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

2024-06-27

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精选10篇)

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 第1篇

焦虑是消极情感因素之一。一般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体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使其自尊心受挫, 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强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焦虑是测量语言学习心态是否健康的一个较敏感的指标。语言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需要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所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它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欧美国家, 早在20世纪40—50年代, 教育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关注焦虑。20世纪后半叶,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 国外学者对焦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长足进展。焦虑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陷入高度焦虑而不能自拔的学习者最终只能放弃学习。而那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焦虑心理的学习者能够获得语言学习的成功。因此, 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语言焦虑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找出学生语言焦虑的原因, 帮助学生减轻和克服焦虑情感, 增强外语学习效果。

二、语言学习焦虑的类型及其产生的成因

Ellis (1999) 认为语言焦虑可以分为三种:气质型、状态型和情境型。Scovel (1978) 根据普通心理学把气质型焦虑定义为“一种更持久的焦虑倾向”, 可以说是个性的一个方面。状态型的焦虑是某一时刻产生的焦虑心情, 是气质型和情境型焦虑结合的产物。情境型焦虑是由具体情境或事情引发的 (如公开发言、考试等) 。Horwitz (1991) 指出, 学生在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时, 会产生三个方面的焦虑情绪:交际畏惧 (即个人对于他人的真实或者预期交际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程度) 、考试焦虑 (即带着恐惧心理来看待考察过程中成效不充分的倾向) 和负评价恐惧 (即对他人的评价有畏惧感, 对负评价产生沮丧心理, 以及担心他人对自己会作出负评价的预期心理) 。导致焦虑的因素可能是学习者的个别特征, 也可能是学习活动方式或教学方法。

1. 自尊心的强弱:

此处的自尊心指的是个人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认识。自尊心强的学习者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焦虑, 而自尊心弱的学习者陷入高度焦虑不能自拔。

2. 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模糊现象的宽容程度:

由于语言及语言学习的复杂性,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没有学过的单词或语法结构等。像这一类的情况被称为模糊现象。对模糊现象容忍程度太低的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个别单词或个别语言现象上, 从而阻碍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同时还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 因此变得焦虑不安。学习者对学习中的模糊现象要有一定的宽容程度, 否则焦虑就会升高。

3. 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冒险精神:

无自信心及冒险精神的学习者焦虑程度较高, 他们往往害怕犯错误, 不愿根据背景知识猜测词义、不敢大胆发言。具有一定的自信心和适度且明智的冒险精神有益于语言学习。

4. 学习者的竞争天性和好胜心容易导致其焦虑感。

从根本上讲, 即使是学习成绩最差的学习者也有学好英语的愿望, 但当他们把自己与其他学习者或与理想化的自我表现作比较、发现别人比自己成绩高或课堂表现好于自己或者认为自己表现不够理想时, 心理便会焦虑不安。

5. 英语课的考试成绩、水平测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任务等也都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6. 教师和学习者对学习的不同认识也可能导致焦虑。

比如, 认为讲外语时必须准确无误的学习者, 用外语表达时焦虑程度较高。

7. 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形式和内容可能导致焦虑。

教师过于严厉地纠错往往使学习者害怕犯错而感到焦虑不安。

三、减轻、消除学习者焦虑的对策

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 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它严重阻碍了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因此,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习者产生焦虑的原因,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 探索减轻和消除语言焦虑的办法和策略。

1. 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具有安全感。

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 同时也是学生最易产生焦虑心理、影响学习效率的地方。因为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堂上, 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必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 并经常进行测试。有时教师提问难度过大, 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 学生怕出错受到教师的批评、讽刺或被他人嘲笑而产生紧张情绪。所以, 教师应很好地把握教材, 控制问题的难度, 改变简单生硬、不耐烦的态度, 微笑提问, 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沟通师生间的情感通道,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 注意纠错策略。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和及时的表扬,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播放音乐、歌曲、讲笑话或做游戏使学生放松, 使学生具有安全感, 解除“防御机制”, 能够大胆参与课堂活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与学习态度、语言学习观和学习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典型的心理状态, 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教师应指导和训练学生选择与其需求和特点相关的策略。不仅要选择较为容易学习的策略, 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而且要选择一些掌握难度虽十分有用的策略。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能力越高, 焦虑的消极影响就越小。

3. 实施合作学习法。

研究表明,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时的焦虑情绪远低于当着全班同学回答问题时的焦虑程度。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和相互帮助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小组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为实现共同的目标, 进行学习活动, 得到更多的积极反馈, 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动机。合作学习尤其有利于那些害羞、胆怯、内向的学生, 增加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合作学习法有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 从而降低焦虑程度, 增强学习效果。

四、结语

总之,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焦虑问题, 善于发现情感反应, 分析语言焦虑产生的原因, 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教师应该积极探索,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改变强制性灌输、约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 多鼓励、少打击,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把焦虑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Ellis, R.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Interaction[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2]Scovel, T.The effect of affec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anxiety research[J].Language Learning, 1978, (28) :129-142.

[3]Horwitz, E.K.&Young, D.J. (Eds.) .Language Anxiety: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1991.

[4]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up, 1999.

[5]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6]王银泉, 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 :123-125.

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 第2篇

【内容摘要】从家庭到幼儿园使幼儿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重要第一步,是她们接受正规教育的起跑点。幼儿入园初期都会出现“分离焦虑”的现象,早期幼儿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幼儿将来的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何让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有个好的过渡呢?为此,我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原因做了三个方面的分析,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实际工作所遇的一系列现象讨论了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分离焦虑 成因 缓解措施

【正 文】

很多人对分离焦虑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认为每个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对分离焦虑有所了解,那到底什么才是分离焦虑呢?即幼儿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于学龄前期。一旦出现分离焦虑,幼儿在情绪上就会表现消极,会出现嚎啕大哭,又踢又闹,甚至是不愿理睬教师,不愿鱼其他幼儿交往等现象。这些随之产生的现象有被称为“心里断乳期”。

一、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分析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严重的幼儿人数呈上升趋势。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部分幼儿的焦虑情况都有所缓解,但是有些幼儿仍有很强的焦虑情绪,可能与家长的过分呵护,娇惯紧张幼儿有关,使他们一离开父母就不愿参加其他活动。具体原因还与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之间相互依恋的关系、幼儿自身因素三哥方面有关。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1、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溺爱。据了解,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儿都自理能力欠佳,并事事依赖父母。他们入园后,上厕所不会脱裤,午睡起床不会穿鞋,吃饭不愿动手,老师的照顾毕竟不像家人照顾的那么周到,所以这样幼儿必然会产生焦虑。

2、家庭环境是孩子缺乏交往经验。独生子女的特殊生活环境让幼儿很少有和同龄人相处的机会。长期下去,幼儿便缺乏和其他幼儿交往的经验,这样也导致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容易产生冲突,有时会出现集体适应障碍。

(二)亲子依恋关系的影响1、幼儿对父母的依恋。部分幼儿出生后就一直在父母照料下长大,这样的幼儿安全感较强,对周围的世界信任,入园后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但另一部分的幼儿是出生后不断更换照料者的,或被父母忽视,易形成矛盾型或回避型的依恋关系,这样的幼儿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周围环境或人的变化都会使他们产生较强的焦虑感。

2、父母的依恋也产生影响。刚入园阶段,不仅孩子有分离焦虑,家长亦会产生焦虑。很多家长缺乏科学教育知识,他们可能无法正视幼儿成长中的变化,这样都会导致家长分离焦虑的产生。而家长一旦长生分离焦虑,便会从行动上表现对幼儿又亲又抱,或送孩子入院后迟迟不愿离去,更有甚者在送幼儿入园时与幼儿一起痛哭流涕,可谓难舍难分。其实,家长这些情绪的表现都会进一步影响幼儿,加强幼儿分离焦虑的程度。

(三)幼儿自身的因素1、生活自理能力的缺乏。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已经是目前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实习中,就常见有而不能独立用餐,不会整理衣裤等。在进入幼儿园后,没有了家长细致及时的照顾,幼儿难以完成自己的事情,这时,他们总是很需要老师的帮助,在寻求和等待帮助的同时,幼儿往往会受到情绪上的困扰,激发或增强分离焦虑。

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 第3篇

关键词:非英专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应对策略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人们的共识。有研究表明, 外语比其他任何课更使学生感到焦虑 (Horwitz, 1991) , 这种外语焦虑又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乃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有关外语焦虑研究成为了外语教学和心理学研究者的协作研究热点领域。焦虑是对未来威胁和不幸的忧虑预期, 并伴随着紧张、烦躁不安和一定的身体症状。不同焦虑水平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同。Mac Intyre&Garder (1994) 定义外语学习焦虑为“与外语语境 (听、说、读、写等) 有着特殊关系的紧张与畏惧感觉”, 并指出外语焦虑是影响外语学习效率个别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少研究者根据其兴趣和需要对于听、说、读、写其中某一个方面的焦虑进行了研究。Kim (2000) 编制了一个测量听力焦虑水平的量表———《外语听力学习焦虑量表》, 国内翟慧 (2008) 对Kim的《外语听力学习焦虑量表》进行过修订。有关研究表明, 外语听力焦虑和听力成绩之间存在负相关 (翟慧, 2008) 。口语是外语学习中最易引起焦虑的方面 (Cheng, 1999)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阅读焦虑和英语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廖淑梅, 2007) 。武芳 (2006) 对中国大学生写作焦虑情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存在写作焦虑, 且写作焦虑和学生的写作成绩之间呈负相关。实际上, 这四个方面既有一定独立性又相互联系, 表现在个体身上会有独特的组合表现。因此, 安翠玲 (2010) 编制了由听、说、读、写四个分问卷组成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整体问卷, 有利于全面而整体地分析考察英语学习焦虑。

高等院校一直重视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教师为了改进教学方法也一直在努力探索。相对而言, 对于学生主体的情绪因素, 比如英语学习焦虑还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即是采用安翠玲 (2010) 编制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问卷》, 全面了解某商务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情况, 进而将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与英语学习成绩做相关分析, 并对典型的焦虑学生进行访谈, 从而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的成因及其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规律, 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教法与学法进行改革和调整, 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对某商务学院2012级7个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班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210份, 全部回收, 其中有效问卷209份, 有效率99.5%。2) 调查工具。笔者参考安翠玲 (2010) 编制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问卷》, 问卷部分采用5级量表, 5个级别分别为:a.非常不符合;b.基本不符合;c.不确定;d.基本符合;e.非常符合。3) 资料收集。a.英语成绩。选取2013年12月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成绩。b.问卷施测。笔者于2014年5月请各班任课老师在课堂上抽出15分钟, 被试学生当场完成问卷。4) 数据分析。本研究调查所得的数据, 首先以Excel表录入管理, 再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5) 深度访谈。对高焦虑的学生, 进行一对一的抽样访谈, 时间在10分钟左右。

三、结果分析

(一) 问卷结果

得出以下结果:听力焦虑 (M±SD) :2.76±0.59;口语焦虑:2.85±0.61;阅读焦虑:2.78±0.66;写作焦虑:2.77±0.67;焦虑概况:2.79±0.49。可以看出, 口语焦虑最高, 听力焦虑最低。相关检验报告:听力焦虑与考试总分:r=-0.093, p=0.182;口语焦虑与考试总分:r=-0.17, p=0.013;阅读焦虑与考试总分:r=-0.20, p=0.004;写作焦虑与考试总分:r=-0.18, p=0.007;焦虑总平均分与考试总分:r=-0.19, p=0.005。

结果表明:学生听力焦虑、口语焦虑、写作焦虑及焦虑总平均分都与考试总分呈负相关, 其中听力焦虑最为显著。

(二) 访谈结果

访谈中发现, 口语交流、测试和负评价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如多数学生认为以下情况非常符合:1) 在用英语交流时, 会害怕犯错误而被嘲笑;2) 英语对话中, 想表达的说不出来时, 会紧张。3) 害怕英语四六级考试发挥失常, 心理负担重。4) 总是担心自己的英语会比别人差。

四、启示

(一) 帮助学生实现对焦虑的积极归因

为了降低焦虑,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成功归因时首先要归因于能力强, 其次归因于努力程度高和学习背景好, 最后才归因于运气好。失败归因时首先要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学习背景不好, 其次归因于运气不好, 最后才归因于能力不强。

(二) 帮助学生多体验学业成就感

成功可以让人远离焦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机会, 尤其在口语活动中, 让其尽量多地体验成就感。主要方法有:1) 降低教学起点, 放慢教学速度。2) 在训练和作业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分为A、B、C三个档次, 分别对应“苦难生”、中等生和优等生。3) 教师把握纠错时机, 避免挫伤学生自信心。

(三) 采用合作学习模式, 营造低焦虑课堂环境

有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小组交流时的焦虑远低于当着全班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焦虑程度, 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依赖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合作学习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减少讲授,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共同完成任务, 适时提出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 引导和监控小组合作。

(四) 采用多元性评价方式

可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反思、合作学习等情况的发展性评价, 从而激励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进而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安翠玲.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问卷编制与应用.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2]武芳.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调查.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高三年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及疏导 第4篇

关键词:焦虑;抑郁;心理边缘

正文

说起高三毕业年级,每个人想到的可能都是学生深夜依然在埋头苦读的身影,紧张的各种考试,大摞的各种模拟试卷,家长紧张而焦虑的眼神,是的,这就是高三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而事实上,这就是高三常态的真实生活,身为其中的一员,年级组长,在每天迎着朝阳送着晚霞的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着希望与失望的心路历程,一路走来,大家不再患得患失,拥有的是只为付出,不为回报的坚毅立志。

不平凡的高三,有收获,也有失去,有喜悦,也有痛苦,但2015年一位高三学生在高考之前的退学离去,让我的内心直到今天都久久不能平静,尤其在我知道他最后只被一所专科学校录取的时候,因为以他的能力和智力水平,他考上本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是怎样的一位学生呢?

小段,高三年级一位普通的学生,性格较为内向腼腆,不爱说话,在人群当中他是那样的不起眼,普通的衣着打扮,规矩的行为举止,憨厚的笑容,稍微臃肿的体态甚至给人一种可爱男生笨笨熊的感觉。小段的学习优势是文综,他有着较为广博的文史知识,读书较多,但是他的英语成绩可以说极差,这种不均衡的科目发展,导致他的综合成绩总是处在年级前列,但不是最优的。

在家庭方面,小段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他的父母都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属于首都引进的优秀人才,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都很高,就是这样一位男孩,在高三的第二学期,毅然决然的要离开学校,他要离开学校的理由竟然是要回家自学,不想参加同学们的集体式的学习,他感觉所有老师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他的具体学情,他要跟着老师学习,就会耽误他的时间。

年级知道这件事后肯定不同意他的做法,我和班主任都通过家长试图和他沟通,但他拒绝了我们想法,并且明确说明如果要去家访,他就会采取极端做法,甚至会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且在家里,他撕掉了自己的校服,把自己关在屋里自己学习,不让父母进入。父母也担心他会有极端的做法,也就没有再坚持要他到校上课,后来小段自己申请退学,在社区里报名参加了高考。

这就是小段,在高考的压力之下,他选择了离开他心爱的校园,高考真的就是这样可怕吗?不是,但因为高考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才是最可怕的,尤其是考试的焦虑和压抑,是压倒小段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高考,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是正常的,尤其是焦虑,它会伴随高三学生整个的备考过程,适当的焦虑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学生抑郁、偏执等现象的存在,所以,正确认识焦虑,找到解决高三焦虑问题的突破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导致高三年级学生焦虑的原因

(一)急功近利的心态常常让学生迷失了学习方向。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十二年的学习情况,检查的是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学习功底,但很多的高三学生都认为,只要自己高三努力就来得及。可是真正到了高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却没有见到成效,学生就彻底的慌了神,不知道到底采用哪种学习方式比较好。

在以上的案例中,小段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刻苦的背英语单词,他有一个习惯就是要发出声音背单词,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他在背单词时都要戴上口罩,就这么努力,他还是没有提高自己的成绩,英语还依然的徘徊在40分左右,他又找不到其他的办法,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径”了。

(二)“准大学生”的压力会加倍学生的焦虑情绪。

有的人认为越是成绩差的学生,高考的压力越大,其实不然,越是成绩好的同学反而是高考的压力越大。因为在父母的眼中,自己被给予了殷切的希望,考上大学是给父母脸上增光的最好的表现,在老师的心中,他们可能也是冲击重点大学的对象,连讲题的态度都是那么的温柔,话语间还充满了希望,家长和老师越是这样,学生的压力越大。

小段虽然成绩偏科,但是综合成绩也是年级前几名的学生,不管父母还是老师,包括他自己,都对高考给予了很大的希望,他自己的压力甚至更大,所以最后他选择了逃避。小段的父母说他在家里也学习,但是毕竟没有学习的大环境,学习又不系统,所以最后的效果并不好。而他把自己关在屋里自己学习,其实是对学校,对老师的一种逃避,这种逃避,暂时的缓解了他的这种焦虑,他就可以在自己的思想“小天地”里学习,可是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是问题更加的严重,最后就出现了小段的结果。

(三)内向腼腆性格的学生更易产生焦虑情绪。

性格内向的学生与人的沟通不够开放,往往都存在敏感,多疑的现象,内向腼腆的程度过高的时候,就容易引发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换句话说,焦虑的内在诱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向而引起的。我们并不是说内向的性格不好,但是过于内向,周围又没有朋友,自己的不良情绪又得不到排解,这是非常容易引起焦虑的。

小段的性格就是比较内向的,甚至有些时候,班里的女同学经常会拿他开玩笑,他也是呵呵一乐,再没有其他的反应了。就是这样一位腼腆的大男孩,他对自己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并没有找到好的排解方法,所以,最后他“逃”回了家里。

高三的工作结束了,但是教育工作没有结束,学习没有止境,为了让学生度过高三的紧张学习过程,最后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针对学生的焦虑情绪,还应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高三学生心理焦虑的疏导方法

(一)开展心理讲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对心理边缘学生的个案辅导。

在高三的学习生活非常紧张的前提之下,年级要开展心理讲座,通过给学生讲解心理知识,介绍心理案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知识,当他们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不至于自己还依然存在固执甚至是偏执的想法,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学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知识运用自身,进行自我调节,过度的心理焦虑,再寻求外界的帮助。

心理讲座有一个弊端,它的效果不具有持久性,而且面对的是所有的同学,这就需要学校的心理教师介入,心理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个案的辅导,对心理边缘的学生,尤其是对有可能引起焦虑症,甚至是抑郁症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帮他们排解不良情绪,直至顺利参加高考。

(二)开展年级、班级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三的学生不管学习成绩怎样,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已经知道高考的重要性,老师和家长不用过多的强调,他们都知道这和自己的未来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学生在这个时期,都认为自己要在这座独木桥上有所作为。死读书,读死书,枯燥的学习生活真的让学生很窒息,所以在这一年的高三生活中,我并不建议悬挂倒计时牌,这无形当中造成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恰恰相反,年级和班级还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转换,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巴比塞说过,“个性和集体融合起来,人会失去个性,相反,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得到高度的觉醒和完善。”所以,开展活动,必不可少。

有的老师可能说时间太紧,高三可以开展一些用时少,类型多,参加面广的活动。比如年级开展各班的朗诵比赛,每个人都参加;开展班级的唱歌比赛,有领唱,有集体唱;开展跑步比赛,得分相加,最后各班拼的是总分。

另外,班级内部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开展“我的未来不是梦”,“感恩母校”,“时间与效率”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激发自身的活力,使正能量的内容在学生的心中传唱,这样,学生就不会整日被枯燥学习折磨得筋疲力尽。而且,班级开展活动比年级开展活动的范围还要小,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班级的团结,所以,建议班级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焦虑的情绪消失在萌芽之中。

有的人可能认为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任何的关系,其实不然。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更加积极乐观了,情感更丰富了,对待高考这件事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可以多维度的认识高考这件事,明白它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学生就不会再死钻牛角尖了,焦虑的情绪也就解决了。

(三) 加强家长培训,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做好学生的后盾。

高三年级的家长每个人都有一颗焦虑的心,对孩子有千百个不放心,不放心的结果就是不断的唠叨,催促,结果适得其反。从年级的角度,应该有以下几种做法。

1.加强对高三家长的培训。

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第一次做高三家长,他们可能有着很高的学识,但在如何做好高三家长方面,还真的是空白。年级要定时给高三年级的家长进行培训,这种培训,不光是高考政策的宣传,还要对如何做好高三学生的家长进行指导。另外,不同时期的培训内容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在刚开学,要进行的就是做好高三的衔接点工作,家长和高二孩子时相比,有哪些不同,家长尤其是在心理上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期末,一模,二模等时期,家长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分数,而且要接受孩子成绩的起伏的现实,把握学生考试的规律,而不是一味的埋怨。

2.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家长之间的交流。

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家长委员会,他们是各班的家长代表,也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年级要给家长提供这样的平台,让家长委员会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做的好的再在年级家长会上和所有的家长进行交流。因为家长之间是有很多共鸣的,在共同的话题之下,活动更容易开展。

开展家长培训和家委会的活动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真正的目的是要家长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孩子心灵交流的朋友,不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不利因素。在家长和孩子和谐、友好的交流中,学生的焦虑情绪也就没有了,因为,没有人在他们的后边唠叨了,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

中学生道德焦虑产生的内部成因探析 第5篇

一、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道德焦虑产生的可能性

外部环境影响是中学生道德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 就其根本原因而言, 还是受到内部个人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内部因素中, 既有道德认识局限, 也有道德情感不够稳定, 还有道德实践缺乏, 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导致了道德焦虑的产生, “这种焦虑是由情感联结引起的, 不是生理遗传症, 也不是实验性神经症, 而与个人生存的基本价值如理想和信念等有关。”[2]道德认知与中学生选择道德行为的不平衡状态, 就会导致中学生心理失衡, 这种失衡状态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对于道德规范、意识等缺乏必要的认识, 在外部刺激的条件下, 不能很好的应对。

道德焦虑的产生根本原因是由于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与个体的良心相违背产生的一种焦虑情绪, 道德认知的局限在面临具体的道德行为选择时会出现两难的境况, 就会产生道德焦虑。“人的内心有有一大团情感 (良心) , 人们要做违反道德的行为必定要冲过这个感情的重围。这样如果他做了违反道德的事, 这团情感就会变成悔悟、痛苦。”[3]中学生在作出失范的道德行为时, 有其主观意图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道德认知的局限导致无意的道德失范行为。中学阶段, 中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功课上, 对于道德规范、意识和义务的认识欠缺, 忽略了自身道德认知的积累, 这也是道德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道德情感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道德焦虑情绪产生的反复性

道德焦虑是一种特殊的焦虑情绪, 这种焦虑情绪的根源在于情感的变化上。中学阶段是个体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期, 就其道德情感而言, 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情感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中学生的道德情感还不够成熟稳定。从心理学角度说:“自我的每个动作都受到严厉的超我的监视。超我坚持行动的一定准则, 不顾来自外在世界和本我的任何困难。如果这些准则没有得到遵守, 超我就采用以自卑感和犯罪感表现出来的紧张感来惩罚自我.”[4]道德焦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情绪体验, 这种情绪体验是与道德情感紧密相连的, 中学生道德情感不稳定就会导致这种情绪体验反复出现, 当道德焦虑突破正常值时, 过度的道德焦虑体验就会影响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外界的道德行为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在面对假、恶、丑的道德行为时, 没有明显的愤慨和不满的情绪流露;在面对真、善、美的道德行为时, 没有欣喜、欢快的情感体验;这种欠缺的、滞后性的情绪体验容易滋生道德焦虑, 对于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情感的迸发有着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 这种道德情感的不稳定性也会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产生负面的影响, 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体验不利于中学生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的不稳定性就导致了在面临具体的道德行为时没有适当的情绪体验, 进而道德焦虑情绪会反复出现。

三、中学生缺乏道德实践导致了道德焦虑产生的长期性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背道而驰、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不相适应、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互协调都会导致道德焦虑。中学生的道德认知主要来源在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而道德认知终究要用来指导道德实践才能检验道德理论的正确性, 而中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 缺乏道德实践, 以及通过实践对于道德认知的检验经历, 在面临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矛盾时, 就会产生道德焦虑。

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道德理论的讲解上, 其立足点要落在道德实践上, “过于理想化、政治化的德育目标与社会转型期的媚俗观念和道德现实反差较大, 加剧了二者的紧张关系, 引起人们比较严重的道德教育。”[5]只有这样, 才有助于中学生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减少道德焦虑的发生。在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中, 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对于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受观念、时间和场地的影响, 较少进行。缺乏必要的道德实践, 长期下去就会弱化中学生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实践的能力。

“道德焦虑是社会之忧, 时代之忧。”[6]中学生道德焦虑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 在社会转型和“泛道德化”以及“去道德化”的消极影响下, 由于中学生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阶段, 自身道德认知存在缺陷、道德情感不够稳定以及缺乏道德实践等, 都会导致道德焦虑的产生。道德焦虑会给中学生带来负性的情绪体验, 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中学生道德焦虑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探索, 进而提出解决策略,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澳]西格蒙·德仪的.论文明[M].何桂全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121.

[2]陈新忠, 李忠云.道德焦虑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04:22.

[3]罗国杰,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 (下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397-401.

[4][美]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M].王宁, 等,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131

[5]周辉, 卢黎歌.道德焦虑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 2012 (5) .

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 第6篇

当前, 几乎每个个体都处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之中, 而且这种焦虑的程度也有越来越强烈的趋势。焦虑已经从单独的个体, 蔓延到了群体和整个社会, 出现了“社会焦虑”现象。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看来, 焦虑乃是“人对威胁他的存在、他的价值的基本反应”[1], 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无依无靠的感觉。罗洛·梅认为, 焦虑与恐惧的不同在于, 恐惧并没有直接威胁到人的基本价值, 而焦虑危及的是人格的核心, 它不但可以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 而且可以打击人的心理结构, 歪曲人的意识, 从而让人产生人生价值的丧失和无意义感。职业身份是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由于职业身份可能存在的变化和丧失的危险而引起的焦虑, 就是“身份焦虑”。处于身份焦虑的人们, 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身份感觉忧虑不安, 对职业前景的预期不佳, 时刻担心自己会失去工作, 从而失去他人的尊重, 失去生活的保障, 失去个人的尊严。英国社会学家阿兰·德波顿认为,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无法处在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 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 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 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 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2]

在社会学层面上, 社会焦虑是指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 (竞争、自由、匿名性、陌生化、社会变迁、改革) 所引起的社会中许多个体内心关于自我、他人、社会和未来担忧的社会心理, 这种担忧在社会大多数成员身上都具有, 已经成了社会问题。中国目前虽处于社会转型期, 但仍然深陷传统社会的泥淖中, 熟人社会、乡民社会、人情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市民社会、理性社会过渡。在过渡中, 二者之间的纠结相当严重, 历史不足法, 未来无定型。有自由, 但竞争失序;可选择, 但能力不足;后无退路, 但前途迷茫;互动频繁, 但信任缺失……这样的背景造成年轻人、无知者、无能者、守旧者、穷人、富人等, 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 这便是所谓的社会焦虑[3]。

当前社会焦虑产生的原因, 无外乎四个方面:社会的急剧转型, 贫富分化的加剧, 价值多元化以及公平正义的缺失。社会焦虑的蔓延, 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社会责任淡漠以及加剧社会矛盾等不良后果[4]。社会经济整体利益结构正在发生全方位、大幅度而且是急剧的调整, 社会风险因素的空前增加, 许多社会成员信仰的丢失, 社会缺乏正常的秩序和规则体系都是社会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社会焦虑会造成大面积的社会负面效应, 社会焦虑会引发许多越轨行为, 社会焦虑会加重人们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心理和相应的短期化行为, 社会焦虑会催生某些有害的群体行为等等[5]。社会焦虑出现的背后就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和冲突。在社会中的许多社会成员经济位置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出现一种此起彼伏、沉浮不定的状况, 这使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前景往往具有一种不确定的感觉[6]。

二、高校青年教师焦虑成因

社会焦虑的大背景必然也影响了社会中的大部分个体, 高校青年教师也不例外。高校青年教师焦虑的原因, 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也有自身工作、生活以及性格特点的因素。具体说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度的个人期望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高校青年教师, 基本上都有硕士、博士学位, 尤其是一线专职教师, 都是经历了十几年苦心的求索, 花了很大精力才获得了很高的学历学位, 无论精神和物质的投入都很大。这种高投入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产出或者回报。然后结果却差强人意, 无论从待遇上还是发展潜力上, 高校青年教师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公司企业相比, 收入差距很大, 以上海为例, 高校讲师的收入基本上和在企业有2—3年工作经历的本科生差不多, 升职空间基本没有。这样的残酷现实, 完全彻底地击碎了博士梦、硕士梦, 而留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高校的教师, 买房、结婚、生子, 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往往也成了奢侈品。高度的个人期望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加剧了青年教师的焦虑。

(二) 高度的社会责任期望与现实的无能为力

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机构, 是衔接校园与社会的最后一环, 承载了社会的巨大期望, 无论是兴师动众的高考招生还是大学生毕业就业指标的考核, 都备受社会关注。大学承载了社会的期望, 而社会对大学的期望, 无形之中都加到了学校头上, 或者直接就是教师头上:学生没有成长好, 学校的责任, 教师的失职;学业没搞好, 工作不好找, 甚至是个体心理问题, 也统统归咎到学校头上, 教师头上。然而, 实际情况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广, 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以学生为本, 服务学生等等口号常常使教师感到压力, 对学生种种的不良行为和心理难以引导和约束,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日俱深, 教师对这些结果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全社会的高期望与个体实际的微弱影响力之间的矛盾, 也加剧了青年教师的焦虑。

(三) 职业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较大的职业压力。对青年教师而言, 初出校门, 走上讲台,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锻炼, 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特别是现在知识升级更新不断加快, 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 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越来越多, 知识积累量也越来越大, 只有不断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基础, 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 科研任务也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科研工作, 包括撰写论文和申请各级各类的项目,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 由于积累有限, 申请各种项目的难度很大, 尤其是国家级的项目, 更是难上加难。然而, 在职称评定时, 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却占了很大比重, 往往能起决定性作用。青年教师由于不占优势, 职称晋级难度大。职业压力大, 实际上增加了教师的个体职业焦虑。

(四) 青年教师的职业前景也存在风险

教育大众化的直接后果就是扩招、扩建, 现有高校大兴土木扩大规模, 而且大部分中专、技校也纷纷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数量规模空前膨胀, 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校录取率逐年上升。然而, 由于人口的增长有其自然规律, 而且社会生活的压力和竞争已经使许多人改变了生育观念, 适龄入学人口下降是必然趋势, 高校总有招生不满的问题。事实上, 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出现了报到率急剧下降的情况。因此, 高校必然存在着撤销、合并的情况, 人员安置必然成为问题。加之全国即将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 许多青年教师的职业可以说前途未卜, 客观上造成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前景焦虑。

三、高校青年教师焦虑的主动干预

高校青年教师焦虑应该引起高校和全社会的关注, 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部门, 首先要求教师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才能传道、授业、解惑。从高校和社会的角度, 采取主动措施, 对青年教师的焦虑进行有效干预, 减少焦虑, 防止负面言行的出现, 对于高校乃至全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动干预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帮助高校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高校管理机构和各级管理者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帮助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对自身和社会有较清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形成正确的自身定位和职业定位, 适合什么, 能够做什么, 认识清楚, 既不自负也不自卑。同时, 还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交流, 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加强对社会的了解, 从而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以舒缓内外心理压力[7]。

(二) 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能使青年教师的消极情绪得到适当宣泄和释放。

如举办心理讲座、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等, 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焦虑, 通过个别心理咨询, 可以弄清楚青年教师焦虑的现状与具体特点, 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焦虑防卫机制, 消除和缓解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松弛焦虑情绪。

(三) 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初出校门踏上教师岗位, 无论在业务上还是心理上, 都需要时间得以锻炼和成长。高校在这一过程当中要积极采取措施, 帮助他们加快成长过程, 包括教学工作的“传帮带”, 使他们尽快掌握教学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合理调配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 帮助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逐步打开局面, 快速地成长起来。从而有利于改善他们的职业地位和经济状况, 减少他们的压力, 稳定他们的情绪, 形成良好的工作、生活心态。既要通过事业留人, 感情留人, 还要搭好台, 让人才发挥好作用, 得到重视和尊重, 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和自豪感。

(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和制度。

安居才能乐业。面对高校年轻教师收入的实际, 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争取政府政策倾斜,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和后顾之忧, 比如住房、子女入学教育等实际问题, 缓解他们的“生存危机”, 降低他们的“生活压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能够缓解青年教师由于失业或其他原因而陷入的“生存危机”。同时, 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制度, 允许和鼓励青年教师寻找和从事适应自身实际的工作和岗位, 使他们能够合理、顺畅地流动, 减少他们对未来前景的恐惧和担忧。

在社会焦虑的大背景下, 对于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 面对教师职业、教学、科研工作, 焦虑在所难免。高校和社会积极行动, 从个体心理上、物质保障上、成长帮助上进行主动干预, 一定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 降低和减少焦虑程度, 帮助他们顺利成长。

参考文献

[1]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 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公司, 2004:187.

[2]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 南治国,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8.

[3]张艳丽, 司汉武.青年群体的社会焦虑及成因分析[J].青年探索, 2010, (6) .

[4]王增杰.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焦虑心态及遏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 (3) .

[5]吴忠民.社会焦虑的成因与缓解之策[J].河北学刊, 2012, (1) .

[6]李霓.从南平血案看转型期“社会焦虑”[J].廉政瞭望, 2010, (5) .

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 第7篇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以2012年海南省第四届体育运动会的43名田径运动员、部分田径教练员、田径裁判员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以“田径竞赛”、“焦虑情绪”为关键词, 检索相关论文32篇, 同时通过网络媒体搜集相关报道22篇, 为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法。对跳远、跳高、中长跑等项目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50份, 回收47份, 回收率94%, 其中有效问卷43份, 有效率91.5%。

(3) 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 2012和SPSS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结论。

(4) 对比分析法。对不同性别和不同项目运动员产生焦虑情绪进行相关性对比分析与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田径运动员焦虑情绪对比赛成绩的影响。

运动焦虑是指比赛中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带来的一种消极影响, 导致运动员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挫折, 心理内疚和失败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恐惧的一种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担心忧虑、坐立不安等现象。运动焦虑的主要特征是焦虑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体育竞赛的不确定性。臂如, 一名曾多次获得比赛冠军的运动员, 在一次重大比赛中因偶然因素导致的某个动作失败, 而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比赛成绩, 这次比赛的失败在其心理上势必会留下阴影, 并且会进一步导致在下次比赛中出现焦虑情绪 (害怕、紧张) , 最终会影响比赛的成绩。当运动员在今后比赛中做曾经失误的动作时就会出现心理障碍, 精神紧张, 接连出错失误, 甚至是只要提到这件事, 那么这个运动往往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

(1) 缺乏自信心。田径运动员比赛时出现焦虑情绪主要原因有:对失败的恐惧、对运动伤病的恐惧、对成功后所承担更多责任的恐惧, 以及对社会反应的恐惧。分别从教练、对手和社会期待的3个维度对田径运动员关于自身焦虑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田径运动员自身焦虑占比较高, 担心对手的影响有25人次, 占58.1%, 担心让教练失望的有21人次, 占48.8%, 担心社会期待的有9人次, 占20.9%。究其原因, 主要是运动员自身引起的, 说明了田径运动员自信心有待提高。这就要从运动员思想上进行正确地疏导, 让其放下思想包袱, 轻松比赛, 不要过多地考虑比赛结果, 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争取获得更好名次, 即时失败也要正确对待与客观地认识。

(2) 焦虑程度和参赛次数的关系。对不同运动员参赛次数的多少和焦虑情绪的高低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有28人, 占65.1%, 占比最大, 偶尔参加比赛的有13人, 占30.2%, 因为这次调查的是省运会, 级别相对较高, 没有参加过比赛的运动员为零。进一步调查中发现, 运动员焦虑程度和参加比赛次数多少正相关性, 参赛次数越多所表现出的焦虑情绪越少, 参赛次数越少焦虑情绪越浓。调查说明, 经常参加比赛, 可以在心理、生理、对比赛认识方面得到锻炼, 因此, 运动员应该多参加有益于自己的体育赛事, 从而提高自己的各项心理素质, 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 参加比赛等级越高, 出现焦虑情越低。

(3) 例假对运动员情绪的影响。43名田径运动员中女性有25人, 占58.1%, 对这部分运动员关于例假对自身情绪的影响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比赛期间出现例假会对运动员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大多数女运动员情绪波动很大。25名女运动员中表现很不安有11人, 占女运动员的44%, 这是很严重的赛前焦虑证;表现担心的有13人, 占52%, 人数最多;不会因为例假而影响比赛的仅有1人, 占4%。说明女生例假是引起田径比赛焦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 建议教练员要调整女运动员比赛期间的例假时间, 并作积极的心理疏导, 让参加比赛的女运动员也不要过于紧张, 顺其自然, 使自己处于自然放松状态, 发挥好水平, 取得好成绩。

2. 紧张对竞赛成绩的影响。

紧张是指在某程度压力环境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体育比赛中大多数运动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运动员出现紧张反应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紧张能使运动员集中注意力, 提高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 从而提高比赛成绩。而消极的紧张则会分散注意力, 引起思维迟钝, 动作缓慢, 阻碍运动技术的发挥。过度紧张则会干扰运动员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 所以, 保证运动员适度紧张是完成比赛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对运动员紧张程度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田径运动员比赛时非常紧张的有4人, 占9.3%, 属于不太正常的;有点紧张的有30人, 占69.8%;注意力集中, 不紧张的有9人, 占20.9%。紧张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水平的发挥, 良好的状况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稳定的、良好的心态, 有助于运动员更好的发挥技术水平, 取得较好的成绩。过度紧张导致技术水平发挥失常, 出现比赛中失误现象的增多, 而关键失误会使多年艰苦训练的成果毁于一旦, 甚至让自己后悔一生。所以, 如何控制比赛前情绪变化是竞技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自信心对竞赛成绩的影响。

自信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某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 自信心属于人格的特质倾向, 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因此,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我评价的表达。体育比赛中, 教练员和运动员用得最多的词语之一就是“自信”。研究表明, 在体育竞赛中, 自信度越高, 相对应的努力程度越高, 运动员的成绩也就会越好。当运动员在特定的环境和一定的困难情况下, 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状态, 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对田径运动员自信心的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田径运动员进行关于自信心的调查中, 很有信心的有18人, 占41.9%, 有点信心的有23人, 占53.5%, 信心十足, 很少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没有信心的仅占4.6%, 对自己信心很低。进一步调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 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运动员, 一般达不到自己理想的预期成绩。因此, 自信在体育竞赛中比较重要, 运动员要时刻为自己打气加油, 增加自信心, 做到超水平发挥, 赢得比赛。这里我们也应该看到, 并不是自信越大越好, 成绩就越突出, 但没有自信心肯定不会取得理想成绩。

三、消除田径运动员竞赛焦虑情绪的相关对策

第一, 日常训练中不定期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日常训练时, 教练员要多在心理方面进行辅导, 尤其是传授体育心理学、运动竞赛心理学等方面的心理战术知识, 多加强队员心理训练的模拟训练、针对性训练和适应性训练, 这些都能有效控制运动员的情绪波动。

第二, 观摩体育赛事法。教练员多为队员准备一些体育比赛的资料, 教会他们自己学会怎样克服赛前的各种焦虑和紧张情绪。使运动员更多的了解和参与比赛, 将理论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更好的调节和克服赛前的焦虑和紧张。

第三, 赛前鼓励法。在田径比赛前教练员、家长、领队等相关人员要多采用鼓励手段,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使其更好树立自信观念。

第四, 赛前注意力转移法。比赛前让运动员到休息室, 通过听音乐、看书、聊天等方式, 转移其注意力, 这样就避免其过多地去想比赛相关的事情, 以免造成运动员精神上的紧张。另外, 还可通赛前反复检查自己的物品、设备等, 转移注意力, 从而来减少赛前焦虑。

第五, 赛前封闭不良信息。在田径比赛开始前, 封闭外部不好的信息的传入, 多让运动员听到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有助于减少赛前紧张情绪, 从而提高队员自信心。

第六, 增加运动员适应性训练。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不良焦虑情绪的产生, 积极让运动员去适应比赛。适应性强则对外界各种刺激感受力低, 因此, 适应性训练可以提高适应能力, 减少运动员焦虑情绪。

摘要:本文通过资料法、调查法、统计法、对比分析等方法, 对参加2012年海南省第四届体育运动会的43名田径运动员就比赛中焦虑情绪问题进行调查, 分析了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田径比赛成绩的影响, 并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了消除田径竞赛焦虑情绪的一些对策, 本研究旨在科学疏导田径运动员的比赛焦虑情绪, 引导他们能更好地发挥竞技水平, 再创辉煌, 同时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田径比赛,焦虑情绪,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英语听力课堂焦虑感的成因和对策 第8篇

焦虑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一种负面情绪, 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受挫, 或者失败感和内疚感而形成的紧张不安, 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Horwitz等指出外语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现象。他将外语焦虑定义为“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 产生于语言学习过程中, 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以及行为”, 并指出构成外语学习焦虑的三个元素:沟通焦虑, 测试焦虑和负面评价焦虑。

2 焦虑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根据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必须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同时Krashen也发现焦虑会阻碍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处理输入的能力。

听力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输入环节, 是语言学习的先决条件, 是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最基础, 最重要的技能。在听力训练中, 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接收的语言信息进行识别、理解、加工、记忆、存储等。过高的焦虑使学生紧张、恐慌、忧虑, 使其注意力和短时记忆受到破坏, 反应阻滞, 甚至使其大脑阻碍信息的输入, 进而使其整个学习活动受到抑制。由此可见, 分析听力焦虑产生的原因, 采取有效的措施, 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语言输入环境, 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3 听力课堂上的焦虑分析

听力课堂上引发听力焦虑的因素错综复杂。Vogely指出, 引发学生焦虑的因素有输入材料的特点、听的过程、教师教授方式以及学生个人因素等等。这里, 笔者主要对引起学生焦虑的客观因素即听力材料、教学步骤、教师教授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分析, 从教师角度出发, 对降低学生听力焦虑的相关实践进行总结和探讨。

3.1 听力材料选择不当

教师对听力材料的选择与学生的焦虑程度直接相关。听力材料的内容、篇幅、语速、词汇都会影响听力的效果。如果听力材料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枯燥, 篇幅过长, 与学生的现有听力水平不相适应, 学生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就会觉得语速过快, 生词太多, 对材料涉及的话题不熟悉等等, 从而很难把握材料大意、抓住重要信息。再加上时间的限制, 学生在种种困难面前, 自然会恐慌不安, 思维迟钝, 产生焦虑情绪。

3.2 提问方式不合理

在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教师的提问都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听力本身在语言学习中就是一项耗费体力的活动, 如果教师不能恰如其分地根据学生的程度提出相应的问题, 而是通过点名、按学号、按桌位等方式一个个进行提问, 势必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使其焦虑值上升, 影响对信息的有效接受。

3.3 评价方式不合理

在听力训练课堂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课堂氛围和学生的自信心。简单、直接甚至粗暴的评价方式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使得学生害怕被提问, 害怕被评价。

3.4 教学活动形式单调

教学活动的选择、安排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在听力训练课中, 如果简单地通过选择、填空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 只会让学生丧失对听力的兴趣, 使其感到英语听力远离生活, 枯燥, 单调, 不实用, 从而产生厌恶、抗拒的情绪。

3.5 教学步骤设置不合理

教学步骤将教学内容、活动、提问、评价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问时间的不合理、教学活动难易顺序设置不正确、播放录音次数过少等等都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从而产生不良的焦虑情绪。

4 相关策略的实践总结

笔者所带班级为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 以下是本人在降低学生听力课堂焦虑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应对策略和相关的实践总结。

4.1 选择适当材料

如何选择适当材料以缓解听力焦虑尤其重要。听力材料的选择要注意两点:第一, 注意材料的真实性、新颖性、生动性。真实、新颖、生动的材料符合学生的交际需要, 能引发他们的兴趣, 促进英语听力的信心, 消除英语听力焦虑情绪。第二, 听力材料长度合适:两分钟左右的听力材料已经可以提供足够多的听力训练。过长的听力材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使学生紧张程度保持过久, 从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对信息的记忆。

4.2 充分导入

导入是任何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 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听力教学中, 对学生不熟悉的文化情境, 更需要教师合适的导入, 使得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相关主题、背景和语言点有一定的准备, 从而降低学生听力开始前茫然、手足无措、紧张等不良情绪。

4.3 合理安排任务

听力任务不应该是简单的选择、填空, 而是更加生动、有趣, 符合交际需要的各种活动。在安排听力任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安排任务的难度, 依据Krashen的“i+1”理论, 设置略高于学生水平的听力任务:既不是浅地让学生失去兴趣, 又不是深地使学生丧失信心。任务有一定难度, 但却能通过努力完成, 这种成就感能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感, 提升学习信心。第二、根据任务难度, 合理安排任务顺序。由易到难, 由大到小, 从全局到细节的任务安排, 有利于学生在听力过程中解除焦虑的情绪, 增强信心, 完成更多更难的任务。第三、对听力任务而不是听力材料进行分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程度安排相应的听力任务。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原汁原味真实的语言材料虽然语速快, 词汇量大, 背景有杂音, 但确是最真实、地道和生动的学习材料。因此, 对这些材料可以安排简单的听力任务, 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任务,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也能给予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

4.4 先给任务再放录音

很多教师包括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的很多听力题目都是要求学生先听录音, 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作答, 即播录音——问问题——对答案。在这样的教学步骤中, 学生意识到教师最后会提问, 但同时又不知道问题所在, 因此会相当焦虑, 并试图去记住所有的信息, 但最后能记住的却不多。而在现实生活的听力中, 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要了解故事或对话的大意, 以及一些诸如姓名、数字、地址等重要信息。因此, 日常教学中, 在播放录音之前, 教师给出任务并确保学生完全理解任务的内容, 能有效降低学生在听力前和听力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4.5 改变提问方式

听力训练课不是听力考试课。为了让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不用担心被老师提问, 不再害怕尴尬场面出现, 从而全神贯注地听录音,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安全的作答方式。教师在校对答案之前, 可以允许学生两两或者分组比较答案、讨论, 如有需要可以再次播放录音。个别作答改成集体作答,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害怕被提问的焦虑, 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加有效学习。

5 策略运用的举例

下面是将以上技巧运用于听力训练课上的一个实例。录音材料是两个人在公交车站上的一段对话, 课堂活动安排的步骤主要为:

1) 展示一副公交车站的图片“Where do you think this is?”“what’s happenning?”等等。

2) 导入主题:长途巴士;讨论“Has anyone taken bus in England or the United states?”

3) 提出任务:“How many people are speaking?”“Where are they?”

4) 播放录音;学生互相比较答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继续提问, 否则重新播放录音。

5) 提出任务:“Here is your bus ticket” (不同学生不同的目的地) “Which bus number must you catch?”

6) 播放录音;学生互相比较答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继续提问, 否则重新播放录音。

7) 提出任务:“Why is the old lady worried?”“What suggestion woud you make?” (这项任务要求学生听取并转述一段较长的话语)

8) 播放录音;学生互相比较答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继续提问, 否则重新播放录音。

9) 围绕旅行主题, 引入口语交际活动。

这样一堂听力训练课是一个从导入到简单任务, 再到较为复杂任务, 最后到对听力材料进行再加工的逻辑过程。充分的导入, 简单任务先行, 复杂任务后行, 同伴校对, 多次播放录音等等, 使学生放松心情, 降低焦虑, 增强信心, 任何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

摘要:该文在阐述焦虑情绪对英语听力影响的基础上, 分析了引起学生英语听力课堂焦虑情绪的客观因素, 提出相应的对策, 并对策略的实践作出总结。

关键词:英语听力课堂,焦虑感,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Horwitz E K, M B Horwitz J Cope.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 (70) :125-132.

[2]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 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1981.

[3]Vogely A J.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xiety:Students’Re ported Resources and Solution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8 (31) .

[4]Jim S.Learning Teaching[M].Oxford: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11.

[5]杨晋.英语学生焦虑感和听力理解的关系[J].外语研究, 2000 (1) .

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 第9篇

关键词:分离焦虑;成因;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入园是幼儿走上人生道路迈出的第一步。然而几乎半数以上的幼儿,在刚入园的第一周或更长的时间里,会产生压抑、恐慌、焦躁、不安等心理不适,这种原因与新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的情绪问题,在心理学上称为“幼儿分离性焦虑”。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儿童的分离焦虑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分析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相对陌生的幼儿园,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所有这些物理环境的变化,让幼儿深感离开家庭的无助和痛苦,思念家人的情感油然而生。而心理环境的变化使幼儿与亲人的依恋出现了距离,依恋对象的改变,造成幼儿的不适应。所有这些变化,都会使幼儿出现哭闹、厌食、悲伤等焦虑情绪。

(二)教育者的教养态度

教师对孩子因分离焦虑所表现出的行为的理解是不统一的,因而对幼儿因分离所表现出的不安、烦躁、哭闹,甚至是拳打脚踢,有的不予理解,有的会采取训斥、恐吓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强制幼儿终止其发泄心中不满与紧张不安的种种行为。

(三)家长的因素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多数,首先,由于家长溺爱幼儿,导致幼儿自理能力欠佳,情绪发展迟缓,独立性差,难以忍受集体生活。其次是家长的过度爱护,不允许孩子和其他幼儿交往、接触,使孩子失去了社会活动的机会,导致孩子社会性发展失衡,入园后与人相处、融入集体产生障碍。最后是家长不恰当的行为和不经意的语言的影响。

(四)幼儿自身的因素

幼儿自身独立自理能力的欠缺是导致分离焦虑的一个原因。例如:午睡时不能自己穿、脱衣服,不能独立用餐等,所有这些,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无奈和焦虑。另一个方面幼儿自身性格的内向也会造成焦虑。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太愿意亲近教师和同伴,不愿参与各类活动,这样,依恋的情绪情感就更强烈,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偶尔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其社会性交往就更加紧张。

三、幼儿分离焦虑的应对策略

(一)入园前的准备策略

1.家长的准备工作

(1)孩子生活技能的准备

能干的宝宝自信心强,适应新生活的能力强。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能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要,如:吃、喝、拉、撒、睡。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制度,如果孩子有了这些技能,就不会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适应新生活的速度会快得多。

(2)教会孩子表达

孩子与家人之间的交流从他出生就开始了,孩子有时不用说话,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就能让父母明白他的需要。但当孩子到幼儿园以后,有些表情和动作就难以被老师或同伴理解,以至于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会使他们感到委屈,从而影响孩子上幼儿园的情绪。因此,要让孩子建立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要求和所想的习惯。

(3)心理的准备

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正确认识孩子的入园。知道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在幼儿园里,孩子和许多同龄的小朋友相处交往,可以培养孩子人际交往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老师对幼儿的专业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2.教师的准备工作

(1)做好入园前调访工作

提前对新入园的孩子进行家访,并及时制作幼儿情况调查表,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等;同时通过家访与家长、幼儿接触,初步建立信任感。

(2)以“接纳、包容、可亲”的形象迎接孩子

对幼儿园的物质环境重新创设,为孩子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让他们尽快对新环境有一种归属感,消除分离焦虑症。

(3)为家长提供带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的机会

如:举办亲子活动、召开家长会等,让孩子与教师交流、游戏,消除陌生感,体验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快乐,为孩子正式入园做好准备。

(二)入园后的策略

1.家长的配合工作

第一,学着狠下心来。为了让孩子尽快转移注意力,对老师产生依恋感,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请家长学着狠一狠心,尽快地把孩子交给老师,时间拖延越久,孩子的不安只会越强烈。

第二,分享开心的事情。建议家长回家后帮助孩子主动沟通,一起回忆分享幼儿园中的趣事,引导孩子喜欢老师,鼓励孩子和老师亲近。发现孩子有点滴进步,家长就要鼓励。

第三,一定要坚持。孩子适应新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其长短和孩子的性格、生活环境、成人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不要过于担心,也不可过急。当过完双休日或放了一个长假后,孩子的情绪反复会很严重,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外部环境,是改善幼儿分离焦虑的先决条件。

总之,面对幼儿的这些情况,只要我们用爱心、细心与耐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关心、爱护幼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参考文献:

[1]杭州市教委.儿童心理卫生教育.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幼儿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1995(4).

[4]杨丽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 第10篇

1. 西藏大学生择业焦虑的成因分析

(1) 自我认识出现偏差。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存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等。事实上, 择业是个包含着诸多因素的活动过程, 缺少对自我的全面了解就会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就业目标的实现。他们从来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追求工作岗位, 就业的第一意愿就是参加自治区的公务员考试, 这就导致公务员的招录名额无法满足现有毕业生的数量, 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

(2) 专业设置不合理。自扩招以来, 区内有些高校为了多招学生, 不顾自身实力和社会需求盲目开设专业, 根本不把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联系起来, 尤其一些“热门专业”扎堆培养人, 导致人才过剩。另外有些工科专业, 由于教材陈旧, 师资缺乏, 没有很好的产业平台, 使得学生在大学里只能听一些理论课, 对现有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不了解。同时, 高校专业双语 (藏语、汉语) 师资的缺乏, 专业课程 (除藏语文及藏医等少数专业之外) 都靠汉语进行解释, 导致学生无法将自己的专业术语翻译成藏语, 促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出现担忧, 担心自己无法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当地老百姓 (很多老百姓只会藏语) , 无法更好地开展工作, 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

(3) 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全面。大学生在进行择业选择时, 希望获得社会的支持和肯定, 但目前社会大环境中缺乏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支持和关爱,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只强调了其重要性和对社会的影响, 却没有营造公平和谐的市场就业环境。就业中的不公平竞争, 不按市场规律运作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使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产生了迷茫和无助的感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 指导方式单一, 就业信息缺乏等, 均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感到求助无门, 进而产生焦虑。

2. 择业焦虑应对的措施

(1) 优化专业设置, 培养为西藏服务的人才。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也多样化, 学校就应该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结合学校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条件, 遵循教育事业客观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办学思路, 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 明确办学方向和目标, 寻找到个人理想、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在专业设置方面, 多设置西藏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 对于一些就业难、没有特色的专业或者西藏社会需求量较低的“冷门专业”进行“消减”, 当然对于一些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 应加强指导和调控, 包括给予适当的保护, 但对于那些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则可以在政府的协调下由学校去接受市场的调节。

(2) 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机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包含的内容应当是多方面的, 包括为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信息、就业渠道, 通过直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的方式, 以求得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缓解。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行为, 督促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依法与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签订并全面履行劳动合同, 根据企业工资制度和高校毕业生所在岗位合理确定其工资报酬。也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3) 建立健全高校心理辅导与就业教育机构。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 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高校心理辅导与就业教育机构, 关注和解决学生在择业中遭遇的困难、挫折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因素而产生的多种心理问题。高校开展心理健康与就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我, 并选择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张弛, 刘鹏.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1) .

上一篇:作为一个空间下一篇:学生工作考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