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税源管理范文

2024-06-13

加强税源管理范文(精选12篇)

加强税源管理 第1篇

一、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非正常户增多导致税款流失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一些纳税人经营不善, 大多数纳税人在终止营业后能够依法清缴欠税后办理注销登记, 但也有少数纳税人在被税务机关列为非正常户后找不到法人或其他代表人, 既不申报, 也不申请办理注销手续, 导致部分税款流失, 给税收征管带来很多困难, 而税务部门在这方面却又显得无能为力。

(二) 对税源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重点税源的掌握与管理, 通常分析比较肤浅, 说明不了深层问题, 没有给予重点税源足够的支持, 导致税源流失。再者, 从重点税源企业的特点来看, 由于企业规模大, 分支机构多, 核算头绪多, 纳税环节多, 如果监管不力, 极易发生偷税与逃税行为。实际工作中存在重点税源的监控, 只是表面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税款实现和缴纳情况,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控管。

(三) 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不高, 管理手段落后

就目前来说, 尽管在微机化管理方面做了巨大努力, 前进了一大步, 几乎人手一机。但税务人员由于忙于应付各种上面布置的检查, 没有精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不能将计算机做为管理税源的有力工具, 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二、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 提高对税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经济税源和税收制度既定的情况下, 税收管理水平决定税收收入规模。必须在思想上真正重视税源管理工作, 并长抓不懈。切实克服消极应付状态。遵循科学管理的理念, 就是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用科学的思考分析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 用科学的手段方式解决问题, 不断探索和掌握税收管理的客观规律。纠正税源管理仅仅只是税务管理员的职责的错误认识。切实改变把强化税源管理工作局限于税务管理员的状态。

(二) 切实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

税收管理员制度与过去专管员制度不同, 不是要回到“管户制”, 而是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 加强对纳税户信息综合分析, 强化监控。税收管理员将税源管理职责落实到户, 负责所管辖税源户的日常管理职能, 包括日常检查、信息采集、资料核实、纳税服务等, 负责核实企业税务登记信息、纳税申报信息等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时变化情况等活信息。管理员负责所管纳税人的信息采集、资料收集, 并整理、立卷, 对税源实行后台监控。对可能出现的有问题户, 发现当期不一定非要转非正常, 切实实地考察并可查询其银行帐号, 是否确已废弃, 以便找出那些钻政策空子的企业。

(三)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 就要解决征收人员不了解税源情况、管理人员不了解征收情况的现象, 改变税款征收管理变成事后监督的情况, 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程度。实现征收、管理、评税、稽查信息的全方位共享, 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的问题, 通过纳税评估、日常检查、调查等方式加以解决, 切实做好税源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

(四) 加强纳税申报管理, 发挥办税人员的审核计税作用

办税人员在受理申报时要仔细审核申报数据的逻辑性, 比对申报数据的一致性, 初步判断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要认真审核纳税申报资料和数据填写的完整性, 及时录入计算机系统, 为纳税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五) 开展纳税评估

明确纳税评估的工作职责和评估过程的规范管理, 定期公布评估结果, 对评估结果进行评价考核。定期开展评估业务培训, 交流评估经验, 增强评估人员的责任心, 提高评估人员能力。以强化税收征收管理、提高申报准确率为目标, 以行业评估为抓手, 以提高纳税评估质量为主线, 立足规范性, 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以评促管, 以评促收, 使纳税评估工作取得成效。

(六) 完善对重点企业的税收管理

重点税源企业都是当地税务机关重点关注的对象。其缴纳的税收占当地税收收入的比重特别大, 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申报纳税情况对当地收入影响较大, 税收征管难度大, 纳税意识和维权意识相对较强。重点税源企业的财务制度都较为健全, 一般都配备专人负责涉税事项, 并把纳税信用作为企业信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对其自身合法、正当涉税权益的保护意识也较强。结合以上特点, 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应强化重点税源监控, 对重点税源信息进行采集、统计、分析, 并定期和计统部门沟通。积极开展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评估。根据重点税源户的财务报表等资料, 按月对其收入、利润、纳税额等数据作以对比分析, 动态掌握税源的实际信息, 一旦发现异常, 快速反应并采取应对措施, 在第一时间将掌握到的详情分析并及时反馈到上级决策部门, 增加应对工作的主动性。

(七) 将“减负增效”工作落到实处

上级单位布置工作时应实事求是, 充分考虑基层局在各时期的工作量和承受力。将“减负增效”工作要落到实处, 有效缓解基层工作压力, 在平稳、有序中推动税收工作健康发展。机关相关部门应运用统筹兼顾原则,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总结等。让基层同志真正有劲使到刀刃上, 真正把户管好。现在工作量本来就大, 管户多, 如果让一些应付工作占用时间, 势必影响管户精力, 不利于进一步搞好税源管理工作。只要工作协调顺了, 没有烦躁情绪了, 管理人员才能静下心来,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运用CATIS系统, 进一步提高应用水平。

(八)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税源管理 夯实征管基础 第2篇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为了进一步夯实征管基础,紧紧围绕“规范管理”这一主题,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解决征管工作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实现深化税源管理工作,优化纳税服务,强化征收管理基础工作,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笔者提出如下征管措施,供研究探讨。

一、加强户籍管理,掌握税源基础

加强户籍管理。要从源头上控管,主动加强与当地工商、地税、统计、技术质量监督等部门的户籍核对和登记信息的交换,户籍变化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做好对纳税人户籍信息的动态管理,减少漏征漏管户。通过加强与工商和地税部门的信息共享工作,采取互相通报,按月交换信息,专人负责的办法,全面摸清和掌握户籍基数和彼此的差异情况,并对认为可疑的业户集中进行实地调查处理,实现多方齐抓共管、不留死角的目的,力争使登记率达到100%。

(一)明确税源管理职责,规范操作程序,提高税源管理水平。要制定出台税源管理实施方案,成立税源管理监控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区,建立人户对应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制定岗位职责,确定税源管理操作程序。税源管理工作严格实行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管事与管户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城镇按企业、按个体,分企业税收管理员和个体税收管理员进行管理,农村牧区按地段、按片、按户管理。并采取税源管理日常跟踪检查、按季巡查、纳税辅导等都详细填写税源检查底稿,坚持半年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以确保税源管理的实效。

(二)积极主动地开展漏征漏管户和停业、注销、非正常三种“特户”的检查、清理及整治工作,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对停业、注销、非正常户实行“三级核查”制度,即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稽核检查、督查每月依次分别检查、核实,如发现有虚假停业、虚假注销或未清税注销等违法行为,除加大力度对纳税人进行处罚外,对相关科所的责任人也要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促进三种特户的规范化管理,减少国家税款的流失。

二、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管理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结合实际,按照岗位的不同,制定税收管理员的操作指南和作业标准。实行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制度,以规范税收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解决目前税收管理员人少事多、忙乱无序的工作状态,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引入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分级,并按照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

三、开展税源分析,深化纳税评估

(一)开展税收分析。加强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的税负监控分析,依据相关经济指标,对不同税种、不同行业或不同区域的税源状况、税负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价,以确定平均税负水平、选择重点行业、筛选纳税评估对象,为开展具体评估分析提供指导。

(二)深化纳税评估。加强纳税评估数据的采集、录入与管理。能够通过现有系统采集的要统一从系统中采集,对系统缺乏评估所需的关键数据,由税收管理员负责补充采集;对纳税人报送及税收管理员采集的各类电子数据,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和转换,对纳税人纸质报送的各类财务数据要组织人员认真录入。同时,要注意及时清理数据垃圾。

处理好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关系。纳税评估应当针对某一户纳税人申报缴纳各个税种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防止对同一纳税人按不同税种多头重复评估,以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税种的评估,要采用适应不同税种特点的指标和方法,在评估分析其主要税种税款缴纳情况时,注重分析与其他税种的关联性,综合利用不同行业中各税种的特点开展评估工作。

(三)建立互动机制。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就是将税源管理的分析、评价和实施统筹考虑,优化改造管理流程,在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构建信息共享、良性互动、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及时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把握征管关键点,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其核心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三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双向反馈机制,形成一个以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有效案源,税务稽查保证纳税评估有效实施,评估检查与稽查反馈结果改进评估和税收分析工作的机制。

四、加强发票管理,推广税控器具

为了进一步规范普通发票填用,在印制大量普通发票票样册时,要并将领购手续、保管方法、填用标准、违章责任等有关内容附后,在征期内由办税厅发票发售岗和税收管理员下户开展纳税铺导时,发放到纳税户手中,便于其查看和保存。要求用票业户悬挂警示牌,随时提醒有销售行为的都要开具发票;为杜绝使用白条、收据及销售不开票行为,积极鼓励知情者进行监督、举报。为防止超额跨期开具、大头小尾等违法行为,在普通发票使用管理中推行售票员、税收管理员、办税服务厅和政策法规股“四级审核”制度,一经发现,对用票业户和有关责任人都要进行相应处罚,并予以曝光,有效地打击不法用票行为,确保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在部署清查漏管户和日常检查、下户巡查时,要同普通发票检查一并安排部署,同时进行。

在超市、药店等其它适合使用的行业积极稳妥地推行税控收款机,在推行过程中应解决好售后服务,税务机关应及时监督检查,对擅自损毁税控装置的纳税业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五、完善征管手段,提高应用水平

做好综合征管软件的运行维护以及运行问题的收集、整理和提交等工作;加强对税收数据和企业财务数据的采集、审核和评价,利用数据做好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逐步提升数据应用水平;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个体税收征管中全面推行电脑定税,提高个体定额核定的科学性、公正性与准确性;在强化管理、方便纳税人的前提下,加快推广“同城通办”步伐。

六、提高队伍素质,培养专业人才

在培训中,要重点培养和提高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如财会知识、查帐能力、掌握和分析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状况能力等;要注重对税收管理员现有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调整,提高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在加强普遍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包括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在内的各类专门人才,并注意适当引进专业人才,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应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理论联系实际。

七、统筹组织协调,确保任务落实

税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应征税金的管理。为了确保税收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提出以下四项具体措施。

一是规范税源管理,明确细化责任。对税收管理员应全部实行“管理到户、责任到人、人户对应、按季督查”的制度。凡经查有疏于管理、不符规范的,一律追究责任人员、股室负责人及分管局长的责任,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加强控管。

二是实行纳税评估,动态监控到户。对重点税源企业,加强日常管理,实施动态监控;另外抽调骨干力量,深入砂厂、煤厂、砖厂等易出现漏洞的企业了解熟悉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掌握市场行情和资金运作情况,对其进行详实的税收收入分析,并开展行业税负

比较,进行纳税评估。

三是紧抓重点行业,适当调整定额。对医药、超市、轮胎及家具销售等重点行业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对定额明显偏低、群众普通反映的纳税户的定额重新核实审定,进行定额调整。

如何加强班级管理 第3篇

一、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班主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充当着许多角色。首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留心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多侧面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以便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鼓励其优良行为。作为班主任,要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用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拥戴。班主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放下架子,弯下腰,平等对待学生,经常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实施引导。把加强自身学习放在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首位,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文章,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使自己成为富有个性和魅力的班主任。

二、全面了解每一名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

班主任要管好班级就要获得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就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发现。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注意状况、情绪表现、答题正误、作业的质量和速度、接受能力、知识缺陷、反应程度。在课外活动中观察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倾向、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在家访中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表现、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只有全面掌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清楚学生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做好班主任工作。

三、制订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规则,使班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要管好一个班级,除了使学生明确《中学生守则》《中学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要根据班情制订必要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公约、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说学生的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就学生实际而言,他们还不能达到这种管理的境界,制订必要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公约是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如在一日行为规范方面,早读规则、进校规则、课前规则、课堂规则、课间规则、穿着仪表规则、言谈举止规则、卫生值日规则,并制订切实可行的便于操作的德育积分量化细则,对学生进行奖惩兑现,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低起点、严要求、重过程、轻结果,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培养一支作风过硬、管理民主的班干部队伍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还必须有一支作风过硬、管理民主、业务素质强、精明能干、开拓创新、在学生中有较高威信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要对班级中哪些学生品学兼优、组织能力强、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最后根据学生的推荐和自己掌握的情况,把他们吸收到班委会中。班主任要经常指导班委会的工作,培训班干部,在学生中树立班干部的威信。培养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并给他们明确的任务,提出希望,大胆使用,开创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五、狠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良好班风的形成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艰难的工程。所以,经常抓、反复抓、抓反复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使班级有较强的凝聚力,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要极度关心,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名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事一样对待班级的每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心,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使得班集体真正成为团结和谐、有极强凝聚力的集体。

要使班级有凝聚力,还须精心组织必要的、有特色的,使学生身心愉快、充分享受大家庭温暖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所在集体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这样就能以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班主任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班主任要处理好和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

在任課老师面前,班主任要先当好学生,在班级制度的制定、班干部的人选、学习方式的组织、各种重大活动等方面,要尽量征求任课老师的意见,寻求最佳方案。班主任要主动向任课老师介绍本班学生的情况,认真听取他们对学生的看法和意见。班主任还应及时向任课老师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这样既尊重任课老师,又能激发任课老师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班主任多与任课老师交流会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

七、做好家访工作,力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随着教育面的不断扩大,我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生源复杂而素质却参差不齐,光靠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况且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若不能有效遏制任其蔓延,其他表现好的学生也将“惨遭被传染的厄运”,一个好的班级将“毁于一旦”。对这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家长对他们来说具有更大的震慑作用,而家长亲自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将比教师苍白的说教显得更有效,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及时与这些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八、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信任是教育的开始,而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则是教育的有力纽带,可见,只有心灵沟通了,才有可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爱学生是老师的天性,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只要捧出你的诚心,就能与学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所以,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各位班主任老师,教育工作、班级管理工作重在过程与细节,爱每个学生是我们当班主任的社会职责,只要我们心中真正装着学生,工作更加精细一点,相信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定会有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晓娇.如何加强班级管理工作[J].学苑教育,2012(11).

[2]佘爱玲.试论如何做好学生班级管理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06(8).

加强税源管理提高征管效能 第4篇

一、当前税源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

当前许多人纳税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不能正确理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不能自觉遵守税法规定来纳税。所以,在要求主动申报纳税这一问题上,往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千方百计钻税收空子,钻征收管理空子,少报、漏报、甚至不报,从而使申报内容失真,影响到对纳税人的准确了解,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一线税务管理人员力量的不足,使税务人员忙于应付其它的事务,深入税源第一线的时间减少,难以真实地了解纳税人信息,使零散税源、隐藏税源、非正常纳税户出现了真空地带,存在税源底数不清和漏征漏管等问题。

(二)纳税申报信息不实。

这是税源失控的主要原因。纳税人受利益驱动,故意隐瞒收入,搞虚假申报,更有甚者专门从社会高薪聘用高级会计人员对企业的帐目进行处理,“对症下药”,达到偷税目的。

(三)税源监控不到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是税务机关信息化监控手段未充分利用,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掌握不全,一些该录入计算机的信息未及时录入或录入不准。对已掌握的信息分析比对不够,信息利用率不高,使信息化监控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另一方面,现行税收业务大多通过计算机处理,使少数管理人员过分依赖计算机监控,工作责任心退化,工作作风浮化,忽视了进户进行纳税辅导、加强帐薄凭证及财务管理、了解纳税人生产发展规模、经营前景等基础管理工作,导致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缺乏有效的监控,造成税源流失。

税源监控不到位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一是使编制税收收入计划失去了可靠依据。在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增减变化缺乏动态的观察、分析和了解的情况下,编制税收收入计划难免偏于主观臆断,税收计划与经济税源的发展变化相悖,从而影响了税收计划的完成。二是给清理欠税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税源监控不力,对纳税人产销情况和资金活动情况不能够全面准确把握,因此纳税人发生欠税后,税务部门很难确定欠税的具体原因,很难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清理欠税,使清欠工作陷于更加困难的境地。三是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得不到有效控管。由于税务部门监控不力,一些不法分子便钻空子搞假申报,从而出现大量的微申报、零申报和负申报等异常现象,导致税款大量流失。四是给稽查对象的选取增加了困难。稽查人员对执行政策较差的纳税人不能掌握,只当纳税指标异常户是正常原因形成的,从而使选案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给重点稽查带来很多困难。

(四)部门协调不力,税源管理信息不对称。

目前,与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只流于口头和纸上,没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制度、信息传递制度、情况分析制度均没有有效执行和坚持,只流于形式,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尽管新的税收征管法对有关金融和工商部门和税务部门配合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税务部门在对纳税人实施行政处罚措施时,税务部门书面通知争行扣款,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等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国税与地税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增大了征税成本,影响了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

(一)全面做好税务登记管理工作

根据总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借鉴公安部门户籍管理办法,制定和实施纳税人户籍管理制度,坚持实行属地责任区管理原则,建立税源登记档案。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纳税户的管理。

一要加强与工商部门的联系。每月主动与工商部门联系,取得工商登记户电子数据情况,获取新登记信息,进行比对,及时发现漏征漏管纳税人,通过辖区内管理人员加强清理;

二要加强与国税部门的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在落实税务登记联办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变更、注销登记联办互认制,使税务登记、注销等户籍资料的信息充分共享,形成征管合力,加强对共管户的管理,定期组织与国税部门征管户全面核对,严把征管户“出口”关,严防规模企业利用注销避税,堵塞征管漏洞。

三是加强房地产、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当地政府部门批准的开发、立项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批文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建立项目管理台帐,对投资额在一定数目以上的项目实行专人专管,按照重点税源户的要求,及时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交纳税款情况以及项目的销售或开工生产情况。

(二)着力强化纳税申报管理工作

纳税申报是税源监控的重要环节,由于经济活动面广、行业复杂、变化大,加之地方税种多,税务机关单凭税源监控制度是难以完成税源监控任务的。税源有多少,纳税人最清楚,使纳税人把实现的税源如实申报,主要靠公民的政治觉悟和纳税意识。因此,首先是进一步加强税收宣传,除了税收法规外,还要加强征管流程的宣传,从而对税收征管有一个宏观到微观的认识,提高自觉申报纳税意识。其次要全面推行纳税申报,使纳税人做到“四自”,即自觉申报、自觉缴纳、自行计算、自负责任。为了不违法,纳税人办税便会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在整个纳税申报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建立科学、简便、直接的邮寄以及网上申报等多种形式的申报制度,规范申报内容,简化申报手续。

(三)丰富纳税评估内容,努力推进纳税评估工作。

充实税源管理内容,把纳税评估作为控制税源,严密征管的一项主要措施来抓。采取纳税人自行申报与管理人员评估确认的方法,丰富税源管理内容。一是深入到企业的财务室、销售科、产成品存放地,原材料存放地等,掌握经营情况和相关财务指标;二是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和各种煤、电耗材与投入产出的关系,以投入产出的关系分析、比对辖区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的相关税源,掌握同行业的投入产出规律,为税源测算提供依据;三是深入到工商、国税、银行、财政、计划、统计、公安、交通、行业主管等部门,采集与税源有关的信息,通过相关性、关联性的分析,掌握大致的税源规模,为组织收入提供资料。四是开发推广纳税评估软件。扩大涉税信息有效采集渠道,增加数据采集量,建立评估指标警戒值和科学实用的评估模型,将纳税人的当期涉税指标和历史指标作纵向对比,与同行业纳税人的涉税指标作横向对比,通过纵横交错的数据比较,找出疑点和非正常情况,有针对性地抓住疑点进行评估确认。利用纳税评估分析结果,在对纳税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建立制定完善新的征管措施,堵塞管理漏洞;对个性问题与纳税人进行约谈,指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正。通过计算机对各类纳税人涉税信息进行比对、分析、评价。强化日常纳税评估,发挥税源监控的管理职能。使重点税源监控和税户管理紧密结合,努力推进纳税评估专职化、信息化进程。

(四)强化稽查,堵塞税源监控漏洞

强化税务稽查不仅可以修正纳税人纳税行为,有效地查处偷、逃、骗税,而且是对自行申报和税务服务工作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监督制约。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加快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充分借助和依托计算机建立税源监控系统,利用计算机储存的内外信息,筛选出纳税申报情况异常户,作为稽查对象,保证选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可以在税收征管系统实现“三个联网”:一是税务部门各机构联网,使稽查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申报缴纳税款及政策法规的变动情况。二是县区局与省、市局联网,自觉接受上级机关的指导监督。三是同有关部门如工商、银行、城建、土地等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及企业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准确地掌握税源户和税源变化信息,实现税源监控,加强征管。另外必须加大处罚力度。对一偷税者一经查出,要依法处罚,该没收的没收,该判刑的判刑,震慑犯罪,维护税法的尊严,使税源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从而体现税源监控的效果。

(五)推行社会综合治税管理机制

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税务主管、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税源综合控管新路子。一是依托行业管理,实行源泉控管。与建设、运管、房管、公安等部门分别建立委托代征关系,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的优势,对外来从事建筑安装的单位统一由建设管理部门负责代征税款并开具发票。对个体客运出租车、中巴车,委托运输管理处代征地方税款。对房屋交易委托房管部门审核把关。二是加强协调配合,营建社会化综合治税体系。内部加强征、管、查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外部加强与国税、公安、房产等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完善稳定的税源控管网络体系及代征关系。三是结合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起委托街道乡镇代征个体及零星分散税收管理办法,使社会各界都参与税源管理。

参考文献

[1]当代税源管理新论.人民出版社.

加强税源管理的措施和办法 第5篇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如何防范税收风险,加强税源管理成为当前国税系统面临的挑战。我局建立并完善了以下四项风险防范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建立企业数据积累制度,根据各企业税源的规律,明确规定各企业信息采集指标,做好企业数据积累,为税源预测分析作好准备。

二是建立企业税情通报协调制度,对纳税人急需办理但解决起来尚有困难的涉税事项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由上级组织相关部门集中解决。

三是第三方信息收集制度。建立外部信息资料库,注重多角度收集企业信息,从工商、地税、国土等政府职能部门、取得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外部信息。

加强税源管理 第6篇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工程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工程管理在整个建设项目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程经验,探讨了加强建筑管理质量,切实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以期能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一、建筑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工程质量不达标

建筑工程质量不达标,主要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建筑技术落后,从现阶段国内的建筑承包商来看,有一半以上的建筑商是非建筑专业出身,并且基本上沿用旧有的建筑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了节约建筑成本,没有先进的建筑技术,这无疑会导致建筑技术的滞后,适应不了当下高质量建筑物的建筑技术要求;其次建筑设施落后,引进先进的建筑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筑商出于成本考虑,仍使用落后的建筑设施,这使得实际施工质量不高,无法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还有建筑商偷工减料,建筑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往往会在建筑工程中偷工减料,这会使工程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

(二)施工进度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中,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自身的管理水平、资金问题以及风险问题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在施工前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缺少周全的应急计划,一旦事故发生就会不知所终,难以保证进度目标的实施。其次,施工进度计划往往没有编辑所有工作,有很多漏项,在实施过程中编外工作过多,出现了大量的突发性工作,这给计划中的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工作计划的实行。另外,由于建筑施工的主体是人,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其主要作用,而施工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加上自身技术水平有限,不能合理使用施工材料,这就使得一些施工材料因某种原因而不能被应用于建设中,无法保证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严重影响施工的进度。

(三)安全意识不深入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在保障建筑安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且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建筑项目的标准规范,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然而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建筑管理工作依然单一强调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而忽视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工程施工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大多数施工队伍都是由农民工组成,他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相关知识的教育以及专业的培训,因此缺少建筑施工方面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在整体的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安全事故就是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这种现象制约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建筑管理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切实提高施工质量

1、加大法律监督和整治力度

为了提高施工管理质量,修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监督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筑施工单位如果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都将受到法律的惩治,使建筑商能够意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性,进而树立起质量管理意识,同时也为质量监督机构进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样才能杜绝一些建筑工程单位不考虑建筑质量,钻法律空子的现象。

2、对建筑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在当前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要着力解决目前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的安全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将保证建筑质量和建筑工人安全作为重点,要定期对建筑工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教育活动,增强其安全防患意识,使其能够严格遵守施工行为规范,这样才可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考虑到他人的人身安全,知道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提高建筑工人的施工水平。

3、完善竣工验收工作

建筑工程竣工后,应该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对整个项目进行质量检测以及性能分析。然后对比设计要求,检查工程验收结果是否符合标准,从而鉴定工程质量水平,保证建筑可以交付使用。如果发现某些部位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及时对缺陷部位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完善。具体而言,在建筑竣工阶段,要从检测量度、比较判断以及分析处理这三个方面做好工程质量的检验工作。对建筑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是施工管理程序化和规范化的体现,可以在建筑投入使用前及时发现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有利于保证建筑质量,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管理者树立责任意识,加强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对于促进建筑工程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竣工验收工作。

(二)加强施工进程管理

1、在工资支付制度上,实行“按工程计算”的方法,从而避免出现施工人员挣“日子”拿“工钱”的现象。

2、努力提高施工队伍的管理水平,大力建设一支高效、合理的管理队伍。建筑单位应高充分认识到管理人才对于建筑质量进一步的重要性,因此做好加入项目组织人員工作的团队合作意识,改善相关人员的管理效果,减少管理人才的流失,为他们营造发挥个人才能的环境。

3、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将具体责任逐项细化分解,责任到个人,还应该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杜绝各类安全违章现象,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从而引导员工搞好建筑安全施工,确保保证预期目标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实行建设工程全程精细化管理,各项计划都应建立在进度计划的基础上。建筑工程施工前,建筑承包方应该制定出详细的工程计划表,对项目施工进行部署,然后结合进度计制定其他方面详细的计划。

(三)增强安全责任管理

1、强化目标管理,加大安全投入

除了要加强安全教育,还要进一步加大安全检查和生产事故隐患的排查力度,并督促隐患整改,如果有整改不力者,应该对其进行罚款、通报批评,直至其整改落实到位,坚决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2、强化现场管理,提高安全意识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始终关注细节,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人的行为,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系数。如果已经出现了安全为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将安全隐患消除掉,不留后患。

3、强化领导管理

建筑商应该重视项目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充分考虑建筑施工环境,提高对安全施工方面的投资,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同时需要积极引进有应急能力的设施、设备以及器材。在施工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并将其作为年度总结的重要内容。

4、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

政府监管部门要切实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对对建筑项目施工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加大处罚力度,推动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还要组织安全教育工作,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提高监管工作质量。

三、结束语

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质量,面对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不断改进和加强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并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胥开军.如何加强建筑管理质量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2]黄红萍.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9):640-640.

[3]柳华明.建筑工程管理的加强与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6).

加强税源管理 第7篇

一、背景情况

(一) 公司预算管理发展

2005年, 湛江公司开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有效提高了公司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效率, 同时每年年底开展生产经营目标考核, 预算准确性和控制力不断提升, 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机制 (见图1) 。

(二)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化, 不确定因素增多, 原油市场受到国际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价格持续攀升, 同时受到国内消费税政策和财政紧缩影响, 产品市场低迷, 价格疲软, 炼厂经营压力不断增大。因此, 现行预算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公司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具体表现为:一是预算考核指标较少, 特别是财务指标考核, 仅有利润和相关成本费用的考核指标 (见图2) , 难以完全反映公司预算执行情况;二是预算执行与监控过程中, 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 其他部门参与较少, 不能切实发挥预算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三是考核的时间跨度大, 主要是年底开展一次生产经营指标考核, 频率较低, 降低了预算执行力, 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效果。因此, 推进考核方式调整势在必行。

二、完善预算考核方式

针对预算考核存在的问题, 2012年湛江公司加强对预算考核方式的探究, 执行以月度预算目标为基础的月度预算考核试行办法, 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与管理, 完善了公司预算考核的不足。该办法将年度预算目标细化至月份, 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以公司月度滚动测算为基础, 从经营目标和基础工作两方面进行双重考核, 切实提高了预算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和监控, 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公司各项预算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一) 细化考核指标

为解决年度生产经营指标考核方式中指标种类较少的问题, 公司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 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和基础管理工作设定了科学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财务及非财务月度考核指标, 使其全面反映公司当期的预算执行情况 (见图3) 。

1. 财务指标是公司月度预算考核的重点内容, 月度指标的完成是实现年度预算目标的可靠保障。此外, 该指标结合了公司月度滚动测算, 有助于提高测算的准确性, 更好地把握公司月度经营目标。湛江公司月度财务指标考核主要包括:一是为保障年度利润目标的完成, 结合月度滚动经营测算, 公司为营销部门设定了月度营业利润、产品月度销量和产品平均销售单价指标, 推动营销部门加强对产品市场的分析与预测, 合理、准确预计当期产品销售, 不断挖掘产品价值, 提升公司效益;二是为准确把握公司月度生产加工计划, 以预算为导向有效控制加工成本, 为生产和技术部门设定了月度原油加工量、产品量和综合商品回收率、辅料吨油耗用量、天然气吨油耗用量等指标;三是为财务部门设定资金集中度和财政补贴收入指标, 进一步保障公司年度预算目标的完成。

2. 非财务指标是公司对基础工作设定的相关考核指标, 包括了节能指标、安全生产指标和费用控制指标, 有利于持续改进和提升公司基础工作管理水平。

(二) 提高公司业务部门对预算管理的参与度

湛江公司月度预算考核办法的实施改变了原有仅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管理的困局, 而其他业务部门对预算目标知之甚少, 肩上没有预算任务的压力。因此, 公司结合年度经营目标, 将目标分解至月份, 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见图4) 。目前, 公司考核对象主要是各部门经理和作业区主管负责人, 这些考核人员都是各部门的负责人员, 也是公司中层管理者, 他们对月度预算考核方式的推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后期考核对象的细化做好铺垫。后期公司计划将考核对象具体细化到一线员工, 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 使得每名员工都参与到预算的管理工作中, 从基层保障预算的执行, 切实发挥预算对公司生产经营的指导价值。

(三) 缩短考核周期

每年年底开展年度生产经营指标考核, 由于考核的时间跨度长, 降低了预算的执行力。湛江公司实施月度预算考核, 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 考核周期缩短至月度, 预算执行效果有效提升。公司未来将进一步细化个别指标, 缩短考核时间, 如对相关费用实行周或旬的考核, 提升对费用的管控能力;对天然气进行旬的统计, 降低天然气的吨油耗用。

三、月度预算考核的实施

(一) 指标的考核标准

据前文可知, 湛江公司的月度预算考核指标包括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为更好地反映指标的类型差异, 实际考核工作过程中主要将考核指标分为定额指标和月度滚动指标。定额指标是每月固定或微变动的指标, 主要是根据年度预算及历年数据计算而出 (具体指标见表1和表2) ;月度滚动指标是每月滚动变动的, 它根据公司月度滚动经营测算得出 (具体指标见表3) 。公司月度预算指标考核主要由计划财务部负责统计, 综合管理部协助计算相关责任人的月度奖金额, 计划财务部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肯定成绩、找出问题, 对未来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 月度预算考核的实施过程

1. 每月月底, 公司各业务部门负责向计划财务部提供下个月预算数据, 包括费用预算、生产预算、销售预算等。

2. 次月月初, 计划财务部根据各部门预算数据和公司月度滚动经营测算, 向各预算考核人下达月度滚动指标。

3. 次月月底, 计划财务部负责统计指标完成情况, 计算各考核人的得分, 综合管理部计算奖金额, 纳入被考核者月度绩效奖金。

4. 在月度公司总办会上, 计划财务部将做专项汇报, 包括指标的执行情况和各考核人的得分情况并对指标执行进行差异分析, 找准问题, 不断改进考核工作。

四、执行效果

首先, 有效结合了公司生产经营特点, 细化并完善了年度预算考核指标, 更全面地反映了预算执行效果, 同时保障了公司月度滚动测算指标的准确性, 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指导价值。由图5可以看出, 实施月度预算考核后, 公司月度滚动测算与实际经营指标差异在缩小。

其次, 提升了公司各业务部门对预算管理的参与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更好地使预算的编制、执行与预算考核相对应, 做到预算权、责、利的统一, 也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 持续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最后, 月度预算目标的落实有助于保障年度经营目标的完成, 实现月度预算考核与年度预算编制的有效连接, 进一步完善了公司预算管理机制, 促进年度预算指标的完成。

五、结语

湛江公司实施月度预算考核, 完善了年度预算考核存在的不足, 满足了预算精细化管理要求, 将年度预算指标不断细化, 逐月进行考核与分析, 同时也加大公司各业务部门对预算管理的参与, 缩短预算考核周期, 有效提升了公司预算执行力, 切实保障了年度预算目标与任务的完成。

有预算不等于落实了预算。湛江公司月度预算考核办法的实施, 进一步细化了考核指标, 加大了业务部门对预算管理的参与, 缩短了考核的周期, 持续提高公司预算执行力。公司将以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 深入开展预算考核工作, 建立起有效的、高效的预算管理机制, 为公司发展贡献管理价值。

预算考核工作是个持续提升的管理过程, 湛江公司月度预算考核办法的实施处于初步推动阶段, 未来仍需不断丰富与优化考核指标, 并完善相关考核内容, 同时需加大对预算考核理念的宣贯, 做到全员真正参与和自主落实, 实现预算权、责、利的统一, 提升公司预算管理工作水平。

摘要:随着预算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 年度预算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预算考核管理, 公司启用月度预算考核办法。本文介绍了中海石油湛江燃料油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或“湛江公司”) 实施月度预算考核、完善年度预算考核不足的情况, 同时阐述了执行月度预算考核后的效果及今后强化预算考核提出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月度预算考核,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龚巧莉.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2]沈雪梅.推行预算管理提升国有企业控制力[J].当代经济, 2009 (12) .

加强备件管理 实现管理提升 第8篇

关键词:备件,库存,优化,质量跟踪

设备备件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 对备件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 对于减轻企业库存压力, 盘活资金链, 降低产品的成本, 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备件管理能力是判定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在设备管理水平标准之一。

安徽中粮燃料酒精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酒精公司) 于2005年建成并投产, 是国家燃料酒精定点供应商, 公司备件种类达到2万种以上。为保证车间的正常运转, 备品配件计划、采购、验收、库存、外委修理加工等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显得尤为关键。在加强备品配件管理,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方面, 酒精公司取得了一定成效, 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

经过多年实践和借鉴兄弟单位经验, 酒精公司已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可行的设备技术档案管理体系。通过设备运行记录、历年备件消耗记录、巡检记录, 编制了备件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 并建立了单机消耗台账等。

2 对备件实行ABC分类

公司设备种类繁多, 数量庞大, 为了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 根据VIP管理原则, 采用ABC分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的办法, 利用定量的科学分类管理技术以及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 根据各类设备对产量、质量、维修、成本、环境及安全等项目的影响程度的差异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以往设备管理经验, 参考有关技术管理资料, 制订“设备综合评价表”, 以设备的综合评价分数作为划分备件类别的依据。这样既抓住重点设备, 又顾及一般设备, 实现了对设备科学、经济、有效的管理, 确保设备“安、稳、长、满、优”运行, 提升设备总的有效生产率、设备综合效率和设备净效率。

3 加强备件计划管理

首先, 加强备件计划的审核。酒精公司的备件计划是根据设备检修计划、上一年备件消耗情况、库存状况以及申报计划项目更换备件使用周期而编制的, 备件计划的准确与否不但直接影响设备的检修进度和质量, 还会影响到公司的生产。通过统一管理备件计划, 保证备件信息及时畅通和共享, 同时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深入现场掌握设备和备件使用情况, 实现了对各库、点的备件库存量的控制, 加速了备件资金的周转, 减少设备修理费用, 避免同种备件的重复储备。

其次, 加强库存监督考核。以往, 车间在上报备件计划比生产需求均有放大, 造成大量备件积压仓库, 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现在, 我们在审核计划时主要考虑设备运行情况和备件使用情况, 同时加大对车间领用备件的审核和监督考核, 一方面, 月底我们会同仓库对车间备件计划的领用情况做出统计, 达不到规定领用率的车间进行经济责任考核;另一方面, 考核车间维修费用, 从以上两个方面迫使车间在上报计划时从实际出发, 从而从源头上杜绝了备件库存量和库存时间偏长的问题, 从而减少资金占用。

4 加强质量验收管理

为使设备能长期、稳定运行, 公司对备件质量管理实行质量责任制, 采购备件必须经使用方确认验收, 一旦备件出库, 备件质量就由领用方负责, 提高了使用方在验收时的责任心。为提高采购质量, 公司要求业务员不但要掌握合同法规, 还要精通专业技术知识, 熟悉采购备件的图纸等技术资料, 充分掌握备件的技术性能和质量要求, 确保采购备件质量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5 做好库房管理

公司先后制订了《备品配件管理办法》、《备品配件入库管理办法》、《备品配件出库管理办法》等措施, 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 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 使备件库管理进步向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发展。

备件库作为实物流与价值流之间的信息传递部门, 备件库的材料单和报表等是反映存货和物流信息最基础、最原始的资料, 是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是制订采购、生产和营销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因此, 搞好备件库房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5.1 对库存备件进行分类

通过技术分析进行了分类, 分出了超储积压件、常用件、吊滞件、报废件等类别, 提出了处理措施。

5.2 根除存放混乱现象

从名称、产地、生产厂家、价格、到货日期、存放仓位、数量、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等开始清理, 消除了备件存储中的一物多名、一物多位、错名等现象。

5.3 加强收、发、管工作

做到上下账及各种业务报表都及时准确, 进出库手续完备。加强对库存备件的维护保养工作, 改善了备件存放环境, 根据备件入库的具体情况采取了涂油、防锈、防潮、防腐等措施, 做到保质、保量。

5.4

编制备件库存储备定额、消耗定额, 制订了最高、最低、安全库存指标, 完善了备件管理的基础数据等, 使计划准确率达到90%以上。

5.5 搞好账外物资管理

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 公司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账外物资的摸底、收集整理、登记建账和入库工作, 通过收集、鉴定、处理废旧备件, 不但使相当数量的备品配件得到了有效利用, 也为企业回收了大量资金。利用备件的可互换性和可修复性等特点, 尽力消化账外物资, 避免了重复购置现象的发生。

6 狠抓用后质量跟踪

备件使用后的质量跟踪是备件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了解备件的使用情况, 跟踪使用性能状况以及备件损坏原因, 对备件进行平均无故障时间 (MTBF) 、平均维护时间 (MTTR) 以及平均失效时间 (MTTF) 进行统计, 从备件质量、操作、安装和自然损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备件的质量做出评价, 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为备件采购提供依据。

另外根据备件名称、领用量、供应商、设备编号、安装部位、备件使用时间等建立了质量跟踪台账, 通过进行定期检查、状态监测、维修信息反馈等, 及时发现备件质量问题, 并根据问题追究相应责任方的责任, 提高了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 最大限度维护了公司利益。

7 遵循备件管理原则

科学合理的备件库存和备件供应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降低备件管理成本、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重要工作, 也是备件管理的主要研究课题。要保证必须的备件库存, 保证生产正常, 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备件管理。

(1) 备件的库存时间不超过设备修理、检修间隔期。

(2) 当设备同类型号较多时, 根据设备零配件的消耗情况, 库存适当的备件即可。

(3) 生产周期较长的大型、非标零件, 复杂的锻、铸件保持一定量的库存或根据设备检修、维修需要提前定购。

(4) 常用件、固定客户有一定库存的备件, 可保持较低的自有库存。

(5) 重、专、精、动力设备和关键设备的重要配件, 有一定的库存或有可靠的供应。

(6) 常用消耗备件根据一般消耗量定期定量采购。

8 加强修旧利废

为尽量节约费用, 对于更换下来的备件, 我们采取领用以旧换新制度, 对更换下来的备件及时回收, 并统一保管, 对有修复价值的备件进行修复利用。设备处负责修前、修后情况的鉴定, 对修复后使用达到效果的, 则按所节约费用的比例奖励到修复完成人;对于有修复价值而不修复的, 则对其进行经济责任考核, 做到奖罚分明, 充分调动广大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可以修复利用, 我们不能修复的备件, 联系外部有资质、有能力修复的单位进行修复利用。通过以上管理方法的运用, 公司每年修旧利废可节约60万元采购费用。

9 做好外委维修跟踪管理

充分了解相关维修单位信息, 根据需要签订长期维修合同, 定点维修, 同时加强外委修复件的验收和质量跟踪, 对此类入库备件由专人负责管理。

10 总结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第9篇

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企业应收账款中存在的问题。 (1) 应收账款中的呆坏账确认不及时, 给企业造成虚增资产的假象。由于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疏于管理, 特别是有的企业还把应收账款作为调节利润的手段, 因此主观上有意对已经成为呆死账的应收款项不及时确认, 已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在账上长期挂账, 不计提坏账准备, 造成企业资产的虚增。 (2) 收款不力, 坏账比率高。企业盲目赊销, 只顾着扩大销售, 却忽视了货款回收。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现象比较严重, 造成正常流动资金被大量的应收账款所挤占。由于没有强有力收款措施, 企业坏账比率大幅上升。此时, 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只好借助于银行贷款, 而应收账款收不回来, 就不能及时偿还贷款, 甚至连银行资金也被逐渐转化成了应收账款。这种资金的不良循环, 导致银行资金的大量沉淀, 最终企业将无法生存下去。 (3) 企业的某些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经营理财的意识和观念。部分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注重生产经营工作, 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做好经营理财工作的重要性, 没有做到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只注重如何去借钱和花钱, 没有对现有的资源和资金进行有效的配置和调度, 致使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 并且也不积极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去清理应收账款, 造成大量资金长期滞留在外, 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2.企业应收账款形成的主要原因。 (1) 企业自身原因。经分析企业中应收账款的形成, 很多是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是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造成产品积压, 迫使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不得不做出让步, 如产品试用期加长、货款交纳时间放缓等, 从而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量增加, 回款的速度放缓, 应收账款质量恶化加重, 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二是企业信用管理意识淡薄。企业对客户资信情况了解不足, 重视不够, 特别是在当前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下, 饥不择食, 产品销售既不签订合同, 也不签订分期还款协议, 导致企业坏账的增加。三是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工作不到位。很多企业在加强全程管理的同时, 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应收账款, 当债权发生时只限于简单的管理, 而没有利用应收账款转移风险、解决应收账款未回收时资金短缺的问题。 (2) 企业外部原因。企业应收账款形成除自身原因外, 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如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国缺乏有效的社会信用监督机制, 对违背信用的商户监管力度不够。还有法院对已生效的判决执行力度不够, 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形成法律白条情况屡见不鲜, 造成违约企业欠债有理、欠债有利可图思想占据上风, 也助长了一些企业欺诈行为的产生, 破坏市场经济环境, 恶意拖欠货款思想在一定时期形成一股风气, 见怪不怪已成为一种时尚, 严重地破坏社会的信用环境。

二、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建议

1.企业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包括宽严适度的信用标准、规范合理的信用条件和科学审慎的信用额度。 (1) 信用标准, 是企业同意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而要求对方必须具备的最低条件, 一般以坏账损失率表示, 企业信用标准越高, 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少。但是, 过高的信用标准不利于企业扩大销售;相反, 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过低, 虽然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 但会相应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与管理成本, 因此, 企业需要制定一个合乎自身情况的信用标准。企业在制定信用标准时, 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 如果竞争对手实力很强, 企业就应考虑是否可以采取较低的信用标准, 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反之, 则可以考虑制定严格的信用标准。二是企业承担违约风险的能力, 当企业具有较强的违约风险承担能力时, 就可以考虑采用较低的信用标准, 以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反之, 如果企业承担违约风险的能力较弱时, 则应制定严格的信用标准, 谨防坏账的发生。三是客户的资信程度, 企业应在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分析判断, 并决定是否给客户提供商业信用。 (2) 信用条件, 是决定给予或拒绝客户信用的依据。一旦企业决定给予客户信用优惠时, 就需要考虑具体的使用条件。企业在接收客户的信用订单时, 要向其明白提出付款时间及其他相关要求, 包括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折扣期限方面的约定。通常, 延长信用期限,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销售量, 从而增加销售毛利。但是不适当地延长信用期限, 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长的费用抵消, 甚至造成利润减少, 给企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 企业应参考所处行业惯例, 立足于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制定出恰当的信用期。折扣期限的确定主要视折扣的损失是否小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而定, 决定企业是否提供及提供多大程度的现金折扣, 主要取决于提供现金折扣后的收益是否大于现金折扣成本。 (3) 信用额度, 是企业根据客户的偿付能力给予客户的最大的赊销限额。在市场信息和客户信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 企业应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 建立科学审慎的信用额度, 使之符合企业利益需要。

2.强化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 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1)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应从源头控制, 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 不断开发新产品, 开辟新的市场, 拉开与其它同类企业产品间的档次,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畅销品, 变被动为主动, 使企业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订单, 也就是选择客户, 以减少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占用, 从根本上减少赊销行为, 最大限度降低应收账款带来的困扰。 (2) 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预警机制。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应包括赊销的发生、收账、逾期风险预警等各个环节。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分析管理, 计提坏账准备金, 计入当期费用。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进行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 在工作中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要互相配合, 分清各自在跟踪服务中的职责, 达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促进企业销售的目的。 (3) 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企业要不断完善内控体系,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内部审计机构要定期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检查有无异常应收账款现象, 有无重大差错、玩忽职守、内部舞弊、故意不收回账款等情况, 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第10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企业

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应收账款管理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如何监控应收账款的发生,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已成为我们企业管理中一项重大课题。

一、现状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 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 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 造成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目前,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已波及到中国的各个行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 市场经济萎缩的现状, 阻碍了逾期应收账款回收率的提高, 加重了现金流量的不足, 三角债、多角债渗透于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高额的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 使企业在具有良好盈利的状况下, 因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而面临财务危机, 出现有利润、无资金、账面状况不错却资金匮乏的状况, 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

二、原因

1.企业经济环境的影响。市场竞争是应收账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为扩大销售, 增加利润, 减少库存, 降低成本, 加大市场占有率, 采取分期付款、赊销等形式对外销售商品, 提供劳务, 由此产生了应收账款。加上, 许多企业故意拖欠账款, 社会普遍缺乏诚信, 引发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2.企业自身的问题。企业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不全;营销水平不高;业务水平偏低;企业领导主观上重销售、轻管理, 客观上应收账款管理经验与理论上不足;责任不明, 催收不利也是应收账款存在的多种因素。

3.财务制度核算的原因。按照现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 财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企业销售行为的实现, 是从产品转移了所有权开始, 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与货款到位的时间差, 发生应收账款。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一) 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 对赊销进行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工作, 须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 企业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大量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 因此, 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 尤如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 该部门要取得财务和销售部门的支持, 并在赊销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

(二) 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

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动态监督客户, 尤其是核心客户, 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 给客户建立资信档案, 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这就是客户的动态资源管理。如果企业对这项工作没有足够的人力, 也可以委托社会征信公司完成, 或在其指导下完成。调查的渠道一般包括:销售部门业务员掌握的客户资料, 管理人员的实地考察, 客户的其他供应商调查的情况, 网络数据的其他公开的信息渠道。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 (“5C”系统) , 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行业的风险程度等等。

(三) 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

1. 赊销发生监控。

一般销售业务要经过接受顾客订单、批准赊销信用、按销售单供货、按销售单装运货物、向顾客开具账单、记录销售、收回资金这样一个业务流程。赊销监控主要发生在接受顾客订单、批准赊销信用、记录销售和回收资金流程。

在接受顾客订单环节, 顾客的订单只有在符合管理当局的授权批准时才能被接受, 销售单管理部门应根据信用部门客户动态管理系统提供的情况决定是否批准销售。

在批准赊销阶段, 信用管理部门的职员在收到销售单后, 将销售单与该客户已被授权的赊销信用额度以及至今尚欠的账款余额加以比较。并每个新顾客进行信用调查, 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系统。根据调查的客户资信状况和其他相关信息, 信用部门决定是否批准该客户的赊销, 并在销售单签署明确的意见。

在记录销售和收回资金流程, 财务部门应将销售数据和资金回收数据及时反馈给信用管理部门, 更新客户财务状况的动态资源系统。

2. 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风险程度的分析及管理。

(1) 根据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一类客户是基于将赊销期间的货款看成是从企业获取的一笔无息或低息贷款, 这一类客户往往会想尽办法延长付款时间, 从而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应收账款的成本。此类应收账款我们将它划分为A类, 进行重点管理。另一类客户是因资金暂时周转不灵, 以资产抵押或担保赊销产品而产生的应收账款。由于购销双方签订的抵押或担保合同具有法律保证, 当付款日期来临时, 可以根据合同规定收款或拍卖抵押物收回货款, 安全性较好, 可以划分为B类进行管理。还有一类客户是由于销售产品和收款时间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应收账款。这类应收账款是时间差造成的, 不属于商业信用, 也不是应收账款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这类客户收到货物后会很快付款, 安全性很好, 可以划为C类, 不对它进行重点管理。 (2) 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 应收账款账龄越长, 收回的可能性越小, 而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将账龄最长、风险最大的应收账款划分为A类, 而将账龄最短、风险最小的应收账款划分为C类, 其余则划分为B类。 (3) 根据应收账款的比重进行分析。将在应收账款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客户划分为A类, 较小的客户划分为C类, 其余的B类。

3. 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进行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

从赊销过程一开始, 到应收账款到期日前, 对客户进行跟踪服务、监督。从而确保客户正常支付货款, 最大限度地降低逾期账款的发生率。通过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 保持与客户经常联系, 提醒付款到期日, 催促付款, 可以发现货物质量、包装、运输、货运期以及结算上存在的问题和纠纷, 以便作出相应的对策, 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关系。

(四) 谨慎选择结算方式

企业通常采用的结算方式有支票、银行本票、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 是决定能否安全、及时收回款项的主要因素。因此, 在充分调查了客户的资信情况后, 接下来便要选择合适结算方式。对于盈利能力较强、资信较好的客户, 企业可以适当放宽政策, 采取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而对于盈利能力较弱、资信度较差的客户, 企业则应该选择支票或银行承兑汇票。决不能只为了提高销售额, 而去迁就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针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 才能有效地降低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

(五) 建立切实可行的对账制度

应收账款的对账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1) 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 (2) 明细账与有关客户单位往来账的核对。

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对账工作脱节的现象:单位的明细余额与客户单位往来余额对不上。销售部门往往直管销售, 而不管款项是否能收回, 认为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财务部门日常的记账、编报表等工作繁忙, 无瑕顾及与客户对账, 再加上应收账款金额大、牵扯的单位很多, 具体的客户情况不甚了解, 而一般对账工作均是债权单位主动实施。这样一来, 企业的应收账款对账工作就陷于停顿状态, 使得客户有借口说往来账目不清楚拒绝付款或拖延付款, 给企业造成损失。

(六) 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在应收帐款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断完善监控体系, 改善内控制度, 二是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检查有无异常应收账款现象, 有无重大差错、玩忽职守、内部舞弊、故意不收回账款等情况, 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内部审计对应收账款审计主要应在销货和收款流程, 在销货流程应核查销售业务适当的职责分离、正确的授权审批、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凭证的预先编号、按月寄出对账单等方面。在收款流程主要应检查收款记录的合理性、核对应收账款、分析账款账龄、向债务人函证等方面。

(七) 应收账款的处置

1. 成立清收小组, 对应收账款催讨。

企业管理当局对已经到期的应收账款应交由应收账款清收小组进行催讨。对于清收小组的组织管理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款项经办人、部门领导或单位负责人应为某项应收账款的当然责任人, 参加清收小组, 在清收小组负责人的调配下参加工作。 (2) 清收小组成员按客户分工, 并分解落实清理回收目标任务。 (3) 严格考核, 奖罚分明, 提高催讨人员的积极性和效果。清收小组要对应收账款进行划分, 清收小组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催讨方式。

2. 债务重组。

(1) 采取贴现方式收回账款。在企业资金严重缺乏而购货者又无力偿还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给予债务人一定的折扣而收回逾期债权。这种方式不同于企业在销售中广泛采用的现金折扣方式, 首先它是针对债务人资金相对紧张的逾期债权, 其次往往伴随着修改债务条件, 即债务人用现金清偿部分债权, 剩余债务在约定日期偿还。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虽然损失了部分债权, 但收回了大部分现金, 对于盘活营运资金降低坏账风险是一种较为实际的方法。 (2) 债转股。应收账款持有人与债务人通过协商将应收账款作为对债务人的股权投资, 从而解决双方债权债务问题。由于债务人一般为债权人的下游产品线生产商或流通渠道的销售商, 债权人把债权转为股权投资后对产品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推广很有利。 (3) 以非现金资产收回债权。债务人转让其非现金资产给予债权人以清偿债务。债务人用于偿债的非现金资产主要有: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

(八) 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

加强待岗职工管理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待岗职工 分类管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管理在逐步加强,员工管理要求严格,每年会有一些员工待岗。员工待岗后收入的下降、周围人的歧视等,心理极易产生问题,成为企业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有效实施待岗员工管理,成为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中原石油工程钻井二公司管理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待岗员工队伍现状

企业内部待岗职工原指自2005年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关闭了下岗再就业服务中心后,企业劳动合同制职工因企业生产任务不足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但仍与企业保留劳动关系,其工资关系转入企业专门的管理机构的职工。现在待岗职工主要来源是违反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和年终考核不合格或因其他原因无法正常上岗的员工。中原石油工程钻井二公司现有员工3031人,待岗员工28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待岗员工中,来自钻井一线的24名,后勤4人。其中,长期不在岗的12人,签定内部待岗协议的7人,长期伤病人员9人。其年龄在30岁以下的8人占28.6%,30-40岁的9人占32.1%,40-50岁的8人占28.6%,50岁以上3人的10.7%。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8人占28.6%,高中以下的14人占50%。

2 形成待岗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2.1 原因分析

经过对28名纳入待岗管理的员工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有:

①违规造成企业损失、严重违犯劳动纪律又不够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

②因考核不合格或未完成工作任务,被公司处罚的;

③身体不适或罹患重病不宜岗位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的;

④职工本人工作能力、技能水平不适应现岗位技能要求,又无法调整岗位的;

⑤少数年轻员工思想上不稳定,消极怠工的;

⑥自身素质偏低,能力差,苦、脏、累的岗位又不愿意干,工作安排困难的;

⑦个别员工因与单位领导、同事闹意见、关系紧张而待岗的;

⑧少数员工认为单位效益差,部分女职工因家庭原因(照顾老人、孩子)主动申请待岗的。

2.2 待岗影响

职工待岗现象给企业带来了经济上的影响,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隐性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①企业承担了待岗职工的生活费、各种保障金、公积金、福利费等费用,增加了管理成本。钻井二公司仅2009年支付待岗职工直接费用达224万元;

②公司专门成立待岗员工管理站,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办公室,年费用约20万元,给企业增加了管理费用;

③待岗员工与在岗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影响了企业和谐稳定;

④待岗员工收入低,生活压力相对较大,各项社会保障金的缴存基数减少,影响其退休后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对社会造成隐性的不稳定因素;

⑤随着待岗时间的延长,待岗员工心理得不到疏导,造成社会不稳定,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

因此,企业无论是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还是从其肩负的社会责任来说,都应加强并管理好待岗员工,让待岗员工有出路。

3 对待岗员工实施有效管理的探讨

公司本着治病救人的思想,区别对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待岗员工解决思想问题,提高待岗员工的业务技能,使之能够尽快重新上岗。钻井二公司成立待岗员工管理站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努力打造成待岗员工的思想转化站、技能加油站。

3.1 健全待岗职工管理机构

待岗员工管理是一项事关企业发展、事关职工利益和企业和谐稳定的严肃工作。钻井二公司非常重视对待岗员工的管理,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待岗员工管理站,配备站长、办事员负责日常管理。管理站在行政上隶属于公司人力资源科管理,业务关系明确,确保了工作的指导性。公司明确要求,必须要以对企业、对员工负责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同时,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从讲政治的高度关心待岗职工,把爱传递到每一位待岗职工,指导帮助他们尽快上岗。

3.2 制订相应管理制度

公司健全管理机构后,靠制度管理待岗员工,相继出台了《待岗员工管理规定》、《待岗员工管理细则》、《待岗员工考勤制度》等一系列日常管理制度,使待岗员工的管理得到了细化。

3.3 实施分类管理

根据公司《待岗员工管理规定》,结合待岗员工的不同情况,划分为三个大类:长期不在岗人员、内部待岗人员、伤病人员。针对不同类别,公司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3.3.1 对长期不在岗人员的管理

主要是指長期将劳动关系挂靠在单位,不能按规定参加正常劳动的人员。这部分人主要表现为:一是嫌原单位待遇低;二是存在等待观望和攀比的心理;三是存在饶幸、依赖心理严重,认为只要不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公司就能缴纳各种保险费用等。公司本着以人为本,对员工负责的态度,找到其本人了解原因,讲明政策,商讨办法,如果员工本人能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表示悔改,单位可安排工作岗位,并设定一个观察期,看其能否真正安心工作。在观察期内,在效益工资的发放上要有所体现。观察期结束,并征求所在单位意见,根据其表现决定是否按正常工作的员工恢复待遇。对那些既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又对单位没有忠诚度的人,采取必要的措施,坚决依法清理,绝不姑息。

3.3.2 对内部待岗人员的管理

内部待岗人员是指不能正常在本岗位工作且与公司签订《内部待岗协议》的人员。这部分人员大多数愿意继续在公司工作,但由于一些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导致其不能正常工作。本着以人为本、教育为主的原则,通过定期组织待岗员工学习相关的法律、规定、政策,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和不足,从根源上找原因,增强上岗信心。在具体的管理中,一是深入了解每个待岗员工的待岗原因,建立档案,为因人施教工作打下基础。二是按章办事,坚持每天报到制度,严格考勤。三是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学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和公司的生产形势等,促进他们尽快调整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四是针对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实现重新上岗。五是对在日常管理中表现较好人员,由待岗员工管理站及时推荐上岗;对表现不好者,公司进行处理。

3.3.3 对伤病人员的管理

主要指需要长期休养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员工。病假超过30天的员工,根据医院诊断书证明需要继续治疗的员工,凭人力资源科介绍信将其行政关系转入待岗员工管理站,纳入待岗员工管理。在管理上着重相关政策的传达和宣传,日常病情和生活困难的关注,做好慰问、帮助工作。坚持每季度一个电话问候,每年一次上门慰问,对员工病情准确把握、对员工困难热情帮助,把公司的关怀及时传达到每一个人。需要长期休养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员工,工资待遇按特殊规定执行。病假超过30天需要继续治疗的员工,享受病假工资。医疗期满后,改发疾病救济费。

经过三年多来的管理实践,钻井二公司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的9名员工解除了劳动合同;待岗期间表现良好的17名员工重新安排上岗;2名员工按规定办理了内部退养。

参考文献:

[1]周海燕.怎样使“问题”员工无问题[J].交流与思考,2010(3).

[2]刘珍,郝惠文.劳动福利管理.《人力资源经理岗位培训手册》,2011.

[3]本剑.员工管理案例.《员工管理》,2005.

作者简介: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第12篇

一、仓库管理的定义

仓库管理也叫仓储管理, 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资所进行的管理, 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其目的是为企事业单位保证仓储货物的完好无损, 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货物的活动状况进行分类记录, 以明确的图表方式表达仓储货物在数量、品质方面的状况, 以及目前所在的地理位置、部门、订单归属和仓储分散程度等情况的综合管理形式。由此可见, 仓库管理的主体是仓储机构或者是仓库管理员;仓库管理的客体是仓库、库存品或物资、设备或器材;仓库管理的形式包括仓储资源的获得、仓储商务管理、仓储流程管理、仓储作业管理、保管管理、安全管理多种管理工作及相关的操作。严格意义上讲, 仓库管理囊括了物资器材的订货、采购、入库、出库、退库、盘库, 提供库存资产报表等各个方面。

二、当前事业单位在仓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些事业单位对物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物资直接下发到各单位或使用在各项工

程中, 最终不一定形成单位的资产, 所以放松了对物资的管理。再加上会计及相关物资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欠缺, 未履行相关岗位职责, 导致单位在仓库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1. 采购阶段:

未经市场调研或不签订合同。有的事业单位在订购物资时, 没有对本单位具体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 没有对所需物资的质量、价格、服务进行把关, 需要公开招标的也未履行程序, 需要签订书面合同的采购也没有严格执行执。

2. 财务核算阶段:

材料与固定资产科目混淆。当前, 未设立材料或固定资产科目的情况很少, 但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关于属于易耗品还是固定资产的划分界限仍然不明确, 将物资进账入错会计科目的现象时有发生。

3. 保管阶段:

物资管理相关制度不健全或者未按相关材料物资管理制度执行。在这一阶段, 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材料或者器材无专人管理, 仓库未建立入库、出库台账, 出入库不履行出入库手续, 退库未办理红字冲销手续, 对于机能易退化、老化的物品未依据先进先出原则进行周转, 不按规定进行定期盘点, 物资器材摆放杂乱无章, 以物资或器材统计报表代替正规实物账甚至无任何实物账, 造成账实不符等现象等。

三、完善事业单位仓库管理的几点建议

仓库虽小, 事关重大。物资及器材管理是否规范, 将直接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需要采取措施, 进一步提高仓库管理的科学性、先进性, 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事业单位在仓库管理上存在的上述问题,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1. 准确定位仓库管理的目标。

仓库管理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管理的对象是关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及个人利益的有形资产。仓库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加强生产物资的采购、供应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 及时按质按量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 以最小的物资储备来达到最佳的供货状态, 避免物资积压和缺料, 合理组织供应, 降低生产成本, 加速资金的周转, 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

2. 严格遵守仓库管理的原则。

仓库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提高管理效率、追求经济效益、提供安全保障、保证物资质量。其中提高管理效率是仓库管理的核心。

3. 合理设计仓储布局。

改善仓库的物理结构和恰当地使用包装或搬运等设备, 可以有效降低库内物资的损耗, 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率。为便于物资出入库及在库内的移动, 应将物资面向通道进行保管, 使用频率高的物品更靠近出货口, 体积大的物品靠近主通道;为有效利用仓库容积, 防止物资破损, 应尽量将轻的物资码放在高位, 重的物品码放在低位;为提高作业效率和保管效率, 应依据同类同地的原则, 将物资按产品类别分为不同的拣选区存放;不便存放和移动的角落部位可辅以货架用于放置小物件或特殊形状的物品等。

4. 积极推进仓库管理自动化。

将仓库管理纳入自动化轨道, 能够加快处理速度, 提高精确度, 降低动力成本, 使仓库面积和空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仓库管理自动化包括人、操控软件和动力设备三部分。事业单位可在权衡自动化投入与产出利弊的基础上, 适当采用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条码技术、轻型货架和高速分拣机等设备, 提高作业速度, 改善仓管效果。

5. 进一步加强仓库管理的制度建设。

(1) 岗位分工控制制度。

仓库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要分明, 保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如:物资的请购、采购、验收与付款、审批与执行, 物资的保管与相关会计记录等不相容岗位不得仅有仓库管理部门或者个人办理全过程业务。

(2) 授权审批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明确审批人对相关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物资需求部门应当明确采购物资类别、品种、规格、质量、数量、相关要求和标准、到货时间等内容, 制定使用计划。比如广电部门制定广播器材的使用计划, 首先要掌握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方向, 尤其要了解先进地区广播器材的使用情况, 同时结合其他地区广播事业的发展经验, 及本地广播事业发展规划, 初步制定出物资或器材的短期或长期使用计划, 而不是通过拍脑门盲目进行采购。对于大宗物资的采购采取招投标方式采购;对于重要的技术性很强的采购业务, 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实行集团决策和审批;对一般物品采取合同订购方式;对小额零星采购可直接购买。采购回来的物资, 根据请购申请单、采购合同、采购订单、价格审批表由相关人员进行验收无误后, 再由采购员填制入库单。财务部门再根据发票、入库单等单据记账。

(3) 仓储与保管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应建立物资器材的分类管理制度, 比如广电部门, 可将宽带网络设备、转播器材配件和光传输设备、卫星与发射设备、测试设备与仪器、电脑、多媒体、音视频相关设备、舞台灯光乐器音响、钢绞线、电缆、塑管等分类存放;对于重要物资应当采取额外控制措施;为了加强对库存物资的管理, 建立专人负责制, 由专人负责物资管理和合同、政府采购审批单、调拨签收单等有关原始资料的保管, 便于检查物资管理各项制度实施情况, 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 并采取相应的消防措施, 尽量避免存在安全隐患。

(4) 监督检查制度。

一是物资的监督检查制度, 事业单位应建立和不定期的物资盘点制度, 通过实地清查和盘点, 落实帐实是否相符;二是制度的监督检查制度, 事业单位可设立制度检查委员会, 对包括仓库管理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督促相关人员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责任心, 以促进仓库管理制度的动态性和实用性, 使仓库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5) 人力资源有效运作的机制。

通过完善包括仓库管理人员的上岗培训、绩效评价及奖惩制度等, 激发每个人的潜能, 发挥物资管理整个团队的潜力, 实现高效的仓库管理。仓库管理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 务必要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工作, 考试合格以前不得上岗;绩效评价及考核工作首先要针对的是负责仓库管理的整个集体, 然后才是个人,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团结协作精神, 使奖罚措施真正地成为一种激励手段, 而不是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亦功:有线电视网络的器材管理[J].中国有线电视, 2003 (21)

[2]李兴华:加强企业物资管理的探讨[J].中国市场, 2010 (28)

上一篇: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下一篇:预结算控制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