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

2024-05-14

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精选12篇)

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 第1篇

民间美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信仰、传说、风俗等方面的形象反映, 凝聚了一个地方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深厚的民间文化, 各地民间艺人, 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将各地淳朴的民风民俗表现制作成别具一格的工艺品。这些民间工艺品, 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善恶的褒贬;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内容丰富多彩, 大都是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儿孙满堂等, 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等。随着社会的进步, 民间美术工艺品逐渐没落, 甚至出现濒临绝迹的危险。现代艺术设计做为当今设计艺术主体, 应当承担起传承和发扬我国民间艺术的责任, 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民间艺术也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和元素, 使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在世界艺术设计的潮流引领下独具民族特色。

一、民间艺术传承及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是一种美术形式, 是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历史文明而不断发展延续的, 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创造的, 同时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 是生活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产物, 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它植根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沃土之上, 是土生土长的传承于民间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自原始社会时期, 民间美术就以原始艺术的形式呈现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不断发展, 是人们生活经验与审美追求的综合, 富有浓厚的乡土民俗气息。

民间美术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是我国艺术的瑰宝。它来自于民间, 服务于民间, 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体现。其题材丰富, 形式多样, 大家熟知的有民间剪纸、民间雕塑、民间年画、民间玩具等,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审美需求的变迁, 民间工艺美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大部分民间美术目前都处于经营困难的状况, 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审美意识也随之变迁, 而从事民间艺术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难以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进行民间艺术的再创造。

二、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

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有着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 早在远古时期, 人们就凭借着自身的使用经验, 设计出了既具实用价值, 又呈现审美追求的民间艺术品。所以说, 当我们的祖先画下第一笔线条, 设计也就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紧跟世界艺术设计潮流, 趋之若鹜。当然这种积极学习的态度使我国艺术设计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失掉了我们自己的特色。很快一些国内设计师意识到了这一点, 开始大力提倡设计应“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等观点, 于是大量的民族传统符号, 民间艺术元素开始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作品中。然而我们该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接下来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1. 艺术手法的借用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 民间美术形式多样, 其表现手法也各有特色, 以最具中国特色的民间剪纸为例, 其表现手法独特而不拘一格。

(1) 剪影法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 它是通过外轮廓的形状表现人物和物象的形状, 所以它最注重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一般以表现人物、动物、景物等物体的侧面为好。

(2) 阴剪

一般指镌刻, 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线, 用在黑色块面中展现线条的方法, 来保留大的体面, 这种效果厚实、结实、稚拙感很强, 有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感。北方剪纸多用此法。

(3) 阳剪

一般指镂剪, 就是剪去空白的面, 留下线条或稀疏块面的方法, 以保留各种变化的线条。这种方法流畅、清雅、玲珑剔透。南方剪纸多用此法。

(4) 阴阳剪

此法是在同一幅作品中, 出现了阴阳两种剪法, 使构图变化多样, 画面黑白灰对比鲜明, 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方法。现代内容的剪纸多用此法。

在现代设计中, 对于形象的建构与表现, 可以根据主题需要而借用剪纸的各种表现手法, 使艺术设计作品找到新的创新切入点。

2. 传统图形的再创造

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中国民间艺术形成大量精美的传统图形图案, 及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体系, 如龙纹、凤鸟纹、云气纹、饕餮纹等, 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呈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量的传统图案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并渐渐被人们遗忘。为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 为树立我国现代设计特色,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 对传统图案要采取兼收并蓄及继承发展的原则, 即在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传统图形元素进行设计图形的再创造, 从而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审美需求, 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既表现民族特色, 又不失时代风格。

3. 传统色彩的解构

色彩是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要元素之一, 在整个设计作品中极具表现力, 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的生理心理机能。然而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 对同一种色彩的认知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如中国人偏爱红色, 认为红色是喜庆的象征, 而西方国家则认为红色是血腥、屠杀的代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 形成了其自身对色彩的解读, 这种解读在中国民间艺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高彩度色彩的大量运用, 色彩强对比的大胆尝试, 都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色彩的表现。这种色彩的运用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喜悦氛围的渲染, 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种对色彩的特殊解读, 并结合现代色彩理论, 恰当合理的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 呈现中华民族传统特色。

三、结论

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 第2篇

申报材料

申报项目:北京市共青团中学系统优秀活动项目

目:走进民间工艺大师,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位:北京市丰台第七中学

者:

孙晨

2012年11月

走进民间工艺大师,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各类民间技艺的制作过程,让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丰台七中近三年来通过参观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先生工作室,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邀请民间艺人走进学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承活动,其间,学生们亲临其境的了解并感受了民间艺术精品,通过活动学生纷纷感慨:亲自感受到传统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才发现原来其制作过程如此有趣,对民间工艺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喜爱民间艺术,让优秀的民间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活动背景:

近年来,我国受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通过了解、发现,我校学生很多已经不会滚铁环、格房子等这些在我们老师小时候长玩耍的游戏已经在现在我校学生中严重缺失。就以丰台区2010年开展的丰台区中小学生民族体育项目运动会为例,夹包、推铁环等项目学生很多都闻所为闻,更何况是参加比赛,所以民族传统精粹在我校开展难度很大。

难怪我们经常看一些新闻报道常说,很多民间老艺人感叹“绝活”后继无人,整个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而我们的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致使公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校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在结合我校资源优势下,2010年开展了走进民间艺术家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首次尝试。2011年和2012年分别进行了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和邀请10位民间艺术大师走进学校传承民间艺术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覆盖范围更加广阔。

正文:

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现实的东西都能通过电子产品虚拟出来,但情感却越发的淡漠,我国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随之被代替。随着我国经济的转轨,我国教育变化给了我们教育者更大的空间,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我校从2010年开始,由团委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团结协作等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面对新形势,我校团委一直在思考怎样去适应即符合素质教育的又能更好让学生喜欢的开展团日活动。根据我校团委长期以来探索与挖掘资源,提出增进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活动。现在学校团委的带动下,学校高度重视,已将每年四月定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月

2010年4月及2011年4月我校团委带领全体团员走进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家及北京民俗一条街,亲临其境的欣赏与学习了布老虎、泥人、花灯、鸡吃米、棕人、毛猴、剪纸等这些老艺人亲手创作的、渐渐淡出学生视野的民间艺术瑰宝的制作。学生刚开始认为这些老物件,“不登大雅之堂”,心中还是怀的对高科技现代玩具的崇拜心理,根本看不起这些“土里土气”的作品,但随着艺人们的讲解及其现场演示制作的过程,学生们开始兴奋起来,就如花灯艺人邱志刚先生演示为例,不一会的工夫,外形宫灯的样子,内以剪纸粘一轮,将即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燃灯以后 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立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一下子同学们激动起来,感慨于,原来现在靠电池可以出现的效果早在古代就有比这更先进的了。

慢慢的学生对这些民间艺术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兴奋起来,提问的学生也是一个接着一个,随后邱老师细致而有趣味性的回答着学生的各种问题,又详尽的介绍了许多民间艺术的历史和趣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民间传统艺术的熏陶。

同学们在赏析过后,每名学生都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民间工艺品,通过动手做一做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喜爱。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有了这种形象的,深刻的认识,学生就能够真正认识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2012年4月我校把传承民间传统工艺活动向前推动,举办了“民间艺术进校园”校园开放日活动,我校全体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其中。我校联合北京市玩具协会邀请了10位市级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民间艺术家向孩子们展示和传授了毛猴、蛋雕、绒花、面塑、泥塑、万花筒、内画、葫芦工艺、中国结、脸谱等传统艺术。这些艺术作品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们通过学习和亲身动手实践,不仅锻炼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深刻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实现了民间艺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活动受到社会及媒体广泛好评与关注。

民间艺人们在活动结束前激动的对学生说:“民间艺术大都是口传心授,少有固定的继承群体,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学习,更没有专业的研究与创新。许多民间美术逐步走向了固步自封,后继乏人的死胡同,有个别艺术形式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而,这些民间艺术的教育和传承,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更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精神、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

活动后学生们反思自己:通过学习、实践、讨论、交流,原来原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专家和国家文化部门要做的事,首先与我们关系不大,再者离我们太远。今天转变了这种看法,并树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活动过后学校教育中也在反思,我们将这种古老的承载着浓厚情感和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植根于学生之中,让其汲取民间美术的养分,接受民间文化熏陶,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乡土艺术的热情,这无异于为这些面临衰退的民间美术留下了一块更为广阔、更加充满希望的沃土。

附活动相关报道:

4月9日,图片《我向大师学面塑》人民日报、人民网发表,新华网、新浪网、网易、搜狐网、丰台人民政府网等转载,贵州日报的党报文萃版选登;

4月9日,图片《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国教育新闻网发表,福建基础教育网、宁夏新闻网、中国艺术教育网、中国网络电视台转载; 4月9日,新闻《北京市丰台第七中学“传统艺术进校园”校园开放日》中国广播网发表,中国网、搜狐网、中国音乐教育网转载; 4月9日,新闻《北京丰台举办“传统艺术进校园”校园开放日》新华网发表,凤凰网转载;

4月10日,国际教育在线《民族工艺跟现代知识在校园并存》; 4月10日,丰台新闻播出《丰台七中开展“校园传统艺术”开放日活动》;

4月11日,图片《绝活儿》现代教育报、现教传媒网发表,北京市教委新浪微博转载;4月13日,丰台报第4版《大师教我学面塑》;4月16日,《中学开课学纸扎花灯》现代教育报、现教传媒网发表;4月20日,《民间艺术走进校园》中国教育报发表。

下一步,我校还将在做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上做以探索和研究。

1、开展民间艺术传承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从情感上及民间艺术品的美好寓意中挖掘教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2、把民间艺术传承活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辐射家庭及社区。

3、在传承发展民间传统艺术活动中注重与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论当前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第3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特色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大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民间美术是与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与画院和职业艺术家的艺术相对而言的。其一,就其创造者来说,它是亿万劳动者创造的群体艺术,不是少数职业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它是生产者的艺术,不是职业艺术家的艺术;它是业余性的,不是专业性的。其二,就其社会功能来说,它主要是为包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仪、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等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不是为商品生产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创造的。纵观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华民族群体在为自身需要创造劳动工具和住房与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民族群体艺术。中华民族美术的主体,就是由这两个部分和两个体系组成和相互影响,平行向前发展的。从民族文化的总体而言,民间文化艺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代表着一个大的历史阶段的民族群体意识、感情气质和心理特征。民间文化艺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只要中华民族文化群体不消亡,民族文化群体所创造的民间艺术就永远不会消亡。中国的传统民间美术会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在人类文化发展的相互交融与影响中新萌芽的民间美术,会以新的材料和艺术形态出现,展现出新的艺术特色。

一 与现代艺术相融合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在这冲击浪潮中,民间美术同样也不可避免地经受考验,但这并不表明民间美术将被现代艺术所取代。民间美术自古传承至今,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也在时间的推移中增进了文化的稳定性,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毁灭的。民间美术的简朴、率真之情感动了相当一部分艺术家,于是学习民间美术成了一种热潮。首先应该从情感上、观念上理解和认识民间美术的气质、精神、内涵、形式,在完全吃透和掌握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将民间美术的精神和艺术语言与自己的语言融成一体,使之成为更为独具特色的创作语言。有不少的艺术家从民间美术中获得灵感,借鉴了民间美术的语言,创造了一批艺术佳作。

二 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实用美术的客观规律是实用与美的辩证同意。实用,始终是第一性的,占据首位;美是从属实用的,是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使用场合等为标准的,两者结合得越巧妙,越能加强物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中国当代民间美术,便遵循着实用性与审美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

器物要在适应人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利用造型、色彩等创造性组合,造成形式美,让使用者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如何,在创造过程中,不能因加强审美功能而损害了器物的实用性。民间美术作品,通常以日常实用的居多,或者是结合着喜事和传统的节令风俗,它的主体从古到今都以歌颂生活为主,但在当代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更加注重作品的表现力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在当代民间美术作品中,我们清楚的看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是怎样的和谐统一。

三 民间美术品商品化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社会里,艺术品走向市场是自然而又合乎规律的。民间美术品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进入市场也是一种趋势。发展经济的目标,促进了市场,促进了旅游业,民间美术也以神奇而绝妙为旅游者所关注,这就刺激了民间美术由过去民间艺人为自身创作转而为商品的生产而流向市场。但是,不少外国游客大量购买民间美术品,使大批优秀的、精美的、古老的或珍贵的民间美术品外流。还有,由于商品化生产的利润驱使,出现偷工减料、迎合游客心理,使得许多民间美术品失去了淳朴的本色。但是这些问题终究挡不住经济大潮带来的民间美术品市场的发展,关键是政府要有计划组织专家指导民间美术品的正确生产方向。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也不再是过去那样封闭与落后,大门的打开,使得人们认识到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外来文明和现代文化确实开始动摇着千余年的传统自然经济形态的社会基础,从观念到行为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尽管如此,千年的基石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倒塌,由农业经济转到完全的现代科技和商品经济仍需要相当的一段时间,农村城镇化的目标还要继续努力。所以,只要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继续存在,民族地区的居住生活方式还将保持,民俗活动不但不会消失,在政府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倡导下,民俗活动还将在传统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和色彩,形成新民俗。

四 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千余年的文化碰撞之中,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根基,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更加完善自己。文化需要相互的影响,文化需要多元的存在,多元化和多样性有助于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多元的文化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会受各种文化的影响,但只要民间的民俗生活继续存在,民间美术的活动仍在继续,民间的美术作品依然是民族的、地方的。民间美术品的内容、题材、样式会随着创作者的观念变化和民俗的更新而发生变化,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民间美术有着更加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方湘侠,《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

独具艺术价值的河南民间美术 第4篇

河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 拥有灿烂、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五千年来, 凝结着人们美好愿望和情感的民间美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代代相传, 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有着丰富的内容、古拙的造型以及妍丽的色彩的河南民间美术与地域民俗文化相辅相成, 以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成为河南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河南民间美术概况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而河南民间美术就是这一文化宝库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河南地处中原, 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 因这特殊的地理位置, 河南成为历代君王成就霸业的必争之地。以洛阳、开封两个古都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汉唐文明、北宋文明也以此为源点, 辐射到整个中华大地。《东京梦华录》和《枫窗小牍》中都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可以说在东京汴梁处处都是制作、出售各种民间手工艺品的“铺席”, 繁荣的东京“瓦肆”“夜市”和趋于完备的“团行”“铺席”“扑卖”, 民间各种工艺作坊与规模较大的宋廷“百作”交相辉映。民间艺术渗透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等各个方面。

由于河南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在地理环境、民风民俗、以及人们的情感、气质等各方面互有差异, 就使得河南民间美术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彩的艺术风格。在这些民间美术作品中, 有供生活使用的灯具、食器、家具等, 也有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的如年画、窗花等, 可以说民间美术的各个门类都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信仰禁忌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因此, 可以说在过去的年代中, 民间美术的身影无处不在。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到近代的市民文化, 甚至外来文化均可在同时代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找到踪迹。可以说, 河南民间美术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二、河南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早在新石器时代, 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原始先民们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彩陶文化, 陶器、骨器、玉器上的绘画、雕刻和纹饰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识和造型特点成为华夏文化的起源。在这些极富感染力的民间美术作品中, 都隐含着潜在的特征——即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传统的象征寓意性。如淮阳“泥泥狗”的造型就直接秉承了原始艺术的稚拙、古朴、厚重的混合性特征。艺人凭借直观感觉创造出的超自然的现实形体中体现了人类最本质的力量和审美意蕴。

在民间美术作品创作中, 主体造型常结合了许多神奇而怪诞的原始神话传说, 而淮阳“泥泥狗”正是作为祭祀的“神物”体现了人们求生、趋利、避害的目的性, 并表现出民间艺人对自身理想和意愿的执著追求, 具有独特的象征性思维特征。“人猴”“人祖猴”是淮阳泥泥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造型, 他们被视为“人祖”伏羲、女娲的形象, 虽然不同艺人在表现时表现方法有所不同, 但他们都是以头戴冠冕的正面形象出现, 给人以庄重、威严、神秘之感。绝无一般玩具中动物猴的顽皮之姿。究其原因, 是因为艺人是将它当做“神”来塑造与崇拜的。艺人们借泥泥狗把伏羲、女娲塑造成亦神、亦人、亦猿、亦猴的变异造型, 既是物的人化, 又是人的神话。其造型中所蕴含的原始思维特征, 可物化为象征性和情感性等思维, 反映和体现当时、当地人们的审美思维。同时又具有拙朴、凝重的的艺术特色。这种稚拙之美是源于原始文化的, 最能体现人类淳朴情感的艺术审美范畴。不仅仅是泥泥狗, 在其他许多河南民间美术作品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浚县泥咕咕、开封的汴绣、洛阳的唐三彩、济源的盘砚、滑县的点锡壶、方城石猴、豫西及安阳的民间剪纸、面花、烙花、扎花、皮影、玉雕等这些民间美术作品身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带有独特的属于黄河流域的古朴、厚重的造型元素符号。

而在艺术作品中, 这种特质又是极其难得的, 是许多艺术创作者竭尽全力却求而不得的一种艺术品质。是河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造就了这些具有典型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它们反映和折射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是劳动者真实个性、情感状态、生活现实以及理想追求的最本原、自然的真实流露和表达。其对其他各种艺术形态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如今, 在古今文化、中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大背景下, 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这种清新、质朴的原发性的造型艺术特质可以将美术作品引入对人类共通的情感的和谐表达之上, 而这, 不仅是我们民族美术所需要的, 同时也是世界美术所需要的, 有了这一点, 才可以塑造出全人类所共有、共享的美术作品。

三、河南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人类对色彩的本能选择, 大约可追溯至15-2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原始人对色彩的认识, 是从单色发现开始的。而后阴阳理念的形成和历史的传承构筑了民间色彩的深层意识, 并产生了特殊的色彩理念, 在整个河南民间色彩中, 注重强调红、绿对比的重原色对比的观念是其属性之一。他们把红与绿、黄与紫这样强烈对比的颜色并置在一起, 形成强烈、刺激的色彩调子。其色彩的表象形态呈现出鲜活、质朴、粗放、简纯的视觉特征。河南民间美术色彩从人类色彩源头流出, 经由单色崇拜发展至黑、白、赤、青、黄五色并用, 五色体系作为人类色彩认识的精神成果, 主宰了华夏民族色彩意识近3000年。这种艺术色彩结构虽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色彩系统, 但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却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风貌, 反映出不同的精神层次。河南民间美术色彩结构无论是在形成之前, 还是形成之后, 随着各民间美术门类和谐发展, 五色体系与人的衣食住行、艺术精神及宇宙自然既保持着不同的发展趋势, 同时又体现出和睦的亲和关系。如在民间年画中, 五色的运用, 既大胆又讲究, 黑、红、绿、黄、紫交错布满画面, 再加之白纸底色的衬托, 各种色彩如光如火跃于眼前。

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 第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重点:

1.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二、学生讲解,对比欣赏

1.学生阅读本组作品介绍,并讨论总结其风格特点。

2.请每组推选解说员,讲解本类作品特点,本组同学作补充,逐个进行。

3.教师同时投影展示图片。

4.根据学生讲解,总结民间美术的三个特点(板书)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在这一环节中需对民间美术的各种类的起源、发展、风格、作用,作一概括讲叙。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版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

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有装饰趣味。

桃花坞年画: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是信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风筝的著名产地。

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动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它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善。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所以,民间玩具中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在造型上,往往突出虎的双目和利齿,以表现其威武、避邪的一面,同时,虎身上又饰以吉祥花草,表现出吉祥的一面。

刺绣: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

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为篮、盘、席、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

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剪纸:是最大众化的一种美术样式。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在我国,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很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于我国各地和各民簇的风俗习惯不同,剪纸的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上我国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为其特点,南方则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为其风格。剪纸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是表达人们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三、欣赏拓展,实践操作 1.教师投影剪纸过程 2.学生自创剪纸作品

3.评价学生们的解说、协作和创作能力

四、本课小结

民间美术的成果,充实、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陶冶影响着民族的性情,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习性。民间美术是与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习俗紧密相联的,其多数是对自身的美化,对生产生活物品的美化,对生存环境的美化。因而,它有利于社会发展。在今天,了解这一文化形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五、布置课后思考题

区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 第6篇

区域文化、民间美术概述1.1

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是指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致使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区域文化是在特殊人文地带上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替而产生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的综合体, 它是人类思想、行为与活动产品的总和, 也是人们研究和理解地球表面各种人文现象的前提。闽台区域文化是世界众多区域文化中的典型, 带有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同一性。1.2

民间美术中国的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民间美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民间美术表达了创作者真挚,朴素的情感,并使这种艺术形式最终实现了大众化。1.3

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移民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移民及其文体传播是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基础, 那么岛内社会历史的演变以及两岸文化之交流与互动则是最终形成闽台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闽台区域文化是一个联系古今的概念。它的形成是在两岸社会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实现的,福建向台湾的移民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大量文化传播,可以说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台湾进入定居社会以后出现的两岸宗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内在机制上形成了无数的血缘纽带,把闽台两地业已形成并在内部各自演进的文化连为一体,成为具有共同地方特色、同质性很高的区域文化。闽台区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血缘文化,它是伴随着以闽南人为主体的移民开发而实现的。闽台区域文化区形成以后,由于它所具有的与血缘纽带相结合的文化特质。2

闽台区域文化的特性台湾曾经是一个移民社会,其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台湾与福建在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闽台地区的区域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在两地文化不断的交融、两地人民不断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沟通的过程中,也同样呈现出文化的同一性,历史的促进和在民俗民间艺术中的体现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差异性和统一性是并存的,这是相辅相成不可忽视的事实。2.1

差异性从我国的版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台湾和福建两个省份是处于不同的地域中的,它们隔海相望一个依山望海一个却是四面环海,而早先在福建聚居的民族是闽越族并且在经历了被迫的搬迁后消融在后来的南迁移民中,而台湾早先是包括了排湾族在内的九个少数民族聚居,在经历了明清两代的移民后,一部分送入在汉族移民中一部分则避居起来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其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无疑是两个地域的文化差异。2.2

同一性明清时期,一些福建人民向台湾进行移民活动,这就使异质的文化对台湾的本土文化产生干扰,这种文化不仅长居台湾并且在日据的特殊时期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也同样使台湾的人民对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接受和崇拜的一面,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台湾的歌仔戏和漳州的之芗戏之间的渊源,起初它是由清代时期漳州的津歌这种表现形式进入到台湾,后来经过台湾曲艺界的一些表演艺人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京剧等具有特色的表演形式,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歌仔戏,又从台湾传入厦门、漳州等地才完整的演化为如今的表演形式。我们只是列举了多种经过两地融合的艺术形式其中的一种,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虽然两地不属于同一个地域,但是其生活习俗和观念等都是相通的,所以在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占据主导位置的仍然是同一性。3

閩台民间美术的融合福建文化和台湾文化具有同源性。两种文化的圆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闽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土著民的本土文化,同时还吸纳了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在多种文化交融过程中使闽南民间美术具备浓郁的传统色彩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独特的海洋文化风格。台湾民间美术的根源是中国内地,台湾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延长与移植。台湾的文化历史同样是多元化兼容并序发展。随着大量中原移民涌入台湾,对台湾的文化艺术影响深远,尤其是闽南地区文化的流入,使得中国书画和民间绘画成为台湾美术的主流,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神:笔墨情趣、脱略形似、神韵逼真等在台湾美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闽台文化以及民间美术地融合在近现代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来。4

闽台民间美术共同特性4.1

海洋文化同为两地的创作源泉所谓海洋文化就是由海洋而产生的以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的范畴,它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经济法制等各个领域,海洋文化崇尚力量、解放人们追究自由的天性,在闽台社会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充分地体现出其从大陆的“黄色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过渡阶段,由于大陆居民被生活所迫为了生存迁移到闽台地区生活,但是不仅带到闽台地区人口上的迁移还有大陆的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文化不断交融并且逐渐形成海洋文化的特性,中原文化在闽台地区不断受到本土化的改变而且逐渐吸收海洋文化呈现出独特海洋文化特性,并且对闽台地区的民间美术创作和形态产生影响,其中海洋文化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无所不在,比如闽台地区的居民建筑风格多以三合天井和四合中庭两种类型为主,在建筑的材料上是以红砖白石作为主要的原料,并且配以木构的材料作为辅助,这种区别于底层建筑的建筑风格是起到对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避免受海洋季风活动影响的防御型的措施,除了在建筑方面有所体现以外,在生活中的一些民间的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皮影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海洋生活特性的影响,在绘画题材上对描绘山水等方面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像“妈祖传说”等深受海洋文化影响的民间美术作品。4.2

外来文化侵袭由于闽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首要地区,通过传教士、商旅和非法的掠夺等形式在闽台地区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汇的形式,这就使其在文化领域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国宗教派系的石刻作品二百多方,其中有一方名为“莲花天使图”的石刻作品,是基督徒所刻的墓碑,在雕刻的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人的装饰特点,有蒙古人的耳环、络腮胡子,但是却经过工匠的雕刻,成为圣经中天使的形象,身披彩带和罩袍飞舞在十字架和华盖的两侧,面对这样一个雕刻的形象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塔波尔波特·奈斯教授解释道“图像的模式来源于波斯,这种遨游的天使完全是波斯式的。”我们可以发现,外国的文化逐渐呈现出中国本土化的形态,在日据时期,天皇政府提出同化政策,一些台湾青年更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出要改革传统的服饰,提倡穿着和服和西服,但是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同化政策,虽然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却避免不了地出现了民族服饰西化的现象发生,外来文化的侵袭对闽台地区的民间美术创作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影响。5

闽台民间美术的三大思维方式5.1

艺术文化领域艺术文化域所指的是艺术同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交互结合。将闽台民间美术同台海整个的社会背景有利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双向的观察视点,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只看到其自身的艺术风格和美术特性的变化,同时也要对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给予关注和重视,要立足于整个中华文化的大的文化背景下入探讨区域文化的特性,从闽台民间美术的外部影响和内部的发展两个方面反映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5.2

艺术文化层面对于闽台民间美术的研究不能仅仅要对表面上的艺术现象的描述和浅析上,更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对于生活中富有活力并且生动形象的艺术现象固然不能忽视日存在的表象,但是更要集中关注对较为复杂的民间美术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这就使得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了解到复杂的艺术现象的文化内涵,并且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对村落中各种民间美术的变动和偶然给予客观的解释和审视。5.3

艺术文化历史有個词叫做“时移世异”,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变迁整个世界都会发生变化,在文化艺术领域这个词也依然受用,对闽台民间美术的探索我们不能只关注现在,更要考虑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时间链条,通过对历史发展的研究,可以把闽台民间美术的模糊的艺术现象同绵延的文化历史进程结合在一起,探求其发源和变化的过程。6

刍议民间美术的发展与文化传承 第7篇

一、民间美术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美术与人类文明史相伴相生, 从原始文明诞生的那一刻起, 美术便有了存在的印记。论及民间美术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原始文明时期。原始人在打造劳动工具时, 不仅是为了实现它的实用价值, 这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美学倾向。这些工具往往外形光洁、形状匀称, 体现了原始人类的基本审美需求。此外, 一些器皿上的图腾标志、钻孔石器、兽骨项链等一些手工制品, 都可以看做是原始民间美术的某种发轫。原始时期的美术艺术结合了实用性和审美性, 以简朴的形式和内容来达到一定的使用性能, 并且满足劳动者的感官层面欲望。这种基本特质形成了早期民间美术的基本形态, 并且对后期民间美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淀作用。到了奴隶制以及封建社会时期, 民间美术更加繁荣起来, 并逐步达到了繁荣的高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民间美术的类别更加多元化, 逐渐与民间的生活方式更加紧密地贴合起来。在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都可以看见民间美术的身影。例如穿的印花布、红肚兜, 吃的糖人、面塑, 住的木雕房、剪的窗花纸, 玩的风筝、皮影戏等等, 这些随处可见的生活元素中, 无一不流淌着民间美术的血液。可以说, 民间美术从萌发的那一刻起, 就注定与大众生活、民间文化形影不离,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迭而愈发积累着深厚的内蕴。

从民间美术起源至今, 已有数千年的时间。身处当今的现代社会, 虽然主流文化艺术占据着绝大部分的“舞台”, 但民间美术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相反地, 民间美术承载了更大的传承意义和史料价值, 需要被进一步发掘和呈现。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 当今的民间美术在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冲击。伴随着全球文化的交融, 传统文化遭遇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夹击”, 科技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生活理念, 都让传统美术文化的生存范围愈发狭小。民间美术中简朴、民俗的一些基本元素, 不再能够完全吸引现代人的关注目光。对于民间美术的淡漠和不重视, 使得这门艺术形式缺少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再加上传统的民间文化传承方式较为落后单一, 在现代社会难以为继, 致使民间美术无法从大众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在创作对象、创作主体上也十分匮乏。如此一来, 不仅民间美术很难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下去, 以往的民间美术文化积淀也面临着丢失的危险。

二、民间美术的文化传承路径

民间美术的重要性, 以及当前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播困境, 都已经得到了政府以及部分文化工作者的认知和重视。近些年来挽救民间美术的一些行动, 例如对民间美术文化的走查探访、再整理、修复古籍、举办展览等措施, 都收到了一定的实际效果。本文认为, 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民间美术的传播困境, 还是要从基础环节——传承路径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以往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大多遵循着文本记载、艺术品传播、言传身教等基本套路。这些方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民间美术的“原汁原味”, 但在现代社会的多元传播环境下, 很容易被其他的强势文化“抢占”先机, 以致于让自己陷入到默默无闻的境地。唯有对民间美术的文化传承路径上加以优化、拓宽和创新, 才能真正地保护好民间美术的源头, 并让民间美术走入到现代社会的大众视野中, 让它继续在民间汲取到生存和发展的“养料”。具体来说, 以下几种传承路径值得予以实践:

其一, 借助现代传播技术, 在保证民间美术“原汁原味”的同时扩大其传播影响力。民间美术需要大众力量的支持, 而要实现这一点, 就必须要借助现代传播技术, 让民间美术的面貌全面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打破某些受众对民间美术的片面化认知。在保持民间美术不“变味”的前提下, 我们可以适当地探索民间美术的多元化传播方式, 让其满足现代人的文化消费心理需求。例如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网络传播载体, 对民间美术进行系统介绍和宣传。比如建立“剪纸艺术网”, 利用网络资源来展现剪纸艺术的魅力, 让更多的网民认知到民间美术的形态与魅力, 这不啻为一种值得尝试的传播路径。此外, 现代传播技术还可以让原本接近消弭的民间文化再度浮出“水面”, 让原先不被关注的民间美术艺术家得到发掘和重视, 这些传承渠道的拓宽, 都将有益于民间美术的再发展。

其二, 适当借鉴现代艺术形式, 增强民间美术的现代性和多元性。民间美术文化的特殊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独特的本土性, 但如果只拘泥于本土的狭窄视野下, 很难获得继续延伸发展的契机。民间美术可以尝试借鉴现代艺术的存在形式, 与现代文化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将文化产品开发与民间美术创作相联系, 让民间美术借助现代工艺品、品牌LOGO等形式, 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宣传。另外, 民间美术也可尝试走向市场化、规模化的格局。比如由地区政府牵头, 让民间美术成为地区旅游经济的“宣传亮点”, 以此牵动地区美术文化的传承以及地区经济的繁荣。再比如举办各类艺术博览会, 吸引外来企业资金注入, 以便让民间美术切实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 获得一份全新的生命力。

其三, 重视民间美术教育, 凸显地区民间美术特色。教育也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之一, 不可忽视。民间美术应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 让这种艺术形式得以获得精神上的延续以及思想上的创新。除了让民间美术与教育相结合之外, 各地区也应当在建设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凸显出本地民间美术的特色。例如可结合该地实际情况, 建立起皮影村、剪纸村等打着民间美术招牌的生态文化村, 让民间美术与地区文化挂钩, 在吸引大众关注目光之余, 也有助于地区民间美术文化持续地延绵、深化下去。

总的来说, 民间美术的文化传承之路, 任重而道远。为真正地保护这一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 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 都需要集合起全体之力, 为民间美术找寻到更加多元、更加合适的传承路径。唯有如此, 民间美术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继而成为社会文化进程中一抹永不会逝去的“亮色”。

摘要:民间美术是反映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载体之一, 可谓是美术艺术中的奇葩。鉴于民间美术在记载人类文明、传承传统文化、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们有必要对于这一艺术形态进行现状梳理, 并找寻到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唯有如此, 民间美术才能持久地散发出它的艺术魅力, 在文化长廊中保持着它的夺目光辉。

关键词:民间美术,发展现状,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柴方松.中国民间美术符号的观念形态[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2010 (4) .

[2]周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J].《东方艺术》.2005 (19) .

[3]马芳.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前景的思考[J].《艺海》.2008 (3) .

在美术区域中渗透民间艺术 第8篇

一、关注师生兴趣共同点,激发幼儿感知兴趣和绘画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儿童的发展,他强调解放儿童,教育工作者“应化为儿童”,加入儿童的生活中去。例如小班绘画赛龙舟,孩子对一艘艘龙舟非常感兴趣,我让孩子们观察龙舟的外形特征,大家各抒己见,“船很长,很细,船像龙,有龙头、龙尾巴、身上还有像鱼一样的鳞片”。活动中,我总结了端午赛龙舟这个习俗的来历,激发孩子画一画、赛一赛,小班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如画面的布局、个体的大小,因此,我们先在纸身上用虚线构架好龙舟的造型,让孩子们连线,并为龙点睛、画鳞,然后涂上好看的颜色,以此唤起他们的绘画愿望。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在绘画中自由活动、自主表达,大胆表现、创作,在操作中学会了用线描画各异的龙舟。因为有了之前玩色的基础,如排笔的握笔方式、颜料的使用方法,我把蓝色的颜料投放在小兔组,让龙舟下水(给图纸涂底色),孩子们井然有序,互相帮助,全身心投入活动,最后所有孩子都到“流溪河畔”一起观看“赛龙舟”,都参观评价作品,都叽叽喳喳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显得那么自豪。活动中既重视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二、关注幼儿最近发展区,重视个体差异和心理健康

幼儿存在年龄、能力的差异,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创造环境氛围,是幼儿顺利进行美工活动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感受到被尊重,没有了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了安全感和兴趣,轻松、放心地集中注意力于活动,自主地与物质材料接触,开展美工制作活动,从而获得广泛的经验。教师应本着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理念,关注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特别是那些胆小、孤僻的幼儿,我们注重因势利导,以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幼儿树立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我班的“小画坊”里,每天都坐满了想画、爱画的孩子们,在这里,他们可以边画边聊天,可以自由选择工具材料。通过一学期的美术区域活动,全体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美术技能。我欣喜地发现,原本班里一些平时较胆小内向、自信心不足的幼儿现在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也越来越大胆、富有创造力。

三、注重采用多样化教育方式,培养幼儿对民间美术的兴趣

1. 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开展美工区域活动,不是单一让幼儿“做做、玩玩”,而是由教师从中协调各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将民间美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相连。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 带给人雅致的感受,为了使仅有3、4岁的幼儿了解中国传统的“青花瓷”,我们运用了大量的图片提高孩子的审美感受,再选择视频配以《青花瓷》这首优美婉转的歌曲,达到视觉、听觉完美统一的效果。孩子被一个个形奇、画精、纹美的青瓷花瓶所吸引,原来单一的青蓝色也能画出如此美妙绝伦的作品,当我们建议小朋友也来设计时,立刻引来了他们的热烈响应,他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鼓起掌来,于是绘画青瓷花瓶应运而生。在幼儿绘画前,我们也提出了要求,这次的小艺人装饰花瓶,并不是给花瓶涂满色,可以用青色的直线、曲线、圈、点布置,有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从孩子那满足的眼神中,我们知道,只要孩子爱画、敢画,就是最成功的。在区域活动中通过绘制青花瓷瓶,孩子们很快就融入到这一文化氛围中,幼儿在充满民间文化氛围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交互作用,受到了民间艺术美的熏陶,萌发了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

2. 开放工具材料,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幼儿的经验是在操作与探索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的,我们在区角精心设计了橱柜桌椅的摆放,创设并投放了大量与主题相关的、适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及工具,各种工具材料分区、分层放置,如:涂好底色的鸡蛋、彩色纸、颜料、毛笔、颜料、蜡笔、糨糊、报纸、木勺、积木等,任何事物都是孩子随手拿来的绘画、手工材料,我们还用废旧的餐巾纸盒自制了色彩不同的收纳盒,不仅使物品材料更便于取放、整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做事的条理性,激发了他们的操作欲望,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幼儿身体的相互碰撞和冲突,同时便于教师指导。组织了一次印染花布的美术活动,这一次,我们提供一张正方形的宣纸及四五种颜料,请孩子们自己折花布(宣纸)进行印染,发现有的孩子像上次的活动一样把纸对折两次后印染,有的把花布对折一次,还有的对角折、对边折,折的次数各不相同,折的方法也不一样,每个人在创意过程中都有各自的想法,染出的任何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另外,在染色的过程中,不同染料的运用,导致作品出现千变万化的结果。

3. 提供展示空间,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在每次的“小画坊”区域活动结束时,我们会给幼儿更多的空间展示活动经验。例如:我们通过看动画片、照片、实物等方式,了解了中国传统服装肚兜的色彩和图案,并利用已掌握的一些花纹,进行肚兜装饰。我们将幼儿富有民俗特色的“肚兜”布置到小画坊墙上、窗户上,让环境“说话”,有的孩子还把肚兜贴在了胸前,把肚兜“穿起来了”;有的孩子把制作好的肚兜送给了娃娃家的宝宝,送到了超市,我们将拍下的照片等重现游戏情境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尽管稚拙却散发着浓浓的民俗特色的作品为主题环境的营造更添一抹亮色。

摘要:民间艺术能形象、直接、多方面地体现民间和民族文化, 具有多功能的审美、认识、娱乐教育价值, 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 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把民间艺术有机地渗透入学习性美术区域中, 使幼儿教育更有意义, 让幼儿的生活文化更为艺术。

关键词:民间艺术,美术区域,兴趣,环境指导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上海教育出版社.

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 第9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造型,色彩搭配,现代美术设计,应用

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在劳动器具和陶器上所勾画的线条与简单的图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钻孔技术, 开始用贝壳和兽骨制作项链, 将石器与陶器打造成富有韵律感和对称美的艺术作品以满足审美需求, 为民间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间美术造型丰富, 有民间风情画、年画、刺绣、泥塑、陶瓷、剪纸、版画等, 这些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既有写实性也有象征意义与抽象性。本文将举例探讨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与色彩搭配, 并浅谈民间美术对现代美术设计的影响。

一、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手法

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具有百花齐放的特点, 艺术作品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民间风情画、年画、剪纸、刺绣、陶瓷、雕塑、版画等, 作品的表现手法既有个性也存在许多共性, 民间美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即使用象征和谐音的表现手法, 例如风情画和刺绣《金鱼图》都呈现了一幅金鱼满缸的美丽图案, 金鱼的谐音是金玉满堂。刺绣《猫蝶牡丹图》中不仅绣出了蝶戏牡丹的画面, 还在牡丹花下绣了一只可爱的猫, 猫和蝴蝶合起来的谐音是耄耋, 象征着长寿, 牡丹是花中之王, 象征着富贵与吉祥。《凤穿牡丹图》中的凤凰是智慧、仁德和美丽的化身, 预示着美好的愿望。很多民间美术作品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的追求与憧憬, 像《麒麟祥瑞》、《龙凤呈祥》、《吹箫引凤》、《四季平安》、《花好月圆》、《五谷丰登》、《状元游街》等。

此外, 造型古朴简单, 带有夸张性也是民间美术的创作手法之一。民间美术取材于生活, 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所以很多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生活的写意画, 例如《耕读图》、《纺织图》、《荷亭采莲》、《渔家乐》、《春牛图》等, 也有出自节日的艺术作品, 像《庆赏元宵》、《龙舟共渡》、《绣荷包》、《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大过年》、《财神叫门》等, 这些民间美术作品的构图都比较简单, 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很多劳动人民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和动物的形态, 都会使用夸张手法, 例如春节时所贴的门神常做横向夸张以表现武将的英雄气概,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狮子都注重表现狮子的头和尾, 而省略狮子的身段, 这是为了突出狮子的气势。

每一种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手法也不尽相同, 绘画有白描、工笔画、黑白画、重彩画、水印画、油印画、写意画和浅绛画等, 从题材上区分, 可以分为山水画、肖像画和花鸟画。剪纸这种镂空艺术的材料有纸、树叶、树皮、布、皮革和金银箔等, 主要工具是剪刀和刻刀, 以点、线、面为基本语言符号, 主要技法包括阴刻法、阳刻法和阴阳混刻法, 作品都是平面构图, 不用讲究比例与透视, 创作者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大胆的创作。刺绣又称为丝绣, 工艺精细复杂, 主要绣法有彩绣、包梗绣、雕绣、贴布绣、针线绣、十字绣、绚带绣、戳纱绣、平绣、鱼骨绣和轮廓绣等。民间雕塑艺术主要有宗教雕塑和民俗性雕塑, 主要雕塑材料有玉、石、泥、木等。中国版画的应用材料包括木、石、铜、锌、或者麻胶, 版画家在创作版画时都非常重视版画的选材与肌理的效果, 肌理是版画作品的艺术语言, 分为天然肌理和人工肌理。天然肌理一般是指木板的表皮、石材的纹理和铜、锌或者麻胶的表面, 人工肌理是对天然材料进行雕琢、着色等加工以突出版画的艺术魅力。

二、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

民间美术作品非常注重色彩搭配, 作品的颜色也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艺术作品多采用的七种颜色是红、白、绿、黄、蓝、紫、黑等。红色代表喜庆、热烈与活泼, 白色象征着高洁, 绿色代表柔和与清丽, 黄色的寓意是哲学、幸福和理想, 蓝色寓意为和谐、统一与稳定, 紫色象征着高贵和典雅, 黑色象征着力量与神秘。民间美术作品色调鲜明, 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画面, 例如双面绣《猫》需用20 多种颜色的丝线才能把猫的眼睛绣得炯炯有神, 栩栩如生。剪纸多使用红色纸张为主要材料并配以白底色做装饰。《出水芙蓉》用绿色的荷叶衬托粉红的荷花, 突出了荷花的美丽。《龙凤呈祥》整幅作品色彩瑰丽, 充满祥瑞气氛。

三、民间美术对现代美术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色彩搭配技巧对现代美术设计具有深远影响, 民间美术具有创新思想与活力, 表现手法非常灵活, 创作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创作各种艺术作品, 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例如随着中国刺绣艺术的不断发展, 金丝羽毛绣诞生了, 这种刺绣作品立体感很强, 制作方法比较简单, 不仅可以绣山水花鸟, 而且能绣日常用品像地毯和壁挂等。此外, 民间美术的美好传统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例如春节贴红色的对联象征喜庆, 年画色彩鲜艳、活泼。端午节的荷包精巧秀美, 图案有繁有简, 色泽美丽明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民间美术取材于生活, 艺术作品造型各异、创作风格自由活泼、色彩搭配错落有致, 艺术造型有民间风情画、年画、剪纸、刺绣、陶瓷、雕塑、版画等, 主要表现手法包括谐音、象征、写实、夸张和抽象, 经常使用的色彩有红、白、绿、黄、蓝、紫、黑七种颜色。民间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色彩搭配技巧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经验, 对现代生活的审美情趣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海琳, 翟文艳, 陈靓.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30) .

[2]陈丽娟.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 2012 (15) .

[3]王茂兰.中国民间美术[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11) .

文化生态情境下的民间美术保护 第10篇

一、民间美术文化生存环境的改变

文化生态环境是指某一文化的生存背景和生存状态。民间美术是在传统社会生活环境下产生,以物态的形式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形态,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它与周围的文化生态环境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被改变,使得民间美术生存状况艰难。

1、传统生活形态的改变使得民间美术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空间。

不可否认,民间美术与传统农耕社会的民风民俗息息相关。在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与传统节气有密切联系,娱乐活动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进行,形成了一张一弛的生活节奏,过年贴年画、看大戏、元宵闹花灯、中秋赏月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下的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的娱乐活动突破了原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传统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都市生活所淹没。比如,以前闽南人过节的时候,或遇到吉庆盛事,常邀请木偶戏团来演出庆贺。而现在看木偶表演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的木偶戏剧团难以维持生存,木偶戏逐渐消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与之相配套的木偶头雕刻这一古老的民间美术工艺也正在逐渐走向衰亡。目前,泉州仅保存有锦绣庄等几家为数不多的木偶制作商铺。由于木偶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价格不菲,寻常百姓望尘莫及,极具闽南文化特色的木偶雕刻艺术在现代社会里逐渐萎缩成为一种失去原有民俗环境的孤立形式。

2、传统经济环境的改变对于民间美术的生存也提出了挑战。

民间美术的传承和组织形式以父传子(女)、兄传弟等家庭化的作坊式生产为基础,并以口传心授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典型的活态文化。但是,随着大工业时代的来临,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讲究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消除了文化的差异性,阻断了艺术创造中作者与作品之间自然和谐的情感交流。原有作坊式的手工业制造体系被现代工业化生产所瓦解,许多民间工艺品在大批量的商业化模式中生产。由于缺乏原生的文化土壤,民间艺术品原初朴质、自然的乡土风格被商业化的粗制滥造所淹没。在全国各地的旅游点,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充斥着商业气息的所谓民间艺术品。而当以往发自内心的民间美术作品变成了商业利益驱动的产品时,这种艺术作品则失去生命力而趋于僵化,成为地道的“伪民间”作品。

二、民间美术文化种群生存状态

民间美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生态体系中重要的文化生态种群,伴随着传统文化生态的演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面对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间美术这一文化生态种群遭到破坏,我们以泉州为例,从文化种群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民间美术的生存状况。

1、民间艺人年龄结构老化使得民间美术的文化种群逐渐“老化”。

民间美术作为哺育华夏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它的种类繁多,内涵深厚,历史悠久。但是,许多民间美术却面临着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困境。众所周知,泉州自唐代就有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各家各户甚至每个宗族和商店都有一位扎灯师傅制作突出自家风格的花灯。因此,泉州花灯形式丰富多样,久负盛名。然而,随着今年泉州彩扎花灯工艺最好的老师傅陈昌土的去世,泉州传统花灯的制作名家已不到十人,而其他的老师父多为50岁左右,出现明显的年龄结构老化现象。

2、民间艺人生存状况艰难使得民间美术成为“脆弱”的文化种群。

民间美术工艺通常以师徒间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因此,作为民间美术传播主体的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是民间美术发展现状的直接反映。长期以来,许多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艰难,使得民间美术这一文化种群日趋脆弱,正处于人亡艺绝的“濒危”边缘。例如泉州李尧宝刻纸艺术蜚声海内外,其女李珠琴女士为传承父亲的绝技,开设刻纸专卖店和刻纸艺术传习班,但是市场创收欠佳。据了解,泉州地区老艺人年平均收入在一两万元左右,仅能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负担招收学徒的费用。由于经济困顿,许多老艺人的绝技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三、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思考

首先,民间美术应回到原有的劳动链中生存。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中创造,是人们生活内容的写照,也是艺术化的生活形式,手工业是民间美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保护民间美术时,不能脱离原有的劳动链而去单纯地保护文化表象,不能把民间美术的保护变成一种毫无生活气息的“文化表演”,干瘪为传统文化的外壳和符号,这是因为生活形式和生活内容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民间美术保护的关键,是要保护原有的劳动链和保护原有的生产方式,提倡手工艺,必须注重将民间美术保护与生活形态的重塑结合,让民间美术在社会劳动链中生存,培养手工艺人才和保存传统制作工艺。只有这样,民间美术才不会成为失去原有文化内涵的空洞符号,才能使民间美术保持长久的艺术活力。

再者,民间美术应回到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发展。民间美术作为原发性艺术,楔入民众日常生活中,并非孤立的文化表象,它和经济条件、社会生活形态、民风民俗等文化生态的各方面构成互动体系。因此,对民间美术的保护要从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入手,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适当恢复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保护原有的民风民俗,将民间美术融入到这些传统节日中,在人们的生活中扎根下来,成为稳定的文化生态,才能使民间美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近日将中国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的提议是保护原有文化生态的重要举措,人们反响积极。

探究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第11篇

中国民间美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民间美术的创作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鲜明的表现着民族文化的艺术形态。受西方设计潮流及工业发展的影响,民间美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正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大多只是复制外国文化元素,不能真正凸显富有自身特色的艺术个性。作为现代美术艺术,只有从民间美术艺术中提炼精华,融合民族艺术特色于现代艺术设计当中,才能真正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联系

表面上看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似乎没什么联系,但本质上两者存在一定关联。受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及商业化高度发展的影响,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关系也发生巨大变化。技术革命的推动将将人们包围在物品的生产环境当中,信息污染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变化,现代文明产生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们的心灵。现代人开始寻求全新的生活方式,怀念着乡土生活,对民间文化产生迷恋。基于现代文明的高度,对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联系进行探究,是与现代文明的多样化需求相符的。有人认为民间美术已经过时,应当放弃;也有人认为民间美术的价值太高,不能轻易去触碰。与此同时,现代艺术的设计者盲目追求国外文化,在设计艺术作品时往往不运用中文,而是夸张的对各种拼音字母进行表现,以求与国外文化特征相符;或是生搬硬套的运用西方设计,将艺术作品的设计游离至民族文化之外,误入歧途并失去了本土根源。现代设计形式时尚、鲜艳,能够给人美的感受。但民间美术作品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生动和深刻。深切感知民间美术造型特征,可以发现许多现代艺术设计因素,同样,现代艺术设计也包含了民间美术的基因。但与此同时,现代设计强调个性化和民族化的同时又盲目照搬传统艺术,彰显自身对民族文化的发扬。但在设计中对民族性的文化特征进行表现,不是简单地画上一二个脸谱,而是应该深层次的融合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才能在追求民族文化的同时深入现代文化,并达到国际化的艺术设计的高度。否则直接借用民族特色,只会使民族文化的传承过于肤浅。所以,现代艺术设计应当借助民间美术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同时借助创新使设计作品兼具民族特征和现代特征。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1.造型的启示

民间美术的造型各异,花样繁多,但都是精心创作的美术作品。每一幅作品的创作,都是需要依据物学立场及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艺术创作。民间美术之所以具有时代特点,就是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结构进行创作的。而民间美术能给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可以体现在:①象征性造型的启示: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中,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物体的实用性进行了体现,同时融入了人们的审美意识,通过美术创作对人们的美好夙愿及期盼进行了体现。对于民间美术而言,运用的创作方法不同,所体现的意义也就不同。如象征富贵的牡丹;运用谐音体会作品内涵等。进行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可以融合民间美术创作所用的这些创意,对自身的艺术特色进行体现。同时对民间美术的创作方式进行运用,可以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民族情感,使整个作品更具民族特色。②装饰化造型的启示:民间美术在功能及服务方面,能够对装饰化性能进行体现,这也是民间美术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强烈色彩的对比及抽象化的表现手法,民间美术创作从不同角度都可以对浓厚的装饰气息进行体现。民间美术创作能够对事物的细节进行捕捉,并进行大胆的创作,时的每一件作品都具有趣味性。而现代艺术设计也可以运用这一特点,强化装饰化造型在艺术作品的作用发挥,从而创作出具有趣味性的现代艺术作品。③抽象化造型的启示:民间美术体现事物本质特征,具有简约性、抽象性及概括性的特点。其中古代民间美术根据实物进行创作,但通过几何形象生动的对实物进行表现,具有一定的抽象意义。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也可以运用几何进行创作,以突出艺术作品的惊奇,从而成为标志性作品。

2.材质的启示

民间美术的材料大多取材于自然,人们通常运用自然的东西进行美术创作,除考虑自然材料的品性和质地外,还要依据人们的审美需求对美术作品进行加工,最终形成的民间美术作品展现着自然、纯真与质朴。进行现代艺术的设计,同样可以取材于自然,在追求作品别具一格的同时,选用天然材料做以点缀和装饰,从而体现着民间美术所蕴藏的设计理念。需要注意的是,民间美术并非是单纯直接的对自然物进行运用,而是赋予其特定的意味和情思,对能够呈现意味的形象及作品进行创作。

3.色彩的启示

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鲜艳和谐、气氛热烈喜庆、对比强烈厚重,充分强调了色彩的表现力和张力,符合人们对平安与幸福的心理追求。民间美术对色彩进行独特的表现,能够展现出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其中我国北方所表现的是对比强烈、色彩浓重的民间美术作品,而南方的民间美术作品以雅致平和为主调,如贵州等地的蜡染运用蓝、白两种颜色,其协调性与融合性得到突出体现,成为典雅朴素的一种美感。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而言,在进行平面设计或服装设计时,或多或少都会受民间美术色彩运用的影响。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积淀丰厚,从而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我国艺术设计形成产业化发展,涉及了服装、工业、广告在内的相关设计。一定程度上,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取得良好成效,这与西方艺术精华的借鉴存在密切联系。但对于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的成功是与民间美术的融合分不开的,这些作品之所以成功,源于它们的创作立足于本土,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所以,对于现代艺术的设计,应当兼具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并能够符合现代审美的需求。这对于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深入对民间美术创作的学习,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才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目标及方向。

结束语

民间美术源于实际生活,并对人们的美好期盼进行表达。随着人们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追求和喜爱,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现代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就应当融合民间美术创作的精髓,通过民间美术对艺术设计的启示,进一步增强现代艺术的民族化特征,从而促使现代艺术文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

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 第12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当代文化招贴,民间美术图形符号,民间美术造型方式

一、我国民间美术的内涵和底蕴

我国民间美术凭借丰富的种类, 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及自身的寓意被人们所赏识并且牢记。平日我们所说的“民间艺术”, 或者说我们研究的“民间艺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很多是由生活中的细节镜头为灵感源头加以审美意义进行艺术处理后来记录生活, 也可以说是以审美为基础的造型艺术, 这其中就包含了我们所熟知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 这部分的实用功能不容忽视, 审美功能也在很多精致的工艺美术作品中彰显出来, 二者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使得民间工艺美术绽放光芒。

“民间艺术”应该是一个广义的, 大范围的概念, 它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它是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 不同社会的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结晶, 其内涵与外延无形中就包含着美学中的种种规律, 我们在继承中默默地追求着它的进步与完善。研究民间美术在当代文化招贴中的应用, 在发展空间内如何更多更好的把民间美术符号元素融入到招贴的设计当中去。设计一样作品不可能没有源头, 也不会是设计师自身个人情感的肆意物化, 好的设计师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现代设计意识和头脑, 也由于他能够在设计中加入许多的中国本土化的内容, 如水墨文化, 儒家文化, 作品具有空灵, 淡泊的东方水墨意境。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 是否能够让观者观后思考, 牢记于心, 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与感受时代气息才能使作品魅力无限。

二、当代文化招贴

当代文化招贴设计中的文化创意——立足于本土文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特殊性, 我们不能通篇而论, 招贴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瞬间之美, 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让观者过目难忘, 甚至回味无穷, 就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灵魂魅力, 设计师立足于此, 既要要求画面的视觉效果, 震撼力, 又要突出主题在意细节, 力求作品的主题鲜明突出却又含蓄内敛地表达出来, 启发人们的联想。设计师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 设计的人性化, 讲求人文关怀已经成为设计文化的基本趋势。虽然不同的地域以及各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本土化设计的主张, 符合人性化的基本设计趋势。

文化招贴的文化创意是很独特的, 它的构思现实感很强, 很接近生活, 这点也符合招贴作为特殊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文化招贴的构图形势很丰富, 在文化招贴中图形的形式也至关重要, 创意和表现是文化招贴的关键, 对于图形形式有具象和抽象, 形象或是简练的或是夸张的, 不仅做到突出醒目而且要耐人寻味。表现的是人和人或者人和物之间的联系, 再或者是用抽象的图形和概括感性的色彩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 在有限的画面中观者能够欣赏画面的同时感受更广阔的生活, 赋予其新的含义。清代一位学者说过, 一幅画“与其令人爱, 不如使人思”。对于招贴艺术而言, 同样这种道理, 招贴的形式要让人耳目一新, 招贴的主题要让人产生联想, 这就讲求招贴的意蕴所在。

1、文化招贴中图形符号中的民间美术元素特征

最早在原始社会, 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为了记载某种生活现象, 已经孕育出很多的艺术符号, 例如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所描绘的鱼纹形, 人面纹, 花卉纹等等, 许多的装饰符号在民间一书当中都有所体现, 在这其中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 艺术家利用这些主题传情达意, 表现形的同时更注重意的传达, 精神意义更为重要, 形大部分是抽象的, 但往往抽象的更能够引起观者的思考, 从而由内延伸出意的韵味。如中国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 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始终秉承老庄的哲学思想, 他的作品不仅在视觉上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并且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并融合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

2、造型方式中的夸张变形在文化招贴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和招贴设计在对图形元素的择取上在很大程度上有相同之处, 先确定大的形的方向, 加以表现手法, 夸张变形是常用的一种手法, 往往能够使画面造型和设计主题相吻合, 这里所谓的夸张变形并不是随意的放肆的没有限制的夸张变形, 而是在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同时考虑设计的文化创意, 让造型与创意完全吻合, 使作品的造型具有说服力。

3、造型方式中的联想在文化招贴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造型是完全贴近生活的, 我们无法用尺度去衡量民间美术造型是怎样的透视才使得造型生动活泼, 高于生活, 其实并非如此, 民间美术的造型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不同于西方绘画中的理性思维, 而是设计是在长期生活积累中沉淀下来的, 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是一种感性思维, 设计师在生活中多角度的细微观察, 空间联想的手法把物象生动活泼的表现在画面上, 给人高于生活的意境。

4、造型方式中的象征寓意在文化招贴中的应用

前文中提到文化招贴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它必须满足地域文化, 生活习俗等审美要求, 就此而言文化招贴与民间美术具有很大的联系于相似之处。民间美术的造型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象征寓意, 它们也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地域性。例如蝙蝠谐音“福”等。这些民间美术造型中的丰富内涵和美好寓意至今我们仍传承运用, 这也是民间美术中的瑰宝。在当代文化招贴当中很多作品都会多少涉及到民族传统,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也总是在不断地从民间美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本身的象征寓意中寻求突破口。

5、民间美术色彩在当代文化招贴中的应用

色彩是神秘的, 它是一种个人其功能感的表达和与观者情感的交流, 好的文化招贴作品它的色彩也必然是被人认可的, 色彩可以赋予招贴不一样的情感, 甚至于不一样的主题。色彩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不断成熟的过程。色彩本身并没有民族与国际之分, 但是色彩具备很多功能, 不同的搭配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风格, 不同的寓意的理解使得色彩的民族性更为明显。民间美术色彩具备主观性, 它同样没有准确的客观基准, 但更不是随意的, 而是以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为基础, 同人们的生活习惯, 宗教信仰, 审美要求相吻合的。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民间美术色彩善于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通过这一表现手法招贴画面中常常会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色彩对比运用后的效果更是充分地体现出民间美术的本土化特征, 以及设计师情感的流露。我国民间美术色彩是一种质朴的画面语言, 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注重传神, 意蕴, 在文化招贴体现出的是平和自然以及朴素的意境。

另外民族与风俗对色彩的喜好倾向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我国用红色表示喜庆, 而在有的西方国家红色则代表着灾难, 危险等, 西方国家多用黑色表现悲哀, 我国就多用白色, 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交流融合, 对地域性的文化影响越来越大, 人们对色彩的偏好自由度大大扩大。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的了解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它与现代的生活并不是格格不入的, 相反它会给现代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民间美术的象征, 寓意性, 空间联想等造型方式上与当代招贴设计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对文化招贴中创意的把握, 立足于本土化等当代艺术美学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民间美术这种返璞归真的独特艺术气质是文化招贴设计所极力追求的, 民间美术造型质朴, 纯真的风格与现代设计的追求风格相一致, 力求创造出一种质朴, 纯真, 自然的文化意境。它在注重民族文化底蕴的发掘和确立本土意识的同时, 还十分重视将这种民族情愫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融合, 表现了对民间民族艺术那质朴, 纯真的艺术风格的无限追求。中国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稚真的审美格调, 是现代设计取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我们既要继承昨天的民族文化, 又要发展和创造新的民族风格。民间美术与现代招贴设计的相结合, 同时现代设计既要巧妙的吸收民间美术中的精华又要大胆创新, 这样才可以创作出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优秀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J].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15~18

[2]、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6—1—1:253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 (修订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03—01:238

[4]、汤雅莉, 牟夏, 韩敏.招贴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2—1:101

上一篇:房地产美学营销研究下一篇: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