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如何讲

2024-05-25

创业故事如何讲(精选11篇)

创业故事如何讲 第1篇

一、品牌故事由谁讲?

1. 明星代言品牌

站在广告的角度来看, 品牌代言人是品牌故事的第三方讲说人。回顾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广告实践, 名星代言品牌是较早采用的品牌传播方式。这种做法, 常见于日常消费品的宣传。最初, 品牌与代言人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并不太强, 企业启用形象代言人, 主要考虑明星的社会知名度和靓丽外形, 其目的是借名传名。随着品牌营销的逐步发展, 明星与所代言的品牌之间的内在关联度越来越大。比如, 姚明代言的“要投就投中国人寿”, 蒋雯丽代言的“有家有爱有方太”等, 在很大程度上都考虑了消费者对明星特性的认知, 代言人的话语设计也从直接推荐产品转变为塑造品牌的特质。

2. 企业家是品牌故事的一号主演

说到底, 是企业家缔造了企业品牌。试想, 如果没有韦尔奇, GE的品牌会是如何?如果没有乔布斯, 苹果的品牌又将如何?综观国内企业界, 我们不难发现, 王石无时不在讲“万科的故事”, 马云无处不在讲“阿里巴巴的故事”。尤其是在新兴产业, 企业家本身就是品牌故事的导演兼领衔主演, 由其来讲品牌故事, 更具有传奇色彩、人格魅力和可信度。事实上, 企业家的品牌与企业的品牌很难截然分开, 如果说品牌具有人格化特性, 那么企业品牌人格化后的形象即是企业家的形象, 因此, 许多企业家成为企业品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甚至是品牌的核心。比如雷军之于小米, 刘强东之于京东, 董明珠之于格力, 褚时健之于橙, 王健林之于万达。而聚美优品的广告语独具特色——“我是陈欧, 我为自己代言”, 广告主题歌则更是感人且富有哲理:“你只闻到我的香水, 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 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 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 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 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 是注定孤独的旅行, 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 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 也要活得漂亮。我为自己代言。”

3. 员工是品牌故事的群众演员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 我们不难发现, 其实每个员工都是企业品牌塑造者, 也是企业品牌最大的代言群体。员工是亲手造就产品的人, 员工也是处在第一线与顾客距离最近的人。好人品铸就好产品, 一流员工提供一流服务。员工的一言一行, 一动一静, 品牌故事即发生在其中。所以说, 员工的劳动付出化作了品牌, 品牌是员工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实不为过。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 每个员工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品牌的传播者。有先见之明的企业顺应趋势, 充分发掘员工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中的潜力, 把优秀的员工推到媒体前面, 为本品牌代言。除了拍摄广告片, 不少品牌还鼓励员工开微博, 希望员工通过在微博中讲述品牌故事、发布产品资讯、描述亲身经历等方式, 成为企业的“公关大使”, 塑造品牌的良好形象。

4. 顾客是品牌故事的超级传播者

真正的品牌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而是要经得起客户的深度体验, 所以客户才是品牌故事的超级传播者。要想达到这个境界, 就必须做到让消费者感到物超所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消费者付出货币换取商品和服务, 二者之间是等价交换。但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来分析, 如果消费者花钱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可以满足他的高层次需求, 那他就会乐于向他人传递这种满足感。在这方面, 奢侈品品牌无疑最懂消费者心理, 所以奢侈品广告的价值诉求度集中在人的精神需求满足上。它背后的逻辑是消费者的自我肯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品牌故事讲什么?

品牌故事讲什么, 主要是指品牌的内涵。我认为, 不同领域、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品牌内涵侧重点不同。

1. 品牌的保底内涵是功效, 即有用。

早年的一则知名度较高的广告语“不看广告看疗效”精准道破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最基本的需求和认识。处在这一阶段的品牌, 故事核心要抓住“价廉物美”这一核心和关键。

2. 品牌的基本内涵是安全, 即无害。

在消费者满足了基本的温饱 (即生理) 需求后, 安全成为品牌消费的核心诉求。现在人们特别关心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而且, 购买力越强, 对安全系数的要求越高。

3. 品牌的高级内涵是个性, 即自我。

消费者如何通过购买品牌实现个性张显, 实现自我表达?这是品牌发展的第三阶段要研究的消费心理。因此, 寻求品牌与目标消费群体之间的共性就成为品牌研发的关键。通过归纳目标消费群体在年龄、性别、收入、阶层、职业、爱好等方面的共性特征, 形成产品与之相称的材质、颜色、风格、价格、渠道、终端等细化定位, 体现消费者的价值品位。从品牌的传播来看, 这个阶段的品牌故事, 更加侧重揭示或者描述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这个阶段的品牌故事, 对产品与服务本身的介绍已是其次, 重点要体现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与心理、精神层面的感受。如果品牌策略能够精准把握消费群体的心理诉求, 使品牌走进消费群体的精神世界, 这个品牌就一定可以成功。

三、品牌故事如何讲?

品牌故事如何讲, 与其说是个理论问题, 不如说是个实践问题, 因此答案只能来自于实践。

1. 大制作, 大投入, 大手笔

2013年, 《中国合伙人》在国内电影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新东方热。我认为, 这是2013年度最好的品牌故事。这个品牌故事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传播, 是大投入带动大产出的大手笔。在这部电影的带动下, 俞敏洪受邀走进了许多中学进行演讲, 在中学生的心目中, 俞敏洪俨然是知识英雄、时代骄子。在这部电影的带动下, 新东方暑期招生再掀热潮, 市场份额又创新高。据悉, 这部电影的最初编剧是新东方三位创业员老之一徐小平, 新东方的创业历程为这部电影提供了原始的素材。陈可辛导演的独立执导, 不但使该电影保持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又使新东方的品牌传播开创了先河。这种大制作大投入大产出的大手笔效应, 背后是不做则已, 要做就做最好的思维模式, 值得大品牌学习借鉴。

2. 等待时机, 把握时机, 创造时机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品牌营销也要等待时机, 把握时机, 甚至创造时机。比如张瑞敏砸冰箱, 陈光标砸宝马, 都是择机而行, 如此才能产生预期的品牌效应。比如许多品牌赞助体育、参加行业定期举办的大型展览, 即是把握时机, 搭顺风车、乘专列, 过期不候。为什么许多品牌都喜欢赞助体育?因为体育精神的精髓是公平竞争、挑战极限, 这与许多企业品牌的追求不谋而合, 所以企业品牌与体育赛事捆绑就成为品牌营销常用手段。因此,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企业品牌的顶级竞技场, 为了取得这个竞技场的入场券, 同行同类品牌之间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境地。

钓鱼岛事件后, 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8月31日, 陈光标在《纽约时报》登广告宣示钓鱼岛主权。这一行为, 既是“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的彰显, 也是把握时机传播品牌的成功案例。

3. 与先行者同行, 与先知者同在

举一个电视媒体的品牌营销案例。众所周知, 湖南卫视最早走品牌化路线, 一贯打造“快乐”价值。围绕这一品牌价值, 打造了几个品牌栏目, 诸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 收视率稳居全国前列。但是后来受到浙江卫视的赶超, 收视率趋下。2013年, 湖南卫视再度发力, 以一档亲情节目《爸爸去哪儿了》引发一场湖南卫视热。反思节目走红的原因, 我认为有三个因素, 也是蕴含在节目背后的深层次价值, 那就是:童真、亲情和名星效应。前两点在当下社会体现得最为珍奇与可贵。童言无忌, 童心无猜, 这是成人世界、商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经过层层包装之后, 人们对于真诚的渴望, 表现在这档节目中就是对童真的欣赏。同时,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过快, 家人聚少离多, 亲情变得十分稀缺, 人们渴望密切的亲子关系, 表现在节目中就是通过节目体验亲情。最后一个明星效应也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追星情节。名星是大众共同的熟人, 在互联网时代, 对于熟人隐私的好奇心, 也是决定这档节目广受关注的传播学的依据。

不知是否脱胎于《爸爸去哪儿了》, 2014年春晚推出的《时间去哪儿了》也引发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以为, 如果说人生而平等, 也只有在时间面前如此。《时间去哪儿了》浅表层是妈妈对孩子的付出与爱, 引起听众共鸣的深层次精神诉求是感时、惜时, 感恩、报恩, 更深层的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惆怅。一个是电视节目, 一个是一首歌, 原本风马牛不相及, 但二者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去哪儿了?”, 这一疑问句, 悄然引发了社会集体的无意识反思, 传递出一个微弱却很清晰的信号, 扣准了当下人们的软肋。我很佩服那些高水准的品牌传播语, 无形中创造了一种语言范式, 引发人们依范式进行填词的极大兴趣, 就在这种接力赛一样的再创作中, 品牌获得了“病毒式”的传播。

最后举一个妇孺皆知的案例。2013年起, “中国梦”系列宣传画走进社区, 市民也从这些宣传画中感受到了“中国梦”的魅力。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来分析, 本届政府适时提出的“中国梦”无疑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如何阐释这一愿景?由中国网络电视台整体策划的“中国梦, 我的梦”大型公益广告亮相城市街头。从内容上来分析, 宣传作品大都弘扬中国儒家价值观。从色彩上来分析, 作品整体色彩丰富, 装饰性强。从表现形式上来分析, 作品取材多为自然、乡村, 人物形象也采用抽象形象。从作品的艺术价值上来分析, 突出了宣传品的艺术品位, 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美。总之, 这种传播理念的方式, 是对大红标语硬梆梆说教方式的超越。通过大量采用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大师级艺术作品, 营造与中国梦相匹配的宣传氛围, 实属国家品牌和时代精神传播的成功案例。总的来说, “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 这16个字, 是“中国梦, 我的梦”大型系列广告的设计理念, 也是“中国梦”品牌宣传的具体做法。

总之, 要想讲好品牌故事, 要与先行者同行, 与先知者同在。

如何讲好一个真实故事 第2篇

一、人物(有成长,有弧度,饱满)

1.李延年,没有变化;但他为了打破“解放战士”的审查,冒了一次大险,带着所有解放战士“执行秘密任务”;李延年的连队因接受集中审查被轮换下来,自己因为“袒护”解放战士表现“不满”,争取了半天时间,却带着解放战士“执行秘密任务”;李延年本来要和刘家龙告知一下“执行秘密任务”的事,却因刘家龙太忙,未说出口,(这个小细节很到位);团长评价李延年的“秘密行动任务”(锄奸行动)比之前侦察部门出具的几个初步计划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把这次行动当成一次审查;李延年亲自实验通过炮击地段;

李延年总是能及时准确地抓住官兵的内心活动,比如在通过敌人炮火封锁区后,看见眼前摆着一具具战友的尸体,李延年在动员中第一句话便提到,“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布置任务后,最后一句话“我们一定要敌人压下去,为我们牺牲的战友报仇!”最后一个字几乎地吼出来的,怒目圆睁。振奋人心。

在冲锋前,说“能打白刃战的才是真正的英雄连队”。

白刃战结束时,副连长被狙击手射杀,面对副连长的遗体,李延年言语中带着哽咽,令人极为动容。

2.小安东的转变,在八班长和副班长牺牲后,3.陈衍宗的名字,“早娶媳妇、多生孩子”,除了连长谁都不服,个人英雄主义比较严重;在第一战斗中,只顾着缴获机枪、一个军官手枪,是二班长,是一班之长,不是普通战士,手上有9个人的生命,“老是想当孤胆英雄”;经过一次战斗,原来9人现在变成了3人,“想明白了”,都是自己的原因,想不干这个班长了;锄奸行动结束后,李延年找陈衍宗接着开展思想引导,“调到8班当班副”,不乐意,啥也不想干,就想痛快,“要有集体挂念、协同观念”(这里有个细节,李延年顺手递给他一杯水,,战友情);陈衍宗的转变在通过敌人炮火封锁区时,自己扛着弹药箱转头对大家喊道“散开,快隐蔽”,从这里可以看到,他转变了,不再是自己打自己的了。

4.罗厚财,五班的“老落后”,解放同志,从国民党过来的;原国军人员;视美军武器如命,5.王毓文的变化,“秀才”,写血书,想和陈衍宗搭班子,号称一文一武,“到前线就要杀敌立功当英雄”,《孙子兵法》倒背如流,自诩说会指挥。第一次上前线,一场战斗没参加,尿裤子,到最后……战斗日志;在346.6高地,冒着敌人飞机轰炸取回战斗日志。在敌人第二次进攻时,王毓文从尿裤子,到打到麻木,以致被提醒“敌人退了”。

打死2个敌人,缴获2支卡宾枪。

6.李源,第一个牺牲

7.五班长,李延年说“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都有自尊心,要想发挥好每一个战士的优势,你要尊重他们,光靠命令可不行啊,要是没有人家罗厚财,你一个人端得了敌人的地堡?”

8.接受审查的解放战士一共是6个,小安东说“一次洗清白,死了也值”,9.李延年执行秘密任务一小时后,本以为“捅破了天”,但营长却“将计就计”借机行事,10.师曾副科长的形象,害怕出现政治保卫问题,二、细节(细节感人,细节显真实,细节伏线?)

1.文书的“挠树”挺好使。

2.锄奸行动中,李延年临机应变,假装逃跑,引诱皮特王(敌特分子王觉仁)。

3.演员的妆饰很到位,脸上从没有干净过,嘴唇还因缺水干裂了口。

4.七连在支援346.6高地临战动员,副连长?提醒大家把鞋带系紧了掖好;枪支要大背;身上所有的装备都要用腰带扎进;弹药箱不要两个人抬,一个人扛一个。

李延年在动员中,告诫大家,认认真真听他讲,一个字都不能漏,一个动作都不能错,否则就要付出血的代价。李延年在讲授通过炮火封锁区时,与八班副互动了一下。

三、情节设置

1.李延年执行秘密任务,一直到最后锄奸那一刻才知道这个“计划”是把李延年当成人质,而且在一刻,汉奸差点还没上当,不禁让观众捏了一把汗。这种情节的设置出人意料地抓人。随着李延年的行动小组向敌方逼近,“秘密行动”这场戏也一层一层拨开,吊足了观众的观感期待。途中,敌人派出侦察队向346.6高地侦察,给李延年行动小组设定了一个时间表,加快了观众的紧张感;

2.李延年本人的起伏点,李延年本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3.小情节设计巧妙。比如在李延年带领连队打白刃战时,一个战友拿着刺刀差点刺向自己战友(很到位地反映出高度紧张的战场心理);罗厚财与敌人搏斗中,打死了五班长身后的敌人,五班长又配合地射杀了罗厚财眼前的敌人,二人对了一下眼神,一笑泯恩仇。(这一刻,二人关系在战斗中缓解了。)(这其实也为狙击组组建买下伏笔,狙击手要在后方保护自己的战友。)

4.第一次白刃战结束,打扫战场时,副连长却遭到敌人狙击手射击,这一方面反映出战场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也为组建狙击组埋下伏笔。这个设置极为巧妙、自然、合理。

5.毛主席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李延年运用到自身上,就是包括也向敌人学习,就此组建狙击组,射杀三类目标,让敌人尝到同样的痛苦。

6.情节设置非常紧凑,特别是在镇守346.6高地时,第4集末尾就已经占领了,后边几集就一直在与一波有一波美国鬼子抗击。一场战斗刚结束,紧接着又上来一波敌人。

第5集开头,刚击退了敌人后还没缓过气,敌飞机就过来轰炸,节奏让人喘不过气了。

李延年在高地坚守了2集。

7.李延年,能打白刃战是“勇”,退到2号和3号高地之间埋伏,用一半美式武器一半自己武器放空枪是“谋”,8.节奏紧凑,在346.6高地

9.本以为在激烈的对阵中,剧情结束,意料之外是张排长孤身一人深入敌穴炸掉弹药库。(这个死,是明知没有后路,偏向虎山行)

10.这里面的战士的“死法”都不尽相同。(这个可以列举一下)罗厚财的死;五班长韩冬年的重伤是替战友报仇而死,警卫员小顾的死,八班长的死是为了保护小安东,拿着爆破筒跳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受此启发,也是前后逻辑一致;陈衍宗为保护小安东而受伤、牺牲,最后遗愿是让小安东“早娶媳妇,多生孩子”,11.最后,上演坦克大战。

12.八班长把小安东托付给陈衍宗,陈衍宗说小安东,就算是死也排在他陈衍宗后面,13.计算一下,在7连坚守346.6高地时,敌人一共发动多少次进攻,李延年一共打退多少次进攻?

创业故事如何讲 第3篇

前段时间,老罗的发布会又一次刷爆了朋友圈,似乎主流媒体都非常乐意看到一个个性狂狷的人开始慢慢收敛,尽管过程中老罗多多少少表现出不情愿,但大部分人都看得出来,胖子累了。老罗的手机我当然不敢置评,参考王自如,但是老罗公关方面的可观赏程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这篇文章,不吹不黑,只是单纯从公关角度分析,创业者如何像老罗一样,讲好一个引人共鸣的故事。

对于早期创始人来说,公关行为的最高目标就是让用户产生“共鸣”,马云和李彦宏,草根逆袭和技术精英的故事,哪个更吸引人?作为一个初创公司CEO,首先得学会放低身段,融入草根,去分析要公关的用户角色。

共鸣第一式:分析用户角色

现在互联网公司比较流行用户画像,比如80后、90后、18~25岁、男性、女性等等这些标签的用户分类,但是他们真的有效吗?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粗浅的用户分类方法。我们在这里拿小米进行举例,小米的公关角色分类,其实还是脱胎于Malcolm Gladwell的 《引爆点》,引爆点中最有名的理论,就是把传播角色细分成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这三种属性我们下面举例铺陈说开来。

说一个细分用户中最经典的案例,小米如何找到第一批帮他们主动传播的种子用户的?当年依靠MIUI聚集的一群极客用户(也就是最早的米粉),凭借着这些发烧友中意见领袖之口完成社会化营销,小米的口号早期为什么被定义为“为发烧而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适合最早一批使用小米的用户的口号,带有轻微极客属性( “内行” 和“推销员”),而在另一面,通过社交工具和线下圈子(“联系员”),小白用户看到的是一个被 “论坛大神”推荐的超高性价比机型,以及“屌丝”文化带给他们的亲切感,这一切后来被写进了那本有名的《参与感》当中,当作教材向外推销,但《参与感》还是脱胎于《引爆点》。

之所以拿小米举例是因为雷军这块做得更好,其实老罗也一直想走小米这条路,但是又放不下身段,老罗的象征符号造成的结果就是:不会有罗粉之外的人去选择偏冷门的锤子手机。所以我们看到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入门机坚果的诞生就显得意义重大,这表明了锤子也想扩大目标人群,从原本的偏文艺青中年人群到新机的年轻学生。其实老罗更擅长的还是讲故事。

共鸣第二式:讲好一个故事

在国内的创业者当中,罗永浩讲故事的能力绝对能够排到前三,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这样的演讲,到《我的奋斗》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样的书籍出版,老罗把一个小镇青年的逆袭故事说了无数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剖析这个故事,去发掘一个创始人应该如何公关。

一直以来,一个好的创业故事都应该遵循下面这三项原则:

□ 从低起点开始奋斗;

□ 具有与众不同的经历与个性;

□ 保持与观众的共同点。

为什么奋斗的起点要低呢?还是回到我们第一个原则,分析用户那里,可以想一下,我们的朋友圈里,热衷于转发马云语录和淘宝十八罗汉创业故事的,都是怎样的一群人。就是这些爱转发、想逆袭、用他人鸡汤故事激励自己、给自己贴一个正能量标签的人,恰恰是目前国内网民的主体。对他们来说,马云和李彦宏哪个的创业故事他们更感兴趣?技术精英型的创业者离他们太远,他们最喜欢草根逆袭型的创业者。因为一个典型的逻辑就是:你看那谁谁谁,之前也是屌丝,还不爱读书,现在不也混出来了吗,谁说我不行?创业故事中奋斗者的起点越低,给传播者YY的空间就越大。不过事实上,马云和老罗的起点可一点都不屌丝。

让人沮丧的是,我们身边大部分平凡人,认为自己受制于环境,想努力挣脱又缺乏勇气。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热衷于看到别人不平凡的经历。在所有的创业故事中,创始人都把自己说成一副天生反骨,上天揽月下海捉鳖的不安分的样子。

创业者应该深知,很多人每天都在理想和现实之中挣扎:我要不要辞掉国企?我要不要离开高管职位去创业?而在这理想和现实之中,大有文章可做。

一个典型的创业故事应该像老罗这样讲:

□ 天生不安分的屌丝青年;

□ 潦倒叛逆的青少年时代,被主流社会文化价值所不容(这里有点过激了);

□ 一朝悟道,开始发奋努力(比如无业游民罗永浩开始学英语了);

□ 通过一场长期的职业学习和沉淀,开始有更高的升维追求(离开新东方);

□ 挣扎很久后决定创业,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困难;

□ 克服困难,取得小成就,迎接下一站(抱歉,这一点目前罗永浩们还没做到);

□ 人生巅峰,IPO纳斯达克和白富美们都在等着你(参考刘强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满足前面三点,人生就会小有所成,满足五点你就是下一个老罗,而满足全部七点,恭喜,你成了下一个刘强东或者马云。所以即使一个公司创始人已经达到了第七点,但在诸如演讲这样的公开场合,永远不能放弃前三点,因为创始人时刻需要保持与传播者的共同点。

共鸣第三式:背上十字架,放大危机与磨难

所有的成功学都遵循一个原则: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网上有个流传很久叫《书生马云》的视频,是马云当年去体制内跑业务拉赞助被拒绝的片段,这段经历后来被马云称之为在北京碰壁的岁月,据说那时的马云曾经在末班公交上看着窗外呢喃:北京你为什么这样对我?至于老罗口中的磨难,那就更多了,从苦读英语,到不被新东方待见,再到不温不火的创业,一直到锤子时期,什么产能问题,受人质疑,代工厂倒闭,其悲壮程度简直离“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只有一步之遥了,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 背上十字架;

□ 制造对立的声音;

□ 传播情绪:激发好奇心,从失望到希望。

一直以来,老罗是一个喜欢主动给自己背一大堆十字架的人,比如2014年优酷直播的“罗永浩约战王自如”事件。

至于在传播情绪上,罗永浩更是其中的高手,如果把2015年坚果手机发布会的全程看完,你可以细细琢磨老罗的每一处停顿和小哽咽,那一场发布会延时了50分钟,事后锤子公布说是因为幻灯片消失了。第二天很多人都在朋友圈看到了那篇著名的文章《锤子坚果手机发布会推迟的40分钟发生了什么》。

共鸣第四式:推团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永远记住,在外界看来,团队和企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人有两个特定的社会情结在这里必须提一下,一个是较为重视出身,还有一个就是三人成众。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之类的故事套路都是,作为老大有几个靠得住的兄弟一起创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多有情怀的一件事情。要知道兄弟义气的约束能力是非常强的。不过兄弟们既然帮着老大打天下,那么有机会当然也很想对外表现一把了,所以作为创始人,要进行对外公关的时候,适当推一推团队很有必要。

我们假设这是一家初创公司,创业早期要建立快速受认可的公司文化是相当困难的,这时往往可以借助团队原先的出身推销文化,例如比较常见的“XX系创业团队”。比较容易给公司早期定一个调性向外界传达:“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同时,如果团队成员来自知名互联网公司,那么无论是对于用户还是投资人,都有一定的背书作用。

但是,如果公司发展时间不长,团队成员尚不稳定,那么在推广自己的团队时,切记点到即止,不要具体到某个合伙人或者技术大牛,不然手下团队小哥刚刚小露一脸,就可能被人挖走了。

这一点对于老罗来说倒不是大问题,因为他的团队成员都有粉丝属性。可以看到老罗作为创始人还是比较重视推广自己团队的。朱萧木、钱晨、李剑叶,包括许岑,都经常被他拿出来说,有机会还让团队成员作为票友上个发布会。这是传达一种信号:我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我的团队是一支有情怀的团队,这是一个靠情怀编织的感染圈,并且靠着粉丝文化向外扩散。

共鸣第五式:用户共鸣——切记不能自嗨

按照武侠小说的说法,以上介绍的只是武功招式,但是越高深的武功越需要相应的内功心学来化解,不然一不小心练偏了,真气乱窜就很容易走火入魔。对于创业者来说,公关推广中最应提防的心魔莫过于创始人开始自嗨。

对于初创公司创始人来说,因为知名度还远远及不上前辈大佬,所以在公关对话时,千万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创业者高调地自吹自擂,会让观者觉得本能的不适应。

老罗早期也自嗨过,但他有时知道自己并不是主角,主角应该是那些粉丝和传播者。他一直强调,他的粉丝与众不同,是 “有思想的年轻人”。而老罗也刻意淡化了自己“创业者”的身份,更多时候向用户扮演一个价值观输出的“导师”,赢得用户共鸣。

不妨把所有潜在用户想象成伸手党,对他们来说,创业者首先要给予他们例如心态指导、价值观、信心,或者思路工具。完成了这一步,才能考虑用户是不是真的会购买产品,或者成为这个品牌的粉丝,积极地去进行传播。这是CEO们必须考虑的“共鸣型”公关。

品牌如何讲好微故事 第4篇

我们早已过了那个凭粮票换取商品的时代, 也过了那个疯狂追逐名牌效应的时代, 在自主选择产品的年代, 人们更倾心于聆听品牌背后的企业文化, 她内在蕴含着怎样一段故事。正如C C T V《品牌故事》所述:一个品牌记录着一段历史, 展现一个企业的核心实力;一个品牌承载着文化价值, 展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魅力;一个品牌代表着强大实力, 展现一个民族的竞争能力。

传统国内品牌, 故事具有时代特色

传统品牌故事具有时代特色:1.大爱无疆, 2.深沉厚重, 3.至情至性。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国内生活水平刚有起色, 人们充满干劲, 吃苦耐劳, 认真负责, 朝着纯朴的理想国奋进。品牌意识刚刚崛起, 广告界都在摇旗呐喊着“世界销售第一”的宏伟志向, 以及那“省优, 部优, 国优”的爱国荣耀, 以团结就是力量来塑造企业形象。因此, 企业传播故事的特点, 明显看出其特点, 以宏大、爱国、团结为主题色彩, 新生时代, 拥抱朝阳。

到了90年代, 国际知名品牌纷纷进入国内市场, 渲染了一种高端、大气、厚重的味道, 将对国家的热爱, 拉进了生活, 正如, 中国人喝不惯咖啡, 但雀巢电视广告编织着新生活的蓝图:现代化的小家庭, 丈夫事业成功, 妻子温柔可人, 如细雨般滋润着历经文革的人们干涸的心灵。一句“味道好极了”, 以赞美的姿态, 成为营造家庭幸福的象征。

因此, 回顾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品牌在传播故事遵循着一致的原则。

首先, 以通俗, 生动的故事来阐述品牌, 比强硬的推销更易于被消费者接纳。

其次, 有温度, 有情感的故事情节, 比冰冷的产品更能打动人心, 甚至久久种植于记忆里。

选择有故事的人演绎品牌故事

已有百年历史的Chanel, 背后传讼着嘉柏丽尔·香奈儿一生不平凡浪漫爱情故事, 在爱人的鼓励与资助下, 开设了第一家女帽店。也因此为她的事业及品牌划写下永恒的乐章。“流行稍纵即逝, 唯有风格永存。”香奈儿, 对于所有热爱时尚的人来说, 是经典与永恒、大胆与创新的代名词。全世界的女人都渴望穿着优雅的小黑裙, 气质高贵而从容,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奥黛莉·赫本的小黑裙, 标志性颜色与剪裁为现今许多参加宴会的女士们突显优雅气质;伴一袭N°5香水入睡, 美丽又不乏性感, 布拉德·彼特代言过的N°5香水, 低调奢华, 拥有深沉感性的魅力。

人们依然喜爱香奈儿, 源于有故事的人真情演绎着有故事的品牌, 同样特质能将品牌文化塑造得格外立体, 所谓的立体, 不仅是外形包装上的形态美, 最关键的是传递着内涵的精神美, 有品位, 有深度, 最终必然成为引领时尚的精神领袖。

新媒体时代, 品牌故事吸引力三法则

新媒体时代, 无论是微博, 还是微信, 无论在网络, 还是在纸媒, 人人都在讲故事。iphone, 三星, 杜蕾斯, 海底捞, 小米……传统深沉的企业文化必须有所改变, 美国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曾说过:“不创新, 就死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的行动”。品牌转型, 不单是产品功能的走向, 还包括了品牌营销的创新。无论是70后, 80后, 90后, 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得人们总想慢下来, 品一段小故事, 享受瞬间的感动, 又或接力一个趣味游戏, 体验片刻的愉悦。

法则一:玩转自媒体的趣味生活

2011年6月, 北京连续暴雨, “来北京, 带你去看海”成为微博热门话题, 下班高峰期雨势更大, 新闻频频报道地铁站积水被关闭, 导致交通拥堵, 很多上班一族无法乘坐交通工具, 无奈选择步行回家, 也有部分白领待在公司上网等交通缓解。而杜蕾斯的微博运营团队, 结合产品的特性, 将品牌以趣味性植入新闻事件中, 发布一条微博内容“北京今日暴雨, 幸亏包里还有两只杜蕾斯”, 配上套上杜蕾斯的鞋子, 引发粉丝积极回响“大家赶紧学起来!有杜蕾斯回家不湿鞋”。

没错!生活充满阻碍, 所以我们更要乐观!这正是杜蕾斯在新媒体时代打造的品牌故事。以趣味排解忧虑, 一句生活语, 一幅大众图, 轻而易举地聚焦了无数粉丝的视线, 以正能量的活力备受瞩目, 激发人们的信念, 玩转社交媒体, 这种有趣的营销试以无数转发与评论, 宣告了人们的欢迎程度, 即使在灾难面前, 依然挡不住它的魅力。

注意要点:在创新的同时, 切忌过于浮夸, 尤其是在灾难面前, 不可过度炒作, 引发负面情绪, 带来反效果。

法则二:复杂的世界要短小精简

近年口碑传播力度最强的, 要属褚时健种植的“褚橙”, 以雷声大雨点少的阵势, 转瞬间售罄一空, 成为业界佳话。价格不菲, 销售渠道有限, 却仍能如此抢手, 无论打的是饥饿营销, 还是激励营销, “褚橙”确实成功了, 更因此, 被命名为励志橙, 但凡朋友相见, 都会问一句“励志橙, 你尝过了吗?”

韩寒以幽默营销为其做了短小精悍的包装语——复杂的世界一个就够了。正因为谱写了一段禇老历经磨难的创业故事, 感动了无数移动互联网用户, 激起了人们的精神共鸣, 引发了大众的追捧, 王石、潘石屹、梁冬、杨锦麟等知名人士纷纷发微博为褚橙捧场, “品褚橙, 任平生”成为贴在褚橙上的正能量标签。

有故事的品牌, 背后的意见领袖, 个性化的包装设计, 获得群众和粉丝们的认可, 成为口碑扩散的引擎, 这正是新媒体背景下企业讲故事的方式。

注意要点:无论产品被包装得有多个性化, 质量仍然是王道, 切忌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若是质量不过关, 售后服务必须要能弥补不足之处, 为品牌形象扳回一分。

法则三:硬指标下的细腻情感

2004年, 海底捞的服务开始了一场颠覆革命。选择温情路线, 员工就是财富, 他们比顾客更重要。相信到过店里的顾客, 都能感受到他们对“家”的归属感, 于是这一份真诚投影到消费者的身上, 令大众在这里体验到一种尊享的优越感。去过海底捞的人在社交媒体与朋友圈中火热传播。

在海底捞, 等待是一种享受, 不会饥肠辘辘, 更被贴心的餐前服务深深吸引, 如免费的水果、饮料、零食;扑克牌、跳棋等娱乐设施;上网区;免费的美甲、擦皮鞋, 儿童玩具;以及让无数家长都安心的幼儿活动区。服务员不间断提供补充, 陪聊, 甚至哄小孩。单单是等候就能享受到如此细致服务, 更别说用餐服务, 除了围裙、毛巾, 扎头发的皮筋、发夹;眼镜擦拭布, 手机保护袋;还会根据用餐人数, 为顾客提供科学的配餐建议。

面对这样的尊贵体验, 人生何求?繁忙高压的生活, 也立即被抛诸脑后。由此可见, 越细腻, 越能感动人心。

注意要点:对于个性化的贴心服务, 消费者确实很受落, 但过度热情, 时时贴身跟进, 反倒剥夺了顾客的自主权, 失去了自由放松的空间, 引起不必要的反感与顾虑。

品牌故事传递包容、能量

无论是传统品牌, 还是新媒体时代, 没有故事的品牌不能称之为品牌, 只有叫做商品, 让人一无所知的商品, 在这个注重文化内涵与精神理念接轨的年代, 难以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品牌故事须兼容性强

品牌专家杜纳·E·科耐普说:“品牌故事赋予品牌以生机, 增加了人性化的感觉, 也把品牌融入了顾客的生活……因为人们都青睐真实, 真实就是真品牌得以成功的秘籍。”

1.学会讲故事, 学会在不同时期抓住不同听众的口味。企业与协助其传播的公关公司, 都需要像作家一样, 深入人群, 了解消费者的特征, 与大众深度对话, 掌握他们的共同语言与喜好, 因为, 所有的故事源于生活百态。

2.产品须具备消费者的个性特征, 消费者能诠释产品的特性。有阅历的企业拥有宽厚大度的包容, 能理解并懂得消费者。将自身的品牌文化注入大众的精神信念, 创造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产生共鸣与归属感。

品牌故事的能量创造影响力

近期, 最热门的公益事件“冰桶挑战”, 引发网络火热传播。到底是什么能量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明星加入, 带动全民参与, 引爆传播力。做善事不是作秀, 邀请的名人明星, 尽量少负面新闻。

2014年6月高尔夫球手克里斯·肯尼迪挑战冰桶, 并向亲友发起挑战, 这位亲戚的丈夫恰恰就是A L S患者。亲友应战过程被上传到Facebook, 随即开始在A L S患者及他们的亲朋好友间传播。美国体育明星们随即纷纷加入, 从N B 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奥尼尔, 到足球明星贝克汉姆一家人, 再到全球首富比尔·盖茨, 这些名人明星都身体力行, 创造了巨大的影响力, 而詹姆斯和歌手贾斯汀·比伯都挑战了美国总统奥巴马, 奥巴马没有身体力行应战, 捐献100美元善款。此义举得到迅速传播, 不到一个月便为A L S组织筹集善款数千万美元, 成为最时兴热门的话题。

尽管这看上去仅像是一场活动营销, 与品牌故事没有什么结合之处, 但是仔细分析, 从微博上传播的视频、图片看大众是如何讲故事, 简单、有趣、个性的故事更吸引他人关注和参与。实际上, 这正是一场正能量的接力棒, 用一段接一段的故事, 传播着关爱、欢笑、温馨与能量。将民众与名人接轨, 将个人故事与品牌故事捆绑, 创造出神迹般的传播力。

中国休闲农业如何讲好品牌故事 第5篇

最后广告语说,“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这个广告归其根本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表述全球通信号好,甚至能够拯救生命,这是对竞争对手“信号差”的绝对反击。可见,中国移动正是利用品牌故事快速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提升品牌感召力。如何挖掘品牌的故事 上述提到了品牌故事的作用,那么中国休闲农业如何挖掘品牌的故事呢?当然,从产品和业务层面可以创造很多品牌故事,但这些故事往往只作用于单一业务或者产品。

我们更期望休闲农业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挖掘出独特的品牌故事,以此凸显品牌价值,强化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

下面我以中粮集团的案例为例,来看看集团企业如何从三个维度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并且产生正向关联。第一维度,事关领军人物的故事 很多企业的领袖或者领军人物都具有令人称道的故事,企业要懂得挖掘。这些故事不一定多么恢弘,很可能就是工作中的细节和一种偏执的追求,但是却能够给品牌带来价值。

当年宁高宁入主中粮后,他个人的奋斗故事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宁高宁是一步步从华润的基层员工做起来的,没有任何背景,靠踏实的奋斗成为华润的董事局主席,后来又接管中粮。宁高宁有一个特质成为被人津津乐道的焦点,这就是读书。

在宁高宁的简历里,他最大的爱好是“逛书店、买书和看书”。由于爱看书,每到一个新地方,最吸引他眼球的就是“书店”两个字。笔者的一个朋友曾经在书店偶遇宁高宁并合影留念。宁高宁爱逛书店和买书,并且家里藏书非常丰富,除去多次搬家的“损耗”,据说现在宁高宁家里还有“一两万本书”,这些都是经过多次淘汰留下的“精品”。宁高宁曾说,“读书其实是一种深度的安静,人在安静的地方呆长了,心也会得到调养”。相信这是宁高宁能够静水深流、修身养性,做出杰出成就的关键之一。

而正是宁高宁的这种特质,才有了中粮的忠良书院,其成为传播中粮理念、文化和品牌的优良载体,成为培育中粮精英队伍的一流企业大学,让中粮更为人瞩目和备受尊敬。第二维度,宣传企业文化的故事

形成故事来提升传播力,建立共识,激发共鸣。前面我们提到中粮的忠良书院,也是宁高宁文化变革的产物之一。2004年,宁高宁空降中粮集团后,将新文化清风吹进了传统氛围浓厚的国企,以一系列关键性改革推动了中粮集团的新国企之路。比如启用中粮全新CIS体系,提出“自然之源,重塑你我”的品牌理念;改革“中粮中层管理干部大会”为“中粮经理人年会”,既有对会议的重新定位,也包含了对全体参会人员的重新定位;仿照GE的韦尔奇领导力中心为中粮建立了自由的培训基地——忠良书院;将内刊《今日中粮报》更名为《企业忠良》,短短几个个字的变化将对企业经理人队伍的期许充分体现出来,传递了中粮新的“忠良文化”。“忠良文化”要求中粮的经理人和员工做到又“忠”又“良”,即“高境界做人,专业化做事”,这成为支撑中粮的“产业链好产品”品牌主张的灵魂。第三维度,弘扬品牌理念的故事 每个企业都存在一定的品牌主张或者理念,比如品牌核心价值、品牌定位、品牌口号等等,这些需要以品牌故事为载体实现更好的传播效力。

比如中粮的品牌理念是“产业链、好产品”,这条理念背后实际上也是一段故事。2008年底的一个下午,宁高宁独自一人坐在家中出神。当年,中粮业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资产和营业收入都超过了1000亿元,然而他隐隐感觉到下一步面临的瓶颈。中粮盈利主要来自油脂加工与股票投资,再加上玉米、大米、面粉、麦芽等,稳定性并不强,更大的问题是几年来各项业务都是单兵作战。望着眼前几个沙发,宁高宁突然想到,同样是这些沙发,如果散乱堆放为什么就特别难看?他随手抓过一张纸写下“产业链”三个字,心中猛然一动,“好像一下子顿悟了”。

如何讲好党史故事 第6篇

《小康》:请您谈谈当初制作《筑梦路上》这部纪录片的初衷?

夏蒙:其实,每当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了逢五逢十的纪念日时,基本都会制作一部大型的文献纪录片。而这部与以往的有些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它有一些不一样的考虑。我们希望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希望这部片子是有故事的。以往的片子更多的则是政论片。

《小康》:我们知道,从文本到影像之间实际上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您在拍摄中是如何实现文稿与画面的对接而不让其产生割裂感呢?

夏蒙:确实,从文本到影像,中间是要实现一个很大跨越。有时候过于强调文本的权威性和时事性,不太考虑片子的可看性,就极易造成在文稿上贴画面,这样的片子是没有生命力的。

所以,我们拿到中央文献提供的初稿后,在此基础上,用电视化的语言重新对这部纪录片进行了构建,包括结构、语言、故事等等。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我们花了大力气,也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中宣部黄坤明常务副部长和王晓辉副部长都给我们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特别感谢他们的支持。

《小康》:这部纪录片只有32集,每集时长也就只有20多分钟,您如何把握片子的节奏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把95年的历史进行浓缩?

夏蒙:央视纪录片频道的优势是国际视野,最近几年引进了不少西方优秀的纪录片,尤其是一些历史性或时事性的纪录片,它们的节奏和风格,我们也都比较了解。所以我们就努力将《筑梦路上》在样式和风格上与国际接轨。

我对这个片子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首先必须要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要有足够的信息量,尽可能多地来讲述故事讲述历史,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内发生了哪些事情,尽量呈现给观众。

不过,我也有与之前不一样的感受。我过去拍摄邓子恢这部纪录片时,镜头多是比较舒缓,时常会有大段的采访。20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变了,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了,就不能再用看图识字似的的方式反复去讲一些大道理。人们更想知道这些事是怎么发生、怎么解决的,其中的细节有哪些。我们要呈现的就是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小康》:中国共产党95年发展历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浩如烟渺,您也说过,这32集每一集都是一个重大事件,最终如何确定了现在片子的构架呢?

夏蒙:这其实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央文献最初拟定为30集,前27集讲述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最后3集是十八大之后的故事。后来我们就考虑是不是可以在结构划分上有个思路上的突破,把历史更浓缩一些,让更接近当下的变得更明朗一些。所以我们就把到新中国成立的剧集制作了9集,同时,我们也对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文革”到改革开放等剧集进行了平衡。最后8集我们集中讲述十八大之后的重大事件,又成为一个独立的篇章。这样区分片子的结构,我们有这样一个考虑,回顾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如果说我们不能立足当下,不能鼓舞当代的观众,不能让人们看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努力,就不能算成功,现在看来,播出后的热烈反响远超预期,应该算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特别要感谢中央领导给予的支持和鼓励,感谢中宣部主抓这项工作的几位领导对这部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关心和指导。在这部文献纪录片刚开始酝酿的时候,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就鼓励主创人员要带着革命的激情与爱国主义的情怀去创作;王晓辉副部长也鼓励大家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的故事。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同志对拍摄内容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并建议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拨付纪录片专项扶持资金给予支持。如果没有这么多领导的悉心指导、热情鼓励,这部文献纪录片不可能会有这么大的成功。

企业报要如何讲新闻故事 第7篇

关键词:新闻故事,细节,真实

在西方的新闻采访中, 常常把“story”用作“news”的代名词, 把采写新闻叫作“to cover story”。“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新闻理念。

作为企业报的记者, 采访中会经常面对行业内枯燥的专业知识、数据和大量的理论理念, “讲故事”似乎是个很遥远的事情。然而, 在采访写作中, 报社总编辑总会提出一个要求:把你得到的信息转化为通俗的语言, 向读者讲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在宣传知识和理论理念的同时, 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消化。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 是我国较早把讲故事导入新闻的人士之一。他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

油田生产一线覆盖面积很广、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 这些工作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要确立一个好主题, 采写一个好故事, 避免生搬硬套, 就需要记者经常到一线, 深入基层。而这个找故事的过程, 与其要求记者按照一个已经成形的思路去采访某人, 不如围绕一个话题坐下来和人聊聊天, 或者亲身体验接触一下, 得到的故事更为鲜活生动。

以2011年8月25日发表于《大庆油田报》的《当“冤大头”, 也值!》一文为例, 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宣传“优质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记者在采访初期, 接触到的大量资料都是强调这个理论的重要性, 而缺乏具体实证。

随后, 记者到通信公司蹲点 (现改为信息技术公司) , 在采访中, 记者通过和员工聊天, 了解到通信公司红区分公司数据班长陈国杰在一次值班中, 接到报修电话, 深夜冒雨前去维修的故事。

该故事讲述的是网吧老板因为机器故障而报修, 网络维护人员深夜冒雨前往, 在职责范围之外, 尽力找寻办法, 帮助网吧恢复营业的过程。

这本是个普通的故事, 因为深夜维修的故事在该单位是时有发生的, 重要的在于写得新鲜和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这篇文章中的故事发展一波三折, 网络维护人员遇到困难也不放弃, 自掏腰包求助朋友也要帮网吧老板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作为, 更加体现了普通员工把“优质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的理念已经植入心中, 化为行为。

一篇新闻报道, 无论是消息, 还是通讯、特写, 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谁 (Who) 、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事 (What) 为何 (Why) 、结果如何 (How) , 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和结果, 这是新闻可以故事化的基础。

新闻故事化满足新闻写作的要素要求, 同时也独具特色。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曾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 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 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细节是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写新闻故事需要浓墨重彩的要点, 因为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 换句话说, 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 在一篇新闻报道中, 细节往往让人印象最为深刻, 也最为打动读者。

在《当“冤大头”, 也值!》一文中, 老板一脸怒气、网迷骂骂咧咧这些细节体现了维修设备的紧迫性和必需性。打车前往、衣服湿透、半夜给朋友打电话等细节则尽显维护人员为客户着想的服务心理。

在文中, 第一次求助失败后, “怎么办?放弃?”维护人员的心理波动展现了真实性。而在情急中, 维护人员还能想到给朋友打电话, 让朋友亲自来网吧维修, 则进一步体现了“急客户所需”服务的“优质性”。

最后, 维护人员感谢朋友自掏腰包, 朋友不解地问:“深更半夜的把我折腾来, 我还以为是你亲戚或是哥们儿呢, 原来是一个不认识的客户, 还不收钱, 你图什么呀?”这一句则点名题旨, 一切都是因为在维护人员的心中:“优质服务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新闻故事化需要细节, 同时还要保证真实。新闻故事要写真人真事, 不容因为增添可读性和生动性而虚构、夸大和合理想象, 所以, 在采访中, 追问细节是必要的手段, 不仅要追问当时人物的心理, 有时甚至要追问到一个表情、一个具体动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 新闻报道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 只不过这种新闻故事不同于文学、影视的虚构, 它是一种真实的故事。写企业新闻, 在写真的同时还要写活, 把理论化为件件鲜活的新闻故事, 以小见大、由微见著, 记者从零星材料出发, 精心构思, 虽写不出大波大澜, 但也能写出微波细浪来, 能使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

参考文献

[1]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徐扬,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2]薛文强.新闻:讲述人性化的故事[J].传媒观察, 2007, (2) .

[3]卡罗尔·里奇.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M].钟新,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创业故事如何讲 第8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的国际传播主要是向世界介绍和说明中国, 传播中国价值观,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营造和谐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1]2014年, 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得到中央高层的持续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提升我国软实力, 讲好中国故事, 做好对外宣传”。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 拓展中外人文交流,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CRI) 是中国唯一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名牌节目《中国之窗》由国际台与全国38家省市电台联合举办, 旨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1995年创办至今已有20年, 节目在欧洲、北美、东南亚、澳州等100多个城市电台落地播出。2014年, 《中国之窗》全新改版为《全景中国》, 从选题到形式要求更贴近中国社会和民众生活实际。

作为最早参与其中的地方合作台, 多年来江苏电台无论在节目播出数量和质量上都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 《全景中国》江苏台供稿由江苏新闻广播金陵之声承办制作, 2014年全年供稿量52档, 名列全国第三, 其中35档节目被评为甲等, 位居全国第二。国际台在来信中评价:“节目组精心策划, 采写认真, 选题新颖适时, 具有地域特色, 反映了江苏省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江苏台《全景中国》的供稿中, 任何题材都有可能成为报道对象, 前提是采访得足够深入、精彩。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 对外交流也十分活跃, 因而江苏台的供稿题材也极为丰富,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外交流等领域, 多角度反映江苏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具体行文表达上, 并没有过多考虑“国际表达”来刻意迎合海外受众, 而是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 力求客观、公正、平实, 用真实的力量做有说服力的报道。

1.不回避硬题材:让中国对着世界说

软性的题材比如文化、人物, 一直是对外宣传常用的题材, 操作性强, 海外受众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政治、经济类硬题材难度较大, 一来对采写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来做得好听难度较高, 属于费力不讨好。江苏台没有回避政经题材,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在硬题材做实做透、接地气上多下苦功;并且在可听性上多想办法, 找切口找角度, 制作上发挥广播优势, 使用丰富的音响提升听觉感受。

2014年12月13日, 中国首次举行国家公祭, 江苏台向《全景中国》选送了数档相关节目, 从不同角度报道国家公祭日。比如《国家公祭华媒行动》传达的是来自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的声音。10分钟的节目使用现场同期声录音多达15段, 采访对象分别来自日本、德国、美国、韩国、菲律宾等, 充分的表达使得节目极具说服力。当今中国, 应当有向世界发声的自信。

2.不惧怕难题材:用声音诠释视觉盛宴

有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软性题材, 对广播来说却是难题。比如2014年11月的《明孝陵石象路:南京最美600米》, 2015年3月初的《早春赏梅:二十年的约会》、《山羊年还是绵羊年?来南京博物院数羊吧》, 自然的美景、博物馆精美的展览, 如何用声音来诠释这些视觉盛宴, 是广播的难题。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明孝陵、“天下第一梅山”南京梅花山、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这些底蕴丰厚、极具美感的题材广播不能轻言放弃。“经历了600多年沧桑的石象路上, 橙黄的乌桕、紫红的榉树、金黄的银杏, 还有常青的圆柏, 红橙黄绿相间融合, 肃穆的神道换上绚烂秋装, 大自然描绘而成的秋日画卷向人们层层展开。”熟悉南京的朋友眼前一定浮现出了画面, 这正是最能代表南京的经典影像。对于没有来过南京的朋友则留下了遐想的空间。接下来游客兴奋的描述和游览感受, 园林专家对树种景观和历史背景的介绍, 摄影爱好者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金陵大学老校友的浓浓眷恋, 还有拍婚纱照的新人幸福的瞬间, 虽然听众看不见, 却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多重体验, 让人心向往之。

3.不拘泥于形式:一切根据内容来

早期《中国之窗》较为刻板和传统, 节目时长也有精确到秒的限制。有国际台评审老师直言听完10分钟的传统专题“确实需要些耐心”。如何让人听得下去、听得愉快, 国际台和各地方台一直在进行多种创新和尝试, 比如连线, 访谈, 行进式、体验式采访等。

江苏台的做法是:形式服务于内容, 不拘一格, 一切根据内容来。

访谈是一直在用的形式之一, 深受好评。访谈有两种做法:一是主持人直接对话新闻当事人, 直截了当;二是主持人对话采访记者, 轻松对话穿插现场采访录音, 比传统播报专题好听, 也比传统一对一访谈声音元素更丰富、内容有深度。

访谈虽好, 也不是适合所有题材。尤其是当现场采访内容丰富, 事件较为复杂, 应当以播报加录音的传统专题形式来表现。江苏台弱化播报部分, 使用丰富的现场采访录音。比如2015年3月初的《早春赏梅:二十年的约会》, 12段现场同期声, 年年来看梅花的南京老人, 热情的外国留学生, 穿汉服的中国姑娘, 合影的小情侣, 拍花的摄影发烧友, 中山陵园管理局的管理人员, 花情预报员, 等等, 出声的人物多达20位, 现场采访录音基本都是对话, 你一言我一语, 展现了早春时节南京市民举家出游, 花海如潮、游人如织的盛况, 在人们充满暖意温情的对话中, 充分体现了南京作为“博爱之都”的风采。

虽然新闻节目中并不提倡使用过多的背景音乐, 但在不破坏新闻真实的前提下, 可适当使用垫乐烘托气氛。

注释

法制类电视节目如何讲好精彩故事 第9篇

1 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化的方式

法制类电视节目要讲好精彩故事, 应根据法制案例的具体素材, 灵活选用各种叙事手段, 使法制案例的故事化创作, 在达到普法警示和教育效果的同时, 更加生动精彩。下面介绍三种法制类电视节目常用的叙事手段:设置悬念、故事演绎和情景再现相结合、运用电影化的视听手段。

1) 设置悬念。悬念能直接增加将法制事件转化为法制故事的精彩度及吸引力, 加强法制故事的传播效果。在制作法制类电视节目时, 应充分考虑法制案例的开头、发展、高潮以及结尾这几个部分, 在节目的开头设置悬念, 在节目的过程中逐步将悬念推向高潮, 呈现一个完整的法制故事。目前法制类电视节目设置悬念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主持人来引导整个故事的发展, 在观众迷惑时, 主持人在解开疑问的同时抛出下一个问题营造新的悬念;二是通过顺叙、倒叙或插叙等叙事顺序合理设置悬念, 使故事更具不可测性。

2) 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相结合。法制类电视节目的观众通常对法制事件发生的现场存有好奇与想象。但法制类电视节目所选取的法制案例往往已经过去, 不可能做到同时同步拍摄, 为了弥补现场画面的缺失造成的遗憾, 法制类电视节目一般都采用“情景再现”这一常见的叙事手段, 尽可能通过情景再现还原相对完整的故事过程。具体方法是在事发现场的空镜头、采访相关人员的基础上辅以解说词, 还原事件现场。“情景再现”的手法能够设置部分悬念感, 创造了观众的开放型交流关系, 再现了整个法制事件的过程。

3) 运用电影化视听手段。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声画结合, 相比纯文字或声音更具优势。法制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移动镜头、改变景别、声音与光线的造烈功能等电影化的视听手段, 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跟移镜头的运用、镜头的晃动、特写镜头及光影的运用都有助于营造故事的氛围。

2 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存在的问题

1) 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述娱乐化。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宗旨是普及法律知识、推动法制建设。因此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述应注重普法教育, 过分娱乐化会导致节目本末倒置。当前在对法制类电视节目叙事方式进行革新的同时应避免浅俗化和娱乐化, 特别是一些悲剧或重大法制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应该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故事化叙述。过分追求曲折情节而歪曲事件来哗众取宠的现象应避免发生。法制类电视节目在采编过程中要注重调查, 用事实说话, 将说理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使法制案例更生动形象, 使受众更易于接受理解。

2) 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述媒体责任的缺失。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述除了应该避免过分娱乐化, 还要注重普法、警示、教育的宗旨。目前, 一些法制类电视节目在故事化叙述的过程中只注重法制事件发生本身, 对犯罪的过程及手法进行过度铺陈, 这容易诱发有犯罪倾向的人犯罪, 无形中导致犯罪现象的发生。这说明了媒体在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述中存在责任缺失。

3) 法制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错位。法制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 其言行很可能影响观众的价值判断。由于法制类节目采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 使得主持人常以自己价值观来表达对事件的是非、曲直、善恶的看法。一旦主持人的言行有失偏颇, 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法律尊严, 甚至妨碍司法公正。

3 优化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的途径

1) 展现人文关怀。在法制节目中, 在不损害法律的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上应该在节目策划、采访及拍摄过程中尽可能展现人文关怀, 包括尊重个人隐私、生命、关注弱势群体等、不将悲剧或重大事件的报道娱乐化。

2) 加强叙事的客观性。在许多节目中往往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主持人或节目组的态度、倾向和观点。但是在法制类的电视节目中, 主持人应该尽量客观的陈述事实, 不用自身的态度观点来引导观众, 不对案例做过多的评论与判断。

3) 把握娱乐化程度。为了提高收视率, 许多法制节目不可避免地融入娱乐元素, 这也导致不少问题的产生。法制节目的媒体工作者应以普法作为节目的宗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将故事化和娱乐化作为同时实现节目社会利益和媒体利益的一种方式, 并不是目的, 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4) 增加节目的深度和广度。法制节目只有不断增加节目的深度与广度才能增强节目的竞争力。为了增加节目的广度, 应扩宽题材, 除了公检法部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 还应从普通百姓身上寻找故事;为了增加节目的深度, 可以对案件的历史进行延伸, 挖掘事件的背后。

4 结束语

法制类电视节目在进行故事化叙述的同时, 应该兼顾内容精彩与普法教育。法制类电视节目要讲好精彩故事, 故事化叙述只是方式, 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思考挖掘法制故事背后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之间的联系, 并将其中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故事叙述之中。

参考文献

创业故事如何讲 第10篇

1 以小见大抓住关键性题材

新闻作品的题材是作品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稿件能否获得中国新闻奖,题材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讲好故事如何选择讲什么,以小见大抓住关键性题材是核心之所在。而相对于地方报而言,采集全国范围内的重点题材并非地方报的优势,但其调查的内容及新闻作品更贴近基层,与地方百姓的生活环境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地方的风土人情与独特价值。正是这一个个小故事,展现出了时代发展的脉动。地方报新闻作品的出现也正是这样做的,以小见大,体现出四两拨千金的效果。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新闻记者承担着时代瞭望者的重担,新闻媒体自觉承担起时代瞭望者的责任,主动探索、发现、获取孕育未来的新闻事件。新闻作品之大,大到涵盖一个国家的所有新闻事件;新闻作品之小,小到每一个地方事、地方人。但不可否认,无论是大的新闻还是小的新闻,都应该积极找寻与挖掘其中的关键点,找出闪光点。

例如,2013年度“新疆新闻奖”获奖作品《叶城县农民布合力且木摘下面纱,实现致富梦》,讲述的是在沉重及敏感的社会性问题面前,叶城县农民布合力且木作为宗教人士的妻子,率先冲破阻力,摘下戴了八年的面纱,实现致富的事迹,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从题材的选择上来看,以摘下面纱的一件小事,更直观地反映出整个新疆地区的宗教问题及受到宗教影响的人们。新闻性较强,人情味浓重,以最新的新闻事件烘托主体环境,一步一步通过生动的故事体现稿件的主题思想,整个消息显得十分自然、生动与流畅[1]。这篇新闻作品之所以获奖,是因为自广播和网络报道之后,引起听众及海外网友的广泛关注,纷纷赞扬这篇报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及正能量。

2“走转改”中追求“短实新”

在“走转改”当中追求“短实新”,需要新闻记者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理解地方性题材。“走转改”实际上改的是文风,如何将故事被读者接受与喜爱,需要以创新表达的方式为核心,改变话语表达的基础方式。站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媒体已经受到影响,主流媒体新闻人也需要具备人文情怀,去积极追求新闻的可读性,做到精益求精。

例如,2013年度“新疆新闻奖”获奖作品《叶城县农民布合力且木摘下面纱,实现致富梦》,新疆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在南疆进行“走转改”的采访中,了解到叶城县有一位靠种大棚蔬菜致富的维吾尔族农村妇女,进一步采访中得知,她是一位宗教人士的妻子,之前由于家庭的原因,她整天戴着面纱不出门,全家日子过得很艰难,而同村的汉族老乡种大棚蔬菜都致富了,于是她也动了种蔬菜的念头,开始跟汉族乡亲学,但面纱阻碍了她日常劳作,于是她摘下了面纱,没有束缚地种菜、卖菜,实现了致富。现在,不仅她一个人,全乡有四十多名维吾尔族妇女也摘下了面纱,奔向新生活。笔者认为,这一事件不仅仅体现了民族团结也反映出新疆南部地区农村妇女的新时代、新面貌与新生活,事件值得广泛宣传,这是“走转改”中追求“短实新”的典型代表。

3 以融合报道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都具有一定正能量,能够以新闻题材为核心去讲好故事,将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展现出来。中国的故事是由一个个地方性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整合而成,得益于新闻媒体的传播。

例如,2013年新疆电视台“丝路新里程”大型跨境电视新闻报道活动开启,通过对整个丝路里程的沿线国家的走访与调查,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展深入报道,之所以成为新疆地区新闻奖获奖作品,是因为这一系列报道介绍了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及建设现状,是站在战略的角度上去拓展亚洲大陆的广度,借助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力量,推进新疆与中亚各国之间的合作,形成助力。

4 结语

从新闻奖地方获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角度提出讲好故事如何选择讲什么的方法。随着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的发展,很多地方报已经向着全媒体新闻报道探索与转型。因此,充分结合多种形态,融合媒体报道优势,扩大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如何讲一个好的投资故事 第11篇

每一位创业的CEO一定要特别重视锻炼自己的口才,因为未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融资,需要不断地推销自己,无论是对于投资人还是对基金,这都是必须要做的功课。有一天你上市要去路演,要对那些投资者推销你的企业,你在做销售的时候,你要面对很多客户推销你的产品。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家,他一定要学会把自己的思想梳理得很有逻辑,并用很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很多创业者往往容易犯两个错误,第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讲自己才明白的术语,讲自己才明白的逻辑。我的建议是:你要从听众的角度,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应该想一想对方怎么能够理解;第二,喜欢把自己说的、做的事说得很大,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说得再大也没有意义。

我一直强调,大家写商业计划书,面对媒体、面对公众投资人讲自己的商业计划,讲自己企业的时候,遵循自己最简单的原则,反复用最直白的语言,讲我们究竟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的产品给用户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是瞄准市场什么样的用户,我们是怎么收费的,我们是怎么赚钱的。

把这几个最质朴的道理讲清楚,这个产品伟不伟大,好不好,别人会做判断。如果你连这些都说不清楚,要么陷在很大很空的伟大情怀当中,或者陷到很细的过程中讲细节,投资人真的很难理解。投资人有一个基本判断的,你口才不好,反反复复讲不清楚,说明你脑子里这件事不清楚。

因此,你不是忽悠投资人,而是对自己讲,不仅讲给别人听,也是讲给自己员工听,对着自己练很多遍,到最后讲清楚了,说明把自己的思维理顺了,讲解的过程就是不断梳理思路、不断梳理策略的过程。

创业者总是要见很多投资人,真正的投资人会给你很多挑战,拿不到投资会很沮丧,其实换一种心态,见每一个投资人,不要看结果,把投资人看成磨刀石,不管他怎样挑战你,他的问题问得你哑口无言,回家就好好总结,怎样下次不被他问住,怎样下次会让他满意。你见30个投资人,哪怕30个投资人没有一个给你投钱,但是通过他们的挑战,能把自己的模式想得更清楚,能把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用户定位想得更清楚,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总而言之,每一個创业者都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怎样用几句话把我的东西讲清楚。千万不要认为我的事情特伟大,特复杂,就说不清楚,这话是假话,再伟大的事都是从一个简单的点开始。

我讲一个故事,FaceBook是今天互联网最厉害的项目,Google最近做了一个Google家,在社区上去打FaceBook。我认为,Google家不太会成功,为什么?他们把这个东西做得太复杂、太完美,他们试图要解决太多的问题,用一句话都说不清楚为什么用Google家,其实这样一家有实力的公司他可能一样做不成功。

上一篇:出版运营下一篇:职业噪声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