良好素质的服务人员, 使客户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 从而对企业产生忠诚感。要提升客户服务队伍素质, 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 用先进的服务理念来武装他们的头脑, 通过抓典型、树榜样来提高员工服务素质和水平;二是协助并训练员工认识到提高客户终生价值的重要性与相关方法, 建立内部客户满意度。

3.4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形象

提升关系 第10篇

一、融媒时代下媒介融合的发展

融媒时代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媒介融合,而广电新闻传播力的提升更需要媒介融合的推动。从媒介融合的本质含义上来看,它是指一种媒介传播多种媒介内容。比如,广播除了传递广播内容之外,还可以对报刊内容进行传播。互联网传播内容可以是报刊内容、广播内容或者是电视节目内容。由此可见,媒介融合其实由之前的多项传播内容多种传播渠道向多项传播内容一种渠道方向发展。这样一来,便于社会大众在一个媒介平台上获取多项信息。当然,这只是媒介融合的初始阶段,而且只是媒介传播形式的融合,对于媒介本身的管理运营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①。

然而,媒介融合的形式化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除了表面的形式融合之外,逐渐向技术方向发展。例如,数字技术是信息存储和信息传输的融合,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各项信息传输平台的统一。其次,媒体信息接收者只需要利用网络,就可以接收自己所需的各项信息。在这个阶段,互联网网络平台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介,同时成为融媒时代广电新闻传播的新工具。

时至今日,融媒时代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更加高级阶段,在实现了媒介融合的形式融合、技术融合之后,又实现了媒介产业融合。媒介产业融合下的媒介集团,涵盖了报纸、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介形式,其采用的媒介技术也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广电新闻传播力度也随之增加。

从以上媒介融合的三个阶段可看出,无论哪一种媒介融合,广电新闻传播力的提升都是其内在的生产力,这既是由媒介传播信息属性所决定,也是融媒时代下市场竞争力所决定②。

二、关系重构下融媒时代广播新闻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获取媒介信息的渠道逐渐由报刊、广播、电视向互联网平台集合。因而,大众媒介逐渐形成新的兼容趋势,而且融合后的电视媒介,具有信息选择、互动的传播特征,观众角色也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变为媒介信息的点评者甚至是发布者。

除此之外,互联网模式下的广电新闻传播发展,也改善了社会大众对媒介信息的依赖程度。传统电视传播的垄断方式已经被打破,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收看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此外,因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下年轻人逐渐脱离电视节目的收看,开始转向电脑、手机这些网络产物下的通讯设备。这种情况下,电视节目的收视逐渐下滑,电视媒介的危机时代已经到来。

其次,因为有微信、微博以及各类通讯软件的兴起,为公众和新闻之间的有效互动提供了广泛的发展平台。公众表达观点的渠道逐渐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媒介传播信息的平台也呈现多元化的推广。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介信息的传播给广电新闻传播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三、重构关系提升广电新闻传播力

在以上广电新闻传播力面临的挑战中可以看出,广电新闻传播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传播形式已不适用于当下的媒介发展。针对此种情况,还需要立足于融媒时代下信息传播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改善各项关系③。关系的重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关系传播模式下:关系的属性、关系强度以及媒介关系的数量这些都是媒介信息传播的基本维度。因此,提升广电新闻传播力必须立足于融媒时代下各项关系维度的基础。

其次,关系重构还包括广电新闻传播媒介的关系统一。简言之,网络社交、广电新闻以及受众关系之间应该由孤立关系转向为互动关系,这样不仅实现融媒时代媒介信息的互动化传播,还能促进受众群体和网络媒介设备之间的交流,以便于广电新闻传播力的提升发展。

结语

以上表明,通过对关系重构——提升融媒时代广电新闻传播力的研究可以看出,融媒时代下媒介信息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媒介设备传递方式,而应该重新进行关系融合,使得各项媒介信息、媒介传输设备以及媒介受众群体之间实现互动,进而提升广电新闻传播力。

注释

1俞远宁.论新媒体与融媒时代的编辑意识[J].西部广播电视,2014,(6):3,5.

2洪晓薇.特色、互动:融媒体时代广电新闻运作新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6):121-124.

提升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智力资本;角色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ategy, HRDS)源自于企业战略(Torraco & Swanson, 1995),而把人力资源开发视为战略性伙伴,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来提升智力资本,是一种崭新的观念(Wognum & Mulder, 1999),本文将针对其相关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战略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要素。人力资源开发(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RD)这一个名词最早是由Leonard

Nadler 于 1969 年“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在迈阿密(Miami)召开的研讨会中首次正式使用,Nadler & Nadler (1990)将人力资源开发定义为“在一段时间内提供的有组织系统性活动,以提升绩效与个人成长。”而 McLagan (1989)指出,人力资源开发是整合并运用培训与开发、组织开发及职业生涯开发等三要素,以作为增进个人、群体与组织效益的一种专业性活动,因此,个人与组织整体的开发被作为重点,同时考虑到两者现在与未来的需求,人力资源开发是培训与开发、组织开发与职业生涯开发三者的综合运用,个人开发是短期导向的绩效改善活动,着重于改善影响某一项工作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生涯开发是较长期和复杂的绩效改善活动着重于改善影响整个组织营运的员工能力;组织开发是最长期也是最复杂的绩效改善活动,着重于绩效问题的综合分析和绩效改善技术的运用。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人力资源开发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培训与开发,其重点是强调经过有计划的学习,促进个人的能力,以执行目前或未来的工作,注重个人在工作上的角色;其执行方式是强调个人的学习。二是组织开发,重点在于强调确立健全的组织内外关系,以帮助组织内的团体开始计划,并有效管理将面临的转变;注重组织内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与开发过程;其执行方式是影响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以造成对组织的正面效果。三是职业生涯开发,其注重组织内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与开发过程;去影响个人经由自我充实、自我教育以增进知识,以及提高个人与组织的能力,最后促成个人与工作的配合。

(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内涵。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种战略,其重点在于促使人力资源开发功能的发挥,以支持企业营运活动,及为企业持续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工作能力。对组织而言,HRD 真正的战略价值在于它是以绩效为基础的,它必须直接对重要的企业目标做出贡献,必须以关键的企业绩效需求为基础;它展现出它的战略性能力,提供战略性的组织规划教育和学习,并且主动参与战略性组织规划的过程;它对于战略的本质是有体现的,在战略性组织规划的本质中,担任一种慎思熟虑的角色。人力资源开发是具有短期绩效导向和长期战略导向的学习活动,短期绩效导向以员工个人和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来着眼,长期战略导向则是以企业长期开发并配合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为重心,因此,本文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以绩效需求为基础,且具备战略能力,可增进个人及组织的开发及学习活动。综合以上学者之观点发现,本文定义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以绩效需求为基础,且具备战略能力可增进个人及组织的开发及学习活动,目的在提升个人及企业的整体绩效,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含培训与开发战略、组织开发战略和职业生涯开发战略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如下:

(1)培训与开发战略(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培训与开发战略内容需有完善的培训规划、专业知识的强化、加强跨功能性知识、加强人际关系的培训及阶段式教育培训规划等,且其是以绩效为基础,可展现出培训与开发的战略性能力,且能响应培训与开发战略的突现本质。(2)组织开发战略(orga

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组织开发战略内容需具有有机式结构、创新性组织、扁平式组织、网络式组织及建立公司内组织学习的概念,且其是以绩效为基础,可展现出组织开发的战略性能力,且能体现组织开发战略的本质。(3)职业生涯开发战略

(career development strategy): 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开发战略必须与组织开发战略相结合,其战略内容包括建立共同愿景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其它功能面,以资历为基础的生涯规划差别化、扁平式 组织、网络式组织及建立公司内的组织学习制度,且其是以绩效为基础,可展现出职业生涯开发的战略性能力,且能响应职业生涯开发战略的突现本质。

二、智力资本及其构成要素

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 IC)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因素,Ross et al. (1997)认为智力资本是从知识管理领域发展而来的,企业的智力资本就是其所有员工知识的总和,是属于组织中的知识资源,其中包括组织用来解决问题、创造竞争优势的模式、策略和特殊方法。智力资本隐藏在最神秘的传统会计科目——商誉之中,智力资本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资产,如一家公司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因此,智力资本是以知识为核心,强调通过员工个人、员工间互动与组织系统或制度,来促进知识的创造、积累与成长,并进一步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本(Armstrong, 2003)。

智力资本不是由单一要素所构成的,而是分属于各个阶层(个人、网络和组织),因此智力资本不仅包含个人的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库、企业营运流程、系统和所有具有相关性的知识储存(Youndt, Subramaniam, & Snell, 2004)。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及社会资本。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为员工所拥有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 和态度(abilities)

(KSAs),其能为公司带来经济上的价值。社会资本(social capi

tal)是内部资源的建立和有效传达及关系网络的取得。组织资本(organizational capital)是指被储存在组织知识库中被接受的知识及被系统编码的经验,如专利权、资料库、手册、例行贯例、文化等等。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

Smith (2003)认为了解人力资源开发贡献的最佳方式即是衡量智力资本的价值,结合智力资本的内涵与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创造组织的竞争优势,因为从以往强调的资源基础观点到目前兴起的对智力资本的研究,均关注于如何利用人力资源有效完成组织的战略目标(Ruona & Gibson, 2004)。员工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为组织带来经济价值(Baptiste, 2001),而当这些技术与能力难以转移时,组织会增加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Lepak & Snell, 2002),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产出为人力资本的积累,Youndt & Snell (2004)的研究显示,某些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有助于提升组织资本,人力资源开发提升社会资本的方式在于转换及改变传统的工作场所,使其成为诱导学习的环境,这一环境强调社会网络、伙伴关系、合作、互动及知识分享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开发得以建构或提升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进而提升组织效能,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将基于智力资本的投资观点通过发展个人或群体的知识与专业,得以同时增进短期与长期投资所带来的组织效益,且培育的战略能力可促进个人及组织的发展,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Swanson, 2001)

组织为提升智力资本,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方面,可加强对培训成果及知识转移的评价,增加教育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定期制定公司及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并对这些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举办跨部门的培训活动,来促进团队的学习与合作,增加组织中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规划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平台,协助员工解决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提供学习渠道与信息、鼓励员工学习于工作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并给员工提供畅通的晋升渠道、建立完善的接班人计划等等。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升组织学习文化,进而增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

因为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的智力资本就是所有员工知识的总和,而最直接影响员工学习与知识增长的因素莫过于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企业只有有效地实施培训与发展策略、组织发展策略、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才能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组织资本等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 Ruona, W. E. A., & Gibson, S. K. The making of 21st century HR: An analysis of the convergence of HRM, HRD, and OD[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4, 43(1), 49-66.

[2] Smith, P. J. Workplace learning and flexible delivery[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3, 73(1), 53-74.

提升关系 第12篇

1 以校园文化管理人,倡导校园文化的自醒,是提升学校幸福指数的基础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更是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的生成和历史积淀。它是学校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学校交往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凝聚、约束、激励和影响的作用。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智慧管理,同时通过倡导校园文化的自醒(所谓的自醒:就是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再就是对校园文化的感悟和体验),是提升学校幸福指数(所谓的学校幸福指数,通常指的是学校师生员工衡量幸福感受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它应该是全体师生员工对当前幸福和终身幸福的主观理解和客观追求。)的基础。

1.1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幸福指数在无声中提升

一所好的学校,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一定是浓郁的,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而且能很好地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彰显时代的风骨。倘佯在校园内,无时、无处、无刻不感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使人在美丽和幸福中“宠幸皆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幸福指数在无声中提升。

1.2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校幸福指数在“运动”中提升

一所活力四射的学校,不仅仅只是表像呈现、静态的校园文化,更多的则是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融入活动之中,通过语言和心灵的沟通,使人心旷神怡、心潮澎湃,一切人生的感悟和认识得到升华,精神的愉悦已经超然于物外,学校的幸福指数在“运动”中提升。

1.3 科学的校园文化运行机制,使学校幸福指数在规范中提升

一所民主的学校,在所有工作中最能体现“与时俱进”的精髓,它决不会在所谓“制度”制人于死地,度己上天堂的时代徘徊,而是在“原则”与“灵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更多地体现“文化”的魅力,以校园文化的约束力使每个共同体成员按规则行事,使学校幸福指数中在规范中得到提升。

2 以校园文化引领人,倡导校园文化的自信,是提升学校幸福指数的重点

所谓“校园文化自信”,是指我们对自身校园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校园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们以校园文化引领人,就是既要坚守自己优秀的校园文化,又要通过交流和交融,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校园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校园文化。

2.1 以文化宣传为重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效应

自成体系的校园文化具有超强的教育共融性。所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来加强校际、社区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显得尤为必要。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全员、全程、全方位影响学校师生,同时,还对社区和家长造成正效的教育和影响,使每一个曾受此影响的人都为之而认同和自豪,从而奠定校园文化自信的基石。

2.2 以内涵挖掘为重点,确立校园文化的品牌价值

文化不但能在校园生成和传承,而且还能让每一个共同体成员都自觉认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文化需要我们秉承“继承”与“创新”的理念,充分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使学校校园文化独特的品牌价值得到彰显,是推动校园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2.3 以实践参与为重点,实现校园文化在校本中的全方位渗透

校园文化能否在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载体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在进行校本研发的时候,要将教育智慧、学校共同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的时代要求相融合,特别是让校园文化在校本中得到全方位的彰显,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形象和办学声誉,并使所有实践参与者,得到更多的感悟和体验,是校园文化自信的源泉。

3 以校园文化发展人,倡导校园文化自觉,是提升学校幸福指数的根本

所谓“校园文化自觉”, 是指生活在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当我们以校园文化助推师生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境界将得到升华,从而使学校幸福指数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3.1 以校园文化理念内敛为根本,倡导思想自觉

校园文化在其传承和发展的历程中,经过了无数教育先贤的提炼和总结,而且形成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固有的理念和传统,这就是校园文化理念的精髓。当我们将优秀的校园文化理念不断内化,并随时以之指导我们的一切校园生活,经受思想的彻底洗礼时,我们就成为了校园文化自觉的维护者。

3.2 以校园文化理念外延拓展为根本,倡导行为自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为是思想的集中体现。当我们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之中时,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频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无时不刻不彰显文化的魅力,从而成为校园文化自觉的实践者和形象代言人。

3.3 以优秀校园文化理念引领和融合为根本,倡导文化自觉

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校园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进程中,同样需要扬弃。当我们与时俱进之时,我们能与先进文化执手相伴,当我们审时度势之时,我们能与优秀文化结伴而行,当我们博采众长之时,我们能引领文化方向,并与文化潮流高度融合。从而使我们成为校园文化的先知先觉者。

综上所述:以校园文化的魅力管理人、引领人、发展人必将使每个成员得到健康和谐发展,从而使学校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摘要:学校教育的终结目的是指向人的幸福的, 独特的校园文化在学校交往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凝聚、约束、激励和影响的作用, 因此, 与提升学校幸福指数的关系密切。本文论述了以校园文化管理人、引领人、发展人, 进而提出校园文化的自醒、自信和自觉是提升学校幸福指数的基础、重点和根本。

上一篇:地质测量工作下一篇:土木工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