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展范文

2024-06-23

浙江发展范文(精选11篇)

浙江发展 第1篇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科技

新中国成立初期, 浙江科技事业经历了一个逐渐恢复和发展的过程。1949年, 浙江开始充实和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956年, 为响应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 又新建若干研究与开发机构。到1958年有省级科研机构14个, 科技人员669人。同期, 建立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县、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浙江大学、浙江农学院、浙江医学院、浙江师范学院等高等学校参加科研的讲师以上的教师达300多名。为加强全省科技工作领导, 1958年4月成立浙江省科学工作委员会 (1962年更名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简称省科委) , 主管全省科技工作。6月成立中科院浙江分院 (1962年撤销) 。市 (地) 和部分县也建立科委。省级自然科学学会发展到36个。这一阶段在征集农家品种、猪品种杂交、果树蔬菜生理、海带养殖、无熟料水泥、明矾石综合利用、地方病防治等方面, 取得科技成果50多项, 并广泛开展普及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 浙江的农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精耕细作水平在国内领先。20世纪50年代初充实了原有农业、蚕桑、园艺研究机构外, 还建立茶叶、棉麻、水产、林业、水利、粮食和市 (地) 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在农业方面, 省、地两级都建起了农科所, 并拥有300多个农业实验基地和技术推广站, 对全省农作物品种资源和选优、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土壤调查和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全省农业生产很快恢复和发展, 1955年粮食平均单产272㎏/667㎡, 实现省内自给。

20世纪50年代初, 浙江乡村科技普及工作主要是通过报刊开辟的科普专栏、编印科普小册子等进行。1954年以后, 全省科普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乡村, 临海、杭县等县首先在乡、镇建立科普组织。1956年中共浙江省委文教部决定在全省普遍建立科普组织, 并围绕农业“八字宪法”, 开展科学实验, 普及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科普教育主要是创办科技培训班和业余技术学校。早在1953年诸暨县枫桥区已经出现在春耕期间以互助组为基础办班, 推广水稻栽培技术。1958年起, 各地纷纷开办专业技术培训班, 一般2~3天, 多的5~6天。20世纪50年代起, 全省各地已普遍办有技术夜校。此外, 出版科普报刊与图书一直是乡村科普工作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浙江省在此方面的工作一直领先于全国。这一时期出版的科普报刊与图书主要有:

《科学生活》系《浙江日报》科学副刊, 于1949年8月创刊, 以工农大众为主要对象, 以普及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至1951年共刊出56期。

《乡村科学》1953年5月由省科普协会与新民主义青年团浙江省委员会浙江乡村青年社联合创办, 作为《乡村青年》半月刊附刊。1958年改为《农业科学常识》半月刊, 发行4万份左右, 最高近8万多份。

《农业生产技术问答》1954年, 省科普协会组织丁振麟、陈锡臣等70多位农业科技工作者集体编写, 发行49万册。曾被全国出版部门评为“全国红旗书”, 浙江乡村干部誉为“农业百科全书”。1962年又组织百余人进行修改, 30余万字, 改名为《农业技术顾问》, 80年代, 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发行41万册。

2 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科技

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中, 全省科研和开发机构猛增到216个, 出现力量分散, 低水平重复, 有些项目盲目追求“高、大、精、尖”。但这个阶段仍取得粮食两熟丰产技术、选育良种、突破海带南移养殖、淡水鱼人工繁殖、创造双水内冷发电机和长纤维长网造纸机、防治血吸虫病等重大成果。1961年下半年贯彻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 到1965年底将全省研究与开发机构调整为56个 (其中农、林、水利、水产31个) , 科技人员2095人。科研的重点是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服务, 为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节约原材 (燃) 料和“三废”利用服务, 以及防治肝炎等传染病、计划生育等。在工厂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在乡村认真总结推广“一组三块田” (即科学实验小组和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 的经验, 广泛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1964年全省乡村有科学实验小组2万多个, 参加科学试验的有22万多人。同期, 杭州和各县举办破除封建迷信展览, 参观人数达2000多万人次。1972年全省粮食平均单产541㎏/667㎡, 是全国第一个超千斤的省。桑、茶、果树矮化密植, 大幅度提高产量, 并自力更生建造渔轮, 发展捕捞。

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 部分科技人员下放劳动, 一批科学家蒙受错误批判, 部分科技仪器和图书资料毁损, 科技事业遭受摧残。然而, 广大科研和管理人员, 出于对科技事业的强烈责任感, 克服重重困难, 仍然坚持试验研究, 普及推广新技术。1972年全省有科研机构88个, 科技人员2978人。加上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 共创科技成果720多项, 其中稻麦育种、水稻育秧方式、海涂垦殖利益、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机关高频测振装置、狭缝告诉摄影机、光学精密仪器、船用齿轮箱、提花丝织物纹制工艺自动化、粘胶短纤喷碱法二次浸渍工艺、强韧白口铸铁、涤纶树脂合成新工艺、血吸虫病防治、抗结核新药复方紫金牛等一批研究成果, 后获1978年全科学大会奖或1979年省科学大会奖。

这一时期, 乡村科技普及工作主要是推广“一组三块田”的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乡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 科普工作突破以宣传为主的方式, 转入以科技传授为主, 促进乡村种、养、加工业的发展。同时, 基层科普网络也逐步形成与完善, 在乡村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乡村科普教育不断完善。为配合乡村体制改革, 全省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2635期, 培训人数30万人次。之后,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开展实用技术普及教育, 全省年均培训60万人次。20世纪80年代发展成业余农业学校、科普学校、农业夜校、三位一体学校 (即业余党校、成人教育中心、乡镇科普协会) 等。余杭县科协自1979年试办公社业余农校的基础上, 发展到县、公社、大队三级办校。1979~1981年3年中, 培养出农民技术员9184人。

3 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科技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宛如一阵春风拂来, 浙江科技从此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1985年, 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做出了改革科研机构的运行机制、开拓技术市场、推进科技面向经济、加强企业技术吸收和开发能力、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的决定。1992年, 确立了“科教兴省”的发展战略, 科研机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 调整机构, 分流人员。通过改革, 逐步形成了科研促进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机制。总之, 自2001年浙江省农业科技大会以来, 浙江省农业乡村科技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一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明显转变。基本实现了从主要追求农产品产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 从主要突破传统种养业技术向全面开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生态环境技术的转变, 初步形成了从主要从事单项技术研究向着力推进综合集成创新、从主要重视农业科技研发向广泛促进产学研合作与农科教结合的转变态势, 全省有50多个农业技术领域的研发水平达到了全国先进或部分领先水平, 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了50%、45%和85%, 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

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率先实施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安排450个转化项目, 2001~2003年立项实施的235个转化项目, 已获专利127项, 累计实现产值196亿元、税收6亿元。深入实施星火计划, 2000~2003年立项实施的393个省级星火项目, 已获专利135项 (其中发明专利89项) , 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4项, 累计实现产值153.2亿元、利税27.6亿元, 项目投资全部回收。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明显加强。建立了75家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204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 创建了一批区域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了11个省级和国家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及创业中心, 实施科技开发项目915项, 孵化农业科技企业216家, 2005年实现农业产值84.1亿元, 促进农民就业2.7万人, 增加农民收入18.5亿元, 科技示范作用不断显现。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 切实解决长期从事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老同志的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 强化了基层畜牧防疫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和各类民间农业科研组织、科技示范户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多元化的农业推广体系初步形成。

四是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 实施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充分发挥乡村科技信息网和远程教育网的作用, 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科技素质提高。2003年以来, 省里分三批向欠发达乡镇选派科技特派员424人 (次) , 累计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1102项, 引进新品种3557个、新技术1172项, 建立示范基地3.3万hm2, 增加农民收入2.5亿元;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7800场 (次) 、培训农民18.8万人 (次) ;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23个, 扶持农业企业229家, 入股兴办农业企业104家。2005年起, 实行了乡乡都派科技特派员制度, 市县两级共派选科技特派员977人, 实施了一大批科技项目, 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重视和肯定, 浙江省分别被列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试点省和项目区。

五是乡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 科技推广应用等信息服务相对到位。浙江乡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 浙江省全面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 通过浙江省农民的网络实名制注册, 让农民更好、更快地获得各类免费科技、市场信息和系统提供的服务, 农民信箱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了解信息的窗口、获取知识的课堂、连接市场的纽带、增收致富的帮手。各级农民信箱联络站建立率达100%, 用户达136万户。在农业生产技术的获取和推广应用、指导农业信息方面,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见表1) 。据农普资料显示, 2006年末已有96.4%的乡镇拥有自己的农技推广服务机构, 共2687个, 从业人员达1.5万人。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 浙江省乡村科技事业发展迅速, 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人民公社时期的“大跃进”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跨越式发展。梳理浙江乡村科技事业发展历程, 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科技事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浙江,乡村科技,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2]郑永庚等:浙江省科学技术志[M], 中华书局, 1996年版, 第969页;第971页.

[3]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快农业与乡村科技进步与创新——省科技厅重点调研课题调研报告[EB/OL], 浙江省科技厅门户网http://www.zjkjt.gov.cn/html/index.htm.

浙江发展 第2篇

丰富的海洋资源,漫长的海岸线,天然的深水港„„这一切都赋予了浙江得天独厚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充分利用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才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出路。

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海洋成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已经显而易见,国家战略也越来越多的开始涉及海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设置标志着国家战略开始真正重视海洋经济,这是对浙江经济的实验,也是中国海洋经济的一次试水,相信浙江会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海洋经济之路,为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奠定海洋经济良好基础。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已经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作为发展主体的浙江,应该突出优势,给予海洋经济大力的经济支持和适当的政策倾斜。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社会资金按照“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战略定位,真正打造出亚太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国际枢纽港,暨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路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真正为海洋经济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浙江精神,撑起海洋经济的精神脊梁。浙江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势的发展势头一方面靠的是政府的英明领导,另一方面靠的是浙人、浙商代代发展流传下来的浙江精神。“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撑起了浙江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塑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创新”的浙商品格。在浙江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今天,浙江精神同样可以给予我们精神上的鼓舞,用浙江人的永不言败、永不满足、永不停止,铸就新时期海洋经济的辉煌。

完善法规加强监管,为海洋经济撑起坚强后盾。一方面,浙江应完善海洋经济方面的法规政策,用科学严谨的法规为海洋经济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法规政策能有效的实施,加强监管,加大对海洋经济不利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应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加强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监督。

浙江2013年影视发展迅猛 第3篇

2013年,浙江省新增数字多厅影院58家378个放映厅,其中新建县级多厅数字影院26家143个放映厅,目前全省累计建成数字影院263家1500個放映厅,其中76个县(市、区)和25个镇建有数字多厅影院。全年新增武汉天河等4条省外全国性电影院线,目前全省院线总数已达22条,全年观影人次达到4650万人次,电影票房收入16.26亿元,同比增长42.7%。东海电影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全力打造集影视制作、发行、放映、播出和电影新业态于一体的国有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电影国内外交流活动,协调举办波兰、罗马尼亚“中国浙江电影展映”,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浙江首届青年电影节,打造浙江电影节展品牌。

2013年,浙江影视动画全年共制作电影36部,大制作浙产动画电影《盒子总动员》上映后引起较大反响。制作电视剧75部3071集,同比增长9.6%,《全家福》《桐柏英雄》《大明按察使》等浙产剧在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时段播出,《隋唐英雄》等30余部浙产剧在各大卫视播出。《国家命运》《温州一家人》《焦裕禄》等11部浙产剧获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获奖数量全国第一,占总量的26%。制作动画片40部1818集21154分钟,前三季度,《乐比悠悠》等9部作品被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动画片推荐全国播出,推荐数量居全国第一。

nlc202309032347

浙江发展 第4篇

当前农民贷款难、资金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 在对农民房屋确权 (登记发产权证) 的基础上, 允许农房产权流转及抵押贷款, 不仅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有直接的效果, 对保障农民的住房财产权以及实现农村宅基地的市场化流转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制度管制主要源于计划经济时期宅基地单一性的居住保障功能和城乡二元的土地管理体制 (程世勇, 2010) 。但是农村宅基地可以试行较完整的私有产权制度, 实行永久产权, 允许进行财产转让或抵押。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部分城市人在农村找到居所的问题 (樊纲, 2008) 。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根据《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浙委[2008]105号) 要求, 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2008年, 浙江省要求根据农民住房特点和银行抵押贷款的条件, 在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地区开展探索农房抵押贷款试点。目前, 浙江省已经在多个地市开展试点, 从浙江省各地地市开展情况来看, 农房抵押贷款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浙江省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工作是一项自下而上的探索, 最早始于1987年瑞安农村信用联社将集体土地上建造的农民住房视同国有土地上的房产办理抵押贷款, 其它县 (市、区) 金融机构也纷纷在90年代初期开展此项业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浙江省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工作成效显著。本文选择了2009年5月台州市政府赴温州就温州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实际情况, 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台州市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现状, 来对比分析温州、台州两地近期在农房抵押贷款方面的基本做法和取得成效, 来探讨其在推进农房抵押贷款工作存在的困难, 并得出相关结论。

二、浙江省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基本做法和主要成效

在2008年4月15日召开的浙江省2008年金融工作会议上, 决定浙江省将在抵押担保问题上进行多项尝试。而在此前, 浙江省湖州、温州和嘉兴等地已先期进行了农民房屋抵押贷款的尝试,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温州乐清农村合作银行从2006年开始试点办理集体土地农民自建房抵押贷款业务, 将集体土地上建造的农民住房, 视同国有土地上的房产办理抵押贷款。以下就具有代表性的温州、台州两地的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做具体的阐述:

(一) 基本做法

温州、台州市政府在推进农房抵押贷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法院、国土部门的协作为农房抵押贷款提供了通畅的渠道, 在此基础上各自规定了相关的程序。见下表:

(二) 主要成效

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温州部分银行积极试点农房抵押贷款, 将集体土地上建造的农民住房, 视同国有土地上的房产办理抵押贷款, 有效解决农户贷款抵押保证难问题。据温州银监分局统计, 截至2010年7月末, 温州已有1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农房抵押贷款, 贷款余额77.88亿元, 比年初增加5.82亿元, 增长8.8%, 农房抵押贷款试点成效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台州市已有8个县 (市、区) 建立了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协调小组, 6个县 (市、区) 出台了试点意见或办法, 其它3个县 (市、区) 也已形成了初稿意见或办法。黄岩区已率先在全市开展农房抵押贷款工作, 截止2010年4月末, 落实农房抵押贷款授信1081户, 总额11800万元, 涵盖全区各乡镇街道。

三、推进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工作存在的困难

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能够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受到了农民群众的高度欢迎;各金融机构则把之作为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新的突破点, 具有很高的热情;法院、国土、房管等部门也把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的一个着力点, 积极配合。但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工作目前依然举步维艰, 其面临的障碍主要来自于:

(一) 现有法律的限制

《土地法》规定, 农村宅基地属“农民集体所有”, 其法律意义是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无处置权, 农村宅基地只能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流转。《担保法》第37条第二项明确规定, 农村宅基地不可作为抵押物。新实施的《物权法》首次对宅基地这一“用益物权”作了保护性的规定, 但在能否允许农民处置的核心、敏感的问题上回避不谈。2008年7月1日, 新的《房屋登记办法》实施后, 该《办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申请农村村民住房所有权转移登记, 受让人不属于房屋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房屋登记机构应当不予以受理”, 这使得房屋登记机构不敢办理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登记。从实施情况来看, 通过抵押农村住房来贷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形式多于实质, 也就是农房抵押给银行更多起的是威慑作用。因为, 从本质上来讲, 抵押给银行的也只是房屋本身, 而不是宅基地。如果真的发生纠纷, 即便有《协助人民法院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暂行规定》这样的地方法院文件支持农房抵押贷款, 但它在与国家法律相冲突的时候, 都会变得无效。另外, 当抵押的农房被处置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外人员时, 在该房屋需要拆迁时如何确定宅基地的安排对象仍然存在争议。

(二) 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不统一

个别县 (市、区) 还没有把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思想还停留在农房抵押合法还是违法、有效还是无效的认识上。试点启动速度偏慢, 区域不平衡。大多数县 (市、区) 仍停留在统一思想、制订政策阶段, 目前台州市仅黄岩区实质性启动了农房抵押贷款工作, 而且贷款发放面和数额总体偏小。

(三) 农房“两证”持有比例不高

目前, 大多数农房只有集体土地使用证, 没有房产证, 部分农民因未批先建、乱搭乱建、建新不拆旧等原因造成不能办理房产证, 这已成为影响试点工作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目前, 整个黄岩区农房“两证”发放总量不多, 仅1万户左右, 不到农房总量10%, 通过城建规划部门真正发到农户手中的更少。农房“两证”持证率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户对农房的办证意识不强, 认为“自已建的房子反正自已的, 有证无证一个样”;二是农村住房违章建设情况普遍, 增大了建房验收难度。如少批多建、未批先建、乱搭乱建、建新不拆旧、旧翻新不办申请手续等;三是“证实不符”, 有些房产证与土地使用证地名不符, 从而导致无法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

四、对推进温台地区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几点建议

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改革创新, 政策性强, 涉及面广, 而且面临着现有法律瓶颈制约。因此, 要做好这一项工作, 首先要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 通力合作。

(一) 加强领导, 出台意见

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涉及土地、建设、法院、银行等各个部门, 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 落实领导责任, 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形成工作合力。建议成立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市政府分管农业、金融的副市长任副组长, 市农办、市中级法院、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规划局、银监分局、人民银行本市中心支行和省信用联社驻本地办事处为成员单位,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负责推进此项工作。市里应加快出台推进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工作意见, 为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政策依据。重点要明确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抵押的农村住房必须是两证 (房屋所有权证、集体土地使用证) 齐全的富余房屋;二是农民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抵押贷款时要出具农房座落地所有权单位 (村民委员会) 作出的土地使用权随住房抵押、抵押权实现时同意处置的书面证明;三是抵押权的受让对象可以为本市范围内农业户口人员;四是房屋登记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房抵押登记申请应予以受理;五是需要处置抵押物时, 国土部门应依生效的法律文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予以办理农房宅基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六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房抵押出现不良贷款时, 不能以农房不能抵押为由追溯登记机构的登记责任;七是相关部门要减免农房抵押登记费用, 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不能增加农民负担;八是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不得用于有价证券、股票、期货等高风险的投资经营活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房抵押贷款要实行利率优惠, 鼓励采取协商作价方式合理确定抵押农房的价值。贷款抵押率原则上不超过农房评估价值的70%, 贷款期限应根据贷款用途、行业周期、还款的资金来源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最长不超过5年。各县市区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工作既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 又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也可选择城郊结合部村镇、中心镇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开展试点, 待各项配套机制和管理办法完善后, 再向一般农村地区推广。

(二)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传统的联户担保、小额信用贷款已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创业资金需求。开展农房抵押贷款业务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 是最大的惠农之举, 可以进一步拓展有效担保物范围, 对有效解决农村贷款抵押难问题, 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支持农民创业创新,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拉动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高度重视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消除思想顾虑, 把推进农房抵押贷款作为深化金融改革、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

(三) 部门协作, 制定细则

开展农房抵押贷款工作, 土地、建设、司法、金融等部门既要坚持原则、依法办事, 又要立足实际、开拓创新, 努力为农房抵押贷款工作创造条件。土地、建设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住房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的权属登记和发证工作, 为开展农房抵押贷款提供基础性条件。对经法院处置的农房要及时予以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的过户、变更手续。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住房特点和抵押贷款的相关规定, 认真制定农房抵押贷款实施细则、管理办法、操作流程以及相配套的内控制度, 为农房抵押贷款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程世勇, 曾庆学.农村宅基地流转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行为.农村经济, 2010, (6) .

[2]曾庆学.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研究.商业时代, 2008, (22) .

[3]肖艳霞.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7) .

[4]蒋满元.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探索.农村经济, 2007, (3) .

[5]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分类研究[J].经济问题, 2008, (5) .

浙江发展 第5篇

知识竞赛试题

一、是非题(每小题1分,计30分)

1、《浙江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已于2009年7月31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2、新型墙体材料是指以非粘土为原料生产的,具有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和能源等特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墙体材料。………………(√)

3、混凝土、砂浆等特定建材产品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生产企业在销售时,增值税即征即退。………(√)

4、散装水泥是指不用包装,直接通过专用设备出厂、运输、存储和使用的水泥。………………(√)

5、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是保护土地资源、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6、《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规定:国土资源、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空心粘土砖生产企业取土的监督管理,查处违法取土行为。(√)

7、新建、扩建、改建水泥生产项目,应当按照散装水泥发放能力不低于百分之九十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同步建设。有关部门进行生产项目审查时,应当征求同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意见;未达到发放能力要求的,不予核准。…………

(√)

8、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属于政府性基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9、继续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城市规划区、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和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烧结砖瓦窑进行整治。(√)

10、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是经根据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要求,对属于《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目录》的产品,进行产能,工艺、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审核活动。………………(√)

11、散装水泥的发展从过去注重量率指标向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

12、每生产1万块实心粘土砖耗标煤1.3吨,每生产1万块砖的新型墙体材料节能0.62吨标煤。……………(√)

13、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

14、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性能优越的多功能新型轻质建材,具有保温、隔热、防水和隔音的特性。……………(×)

15、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影响的监督检查。………………(×)

16、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前,按照建设项目批准文件或规划审批确定的建筑面积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缴款。…………(√)

17、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主体工程完工未粉刷前或中间结构验收时,应向原预收专项基金的新墙材机构提出验收申请。…(√)

18、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施工单位,应当遵守环境保护和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噪声、粉尘、废水的排放符合规定的排放标准。………(√)

19、建设单位或其他使用袋装水泥的,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2元,不能计算建筑面积的按预算使用量每吨缴纳5元。……(×)25页

20、新型墙体材料必须符合产品标准,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1、建设单位应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预缴凭证向有关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施工许可证等证件。……………(√)

22、水泥生产企业根据水泥销售量,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23、大力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对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都有着重要而不可低估的作用。………………(√)

24、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专用车辆交通规费的缴纳标准,可以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不给予优惠。(×)

25、财政拨款、补助和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不应使用新型墙材。(×)6页

26、建设单位申请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应当向所在地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建设工程预算书、施工许可证复印件。(√)22页

27、禁止新建、扩建空心粘土砖生产项目。对现有的空心粘土砖生产企业,不得新增粘土资源采矿许可。………………(√)

28、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实施国家有关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29、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应当遵循技术创新、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30、建设单位经散装水泥管理机构书面通知后,自建设工程完成之日起超过五年仍未办理结算手续的,预缴的专项资金缴入国库。………………(×)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70分)

1、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资质。新建预拌砂浆生产项目,其年设计生产能力应当符合省有关规定,其中,普通干混砂浆生产项目散装发放能力应当达到 100%。

A.85% B.90% C.100% D.95%

2、新型墙体材料定额中砖的分类有:混凝土类砖、轻集料混凝土类砖、B、蒸压类砖。

(B)

A.混凝土实心砖 B.蒸压灰砂砖 C.烧结类砖 D.蒸压砖

3、本省行政区域内 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浙江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

A.水泥 B.散装水泥厂 C.袋装水泥

4、新型墙体材料定额中砌块的分类有:轻集料混凝土类空心砌块、B、蒸压加气混凝土类砌块。

(B)

A.陶粒增强加气砌块 B.烧结类空心砌块

C.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 D.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

5、向建设单位预收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建设单位应当自工程决算完成工之日起 A 内,凭工程决算报告以及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原始购买凭证,向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办理预缴专项资金结算手续。

A.三个月 B.一个月 C.二个月 D.半年

6、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区域内的建设工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所在地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批准,可以进行现场搅拌:

(一)施工现场 三十公里 范围内没有预拌混凝土供应的;

(二)建设单位混凝土使用总量 二百立方米 以下的;

(三)建设工程砂浆使用总量 一百吨 以下的。A.二十公里 一百立方米 一百吨

B.三十公里 二百立方米 一百吨

C.四十公里 二百立方米 三百吨

7、A 应当积极推进散装水泥在农村的应用,支持散装水泥农村中转配送站建设,鼓励农村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A.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C.散装水泥管理机构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管理机构

8、建筑工程缴纳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缴款,按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总使用量的比例退还,对其中使用烧结页岩多孔(空心)砖部分,按实际比例的 A 退还。

A.50% B.60% C.70% D.80%

9、新墙材工作机构应当按照规定职责对墙体材料生产、使用情况实施监督,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研究开发、生产、推广使用的 C。

A.宣传和监督 B.指导和检查 C.指导和宣传 D.督查

10、建设单位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结算手续,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自期限届满之日起 C 内书面通知其及时办理。

A.三个月 B.四个月 C.一个月 D.六个月

11、承担工程任务的专用车辆确需在限制、禁止的路段或者区域通行、停靠的,凭 A 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办理通行手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办理。

A.供货合同或者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出具的证明 B.企业申请报告

12、B 应当加强以建筑工程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情况的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设计、施工、监理的行为。

A.建筑施工单位 B.建设行政管理部门

C.建筑设计单位 D.以上都不是

13、A 应当加强以新型墙体材料研究开发、生产、建筑示范和推广使用的宣传,增强公众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意识。A.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B.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墙材工作机构

14、新型墙体材料必须符合产品标准,符合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以生产、销售新型墙体材料的质量监督,B 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A.按规定查处 B.依法查处 C.以上都不是

15、《浙江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明确规定:对行驶记录装置安装、运行等情况进行检查的部门为 C。

A.散装水泥管理机构 B.公路管理部门 C.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D.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

1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标准: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 B 元,不便计算建筑面积的按预算水泥使用量每吨预缴3元。

A.2 B.1.5 C.3 D.1

17、对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认定,省新墙材工作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认定的书面材料之日起 C 内作出认定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发给认定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A.7天 B.15天 C.30天 D.25天

18、建筑工程缴纳的专项资金预缴款,在禁止现场搅拌区域内建设工程散装水泥使用达到 C 以上的,或者禁止区域外的建设工程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按散装水泥实际使用量每吨退还3元。散装水泥使用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予返退。

A.70% B.80% C.85% D.90%

19、粘土砖生产企业按规定关闭或者转产新型墙体材料和其他产品的,由所在地 B 依法经给予补偿。

A.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墙材工作机 D.乡镇人民政府

20、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标准: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 A 元,不便计算建筑面积的按预算用砖量每块标准砖0.06元。

A.10 B.8 C.12 D.6

21、为修缮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等特殊建筑物,确需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应当经 B 批准。(5页)

A.县墙体材料行政管理部门 B.省墙体材料行政管理部门

C.县人民政府 D.所在乡镇人民政府

22、《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本省城市规划区内禁止生产空心粘土砖。违反以上规定生产粘土砖的,由县级以上墙体材料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按照其生产粘土砖的全部数量处每块 B 元的罚款,但最高罚款数额不得超过20万元;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取缔。

A.0.6 B.0.5 C.0.8 D.1

23、对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区域内的建设工程,未经批准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违法行为,处罚标准 A。

A.1000-5000 B.5000-10000 C.10000-50000 D.10000以上

24、建设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缴款的,由县级以上墙体材料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收未缴纳金额 C 的滞纳金。

A.万分之四 B.万分之三 C.万分之五 D.万分之二

25、对逾期未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按日加收未缴纳专项资金 C 的滞纳金;拒不缴纳的,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A.千分之二 B.千分之五 C.万分之二 D.万分之五

26、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违反《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审查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 C 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撤消对审查机构的认定。

A.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B.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C.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C.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27、对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企业使用袋装水泥的,交通、能源、水利、港口等重点建设工程以及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使用袋装水泥的,违法行为按照袋装水泥每吨 B 元标准处以罚款。

A.50 B.100 C.150 D.200

28、专用车辆未按规定安装或者正常使用行驶记录装置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限期安装,对车辆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处以 B 的罚款;属于驾驶人责任的,对驾驶人处以二百元的罚款;逾期未安装的,代为安装,所需费用由车辆所有人承担。A.100 B.200 C.500 D.300

29、对专用车辆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使用耒经业务技能和安全培训的驾驶人驾驶专用车辆的,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以

A 的罚款。

A.500-1000 B.100-500 C.300-500 D.1000-5000、30、A 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和自主创新的技术开发项目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

A.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 B.墙体材料生产企业 C.新墙材工作机构改 D.以上都是

31、《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规定,本省城市规划区内禁止

B。

A.生产和使用空心粘土砖 B.生产空心粘土砖 C.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 D.使用空心粘土砖

32、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组织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专用车辆驾驶人 B 进行业务技能和安全培训。

A.有偿 B.免费

33、C 应当加强农村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使用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工作措施。

A.各级人民政府 B.新墙材工作机构

C.乡(镇)人民政府 D.县级人民政府

34、为了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根据 C、《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浙江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

A.《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资源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35、建设单位经散装水泥管理机构书面通知后,自建设工程决算完成之日起超过 B 仍未办理结算手续的,预缴的专项资金缴入国库。

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路径探析 第6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主要运用以下理论来探析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路径:

1. 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相关的成本。交易费用的思想由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严格履行的费用等。

交易费用就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2.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有别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包括以规范、信任、关系等形式存在的资源;它通过沟通来发展,让社会上各种不同的族群、宗教、语言乃至社会的各个不同阶层、民间社会的各种不同的组合,通过对话、讨论、面谈、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沟通。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资本的强弱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日裔美籍社会学家弗兰西斯·福山,在他的《信任》和《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两本书中对社会资本与经济的关系作了一个独特的研究。他认为,任何类型的市场经济都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本支持,而社会资本的集中体现就是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他认为:像美国、日本、德国这样的高社会资本存量的国家,典型特征就是社会关系的网络极为发达,人们可以超出家庭等血缘关系的限度建立彼此的合作和信任关系;而像华人社会以及意大利那样的社会资本存量不高国家,基本特征就是强烈的家族主义倾向,人们主要在家族内部建立合作和信任关系,这种信任的范围比前者窄,对家族和血缘关系的超越不足。

3. 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又称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在制度变迁中,由于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即在制度选择过程中,初始选择对制度变迁的轨迹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和制约力。人们一旦确定了一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性,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积累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这种自我强化在于制度的边际报酬递增,它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确立,将不断强化下去。路径依赖的这种不断强化的趋势使得已经确立的制度在即使可以明显看到变革旧制度,确立新制度的好处时仍然难以改变,除非有某种外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以及路径依赖理论可以很好地将浙江民营企业分为家庭工厂、家族企业和走向现代企业三个阶段并解释其发展路径为何呈现出这样一种模式。

二、发展阶段

迄今为止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家庭工厂阶段;家族企业阶段;走向现代企业阶段。

1. 家庭工厂阶段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开始对传统的计划经济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短缺经济时期。在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民营企业大多在需求旺盛的短缺经济中,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而对产品的数量需求巨大。生产一两个产品,抓住市场空隙,或者采取价格战略就能一举成功,把产品销出去,获得巨大的利益。因而此时的浙江民营企业没有迫切的要提高企业的组织水平。由于卖方市场的存在,各种家庭工厂式的民营企业迅速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浙江的主导行业,技术和资金门槛低,对生产规模和管理专业化的要求小,非常适合于在一种自然家庭工厂组织的范围内来运作。在浙江民营企业的最初创业过程中,往往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家庭工厂,其表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方式。它们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生产过程中,往往全家老小一齐上阵。这类企业的运行成本(管理成本)极低,经营非常灵活,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很灵敏,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运行严重不济的大环境下,这种基于家族的民营企业优势十分明显。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这种家庭工厂有其独特的优势:家庭成员之间协调容易、管理灵活、凝聚力强、几乎不存在监督成本,交易费用低。

虽然当时各种家庭工厂式的民营企业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比如:初始积累不足,起步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难有后劲;投资者缺乏创业经验,盲目性较大,成功率较低;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近期利益;在企业制度方面,民营中小企业仍存在比较明晰的缺陷。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处于家庭工厂阶段的浙江民营企业来说还不明显。

浙江民营中小企业要逐渐走向成熟,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且,我国民营企业法律地位的不断提高,买方市场的出现,都为浙江民营企业的组织变迁提供了条件。

然而,路径依赖对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变迁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可知,由于制度变迁比技术演进更为复杂,所以行为者过去的抉择在制度变迁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浙江民营企业由家庭工厂的模式而起并发展起来,在其进一步发展中,过去的模式必然影响未来发展的路径。

另一方面,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初期,虽然社会舆论和法律环境比以前有很大改善,但是有关个人私营企业的法律制度还是非常缺乏。如当时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而对私营企业仅规定:“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可见,国家对民营企业财产的保护程度不如对公有财产的保护。另外,对于个人私吞企业资金,在国有企业按贪污罪可以判处死刑,而在民营企业只做经济纠纷处理。这种法律法规上的缺失和社会总体舆论环境上的对民营企业的种种不利使得浙江民营企业在其发展之初只能、也必然把信任建立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很小的一个范围内。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诞生是以家庭工厂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它的发展壮大,这种家庭工厂的模式不断强化和放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未来组织模式,即:在中国这样的一种家文化盛行,重视传统的血缘关系,对外界社会信任度不高的环境下,它必然走向家族企业模式。

2. 家族企业阶段

为了规避在发展中遇到的市场不确定,同时由于原来家庭工厂模式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在继续发展中普遍采用了家族企业的模式。

浙江家族企业的蜂拥崛起源于交易成本的节约需要,它的发展演变同样离不开这一内生机制。家族企业通过一种血缘和地缘关系来维持企业运作,它更多地运用非正式规则来管理企业。在这种组织里,企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靠个人威望推行。因此,相对正式组织来说,家族企业是一种较松散的、不稳定的非正式组织。家族式管理虽然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和资金的筹措等,但是从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来看,采用家族式管理又有其理性的一面,这种理性的产生根源于特定的制度及制度环境。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在浙江民营企业模式下,家族企业能够极大节约交易成本。从家族企业内部来考虑,家庭工场的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建立在血缘联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有效地降低了协调成本。在家庭工业的场合,家庭内部的分工使得一些家庭成员在外跑供销,一些负责财务,还有一些在工场劳动。对家庭共同体的责任感和内部分工维系了供销与生产之间的平衡。导致家庭企业的优势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监督成本的节约。监督成本取决于生产者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强弱。就一般情况而言,家庭这个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机会主义倾向是最弱的。某些难以控制的生产活动在家庭或者家族内部进行生产可以节省高昂的监督成本。

同时,这也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社会资本低下的情况。如前文所述,社会资本是一种经济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个地区天然拥有的,而是经过历史的演进逐渐生成的。在社会资本形成之后,它便成为这个地区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这一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基本特征。

家族制企业的组织结构特点乍一看仅仅是家族控制企业的决策权这一点,但实质上其要害在于这种结构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仅仅在家族或家庭的内部存在,社会资本低下。股权不向家族以外扩散,本质上是因为对外人的不信任,契约文化没有形成,信任的范围还停留在一种比较原始的重血缘关系的状态。家族内部的高度信任和家庭之间的高度不信任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的类型,其所具有的经济含义非常重要。

社会资本低下的另一个表现是,伴随着浙江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经营,他们往往给企业戴上各种各样所谓的“帽子”。我国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民营企业较其它经济形式所能得到的政策待遇要低得多,民营企业家便想出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给自己的企业贴上别人的标签,其一便是“带红帽”模式,即通过挂靠某个国有单位的方式获得企业国际市场生存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放宽政策、改善环境一直是主旋律,但与迅速变化的形势相比,仍有许多“瓶颈”。比如,在市场准入、投融资待遇、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用地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平等的制约因素。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不同的税收政策和对民企在税收政策上的歧视,土地价格过高,严重挫伤一部分民企的投资积极性。正是出与节约交易费用的动机和回避我国社会资本不高的困境,浙江民营企业选择了家族企业模式和给企业戴上“洋帽子”。更有的民营企业干脆委曲求全以个体户名义戴上一顶“小帽子”。

3. 走向现代企业阶段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开放的、自主的、理性的经济主体,那就是公司制的企业组织。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制,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规范化的分离;由董事会聘请职业经理行使企业的财产经营权,实行全面的委托代理制,由一批高薪的高中级管理阶层实施公司的管理;建立健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全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形成一个由管理技术和官僚控制的制度体系。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市场环境的某些根本性变化(如买方市场的出现)以及家族制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制企业制度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家族制民营企业模式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转变为阻碍企业二次创业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表现为: (1) 家族制的任人唯亲与市场竞争白热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的矛盾。事实上,任人唯亲是家族制企业制度的固有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压制甚至欺负外来人员的文化氛围,无法为人才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 (2) 家族制的独断专行与知识经济下企业必须实施科学管理的矛盾。民营企业家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凭经验和直觉迅速决策的风格,这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有一定的优势,间或可把握住某些市场机遇;但在买方市场形成、竞争环境错综复杂的条件下,这种主观臆断往往会断送企业前程。 (3) 家族的有限经济实力与现代经营需要巨额资本的矛盾。家族制企业以亲情为纽带形成的投资主体,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迫使企业或者放慢发展速度,或者采用其他高风险、高成本的融资手段,从而制约了企业的有效扩张。

从普遍的家族企业向公司制现代企业转型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根据路径依赖理论,传统的模式对以后的模式有重大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以前的家族组织方式的惯性使得它在向现代企业模式转变过程中面临很大的挑战。要打破家族制,建立起跨家庭的社会信任也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外生因素的介入,才可能突破对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浙江民营企业从家族企业制度走向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完全具备了这种转变的可能条件:

在路径依赖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世界跨国公司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本土的影响越来越大。法制不断完善,社会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来自国外的竞争不断加剧。这实际上意味着来自原来系统以外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外生因数越来越多,其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家族企业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就社会资本来说,有越来越多是因数表明社会资本不断提高: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各层对民营企业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民营经济确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民营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成分”的差别正逐渐淡出。

1998年颁布了《个人独资企业法》。

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00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实施平等保护。同时,国家统一了对内资和外资的税收政策,内资民营企业站在平等的地位和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以上因数的出现,实质上表明有更多变量影响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有利于浙江民营企业制度变革的外生变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些情况的出现,是社会资本提高的表现,它们为我国民营企业组织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外部条件,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的体制创新再次走在了全国前列,被评价为“挂市场名字,戴政府帽子,坐行业轿子,供官员兼职”的行业协会现象在浙江率先被打破。

截至2001年底,浙江8.5万家乡镇企业中的93%已经从当地政府所有改变为完全的私有企业或者控股公司。

浙江发改委称,根据《关于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将开始对行业协会发展进行改革,改革要求所有行业协会摘掉“红帽子”,在行业协会兼职官员或辞去公职或退出行业协会,以彻底褪去“官方”、“半官方”色彩,还行业协会民间身份。

同时,在具体进程表上,浙江在2006年上半年开始试点行业协会的机构分设工作,要求行业协会的办事机构不得与政府部门合署办公,已合署办公的进行机构分离,并在当年下半年全面推开,2007年底前完成;另一方面,要求现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在行业协会兼职,已兼职的,必须在2007年底前或辞去公职或退出行业协会。

这种变化的发生说明,在我国,社会资本已经有很大的提高,民营企业已经不在需要通过一种依靠政府的荫庇,社会上信任度提高,契约文化逐渐形成,对他人的信任从传统的过分重视血缘关系突破。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三、家族企业制度创新形式的多样性

1. 制度创新的实践

从实践上看,浙江民营企业为突破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让子女接班。将子女送到高等学校接受经济管理等相关的专业教育,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系统地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随着经营活动的开展,浙江民营企业家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家素质的更高要求,原来的经营方式和成功策略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学习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浙江万向集团、华西集团、红豆集团等企业都采用或试图采用这种模式。

(2) 聘请职业经理人。在公司治理的危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层次越多,委托代理链条越长,现代企业制度的激励力和约束力也就越弱。而从实践上看,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但是从社会法制的成熟、契约文化和企业的发展来看,职业经理人的引入应当说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3) 民营企业上市。民营企业上市可以使产权结构多元化,使产权明晰,社会监督到位。企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的较量,一些有资格的民营企业上市后,如虎添翼,将获得更大的竞争力。民营企业通过上市的方法,可以为自己的发展筹集大量资金,又可以以这种方式吸收社会资本,改造原有的资本结构,从家族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如正泰集团、恒逸集团等都选择了这种方式。

2. 制度创新的多样性

笔者认为,家族企业制度创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刀切的做法实际上是无视路径依赖的存在,也不利于不同规模、不同情况的家族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完全改变浙江民营企业的组织模式,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1) 对小型的家族企业,完全可以保持财产权利的完全个人所有及亲自实施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实行层次较少的组织制度,不必急于过渡到有限责任的现代公司制度,以便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与协调成本。应该在保留家族性质的前提下,通过虚拟企业组织、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等中间经济组织形式实现家族企业的发展。这样既可以减少制度变迁的摩擦成本,又可以通过嫁接移植,障碍较少地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

(2) 对于规模稍大的家族企业,可以通过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多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的功能特长与外界整合,形成各种形式的联合经济组织,符合条件的可以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但应该坚持简便有效的组织形式,让建立在“家本位”基础上的家族企业,发挥其稳定和便于协调的优势。

(3) 对于条件时机成熟的大型家族企业,要积极引导走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委托代理机制,在降低摩擦成本与代理成本的前提下,发挥制度的帕累托效率。借鉴西方国家有效的治理结构成功经验,浙江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应该这样设置: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分离权威向共同权威方向调整,增强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利益相关性;扩大委托人的网络结构,把与公司相关的利益人纳入委托代理关系治理;利用非执行董事的聘任打破经理对关系资源的运作,非执行董事主要负责决策控制和监督,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管理成本。

应当指出的是,人们在对家族制企业制度的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即将由家族控制董事长职位的企业一律视为实行家族制企业制度的企业。这种看法实质上是出于一种对家族企业的偏见,完全无视家族企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无视交易费用和路径依赖的存在,以及我国社会资本低下的状况。事实上,某一家族控制着某企业的董事长职位,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企业就一定实行家族制企业制度。据克林.盖尔西克等的研究,保守估计,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的企业是由家族控制或经营着,美国60%的上市公司由家族控制着。在英国,家族企业占所有企业总数的75%。家族制企业不一定就不能够采取现代制度的管理方法,因为每一个企业有每一个企业的做法。浙江民营企业不能盲目崇拜那些与自己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经营管理理念,关键是在适当的时机推动家族企业的社会化,即把封闭的家长式企业逐步改变为开放的法治企业,即现代企业。

摘要:浙江民营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 在多种因数的作用下其组织模式也相应地不断变迁。本文运用交易费用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路径依赖等相关理论综合地分析这种模式的变迁, 认为基本上可以把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三个:家庭工厂阶段、家族企业阶段和走向现代企业阶段。最后, 分析了这种变迁未来可能的走向并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关键词:交易费用,社会资本,路径依赖,家庭工厂,家族企业,现代企业

参考文献

[1]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360页, 第377页, 第432页

[2]应焕红:《家族企业制度创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13页

[3]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28页

[4][美]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1年版, 第3页

[5]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6]罗卫东:《浙江家族企业文化环境》, 《北望经济学园》, 2005年09月13日

[7]江岩耿新:《路径依赖与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发展思考》, 《集团经济》第175期, 2005年5月

[8]黄秋平章喜为:《略论中国家族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6月, 第61期

[9]林銮珠:《浙江民营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华东经济管理》, 2007年2月第21卷第2期

[10]吴敬琏:《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对诺斯教授演讲的评论》, 对诺斯在1995年3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的评论, 1995年3月

浙江发展 第7篇

依据国家电网对于家庭光伏“免费接入、全额收购”的政策, 浙江金华供电部门为家庭光伏用户办理光伏发电上网手续时, 开设了绿色通道, 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还免费提供了发电量计量电能表。

9月11日, 浙江省兰溪市市民钟先生家的楼顶上的光伏发电装置正在进行发电。钟先生家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约3万元,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每小时可以发电3千瓦时, 按每天光照5小时计算, 可发电15千瓦时, 一年就是5000多千瓦时

今年国家关于光伏产业的利好政策频出, 推动了浙江居民自建屋顶光伏电站的热情。金华供电公司受理了居民光伏发电项目并网申请4个, 其中有两户居民的家庭光伏电站已实现并网发电。

9月11日, 金华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对雅畈镇雅畈村村民光伏屋顶进行验收。顺利通过验收后并网试运行, 该光伏屋顶成为浙江中部地区最大一个并网发电的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该屋顶面积约120平方米, 安装280瓦光伏组件30块, 采用低压用户侧并网, 并网电压为220伏, 初步预计每年发电量为12000千瓦时

据统计, 截至8月底, 浙江省电力公司已受理并网申请的光伏发电项目134个, 装机总容量39.16万千瓦。其中居民光伏发电项目并网申请20个, 并累计有23位居民的家庭光伏电站已实现并网发电。

9月11日, 浙江省兰溪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市民钟先生家的楼顶对已经安装好的光伏发电装置进行检测。钟先生家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约3万元,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每小时可发电3千瓦时, 按每天光照5小时计算, 可发电15千瓦时, 一年就是5000多千瓦时

8月底, 国家发改委连续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与环保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 确定了光伏地面集中式电站标杆电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政策。

对于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电价, 实行全电量补贴政策, 补贴价格0.42元/千瓦时, 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支付。这意味着光伏项目的投资回报得到明确, 将会带动国内光伏装机容量大幅提升, 百姓家庭光伏屋顶也迎来了发展热潮。

加快发展浙江舟山休闲渔业的分析 第8篇

1 休闲渔业的发展概况

20世纪90年代初, 休闲渔业在西方迅速兴起, 并形成产业, 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如今休闲渔业已成为国外现代渔业的支柱产业, 美国是世界上休闲渔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其产值是常规渔业的3倍以上[2]。休闲渔业为本国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也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我国台湾省为摆脱困境, 自1990年起实施相关政策发展兴办休闲渔业, 帮助台湾沿岸和近海渔业“起死回生”。

福建, 浙江和山东等地的休闲渔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如浙江舟山的“渔家乐”“海上人家”和“夜排档”等发展势头良好。

休闲渔业的发展带动着渔业经济、旅游、娱乐、餐饮和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 休闲渔业的发展也为弘扬和传播独特的渔文化、改善渔民生活状况和缓解就业压力等提供了条件。

2 舟山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

舟山休闲渔业常年适合。舟山适宜海钓的时间每年可长达240多天, 且舟山气候宜人, 非常适合动植物生存以及旅游观光, 舟山地处中国东部, 海域辽阔, 有大小岛屿1 000多个, 并素有“中国渔都”之称。舟山背靠上海、杭州和宁波等大中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等辽阔腹地, 是著名的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的出海口, 并有“海天佛国”普陀山、“碧海金沙”嵊泗两个国家级风景区和岱山岛、桃花岛两个省级风景区, 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3,4,5]。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位置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打造舟山特色休闲渔业提供了条件。

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生效, 使得众多渔民转产转业, 从而为休闲渔业提供了十分充足的人力资源, 浙江海洋学院每年还可以为休闲渔业提供包括旅游、养殖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大量人才。

3 舟山发展休闲渔业出现的问题

舟山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被誉为“海上明珠”, 发展休闲渔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虽然目前舟山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众多,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休闲渔业发展的问题。

3.1 不具有鲜明的特色

目前从事休闲渔业项目劳动的人员多数是传统的渔民, 其思想保守, 让他们从传统捕捞的观念转变到休闲渔业的观念上, 在一定时期内还很难实现。传统捕捞渔民, 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缺乏相关技能和专业知识, 不能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进行包装, 再加上经营理念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 致使舟山休闲渔业服务水平低, 项目单一, 规模较小, 特色不鲜明, 没有响亮的品牌效应[6,7]。

3.2 尚未形成规模

由于种种原因舟山休闲渔业发展不平衡, 项目基本上是分散的, 没有良好的规模, 而相关的生产经营者的经营和管理理念落后, 未能把休闲渔业进行规模化, 集团化生产经营, 使得休闲渔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且功能单一[8], 不能够满足不同档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难以大规模地发展。

3.3 制度不够完善

舟山休闲渔业正处于发展阶段,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够完善。对于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缺乏管理, 致使出现循环恶化的现象。在有些地方出现几个部门共同管理一片区域的情况, 出现多重管理现象, 导致文件或指挥不明确, 降低了休闲渔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及其对管理部门的信任度;而有些区域则出现无人监管现象, 导致一些资源被滥用或乱开发[9]。这些情况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 而且还不利于休闲渔业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使得舟山休闲渔业旅游资源配置等方面严重滞后, 从而阻碍了舟山休闲渔业快速和长远的发展。

3.4 资源利用不合理

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不能大量吸引有先进管理理念和能力的人员参与其中, 致使舟山休闲渔业的管理和开发不理想, 影响了新的休闲渔业项目的引进和休闲渔业观念的更新。同时地理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舟山广阔的黄金海岸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且处于一种浪费的状态;有很好观赏性的养殖场没有引入休闲渔业, 而是单纯地进行传统养殖。另一方面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舟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休闲渔业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舟山的民族风情在休闲渔业方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 使得休闲渔业显得形式单一, 也导致了舟山休闲渔业的吸引力不强。

4 发展舟山休闲渔业的对策

舟山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有利于弘扬舟山独特的鱼文化, 提升品位, 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舟山休闲渔业的前途是光明的, 但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要进一步发展舟山休闲渔业, 仍需付出很多艰辛和努力来解决休闲渔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为更好地解决出现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4.1 突出特色, 大力发展有舟山气息的休闲渔业

大力培养和聘用创新性人才, 鼓励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将舟山特有的海岛渔民风情、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融入休闲渔业中。加快对有舟山特色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的开发, 同时对其进行产品包装, 将舟山特有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囊括在里面, 从而形成有舟山特色的休闲渔业;加大对有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的扶持, 并且扩大其规模, 使其形成品牌效应, 提高休闲渔业的竞争力。

4.2 以点代面,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范围

舟山休闲渔业的规模化和集团化生产经营,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舟山休闲渔业的长远发展, 建议以市场为向导, 以规模化和集团化生产经营为发展方向。同时要加大政府的调控能力, 根据舟山各地区的资源状况和交通因素, 对休闲渔业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扩大经营范围, 提高档次, 扩大其影响力, 增强其生产竞争力。另外政府对有市场前景的休闲渔业项目要大力扶持, 以点代面。实现“典型带动, 政府牵动, 消费推动”的发展势头, 创造休闲渔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大休闲渔业发展劲头。

4.3 统筹兼顾, 建立完善的制度

在休闲渔业发展的过程中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为休闲渔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如出台相关税收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出台人才吸纳和奖励政策;出台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 对资源进行评估和优化配置, 遏制休闲渔业旅游项目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和滥用资源现象;出台优惠投资政策, 政府对投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的资金进行优先贷款并贴息或补息, 缓解在投资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同时加大对休闲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为休闲渔业旅游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基础。

4.4 全面考虑, 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舟山有着各方面的资源优势, 但目前很大一部分优势资源尚未充分合理地利用, 对舟山休闲渔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为使舟山休闲渔业能够更快更强的发展, 需充分合理的利用优势资源, 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首先, 整合人力资源, 建议对从事休闲渔业的人员进行培训, 与此同时聘用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 逐步提高从事休闲渔业人员的管理水平, 更新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 不断提高整支队伍的综合素质。

其次, 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 支持并鼓励科研队伍培育新的渔业品种供观赏、垂钓和品尝。

最后, 充分利用舟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让别具一格的舟山渔业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使舟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情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扬, 提高休闲渔业的吸引力, 为发展壮大休闲渔业提供条件。

4.5 着眼未来, 保护环境和生物资源

在发展舟山休闲渔业的同时注重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保护其周边水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要对休闲渔业生产经营的周边环境和水域进行高频率的监测, 并深入研究, 对生态系统进行监测调查与评估, 对受损严重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10], 最大限度地减低赤潮等灾害对渔业资源等造成的损失。贯彻“保护第一, 合理开发, 永续利用”的方针, 倡导“绿色生产, 绿色经营, 绿色消费”的理念。实行“谁开发, 谁保护;谁利用, 谁补偿;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切实把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于休闲渔业发展的各方面及各环节。从而实行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的“四赢”目标[11]。

4.6 加大宣传, 唱响品牌效应

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把握休闲渔业经济发展的脉搏。通过抓住特色进行包装, 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对其进行宣传来吸引更大的消费群体, 因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树立品牌意识, 唱响品牌效应, 为休闲渔业向规模化、大众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供条件[12,13]。

5 结束语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发展研究 第9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被正式提出。该战略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 表明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解决农民生计, 而且要重视农村生态、文化、精神及相应社会福利事业等建设, 促进农村和谐健康发展。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需要通过实施各类举措, 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提高农民素质, 增加农民福利水平, 改善农村环境, 健全民主自治等。近年来, 浙江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指示, 制定和实施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 着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推行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以县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 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带动农村劳动力迁移聚集, 使得近8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 将农村劳动力转换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力军。同时, 浙江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引导民营企业等投资支持农业发展, 涌现大量农业企业, 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 进一步积聚农业资本。浙江省正逐渐努力建立以工带农、以城促乡的机制, 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 加强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支持。目前,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劳动力转移有效促进, 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成绩取得的同时, 仍要看到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社会事业发展较为落后、稳定增收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有待完善等等。

2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近年来浙江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各乡镇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但由于各领域资金需求量大, 现有的资金投入仍无法令农业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同时, 社会资本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较小, 导致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资金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此外, 受经济、观念、习惯等因素制约, 农民改善环境的积极性不高, 加上瓶颈因素的制约, 导致某些村落灌溉设备、电力设备及道路设施等老化, 缺乏集中处理垃圾、污水的设备,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2.2 城乡一体化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自浙江省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以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程度的缩小, 但由于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较低, 产业化进展速度缓慢, 还未完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保护政策, 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突破,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2.3 劳动力综合素质低, 观念落后

目前, 浙江农民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兼文化、技术、管理、经营等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很少。思想观念上, 农民大多存在安于小富的心理, 观念保守落后,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匮乏, 缺乏进取心。文化程度上, 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技术能力上,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很少, 大部分农民缺乏科学生产的基本知识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的也很少, 生产方式仅停留在粗放型, 效益大大降低。

2.4 各类社会保障事业尚未健全

近年来, 浙江省逐渐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但从总体来看, 教育、医疗、文化等发展水平仍不高。一些乡村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不够成熟, 医疗卫生状况差, 教育负担重, 农民存在看病难, 受教育难等现象。缺乏对体育器材、计算机网络等公共设备和科技文化的投入。

2.5 农村建设体制需要创新

目前, 浙江省部分乡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存在一定困难, 主导农业产业不明确。农业企业走工业化道路困难, 转型升级面临瓶颈。生产结构相对单一, 优势农产品多数处于开发阶段, 商品生产未实现规模化, 导致农业产业支持力不大, 影响农业收益;农业产业化缺乏科技创新, 标准化技术无法应用到位等, 现代农业发展严重缺乏技术推动;农村改革施行中, 基层干部无法适应农业发展新需求, 存在创新精神不强, 发展农村经济能力弱, 工作热情低, 与农民感情不深, 工作作风不踏实等问题

2.6 农民主体地位没有落实

新农村建设中, 主导在政府, 主体在农民。然而, 在浙江大多数农村, 普遍存在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的现象, 两者地位没有很好地结合, 农民主体地位未得到发挥。

2.7 农村环境亟待改善

近年来, 随着浙江省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 农村面貌得到较快改善, 但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生活垃圾无集中处理地, 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等, 导致很多地区农村垃圾乱到、河污严重、臭气熏天等现象仍存在, 影响村貌和农民生活。

3 加快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建议

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农村发展新形势,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应继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 结合工业化、市场化需求, 走集群化、工业化道路, 继续充分利用好县域经济和市场, 尊重农民主体, 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增加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投入, 创新农村建设体制,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

3.1 进一步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继续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 支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的投入;提高相关农业银行的信贷比, 扩大农业企业融资比, 支持发展前景良好的农业科技产业项目上市。

3.2 加大集群经济发展力度

浙江省土地资源较为稀缺, 但民营经济发达, 建议发展产业集群, 依托县城和中心城镇, 以及特色优势产业, 结合工业园、市场、企业、城镇建设等, 促进产业集聚, 为农民提供更多机遇, 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发展高效的现代生态农业, 提升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要促进农业产学研结合, 依赖科技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收;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 发展农家乐、农村自然休闲景观等, 走农村工业化道路, 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强企业、工业园等建设, 通过农、工、商结合, 促进农民增收。

3.3 加大农民教育力度

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技能培训等水平, 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操作技能培训等, 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让农民看到成效, 激发农民的求知欲, 奠定农村教育成果化的基础, 培育农民成为集知识、技能、经营于一体的新型复合型农民人才, 造就一批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3.4 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

政府要大力投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可通过市场融资等方式获得民间资本投入农村公共产品建设, 改善基础设施, 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文化礼堂建设、体育设施等的投入, 推进农村文体事业发展。

3.5 加强农村民主建设

要尊重农民主体, 健全民主自治制度。通过村委会民主选举, 提高农民主人翁意识, 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 选举心中喜爱的、能够帮助农村发展的干部;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 加强建设民主协商制、民主评议制等, 进一步体现农民主体地位。

3.6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

加大推进村庄整治力度, 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加强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点、污水处理系统、道路修建等基础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同时改变不合理的村落布局, 努力使农村拥有环境优美, 结构合理, 管理民主, 设施健全, 生活适宜的新景象。

参考文献

[1]丁荣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23) .

[2]王强, 宋斌.加快阳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 (12) .

浙江: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 第10篇

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发展,主导产业特色明显。全省已拥有各类国家级和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园区)30家,形成通信和计算机、电子机电、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4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和7个超百亿元的基地(园区)。2010年,通信和计算机产业群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16.7亿元,电子机电产业集群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11.2亿元,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集群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为1540.1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28.2亿元。主要电子产品生产增长较快。其中,通信、计算机、新型元器件等传统优势产品快速回升,平板显示、半导体材料等新兴产品增长较快,重点产品增长面不断扩大。

二是大公司战略初见成效,企业集团总体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浙江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省已拥有188家超亿元、50家超10亿元、8家超50亿元、1家超250亿元电子信息企业,国内外上市企~Jk51家。全省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数和入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数占全国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2011年浙江企业9家入围全国电子百强、11家企业入围全国软件百强、2g家企业入围全国元件百强,2l家企业被认定为2010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三是投资出口拉动明显,规模屡创新高。“十一五”期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34.9%。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出口交货值达到2129亿元,比2005年提高了3.5倍。其中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比重达16%。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47.1亿元,同比增长35%。投资回升及稳步增长对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杭州、嘉兴和金华等地市投资分别同比增长57.4%、54.4%和74.1%。

四是加大科研投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浙江电子信息产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强,新产品产值增长迅猛,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有力推动了行业转型升级。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完成科技活动经费支出97.6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0%以上,“十一五”期间先后有20余项技术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全省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658.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比重达16.4%;新产品产值率32.8%,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高13.2个百分点;新产品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0.9%,新产品产值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15.5个百分点,新产品成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两化融合持续深入。浙江一批优秀软件企业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一批特色优势软件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金融、证券、纺织印染和服装CAD、医疗卫生、工业控制等应用领域,形成了浙江行业应用软件的特色和优势。2010年全省软件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701亿元,10年增长近12倍,实现利润总额152.6亿元,上缴税金总额47.5亿元,软件业务出口75616万美元,从业人员达到12.7万人。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累计认定软件企业1509家、登记软件产品8719件;海肉外上市软件企业33家;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企业198家,其中一级13家、二级34家。浙江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杭州、金华、绍兴、宁波和嘉兴等地构成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创新之源,中小企业上网比重、行业网站数量、B2B和C2C综合交易平台交易额均居全国前列,涌现出一大批以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等为代表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

近年来,浙江省电子信息企业与各传统产业企业合作面不断拓展,合作内容不断深入,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幅提升,较好发挥了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果,“两化”融合取得新突破。2009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748,居全国第四,各省区第一,相比“十一五”初的0.673年均提高11.7%,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存在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浙江的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但深层次、素质性、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在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总体上仍然偏弱,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较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度仍然不足,R&D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很大。缺少主業突出、创新能力强、有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系统整机研发和生产能力较弱,产业配套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备,“低、小、散”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性调整。信息技术服务于两化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够强,对全省工业经济的升级转型的推动作用还不明显,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限,高端与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技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

发展目标及任务

“十二五”期间,浙江将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国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信息技术深化应用与创新服务的示范区;培育万亿产业、建设千亿园区、打造百亿企业群体,全国行业地位和全省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产业规模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17%左右,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0亿元,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3000亿元,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全省工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初步建立自主可控、附加值高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相协作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全省省级及以上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工程)中心达到100家以上,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主持或参与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和国际标准的能力不断增强。

产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lO亿元的大企业达到100家,超百亿元的大企业达到10家,进入行业百强企业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完整、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和超千亿元产业集群,环杭州湾信息产业基地的带动、辐射作用更加明显。

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智慧浙江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工业控制电子、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交通电子、海洋信息与应用等应用电子产业,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提高装备数字化程度,增强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要达到以上目标,摆在面前的主要任务:

一是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创新发展,着力完善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攻克一批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信息产业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二是发展一批新的特色优势产业。坚持特色发展,正确把握区域产业发展和演化的基本规律,重视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趋势,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高精特专特点以及我省民营经济发达、体制机制灵活等先发优势,明确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和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中的产业定位,努力推进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突出集聚发展,以国家、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为重点,引导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资源向产业基地集中,努力构建杭绍甬湖嘉环杭州湾高端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温台沿海信息产业带和金丽衢浙中西信息产业带;积极培育海洋信息产业及舟山海洋信息产业试验区,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是提高产业开放发展水平。深化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智),不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深化国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国际化运营,建立健全全球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

五是發挥信息技术支撑引领作用。强化融合发展,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拓展信息服务网络,培育信息服务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智慧浙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综合集成,引领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浅谈浙江企业多元化发展 第11篇

多元化是企业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 有关多元化战略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然而到目前为止, 理论界不论是对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机, 还是对于多元化经营的模式, 都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随着信息革命的出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人们对企业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企业的知识被看作是新的竞争性资源, 同时它也为人们研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浙江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势

(1) 多元化战略有利于获得更多的战略协同机会。当整体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时, 就产生了协同效果, 而协同效果是以资源的共享为基础的。多元化战略将原来的由多个专业化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组合在一个企业内进行, 或者是将多个产业、产品放在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内进行, 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多元化战略为管理者创造了一个协调管理不同经营业务的机会, 因此, 其运行将比专业化经营企业更有效率, 能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2)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培养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管理层为了便于资源配置和多元化战略方面更好地决策, 往往将企业看作一系列可应用于不同产品和市场的重要竞争能力的集合, 把开创新事业作为公司层战略的焦点, 并把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公司层战略追求的竞争优势是综合性、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这种全面优势在多元化战略下更容易获取。

三、浙江企业多元化经营原则

(一) 追求协同效应原则。

包括管理协同效应、营销协同效应、生产协同效应和技术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指生产的产品或经营的业务, 在经营决策的基准上大致相同, 对管理的方法或手段的安排比较一致;营销协同效应是指不同的产品有共同的营销渠道和顾客, 新老产品相互带动, 增加销售总额;生产协同效应是指新老产品在生产技术、设备、原料以及零部件的利用上具有类似性, 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时, 充分利用贯穿于这些产品之间的核心技术, 减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 并提高新产品成功的概率。

(二) 主营业务充分发展原则。

对选择多元化的企业来说, 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如果主营业务不佳, 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建立优势, 甚至会使原有经营领域受到牵连而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三) 剩余资源充足原则。

在保证现有主业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有一定的剩余可支配资金, 可向其他领域扩展;原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已掌握, 对即将开发的领域已有自己的技术;在即将开发的领域有自己的人力资源。

(四) 新的业务领域应该具备相当的产业吸引力及充分的市场需求原则。

产业吸引力是指产业、行业中, 现有企业之间, 由潜在竞争对手的入侵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现存竞争对手的竞争, 以及客户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共同决定的所有企业平均的赢利水平。决定一个企业赢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 其次才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 所以, 企业必须选择那些有着较大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去发展, 即同一领域内供求关系较比有利, 投入产出较高, 能较快收回投资, 利润率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时, 市场需求也要充分, 它决定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前景, 短期内利润高的产业并不一定具备良好的增长前景, 这需要企业以敏锐的眼光, 审时度势, 赶潮流、追求短期效应必将导致多元化经营的失败。

四、重人才、重用人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向高科技进军, 这是浙江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根本

企业发展壮大, 要有一支强大的科技生产力军和强大的团队力量, 因而这些企业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他们一方面以诚相约, 用诚心、热心和优惠政策引进顶尖级的高科技人才, 一面又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 用各种形式大力培训自己的科技人才和领导骨干力量, 同时又用技术入股, 重奖发明创造者等各种激励办法, 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如万向集团, 提出“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 激励职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即每奋斗十年, 每天利润增加一个零, 职工最高收入也可增加一个零, 即他们70年代, 每天实现利润1万元, 80年代每天利润10万元, 90年代每天利润100万元, 职工最高收入100万元, 2001年到2010年每天要求实现利润1000万元, 职工最高年收入也可达到千万元, 现在他们职工年收入最高已经达到280万元) 。

企业要发展壮大, 一定要有叫得响的名牌产品, 娃哈哈、正泰、德力西、奥康他们都有叫得响的中国驰名商标, 有的是省著名商标, 或者是获得过金奖、银奖的著名品牌商品;广厦集团的建筑产品, 连续多次获得过建筑行业的最高荣誉的“鲁班奖”。这些企业创名牌过程中, 既重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又重视售中、售后服务质量的改进, 和企业形象、诚信经营的不断完善, 提升, 因而他们的产品在全国或在世界上, 都有相当高的美誉度, 这是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法宝。

五、总结

国际化战略化方针是:生产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营销国际化和品牌国际化, 决心创国际品牌, 到国际上去竞争。因而在我国加入W T O后的新形势下, 大胆的走向国际, 到国际舞台上去竞争, 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知识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 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由于知识的特性, 一方面使得企业通过多元化成长的方式, 以实现企业对剩余知识资源的利用成为合理的选择;同时, 企业应实施基于知识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 以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朱晓刚, 邓新.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安徽科技, 2003, (03) .

上一篇:目标任务下一篇:体育素养与领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