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效应范文

2024-09-12

一体化效应范文(精选9篇)

一体化效应 第1篇

回顾2011年的混凝土机械市场,尽管受到金融信贷政策紧缩、房地产政策调控、油价高企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但混凝土机械行业依然保持增长趋势。这种市场的持续向好离不开行业企业和行业人的拼搏与奋进,而新秀的奋起更是推进行业成长的重要力量,其中,福田雷萨就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福田雷萨背靠世界知名商用车企福田汽车,共享集团研发、生产、服务资源,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行业发布了“一体化整体成套设备解决方案”。

福田雷萨的一体化战略包括一体化研发、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制造和一体化服务,涵盖产品价值注入的不同阶段。在当前混凝土机械市场,大部分产品底盘和上装的研发、制造都是分别进行的,两者技术参数无法做到同步共享,这常常导致各部件存在匹配误差,影响整车可靠性和性能的完美发挥。而福田雷萨底盘和上装的一体化生产流程实现了整车无缝对接,且福田数字化工厂中电脑控制的自动埋弧焊、滚道整体加工工艺、数控水下等离子机、大型数控联动折边机等系列设备和工艺,从硬件上保证了底盘和上装的精度。

一体化研发和生产实现了福田雷萨产品的高配置、高工艺和高匹配,而一体化服务更将价值内涵无限延伸。从车辆融资、保险到配件融资,福田雷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银行按揭、分期付款和租赁等多种模式满足了用户需求。同时,植根于福田雷萨的一体化优势,福田雷萨还可实现底盘和上装一站式服务,全国1 100多家底盘上装一体化服务网络,保证了用户无论底盘还是上装出现问题,联系一家服务站就可快速解决。

目前,福田雷萨的一体化战略涵盖福田汽车总部研究院,德国、日本两大研发中心以及欧美各地配套的福田雷萨研发体系。而依托一体化造就的科技、品质和服务优势,2011年,福田雷萨搅拌车销售增长47%;泵车增长91%。作为福田汽车实现2020国际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下一阶段,福田雷萨更将主动出击全球泵送机械市场。

链接——福田雷萨的前世今生

福田雷萨,全称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福田雷萨泵送机械分公司,其前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福田雷沃。

从2004年初入工程机械行业,福田雷沃始终飞速发展;2009年,福田雷沃进入突破超越阶段;2010年,福田雷沃正式成为福田汽车专用车业务事业部;2011年1月,基于福田汽车的“2020”战略,混凝土业务被分离,并正式设立“雷萨泵送事业部”,雷萨(Loxa)品牌诞生。

京津冀一体化破解北京虹吸效应 第2篇

京津冀一体化是个宏伟工程。在中国东部沿海,有两个市场内生的庞大城市群坐落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但京津冀城市群一直停留在相对孤立的位置,在硕大无朋的北京之后是尴尬的直辖市天津,以及参差不齐的传统制造业城市与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

京津冀内部差别极大,北京凭借首都的区位优势汇聚了各方资源,金融、文化等高端产业聚集,相邻的河北以重工业主导,环保压力巨大,产业结构转型受困。

以张家口为题材的农村电影《光棍儿》,导演是张家口出来的郝杰,这个原生态电影展示了当地农村的真实景况,能够吃上饭但娶不起媳妇,种西瓜卖不了太好的价钱,农业发展模式与文化生活相对落后、贫瘠。很难想象,此地离北京只有200公里。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区域经济学专家祝尔娟的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京、津、冀三地每百万人口拥有三级医院数分别为3.2家、2.9家、0.9家,北京是河北的3.56倍;2012年三地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分别为3038元、2680元、1188元,北京是河北的2.56倍;2012年三地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16022元、12456元、2860元,京、津分别是河北的5.6倍、4.4倍。如果是处在不同的国家,这样的数据差异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

关键在于,北京如同巨大的吸管仍在鲸吞各类资源,这就导致人财物源源不断涌入北京。以居民人均存款为例,北京比富裕的上海、浙江都高得多。2013年底,北京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747.60亿元,常住人口2114.80万,人均存款112292.42元,上海为87720.02元,排名第三的浙江只有53402.11元。

如此参差不齐的经济生态,使京津冀很难形成逐级健康发展的经济模式。为改变这一现象,《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于4月30日获批。

从目前的规划看,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在京津冀内部联通是最重要的,为此,京津冀将打造一小时轨道交通圈,同时打通断头路。截至今年4月,京津冀三地之间仅断头路就多达2300公里,目前河北与京津之间仍有18条断头路和24条瓶颈路。2014年12月25日,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瓶颈被打通,断头路京昆高速公路涞水至北京段被打通,从石家庄出发可直达北京六环,一天通两路,可算快速。

交通一体化只是硬件的改善,企业流动也是重要方面。目前,中关村多家企业、高校积极与天津、河北各地开展合作,用友软件等476家企业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1029家;神州数码等393家企业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503家。

在软件的对接方面还有更多的难题需要处理:外迁企业职工户口落于何处,公共福利是否会降低,税收应该缴到何地,当地是否有民间组织协调,使企业家、企业的竞争环境不会因为搬迁而恶化,所有这些软件的对接与硬件一样重要。

中国城市群区隔、断头路几乎都与行政区划有关。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推动,京津冀沿用以往行政治理模式将难以为继。事实上,不仅京津冀,就连较为市场化的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在一定程度上也吃了传统行政区划治理的亏,税源争夺自不必说,连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年限等问题都要扯皮。

按照现有规划,京津冀一体化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一部分非政治中心的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实际上,京津冀城市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北京辐射了整个北方经济区,北京是否市场化直接决定环渤海、东北、西北能否市场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品牌效应 第3篇

品牌一般被认为是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 它的载体是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 增值的源泉来自于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当品牌的载体从具体的产品上升到一个区域时, 品牌所代表的内容就变得愈加丰富, 影响力也大大增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整合区域内产业的分工与布局, 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生产协作网络的建立, 在此过程中优胜劣汰, 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的竞争实力;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也扩大了产业的知名度, 由此带动产业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品牌的增值。同时, 由于品牌具有稳定性和易于传播的特性, 能够推进区域产品市场的拓展, 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 进而产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品牌效应, 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效应由此显现。

东北地区汽车制造、石化、绿色食品加工、冰雪旅游等优势产业都拥有各自的产业品牌, 这些产业也在品牌形象的提升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 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品牌效应的巨大影响, 打造具有东北产业特色的区域品牌, 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迅速提升。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动效应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区域产业一体化为主体, 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与生产链条的延伸, 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产业协作网络, 产生区域联动效应。

产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重点发展产业一体化符合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产业链是联动效应产生和作用的关键, 它的区域化延伸能够促进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形成的价值链条能够密切区域内生产各个环节的联系, 带动区域资源的整合。随着各子区域的产业联系不断加深, 产业链条从各子区域延伸出去并相互交错, 逐渐形成区域内密切的产业联系网络。区域产业联动体现在生产的联动和布局的联动两方面, 生产联动主要由生产协作的延伸来实现, 通过产业链条的区域化延伸形成价值链条, 促使生产链上各个组成部分以整体利益为目标协同合作。布局联动由产业链条在空间范围的区位选择来实现, 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布局产业分工, 通过分工与地域空间的结合, 区域内部各种设施的建设服务于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形成在空间体系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效果。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依托区域自然资源、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 一直是东北各省的支柱产业。对这些优势产业的整合, 能够形成区域内紧密的生产联系, 促使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统一的发展目标下, 良性互动, 产生区域联动效应, 促进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同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 将区域经济的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制度等各领域有机的联系起来, 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系统, 产生区域协同效应。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区域经济是一个自组织、紧密联系的系统, 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产生连锁反应。系统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和各种要素协调程度, 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系统的整体运行。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理论认为, 区域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总会在各子区域间或各种要素之间发生一定的经济交换和联系, 而促使各子区域形成一个自组织的整体, 产生趋于协同的经济运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对区域各领域进行整合与协调, 建立起促进合作与联系的机制, 强化了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 从而扩大了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从各领域促进区域协同效应的产生。通过培育建立区域城市带, 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形成一体化的发展依托。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分工协作, 形成集群化的产业联系网络。打破市场壁垒, 促进各种资源与要素的自由流动, 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统一协调、规划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 形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 为经济活动的交流与联系提供便利。协调区域内部各种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为区域经济的运行提供一致的激励与约束环境。以各领域的协同发展, 带动区域经济整体的协同发展, 充分利用协同效应, 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极化效应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区域城市带的建设为依托, 充分利用城市体系对各种要素资源的集聚作用, 在城市带的建设中产生极化效应, 再通过整合、集散、布局与协调等功能的发挥,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极化理论认为, 经济发展过程不是导致均衡, 而是导致区域差别的强化。区域城市带的建立通过对各种资源和要素强大的吸引能力, 能够在区域内产生极化效应, 扩大区域内部发展水平的差异, 形成区域增长极, 进而以增长极为核心, 统领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带的极化效应与城市体系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自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以来, 都市圈现象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有学者认为, 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近城镇组成, 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 是一种以城市为核心, 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 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 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士。都市圈在不断演化过程中,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不断的协调区域的经济分工与空间结构, 形成一个自组织的经济体;核心城市不断聚集经济资源, 推动区域生产的合理分工与经济规模化发展, 同时又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 向区域内其他城市和地区输出商品、转移产业、交流信息等;都市圈的发展不断地在区域内进行着资源的整合, 促进生产分工的合理化, 生产资源的自由流动, 区域市场的融合与拓展等;在适度的功能分化与竞争中, 逐渐扩大与区域外的经济交流, 使都市圈经济的整体运行适应外部经济因素变化的能力增强, 区域竞争力得以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是要利用城市带发展对区域产生的极化效应及带动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城市带的建设是扩大极化效应的有力措施。东北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十分需要快速的增长点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建立区域城市带为依托, 利用城市体系产生的极化效应刺激部分区域的快速增长, 再以辐射和扩散功能联动整个区域。以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为激励, 通过中心城市对各领域的强大牵动力,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一体化效应 第4篇

巧得很,在我们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竟也有不大不小的“蝴蝶效应”。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然而,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认为写作文是苦差事,写作文或者胡编乱造,或者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因此在教学理论指导下,我们只有运用“蝴蝶效应”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策略,整合师生的力量,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才能使作文教学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来源就是生活,生活永远是写作的原动力,它一定能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感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丰富多彩的美,力求有创意的把这种美表达出来。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写作训练的实践中积极拓展学生写作的空间,才能解决作文的‘假、空、短’的现象。”

立体化教学是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的完美统一。那么在立体化作文教学中首先可以从教学艺术角度创设情境、创造共振、营造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如,《难忘父母恩》这篇作文,我先组织学生带小时候的照片,然后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号入座。学生对这一活动自然是饶有兴致,在学生热情正浓时,我及时引导:这么幼小的我们是如何长成今天的懂事少年的呢?学生自然想到了含辛茹苦的父母,我又让学生说说发生在父母与自己之间的最令人感动的瞬间。其中一生说的声情并茂,甚至流下眼泪。我立即鼓掌,全班掌声紧跟着响起。学生的情感犹如一条小河,要让它泛起涟漪,必须有外力的振动,教师自身的情绪则是激起涟漪的小石子。我于是也加入他们的行列,讲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事。随后,学生畅所欲言,作文的材料丰富起来了,学生的感情被激活了,用饱蘸情感的语言写出了情真意切的文章!我想我无意间也运用了一次“蝴蝶效应”,在课堂上不经意间轻轻地扇动了“翅膀”,却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来源。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根源在于缺乏写作素材。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体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素材的能力。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首先从身边的人、事、物观察认知,如,家乡的从前现在的经济、政治、历史、人文特色等。抓住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和学生共同了解并交流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更丰富了写作资源。当然,学生实践活动结束,我们的立体作文并没结束。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思考、感悟、探讨,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

作文素材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获得积累。心胸随读书而深沉博大,人格随读书而崇高溢香,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启智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自主阅读、集体阅读、精读、泛读等要求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写作材料仓库。我让学生准备一个活页积累本,积累的内容包括优美语言摘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等。我定期检查他们的阅读积累情况。这时“蝴蝶效应”又可以用上了。我把准备充分、收集整理认真的本子在全班展览,只要稍有进步的就进行表扬鼓励。这样在班上制造了你争我赶要得到老师同学肯定的氛围。学生不知不觉地积累了很多资源。作文何愁没话说呢?

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还必须学会运用创新思维。在立体作文教学中,更应该引导学生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式,运用求异思维,多方求索,见前人之未见,想前人之未想,同中求异,以小见大,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如,一次课间休息,窗外忽然下起了雪,我便及时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观察,并运用求异思维,以《雪》为题进行写作。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有的说,雪中有杂质,它的洁白只是一种假想,因而是虚伪的。有的说,雪乏力懦弱,从它落下的姿态便可看出。还有的学生注意到雪中来来往往的师生,一位老师把书抱在怀里,弯腰低头;而另一位老师把书本顶在头上,竭力保护那头秀发以免被打湿。学生抓住细节,谈起老师的敬业态度,从小中见大,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蝴蝶扇动它的翅膀,远方则有海啸产生,妙用蝴蝶效应,则会提高作文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各元素存在着错综复杂,甚至是模糊、随机的联系。教学进程千变万化,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犹如那蝴蝶的翅膀,时时舞动闪亮。老师要做的是创造条件,让那微微的扇动,演变成一场席卷学生头脑的风暴。作文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的过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关键,老师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细微的关注,相逢时的微笑,课间的玩耍等方面细节的关注,可以事半功倍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些细微之处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关爱,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兴趣。蝴蝶是美丽的,蝴蝶的翅膀不仅能扇动惊人的风暴,更能漾起“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轻柔。让蝴蝶翅膀每一次的扇动都蝶化成一种动人的美丽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索普初级中学)

欧元区货币一体化效应研究回顾 第5篇

一、货币一体化的贸易效应

货币联盟一个重要的收益在于增加成员国之间的贸易, 很多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货币联盟的建立对成员国的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Andrew Rose (2000) 采用1970—1990年间186个国家的数据, 运用引力模型考察了货币联盟对国际贸易的效应, 研究表明:使用共同货币的货币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是非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3倍。小岛清 (1967) 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采用不同的货币, 对贸易来说是一种边界, 这一货币边界类似关税边界。关税同盟的建立, 消除了关税边界;同样, 货币联盟的建立消除了货币边界。Andrew Rose和Wincoop (2001) 同样认为国家主权货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障碍, 国家主权货币的存在相当于额外施加了26%的贸易关税。他们的研究表明货币一体化使得欧洲地区的贸易量增加了50%, 由于贸易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成员国的福利也大幅度增加了, 虽然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一定的损失, 但是福利的增加是超过损失的。Bun和Klaasen (2002) 的研究表明欧元对贸易的增加效应第一年为4%, 预计长期效应可能会达到40%。

Marjan Petreski (2007) 指出欧元区内部贸易占GDP比重在1998年时为41.1%, 2006年时达到54.6%, 增长了13.5%, 从贸易角度看是支持欧元区是OCA这一观点的。Berger和Nitsch (2008) 利用欧盟22个国家1948—2003年间的数据研究了欧盟的贸易增长问题, 研究表明欧盟的贸易增长明显, 但如果控制了贸易一体化的趋势, 那么欧元的贸易效应会消失, 同时欧盟的贸易一体化与汇率、机构一体化具有显著的联系。Paul和Ching-Yin Lin (2012) 研究了货币联盟对贸易的动态影响, 研究表明货币联盟的建立降低了沉没成本或固定但重复的交易成本。另外, 也有其他很多文献得出了货币一体化对贸易的正向作用 (Barr et al., 2003;De Nardis和Vicarelli, 2003;De Sousa和Lochard, 2004;Faruqee, 2004;Baldwin et al., 2005) 。

对于欧元区建立后会扩大欧元区区内贸易的观点, 基本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认可。但事实上, 欧元区成员国间的贸易效应并没有像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大。Bernanke (2006) 研究发现1999—2001年间, 欧元区内部贸易占贸易的比重是一直在下降的。2004年, 欧元区区内出口占总出口的50%, 低于20世纪90年代57%的最高值。Aurice和Ranc (2007) 指出已有的研究认为欧元区货币一体化使贸易增加大体上在5%~40%之间, 主要采用标准的面板引力模型进行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会导致向上的估计偏差, 为纠正这一点, Aurice和Ranc考虑了时间趋势, 最终估计结果只有3%。

二、货币一体化的资本流动效应

OECD (1999) 指出欧元区成立后, 几乎欧元区所有国家的FDI无论是流入还是流出均是增加的。但是相对于美国, 欧元区的金融一体化还是比较低的 (Krugman和Obstfled, 2003) 。Lssing (2000) 的研究表明, 货币一体化后金融一体化程度加深, 利率差异变小, 金融市场套利机会下降。而且, 货币一体化后货币市场一体化明显, 政府债券收益率显著收敛。De Grauwe和Mongelli (2005) 认为欧元区金融一体化是加强的, 尤其是在货币市场。Marjan Petreski (2007) 研究发现, 欧元区货币一体化后无论是隔夜拆解利率还是政府债券收益率价差均迅速收敛。

Blanchard和Giavazzi (2002) 研究了欧元区国家的储蓄投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欧元区成立之后储蓄和投资的关系显著下降, 他们把原因归结于单一货币下的金融一体化。货币一体化使得资本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本富裕的国家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缺乏的国家。Ahearne, Schmitz和von Hagen (2009) 利用截至2006年的数据研究了欧元区内部的资金流向, 研究表明资金从高收入国家流向低收入国家。Zemanek、Belke和Schabl (2009) , Berger和Nitsch (2010) 指出欧元区内部的资本流向国内经济扭曲最严重、结构改革最少的国家。相似地, 被认为有效率的德国和荷兰处于金融中介过程的中心, 他们在全球融资, 然后购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债券, 通过过度杠杆化追求收益率是非常危险的, 归因于倾斜的管理激励、竞争的加剧以及“大而不倒”的预期。Barry Enchigreen (2011) 指出德国和荷兰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通过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从全球金融市场融入资金, 然后再把融入的资金借给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 德国和荷兰等国起到了金融中介的作用, 把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和欧元区外的其他国家联系起来, 正如Ahearne, Schmitz和von Hagen (2009) 所描述的一样。这有些像美国:纽约作为金融中心从海外融入大量资本, 然后将其借给低收入的州。主要的不同在于纽约不像德国和荷兰, 纽约试图通过赤字融入资本, 而欧元区的经常账户基本是平衡的。

三、货币一体化的财政扩张效应

对于欧元区内成员国来说, 由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决定权已经不在自己手中, 所以各成员国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提升竞争力、缓解各成员国的财政压力, 只有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本国经济发展 (A.K.L Milne, 2011)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欧盟的政策自身就存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比如财政监督力度不够、监测指标不够全面等 (S.Vehelst, 2011) ;另一方面, 成员国向欧盟上报的数据的可靠性也存在一定问题, 很多国家存在隐瞒财政赤字的倾向, 这样财政规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Gonzá-lez-Páramo, 2011) 。

欧猪五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个欧元区中排在后列, 但是其福利水平向其他欧元区国家看齐, 拖垮了本来就不坚实的基础 (宿玉海, 2011) 。而且欧元区的老龄化问题突出,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使得公共养老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 增加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带来劳动力不足 (王鹏程、王星, 2011) 。而且, 欧元区各国为了抵御危机、刺激经济, 实行了扩张的财政政策, 进一步恶化了资产负债表 (C.Noyer, 2010) 。同时, 美国次贷危机致使欧盟及其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大幅度下降, 财政收入收到较大的影响。另外, 一些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靠旅游、房地产等行业, 在次贷危机中就已经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 致使政府财政赤字飙升 (S.Verhelst, 2011) 。在这种情况下, 欧元区国家仍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

四、货币一体化与欧债危机

欧元区自成立之前, 有关欧元区可行性的争议就一直存在, 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现在, 尤其是欧债危机的爆发, 把这一争议推向了高潮。不少经济学家都把欧债危机的根源归因于货币一体化, 认为是由于货币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导致了主权债务的不断攀升, 并最终导致欧债危机。

首先, 回顾欧元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非对称结构。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 财政与货币政策分离 (瞿旭等, 2012) , 这就形成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非对称结构。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得欧元区各成员国在面临财政赤字时, 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缓解财政负担 (Milne, 2011) , 只有采取财政政策 (瞿旭等, 2012) 。当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时, 成员国只有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缓解危机、刺激经济,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财政赤字和债务状况不断恶化, 最终导致欧债危机的爆发。

欧盟在货币一体化中, 财政规则的缺陷也是导致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Vehelst, 2011;European Commission, 2010;Mora et al., 2007;Zgajewski et al., 2005;González-Páramo, 2011) 。Vehelst (2011) 指出, 欧盟在评估成员国的财政状况时, 采用的指标较为单一, 只采用了财政赤字占GDP不超过3%的标准, 无法全面、有效地评估成员国的财政状况。他认为对成员国的财政评估, 还应当加强对中长期目标的重视。而且, 收入过渡依赖于某些资源也没有受到监管的重视。另外, 对于成员国向欧盟提供的数据质量也存在问题, 自律意识较弱的成员国修改了原有的数据 (European Commission, 2010) , 如果欧盟要实施制裁时需要的时间则更长 (Zgajewski et al., 2005) 。若要对违反财政纪律的国家进行处罚, 无疑会使已经处于财政困境中的国家情况更加糟糕, 所以欧盟并不倾向于对违反该纪律的国家实施制裁 (González-Páramo, 2011) 。因为可以相对容易的逃避制裁, 使得这一问题在欧元区国家比较普遍, 基于错误的数据进行评估时, 得出的结论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Mora et al., 2007) 。

五、研究述评

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后, 可得出如下结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探析 第6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区域贸易协定

当前, 随着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进一步加深, 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与此同时的是, 各式各样的全球性、区域性和次区域性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完全改变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格局, 切实地影响了各国经贸政策的制定和本国经济的发展。

1 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般来说, 一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两大途径:一是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制度变革、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它们使得上述要素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从而提高了单位投入的总产出。因而探讨和分析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显得十分必要, 因为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可以得知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以及用定量的指标来度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给一国经济带来的福利水平变化。

(1) 资本因素。

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 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升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可以称为“资本决定论”之说。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 G=S/C, G为GNP的增长率, S为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 C为资本系数即资本—产出比例, 可以看出,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中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描述如下:Ys=f (K1Z1+K2Z2) , 其中Z1, Z2分别指原有资本 (即固定资本) 和新投入资本 (即投资) , K1, K2是前两者的产出系数, Ys指生产总量。笔者认为, 资本因素不仅包括物质资本 (即原材料的投入) , 而且包括人力资本和R&D投入, 因而本文将资本要素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描述如下:

Yc=f (K1Z1+K2Z2+K3Z3)

式中, Z1, Z2, Z3分别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R&D投入资本。K1, K2, K3分别为前者的产出系数, Yc是由资本要素引起的生产总量。

(2) 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资源是指区域内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它可能是一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如当今的中国沿海城市的产业发展就是得益于其拥有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②劳动力行为的变革;③劳动力素质的提高;④劳动力流动, 其中劳动力素质和流动问题备受学者们关注。

劳动力作为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共同体, 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 其作用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YL=f (αL-bR)

式中, L和R分别表示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a和b分别表示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 YL是由人口因素引起的经济总量。

(3) 技术进步因素。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指企业通过提升和改善投入品的自身效率和组合效率对经济增长产生能动作用。Solow (1956) 在其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中指出, 只有储蓄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不可能实现永久增长, 经济持续增长的唯一途径是加快技术升级。当前, 技术进步因素更是备受推崇, 因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提高企业和区域竞争能力的先决条件, 而实现区域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技术开发;二是技术引进。

(4) 产业结构因素。

一国经济的增长过程实际上伴随着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 而产业结构的演变往往会使得各种资源不断地从传统产业流向现代产业, 达到资源配置优化效果, 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曾表明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非均衡的过程, 其中Rostow认为, “现代经济增长是由于部门间生产率的差异, 使得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流向高生产率部门,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到达合理配置资源的效果,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5) 制度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 (North) 等指出:“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 有了制度才能得以发挥功能”。他们认为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要素投入比例和技术进步等因素, 还取决于相关的制度安排与创新, 而制度创新之所以能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是因为制度的变化可能改变区域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的传导路径

当前, 区域一体化组织迅猛发展, 各国参与一体化组织的愿望强烈,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参与经济一体化组织后, 一国能更大范围地享受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本质特征是将歧视性的国别贸易壁垒拓展为成员国共同的对外贸易壁垒, 这改变了世界各国的贸易方式和分工合作手段。但究其内在机制而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要素市场一体化。

根据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 经济增长取决于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投入量, 即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导致国家间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一国参与经济一体化组织后, 由于区域内部要素市场一体化, 使得成员国可以在区域内寻求低成本的要素供给, 来满足本国经济增长的需要。

(2)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可知,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增长的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两者的大小关系决定了成员国在参与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所获得总体福利效应, 而总的福利效应可能为正效应, 也可能为负效应。但由于其他动态福利效应的存在, 因而并不影响各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性。

(3) 国民收入增长的传导效应。

当一体化组织建立后, 由于规模经济、贸易促进等效应的存在, 使得成员国自发性地增加出口, 通过贸易乘数效应使得该成员国国民收入倍增, 同时也会诱发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加, 进而也会使得该国的国民收入增加。其作用机理可表示如下:

Y=C+I+G+X-M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C=C′+cY (C′为自发消费, c为边际消费倾向)

M=M′+mY (M′为自发进口, m为边际进口倾向)

上述三式联立求解可得:Y=1/ (1-c-m) × (C′+I+G+X-M′) , 即ΔY=1/ (1-c-m) ΔX, 由于1/ (1-c-m) 〉12, 所以出口增加ΔX使得国民收入增加1/ (1-c-m) ΔX倍。同理, 贸易伙伴国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理也亦如此, 只是贸易乘数不一样。

(4) 其他效应。

一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后, 不仅可以获得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而且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链条中的其他环节, 如技术进步, 制度改进等。

①加强竞争, 促进科技创新。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 必使得企业不断加大R&D的投入力度, 改善生产经营模式, 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由成员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 因而会面临着许多同样的发展问题, 如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 单独的成员国不愿意承担, 但区域集团就可以通过共同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 这对于区域内部加强科技合作, 促进技术创新, 显得十分重要。

②促进区域内体制融合。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促进了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而且还会产生许多边际效应, 如加深各国的经贸交流、政策体制的趋同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作为一个高于国家的重大经济集团, 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势必要求各成员国在政策和法规方面有更多的共同性, 因而必然会促进成员国体制的融合。

3 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自中国入世以来, 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 中国加快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步伐, 并取得一些初步成果, 如加入APEC、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新自由贸易协定等等。但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低, 效果不显著, 主要是以南南型RTA模式为主, 地缘性很强, 仍处于区域经济合作的探索阶段和初级阶段。因此, 我国必须建立和发展以中国为核心的多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笔者认为, 中国应从三个层面来构建自己独特的多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第一, 全球战略, 即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一体化体系, 以及努力开展与APEC、NAFTA和EU等发达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合作, 从而改善本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 如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 维护本国合法权益等。第二, 地区战略, 即立足亚洲地区, 积极构建跨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当前, 中国尤其要注重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合作, 切实巩固已有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制度性的紧密合作, 加强与日韩的经贸合作, 积极构建“10+3”合作框架, 注重高东北亚地区的次区域合作, 以及中亚、南亚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要求。第三, 积极开展双边RTA与贸易安排。据WTO官方数据显示,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多以RTA形式来开展, 中国也不例外, 因而中国必须在多边贸易谈判停滞的情况下, 积极构建双边RTA合作, 同时更加注重与发达国家达成RTA, 即是积极参加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技术进步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制度因素等;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效应的途径有:要素市场一体化、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国民收入增长的传导、科技创新和竞争的传导、区域内体制融合等方式。针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应该立和发展以中国为核心的多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量性增长。

参考文献

[1]曹亮, 谷克鉴, 符大海.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难以形成的原因研究——兼论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选择[J].财贸经济, 2009, (1) .

[2]黄凌云, 刘清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中国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12) .

[3]吴彬.典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1) .

[4]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选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 .

略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经济效应 第7篇

加入一体化组织可以获得由于市场扩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我们运用图1来说明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张给成员国长期均衡带来的影响。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 厂商的数量以及各厂商的定价由两个关系决定:一方面, 市场中的厂商数量越多, 则竞争越激烈, 相应地行业定价就越低。这一关系由图1中价格线PP反映。另一方面, 厂商数量越多, 各厂商的销售数量就越少, 平均成本就越高。这一关系由图1中平均成本线CC1反映。在未加入一体化组织之前, 一国的经济均衡点为E, 价格为p1, 厂商数为n1。当加入一体化组织后, 由于市场扩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 使平均成本线CC1下降到CC2, 新的经济均衡点为E′, 厂商数由n1变为n2;价格从p1降到p2。市场规模的扩大不仅可以使厂商降低商品的成本, 同时还可以增加厂商的数量, 使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丰富的商品, 因此增加该成员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2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

贸易创造是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规模的扩大产生于相互贸易的便利, 以及由取消贸易障碍所带来的相互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 相应地成员国得自相互贸易的利益也会增加。贸易转移是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 并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所带来的成员国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效率较高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 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贸易转向将给参加国带来福利的损失。

为了能够更简单地说明问题, 本文假设世界上有A、B、C三个国家, 原来三国家经济均独立, 不存在相互的同盟。我们分析:当A、B两国成立同盟以及A、B、C三国同盟后, A国福利的变化。假设三国都生产同一种产品, 其中A国生产成本最高, B国次之, C国最低。在图2中, S表示A国的供给曲线, D表示A国的需求曲线。图中PB、Pc两条直线分别表示B、C两国的生产成本, 其中C国成本低于B国, 即Pc<PB。在A、B两国组成同盟以前, A国对来自B、C两国的产品均征收t关税, 由于B国的产品价格高于C国, 故A国只从C国进口。此时A国国内价格为Pc+t, 国内供给量为OQ1, 国内消费为OQ2, 从C国进口量为Q1Q2, 关税收入为c+e。

假设A、B两国结成同盟, 相互之间取消关税, 并制定了共同的对外关税。由于A国对来自B国的进口产品不再征收关税, 而对来自C国的产品仍然征收关税, 因此B国产品在A国的销售价格PB低于C国产品在A国的销售价格Pc+t, 结果A国不再从C国进口, 改从B国进口。由于价格的下降, A国国内的生产减缩至OQ3。Q3Q1是A国生产被B国所替代的部分, 此为生产者剩余减少了a。另一方面, 价格的下降引起A国消费的增加, 消费由原来的OQ2上升至OQ4, 消费者剩余因此增加了 (a+b+c+d) 。由于A国对来自B国的产品不征收关税, 因此其关税收入为零, 关税收入减少c+e。综合起来, 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 (a+b+c+d) -c- (c+e) = (b+d) -e。其中 (b+d) 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则表示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因此A、B同盟对A国究竟是否有利是不确定的, 这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是否能抵消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如果当C国也加入A、B两国的同盟即A、B、C三国同盟后, A国将从效率最高的C国以Pc价格进口Q5Q6, 同理, 较A国独立发展经济相比, 消费者剩余则增加 (a+b+c+d+z+f+g+e+h+i) ;生产者剩余减少 (a+z) ;政府收入税收减少 (c+e) ;社会福利净增加 (b+d+f+g+h+i) ;其中:贸易创造福利效应 (b+d+f+g+h+i) ;贸易转移福利效应为0。A、B、C三国组成同盟与A、B两国同盟相比, A国贸易创造福利效应增加 (f+g+h+i) ;而贸易转移福利效应减少e。总之, 当加入一体化的成员越多, 贸易的创造福利效应就越大, 贸易的转移效应就越小, 福利水平越高。

3 国民收入扩张的传导效应

国民收入扩张的传导效应分析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当一体化成立后, 成员国自发性出口增加 (由于相互之间取消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及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 对同盟内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当一国自发性出口增加, 由于贸易乘数的作用使出口国国民收入倍增, 诱发贸易国的出口增加进而也会使贸易国的国民收入增加。为了弄清国民收入扩张在贸易伙伴国的传导效应, 必须了解贸易乘数, 如下文所述。

在开放经济中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为Y=C+I+G+X-M, 由于C=C'+c Y (C'为自发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 和M=M'+mY (M'为自发进口;m为边际进口倾向) 。Y= (C'+c Y) +I+G+X- (M'+mY) 。通过整理Y=1/ (1-c+m) × (C'+I+G+X-M') 因此可以导出:△Y=1/ (1-c+m) △X。由于1/ (1-c+m) >1, 所以出口增加△X会带来收入Y的1/ (1-c+m) △X增加;1/ (1-c+m) 即为贸易乘数。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说明问题, 我们假设A、B两国形成同盟, 由于A、B两国相互之间取消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及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 使A国出现自发性出口增加。由于贸易乘数的作用, A国国民收入的增加是其出口增加的1/ (1-c+m) 倍;A国的国民收入增加中, 有一部分按照A国的边际进口倾向 (m) 而用于从B国的进口, 导致B国诱发性出口增加, 它又透过贸易乘数效应, 带动B国的国民收入增加, 而B国国民收入的增量中, 也必然有一部分按照B国既定的边际进口倾向用于从A国进口商品, 与上述过程一样, 它促使A国产生诱发性的出口增加, 这种出口增长又会在A国产生第二轮的乘数效应, 从而造成A国国民收入再一次倍数增加 (这一次增加幅度将大大小于A国第一轮自发性出口增加的乘数效应) , 以及A国诱发性进口的再一次发生……

经过若干次这种循环, A、B两国的扩张性收入效应逐渐趋于零, 但两国国民收入增加总是大于两国出口量增加的总和, 从而实现两国联盟的初衷即经济增长。

促进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是欧盟东扩的主要目标, 这一目标在国民收入扩张传导效应的作用下, 一定会加速实现。

4 其他效应

欧盟东扩后, 除了能够取得以上的效应, 还有助于吸引外资、促进成员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加国际谈判力度等。

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意味着对来自非成员国商品的排斥, 非成员国为了抵消这种不利影响, 就会将生产点转移到一体化组织内的一些国家, 在当地生产销售, 以便绕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这样客观上便产生一种伴随生产转移而产生的资本流入, 吸引了大量的国外直接投资。另外, 由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对内开放市场, 各国企业面临来自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 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必然会改善生产经营, 不断降低成本, 增加创新力度, 最终形成鲶鱼效应。市场竞争的加剧势必会促进各国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技术进步, 进一步拉大与非成员国的差距。由于区域一体化组织形成由成员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 因此会增加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国际商务的谈判能力。

通过以上的经济学分析, 可以发现区域一体化组织确实为成员国带来许多经济利益。因此, 全球区域一体化迅猛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而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对内开放, 对外保护"的政策, 势必给其他非成员国带来影响, 应引起其他非成员国的高度重视。

摘要:近年来,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迅猛:欧盟东扩的成功;亚太经合组织合作紧密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加快等。为何许多国家正在加快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经济一体化到底会给成员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本文旨在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福利效应,经济学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卫平, 彭刚.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美]保罗·克鲁格曼, 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长株潭一体化对房地产业的效应分析 第8篇

1 低房价效应

目前,长株潭地区1 600元/m2~4 000元/m2较低的房价,不但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增强了长株潭地区的外资和人才吸引力而且为居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不少人认为,长株潭地区房价相对偏低,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其实,这恰恰是当地的竞争优势之所在。从2000年~2005年长株潭城市化率从40.3%提高到48%,“十一五”期间将继续提升7%以上,长沙市人口达到500万,建筑面积达到500 km2,依据高速公路建立的路网,将有更多的城市居民,有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居民进入城市居民的群体。低房价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表现在:1)有利于人才引进,尤其是创业初期的优秀人才;2)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从而吸引外资;3)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房价保持相对较低水平,在大量企业和人才进入的带动下,将让小商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在较低成本下得到快速发展,长沙第三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低房价的支持就是很好的证明。

2 趋同效应

从文献资料看,长三角房价的走势分析出房价的趋同效应:上海的房价对浙江和江苏的房价上涨有很强的拉动效应,江苏对浙江房价也有较强的溢出效应,江苏和浙江对上海房价上涨的贡献度均相对较弱[2]。上海、浙江和江苏可以依据其他地区的房价的变动和对自己的贡献度来预估本地的房价走势。反观长株潭城市群,已初步具备下列条件,则房价的趋同效应是可预见的。

1)经济高速发展是长株潭房价趋同的前提,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房价提供了上涨的内在动力。2006年,长株潭三市GDP总量为2 412.6亿元,增长14%,作为湖南经济的领头羊,长株潭城市群可谓进步明显。长株潭一体化,对于房地产业整体拉动加速,以及三市居民的房地产购买能力逐年增强,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直接打开株洲、湘潭两市房价的上升空间。

2)长株潭一体化推动着株洲、湘潭两市房价向长沙靠拢。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相依相伴,给房地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长沙作为三市的中心城市,优越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地位,一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居民形成了巨大的集聚效应,人们在就业、上学、经商等方面的优先考虑,为长沙的房地产业发展产生催化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三市便利的交通、通讯、金融、轨道相联,对株洲和湘潭的房地产业开发发挥着积极的带动作用和比价效应。随着40 min经济圈的形成,三市房价的差距将越来越小,这就为株洲和湘潭房价的提升留下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3 “慢牛”效应

宏观调控难改房产“慢牛”趋势。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但是,时至今日,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并未能控制在理想的区间内。全国房地产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增长速度虽然在逐年下降,而绝对房价的上涨却依然我行我素,呈现出一种“慢牛”趋势。湖南省房地产业开发投资的增长速度,虽然受到了宏观调控的影响,但长株潭房地产业在低房价的背景下其发展步伐并没有因此而放缓多少,2007年以来无论是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住宅平均房价、商品房销售面积,还是住宅销售额、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等方面,长株潭都保持着持续快速的上升步伐。

3.1 长株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长株潭毗邻“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域,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开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地缘优势。同时,明显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给房地产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长株潭城市化水平每年将提高1.8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达到57%以上,城市群常住人口达到500万,城市化进展明显加快,长株潭地区每年将有40万~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这对房地产的需求是相当可观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将催生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长株潭三市GDP年均增长将在12%以上,高出全省两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4 400亿元,在全省GDP中的比重达到42%。有专家测算,房地产业每投入100元可创造相关产业需求200元左右,商品房每销售100元可带动其他商品销售140元,长株潭经济的繁荣将造就健康兴旺的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结构升级而形成良性循环。

3.2 武广高速铁路形成的区位优势将传承珠三角房产热浪

北起武汉新火车站,南到番禺的广州新火车站,全长989 km的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将于2010年年底建成通车。长沙、株洲作为其重要停靠站,今后到广州的时间仅为3小时20分,到香港的时间也不超过4 h。武广高速铁路形成的区位优势,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贡献将是无法估量的,其中受益最大的又莫过于房地产业。高速铁路的建成,将传承珠三角房产热浪,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目前,广州的房价为7 000元/m2~15 000元/m2,是长株潭平均房价的2倍~4倍,一旦交通优势显现,长株潭房地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继续保持长株潭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4.1 加快长株潭房地产业战略布局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都各自编制了“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业发展规划,虽然在规划中也体现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但是,对如何建立长株潭土地供应的中长期规划,加快房地产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和房地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加快盘活长株潭三市结合部土地存量,进一步加大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力度,提高老城区的土地供应能力,同时,要加大新城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着力解决道路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适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合理的用地指标体系;要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对三市结合部用地的规划管理,加强对土地储备、供应的调控和引导,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

4.2 推动房地产业的自主创新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致力于推动房地产业自主创新,不断提升长株潭房地产企业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1)自主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房地产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业的自主创新不同于一般企业,尤其要注意结合当地的文化与风俗习惯。对于长株潭地区的房地产业而言,我们应该强调湖湘文化主题,塑造房地产的人文理念。2)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科技创新是完善房地产各项功能,提高其综合品质的根本手段。例如住宅科技和住宅智能化逐步融入房地产业,建造高舒适度节能住宅,给人们带来健康的室内环境,更能为人们创造优良的生存环境。3)科技创新要与市场结构调整相结合。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对房地产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的重点应该逐步转移到中小户型上[3]。

4.3 继续稳步推进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

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宏观调控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以及强化房地产开发和交易市场的监管,“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同时,国家发改委对当前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投资的强劲反弹表示明显不满意。因此,“十一五”期间,长株潭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宏观调控政策。

4.4 建立房地产业供需的良性平衡体系

要根据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具体组团功能的定位来建立房地产供需良性平衡体系,确保住宅用房与商业用房、写字楼以及工业用房之间的结构平衡。确保住宅市场由中低价位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高档商住房之间的结构平衡。确保商品住房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之间的结构平衡。确保住房市场内部各类住宅的地区布局结构平衡。同时,在土地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合理地进行低层高档商品住房建设,满足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4]。

摘要: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分析了长株潭一体化对房地产业的效应,主要包括低房价效应、趋同效应和慢牛效应,阐述了继续保持长株潭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从而促进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一体化,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效应

参考文献

[1]张玉香.房地产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山西建筑,2007,33(6):239-240.

[2]位志宇.长三角房价走势的趋同性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

[3]张庸萍.长株潭一体化中的房地产业自主创新[J].经济地理,2005(3):29-30.

一体化效应 第9篇

一、FDI在CAFTA投资状况概述

1. 自由贸易区外对区内的投资

从FDI对中国和东盟投资情况来看, 2000年以后两大经济体的FDI流入量均有较大程度的增长。东盟自走出亚洲金融危机阴影后, F D I总量显著回升, 2 0 0 0年~2 0 0 4年平均增长率达2 4.6 2%, 2005年达到381亿美元, 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与东盟相比, 中国在吸引FDI方面明显更具优势。目前, 中国吸收FDI的势头良好, 2006年为694亿美元, 累计实际利用达6209亿美元, 并且稳步增长。

2. 中国、东盟间的相互投资

东盟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据商务部统计, 截至2004年9月, 东盟国家在中国投资项目23684项, 占外资项目总量的4.76%, 实际利用金额348.38亿美元, 占总额的6.33%。东盟秘书处估计CAFTA的建立将使东盟对中国的投资达到每年50亿美元的水平。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起步较晚, 规模也很小, 但是发展前景看好。CAFTA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都是吸引中国向东盟投资的因素。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截止2005年底中国在东盟投资累计达1 0.8亿美元, 并且还将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

二、CAFTA对FDI产生的效应

1. 静态角度的效应 (1) FDI创造效应

区外对区内。一方面, CAFTA成立以后, 根据《框架协议》区内的成员国之间会实现低关税, 同时对区域以外的国家采用较高的关税。区外的企业在本区域的贸易因关税税率的差异而丧失优势, 只有通过对自由贸易区进行直接投资, 绕过贸易壁垒, 才能在区内市场站稳脚跟;另一方面, 中国—东盟一体化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区域以外的FDI看到一个如此大的市场必定会涌入本区域;再次, CAFTA成立后, 成员国之间非关税贸易壁垒如许可证、海关程序、原产地规则等将实现标准的统一, 防止了因区域内成员对外的税率差异而使区外国家“搭便车”的行为。面对非关税壁垒相对增加, 外资企业也将增加对区内的投资。

区内对区内。CAFTA成立以后, 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了需求的增加, 从而使区内各国企业投资加大。此外, 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因素会逐渐被自由贸易区协议消除, 资本、熟练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得到加强, 从而促进了区内成员之间的相互投资。预计当CAFTA建立以后, 东盟向中国的投资会增加48%,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将会增加55%。

(2) FDI转移效应

一方面, 由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后, 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都得到提升, 区外市场扩大型和垂直一体化型的F D I都会增加, FDI从世界其他潜在东道国转移过来的, 从而产生区外对区内的投资转移效应。另一方面, 一体化后区内的投资布局将发生变化, 即一成员吸引FDI的增加导致另一成员吸引FDI的减少, 这就产生区内对区内的投资转移。一些东盟成员国担心CAFTA成立后, FDI会流向中国, 但是大部分学者 (张帆、李皖南等) 的实证分析研究证明, 虽然双方在吸引FDI上存在竞争关系, 而且一体化后FDI一定程度上会转向中国, 但总体来说中国与东盟吸引FDI是互补的关系。

2. 动态角度的效应 (1) 政策预期效应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以制度性的国际公约作为保证, 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该协议涉及投资方面的内容, 例如通过谈判逐步实现投资机制自由化, 给区域内各跨国投资提供便利, 并提高投资规章和法规的透明度等, 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 增加了区外投资者的信心。此外, 1998年东盟各国已经达成一项协议成立东盟投资区, 规定了区内的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可以在投资产业领域方面享受比区外投资更为优惠的待遇, 如果这项协议可以延伸到CAFTA的话, 相信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市场规模效应

市场规模效应是指大的市场可以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享受低成本的投入, 高收益的回报, 并且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生产。随着CAFTA的建立, 区内市场规模将更加庞大。市场的扩大使企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将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到自由贸易区来投资。中国市场在人口、市场、经济规模等都超过东盟十国的总量, 在吸引FDI方面更有优势, 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会使一部分的东盟投资转移到中国, 通过在中国设立企业, 生产产品来供给整个区域, 但正如前文的投资转移分析所述, 这并不会给东盟国家带来威胁。

三、结语

综合以上的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提高整个区域的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 从而将促进FDI的流入。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 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的开展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来自区外以及区内国家相互之间的投资都将会有所提高。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成功组建后, 双方的贸易往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 还将引起外商直接投资 (FDI) 在区域内的重新配置。笔者在对中国和东盟各自利用FDI概况的基础上, 从静、动态两种角度出发, 阐述CAFTA对FDI的影响。

关键词:FDI,CAFTA,FDI效应

参考文献

[1]张 宏 蔡彤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当代亚太, 2007 (2)

[2]李皖南: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当代亚太, 2004 (9)

[3]张 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与投资效应分析.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200 (2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一体化效应】相关文章:

机电一体化05-05

一体化调度05-19

一体化训练05-20

一体化站05-24

一体化空间05-30

一体化经济05-31

变电一体化06-08

一体化联动06-09

调配一体化06-14

一体化网络06-22

上一篇:养老金管理模式下一篇: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