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体育产业

2024-05-26

黑龙江体育产业(精选12篇)

黑龙江体育产业 第1篇

体育产业商业运行是体育产业发展时采用的一种商业化运行模式,是作为新兴产业在企业面的延伸,也是具体化到投资层面所必须思考和考察的问题[1]。现实中,体育产业商业运行更注重盈利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一种现代化产业发展方式。黑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在我国处在中等水平,探索黑龙江省体育产业商业运行是为了找到黑龙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思路,解决黑龙江体育产业发展的商业化问题,从而揭示我国体育产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加速调整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其他普通省份体育产业的发展。

1 黑龙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黑龙江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一是冰雪体育产业,2009年黑龙江省省政府决定以发展冰雪体育产业,努力开拓市场,打造冰雪品牌为核心,快速发展体育产业[2]。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侧重于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在近年的大型冬季赛事承办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他方面,在健身娱乐业发展中,黑龙江体育经营场所的经营方式、消费方式逐年发生变化,相对而言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多元健身和消费需求,体育行业专业人员准入制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实施;体育竞赛业发展相对较好;体育彩票近年发展较快,解决了一部分人口就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但是,像体育中介、体育咨询等体育产业处在摸索的起步阶段,虽然体育用品业在黑龙省发展较早,但主要还是以零售为主,生产和制造企业较少。

总体来看,目前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程度各有高低,商业运行总体处在刚起步阶段,其中商业化运行相对突出的产业在现实运行中存在一定问题,如在冰雪体育产业中缺乏有效商业规划;在体育竞赛业中市场规模小,市场类型有限;体育彩票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体育健身娱乐业市场定位不准确;各产业之间的商业化互动不紧密等[4,5,6,7]。

2 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模式设计

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可以从模式设计入手,本文提出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模式整体上应由三个部分构成:宏观上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为依托;微观上以体育消费为引导;操作上以体育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宏观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为依托是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整体思路和要求,是商业职能本身的充分体现,同时又是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基本形态。一方面,这种依托体现了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在运行中不断调整战略,通过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指导完成既定的商业运行目标。

其次,对于微观引导,因为现实中体育产业的存在是以满足人们对体育产业中所涉及的各种体育产品需求为动力的,所以体育产业商业运行在实践中与体育消费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体育消费不但是直接引导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重点,还是黑龙江省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特色的直接决定者。

第三,从体育产业商业运行实质特点看,产权自由是操作上的突破。因为在宏观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下,以体育消费为引导,自由、灵活地进行商业运行必须对所涉及的体育产权制度缺陷进行突破。这种制度突破是对现有体育产权制度的改革,而改革结果的优劣就直接决定了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在操作上的可行性。

3 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重点

3.1 激发各参与主体能动性

在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各参与主体中,体育经营主体、体育消费者和政府是体育产业现实商业运行的主要参与者,其中,前两者是直接参与,而政府是间接参与。

对于黑龙江体育经营主体能动性的激发可以从利益扩大角度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经营主体的利益需要,并赋予体育经营主体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但是整体的激发过程要沿着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完成,这样才能持续有效地调动体育经营主体的自主能动性。

对于消费者能动性的激发,需要从省内和省外两个角度出发。针对省内消费者即要考虑到优势领域中消费者能动性的调动,又要有所计划和侧重地激发潜在领域消费者的能动性。例如,对于冰雪体育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彩票这些目前在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化运行中相对领先的领域,可以针对性激发每项产业消费者的积极性;而对于其他商业化发展并不突出的体育产业,可以创造条件,从增强相关消费引导的角度进行激发。对于省外消费者,黑龙江省体育产业主要应该抓住自己的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优势,在冰雪体育产业特别是冬季体育旅游和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上激发体育消费者的能动性,真正地以体育消费作为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动力。

对于政府能动性的激发,关键是要找到相关利益的契合点,这种利益契合点既包括社会效益,也包括经济效益。主体上,体育产业商业运行对黑龙江省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以及对黑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是政府利益的主要诉求点,而税收和政府的利益更为直接,是另一个诉求点。另外,对于政府有关人员在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中所取得的政绩及对其他省市的示范效应也是政府能动性激发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

3.2 建立政府的有效规制

黑龙江省政府对本省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政府的调控下可以消除或减轻“看不见的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有效调控从根本上推动体育产业的商业化进程。政府的有效规制本质上包括建立针对性主管部门和强化政府的服务作用。而设计与规划体育产业商业运行是政府有效规制的又一重要组成。实际上无论在黑龙江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体育产业,还是大力发展目前相对收益较好的体育彩票,都离不开战略式的商业设计与政策规制。

4 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对策

4.1 供给有效制度

4.1.1 供给新体育产权制度

黑龙江体育产权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同全国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相同,体育产权制度对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的限制越来越明显。因此供给新的体育产权制度是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重要组成。实际上建立新的体育产权制度,不仅涉及到黑龙江体育产权市场的建立,还要注重规范体育产权交易双方的市场行为,虽然部分内容需要国家从《体育法》的角度进行明确,但从省一级的角度,不能停滞不动,完全可以从本省体育产业商业运行角度改革现有体育产权制度。具体可以首先通过构建黑龙江体育产权市场,推动全省对现有体育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为建立新的体育产权制度做准备;然后再以体育产业的商业运行“市场性”特征为指引,从市场的角度平衡各体育产权主体的利益关系,并通过新体育产权制度规范体育产业商业运行中的各市场主体行为。

4.1.2 加速建立现代体育企业制度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黑龙江省2009年包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数仅为37个[8],集团型的现代化体育企业在黑龙江省也较少,并且其他体育企业多数是小企业,整体经营规模处在中下等水平。因此,建立现代体育企业制度,培养现代体育企业对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尤为重要。体育产业商业运行中可以通过对规模较大的体育健身俱乐部、雪场经营企业、体育旅游公司等进行规范化引导。如促进体育企业法人制度的建立、培养体育企业的自负盈亏能力、严格其出资制度,督促建立组织管理制度等进行[9]。总之,黑龙江省现代体育企业应该以市场经济为宏观依托,享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按照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快速、稳定的建立现代体育企业制度。

4.2 建立相容性环境

建立相容性环境是为适合并能有效支撑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建立的有效政策环境和消费环境。其中政策环境建设包括投融资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环境建设,消费环境建设包括大中城市和小城市的消费环境建设。

4.2.1 建立相容性政策环境

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投融资政策应该以地方政策为主,主要应该通过黑龙江省政府拨款和向社会筹资相结合的体系进行具体构建。一方面对省政府而言,可以强化黑龙江省体育彩票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从而增强省政府体育资金的储备力量;也可以建立黑龙江体育产业发展的专项体育基金组织,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更直接有效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资金,要充分发挥融资的作用,广泛吸收来自省内外的相关投入,充分利用各种融资工具,使市场对黑龙江体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长远角度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财政政策可以从减轻体育企业负担入手,对于一些行政性收费应该尽量减免,因为高收费必然会加大企业的成本,从而抑制黑龙江省体育企业特别是中小体育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另外,财政政策还可以建立针对体育企业的贷款发放政策,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国内外有实力企业到黑龙江发展。而对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体育企业,从政策上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体育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地满足黑龙江省体育市场的消费需求。

对于税收政策,需要以税收优惠为动力来拉动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例如,对符合国家大发展方向的创新型体育器械和装备的费用在财务中允许税前支付,而涉及体育赞助的出资部分可以在成本中显示等,以鼓励特色体育企业发展。另外,对黑龙江体育彩票的经营主体应该进行适当的税费减免,为黑龙江体育产业发展募集更多资金;而对新兴特色体育企业如体育赛事经纪、体育旅游公司等也应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

4.2.2 建立相容性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对于黑龙江省内的大中城市如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地区级城市是黑龙江省的体育产业的聚集点,对全省体育产业商业运行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相应对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硬件消费环境要求要高一些。而对于消费环境所涉及的软件,如体育服务的理念、服务人员的素质等,目前省内大中城市间差别较大,今后可以通过互相学习与交流,并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的消费环境建设逐步完善。

对于黑龙江省各小城市,它们是今后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具体载体,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不能只依靠大中城市的消费环境予以支撑,还应以各小城市的消费环境建立为引导。现实中可以以小城市本身的发展规划为前提,以大中城市或国内其他城市的消费环境为模式,着重软件的提升和建设,从下至上逐渐建立体育消费环境,从而为今后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全面运行打好坚实基础。

4.3 培养各参与主体的微观意识形态

4.3.1 培养政府微观意识形态

省级政府可以先从相关领导的组织、学习入手,使领导层面全面接触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具体内容,在微观意识形态上明确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必要性及相关要求,再以此为辐射逐渐向下级各政府和相关部门传递。这一层面的培养需要把握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需要结合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具体特点进行。对于各市、县级政府微观意识形态的培养主要来自上级政府的组织学习和相关要求,但自身的主动性学习也起到重要作用。关键是把体育产业商业运行与各市、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使“商业运行”的思想真正融入到各地方市、县体育产业的今后发展中。

4.3.2 培养体育经营主体微观意识形态

体育经营主体的微观意识形态培养,主要依靠示范效应和企业间的联系与沟通。对于示范效应,各体育经营主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引导下会自觉主动地学习优秀体育企业的商业运行模式,这种带动作用将逐渐形成体育经营主体的商业运行意识,但是在现实的具体经营过程中,各体育经营主体需要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制度规范予以监督和规制。当然整个过程需要合适的主导者和积极的参与者,这也是这一群体形成固定联盟的难点。但是不容质疑,体育经营主体微观意识形态的培养更多地是依靠自身的自主学习和在体育产业商业运行中经济获利能力的吸引。

4.3.3 培养消费者微观意识形态

消费者微观意识形态的培养主要依靠各媒体对体育产业商业运行进行宣传。针对省内消费者,在宣传上应先制定相应的宣传计划,再通过各媒体的密切配合有效完成。此外,可以依托黑龙江省近期经济发展重点从城市引领农村在宣传上逐渐过渡,培养不同消费者的体育产业商业运行意识。针对省外消费者,可以从黑龙江省品牌体育产业或特色体育产业入手进行宣传,如建立冰雪体育旅游节等,即以黑龙江体育产业商业运行的特色为纽带,吸引省外消费者进行体育相关产品的消费,并以此为媒介带回省外消费者居住地,进行间接消费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银国宏.产业增长路径与商业模式创新[J].首席财务官,2006,(9):58-61.

[2]黑龙江人民政府.黑龙江社会科学院[J].黑龙江年鉴,2010:370.

[3]黑龙江人民政府.黑龙江社会科学院[J].黑龙江年鉴,2009:355.

[4]廖祥龙,王旭,刘忠武,马鸣春,马凤才.黑龙江体育产业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129-131.

[5]房英杰等.关于体育产业与黑龙江省新经济增长点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1):39-42.

[6]廖祥龙,王旭,刘忠武等.黑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10(3):94-97.

[7]宋毅,刘巍.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冰雪运动,2008,(1):87-89.

[8]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2010

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第2篇

产业集群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其具有产业属性和地理集中特性。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产业集群做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式,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战略方式,同时也是解决“大企业病”的有效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作为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产业网络具有接近市场的便利,也具有技术创新的便利和强劲动力,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也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这种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专业分工高度细密的产业集群所具有的产业竞争力,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以及在地域上相对分散的生产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发展产业集群与提升综合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曾经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这种存在于行业内部而非个别厂商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被称作外部经济效应。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贸易能够开展的原因在于贸易各方在成本上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取得受制于外生的自然禀赋和技术条件。而新贸易理论学者认为, 在市场与分工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内生绝对优势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在竞争中,自然禀赋以及先天技术条件所带来的成本上的优势地位正不断地受到来自于技术创新以及在竞争中产生的竞争优势的冲击而不断下降,竞争的结果不是取决于资源的丰裕与稀缺,而是取决于使用资源的效率, 即生产率的高低。产业集群现象,引起了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国际贸易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兴趣,由此形成了对产业集群新的观点。以研究竞争优势、竞争战略著称于世的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 能够对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居的。Porter指出:群聚区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提供持续不断的公司改革的动力,促进创新,能够促发新企业的诞生。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有以下影响:

(一) 产业集群对提高生产率的影响

同一个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能够物色招聘到符合自己意图的员工,能够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都使群聚区内的企业能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有利于其获得相对于群聚区域以外的企业更多的竞争优势。

(二) 集聚对产业创新的影响

产业集群是新企业诞生的孵化器。由于集中的顾客群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容易发现市场机会。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工作,创业者能更容易地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建立新的企业。再加上产业集群区域的进入障碍低于其它地区,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投入品以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解决,因而开办新的企业要比其它地区容易得多。企业所需要的客户、市场信息,创业者可能在新企业成立之前就已经具有了。集聚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的,比如,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时间的聊天等,使得不同的思想不断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三) 集聚对产业竞争的影响

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聚带来了竞争,加剧了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也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甚至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受到压力,比较产生了激励。然而企业通常都把竞争对手看作一种威胁,总是在想方设法战胜竞争对手夺取市场份额或者防止竞争对手的进入。然而竞争对手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Porter在《竞争优势》中论述道:竞争对手的确会带来威胁,然而许多行业中合适的竞争对手能够加强而不是削弱企业的竞争地位。“好的”竞争对手能够有助于企业增加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改善所处产业的结构。

集聚增强了竞争,竞争同时也提升了产业集群区的竞争力,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正和博弈”,竞争者为了更强更好而不断地从对手那里得到信息和激励,不断地改进管理,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组织生产,不断地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竞争的结果是,产业群聚区内的企业比起那些散落在各个地方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更容易通过竞争进入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绿色食品从无到有,品种、数量、质量均列全国首位,成为全国绿色食品生产第一大省,为中国绿色食品的摇篮和基地。

从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众多绿色食品企业基本上是“聚而不集”,相互之间没有产业上的紧密联系。同时,它们根本没有发挥出“第一粒树种”的作用。西方经济学家番多(Pounder)把产业集群喻为森林,把关键性企业喻为第一粒树种。树种一旦落地,就可以长出一片森林。引至实际意即:第一个骨干企业建立后,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出一批与其配套的企业。所以,多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缺的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所能带来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良好势头的形成,具备了成型的产业集群,将会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黑龙江省绿色特色食品生产品类由1990年起步阶段的单一的原料种植向多品类、深加工方面拓展,产品已增加到养殖业、山特产品、乳制品、酒水饮品、蜂产品等14大类839个花色品种。截至底,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总量已达到1110万吨以上,比增长了9.5倍;实现产值327亿元,比19增长了8倍。绿色特色食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2亿元。龙头企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全省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绿色特色食品骨干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6家,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6家。黑龙江省的绿色特色食品生产已经形成了粮、油、乳、肉、蛋、菜、药、山特产、啤酒、饮料等产品的系列开发格局。

黑龙江体育产业 第3篇

一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自然条件

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省份。全省属高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群山连绵,林海绿涛,充满大自然的奇光异彩。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从11月份至翌年3月都以降雪为主,降雪日数平均每年20-50天左右,降雪初日与终日间隔为180天左右,冬季积雪日数为80-120天,积雪初日与冬日间隔140-170天,最大积雪深度58CM。丰富的冰雪资源,神奇精美的冰雪艺术,色彩缤纷的冰雪活动,使之成为冰雪运动的故乡、冬季滑雪和冰雪旅乐的胜地。各滑雪场从缓坡到陡坡各类坡度的雪道应有尽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滑雪爱好者的需求,同时也为我省开展冰雪旅游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二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

冰雪旅游属于我国体育旅游事业中的一个方面,具有地方的特色。2001年2月22~23日,由世界旅游组织和国际奥委会联合主办的“世界体育与旅游大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市召开,体育旅游成为继生态旅游后又一旅游界关注的焦点。国家旅游局把我国2011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并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点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其中就包括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

中国正值滑雪产业大发展的前夜。据调查,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国有10%以上的人喜欢参与滑雪运动,而我国若有1%的人参与就将达到近千万人次,形成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而黑龙江省有得天独厚的滑雪资源,全省主要山地有大、小兴安嶺等,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60%,林区面积占41%,森林面积为全国省市区之首。而且冬季雪量大,雪期长,雪质好,生态环境好,坡度适中。据专家对雪场资源普查结果,全省海拔1000M以上适合于建造滑雪场的山峰就达100多座,是中国滑雪旅游资源最为密集的省份。另外,黑龙江省从1963年开始创办冰灯游园会,到1985年举办冰雪节,1998年建成冰雪大世界,逐渐将冰雕艺术与雪雕艺术相结合、冰上运动与雪地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风格与优势。哈尔滨冰雪节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冰灯、冰雕艺术已闻名世界,滑雪旅游与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有机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三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据黑龙江省假日办统计,2011年春节黄金周全省共接待了国内旅游人数201.55万人次,旅游收入11.7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8%和 28.6%。接待入境旅游者10035人次,旅游创汇370万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2%和15%。令人兴奋的是,我省在春节南北旅游争夺战中第4次战胜了海南省。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1年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二大旅游客源国。而中国滑雪协会和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0年滑雪人口将以每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滑雪人数将达到800万以上,滑雪旅游收入达250亿元以上。黑龙江省旅游局所确定的今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是,总体目标到2020年按照产业化的方向,将黑龙江省建成中国最大、世界著名的滑雪旅游地,形成三大四小共7个滑雪旅游区,以及20个高级、56个中级、102个初级滑雪场体系;30万张床位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接待服务体系;100所滑雪学校,1500名滑雪教练的培训体系;能够生产雪具、雪服、雪地机械设备的装备工业体系;主干线、支线、区内线相衔接,空中和地面相配套的畅通的交通体系。

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提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已把发展冰雪旅游业提到了产业创建的高度,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和优惠的引资政策,为冰雪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其他省份,如吉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京市等也加大了冰雪旅游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相继建设了一系列方便快捷的交通线路,大大改善了景点的可进入性。在对外宣传方面,各省市也积极举办旅游促销会,推介其冰雪旅游的特色。所有这一系列举措足以看出政府对发展冰雪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从长远来看,黑龙江区域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巨大的,因此必须提升冰雪旅游产业的地位,才能加快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

21世纪是品牌社会,任何一个企业和产业都必然走上品牌竞争的道路。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也需要一定品牌的维系和支持。要想使冰雪旅游深入人心,就要创造出旅游者所需要的精品。我国各地的冰雪旅游近几年采用了人工造雪、彩色冰、低温喷泉、激光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品味和艺术性,赢得了游客的喜爱。冰雪旅游除了在冰雪科技上下功夫之外,还应注入和加大民俗文化、异域文化的含量,将非冰雪产品与冰雪产品有机组合。在实施冰雪旅游名牌战略时不能只局限于产品上,还必须打造名牌龙头企业。在面向国内的同时,还要立足全球,让冰雪旅游的品牌不仅成为中国的品牌,更应该成为走向世界的品牌。

经济全球化在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者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始终离不开与世界冰雪旅游强国的合作,因此,自觉地将自身纳入到国际冰雪旅游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冰雪旅游市场的竞争合作,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协作中求发展应该成为我国未来发展冰雪旅游业的基本思路之一。我们在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冰雪旅游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可以聘请他们的高级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来我省进行指导培训,并在互相的学习中不断地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体制,推动旅游企业走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可以尝试把冰雪旅游资源作为股份,进行合资合作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外国资本投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项目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外旅游企业共同进行冰雪旅游资源开发,合作共赢。

对于一个企业和行业来说,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自身能否创造出不断给人带来新奇感受和购买欲望的产品。对于冰雪旅游来说,在大量同质化产品日益充斥市场的今天,黑龙江要想开发冰雪精品,引领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不失时机地改进和创新原有的产品,以特色寻求发展。例如吉林省为了进一步打造其冰雪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围绕冰雪旅游主打产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做到了“两个结合”,即:将冰雪旅游与冰雪赛事相结合,利用冰雕、雪雕、滑冰、滑雪等赛事,提高冰雪旅游的吸引力;将冰雪旅游与北方民族民俗风情相结合,展现原生多元的民族文化特色。黑龙江省凭借与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等国临近之利,近年来在冰雪旅游产品开发中引入异国风情,这些具有异域格调的产品,对国内南方地区和欧美地区的旅游者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中国雪乡成为近年来休闲型冰雪旅游的新品牌。雪乡已不仅是大海林的雪乡,更是黑龙江的雪乡,已经成为了黑龙江旅游的名片。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和大海林林业局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有效扩大了中国雪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雪乡更要突出的是乡村旅游与冰雪旅游融合,更能反映出东北民俗的丰富内涵。

冰雪产品具有体验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为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打造“赛事经济”。通过承办冰雪赛事不仅能打造我国冰雪旅游品牌,还可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度。2009年黑龙江省成功举办了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今后一段时期应充分利用大冬会在世界范围产生的轰动效应,推动本省冰雪旅游产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众多高标准的国际赛事也提高了雪场整体管理水平和实力,不间断的赛事新闻使得“亚布力”成为家喻户晓的滑雪品牌。因此,黑龙江还应申办世界冬季奥运会,争办冰雪旅游论坛和其他冰雪旅游赛事,这对促进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力。

所谓区域竞合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的旅游经济主体开发的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竞争———合作”的一系列旅游经济行为。其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目前已经成为区域发展旅游业的一种手段,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产物。

我国的冰雪旅游区域竞合组织包括区际冰雪旅游竞合组织和省内冰雪旅游竞合组织。区域冰雪旅游竞合组织,如建立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冰雪旅游的竞合组织;省内冰雪旅游竞合组织,如建立黑龙江省内各地市之间的竞合组织。通过冰雪旅游竞合组织,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用、产品互配、客源互流、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浅析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第4篇

1998年12月5日于亚布力, 第一届滑雪节成功举办, 第一批黑龙江省SSS级别的旅游滑雪场诞生了, 那就是位于亚布力的风车山庄滑雪场。滑雪期可达3个月, 从每年的11月中旬到第二年的3月末, 是国内第一个以滑雪为内容的旅游节庆活动。滑雪节与哈尔滨冰雪节相呼应, 实施了冰雪联动, 并突出宣传了黑龙江滑雪旅游, 初步树立了黑龙江———中国滑雪旅游胜地的形象。冰雪体育产业在黑龙江发展的相对较早, 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中国的冰雪体育最早发源于哈尔滨, 中国冰雪神奇的景色就在哈尔滨这座北方冰城, 不仅展现了北方冬季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同时冰雪文化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中国的冰城, 哈尔滨凭借冰雪文化和冰雪体育的独特魅力, 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冰雪文化和冰雪体育产生了由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的飞跃, 使“黑龙江”这个名字迈出了国门, 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熟悉喜爱, 形成了品牌效应。黑龙江也通过举办大冬会这类世界级的盛大赛事为自己带来了重要契机, 进一步巩固了发展的基础。

二、制约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 缺乏科学统筹, 供需脱节

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滑雪, 目前, 滑雪爱好者越来越多, 而且黑龙江省的滑雪场陆续建城。但是有些滑雪场一味的追求利益, 单方面的就想把企业变大, 所以根本就不考虑选择合适的、符合条件的厂址、场地建设、安全保障、经营等方面, 这样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坡度过高或者过低、雪道不够宽、雪道没能得到好的维修、救护设施不全面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政府职能部门对滑雪场建设缺乏科学统筹和指导, 使滑雪场开发规模和建设出现了良莠不齐, 鱼目混杂。滑雪场的大量开发, 导致供求关系不平衡, 供求量大于需求量。目前, 黑龙江滑雪场有很多, 哈尔滨的周围就有40多家, 而且, 还有一些中小滑雪场也相继建立在黑龙江省一些县城中, 如果这些滑雪场经营不妥的话, 不仅使得地方财力遭到了极大的浪费, 而且还会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这种现象, 对滑雪场实施统筹开发, 建造高端的滑雪场, 推动冰雪产业良性循环稳步发展。

(二) 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

资源充足、配套设施齐全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冰雪体育产业的特征。要想建造黑龙江的精品旅游景区, 交通的便利、舒心的住宿环境、丰富适口的餐饮以及必要的医疗措施和互联网络服务都必须考虑。近年来, 为了促进冰雪体育产业迅速发展, 黑龙江省增加了一些滑雪板和雪道, 增强了雪道周围的防护措施, 但是遇上节假日, 即使是大型的滑雪场, 那些基础设施也满足不了与日俱增的游客, 而且, 滑雪器材的缺少满足不了高端游客的要求。迅速发展的经济导致人们对滑雪的需求多样性。当前, 存在着三个级别的滑雪场, 即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越野滑雪在整个世界很风行, 但是在黑龙江省却没有办法开设, 所以就有很多的高端用户去国外成熟的雪场滑雪, 相当数目的客源流失。如不及时完善基础设施, 遏制势头, 定会形成不良循环。

(三) 专业人才缺乏

冰雪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关键需要有专门的决策型人才和专门的服务从业者。现阶段, 大部分退役的老运动员或教练员依旧是从事冰雪体育产业的主力军, 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实践经验丰富, 但是理论知识却很匮乏, 对这个产业的认识掌握还是很肤浅的。因此, 对冰雪运动了如指掌, 又熟悉产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又如, 一些小的滑雪场中的教练员比较年轻, 实践经验不丰富, 文化水平也不高, 就急忙的上岗, 他们的专业能力还没有达到从事这个行业的合格标准, 所以, 他们就不能正确的指导游客滑行, 并且也不能保证游客的安全, 导致游客对这次滑雪非常失望。照此发展下去, 必定削弱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四) 环保意识淡薄

绿色生态、环保、低碳这些应该都是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立足点, 只有环保意识增强了, 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才得以延续。利益的诱惑是巨大的, 为了扩建相对面积较大的雪场, 将大片的树林砍倒, 侵用大片的绿地, 然而却没有绿化补救措施。结果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比如沙尘暴、泥石流等。同时, 任意排放一些日常垃圾、污水、粪便、粉尘等。另外, 黑龙江省地处北部, 在一年的时间里, 没有雪的日子有6个月。这不仅造成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而且也使企业的运营成本逐步增加。目前, 旅游人数逐年增加, 如果不增强环保意识, 必定会造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

(五) 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近几年,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发展势头迅猛, 但是相应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没有得到提高。当前, 质量相对较低的服务、较差的管理水准、服务的不全面和不周到已经成为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服务质量问题已经是旅游业投诉中重点问题。

(六) 缺乏安全保护措施

冬季是黑龙江冰雪体育旅游业的旺季, 在这个季节来这里的大都是南方人, 由于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 他们中大部分都不会滑雪, 所以, 对滑雪人员的安全保护就是重中之重。滑雪运动的速度之快是众所周知的, 尤其是从高山上下滑, 假设这时候发生碰撞, 就更加危险, 但是雪场现有的安全防护措施相当的有限。这就导致在滑雪场会发生很多的意外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这不仅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而且阻碍了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七) 品牌特色不突出

黑龙江省的冰雪体育旅游区到目前为止, 至少有60多处。他们大多数是以滑雪为主, 没有显示出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另外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也没有凸显出来。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特色、配套不全, 特别是本地文化特色过淡, 缺少文化创新和底蕴, 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 不利于黑龙江省整体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冰雪体育品牌的推广。

三、发展冰雪体育产业的基本策略

(一) 提升冰雪体育产业理念, 构建多层次市场格局

冰雪体育产业是未来时代发展的朝阳产业, 具有绿色、环保、不耗资源等优点, 它的存在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陶冶情操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 它的发展对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大力宣传冰雪体育产业, 而且从多层次、全方位、多视角、多形式等加强对其的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带动下, 积极总结发展冰雪体育产业的经验, 协调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不仅要稳固还要提升现有市场, 依据经济整体发展的需求, 对冰雪体育产业的内容持续充实, 市场声势进一步增强。目前, 黑龙江省更应该发扬冰雪体育领域特有的一些优势, 开创国内国际市场。只要不懈的拼搏, 通过不断的努力, 冰雪体育市场的格局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冰雪体育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

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因此, 要想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 政府必须进行监督与管理, 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另外, 还要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转变他们的态度, 从根本上增强他们自觉服务意识, 使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三) 加强冰雪体育产业队伍建设,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专业人才是发展冰雪体育产业的主力军, 特别是复合型管理人才。要使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迅速前行, 极高的文化修养、丰富的冰雪知识、经验老成的经济管理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另外, 还要定期对现有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充分利用高校特别是体育院校的资源优势, 设置冰雪专业方向, 开设冰雪体育相关的专业课程, 为冰雪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专业培训课的开设, 不仅可以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促进了滑雪教练员专项能力的发展, 确保了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管理向着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四) 加强国际赛事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

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的成功举办, 已经树立了黑龙江省区域特色的冰雪品牌特征。这不仅给黑龙江带来了庞大的经济效益, 还提升了黑龙江的品牌效应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地位, 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形成多元化产业规模优势。当前, 很多赛事都选择在哈尔滨举办, 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契机, 借助各类比赛积极宣传, 打造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规模优势, 使一些知名的赛事品牌在黑龙江省能够常年固定下来, 并积极发展我国冰雪俱乐部的相关比赛, 促进黑龙江省冰雪体育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升级。

摘要:近年来,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 已经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但由于缺乏科学统筹、完善的基础设施、专业的人才、安全的保护措施, 存在环保意识淡薄、品牌特色不突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因素, 制约了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黑龙江省应提升发展冰雪体育产业的理念, 构建多层次的市场格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冰雪体育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冰雪体育产业队伍建设,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国际赛事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董少伟, 王伟理.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6, 40 (6) :9-10

黑龙江大学体育运动会外联企划书 第5篇

一、企划目标

1、借助我们黑龙江大学开展的为时两天的体育运动会以最大限度的为贵公司做宣传,以利于提高贵公司在我校学生中的的知名度,飙升贵公司的人气。

2、通过贵公司的支持和赞助,使我校的活动举办的更加顺利、圆满,达到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

3、保证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最大的保护。争取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保证贵公司的经济利益。宣传贵公司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

二、校园简介

黑龙江大学位于南岗区学府路,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总占地面积190余万平方米,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专业面广,包括除医学以外的所有专业,在校生近三万名。校内设有多个食堂、篮球场、体育馆、游泳馆等活动场所,楼与楼之间距离较近,人员相对集中,而且黑龙江大学的师生有较高的消费水平,懂得享受生活,有较高的品牌意识。我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潜在市场巨大,消费能力高。同时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相邻,学生之间交往密切。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增强宣传效果,提高贵公司的知名度。

三、可行性分析

1、我们水利电力学院外联部在以往的校园活动中积累了不少宣传经验,在学校中具有较为强大的宣传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并且我们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为您完成宣传任务,做到真正的高效廉价宣传。

2、本校人员较多,约有三万人。潜在市场巨大,消费能力高,同时校园消费地域集中,针对性强,产品品牌容易深入人心。高校学生作为现在中国的青年团体,在消费上具有对新奇、时尚、浪漫物品投入资金较多的特点。*

3、同电视、报刊、传媒相比,校园宣传具有可以用小的投资做到良好的宣传的特点。

4、大学年年有新生,年年有毕业生,如您愿意长期与我们合作,我们可以为您专门安排一名联络人,及时将学校大型活动,及相关信息传达给贵公司,使我们可以抓住最好的时机做最好的宣传!让我们的的品牌知名度不断加强!我们将共同期望可以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良好效果。

四、合作项目

黑龙江大学体育运动会

我校将于2011年05月26、27日在黑龙江大学校体育场举办为时两天的全校大型体育运动会,面向全校。参加运动会的不仅有运动选手还有各个学院的学生以及老师,同时还会吸引在校的留学生。借助这次契机将贵公司推向学校。届时场内的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宣传形式的力度,都能够很好的为贵公司做好宣传活动,提高贵公司的知名度。体育运动会是黑龙江大学涉及方面最广泛、参赛选手最多的系列活动。受关注程度最高。也是黑龙江大学主推的学生节日。团委、各个学院的重视度非常高,是黑龙江大学校级的最顶级活动。

五、宣传方式

*

1、横幅:为期一周的大横幅宣传,在学校内悬挂横幅(横幅内容为体育运动会的内容和公司的相关宣传)活动前悬挂在篮球场、食堂、运动场内等人流量最多的位置。(条幅由贵公司提供,悬挂时间可以商议)

2、海报:我们可以将贵公司宣传海报粘贴在各个食堂以及显著位置的揭示板上。

3、立式广告牌(由贵公司提供):在体育运动会当天作为独立的宣传方式在学校内进行宣传。

4、传单:在学校的各主要场所及人员流动性大的地方发放宣传单。

5、咨询台(棚子):运动会期间在校内设立咨询台,使学生与贵公司工作人员近距离接触,更进一步的了解贵公司的产品。

6、标志和服装:运动会期间工作人员可穿戴贵公司提供的带有贵公司标志或名称的工作服装,现场道具也可粘贴贵公司标志,从而加大贵公司宣传力度,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运动选手的服装也可以贴上贵公司的显著标志,以保证在运动会期间一直在间接宣传。

*7.卡通人偶宣传:黑龙江大学体育运动会期间,可有多次绕场机会,可以全部安排人偶游行(人偶身上的标识不限),同时人偶可以作为水利电力学院的方阵拉拉团,在本学院区域自由活动,增加商机。

8.运动会入口处可以设置临时卖点,商家可以做促销销售,以增加学生对产品的印象;(建议商家提供一些扇子、遮阳伞之类的带有贵公司标识的物品,因为运动会为时两天,两天内肯定会有阳光的暴晒等情况。贵公司可以为我们优秀的运动员提供有纪念意义的带有贵公司标识的奖品。)

六、宣传意义

通过展台、横幅、宣传单、卡通人偶等形式,扩大宣传力度,让公众增加对贵公司的好感和信赖,或通过现场促销增加产品认知度,这样有助于增加促销量,扩大宣传影响力,让公众对贵公司以及贵公司的产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贵公司在学校的竞争力,树立了企业形象,同时我外联部可发动人员帮助商家发放打折卡、宣传单及优惠券。赞助本次活动,省钱、省事、省心,为赢得大学生市场抢尽先机!

我真心希望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和贵公司建立更长久的合作关系,帮助贵公司不仅在校内,而且在社会上取得最大利益的实现。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为贵公司提供更大支持。

(注:赞助形式以资金 服饰为主,其他为辅,具体事宜可以协商处理,希望我们能够成功的长久的合作下去。联系人:郭亮 *** 李晨宇***耿海峰***)

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黑龙江体育产业 第6篇

大剧热播,全国热议。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及其旗下网站,新浪、搜狐、雅虎、网易等全国主要门户网站,纷纷刊播有关《闯关东前传》的消息。

佳作树佳绩,佳作传佳音。中央电视台有关负责同志认为《闯关东前传》“播得很好,影响很大”,“是一部正能量的剧”。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主任周亚平表示,一套黄金时间每年只能播出10部左右电视剧,因此选剧要求很高,能够登陆这一时段并热播到这种程度,说明了该剧的品质过硬。

央视大荧屏,龙江剧扬名。在十八大之后,在今年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之后,《闯关东前传》在全国最炙手可热、竞争最激烈的播出平台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黑龙江电视台以此打出了一把好牌,亮出了自己的品牌,黑龙江电视剧产业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而回首《闯关东前传》的创作历程,这部“最终的前传,最新的传奇”来之不易。

三顾茅庐请出高满堂

电视剧产业如同大文化产业中的其他领域一样,重在找到好项目,重在走出去、请进来,这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成败。记者从《闯关东前传》出品方之一的黑龙江龙视文化传媒集团了解到,黑龙江电视台三顾茅庐请出金牌编剧高满堂,是《闯关东前传》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一步。

4年前,黑龙江电视台拟创作投拍一部反映黑龙江畔老金沟题材的电视剧,当时,刘玉平台长就提出能否邀请著名编剧高满堂主笔。但当时他及创作团队手上已有12部电视剧本在排队,电话中拒绝了黑龙江电视台最初的请求。

时任黑龙江电视台节目营销部负责人之一、现担任黑龙江卫视副总监的张承东与高满堂相交多年,带着台长的重托,他和时任电视剧部主任安奕繁专程前往大连“看望”老友高满堂。不过,这一次高满堂仍然婉拒了老友的请求。

执着的黑龙江电视剧人从来不缺少韧劲,不久后二人再次前往大连,邀请高满堂来黑龙江散散心。在黑龙江期间,时任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及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黑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黑龙江电视台领导先后与高满堂进行了会谈。黑龙江人的诚意深深感动了高满堂,他终于同意与黑龙江电视台合作,答应在完成前6部剧本后,创作《闯关东前传》。

这是一次破冰之旅,黑龙江电视剧人如同在寒冬中看到曙光,它一定会升起成为一团暖阳。密切的沟通中,高满堂对《闯关东前传》的创作激情越来越强烈,对与黑龙江电视台的合作前景越发看好,他干脆停掉了前6部电视剧本的创作,把《闯关东前传》排在第一位,并第一时间深入黑龙江采风,前前后后共采访了200多人,“有的讲述者在我们采风后不久就故去,这更加催发我作为编剧的紧迫意识,努力完成对闯关东的立体叙事和精神留存。”高满堂坐着吉普车一路颠簸,从伊春市区到带岭区再到嘉荫县,颠坏了腰不说,还得了阑尾炎,从哈尔滨飞到大连,一下飞机就住进了医院……

采风过后的剧本打磨高满堂精益求精,和黑龙江籍编剧刘跃利和杨北星多次闭关,完成了《闯关东前传》的定稿。

四年磨一剑的大剧,在导演的选择上同样煞费苦心。最终请到曾任《闯关东》导演和主摄像的王滨。拍摄期间,高满堂冰天雪地里去了剧组不下四五次,和大家现场交流,看片场,观样片,力求《闯关东前传》的创作初衷一以贯之。

正因为有刘备三顾茅庐,才有了后来的蜀国霸业;正因为有了黑龙江电视台三番五次对业内精英的真诚邀请,才有了黑龙江电视台电视剧产业的扛鼎之作。

万事助佳作 处处刮东风

2011年9月,《闯关东前传》在伊春带岭区南烈影视城正式开拍。《闯关东前传》制片人、黑龙江龙视文化传媒集团影视剧事业部总监米仓说,与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等“东风”不同,《闯关东前传》拍摄过程中,处处刮“东风”。因为开机的时令较晚,而带岭林区每年落叶较早,剧组担心拍不到五花山风景,没想到那一年天公作美,林区迟迟没有落叶,带树叶的戏份拍个够;雪戏必不可少,剧组集中拍雪戏时,雪一直下个不停,雪戏拍完了,连续多天的大晴天。

伊春市和带岭区也为《闯关东前传》的拍摄给予大力支持。带岭区一共只有一万多人,而拍摄金匪争矿的打仗戏,一次就需要群众演员200多人。区长亲自召集各局领导开会,由各局组织一部分人当群众演员。由于金矿矿丁必须是青壮年人,一批森林防火队员在剧中成为矿丁“骨干”。

演员们都很重视这次和黑龙江的合作,努力呈现出高满堂笔下最优秀的新一代“闯哥闯姐”形象。男一号于小伟在剧组的蜕变与成长是惊人的。开机之初,高满堂探班,组里拍于小伟哭坟的一场戏,高满堂看后觉得不对,不准,决定重拍,但不是马上拍,因为他知道,演员们刚进组,互相不熟络,情绪酝酿不到位。過了阵子,于小伟再演这场戏的时候,全组叫好。为了保住这一条,片方不惜重金,制片人米仓透露,除现场美术做出努力外,又在后期特效上,修复了季节落差带来的色彩和景物变化。

米仓说,《闯关东前传》的主线是“闯”,60%以上的戏是外景戏,拍摄中剧组不停换地方,行程数万公里。最终,全组人员在梦之城产业影视园度过了2012年元旦,在完成了最后的重头戏后,总量有3000多场戏的本剧顺利关机。

英雄聚义共谱英雄曲

在拍摄《闯关东前传》过程中,黑龙江电视台对内整合资源,对外汇聚力量,与全国高端业内人士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闯关东前传》的题材、立项、主投资在黑龙江电视台,不过编剧高满堂是大连的金牌编剧,导演王滨来自山东,造型师陈敏正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首席造型设计,全剧音乐作者、主题曲《春潮在望》演唱者则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徐沛东。“自己支灶,外请名厨”,这样一种全新的思路,让黑龙江电视台在电视剧产业发展道路上“闯”出了名堂。

nlc202309040200

《闯关东前传》讲英雄,唱英雄,在剧外,众多英雄正汇聚到黑龙江,唱响电视剧产业的英雄曲。《闯关东前传》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凸显,该剧总制片人、黑龙江龙视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郭锡哲介绍,因为《闯关东前传》合作中龙江方面表现出的热情、大气、严谨等卓越品质和职业素养,2012年1月10日关机那天,高满堂就表示下一部剧还与黑龙江电视台合作,还写黑龙江。第二天,一行人走亚雪公路前往雪乡。“他坚持不走寻常路,我们陪着他在齐腰深的树林里穿越,一度找不到返回的路。高满堂并不紧张,还笑着说‘妈搭山了’(迷路了)。抬起头来,雪压枝头,有风吹过或轻轻一碰树枝,雪潄潄而下,有一种要把人埋上的感觉。高满堂激动地说,雪乡这么美,只有写一部绝美的爱情才配得上这儿!”

《闯关东前传》与央视签订了播出协议后,郭锡哲代表制片方黑龙江电视台到北京看望高满堂,正巧和多次与高满堂合作的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大连电视台等另外四家单位的负责人相聚。“当着大伙儿的面,高满堂念念不忘黑龙江,更难忘雪乡的美,说经过构思,要写一部发生在黑龙江雪乡的两代人的爱情剧本。在场的五家单位都表示要与高满堂合作,他笑着表示‘见者有份’,不过毕竟写的是黑龙江的故事,黑龙江电视台是当仁不让的主人。”

日前在京签售《闯关东前传》的同名小说时,高满堂正式向全国媒体宣布今年入秋将北上黑龙江,创作下一部剧本《雪乡绝恋》。

据了解,这部剧计划在今年冬天创作完成,明年夏秋冬三个季节到雪乡拍摄。可以预见,当与高满堂合作的五家投资方齐聚雪乡之际,又将是电视剧产业英雄曲在黑龙江唱响之时。

剧情有结束 精神永不落幕

《闯关东前传》一炮打响,成为黑龙江电视台电视剧产业化里程碑式作品,受到全国追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把根牢牢扎进龙江沃土,让精神之花在荧屏绚丽绽放,英雄之语掷地有声,“大丈夫来到关东,子孙绕膝、小康自立是一场;横刀立马,在关东闹出响动来也是一场”,“关东不收无名之辈,关东不埋无义之骨”,观众感叹“闯关东精神”通过《闯关东前传》“复活”!

这种有精神力量的好剧正是目前荧屏稀缺的,也是中央提倡和观众呼唤的。《闖关东前传》是电视剧荧屏新政背景下首部亮相央视一黄的剧作,被舆论认为有其示范效应。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多档节目不下10次推介本剧,认为闯关东精神是中华民族诸多优秀精神的缩影,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龙江这块黑土地上,从来就不缺少精神,黑龙江的电视剧人从来就不缺少精神。《闯关东》和《闯关东中篇》与黑龙江电视台擦肩而过,完结篇《闯关东前传》能落户黑龙江,得益于台领导的重视,得益于多年来通过参与《樱桃》、《狂飙支队》、《警中警之警中兄弟》等剧制而提升的实力,得益于我们的干劲和精神。下一步,黑龙江龙视文化传媒集团将围绕“大兴安岭精神”,以漠河北极村的胭脂沟为基础,创作“老金沟”电视剧作品,以“北大荒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为核心的作品也在筹划中。郭锡哲说,这些好题材与“中国梦”相符,能够传递“正能量”,百分百地“接地气”。

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借着《闯关东前传》这股“东风”,黑龙江电视台将以“闯关东精神”,在电视剧产业领域书写龙江“传奇”。

黑龙江体育产业 第7篇

1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现状

黑龙江省是我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省份, 是我国冰雪体育的发祥地、冰雪体育文化的展示窗口, 广袤大地, 苍茫雪景、无边林海, 长达120~150天的雪期, 使其开展冰雪体育项目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黑龙江省“哈尔滨冰雪节”与日本札幌的雪节、加拿大魁北克狂欢节、挪威奥斯陆的雪节共同被称为“四大世界冰雪节”。1998年, 亚布力滑雪中心举办了第一届滑雪节, 为我国首届滑雪节, 使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当前, 根据中国滑雪产业协会的统计数据, 黑龙江省共有97个滑雪场 (其中特大型滑雪场5个、中等滑雪场21个、小型滑雪场71个;SSSSS级4个、SSSS级4个、SSS级6个、SS级9个、S级7个, 是国内S级雪场最多的省份) , 24家冰上体育训练馆, 拥有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极地馆、太阳岛雪博会、雪上观鹤、牡丹江雪堡等大型冰雪景点。推出了哈尔滨—亚布力、哈尔滨—漠河北极村、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镜泊湖、哈尔滨—铁力—伊春等5条冰雪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根据省体育局和旅游局数据, 2015年全省参与冰雪体育旅游的人数高达3000余万人次, 并且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长 (见表1) 。

尤其是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 为黑龙省乃至全国的冰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黑龙江省提出了:到2022年实现冰雪旅游项目参与人数达到7000万人 (省内2000万人、省外5000万人) 的目标。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 不但促进了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 更实现了冰雪体育文化的繁荣。冰雪与体育的结合, 引领了人们休闲健身的理念, 增强了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品牌效应, 促进冰雪艺术游、滑雪度假游和冰雪风光游的做大做强, 实现冰雪体育文化品牌价值的增益。

2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体系各子系统的结构

根据德国学者海因利希·施莱曼的“文化产业分层”理论, 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文化产业统计分类》, 可将黑龙江地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体系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四个层面。

2.1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的物质文化

冰雪体育的物质文化是与冰雪体育相关的物质基础, 包括极地馆、冰雪大世界、滑雪场、训练馆、博物馆、景区景点、冰雪景观、器材、纪念品、影视等系列与冰雪体育相关的实物。黑龙江省冰雪体育物质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虽然当前冰雪体育物质文化基础不断夯实, 但是仍然存在着高级别、大规模、上档次的冰雪体育运动场地较少, 并且多数冰雪体育产品建设雷同, 重复建设和盲目模仿现象较为突出。目前黑龙江省冰雪体育资源集中分布以哈尔滨市为核心, 以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级市为骨干空间, 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点状结构分布, 而在其他地区分布较少, 冰雪体育资源覆盖面还较为有限。在冰雪体育发展过程中, “重旅游消费功能、轻文化引领功能”, 冰雪体育推广活动往往仅限于旅游线路的计调、安排, 没有深入的挖掘冰雪体育文化资源, 尚未形成完整的冰雪体育“产品链”;冰雪体育项目与文化缺少关联, 缺少文化内涵支撑。冰雪体育的发展, 对于滑雪板、滑雪服装等产品的开发设计带动不够, 旅游产品的配套开发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2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的精神文化

冰雪文化是具有鲜明北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冰雪体育运动开展中的审美、消费、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体现为:冰雪体育节庆、艺术、网络文化推广、广播、电视、新闻、音像出版物等。通过调查发现, 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开发冰雪艺术、节庆等活动, 但大多出于旅游的角度, 将重点放在短期的旅游收益回报上, 而对于冰雪非物质文化挖掘不足。例如:吉林省在冰雪体育文化发展中, 积极将体育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 推出了《阿里郎花》、《查干湖》、《梦回乌拉》、《满韵清风》等冰雪体育民族艺术作品;尤其是为了配合冰雪体育文化的打造, 吉林省歌舞团推出了《雪韵春光》大型舞台剧和诗画剧《长白风情》等文化作品, 并定期在全省巡回演出。这些文化产品有力提升了吉林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层次, 而黑龙江省在冰雪体育非物质文化开发方面仍然趋于空白。

2.3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的行为文化

冰雪体育的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在冰雪体育活动开展中, 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包括体育风尚、运动习惯等。当前, 随着冰雪体育运动的开展, 广大群众参与冰雪体育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黑龙江省目前拥有国家注册的滑雪俱乐部15家, 为全国最多的省份。但与此同时, 由于滑雪运动的“消费准入门槛”较高, 对运动者的消费能力有一定要求, 使其成为一种“高端运动”, 普通群众参与性有限;而滑冰运动又对体育技术要求较高, 这些都使得滑雪项目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滞后。由于对冰雪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不足, 使得广大群众将冰雪体育等同于“滑冰、滑雪”, 对于冰雪体育文化缺少了解, 社会影响不大, 没有创设出浓郁的冰雪体育文化氛围。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匮乏, 尤其是在冰雪体育文化的人才培养方面趋于空白, 仅限于竞技性体育运动, 没有将冰雪体育拓展成群众参与性体育项目, 只有少数学校和场馆举办滑冰、滑雪的培训。2015年, 黑龙江省开展了“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 但目前成果有限, 仅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兴安岭地区各学校开展的较好, 其他地市开展缓慢。

2.4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对冰雪体育运动进行规范、支持的相关体育法规、条例、政策等。当前, 黑龙江省地区冰雪体育的制度文化仍然较为欠缺。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当前黑龙江地域冰雪体育制度文化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广大地方政府来说, 由于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投资是一项“点多面广”、“投资大、见效慢”的项目, 其积极性不高。近年来, 为了推动全省冰雪体育运动的开展, 黑龙江省出台了《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 来对冰雪体育的发展进行规划。但是对于冰雪体育文化方面的发展规划仍然趋于空白。

3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因子整合优化策略

3.1 发挥冰雪体育物质文化的基础作用

物质文化是发展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前提, 要进一步夯实冰雪体育物质文化的发展基础。一要加强冰雪体育运动设施供给和布局。推进冰雪体育运动场馆 (滑雪场、滑冰场等) 建设, 共享共建国家级冰雪运动和训练基地, 将传统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点状结构空间布局, 转变为以哈尔滨为核心, 以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兴安岭等其他地区为节点, 以省交通干线为主线的带状结构空间布局。突出冰雪体育场馆建设的地域特色, 摒弃千篇一律与重复性建设。二要推进冰雪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加强冰雪体育旅游文化产品的供给, 结合世界高端冰雪旅游目的地的打造, 建设世界级滑雪运动、休闲度假项目综合体, 开发冰雕雪雕展、林海穿越探奇、林区生活体验、汽车拉力赛、马拉松等集度假休闲、观光体验、运动养生为一体的冰雪体育文化旅游项目, 构建完整的冰雪体育文化价值链。推进冰雪体育运动与民俗文化的捆绑集中发展, 塑造独具魅力的黑龙江冰雪体育民俗符号, 挖掘金源文化、契丹文化、俄罗斯文化, 及达斡尔、满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冰雪体育文化资源, 开发民俗冰雪体育文化项目。三要加快冰雪体育物质文化下游产业的开发。大力开发冰雪运动装备制造、器材研发、服装、餐饮、娱乐购物等产业, 增强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配套服务能力。

3.2 发挥冰雪体育精神文化的本体作用

要充分发挥冰雪体育精神文化的本体作用, 进一步丰富冰雪精神文化内涵。一要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音像出版物基础上, 进一步开发移动手机与互联网新媒体, 挖掘冰雪非物质文化。将传统“站在旅游的视角谋划旅游”转变为“站在文化的视角谋划旅游”, 推进冰雪节庆、博览、创意文化的做大做强, 在推出“来黑龙江过大年”、“闯关东”等文化品牌, 打造“冰雪文化”创意基地, 在与受众的互动中, 增强文化的影响力。二要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型演艺产品。通过举办艺术节、音乐会、微电影展等方式, 提升冰雪体育文化档次, 在艺术的带动下增强文化感染力。开发关东文化节、雪乡旅游节、泼雪节、雾凇节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 群众参与性强的演艺产品。

3.3 发挥冰雪体育行为文化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发展冰雪体育行为文化的引领作用, 促进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完善, 打造全国冰雪群众体育文化活动核心区。一要将全民参与作为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将冰雪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 吸引更多的普通群众投入到冰雪体育中去, 大力举办群众性、民间性、娱乐性冰雪体育赛事。将传统的滑冰、滑雪高端运动平民化, 大力开发雪地爬犁、冰帆、冰尜、雪地摩托、雪地足球、踏雪登山、徒步冰雪运动、冬泳、冬捕、冬钓等民间冰雪体育, 降低消费准入门槛, 将以往的“冰雪旅游季”拓展为“全民冰雪活动季”。扎实开展好“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 加强冰雪体育特色学校、训练基地建设, 提高冰雪体育的普及率, 加强专业冰雪体育人才培养, 创设“逐雪嬉冰”浓郁文化环境。二要全面提升冰雪竞技运动水平。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展提升冰雪文化知名度, 加快各类冰雪训练、比赛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速度滑冰、短道速滑等项目, 争取将黑龙江纳入北京冬奥会国家冰雪运动员训练培训基地范围。

3.4 发挥冰雪体育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

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对于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保障能力。第一要出台推进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地方政府要提高对冰雪体育文化发展重视程度, 不仅要将目光放在短期的旅游业收益上, 更要注重文化的长期影响力。争取出台推进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划、意见、实施方案等, 为冰雪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制度性支撑。加快《黑龙江冰雪产业分类标准》、《黑龙江冰雪产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等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 规范冰雪产业发展, 使黑龙江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先行先试”, 并力争成为全国推行的标准。第二要加大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立项、土地、规划、财政、税收、文化推广等政策性扶持力度。结合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使冰雪体育文化企业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4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运作模式

4.1 推进冰雪体育文化品牌进程

以品牌突破为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主线和战略制高点, 全面提升“冰雪之冠·黑龙江”的形象和知名度。树立全域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理念, 加强省域冰雪体育文化品牌营销的主动性, 构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相协同, 全域冰雪体育与重要节点打造相统一的冰雪体育文化发展体系, 打造以冰雪体育为标志的地标城市群。进一步创新市场营销与宣传方式, 加强全景式、全方位的冰雪体育文化营销, 构建专题营销、联盟营销与线上线下营销密切配合的冰雪体育文化营销格局, 以现有景区景点、节庆、赛事为依托, 深挖潜力, 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世界冰雪体育文化, 世界冬季冰雪体育文化体验目的地。

4.2 做好冰雪体育文化市场运作

在黑龙省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中, 要充分发挥市场化的力量, 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在冰雪体育场馆建设、景区打造、文化用口开发、宣传推广过程中, 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推进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参与到冰雪体育休闲、度假、文化综合体项目建设中。发挥民智、集中民资、民力, 引导黑龙江省各地利用广场、社区、农村空闲土地开展群众性冰雪体育文化项目, 提高文化项目运作效益和使用效率。引入冰雪体育的职业联赛体系, 健全和完善冰雪运动协会等群众性社团组织, 建设各类冰雪体育文化俱乐部, 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冰雪体育文化做大做强。

4.3 加强冰雪体育文化区域合作

黑龙江省的冰雪体育文化在发展中, 应采取合纵连横、区域合作模式, 进一步整合集群资源, 发挥区域文化的竞争力。积极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等邻近省市进行冰雪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合作, 共同构建冰雪体育场馆, 增强艺术创新和文化底蕴, 增强冰雪体育文化服务能力。利用黑龙江的边境、民俗、雪原、森林等资源优势, 探索与俄罗斯共同建设“跨境冰雪体育运动文化合作区”, 走国际化合作之路, 与俄罗斯合作共同进行冰雪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 共享、共建冰雪体育运动景区景点、运动场地、文化艺术团体, 开发冰雪健身、冰雪养生、冰雪演艺等项目, 达到“1+1>2”的效果, 将冰雪体育文化传播层面和营销范围拓展到全球。

总之,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体育大省, 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 发展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利用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黑龙江省经济振兴的重要抓手。因此, 构建完善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 黑龙江省只有进一步发挥冰雪体育物质文化的基础作用、发挥冰雪体育精神文化的本体作用、发挥冰雪体育行为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冰雪体育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 加快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因子整合优化;推进冰雪体育文化品牌进程、做好冰雪体育文化市场运作、加强冰雪体育文化区域合作, 才能够实现“冷资源”变“热产业”, 将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摘要: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体育大省, 发展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利用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黑龙江省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阐述了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现状, 分析了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体系各子系统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因子整合优化策略, 以及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运作模式。

关键词: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诚民.中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05) .

[2]连洋.冰雪文化对北方城市发展的作用[J].学术交流, 2015 (05) .

[3]周红梅.少数民族地区冰雪体育赛事申办与城市营销研究——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 2016 (7) .

黑龙江体育产业 第8篇

关键词:产业链,冰雪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产业,冰雪文化

体育产业 和文化产 业都是当 前备受瞩 目最具活 力的朝阳 产业[1],将冰雪体 育产业和 文化产业 相互融合,培育冰雪 体育文化产业 链, 成为增强我国冰雪 体育产业核心竞争 力的必要手段。近几年随着 相邻省份、地区相继 开展了冰雪体育文 化活动, 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独当 一面的格局逐步被 打破, 如何摆脱现有困境,完善新的产业模式 成为黑龙江目前 面临的一大问题。因 此, 从文化的角度 审视黑龙 江冰雪体 育资源 , 培育独具 龙江特色 的冰雪体育文化 产业链, 有效促进黑龙江冰 雪体育产业的持续、快 速发展。

1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内涵

产业链是由一个主导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共同组成的一个产业系统,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地位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也是变化的[2]。体育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在体育领域的反映[3]。本文体育文化产业链是指将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在体育主导 产业与相关 产业的动 态变化中反 映出来追 求二次产出,用赋予文化创造的实物形态使经济效益扩大化,包括创意、生产、再生产和交易四个主要环节。

黑龙江以 冰雪资源 为媒介创 造具有冰 雪符号的 特色体育 产业,同时以冰雪文化为灵魂发展龙江冰雪体育产业,将冰雪运动、冰雪景观、冰雪生活、冰雪艺术、等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融入冰雪相关的体育产品开发与冰雪体育竞赛、冰雪体育旅游、冰雪体育服务、冰雪节庆会展、冰雪培训等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

2 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培育现状分析

从产业链理论和文化产业理论,分析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培育优势、劣势和机遇,促进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条紧密结合,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服 务。

2 . 1 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培育优势分析

2.1.1 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环境

发展冰雪体育文化产业,自然资源是必要的保障,主要是对气候和地形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气温风力、雪期、积雪的深度及时间、海拔高度以及山体坡度等[4]。黑龙江省全省总面积的60%由森林和山川构成,18万平方公里山林面积以及47%的森林覆盖率,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由此,优势的地貌以及丰富的雪资源环境、适宜滑雪的山峰高度与坡度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基础条件。

2.1.2 丰富的冰雪体育赛事活动

黑龙江在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中把冰雪体育运动作为冰雪体育产业的主线的同时,把高水平冰雪体育竞赛以及冰雪体育表演作为城市的名片。黑龙江承办过第3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第10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和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大型赛事,以大型比赛为契机,全力打造冰雪体育文化品牌。承办赛事的同时加强我省冰雪项目运动队的建设,通过不同年龄阶段运动队的梯队组建,形成体系化、层次化和系列化的发展特色,冰雪体育竞技项目成绩的取得同样扩大了黑龙江冰雪体育的知名度。

2.1.3 多元化的冰雪节庆会展

“国际冰雪节、国际滑雪节、冰雪运动会、冰雪产品博览会”等引人关注的大型赛事或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方式宣传黑龙江的冰雪体育文化。2009年12月中旬,以“冰雪、健康、休闲”为主题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冬季)和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在哈尔滨联袂上演[5]。这些节庆会展的举办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成为黑龙江发展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主要环节,推动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发展。

2 . 2 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培育劣势分析

2.2.1 冰雪体育运动参与群体有限

全省投放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倡导“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与“冰雪体育长廊”活动,满足广大群众、学生日益增长的对冰雪体 育运动的物质需求 和精神需求。除冰雪 体育旅游群体、冰 雪运动爱好者和学生群体,冰雪体育运动未成为大众健身的普及项目,造成受众群体 个别化,限制了黑龙江 冰雪体育文 化产业链的培育 。

2.2.2 冰雪体育旅游开发失衡

黑龙江冬季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开发向城乡延伸不足,缺乏与少数民族冬季传统体育文化的结合,依托当地风土民情打造冬季特色冰雪体育文化旅游成为目前冰雪体育旅游开发的瓶颈。充分利用冰雪资源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开发生态化冰雪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打造可持续发展、高速度、高就业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 条。

2.2.3 冰雪体育教育培训匮乏

体育院校以及专业培训机构培养学生、学员除掌握冰雪项目运动技能和专业知识,对于冰雪产业经营与管理的内容涉及甚少,随着冰雪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冰雪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缺口凸显,省内开设冰雪体育产业专业的院校尚未形成规模。

2 . 3 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培育机遇分析

2.3.1 繁荣的区域冰雪体育经济

据统计,2007年黑龙江省国际滑雪节开幕仅1个月时间,省内各雪场所接待的游客人次就同比增长近30%,仅滑雪旅游收入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突破了40亿元[6]。同时区域冰雪体育经济的繁荣为冰雪体育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辅助生产活动以及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提供发展空间,促进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市场走向成熟。

2.3.2 特色的城市冰雪体育定位

黑龙江省找准城市特色规划定位,以冰雪体育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整合冰雪体育产业集群,为培育冰雪体育产业提供基础保障。在政策法规的扶植下积极拓展衍生产业链,尽可能扩大文化产业产出衍生产品,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寻找培育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有效途径。

3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培育对策

以黑龙江为例,冰雪体育文化产业不只是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完全可以转变成为实在的物质财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产业链条,因此,培育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能更好的促进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冰雪体育文化需求。

3 . 1 开发冰雪体育隐形文化拓展辅助链条

黑龙江冰雪体育隐形文化在无形文化的基础上需要传承民族风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文化素养,将黑龙江具有东北民族特色的文学代表作、艺术作品、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地区民族的意识形态以及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等映射在冰雪体育文化中。将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冬季体育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黑龙江独特的城市冰雪体育文化的根本。

3 . 2 促进冰雪体育文化社会化奠定基础链条

冰雪体育已成为人们融入自然进行锻炼、娱乐的运动方式,为冰雪体育文化的社会化进程提供基础条件。促进冰雪体育文化发展,通过大众媒体、互联网和各种社会宣传活动,使冰雪体育文化深入人心,逐步带动了冰雪节庆、冰雪婚俗、冰雪摄影、冰雪影视、冰雪文学、冰雪旅游等的发展,促进冰雪体育社会化,提供多元化的冰雪文化外延发展空间。

3 . 3 塑造生态化冰雪体育文化打造优势链条

黑龙江省的冰雪产业结构存在区域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一部分乡村地区,除构建冰雪体育产业链推动城乡经济联合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多种滑雪旅游产品和滑雪旅游特色纪念品。从而利用地方资源打造全方位的滑雪文化体验区域,形成观光、购物、保健、度假等多元化的复合型冰雪体育文化旅游链条。

3 . 4 树立龙江特色冰雪体育文化品牌培植关键链条

面临吉林、辽宁以及新疆等地也在逐步加强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的挑战,培植龙江特色冰雪体育文化品牌打造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关键链条推动我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结合黑龙江地域特色资源,吸收如鄂伦春的狩猎文化、赫哲族捕鱼文化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元素。依托冰雪的资源优势,以开发冰雪旅游产品中的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借以传播发展冰雪体育文化,选择具有影响力大的文化机构或个人进行品牌建设与推广。

4 结论

黑龙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分析 第9篇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内涵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 国际上至今尚未形成十分严格和统一的标准, 各国不同学者也都认同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具有多重含义。因此, 必须从动态发展的角度上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及范畴。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贾斯廷·奥康纳给文化产业定义为:主要以经营符号性商品的市场活动, 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来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文化产业, 如广播、电视、出版、唱片、建筑、设计、新媒体等, 而且包含传统艺术, 如视觉艺术、手工艺、剧院、博物馆、音乐厅和画廊等。斯科特 (A。J。Scott, 2000) 认为文化产业的产出是蕴含着想象的美学和符号内容的人工品。这些人工品是现代资本市场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娱乐、装饰、自我认定、社会展览等需求而生产的。这个概念意在强调符号价值、表现价值在文化产品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定义为:“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活动, 本质表现是无形的文化内容, 这些内容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其形式可是商品或服务。”并补充说明:“文化产业形成的一般条件是文化商品在商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再加工、储存、分销, 即规模庞大而且同时配合着经济考虑而非任何文化发展考虑的策略。”2004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定义文化产业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为主的外围层和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

产业集群的概念来源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书中他将“在某特定领域中, 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 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现象称之为“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此概念强调本区域内不仅企业间存在分工与协作关系, 而且各机构间, 包括政府、企业、同业公会、咨询机构等其他辅助组织之间也存在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不但包含经济上的利益关系, 而且包含信任、合作等其他社会性联系。

综合以上所介绍的文化产业和产业集群的概念, 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 (一般以传媒产业为核心) , 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 (包括研究机构)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同作用, 形成强劲的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因此, 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了文化产业链上全部的上下游企业, 即囊括了文化产业的五大部分———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及延伸主体。

二、黑龙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文化, 文化产业刚刚起步,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机构总数达到6.4万个, 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36.2%,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59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84%, 年均增长13%。总体来说,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仍然处于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 新闻出版业

黑龙江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对省内新闻出版业不断改革创新, 按照规模化经营要求,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产业融合, 把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 积极推进新闻出版行业集团的组建, 相继组建了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出版集团等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是以《黑龙江日报》为核心, 拥有十报两刊一网站的集团化大型报业媒体。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08年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组建黑龙江龙江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迈出了公司化运作的重要一步。2009年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转型, 积极探寻集团转型升级路径, 相继成立了生活报传媒集团和农村传媒集团。生活报传媒集团积极探索了8+1合作模式, 不仅强化了资源整合, 创新了传媒运营模式, 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地市报业的转型升级。农村传媒集团已经从一张报纸发展成为以《农村报》为龙头, 兼具一刊、一网、一手机报、一研究中心的现代农业传媒集团, 全面提升了涉农专业媒体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黑龙江出版集团是2008年由原黑龙江省出版总社整体转企改制而成立的大型出版文化产业集团。集团拥有成员单位120家, 其中包括图书出版社、报刊社各7家, 印刷、发行集团各1家, 还包括各级新华书店、进出口贸易和培训机构等成员单位百余家, 基本形成了以图书、报纸、期刊编辑出版, 印刷发行及相关物资供应为主, 出版外贸、科研相配套, 并逐步向网络等新媒体及其他文化服务领域拓展的、较完备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

(二) 文化旅游业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边疆, “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等为代表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都发源于此, 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全省自然资源丰富, 冰雪、森林、湿地、火山、黑土以及俄罗斯边境游等资源特色鲜明, 在全国独树一帜。

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 具有较强凝聚力、辐射力及牵动力的文化旅游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被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冰雪文化旅游已成为黑龙江省的“拳头产品”, 伊春市、佳木斯市、大兴安岭地区等地区冰雪资源相对丰富, 全省多种不同商业业态的经营群凸显。例如中国雪城旅游文化节、黑龙江省国际滑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佳木斯国际泼雪节等品牌, 就是以不同业态聚集在一起, 集文化、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商业业态的冰雪文化产业群。

(三) 动漫游戏业

动漫产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 但是因其较长的产业链以及显著的经济效益, 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动漫产业不仅指在电视及电影院播放的动画、漫画, 还包括其衍生至网络、游戏、手机彩信、广告、文具用品、儿童玩具、服装服饰等方面的相关产品。

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动漫游戏业的发展, 根据全省实际情况, 合理优化配置资源, 大力推进动漫产业基地建设, 如平房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大庆网络游戏研发基地、牡丹江动漫园区等。全省动漫游戏业初步形成了包括动漫原创及外包、人才培养、动漫公共技术开发平台, 后期制作、相关衍生产品的完整的产业链条, 以动画、漫画、网络游戏的开发及创作、衍生到玩具研发制造、影视、广告创意、出版、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为内容, 创作出了大量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文化产品。基地相继开发了具有龙江特色的动画精品, 如《帽儿山的鬼子兵》、《环保剑》、《探索地球村》、《雪娃》、《龙娃》、《大志有话说》等。

(四) 广播影视业

黑龙江省广播影视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以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经营收入达到33.48亿元, 比2005年增长了85%。黑龙江广播电视发挥系统优势, 不断整合完善全省优质广播电视资源, 媒体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初步建成社会公共文化体系格局。随着新媒体、新的宣传业态不断涌现, 手机广播、IVR语音互动、移动电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创办了全国首家高校广播, 创建了全国第二家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 实现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推动了广播电视网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全省实施精品战略、繁荣广播影视创作生产、广播影视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打造了“新闻夜航”、“行风热线”、“新华视点”、“本山快乐营”、“叶文有话要说”等在全省甚至全国都知名的名牌栏目。与本山传媒合拍的《乡村爱情Ⅲ》受到市场的热捧, 并且成为央视春节期间电视剧收视冠军。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 依然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仍然存在深层次矛盾和主要弊端, 主要表现为行政壁垒及行业地域限制, 阻碍了优势资源整合。二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相对单一, 主要依靠政府支持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融资渠道不畅限制了产业化发展规模。三是文化产业细分行业发展不均衡, 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缓慢, 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四是文化品牌的挖掘、扶持、培育和文化品牌的建设上相对滞后, 具有国际、国内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非常少。

三、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一)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

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和基础地位, 进一步文化体制改革是激发文化产业潜在活力的重要方式。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加快发展步伐, 以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为重点, 继续激发活力, 增强实力, 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依照管办分开的原则, 理清政府与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政府职能主要是依法管理, 而文化企事业单位真正变为市场独立法人,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改革文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及经营方式, 进一步完善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二) 依托高新技术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必然对精神文明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化产业要积极融入更多的科技成分, 以全新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文化产业要取得全面均衡发展, 需要经过系统的研究、科学的谋划、合理布局。大力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加快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及消费的数字化, 推进数字高清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高效运用, 改善了人们的视听享受。加快推进网络信息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数字网络平台建设和业务研发, 继续推进以有线数字电视平台为基础的数字多媒体综合平台的构建。增加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技术含量及附加值, 不断调整完善产业结构, 扩大产业规模, 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三) 推进重点文化产业聚集园区项目建设

产业集群意味着产业规模扩大, 实力增强, 是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必须走产业集群发展道路。按照“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的总要求, 扶持培育规模经济效益好、产业贡献率高、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区或者基地, 谋划建成一批资源深度开发、产业链条较长、具有品牌特色的大项目、好项目, 加快提升文化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推动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山水书城、北方展艺中心等十个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推进百湖艺术群落、新华08国际石油资讯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动漫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推动平房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二期、牡丹江动漫园区、大庆网络游戏研发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 加快培育龙江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黑龙江省必须加快品牌建设, 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大力扶持达斡尔族说唱文学《乌钦》及鲁日格勒舞、鄂伦春族说唱文学《摩苏昆》、赫哲族说唱文学《伊玛堪》、东北二人转以及东北民歌等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完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音乐剧《蝶》等一批重点文化品牌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必须实施名牌、名企战略, 组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培育一批拳头产品, 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高业.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J].理论学习, 2008 (4) .

[2]博赫, 肖红叶.文化产业研究30年:现状与特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3) .

[3]郑昭.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刍议[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5) .

黑龙江豆制品加工产业现状 第10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产业,现状

一、背景说明

黑龙江素有“大豆之乡”的美誉, 因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 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我国最重要的大豆商品基地。黑龙江省大豆产量约为675万吨, 占全国总产量 (1600万吨左右) 的2/5还要多, 其中, 商品豆400多万吨, 约占总产量的70%。大豆产业也曾是黑龙江省的一个优势产业。

随着我国大豆加工产业中心的转移和进口大豆的迅速增长。黑龙江大豆产业可谓危机四伏, 逐渐陷入了举步为坚的境地。尤其是2008年年底, 进口大豆价格低到了3000元/吨, 远远低于黑龙江地产大豆成本价格, 豆农叫苦不喋, 黑龙江以地产大豆为原料的压榨企业也因无利可图纷纷停产限产, 致使豆农及大豆企业遭受重创。

我们对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230家大豆加工企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括:企业类型、建厂时间与设备情况、产品类型、设计大豆加工能力、近三年销售收入情况、大豆制品国内市场覆盖情况等。

二、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现状

(一) 省内大豆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从企业建厂情况看, 1980年前建厂的大豆加工企业有7家, 1981~1990年期间建厂的大豆加工企业有20家, 1991-2000年期间建厂的大豆加工企业有64家, 2001年后建厂的大豆加工企业有77家。其中建于上世纪的企业所采用的设备比较落后, 产品单一, 卫生质量情况难以保证, 生产效率低下, 高成本低产出, 直接导致产品在市场上无竞争力可言。2001年以后建厂的规模型大豆加工企业所采用的设备较为先进, 产品丰富, 卫生质量等情况基本达标, 生产效率高, 大豆利用率高, 产品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在同类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 黑龙江省内大豆加工企业主要产品及生产规模情况

酱与酱油的传统豆制品企业遍及全省城乡各地, 此次共走访豆腐与豆制品、酱油与豆酱类传统豆制品加工厂115家, 黑龙江省内各县城乡镇大都有豆腐与豆制品、酱油与豆酱的加工厂, 但企业多为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 产品单一, 销售范围仅限当地自销, 加工能力很低, 知名品牌数量微乎其微。黑龙江省传统豆制品加工总量小, 年加工大豆能力仅为32万吨, 生产传统豆制品成品70万吨。

黑龙江省豆乳类大豆加工量在全国占的比重较大, 此次共抽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豆乳类加工厂11家。年总加工大豆能力24万吨, 产成品28万吨, 品种较多, 基本分布在大中城市和大豆主产区,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黑河加豆乳工企业最多。密山市龙维豆粉厂已加入维维集团, 年产速溶豆粉4万多吨。

黑龙江省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众多, 此次共走访具备一定规模的油脂企业59家, 年加工大豆600多万吨。被走访的59家企业中, 年设计加工能10万吨以下的企业有34家, 年设计加工能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15家。其中九三油脂集团, 年加工能力达到了450万吨 (含黑龙江省外的生产厂) , 2006年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356位;阳霖油脂集团, 年处理量约91万吨;此外, 金泉集团拥有同江、富锦两个日处理800吨大豆的生产线, 是除九三油脂、阳霖油脂集团外的国内较大的非转基因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油脂加工80%以上均为国产设备, 只有三江食品公司、哈工大植物蛋白公司等十几个加工企业引进了西德、美国、瑞士、日本的成套装备、单机关键设备及自动化单机设备。

黑龙江省大豆蛋白类加工企业较少, 此次共走访具有一定规模的大豆蛋白类企业8家。全省最大的哈高科大豆食品公司年产1.2万吨, 最小的年产几千吨, 基本上采用国产设备。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中有一批具有综合加工大豆产品的企业, 能生产多种大豆类加工产品, 提高了大豆的利用率。此次调研共走访了大豆综合性加工企业37家。

(三)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与近三年实际加工情况

本次走访大豆加工企业中, 设计加工能力10万吨/年以下的企业有105家, 设计加工能10-100万吨/年的企业有41家, 设计加工能力10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有9家。

通过与近三年实际加工能力相对照, 黑龙江的大豆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总体变化不大, 较平稳发展。中小规模大豆加工企业占主导地位, 规模小严重限制了利润的最大化。

(四)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销售情况

2009年, 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下的大豆加工企业87家, 销售收入100-1000万元的大豆加工企业32家, 销售收入1000-5000万元的大豆加工企业17家, 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10家;

2010年, 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下的大豆加工企业78家, 销售收入100-1000万元的大豆加工企业41家, 销售收入1000-5000万元的大豆加工企业21家, 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12家;

2011年, 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下的大豆加工企业78家, 销售收入100-1000万元的大豆加工企业39家, 销售收入1000-5000万元的大豆加工企业26家, 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14家。

通过数据显示, 我省的大多数大豆加工企业年销售额低于100万元, 形不成规模化、综合性大豆加工企业, 不能保证产品的推陈出新, 缺乏竞争力。

(五) 黑龙江省大豆产品的销售覆盖情况

此次销售覆盖情况涉及国内40个大中城市的160家大型超市, 对这160家大型超市所销售产自黑龙江的大豆产品进行了调查分析。完达山、飞鹤、北大荒等产品的销售覆盖率较高, 几乎覆盖了整个八大经济区。但在一些城市黑龙江省出产的大豆制品销售覆盖率几乎为零, 以海口市为例, 在海口的几个大型超市都没有发现大豆加工产品, 只是找到了一种有机大豆;南宁市各大超市均无任何黑龙江产大豆产品及相关制品, 南宁市梦之岛水晶城店优购超市的采购员介绍, 首先, 黑龙江产的大豆产品不主动进入广西市场, 其次, 广西本地有大豆产品生产基地, 本地有很多广西市民长期食用的牌子, 而黑龙江大豆产品与之相比是新牌子, 很多市民不认可, 而且广西本土居民以食用花生油、菜籽油为主, 大豆油产品较少, 大豆制品中也以南方产品为主。

通过被访企业自述销售范围看, 黑龙江的大豆加工制品多在东北三省销售, 很难进入关内市场, 除了口味, 习惯等原因, 还有自身产品的包装缺乏新意、宣传不到位, 致使固步自封, 企业被自己限制住了销售的范围。

此外, 我们还对哈尔滨市行政区域内的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大润发超市等大型超市销售的各类大豆产品进行比对, 发现黑龙江本土的大豆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低于60%, 豆粉、豆干、腐乳类豆制品尤为突出。作为国内大豆的主产区, 重要的大豆加工区域, 省外的豆制品尤其是一些非大豆主产区生产的大豆产品大举入侵黑龙江省豆制品市场, 说明我省的大豆加工产业一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问题。首先, 省外的一些大豆产品, 与我省生产的产品风味不同, 具有优势。其次, 省外产品注重包装自己, 从包装上看, 我省生产的豆粉类产品包装简易, 而且多家企业采用类似的简易包装;省外的产品在进驻黑龙江市场时, 从广告入手, 抢占市场, 而且包装精美, 利于消费者信赖。最后, 省外大豆类产品多与全国连锁超市签订“一站式采购”合同, 这样只要超市开到哪里, 那个地方的超市就必须销售此类产品, 厂家节省了大量的开拓超市的费用。

三、产业状况分析

(一) 大豆加工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此次调研走访的230家企业中, 生产豆腐与豆制品的企业有60家、生产豆酱、酱油等产品的企业有55家、生产油脂的企业有59家、生产豆乳粉的企业有11家、大豆蛋白企业8家、大豆综合型加工企业 (同时生产两种以上大豆类产品的企业) 37家。

就加工能力估算, 230家企业大豆总的加工能力约为410万吨/年, 其中59家生产油脂的企业大豆总加工能力约为289万吨/年, 60家生产豆腐与豆制品的企业大豆总加工能力约为32万吨/年, 55家生产豆酱、酱油等产品的企业大豆总加工能力约为30万吨/年, 11家生产豆乳粉的企业大豆总加工能力约为59万吨/年, 生产油脂的59家企业的大豆总加工能力约占230家企业总大豆加工能力的70.48%。这种严重倾斜的产业结构, 势必造成油脂加工业一旦受到冲击, 整个大豆产业就有全面倾覆趋势。

中国进口大豆主要是用于油脂加工业, 这是因为美国、巴西、阿根廷生产的大豆基本都是油料豆, 其含油量高 (平均约比黑龙江大豆高1到2个百分点) 、品质均衡, 大规模生产效益高。再加上较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国特殊的补贴政策和跨国粮商的控制, 成为我国大豆压榨业的主导是必然, 国产大豆自然失去了竞争优势。

(二) 大豆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

在此次调研走访的230家企业中, 除油脂加工的企业、大豆蛋白加工企业和大豆综合型加工企业外。将大豆直接加工成食品的企业——生产豆腐与豆制品、生产豆酱与酱油及生产豆乳粉的企业规模都偏小, 年加工大豆超过1000吨的企业屈指可数, 而1000吨只是一个中型偏大的油脂企业一天的加工量。

(三) 市场拓展意识和能力弱

从调查的情况看, 除个别的大豆油脂生产企业外, 其余的大豆食品加工企业, 不仅起初规模小, 而且规模扩展极其缓慢, 甚至相当一部份企业从建成到现在其规模几乎没有扩展。其主要原因主要是企业市场拓展意识和能力弱。产品主要是地产地消, 没有意识和能力走出县区, 更没有意识和能力走出省, 我省的大豆食品能在省市场见到的寥寥无几。相反在省会哈尔滨的各大超市却有相当量的省外大豆食品。市场的局限必然限制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黑龙江的大豆产业是一流的原料, 二流的产品, 三流的意识, 不入流的产业。

参考文献

[1]于升云.对我国大豆产业市场经济运作实证的分析[J].大豆通报.2006, 5 (84) :35-37

[2]常清, 王军.从大豆产业剧变看国际农产品产业重新分工[J].社会科学战线, 2007 (6) :61-68

[3]蒋建平, 王靖“.双蛋白”开发战略与国民膳食结构最佳选择[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6, 11 (82) :52-54

[4]李志强.调整战略思路重振我国大豆产业[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9) :4-6

[5]李里特.2006豆制品行业发展的春天[J].苏南科技开发, 2006 (4) :42-43

[6]尹宗伦, 王靖, 涂顺明, 王京“.双蛋白工程”与中华民族的强盛——以“双蛋白工程”振兴计划实现温总理的“梦”[J].中国食品学报, 2007 (2) :1-5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大豆;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粮食补贴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6-0087-02

黄豆又叫青仁乌豆、大豆、泥豆等,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大豆最常用来制作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作禽畜饲料。根据我国大豆气候区划,除了热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和年降水量在250 mm以下且无灌溉条件的地区外,其他地区一般均有大豆种植。中国大豆的集中产区在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江汉平原。黑龙江省是东北主要大豆产区,但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自2008年以来不断减少,大豆产量也直线下降,对我国大豆产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不断下降,国内玉米价格不断上涨,导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也不断下降。多方机构实地民调显示,2014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198万hm2,较2013年下降22万hm2(约10%),大豆总产量330万t左右。如何保护国产大豆特别是黑龙江省大豆的产量,调动广大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是摆在农业专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目前,黑龙江地区大豆收购行情持续清淡,各地区收购价大同小异,其中,商品粮收购价为4.00~4.36元/kg,油厂大豆挂牌收购价3.80~4.40元/kg,村屯收购价4.00~4.20元/kg。按照市场机构产区调研数据来看,大豆种植每公顷投入总成本8 000元,产量1.9 t,按照4 600元/t销售,理论上每公顷收益仅有740多元;而玉米每公顷投入总成本1万元,产量10.0 t,按照每吨潮粮1 400元销售,理论上每公顷收益4 000多元。由于收益方面的原因,导致近几年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降。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来刺激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归根结底在于大豆的效益偏低。如何提高广大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是农业有关部门应首要考虑的问题。

2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出路分析

2.1 黑龙江大豆的优势

近年来关于非转基因和转基因食品的争论较多,这对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黑龙江省大豆都是非转基因食品。要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了解非转基因大豆对人体的好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非转基因大豆的市场价格即使比进口转基因大豆贵一些,人们也会相对来选购非转基因大豆,这将会刺激企业生产非转基因大豆食品。

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主要是直接食用或用于食品、保健品加工,这种大豆在国际上一般称作食用大豆,深受国外高端食品加工企业的欢迎。近几年,中国大豆蛋白出口形势很好,在国际食品及大豆制品市场已经占到50%的市场份额,充分证明了国产大豆的国际竞争优势。

2.2 转基因大豆的优势

1) 由于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转基因大豆的单产大大高于非转基因大豆,且全球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地区基本采取农场制,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植使得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成本相比国内大幅降低。

2) 从大豆品质来看,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若不考虑其他因素,采用转基因大豆榨油经济性较好,因此,国内压榨用大豆绝大多数是进口转基因大豆。

3) 转基因大豆的物流运输较为便捷。我国现有的大豆压榨产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对于大型压榨企业来说,通过船运方式来补充库存是最理想的方式,而国内东北腹地的大豆即使是通过铁路运至几个出海港口,成本也很高,运输能力有限,运输经济性较差。

2.3 粮食补贴政策的弊端

目前,国家实行的粮食补贴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致真正种粮农户的积极性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种粮农民不能完全享受到政策实惠。国家种粮的补贴是直接打到土地所有者手中,有些土地所有者把土地出租给种粮大户,这种情况无形中增加了种粮的成本。

2) 财政补贴效率较低。国外经验表明,支持流通环节的价格补贴政策,其补贴效率相对较低。

3) 粮食流通不畅。我国传统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在促进粮食大幅增产的同时,也带来粮食的大量积压,使得顺畅流通和顺价销售陷入困境,迫使国家只能降价销售或不断调低保护价水平,最终导致农民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此外,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实施时间与粮食收获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的存在会造成粮食品质的下降,直接影响粮食定级和销售价格。

4) 国有粮食企业缺乏改革压力和动力。从种植效益上看,单纯的大豆种植收益仍落后于玉米的收益。对于直补政策后国储托市收购的概念市场认为已经走到末路。

3 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多采用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和新型栽植技术,研发新型“重迎茬”药物,提高大豆单产,进而提高种植户的收益。

2) 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提高大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灾年也尽量保证农户的收益。

3) 国家粮储收购部门要保证大豆收购价格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避免大起大落,以保护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4) 国家种粮补贴逐渐表现在收购价格上,使补贴的收益直接落入种粮者的手中。只有种植大豆的收益与种植其他作物的收益差不多,或者差距不是很明显,黑龙江省大豆的生产才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洁琼.国产大豆的另一种出路[J].中国农村科技,2014(3):20-22.

[2] 张蕊.中国大豆产业出路在哪里[J].饲料广角,2007(16):22-25.

[3] 周新安.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1):4-8.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ybean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Qingzhu1, ZHANG Caixia2

(1.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Harbin 150081, China; 2.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Forestry Design and Research,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yield of soybean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China; it caused unfavorable effects on soybean industry. In the article, aiming at the status of soybean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which is one of main soybean producing area, it raised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creasing soybean yield and improving farmers’ benefits in Heilongjiang,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ybean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Key words: soybea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dustry; development; grain subsidy

发展黑龙江现代交通产业的保障措施 第12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提升发展理念是交通产业转型的前提。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发展全局,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站在“四个审视”的高度看待交通发展, 深化对交通服务本质的认识, 明确“三个服务”是交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增强交通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交通产业转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历史任务, 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特点, 通过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 大力推进转型工作, 实现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 发挥政府在发展现代交通产业中的积极作用

十七大报告指出, 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要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同时提出要“规范行政行为, 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交通行政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 要加快转变行业管理职能,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交通产业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需要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职能,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价值理念。应按照以人为本、亲民便民的现代行政理念, 改革和完善政府交通部门行政方式与工作方法。提高行政效率, 简化办事程序, 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促进交通行政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三、调整投资结构, 大力引导和推动发展现代交通产业

主动适应和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坚持从交通实际出发,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突出“四个重点”, 保证国家规划的公路水路重点项目、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和科技创新项目的重点投入, 实行“两个倾斜”, 坚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公益性强的项目倾斜, 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持续投入。

按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求, 建立支持公共服务和公益性领域稳定的政府财政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政策, 加大对有效提升行业服务能力项目的持续投入, 培育和提高交通发展的软实力。强化对资金、资产安全与使用效益的监管, 不断提高交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四、完善体制机制, 为发展现代交通产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加强机构整合力度, 探索试行职能有效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交通行业要按照适应国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 深化交通体制机制改革, 科学界定政府交通部门职责, 消除制约交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改革和完善适应交通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要积极支持地市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综合交通体系发展,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交通执法体制改革, 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依法行政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推进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干线公路养护机制、农村公路管理体制、航道管理及养护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有效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 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监督和执法力度, 充分发挥社会和公众的作用, 形成公众监督、行业自律、政府稽查的市场监督体系。

五、强化科技创新, 发挥科技对发展现代交通产业的引领作用

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既可以提升改造交通传统产业, 还可以引领催生新的运输服务业态。黑龙江省交通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 大力推进交通科技创新,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提升交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为交通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 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交通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其次, 加强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交通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再次, 大力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原始创新, 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注重行业标准规范的制订与修订;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标准, 加快标准规范的更新。

六、加强人才培养, 为发展现代交通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 加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选用机制, 用机制选人, 用制度管人;勇于创新, 逐步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的干部考察体系,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提升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要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 提高交通干部职工素质, 树立远大理想, 在全行业积极开展“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主题活动, 切实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健全交通诚信体系, 加强行风建设, 培养宣传先进典型, 拓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实现创建文明行业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3.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7号.

上一篇:血脂检测应注意的事项下一篇:《不止一双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