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资源范文

2024-07-01

草场资源范文(精选9篇)

草场资源 第1篇

永胜县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带, 地势南低北高, 南片低热少雨, 而北片温寒多湿, 海拔从数千米到3800多米, 造就了“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东与楚雄州的大姚县隔江相望, 南接大理的宾川县, 西邻丽江市玉龙县及大理州鹤庆县, 北与丽江市宁蒗县接壤。据1988年永胜县草山资源普查把草场分为山地灌木草丛类、山地草类、山地草甸类、山地灌丛类、轮歇撩荒类、高寒草甸类、疏林草地、森林草场等几个类型, 草场面积达200多万亩, 草场资源丰盛, 适合牛羊采食的品种以禾本科的针茅、旱茅、黄茅为主, 配合有豆科类、菊科类、莎草科类等品种牧草, 牧草品质优良, 是得天独厚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场所。

2 草场利用现状

(1) 近年来, 由于牛羊经济价值的不断攀升, 饲养量也越来越多, 但农户对野生自然草场进行无休止地放牧利用, 对草场只用不管, 使得自然草场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本人经过认真细致深入调查发展, 利用不合理是一大表现。其中放牧过度是主要因素。永胜县的牛羊养殖除养殖大户进行圈养外, 绝大多数散养户都以放养形式存在, 对草场利用采用“掠夺式”放牧, 对草场的载畜能力缺乏科学认识。据调查, 离村庄近一些的草场, 实际放牧量达到理论载畜量的3倍之多, 致使草场严重退化, 有部分优良野生牧草, 由于适口性好, 牛羊甚至连根啃食以至达到消失绝种的地步, 一些生命力强的牧草虽有尚存, 却因得不到休养生息, 而生长状况极度欠佳, 使整个草场产草量严重受损。

(2) 由于气候等原因, 永胜南片区干旱少雨, 自然草场严重退化, 部分牧草无法生长, 产草量严重下降, 草场承载能力相当薄弱;加上缺水, 农作物由原来的一年3熟变为两熟, 甚至一熟, 农作物附属产品相对减少供给牛羊。而北片区相对雨水充沛, 草场良好, 却无法充分利用, 牧草老化, 牛羊无法食用而浪费, 形成南北片区供草不均衡。

(3) 自然草场还受到病害, 如白粉病、霜霉病、黑粉病、锈病等影响;虫害有食叶性害虫, 如蝗虫、蚜虫等, 食根性害虫, 如地老虎、蛴螬等, 部分地方还受到啮齿动物老鼠等的影响。牧草品质下降, 产草量也严重下降。

(4) 因长期草群结构遭到破坏, 使得土壤自身肥力相应减弱, 加之部分草场受雨水冲刷、泥石流等因素影响, 表皮熟土层被冲走, 有些地方沙石裸露, 对草场造成严重破坏。

(5) 草场有毒有害植物的侵入, 占据草场部分空间, 如紫茎泽兰、大蓟等, 不论沟边路侧, 还是高山林下, 无处不见它们的踪影;过度开荒也占据了部分草场, 草场等级质量存在下降趋势。

(6) 永胜县属典型的农业县, 耕地面积达40多万亩, 农作物附属产品较多, 南片区从涛源镇的嘉禾村委会到安坪村委会, 沿江3千多米长的金沙江河谷地带, 长期种植甘蔗, 每年近2万多亩, 按每亩产甘蔗梢1t计算也有2万多吨的甘蔗梢饲草, 加上15个乡镇都产玉米, 每年近几十万亩, 也能产出近几十万吨的玉米秸秆;大多乡镇还盛产水稻, 每年稻草也有10万多吨。这些农副产品绝大部分都被直接焚烧或切短直接还田, 污染了空气, 肥力也还没有通过动物过腹还田肥力高, 造成极大浪费, 也是养殖业的一大损失因素。

(7) 农户对人工种草养畜意识淡薄, 农田种草难以接受, 很多优良人工牧草得不到推广应用, 致使冬春草枯畜瘦得不到解决, 畜牧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瓶颈制约。

3 草场利用对策

(1) 永胜县于2011年实施了草原补助机制, 草场保护得到一定重视, 虽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但仍是杯水车薪, 今后还应加大力度, 建立草原补助机制等措施, 引导农户正确认识草场的重要性, 合理利用草场。一是草场实行划区轮牧, 部分草场实行禁牧, 使草场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野生牧草也能得到天然下种的机会, 充分改善植被成分, 提高次年产草量;二是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放牧, 使草场免于过度啃食、过度践踏, 而遭受灭顶之灾。通过提高产草量来提高载畜量。

(2) 加强自然草场的病虫害防治和有毒有害植物的清除, 合理搭配一些人工驯化野生优良牧草种群, 特别是豆科牧草, 充分利用其根瘤菌把空气中的N固定在土壤中, 既提高了草质又改良了土壤, 促进其它草种的生长,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生产优质高产的牧草。

(3) 搞好水利灌溉设施。永胜县有着“母亲河”之称的金沙江, 她蜿蜒曲折, 贯穿永胜, 流域面积达200多千米之长, 县境内相继建立了金安、龙开口、鲁地拉3个国家级的电站, 但用于灌溉投资少之又少, 形成望江抗旱的局面。由于干旱导致草场产草量急剧下滑, 部分乡镇农作从一年3熟减为两熟、一熟, 农作物附属产品供给牛羊的饲草也受到限制, 如能解决水源灌溉问题, 对草原生态的恢复及粮草生产有着绝对的重大意义。

(4) 大力推广青贮氨化饲料技术应用。大量的农作秸秆因直接焚烧或铡短还田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如能修建青贮池把它青贮起来, 青贮料饲喂牛羊具有食口性好、转化率高的特点。来不及作青贮的制成氨化饲料或晒干制成草粉, 能为牛羊解决很大一部分饲草。

(5) 大力推广人工种草。充分利用农闲地, 在水冷草枯的季节, 种植黑麦草、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皇竹草等草种, 不但能提供优质高产的牧草, 而且能缓解自然草场的载畜承受能力, 对畜牧业起到很大作用。

4 小结

草场上没有了羊群 第2篇

拜访才代的翌日,我们来到了采日玛乡的麦果尔大队,村干部告诉我们,这个大队的8个队中有5个队严重缺水,麦果尔3队更是个出了名的缺水队,在他们那片远离河流的贫瘠草场上,牧民们为了适应极端缺水的环境,甚至改变了畜群的类型,把队上所有的羊都淘汰了。

来到3队草场的时候,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草地上没什么人,大家都在帐篷内避雨。我们站在外面,只看到每顶帐篷外都放着大大小小的脸盆、水桶,铁锅……差不多家中一切能接雨水的容器都摆出来了,帐篷内牧民缺水的窘境似乎已在这一瞥之间显露了出来。

我们随机走进一顶黑帐篷,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妻,俩人对这样的雨天都感到满意。“今年下雨总算多起来了,河道里能存住点水了,有些山沟里居然连干涸很久的泉眼都出来了!”

聊天时,丈夫尼琼告诉我们:“我小时候一直在黄河边生活,那时候啥时候考虑过节约用水啊,哪像现在,不管干什么都要省着用。为了省水,平时家里人都不洗脚。衣服一个月只洗一次。洗衣服当天我骑着摩托驮上妻子和衣服,到5公里外籽种场附近的水源点去洗,洗完再把人和湿衣服带回来。有的人家在籽种场那边有亲戚,可以顺便住上几天,托熟人把洗好的衣服捎回来;没有亲戚在那边的家庭有时候要洗的衣服又太多,家里的女人还曾经在水源点附近搭帐篷过夜呢!

“队上的人平时喝水,要带上两个50斤的塑料桶,骑摩托去5公里外的取水点驮回来,我每天驮两次,人口比较多的家庭要去三次才够。每拉一次水要给摩托加满满一可乐瓶的油,就是那种2升的可乐瓶——一瓶油要八九块钱呢。驮水是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重的活。去水源点的路是砂石路,走起来真是吃力极了,而且拉水特别毁摩托,我有一辆摩托因为这么多年一直在这种难走的路上拉水,100斤水已经驮不动了。”

这时妻子班拉插进来说:“丈夫如果不在,取水就靠我一个人了。我要走2公里路,到牛喝水的山梁上背水,那里的泉眼太小了,牛又多,我得先把牛赶开,自己蹲在泉眼边上,等水一点一点流出来,再把水慢慢舀出来。只有我一个人去打水还好,几个人结伴一起去取水就要排队等很久,打一次水来回差不多得4个钟头。”

藏区妇女劳务繁重,几乎包揽家中所有劳作。班拉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头一件事是独自给50多头牛挤奶,之后还要打酥油、清理圈里的牛粪、给孩子做饭,午饭后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她便上山背水,“一路上歇个四五次,4个钟头后回到家也差不多天黑了。”

我们问,骑着驮牛去背水是否可以省力一些?尼琼却回答:“我们早就不养驮牛了,就山上那一个水源,驮牛体型大,被它霸住水源,其他的牛就甭想喝了!”

尼琼告诉我们,牲畜总喝不到水,出了很多问题。搬到这里的头一年,3队的牧民把牛群放出去让它们自己找水源,牛们初来乍到,不习惯在这水源稀缺的地方自谋活路,结果一年下来,3队的十几户牧民总共损失了200多头牛,全部都是找不到水源,活活渴死的。光是尼琼一家就损失了将近40头牛。

在帐篷外的草地上只有黑黢黢的牦牛群,我们注意到谈话中,夫妻俩也只提到牛,那么羊群在哪里呢?尼琼叹了口气,口气无奈地说:“我们这儿现在一只羊都不养了,全部卖掉了!”

追问起来,原来放弃养羊的根源还是缺水。刚搬来这片草场时全队尚有三四百只羊,附近山梁上那眼珍贵的泉水被发现后,人们纷纷把牛羊赶上山饮水,让所有人没有料想到的是,为了争夺水源,牛群和羊群之间居然爆发了惨烈的争斗!“羊的力气肯定远远比不过牦牛啊,结果每天山梁的那个泉水边,都有四五只羊被牛活活顶死。队里的老人目睹了这场景都惊讶得不得了,对年轻人说,自己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么怪异的事情。大伙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各自变卖了剩下的羊,全部换成了牦牛,此后我们吃羊肉只能向别的牧民买了。牛饮水时当然也排次序,强壮的大牛喝完了,弱牛和小牛再喝,好在母牛会护着小牛,而且最起码,大牛不至于像顶羊似的把小牛顶死呀!”尼琼说。

牛喝不到水还直接影响到体质和产奶量。班拉告诉我们,这里的牛虽然也能挤出奶,但奶量很稀少,而且队上的牛不仅体质弱、膘情差、个头小,而且生育能力也相当低下,正常情况下母牛一年可产一次崽;但在这里,牛两年才产崽一次,产下的牛犊也容易夭折,甚至有的母牛两年都不生产一次。

夫妻俩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端上熬好的热茶。这茶喝起来有一股让人皱眉头的明显苦味,翻译桑杰是本地人,喝了几口也忍不住小声嘟囔了句“哎呀,这个水味儿大着呢”。主人告诉我们,这水是从水源点驮回来的好水,味道比起山梁上的泉水已经好太多了。

尼琼说:“班拉背回家的那种泉水本来是供牛饮的,被牛粪和践踏弄得很脏,还有股怪味,我直到现在都不太习惯喝。头一次喝这泉水的人反应更厉害,隔天早上起来脸肯定要肿,两个眼泡也要鼓凸出来。我们队当初刚搬来的头一年大家都是这么扛过来的,不但脸肿,还拉肚子,后来慢慢习惯一点了。我们这儿的人内脏都有点毛病,不知道是不是和喝了这山梁上的泉水有关。”

从尼琼家的帐篷走出来,见到队长先考之后,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在这样地表水缺乏的地方想要解决水源问题是困难重重。

麦果尔3队当年运气实在不佳。划分草场时,他们抽到的两季草场连在一起,且都属于劣等草场,据说这地方从前就是草不好、水源也紧缺的地方,牧民们搬来以后,地盘上一条比较大的溪流也几近干涸,令缺水的状况雪上加霜。

3队的牧民对自己抽中的地盘并无怨言,只希望政府能够根据情况给予一些照顾,甚至有牧民提出哪怕给他们分一辆“兰驼”(注:一种农机三轮车)驮水也好,但这样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此后在3队的强烈呼吁下,政府曾在山坡下的平地上打过一口压井,却一点水都压不出来,打井的尝试就此宣告失败。

虽然草地面积够用,但为了缓解用水紧张,3队的十几户人早早开始在外租草场。人们只挑选有水源的牧场,至于没有水源的那些“草长得再好也不租”。先考说:“我们今年租的草场将近5000亩,每年的草场租用费差不多五六万元。有水源,人、牛饮水都方便,但每年只能住4个月,过了那4个月有水的好日子,就又要搬回来了。这几天下了点雨,这片草场存了点水了,我们就借机搬回来,也好让租的草场歇一歇,我们队的牛太多了,租来的草场现在已经啃得不成样子。等这儿没水了,我们再搬回那边去。”

但草场的租期只有一年,即使找到了合适的草场,来年也不一定能够续租。有时候租到的草场在很远的地方,转场也变得漫长而艰苦,3队甚至还跨省租过青海的草场。“那一次转场花的时间最长,我们一路上足足走了5天。这5天里,牛群本能地慢慢走,边走边在人家的草场上东啃一口、西啃一口,很可怜。幸好那几天没有下雪,不然牛肯定要死很多了。去年我们队租的是齐哈玛乡的草场,转场时在公路上碰到一个人,居然拦着我们硬是不让过去。我说,这是政府修的马路啊,我们怎么就不能走了?可对方说那一带都是自己的草场,到底还是没有让我们过去。”先考无奈地说,“没办法,想找一片水源好的草场越来难了。”

问他觉得怎么解决用水问题才好,这位“缺水队长”摇摇头,说:“草场的租金一年比一年贵了,好草场又越来越难找,我想这事以后恐怕更麻烦。唉,已经没办法了。我觉得这地方就这样了,可能现在就是缺水的年景吧。草场已经彻底没有水源,想打井也打不出水,明显已经不是下不下雨的问题了,除非从别处引水过来了。实在不行,政府索性重新给我们划一片草场,让我们搬走吧。”

栗园草场牛耳大黄危害调查报道 第3篇

由于栗园草场台山的特点, 地理位置高, 牛耳大黄在栗园草场成灾后, 其种子将随风向四周飘散, 向东危害砚山镇、分水乡, 向南面入侵镇南镇和泥高乡, 向西北面则威胁小坪、铁窑及浞水全镇, 继而危害整个务川县境。鉴于此, 笔者对栗园草场的牛耳大黄分布特征, 其蔓延挤占其他牧草生存空间的方式、途径、速度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为制定根除、预防牛耳大黄进一步蔓延, 保护改良草场措施提供参考。

1 牛耳大黄危害区域概况

1.1 栗园草场基本情况

栗园草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西北部, 距县城50 km, 海拔1 427.4 m, 辖5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842户、3 825人;总面积8 055 hm2, 耕地面积910 hm2 (其中:田12.7 hm2, 土897.4 hm2) ;草山草坡面积6 423.5 hm2, 可利用面积5 782.7 hm2, 占总面积的71.77% (其中:草丛草场4 368.8 hm2、灌丛草场11 192.7 hm2、疏丛草场220.5 hm2) 。草场植被为低中山高禾草, 属南方Ⅲ等甲级草场, 草质中等, 主要牧草有白茅、野古草、金茅、硬杆草、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等。地貌为中山台地, 境内丘陵起伏, 属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季风湿润气候,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水热同季, 年平均温度11.2 ℃, 年降雨量1 420 mm, 无霜期216天。土壤以黄壤、黄棕壤为主, pH 5.7~7.3, 有机质含量5%左右, 土层厚度50 cm以上。

1.2 开发利用现状

为立足草山草坡资源,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争取投资在栗园草场实施人工模拟飞播, 建植以黑麦草和红、白三叶为主的人工草地906.7 hm2, 促进了栗园片区草食牲畜的快速发展。随后在90年代初期对退化严重的人工草场进行了补播施肥, 巩固了草场的载畜能力, 但由于后期对草场的建设改良缺乏投资来源, 加上草场责权不明晰, 户户都在草场上放牧, 人人都不对草场进行改良与保护。对草场只索取不投入, 只利用不管理, 有一定坡度的地方由于载畜量不足已演替为树林, 平坦的地方过度放牧, 牛羊将优质牧草啃食光后, 厥类、火草、牛耳大黄等野杂毒草蔓延, 草场上牲畜可食牧草严重退化。

2 牛耳大黄品种特征

2.1 药用价值

牛耳大黄 (Rumex acetosa Linn.) 属蓼科 ( Polygonaceae ) 植物。中文别名很多,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 如土大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四季菜根 (《四川中药志》) 、火风棠 (《重庆草药》) 、羊蹄根 (《吉林中草药》) 等。在栗园草场, 农民常将蓼科植物皱叶酸模和尼泊尔酸模统称为牛耳大黄, 其叶称为小黄叶。牛耳大黄根可入药, 与大黄有同样的药效, 具有清热凉血、化痰止咳、通便杀虫的功效。可治急性肝炎、慢性气管炎、吐血、血崩、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大便燥结、痢疾、疥癣、秃疮、疔、疖。我县民间医生常以牛耳大黄的根作为大黄的替代品入药。

2.2 植物学特征

牛耳大黄是多年生草本, 茎高100~220 cm。根肥厚, 黄色, 有酸味。茎直立, 通常不分枝, 具浅槽。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 长12~28 cm, 宽2~4.5 cm, 先端短渐尖, 基部渐狭, 边缘有波状皱褶, 两面无毛;托叶鞘膜质, 管状, 常破裂。花多数, 聚生于叶腋, 或形成短的总状花序, 合成一狭长的圆锥花序;花被6, 两轮, 宿存;雄蕊6;柱头3, 画笔状, 瘦果三棱形, 棱锐, 长2~2.5 mm, 褐色有光泽;果被阔卵形, 先端钝, 全缘或具不明显的齿, 长宽均2~3 mm, 有一卵形瘤状突起。花期5~6月, 果期7—8月份。平时多生长于沟边湿地、河岸及水塘旁边, 我县各地都有分布。

3 牛耳大黄危害调查

在栗园草场上坝、七里槽、野猪池、黄木弯等牛耳大黄分布区, 随机选择了6个10 m×10 m的大样方和12个1 m×1 m的小样方。调查记录的内容主要有:每个样方内成片分布和独立生长的牛耳大黄株数, 每片牛耳大黄的面积大小、盖度, 并对样方及其周边区域详细拍照, 以备室内数据处理时参考。通常在种子成熟后牛耳大黄植株就会枯萎, 然后从其根部生长出新的若干植株和根系, 逐渐形成新的个体。由于这种无性繁殖特征, 凡已经生根的枝条, 不管是否与母株相连, 都算为独立植株。根据群落中牛耳大黄数量、蔓延挤占其他牧草生存空间时间、母株数量, 计算每年植株平均萌发数量, 以此衡量牛耳大黄群落的长势。

4 结果与分析

4.1 牛耳大黄已蔓延区域

牛耳大黄已经蔓延到栗园草场每一块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的地方, 以及周边乡镇部分连接草场的道路边上到处都有它的身影。调查结果显示, 牛耳大黄在上坝、七里槽、野猪池、天池、白岩塘、黄木弯等地危害现状最为严重。草场上每个地方都已发现有牛耳大黄分布, 而且局部地区已形成牛耳大黄单优势群落, 其对土地的覆盖度达95%以上。初步估计, 受灾面积在2 000 km2左右。

4.2 地块分布特征

牛耳大黄多在无遮盖、平坦、肥沃土壤环境下生存, 而在林下、灌丛等有植被遮荫的区域分布数量少、密度低;同时, 在过于阴暗的区域 (约在全光照50%以下) 数量少、长势弱, 说明牛耳大黄对光照有一定要求, 光照过弱不利于其生长。尽管栗园草场降水量较多, 季节分配较均匀, 气候较湿润, 但牛耳大黄在河流、水塘边 (火石沟岩口一个水塘边最为典型) 等潮湿区域数量明显比周围无水源区域多, 说明水分对牛耳大黄的生长和蔓延有较大的影响, 越湿润的区域, 越容易蔓延。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牛羊经常趟卧, 粪便排泄多的地方牛耳大黄群落的数量、长势又优于一般的地块, 显示牛耳大黄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在已有零星分布牛耳大黄植株的地块进行翻耕, 3年左右牛耳大黄将覆盖整个草地, 说明翻耕土地对牛耳大黄种子萌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4.3 与其他牧草的关系

按照与其他牧草共生的方式, 主要有牛耳大黄单优、与其他牧草共生、其他牧草占优3种分布格局。其他牧草往往无法与之竞争, 初期由于牛耳大黄数量少, 不占优势, 群落中以当地其他牧草为主。随着牛耳大黄数量的增多, 当地物种逐渐退出竞争, 群落向牛耳大黄占优过渡。对多个群落的调查结果显示, 从开始蔓延挤占其他牧草生存空间到占据优势地位, 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

在河流和道路两侧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牛耳大黄呈分散点状生长状态, 群落斑块面积多为1~20 m2。蔓延时间越长, 斑块面积越大。在某些区域, 还发现单棵独立生长的牛耳大黄, 但数量较少, 多分布在荒滩、路边等区域。由于牛耳大黄分布区域的人类活动干扰频率较低, 且适口性差, 牲畜不喜主动采食, 多数牛耳大黄未受任何破坏。统计表明, 在6块样方中, 有0.05%鲜叶被刈割, 是有农户在秋后将其作为猪的青饲料进行收割, 但其对植株的生长影响微小。其余未受明显干扰。一些单棵独立生长的牛耳大黄多与本地植物生长在一起, 需仔细辨认才能发现, 数量虽不多, 潜在威胁很大, 若任其生长, 3~5年就会占据周围数平方米到数十平方米的范围, 由种子传播而占据的区域则会更多。

4.4 繁殖方式

牛耳大黄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在土壤贫脊的坡地上, 单簇或小斑块牛耳大黄多数是在春秋季节由母株萌发而成, 依靠无性繁殖方式占据大范围地面。样方中的牛耳大黄株数统计表明, 土壤贫脊的坡地上直接由种子萌发形成的植株数量少、密度低。对土地平坦而肥沃的地块上的牛耳大黄群落的统计表明, 成片分布的牛耳大黄多是由母株经种子散落在母株周围有性繁殖而来。

4.5 蔓延路径与方式

4.5.1 动物传播

栗园草场的牛耳大黄主要分布于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和地势平坦肥沃的地方, 说明牛羊马是其主要传播动物, 牛耳大黄种籽有一层硬实的种皮, 动物采食后在体内将其硬实的种皮软化, 提高了种籽的发芽率, 加上与动物粪便一同排出, 肥分充足, 所以生长茂盛。

4.5.2 风力远距离传播

牛耳大黄本身的运动能力有限, 大部分种子在成熟后由风力的作用飘散到远处, 进行有性繁殖, 这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位于栗园草场东面砚山、北面浞水等与栗园草场近的地方道路两侧也已发现有牛耳大黄, 在垂直道路的方向上, 距离道路越远, 数量越少。说明它的传播借助了道路这一特殊廊道:首先沿道路两侧蔓延挤占其他牧草生存空间, 然后向远离道路两侧扩散。

4.6 牲畜喜食性

自然放牧的情况下, 在晚春、夏季及早秋, 正是牛耳大黄生长茂盛的季节, 此时由于其他牧草生长旺盛, 牛羊马一般不主动采食鲜牛耳大黄茎叶, 只偶尔少量采食。在早春、晚秋及冬季, 由于其他牧草枯萎, 牛羊马都在无其他牧草可食的情况下, 采食一定量的牛耳大黄鲜叶充饥。对成熟后干枯的花序 (含大量种子) 牛羊马都喜食。舍饲时, 将牛耳大黄茎叶与其他牧草混合, 牛羊马都能采食。将牛耳大黄鲜茎叶制成青干草或半青干草后, 各种牲畜都喜食。冬春季节, 当地农民将鲜的牛耳大黄鲜叶作为猪的青饲料, 猪喜食。

5 治理措施

牛耳大黄没有观赏价值, 牲畜又不喜啃食, 繁殖力特别强, 挤占优质牧草生存空间, 对草场危害严重, 不可小视。据分析, 如不及时治理, 栗园草场在3~5年就会被这些杂草覆盖, 失去旅游价值和牧用价值。根据牛耳大黄的繁殖及蔓延传播方式, 主要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5.1 人工铲除治理

牛耳大黄根系粗壮, 深达1 m以上, 人工铲除费力耗时, 且残根也能萌发新芽, 大面积实施难度较大。小面积、单株防微杜渐式治理可采用人工铲除法。如果能联系到中药厂家对其进行加工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 大量进行收购, 则可大规模采取人工挖除法进行治理, 在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 治理改良草场。

5.2 化学防除

夏季草场缺水已经7年了 第4篇

来到玛曲后连续几天一直是阴雨天气,湿润的气候和路上随处可见的溪流与湖泊,都让大家赞叹不已。我们在玛曲访问了第一户牧民:青培、才郎卓玛夫妇一家,这家人的帐篷驻扎在黄河附近的欧拉乡。男主人青培是个干练的50多岁汉子,也是欧拉乡欧强大队几个说话最有分量的年长者之一:妻子才郎卓玛爽朗爱笑、勤劳能干。问起这些年来生活的变化,一家人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让我们倍感意外的事实:水不够用了。

青培回忆道:“在我小的时候,这一带沼泽地里的水很多,我记得那时夏天会连着下好多天雨,之后我爬上山顶向下望,就能看到整个沼泽地充满了水,成为一片汪洋,整个夏天都如此。印象中,这里似乎一年到头没有明显的旱季冬天虽然不下雨,但沼泽的水坑里结着一块块冰。而我们现在搭帐篷的地方,以前是根本不能住人的,因为夏天一下雨,这平地上的沼泽就涨满了水,所以帐篷只能搭在山坡上。那时候,牛羊只要放到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就一直可以喝水了。”

妻子才郎卓玛说:“现在不行了,我们的夏季草场缺水已经有差不多7年了。夏季草场的草长得好不好主要看湿地里的水怎么样,雨水一少,草的种类也就少了。草场过去还偶尔有一点水,但现在情况越来越不好了。我们队的冬季草场上一共有两条溪流,但其中一条一到旱季就干涸了。幸亏今年雨水多,溪水倒是大得很了。”

正在聊天的工夫,儿媳妇背着水桶回来了,看她背上的大塑料桶就知道分量绝对不轻,扁方形,据说能装50斤水,才郎卓玛告诉我们,以前家附近有条铅笔粗细的小溪,虽然水很少,但“一滴一滴流出来,最后总能把桶灌满”。近年雨水少了,溪水也干涸消失,她和女儿、儿媳妇只得一天两次去山上的一条溪流背水回来,来回一趟一个小时。地上的水坑里偶有清亮的水时,她们也会取来用。

青培一家的生活水平在当地算不错,但缺水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一家人平时用水一直很节省。他们的帐篷本来离黄河并不远,却无法径直走到河边。因为临河的草场是别队的,已经拉起了数道围栏。为了让我们亲身体验一回,青培骑上摩托,领我们到黄河边走了一趟。果不其然,只是短短二十分钟的一段路程,却要在道道围栏之间东绕西绕,每找到一个围栏门,青培就停下车把门打开,车子过去后,再把门拴好,很是费时。好不容易到了黄河边,我们看到岸边是一大片开满黄花的美丽滩涂,湿软的泥地上,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已经长得十分茂盛,有些地方甚至长出了多年生牧草,从这些迹象来看,黄河近年似乎有变窄的趋势。青培告诉我们,从七年前开始,他们这些草场不临河的人家就得绕过河边牧民的草场,把牛羊赶到远处的黄河边去饮水。“牛羊每隔三天就得饮一次水,要是碰上十几天没下雨的旱天,牛羊已经支撑不住几乎渴死,我们就只能跟河边草场的牧民说说情,求人家借道让我们穿越临河的草场去黄河饮牛羊。虽说人家不收我们钱,但也有不同意的时候,那时候就没办法了,牛羊渴得再厉害,也不得不绕道走了。去年特别旱,我家几乎整个夏天都是每3天一次把牛羊赶到河边饮水。今年好了,自从那场大暴雨后,还陆陆续续下了不少雨,让附近的水洼里存了一点水。但前几天一直都放晴,让我很担心——要是再这么晴上三天,水洼又该干了!”

临走前,主人请我们看了前几天在帐篷后面挖的土井。只见草地上开出一个半米见方的圆洞,透过长满杂草的洞口,隐隐看得到一点发黑的水面。“沼泽地含的盐碱有毒性,人吃了这个水还是不太好,凑合着用用吧。”一家人语气颇无奈。

夫妻二人最后对我们说,他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缺水问题。

我们常见到各类媒体报道和资料上谈及近些年来湿地生态的恶化状况不容乐观,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活生生的人畜饮水苦难的案例却鲜有报道。外来人若只从玛曲湿润多雨的气候和河流众多的景观来判断,似乎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水源。通过青培夫妇的讲述,我们也第一次察觉到,生活在这片中国最大的高原湿地的牧民,目前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缺水问题。沿着这条线索,一个个不同寻常的缺水故事逐渐展开在我们眼前。

天然草场杂草防除技术的应用 第5篇

据有关资料记载, 新疆天然草地上常见的有毒、有害植物有82种, 分属24科、52属。由于有毒、有害植物种类多且分布广, 进行全面调查有一定难度。因此, 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农五师天然草地有毒、有害植物分布规律的掌握, 结合各团场每年牲畜采食有毒、有害植物中毒死亡的报告, 于2012年6月3-10日有针对性地对针茅、白喉乌头、小花棘豆、醉马草和无叶假木贼5种有代表性的有毒、有害植物进行了调查。

白喉乌头和小花棘豆主要分布在山地草甸草原上, 尤其在过度利用的山地草甸草场上已成为优势种, 其分布占山地草甸草原面积近12.0%。经测产发现, 白喉乌头和小花棘豆的产量占山地草甸草原总产量的8.2%, 盖度为25.0%~30.0%, 草地严重退化地段盖度为10.0%~13.0%。笔者在农五师赛里木湖草场海拔1 400 m的山地草甸草原上, 选定有代表性的地段作为试验对象 (白喉乌头和小花棘豆各选取667 m2样地) 。

醉马草主要分布在荒漠草原地带的过牧地段, 在居民点、生产点和饮水点周围常形成群落。笔者在八十四团春秋场上选定海拔1 500 m的一个代表性地段作为试验对象 (667 m2样地) 。

无叶假木贼主要位于山前洪积——冲击扇上, 常有以无叶假木贼为优势成分的荒漠草地类型。笔者在八十四团春场冲积平原上选取667 m2样地作为试验对象。

针茅主要位于温性荒漠草原带上, 常形成优势种。笔者在八十四团春场海拔1 200 m左右的草原带上选定667 m2样地作为试验对象。

2 化学药剂的选择及其防除方法与效果

对于不同种类植物, 应选用不同的化学除莠剂。通常选用有选择性的除莠剂, 其在一定剂量下, 只对某一类植物有杀伤力, 对其他植物无害或危害很小;而灭生性的除莠剂, 则能杀死地面上所有植物, 所以不予选用。针对针茅、白喉乌头、小花棘豆、醉马草和无叶假木贼5种有毒、有害植物, 分别选用了草甘膦、2-4-D丁酯和茅草枯3种选择性除莠剂, 于2012年6月13-18日分别在各样地做了区域性试验。

对于醉马草, 选用的是草甘膦, 每667 m2用10%的草甘膦400 g加皂粉100 g进行喷洒。对于小花棘豆, 选用的是2-4-D丁酯, 每667 m2用0.5%的2-4-D丁酯150 g进行喷洒。对于无叶假木贼和白喉乌头, 选用的是茅草枯, 每667 m2用茅草枯500 g加水30~40 kg进行喷洒。针茅在荒漠草原属优势种, 且生长初期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 对家畜的危害主要发生在秋季种子成熟期, 尤其对细毛羊危害较大。通常采用结种前重牧、种熟危害期避牧、调整畜种或机械抽打的方式, 减小或避免其对牲畜造成危害。

在2012年6月21-23日, 对试验对象进行了效果观察, 发现醉马草和小花棘豆的防除效果最为理想, 其致死率达98%;白喉乌头的防除效果为70%;无叶假木贼的防除效果最差, 仅为10%。

3 注意事项

1) 进行化学防除应以人畜安全为主, 工作人员应穿好防护服, 以免造成中毒。草场喷洒除莠剂后, 需经10~15 d才能放牧, 以免造成家畜中毒。

2) 应选择植物生长最快的时期喷洒除莠剂, 一般在幼嫩未分蘖前进行。

3) 应选择气温高、阳光充足的天气喷洒除莠剂。在干旱地区, 由于空气湿度较低, 可在清晨湿度较高时进行或加入浸润剂, 使水溶液干得慢些。当有露水时, 应待露水干后再喷, 以免冲淡除莠剂。如喷后6 h内遇雨, 应进行补喷。

4) 无叶假木贼防除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目前尚未找出, 目前以机械防除法为最佳。

禁牧草场牧草产量跟踪调查报告 第6篇

禁牧是指长期禁止放牧利用, 是一种对草地施行一年以上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 一般是在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或具有特殊利用方式的草场进行禁牧, 禁牧的期限是以年为单位。禁牧是解除因放牧对植被产生的压力, 改善植物生存环境, 促进恢复植物生长。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卧牛吐镇岗子村、达呼店镇二合村设立二个观测样地, 进行跟踪调查, 进行数据采集、观测、分析。经调查实施禁牧的草地牧草长势普遍转好、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1 调查样地设置

调查样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多风少雨, 夏季湿润多雨, 秋季晴朗多霜冻, 冬季寒冷而干燥, 年平均气温3.2℃, 气温较低的1月份平均为-19.4℃, 气温较高的8月份平均为22.8℃;降水集中, 年降雨量415mm, 日照时数为2861.9h;无霜期为136d, 昼夜温差大, 利于作物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成。

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卧牛吐镇岗子村、达呼店镇二合村设立二个观测样地, 面积分别为300hm2和220hm2。禁牧期3年。周边相邻正常利用放牧草场作为对照区。

1.1调查样地Ⅰ

位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卧牛吐镇岗子村, 草原类型为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委陵菜+杂类草, 由于过度放牧, 土壤严重板结, 2004年7月20日测量, 草层平均高度10cm, 盖度30%, 牧草产量25kg。

1.2 调查样地Ⅱ

位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达呼店镇二合村, 草原类型为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寸草苔+早熟禾+杂类草。由于过度放牧及自然因素影响草场沙化, 2004年7月21日测量, 草层平均高度11cm, 盖度35%, 牧草产量28kg。

2 调查方法

自2005年开始, 对两块调查样地进行禁牧, 并在禁牧草原设立了网围栏, 进行跟踪观察, 禁牧当年只测产, 不放牧不打草, 不进行利用。2006年、2007年分别实施秋打草一次。周边的对照区正常进行放牧利用。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005年7月25日、2006年7月26日和2007年7月27日各刈割1次, 留茬高度4~5cm。经调查取样分析, 结果如下

3.1调查样地Ⅰ

三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33%、40%、47%,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10%、33.3%、88%;平均草层高度分别为12cm、18cm、22cm,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2cm、9cm、11cm;每公顷风干草产量分别为394kg、486kg、560kg, 分别增加5.1%、31.4%、57.7%。牧草较禁牧前长势茂盛, 草层的郁闭度明显提高。

3.2 调查样地Ⅱ

三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38%、45%、55%,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8.6%、36.4%、83.3%;平均草层高度分别为15cm、21cm、28cm,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4cm、10cm、18cm;1hm2产草量分别为482kg、575kg、665kg, 分别增加17.6%、44.5%、72.3%。

3结论

在草甸草原类的草场上进行草原禁牧, 给植被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靠自然力恢复, 结果表明其覆盖度、高度及牧草产量都有较明显增加。牧草群落基本没有改变, 但牧草长势明显好转, 围栏内外反差较大, 说明禁牧草场完全可以达到自然恢复植被的作用。各草场的自然特点不同, 植被恢复所需时间长短有较大区别, 如果在轻度或中度退化时采取及时的禁牧措施, 其恢复时间要短、恢复效果将会更好。通过试验得出结论:在退化草场上实施禁牧, 是经济可行的草原改良措施。

甘肃:裕固族农牧民草场灭鼠 第7篇

近年来,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草地生态趋于好转, 但部分地区草地鼠害频发。2012年, 该县动员全县干部职工开展集中防治, 取得明显成效, 灭效率达90%以上, 但个别漏投区域鼠害活动仍然频繁。为了进一步巩固鼠害防治成效, 该县再次抽调干部职工、武警官兵为大河乡境内灰大坂、野马泉、清泉、皂矾沟、冰沟等鼠害严重区域全面进行灭鼠, 扫残面积为62.3万亩。

据悉, 此次灭鼠从3月18日开始到3月底结束, 实行统一防治时间、组织调配劳力、提供技术服务、供应药品、验收考评的管理方式, 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对大河乡7个农牧村鼠害严重的草场进行大面积连片防治, 确保防治面达到100%, 防治区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目前, 该县投入资金80多万元, 调集灭鼠药品2吨, 饵料30吨, 提药袋及手套1500双, 200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武警官兵和大河乡农牧民群众已全面投入到灭鼠工作中。

松土补播改良退化草场试验研究 第8篇

1 试验地设置

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梅里斯乡设置3个样地, 共计100km2, 其中1个样地作为对照。

试验地块属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萎陵菜+羊草+杂类草, 土壤类型为草甸土, p H值7.5, 为重度退化草场。

试验区位于音河东侧, 地势平坦开阔, 略有起伏, 属大陆性中温带季风气候区, 特点是: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多、炎热;秋季温差大、多早霜;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降水量为415.5mm, 年平均气温3.2℃, 年蒸发量为1483mm, 年有效积温2700℃, 平均无霜期136d, 年平均日照为2867h。

2 试验方法

对试验地块用机引圆盘耙, 采用重耙、轻耙加耢子复式作业, 重耙8~12cm, 轻耙8~10cm, 结合轻耙补播羊草, 每公顷播种量为35kg。第二年开始对试验地的土壤理化性状、牧草种群变化、产草量进行数据调查, 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经测定:改良后的第二年草场, 10cm~30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为20%, 比对照提高了28.37%;土壤温度5~15cm处, 比对照高出1℃~3℃;增加了土壤孔隙度, 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

3.2 草群结构变化

补播当年草群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但牧草长势明显好转;第2年开始松土补播后草群结构发生了变化, 禾本科牧草比重增加, 羊草群体数量增多, 试验区羊草高度2~3年平均分别为49.26cm、51.35cm, 比对照区高出14.16cm、21.3cm。羊草株数分别为32株、73株/m2, 比对照区增加28%、192%。植被覆盖度分别为70%、85%, 比对照区增加75%、112%。

3.3 产草量变化

松土补播改良试验区, 2~3年牧草干草产量分别为1275kg/hm2和1820kg/hm2, 比对照795kg/hm2和870 kg/hm2分别增产60.4%和109.2%。

4 结论

无芒雀麦人工草场的建立与利用 第9篇

1 种植地块选择

无芒雀麦对土壤要求不严, 耐碱、耐湿、耐瘠薄, 但不耐强盐碱、干旱, 最适宜肥沃的土壤或粘壤土。由于无芒雀麦耐低湿, 短时间的水淹也不会死亡, 在我省尤其适合地势较低洼的草场的改良种植。

2 栽培技术要点

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草原区, 一般采用初夏和夏季播种, 即5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可以撒播也可以条播, 条播行距30~40cm, 播深2~4cm, 亩播量2~3kg, 播后镇压一次。

无芒雀麦种子内部蓄积养份较少, 幼苗生长力、竞争力均较弱, 这就要求播种前对播种地块必须深耕翻、整平、耙细, 耕翻深度以20~25cm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对杂草较严重地块可进行封闭除草, 结合耕翻喷施氟乐灵、地乐胺等土壤处理剂, 防止杂草萌发。无芒雀麦苗期生长缓慢, 虽然较其它牧草易抓苗, 但要想成功建立人工草地, 其苗期的管理最为重要, 要注意及时中耕除草、灌溉。

3 收获

无芒雀麦的分蘖力极强, 播种当年单株分蘖可达15~35个, 且生长期长, 再生能力强。播种早的当年即可收割一次, 从第二年开始一般在保证基本水肥条件的前提下, 可刈割两茬。

无芒雀麦的最佳刈割时间由以下因素决定:一是产量;二是可消化营养物质的含量;三是再生性;四是越冬率。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确定无芒雀麦的适宜刈割期应在抽穗—开花初期。收割早, 质量好而产量低, 反之则产量高而质量差。在黑龙江省松嫩草场无芒雀麦人工草场每年可割两次, 刈割时间第一次大约在6月末至7月初;第二次大约在8月末至9月初, 最后一次刈割应在霜冻前45d完成, 这样有利于牧草安全越冬。由于收获期多为雨水集中的季节, 所以在调制干草时要注意干草品质, 优质干草应是叶量、花序及嫩枝多, 颜色青绿、有清香味, 没有霉烂变质成分。

在松嫩平原无芒雀麦人工草地平均亩产干草400~500kg, 最高可达700kg, 无芒雀麦的适口性、产量与营养价值均高于羊草。

4 利用管理

为了获得优质高产的无芒雀麦草, 在每次刈割后, 应进行灌溉,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追施尿素, 以利于牧草的再生和安全越冬。

上一篇:文件检验下一篇:性能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