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材范文

2024-06-04

初中数学教材范文(精选12篇)

初中数学教材 第1篇

一、教师应该重视初中数学教材的研究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同时体现《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凭借。因此我们教学时一定要弄清教材的特点,编排的结构和知识体系,教学建议等。如现行《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苏科版)》的主要特点是:以“生活.学习”,“活动.思考”为主线;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引导教师理解《标准》的理念。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只有将“把握教材的整体体系及其结构放在首位”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展开教学。有效的使用教材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本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应该有效地使用好教材资源

1.利用教材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苏科版教材中第3.1节“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了用同样大小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纸片拼正方形的情境和过程:第2个图形比第1图形多了几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形比第99图形多了几个小正方形?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了几个小正方形呢?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材料,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游戏形成一个个“情境串”再带动一些“问题串”,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2.利用好教材的资源发挥其作用

教师要研究教材中给出的每一个材料使用的意义和作用,尽其所能。如在苏科版教材中3.3节中“做一做”中设计了列表记录搭“小鱼”所用火柴棒根数的活动。仔细观察这个活动在“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4个章节中均出现。都是采用搭“小鱼”的同一个材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相同材料对其不断深入地研究,感悟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获取函数的感性认识,感悟数学模型的思想。但实际教学时我们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也就谈不上发挥这个材料的作用了。

3.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开发利用教材,大胆合理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可以利用这些弹性的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如在苏科版教材第九章数学活动“拼图.公式”这一活动中,教师借助于拼图的方法把一部分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师就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注重研究学生这一重要的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关心和帮助鼓励,为他们设计出适合的数学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们的学习,由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学有余力又酷爱数学学习的学生,我们要设计一些进一步学习探究的问题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有更高的发展和飞跃。

4.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用好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教材中讲授内容给学生充分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数学游戏,数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归纳及发现规律等。新教材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法上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就要不断改变角色,创造机会努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将教材中的数学方法和思想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教材

目前实行的“学案导学稿"有一环节是预习,对于这一环节设置是否能达到教学目的还值得商榷。数学课一般可以不要求预习,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中基础知识,为新课讲解做好热身准备,还可以教育学生阅读和钻研其中的概念性的知识点。还可以把每章节后面的阅读部分,数学活动,以及小结与思考部分仔细研读,这一部分不仅是学生易忽视的部分,就连我们教师也常常忽略不管,应该培养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如苏科版教材中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的小结与思考,教材要求进行一课时授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反思和交流中回顾本章的知识,梳理所学内容,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实际教学时我们可能没有重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除了按教材要求教学活动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本章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归纳反思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指导学生阅读钻研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复习起来困难的内容,在系统讲述后还应对照教材予以说明。如函数概念时,待定系数法等,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复述,就要结合教材给予逐字逐句解释说明,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的本质。对于易忽视的知识点也应该着重指出。另外还可布置一些结合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作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有效的掌握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提高对《标准》中的理念和新的课程观的认识,有效用好初中数学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正真发挥数学教材的作用,正真让每个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师注重教材的研究使用,以及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合理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作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初中数学教材探究 第2篇

数学教材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数学文化的发展对教师及学者重新思考、定位、改善数学教育都起到很大帮助。所以,教师需要站在文化的立场来研究数学教材,并对其进行对比和分析,用批判的视角进行思考。

一、探究初中数学教材的现实意义

1.加深学生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初中数学教材整合,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从本质上理解数学定理、概念的意义,发展思考能力,同时将知识联系了起来;另一方面,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资源,避免纯粹的理论堆砌和空洞的讲解。此外,教材整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数学的背景和发展历程,真实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使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就曾举例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古今的表示方法。再如,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还曾介绍负数、方程的相关历史,这些知识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初中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可以联系数学概念、定理,将知识进行迁移,这样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数学史知识,将知识点和史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将数学史融入到教材中,作为初中数学的引教材料,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新的概念和学习任务,使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全新的知识建立联系,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更有意义。在学生开始接受非常陌生的知识时,做一些铺垫可以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

3.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始终是初中数学课堂被忽略的`部分,为了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初中数学教材需要进一步进行整合,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取长补短,由此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材的价值。例如,人教版教材中举例是中国最先使用负数的,而且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算筹进行相关计算。北师大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着名数学家对正多面体及勾股定理的研究。很多知识点根本不是一本书可以介绍完的,但是相互取材,把精华融入到初中教材中,必定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正确对待数学学习和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建立自信心,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初中数学教材的整合现状

1.内容与素材对比。当前我国初中使用的各类数学教材版本中,都加大了数学史资料的引入,而且内容丰富、有趣、全面,与章节知识点联系紧密,学素材也涉及到古今中外诸多内容。例如,人教版教材中有关于代数的故事、海伦-秦九韶共识、杨辉三角等,北师大的教材中列举了很多着名数学家对正多面体的研究,还有皮克公式、构图组数,费马大定力等内容。不论是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教材,都在不断增加数学史的相关素材,使其不仅融入数学教学当中,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枯燥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形式整合对比。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其内在仍然保存着一种孩子的状态,一时无法接受非常严格、枯燥的学习,尤其是数学,要求学生严谨、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那么,初中数学学业就很难顺利完成。所以,在教材中融入一定的数学史资料,配以相应的图片,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的教学气氛,同时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得到片刻放松。具体来说,当前人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主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为主,将数学定理、概念予以文字描述,并配上相关的图片解释,或者对知识点进一步拓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无论哪一版本的教材,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都考虑到了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让数学在理性中展现出感性和美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改善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

3.教材编排方式对比。从教材的编排方式来看,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对很多素材方面的小知识都会进行页边标签、文中插入及章后阅读三种方式嵌入教材中。文中插入就是章节中提到的知识点,在章节后进行相关知识点讲解或者是数学史方面的内容,在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后面都会编排一个“读一读”版块,个别的也可能置于一个新的标题页面,以此导入本章知识点。总体来说,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整编都突出体现了初中数学知识的总体特点,非常实用,切实反映了初中数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符合当代初中生认知学习的要求,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课堂教学效率。

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北师大版教材,都是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广泛使用的教材,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喜欢。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都严谨地介绍了数学知识点,结合丰富的实例,以及生动、形象的图文详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快乐。研究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就是能够取长补短,最终完善教材,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数学教材,使其不再感受到枯燥的公式和定义,也只有在不断地研究对比当中,才能发现教材自身的问题,并逐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蒲淑萍,汪晓勤。法国数学教材中的“乘法公式与零积方程”[J].数学教学,,(10)。

[2]徐章韬,汪晓勤,梅全雄。发生教学法:从历史到课堂[J].数学教育学报, ,(1)。

[3]王青建,陈洪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学史及数学文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4)。

[4]徐章韬,梅全雄。HPM视角下的数学教材编写[J].数学教育学报,2009,(3)。

[5]刘令,徐文彬。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料的分析与批判[J].全球教育展望,,(7)。

[6]张生春。数学史与数学课程融合的现状分析[J].数学通报,2008,(5)。

[7]郑毓信,郑玮。从HPTM到HPTS[J].全球教育展望,,(10)。

[8]汪晓勤,欧阳跃。HPM的历史渊源[J].数学教育学报,,(3)。

[9]陈红娜。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数学史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5)。

[10]隆淼。让数学史走进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5)。

[11]凌健,李明政。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史的教育功能[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1)。

初中数学“新教材”之我见 第3篇

然而,数学给很多学习数学的人带来了很多问题和困难,几乎每个人都要被它所困扰。就拿学生来说,没有说哪个同学不为学数学伤脑筋的,有的同学哪怕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仍不如意,久而久之还可能产生厌倦之感。那么,学习数学究竟该如何才能学好呢?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学好数学必须把握“兴趣”这个法宝,它是推动人的原动力,催人奋进、高效解惑的金鞭。数学学科一般体现在概念性强,逻辑思维性强,知识抽象,方法灵活,比较难学,但它领域宽广、丰富多彩,给人们带来的趣味不少,直接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也不少,很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方法有待于人们特别是教师去探索和发现。尤其是新教材的研发,更需要老师们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

一、初中数学“新教材”充分体现数学就在身边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偏难、繁琐,陈旧的倾向,并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新课程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数学教材只注重单纯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体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新教材编写中,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编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我们时刻都在和数学打交道,数学已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需要就足以引起学习的愿望,何况教材中许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兴趣,缩小了学生和数学理论的距离,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例如:“打折销售、教育基金”等生活场景都离学生非常近,甚至就发生在学生本人的身上;“100万有多大?”、“有趣的七巧板”、“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图案设计”、“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从不同方向看”等有趣的问题,使我们很容易想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而这一切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有学生都愿意上数学课了。

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教材和旧体制的不协调问题。如:这一届初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小学时没有实施新教材,是按着原有教材上的课,且正好赶上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负,其综合素质达不到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学生不仅不善于积极思考,也缺少主动思考的习惯,甚至连这个能力也不具有。再如:好多日常生活中的名词和概念,学生都不知道就更不懂,像“时差”、“成本价”、“利率”、“利息”,“销售量”,表现出理解能力差。教学中为了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些名词和概念,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直接导致练习时间的减少,进而导致教学进度的推迟。

二、初中数学“新教材”使课堂活跃起来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新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而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创造能力。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很喜欢“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议明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经常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辅助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学习活动,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并且学会学习。数学技能和思维方法得到锻炼,意志力得到培养、自信心不断发展、科学精神逐渐形成。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一个障碍是,在做这些活动时,性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发言,锻炼的机会多;而性格文静,不善讲话的学生(多为女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少(教学时间有限)。为了克服这个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着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所有的活动在小组中进行,并要求组内同学互相帮助,这么做确实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帮助: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目前的教学班班额很大,又特别是我们学校,简直是超大班额,即使把学生分组即使6人一组,一个班还要分10个组以上(每班最多有90多人,甚至个别班过100人),活动中教师照顾不全,辅助,引导作用就起不到了。致使有些不够自觉的学生,把参与教学的活动时间,变成了聊天时间。其次,新教材在活动课中学生讨论时会产生很多“意外”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考虑让学生尽量充分讨论,又要考虑教学进度和课时任务,教学中不免有些“束手束脚”。按照目前的课时安排,教学时间“捉襟见肘”,经常落后于应该达到的教学进度。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新教材把关于统计的相关知识放到各册中分别独立教学,虽然内容是由浅入深,但给人的感觉是相同的问题重复出现,而且每学期时间相隔太久,上学期学过的知识早就遗忘,学生和老师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难学,老师难教。

浅析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4篇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的主要概括

1.化归思想的主要体现

化归思想是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在已知的知识内可解决的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化归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转化将不熟悉的、复杂的问题化归为熟悉的、简单的问题.

在初中教材中, 数的运算通常先处理符号, 再转化为小学中数的计算;整式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与单项式的运算;解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分析方程和无理方程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将对“三角形内角等于180°”的探究转化为“平角等于180°”;四边形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化归方法的一般模式可如图1所示:

2.类比思想的主要体现

类比是根据两个 (或两类) 对象之间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推演出它们存在其他相同或相似属性的思维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运用类比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从一类现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测出另一类现象相似特征的存在, 从而达到从已知到未知、解决问题的目的.

通常,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类比数的运算学习式的运算;角的度量与比较可以类比线段的度量与比较进行学习;对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内角和等概念可同三角形的相关概念进行类比学习;类比等式性质学习不等式性质;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类比分数的性质学习分式的性质;类比一次函数学习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类比平移、轴对称学习旋转等.

3.分类讨论思想的主要体现

所谓分类讨论, 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 当问题所给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 就需要根据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 然后逐类进行研究和解决, 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决.这一思想方法, 通常被称为“分类讨论的思想”.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运用中, 可将分类讨论思想概括为“化整为零, 积零为整”的方法.

概括来说, 用分类讨论思想可解决去绝对值符号的问题;用分类思想体会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和梯形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圆周角定理等的证明中渗透着分类讨论思想;研究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的分类思想;实数与代数式的分类;计算线段的条数、角或三角形的个数等问题的解答也渗透着分类讨论思想.

4.数学建模思想的主要体现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 通过抽象、简化, 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运用数学建模思想, 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简化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 然后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去解决.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比如实际问题与方程 (组) 、实际问题与不等式 (组) 、实际问题与函数等问题就蕴含了数学的建模思想.

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可用图2所示:

5.数形结合思想的主要体现

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华罗庚先生曾指出, 数与形本是两依倚, 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的思想, 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同直观的图形相结合, 实现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 可以使许多数学问题简单化.

比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借助数轴定义数的绝对值,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 (组) 的解集等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 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体现数形结合研究方法的优越性;通过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让学生看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 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 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学习, 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体会到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又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此外, 诸如对多边形内角和与数的关系,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直线分平面的个数等问题的探究体现了数形之间的联系, 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

二、如何引导学生具体运用和掌握数学思想

在数学的教与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具体题目的解题过程, 而应不断地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 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本质.数学思想的方法是通过数学知识的载体来体现的, 而对于它们的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既需要教材的渗透, 更需要教师的重视与引导, 最后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如果认识了化归思想, 那么对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化二元为一元, 具体措施——代入法、加减法等就不会仅是死记硬背, 而能够顺势地理解, 并能灵活应用.由此可见, 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的数学知识的灵魂, 数学思想方法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具体的数学知识, 因此教学中应在如何深入浅出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传播方面进行不断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呢?首先, 教师可以把知识形态的数学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构建起数学思想方法的大体框架, 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逐步理解它、检验它、丰富它, 并内化为认识形态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构建为系统的、活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

下面教学片段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具体实例, 且用来简要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片段】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师问: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请画图说明.

生答: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如图3, 在△ABC中, D、E分别是AB、AC的中点.线段DE是△ABC的中位线.

师问: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生答: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 (位置关系) , 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数量关系) .

在图3中, DE//BC, 且DE=12BC.

师问:如图4, 在梯形ABCD中, AD//BC, E、F分别是AB、CD的中点. (1) 请给线段EF一个名称; (2) 猜想线段EF与AD、BC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答:线段EF叫做梯形ABCD的中位线.

通过类比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学生不难得到梯形中位线的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类比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或通过测量EF、AD、BC的长度, 猜想EF与AD、BC之间的关系:EF//AD, EF//BC, 且EF=12 (AD+BC) .

师问:如何验证或推理证明上面猜想的结论呢?

师问:连接AC行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逐步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转化方法, 因为这是有关“中点”问题, 结合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学生能意识到将线段EF看成是某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 即把梯形问题化归为三角形问题.从而得到三种方法, 如图5所示:

方法1:连接AF并延长AF交BC的延长线于G点.

方法2:连接AF并延长AF到G点, 使AF=FG, 连接CG.

方法3:延长BC到G点, 使CG=AD, 连接AF、GF.

方法1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方法2、3也是合理有效的方法, 虽然在证明过程有些麻烦, 但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 类比化归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又是什么启发我们用这些思想找到梯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位线之间的联系?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因而在探究梯形中位线的时候, 自然而然联想到类比或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来研究.

初中数学教材研究报告 第5篇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认为这里的“一滴水”是指学生接受的知识及做人的道理,而“一桶水”不光指教师的学历和水平,更主要指教师要有居高临下的教学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讲透教材思想原理的能力、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能力、无意之中吸引学生偏爱所教学科的能力。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来说,要具有以上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说,钻研教材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它联系着方方面面。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数学教材呢?现在,我就初中数学教材从以下几方面浅谈自己的想法。

1、熟悉大纲,掌握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备教材的指导性文件。钻研教材,教师首先要学习初中数学大纲,熟悉大纲对所研究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弄清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从而在备教材时,才能在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而避免盲目地提高教学目标,增加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或随意降低教学要求。

2、通览教材,明确章节地位。

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之一。教师应花大力气去通览全册教材,从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其内容安排及习题的配备的目的,明确各章节在整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入钻研教材还可以知道基础知识以及前后左右的联系;掌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分清教材的重点章节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及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3、抓住重点,确定教学中心。

对于某具体章节教材的分析,我们应结合大纲要求,认真分析,深入钻研,抓住知识重点,从而确定本章节的教学中心。在确定重点时也应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分析。

例如,平面几何“相似形”一章中,相似三角形是重点,在相似三角形中又以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三个判定定理为重点。在三个判定定理中又以第一个定理为重点。为此,教学中,应围绕定理1的证明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工作。课堂上根据证明的需要,可以制作教具、学具,让学生讨论如何移动三角形,从而可以满足所给的条件和结论引出辅助线,使定理1得以证明。

4、寻找难点,制定突破措施。

难点一般是指在学生的理解上、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部分,是学习中的“拦路虎”。因此,在钻研教材时,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分析教材,找出教学难点,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突破难点的措施。解决难点的总原则应遵循认识的规律,要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难点更容易突破,并针对难点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5、综合分析,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课前备好了教材,教学方法的选取如果不恰当,也是难以教会学生的。所以,慎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材中某章节的教学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往往需要对教材的特点,知识难易程度、课堂结构、学生知识面和实际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不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都要从实际效果出发。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教学中,由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况,那么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等,我们可用类比方法从全等三角形引出。效果较好。

6、精心琢磨,恰取练习作业。

数学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知识发生和应用这两个过程,前者指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后者指课堂上应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教师在新授知识结束后,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基础训练和课下作业。因此,在练习题、作业题的选择上要精心琢磨。它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浅析初中数学中的“教材留白”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想;教材留白

在艺术中,空白及充实是紧密相连的,它们的彼此融合能够让艺术在有限地变化中传达出无限的思想。同样,数学中的留白不是可以省略掉的空白,是要根据教材安排和实际学习情况综合考量,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吸收、消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

一、初中数学“教材留白”的应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已经引起社会愈发的重视。现在所倡导的“教材留白”就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是新的教育模式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教材留白”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材留白却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很多老师对这种教学思想并未投入足够的重视,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体现“教材留白”中所强调的教学意义。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深入地分析“教学留白”的真谛,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使初中数学的教学更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二、初中数学“教材留白”的意义

新的教育理念,更多强调的是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现在的教育,不应该将学生束缚在固定的理论知识上,要让教学模式更具人性化,從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追求知识需求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熏陶中,有更深的体会。这是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措施,是社会对于综合素质人才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吸收。然而,如果没有轻松的课堂,就无法达到这种效果。所以,初中数学老师不仅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将创新意识付诸行动。“教材留白”是新课改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思想,数学老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将这种思想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完成新课改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初中数学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不应该被固定的理论框架所限制,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数学文化,体验数学所带给他们的知识财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挖掘学生所具备的潜在能力。“教材留白”是一个难题,却是培养新时期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共同发展的有效措施。

三、初中“教材留白”的措施

1.注重知识与方法的结合

初中数学在新教材的很多课程中都设计了“留白”,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也为老师提供了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老师要结合教材中每个留白设计的目的,分析所要体现的中心知识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中深度较浅的“留白”,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是比较有深度的“留白”,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来分析问题,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注重老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结合

在教学中,老师指导工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同等重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完成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课前要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精确的指导,完成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在教材“留白”处的知识指导,教师要合理掌握,用巧妙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地思考。教师的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讨的兴趣,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热情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注重学生单独思考与师生交流合作的结合

学生单独思考,以及师生通过交流的共同学习是相对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一定要由学生单独思考作为基础,而学生的单独思考在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中才能够实现。学生没有单独思考,就无法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更无法有所创新。在师生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单独空间去思考“留白”,对于“留白”有一个自主的认识,在之后的师生交流中再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的“教材留白”是新课改应运而生的产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看清现在的教育形式,对“教材留白”投注更多的重视,结合创新性教学模式,对学生在“留白”处的学习提供适时地指导,引领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赖启茂.例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留白”[J].中学数学,2009.

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探究 第7篇

数学教材改革的关键就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结构的认识。很显然,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教材改革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传统的教材在体系结构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选择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对初中数学教材改革进行深刻分析之后的选择,对于从本质意义上研究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现状分析

1. 新教材内容的选择

选择知识的标准不复依附于知识本身而转向学习者,转向学习者的认知情境并最终转向社会。在内容选择上更为关注数学的具体内容和实物形态,以及其自身作为人类文化的实践性和社会价值,因此更为重视动态、生成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注重对数学内容和形式的吸收,对知识的选择和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即数学知识的创造和再生产。在教材中那些经验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2. 新教材内容组织、编排的特点

新教材试图建构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三维数学教材知识体系。注重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实践性和趣味性强,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新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改变了旧教材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组织编写教材、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传统,而是以数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选择安排数学内容,更侧重于知识的综合和应用。新教材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事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注意为数学知识学习提供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背景和与现实的联系。

3. 新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知识体系下,加强了数学教材与社会、生活、个体的联系,注意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问题情境为依托,注重学生个体的经验性知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和操作,体验知识的选择和发现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技能,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可见知识结构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组合,学科知识与个体、生活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三、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的建议

1. 增强初中数学教材的范例性

新教材力图摒弃传统数学教材去情境化的做法,重视数学教材组织编写的情境化和生活化,重视数学知识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广泛选取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作为数学教材内容,这些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响学生对于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和对数学文化的欣赏,更会对学生知识的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在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产生困难。如有的教师就反映一些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得太难了,学生无法理解。有些数学内容的选择超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太想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情境性过程描述语言过多,干扰太多,条件太多,阻碍了学生对于正常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 适度搭建心理结构内容

数学语言(符号、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和记忆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数学的魅力也在于此,用数学语言描述社会和生活与其他文化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其简练和严谨。而且在数学中,适时的语言抽象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利升华。在直观感性之后,若没有言语的作用,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各自感兴趣的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通过直观,让学生感知,形成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阶段,最后用数学语言给出科学定义,对直观熟悉的材料的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通过语言的概括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语言和符号是从物质结构到心理结构的桥梁,心理结构是以符号和语言为中介的。只有通过适当的语言和符号的作用,物质结构才能上升为心理结构,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实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获得高级的认知水平。

3. 加强初中数学教材的弹性建设

新的初中数学教材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的弹性问题。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又是向传统教材发出的最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是目前最为艰巨的任务。就目前来看,已经推行的几套新教材在教材的弹性问题上仍不尽如人意。大众数学是新的初中数学教材大力倡导的有一主旨。内容的大众化意味着所选的内容既要引起兴趣,又要容易为学生理解。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重新界定,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比如计算器、线性规划、概率、矩阵、图论等初步知识。用现代科学文化改造与更新旧知识,而那些机械训练、与时代不符的知识应该减少。在增加这些数学知识时也应该考虑到大众的需要和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特点,如现在的新教材都大量增加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

四、结语

本文选择了从知识和知识结构观的角度来审思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并且认为只有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目标。本文认为遵循人类学知识结构的研究思路,把数学教材知识结构分为物质结构和心理结构两个层次,有利于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理解数学和数学知识的内涵,并对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新教材建设的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 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进行理论建构, 运用相关理论对问题和假设进行阐释和论证, 并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改革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晓明, 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04) .

[2]周建新.解释学视角中的教材功能[J].教育评论, 2004, (02) .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探索与思考 第8篇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性思维

1.新教材提供了好的教学素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目前的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培养, 这符合了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素材的选择是否恰当合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 目前初中数学新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真实有趣的教学素材, 这些教学素材从实际生活出发, 为学生创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逐步带领学生走入探索知识的旅程,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并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探索。

2.渗透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 也是提高数学实践能力的关键。目前使用的初中数学新教材采用的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螺旋式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模式, 让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学会探究式学习, 例如函数思想、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与应用都已经渗透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3.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在传统的数学教材中, 往往将所有要学到的知识都以结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关注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却忽略了将得到数学结论的过程展现给学生的过程。学生往往无法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只能生搬硬套, 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目前的新教材中, 采取的是“创建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实践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索式过程, 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式思维。

4.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探索式思维的实质就是能够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 可以展开无限的联想。追求的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 能够对既定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索和思考,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的本质, 找到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或者得到以前没有发现的结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不断探索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 形成探索式的思维模式。

5.扩大知识面来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不管是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 都不可能是独立进行的, 它们和其他学科的知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并且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都对学生探索式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索式思维, 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知识的传播, 还应该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 不断为学生提供来源不同的学习材料。学生的知识面越广, 学生的探索意识越强, 探索思维的能力越强。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反思能力

1.预习提纲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数学预习是学生深入数学学习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数学课上课前进行预习, 而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后, 再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 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数学反思训练, 逐渐培养学生对数学预习的反思习惯, 从而促进学生学会数学预习, 学会数学学习,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应用练习引导学生善于反思错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以巧设的数学的错例为切入口, 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 加强剖析的力度, 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审题, 提醒学生注意对隐含的条件的深入发掘, 分组讨论, 发动学生自己对错解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 评判、改进和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

对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的看法 第9篇

一、关于内容编排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力、抽象的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正确的、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动地进行观察、使用、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要求。”

1. 用字母表示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 它的课题首要就是研究字母表示的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数的范围不断扩大, 我们会越来越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所起的巨大作用, 算术与代数的最大区别就是用字母表示数, 也是人们认识水平的飞跃。但是,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人教版2003第一版七年级数学 (以下简称“2003版教材”) 是这样编排的:第一章, 有理数;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这种编排在知识上跳跃性很大:第一章是在数的范围上的扩大, 使学生认识到负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 并掌握了它的运算规则;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是数与字母的结合, 要使学生准确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及掌握其应用, 首要条件是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代数式来反映数量关系。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由于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和列代数式这一知识的缺失,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特别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中出现了很大的困难, 学生学得费劲, 教师教得费劲。

2. 整式的加减与一元一次方程

整式的加减是代数变形的基本手段之一, 式子的化简是免不了的,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其实质上是在做一系列的恒等变形, 变形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合并同类项就是整式的加减。“2003版教材”在编排过程中, 没有学习整式的加减这一内容, 就直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 在解方程中用到了项、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概念和知识, 但是在此之前课本中从来就没有提到过, 导致数学教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无法表述, 学生问及时也无法解释, 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制造了障碍。

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 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很强, 前面的知识都是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服务的, 是后面知识展开的理论根据并为之积累经验, 后面的知识其实是前面知识的大综合。该教材的编排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该有的数学知识一避而过, 该交代的术语闪烁其词, 羞羞答答, 美其因曰降低难度, 与小学数学接轨, 这不仅没有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 反而造成了学生知识上的混乱。万丈高楼平地起, 坚实的基础是根本, 否则万丈高楼就是空中楼阁。值得庆幸的是,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采纳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意见,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2008年第五版七年级数学作了内容上的调整:第一章, 有理数;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得以彰显, 排除了教与学中的困难。

二、关于推理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 并进一步寻求证据, 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做到言之有理, 落笔有据。”基于这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数学中对推理的要求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清理由, 没有要求规范的格式和数学用语。

众所周知, 无规矩就无以成方圆, 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一开始就不严格要求, 养成不良习惯以后改正起来就费时费力。例如想学习计算机打字和弹琴, 首先就是从指法严格练习, 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打字员和钢琴家, 数学中的推理更是如此,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 由于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低, 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推理能力的提高受阻, 许多问题学生看着眼熟, 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 只会用口头语言表述, 不会用书面语言表达, 即使到了九年级也很难写出规范的演绎推理过程, 就更谈不上“言之有理, 落笔有据”了。

例谈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有效使用 第10篇

一、活动设计追求灵性化

案例1: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127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对比教材:华师版九下第55页23.2, 人教版九上第100页24.2.

1.生活情境对比:华师版 (一幅日出图片) , 人教版 (一幅日出图片) , 苏科版 (三幅日出图片) .

2.操作工具对比:华师版 (硬币) , 人教版 (钥匙环) , 苏科版 (直尺) .

3.问题情境对比:

华师版: (1) 把太阳看作一个圆, 那么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 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2) 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把硬币边缘看作一个圆, 在纸上移动硬币, 你能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公共点个数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

人教版: (1) 把太阳看作一个圆, 把地平线看作是一条直线, 由此你能得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吗? (2) 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把钥匙环看作一个圆, 在纸上移动钥匙环, 你能发现在钥匙环移动过程中, 它与直线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

苏科版:在纸上画一个圆, 上、下移动直尺, 在移动过程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描述这种变化吗?

教材赏析:

1.相同的生活情境, 不同的图片处理.三幅日出图片相对于一幅日出图片, 增强了问题的直观性, 更有利于数学本质的揭示.

2.相同的操作目的, 不同的操作设计.对学生而言, 钥匙环、硬币都不如直尺来得便捷, 编者的灵机一变:将活动中的“圆动”变为“线动”, 既有效地解决了因工具准备不足而引发的活动开展不畅, 又确保活动的目的、指向没有丝毫改变, 这一细节处理, 可谓匠心独运.

3.相同的问题指向, 不同的问题方式.“你能描述这种变化吗?”问题更具挑战性, 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探究过程追求合理化

案例2: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11页“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对比教材:人教版八上第95页“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探究思路对比:都采用由简到繁的探索思路, 将条件由一个 (否定) 、两个 (否定) , 增加至三个, 然后分类展开探究.

2.探究方法对比:人教版:画一个三角形, 剪, 放, 全等吗?反应的规律是什么?苏科版:先观察一组图形, 猜一猜, 再量一量, 哪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 能剪一个与同学所画的三角形重合的三角形?探究方法基本相同.

3.探究顺序对比:人教版教材同其他教材一样, 都是从“SSS”开始的, 而苏科版教材则是从“SAS”开始的.

教材赏析:

相同的探究思路、方法, 不同的探究顺序.在剪纸活动中, 利用矩形纸片, 学生最容易剪出的是直角三角形.苏科版教材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借助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 轻松地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究的氛围, 切实感受结论的合理性, 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方法.

三、定理表述追求科学化

案例3: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119页“圆周角定理”.对比教材:人教版九上第92页.

定理表述对比: (苏科版)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人教版) “在同圆或等圆中,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教材赏析:所谓“等弧”, 是指“在同圆或等圆中, 能够互相重合的两条弧”.此概念已经约定俗成, 从定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角度分析, 苏科版教材在该定理的叙述上更为科学合理.

四、例习题配置, 有待最优化

案例四: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58页17题) “桌上有三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 每次翻转2只, 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3只杯的杯口都朝下?七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 每次翻转3只呢?如果用“+1”、“-1”分别表示杯口“朝上”、“朝下”, 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对比教材:人教版七上第48页“观察与猜想”.

教材赏析:此题思维的难度太大,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根本无法企及, 加之问题设计很模糊, 所以教师和学生都显得有些很茫然, 体现不出“探索研究”的价值.而类似的问题在人教版中则是以“选学”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的形式, 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的, 学生通过阅读, 借助教材设置的问题串, 经过思考和交流, 是可以领悟其中的道理、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的.

案例五: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5页“有理数的加减”习题.

第9题.位于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是世界上极端温差最大的地方, 最低气温曾达-70℃, 最高气温曾为34℃, 该地的极端温差是多少?

第10题.人们在地球南极点附近曾测得的最低气温是-94.5℃, 在非洲的利比亚曾测得的最高气温是58℃, 这两个气温的温差是多少?

第11题.1960年1月21日, 我国新疆北部的富蕴气象站曾观测到-51.5℃的当时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1975年7月13日, 我国新疆吐鲁番民航机场曾观测到49.6℃的当时我国历史上最高气温.试计算这两个气温的温差.

对比教材:人教版数学七上第33页.

教材赏析:苏科版教材在第9、10、11题, 连续三道有理数减法应用题, 以同一个素材 (温差) 呈现, 虽说有了地域的变化, 但毕竟不是向学生灌输地理小常识.素材单一、重复.而人教版教材则较好地规避了这一点.

案例六: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1页“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例1.计算:9+5× (-3) - (-2) 2÷4.

例2.计算: (-5) 3×[2- (-6) ]-300÷5.

对比教材:人教版七上第51页.

教材赏析:苏科版数学教材在此处分两个课时设计了4道例题, 而人教版则是一个课时, 两道例题.例1、例2是简单的含乘方的混合运算, 旨在让学生熟悉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例3、例4是运算量稍大的混合运算, 旨在让学生在复杂的运算环境里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感受运算律在运算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选用合理算法、简化运算的能力, 对实际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但仔细推敲, 例3、例4, 教材所提供的计算过程, 值得商榷, 与目标设置不符, 且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除了承载“双基”目标外, 还承载着能力提升与情感促进等方面的要求, 因此, 教材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整合.

给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加点“料” 第11篇

关键词:问题创设;新课程理念;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44-02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在课堂教学上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创设,除了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为枯燥的数学教学增色外,还可以为数学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探索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然而,教材上问题的设置毕竟要求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因此也变得具有局限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几年的数学课堂教学,让我有机会一点点尝试出只要用心给问题创设加点“料”,其实数学课可以更美的。结合苏科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问题创设方法与思考。

一、学科渗透式的问题创设

以往的数学教学,就数学知识论数学,使得学科变得相对独立。学科渗透式的问题创设,在于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数学的学习当中,从而形成学科渗透。增加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助于学生文理学科的搭配学习。案例1: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1节《确定与不确定》问题创设: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财富,成语就是其中之一。(1)这里有四句成语“水中捞月”、“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瓮中捉鳖”,各位同学是否知道每句成语的意思呢?四句成语所讲述的故事,是不是一定都能发生呢?哪些是一定能够发生的?哪些是一定不会发生的?哪些是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2)用你这节课的所学知识,说说他们都属于哪种事件?设计意图:教材中本章标题为《感受概率》,重点在“感受”。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试验游戏,体会概率与过去所学的很多确定性科学的不同,认识概率的思维方式和随机观念。本课研究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事先能够确定的,是必然事件或不可能事件;而生活中还有很多事件的发生我们事先不能够确定,是随机事件。要想解决四句成语所讲述的故事是否事先能够判断发生与否,首先就要知道四句成语所表达的含义,这就需要借助语文知识。添加以上问题创设,实现了学科渗透、文理并用,把数学客观化的问题,变得生动、形象、有吸引力。这也符合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学生的发展观——感受、思考、积累、整合。

二、循循善诱式的问题创设

循循善诱式的问题创设,是根据所需要的教学内容,适当创设合理情景。为使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设立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把问题逐步推向高潮。从而使学生递进式的掌握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案例2: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第1课时《数轴(1)》问题创设:学校门口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米和5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米和4.5米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1)如何将马路、汽车站、柳树、杨树、槐树和电线杆确切的表示出来?(2)在画这些物体时是否有先后顺序?(3)你认为应该先画哪一物体?(4)如何将其余物体适当的表示?设计意图:以上这个问题的创设,不仅解决了如何画数轴的问题,还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轴的好处,可以触类旁通的解决类似的各种问题。马路、汽车站、柳树、杨树、槐树和电线杆并非杂乱无章的分布。若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基准,其余各物体均可顺利表示出来。先确定马路的位置是作图的关键,画一条直线表示马路,为画数轴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打下基础。地理中的东西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在直线上从左到右表示从西向东的方向,为画数轴上的正方向和表示正负数打下基础。确定基准点马路的位置,为画数轴上的原点打基础。规定一个单位的长度表示1米,依次表示出距离汽车站东3米和5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米和4.5米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为适当地取单位长度打下基础。

三、生活感知式的问题创设

生活感知式的问题创设,是基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研究数学。不仅解决了数学本身的知识性问题,又解决了生活当中的技能性问题,体现出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生活化和应用价值。案例3: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第1课《圆(1)》问题创设1: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方式上学、放学,有的同学是徒步而来,有的同学是骑自行车,有的同学是开电瓶车,还有的是乘坐公交车。(1)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2)能将车轮改成其他形状吗?如车轮为正方形、三角形或者椭圆形等,会发生怎样的状况?问题创设2:有一个圆形靶,将其中的10环拿出来,请同学们对这10环的一圈进行射击,体会击落点和这个圆圈之间的位置。设计意图:圆形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图形,学生对圆形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因此不必大费周折的在问题创设上绕弯子。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说出车轮的形状是圆形。并且还能感受到,对于圆形的车轮,只要路面平整,车子就不会上、下颠簸,人坐在车上就感到平稳、舒适。从而很容易的得出圆的集合定义,即“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射击是大型运动会常见的比赛项目,创设这样的问题能够在娱乐的同时完成数学实验,从而得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的关系”。寓教于乐,更好的体现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参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生活的感知,使学生更容易有直观的感受和体会。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产生“为什么是这样?”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不仅为本节课研究圆的概念开了个好头,也为接下来深入探索圆的相关性质埋下伏笔。

四、组织活动式的问题创设

以往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学生只能随着老师的思路听,少有质疑。是否真的能达到解惑的效果呢?新课程强调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知识的得到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组织活动式的问题创设,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预设一个游戏或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感悟。力求使学生通过合作,亲自动手、动脑的研究问题,得出新知。案例4: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图形的旋转》问题活动创设:每四人一个小组,其中一人活动期间负责动手操作,一人活动结束负责记录结果,另外两人主要分析发现和探索交流。每组的白纸上画有边长为4厘米的等边△ABC,在等边△ABC外标一点O。在白纸上覆一张透明纸,用图钉穿过O点且穿透透明纸。(1)在透明纸上描出等边△ABC,标好点A、点B、点C。(2)将透明纸绕点O旋转一定的角度,再次描出白纸上的等边△ABC,并对应标好点A′、点B′、点C′。(3)取下透明纸,连接AO、A′O、BO、B′O、CO、C′O。(4)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并说出其中的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5)旋转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是否发生改变?(6)用直尺量出AO与A′O、BO与B′O、CO与C′O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7)用量角器量出∠AOA′、∠BOB′、∠COC′,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最终得到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即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即旋转角相等。通过问题活动的设计研究方式,学生边动手、边动脑,从中体会旋转的不变量。其中,很多活动之前的猜想在动手过程中得到解决或小组成员帮助解决。图形旋转不变量的相关结论也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变得直观易懂。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都能够得到提高,体现出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五、流行话题式的问题创设

很多老师抱怨学生学习不上心,做别的与学习无关的事倒是话题很多。这可能和学生们所处的年龄段是相关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很多事物一看就懂、一听就会,流行的话题总是特别的能激发他们的兴趣。那我们不妨投其所好,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相对来讲比较枯燥的书本知识。案例5: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第1课《线段、射线、直线》问题创设:时下比较流行“穿越”一词,如果真的可以穿越,那么老师希望穿越到《西游记》里成为孙悟空,因为他有一样法宝——金箍棒,它能长能短、降妖除魔。若用手握住棒的中间,则此棒可向两边无限伸长。若用手固定住棒的一端,则此棒可向另一端无限伸长。若用双手固定住棒的两端,则此棒的长度固定。结合以上情境,类似于我们学习过的哪种数学知识?谈谈你的感受。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新课程改革理念正是要让学生“乐学”。因此,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话题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达到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尽快参与到课堂中来。

好的问题创设,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不管是怎样的问题创设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实现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建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较好的促进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45分钟的课堂充分还给学生,实现减负增效。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多动脑筋,给教材加点料,定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更美的!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研究报告[A].“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浅谈课堂中初中数学教材的重组 第12篇

一、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改变教材观

“以本为本”多年来作为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 帮助过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大纲精神。但教师的角色在改变, 教材不是金科玉律, 不再是一种定论式的知识结构, 它所提供的应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及某种可能的线索和机会,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课改既是教学观念的转变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 又是新教材的验证过程和改进过程, 教师应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 对教材重新处理,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做到既尊重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新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教师不能只着眼于几个尖子生的培养, 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数学程度的提高, 只让学生被动的学习,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我们钻研教材, 更新认识, 让教材向“学生学数学之素材”转变, 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二、转变教学观念, 教材使用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材范例虽然取材于生活, 但不一定是学生常经历的事, 所以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 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内容应该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借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基于此, 我在“轴对称图形”中, 课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由此充分感受轴对称的性质。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我将实际所在地的位置呈现给学生, 通过运用所学注明所需要的地点位置,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这些活动源于数学而又宽于数学,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有些学生还能创造性地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这就是新课标一直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 重组教材

教材只是知识的一个载体, 一种材料, 并非尽善尽美, 教学时可以选择, 更应当创新, 许多内容及教材要求完全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再创造, 包括变更教材体系, 调整教材顺序, 摒弃和添加某些内容等等。教材的重组要以教学目标为先, 抓住教材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及基本联系, 选取最能体现问题本质、最典型的素材, 建立思路更清楚、结构合理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时目标, 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角度来处理教材、选择教法, 使课堂结构不是单一的、平面的。在学习“命题”时, 考虑到学生学习命题会很自然的判断真假, 所以在实际中我将后一节的内容提上来, 使结构紧凑。同时我们也可以把教材的每个章节当作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体, 把每道题看作是一个个课题来研究,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也可通过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课题学习”以及“阅读材料”等提出一系列新问题, 充分地激励学生进行交流, 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空间, 让学生在探索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精彩。

上一篇:交费系统下一篇:校园渠道管理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