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2024-06-21

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精选12篇)

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第1篇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趋势是向计算机化, 网络化, 智能化, 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1 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 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已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从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问世, 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 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 性能大大提高, 得到了广泛应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机保护也是从8位CPU, 发展到以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保护。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 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 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 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 强大的通信能力, 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 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在计算机保护发展初期, 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成继电保护装置。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 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 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存储容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 因此, 用成套工控机作成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将是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天津大学已研制成用同微机保护装置结构完全相同的一种工控机加以改造作成的继电保护装置。这种装置的优点有: (1) 具有486PC机的全部功能, 能满足对当前和未来微机保护的各种功能要求。 (2) 尺寸和结构与目前的微机保护装置相似, 工艺精良、防震、防过热、防电磁干扰能力强, 可运行于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 成本可接受。 (3) 采用STD总线或PC总线, 硬件模块化, 对于不同的保护可任意选用不同模块, 配置灵活、容易扩展。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 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 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 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 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 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 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 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 (这是首要任务) , 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 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 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 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 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 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愈多, 则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愈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过很长的时间,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 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 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 才能做到这一点。

对于某些保护装置实现计算机联网, 也能提高保护的可靠性。天津大学1993年针对未来三峡水电站500kV超高压多回路母线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母线保护的原理, 初步研制成功了这种装置。其原理是将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分散成若干个 (与被保护母线的回路数相同) 母线保护单元, 分散装设在各回路保护屏上, 各保护单元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 每个保护单元只输入本回路的电流量, 将其转换成数字量后, 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给其它所有回路的保护单元, 各保护单元根据本回路的电流量和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得的其它所有回路的电流量, 进行母线差动保护的计算, 如果计算结果证明是母线内部故障则只跳开本回路断路器, 将故障的母线隔离。在母线区外故障时, 各保护单元都计算为外部故障均不动作。这种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分布式母线保护原理, 比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原理有较高的可靠性。因为如果一个保护单元受到干扰或计算错误而误动时, 只能错误地跳开本回路, 不会造成使母线整个被切除的恶性事故, 这对于象三峡电站具有超高压母线的系统枢纽非常重要。

由上述可知, 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 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3 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 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 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 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 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 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 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目前, 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 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 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不但要大量投资, 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但是如果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 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设备旁, 将被保护设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 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 则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如果用光纤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 还可免除电磁干扰。现在光电流互感器 (OTA) 和光电压互感器 (OTV) 已在研究试验阶段, 将来必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在采用OTA和OTV的情况下, 保护装置应放在距OTA和OTV最近的地方, 亦即应放在被保护设备附近。OTA和OTV的光信号输入到此一体化装置中并转换成电信号后, 一方面用作保护的计算判断;另一方面作为测量量, 通过网络送到主控室。从主控室通过网络可将对被保护设备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体化装置, 由此一体化装置执行断路器的操作。1992年天津大学提出了保护、控制、测量、通信一体化问题, 并研制了以TMS320C25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为基础的一个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装置。

4 智能化

近年来, 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 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则可迎刃而解。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 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 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 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 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 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可以预见, 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 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摘要:未来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计算机化, 网络化, 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

继电保护发展与前景 第2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展趋势 引言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成功运用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使得未来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具有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

我国继电保护学科、技术、继电器制造和人才队伍培养从无到有,在小活吸收国外先进继电保护设备和运行技术的基础上,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队伍。经过60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已经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加工制造、运行维护和教学的完整体系。我国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晶体管继电保护蓬勃发展和广泛采用的时代。其中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的500kV晶体管方向高频保护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晶体管高频闭锁距离保护,运行于葛洲坝500kV线路上,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国外进口的时代。在20世纪70年代中,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已开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到90年代初集成电路保护的研制、生产和应用仍处于主导地位,这是集成电路保护时代。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且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展趋势

3.1 计算机化

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上的集成度每隔18—24个月翻一番。其结果是不仅计算机硬件的性能成倍增加,价格也在迅速降低。微处理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单片化及相关功能的极大增强,片内硬件资源得到很大扩充,单片机与DSP芯片二者技术上的融合,运算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嵌入式网络通信芯片的出现及应用等方面。这些发展使硬件设计更加方便,高性价比使冗余设计成为可能,为实现灵活化、高可靠性和模块化的通用软硬件平台创造了条件。

我国在2000年220kV及以上系统的微机保护率为43.99%,线路微机保护占86%,到2003年底,220kV以上系统的微机保护已占到70.29%,线路的微机化率达到97.6%。实际运行中,微机保护的正确动作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保护,一般比平均正常动作率高0.2—0.3个百分点。

继电保护装置的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功能,与其他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供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

3.2 网络化

网络保护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微机保护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各种保护功能,如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等。网络保护的最大好处是数据共享,可实现本来由高频保护、光纤保护才能实现的纵联保护。另外,由于分站保护系统采集了该站所有断路器的电流量、母线电压量,所以很容易就可实现母线保护,而不需要另外的母线保护装置。

电力系统网络型继电保护是一种新型的继电保护,是微机保护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微机保护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网络保护系统中网省级、省市级和市级主干网络拓扑结构,以及分站系统拓扑结构均可采用简单、可靠的总线结构、星形结构、环形结构等。分站保护系统在整个网络保护系统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分站保护系统有2种模式:一是利用现有微机保护;另一个是组建新系统,各种保护功能完全由分站系统保护管理机实现。由于继电保护在电网中的重要性,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控制策略,以确保网络保护系统的安全。

3.3 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新的控制原理和方法不断被应用于计算机继电保护中,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小波理论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从而使继电保护的研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例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内出现了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来实现故障类型的判别、故障距离的测定、方向保护、主设备保护等。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方法也在不断涌现,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将不同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分析不确定因素对保护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保护动作的可靠性,是今后智能保护的发展方向。虽然上述智能方法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理论本身还不是很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通信等各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3.4 综合自动化

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改变变电站目前监视、控制、保护和计量装置及系统分割的状态提供了优化组合和系统集成的技术基础。高压、超高压变电站正面临着一场技术创新。实现继电保护和综合自动化的紧密结合,它表现在集成与资源共享、远方控制与信息共享。以远方终端单元(RTU)、微机保护装置为核心,将变电所的控制、信号、测量、计费等回路纳入计算机系统,取代传统的控制保护屏,能够降低变电所的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提高二次系统的可靠性。

综合自动化系统打破了传统二次系统各专业界限和设备划分原则,改变了常规保护装置不能与调度(控制)中心通信的缺陷,给变电所自动化赋予了更新的含义和内容,代表了变电所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种潮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功能更全、智能化水平更高、系统更完善的超高压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必将在中国电网建设中不断涌现,把电网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结语

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发展将出现原理突破和应用革命,由数字时代跨入信息化时代,发展到综合自动化水平。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活动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浅析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发展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智能电網; 继电保护; 原理; 影响

一、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技术的原理

在智能电网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其发电、配电、输电等电气设备的监控,都是由传感器来完成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系统对监控数据进行收集与整合,最后作出有效的分析,以达到适时监测的效果,这样就能实现对保护定值与保护功能的远程监控与修正。对于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来说,其保护装置除了确保保护对象信息的安全之外,还能够关联到其它电气设备的运行信息。在此过程中,就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在这种情况下,继电保护装置不仅能够准确找到故障的发生点,而且还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实现故障的自我修复,从而保证电力系统供电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二、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电力系统中,智能电网通常是复杂的网状结构,这跟传统电网中的简单环网机构是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在复杂的网状结构中,单一的保护装置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信息少,整定难等等,所以这会对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1.数字化。对于智能电网来说,数字化使其最基本的特点之一,这也是它与传统电网最重要的区别,所以,继电保护技术也应该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比如信息传输的数字化、测量手段的数字化等等。

2.网络化。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继电保护操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也必将会发生变化,为信息平台的建立,也会促进智能电网的网络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继电保护技术也应该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3.广域化。在智能电网的快速建设过程中,整个电网系统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同时,出现故障的机率也会大幅上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广域测量技术进行后备的保护服务,这样就能提高整个保护装置的性能,以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与稳定。

4.自整定技术。当前,很多智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的机构所采用的是一种刚性的结构,而且其中的连接方式、保护对象等内容,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在传统电网中,系统的整定是通过保护线路的实际运行情况来实现的。而在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能够充分地运用全网的信息资源,这样它就能进行实时的判断,以达到整定的目的,进而实现全网系统整定的自动化与配置的自动化。

三、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

1.继电保护在传统电网中的组成。我国的传统电网中,继电保护的电源点潮流流向是固定的,其输出本策的电气量主要包括三相的电流和电压。要充分发挥继电保护的功能,需要对电气量进行准确的评判。避免因操作的不合理,导致相关性能的发挥不正常。

2.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的构成和升级。智能电网的发电方式采用的是交互式和分布式的,因而加大继电保护的难度。而且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化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逐步产生新的优势,所以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继电保护原理。在如今的智能电网中,传感器的应用使电力系统的发电和供电有了实时的监控,将各种收集的数据实现整合分析,及时修补不合理之处。对于智能电网的升级,主要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迅速。利用数字化的传感器可提高继电保护的整体性能,简化原有的辅助功能,为实现电气量信息传输的真实性和保护继电设备的装置性能提供了有效的便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放松实现了数字化的运营,将网站内的各种信息实现共享,不断简化继电保护的配置是智能电网有待研究的技术问题。

3.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原理。智能电网的运行是应用传感器将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在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的各种环节的高效监控,将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实现全体电网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控和保护。在智能电网系统中,继电保护的功能不仅是保护传感器的运行信息,而且对其相关的设备运作信息也要进行保护。因此,必须确保信息的准确才能实现共享。同时,如果保护装置出现故障,需要能够在人工不干预的情况下进行恢复,避免大范围的用电故障造成的威胁,从而提高智能电网供电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四、智能电网下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于继电保护技术来说,它是对电力系统中各种电气设备进行有效检测保护的重要手段,同时,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都是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监测、测量、保护以及数据通信的一体化。在现代电力系统的智能电网运行中,继电保护技术除了要具备上述的功能之外,还应该适应高压输变电技术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有效适应大机组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

另外,在继电保护技术中,广域保护也是一个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当前电力系统的全国联网发展趋势下,如何才能做好电力系统的防线配置工作,还需要电力从业人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目前,国内外在广域保护的研究上,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对广域信息的充分利用,并以此来实现稳定的边界计算、安全的监控以及状态估计等等,它的侧重点就在于对开发与利用广域信息;其二是通过对广域信息的利用,以实现继电保护功效的充分发挥。对于保护整定管理系统的研究来说,其保护整定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已经由手工整定管理过渡到了机械整定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其整定的质量与效率。在此过程中,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也促进了保护整定值的集中式管理的发展。虽然,保护整定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这种技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当前,对于网络整定管理技术来说,它必须正视以下几个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第一,系统中,数据与网络拓扑维护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其中,网络拓扑与系统的参数是交由专门的整定人员进行自我维护的,但是,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系统的更新换代速率非常快,网络的变化也比较频繁,所以这就给维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在此过程中我,网络参数维护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保护整体的实际情况,还会影响到整个网络定制的精准度。第二,当前,系统的定值计算与管理系统的定值是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通过计算机的整合之后,现场的个工作人员需要先进行网络定值的下载,然后再通过手工的方式设置保护装置。但是,这个操作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而且失误率也比较大。

参考文献:

[1]刁庶,路垚.智能电网时期的继电保护技术探究[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01).

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第4篇

1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实际应用

1.1 智能变电站概述

智能变电站实际建设过程中, 通过将智能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 能切实实现强大功能[1]。目前来说, 智能化变电站建设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 切实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目标前进, 并有助于实现信息共享。在信息采集及处理等过程中, 借助于智能化技术, 能够自动进行, 使电网功能更加强大。通俗来讲, 所谓智能化技术, 即倡导以人的思想进行考虑, 变电站建设应凸显出人性化思想。相对而言, 智能变电站现阶段仍未得到广泛普及, 随着智能变电站的不断建设, 将有效避免停电故障等现象发生, 同时大大增加设备周期。与此同时, 智能变电站实际建设过程中, 花费的成本实际上是逐年下降的, 因而必然具有十分广阔发展前景。

按照智能变电站相关划分, 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其中过程层又被称之为设备层, 由于该层结构具备大量电路元件, 因而应对其重点开展继电保护。间隔层主要针对于二次设备, 能切实起到间隔设备作用。除此之外, 站控层借助于先进自动化技术等, 能切实实现数据采集、视频监控等有效功能。

1.2 智能变电站设备继电保护

1.2.1 线路保护。

通常来说, 线路保护装置尤为重要。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通过相应线路保护装置, 能切实实现不同电压等级下, 对间隔单元进行良好监控。线路保护装置本身能起到良好通信监视作用, 与此同时, 对于备用电源自投也能起到一定保护及控制作用。利用线路保护装置存在优良性能, 能切实促进各种用电系统方面控制, 并使电网实现良好运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也可以通过将其与其他设备进行有机结合, 共同组建良好自动化系统。

1.2.2 变压器保护。

对于变压器保护而言, 其保护装置相对较为复杂, 能切实实现良好的通信、监视以及控制一系列功能[2]。与此同时, 该装置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可以被用来当做智能化开关柜重要组成元器件。该装置本身具有强大保护库, 保护库内部含有标准保护程序, 数量超过了20个。借助于变压器保护, 能切实实现良好电压电流获取、采集等有关功能。通常来说, 其过程层一般通过分布式加以配置, 因而切实起到一定差动保护作用。

1.2.3 电抗器保护。

所谓电抗器保护, 即我们常说的电感器保护。通常来说, 根据物理学相关原理, 导体本身一旦通电, 导体周围同样会存在大量磁场。由此可见, 只要电导体具备载流功能, 就能切实具备一定感性。但是对于通电长直导体而言, 其本身电感相对较小, 因而不能产生较为强大磁场。由此可见, 只需将导线进行缠绕, 最终成为螺线管的形状, 就能起到一定电抗器作用。此种情况下, 一般被叫做空心电抗器。相对来说, 在空心电感器原有基础上插入铁芯, 此时又被叫做铁芯电感器。按照电抗的分类, 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为感抗, 另一种类型为容抗。

1.2.4 母线保护。

对于整个电力系统而言, 应切实加强母线保护[3]。相对来说, 总线对于整个电力系统都起到十分关键作用, 尤其表现在传输及分配方面。总线电源一旦产生故障, 将难以对其有效解决。从性质上讲, 该故障较为恶劣, 对于总线有关所有设备都能起到伤害作用, 非常不利于整个电网良好运行。与此同时, 也容易产生大面积停电现象, 使设备出现大量损坏, 不利于电力系统正常工作。由此可见, 加强母线保护尤为关键。

1.2.5 采样同步法。

在实际开展继电保护过程中, 通过采样同步法能切实实现良好的系统保护作用。在开展变电站保护过程中, 将母线保护进行有机结合。在线路保护方案选择过程中, 应力求做到一致。目前来说, 采样同步法已经在我国得到一定程度应用。例如, 通过数据校正法能切实起到良好数据校正作用, 通过实践调整法能起到良好时间调整作用。

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未来前景

2.1 通过广域信息实现电网保护

针对现阶段继电保护方面应用现状, 通过加强广域信息网络建设, 并最终实现良好继电保护必将成为未来一大趋势。目前来说, 广域保护系统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 借助于广域保护系统, 能切实实现良好动态监测, 并使监测切实具备范围广、时效性强等特点。与此同时, 在对监测系统进行安装过程中, 还应切实掌握好安装地点。第二, 通常来说, 广域信息系统能切实起到良好信息符合切割作用, 并能通过良好广域控制措施实现电网科学控制。第三, 通过相应实时控制系统, 能切实促进广域控制有效进行。通常来说, 一旦电网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 现场保护也随之会出现一定降低, 此时广域保护启动。在实际广域保护开展过程中, 主要构建起了良好的防线, 能切实通过自动控制, 有效实现电网运行安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通过加强与继电保护之间的有机结合, 能切实起到紧急控制等作用。一旦系统出现异步振荡等现象, 借助于强大子系统, 能切实避免系统崩溃现象, 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2.2 主动原则下瞬态保护方面的发展

通常来说, 借助于瞬态传输线路, 能切实实现电网瞬态保护。通常瞬态传输线路本身具有相应高频特点, 按照类型划分, 瞬态保护又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类型为数量方面瞬态保护, 另一种类型为暂态行波方面保护。数量方面瞬态保护实际开展过程中, 电源频率对电网不会起到明显作用, 该保护具有一定精度高、速度快等特点。与此同时,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能切实起到良好滤波作用。早期瞬态保护过程中, 行波保护具有较为广泛应用。通常来说, 实际开展行波保护过程中, 能切实避免系统摇摆等相关因素造成影响。电流互感器始终处于饱和状态, 并呈现出一定方向性特点,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有效快速响应。然而, 对于实际谐波影响, 难以做到真正区分。目前来说, 根据瞬时频率特点开展继电器保护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对来说, 暂态保护目前具有成本高、质量难以保障等特点。与此同时, 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保护误动等现象, 对于故障选相也带来较大麻烦。

3 结束语

文章浅要探讨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 继电保护装置目前实际应用, 并就其未来前景提出了自身的相应看法。只有不断加强继电保护, 提高电力元件使用寿命, 才能切实促进智能变电站建设顺利进行, 并保障电网始终保持稳定运行, 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事业切实得以快速发展。

摘要:通常来说, 对于电网运行而言, 电力元件应切实受到一定继电保护, 这样才能使电网安全性得以有效保障。继电保护装置就是出于上述目的, 使智能变电站不易发生严重用电安全事故, 也确保了人们日常用电安全。现阶段而言, 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 普遍需要相应继电保护装置, 这样才能使智能变电站充分为广大群众服务。文章对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 继电保护装置目前实际应用展开分析探讨, 并就其未来前景进行预测。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应用,未来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锋, 谢俊, 兰金波, 等.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的展望和探讨[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2 (2) :122-126.

[2]颉海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探究[J].电子制作, 2015 (8) :213-213.

继电保护发展史及其应用方面 第5篇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对电力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亦成功运用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为继电保护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电保护技术向着计算机化、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方向进一步的发展。

电力系统包含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多个环节,地域分布广,系统结构复杂庞大,其中任何一点发生的故障,往往都会在瞬间影响和波及全系统,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大面积停电,可能直接造成设备损坏,人身伤亡和破坏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是在上述背景下应运产生的,它是当电网或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或出现影响安全运行的异常情况时,能够自动切除故障设备和消除异常情况的技术与装备,其特点是动作速度快,其性质是非调节性的。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现状

1.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主要研究电力系统故障和危及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国内的研究开始于 2O世纪70年代后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过程中,1984 年以保护电脑的样机试运行后,通过鉴定和大规模生产。目前,线路保护产品已形成并得到广泛应用。微机保护取得多年的实际操作,依靠优良的先进技术和极为良好的原则性,则进程已经超越了进口保护。从 20世纪 8O 年代及以上的 220kV 高压电力系统,以保护使用进口,到现在的基本国内 220kV 系统的继电保护,反映了国内继电保护设备和具有明显优势。

2.微机继电不断发展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继电保护电力技术系统发展迅猛。在继电保护领域,成熟的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是最重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证实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重要作用。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飞速发展过程中,微机继电取得了新的成就。微机保护是电力继电保护的发展方向,它具有自我测试功能,逻辑的强大处

理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其高可靠性、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明显优于传统的电磁继电器和晶体管。另外,由于微机保护是用微型计算机构成的继电保护,它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力自动化,使得微机继电的性能更优,数字更准确。

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继电保护作为保障电力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明显呈现出四个特征,即继电保护技术计算机化、继电保护技术网络化、继电保护技术一体化和继电保护技术智能化。

1.继电保护技术计算机化随着电力工业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从初期的8位单 GPU结构问世,不到 5年时间就发展到多 CPU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规模结构。除了具备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他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在微机保护发展初期,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做成继电保护装置。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设想没能实现。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断、存储容量都大大超过当年的小型机,因此,微机保护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上的两个显著优势,即高速的运算能力和完备的存贮记忆能力,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实现高可靠性和灵活性的通用软硬件平台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2.继电保护技术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并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多年来,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随着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及通信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深人,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运行状态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

3.继电保护技术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继电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也可将自身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以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等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4.继电保护技术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方法,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复杂非线性问题,应用神经网络可迎刃而解。距离保护很难正确做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

三、结语

总之,随着电力容量的应用不断扩大,而继电保护系统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并不断增强,从而使得继电保护技术不断创新,继电保护系统也将进行全面的改革并提高其技术含量,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也将向着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等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贺家李,李咏丽等主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年月 8第四版.

[2]张保会,尹项根主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 5月第一版.

新型继电保护发展现状概述 第6篇

【关键词】新型;继电保护;发展现状

1.前言

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继电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电子与通信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为继电保护技术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推动继电保护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继电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完善和改进,开发新型继电保护设备,是适应电力事业发展之需要。新型继电保护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供电可靠性之保障,是推动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之保障。

2.继电保护概论

继电保护就是指保护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与电力经济发展相协调。

由于我国配电网络覆盖面广,运行环境复杂多变,加之各种气候的影响,导致电气故障频发,这就需要继电保护系统充分运用保护功能,保护供电的可靠性。电力系统一旦发生故障,会给电力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影响,继电保护的正常运行,是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之保障。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保护的设备与措施,即是在电力系统元件如:线路、电机等在发生故障的时候,继电保护系统进行控制断路,发出跳闸指令,最终规避危险。

2.1 继电保护原理

继电保护是在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设备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运转时,发挥继电保护设置的作用,选择性的把故障从设备中除掉,进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其保护原理为:体现电气量保护与非气量保护。如以电流增大或电压降低时进行保护,或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角在发生变化时进行方向或比值的保护。另外,当温度、流量以及压力发生变化时,对电力变压器构成瓦斯保护与温度保护等。继电保护装置相当于一个自动控制的开环装置,对控制装置发出的信号进行数字型和模拟型判断,对判断结果进行继电保护控制。

2.2 继电保护的目标

保护电力系统供电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电力系统设施发生故障的时候,继电保护及进做出判断,准确的脱离故障源,以就近选择的原则发出施令,保护系统的安全。电气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继电保护设备能对电气设备不正常的工作状况进行反应,对不同的维护条件作出不同的判断,能使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处理,确保供电的可靠性。

3.继电保护现状

在继电保护发展的过程中,从发展到完善经历了几十年了历程,从完全依靠进口,到自主研发。直至90年代,我国还处于集成电路的运用与研究状态,进入集成电路时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继电保护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继电保护也步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继电保护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而构成的继电保护体系,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然而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继电保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交接的过程中,交接不清,对设备性能不熟悉,在发生故障时不能准确判,故障处理不及时。

其次,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与安全意识,缺少专业的继电保护知识,对故障的处理能力不强,对设备的安装调试出现项目不全面,校正不准确等现象,埋下安全隐患。另外,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性失误,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在故障处理的过程中,出现误动保护设施现象,造成人为的经济损失。

最后,由于继电保护设备自身存在的质量问题,致使保护功能不完善,也是目前继电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继电保护对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传统的继电保护设备分为联合与非联合保护,这两种保护均有无法避免的缺陷,联合保护比如对电流差的保护需要在输电线两端有专用的通信通道,并且可靠性能受元件与通信线路的限制。非联合可护却只能保护线路的其中一部分,并且整定复杂。在新型的继电保护设备中,大量应用故障就是实现的思想,既能节省线路费用,又能准确无误显示故障状态,新型继电保护的运用有效避免了联合与非联合保护之缺点,是今后继电保护设备发展之方向。

4.1 微机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微机技术在继电保护系统的应用,能有效的对线路故障进行判定,是继电保护设备的革新,比如,基于暂态量的行波保护原理,是微机技术应用的成功典范,充分的运用了微机特性对供电系统进行保护。但是,微机技术的引用还需要不断加强配套继电保护芯片的开发与研究,目前,我国还无专用的继电保护芯片,还未达到电力系统保护的可靠性与适用性标准,加强继电保护专用芯片的研究,是继电保护发展之基础。

运用微机技术生产了微机继电保护,这种保护措施应用在变电站上,有效实现了变电站的自动化与馈线自动化,将测量、保护、控制以及信息管理集为一体。

4.2 小波变换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小波变换的应用,是把数学的计算方法运用到电力系统之中,为故障信息提供数字依据,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小波变换对暂态量的处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小波变换对突变质与非平稳变化进行分析最理想的工具。在继电保护系统中,主要运用二进小波与离散小波变换。首先,离散小波对数据进行压缩与滤波功能,在继电保护设备中,电力的质量监视器、行波的故障测距装置与行波保护器等都需要对电流、电压信号进行不断的收集、记录、储存与传送等,数据量巨大,需要进行压缩处理,利用离散小波进行进行数据压缩处理后,确保数据信息的保存,有效避免数据丢失现象的发生。同时运用滤波对小波变换的暗频带进行信号分解,即是指对谐波的检测与电压波形的畸变进行检测等。

4.3 加强新型继电保护的管理

严格对新型继电保护进行检验与自检,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提高新型继电保护的运行效率。

同时要提高继电保护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与专业素养有效避免人为隐患。新型微机的继电保护管理系统,是整个继电系统管理之重心,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继电保护系统管理也是通过网络化来实现,因此,建立继电保护网络平台,通过客户终端与服务管理系统软件,对继电系统进行网络化管理。加强对继电保护从业人员进行新型继电保护的培训,引进专业人才,同时对计算机继电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加速新型继电保护的发展与维护工作,是提高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之保障。

并且在继电保护还应用了可编程控制器、人工神经网络等各种技术,被应用在各种电器设备中,确保了这些设备的运行安全与系统稳定性,为我国输送电提供了基础措施。

5.结束语

总之,新型继电保护是实现智能化、高速化、一体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继电保护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继电保护探索,不断发掘新型继电保护原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运用,为故障信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依据,为继电保护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进亮,刘效孟,芮志浩,王峰,崔东辉,贺湧.微机型变压器保护的再認识[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8).

[2]丛伟,潘贞存,郑罡,段昊,施啸寒.配电线路全线速切继电保护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04).

[3]罗建,李亚军,王官洁,高家志.继电保护远方测试方法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9).

[4]赵丽平,李群湛,陈小川.实时多任务牵引变电所微机保护工具软件包的研究[J].继电器,2013(06).

继电保护的技术现状与发展 第7篇

关键词:保护,现状,作用,发展

0 引言

继电保护安装在电网同期的各个终端, 当电网中被保护设备发生故障, 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准确、及时地动作, 切除故障点, 保障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它也在实时监视电网的运行状况, 为值班人员提高准确的信息, 通过微机显示、灯光显示和音响等形式来记录和反映电网的工作情况, 正确判断故障的范围、性质以及危害程度、曲线变化、电能质量等。继电保护的种类很多, 反映变压器运行状态的瓦斯保护、差动保护、过电压保护、零序保护;反映开关运行状态的过流保护、速断保护;母线的母差保护等等, 这些保护组成了电网最根本的保护系统, 它们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

1 目前继电保护现状

(1) 接点式继电保护正逐渐淘汰;机械型继电保护在电网中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由于机械型保护是通过保护接点的闭合来启动保护元件的, 看起来比较直观, 也很好判断, 维修也相对比较方便, 安装和使用成本都比较低, 所以一直到现在, 仍有不少场合在使用这种接点式的保护;但它同时也存在较多发生误动的风险, 精确性差, 占用的资源也相对较多, 这也是这种保护正逐渐退出的原因。

(2) 微机保护大量普及;机械型保护弊端显现后, 取而代之的是微机保护装置的广泛应用, 微机具有相对较好的数字运算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能够根据事前人们设计好的程序, 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能力, 微机保护具有机械保护无以比拟的优势, 所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普及和应用, 已是目前电网的主要保护形式。

(3) 科学技术在继电保护中大量应用;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微机保护软件的发展, 目前的微机保护已集保护、测量、控制、通信于一体, 保护单元更加集中和完善, 原来需要几面控制屏才能安装的保护, 现在只需一只小小的计算机模块, 可靠性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在的故障记录仪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故障, 还能够即时测距, 准确找到故障点, 提供故障时详细的运行数据, 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

(4) 继电保护已得到广泛普及;过去的保护装置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保护范围仅限于较大的设备或是重要的负荷装置, 而目前的继电保护已扩展到了基本用户;除变电站、低压台区安装有较灵敏的保护装置外, 单一的家庭用户也开始普及微机保护装置, 比如二级漏电保护装置的普及和过流小开关的安装, 都很好地通过微机保护的原理来保护用户的用电安全;末端用户的运行可靠性极大地推进了电网的整体稳定运行水平。

(5) 微机继电保护也存在缺陷。由于安装、调试、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微机保护在运行中也存在逻辑不合理、接线不规范等情况, 导致继电保护误动或拒动。

2 继电保护的基本构成

(1) 逻辑部分。逻辑部分主要包括逻辑程序, 是软件人员根据电网保护要求、运行方式等因素, 综合考虑后植入计算机的逻辑程序, 是微机保护的核心部分, 包括定值的整定、方式的策划、持续的时间等, 通过各种数据的比对来确定是否跳闸或是发出信号等。

(2) 数据采集部分。根据保护的原理即时采集保护对象的有关电气量, 与已逻辑好的数据进行比对, 从而判断故障的性质, 决定是否启动保护元件。

(3) 输出执行部分。主要任务是传输信号;如果传输系统传输的信息正确, 执行系统会决定跳闸或其他动作, 发出信号等, 也有权对不正确的信息量拒动。输出元件常常与出口压板连接, 用于改变保护运行方式 (如在实验状态下, 要退出执行程序) , 或者直接作用于跳闸元件, 启动断路器跳闸。

3 继电保护安全运行措施。

(1) 切实做好定值的整定工作。定值是微机保护的根源, 定值的整定要符合实际, 保留定值单, 包括定值区号、日期、变电站、设备名称以及工作人员等, 逐一审核每一个可能出现错误的细节, 切实保障定值的正确性。

(2) 加强巡视。运行人员或继电保护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巡视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继电保护装置的外观以及继电保护的显示等, 定期对各种插件、接线等进行加固, 对各部位的焊点、芯片做全面检查。变电站运维人员要把继电保护装置作为单独项目进行定期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 及时处理缺陷, 对保护屏显示的异常信息要及时处理, 确保继电保护装置时时处于良好状态。

(3) 加强校验管理。微机继电保护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软件运行异常等情况, 有时候设备的升级改造也使软件滞后, 这就需要对保护进行必要的校验。校验过程中要停用保护出口压板, 将保护装置切换至“实验”状态, 确保临时指令不会传输到执行系统, 严禁保护在工作状态或是不对应状态下进行保护的校验工作;保护校验至少应由两人进行, 并严格履行现场工作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

(4) 做好记录、建立台账。继电保护工作记录要详尽、真实, 特别是对于故障记录, 要记录好事件、性质和原因等, 以便作为比对;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继电保护工作台账, 对存在缺陷等问题进行记录, 为设备检修等工作提供依据。

(5) 合理安排保护接地。各保护安装地点或保护屏等地点, 必须安装有可靠的保护接地, 一般采用铜排的形式, 安装在屏顶。保护电缆的电缆夹层、电缆沟等地点也要安装有接地装置。所有接地装置必须符合要求, 并与变电站大的接地网连接, 同时要定期测量接地装置的电阻值, 确保各项数值在合理状态。

(6) 及时更新保护软件。计算机软件要定期升级和杀毒, 确保计算机运行环境的安全, 保障继电保护软件运行不受干扰。

4 结束语

刍议继电保护系统的发展趋向 第8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系统,发展趋向

一、引言

供电系统及电器设备在运行中, 往往会因电器设备的绝缘损坏、断线、过负荷等种种造成短路事故或进入异常运行状态。尤其是短路事故, 会给供电系统及电器设备带来严重后果。短路总是伴随着很大的短路电流, 同时系统电压大大降低。短路更严重的后果是因电压下降可能导致电力系统与发电厂之间并列运行的稳定性遭受破坏, 引起系统震荡, 直接使整个系统挖解。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 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时代, 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继电保护装置发展的分类

继电保护装置的种类很多, 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1、从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过程来分。

第一代为机电式继电器的继电保护装置。第二代为晶体管继电保护装置。第三代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集成电路为主的继电保护装置。在此期间, 从70年代中, 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已开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已形成完整系列, 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到90年代初集成电路保护的研制、生产、应用仍处于主导地位, 这是集成电路保护时代。从反应短路故障的保护分可分为主保护、后备保护和辅助保护。

2、从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原理分为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功率方向保护、距离保护和高频保护等。

3、从被保护对象分为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电动机保护、发电机保护、母线保护、和电容器保护等。

三、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向

1、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 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已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从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问世, 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 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 性能大大提高, 得到了广泛应用。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 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 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 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 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 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 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 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

3、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 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 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 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 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 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 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4、智能化。

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 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 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 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 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 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 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天津大学从1996年起进行神经网络式继电保护的研究, 已取得初步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宝伟.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故障可视化分析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5期.

微机型继电保护的发展和应用 第9篇

继电保护是伴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第一台发电机到跨区电网的形成。继电保护也从最早的熔断器保护发展到了今天的微机保护装置。继电保护技术和继电保护装置都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市场、标准的逐步规范,随着更多的厂家加入这一技术领域,电力保护也必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1 继电保护的发展历程

继电保护还是电力学科中最活跃的分支。继电保护装置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4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走过了机电式、整流式、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和微机式五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变革都是新技术应用的结果。了解继电保护的发展过程,会更加清楚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上世纪初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利用被保护设备两端电气量的变化为原理的纵联保护,为全线速动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上世纪30年代随着电力系统载波通信的发展,就出现了利用输电线路故障时,其两侧电流相位的变化为动作原理的高频保护。到了上世纪50年代纵联保护的原理已相当成熟,并出现了许多类型的继电保护装置。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电磁型、感应型或电动型继电器,因具有机械转动部件统称为机电式继电保护装置。它和后来出现的晶体管式继电保护装置相比体积大、功耗大、动作慢、机械部分和触点容易磨损、粘连。容易造成拒动或误动事故,并且调试维护比较复杂。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半导体晶体管的发展出现了晶体管式继电保护装置。由于其体积小、工耗小、动作快、无机械转动部分,被称为电子式静态保护装置。紧接着伴随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体积更小、工作更加可靠的集成电路式继电保护。

进入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对继电保护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微机保护迅速代替了旧式的各种类型的保护装置。

2 微机继电保护的优越性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些微机保护的优越性。

首先,微机保护的计算、分析和逻辑判断能力是十分强大的,并因其存储记忆功能,实现了性能上的完善与复杂保护原理。微机保护能够将各种原理、类型的保护集成在一台装置中,大大减小了保护装置的体积,加快了保护装置标准化目标的实现 ;其次微机保护可以对本身的工作情况进行持续自检,具备较高的工作可靠性 ;再次,微机保护不仅能够实现各种类型的保护,同时还可具有故障录波、故障测距、事件顺序记录,和调度计算机交换信息等辅助功能,十分有利于实现保护的调试、事故分析和事故后处理的简化 ;最后,微机保护装置因其各种优势及未来发展与应用潜力,成为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已经成为当前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形式。

从微机保护的优越性中我们发现保护软件设计的重要性、灵活性特征。一般情况下,是预先由保护生产厂商设置数字保护的元件和保护逻辑,这并不方便工程人员的实用化分析和判别。所以,目前的国内外保护界都纷纷重视起以用户应用作为微机保护的软件设计的重点。因此,从保护软件来看,保护数据处理流程的透明性与实现保护系统多重原理是新型保护软件设计的重点,保护的多功能特性将逐渐凸显出来,用户界面的友好与网络功能逐渐增强。新型数字保护主体构架是高级语言编程,操作系统为实时多任务类型,应用智能型保护原理,实现软件可编程与标准化,并具有继承件,降低了不同编程语言环境下重复开发的可能性,提高了开发效率,开发工作量降低,更加容易进行维护。

微机保护技术在220KV线路距离保护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之后,快速的在各电压等级的电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发电机,母线保护,故障录波装置,变压器保护,电网安全自动装置,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普遍应用。微机型保护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引进新技术新理念,在装置本体和运行现场加强了抗干扰措施,积累了很多运行经验,CPU从最原始的一个发展到现在的多个,位数也从8位上升为32位,并继而采用2个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CSP组成的电路,运行能力大幅提升,抗干扰能力也在逐渐加强。所以,微机型保护并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并将在国家微机保护产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 继电保护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微机硬件和软件功能的空前强大,以及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络的逐步形成,继电保护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任务单一的、“消极待命”的装置,而是积极参与,共同维护电力系统整体安全稳定运行。同时还是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

今后,微机保护将不再是只有保护作用的继电保护装置,它将成为自动化系统的终端。它不仅根据故障情况实行被保护设备的切除或自动重合,同时还接受调度命令实行跳、合闸等控制操作,以及故障诊断、稳定预测、安全监视、无功调节、负荷控制等监控功能。可以看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将沿着保护、测量、控制、数据通信一体化的方向前进。不难预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学科必将不断发展,将会达到更高的理论和技术高度。

4 结束语

通过介绍继电保护的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和计算机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的应用,使得继电保护工作的人员纵向对比了微机保护的优越性,并展望了微机保护的未来和发展,从而更有利于学习和掌握继电保护的相关知识。

摘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经有多种形式的保护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历经了电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微机型的发展过程。对于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因其运行的可靠性与性能的优质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普遍应用。针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各个发展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继电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技术进入到了继电保护领域后,所带来的技术革命。

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方向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应用原理和特点,发展前景及方向

1 初步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1.1 工作原理简介

在电力运行中, 各种参数 (如电流、电压、阻抗等) 在正常运行时和发生故障时会有很明显的数据差异, 而继电保护装置会运用这些参数的微小变化与所给定的整定值 (给定值) 进行对应的比较, 辨别出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性质以及范围, 进一步自动作出相应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比如发出报警信号或自动跳闸等) 。

1.2 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部分

1.2.1 测量元件。测量物理量 (参数) 并与整定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启动保护。

1.2.2 逻辑元件。

根据测量部分输出的数据大小、性质、出现的顺序和组合、输出的逻辑状态, 逻辑性的进行分析该不该跳闸或发出警报信号, 并将相关的命令传达给执行元件。

1.2.3 执行元件 (动作元件) 。据所传达过来的讯息发出跳开断路器的跳闸脉冲和相应的动作信息, 从而完成保护装置所负担的任务。

1.3 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特点

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成熟在近30年有显著的进展, 现今微机保护在电网中拥有无法取代的优势,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 微机突出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1.3.1 性能和有效性全方位提升, 而且具有强大的储存记忆功能, 有效的故障保护方式, 运行的正确率显著提高。

1.3.2 耗能低, 构造合理, 且支持多种远动传输, 网络覆盖面宽阔, 与其它计算机联网使用时更加方便。

2 继电保护的发展及其趋势

在中国, 起初的电机电型在50年代末就已经投入生产, 到了20世纪70年代, 推出了一系列晶体管保护装置 (如ZJH-1距离保护、ZLL-1零序电流保护等) , 研究领域此时进入初级阶段。到80年代的投运到90年代的推广, 历经了几次技术革新和变迁。今日, 我国微机保护技术突飞猛进, 微机保护性能不断的推陈出新, 已推出不同应用原理的微机来适应不同的需求。在此过程中, 国内几家大型厂家不遗余力的研究更新产品, 提供了功能可靠齐全的微机装置, 如南京南瑞集团的RCS-900系列, 北京四方公司的CSC系列等等。而微机的硬件方面, 这几十年的成果也是一目了然的, 由第一代的单CPU到多CPU再到高性能的16位单机片或教CPU功能更强大的DSP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 加上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 可见硬件这一块后续发展动力仍很强劲。

2.1 硬件的发展对继电保护的作用

硬件的发展是继电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也是发展的方向之一, 全面利用更高的位数单片机, 运用DSP芯片, 网络通讯端口等都是实现继电保护装置性能提高的重要部分。

2.1.1 CPU强大功能的提升

一般情况下, CPU的位数值越大, 处理能力就会越强, 传输的速度也就越快。而在继电保护系统中, 不仅需要处理各段母线电压、线路电流、电网频率、各断路器状态、处理事故信号等大量数据, 还要进行巨大的数据计算、分析、接收、存储、执行等。从单CPU到16位的, 32位, 64位, 多CPU的发展会大大减少数据处理的执行难度。比如与16位相比, 32位的微机芯片有更高的集成度和工作频率, 更大的空间, 更多的输入输出口等。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提高, 微机除了具备基本功能外, 还需要更大的容量及数据储存空间, 更强的通讯能力和共享网络资源等能力。

2.1.2 DSP的应用

DSP是一种独特的微处理器, 能以数字信号处理大量信息, 在手机中运用普遍。PSD内部设置了专用的硬件乘法器以及专用DSP指令, 使其比一般的微处理器快10到100倍, 其装置计算功能十分强大, 输出数据量多而运行速度快, 因而会提高小信号的输出精确度, 突破性的改善输出信号的幅频特性。

2.2 软件的发展对继电保护发展的作用

2.2.1 全球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在继电技术中的应用

1973年美国国防就开始研制GPS二代导航系统, 1994年正式投入运营, 也逐步被多数国家接受使用。GPS是由空间卫星、地面监控站和用户接收机组成, 在测量, 航空, 军事等领域逐渐全面覆盖, 在继电系统中GPS全球定位系统也使之受益无穷。传统的定位方式其一是通过通信通道同步系统校对各个电站的时钟, 其二则是通过无线电信号如电视、天文台等报时信号,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信号传播具有延时性特性, 传统的方法容易造成时间精准度的偏差错位而且很容易受到电磁干扰, 很难保障线路两端设备的采样时间的统一。

2.2.2 智能化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智能化的应用将大大优化拓展继电装置的发展, 并解决了常规的方法很难解决的棘手问题。人工智能我们知道的如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小波理论等广泛得到应用, 继电保护将步入更专业的发展层次。

比如小波理论现在已广泛应用于通讯、生物医电信号处理方面。在电力系统中小波理论也会有新的突破。我们知道当电力出现故障时有一些非正常的特征会显现出来, 小波理论在处理此问题将会充分显现它的优势, 在时域和频域小波理论具有优良的局部分析能力, 处理局部突变信号, 快速且可靠。

2.2.3 光纤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光纤即光导纤维, 90年代在电网中开始投入使用。从早期的短距离光纤纵差保护到光纤允许式保护, 一路发展过来, 光纤在电网中的显著效果不容置疑, 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加, 光纤作为一种通道介质具有其特殊的优点, 比如不怕超高压与雷电干扰, 哀耗低等, 使其在继电保护使用中被重视。

目前, 电复用式的使用较为普遍, 但是电复用式在提高传输容量方面难以适应现代进程的需求, 所以必然会朝光复用式过渡。光复用式分为光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和频分复用三种, 其中, 波分复用的优势是发展趋势之一, 具有很宽阔的潜力。它利用光纤的巨大带宽, 使传输量可以迅速扩大几十倍乃至几百倍, 大大节省了能量和成本并提高其可靠性能。

2.3 继电系统中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改进

国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了综合自动化的系统性研究, 我国这一块起步较晚。80年代中期, 才开始对综合自动化的研究。我们都知道, 电网中得到的故障信息越多, 我们对故障的发生点和性质的辨认就越准确明晰。而在很多的设备中, 因设备专业领域不同, 加上管理的缺陷性, 必导致变电站内的各种设备功能有重复叠加等一系列问题, 致使数据的重复和流失。专业之间的框框架架应被打破而进一步融合, 站在更全面完整的角度去考虑二次设备的优化, 即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问题。

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包括控制、信号、测量、保护、自动装置、远动装置。综合自动化将利用微机技术将二次设备重新设计评估, 再次优化组合, 使其管理更加完整化智能化, 加强提高继电保护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胥岱遐, 韩天行, 梁志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可靠性试验与评估[J].中国电力, 2008.[1]胥岱遐, 韩天行, 梁志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可靠性试验与评估[J].中国电力, 2008.

[2]韩英锋, 王仲鸿, 林孔兴等.电力系统中的三项前沿课题[M].清华大学学报, 1997 (7) .[2]韩英锋, 王仲鸿, 林孔兴等.电力系统中的三项前沿课题[M].清华大学学报, 1997 (7) .

[3]杨奇逊.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8.[3]杨奇逊.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8.

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自动化系统;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96-01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系统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经济以及优质的运行,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系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继电保护装置的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因此,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自动化水平,不断增加电力系统低于事故的能力,使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手段科学化和先进化,保证电力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的现状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不断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继电保护作为保护电力系统正常运营的重要手段,也突破传统模式,不断探索革新。从上世纪70年代,我国便开始了对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各个高校也相继开始了对不同原理和不同型式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最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的是在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保护装置的应用为我国继电保护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现在的继电保护与从前相比较在意义上与手段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原本仪表检测、事故信号等单一的管理模式开始向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要手段的自动化管理模式转变,除了提升系统安全保障力度之外,在安装、调试、操作上也简便许多,还能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管控目标。现代化的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先进,功能强大,可靠性非常强,为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无数便利。当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继电保护的运行环境尚未完全改观,在管理上也存在着一定漏洞,现代化电网对继电保护的高要求也促使继电保护安全管理必须不断完善,提升管理水平,弥补管理漏洞,这有利于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性能,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方位管理和监控。由于电力产业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对继电保护现状的探索和研究,不管我完善电力系统相关的安全管理,对于经济建设和发挥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二、继电保护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化

随着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基本的保护职能外,还需要对故障信息和数据的整理和存储。强大的通讯能力和快速的数据信息存储以及保护装置与其他控制装置和调度设备的信息需要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联网,这就要求继电保护装置不仅仅是保护还要具备计算机的功能。继电保护装置的计算机化和微机化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在满足电力系统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应该在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思考如何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计算机化和微机化,从而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2)智能化

人工智能技术与继电保护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电力系统的计算速度人工智能网络的神经网络是运用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在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上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解开这些线性问题十分简单。其中如遗法算法、模糊逻辑和进程规划等在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上也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自动化技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继电保护技术中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问题提出了确实可行的办法。

(3)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大的通信手段,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的发展。继电保护的作用指是切除和预防故障,缩小故障带来的损耗,几点保护装置在处理故障信息时,受到的故障信息数据越多,对故障的性质、位置及和故障位置的距离才能判断的更准确,这是相对于一般非系统保护下,实施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的最大好处。在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化后,继电保护能根据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故障数据的数据分析,自动生成保护原理和规律,从而实现保护装置的自适联网设备,提高保护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微机保护网络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可以大大提高保护设置的性能与可靠度,实现这种微机保护的条件就是将全系统的各个设备的保护装置用PC机进行网络连接,从而实现各个主要设备问的数据共享和分析比较,用这种保护网络化对电力系统的几点保护进行自动化管理和监督。

(4)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

将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保护设备的旁边,将保护设备中所有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电脑主控室,从而实现对系统的保护和对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数据分析和控制。实现了继电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计算机化和智能化,继电保护装置就相当于是一套多功能的、高性能的PC机,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智能终端控制和监督平台,因此,每一个保护装置都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系统运行中的故障和信息数据,并且将这些数据和信息从送到网络监控中心和其它保护装置系统中去。

三、总结

目前,虽然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及其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继电保护装置计算机化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向智能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将会极大的成都的提高继电保护装置及其技术的自动化水平,以促进电力系统更加的安全可靠的运行,真正实现安全高效的运行,为电力企业和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浅析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存在问题与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0(11):124—125

[2]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用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103—104

[3]逯林.浅谈继电保护技术在电力系统的运用及创新[J].轻工设计,2011(1):67—68

浅谈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12篇

1 当前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电力系统的出现, 机电保护技术也应运而生,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 就有人提出运用小型计算机来实现继电保护, 但由于当时计算机造价昂贵, 同时技术上也满足不了继电保护的要求, 所以没有得到实际应用。但随后时间内对于继电保护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逐渐发展到今天逐渐成熟的技术。我国最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继电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 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研究的新进展, 使得在算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到了90年代,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开始进入微机保护时代, 继电保护技术日趋完善[1]。

和其他科学技术相比较来说, 继电保护技术已经发展的够漫长了, 但继电保护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充满着活力的, 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学科, 因电力系统的工作需要而产生, 因此和电力系统密不可分。在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发明实际运用下, 已经开始不断完善和成熟, 已经广泛运用到电力系统中来, 这对于整个电系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继电保护未来发展趋势

2.1 继电保护技术的电脑程序化

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日益更新与发展, 对于继电保护技术来说有着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而电力系统对于电脑保护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除了基本的保护功能之外, 还要求其具备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以、故障信息诊断、数据大容量长期存放的空间和良好的通信能力。当前, 电脑工控机的性能、速度、存储空间已经大大超过了过去的小型机器, 所以, 使用成套工控机作为整个继电保护装置的时代已经来临, 这也就是说,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将朝着电脑程序化保护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怎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电力系统的要求, 怎样提升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最大程度的增加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 则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2.2 继电保护技术日趋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数据的通信手段, 已经成为整个信息时代的重要支柱, 影响着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目前, 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以外, 电力系统中所有的机电保护装置, 都只能反映出保护安装的电气量, 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局限于切除故障机件, 减少事故影响范围。造成此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强力的通信工具。要想保证整体系统的安全运行, 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够共享整体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数据, 要想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就是, 要把整体系统的所有设备的保护装置, 通过电脑网络连接起来, 真正意义上实现电脑保护装置的网络化, 这对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 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所以, 在未来时间里, 继电保护技术网络化一定能够实现。

2.3 继电保护技术的智能化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 科学技术不断传播和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在电力系统中大力应用, 在继电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也正在进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中的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等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者复杂的线性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把这些优势合理的组合起来, 能够使得整体求解速度加快。我国天津大学从1996年开始这方面研究, 如今已取得了很多可喜成果, 以此可见,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继电保护技术中, 势必是未来时间里的重要研究课题。

2.4 继电保护的自适应化

自动化技术在继电保护技术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自适应化, 通过自适应化的多适应性特点, 可以帮助继电保护装置解决多种故障检测的需要, 如果故障没有被解决, 也能够持续的延长自动保护时间, 以达到延长整个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 也大大降低了继电保护成本[2]。此外, 在继电保护技术中应用自适应性技术还可以减少人工操作, 提高继电保护的整体效率, 从而提高整个电网的运行效率。对于自适应性的应用, 能够帮助继电保护技术整体得到优化, 在未来研究中, 自适应性继电保护技术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与应用。

2.5 继电保护技术的保护、控制、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当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与网络化实现之后, 继电保护装置就成为1台多功能的计算机, 不仅可以在网上获得故障信息的数据, 也能够把所获得的信息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 每个电脑保护装置不仅可以完成继电保护作用, 还可以在没有故障时完成测量、控制和数据通信功能, 这也就实现了继电保护技术的保护、控制、数据通信的一体化。在使用OTA和OTV的情况下, OTA和OTV的光信号传输到继电保护一体化装置中, 并且转换成电信号, 不仅可以用做保护的计算判断, 也可以作为测量。并且通过网络传送到主控室, 在主控室进行操作, 通过网络把被保护设备的操作命令传输到一体机装置中, 在有继电保护一体机装置内执行断路器的操作, 这大大提升了电网整体的运行效率[3]。在未来时间里, 继电保护技术一体化装置研究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3 结语

综上所述, 继电保护技术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在未来时间里一定会有更大的实际应用空间, 这对于继电保护技术研究者来说, 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我们相信继电保护技术在未来时间里, 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鲁露.论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8) .

[2]陈铸华.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 2009 (1) .

上一篇:工程的冬季施工论文下一篇:低位微生物发酵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