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法改革

2024-08-28

初中物理教法改革(精选8篇)

初中物理教法改革 第1篇

一、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剖析

初中物理新课程目标, 使学生对自然界保持好奇, 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乐于参与科技活动, 在实践中利用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

二、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材的基本分析

(一 ) 为学生的 物理学习 构筑起点 。新课程物理提供了大量物理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实验, 作为所有学生从事物理学习的出发点, 目的是使学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 通过实验探索与交流等活动, 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 ) 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从学生实际出发, 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 并提供众多结合实际而富有物理意义的问题, 展开物理探究。其中一些概念是在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 还有一部分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三 ) 为学生提 供探索、交 流的时间 与空间。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 提供大量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帮助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 梳理所学知识, 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四 ) 展现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采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模式展开,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 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目标解析

每一个学生能对教材中的所有实验熟练操作, 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 能运用多种途径解答; 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解答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初中物理基本教学方法

(一 ) 认真学习 教学大纲 , 领会本科目在教学 中的具体要求。 新教材不同于过去的要求, 因为新教材灵活性提高了, 难度降低了, 实践性更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 既不能拔高要求, 又不能降低难度。

(二 ) 注重教材体 系 , 加强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仅注重传授文化知识, 更注重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 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 凡是做不好的一律重做, 直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 写好实验体会, 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 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 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三 ) 讲求教学的多样 性与灵活性 , 努力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墨守成规, 应该时时更新教学方法。要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 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 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 使得受教育学生的学习观念更新, 学习的内容科学, 学习的方法优秀。

(四 ) 严格要求 学生 , 扎实功底。 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 也会学习、爱学习, 但终究自制力不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 课后有复习, 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 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 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己的终生乐趣。

(五 ) 加强教师的业务进 修 , 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之余 , 要认真学习初中物理课程, 扩大学识范围, 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 丰富教学经验, 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 吸取他人教学之长, 力争多听课, 上好教学观摩课。

(六 ) 充分利用 教材中的德 育因素 , 加强对学生的 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 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科学、爱祖国。

(七 ) 积极参加科 组的教研活 动 , 取人之长 , 补己之短 。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 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 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 自由度较大, 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 并做评课, 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 改进教学策略, 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2.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 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3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反思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 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只要认真进行教学反思, 善于总结, 就一定会有收获。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必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 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 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 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教法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法改革 第2篇

在高中物理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要为学习者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下面谈谈我是如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物理教法改革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学习

整个高中物理课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

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二、完善认知结构,注意训练反馈

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高中物理课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记忆周期的最有效方式为即时记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刚刚学习新知识的较短时间内对知识有个印象,利于学生掌握新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随堂记忆的运用。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轻松。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做得更好。每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不使问题积压成堆,变换讲解的方式。

三、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设计课堂

在高中物理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为这一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1.自主探究

每上一节课,教师事先拟发自学提纲,提供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观看演示、动手做实验、展开讨论等。教师巡视指导,启发质疑,收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这一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视听知觉进行感知,定向地摄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

2.重点讲解

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重点讲解,澄清模糊观念,解答疑难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特别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精讲,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易错易混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一阶段是在知觉选择的基础上领会和理解教材。领会是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规律,在领会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新知,并把新知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理解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在理解的过程中,将个别事物、个别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的原理;或者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或个别现象。理解领会是知识获得的重要环节。

3.整理吸收

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接着,创造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本节所学知识。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为了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4.练习巩固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要经过练习作业才能巩固,它是检查学习结果,提高、充实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巩固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练习形式去强化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教法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典型课;教法研究;趣;疑;思;探;悟

中学物理教学最重要的东西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物理模型的建设的探索。下面就以《变压器》为例说明中学物理教学这个最重要的东西。

变压器的教学中,往往重视变压规律的教学,而忽视“理想变压器”模型的建立过程,在教学之后学生往往会留下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变压器就只用电磁感应的原理,能否用其它的方法来实现呢?为什么变压器输入输出相等,为什么电压与匝数成正比。要解决好三个主要任务:

(1)用什么原理和方法来实现对变压器的改变。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各种机器设备对电压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需要几百上千伏,有的只需要几伏,而发电机输出的电压,电网输出的电压却比较单一,如何使单一电压去满足各种设备对高低不同电压的要求呢?学生提出用变压器来实现,老师就趁机提出,可以用什么原理来改变电压,并要求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设计一些能够改变电压的电路功装置。

(2)怎样提高传输电能的能力。在初步解决了理论上的问题以后,教师提出理论上的分析与实际的情况是否一致,需要实验的检验,并让学生分组使用几个线圈做实验。

(3)本节课的特点是:设计了多处让学生思考、观察、实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初步方案的分析与选择,对比中发现铁心中的硅钢片状问题,让学生开始怀疑与思考然后进行实验探索,探究中发现空心线圈的低能问题,联系实际中发现了输电的效率问题。体现了探究的过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悟出一些道理,这样的教学就实现了多元目标的教学,注重与实际的联系,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创造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以一定的知识为载体,以学习为活动形式,学会“疑、思、探、悟”,为将来的“创造”奠定精神、思维、方法、技能、知识诸多方面的基础。

一、趣

“趣”——永远是人们追求的心态,趣味盎然。

以趣导学——永远是最高明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

以趣养学——应当是最美妙的青少年的生活图景。

教师工作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使物理课堂变的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呢?对于初及物理课程的中学生来说,不防以以下两方面尝试:

(1)努力做出“新”、“奇”“一反常态”的实验。好奇是人的天性,新奇能引起人的注意,经常接触某一方面新奇的事物或现象能引起人对它产生兴趣。例如小力胜大力、小试管在大试管中能自由的上行、覆杯水流不出、纸盒烧开水、闪电实验等,这类实验最好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它比教师演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挂图、插图等光声信息的丰富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要务加保护,要倾听学生的观点,这是趣的基本前提“趣味——兴趣——小成功——志向、劳力——大成功”在此过程中乐此不疲,孜孜不倦的探索外面的世界.百折不回打造自我,并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则是我们做老师第一位的信念和基本功.

二、疑

疑——是创新的前凑。

疑——不是迷信的权威。

不甘心于现状,不满足于书本。对以有的学说,以有的事实敢于怀疑,才会有新问题,新思维的产生。有新思维、新思路才有创新和发展,社会才有进步。目前中学的教育还不太重视怀疑精神及科学批判精神的培养,以至学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至今还没有许多问题感到很有价值,举例如下:问题1:凹面镜不应是球面,而应是抛物面,只有抛物面才能将平行光反射到一点。问题2:从水面上斜看水中的硬币,书本中的正文的插图“物和像”不在同一竖直线上,而是在小实验中利用水杯和刻度尺测量水的折射率“物和像”恰是在同一条竖直线上,究竟谁是谁非?

三、思

培养思维品质是中学物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我们评价一节物理课的标准之一是这节课有没有将学生置于积极有效的思维之中。脱离了这个标准,课上得再热闹也算不上是好课。物理思维就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物理事物(包括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及物理事实间联系的能动反映。

我们要认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相互作用的本质、规律、特征,就必须在头脑中对观察过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进行反复加工、合理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就是物理思维的过程。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一般有: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科学推理(归纳、演绎、类比)、等效替代、理想实验等。传统的中学物理思维培养具体表现在:

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

重解决问题,轻提出问题;

重习题训练,轻实验养成;

重完备性、深刻性、系统性,轻批判性、独创性、跳跃性。

分析其原因主要与两大因素有关,其一是长期以来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学生被动式地听。另一个因素是片面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物理教学兑变成习题教学和机械的重复训练。物理创造思维不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传统的抽象思维过程,而是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直觉、灵感、联想、顿悟)交叉作用、互补渗透的。把物理教学兑变成习题教学固然对于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有作用的,但对于创造思维的培养还是不够的。

四、探

“探”指探索精神、探究行动,广义上是指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善于探究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假说”的意识,在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很薄弱。而假说是物理学探索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和因果关系的必经途径和必然方式。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要等到构成定律的材料纯粹起来,那么,这就是在此之前要把运用思维的研究停下来,而定律也就永远不会出现。”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有必要突出这一点。对研究对象提出“假说”和进行“实证”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期待在课改中得到改变

五、悟

悟——是指融会贯通,整合顿悟。

悟——是一种学习方式。

在物理学上也就是建立知识网络,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相成物理概念,以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悟,对于中学物理可以分几个层次。①局部的,某一知识内概念的融合。因为概念是逐一建立的,需要整理打通。例如,学了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些力的共性是什么?他们都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无论何种力都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物体是成队出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成对出现的,且等大而反向。这些力的区别是什么?②局部与局部间的,例如把力与动量结合起来考虑,深刻理解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是引起物体的动量的变化,动能对于空间的变化(剃度)就是力。

悟,不是纯局部的考虑,它往往是在大的背景下从相对较高的层次通盘考虑,物理上往往采用大量的表象差异很大的事物,从中找出共性的本质的东西建立概念,例如力。这种抽象,归纳,概括就是物理研究的重要的方法,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是学物理的人的一种的敏感和品质。例如势能,不管种类统统是与某种机制力相关,凡是这种力做正功必是势能减少,做负功必是势能增加。怎样欣赏物理的美?必须“悟”脱离了物理理论的整体而孤立的看某个符号,概念,公式是无所谓美的。

六、结束语

我们将中学物理教学特别是典型课的教学的分析与研究与大学相比,使我明白大学物理课的教学是注重理论而中学物理教学的“趣、疑、思、探、悟”是不分阶段、彼此不独立,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五个字的内涵与课程的改革是相互通融的。

参考文献:

[1]JournalofPhysicsTeaching.

[2]中学物理.第三期

初中物理教法改革 第4篇

现行教材呈现以下明显特点:

1.生动活泼, 图文并茂。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以图代文, 寓教于乐。

2.教材一般是按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进行, 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中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同时课本增设“信息窗”供学生自行阅读, 以便开阔学生视野,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此外, 课外“实践活动”的增设,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丰富感性认识, 以便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 使知识的掌握富于实际意义。

3.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灵活, 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本系, 且注重与其他学科整合。现行教材的编排一般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 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节零散多变, 与原教材相比较删除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 且给教师留下很大的教学空间。

4.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科学探究的教学形式, 并提倡多种教学形式并存,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5.教材难度明显降低。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 只要求“知其然”, 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减少, 并且难度降低。

6.循序渐进地安排探究活动, 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经历与体验。

教材的改革必然导致教法的改革。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 符合应试教育的要求,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讨论———探究———创造———评估”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

1. 讨论:

将每一节课都看作由一系列小问题组成。每一小问题提出之后, 均由二个或四个同学讨论, 然后再收回总结。从而在整个教学中形成讨论———总结———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 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会聚的思维过程。这是探究与创造的必要条件与氛围。

2. 探究:

将一节课中的一个或几问题按照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 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这是一节课中起“脊柱”作用的内容。

3. 创造:

指用本书的方法和知识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在一节课的知识和方法探究结束之后, 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进行创造, 从而使知识和方法活化。

4. 评估:

从内容上, 可以评估探究活动的各各环节。包括:课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从角度上, 可以讨论各各探究环节的其他想法和做法、特点 (包括优点和缺点) , 写出探究活动的整体性总结、报告, 讨论探究感想、体会。

可见, “讨论、探究、创造、评估”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的四个方面, 是指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同时做到四种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教学、创造教学、评估反思教学。在一节物理课中, 如果能同时做好这四种教学, 就可以说是一节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好课。

二、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1. 运用每章的整体结构及其阅读指导, 逐渐放手, 引导学生自学, 形成一种自主式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2. 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 在实验器材不足时, 可配合一定的学具, 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

3. 不一定按教材的体系章节进行教学, 可根据情况、需要自由组合、取舍。

4. 每节探究教学的课, 内容不宜太大, 从而为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

5. 不一定按教材的探究内容、程序进行探究教学, 完全

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挖掘探究的内容, 灵活运用并发展探究的思维程序。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 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教育界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九年级)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试论初中数学教法改革 第5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营造氛围 问题 情境 张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02

一、引言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探究型数学课不仅强调学生探究,而且突出强调“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使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主体去发现真理。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问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情境,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或作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刨设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激起求知欲望;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并让它们首尾相接,恰好连成一个圈,然后在花盆周围几寸远的地方撒了它们最爱吃的松针,但是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的习性,它们就这样一圈圈行走,最后疲劳饥饿而死。假如毛毛蟲里能有一只与众不同,它们就能够马上改变命运,告别死亡。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毛毛虫式的人”,那就必须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化,个性的魅力就在于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以及生命力的呈现,自由意识的树立。学生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引发个性化生活感应,触动个性化思维过程,产生个性化心灵震憾,溅起个性化联想启迪。特别是在新课堂中,学生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让老师异常惊讶却又不得不佩服他的独特思维能力。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时候,给出一个方程让学生赋予情境,学生的说法又是各种各样,有的参照经常看到的应用题背景,有的联系生活实际,有的拿班里的同学做主人公,有的甚至把它放进了象蜡笔小新、机器猫、奥特曼这样的动漫背景中。在课堂上,经常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其它的方法。”“老师,我的方法比他的简单。”此时,总是尽量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人的个性、独立性、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对探究活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缺少独到的见解,依赖性很强,不去突破常规障碍,只知道做一个“跟随者”,就不可能成为创造力很强的人!教育要经历过程,要改变过去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方式,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将知识、技能、情感、内化为生命中的财富。

(三)创设应用探究式问题,以更好地教学

应用探究型问题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问题的背景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常见的问题背景有通讯收费、按揭贷款、存款利息、打折销售、工资待遇、运输费用、工程造价、旅游价格、行程问题等。问题的设计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获取生活智慧。

设计实例:

问题背景:今年四月份,李大叔收获洋葱3O吨,黄瓜13吨。现计划租用甲、乙两种货车共10辆将这两种蔬菜全部运往外地销售,已知一辆甲种货车可装洋葱4吨和黄瓜1吨,一辆乙种货车可装洋葱和黄瓜各2吨。

探究1:李大叔安排甲、乙两种货车时有几种方案?请你帮助设计出来。

探究2:若甲种货车每辆要付运费2000元,乙种货车每辆付运费1300元,请你帮助李大叔算一算应选哪种方案,才能使运费最少?最少运费是多少?这是一个运输问题,背景是李大叔销售收获的洋葱和黄瓜,需要租车。问题的探究点:一是设计租车方案;二是探究运费最省的方案。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而且也提高了问题本身的价值。

(四)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教育行业。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教简单方程时,很多学生可能会存在很大的疑惑。此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原有的加减乘除通过进行数字的移动而加入未知数,让学生认识其实方程是为了方便求解答案的一种形式而已,并不新鲜的知识。这样不但有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还通过多媒体的视频,让学生产生想参与教学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总结

面对社会的新需求,我国教育部新教学课标,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及学生都需要做出努力教师改变其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并学会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辅助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学生则要学会自主学习,不仅要将课堂知识消化,而且还要了解有关知识的更深层,以达到充分掌握知识、提高自身学习成绩的目标。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初中数学教学才能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我国教育事业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浅谈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02).

初中化学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 第6篇

一、努力改进教法,开拓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传播知识、发展思维与培养能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为使这个过程做到科学、优化,课堂教学应采用“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1.“读”,是各个环节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每章节我都列出阅读提纲,教会学生围绕提纲阅读课本内容,思考疑难,找出答案,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做”,是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感知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是发展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学生兴趣广泛并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实验组织教学,让学生有更多实验的机会。

3.“议”,是读与做这两个环节的深化,也是师生交往的阶段,旨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

4.“讲”,是知识实验阶段,也是知识点梳理、交代规律的环节。

学生在读、做、议的基础上对教材已有所感知,如果能得到教师点拨,将会实现新的飞跃。

5.“练”,是知识实验阶段,也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练,首先要加强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做到“读做议”中有练。其次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汇报,教师编选基本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有计划地布置给学生练习。这样既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又有利于对尖子生的培养。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能力

初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法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学习化学的“钥匙”。

1. 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多提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用眼看,动脑想,动口议。

2. 指导学生会记忆,减轻学生负担。

学化学要强调必要的记忆,学生初学化学时,对元素符号、化合价、分子式、化学方程等化学用语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3. 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其次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两者应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内容丰富充实、教师指导得当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展开智慧的翅膀,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鼓励、启示,诱发兴趣和灵感,产生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1)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2)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4)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

其次,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最后,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四、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牺牲了终生时间,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教师应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然后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处于创新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优化环境,活跃气氛,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再次,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的联系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路子。

最后,培养学生搞创新的群体意识。个人奋斗,势单力薄,智慧有限,火光一点;集体创造,力大无比,智慧无穷,火焰冲天。教师应教育学生不计名利,团结协作,共同创新,为将来集体搞科研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五、注重生产生活,学会应用化学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可问学生:“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提什么?使用时发生什么反应?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

其次,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化学的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自然界和化学实验等,并通过应用服务于社会。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教育不能远离生活,学校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现实世界的屏障。化学课程与生活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和认识化学,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同时,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试论初中数学教法和学法的改革 第7篇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就我国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很多教师还未改变其教学理念, 对于新的教学目标认识还不够准确, 仍采用“题海战术”以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1], 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丝毫不关心。另外, 未改善教学方法及教育模式, 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 未因材施教, 采用“本本主义”“照本宣科”, 使课堂气氛沉闷, 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2]。除此之外, 对于学生也设有正确的认识, 一味看成绩而定。 (2) 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可能由于没兴趣或是基础差而放弃学习数学。而有些学生仍执行“题海战术”, 过度依赖教师, 未培养自身的学习习惯及个性的学习方法, 导致思维固定、缺乏创新, 最终影响自身的学习成绩。

二、初中数学教法的改革

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所存在的问题, 为达到新的教学目标, 教师就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并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3]。

1. 改变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主体性

依据现代教学理念及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 基于这个想法,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就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重在让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 让学生多思考, 挖掘学生的潜能。而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比如, 在讲某新课程时, 可先抛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 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提出, 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自然会加强。

2. 改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往大多数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固定,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5]。因此, 教师必须改善教学方法, 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课前的游戏或是相关活动等,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 在学习平方差时, 可通过生活当中买菜或是买水果的小事件向学生提问, 如一公斤苹果6.8元, 王小姐买了7.2公斤, 那么需要付多少钱呢?在售货员还在进行计算时, 王小姐已报出准确答案48.96元。问学生王小姐是使用哪种方法在短时间内算出价格的。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 同时也会进行自主思考。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教育行业。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 在教简单方程时, 很多学生因初次学习方程可能会存在很大的疑惑。此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由原有的加减乘除通过进行数字的移动而加入未知数, 让学生明白其实方程是为了方便求解答案的一种形式而已, 并不是多么新鲜的知识。这样不但可有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而且通过多媒体的视频, 让学生产生想参与教学的心理, 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初中数学学法的改革

面对新的教学目标, 不仅教师需要作出努力, 学生也要改变其学法, 提高其自身的自学能力,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以将自身的数学成绩提高。

1. 端正态度, 重视教材

从小学到初中, 由于学习环境发生变化, 很多学生还不适应, 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害怕学习初中数学, 此时学生就应端正态度、调整心态, 相信努力终究会有成果, 即使数学基础差也不要气馁, 要学会踏实、认真。其次要重视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尤其是针对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 其必须先要掌握教材内容才可能去深入了解更多知识。因此, 学生要学会预习, 通过预习看到自己不懂的地方, 在听课时也就会有明确的目标这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提高自学能力, 形成自我教学

自学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必备能力, 也是终身教育的客观需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而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也是有限的, 学生若想深入了解更多知识, 就必须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自学能力。而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比如, 在每节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或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独特的解题方式。

3. 加强复习, 巩固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少不了复习,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同时也是加深知识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后, 学生通过回忆课堂知识, 不仅能加深重点和难点的印象, 而且还可以了解到自己的知识盲点, 带着盲点再去看书或进行练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完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学习之后, 学生可在课后回忆其推理过程、概念、定理及逆定理等, 从而加深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

面对社会的新需求, 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新教学课标, 为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及学生都需要做出努力。教师要改变其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 并学会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辅助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学生则要学会自主学习, 不仅要将课堂知识消化, 而且还要了解有关知识的更深层面, 以达到充分掌握知识、提高自身学习成绩的目标。通过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初中数学教学才能实现新的教学目标, 我国教育事业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探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新“教”法[J].数理化学习, 2010 (09) .

[2]黄艳莉.研究性学习对教法和学法影响的再认识[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04) .

[3]于天兰.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上, 2011 (02) .

[4]王进.浅谈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 (02) .

谈初中数学教法与学法的同步改革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法 改革

教法与学法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在重教的同时,必须更重视学。要从学生学习效果来评判教的优劣,决定教法的取舍,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中学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创新意识同教育形式的发展要求还不适应,教学的重心还停留在只研究教材和教法上,忽视了研究学生和指导方法,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将教法和学法同时进行改革。

一、创设悬念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若对所授的内容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

1、在课程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听课的目的。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硬纸板做成一些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任务就是来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还没有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的补圆,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这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因此,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取得显著的教法效果。

2、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可以用演示法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然后接着问:“能否证明你们得到的结论呢?并且证明方法至少两种”同学们都很惊讶,并且由此产生疑问,议论纷纷,而且进行证明,经过大家积极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几种证法。通过这样的悬念设置,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

二、强化问题意识,刺激创新思维的形式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播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创新知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就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想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新型思维的环境。教师在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在教学课上,师生融为一体,共同建设一个长期稳定、具有民主和谐的气氛、求实创新精神、勤奋高效特色的“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研究新教材解决新问题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3、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创新始于问题,故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数学中我常用:①激疑,来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和注意力。②引疑,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发现。③质疑,让学生看书,回想,仔细去观察,思维存疑,鼓励学生敢于发问。④解疑,让学生相互努力解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

三、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学训并重。

哈佛大学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教学理念:“教师教的具体知识不久就会被忘却,但是经过训练后能力的提高是抹不掉的,学校应有这样的水平训练。”因此,精于施教,强化训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选材要精。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选取适应初中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训练,达到优化教材的目的。对教材未涉及到新知识、新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并讲透讲好。

2、提问要精。提问是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要适当地处理好提问的对象,难度和时机,要针对某些重难点和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使其获得不同程度的启示和受益。

3、作業要精。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具有典型性的习题。

上一篇:燃油燃气锅炉下一篇:电力调度运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