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心理问题

2024-06-03

中专生心理问题(精选12篇)

中专生心理问题 第1篇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以非师范生的身份入职贵阳市职业教育行当, 当时贵阳市中专学校不多, 只有十来所, 学校规模也不大, 当时我校在校生人数500人, 其他学校大多超不过此数。那时学生性质有两类:学生班、职工班, 职工班学生由其工作单位推荐, 不必经过入学考试, 学生年龄通常较大, 生活阅历、思想成熟往往较我们这些初出校门又进校门的老师要强, 不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思想和心理辅导。学生班入学需参加高考依成绩高低分别录取入读大学、大专或中专。1990年中专招生实行“双轨制”, 即同时招收高中和初中毕业生, 过渡到1994年停止招收高中毕业生, 当时中专学生语数外基础不错, 综合素质较高, 90-96年间我校中专录取线高于贵阳一中录取分数线, 生源以贵阳城区学生为主, 学生中违反纪律或因心理问题引发异常事件的情况很少发生。1997年中专毕业国家不再包分配, 生源情况有了变化, 学生文化素质下滑, 教学和管理问题增多, 职工班变得名不副实:学生年龄趋小, 不再由工作单位推荐。许多不愿读书、不能读书的孩子由父母押着来读“职工班”, 职工班变成“放牛班”、“猴子班”。2000年取消“职工班”, 之后大学扩招, 中专生源质量又进一步下降, 班集体和教学秩序出现混乱, 学生不学、逃课严重、与任课老师频繁冲突、寝室管理几乎瘫痪, 可以说2000年是本地中专教学管理最困难、问题最严重的时期, 学校和班主任应对不暇地处理各种各样突发事件, 不可能有针对地进行学生思想和心理干预。之后几年似乎学生思想的混乱和管理难度在恶化到极点之后渐有回落, 但中职学生质量、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已经是在一种相当恶劣的状态维持。2007年中职入学改用注册式招生制度, 国家开始宣传和鼓励职业教育, 中职教育的政策环境呈向好趋势, 但具体到中专学校普遍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改革的压力, 即如何改革调整以增加学校生活对学生吸引力和实现帮助学生求职和成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开拓性的问题, 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自身价值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 其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几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些成长中的青少年特别需要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怀与指导, 以弥补他们在之前成长过程中的缺失, 在班主任工作中, 我感觉到:不管他们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什么, “爱”和“管教”对这些孩子都是最对症、最有效的教育方剂。

我所带的班级有一位学生, 从小被家里送到足球学校学足球, 听说家里投入了不少的钱结果却没有学出来, 这个学生文化底子差, 父母从来不与班主任见面, 孩子本人还机灵, 但学习无兴趣, 更严重的是个性及精神状态十分的消极、懒散, 身上有明显的长期被打击、受压抑的灰色、麻木情绪, 从没见他在足球场上踢过球, 这些出现在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身上, 看着叫人难受, 为将此同学拉进班集体, 激发其主动性和活力, 我安排他担任了班级体育委员、足球队长, 体育委员的工作由我做好准备再让他面向全班安排组织, 又安排一位体育委员配合他工作, 当时我感觉对他和班上许多同学来讲“感受成功”是一服迫切需要的补药, 这些学生们尚未踏入社会就已经被打压磨灭得灰头土脸的, 具备典型的“失败者心态”, 对于他们如果能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能感受经由自己努力收获成功, 是重新唤起他们自信和自我的关键, 于是, 一段时间内我特别重视足球队的活动, 到场地组织催促训练 (如果班主任不到场, 连人数都凑不齐) , 为他们邀约比赛对手, 组织女同学观战送水, 赛后总结鼓励。刚开始这些孩子表现让人泄气:场上互相责怪, 吵架, 冲动负气, 无法配合, 每个人都发现别人有问题, 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尽犯一些低级错误, 尽管有一个半专业的球员在队里, 我盼望已久的哪怕一粒进球都等不来, 我一面继续平衡协调球员关系, 一面在所有场合把他们每一点闪光出彩的表现大肆渲染表扬, 鼓励球员, 又悄悄地给队长增加责任, 终于在一个多月以后, 球队有了进球, 再后来交战有了胜利, 这以后我渐渐可以放手了, 足球成了班上一些同学的乐趣, 他们的精力有了方向, 不再像从前没有方向地、破坏性地宣泄青春的力量或者是百无聊赖地软体动物般迟钝、懒散。球队同学精神面貌变得开朗积极活跃多了, 影响班级气氛也有了正面改变。

我所经历的一场“群殴事件”使我体会到青少年心理矛盾的尖锐复杂和教师成年人及时干预的重要。

中职学校女生占多数的班集体, 学生比较典型的有两种类型, 一类学生来自农村、少数来自城市的学生本分老实, 不敢惹事, 另一类嚣张胆大, 急于在群体中在老师的视线外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优越地位, 甚至做大姐大, 如果不能在班级管理中平衡抑制后一类人的势头, 正常班风的树立必然失败, 极有可能前一类学生会被迫向后一类学生靠拢依附, 班集体就会向恶性状态发展。

2004年我接了一个财会班, 有几员女猛将在其中, 班干部组建不大顺利, 主要原因就是本分踏实的学生不敢或不愿干事管人, 而踊跃要求当官的一些学生, 一看上去就是那种管不住自己却想掌权管别人, 乱干事的人。这天上午有一个地县学生突发急症, 我送到医院, 忙到一点过钟才回到学校, 心里有点隐隐的不安, 没有回办公室, 走到教室门口听见里面有怪异的声响, 一推门, 门从里边抵住了, 里边的学生听到我的声音炸了锅, 使劲推开门一看是几个女生正围殴班上一个女同学, 把她打得缩在桌底下, 在场的同班同学有看热闹的, 有漠不关心的, 有吓坏的, 没有一个上前劝阻, 我当时又气又急, 赶紧控制事态, 将肇事学生交给保卫科做调查笔录, 报告学生科, 对现场旁观者调查了解情况训话交代事项, 致电被打学生家长接走孩子检查身体, 回到办公室整理解决问题思路:要避免被打学生方闹大事情;要防止打人一方结成小团体, 下一步危及班级;要帮助班内同学对此事形成一个合适的态度, 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尽快平复此是的不良影响。这次事件的五个打人者都有家庭关系异常导致的心绪恶化的情况, 调查中能感觉到她们心理上的怨恨、紧张不满甚至仇恨, 而在此事件中她们为自己打人找了很多充分正面的理由, 好像自己是在为众人出头, 主持正义, 替天行道,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给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宣泄口。被打学生比较典型地体现出为得到同龄伙伴的接纳喜欢而有意无意讨好迎合别人的青少年心理, 以致于做出一些不妥当的行为, 当穿帮后, 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结果她拒绝同学, 同学漠视她。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助、思想教育工作中, 我认为最失败的就是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的部分。后来我设想了一些方式方法想让这位女生重新融入班集体, 发展新友谊, 但毕业前照毕业相, 她来找我提出不参加, 我一再劝解最后她流泪请我理解她, 无奈我只能接受自己教育失败的事实。几位打人的学生我要求其监护人到学校, 当面分析其打人行为的下作可耻, 寻找“替罪羊”心理的阴暗卑劣, 要求学生及家长要勇敢面对自己生活和心理上真正的问题, 学会处理负面情绪, 否则错误的想法恶劣的心态会给自己的将来带来更多的问题和不幸。在随后的班级日常管理中重点关注引导她们开阔心胸, 转换角度看问题, 多参与集体活动。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内进行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 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强调说明在青少年教育中和成长中心理疏导、思想的指导是学校教育产生作用的重要基础, 尤其对目前的中专生来说虽然学习压力不大, 但与同龄人相比有更多的困惑、更少的机会和更复杂的生存困扰, 作为离这类学生最近的教育工作者应以最温暖的善意、最彻底的包容接近他们, 尽力培育他们, 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直觉和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悦纳自己, 控制自己, 学会调适心理, 拥有健康成熟的心态, 与社会一同进步成长。

摘要:着重梳理个人担任班主任经历在面对中专生成长中呈现的心理健康、情感思想等教育考验时的应对思路方法、事后的反思, 以求用理论指导实践, 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水平。

关键词:中专生,心理,教育,反思

参考文献

中专生就业难问题探悉 第2篇

近些年来,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于高学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情况下,某些中专毕业生难以就业成了实问题,跨分配现象比比皆是。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设法拓宽就业渠道,使中专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这不仅关系到在校中专生思想稳定,学习质量能否保证,更关系到众多中专学校发展前途,以及教 育资源合理利用的大问题。

应该承认,市场经济给中专学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专生就业带来了一系列障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不仅要求各产业结构有一个适当比例,各行业与企业技、队伍中,高、中、初级人才数之比也应有个最合理的结构。在发达国家,工程技术人员的高级与初级人才比一般为1:3或2:5。在不发达国家,经济与技术的相对落后,各类企业知识密集程度相对较低,初级人才之比例应大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在我国广大地区,众多用人单位片面理解人才质量,把文凭与水平和能力等同起来,加上社会片面地从人才层次与数量看这些单位的实力,导致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忽视中专生在人才层次结构中的重要性,造成中专生在大中专毕业分配中处于最不利地位,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求职道路也不平坦。

二、用人环境尚待优化。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仍然存在任人唯亲、唯关系、唯眼前利益的问题,使毕业生在分配过程中出现了不公平竞争,尤其是许多行业和企业,比如铁路、邮电,受沿袭已久的子女顶替就业政策的影响,把安置本企业职工千女就业作为职工福利的一部分,人为地造成劳动就业不能平等竞争,不能优生优分,本来属于优秀毕业生的岗位被其他人挤占。

三、以前的中专生就业岗位出现了众多竞争者。许多用人单位强调本科文凭,使得大专层次的人才滞销。随着大专学校规模扩大,毕业生逐年增加,造成了许多适宜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被优于中专学历的大专毕业生挤占,势必造成中专毕业生比大专生更滞销。另外,近些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职业中专的办学水平提高很快,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可与中专生媲美,有的还超过中专毕业生水平,在专业技能方面更有优势。随着用人体制的转变,企业用工采取合同制、聘任制的形式,使得不包分配的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毕业生与中专毕业生以同等

资历进入企业。

四、中专学校有些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学校对社会人才需求缺乏准确的预测。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校管理方面与社会需求不吻合。有些学校专业设置严重落后寸时代的发展,有的业后不能学以致用。有的学校轻视技能训练,一味地强调理论教学,造成学生毕业后缺乏动手技能,影响上岗。

五、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中专生中约有70~80%的学生来自农村,为毕业后户口不再返回农村,不惜一切代价地加入到城市待业人口的大军中。同时,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不顾目前的客观环境,在择业过程中过份强调个人选择,希望找到工作轻松,效益较好,有较大发展前途的单位,挑肥拣瘦,往往延误了就业机会。从调查情况看,缺乏人才的地方还是基层单位,尤其是广大农村,落后的边远山区和艰苦行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往往趋向人才饱和的地方,增加了就业难度。

在目前中专毕业生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值得每一位职教工作者深思。解决好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题,依托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只是一方面。

件为教育部门、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决不能被动地、消极地适应,而应从深化改革中找出路。

一、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培养模式,注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面地适应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目前,有的高等学校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以修文化基础课为主,最后两年根据市场行情设置专业,减少了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同样值得中专学校借鉴。同时,中专学校要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力学,切不要忽视现有师资、设备条件而设置不适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

二、行业、企业办学要有计划,随着大中专学校招生并轨,在招生过程中计划限制将进一步削弱。专业性很强的部门与行业办学,如邮电、铁路等,其主管机构,一定要根据行业发展规划与地区差异对人才的需求,指导学校有计划地招生。若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毕业时不能充分就业,会造成所剩人才在社会上无法选择专业较对口的岗位。

三、加强中专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更多的中专毕业生有必要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合理转换岗位的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中专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四、做好中专学生的就业指导与人才输出工作。就业指导一定要队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当前及今后社会对各种层次人才要求出发,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择业创业以及尽快适应职业生活。学校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尤其是拓宽通往农村、乡镇企业的渠道,鼓励中专生到乡镇企业施展才华,到边远地区创业。

谈中专生心理弱点和心理课程教学 第3篇

[关键词]中专生弱点心理个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127

有关资料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专生的处境令人担忧,当前职业中专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已经日益明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学校学习和生活,不仅给教育者、家长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困扰,阻碍了他们更好的学习发展,甚至影响其未来道路的顺利程度。因此,面对中专生存在的种种陋习、不良现象,作为教育者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学习生活引导、学会分析学生问题存在的关键,进而因材施教,悬崖勒马,科学指导,尽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促进学生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专生的状态弱点

1.学习上进心不足

中专大多数都是初中生毕业后因考不上重点高中,与心目中的学习环境失之交臂而被迫选择的,觉得努力了那么久还是进不了高中,对学习产生了失望感,个性变得软弱而多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里条件的限制,家长送读不了高中,但是他们又有心继续学习,不想早早就混入社会为柴米油盐而奔波,最后被迫进中专学校,尽管还是读书学习,但心理产生的失落感与卑微感使他们放不开心情,陷入自己脆弱且矛盾重重的思想负担中无法自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

2.经济基础有限

有部分学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又不想工作,恰巧家里有点钱,希望能在中专学校里混个毕业证;有的家长因为常年在外打工赚钱,无法看照孩子,所以对他们的学习采取放羊政策等等。这些学生在学校里都无心学习,反正家长也不怎么管,结果一旦脱离了初中高中的封闭式学习、教师们层层压制的管理后得到释放,更加表现得放纵,没有规矩。

3.自身底子薄弱,学习动力不足

我们知道,现在的中职学校为了扩招,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都招有学生。学生的个性发展、学历层次、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学习方式等等都不尽相同,再加上学习安排不合理不规范,造成个性发展混乱,相互影响,生活方式差异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等。

二、中专心理课程的教学应注意的几大问题

1.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心里有落差,开始不相信自己,否定自己,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现实;在宽松自由的学校环境中开始放任自己,持消极的学习态度,开始在外在的环境中麻痹自己。心理课程中的理论内容要充分结合现实的情景向学生讲解,让他们感同身受,由此一来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会得心应手。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逐一分析,耐心、详细透彻地向学生讲述这些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办法,让学生在活跃、热烈的氛围中既学到心理知识,又能针对性地解决自身问题。

2.着重以引导学生树立上进心为主来开展心理教学

针对中专生的具体特点,作为心理学教师,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中专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严重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人生的前行。现在的中专生心理失调、偏常,各种心理障碍都非常明显,成为学习上不小的阻碍,表现在:年龄的参差不齐,学生年龄在14至20岁,处于青少年时期,各生理心理方面还处于成长完善阶段,造就了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拼搏意志

尽管教育上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但中职学校的地位还是没有提高。在世俗的眼光里,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小混混、不学无术、是“扶不起的阿斗”,这极易给学生在意识里形成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就算毕业后也是干最苦最累的活替别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社会上和网络上一些书籍杂志、电视电影传播的错误观点,一些反面人物形象的错误引导,贬低中职学校的形象,诋毁中专生的学习活动等等,潜移默化传播消极的思想,给学生带来了困扰。

中职生心理问题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职校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教育得当必是改变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主力军。面对中职生的种种心理问题,教育者要积极面对,从问题源头上把关分析,进而给予正确的方法改正,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积极应对未来,家长和广大群众也要持积极的观点看待,支持中职教育。要重视中职生的心理教育,科学实践,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努力开拓心理教育新境界,把职校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龙立荣.心理学问卷调查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4).

[2]李西彩,陈兰萍.心理学规律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中国教师,2008(S1).

[3]徐晓虹,徐方.运用心理学规律 加强学法指导[J].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中专生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的探讨 第4篇

1. 中专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中专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青少年本身发育阶段的特点因素、高科技“网络”因素,以及后天形成的性格因素等。由此导致青少年丰富而复杂多变的情感变化。

1.1 社会因素。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人们的追求已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简单的衣食住行了,而更多的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的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同类行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中专生毕业后的就业局面日益困难,待业青年的数目增多。因此,中专生将面临着就业的挑战,对前景十分渺茫。由此形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学习压力重,不利于学校的正常教学。

1.2 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专生从初中毕业就上中专,年龄小,而且多为独生子,从小受到家庭的娇生惯养,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普遍存在。学生从小就被迫学习各种特长知识,很少与邻里的同龄人交往。家庭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以及环境等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多难以管教的学生都有一个较为复杂的家庭背景,这已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直接因素。

1.3 青春期生理的变化。

现在的中专生年龄普遍偏小,大多在16—19岁之间,正是青春期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增强,性意识觉醒和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在情感发展中表现出丰富的心理特点,各种情感因素凸显且错综复杂。情绪激动,敏感多变,独立性强,心理闭锁,难以交流。既有倾诉情感的强烈愿望,又缺乏阅历,缺乏信心;胸怀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对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诸多因素造成心理中深刻的矛盾,情绪也易变不定。凭意识,凭情感,凭哥们义气处理事情而不思后果,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违反制度的事情。

1.4“网络”因素。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工业、科技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乐趣。它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际间的交流,激发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有助于中专生开发智力,增强现代意识,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但是,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对家庭、对社会环境的迷惘,使青少年过于迷恋于“网络世界”,而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更加重了中专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厌世心理而在“网络世界”里“自由”驰骋,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而“为所欲为”,严重影响到中专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

1.5 性格孤僻。

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青春期个人生理的变化,与同龄人交往的欠缺等,使青少年形成了孤僻、狭隘、嫉妒、敏感、忧郁、自卑的性格。青少年正处于成长中,有强烈的独立感、求知欲,但又对社会和将来充满迷惘,对社会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家长的谆谆教诲,面对忠告易产生逆反心理,背其道而行事,容易走向极端。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但此时,由于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强,不能很好地处理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关系,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或者不能很好地处理事情,造成朋友间的分手、失恋,兼之自我心理保健差,陷入情感之中而不能自拔,产生忧虑、自卑感而自暴自弃。

诸如此类的因素,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教学秩序,必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更进一步加重中专生的心理负担。

2. 应对的措施

针对上述诸多因素,作为教育人的学校教师必须了解这些因素带来的危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措施。要教育学生保持乐观,意志坚定,心态平和,热爱生活。要教育学生调节心理平衡,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要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面对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充分了解中专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中专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发放“问卷测试”、以无记名的方式,调查中专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让中专生自己提出问题,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解答。也可以通过网络,通过QQ聊天的形式师生互动。对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收集整理,打印成册,再发到中专生中,进行心理宣传。以取之于学生的问题,经解答后,归之于学生教育,更切合实际,取得更好的效果。要通过板报、集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教育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正确认识社会,积极面对就业的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学好技能,成为真正健康有用的国家建设人才。

2.2 针对中专生的心理问题,多方面地做好工作。

心理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因素,具体地解决问题。首先,要加强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接触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交朋友,经常和学生谈心。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社会、家庭问题。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定时上网,而且有效地防止不良网站带来的危害。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化解心里的郁闷情结,以健康、乐观的姿态迎接社会的挑战。其次,要将心理教育贯穿到各门学科中。任课教师的言行仅次于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任课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要以健康的心态施以健康的教育,不要随便用讽刺、嘲弄的言语对学生,更不能以拳脚相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再次,学校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的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学生在课余开展活动,既能丰富校园生活,又能使中专学生在趣味活动中缓解学习压力,不失为一种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最后,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目前大多的中专校园内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不仅是校园内必须开展的项目,而且在社会中都已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目前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这也是解决中专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中专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不是单一的,是诸多因素的综合。而解决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仅要培养掌握现代技术的专业人才,而且要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的国家建设人才。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可塑之才,这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摘要:文章阐述了中专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认为中专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网络”因素、性格因素及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因素等。并通过分析其成因, 提出了解决中专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班主任的工作;任课教师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中专生心理问题 第5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顺利进行,培养实用型人才已成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所瞩目的问题。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的专业技术员,使其具有相应专业的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所以,针对计算机的专业特点,中专生学习计算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走出思想误区。中专生要想真正学好计算机,首先必须扎实掌握基本功,不能好高骛远。中专生起点是初中基础,如果单纯追求高水平的微机知识只能是事倍功半。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它的使用周期最多是几年,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学习什么软件,将来在工作岗位中或许都会被新的应用软件所取代。但我们中专生必须认识到,无论是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它们的使用都有相近之处,每一种软件的更新升级也都是以前一版本为基础,升级后只是功能更强、使用更简捷。教师在授课中把一套系统的内容详细讲给学生,如果学生能认真学习并掌握,即使将来软件更新了、升级了,凭自己扎实的基础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对于汉字的录入在当今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市场和应用价值,并且它是学习其它微机课的基础。不要因为练习打字单调无趣而又要付出辛苦而放弃它,也不要只是一味的练习打字,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也不去学,那样就成为单纯的打字员了,绝不是我们中专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

其次,必须认清专业课对计算机的重要性。中专生应在重视计算机课的同时学好、学精其它专业课,在中专学校对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肯定是不同的,这点我们从课时安排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方面也不难看出。学生必须分清自己专业的主次课程,如果盲目地学习,最后会因方向和方法的错误而一无所成。中专生学习微机技术主要是为了应用,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当我们走向社会、走进工作岗位就会认识到专业课对计算机的重要性。比如说,需要运用一个财务软件,一个精通财会知识并熟悉微机操作的人要比一个只精通微机操作而不懂财会知识的人强得多,如果离开了专业知识的辅助,计算机也就失去了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丰富多彩的`计算机世界了。所以说,切不可小看专业课,微机只是为专业服务的一种工具。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经常选择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    比如:在讲《EXCEL》时,出一些会计表格让同学们练习,表格并不难,但通过练习使学生觉得《EXCEL》确实为会计专业服务,增加了专业的亲切感,同时也增添了学好专业课的信心。只有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的结合,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位中专生特有的水平得以发挥,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第三,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不随波逐流。中专生在学校所学的微机知识必定还有一定的限度,为了能更深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技能,我们还要广泛地阅读一些专业的微机知识,但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去学。比如,文秘专业应主要以文字处理为主,学习一些办公自动化的软件,如WORD、POWRPOINT;工艺品和装潢专业应学习一些和绘画、摄影有关的软件如3

如何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6篇

关键词:中专生;心理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在中专学校任教十年,总的感受是不容易。作为任课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容易: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课后能够仔细复习的学生屈指可数;作为班主任,不仅心从早到晚悬着,就连手机在深夜响起,都不是稀奇的事;至于上课和任课教师发生冲突,旷课上网吧玩游戏,和“小对象”煲电话到深夜,因情感问题情绪失控等都不足为怪。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中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新形势下中专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沟通和了解,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对待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等都对其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曾对603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认为父母对自身产生积极影响的学生只占7.5%。

2.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的常规管理,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教育方法,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对我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认为校内同学对自身产生影响的占52.9%,居于对自身产生影响人群的首位。

3.学生自身因素。对我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67%的学生极少或不会主动学习,在不良情绪表现方面,空虚无聊情绪占73.8%,烦躁不安情绪占45.9%,害怕担忧情绪占36.2%,喜怒无常情绪占33.8%,情感淡漠占30.8%,焦虑紧张占30.5%;而且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在校的中专学生。

4.社会因素。社会上很多人对中专生的偏见和歧视,对中专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就业压力也有很大影响。

二、如何加强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个良好、和谐、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班主任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要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使之在个人特点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全面看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才能逐渐强化学生的优点,弱化和消除其缺点。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任课教师的帮助,班主任单枪匹马很难做好工作,因此要把班级建设好,任课教师应配合支持班主任,互通情报,共同研究,统一要求,分工合作。

2.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中专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值班,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由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的教师专职负责,咨询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面谈和网络,少数通过电话和书信方式。心理咨询师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咨询学生的隐私严格保密,防止给学生心理造成负担。问卷调查表明,88.8%的学生對心理咨询持接受态度。两年来的心理咨询实践,不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良校园事件的发生,而且还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推进了学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3.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其生活内容。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多项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学生处每月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跳绳比赛、拔河比赛、接力比赛、定点投篮比赛、板报评比等,每个班每月都要组织至少一次主题班、团会;教务处每个月都要组织各专业的技能月赛,每年五月中旬还会举行学生技能节,至2009年已举行了九届,每个班的参与人数都在90%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荣誉感。

4.拓宽就业渠道,减少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高学历化,造成了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难,由此引发中专生的自身心理压力。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分为四部分:就业指导课。学校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择业技巧训练、择业心理调试等各个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教会学生正确自我定位,确定阶段性目标,有意识地训练其加强自信心,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其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试谈中专生师源性心理问题 第7篇

1 中专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某女生D, 在第一学期国庆节后来找笔者, 声音哽咽, 在笔者耐心询问后她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在第一次新生班会上, 她和旁边的同学小声聊天, 结果被班主任发现, 指责道:“以后要加强纪律, 别把初中时的坏习惯带到中专来。像这2个人, 一粒老鼠屎, 坏了一锅汤。”小D当即低下头, 不再说话, 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以后的班会里, 班主任都会把这件事当作“典型”提出来, 让大家引以为戒。以致同学对她指指点点, 使得小D精神抑郁, 听课也不专心。

某女生Y, 自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经常为一点小事生气。在访谈中, 笔者得知该女生家境贫困, 非常自卑, 所以也不太会说话。加上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 (当作业出错时或考试不及格时, 教师的做法就是打、骂、罚, 请家长, 而家长除了批评外, 不能给予切实的帮助) , 以致该生进入中专后, 与人交往仍然紧张、害怕。而恰恰有这样一位教师, 在课堂提问时她因紧张一直沉默, 说了一句:“坐下吧, 看你紧张那样儿, 我能吃了你。”其实, 这句话如果能微笑着用轻松的语调说出来, 也许对她来说是个安慰。但敏感的小Y认为教师的语气中带着轻蔑和讨厌, 对她来说是侮辱, 是羞耻。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她不知道以后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中专生师源性心理问题在学生身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以上实例, 可以管中窥豹。

另外, 教师在课余时间会评价某个班级, 这时候, 对该班的评价几乎就是一个定论, 这个定论会让新教师产生偏见。经常有这样的2种评论, 一是“这个班挺不错, 学生都知道学习, 纪律也不错”;另一种是“给这个班上课, 简直是遭罪, 他们班捣乱死了, 必须厉害点”这种极端个人化的主观性评价, 其实是把学生动态发展变化的常态看做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其实问问该班学生喜欢哪一位任课教师就会发现:他们喜欢说第一种话的教师。这恰恰印证了心理学中关于人际吸引的结论:人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为此有人做过调查, 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与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的一致性高达98%[1]。

2 从教师心理分析中专生师源性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从心理学上分析, 一定的心理效应使教师偏离了教育理念而不自知。《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 叫他有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马太效应的出处。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好, 教师就认定其一无是处, 这就剥夺了学生文化课之外获得其他精神需要的权利。相反,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之外的领域, 如文艺、劳动等方面获得教师的认可, 就能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有的教师往往受首因效应影响, 易用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 不知不觉中掉进了心理学“精神投注”的圈套。

另外, 教师传统角色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 加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师道尊严”等观念影响, 易使其在学生面前充当权威, 无形中把学生当作了表现自己强势的弱势一方。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温床。

有的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害怕自己, 才能管理好班级。而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 即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 人们对于符合其情绪追求的事物或活动必然表现出兴趣和热情, 趋近并加以接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与情绪追求相联系的情境性动机[2], 也就是说, 学生先是从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否有趣这个情绪性角度上进行评估, 然后才决定自己的学习行为。而若以上精神需要不能被满足, 则无论如何是不能归入积极情绪体验的。

(2) 教师的某些教育手段不符合中专生的心理特点。比如把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当作所谓的“早恋”, 在全班学生面前予以批评, 或者直接告诉家长;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年龄还小, 必须事无巨细, 对学生管手管脚, 使学生厌烦;有的教师恰恰相反, 对任何事情不管不问, 让学生很没有安全感。

有的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教育者要保护学生自尊心时有一段名言:“年轻的朋友, 请记住, 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 对待它要极为小心, 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的颤动欲坠的露珠, 在要摘取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要培养自尊心, 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许采用粗暴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

教师不擅使用批评的艺术, 而是采取粗暴的、嘲笑的、讽刺的、挖苦的手段。这种不加尊重的批评不能被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 更起不到警醒作用。

(3) 教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知识。中专学校的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缺乏教育心理学知识, 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很少甚至没有, 导致他们只以学习成绩评论学生。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作祟, 即一好百好, 一恶百恶。也有个别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不高, 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他们把个人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课堂, 就像一个传染源, 把心理不健康的种子播散到学生心中, 使学生心理受到影响。

3 预防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的策略

首先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古人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而“信其道”才能“受其教”。现代教学论研究也证明,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2个过程:一是感觉—思维—认知智慧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前者是认知过程, 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 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 缺一不可。可见, 让学生接纳并喜欢教师是前提, 这并不是说教师要讨好或迎合学生, 而是指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在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创设令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 使学生把教育教学内容主动吸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探寻名师的成长道路, 发现他们无一不是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类似的理念很多, 但真正把这些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行动指南的却很少。所以, 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以积极、正向的情感影响学生, 促使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其次是教师要学习心理学知识。比如提高学生文化课成绩, 关键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用自身的强势领域带动弱势领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 尤其是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大多数中专生的逻辑智能不是很好, 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其强势智能, 如视觉、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音乐智能等, 欣赏、认可、引导和鼓励学生发展强势领域, 并将其扩展到弱势领域。

再次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水平。比如教学设计时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直观形象, 尽量做到浓缩简化 (让学生易学) 、调整重组 (贴近学生生活) 、设疑激趣 (让学生探究体验) 、化静为动 (让学生乐学) 、拓展延伸 (让学生实践操作) ;又如注意语言的使用, 批评的艺术性等。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不可不慎重, 不可不进步。

关键词:中专生,师源性,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教师自主成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中专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第8篇

关键词:中专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中专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 青春发育期在青春期, 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必须正视中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促进其健康成长, 使之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目前以初中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中专学校, 学生年龄普遍偏小, 这个时期的青年学生求知欲强, 思想活跃,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感情丰富, 精力旺盛, 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辨别能力较差;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 但又不愿受人管束, 思想方法简单, 处事原则、态度和行为方式易受外界影响, 个性尚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目前中专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方面

学习动力不足, 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这些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同学被老师无视、被同学轻视或是被家长打骂, 在学习上没有一种成就感, 致使他们把学习视为畏途, 恐学、厌学。进入到中专学校以后, 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能自控的不良心理反映。由此导致恐学、厌学以及焦虑的心理加剧。

2、独立生活与人际关系方面

现阶段的中专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是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 由此便养成了依赖他人的习惯。缺乏独立的个性, 当他们远离父母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时, 往往会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 不善于与同学交流、与老师沟通, 使部分学生出现烦躁、自卑、自傲、害羞、忌妒、抑郁、消沉等情绪, 甚至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这种较差的环境适应能力不仅延缓了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

3、情绪方面

中专生在校学习的时期正处在14岁至18岁的青春期, 而这个阶段正是他们身心急剧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情绪波动大的时期, 自控能力非常差。因为自尊、敏感和争强好胜因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

4、网络心理方面

社会网络化, 让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青年学生一直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 网络以其开放性、全球性、虚拟性、身份的不确定性、非中心化与平等性等特征吸引着学生。很多中专生年龄较小, 上网寻求的是消极的心理需求, 比如说猎奇心理、急功近利心理、发泄欲求、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自卑心理与抵触情绪等等。殊不知, 随着上网时间不断延长, 记忆力开始下降, 对学习也逐渐产生厌烦感, 而对于上网的渴望却加深。

二、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专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严重的“断乳期”

中专学生处在青少年的非常特殊的阶段, 他们从初中直接升入中专学校, 他们的未来不是升入大学继续学习, 而是面临就业, 这就迫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 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然而, 他们的心理又处在中学生心理活动阶段, 这两种需要与他们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常常产生矛盾。同时, 我国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 社会的变革和各种消极现象都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2、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专教育中依然存在

在中专学校, 尽管不存在升学的压力, 却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方法刻板, 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 促进其成长和发展为育人宗旨。从而, 使厌学成为目前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

三、加强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学科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易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科教育要结合学科内容,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进行学科教育时, 要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 相互渗透, 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

2、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好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需要, 举办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和座谈。不定期举办时事政策讲座, 分析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谈心广场”等形式, 让学生互相交流有关交友、考试等问题的看法, 等等。这些都对正面教育学生, 客观进行自我评价, 面对现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开展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方法, 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中专学校必须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对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使他们得到治疗, 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创建和谐校园, 为中专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要使学生能健康、愉快地成长, 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和谐的校园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理想环境, 因此, 要创建和谐校园。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建设和谐班集体。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 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和长幼和谐等。

中专生的心理现状和解决途径 第9篇

关键词:中专生,心理现状,解决途径

进入21世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人们认识到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方面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特别是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专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般年龄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 正处在青年期过渡时期, 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的不稳定时期。他们面对着学习、交友、家庭、社会、前途等人生问题需要解决, 在心理上会出现一系列茫然、矛盾和冲突。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帮助和指导,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专职业教育中, 心理素质教育虽已引起重视, 但尚未全面有效实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因此, 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健全健康他们的心理, 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中专生的心理现状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就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可见健康已不再局限于躯体健康, 而要求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均应处于良好状态。从中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 思想品德的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学习, 抓得还是比较系统、比较有成效的, 相比之下, 心理教育还未得到应有重视。因此, 重视对中专学生的心理教育,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是提高中专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 中专生的心理现状

中专生的心理是否健康, 主要看他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是否与同龄人身心特点保持一致, 对所处的环境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 中专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 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 有人称之为“狂飙期”或“极不稳定期”。在心理发展上自然也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普遍的不稳定和频繁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意识不稳定和不成熟。

处于青春期后期的中专生, 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引人注意。明显的特征就是从开始比较单纯地接受他人的评价转向能够自觉进行自我评价, 并且在评价中完善自己。

2. 自我心理活动不稳定和冲动。

有时可能表现为对人十分关心和同情, 但同时可能毫无理由地欺侮弱小同学, 或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发泄不满;有时对人积极、热情, 有时又羞于表现对别人的好感。这种表现与过于冲动和不能自制密切相关, 而且有时候还会自怨自艾, 自寻烦恼。

3. 身体成熟和性意识萌动, 希望体验纯洁的爱情。

性的成熟对于青春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生理本身的变化, 而且在于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变化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性成熟直接引发性意识萌动, 产生对异性的倾慕, 对异性的迷恋、需求, 需积极疏导。这个特点在当今的校园表现得特别明显, 同时也是引发不少心理偏差的因素之一。

(二) 影响中专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 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增强中专学生素质, 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 分析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因素。

1. 学校的影响因素。

(1) 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不少学生带着新鲜感和浪漫感进入学校, 但在入校后却发现现实的环境与条件并不如想象中完美, 于是萌生一种剧烈的失落感、挫折感, 从而滋生了孤独与紧张情绪。

(2) 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 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 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 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 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不健康校园文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3) 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从学生主观方面看, 引起心理问题的症结重要的是认知方面的原因, 如有的只看到自身的长处, 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有的却只看到自己的不足, 心灰意冷、信心不足, 等等。而且, 随着招生条件的变化, 生源的素质逐渐下降,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会考的失败者, 升不上高中, 无可奈何才来念中专, 带着这样的情绪来上学, 必然产生心理偏差。

2. 社会的影响的因素。

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 必然会给中专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不少学生对近几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思想深层产生了不少疑虑和困惑。社会不良文化辐射到校园, 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堕落和腐败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摧残学生的心灵, 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 更加混淆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模糊了是非的概念。

3. 家庭的影响因素。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父母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希望子女成才心切, 期望值很高, 但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需要与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 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 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了“屈从”或者是“反感”两种极端的不良心理反应。某些父母过于满足孩子需要, 深怕孩子受到什么挫折, 对孩子溺爱, 即使学生在校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 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 而不责备孩子。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等不良心理素质, 也为他们埋下了“有错父母会解决”的意识隐患。还有某些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 因而丧失信心, 放任自流, 从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甚至有一些父母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 所有的教育责任都应该是学校的, 与我无关, 孩子的事情由学校全权代理。”这就导致学生的自暴自弃、自我放逐。

二、解决途径

(一) 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港湾

家庭的温暖幸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教育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 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 父母言行举止粗暴、严厉, 毫无道理的“棒棍”式教育, 是对孩子心理的一种摧残;溺爱也会造成孩子思想不成熟、自立能力差, 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障碍和疾患。我国大部分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 使得孩子的自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大大减弱。因此, 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时, 不要忘记对他们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健康的心理培养、完美的个性塑造。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和环境, 在锻炼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坚强的个性, 并不断地鼓励他们向困难挑战,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还要勉励他们适应社会环境, 学会自立、学会生存、学会遇到挫折时自觉调适心理。然而, 目前有不少的中专学校的学生都是长期住校生活, 平时和家里人交流少, 致使家庭对孩子成长, 尤其心理成长给予的关注减少。加之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 一切有学校和老师负责教育, 自我减负, 从主观上忽略对孩子的思想教育, 这对于过早离开家庭和父母, 独立生活的中专生而言, 是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断档期。大多数学生因缺少了父母近距离监督, 思想放松, 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独立和自由, 如果自控能力差、心理免疫力弱, 就会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严重的还会走向犯罪。所以, 家长要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 主动地与孩子沟通, 经常了解孩子的心理波动,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关对策, 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把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尽量在萌芽状态中就解决, 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这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 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阵地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进行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 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的教育过程。因此, 培养中专生心理健康发展,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构建心理调适的网络,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图示:

1. 树立“全员都是心理教师”的教育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 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 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这个指导性的文件明确提出每一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个教育理念, 学校有必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 及时传递和更新知识。并且, 在参加教研活动期间, 多与外校教师交流心理教育的经验。还要以政治和业务学习集中的时间请心理专家讲课、举办心理教育经验交流会、参观访问等形式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另外, 以心理咨询室为主导,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并以此为依托, 让全体教职工了解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而积极投入到中专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中。

2. 在中专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

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 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比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在德育课中增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或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接受心理学常识, 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 学会自我调节, 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3. 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在知识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智力素质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切有效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形成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 养成主动、勤奋、独立的学习习惯。在其他活动中, 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审美观、人际关系、情绪调节、人格形象、身心承受能力等的培养和指导。如: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文娱表演、体育竞赛等,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还可通过组织一系列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郊游、劳动、卫生大扫除等, 让每个学生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 增强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促进学生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4. 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 建立心理档案,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心理辅导的终极是自我增强和造就完美功能的人, 也可以说是预防出现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在高校,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已有一定的规模。但中专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薄弱。所以, 中专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聘任专职心理教师, 充实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开展心理调查和咨询服务, 努力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 保证为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和服务。

5. 中专学校要积极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 使学生在此环境中树立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良好心态。

丰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团结友爱、好学向上、优美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 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又可使学生养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对于把中专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初、中级技术人才非常有益。成立心理健康协会, 可以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 达到更好的辅导目的。

(三) 社会教育是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温床

马克思说,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 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当今社会中思想尚不成熟的群体———中专生, 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和风气都会折射在学生身上。如:盲目崇拜、相互攀比、追求金钱、追求高消费、游戏人生、读书无用等歪风邪气, 对于模仿力强、自控力弱的中专生造成很大的思想冲击, 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 国家应下大力气综合整治社会环境, 树正气、治歪风, 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消极影响。对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涉及自身的一些敏感问题, 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应作出正面的引导报道, 让学生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如:各种媒体要多宣传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好人好事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塑造未成年人心目中的好榜样形象。在刻画成人的生活世界时要考虑到暴力、暧昧等情节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影响;在创作和引进国外动画、游戏等青少年喜欢的节目时, 要鲜明地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同时, 有必要在社会上广泛发展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治疗机构, 随时随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 以提高学生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识别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在开放的广州, 网络信息高度膨胀, 这就需要社会众人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一个干净、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 个人是心理素质培养的主导者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出现异常情况, 学生就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性, 并积极采取矫治措施。首先, 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知识, 心理卫生知识是学生增进自我了解并达到自我调适的理论武器。学生可以通过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阅读有关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来接受教育, 并有意识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训练自己。其次, 必须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和帮助。当心理负荷比较重, 自己又不容易调节时, 应积极取得外界的帮助。如主动增加与同学、朋友、家人、老师的交流沟通, 使自己的行动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绝不能封闭自我, 远离帮助。自我心理调节很重要, 离开了自我调节, 心理健康教育就无从谈起, 因为内因变化起决定作用。但学生作为群体中的个体, 外界的帮助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只有互相配合、互相帮助, 学生的心理疾患才能得到明显的矫治。最后, 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愉快的心情、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在活动中调节心理、增强意志、丰富体验、增长才智, 以利于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中专生良好心理个性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利于我们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使他们能正确评价自己, 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自我, 从而成为有创新能力和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中专生要想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接受社会性规则,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寇振华.职业院校青年学生心理教育探析[J].时代文学, 2007, (30) .

[2]张敏.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适应性的思考[J].职业圈, 2007, 18.

[3]孙安丽.浅谈中专生的个性发展特点[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2.

[4]赵云猛.中专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1.4.

[5]郭璇.浅谈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意义[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1999.1.

[6]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7]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

中专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10篇

一、存在的问题

1.中等专业学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 就业指导不系统、不全面

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对毕业班学生的指导, 而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研相对欠缺。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内容简单, 忽略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活动, 且针对性不强, 个性化指导不够。

(2) 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理论研究不完善

就业指导课教材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没有全程职业指导教材。就业指导课开展情况良好, 但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需继续进行改革和尝试。课程安排的时间一般没有分阶段进行, 课程内容主要以讲授为主, 缺少实践活动, 注重职业指导基本知识讲解, 而向学生提供如“历届毕业生经验介绍”“就业心理辅导”“正确的自我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新内容不够。部分就业指导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没有一支专门的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 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就业指导大多数还停留在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及开设讲座这一层次, 缺少对学生个案的指导、就业心理辅导以及市场化的操作。

2.中专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

(1) 不能面对现实和接纳现实。

现在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 大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开创一番大事业的宏大抱负, 但由于他们涉世尚浅, 接触社会较少, 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在择业过程中大家并未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与以后从事的职业是否匹配, 没有深入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一旦遭遇挫折, 很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 失去竞争的勇气。

(2) 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很多同学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 但他们往往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希望一毕业就进入好单位, 在较短时间里一举成名, 沉溺在对未来的设想中, 却不能从小事做起, 从基层做起, 从现在做起。殊不知, 万丈高楼平地起, 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 怎么可能会成功。

(3) 缺乏就业观念的转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他们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 不顾自身的条件, 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 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 “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 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 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 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3.中专生自身的素质问题

伴随着这些年一些学校盲目扩招, 每年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 全部涌入社会, 而且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学校的盲目办学导致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跟不上, 直接导致了学生质量的下降, 高分低能, 这些都是学生本身和学校都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和措施

1.加强就业指导并塑造就业指导专业化人才队伍

(1) 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

要树立对学生“从一年级做起”的全程指导服务的理念。将所学的专业与未来的素质要求和就业出路相联系, 引导学生结合社会需求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进行适当的技能培养, 以塑造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全人”。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制度政策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 帮助其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2) 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和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精心选择教材,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根据社会现实情况, 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及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等情况, 进行适当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并在课程设置中安排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活动, 充分审视自身的不足, 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提高就业的技巧及能力。

就业指导教师应了解多学科和领域, 不仅能针对某个专业学生提出对口的意见和建议, 还要有求职应聘技巧、人际交往礼仪、职业道德修养、职业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就业指导人员既应该是一个博学的学者, 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心理专家。

2.中专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 调整就业心理

中专生要充分利理解国家政策, 亲身体验就业市场的环境, 以积极进取的心态, 平淡对待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 对竞争做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修身养性, 正确认识自己, 胸襟开阔、大度、积极、乐观。能够正确对待挫折, 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能够克服自卑心理, 学会心理调节。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行业无贵贱的职业地位观,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全新理念。善于强化竞争意识, 培养机遇意识, 适时推销自己, 并培养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 择业才会变成一个轻松自信的自我推荐过程, 才会有满意的最终结果。

3.中专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适应社会需要

从目前的市场信息反馈情况看, 用人单位最感兴趣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高素质, 才能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统筹运作, 创新发挥, 创造更高的价值。中专生就必须从以往的单方面注重成绩, 转到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上。

(1) 提高表达能力。

流利简约的表达和谈吐, 给人印象深刻, 也是毕业生求职面临的第一关, 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对交流和工作都打下了基础。

(2) 完善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 不断接触人和事, 在锻炼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交往和沟通是未来工作中必要的能力。

(3) 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果断的决断能力可以帮助毕业生实现对目标的正确判断并作出最佳选择, 这需要不断地磨砺, 多经历, 多接触。

(4) 遇事冷静、沉着。

年轻人容易急躁, 遇事不冷静。对求职的毕业生来说, 面对就业压力, 冷静沉着尤其重要。

三、结语

总之, 中专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只有认真引导, 加强指导, 帮助学生做足就业前的心理和行动准备, 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才能使他们将来谋得一份满意的职业并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贞涛, 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 2005, (2) .

[2]刘海涌, 浅谈职高毕业生的就业指导[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

[3]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4]严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5.

浅谈中专生性心理的调适疏导 第11篇

【关键词】性心理 躁动 解放思想 因势利导 志向

一、解放思想

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所罗门教授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而不应跌入我们祖先所设定的“性禁锢”的泥坑,更不要犯了《师说》所提到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思想错误。当年,中国著名女画家潘玉良以一幅《裸女》向传统和世俗挑战,充分表现了其开放及进步的一面;著名的教育专家孙云晓与张引墨写成的《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更是把性教育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教师作为教育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青春期性生理知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青春期性心理意识与观念,解释他们的困惑与烦恼,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青春危险期。

我们的祖先谈“性”色变,但越是禁锢就越显其神秘,人们就越好奇,就越容易走向极端。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青少年性成熟的时间比以前提前,但目前为这种“早熟”保驾护航的性教育却相对滞后,84%的孩子对应有的性知识一无所知。据悉,学校的生理卫生课本都有《生殖系统》这一节,但真正讲课的学校寥寥无几。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摆脱桎梏,堂而皇之地在课堂上讲“性”,把敏感问题抛出来,把不必要的禁区打开,让学生讨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因材施教。笔者这几年负责文学社工作,曾举办过征文比赛,题目为《青春的困惑》。这类题目深受学生欢迎,他们畅所欲言。这次共收到稿件635份,其中有196份写对异性爱慕而产生困惑,136份写对学校就生理卫生课程开设的看法,其中有成熟的、不成熟的。对此,我们作了分类、总结,并邀请生物教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讲座,就青春期的身体及心理卫生做了详细的介绍,收效很好。在“五四”青年节,笔者还以团委名义,组织了以班为单位的关于“青春期性心理”的辩论比赛,引起了很大轰动。对学生来说,“性”不再神秘,有关“性”的问题失去了太大的诱惑力,在男女交往过程中,就会抱定“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宗旨,无拘无束。如此一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上的研讨及进步。

二、因势利导

恋物癖、窥阴癖、性暴露等是属于私隐,一旦公之于众,学生会感到羞耻,惴惴不安,产生焦虑甚至恐怖,如果教师不问情由横加指责,那么,本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便会雪上加霜,后果不堪设想。笔者认为,要做好这类学生的心理工作,一定要注意方法。

1. 建立信任感。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受到学生信赖和尊敬的教师,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在接触到学生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去作判断和下结论,也不能将自己的个人愿望直接变成学生的要求和愿望,而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沟通,平等地看待学生的问题,也就是平时我们所提倡的“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学生信任了自己,才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要求的由来,以及哪些方面需要关心和支持学生。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提出供学生采纳的建议和方法,让学生进行独立地、认真地思考,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条件采纳有关建议,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2009年,笔者任政教处主任,一位姓卢的男生有一天在晚自修时窜上女生宿舍,被保安员当场抓获,在其衣袋搜出一对文胸。得知这一情况后,笔者马上向学校申请,暂时不要公开处理,而是与其进行谈心。在面对面的交谈中,笔者从人体的生理构造谈到生理成熟,像兄长一样关心他,并以自己的恋爱过程的心理现身说法,加以安慰,彻底消除该学生的不安及焦虑。信任感确立了,学生就放下了思想包袱,事情也就弄明白了。原来该学生平时喜欢到网吧上网,登录色情网站,内心异常躁动,本年级有自己喜欢的女同学,于是每天观察该女同学的衣着,很想拿到心目中女神的贴身衣物进行性幻想,日思夜想,不可遏止,最终导致发生了这一幕。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该学学在笔者的帮助下,很快便把心理调整好。可见,信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 循循善诱。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的启发、帮助、引导、激励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人。对个别寻求帮助的学生更要从他的需要出发,针对个体发展需要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理解他人、悦纳他人;适应环境、悦纳现实。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好,效果就越明显。2011年,笔者已经是副校长,主要负责学校政教工作。有一天,一位二年级的女学生拿着一封信来找我,说一年级有男生用不堪入耳的语言骚扰她。我一看,大吃一惊,信里全是污秽不堪的文字,且有不少是描写性爱的,凭经验我知道执笔者性心理障碍非常严重。这封信对该女学生造成的心灵创伤很大。在处理这件事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一年级有几位男生倾慕于女学生的美貌,把她作为假想情人而乐意被别人取笑且争风吃醋。他们曾先后在晚上12点多钟到女生宿舍的走廊,幻想幽会的情景,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使他们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为了引起该女生的注意,一名男生“捷足先登”,用不堪入目的语言骚扰、挑逗以观其变,意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了解到上述情况,笔者深感事情的严重性。归根到底,在色情文化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学习上的困难令不少学生望而却步,而走向另一种极端。对于以上这件事,笔者不横加指责,而是集中他们,尽力安抚,接着因势利导,让他们明确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利用课余时间陪他们看有关青春期卫生的录像带,为其撩开青春期性知识的神秘面纱,并引导他们注意青春期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确定志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好能未雨绸缪,做好预防。所以,新生一入学,我们就要做好志向教育。古人言: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青少年时期,立下自己的志向,对一生至关重要。林则徐因为有了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志气,才有虎门销烟的壮举。蒲松龄因为有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的志气,才有《聊斋志异》的诞生。敬爱的周总理在年轻时也曾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后来他东渡日本,寻求报国真理,临行作诗明志:“大江歌罢掉头去,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总理正是因为有了志向,才有了后来的丰功伟绩。笔者要求学生立志,在平时的班会课上,注意多讲名人立志的事例;另外,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各树榜样、各抒己见。在多次的主题班会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以毛泽东、孙中山、居里夫人等伟人、科学家为榜样。也有一个特殊群体,叫“追星族”,他们以歌星或体育明星为偶像。笔者便加以引导,要求学生把学习明星们的勤奋努力的个性品质作为自己的理想,而不要作一些不切实际的荒唐幻想。这样,学生目标明确,就会把精力集中到读书上,而无暇顾及其他,正如马卡连科说:“让性从青少年的身边悄悄地溜过去。”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专生厌学的心理障碍及对策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中专生,厌学,对策,心理障碍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进步, 教育已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 但与其不和谐的是中专生逃课厌学是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 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这主要是某些心理问题所致。由于喜怒无常, 情绪不稳, 自我失控, 心理意志薄弱, 缺乏自信, 记忆力衰退, 注意力不集中, 思维贫乏, 难于应付挫折, 青春期闭锁心理等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导致了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探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对改善学生厌学状态, 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专生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心理障碍

1. 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中专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 但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不当, 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不恰当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一部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对自己的期望高于自身的能力水平。他们在学习中踌躇满志, 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但当学习成绩与自己的愿望相差很大时, 他们则过分强调客观原因, 不能正视自己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加上教师的忽视、冷落, 自尊心受到威胁或伤害;一些家长也会在孩子多次考试失败以后, 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 学生自己便看不起自己, 认为自己无能, 不是学习的料, 丧失了学习信心。表现为不思进取, 纪律涣散, 把心思用到吃喝玩乐等方面。

因此, 教师、家长要正确看待学生学习中的失败, 要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学生, 以正面教育为主, 多给以鼓励,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 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正确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敢于直面弱点, 在失败面前找原因、找差距, 不气馁、不懈怠, 提高完善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2. 认知活动本身存在的障碍

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是新旧知识交互作用, 师生之间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个体主动地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是必要的。只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参与, 积极地运用多种感官, 进行观察、思考、探索和发现, 在反复的同化、顺应过程中, 才能充分地掌握知识。所以,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个性心理方面存在的障碍

1. 缺乏需要、动机、兴趣等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

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和积极性, 其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其最主要的、最活跃的成分则是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 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将学习变成一种有意义、感兴趣的事, 愿意投入、乐于学习时, 学习便是一个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就会克服一切困难, 主动积极地学习来满足自己对学习的需要。目前, 部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自觉性差, 没有成就动机, 学习成绩的不良进一步导致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消退。为了寻求刺激, 便迷恋上网而造成学业的荒废, 也是学习的一大心理障碍。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还有实用性不强, 教学内容过难, 教学方法不灵活, 带有惩罚性, 只注重分数的结果, 不注重学习过程和心理需要。教师只重视学习成绩, 重视、偏爱优秀学生, 忽视学习处于暂时落后的学生和一些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但学习成绩不良学生, 对学生的积极关注过少, 消极评价过多。一味强调教师的权威, 否认课堂中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奇思妙想, 要求学生用同一模式进行思维。这些都与中专生爱幻想、富于追求新异、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的心理特点是不一致的。它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厌烦学习的重要原因。

因此, 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给学生独立思考地机会。注重建立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创设平和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心境,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尊重、民主平等、相互信任、友善宽容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 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 以自己崇高的敬业精神、精湛的学术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

2. 不良的性格特征的影响

学习是一个有苦有乐的过程, 一般是苦多于乐。如何将学习活动进行到底呢?这就需要一个人有坚强的意志。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习成功, 智力只是其中的一种因素, 但不是决定因素。影响学习成功的另一种关键因素则是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 性格是其主要方面。据调查发现, 由于独生子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溺爱问题, 导致一些学生性格中存在有许多弱点, 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大心理障碍。

三、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导致不良情绪的积压, 成了妨碍学习的又一大心理障碍

中专生正处于青年向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 情绪体验特别强烈, 情感非常丰富, 但有不稳定性。他们常因同学间、师生间和与父母间交往中的一些小事而忧心, 对学习时而振奋、时而绝望、泄气。由于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 渴望与异性交往, 疑虑、心灰意冷, 能和不知如何与异性正常交往而产生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出现紧张、激动、焦虑、抑郁、恐惧、悔恨等不良情绪体验。这些都使得他们经常心神不定, 不能很好地将精力放在学习上, 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加强交往态度、交往技巧知识的教育, 充分利用活动课教学, 强化学生意志的自我锻炼, 满足学生交往的需求, 增进同学间友谊, 培养学生真诚、谦让、宽容、快乐又积极健康向上的交往态度和技能。这样, 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下, 学生心情舒畅, 进取向上的学习风气必将对改善学生学习, 消除厌学状态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东西方人文主义下一篇:经营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