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舞艺术比较

2024-05-05

中西古典舞艺术比较(精选10篇)

中西古典舞艺术比较 第1篇

1 家具与建筑的关系

家具式样是由建筑形式演变出来的, 各国都是如此。

中国建筑有史以来就是以木质的梁、柱做骨干, 所以家具的做法也是用柱做支, 用梁作架, 就连板面的边框, 支柱的拉撑, 也都是取法建筑结构方式, 腿之上端向里倾斜, 有如大木构架角内的斜侧, 和上端较下端细小, 有如柱的收分, 作用都是同样的使物体显示安定性。

西方家具样式也是由西方建筑样式演变过来的。西方的建筑多采用石材。石材给人的感觉是稳固而厚重, 所以西方家具也沿用建筑风格, 多采用块面结构。

2 选材

2.1 明代家具的用材

分别为大理石、紫檀、黄花梨、楠木、樟木、南榆、黄杨等等。其中前四种多用于华贵家具。木质材料又分硬木与柴木。硬木家具以紫檀、黄花梨为上品。这些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而又富有弹性。这种材料对家具造型结构、艺术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木质坚硬而有弹性, 且硬木是比较珍贵的木料, 所以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制作很小。为此, 造型也就显得线条简练、挺拔和轻巧。并且硬木的密度和强度比较大, 抗变形和防虫腐的性能也比较强, 这也就为榫卯结构等工艺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木材木身的色泽纹理美观, 所以明式家具也很少施用髹漆, 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以充分显示木材木身的质感和自然美。选材, 也是设计意匠的重要部分之一。

2.2 西方古典家具的用材

主要也是木材。其中硬木为主, 因为在进行表面雕刻、镂空等装饰的时候, 只有硬木才不会使表面开裂, 并且进行表面镶嵌时, 也起到稳固作用。家具用材还包括石材、象牙、贝壳等。西方家具在选材方面不太重视选择木材的天然文理, 因为其表面都有大量的雕刻和装饰, 把木材的大部分表面都遮盖住了。

3 结构造型

3.1 明式家具结构

明式家具的坚固性除了木料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条件外, 最主要的还在于合理的榫卯结构。通过解剖明式家具遗产, 分析得知明式榫卯结构是十分科学的, 并且种类繁多, 技巧高超, 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榫卯的种类主要有:格角榫、棕角榫、明榫、闷榫、通榫、半榫、抱肩榫、托角榫、长短榫、勾挂榫、燕尾榫、穿带榫等。

如明方几, 它是以直线为主的家具, 但方形的板面断面的轮廓线却是半圆弧线, 而它的束腰更是优美的曲线, 使整个造型蕴育极强的张力, 同样在束腰之下的牙条也采用微曲线的处理方法, 使整个造型打破了直线的僵硬感, 富于变化, 产生完美的曲直变化效果。

3.2 西方家具结构

西方古典家具在整体造型上要比中国古典家具要大, 而且采用的是块面结构。就连家具的腿部也采用雕刻处理, 使本来是线条的结构, 变成雕刻的柱体, 这也由西方的石材建筑的立柱演变而来。并且家具利用多变的曲面, 采用花样繁多的装饰, 作大面积的雕刻、金箔贴面、描金涂漆处理, 并在坐卧类家具上大量应用面料包覆, 以烘托宏伟、生动奔放的艺术效果。

4 制造工艺

中国家具在做法上特别的一点, 是板面的构造方法, 不论几、案、桌、椅、凳、柜门, 凡是板做面的, 都是用四条边挺做框, 中间镶板心。在两条边挺和交角的地方, 用45度的格角榫。边挺的里边做通槽, 板心四边出榫, 嵌入通槽之内。在板心的内面做燕尾槽, 而以穿带横贯槽中。如此则板心虽薄, 而没有翘起的危险。至于穿带的多少, 则要看板心的长短而定。这种做法的术语就叫“攒边”做法。

这种做法的优点:

(1) 经济性:家具的优美大部分要看板面的纹理是否美观, 而木材本身缺陷较多, 所以要将上好的木材尽量用于板心, 其余边挺、柱腿、拉;、楣牙等用材较窄, 材料就容易选择了。

(2) 防止板面开裂:板面过宽容易收缩是无法避免的。用边框穿带的做法, 将板心之一边用胶粘实, 对边虚缝, 即使板面伸缩, 也不会使板面破裂。

5 装饰与题材

5.1 明式家具的装饰

中国古代遵循的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注重“含蓄”之美。所以, 在装饰纹样上多采用自然纹样, 并且以寓意为主。明式家具在表面装饰手法上有雕花与素面之分。完全雕花的黄花梨, 反而不如素面的纯真雅致。原因是雕花之处, 将木质本身固有的纹理美掩饰, 而失去纯真自然的美感。因此, 明式家具不滥加雕饰, 偶尔的局部雕饰, 也只是衬托它的造型。雕刻的题材也多用淡雅朴实的自然图案。主要内容包括抽象性符号和象征性形象。抽象性符号有“万”字形花纹、盘长、方胜、回纹、如意头等, 这些符号都带有样兆之意, 体现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这些有着内涵的民族传统习俗, 赋予了明式家具浓厚的民族特色。

5.2 西方家具的装饰

西方的装饰纹样也同样遵循宗教思想, 但是装饰图案多为写实纹样, 具有某种宗教意义, 其莲花和有时出现的纸莎草纹样则代表着埃及的上、下两部分, 有象征性内涵;经常出现法老及王后的肖像、太阳、神蛇、飞翼等等题材, 它们反映了统治者对神的信仰并表达了王者的权威等。

例如:狮子动物的形象也较多地出现在欧洲的古典装饰艺术中, 其中狮子是使用最多的一种。狮子拥有仪表堂堂的体魄、威严的仪态和贵族的气质, 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希腊人和罗马人认为狮子是泉、门、寺院以及碑石的守护神, 因而在这些地方都有狮子的形象。酣睡的狮子则是没落英雄的象征。

6 金属饰件

东西方的家具上都采用金属饰件。式家具镶嵌的饰件多为白铜制品, 主要有合页、面页、扭头、吊牌、抱角、圈子、环子等, 造型朴实、隽秀, 变化丰富奇趣。而西方的金工制品多为黄铜。在柜、箱、橱、椅等家具上, 根据功能要求, 配以不同的金属饰件。这些金属饰件发挥了良好的装饰作, 同时也起到了增强家具功能的作。尤其足大面积的柜厨上, 配置金属饰件, 形成了不同质感, 不同色彩, 不同体量的对比, 使闪烁发光的铜饰件, 发射出奇异的色彩。

今天, 创新和怀旧已成为设计两大主流, 如果只是为了怀旧而照抄古典家具的各种造型, 对于我们的设计来说是缺乏时代感的, 但是如果为了时尚流行而摒弃所有古代的各式形态, 却又有失我们设计的民族特色。所以为了避免家具设计的千篇一律, 我们的设计应该承载着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 我们耍借鉴古典家具, 而不是对它们的肤浅理解, 仅出于“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 而是要将其文化的精髓, 即其“神”融入我们现在的设计中去, 使设计回归本原, 让设计变得更纯粹, 更具有人情味, 既能够唤起人们怀旧的思绪, 又可以成为社会时尚的潮流。

摘要:中国古典家具与西方古典家具, 它们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装饰都不尽相同, 却都让人感受到了和谐之美, 不管是中国明式家具的简约也好, 还是西方古典家具的眩目和繁复也好, 它们都得到了世人的赞许。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能够用各具特色的“形”蕴涵一个深刻的“神”, 并且将这种“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神”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关键词:家具与建筑,选材,结构造型,制造工艺,装饰题材,金属饰件

参考文献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论文 第2篇

尽管有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存在着很多差异,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中西方在古典园林的艺术创作上仍存在着很多共性。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有相似的起源,并也都经历了功能园林、观赏园林和合宜园林三个发展时期,都与当时的历史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古典园林艺术创作的原则是“美”和“自然”。中西方古典园林都是为了取悦使用者而设计创造的,因此其设计制造中都会运用各种手段达到“美”的效果。而“自然”则是指人们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园林设计中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美景的造型和气势,展现出浓郁的韵味。中西方古典园林的选材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多为建筑、石头、山水、花草树木等元素,保证了古典园林的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

浅析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文化 第3篇

中国封建士大夫们的田园之乐、隐逸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向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造成了中国人安分守己、知足忍让的性格。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以农为本。心理上重乡土,重一统,重“落叶归根”,重“乐天知命”。“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让人觉得踏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让人觉得自在。如白居易《归田》诗所叹:“莫恋长安道,莫寻方丈山。……金门不可人,琪树何由攀?不如归山下,如法种春田。”

那么,关于西方的古典园林艺术呢?欧洲古典园林当以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平地园为代表。

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上半叶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造园艺术是欧洲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高潮。然而此时园林的主人们却是世袭的在朝当权派。那些王公贵族、神职教士们建造乡间别墅为的是寻欢作乐,并不是为了与自然对话。这个阶层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反映在园林艺术上,特别是巴洛克时期,甚为世俗化,如16世纪末建造的红衣主教彼得罗·阿尔多布兰迪尼的别墅里面的那些机关水嬉,游人不小心碰着暗藏的喷嘴便会被水淋个透湿;乐器装置在水力作用下气流产生不成调的音乐,很是粗俗。正如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所说的,意大利的园林是“服侍他的享乐的仆从”。

至于法国的园林艺术,深受意大利的影响,但又独具一格。17世纪下半叶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成为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座高峰,也被视为欧洲造园艺术的正统。在国王路易十四的绝对君权统治下,古典主义文化体现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风格”。一切为君主服务,古典主义园林更是毫不例外,因为它本身就是宫廷文化的产物。闻名世界的凡尔赛宫苑气势宏伟,建构壮丽,以宫殿为中心,主轴线、坎轴线、中轴线、横轴线等等主从清晰的切割园林,体现了以国王为首的森严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譬如凡尔赛宫殿坐镇东方,它前面东西向,的牛轴东端是拉冬娜喷泉(太阳神阿波罗之母),她眺望着西端韵“阿波罗之车”喷泉,阿波罗驾着马车从水底奔出,开始他一天的巡行,太阳西沉于它西面不远处的大运河时,阿波罗结束他的巡天历程。这个寓意很明显,国王路易十四就是人间的太阳神阿波罗。凡尔赛宫苑要表达的是这位号称“太阳王”的君主的“威严”、“伟大”及“排场”,诚如圣西门所评价的;路易十四建造凡尔赛园林是“为了玩,不是为了美”。这和意大利园林如出一辙。

东、西方园林艺术对立的特点除不同的政治阶层的作用之外,不同渊派的哲学思想和相应的美学观点的影响极为深厚。几千年来,老庄的道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士大夫的精神支柱。不论是道家的人自然化还是儒家的自然人化,终归“天人合一”这个哲学主题。即讲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自然山水园正是“天人合一”观念的物化体现。在这里,人和自然是气脉相通的一个整体,物我一体,主客不分,从园林布局到园中建筑,花草树木,山水石等等无一不是力求顺应自然。人在自然里陶冶性情,启迪心志,与大自然共呼吸,二者亲密无间,这也是中华民族整体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显示。

道家把人自然化,即“以人合天”。人与天地共融,与万物同一,通过自然而领悟得道,在自然中愉快生活。老认为“自然”即“真”,即“朴”,“自然美”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原则,而“返朴归真”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美学主题。它追求天然质朴,淡泊宁远;崇尚含蓄古雅,不事雕琢。中国古典园林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譬如唐王维的“辋川别业”,园中有山、岭、岗、坞、湖、溪、泉、濑、滩及茂密的植被,总体上以天然风景取胜,局部则重点刻划,园中建筑物不多,形象朴素,布局疏朗。园中尤重诗情画意,诗画人景,景融诗画,整个园林就如一幅清旷意远的自然山水卷。

儒家把自然人化,即“以天合人”。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仁者比德于山,智者比智于水”。山水的性情如同人的性情,二者相通,这就是孔子的“比德“观。儒家的这种审美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主体意恂性思维方式,它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对客体的认识来源于主体的自身感悟和内心体验,它“使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使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即所谓“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这样的主客一体、物我不分,使得客体的认识反映出主体的情感,恰如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人的心境感情相联系,青松翠竹,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枯藤老树,给人以萧索凄清之意;雨打芭蕉,则愁思绵绵;风拂杨柳,则别意依依。自然本无喜忧,情感是谓主导,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有“缘情”一说。

“缘情”即情由景生,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来体现人品人格,表达志向理想。比如园中花草树木就各有性格品德:竹有虚心,梅有傲骨,松有正气,兰有惠质,菊为隐士,莲为君子。中国传统思维注重直觉、灵感及顿悟,讲的是意在象外。既然“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景”僦可神似,无须形似。中华民族的模糊性思维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用“写意”的手法来追求“意境”之美,“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明清以来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为此中高手,如无锡寄畅园、苏州留园、上海豫园等等,皆为“须弥芥子”,“壶中天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吧。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罗马,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及工商业、航海业的发达,使西方自古就形成了注重自然科学的传统。西方人崇尚理性,思维方式是认知型的而非伦理型的。人们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自然而然便形成了重分析、求实证、讲精确、主客二分的逻辑性传统思维。这种思维习惯要求一切都合乎科学规律性,反映在审美上,西方传统美学思想就以科学为基础,表现为一种数理美学。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空间的秩序、匀称与明确”。鉴于此观点,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处处体现的是数、比例、几何等内部结构关系的和谐之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中,花园是户外的厅堂,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要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就得让花园也遵循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所以意大利的花园中,“修剪过的树木,砌筑,的水池、台阶、植坛和道路等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良好的比例。”整个花园体现出布局的明晰匀称和比例的协调精确,象维尼奥拉设计的朗特别墅和他的学生李高利欧设计的艾斯塔别墅都是此中典范之作。

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园林继承了这种几何式花园传统,并由“唯理主义”将其推至巅峰,形成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17世纪的唯理主义哲学家笛卡尔认为:“美和经验、情感、习惯都没有关系,它是先验的。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明确。不应该有想象力,也不能把自然当作艺术创作的题材。”宫廷造园家布阿依索也确信“园林不论怎么千变万化,都要遵守良好的建筑格律,做到井然有序,布置得均衡匀称,并且彼此完善地配合”。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整个园林便成为一个以建筑物为统率,以中轴线为艺术中心,比例严谨,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的大几何图案块,体现着以数理为内涵的自然理性和以绝对君权为内涵的社会理性。由古典主义造园大师勒瑙特亥设计的孚-勒-维贡府邸园林及凡尔赛宫苑皆为此中顶极之作。这些古典主义者坚持理性至高无上,因此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也叫“理性的园林”。

西方传统思维习惯于把自然与人一分为二来对待,以人为本,主体人对自然客体进行认识探索、分析研究,从而达到改造、征服自然为己所用的目的。所以西方人的性格上有喜欢变动的一面,只有“变”和“动”才能把自然改造成自己需要的形式,“适合人的尺度”,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这种外向性思维方式。他们热衷于改造园林要素,把自然建筑化,如随处可见的绿色雕刻,一排排整齐规则的树木,被修剪成各种形状,球形、锥形、方形、盘形甚至人形或动物形。还有各式各样的绿墙、绿色剧场、回纹迷阵、绣花植坛以及地毯般的草坪,都显示出人工之美、图案之美,而不是纯正的自然美。就连“水”,欧洲人也不让它以自然的状态出现在园林里,而是用机械的方法把它规范起来,制成喷泉、瀑布、水池、水笛、水风琴、水剧场等形式,如朗特别墅花园里的水景控制在中轴线上,途经溪流、喷泉、瀑布、水池,展现出水出岩洞汇向大海的主题。它和艾斯塔别墅花园同为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水景园。

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因文化内涵的不同、民族精神的差异,而使得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特色相去甚远,各具千秋。但总而言之,不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还是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全人类的遗产,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瑰宝奇葩,其内容博大精深,传承着人类文化精妙的方方面面。这不是本文的粗探浅析所能包容概全的,本文只能说是窥其一斑而已。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审美特征简述 第4篇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3 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这一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西方注重个性,提倡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的观念,从而导致了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要使人临驾于自然之上,体现在园林设计方面时就表现为以规则式为主体,用规则的几何形状表现人工的自然,中轴对称,整齐划一。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不同,使中西的古典园林艺术交相辉映,称为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摘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别特别是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不同。本文采用对比方法,通过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的相比,从中找出了各自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及其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原著.园冶注释.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2](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王毅.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葛雷,齐彦芬.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

[6]郦芷若.西方园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中西藏书票艺术的比较研究 第5篇

一、藏书票的传入

中国人提起藏书票都会想到中国的藏书印,与中国的藏书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藏书票是文字和图画来共同表现的,而藏书印只是单纯的用文字表现,但是藏书印比藏书票早出现了800年,那为何藏书票出现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呢?“唐韬先生是这样估计的:‘大抵线装书纸质柔润,便于钤印,洋纸厚硬,也就加贴藏书票为宜’。叶灵凤先生也认为‘西洋书多是硬面的厚册,适宜于粘贴,正如软薄的线装书纸张适宜于钤印一样’”。李允经的《鲁迅和中国藏书票史话》中点,他还说:“进入20世纪之后我国的书籍,宣纸印制的愈来愈少,以洋纸印制的愈来愈多,这就为藏书票的引进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那么藏书票到底何时传入我国?多数人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传人中国的,也就是随着鲁迅介绍新兴版画一起传人的。但是90年代中期在台湾发现了一枚“关祖章藏书票”,关祖章,生卒年不详,广西苍梧人。这枚藏书票贴在1913年版的《图解法文百科辞典》中,图案是一位头戴方巾的书生,正在秉烛夜读,他的四周散落大量的线装古籍和卷轴,画面上方楷书繁体“关祖章藏书”五个字,大小两个书箱上分别标有“书林”“易书”等字样(图3)。有学者认为,关祖章是已知的我国第一位藏书票使用者。但是,据“‘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藏书票展’中的有关报道:该馆所存来自欧洲的最早的藏书票是1606年制作的”。尽管这些欧洲早期书票是在何年何月、由何人携来我国尚待考证,但倘说书票传入我国是300多年之后的20世纪30年代恐怕很难成立。藏书票并非是近代才传入我国的,应该更早,到底是何时还有待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20世纪30年代藏书票开始在我国兴盛。

二、中西藏书票图画题材的比较

早期藏书票在西方也并不十分流行,因为当时只有宫廷贵族或修道院才拥有藏书,所以一直到17世纪末期,藏书票的题材都多以表示贵族身份的纹章作为图案,纹章藏书票象征贵族的权势和地位。如17世纪中叶,英王查理二世的藏书票,以一头雄壮的狮子和一匹健硕的马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纹章为图案,这枚就是典型的早期纹章藏书票(图4)。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大力发展起来,社会有了大变革,教育开始普及,雕版艺术也有了发展,所以拥有藏书的不仅仅只有少数贵族,许多中产阶级以至平民也都可以收藏图书,藏书票开始平民化。藏书票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纹章这种类型,更广泛、更个性并且更具有艺术性的题材应运而生了,比如18世纪中叶英国布利牧师的藏书票图案就是自己书房一角的书堆,表现了收藏者的生活情趣,更贴近生活,具有现实主义情趣。这个时期还流行以寓言故事为题材的藏书票,蕴含更深的文化内涵。19世纪工业革命使人们厌烦僵硬的机械复制几何图案,于是以纯手绘的、接近世俗的、有变化的自然植物景观为题材的藏书票便得以流行。1897年德国人克拉埃道尔夫设计了以蒲公英、野花、音符、飞翔的小天使以及弹钢琴的双手为图案的书票,整张书票透露了淡淡的伤感以及与此同时期的浪漫主义情怀(图5)。20世纪欧洲还有一些藏书票是描写爱欲的画面,因为这种艺术无需审查,就出现了这种大胆的设计,这种题材的藏书票只要不流于低俗还是会有一种颓败和含蓄的美。现代西方藏书票题材更是包罗万象,花鸟虫草、山川风光、名胜古迹、人体肖像、警句名言、民间传说等,无所不有。

中国早期的藏书票题材中不涉及西方藏书票题材中的一个大类——纹章藏书票,纹章在欧洲盛行并且有很深的意义,代表着个人或者家族,所以纹章在藏书票中广泛应用,但是中国并无纹章一说,“纹章”是个日文汉字名词。中国最早的关祖章藏书票就是18世纪中叶西方流行的将自己书房一角或者书堆为题材的书票,这一类题材书票也很常见。西方书票后期出现的爱欲题材书票在早期中国的藏书票题材中也是没有的。中国的早期藏书票还有一个题材就是大学毕业纪念册藏书票,《中国藏书票史话》中介绍了吴兴文先生所著《书趣》一书中刊印的三款大学毕业纪念册上的藏书票(图6)。其一是“刊于1916年上海基督教信会创办沪江大学毕业纪念册的封面里,也是该校的第一本毕业纪念册,画面上朵朵白云,一艘帆船离岸,象征毕业同学鹏程万里,一帆风顺”。其二是“刊于1922-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纪念册的扉页上,以五只蝙蝠组成图案,象征五福临门。右上角有一个‘成’字,可能是设计者的名字”。其三是“刊于1923-1924年清华学校的毕业纪念册扉页靠左上方的位置,图案是以灯塔为造型,向两边照出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现代藏书票题材逐渐开始广泛,也是各种题材无一不有,但中国书票题材具有很强烈的民族性特点。

三、中西藏书票图画艺术特色的比较

德国的版画大师丢勒曾在16世纪设计创作过藏书票,丢勒创作的藏书票,如同他的其他版画作品一样,线条密而不乱、构图严谨饱满,风格华丽而又神秘(图7)。德国藏书票保持着德国传统艺术的基本风格特色,构图对称严肃、具有装饰效果,但是近代德国藏书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法国的藏书票风格秀雅,图案具有装饰性,突出情感的表达,也兼顾写实性。如欧利奥所创作的藏书票,描绘着盛开的花、玩耍的小孩和小象,画面十分动人(图8)。英国的藏书票在构图上和德国藏书票相似,构图都比较饱满和严谨,极具装饰性。英国维系特勒设计的藏书票主要表现其书房,并绘有室外的景色,并配以装饰性图案(图9)。美国的历史较短,藏书票流行也较晚,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但美国的藏书票的特点也比较突出、简洁,用点、线、面来充盈画面,现代主义设计感强。荣格设计的藏书票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于1935年设计的一张书票中用一根简单的线条描绘了一个正在读书的贵妇,画面非常灵动,设计感强(图10)。前苏联的藏书票注重直线的运用,线条整而不板,很有灵气。如库库洛查和毕斯凯莱夫设计的藏书票都很好地运用了直线(图11)。

中国藏书票虽然兴起得较晚,但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国早期首批书票创作者,便是现代版画会的李桦、唐英伟、赖少其、陈仲刚、刘宪、张在民、潘业、潘邵等人了。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这种带有玩趣并且较高雅的藏书票艺术是国人无法去顾及的,所以创作者是很少的。1937年因抗战爆发,少有的创作也停滞了。我国早期藏书票创作虽然有限,但是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如李桦的早期作品,多写实,极具现实主义风格,刻划粗狂、线条流畅、构图简练(图12)。再如,观唐英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常以伟岸的革命战士为题材,大多写实。还有刻画女性裸体的作品,是我国最先刻画女性裸体的艺术家,意义深远(图13)。潘邵的作品则具民间艺术特色(图14)。可见,我国的藏书票艺术特点是,它不仅与读书、爱书、藏书的良好风尚相联系,还与所处时代相关联,我国早期藏书票处处流露着革命情怀,从题材刻画都可以看出坚韧的民族精神以及东方的美。从西方传来的书票,经中国艺术家之手后观之,与外国作品并无异同,从这一点更能看出中国藏书票独具特色之处。由于版刻种类、制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早期书票较为粗略,但在今天看来却更有一种稚拙的美。

中西古典舞艺术比较 第6篇

1基于哲学思想的差异

中国园林高超的艺术水准与独特的民族风格,因而中国素来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而中国园林思想深受儒家、道家、佛教的影响。西方园林则提倡“人文主义”,这是西方哲学的本源,多位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和深化了这种人文思想。

1.1 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

孟子谈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指人的心、性与天这一自然规律本为一体相通的,反映在自然观中,则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协调,保持两者之间的亲和。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观点,极力推崇大自然的壮美,将自然山水之美提到精神自由、心灵解放、物我超越的境界。而佛教传入我国后,融入了诸多文化思想精髓所形成的佛教宗派,禅宗重悟,提倡人们在感性中通过“悟”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释”尊崇自然、天人合一和追求无为思想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风趣,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情操,由于诗人、画家直接参与园林的建造和经营,形成了中国园林极具诗情画意的风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仿自然的设计。

1.2 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家的“唯理主义”主导了西方哲学体系,伽利略认为“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的语言来书写的”,而笛卡尔相信“唯有透过理性才能获得确实的知识”,认为“理性的世界才是完美的”。因而,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

哲学观念影响了西方的自然观和审美观,也影响了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风格,其典型代表是于17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式的古典园林,强调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追求符合几何规则、几何图案的美,园林各种要素的设计不是完全依照人的需要建造,而是重视气势和形式,把人和自然分开看待,体现了“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西方这种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2基于造园手法的差异

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中西方古典园林在园林要素处理上有着迥异的风格,这里,就硬质景观处理的艺术手法作一归纳,分述如下。

2.1地形改造方式比较

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中国古典园林要求地形在空间布局要符合自然,才能体现自然山水之趣,体现在以下两点:1)因地制宜,随势生机。中国古典园林依低挖湖,就高筑山,并对土地进行适当处理,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并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2)因景得宜。明计成《园冶·兴造论》中:“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柱,互相借姿;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经,顿置婉转……”,即因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条件灵活地组景,有山则傍山,有水则依水,充分攫取自然的美景为我所用。

西方古典园林地形上追求几何构图,气势恢弘。凡尔赛宫园址原为半平原半沼泽地带,为强调气势,路易十四将其改造成平坦开阔的空间,因此急湍、瀑布、涌泉等动水很少,只有平静的河湖和水池。凡尔赛宫全址占地面积约6.7 km2,是当时巴黎市区面积的1/4。由于面积大,为了使整个园林的构图统一紧凑,法国园林的布局大都为大轴线,各类景观依次安置在轴线的周围。它成为法国历史上体现政治权力的最宏大的园林,成为全欧洲模仿的榜样,对欧洲园林风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2道路设计理念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道路的设计遵循“顺势辟路”的原则,即道路设计应与地形、地势巧妙结合。“顺势”要做到“因势利导”“起伏顺势”,因此要分析园景序列空间构图的游览形式。园路的设计应顺地形的变化而“敷设”,顺地形而起伏,顺地形而转折,山势平缓则路径舒展,山势变化急剧则“顿置婉转”;尤其是在山体变化较大的地段,如山脊和山谷,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所以山路讲究“路宜偏径”,做到“构园得体”。

西方古典园林强调其艺术中心,从而注重中轴线对全园的控制。凡尔赛宫以宫殿为基准建构中轴线,其轴线路径均为直线延伸,极少出现阻挡,主干道布局遵循严格对称,在视线设计上力求表达通畅明晰,行列式的树丛将道路两侧的景物隐蔽起来,引导人们的视线向中轴线纵深方向延展。强调“中轴线”这一规划观念之后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设计遵循的基本思路。

2.3建筑主从地位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中自然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并不是为了统率整体布局,而是为了达到点缀风景、烘托主题、供游客驻足小憩的用途。植物配合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然而,建筑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则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建筑总体布局体现了王权的统治。宫殿或官邸往往处于整个地段的最高处,府邸的建筑轴线贯穿着整个花园和林园,主要景观沿主轴线布局,次轴线则位于两侧,建筑与建筑之间则由直干道或支路相连,组成一个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建筑轴线网络。

2.4水体驳岸设计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完全尊崇于“效法自然”法则。通过人工的理水手法,处理成自然的各类形态,包括涧、溪、瀑布、水池等形式,驳岸线为自然曲线,避免直线。园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水体的概括与浓缩,再小的水面也会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以示意源流脉脉,疏水若为无尽。稍大的水面则必筑岛堤,架设桥梁。在有限的空间再现自然水景,形成“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无限想象空间,苏州拙政园水面不大,但“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从而营造出明朗开阔的空间感。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水体遵从理性法则,大多数为水渠、壕沟、运河、喷泉等类型。各种水体都呈圆形、方形、八角形等各种规则的几何形状。水体以静居多,面积大,以气魄与宁静取胜,形成典雅、从容的风格,其透视和投影的关系均被仔细推敲,以保障主体建筑在视觉范围内全部倒映于水中。喷泉置于轴线上或园路的交点上,通常与雕塑结合,多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具有特定的寓意。运河是西方古典园林最典型的代表特征,它强调花园中的轴线,还是重要的水上游乐场所。

3结语

尽管中西方传统园林艺术设计手法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它们都具有不同的精髓,折射出两大文化思想的智慧和光芒,无论是“唯理之上”还是“宛自天开”的设计手法,这对于当今园林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园林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开拓视野,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继承和构建符合当代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

摘要:溯源于中西方哲学思辨,从道路设计理念、建筑主从地位、水体驳岸设计、地形改造方式等硬质景观要素入手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中西方古典园林硬质景观差异,以期促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关键词:古典园林,硬质景观,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陈植.园冶注释[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李海清.略论中西园林的美学思想[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6):35-36.

[4]陈展川.诗意与理性——中西古典园林风格比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13):50-54.

中西古典舞艺术比较 第7篇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 由于各自文化传统的不同由各具不同艺术风格, 其中风格最具典型的两种园林: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他们都有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 对从古到今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 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 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以本与自然, 高于自然, 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 从而做到“虽有人作, 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 先后对日本园林, 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堪称园林之母, 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 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 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西方园林艺术显现出“人工化”的痕迹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迥然不同。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 力求体现出严谨、理性, 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因此, 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 既不能片面照搬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 又不能忽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 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 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 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

1. 中国古典园林概论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法自然, 凿池开山, 栽种花木, 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 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 有移步换景之妙, 成为“虽由人作, 宛如天成”的自然式山水风光。其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主要特点为: (1) 本与自然; (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 诗画的情趣; (4) 意境的蕴涵。其具体主要体现在: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

2.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1) 筑山

为表现自然, 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 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 象征东海神山, 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 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 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 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 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 采用概括、提炼手法, 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 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 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 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 玩赏艺术的发展, 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 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 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 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 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 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 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 顶壁一气, 酷似天然峭壑, 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 叠山倒垂的钟乳石, 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 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2) 理池

为表现自然, 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 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 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 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 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 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 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 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 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 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 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 一般有三种:

(1) 掩。以建筑和绿化, 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 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 为突出建筑的地位, 不论亭、廊、阁、榭, 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 水犹似自其下流出, 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 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2) 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 或隔水净廊可渡, 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 或涉水点以步石, 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 “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 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3) 破。水面很小时, 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 可用乱石为岸, 怪石纵横、犬牙交错, 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 那么虽是一洼水池, 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3) 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 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 对花木的选择标准, 一讲姿美, 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 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美, 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 如红色的枫叶, 青翠的竹叶、白皮松, 斑驳的粮榆, 白色广玉兰, 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 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季常有绿, 月月有花香, 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 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 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 莲花象征洁净无暇, 兰花象征幽居隐士, 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 石榴象征多子多孙, 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4) 建筑

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 飞檐起翘, 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 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 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 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 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 而且应该突出山水的自然, 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在使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时, 应顺其自然、追求大趣, 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 让人们虽然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 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5) 书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 有景景不情”, 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 揭示意境的作用。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 才能“寸山多致, 片石生情”, 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 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振之上的题字牌, 楹联是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 刻石指山石上的题诗刻字。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及刻石的内容, 多数是直接引用前人已有的现成诗句, 或略作变通。如苏州拙政园的浮翠阁引自苏东坡诗中的“三峰已过天浮翠”。还有一些是即兴创作的。另外还有一些园景题名出自名家之手。不论是匾额楹联还是刻石, 不仅能够陶冶情操, 抒发胸臆, 也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 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 拓宽意境。

二、西方古典园林

1. 西方古典园林概论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 它完全排斥自然, 追求严谨的理性, 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 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西方造园艺术主要以意大利、法国的园林为代表。它们的造园艺术在不同时期都十分显著地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并且有些艺术风格在几个世纪中都占统治地位, 有些艺术手法一直延用至今。

2. 西方古典园林代表城市——意大利、法国

(1)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就是它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造园艺术。巴洛克艺术号称师法自然, 园林却更加人工化了, 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 树木、水池、台阶、植坛和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 都推敲得很精致, 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因此说, 意大利花园的美就在于它所有要素本身以及它们之间比例的协调, 总构图的明晰和匀称。这与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写意的风格有很大的差别。

(2) 法国的造园艺术

法国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7世纪60年代, 法国宏大的规则式园林逐渐取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 开始盛行于欧洲大陆。通常所说的法国造园艺术指的是17世纪下半叶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它的代表人物是昂德雷·勒瑙特亥, 代表作品是孚一勒一维贡和凡尔塞的园林。

法国造园艺术的成熟, 时间正好与拉辛和莫里哀的戏剧, 普桑和勒勃亨的绘画, 勒伏和孟莎的建筑同时。它们的精神完全一致, 那就是古典主义的精神。古典主义文化的基本特色是“伟大风格”。这个时期的法国园林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1) 意大利的园林一般只有几公顷, 而法国凡尔塞园林竟有670ha, 轴线有3000m长。

(2) 园林的总体布局像建立在封建等级制之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图解。

(3) 花园的主轴线大大加强。

3. 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1) 园林的布局构造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体积巨大, 矗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 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分别布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几条副轴上, 并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 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布局严谨, 构图强调秩序美, 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来表现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 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2) 园林的景观配置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 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 树木、水池、台阶、植物、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 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植物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出其各自的形状, 完全被一丝不苟地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花圃。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对称性和整一性, 也被严格地规划成矩形、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几何形状以达到自然的和谐。西方园林造园之美就在于其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 总体构图明晰和匀称。

三、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时代在变迁, 社会在发展, 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 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 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 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适应时代的需要, 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 吸取她的造园精髓, 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思想, 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 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 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 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 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 而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 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 取西方园林之长, 补中国园林之短, 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 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 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 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 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 在现有的条件下, 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 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重庆出版社.2009.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中西园林艺术比较 第8篇

中国园林体系最早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 结束于19世纪末的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园林在这段时间内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中国园林体系就文化而言, 有封闭性、排外性、和同化性三个特点。中国园林如果从园林的基地和开发的方式可分两大类。分为自然山水园林和人工山水园林。自然山水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体, 在里面适当的加入人文的景观, 然后加以适当的修缮。而人工山水园林却是完全人造的山水园林如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 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 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 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 结构松散, 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 “曲径通幽处, 禅房草木生”,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峰会路转, 有亭翼然”, 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 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 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 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西方的欧洲大陆皇权受教权的影响颇深, 某些国家皇权受制, 加之启蒙思想、理性主义的影响, “贵族精英们把无力在城市里实现的理想放在自家的花园中实践。此外, 纯粹自然的风景对他们来说是与文明相对的野蛮状态”。园林和建筑被编织在条理清晰、秩序严谨和主从分明的几何网格之中。法国古典园林在勒·诺特尔的设计中得到最辉煌的体现, 沃—勒—维贡特府邸、凡尔赛宫和枫丹白露宫是其园林设计的代表作品。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 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 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 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 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 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 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 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 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 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 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 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中西方园林艺术又有相同的地方, 两者在材料的使用上不外乎是使用花草树木, 石头和一些山水等元素。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狭隘性。两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在东西方的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两种形式不同的艺术体系, 但是却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同样都是世界园艺的文化瑰宝。

中国园林的艺术精髓是园林艺术处处体现和蕴含着中国五千年形成的文化, 中国的古代哲学家大多都有佛道之风, 善思辨, 参禅悟道, 喜用事例解说, 但又不会一击点破。着重考虑让人思辨, 自己明白事理。中国园林正体现着这种含蓄的性质, 如同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 求的是个意境、抒发和寄离感情的环境。所以中国园林也正体现这种味道, 讲究虚实结合, 含蓄, 又有虚实互生。

而西方园林的精髓之处却在于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一种人工美, 讲求整齐, 整洁。在形式上讲求对称、规律、严谨, 在整个布局上追求体现一种几何形式的美感, 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整整齐齐的几何形式。

参考文献

[1]焦雷、王春霞:《中西方园林建筑艺术风格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 2008, (04) [1]焦雷、王春霞:《中西方园林建筑艺术风格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 2008, (04)

[2]谈炳和:《中西建筑艺术比较》[J].百科知识, 1998, (08) [2]谈炳和:《中西建筑艺术比较》[J].百科知识, 1998, (08)

[3]刘显国:《浅论园林建筑艺术小品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J].广东科技, 2006, (12) [3]刘显国:《浅论园林建筑艺术小品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J].广东科技, 2006, (12)

[4]周永源:《提高首都建筑艺术水平, 繁荣建筑艺术创作》[J].建筑学报, 1987, (06) [4]周永源:《提高首都建筑艺术水平, 繁荣建筑艺术创作》[J].建筑学报, 1987, (06)

[5]林琢:《会展之都汉诺威的建筑艺术》[J].建筑知识, 2005, (05) [5]林琢:《会展之都汉诺威的建筑艺术》[J].建筑知识, 2005, (05)

[6]汪跃:《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势》[J].建筑, 1994, (07) [6]汪跃:《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势》[J].建筑, 1994, (07)

[7]陈奕丞、王福云:《青岛八大关的建筑艺术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6, (05) [7]陈奕丞、王福云:《青岛八大关的建筑艺术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6, (05)

[8]袁铭鲜:《建筑艺术浅论》[J].黑河科技, 2003, (03) [8]袁铭鲜:《建筑艺术浅论》[J].黑河科技, 2003, (03)

[9]黎再龙:《浅论空间─—建筑艺术》[J].铁道标准设计, 1995, (02) [9]黎再龙:《浅论空间─—建筑艺术》[J].铁道标准设计, 1995, (02)

中西传统园林艺术比较分析 第9篇

1 自然美与人工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 差异明显。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变化, 没有为何规则可循, 表现山环水抱、曲折蜿蜒, 不仅花草树木为自然之原貌, 即便人工建筑也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 力求与自然融合;西方园林则体现的是人工美, 不仅布局对称、规则, 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 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追求用人工方法改变自然形态。

2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 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 但追求的却是形式美, 认为自然美有缺陷, 为了克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 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 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黄金率, 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等人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 使得形式美法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 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 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 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地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 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 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 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 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 “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因此, 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 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3 偶然性与必然性

中国造园要的是自然山水, 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造景的话, 那么它的素材、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 越是符合自然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蕴意。因此, 中国的造园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不但布局千变万化, 整体和局部之间也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 正所谓“造园无成法”, 许多景观有意识的藏而不露, “曲径通幽处, 禅房草木生”,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西方园林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给人以秩序井然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遵循形式美法则, 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 这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 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 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 但仍有规律可循, 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 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 以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和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 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 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西相比, 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 充满了偶然性;而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它的必然性。

4 入世与出世

世界众多民族的文化都有神灵的存在, 而众多的神话中也无一例外地描述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追求, 如《圣经·创世纪》提及了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而随着历史的发展, 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 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 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 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 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 一步一步走入到世俗中来。

相反,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 在营建园林时, 总是要开池筑岛, 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 “一池三山”的经典模式便由此而来。而到了魏晋南北朝, 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 使社会动乱分裂, 士大夫阶层无心事政, 多逃避现实, 遨游名山大川寄情山水, 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 便营造宅院, 以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 与西方园林相比, 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 而不像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摘要:中西园林因文化传统不同而风格迥异。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之分, 且呈现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从整体上看, 中西方园林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指导下, 风格差别是十分鲜明的。从起源、文化背景等各个角度剖析了其异同, 力图对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有所帮助。

中西宗教建筑艺术比较 第10篇

1 宗教信仰带来宗教建筑的差异

宗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产物, 并时时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建筑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是人们心灵慰藉和寄托, 所以尤能体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自人类产生之后, 古人类就对神灵产生了崇拜。随着历史的演变, 地域环境的不同, 中西方对神的崇拜产生了差异。源于从血缘氏族制度演变为宗法制度的中国, 自古注重宗族血缘关系, 这使得人们对神灵的崇拜转而对人的崇拜, 祖先、君王、族长的位置远胜于天神, 这体现了中国人本思想。

西方自古是“神本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 一直以来是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西方宗教建筑按历史时期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最早是古典时期的多神教神庙, 接着是进入封建社会后的基督教教堂和伊斯兰教清真寺, 最后是文艺复兴运动后, 带有较多人文意味的教堂。因为在古希腊时期, 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灵魂, 却具有超人类的力量, 各个都有城邦的保护神, 于是就有宙斯、阿波罗、雅典娜、太阳神、智慧神, 所以古典时期以多神教神庙为主;罗马帝国晚期, 皇帝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多神的信仰逐步被信奉上帝一人的新型宗教所代替, 于是又掀起了兴建基督教堂的热潮。到了中世纪, 随着宗教狂热越演越烈, 各地教堂不断兴建;最后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带有人文意味的教堂。

中国的儒家思想经久不衰成为了主流意识, 虽然先后入中国本土的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 但是佛教的宁静静谧和谐安静境界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化的佛教深深扎根于中国本土, 所以佛教建筑在中国应运而生, 佛教建筑以佛寺、佛塔和石窟为主。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 很快就中国化, 具有较强的世俗气息。而西方的宗教主要以神庙、教堂或者清真寺为主。这些西方的宗教建筑都是为神建造的, 具有浓厚的超凡脱俗的气息。

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反映在建筑上, 为皇帝服务的建筑才能是最好的。所以除了敕建的寺庙, 一般宗教建筑在规模、用材、造型上都要比宫殿低。而西方, 只要谈到西方的建筑史, 就是一部宗教建筑史。因为一直以来宗教领袖就是国家统治者, 宗教势力较强, 因此, 神庙、教堂或者清真寺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的象征, 是级别最高的建筑, 体现了当时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准。

2 宗教建筑语言要素的差异

首先从建筑的造型来看, 西方宗教建筑较注重体量感和厚重感, 如圣索菲亚大教堂、科隆教堂等具有厚实的墙体, 粗大的拱券和梁拄等。所以需要更多的考虑建筑的力学结构。在外轮廓处理中, 建筑师很擅长强调纯几何形的造型元素, 如矩形、三角形或圆形, 强调凸曲线或凸曲面的外张力。如下图的罗马万神庙, 几何形状单纯明确, 还有巨大穹隆顶, 表现了一种向上的腾起和向四周扩张的性格。而我国的宗教建筑, 无论是佛寺、道观, 还是孔庙、祠堂, 基本上还是表现了传统建筑注重群体组合, 强调建筑与庭院的虚实对比的艺术特点。

建筑色彩也是建筑语言要素之一, 中国建筑在用色上较为考究, 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自古就有五色之说:青绿色象征青龙, 代表东方, 朱色象征朱雀, 指南方, 白象征白虎, 代表西方, 黑象征玄武, 表北方, 黄象征龙, 表示中央。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而西方用色比较大胆, 非常艳丽, 有红、黄、蓝、绿、紫、褐、黑和金等色彩, 不管是神庙还是中期的基督教教堂也好, 都有艳丽的色彩, 如圣索菲亚大教堂, 较为突出的是它的色彩效果, 墙面铺满了大理石贴面, 有白、绿、黑、红等颜色, 柱子上是绿色和红色, 柱头上镶嵌着金箔, 穹顶和地面是马赛克铺设, 其中还有耶稣基督的圣像, 整个教堂绚丽夺目。而中世纪的哥特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更是将色彩发挥的淋漓尽致。

正由于受材料的限制, 木质结构不善于建造大尺度的、结构复杂和较大的、内部空间有丰富变化的建筑单位, 这决定了单个建筑形体较小, 在形式上以群体的组合为主。而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 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 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如罗马的万神庙, 中央开一个直径8.9m的圆洞, 富于神秘, 可能寓意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像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 其建筑平面为暗喻耶稣基督受难的十字架的十字形, 内部裸露的肋架券、飞券、尖券等结构技术形成强烈的垂直线形式, 带有夸张意味的向上升腾的垂直空间, 营造了宗教空间的静谧和神秘的空间氛围, 体现了对天国的向往, 朝向上帝的信念。装饰不管是石雕、壁画、镶嵌画还是贵金属、宝石、马赛克、彩色玻璃等通过物质上的直观感受引导信徒接受神的启示, 将彼岸世界搬到可以直接感知的现实中来。

3 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比较

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一般都是单层的, 庙宇之类的建筑也都如此。因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注重天人合一, 所以在考虑建筑空间时都是围绕着人的, 追求人的舒适。宗教建筑注重群体组合, 营造了一层层院落的庭院深深的空间效果, 从门和庭院凸现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 并不追求建筑单体的高大的体量, 只要求它的比例和谐, 这与西方古代神圣的教堂的超尺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西方,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救世主, 在世人看不到的地方引导人, 所以神和人的世界是截然分开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教堂建造时追求超尺度。这些教堂的巨大形象营造了空灵幽暗神秘的空间感, 给人无可抵御的压抑感, 这种压抑感自然产生了崇拜。随着技术的进步, 整个教堂的空间是向纵向和高度发展, 中厅越来越高, 以表现上帝的伟大和无所不能, 它还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上方, 从而达到人与神的沟通。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宗教建筑和西方传统宗教在建筑的造型、材料、装饰色彩、空间布局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存在的差异是由人们身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观念等产生的。在21世纪的今天, 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中, 我们更需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进而完善我们的建筑理念, 走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国建筑。

摘要:中西宗教建筑根植于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土壤、政治背景, 故各方面产生差异。本文通过中国和西方宗教建筑艺术的比较, 从宗教信仰、宗教建筑语言要素、建筑空间尺度三个方面阐述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不同特点, 以此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走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国建筑。

关键词:宗教信仰,宗教建筑语言要素,建筑空间尺度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体育彩票业下一篇:复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