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光影魅力

2024-07-15

戏剧的光影魅力(精选7篇)

戏剧的光影魅力 第1篇

一、光的控制与颜色

美国著名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 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他提出“区域系统”的技术概念, 认为摄影师应借光线的变化, 控制底片和相纸上的密度观感。无论是日落或是日出, 这时总会制造较显著的光、影对比, 找出来, 然后拍摄, 你会得到更有故事感的作品。摄影中光线的使用与摄影色彩是直接相关的。摄影是用光记录影像的艺术, 因此在不同的光源条件下, 我们要了解所用光源的特性和光谱, 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摄影的光位与色彩, 光位是指光源与被摄者的相对位置, 光位的变化能带来不同的光影变化, 当光位的变化光线投射在被摄体上时, 因其方向和角度的不同, 其阴影的位置和面积会随之改变, 而被摄体的印象、感觉, 包括影调和色调也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些也直接影响了画面色彩的效果。在摄影创作中, 对摄影画面的色彩进行主观的调控和布置, 是得到最终满意效果的创作手段之一。通过对摄影画面的色彩控制, 可以表达作品的思想主体, 刻画环境和渲染气氛。摄影师虽然不能彻底改变拍摄对象色彩的属性, 但画面的色彩可以通过对色彩的选择、光线的选择来控制, 或者使用滤色镜等方法来控制, 比如, 光源色彩的不同, 会对画面色彩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主要是由光源的色温差异造成的。另外, 即使是在同一个光源条件下, 不同光线的照射角度对色彩的影响也非常大。顺光条件下, 物体基本得到了平均的照明, 可以保证色彩的基本呈现;而在逆光时, 由于光比较大, 因此可能出现色彩差异巨大的情况。合适的曝光才是正确的曝光, 摄影作品都是通过曝光形成影像的, 好的摄影作品都有明确的主题, 并能够很准确的表达出来, 所以准确曝光是一幅摄影作品成功的关键。在户外拍摄时, 要注意光线的方向, 因为不同方向的光线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利用侧光表现人物的个性, 侧逆光表现人物的轮廓与立体感, 顶光突出表现人物的发质, 散光表现人物的娇嫩肤质。人像拍摄通常以清晨和傍晚时候的光线为佳, 因为此时的光线角度低, 比较柔和, 不会给被摄者留下浓重的阴影。在清晨和傍晚时, 可以选择侧光拍摄人像, 因为顺光拍摄的人像照片虽然色彩鲜艳, 但缺乏立体感, 显得过于呆板;逆光拍摄则会导致像一片漆黑, 必须用闪光灯进去补光;而选择侧光拍摄时, 人像富有明暗层次, 极具立体感。同时利用午后光线拍摄温馨、浪漫的人像, 因为这时的光线柔和且多变, 暖暖的光线会为画面营造出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氛。在烈日下拍摄时, 由于直射光线容易使画面产生阴影, 因而会使被摄者的面部过于硬朗,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拍摄时被摄者可以背向阳光。另外, 使用反光板对被摄者的面部进行补光, 可以提亮被摄对象的面部的肤色, 使其看起来更白皙。

二、影调的美感及应用

影调, 又称为照片的基调或调子, 指的是画面明暗层次、虚实对比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 使欣赏者可以感到光的流动与变化。影调美, 来源于影调的艺术形式, 通常影调的种类不同, 便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是指由照相影像黑白或色彩浓淡变化的层级性质所引发的视觉形式美, 也叫调性美。这是摄影所特有的一种感觉形式美, 影调美着重于影响视觉元素的层级构成。摄影的影调或者调性, 在本质上与音乐调式、调性是一致的, 甚至可以说摄影就是“光线的音乐”。俄罗斯音乐评论家克列姆辽夫在分析音乐调性时说过, 调性乃是音乐表情因素的直接体现。摄影的调性也正是如此, 影调的差别, 正是摄影表情不同的体现, 调性美也正是摄影的影调美。摄影影调作为“表情因素”, 不是具体传达被摄对象的固有表情或感情, 而是传达照片的整体艺术情感, 所以摄影的影调是一种独立的形式美。有影调的照片, 无论黑白、彩色, 肯定在形式上更富有表现力。摄影画面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都是由影调来体现的, 当画面中暗色系的景物较多时, 我们可称之为低调画面;反之, 当画面中亮色系的景物较多时, 就可称之为高调画面。高调, 即画面平均密度低, 白色区域占绝大部分, 它是由强曝光、柔性显影和避免阴影的构图共同构成的。高调画面通常给人以明亮, 干净的感觉, 为了得到这样的画面, 拍摄时应该多选择浅色拍摄物体和拍摄环境。此外, 采用散光顺光拍摄可得到光照均匀的画面, 再配合助光缩小明暗差距后, 可得到柔和、明亮的画面效果。虽然低调影像的画面看起来很暗, 阴影占据了画面大的面积, 而且在拍摄时也会利用稍微曝光不足的方式来获得低调的画面效果, 但是低调照片并不等于曝光不足。低调画面中需要有亮起到点眼的作用, 而且即使以暗调为主, 也应具有丰富的层次;但曝光不足的照片则会损失暗部细节。低调画面中浓重的阴影很多, 因而对于光线的选择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 侧逆光和逆光都是较理想的选择, 它们可以使画面中的阴影多一些, 从而增强画面低沉的效果。所以, 拍摄时, 可选择明暗反差较大的光线环境, 并且对准画面的亮部进行测光, 然后再通过曝光补偿获得层次丰富的低调画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 摄影产生仅有180余年的时间, 与其他各门传统艺术相比, 摄影作为一门专业, 无疑是年轻的, 但年轻不代表幼稚。事实上, 摄影经历了这180余年的短暂发展, 到今天已完全成熟, 充分发达, 而且摄影文化也成为当今主流文化之一, 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发挥出最重大的作用。无论是摄影还是绘画, 无处不包含了用光, 无光便无影, 亦可说无光便无摄影。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 如果不能利用好光线, 画面会变得平淡, 缺乏立体感。综上所述, 用光在摄影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合理的用光会使画面产生多彩的效果, 它的变化可以诠释摄影师的摄影语言, 而更为重要的是能更好的表达出摄影师的情感。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 光影的魅力也在无穷地变化, 同时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摘要:摄影被称为用光作画的艺术, 创作中无处不包含了用光, 而同一拍摄对象呈现出的光影效果千变万化。光影的变化可以诠释摄影师的摄影语言, 而更为重要的是能更好地表达出摄影师的情感, 可见摄影的用光无论是对作品的成败还是对作者情感的表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光的控制与颜色、影调的美感与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光,影调,颜色,控制,美感,应用

参考文献

[1]谢汉俊.A.亚当斯论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9:4-9.

光影的魅力 第2篇

我刚买了个新的微距镜头。

I just bought a new macro lens.

他是一个随性拍摄高手。

He’s super into

1)lomography.

我妈是个摄影发烧友。

My mom is such a 2)shutterbug.

我喜欢用胶卷拍摄。

I prefer to shoot in film.

使用Photoshop的效果简直出神入化。

It’s amazing what you can do with Photoshop.

我想捕捉最佳拍摄时机。

I want to catch the golden hour.

我们需要闪光灯。

We need the flash.

我的傻瓜相机实在太方便了。

My 3)point-and-shoot is so convenient.

黑白照片总显得优雅高贵。

Black and white photos are so elegant.

婚礼摄影师是个肥差。

Wedding photographers make a 4)killing.

时尚摄影是个赚钱的行业。

Fashion photography is a

5)cash cow.

她是个古董相机的收藏迷。

She collects 6)antique cameras.

对于滤色镜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Do you have any advice on 7)filters?

构图相当重要。

Framing is so important.

你一般去哪里冲印照片?

Where do you go for developing?

我不懂怎么清洗相机。

I have no idea how to clean my camera.

我们来趟散步拍照之旅吧。

摄影艺术中的光影魅力 第3篇

摄影画面会受到光线角度的影响,在室外复杂环境中影响更为大。物体受到不同角度光线的照射会出现不同的受光面以及背光面,就会出现形态变化,所得到的拍摄效果也是大有不同的。在摄影棚内或者是室内进行拍照的时候,没有了光线的影响,那么拍摄出开的影子以及光线都是摄影师自己通过灯光所营造的,这样的情况下摄影师就成了照片的导演。因此,摄影师通过合理掌握光线照射角度,在拍照过程中很好地使用就能得到好照片。光线不仅不有着明确的方向,还存在着不同的质感,所以光线分为聚散以及硬柔两种。在特性上来说,分为直射光线以及散射光线两种,这两种有着不同的性质,一方面对于两者之间的所存在的区别要进行分析,找到个性化的东西,在拍摄过程中很好的使用;另一方面,就是找到两者之间能够相互转变的途径,在不同的拍照环境下主动改变。

2 大自然光线

光线在一天之内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光线的照射角度、物体的受光效果、光线的干湿度都会有所改变。中午的光线是生硬的,有着很强的力量但是却不能做到生动,所以相比中午的光线,人们更喜欢清晨以及黄昏的光线。这两段时间内的光线不仅有着很强的造型能力,也有明显的时间特征。清晨的景物具有较差的清晰度以及色彩饱和度,较强的透视度,感觉就像是蒙上一层薄纱,使得光线很柔和。清晨空气比较潮湿,光线因为受到潮湿的影响,使得光线变得更加迷离。在黄昏的时候,因为空气中所出现的尘埃会使得阳光更加极化,这样就出现一定的雾状。这样情况下的光线和清晨所出现的雾化是相同的,整体的效果会有着一定的距离感,使得三度空间感觉增加。

3 光线变化

想要充分的了解到自然光线,就需要充足的时间去观察,注意不同时间段光线所存在的变化,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光线美妙。晴天时,可以在黎明之前就动身,去公园或者是乡村看一看,不带相机,全身心感受光线的改变。当微光出现在地平线上,会看到光线是冷色或者是淡蓝色的。这个时刻是稍纵即逝的,天空会出现淡紫色或者是橙色。在这段时间内,阴影部分是浓重的,这种自然情况非常少见,是无法比拟的情况。要是能够将这段精彩的颜色记录下来,就会发现只有短短1分钟左右,非常短暂。这个时刻地面只有微弱的光线,地面光线并不是很强,没有出现清晰的影纹。当太阳高于地平线的时候,色彩就会转变为暖色系。这一刻出现了很大的改变,景物上面的天空就会呈现出一片金色,哪怕是在你没有见到太阳的情况下,山顶或者是高楼都可能会陪第一道阳光照射。在太阳高于地平线的情况下,那么景色就会变得更加美妙。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那么低矮的物体就会有所转变,高大的物体就会在金色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的辉煌。

4 光线在摄影中的使用

在进行自然光线照射的情况下,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光线会一直在转变。有时,一瞬间光线就会失去最开始的美妙,需要摄影师把握好机会。有些情况下,哪怕是在最为平淡的光线照射下,对于一件作品的成败也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摄影师不仅需要耐心,对于光线改变的敏感度也是需要提升的,以感受自然光线的改变。可以说,没有不适合摄影的光线,只有不懂得驾驭的人员。

四季更替,摄影师最偏爱的是夏季和秋季的光线。夏季白昼时间长,整个夏季光线都比较适合摄影,且这个季节的光线条件比较好,不仅成像清晰,同时也有着较高的饱和度以及色彩亮度,所以夏季是户外摄影的最好时期。秋季可以说是一年之内光线最为迷人的时期,这个时期内自然中色彩是相关丰富的,是最适合进行风光摄影的。不仅如此,秋季的光线也是比较融合的,相比于夏季来说柔和度更高。除了这两个季节,在春夏或者是秋冬交替的季节中,光线也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春季或者是冬季午后进行摄像,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北半球中,大部分地区内四季改变是相对比较明显的。南方城市有着很大的湿度,春秋两个季节中光线是比较柔和的,但北方城市的天气会经常的出现雾霾,春冬两个季节内的光线还是比较平和的。摄影师可以根据各个城市中呈现出来光线特色拍摄出风格迥异的照片。

5 总结

综上所述,自然光线的改变对一天内时间的点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且会因为小环境的改变而出现大的变化。所以说,在进行拍摄时,对于拍摄地点以及地区内的光线需要有着基本的了解,为作品的拍摄成功奠定了基础。。

摘要:物体外观会受到光性质影响,人们所见事物的样子会受到光颜色、方向以及强度的影响。所以说,摄影师在拍照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素材并不多,只能通过光线使用改变摄影效果。

关键词:摄影艺术,光影魅力,光线

参考文献

在魅力光影的世界里锤炼表达 第4篇

【关键词】语文;作文;影视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影视写作”可看作是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这份作业如同儿童心灵的一扇窗口,能让人窥见其对生活的感受、认知和体验,能充分反映其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辨析与人文素养的状况。

实践证明,学生积极参与微电影故事创作,撰写影评文章,体验影视剧剧本创作等丰富多彩的影视实践活动,是对传统语文学习的有力补充与拓展。

一、让影视写作与生活接轨

让影视写作与生活接轨,逐步把学生从消磨学习兴趣、束缚想象力、扼杀创新思维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其主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倡导影视写作旨在以育人为本,以校园生活为源泉,以培育发展人的真、善、美品格为导向,鼓励儿童放飞心灵的感受和想象,自由如实地写出自己最真切的见闻、认识和心声。

影视评论可长可短。影视评论的“感”与“评”,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某个镜头,也可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初涉影评写作,可以从评论人物形象、主题或细节入手,也可对影片的亮点或特色作评析,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一般夹叙夹议,所提出的论点由具体翔实的事例作支撑。

二、影评写作方法例谈

(一)捕捉感受点

一部电影涉及的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眼点很多。写影视评论,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审视,把握住片中最打动人心之处,并使之在笔下“生花”,得到理性升华。

所谓“感”,主要指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或者是受作品内容启发而引发的思考,或者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观影后引发的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赞美或抨击。影评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强调的是由感而发,体现真情实感。

看了《指尖太阳》,学生深受感染,踊跃地着手完成影视评论。我发现学生把“观”的内容写得太多,基本将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地描述,而用来表现“感”的文字却少得可怜。全文只有最后一句可称为“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实在,然而文章没能抓住“感”这个重点来浓墨重彩地铺展,便如同一篇电影内容介绍,读来索然无味。

针对这一问题,我指点学生,影评应以“感”为主。文中所引用的影片内容,旨在为“感”服务,只需三言两语,抓其精要即可。要求学生选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影片内容,让学生尝试抓住最“激情澎湃”的感受点来做点评。通过讨论、推敲,“爱的源头,来自家庭”“影片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融合在一起,给人积极温暖的感受”“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等与现实生活接轨的热议话题逐渐浮出水面。

(二)“感”要紧扣“观”

“观”和“感”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首先,要通过所观的相关内容引出“感受点”。感受点既是观的结果,又是感的源头。引出它,既可表明感来自何处,又可为下文作铺垫。其次,应简明扼要,因为引的目的在于突出“感”,因而无须过多地陈述,宜开门见山,简明精当。

例如:组织学生观摩影片《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为了启发学生走进影片,通过感知、体悟,让“观”和“感”水乳交融、高度契合,我适时点拨学生以印象最深刻的电影片段或音乐开头,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列举事例加以说明。要注意的是,所举事例必须要与主题密切相关,有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揣摩着效仿,终使影評文章上下浑然一体,使“感”源于“观”,而“观”又服务于“感”。

(三)立意须新,开掘须深

写影评要有新意,拥有独到见解,可尝试抓住要点,深入挖掘。有新意,首先是要抓住影片内容,寻找现实意义,其次是要准确把握影片精神,挖掘影片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所谓“有深度”,就是要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看完《孙子从美国来》,学生觉得影片很感人,然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却相去较远。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觉得影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要求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中美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布斯无法迅速适应中国生活。然而爷爷却是一个严谨的老头,无法原谅布斯的调皮捣蛋。随着接触的逐渐深入,两者的矛盾很快被自然溢出的温情冲淡了。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上演着这样平凡而温馨的故事,也不乏像杨老头这样的嘴硬心软的人,这些平凡而朴素的生活镜头营造出了温暖的亲情世界,血浓于水,祖孙间的真情如美丽藤蔓,牵牵绊绊,通过“皮影戏”温馨传递,逾越国界,绵延到永远,这也就是这部电影的绝妙之处。

三、“文微意深”的微故事创作

微电影,是继印刷术、无线电、电视广播之后的又一次媒体技术革命。如今,微电影正成为一种“另类文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微电影故事创作讲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对小学生而言,旨在通过校园生活反映幸福童年。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尝试体验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在生活中发现美、挖掘美、编织美、演绎美。例如,《幸福队时光笑脸集》,该微电影主要记录了小干部们积极采编中队阳光事迹,共同将感人事迹、公益活动片段收入大拇指中队《笑脸集》的校园故事。该剧本采用团队合作,分人写片段,再有机整合的方法成稿。如今,已进入拍摄阶段,后期作品的开花结果值得期待,它也将成为六年级毕业季的珍贵献礼。

通过参加各项影视活动,学生的习作在校内外不同等级的报刊上经常出现,所获奖项层出不穷。这些都使学生收获了成就感,提升了自信心,参与活动的兴趣更浓,进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断增强,写作、阅读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丰富多彩的影视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其才华的施展提供了广阔、迷人的舞台。

戏剧的光影魅力 第5篇

教学过程:我专门给学生一下午的时间让其津津有味的观看影片《建国大业》, 在观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下所看到的历史片断, 能吸引你的电影台词, 你所感动的画面。然后得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组织教学。

课堂实录: (节选)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观看了影片《建国大业》, 请问该影片介绍了中国何时发生的哪些历史事件?

学生: (争先恐后的回答) 1945年到1949年的中国, 与内战有关, 大概有这些事:重庆谈判、反对独裁和争取民主的斗争、政治协商和新中国的成立。

学生:还有内战的过程和国民党为扭转战争的颓势而做出的努力。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相当满意, 背教材也达不到这种水平。

教师 (接着问) :那你对影片中哪一片断印象最深, 为什么?

学生甲:我对蒋经国抑制物价的印象最深, 因为在此之前我总以为蒋家的人物都应该是心很手辣的收刮民脂民膏, 今天看了电影才发现应该是电影里所描述的那样。他们一家人努力的采取措施来挽回颓势, 拯救自己的政权。

教师相当吃惊, 没想到电影对学生的第一个冲击点是历史教育观的冲击, 我想起我们以前曾经用“国民党反动派”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蒋介石政府, 把他的经济基础定性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官僚、大买办。我们也看过无数个把蒋介石刻画成政治小丑的电影和电视剧。今天, 我们看一些高考题目甚至还能感觉出这种带有阶级批判的色彩。鉴于教育和政治的原因, 我在教学的时候还不敢轻易给学生灌输一些思想的, 倒是电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让我想起去年葛优主演的《非诚勿扰》里的一段关于“解放”与“沦陷”的辩论。是的, 时代发展了, 历史观也应与时俱进, 不再是阶级斗争般地解放了我, 而是政见不同的结果。思想是开放的, 可以做到相互尊重和相互认可。所以《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与以往电影的最大不同是他把蒋介石以及他的家人都刻画成了政治家实干家, 而不是历史的小丑, 更为客观的展现在当时的社会, 作为政府为挽回颓势而应做出的努力。

教师:那么为什么要平抑物价呢?你能从电影里找到答案吗

学生乙:能, 因为共产党在解放区已经进行土地改革了。共产党已经取得了解放区的人心, 而在国统区, 物价因四大家族囤积居奇飞涨, 百姓民不聊生, 政府失去人心。

教师: (即时点评) 说的很好, 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农民分到了土地, 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 就会支持共产党到前线去当兵打仗, 为扭转战争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学生丙: (站起来说) 老师, 对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蒋经国, 是宋庆龄, 她很美, 比里面所有的女演员都美。

因为他是男生, 所以同学们都哄堂大笑。但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插曲却在相互尊重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这为同学说得很对, 不光你觉得美, 我觉得她也很美, 而且她典雅、庄重、大方。 (当师生意见一致的时候, 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为什么这部电影把她刻画成这样呢?

学生无语, 教室很静。

突然有同学站起来:因为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

教师:对。她是中山先生的夫人, 中山先生生前的主张和遗愿是什么?

学生: (兴奋)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奥, 我知道了孙夫人是中山先生遗志的支持者和拥护者

教师: (也异常地兴奋) 用电影里的台词来概括可以吗?

学生:有, 政协会议筹备会议召开毛泽东说没有庆龄先生的参加, 天缺一角, 还有, 宋庆龄去北平去参加政协会议, 毛泽东到火车上去接她, 她说润之, 这可使不得, 毛泽东说对旁人使不得, 孙夫人使得, 夫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功臣, 也是我党的恩人。

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明白了美是因民族大义而来的。

戏剧的光影魅力 第6篇

最近, “美丽中国, 从心开始”儿童教育戏剧主题活动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展开。活动由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办, 阳光儿童健康教育基金支持, 宜时 (北京) 文化有限公司及上海李婴宁戏剧工作室暨陶冶教育剧场承办。来自两岸与国外的教育戏剧专家, 通过公开演讲、亲子课堂及戏剧工作坊等方式, 进行戏剧教育工作坊示范, 使更多普通师生群体了解、领略这一活动和方法。笔者在导师何敏副教授的推荐下, 有幸参加了黄婉萍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教师培训活动。本次培训是以“过程戏剧”1的方式进行的小型工作坊培训, 是一次以“做中学”为特征的学习过程。

一、游戏———参与者全身心的激活

教育戏剧要求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 (包括智力、情感、身体、言语和社交) 。戏剧活动的第一步就是暖身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些戏剧游戏或者音乐律动活动, 激发起参与者的情绪。其活动形式包括肢体动作练习、发声练习、自我介绍等。

幼儿园像通常上课准备一样, 在多功能活动室里安放了一排排的椅子, 等待着黄婉萍老师及其他机构教师的到来。“请老师们把椅子搬开, 我们需要一大块儿空间。”黄老师一来, 就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规矩”。她一身衣着宽松朴实, 给人极大的亲和感, 似乎从一开始就和大家拉近了距离。在简单的介绍之后, 大家围成圈, 开始做游戏。这是一个让大家相互熟悉的游戏。大家依次说出自己名字, 同时做一个喜欢的动作, 接着大家一起说出每个人的名字并做相应动作。显然, 对于比较“内敛”的大陆教师来说, 加上动作有点困难。不过, 依次轮流一遍后, 大家出奇的表现出一种潜在的活力, 笑声不断。

从一开始, 教育戏剧培训就要求我们对“就在这里, 就在现在的当下”[1]多一些关注, 并且将所有的感觉和注意力都投注在当下这个时刻。

二、教师入戏———非指导性与指导性、言语与非言语

这是教育戏剧培训的主轴, 通常老师会以与主题相关的图片、道具或故事开场, 然后通过“戏剧习式”与参与者进行互动和交流, 从而引入主题。

教师入戏 (Teacher-in-Role) 是教育戏剧培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Heathcote的课程中, 她不断扮演各种角色融入学生学习的情况中, 以进入角色的方式, 开启、维系并推展戏剧, 使学习者不自觉地处在一个信以为真的世界之中。若遇到学生有疑问, 有必须予以说明的问题或规则时, 就又立刻跳出角色, 回到老师的身份。教师入戏时由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引导学生应注意的要点、发展的方向与解决问题的途径, 不同的内容就运用不同的角色进入。“教师入戏”是黄老师贯穿整个培训过程的主导方式。

热身的游戏过后, 黄老师拿出一张大画纸铺在地上, 召集大家围着画纸席地而坐, 她开始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天堂村庄”的故事:有一个美丽的村庄, 那里是孩子的天堂, 只有孩子喜欢的东西, 那里都有什么能吸引孩子的东西呢?于是大家集体从孩子的视角创作出那个“天堂村庄”。“村庄里的孩子开心极了, 那你们想一想孩子们开心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用动作表情呈现, 五、四、三、二、一, 定型!”接着, 黄老师每走到一位参与者身边, 那位成员就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行为表现, 实现了从非言语到言语的过渡。

故事继续发展:“但是村里有一个不开心的孩子, 大家都不知道, 因为大家的欢乐太浓, 没有人注意角落里那个孤独的他。”这次大家要用形体呈现不开心的孩子, 然后如前说出孩子的心声。

“圣诞节来了!”黄老师表现出那个不开心的孩子满心期待的那种欢喜。“可是圣诞老人迟迟未出现, 于是大家决定去寻找圣诞老爷爷, 帮助这个孩子找到快乐。可是, 离开村庄的路途艰险。”又是一个问题情境, 参与者可以独自或合作用动作表现在离开村庄的路上遇到的困难。头脑风暴开始, 有人遇见小偷, 有人不会过马路, 有人生病, 有人正好遇上恶劣的天气等等。人真的是天生的表演者, 大家的表演很生动。

大家历尽“艰难险阻”, 终于找到了圣诞老人 (黄老师戴上圣诞帽饰演) , 可是圣诞老人感冒了, 大家如何说服他到“天堂村庄”去呢?

在整个培训中, 黄老师正是这样以一个个问题情境推进活动的进行。在教育戏剧中, 这也称为为“叙述”, 它是将戏剧要素相互地交叉重叠运用。事实上, 均是以象征性的动作与情境来进行。

三、反思———情境中的寓意

多次呈现之后, 参与者们对于主题内容有何认识?这时培训者就可以通过“戏剧习式”如“请你听我说”“集体作画”来给予每位参与者表达想法的机会, 从而有利于带领者了解戏剧活动的效果。过程戏剧是什么, 它的特质有哪些?大家围圈坐, 回忆刚才经历的一切, 讨论这个大家从未接触过的“过程戏剧”, 黄老师一一写下并适当回应反馈。

这样的参与式体验注重情境、角色扮演、情感的卷入、想象创造和游戏化。大家共同合作, 同时参与设计, 并在虚拟与真实的世界之间扮演许多角色, 而培训者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观察和感受正在发生的行动, 并且针对那些事情给予适当的回应。这也是黄老师说到的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参与者更放松, 因为规则是潜在的, 大家是在“边界”里创造。

过程戏剧是将戏剧要素相互地交叉重叠运用。黄老师结合整个戏剧过程, 向大家介绍培训过程中用到的戏剧习式。“定镜”可以是一个小组、全组或个人活动, 把某个思想或事件某一刻的影像呈现出来。“思绪追踪”常和“定镜”结合进行, 它是在“定镜”时, 教师把手放在参与者的肩上或站到他身旁, 让他们以角色的身份说出心里的想法, 以更深地了解角色的想法和感觉。大家表演开心的孩子和不开心的孩子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运用这两种习式。“默剧”是只用身体动作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演出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大家表演走出村庄遇到的困难时正是这样做的。

黄老师还通过示范介绍了其他的戏剧习式如“集体角色”、“建构空间”、“坐针毡”等, 需要强调的是, 这并不是说要将务实的教学方法当做学习的终极目标, 把复杂的教学简化为各种教学技法的解决策略。这是一种能够深入情境探索的心智, 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完全调理原先的心智模式, 而跟着行动的方向流动。底下所呈现的是当我们尝试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 想要拥抱那个迷人的反思可能发生的各种范例。我们在“执行一样东西的同时也在学习它”。[2]

四、运用———丰富你的教学

教学过程当中要进行行动, 行动与反思兼顾。而很多的师资培训并没有真正地教导我们这种类型的反思。过程戏剧的最后一步是运用, 教师将这次培训体验到的戏剧元素运用到她们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去。大家分组进行, 设计完成后, 各组介绍自己的想法, 然后由黄婉萍老师和李婴宁老师点评, 给予老师一个可供参考的建议。

五、思考:“教育戏剧”及师资培养

1.教育戏剧的价值

历史文化心理学认为孩子的发展根植于文化环境, 它邀请孩子去行动、去回应、去进入对话。如果孩子接受邀请, 发展的行动就可能发生。维果茨基认为环境不应该被理解为静态实体, 而应该是可变的、动态的。所以孩子与环境变化着的关系会导致他们的不同发展结果。戏剧包含着“as if”思想和“as if”行为。在生活中, 我们应对实际的思想和行为;在戏剧中, 我们应对想象出的思想和戏剧性行为。[3]如在戏剧扮演和体验的过程中, 参与者可以内隐地获得知识, 有机会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抽象知识, 有利于跨领域的、综合的思考和知识迁移, 也鼓励运用心理习惯 (比如好奇心、质疑等) 来解决问题。这是戏剧其中的一个重要学习效能, 参与者从创设情境中体验和探索人生。

2.教育戏剧师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育戏剧在大陆已经不是昔日“戏剧人的孤独行走”, [4]而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其中。然而, 师资的匮乏仍然是教育戏剧在我国中小学普及的一个难题。当前只有上海戏剧学院开设戏剧教育专业, 开展针对在职教师的戏剧培训可能更为重要和可行。戏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应协同合作, 从而使戏剧与教育有更紧密的联系, 让更多学生、幼儿更快体验教育戏剧的魅力。

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依存于情境而千姿百态的。要让教育戏剧真正为我们所用, 一两次培训是不够的, 还必须对教育戏剧主题设计、情境构造、参与者投入的方法、规律等进行深入探讨。这就需要研究儿童潜能发展的阶段性倾向, 探讨不同背景儿童投入于体验的激发条件。教师要不断追随儿童, 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戏剧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2] (美) Ethan Mintz&John T.Yun.错综复杂的教学世界:师生各自独立的世界[M].李婉慈、林珊吟等, 译.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5:327, 333.

[3]MILDA BR DIKYT.The Zones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s Play University of Oulu, [D]Faculty of Education.2011.94.

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的艺术魅力 第7篇

一.大众审美期待的集中体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社会开始入转型期。转型期既是一个消费时代, 也是商业化时代, 这一时期, “文化已完全大众化了,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2]大众文化在迅速崛起的同时, 也对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精英文化形成挑战。与此同时, 文学艺术领域也随之发生了转型, 那就是艺术开始走向市场。相比其他文艺样式, 戏剧所受到的冲击更大, 这就迫使剧作家开始迎 合市场的需求。正如黄纪苏所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的最大变化, 便是先锋戏剧开始向市场妥协。”[3]这种市场化转型的结果就是向大众文化靠拢, 也就是对大众审美期待的重视与满足。

《恋爱的犀牛》正是这样一部典型剧作。为了使该剧与时俱进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恋爱的犀牛》每一次上演时, 孟京辉、廖一梅在戏剧文本的处理方面, 始终把观众的审美需求放在首位, 在多年的演出中不断与时俱进修改剧本。十多年来, 剧本虽然已经前后改编六次, 但叙事母题始终未变, 一直紧扣大众关注的焦点, 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 将爱情作为叙述主题, 并不断融入商业社会的娱乐性、时尚流行性元素。在《恋爱的犀牛》 的各个版本中, 孟京辉总能娴熟的运用时代流行元素, 凸现时代特色, 例如, 08版中融入当时因独特声音而出名的曾轶可的《狮子座》以及模仿热门舞蹈千手观音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元素;在10版则关注了娱乐圈的状态, 通过红红说她在娱乐圈拼搏数十年, 没人抵得过她“一骚二媚三纯洁”, 揭示了娱乐圈不为人知的一面。融入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元素既表现了戏剧的与时俱进性, 又营造了良好的喜剧效果。

剧作家在对剧作与时俱进的改编同时, 还十分重视戏剧的大众化发展方向。在孟京辉看来, 戏剧就是“人民戏剧”。他曾说, 他要做的就是“人民戏剧”。对何为“人民”, 孟京辉说:“现在就需要有一个人来替我们说话。我们是谁?我们是有思想、有创作力的、推动这个时代的人群。这个人群———有诗意的、有想象力的、有创造力的、进步的———我管这个人群叫人民。”[4]这表明剧作家眼中的人民实际上就是人民大众, 所谓“人民戏剧”实际上就戏剧要向大众文化靠拢, 满足大众的审美期待。虽然此举遭到部分专业人士的批评, 认为这会使得戏剧走向商业化、世俗化, “消解了实验话剧固有的探索力度和深度。”[5]对此孟京辉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实验戏剧不排斥商业性, 我觉得那种专门排给外国人看的, 让那些似懂非懂的洋鬼子给搬个奖, 或者到国外艺术节转一圈, 回来演出都没人看的戏没什么价值、以前, 我也愿意追求这个时髦, 或者弄一些让人看不懂的戏, 看着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 心里还无比快意。后来我才觉得, 戏剧必须是观众能迅速了解, 即刻感受产生共鸣、共同创造的艺术。以前为了自己个人的需要, 没有考虑观众的戏现在看来没有什么意义。”[6]在这里, 孟京辉所说的商业性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而不是评论家所说为了获取商业利润。

事实上, 《恋爱的犀牛》 并不是完全商业化的戏剧。首先, 我们承认 《恋爱的犀牛》 中有商业因素, 但这是戏剧走向市场的要求。《恋爱的犀牛》 是一种小剧场戏剧, 在消费时代, 要让小剧场戏剧大众化, 首先要满足大众的期待视野, 因而进行一定商业营销是必要的。其次, 《恋爱的犀牛》有着深厚的思想意蕴, 它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是剧作家对当下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比如, 在瞬息万变的年代, 我们是要随波逐流, 还是要坚守理想, 这是当下人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恋爱的犀牛》 中马路所思考的问题就是当代社会中人生困境的真实写照:“什么东西能让我确定我还是我?什么东西让我确定我还活着?—这一句不是爱不爱的问题, 而是一种较量, 不是我和她较量, 而是我和所有的一切较量。我曾经一事无成, 这并不重要, 但是这一次我认输了, 我低头耷脑地顺从了, 我就将永远对生活妥协下去, 做个你们眼中正常人, 从生活中攫取一点简单易得的东西, 在阴影下苟且作乐。”[7]马路这里所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爱情选择问题, 同时也是对人的拷问:在现代社会, 是跟随物质化的步伐, 做一个“实用的人”, 一个别人眼中的正常人?还是要坚持自由、坚持梦想?《恋爱的犀牛》折射了物质时代的困惑, 同时也追问了人生问题, 人到底该如何生存?

二.爱情———永恒的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是美好的、圣神的, 但爱情又是可遇不可求的。《恋爱的犀牛》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话剧, 它将恋爱关系置于爱与不爱上, 是一出典型的爱情悲剧。作品虽历经六次改编但始终坚持原作中的悲剧结局, 马路爱上了明明, 为了明明他做了一切可能做的事情, 学电脑、上恋爱培训班, 将买彩票获奖金给她, 甚至杀死了心爱的犀牛向明明表达爱意, 但都无法打动明明, 因为明明深深地爱着别人, 在一切努力的无望之下, 最后马路绑架了明明。整部剧中, 马路就是一个悲剧人物, 他痴恋着明明甚至到了癫狂状态, 但是换来的是却是明明的不爱。然而, 导演正是以悲剧的形式引起观众对爱情的思考,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8]在这里, 《恋爱的犀牛》让观众展现了在物质化的时代,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 该如何看待爱情。

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

爱情是一个 永葆鲜活 的话题, 古往今来, 人们用各种方式不断丰富它的内涵, 但是在理想与现实面前仍然很难抉择, 选择现实, 也许会被视为过于世俗;选择爱情, 在现实面前往往又不堪一击。在《恋爱的犀牛》中, 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 一种是物质的, 实用的的爱情观。如黑子和莉莉的婚姻;另一种是纯粹的, 超越世俗的, 就像马路对明明那样:“我是说‘爱’!那感觉是从哪儿来?从心脏、肝脾、血管, 哪一处内脏里来的……他在房间刚换的灯泡, 他刚吃过的橙子留在手指上的清香, 他忘记了刮胡子刺痛了你的脸……这一切作用下神经末梢麻酥酥的感觉, 就是所说的爱情……”它不带任何功利色彩, 完全是来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愫。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实用型的爱情已是大众所趋, 马路疯狂的单恋行为被被视为是异类, 这一现象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理想爱情与现实的错位。在物质财富高于精神财富的现实面前, 爱情往往变得不堪一击, 正如剧中所唱:“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年代……爱情是多么美好, 但是不堪一击。”虽然人们都希望自己能收获一份纯粹的爱情, 但这一美好的愿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落空。正如周玉琳所说:“我们就是马路或者我们潜意识里都想成为马路, 因为我们都好想坚持一种东西, 忘我地投入, 忘却生命终极的追问, 忘却一切杂俗纷扰, 淋漓地燃烧一次生命, 轰轰烈烈的活一次。然而悲哀的是, 常常我们找不到值得坚持的东西, 或是没法让我们盲目的坚持一件东西。我们是缺乏信仰的一代。”[9]的确, 正是因为缺乏自信, 使得爱情被束之高阁。那么我们是否该执着地坚持理想的爱情呢?《恋爱的犀牛》 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而是将问题呈现出来, 留给观众去思考。

2.锲而不舍地坚持理想

众所周知,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 他因为触怒了众神而被惩罚将一块巨石推到山顶, 但是每次到山顶后石块又落下去了, 又得重头再来, 明知是一件徒劳无功的事, 但他必须要反反复复做。然而, 终于有一天, 他在与石头的斗争中 产生了满足, 不再认为所受惩罚是一种苦难, 于是众神觉得对他的惩罚变得毫无意义便予以解除, 西西弗斯用自己的坚持改变、超越了命运。西西弗斯的故事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要坚持锲而不舍的精神与苦难的命运做抗争。

在《恋爱的犀牛》中, 我们从马路身上看到了西西弗斯般锲而不舍的精神。马路深深地爱上了明明, 为了明明他去上恋爱训练课、学英语、学电脑, 学作诗, 尽管被明明无数次拒绝了, 他仍然以宗教般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爱着明明。在剧中马路对待爱情执着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其物质性正在侵蚀人们的精神, 人们变得更加注重现实, 无暇顾及自我理想;变得“趋同化”, 去追求大众所认为的成功, 马路的坚持被视为“不明智”选择。马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批判了社会的不良 风气的同时, 更向我们传递出了正能量: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待生活、对待人生。马路对待爱情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当下人们追求人生理想需要的态度。

三.充满诗意而幽默、戏谑的语言

语言是戏剧艺术赖以生存的根基, 语言的戏剧性主要体现在戏剧的台词上。可以说, 台词的语言艺术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剧作的艺术魅力。在《恋爱的犀牛》中, 不管是独白, 还是对话, 在语言的选用都显示出剧作家的才情及艺术个性。

1.诗意化的语言

诗意化的语言表现为语言精练、情感充沛、意蕴深厚, 它能够很好地引导观众进入剧情, 大大增强了戏剧的张力与表现力。《恋爱的犀牛》 在语言上具有明显的诗意化特征。例如, 开场马路的独白:“黄昏是我一天视力最差的时候, 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你就站在楼梯的拐角, 带着某种清香的味道, 有点湿呼呼的, 奇怪的气息, 擦身而过的时候, 才知道你在哭。”作者用视觉与嗅觉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相识的过程的, 一种朦胧美的感觉油然而生。又如, 十七场中明明对待爱情的态度:“那是夏天, 外面很安静, 一切都很遥远, 我就那么静静地沉醉于你的呼吸之间, 心里想着同呼吸吧。人是可以以二氧化碳为生的, 只要有爱情。”随着明明的诉说, 一副静谧又富有诗意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 同时又向观众传达了明明的纯真的爱情观, “人是可以以二氧化碳为生的, 只要有爱情。”再如, 二十四场中, 马路为明明写的情诗“一切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你是不留痕迹的风, 你是掠过我身体的风, 你是不露行踪的风, 你是无处不在的风……”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现了马路对明明的深爱, 她是至高无上的, 她就像风一样萦绕身旁。总之, 《恋爱的犀牛》 中诗意化的语言感情充沛, 富于感染力, 使人物形象鲜活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让观众受到感染, 融入剧情。

2.幽默、戏谑的语言

幽默与严肃是孟京辉戏剧的一大特色, 幽默的语言让观众在获得感官快乐的同时传递出了一个个严肃的话题。这主要是以马路的朋友和若干群众为代表, 通过他们的对话, 将牙刷推销广告、恋爱培训班等一系列事件融入其中, 揭示了“变化无常的当代物质社会与彷徨迷茫中仍探索求解的青年大众心态。”像在第二场中, 牙刷推销员推销其产品, “只要您每天使用我们公司的钻石牌钻石型钻石牙刷, 您就能扼杀细菌存留在机会……同时它又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唯一验证并推荐的牙刷品牌。”这“非同寻常”的钻石牌牙膏经演员口后引发了观众阵阵笑声, 但导演正是通过搞笑的广告词引发观众的快感, 以娱乐的方式讽刺那些为了获得利益而做夸张、虚假广告的商家。还有马路去上恋爱培训班, 看恋爱训练教材, 并将理论付诸实践, 按教材上的方法向明明表达爱意。爱情本是一件唯美的事情, 是两个人情感的自由表露, 但现在却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培训, 这以喜剧化的方式讽刺揭示了现代社会把爱情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现象,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个人情感的退化。

总之, 《恋爱的犀牛》 的成功与大众审美、爱情主题、语言的魅力息息相关, 它的成功也使得小剧场戏剧逐步走向大众, 为大众熟知。但剧中大量运用戏仿手法如钻石牌牙膏和莉莉、红红治疗马路的方案, 分别是对商业广告和庸俗的言情剧的戏仿, 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剧作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沈琦.坚守与突围:孟京辉先锋戏剧精神——从四版《恋爱的犀牛》谈起[D], 苏州大学, 2013.

[2] (美)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一文化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147.

[3]刘华萍、江峰.恋爱的犀牛先锋的经典还是悲哀[J].新闻周刊, 2004, 36.

[4]谈琛.《恋爱的犀牛》与孟京辉的戏剧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 1, 06:96.

[5]谈琛.《恋爱的犀牛》与孟京辉的戏剧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 1, 06:94.

[6]刘平.实验戏剧应该有自己的探索方向——从《恋爱的犀牛》看实验戏剧的创作[J].戏剧文学, 2000, 03:57.

[7]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M].作家出版社, 2000:322.

[8]鲁迅.鲁迅全集 (第一卷) .[M]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73:178.

上一篇:特殊教育中的游戏治疗下一篇:支架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