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

2024-08-27

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精选12篇)

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 第1篇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童话故事接触比较多,通常对童话故事、小动物很感兴趣,若是将教材中生硬古板的数学问题设计成小故事或是小童话,用童话故事中的主角或小动物作为问题的主人翁,使学生仿佛进入到美妙的童话世界,就能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讲《准备课》( 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 时,讲到“比多少”时有一个问题是“还可以比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提前准备了一张海报,上面印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做游戏的图案。我把海报展示给学生们看并问道:

“同学们,你们认识海报上的人吗?”

“认识———”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了。

“他们都是谁?”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

“那你们都听说过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吗?”

“听说过———”同学们显得更兴奋了。

“我们看看这张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正在做游戏,对不对? 谁能告诉老师,白雪公主和小矮人,谁更高? 谁更矮?”

许多学生抢着举手,有几个甚至手都来不及举,就大声喊了出来: “白雪公主高,小矮人矮! ”

“对了! ”我因势利导说,“其实可以比较的不只是多少和大小,还可以是长短、高矮,对不对?”

同学们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比较,他们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游戏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除了童话故事,小学生的另一大爱好就是做游戏。将问题情境设计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参与其中,获得游戏的乐趣,同时还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并寻求解决疑问的知识、方法和途径,实现主动学习。这就是教学常常提倡的“寓教于乐”。

例如,我在讲授“认识钟表”( 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 时,许多学生觉得我讲的知识枯燥、难懂。即使我拿着一架模拟的时钟不断调拨时间,让学生辨认这是几点,学生们还是不领我的情,有的在开小差,有的东张西望,回答问题也不积极。见此状况,我马上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然后规定游戏规则如下: 其中一个小组上台用自己的两个手臂来当时钟指针显示时刻,另一组的同学依次回答时钟显示的时间点( 一个负责说,一个负责写) ,读或写正确各加一分,读或写错误各减一分,第一组为第二组调时间,第二组为第三组调时间,第三组为第四组调时间,第四组为第一组调时间,我做裁判。得分最高的小组有奖励,最低小组则要接受小惩罚。同学们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进入全神戒备状态。经过一轮紧张的游戏,学生们不仅将这节课的知识都很好地掌握了,甚至超额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会读写整时半时,更由于负责调拨时钟的同学为了难住其他组的同学,迫使同学们学会了读写其它的时刻。

三、悬念法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欲望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利用这一点,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制造一点“悬念”,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为教师,我们就要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尽可能多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在讲《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年级上册第8单元) 时,在认识了11 - 20这十个数字之后,我们要讲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加法。这节课所讲的知识比较难,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说: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大家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数手指。”有个学生答道。

“对了。今天我们要学20以内的加法,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计算?”

“数小棒。”有个学生脱口而出。

“加上脚趾。”又有个学生答道。同学们都笑了。

“嗯,这些都是好办法。但是老师还有更好的办法。你们想知道吗?”我一脸神秘地说道。

“想———”全班同时答道。于是在学生们的期待中,我很顺利地把这堂课的内容讲完了。

四、生活化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将问题情境生活化,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在讲《6 - 10的认识和加法减法》( 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 时,由于这是一个难点和重点,为了不使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和枯燥,在开始上课之前,我先跟同学们“寒暄”了一下。

“同学们今天都吃早餐了吗?”我问。

“吃了———”同学们回答得很齐。

“张三同学,能告诉大家你今天早上吃的是什么吗?”我点了一个同学问道。

“面包、牛奶和鸡蛋。”张三不假思索地答道。

“很好。假如一个面包3块钱,老师给你10块钱,请问你应该给老师找回几块钱呢?”

张三想了一会儿,没找到答案。于是我又问全班,

“有同学知道答案的吗?”

“老师,是7块。”有预习过的同学回答道。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答案对吗?”

全班都沉默了。于是我微笑这示意这两位同学坐下,说道: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内容,看看到底是不是应该找回7块。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以后我们就可以帮妈妈买早餐了,大家说,好不好?”

“好———”在一片响应声中,我们很愉快地开始了这次教学旅程。

五、结语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自律性比较差,同时理解能力也较为有限,许多教师都把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创设问题情境则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本文所列举的四种方法是最常用的几种。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富有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摘要: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提出故事法、游戏法、悬念法、实验法和生活化五种问题情境创设方法,旨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创设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第2篇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第3篇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活动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情境,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活动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创设活动与日常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情境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的情境活动: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日常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如:我在“课堂超市”课中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 第4篇

一、小学数学的情境创设要注重生活化和真实性

要注意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 在构建数学情境创设时, 要强调其中的真实性, 因为只有真实性才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可以不断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必须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有主人翁意识。这种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可以启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在创设数学情境时, 要注重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这对有可能实现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其中, 小学数学情境的多样化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 并且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表达出他们的知识, 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二、在创设小学数学的情境模式时, 不能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脱离

在小学教学中, 创设情境模式, 是为了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目的, 帮助小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学习内容。整个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习目标和内容, 达到最终预想的教学目的;要帮助学生们突破难点和重点, 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比如, 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堂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和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 又表示结果, 这才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为了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这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 老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模式, 通过情境模式让学生们发现其中的规律, 从而解决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情景构建的效果。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模式的基本原则

在创设小学数学情境模式时, 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 经过仔细观察, 不难发现, 情境是一种由刺激性的数据和材料构成, 从事教学活动的环境, 它是整个教学行为的条件。可是, 情境创设必须遵循两个方面的要求: (1) 数学中的情境创设要能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变成价值取向; (2) 情境创设要和学生的问题意识之间产生某种内在联系。换句话说, 就是要把情境创设看成是学生发现问和解决问题的“源泉”。将学生的问题意识看成是信息形成认知冲突的一种反应。其中的“问题意识”是指当学生面对一些问题时所产生的怀疑、困惑以及忧虑等各种心理状态。因为这种“问题意识”反映出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所以, 作为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平台, 数学的情境创设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较好的学习氛围, 而且还要提供出一个原创, 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2) 真正的培训和自觉地学习、反思、实践。众所周知, 新课程要求先培训后上岗, 虽然各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也参加过新课程培训, 但这些培训大部分是形式上的培训, 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真正的培训。只有真正培训, 才能促进教师的发展。特别是县级数学培训, 校本数学培训更要有实效性, 要让每个数学老师彻底改变思想, 真正行动起来, 真正受益, 真正发展。同时每个小学数学教师也要主动地学习、体会、实践、反思新课程理念和自己的数学教学行为, 特别是要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认真的阅读思考, 深刻的领会, 尤其是自己所任教的数学教材。要经常参加一些名师的听评课活动, 经常听一些专家的讲座, 经常反思自己每节课的教学情境, 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要有发自内心的观念——必须终身学习。只有真正的培训和自觉地学习、反思、实践才能提高农村数学教师自身的魅力, 创设数学课堂情境才能游刃有余。

(3) 寻找有数学价值的情境素材。有情境的素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但有数学价值的情境素材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 去思考, 去加工, 要把这些素材处理成有数学味, 有挑战性的情境, 要能激起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原型, 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这些有数学价值的情境素材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在数学教材的图文中, 在数学课堂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 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有敏锐的数学眼光去捕捉, 需要我们走到学生身边去, 和他们平等的对话, 和他们一起学习, 一起玩,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需要我们把教材上的图文进行生活化、故事化、游戏化、动手操作化处理, 需要我们处处留心皆情境。

(4) 坚持“七原则”确保创设的课堂情境有数学价值。通过我多年对教材及教学的实践和对小课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要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必须坚持七个原则。目标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 思考性原则, 挑战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就是说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要求教师对自己创设的情境, 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趣味性原则就是说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要求教师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 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生活性原则就是说创设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思考性原则就是说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 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 要激起学生的主动数学思考;挑战性原则就是说创设的情境要有挑战性;发展性原则就是说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要有新意、有现代气息;灵活性原则就是说创设情境不只是提出数学问题, 还要根据课堂的即时生成灵活的创设。

四、结语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以及方式, 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老师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需要来创设各种情境, 并对其进行优化和创新, 就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童桂凤.试论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价值追求[J].考试周刊, 2011, (31)

[2]朱苏龙.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教学研究 (理论版) , 2011, (11)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第5篇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我校承担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方案的设计、论证、重新调整后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目前本研究已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现将实验情况及质量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数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

4、其它形式:问题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虚拟情境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探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学习其他学校和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经验,供本课题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课堂教学、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

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经验。

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班级教学状况、典型课例、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形成《论文集》、《优秀课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三)研究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探索、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5、生活性原则——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地区的地方特征,做到把数学的兴趣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

创设体验问题情境,;理解数学现象;

引导参与情境体验,发现数学规律;

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需要一些包括音像、图片等在内的直观教学媒体外,还要通过游戏、表演、评比、竞赛等形式形成一套问题情境教学的系列方案。

3构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本实验逐步形成一套集体备课,分组讨论,课前重准备,课后重后记,教后感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具体做法

(一)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7月)

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调研,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的动员和启动工作;召开课题实验启动大会;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课题档案。、实验研究操作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阶段性总结;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二)、具体做法: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3、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4、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及模式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共总结出以下情境创设类型:巧设疑问、走进生活、设计游戏、巧用故事、利用数学实验、老问题延伸、利用联想、利用化归思想等类型。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提出了“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大成绩。在课题研究期间共有30余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76-01

新课改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经过深入思考与理解,最后,总结出原来无论是照相机支架还是窗户的挂钩,都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他们之所以能稳定不动,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理解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运用有效问题营造教学情境

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第一,通过比较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二,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设想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呢?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第三,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第四,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他的逆命题“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第五、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文中提供的这些策略只供参考,更多的方法和策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希望这些策略能拓展一下思路。

三、通过故事情境营造教学情境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我在执教“零”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是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零”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零”表示。

四、通过活动化营造教学情境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搭积木,使其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 第7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二、情境创设的意义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而创设的某个具体场景,或一种氛围。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学生快速引入到知识学习和探究中,并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仅限于字面,而创设教学情境,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能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具体运用,而且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四个层面入手分析。

1.创设生活情境

广阔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把数学教学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和事物。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运用生活中的资源或素材,模拟或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并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将教室布置成超市的一角———学习用品区,把学生的练习本、文具盒、铅笔、尺子、小刀当做商品,并对每类商品标注价钱,之后让不同的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活动。在熟悉的场景中,学生不仅知道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复习了加减法,同时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2.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困惑,并以认知冲突和困惑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3.创设操作情境

所谓操作,就是手、眼和脑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操作实践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操作情境,能够通过学生的手、眼、脑协作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学生认知。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几分之一”,教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纸片,让学生将手中的纸片对折、再对折,平均折成若干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这个分子“1”,而折成的多少份,就是分母。如此一来,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所折成的份数不同,那么分数则不同。比如,正方形折2下,可以平均分为4份,那么每份都是1/4;长方形对折1下,可以平均分为2份,那么每份是1/2;圆形折3下,可以平均分为6份,那么每份就是1/6。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每份都涂上颜色,使之更为形象直观。如此,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认一认,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分数的理解能够更加透彻。

4.创设活动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说,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兴趣来设计并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游戏活动,以此为主线,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促进认知发展。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地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组织了竞赛活动,全班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出30道题进行抢答,答对加1分,答错扣1分,最后累积哪个小组得分高则获胜。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同时,经过竞赛活动,小组凝聚力也得以提高。

四、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内在需求,将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通过活跃的情境创设得以传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每一个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境,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结合运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激情,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意义,很多教师都会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中,笔者将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几个层面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活动情境

参考文献

[1]吴爱武,何永刚.数学课堂中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06).

[2]施文光,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情境——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01).

[3]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 第8篇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单凭满腔热情是难以实现的。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要想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就必须在课堂上创设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效使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在教学过程中, 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引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而成功的教学就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营造生活情境, 形成交际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 确立学习目标, 在学生参与讨论热烈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把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传送到学生的大脑。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和熟悉的人, 营造轻松的情境, 制造一种真诚、可接受、理解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得以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展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 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知识。只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有极大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表现出超乎想象的毅力与智慧。

二、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兴趣是永恒的, 只有兴趣才能吸引学生对你课堂的渴望, 所以在有限的40分钟里, 要争取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整体再现高效课堂的精彩和绚丽。

在课堂上, 教师要精神饱满, 抑扬顿挫, 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冲动, 进而转化为强劲的学习动力。事实证明, 情感因素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小学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情感, 对唤起学生参与的激情影响深远。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际, 创设真实的情景, 帮助学生将教材、范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激发他们共同参与的热情, 让他们觉得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情感,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欣赏, 也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自然愉快的情境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进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 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的情感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绝不能只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 更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其次, 教师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要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人曾说过: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开心, 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感到拘束, 那么, 你的教育就已经是失败的了。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对于教材的感受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认知和思想识联系在一起, 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积极创新, 创设有效语言情境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 因此我们的情景不能过多重复, 而是要借助多媒体, 再现情境, 有时候教师动一下脑子, 换一个小花样, 就能把知识内容形象化, 展现出新的风采, 再次吸引学生, 课堂上, 要运用多媒体的展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知识。教师创设一个情境, 引导学生自由联想,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和理解来尽情展现。

教学时, 学生往往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 多媒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兴趣和求知欲, 并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取得成效, 这样的教学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方法,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多媒体教学能使声音和和形象结合、视觉和听觉结合, 语言和情境结合, 提供了生动而逼真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的情境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也为小学教学达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展示了一条有效途径。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真情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 被深深感染。另一方面, 教师要在备课上认真、下功夫, 要严格依托文本, 准确渲染情感和情境, 有效地引领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深入地学习, 让老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巧妙融合在一起, 水乳交融, 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培养。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上“好课”, 是每位教师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好课需要激情, 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炼。我们能在教育的视野和激情里, 在自然而丰满的机智里, 在余韵无穷的反思中铸就一种教育风格, 我们也就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生态的教学之链。

参考文献

[1]卢志文.关于高效课堂的对话及其理想课堂的100个问答.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 译林出版社, 2013年9月第181-199页.

[2]郑杰斌.关于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及灵活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师上好课的秘诀,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第29-46页, 第134-190页.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教学实践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呈现作为知识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 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以情境激发兴趣, 以兴趣促进学习,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促进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2,3]。基于什么样的原则, 开展怎样的内容设计, 本文以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书本内容为基础, 创设了一系列围绕教学内容的情境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 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情境创设的原则

1.情境创设要重视学生已有经验。问题源于生活, 围绕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情境创设会使学生更有体会感,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容易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参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情境创设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不能超越学生能力和经验范围, 选题材料及设问要难度适宜, 让学生容易从解决情境创设的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进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热爱程度。

2.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内容。情境创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好的情境创设内容是巧妙的将本学期的一节或多节课内容穿插在情境里,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曾在讲座中说过:“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 不能为教学服务, 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4]斯苗儿老师的话受到小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也代表了老师们对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内容原则的认同。

3.情境创设要重视学生思考与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而采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的思考和实践, 只有通过手脑相结合, 不断地思考实践, 实践后再思考, 往复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思维。因而情境创设在进行问题设计和对学生的要求上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与实践,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和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的多种可能性, 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数学思维和实践的训练。

4.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小学生无论是心理, 还是生理都还未成熟, 处于发展阶段, 而且本身的生活经验有限, 因而对直观、具体、有趣、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5,6], 因此在情境创设时, 要尊重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设计情境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能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愿意积极参与的热情, 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不仅让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 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情境创设教学实践

基于新课标要求和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围绕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包括方位、周长、面积等知识内容的学习, 结合低段小学生普遍的“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个性心理特点, 创设了以“我是小小设计师, 我的小屋我设计”为主题的一系列同一环境不同情境问题。以下是一些所创设的主要情境问题。

1.自制家的平面图:要求与家长一起, 标明自己家的方位, 并且测量出自己卧室的长和宽。 (取整厘米数)

2.如果要在卧室四周做一个灯带, 你需要购买多长的灯带?

3.针对自己的房间 (学生已经测量出长和宽) , 假设要求铺一种边长30cm的地砖, 需要多少块? (要求二种方法解答)

情境问题3是针对人教版第72页的主题图为背景, 给孩子提供了实际想象的空间。

4.拓展练习:现在有两种地砖, 如表1, 要求预算最省, 应该选择哪种地砖?

5.假设要在卧室的墙面上粉刷你所喜欢颜色的油漆, 那么要刷多大面积的油漆呢?

6.用边长是80cm的地砖铺房间, 工人铺一块地砖的时间是5分钟, 他一共铺了一个小时才完工, 那么这个房间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情境5、6的创设是以课本第77页的练习中第7题和第8题为背景的。尤其是对于洒水车洒水的模型, 学生

不是很清楚,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相似情境的创设加深对模型的理解。

7.设计自己的卧室, 从表2清单中选出自己喜欢的材料, 进行设计, 你能完成后面的清单预算吗?

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材料, 设计自己的卧室, 并且完成预算清单。

三、教学实践效果

通过第1个情境问题教学实践发现, 班级学生听到自己画自己家的平面图, 立马就来了兴致, 都积极主动地准备回家测量。第二天上交的作业都完成良好, 他们根据自己家的分布, 画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房间平面图。通过这个情境问题,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 体会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还学会了估测。另外, 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学生之间可以共享测量的过程, 促进学习方法的交流。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体验和发现知识的产生过程, 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第2、3个情境问题教学实践发现, 将“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求面积”等数学模型设置到“我的小屋”这个具体的生活情境里, 学生立刻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相关性, 能快速掌握周长、面积的计算, 促进教学有效性。通过第4个情境问题创设, 给了孩子实际想象的空间, 他可以根据自己卧室的特点去具体地画图铺砖, 加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且在课本与实际生活中搭建了一个桥梁, 让学生很自然的去接受, 满足不同认知需求, 适应学生个别化的学习。另一方面,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面积意义的理解, 通过计算, 更加掌握了“铺砖问题”的二种算法的算理。通过第5个情境创设, 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房间粉刷, 更能体会到窗户和门的面积是要去掉的, 从而将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数学模型置入到问题中, 学生就能较快地学会和接受相关计算算理。通过第6、7个开放性情境创设,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空间想象, 随心所欲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卧室风格, 教师可以把每一位学生的设计展现给其他同学看, 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能做到个别化教育, 使存在差异的每位孩子个性得到发展, 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新力。

基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 进行了同一环境不同情境问题创设与教学实践, 实践结果表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教师智慧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 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有效引导学生从直观认知到抽象过渡, 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可以良好地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且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国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学周刊, 2014, (4) :136.

[2]于玉芳.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与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 :46-47.

[3]戴艳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2, (15) :49-50.

[4]李玉龙, 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2) :14-16.

[5]陈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数学教学的阶段性[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4) :56-60.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第10篇

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情境。 因为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让他们积极地去参与、去体验, 进而促使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古人言: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愉快地获取知识。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采取有效的方法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引发出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如, 在教学“ 年、月、日”时, 一上课, 笔者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老奶奶今年刚过完她的16 个生日, 你知道她今年有多大吗? 全班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 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只过16 个生日的原因时, 笔者出示课题:年、月、日, 并告诉学生:今天学完这部分知识后, 你就会明白了。 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了起来,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 成了主动探索者, 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趣味情境, 开启学生的乐学大门

兴趣是力求认识和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如, 在教学“ 九加几”一节内容时, 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结合学习内容, 笔者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金苹果, 准备奖励给表现好的小朋友。 比一比, 哪位小朋友表现最好? 出示:金苹果图。 ( 上面一行9个, 下面一行5 个) 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然后根据数学问题探索“ 九加几”的解决方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奖励, 把奖品呈现出来作为学习材料。 创设这样的比赛情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鼓舞学生, 促使其进入了新知探索的最佳状态, 使他们的思维置于新知的前沿, 情绪处于兴奋的状态, 这时小学生去探究其中的过程就水到渠成了,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三、创设故事情境,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 因此, 把教材中的画面所反映的问题编成有趣味的小故事, 再借助多媒体课件,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 在教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一天, 猴妈妈和猴宝宝来到一片桃园, 看到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 猴妈妈摘了两个桃子, 问猴宝宝:“ 把这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 每人分几个桃子? ”“ 一个。 ”猴宝宝不假思索地回答。 猴妈妈拿起其中的一个桃子问:“ 把这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 每人分多少呢? ”“ 这…… ”猴宝宝摸着自己的头, 回答不上来。 看到猴宝宝答不上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这样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设实践情境,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 在教学“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 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 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如, 修补摇晃的椅子, 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 三角形稳定性”, 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 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 这样教学, 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应用事例, 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浅谈创设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第11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让课本知识更紧密地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情境的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环境对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当人在情绪高涨的时候,更容易去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通过营造一种积极有效的课堂情境,将学生们的情绪调节到最理想的模式,促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活跃状态中,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有趣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如此,对于学生想象力的丰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老师在进行知识的讲解时,通过不断向学生提问的形式,促使学生一直参与到课堂环节中,并且在所讲解的内容中添加一些神秘的元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们可以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在经过对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之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3、有利于老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数学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对数学老师专业水平程度来说,是有很高要求的。老师们在进行情境课堂的设计时,结合每一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条理的设计,这就加强了老师们在数学教学中的严谨性,促使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在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水平知识,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为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而努力,同时为教师们彼此之间智慧的展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二、小学数学情境课堂创设实施的方法和措施

1、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趣味性故事情境课堂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殊时期决定了常规性质的讲述型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注意力的特殊性质创建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趣味性故事教学情境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编制各种充满童趣符合学生心智发育特点的小故事,从而改变以往数学教学枯燥无味的状态,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教学工作更好的完成其目标和任务。

2、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实用性游戏情境课堂

我国传统式教学模式多使用讲述性教学和强化性习题练习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学生在长期的灌输性教学模式下也逐渐趋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此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丧失,学习习惯不良,也缺乏足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因此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各类有利学生智力发展的实用性小游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充分调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进行在游戏当中进行数学的学习,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对较为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更为正确的方式实施数学学习,推进数学教学的展开。

3、创编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第12篇

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关于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 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例如:在教学“找次品”这节课时, 我创设了生活情境.师:“老师知道有一位女同学名字叫玲玲, 她去超市买东西遇到了困难, 想让同学帮助她, 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她?” (多媒体课件出示) 玲玲到超市买了3瓶一模一样的口香糖, 准备送给好朋友明明和芳芳.她打开一瓶吃了2片, 放到袋子里, 哎呀, 吃过的一瓶找不到了?怎么办?以此把学生带入到故事情节中去, 产生帮助玲玲的愿望.

通过学生身边生活的实例,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上课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 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 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 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 材料和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课件演示电风扇扇叶转动形成圆.师问:这些圆能不能用滚动法、绕绳法来测量呢?看来用测量的方法求圆的周长有一定的局限性.下面我们来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返回马和狗赛跑图, 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边长) 那么你猜猜看, 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2.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四倍, 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是不是也存在着的一定的倍数关系呢?请你估一估圆的周长可能是它直径的几倍?

3.这个倍数到底是多少呢?想不想把它找出来?这个问题请大家自己去发现.

4.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 并计算周长除它直径的商, 同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这样的情境立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想要知道的愿望, 在此基础上, 开始进行兴趣盎然的探究.也就是说, 让学生通过探索圆的周长和什么量有关系等一系列活动, 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 使学生掌握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

三、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 选择教学内容编成问题,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通过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我在教“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有余数的除法”时, 针对余数出错误的问题, 用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同学讲了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 猪八戒来到花果山玩, 恰好悟空不在家, 八戒就带30只小猴去桃园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 他对小猴子们说:“你们一共30人, 每人得3个, 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吧!”八戒怕小猴不相信, 还列了一个算式:

没过多久, 悟空回来, 知道这件事, 斥责八戒不老实, 欺骗小猴子, 吓得八戒只好求饶, 磕头不止, 一下子把小猴子们弄得莫明其妙.故事讲完了, 我接着说:“八戒为什么能欺骗小猴子, 悟空指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有余数的除法.

对小学生来说, 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 从情境中引出问题尤为重要.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 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四、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 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 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 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如在教学“年月日”平、闰年的判断时, 老师说:“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可以看二月份天数.现在老师不看二月份天数就用手中的年历卡片, 考考我吧!”学生们当然不信:“难道老师会变魔术?”有的学生举手了:“老师, 1993年……”语音未落, 我已随口答到“平年!”“猜对了!”学生惊奇了, 四五个人都没有“考倒”对答如流的老师.惊叹之余, 大家奇怪起来:“老师怎么有这么大本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里的秘密?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有本事?看谁先能发现这个秘密?”同学们在这种心境下开始学习.

1.请看1996~2007年的2月份日历, 看看哪些年份2月有29天, 这些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哪些年份2月有28天, 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观察这些表格中的这些年份, 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2.看来闰年和神秘的4有点关系, 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谁知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计算.

1999年:1999÷4=499……3平年

1996年:1996÷4=499闰年

2005年:2005÷4=501……1平年

2002年:2002÷4=500……2平年

通过观察这组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一起来算算, 1800是4的倍数吗?1800÷4=450

同学们猜一猜1800年的二月份应该是几天?

师:1800是4的倍数, 但1800年的2月却是28天, 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听听数学小博士的介绍吧.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从整理好的相关表格中寻找规律, 探索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再通过知识的链接,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年、闰年的形成, 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五、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 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 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 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 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 能激活认知, 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应用”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 然后把一个钢球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 要学生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学生兴趣很高, 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 有学生试探说:“能不能告诉我们球的体积公式?知道了公式, 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 不就可以求出钢球的体积了吗?”听到这话, 我马上补充说:“如果不告诉你们球的体积公式, 能求这个钢球的体积吗?”学生一时被这问题难住了———不知道球的体积公式, 怎么求钢球的体积呢?过了一会儿, 有学生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求出球的体积, 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 再求出水和钢球的体积和, 然后用得到的和减去水的体积.还有的学生提出:我有更简便的方法, 只要把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体积求出来, 球的体积就求出来了.这时, 我问学生:“那水面上升的体积怎么求呢?”经过思考, 有学生认为, 可以先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 再从玻璃容器内部量出长和宽后计算体积.正当学生为此感到高兴时, 我又问:“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测呢?”有学生马上回答道:“先记录好原先玻璃容器里水面的高度, 再测一下钢球放入后水面的高度, 然后把这两个高度减一减即可.”

通过上述教学, 教师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证明, 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为孩子营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需要创设全面、自主的学习过程和适当的教学情境, 引导孩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学习过程, 争取让孩子人人参与教学, 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激励, 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钱守旺, 郑裕育.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四) ——恰当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J].云南教育 (基础教育版) , 2005 (4) .

上一篇:服务适配下一篇:有线电视硬盘播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