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类专业

2024-07-27

信息管理类专业(精选12篇)

信息管理类专业 第1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是信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综合性、实践性很强,通过对该门课程课堂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信息处理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组织实施的能力,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开设这门课,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管理学、信息管理、程序设计、数据库等相关知识。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必须开设一定量的实践课程,通过查阅一些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设以及多年的教学,发现存在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感觉理论太多,难于理解,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实践课程,但部分理论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关系,难于在实践中来逐一模拟;(2)实践课程主要针对一些知识点的训练,学完该门课程之后,学生感到知识点非常多,实践较散,希望通过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把课程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很好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虽然各高校均开设了一定量的实践课,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

1 课程能力培养

各高校的实验条件以及师资水平不同,对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动向有所不同,部分学校侧重于走管理路线,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方面的师资较强,实践环境条件较好,侧重于信息系统方向,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系统方向,具体来说,该门课程实践主要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如下能力和素质:

(1)方法、技术和工具: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各阶段常用的工具的使用、认识相关技术和方法,比如:E-R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U/C矩阵、Visio工具建模、Power Designer建模、Rational Rose建模等。

(2)系统分析能力:做系统最难的部分在于系统分析,特别是需求分析,需求是开发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做好需求分析,一切工作都没有意义。

(3)系统设计能力:需要做好功能模块的设计、代码设计、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输出输入设计、算法设计等。

(4)程序设计能力:需要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VB、C++以及基于B/S开发的ASP、JSP等工具。

(5)数据库设计能力:能够掌握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熟悉SQL语句的使用。

(6)文档编写能力:文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完成的重要文档有项目陈述报告、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报告、数据库设计报告、系统实现报告等;

(7)团队协作能力:一些系统比较大,非常复杂,这需要很多部门和很多人参与进来,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实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8)坚强的意志:做系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要求学生有连续作战的精神和毅力,甚至需要熬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 实践项目

针对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需要开设一定量的实验教学课,进度可以根据所安排课时灵活调整,若课时不足,可以安排学生课外课时进行。实验除了验证性实验之外,还应有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期中设计性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1]。部分实验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建议开设的实验如下:

(1)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通过所给案例,分析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的关系,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及功能的理解。

(2)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能够根据所给案例进行系统战略规划,掌握B S P方法。

(3)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根据所给案例对系统进行可行性、需求分析,掌握系统分析相关描述工具。

(4)数据库设计。从需求分析得到数据概念模型(E-R图表示)并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5)软件工程建模工具应用。能够使用Power Designer或Ration Rose工具进行建模。

(6)算法设计。利用程序流程图和N-S图进行模块算法设计。

(7)系统分析、设计、实施。根据所给案例进行小型系统分析、设计,实现一个简单演示系统,并完成相关文档。

3 实施效果

我校信管专业MIS课程理论安排36学时,实践教学安排36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开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采用指导、开放等实验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由于MIS相关理论在不断完善,实验方法手段、实验技术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MIS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参考文献

[1]http://jd.sjtu.edu.cn/BKPG/pjlt/pjjb/2007-01-26/1169823334d4181.html, 2011-3-10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信息管理类专业 第2篇

2000年9月~2003年7月 高州一中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优秀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熟悉Windows98/2000操作系统,了解windows2000server网络操作统,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linux网络操作系统.dos,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掌握基本的网络构筑与布线,局域网配置和小型网络架设系统

掌握多种绘图软件,熟练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CorelDraw等等

能熟练使用各种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如排版,电子表格,数据库操作,制作幻灯片等

能熟练多种网页制作软件(例如网页三剑客(包括DreamweaverMX 、Fireworks MX 2004、FlashMX 2004)、freamweaver等,能制作常见网页,能熟练使用种类网络工具(如Ftp等),掌握动态网页设计与制作,熟练运用HTML,JavaScript,VBScript,熟悉ASP等语言

掌握计算机基本的硬件知识,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硬件问题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具备出色的领悟能力并乐于学习、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完美的卓越;作为参与者,我具备诚实可信的品格、秉承团队合作精神,有良好的集体荣誉感;作为领导者,我具备做事干练、果断的风格,有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协调能力,有较好的管理理念并注重集体利益、以大局为重,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思想开阔、思维活跃、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强。

座右铭: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信息管理类专业 第3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介绍

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作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管理理论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向管理要效益”的思想的深入发展,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纷纷提出了数字政府、数字化企业的目标,加大了信息化的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各种组织从战略层、战术层,到作业层各层人员的得力助手。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得到了各方的重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运而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树立正确的企业信息化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方法及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国内高校作为专业课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专业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作为专业任选课开设的有电气信息等;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有:生态学专业的环境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医科的医学信息管理系统等;公选课中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很多。由此可见,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经济管理类、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而且也逐渐成为工、农、医等学科的重要课程。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多学科内容。目前国内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大都将此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立为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和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以便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企业和组织的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问题。但是,就目前这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之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实施教与学的过程中,都遇到很大的困难。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虽然对公司财务、现代管理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对办公软件的使用比较熟练,但对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所需的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却不多,对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流程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所以经管类学生对于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架构普遍反映很难理解和掌握,很多学生甚至在修完此课程之后对于为何要学习这门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都还不甚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发现,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没有适当的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框架,经济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往往以适用于所有行业的MIS开发理论为主,不像生态学专业的《环境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具体行业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从现在本科生的就业及企业的招聘来看,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業于专门的金融和政府管理部门的比例较小,而作为中间力量就业于企业的比例比较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值得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面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对国外优秀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情况研究,我们发现,国外高校在此课程的教学上具有以下特点:①在管理学理论和思想方面极为重视;②善于采用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给学生以最贴近企业实际问题的直接分析和训练;③在教学上非常注重实践环节内容与形式的设计;④善于用图和表等模型来说明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国外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优势,结合该课程的实际特点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将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多模式分段教学转换。具体措施是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案例导入+情景模拟+上机验证”的分段式教学模式案例导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一门典型的多学科综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讲理论知识,再作案例分析,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对理论知识不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我们考虑彻底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利用案例来组织教学——首先导入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引入基本理论知识;最后安排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加深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情景模拟:以虚拟项目为基础,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虚拟项目的设计开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模拟针对实际问题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过程。教师则采用点拔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一个项目组由5~6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人员等角色。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虚拟的项目情景和要求,虚拟项目可以从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应该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和启发性。项目组根据项目需求,制订项目计划,进行系统分析,设计,运用本课程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分工协同、想办法、查资料、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增加了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管理协调能力。这门课程着重让学生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树立正确的注重管理与技术的有机融合的信息化理念。上机验证:通过对一些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验证实验,让他们把前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实际操作与应用的理性认识,更好地促进了这门课程的教学。

通过实践,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普遍反应,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同时,情景模拟环节对企业内部的流程的认识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上来。我们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

参考文献:

[1]张惠丽.多媒体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9,(2):41-43.

[2]李武韬.《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项目式教改尝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52.

信息管理类专业 第4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交叉学科, 我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 结合西部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确定了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为制造业信息化方向和物流信息化方向, 将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化, 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当前物流业的行业地位在广西区域经济中越来越显突出, 物流发展面临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的开发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四大机遇, 物流信息化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面向物流领域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我校“立足广西, 服务区域经济,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物流信息技术”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课程以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即在物流作业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与传输、存储与处理、定位与追踪为主线, 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为核心, 系统介绍条码技术、RFID技术、EDI技术、GPS、GIS技术等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原理、功能构成、解决方案及其应用, 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物流信息管理素质, 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熟悉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 具备规划、设计、开发和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1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通常包括和物流业务活动相关的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课程教学具有一定挑战性, 常见的问题如下:

(1) 教学内容重复, 更新较慢。课程部分章节内容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其他课程 (如:管理信息系统) 存在重复编排的现象, 致使教学内容重复讲授, 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 不便于掌握较新的知识。此外,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现有的教材理论知识体系已经落后于物流企业第一线的实际情况, 可操作性差,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

(2)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上沿用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缺乏物流技术类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动手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师虽然在部分章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但是受困于缺乏物流企业第一线的资料, 导致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 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 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导致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课程教学方式简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考核方式片面。考核方式主要是依靠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较少考虑考核方式如何有益于教学,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体, 大都附和重复、疲惫应付、无创意地接受。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 导致学生的动手技能缺乏, 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4) 实践教学设备匮乏。由于实验室经费有限, RFID设备、手持式条码扫描仪、固定式条码扫描仪等物流信息技术实验室设备采购数量很少, 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需要。实践教学设备的匮乏是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薄弱、动手能力差、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

2.1 改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突出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 (EDI) 、射频技术 (RFID)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智能运输系统 (ITS) 等技术的应用性, 演示合理运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方法, 加大多媒体光盘内容的比例, 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多媒体内容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 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专业数据库等多种途径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大胆使用最新技术文章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前沿趋势的相关文章。

2.2 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

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主, 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的讨论与思考, 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分小组形式进行案例讨论, 每个小组须形成一个统一意见, 这就培养了学生有理有据地以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2.3 改进考核方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添一些新的考核方式, 比如小论文写作方式等。小论文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考核方式。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图书馆数据库等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通过论文写作的方式使专业知识进一步“内在化”, 该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 应尽量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 提高学校物流信息技术设备利用率, 降低采购和维护保养成本。另外还可以租赁物流企业设备进行实践教学, 将实习地点从学校向物流企业第一线倾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和相关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 结语

本文基于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通过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 这不但是社会、企业对人才最真实的要求, 而且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无疑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基于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 文章分析了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期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管理,物流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姜显亮.提高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

[2]王道平, 王煦.现代物流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电气信息类大专业专业导论 论文 第5篇

姓名:向悦 学号:1005076038 专业:电气信息类 指导老师:储忠

完成时间:2012.5.10

摘要

目前,我们已经迚入合肥学院电子系电气信息类大专业学习两年了,我们学院共有三个专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即将要选择学的专业感到迷惑。上过专业导论课后,再加上上网查专业相关的资料,我有所总结,写下本文将分别简单的介绍这三个专业。介绍包括这三个专业的内容、就业方向及其环境、专业发展前景。简单通俗,易于理解。关键词: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展望

简介

一、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简介

1、专业内容介绍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是隶属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电气工程一般分为:电力系统和应用电子也就是电力电子

2、就业方向及环境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性强。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就业,可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市场运 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也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

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生产单位、电气工程研究开发公司和研究院以及具有电气相关专业的院校。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3、展望

“智能电网”

以前的变电站存在三个问题,一、一次设备的可靠性不高,无法完全满足“无人化”的运行要求。如有的隔离开关在操作时存在不能进程控制的问题。

二、自动化系统存在信息无法在线共享,设备乊间不具备互操作性,系统可扩展性差。

三、一次设备状态的确认必须依靠人工干预。

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有以下优点: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电子式互感器绝缘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动态范围大,接口方便,通信能力强。利用电子式互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使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大量的二次电缆线,可以简化系统结构,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共享。

全站自动化在线监测的应用。通过设置一个能实现集控中心的进程监控和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好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传输系统不具备的优势,设备乊间直接通信无障碍,变电站各种功能可共享的信息平台,避免了设备的重复设置。

智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为满足智能变站无人值班的要求,采用智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方案将站用交流电源,直流电源,通信直流电源统一设计、集控、生产调试、服务,幵将各电源智能监测设备通过网络通信接入一体化电源系统迚行分散数据采集、控制和集中集控管理,进程可查看电源参数,实现交直流电源的状态检修和智能化管理,减少日常巡视和维护工作量。

二、自动化专业简介

1、专业内容介绍

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 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 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幵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 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 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 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 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 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过程检测及仪表、运筹学、计算机 仿真、计算机网络、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辨识基础、计算机控制系 统、系统工程导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自动化概论、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2、就业方向及环境

本专业是一门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的工程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自动控制技术知识系统深入、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生在毕业后都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 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的宽广,比如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 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历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的供求比例一直都保持在 1∶10 左右,近年就业去向主要是在系统集成、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和通信等领域。主要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 作。

3、展望

自动化在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统,社会与经济学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三、通信工程专业简介 1.、专业内容介绍

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幵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 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 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乊一。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 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 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迚和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的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金融系统、民航、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等。本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跟踪前沿、注重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技术、通信与通信技术、通信与 系统和通信网络等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运营、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2、就业方向及环境

通信技术研发人员

职业通路:研发员→研发工程师→高层市场或管理人员

人才行情:前几年通信行业处在春天,研发领域提供了很多高薪职位,即使是今天,像华为、中兴、UT 斯达康等知名企业的研发岗位的待遇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但这样的公司和岗位相对我们每年不断增加的本专业毕业生来说,太少了。技术转市场(管理)是很多研发人员的归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下降,加乊企业在研发部门职位设计的瓶颈,另外也是拥有强大技术基础的“底气“,工程师们在选择做一段时间技术支持、客户服务和技术部门的管理(技术出身对这种管理的优势非常明显:在这种技术含量 那么高的部门,谁会服一个连电路图都看不懂的领导?)通信产品销售人员

职业通路:销售助理→销售工程师→销售(市场)经理

人才行情:需求大,对专业功底要求不是特别深,适合一般本科生从事。最重要的是,职业发展空间足够大,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转行去别的行业继续做销售。

3、展望

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

3G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成为信息服务产业重头。3G环境下移动通信带宽的大幅提高以及移动终端功能的逐步加强,将为单一的语音服务和传统移动增值服务向多元化的移动商务活动、互动交流和多媒体服务升级奠定了基础。手机多功能信息化,由技术发展以及用户对手机由通讯终端向信息终端转变的需求所驱动,手机功能从简单的打电话逐步向多功能信息化演变。手机多功能信息化给移动互联网应用行业提供了硬件支持和市场需求。

核心路由交换机:核心路由交换机服务于以业务为核心的网络架构。广泛适用于局域网、城域网、园区网络和数据中心核心、汇聚节点,帮助企业构建面向应用的网络平台。

物联网: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器设备通过互联网把物品与物品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网络。其中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依然是互联网。第二,其用户端不仅仅是个人,还包括任何物品。

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具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供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支持,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物联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展开研究。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型无线接入技术:无线接入系统的发展在通信业的竞争发展中无线接入技术是发展速度最快、最有市场前景的一种接入网技术,它是对现存有线电话网络的有益补充。

结束语

信息管理类专业 第6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 专业转型 应用型

【基金项目】项目资助:校级教改项目-提高电信专业竞赛训练效果竞赛成绩;校级项目:重要赛事突破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建设专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2-02

一、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许多电子信息相关的企业,都急需有实操经验的技术人才,因此相关的专科、高职、中职学生成为其首选聘用人员,而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却一直走低。可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落后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为工科,学生生源复杂,多为其他专业调配使然,传统的理科培养模式业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紧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把握区域人才需求的脉搏,正确定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应用为先、创新为重,质量为本、服务为上”的转型发展原则,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结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新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重新论证、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开设进度、学分分配、实践训练等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企业等实际需要[1]。

改革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分为5个课程群(基础知识、电子技术、微处理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实验和实践电子技术)分别对应五种岗位专业能力(基础知识能力、硬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软件编程与开发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综合应用和技术移植能力)的培养。

改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考核指标多元化。改革授课方式,增加“研讨式”教学、“层次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的比重;改革教学手段,增加课程实验、专业生产见习、创新性实验等实践比例,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增加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扩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比例。

开展“分层次” 实践教学。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三个部分针对性的实训,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按基础、专业、综合的先后顺序贯穿在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四年不断线。

加强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的培育。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企业实践,促进其素质和能力结构的优化[2]。在考核聘任方面,将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的成果同等对待[3]。

聘请或引进企业、科研院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采取柔性引进或智力引进的方式,从社会上和产业部门中聘任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或兼职讲师,兼职教授/讲师以兼课或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成为师资的组成部分。

实施基于学生综合知识应用与技术移植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及实习。通过电子设计大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实训、定岗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能力,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移植进行创新的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设计创新的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实行实验实训工作与科技竞赛紧密结合,实验实训工作应努力提升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中的催化作用。

三、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以培养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岗位就业能力为核心,经过4年的建设,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保障机制;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团队;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制定多元化的学生考评体系。实现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群,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的目标,对同类高校相关专业有示范与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荷西.避免同质化高校“实践性”改革进行时[N].中国商报,2015-11-20P03.

[2]剧乂文.以“卓越计划”为契机 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38-39.

[3]乐丽琴,贺素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26-27.

作者简介:

信息管理类专业 第7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区域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信息、管理、系统及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人机交互系统[2]。在现代企业管理中,MIS已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众多繁杂的信息资源面前,企业必须要建立实用、有效的MIS,为企业各层的管理决策提供基础保障,MIS应用及发展的过程就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过程。

在企业不断追求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社会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有鉴于此,从1998年开始MIS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管理类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3],这说明了MIS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然而,在MIS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讲授过于书面化、理论化,学生感觉十分空洞,不能理解所学知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之间存在很大的障碍。因此重新审视MIS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符合管理类专业事迹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管理类专业MIS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Teaching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IS course in management specialty)

2.1 管理类专业MIS教学现状

MIS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及系统工程的相关知识;了解各个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尤其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主要方法和流程,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和维护的主要内容[4]。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MIS的教学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计算机技术方面能力薄弱,因此不能要求他们开发出完整的软件系统,把程序员、计算机方面专家作为培养目标,而应该让他们成为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专门人才[5],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但是,在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抽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鲜有接触,并且覆盖的知识面广,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又相对较薄弱,很多学生感到MIS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的不够紧密,与自身专业知识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2.2 管理类专业MIS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MIS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懂得如何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企业管理、决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过程,能在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与系统开发人员较好地沟通合作,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MIS课程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管理类学生掌握MIS在企业中的应用,MIS与企业管理的相互影响。近几年来,通过对MIS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与总结,发现虽然众多教师不断地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但在该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可概括如下。

(1)管理类学生相关预备知识不足

MIS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对于管理类学生而言,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对较好,但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知识大多数十分匮乏。虽然对于管理类学生,MIS课程不再侧重信息技术方面,但是MIS的复合型和实践性决定了该课程讲授不能缺少技术基础和实践教学环节。而管理类学生对系统开发技术类知识理解存在很大困难,有些学生甚至对MIS产生片面的认识,认为该课程就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学的,MIS的开发就是程序员的事情,对该课程产生心理排斥,缺乏学习主动性。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当前,大多数高校教师在讲授MIS课程时,都会从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维护几个方面较为完整地向学生讲授MIS开发的相关知识,并且大多该门课程教师来自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等专业,他们具有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比较强调系统开发技术细节。而在面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授课时,难以针对管理类学生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内容侧重点及适合的信息系统案例。

(3)课程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其中很多方法和理论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目前,MIS课程一般还是重理论轻实践,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才安排实践教学,造成前面的讲授和后面的实践相脱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要求管理类学生完成信息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对于大多数管理类学生而言,由于计算机知识的缺乏,有非常大的困难,因此造成实践教学根本没法做到实处。

3 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The reform of teaching MIS course in management specialty)

3.1 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MIS,并不是为了培养系统开发人员,而是让学生从管理的角度,掌握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培养学生获取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在MIS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以管理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MIS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管理,理解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与影响。其次是了解在在不同企业中各种MIS的运用,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另外在系统开发方面,重点讲授系统规划与分析,特别是对“业务流程分析”相关知识的掌握。从目前国内外企业MIS开发经验看,MIS的实施都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和再造,因此管理类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应有较好地掌握,今后才能在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有效沟通,并提供有效的支持。

3.2 重视实践教学

(1)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MIS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很难培养社会需要的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对于管理类MIS的实践教学,建议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选取学校内部信息系统进行模拟研发,在学期初,学生分小组选择学校实际使用的某个信息系统,或者选择信息系统的某个功能模块,伴随着课程的进度,完成系统的规划、分析与设计,加强学生对信息系统结构、使用和开发的认识。

由于该课程是在管理类专业开设,所以任务驱动中不以最后完成整个系统开发为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做前期的规划、分析及部分设计工作,不包括系统实现。

(2)MIS体验式教学

管理类学生由于专业知识结构的限制,以及缺乏企业实际管理运营经验,对MIS的功能、对企业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开发的过程很难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MIS课程中可通过一些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让学生对MIS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结合理论学习,切实了解MIS的基本结构、功能、掌握运用MIS处理企业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也增强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

3.3 强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改变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信息单项传递过程,利用真实的案例,实现了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辨和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

案例教学很好地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在MIS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选择典型合适的案例。目前大部分教师选择的案例都是传统企业信息化的案例,但这些案例对于学生而言缺乏实际体验,不能吸引学生兴趣。

现代大学生热衷于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APP,他们大多数都有网上购物和支付的经验,更关心订单管理、物流配送、售后评价、网上支付等环节的管理流程和技术支持。目前,电子商务平台集成了订单、库存、配送、支付等相关管理及技术,在MIS案例教学中,可以电子商务平台及学生热衷的APP应用为案例讲授MIS的开发过程,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4 结论(Conclusion)

《管理信息系统》一门系统性、边缘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适的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实际信息系统的操作体验,从抽象到感性,全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一门系统性、边缘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管理类专业从管理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信息系统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分析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管理类专业特点,探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案例设置,旨在突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特色,为培养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创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信息管理类专业 第8篇

1.1 课程拼凑现象严重

一方面, 作为综合性专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不是那么容易认清楚, 所以很多学校觉得只要课程设置仅仅包含信息管理或者系统, 就能满足需要, 因此只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系统”或者“信息”就是对的, 根本不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支撑, 自然就缺乏逻辑连贯性, 使得学生学习感觉凌乱无头绪;另一方面, 很多独立学院这个专业在建设之初, 只是为了迎合市场对于综合人才需要, 因此在教师队伍选取时候, 只要是和电子商务、或者信息管理专业, 或者纯计算机类专业挂钩的老师, 都可以作为本专业建设的主力, 并没有一个核心思想的融合, 因此课程类别上要么就是比较热门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的凸显, 要么就是空泛信息管理类课程的呈现, 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完整的体系。

1.2 实验教学困难

三本院校学生自身特点使得很多学校领导或者老师都难于教授动手设计类课程, 所以不敢也不愿意投入大量的实验环境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因此, 实验室更多的是投放于能够产生直接快速效应的活动类课程中。这样, 就不谈现代先进管理思想和软件开发的结合, 更不可能使得学生能够直接站在管理的高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很多三本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是一直唱高调, 但无实质改进, 甚至还不是一般的高职高专能够结合市场和行业需求, 将ERP或者金蝶这样的管理软件购置使用, 这样使学生进入学校之前有一个基础的认识或者使用。

1.3 教师队伍建设缓慢或者随意

一方面, 没有试验驱动的教学, 难以实现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动手能力的开发;另一方面, 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受到严重局限。因此, 也不可能结合学校教学活动, 为学校创造经济收益, 或者为教师自己创造学习和锻炼、甚至提高的机会。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 职称或者项目研发根本没有或者很少, 如果加速教师队伍的更换, 更不利于学校教研能效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有些学校甚至直接将和信息有关专业的老师大量引进, 忽视设计类教师的培养与构建, 直接的结果就是教师教授大而泛, 甚至可能脱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最初建设目标。

1.4 研发项目较少

设计类工作是信管专业能直接连接学校和自身经济效益、科研能力的一块, 但是基于三本院校现状, 很多最新热点问题研究或者国家、省级科研课题获取非常困难, 这就更谈不上和事实热点趋势结合, 或者开发新的研究方法或者获取显著成果。

2 专业发展几点思考

2.1 课程是基本, 务必保证质量

首先, 一方面需要重新借鉴一本、二本院校信管专业课程安排, 另外一方面, 必须结合本学校学生特点、市场需求重新思考自己学校设置的每一门课, 其存在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 固定授课教师, 由授课教师相互探讨各门课程教授重点分布, 以及前后授课联系。最后, 按照充分论证的结果定时、定量、定人做好学期分布规划。

2.2 实验教学, 要花狠心投入, 并愿意让学生和老师充分使用

虽然很多学校实验室建设有重复投资, 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该保持乐观和理解的心态, 重点发展实验室建设。这样的重复性投资, 一般是前面建设调查论证思路不清, 或者社会发展太快带来实验室性能有改动。而信管类专业, 无论是从信息管理还是信息系统角度来说, 都是非常依赖与实验室的, 因此, 不能因为前面有其他专业实验室利用不到位或者重复建设, 而忽略此专业的必要投入。

2.3 教师队伍建设应该稳步发展, 注重综合性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合理分布

个人认为信管专业属于一种前沿性专业, 综合性必然体现其潮流趋势, 所以, 最好的信管教师应该是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专业走出的学生, 另外, 此专业基础层次是信息系统, 也需要对于计算机应用特别有建树的老师, 而对于高难度的信息管理是需要数据分析和处理比较好的统计分析类人才。关键点是不能将纯粹的管理与信息管理混为一体, 而造成对于专业培养起直接作用的教师对本专业认识有偏差甚至错误。

2.4 对于科研项目的分派, 不能仅仅依附于学校的教研项目或者国家省级项目, 也可以考虑从平行学校合作、从企业直接获取等, 并且让这些方式能够为学校大力支持的方式, 才是拓宽教师科研能力的一渠道

有些学校认为信管专业教师就应该以单纯教学为重点, 或者应该以学校教研课题为基础, 从而以各种遏制对外发展课题的机会, 这样会挫伤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从一个实际的角度出发, 教师有项目, 学生也可以获益, 这种动手感受远远比上课来得实际。

2.5 这点也是笔者最近感受很深的一点, 那就是信心管理与信息系统对于数据分析是非常有利的一个专业, 未来信息分析也是一个长久的朝阳行业

因此, 我们不能仅仅依附于电子商务带来的创业机会, 或者单纯的管理思路, 来发展这个专业, 而应该多多加入对于物联网使用、设计、安全等问题的涉猎, 包括对于大数据分析方法、技术和应用的学习。这必须依赖于对于技术类课程的加多、加广, 对于数据分析方法的完整系统学习。电子商务开拓了商业方式的选择, 但是商业也是面向需求的, 这就需要准确精密的信息。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细致的分析、设计、过滤实现对于认清事务本质而带来的最优价值的体现。

3 总结

本文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再次深入了解传媒类学院信管专业的问题, 来确定信管专业建设应该改进和调整的内容和方法。同时, 结合未来发展趋势, 提出几点思考。

摘要:传媒学校对于信息需求和使用是不言而喻的, 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结合传媒行业需求, 及时梳理专业内容, 整合专业队伍。同时, 还要结合信息化趋势和特点, 开拓本专业视野, 挖掘专业价值。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传媒院校,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 李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设置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1) .

[2]明鋆.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 2011 (11) .

[3]明鋆, 王玮.独立传媒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探究[J].中外教育研究, 2012 (12) .

信息管理类专业 第9篇

信息管理类专业是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相融合的一类专业。目前在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而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类课程是信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技术课程, 它对于培养学生解决系统开发问题的能力及毕业设计和社会应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多年来, 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类课程, 主要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应用等课程, 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信息系统开发人才培养要求的越来越高, 信息系统开设的各门课程, 在课程体系、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方法等诸多方面面临挑战。因此, 我们对全国同类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 在调查分析过程中, 发现信息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组织上存在一些问题: (1) 在课程安排的时间顺序上不合理。大部分的课程安排是先经管类课程后技术类课程, 由于经管类课程一般偏文性质居多, 主要研究宏观现象, 技术类课程主要研究和解决微观的、具体的问题, 而人们认识世界往往是从微观到宏观, 因此, 这种课程安排的顺序与人类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不相符。 (2) 实践环节薄弱。缺少必要的实践训练, 特别是一些技能训练,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保障, 忽略了交叉学科的特点。 (3) 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薄弱。学生虽然学了很多信息技术类课程, 但由于缺少相关基础理论的支持, 学生难以作到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所学技术。

目前, 在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尤为不合理的是各门课程自成体系, 过分追求自身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这样虽然使学生对本门学科有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 但不可避免地使课程之间存在许多交叉重复。几年来, 为适应科技发展, 各门课程都在更新知识, 增加新内容, 但为保证本门课程的完整性又难以放弃一些教学内容。各门课程都希望增加学时, 但在教学时数一再减少的今天,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压缩学时与加强各门课程的基础教学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使得各门课程在保持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浓缩讲课内容, 在减少习题课和实践课时上下工夫。这实质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间的重复, 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入掌握。21世纪的高等教育, 需要培养大批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 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又要求拓宽基础, 以适应多个专业和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信管类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我们深入调查和研究了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现状、该领域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基础上, 以提高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为指导原则, 在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各课程内容的衔接与更新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完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并重点在教学实践环节上进行重大变革, 启动了与之匹配的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管理类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关联课程教学是将同一个教学班关联性强的几门课程开设在同一学期, 开课的几位教师共同设计一套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学生、教师共享各课程的实践课时, 来完成该实践教学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

目前, 参与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课程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和大型数据库系统4门课程。

1. 关联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

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对参与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4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以减少内容的重复和交叉,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设计理论教学环节时, 特别注意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和衔接, 避免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在实践环节设计时, 课题组将4门关联课程捆绑在一起, 设计、制订了一套统一的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并分别在不同的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各课程共享4门课程的实践课时, 来完成该教学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的内容提要及实验设计如表1和表2所示。

说明:78学时均为课内实践学时, 其中包含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15个课内实践学时。

2. 制订了支持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改革过程中, 我们压缩了过深、过窄和过繁的教学内容学时, 加强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 并在课程安排的顺序上作了适当调整, 使其支持关联课程教学改革。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针对同一个教学班, 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和"大型数据库系统"4门课程捆绑在一个学期开出。

3. 进行系统开发综合实践,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

通过关联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加大学生MIS系统开发的综合实践, 由于关联课程实践课时共享, 4四门课共同来完成一个相关的MIS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 从而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实践学时。在学生的课程设计实战演练中, 无论文档书写的规范性, 还是系统开发的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 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和肯定。

三、实践效果与结论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 我们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全面实践所取得的成果, 取得了显著效果, 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实践表明:

1. 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加教学改革的学生们普遍反映, 他们不仅学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 而且学到了传统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

2. 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和交叉, 使实践课时得到充分的保证,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通过实践教学案例, 阐明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理论, 教学和实际应用接轨。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在信息系统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4. 关联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

各相关联课程的教师在授课时更能突出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 便于学生对体系课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截至2009年底, 我们已经进行了第6轮教学过程实践,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受到了师生的肯定。并加大改革力度, 扩大关联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范围, 形成多个关联课程教学课程组, 进行关联教学实践。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和实践, 项目成果在信息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形成了鲜明特色, 为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摘要: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自成体系, 不可避免地使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为此, 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及对该类专业的深入思考, 针对信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关联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与融合, 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关联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使实践课时得到充分的保证,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信息管理类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苟娟琼, 关忠良.信息系统专业及其建设的再认识[A].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70-673.

[2]杨善林, 刘业政, 李兴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0 (2) :1-3.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省特色专业申报书.西安财经学院, 2010.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申报书.西安财经学院, 2007.

信息管理类专业 第10篇

进入21世纪,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信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我国, 虽然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但相比较而言不管在信息技术的应用, 还是信息的管理手段等方面还比较滞后, 特别在信息的处理和深层次应用等方面, 仍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 开展的经贸活动日益频繁, 社会经济形势呈现更加美好的前景, 社会建设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积极创办和重点建设信息管理类专业、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以满足社会的急需, 正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这样的环境和背景, 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应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大纲的修订、实践环节的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二、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

1. 办学观念不适应社会需求。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 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 目前的办学能力与思想观念跟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验室建设现状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导致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跟不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 对于我们的信息管理专业来说, 稳定、鲜明的办学特色尚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发展。

2. 生源质量下降, 学生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一方面, 新办应用型本科的生源质量与传统精英教育时代的生源质量有明显区别;另一方面, 计算机类专业的考生数量也在下降, 据统计, 进入21世纪后, 有意愿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考生在逐年下降, 计算机类专业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热门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学科经典知识与先进技术、软件和硬件很好地结合, 往往是偏重于理论教学而轻视工程实践锻炼, 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 最终导致学生的生存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培养目标与内容

在人才培养上首先应当突出特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学中, 需要将不同课程有机地衔接起来, 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使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合理搭配, 形成有机整体。其次, 学校应当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多元化人才。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不同的综合素质。再次, 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认证, 积极推广实施“双证书”制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 应大力倡导、实施“双证书”制度, 使学生在学校时就积极报考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 进而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1. 学校建设的整体思路。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更多更好的能够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满足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经济建设总体目标对IT产业人才的要求, 以学校本科专业办学的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使之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理论基础好、基本功扎实的, 设计能力特别强、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材施教, 突出能力, 提高素质, 注重创新。 (2)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为支撑, 以产学研结合办学为途径,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进一步明晰专业办学思路。应用型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别于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或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既不能像培养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那样注重理论教育, 又不能像高职教育仅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而应在考虑学生职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 培养理论知识够用, 又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使学生既有生存能力又有发展能力。若学生没有良好的专业就业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不但要强调学生能实现高就业率, 而且要努力做到学生能在专业领域高质量就业。

2. 教师的配合。

(1) 日常教学中, 可以通过举办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 让学生参与, 展现技能, 通过对技术能力的评比, 调动学生学习技能操作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2) 通过与其他单位合作, 联合地区性的企业, 给学生创造部分实践平台, 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进行实践, 体会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的改变。 (3) 尝试让在职教师进行理论教学, 请一些在信息管理岗位从业的专业人士进行实践教学, 更新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更好从事实践技能学习。专职教师需要将教学理念与市场动向紧密关联, 将最新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随着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 市场会不断增加所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的数量, 作为向社会输入技术型人才基地的信息管理专业, 应根据市场的动向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管理体系。如今已经逐渐成熟的课程建设, 促成了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形成。一个专业的建设, 首先要把握专业内涵,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信息管理专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信息处理相关的理论知识仍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提, 仅靠计算机技术并不能实现所有的信息处理。同样, 如果在信息管理中过分强调经济管理, 也可能会使信息管理专业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须切实体现专业特色, 在教育部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 加大专业知识的培养, 同时注重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建设新型的信息管理专业, 最终满足社会的急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 经贸活动的开展日益频繁, 社会经济形势呈现更加美好的前景, 社会建设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积极创办和重点建设信息管理类专业, 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以满足社会的急需, 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这样的环境和背景, 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应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大纲的修订、实践环节的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姜灵敏.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2) .

[2]张秀萍, 王春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5, (6) .

[3]张彤.浅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科学教育论坛, 2006, (4) .

信息管理类专业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67-02

一、引言

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自2001年至今国内一些高校先后设立了信息安全专业和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已经为社会输送了上万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人才。与此同时,为普及信息安全教育,近年来许多高校也面向非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开设了信息安全类选修课程。

我院自2005年开始就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开设了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计算机安全技术两门专业选修课程,考虑到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在学习信息安全类课程时的不同特点.2007年调整教学计划后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了信息安全技术选修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网络安全技术课程。

二、教学目标

信息安全类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和知识体系更新快、对先修课程要求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并且对于非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重点应该是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可能面对的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院信息安全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被定位为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普及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使学生具备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防卫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非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安全课程大部分都是该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开设,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信息安全类课程来说如何做到在一门课程中既要覆盖信息安全专业的主要知识领域,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这些苛刻的教学需求使得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下面将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采用的解决办法。

1.课堂教学环节

(1)教学内容较多和学时偏少的矛盾

按照各专业的前导课程,遵循培养信息安全意识和普及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的原则。制定了如表1所示的教学内容。

其中只有信息系统安全与网络安全技术这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根据教授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和区别。总体来说,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以培养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人才为目的,扩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知识面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不过多地纠缠于理论细节,以此来解决课程内容丰富而学时较少的矛盾。

(2)部分教学内容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教学意见反馈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密码学基础这一知识领域中。密码学基础是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也是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组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

首先。将一些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整理成自学材料并引导学生自学,以降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密码学知识的枯燥感;其次,在讲授密码学的基础知识时,多穿插一些小故事和影视作品的情节,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密码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如:以电影《达芬奇密码》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为大家讲解古典密码算法中置换类算法的加密思想以及密码分析中暴力破译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在介绍现代密码算法时,应重点介绍主流算法.并配合一些Flash动画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加密解密原理。此外,还可以推荐一些和密码学相关的小说,如《密码故事——人类智慧的另类较量》,供学生课外阅读。

这些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密码学知识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如何获取恰当的教学案例带动课堂教学

对于课程中信息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部分的知识点,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原理的讲解,会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极为生硬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以案例为驱动,带动基本原理的讲解,是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而如何获取恰当的教学案例,是困扰教师的难点问题。

目前,教学案例的获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亲自整理制作;另一种就是参考其他院校相关课程选用的教学案例。因此,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将重点考虑引入课程教学软件,以进一步解决教学案例匮乏和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4)学习方式被动

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的灌输式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信息安全课程,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尝试采取了学生分组的教学形式,并在课堂上组织分组讨论、演讲比赛、分组对抗等多种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分组进行的演讲比赛,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搜集整理演讲材料和赛后讨论,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实践教学环节

信息安全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同时也是跟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技术,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何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找到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实验内容是非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难点问题。

我院信息安全类课程设置了如表2所示的实验项目。

其中所有的选做实验项目的实验指导书以及相关软件等材料都上传到公共邮箱中,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独立完成。实践表明,这些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安全问题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考虑到社会各界对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准备将所有信息安全类课程合并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信息安全概论,结合这一变化对信息安全概论的教学工作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首先需要为信息安全概论增加前导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该课程以Win3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熟悉掌握Win32汇编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并以具备分析Win32汇编程序、编制和调试汇编程序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其次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导致攻击手段与防范技术的日新月异,因此,除了沿用以往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注意将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引入进来与基础原理相结合。如,在介绍恶意代码的防范技术时可以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查杀方式渗透进来。

最后可以针对部分对信息安全技术感兴趣的学生.通过竞赛机制、我校的SRT项目、信息安全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等各种教学手段,延伸课堂教学以弥补学时过少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应用能力。

信息管理类专业 第12篇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门涵盖并融合了信息技术、数学、管理学、仿真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经管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1]。经管类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主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方法、策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实现经管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课程。

本文分析了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探讨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以期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提升教学实效。

2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尽管管理信息系统是经管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但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该课程教学现状并不尽人意,师生双方都存在不少困惑,教师困惑于如何教好这门课,学生困惑于学习这门课有何意义。这门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较低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涵盖的授课内容多,既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也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开发方面的知识、 方法等。而管理信息系统本身亦是一门快速发展中的学科,新的理论、应用不断出现。若教师自身不注重不断关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动向、新进展,授课很容易陷入老生常谈的境地。授课过程中尽管可包含大量的案例,但不与现实热点结合的案例或较空洞的案例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觉得这门课并不能带给自己切实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只是应付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2)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涵盖了大量的系统应用及开发方面的技能点,这些技能只有在实践环节才能得以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的授课总学时本来就十分有限,实验学时往往只有十多个学时或者更少。此外,有些学校缺少课程配套的实验室,实验内容安排不尽合理等因素均易造成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难以建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有效联结。

(3)课程教学的专业贴合度不高

经管类专业数量众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均不相同。显然,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应考虑不同专业的差异, 否则专业培养目标难以达成。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实施难度较大,不同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差别不大,课程教学的专业贴合度不高。

3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对课程教学进行较大力度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3.1针对不同专业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学科,适时地更新课程标准中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种更新有时可能是较大幅度的。

举例来说,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与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一些新进展应该被介绍给学生,如云计算及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及相关应用、物联网及基于物联网的管理信息系统、普适计算及相关应用等。而一些过时的应用模式则应从教学内容中删除。

在进行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的工作时,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加强课程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贴合度。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由于此专业相对于一般经管专业更偏重于计算机应用,与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新知识及相关案例应更多更深入地介绍给学生,比如分布式计算平台Hadoop及其应用,基于R语言的数据分析、RFID技术及其应用、SAP HANA应用等等;而对于财会类专业,基于Saa S的会计信息系统,基于云平台的协同审计、基于信息技术的持续审计等与该类专业相关的新应用模式应介绍给学生。

同样,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部分将在3.2节详细介绍。

3.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实践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环节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摆脱对管理信息系统仅有空洞的理论认识的境地,依靠实践教学去驱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如果实践环节设计不好,会影响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2]。

由于机房资源有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大都不能全部安排在机房授课,笔者建议,以一学期54课时为例,应有约一半课时安排在机房授课。在机房进行的授课应以学生完成实验为主线,考虑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更新较快,课程所有实验的实验任务书可根据课程标准每学期修订一次,在学期初就拟定完毕,授课过程中根据情况做适当调整。

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应依据当前应用热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实验内容,体现专业针对性。当然,不同专业可以有一些相同的实验,这些实验体现了不同专业共同的培养目标。

这些实验大都是基础性的或验证性的,如综合性及专业性搜索引擎的使用、某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ERP系统的初步使用、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简单应用,等等。

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在于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特定的实验内容。以下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会计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为代表,对其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进行讨论。

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应当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这一部分,可让学生规划并开发一个难度适中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掌握信息系统规划、开发、管理的相关方法、工具。若实验课时比较宽裕,考虑到ERP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SAP在ERP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教师可酌情安排SAP ABAP开发技术方面的实验,培养学生进行SAP开发的技能。

对于会计学专业,基于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软件开发的能力方面来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不应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而应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尤其是主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选用SAP、用友或金蝶等主流ERP厂商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实践教学。若实验课时比较宽裕,可考虑使用SAP ERP中的与财务相关的模块(FI、CO两个模块)进行实践教学。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基于专业培养目标来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应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选用SAP、用友或金蝶等主流ERP厂商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实践教学,并适当降低其中与财务相关的模块的教学要求。此外,为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战能力,ERP沙盘实践教学也应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主流ERP厂商基本都推出了自己的ERP沙盘,教师可酌情选择用于实践教学。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并通过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去驱动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带着目的去学,饶有兴致地去学。

3.3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授课内容庞杂、信息量大,教授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课堂时间的利用是决定授课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出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的时间应主要用于学生完成实验(根据实验内容不同可将实验分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与协作完成两类)及进行基于案例的分析、讨论,至于实验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案例知识准备应放在课前进行。

当然,完全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多方面能力提出了要求,如教学视频的制作能力、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掌控能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等。教师可先从某一章或几章开始,尝试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则逐步铺开。关于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相关资料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3.4改革课程考核方案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方案对课程教学实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课程考核方案应有助于建立一种针对学生课程学习全过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建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方案作如下改变:

(1)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应增大。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课堂考勤情况,实践环节表现(包括实验报告提交情况), 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情况,作业提交情况等。建议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左右。

(2)对期末考核的建议。考虑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涉及的实验种类较多,使用的软件各异,故期末一次性考查学生实验技能存在较大难度,期末考核形式为笔试较为适宜。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知识点非常多,为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应付,可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在开卷考试形式下,部分试题难度可适当增大。当然,若学校有相关的考试平台,且课程组教师组建了试题库,也可利用考试平台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组卷,让学生登录考试平台完成期末考核,此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有效避免了学生舞弊行为。

4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能否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其中核心又在于教师能否基于专业培养目标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以加强课程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贴合度。这些都需要授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不懈的反思、调整中才能得以实现。

摘要:指出了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针对不同专业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方案四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下一篇:单点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