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现象范文

2024-09-08

生物现象范文(精选6篇)

生物现象 第1篇

一、初中生物“教学难”现象的探究

初中生物“教学难”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空穴来风,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中真真切切存在着,其主要与四个方面有关。

1.“教学难”主要“难”在教师理念不够创新,视野不够开阔。在当前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经验频出的背景下,许多生物教师还是满足于曾经的老方法、老模式、老经验,没有能够博采众长,将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结合起来,教学工作长期停滞不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2.“教学难”主要“难”在学生参与不够充分,互动不够有效。许多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兼顾,单向进行教学传授,忽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让学生成为了旁观者、局外人,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物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尤其是在课堂上对生物学习的探究深入效果。

3.“教学难”主要“难”在教学手段不够先进,演示不够形象。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初中各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让广大教师能够得心应手。但是也有部分生物教师没有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学现代化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满足于自己的口头讲解,满足于一些固态的教学手段,没有能够将先进的教学设备与生物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影响了课堂的生动效果。

4.“教学难”主要“难”在延伸空间不够拓展,活动不够丰富。生物学科是建立在社会发展与生活运用等方面的一门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抛砖引玉,还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巩固作用。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教学局限于课堂,课外研究拓展较为匮乏,导致生物教学停滞不前。

二、突破初中生物“教学难”现象的路径分析

面对生物教学中的“教学难”现象,只要广大教师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到教学改革与研究之中,认真分析教学现状,深入开展方法探究,教学将不再难。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突破“教学难”现象。

一要创新理念,博采众长,将课改理念全面贯彻到位。作为新时期的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将贯穿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作为首当其冲的重要责任、重要义务、重要目标,既要在教学中结合设计与组织环节将新课改理念融入进去,同时还要广泛搜集整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生物教学之中,使教学设计更加优化,教学环节更加科学,教学空间更加拓展。只有实现了教学理念的同步,才能够保证生物教学工作方向不偏差,步伐不放松。笔者将许多成功的经验运用于教学实践,效果非常显著,无论是以提高教学形象化为目标的改革,还是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改革,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要求,对生物教学的促进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

二要开展互动,造浓氛围,将学生主体地位全面体现。在生物学习中,一定要让初中生活跃起来,思维动起来,脑袋转起来,让他们的思维处于巅峰状态,借助于师生互动的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要点设置了一组思考题,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特点,结合各种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巩固遗传和变异相关要素。这样的思考题既是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提炼,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引领,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笔者还开展了巡视,进行了点拨,力争通过全面开花、逐个击破的方式,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功能之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交流,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完善和提高的目标。以浓厚的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这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帮助较大。

三要提升手段,科学运用,将教学内容形象演示出来。教学手段的优化与改进是增强生物教学形象效果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帮助,实现微观世界形象化,长期过程直观化的目标。有些生物现象演变的过程时间较长,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此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将不同时间节点的现象剪接起来进行演示,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另外,一些微观的事物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就成功运用了这一演示方法,借助于多媒体模拟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特点,这对于增强课堂理解效果作用非常明显。

四要拓展空间,激发兴趣,将活动促进功能充分彰显。初中生物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让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在现代生物技术、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等内容教学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搜集资料,寻找生活中生物技术运用的典型范例,运用生物知识进行阐述解释,以及搜集当前生物科技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这些方面都能够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能力,提高素养。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设计 第2篇

依托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合作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培养合作意识,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有关生物遗传现象及原理、遗传学创始人孟德尔等有关知识。了解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等。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生物繁殖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现象。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加学生合作互动式学习。

2、直观启发式教学:通过趣味性的课件并结合启发式的活动,结合图片、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总结式教学。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预习和收集有关资料对本节课的内容已有所了解,但对此仍然很感兴趣。本课的教学应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已有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合作和勤于思考、总结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四、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仔细观察并找出三个孩子及其对应的家人,说出他们所具有的相似特征。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的地方。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搜集有关遗传的资料。了解更多遗传的知识。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比如头发,单、双眼皮,肤色等。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遗传的。

3、了解遗传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了解遗传知识。

2、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六、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学习报告单。

学生准备:自己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照片。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学生兴趣、师生探讨了解人类的遗传现象。

1、游戏导入:把小组内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它小组交换,你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吗?

(要认真观察,不许随便说出你的答案哟!)

2、学生们争先找出了同学的家人,都很高兴。

(基本找对了)

3、你更像爸爸还是更像妈妈?哪里像呢?请同学们拿出小组学习报告单,按要求填好上半部分的内容。学生观察照片,认真填好后汇报。

4、通过子女与父母之间特征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孩子与父母之间都有相似的地方。)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遗传现象。)

5、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这些照片,仔细观察小朋友和父母的照片,小组讨论哪个孩子和哪对父母有相似特征,帮小朋友找到自己的父母。

6、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各小组学生分别汇报连线结果,并说出他们连线的理由。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左边学生与他们父母的相似之处。

7、刚才的活动中你觉得那个孩子的父母最好找?为什么?

(第一个最好找,因为他和他爸爸特别像。)

哪个不好找?为什么?(第二个,因为他和父母之间的相似点很少,不容易找。)

8、有的孩子和父母之间有很多相似点,有的相似点很少,所以说是或多或少。

9、刚才大家做的就是根据遗传现象找家人,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人类的遗传现象吗?

(学生简要概括。)

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大家说的都属于遗传特征,它包括很多方面,这都属于人类的遗传现象。

(二)认识动物有遗传现象:

1、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动物朋友。(逐一出示图片)每个小组选择一组动物家庭仔细观察,尽可能多的找出它们的相似点。

小组活动:教师逐一出示动物图片,让学生汇报。数出几个方面。

2、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动物也有遗传现象。)

3、你能说说什么是动物的遗传现象吗?

(动物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三)认识植物的遗传现象:

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人类有遗传现象,动物也有遗传现象,那么植物有遗传现象吗?(有)

2、你能举个例子吗?

(比如土豆,种上以后长出来还是土豆。种花生长出来还是花生。)

3、假如你有一小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

(让学生拿出小组学习报告单填好相关内容,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

4、观察教材第16页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的植物图片,发现这棵小的是在这棵大的根上长出来的,小的被称为子代,大的称作母体,请大家仔细观察,找出子代和母体之间的相似点。(学生活动)

5、谁来汇报?(叶子的形状,叶脉,茎的形态都相似。)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植物也有遗传现象。)

6、你能说说什么是植物的遗传现象吗?

(植物的子代与父代之间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7、人、动物、植物都有遗传现象,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

8、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生物的遗传现象?

(孩子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9、正如人们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类似的谚语你能列举吗?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

(四)拓展延伸

1、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我们就根据生物的遗传现象来做一个有趣的推测,: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小猫家庭,仔细观察图中小猫的颜色和花纹,再观察猫妈妈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是什么颜色?说说你的理由。

(是黑色的。因为有两只小黑猫,所以我觉得是黑色的。我觉得可能是黑红相间的,因为还有一只橘红色的小猫。)

2、我们来看一下真相,(出示猫爸爸)事实正像同学们推想的那样,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是从爸爸妈妈那里遗传来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特征,为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再研究。(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人类的遗传现象,动物的遗传现象,植物的遗传现象,其实生物都有着遗传现象。遗传现象是很神奇的,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很好,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合作探索,积极思考争取在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课后安排

(查阅资料继续了解有关遗传知识,预习教材了解变异现象及有关知识)

八、教学评价设计

从有趣的遗传现象入手,再通过由表及里,由生活现象到理论水平的层层深入的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不断思考的欲望。同时,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以及游戏活动的探究过程中,将本节的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这样的学习活动就显得轻松愉快,且条理清晰,易于掌握。、

九、设计特色简述

1、教法:启发式总结教学法

2、学法:实物观察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3、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

4、指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亲自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5、制作趣味课件: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再一次呈现在学生眼前,由现象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水平。

十、板书设计

人类

动物————→生物的遗传现象

植物

孩子和父母之间或多或少

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

这些现象叫遗传

对初中生物“教学难”现象的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难现象;分析研究

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感慨教学难,教学效率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提升。对生物“教学难”现象进行分析,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自身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教学措施不够扎实,以及未能有效整合教学手段与资源,导致生物教学陷入困境,本文主要针对生物“教学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突破的路径。

一、初中生物“教学难”现象的探究

初中生物“教学难”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空穴来风,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中真真切切存在着,其主要与四个方面有关。

1.“教学难”主要“难”在教师理念不够创新,视野不够开阔。在当前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经验频出的背景下,许多生物教师还是满足于曾经的老方法、老模式、老经验,没有能够博采众长,将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结合起来,教学工作长期停滞不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2.“教学难”主要“难”在学生参与不够充分,互动不够有效。许多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兼顾,单向进行教学传授,忽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让学生成为了旁观者、局外人,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物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尤其是在课堂上对生物学习的探究深入效果。

3.“教学难”主要“难”在教学手段不够先进,演示不够形象。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初中各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让广大教师能够得心应手。但是也有部分生物教师没有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学现代化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满足于自己的口头讲解,满足于一些固态的教学手段,没有能够将先进的教学设备与生物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影响了课堂的生动效果。

4.“教学难”主要“难”在延伸空间不够拓展,活动不够丰富。生物学科是建立在社会发展与生活运用等方面的一门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抛砖引玉,还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巩固作用。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教学局限于课堂,课外研究拓展较为匮乏,导致生物教学停滞不前。

二、突破初中生物“教学难”现象的路径分析

面对生物教学中的“教学难”现象,只要广大教师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到教学改革与研究之中,认真分析教学现状,深入开展方法探究,教学将不再难。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突破“教学难”现象。

一要创新理念,博采众长,将课改理念全面贯彻到位。作为新时期的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将贯穿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作为首当其冲的重要责任、重要义务、重要目标,既要在教学中结合设计与组织环节将新课改理念融入进去,同时还要广泛搜集整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生物教学之中,使教学设计更加优化,教学环节更加科学,教学空间更加拓展。只有实现了教学理念的同步,才能够保证生物教学工作方向不偏差,步伐不放松。笔者将许多成功的经验运用于教学实践,效果非常显著,无论是以提高教学形象化为目标的改革,还是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改革,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要求,对生物教学的促进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

二要开展互动,造浓氛围,将学生主体地位全面体现。在生物学习中,一定要让初中生活跃起来,思维动起来,脑袋转起来,让他们的思维处于巅峰状态,借助于师生互动的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要点设置了一组思考题,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特点,结合各种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巩固遗传和变异相关要素。这样的思考题既是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提炼,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引领,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笔者还开展了巡视,进行了点拨,力争通过全面开花、逐个击破的方式,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功能之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交流,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完善和提高的目标。以浓厚的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这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帮助较大。

三要提升手段,科学运用,将教学内容形象演示出来。教学手段的优化与改进是增强生物教学形象效果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帮助,实现微观世界形象化,长期过程直观化的目标。有些生物现象演变的过程时间较长,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此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将不同时间节点的现象剪接起来进行演示,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另外,一些微观的事物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就成功运用了这一演示方法,借助于多媒体模拟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特点,这对于增强课堂理解效果作用非常明显。

四要拓展空间,激发兴趣,将活动促进功能充分彰显。初中生物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让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在现代生物技术、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等内容教学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搜集资料,寻找生活中生物技术运用的典型范例,运用生物知识进行阐述解释,以及搜集当前生物科技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这些方面都能够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能力,提高素养。

由此可见,生物“教学难”现象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找准“难”的原因,寻“难”的突破口,以扎实有效的措施变“难”为“易”,提高教学成效。

生物现象 第4篇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打折”现象的成因

导致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打折的原因有很多, 从教师的层面来看, 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缺乏客观认识, 继而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在组织实验时, 有些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演示进行实验, 忽略实验拓展, 忽略实验的目标取向, 从而导致课堂实验大打折扣。 此外,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并且, 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教师必须了解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客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及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水平与能力, 继而按照强弱比例进行科学分组。 科学分组是合作学习高效率开展的前提与保证, 同样也是实验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一个平台, 这为他们顺利开展实验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然而, 当前很多高中生物教师在实施实验教学时过于主观, 完全从“ 教学需要”的角度来组织实验, 而不是为了满足“ 学生需要”, 这无疑会导致实验目标、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要背道而驰, 继而导致学生仅能从实验中获得“ 特定”知识, 最终导致实验教学打折, 难以发掘教材中的全部知识, 无法满足高中生物新课标对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消除实验教学“打折”现象的对策分析

( 1)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有效实验的基础,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每一项实验不能都由教师来主导, 而是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提升学生的实验效率。 在实践中, 实验能力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熟悉各种实验器材和实验对象的特性, 二是熟悉实验流程和实验方法。 其中, 前者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在训练中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 如显微镜观察类实验, 我提出了三个要点让学生重点关注并思考:1) 取材, 以显微镜的功能为依据,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如观察有丝分裂应选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等。 2) 材料处理, 结合材料类型进行材料处理, 如浸泡、脱色、解离等。 3) 制片方法, 针对不同的实验材料采用不同的制片方法, 如切片法 ( 把材料切成薄片, 以便观察, 如脂肪鉴定) 、压片法 ( 把材料压碎成一薄层) 等。 对于实验流程与方法, 我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流程, 即:实验准备——实验探索——归纳研究——迁移深化;在实验过程中, 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变实验流程, 如用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发生颜色反应, 首先要清楚Na OH和CuSO4反应会产生Cu (OH) 2沉淀, 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准备, 如此, 则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率。

( 2) 优化实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实验的方式有很多, 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灵活组织课堂实验。 例如, 在“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一课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们将实验视作一个解决问题的载体, 如怎样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在这一实验中, 很多学生选择了萝卜、花生和大豆作为实验对象。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视角着手进行实验, 我还展示了甘蔗、面粉、西红柿、小白菜、甘蓝叶、葡萄糖溶液、食用油等材料, 并引导学生讨论, 最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 在合作过程中, 要求每个小组对该问题进行现场展示, 教师要赋予每一名学生一个特定的角色, 突出每一个小组在实验中的作用, 并根据各小组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布置不同的任务, 将实验分解最后“ 整装”, 注重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同时, 鼓励各小组在不脱离基本事实的情况下, 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 继而由小组讨论并进行自由实验设计, 最后由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实验进行阐述, 并总结本小组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合作效果。 如此, 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优化了实验的方法。

三、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 消除实验教学“ 打折”现象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需要高中生物教师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 以重点知识的外围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取材, 采用正确的实验方法, 层层揭开知识的面纱, 向核心靠拢, 从而掌握知识, 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田秋云, 徐建国, 胡青平.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02) .

生物现象 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现象;知识建构

一、知识的获得从生活现象中开始

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从知识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知识的获得来源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对生活、生产规律的分析、总结和认识。自然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它一定的内在规律,如,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现象中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子二代总会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呢?进而作出假设、检验假设、揭示出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人们总是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来源——好奇内驱力。学生对生活、生产实际有天生的好感,如对自然科学的分析总是乐此不疲;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有好奇心,对身边自然规律的科学分析也总是充满着热情。如,我在教授线粒体功能时,从事例入手,先举例,飞翔的鸟类比不飞翔的鸟类的胸肌细胞中的线粒体多,运动员比缺乏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的线粒体多,这是为什么?从生活现象入手,学生很感兴趣,做出各种假设,进而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分析和归纳,得出线粒体的功能。这比单纯的先讲解线粒体的功能后再举例用于生活实践中的教学效果来得更好。

三、中学生物教学应该尽可能地从生活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分析、归纳、概括等心理认知操作来完成知识的建构

中学生物教学应该根据知识的发现过程的源头——生活现象和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各种好奇心入手,基于学生的背景知识,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分析、归纳、概括等心理认知操作来完成知识的建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讲的从生活现象入手,并不仅仅指生物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主题探究这一新课开篇的情境的创设,还指任何一个知识点的获得应该尽可能地从生活现象入手,设置一个小小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做出各种猜想,通过一定的认知操作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这一教学方式也可以说是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并不一定非得要做实验去直接检验假设,探究式的教学也不一定非得完成从提出问题到检验假设再到作出结论的每一个步骤,我们可以引用探究式教学中的某几步于生物课本知识的教学中就可以了,比如,我在讲授脂肪的隔热保温这一功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直述这一功能,然后举例说明这一功能,达到学生理解、掌握的目的,从而完成知识目标;现在我换一种思路,先讲海豹、鲸、企鹅体内有厚厚的脂肪层,请学生想想为什么有这么厚的脂肪层呢?这些厚厚的脂肪层有什么作用呢?从海豹、鲸、企鹅体内有厚厚的脂肪层这一生活现象入手,学生很有热情,会做出各种猜想,做出各种假设,进而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归纳和总结得出隔热保温这一功能的结论,并且用这一结论来解释为什么肥胖的人夏天怕热,冬天相对不怕冷这一生活常识,从而间接检验假设。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度加工知识,更好地构建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过程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间接检验假设到得出结论都很好地体现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只不过没有用实验、测量等直接检验的方法去证明罢了,并且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时间相对比较短的探究过程。但无论是怎样使用探究式教学,其都是从生活现象开始的。又如,在讲相对性状概念时,老师总是先讲解什么是相对性状,然后再呈现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教学会落入到老师做结论,学生背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缺乏创造性。老师应该在呈现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后让学生归纳出相对性状概念,可能学生会归纳错误,忘了同一种生物这一前提,此时老师可以设置生活情境,如人的鼻子和狗的鼻子是不是相对性状,从而不断地使学生修正相对性状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老师都应该尽可能地设置一些与生活现象有关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心理认知过程,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指导作用,而且重视与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而且学生做出各种假设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的培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新学习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生活现象开始并不是要求教学一定要求学生走出校园,从校外生活中学习,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走进生活,走进社区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选择要灵活合理地选用。

参考文献:

吴光华.问题解决法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5(12):23-25.

从生物界的和谐现象谈和谐思想教育 第6篇

1.合作行为。

指同种或两种个体之间紧密合作的关系。蚂蚁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 在蚂蚁群落中, 具有严密的分工协作制度。雄蚁和蚁后不参加劳动, 专门产卵繁殖后代;工蚁是不具生殖能力的雌蚁, 从事饲育、清洁、巢外觅食、防卫、建筑蚁巢等工作。

2.斗争的节制行为。

指在冲突中避免损伤、适可而止的现象。动物在临战状态时往往发出低沉的吼声, 而在战败或负伤逃走时往往发出尖锐的悲鸣, 这是因为低沉的声音可以给对方以恐吓, 以期吓走对方, 尖锐的悲鸣是示弱, 告诉对方穷寇莫追, 从而可以减少双方争斗的损失。

3.共生行为。

指两种个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共生的关系, 根瘤菌从植物体内获取营养和氧气迅速繁殖, 植物从根瘤菌那里得到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茁壮成长。

达尔文当年似乎也注意到了以上这些和谐现象的存在, 他说:“我应当先讲明白, 是以广义和比喻的意义来使用 (生存斗争) 这一名词的, 其意义包含着这一生物对另一生物的依存关系, 而且, 更重要的也包含着个体生命的保持, 以及它们能否成功的遗留后代”。但是他试图把各种关系从本质上都归结为生存斗争。由于过分重视生存斗争在进化中的作用, 以至于他把生存斗争看成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动力。这也使他的学说具有一定的血腥色彩, 而后又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加以歪曲, 用来为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主义做论据。所以, 在此介绍这些和谐现象是非常必要的。

二、合作在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合作为和谐行为的一种, 合作在进化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艾克斯罗德 (Robert Axelrod) 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生物在生存中采取的各种策略的优劣, 重点研究了合作策略如何生存发展以及群体向合作的进化趋势等问题。

首先, 他请博弈论专家们设计了一些生存策略程序, 然后进行了两轮“囚徒困境”的对战, 看哪种生存策略能在相互竞争中胜出。策略程序的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次对局采用合作的策略, 以后每一步都跟随对方上一步的策略, 你上一次合作, 我这一次就合作, 你上一次不合作, 我这一次就不合作。在他的两轮游戏中得分最高的程序都是加拿大学者罗伯布写的“一报还一报”策略。艾克斯罗德总结出优胜程序的四个特点:一是“善良”, 从不首先背叛;二是“报复”, 不能总是合作, 对于对方的背叛行为要回应;三是“宽容”, 不能没完没了的报复, 对方只要改为合作, 自己还要合作;四是“清晰”, 自己的合作态度要让对方能够很快领会。“一报还一报”策略在第一次对局即采取合作的态度, 再加上它的“善良性”和“宽容性”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合作的策略。虽然它的“报复性”使它和其他策略之间具有一定的斗争, 但它的“宽容性”最终决定了它是本质是合作的。

然后, 艾克斯罗德又设计了一组进化论的实验, 对动态进化群体中合作策略的生存发展及群体进化趋势进行了研究。他假设策略群体是一代代进化下去的, 进化的规则有三条:一是试做, 试验各种做法, 哪个结果好就照哪个去做;二是遗传, 某个个体如果合作性好, 它的后代的合作基因就多;三是学习, 对策者可以相互学习, 好的策略得到传播。按这样的思路, 艾克斯罗德设计了一个实验, 在所有对策者中, 谁在第一轮中的得分高, 他在第二轮的群体中所占比例就越高。这样, 群体的结构就会在进化过程中改变, 由此可以看出群体是向什么方向进化的。实验结果是“一报还一报”策略在群体中发展壮大, 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群体向越来越合作的方向发展。

艾克斯罗德的研究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在自然界中, 和其他行为相比, 合作行为在群体多方竞争中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起初力量弱小的合作行为, 由于具有不可阻挡的优势, 可以在群体中由弱到强、由少到多的发展壮大。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 种群或群落也是朝着合作的方向进化发展的。并进而认识到合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采取和别人合作的态度。

三、和谐与斗争在进化中的同等重要性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和谐与斗争对于种群或生态系统的稳定同等重要。史密斯 (J.Maynard Smith) 和普莱斯 (G.eorge Price) 利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了进化稳定的策略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对于一个群体来讲, 存在一种进化稳定策略, 如果该群体成员都采用这种策略, 则由于突然变异而产生的采用其他任何策略的个体都无法侵入这个集团, 该群体就达到了一种进化稳定状态, 不适合这种策略的突变小群体最终会被自然选择所排除。一般情况下, 斗争策略和合作策略的混合策略是进化稳定策略。

“鹰鸽博弈”很好地证明了这种混合策略的进化稳定性。其中“鹰”和“鸽”分别指斗争型和和谐型这两种策略类型。斗争型策略:坚决战斗;和谐型策略:回避战斗。鹰鸽双方的得益可以用矩阵表示如下:

在矩阵中:v代表双方争夺的利益 (比如领地、增殖机会等) , c是争夺中失败一方的损失。如果双方都采用攻击策略, 那么双方获胜和失败的概率都是1/2, 因此各自的期望利益都是 (v-c) /2。如果双方都采用和平策略, 那么双方能够分享利益或各有一半机会获得利益而没有损失, 因此各有v/2单位得益。如果合作策略遇到斗争策略, 那么斗争策略方获得利益v, 合作策略方得不到任何利益也没有损失。

由上述矩阵可以看出, 由于v>v/2, 所以只有鸽策略不可能形成进化稳定策略, 一味退让总要吃亏。当v<c时, 两种策略的混合策略是进化稳定策略, 混合策略既可以是每个个体都以某种概率分别采用两种策略, 也可以是在群体中一定比例的个体只采用鹰策略而另一部分只采用鸽策略。这种进化稳定策略意味着当采用鹰策略的总概率高于平衡点时, 鸽策略上算, 因为多数强者都被争斗弄得两败俱伤时, 弱者可以坐收渔利;反之弱者多了, 强者争斗损失变小, 强者合算。在资源价值v不变时, 争斗损失c越大, 越对鸽派有利。这就是动物在斗争中保持节制的原因所在。在当v>c时, 鹰策略是进化稳定策略, 即如果资源的价值大于争斗成本时, 争斗是合算的, 但如果种群全由鹰派组成, 这时就要考虑个体之间战斗能力的差异, 自然选择必然促进战斗力的增长, 使得争斗成本c逐渐增加, 最后使不等式倒转, 导致鸽派的侵入, 进入混合策略。一般情况下, 鹰派和鸽派通常是共存的, 稳定的群体采用的都是两者的混合策略。

博弈论分析表明, 如果种群中仅有生存斗争, 那它是无法在进化中稳定并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只有合作和斗争两者的结合才能使种群在进化中得以稳定发展。博弈论研究可以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和谐与斗争的辩证法以及和谐行为的重要性。

四、共生是进化的一大方向

内共生 (endosymbiosis) 是指一种生物体在另一种生物体内部长期生活的现象。马古利斯 (Lynn Margulis)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表了关于细胞器起源的内共生进化假说, 后来逐渐把它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理论。内共生理论起初来源于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研究, 内共生假说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的细菌和蓝藻。最初, 它们的祖先侵入到较大细胞内并在其内部增殖, 许多被入侵的细胞和入侵者一起死亡了。但是有些入侵者没有杀死它们的主人, 而是开始与它们一起合作, 最终自然选择允许那些合作者生存下来并进一步进化。逐渐的, 这些集合体高度的相互依赖, 在功能上成为一个单一的完整生物体, 最终形成了含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真核细胞。

把共生看做是进化的主要力量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斗争性活动不可能持久的推动进化, 好斗者总是自己毁灭自己, 为其他懂得合作和共存的生物开辟道路。

以上几种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 可以对学生加以介绍, 让他们认识到和谐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认识社会和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 灌输和谐思想的同时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忽视生存斗争的作用。辩证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维持事物的稳定和存在, 斗争性使事物走向破裂和灭亡。正是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张力使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以上所述的对和谐行为的研究证明和谐无论对于个体或是群体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南元.认知科学与广义进化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12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物现象】相关文章:

金融现象05-07

初二现象05-09

“热”现象05-10

当代现象05-18

价值现象05-21

倒挂现象05-23

“停滞”现象05-23

犯罪现象05-25

宅现象05-26

分离现象05-30

上一篇:信息检索技术综述论文下一篇:自我选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