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的渗透

2024-08-21

文化知识的渗透(精选12篇)

文化知识的渗透 第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

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 汉语热不断升温,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学习汉语。优秀的汉语学习者不仅能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功, 还要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灵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汉语文化知识的导入, 并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学懂汉语, 成为汉文化的传播者。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讲, 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语言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 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中国学生学外语, 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记词汇、短语、句型。只要把词汇关过了, 应付考试就轻松了。但是实际交流却存在许多问题, 这是由于中国的老师、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考试。只注重了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师如果把自身学习外语的应试经验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取的。所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 在教学环节中恰当地渗透文化知识。避免让学生学片面的语言知识。

研究发现, 二语习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如果教师处理不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会阻碍教学效果。因此, 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交际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 语言的交际是双向的。母语文化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 并通过其与汉语文化的比较, 促进汉语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掌握好了汉语文化知识, 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表现出语言的得体性。在听到中国人的一些不同于自己母语习惯的回答时也不会感到莫名其妙或无法接受。

例1:刚到中国的美国留学生Joe会讲一点中文, 他到学校超市买东西, 售货员没注意到他, 他打招呼说“对不起”。售货员没有任何反应, 他又大声说了一句“对不起”。售货员见周围没别人, 只有她俩, Joe肯定是在对她说话, 顿时觉得莫名其妙。

例2:Joe在街上向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问路。得到帮助后对对方表示感谢, 并夸对方漂亮。结果女孩回答:“哪里, 哪里, 你过奖了。”这样的回答让Joe觉得一头雾水。

以上两个例子体现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文化的导入, 既要有汉语文化, 也要有学习者母语文化。

二、课堂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

(一)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中国文化。要想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要了解中国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需要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传播。在文化互动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是桥梁, 能够有效地连接起不同的文化。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深刻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和中国文化, 努力使自己成为两种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能够在教学中较自如地应对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汉语学习障碍。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汉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 主流性原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方面。第二, 实用性原则。向学生介绍交际中用得上的, 常使用的中国文化知识。

(二) 结合教材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教材中, 许多文章都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等。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指出其文化意义。教师将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结合起来进行语言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 在赏析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时, 学生由于不知道月亮和思乡情节的关联, 所以体会不了这首诗的意境。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中秋节和月亮之间的联系, 以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学习完后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例如, 学完这首诗后再听到“月亮代表我的心”或看到与月亮有关的文学作品时, 学生就会联想到月亮和思念之间的关系。

(三) 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中国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典型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材料, 进行扩展性的介绍和讨论, 并与自己的母语文化作比较, 分析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 并写出报告。

例如, 中西方对称谓的差异比较。留学生会发现中国人往往把亲属关系的称谓词用于非亲属关系。称老年人为“爷爷”“奶奶”, 称比自己年长者为“大哥”“大姐”, 称与自己父辈同龄者为“叔叔”“阿姨”, 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弟弟”“妹妹”。这样的称谓表示了一种亲和的情感关系, 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是由于中国人一向重视人伦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民族情感心理。而西方社会强调“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 较多采用对称的称谓方式, 强调平行的社会关系, 因此不会像中国人一样把亲属关系的称谓词用于非亲属关系。其根源在于西方人注重核心家庭。孩子成年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并组建自己的核心家庭, 所以, 最看重的是父母, 子女。对于其他亲属不如中国人看得那么重, 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血缘关系。

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都会得到培养。

三、建立跨文化的学习氛围

(一) 布置教学环境

英语国家的教室布置往往与众不同, 座位的排列也很新颖。中国的教学环境相对传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调整学生的座位排列。在鉴赏古典名著和诗歌时可以使用传统座位排列, 让学生感受古人在教室里读书的场景。开展研究性学习时, 教师可以采用西方的座位排列, 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同时, 可以在墙壁上布置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栏目, 如中国的山水画、谚语、成语等。教室环境的布置也可以不断更新。

(二) 举办专题教育讲座

定期举办文化专题讲座, 有助于学生在一种有别于课堂的轻松的讨论文化的氛围中学习文化知识。讲座的内容应有计划性, 如一学期讲重大节日。教师可以将讲座的次数分配好, 一周或两周讲一个主题, 并与学生自己国家的一些相似的节日作比较。一段时间后, 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了解会有系统性的提高。

(三) 利用教育网站

当前, 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大量地运用于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挑选适合学生学习的有关文化的内容运用到课堂上, 比如电影短片、小品、相声、歌曲等, 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方面都受到冲击, 这样学生也会觉得有趣, 接受度高, 学起来也轻松。

(四) 利用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张一春教授认为,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 目的是最佳效果, 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形式是主流媒体, 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时间是简短的, 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 对于老师而言, 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 而不是以教师的角度去制作, 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中国文化的相关微课, 让学生观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给每个小组一定的题目, 让他们到网上查资料, 完成相关微课制作。学生会对同学制作的微课感兴趣, 从观看同学的微课和自己制作微课中受益匪浅。

四、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二者密不可分。留学生在学习中文的同时也在学习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 让语言被赋予文化的内涵, 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会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5]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 2013 (10) .

浅析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第2篇

建水二中

顾外萍

摘要: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缺少相应文化载体的英语在交际中会犯很多错误;不了解英语的文化知识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其表现为对英语成语、俗语的不了解,不适合场合的用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而且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针对现在高中的新教材和学生来调整常规的教学方法,多方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等各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高中新教材;文化运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进行跨文化交际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文化运用的内容和目标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着重上述文化内容的渗透。《标准》中也列出了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要达到的七、八级目标,其中七级为必须达到的目标,八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以下是七级目标描述:

1、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极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和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二、重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知识的运用 高中英语新课程提出其内容标准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实际上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的很多学生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个外宾想上厕所,便对翻译说:“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我可以方便一下吗?)而翻译却把somewhere误解为“某处”,因而回答道“Yes, you can go anywhere in China.”(行,中国你哪儿都可以去。)外国人不禁愕然。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英语教学中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1、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同一个词在一种语言中可能是褒义的,而在另外的语言中却可能是贬义的。例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是高贵、神圣、伟大生命力的化身,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也有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某某龙”,称有出息的人为“人中之龙”。而在英国,人们则会闻dragon(龙)色变,它常被用来指“凶暴的人”,因为在英语历史上从贝尔沃夫时代起,龙就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Dragon(龙)还含有“海怪或海魔”之意。如the Old Dragon就意为魔王。又如,汉语中有:“贼眉鼠眼”、“鼠目寸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说,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如“Mickey Mouse”。再如,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详之物,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美国的国鸟(National bird)就是一种叫白头海滩的秃鹰,是美国的象征,它不仅出现在美国国徽上,也出现在美国及其他旗帜及硬币上。

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文化含义

在汉英两种语言体系中,有些对应词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文化内容却使其派生,其联想意义迥然各异,只有在熟知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产生的联想也会有差异。所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丰富的词汇,除了搞好字面意义理解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它们的社会文化含义,才能做到对这些词汇应用自如。

例如,红色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本义是相同的,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红颜色”。但其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含义却截然相反:在汉语中是褒义最浓烈的一个词,例如“红火”、“红榜”、“红包”、“红双喜”、“开门红”、“红五月”、“红太阳”、“红心等,还有婚礼上红装的新娘子、庆功会上的英模披红绸、戴红花,都表示了喜庆、昌盛、幸福。而英语中则大相径庭,用它来表示危险、发怒、禁止。如red alert(紧急警报)。再如:白色,在中文中与丧事有关,治丧人家穿白衣、带白帽、挂白幡都是久远的民俗;而英语中white表示纯洁无暇、幸运吉祥,如white day(吉日),white Christmas(洁白的圣诞)。

3、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用,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去哪儿?”而你如果对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lunch ?”,英美人则理解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如果你问英美人“Where are you going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gain a month ?”会认为是触犯对方隐私,英美人是会不高兴的。

三、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不同文化知识的意识

1、课堂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

教学中力求精讲多练,形象生动。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在讲授高中必修一的Unit 5 Lesson2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时,通过图片,时代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们在课堂里更多地了解了曼德拉为了黑人的权利而奉献的一生,同时,加强了学生努力学习,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的爱国心。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也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背景更直观地学习。

在讲高中必修四的Unit 4 Body Language一文时,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面部表情,并让学生说出所代表的意义,让学生在课堂里更好、更快地了解并掌握了何为身体语言。同时,通过不同方式的greeting 让学生了解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greeting 时的不同文化,从而让学生掌握不让他人misread的行为举止。在组织该单元的课堂教学活动时,也可设置不同的文化背景,让学生转身于此环境,从而能更直观地学习不同的body language。

2、随机讲授。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听、说、读、写、译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同步发展。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高中英语教材中Table Manners中讲到西方餐桌礼仪,餐具,坐的方式,上菜的顺序,喝酒的习惯等,扩展中进行中西餐桌礼仪对比,尤其在对待饮酒问题上,中国人喜欢豪饮,不见底不是真朋友,而西方人只是take a sip 或drink to something,并教授了另一些交际常识,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最后用纸制的餐具让学生当场表演更是把课堂推向高潮。

3、创设交际情景,渗透口语文化

高中学生处于成长的旺盛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是无限的。仅仅依靠课堂的文化渗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扩展文化教学渠道,引导学生学好异国文化,促进交际。

作为英语教师要设法营造英语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使用语言的条件。学校里碰到学生问一句:“How are you?” 开始学生会用教材中学过的 “I’m fine.Thank you/ Fine, Thanks.来答。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还可用:“I’m OK.”、“I’m all right.”、“I’m not very well.”、“I feel terrible.”、“I’m ill.”等。又如在分发作业时,教师可故意说“Here you go!”(你自己来拿)代之以 “Here you are!”;还有象 “No way!(没门)”、“ I did it./ Got it.(我得到了/我做到了/我成功了)”、“Told you that so.(早就告诉过你)”、“Just kidding.(只是开玩笑)” “You can make it.(你能行)”等常用的而没有在教材里出现的口语,教师要经常性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说,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结合多媒体,丰富渗透途径

多媒体教学已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它以生动、具体、丰富的姿彩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通过观看原版英语电影等形式,直观地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并提英语听力水平。如:在学完SEFC Book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一文后,让学生观看《百万英磅》原版影片,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英语知识点及文章意义的学习。

四、结语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深不可测,它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所以要重视对学生不同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是个体对外国文化的内化过程,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对该文化的扬弃。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美国语言学家Samour曾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因此,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准绳,新教材为手段,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做好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渗透,为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部门2003年7月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英语》(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

三、必修四)

文化知识的渗透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渗透 跨文化交际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penetrate the Anglo-American culture into college English class,so as to truly achieve abreast of culture and language.In this article,several penetrating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rich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penetr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根植于语言,文化能将语言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掌握能力,还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培养和渗透,促进他们交际能力的提升。

一、文化知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视野大学英语》的前言里引用了教高厅2007年7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可见在教学中加入英美文化知识的介绍,不仅能激发同学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之所学,更灵活的运用语言;这本身也是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之一。

二、英美文化的渗透策略

文化知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美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就应该从适度、适用、科学的原则出发,进行文化的导入与渗透。本文是笔者在进行《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章内容,对英美文化知识在教学中的渗透所做的尝试和总结。

1.在课文学习中除了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还要注重文化的讲解。针对文章的主题,加强文化背景介绍,消除文化障碍。教师自身对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教育等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把这些内容穿插于文章,从而帮助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感受文章所要传输的思想。通常情况下,文化的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满足了语言学习的需要,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提前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同学自己先在课下去查阅,然后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体现文化内容的成语、谚语、节日、饮食、观念等都可以成为课下的学习任务。现在的学生都乐于使用手机,智能手机除了满足他们对时尚的追求,对生活点滴的记录,此时也能成为他们语言学习中的帮手。语言学家Franklin 曾说过:Tell me, I forget; teach me, I remember; involve me, Ill learn.总之,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使大家得到实践性的锻炼,避免教师“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会好许多。

3.利用听说教程的movie speech 传递相关信息。影视作品这部分可以帮助学生直观、便利地了解相关的社会状况和现象,也营造了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促进了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Legally Blonde 中Elle独自一人到哈佛大学报到,而毕业典礼父母却参加了。我就问大家来校报到时是否有家人陪同,有几人陪同,陪同是否有必要这三个问题,结果大家发言非常踊跃。之后我就讲了中西方人们对入学和毕业不同的观点与行为方式。这种方法能让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下感受到差异,比起一张嘴的说教就活泼很多。

4.鼓励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丰富文化知识。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对象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教学安排是每周4学时,可见课堂学习时间是非常的有限,因此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书籍、网络等进行阅读,阅读题材可不限,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即可;之后可在结束了教学内容但还有几分钟才下课的课堂上,点名部分学生让其与大家交流,可以交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阅读之后的个人评论等。这种做法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文化内涵,也避免了让一教室人坐等下课的尴尬和提前下课这种教学事故的出现。

通过上述策略的运用,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是事半功倍。传统的只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以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为重点,通过对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比较,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才能让学生乐学、善学。

英美文化的渗透可贯穿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渗透恰当得体使整个课堂就会有吸引力,教学效果也会翻倍,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渗透文化知识 提高语言运用 第4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而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需要运用语言传播自己的文化。在世界交往不断频繁, 网络广泛的运用下, 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已经不再是纯语言的训练和交际技能的训练, 而是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的提高。海南是一个黎苗民族的聚居区, 对语言的认知有自己的特点, 而它的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游客前来观光、居住等, 近年来的一系列世界性活动对海南的英语教育也起了推动作用, 这决定了我们海南的英语教育者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 也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语言文化与文化交流的教学。

二、展现文化知识渗透跨文化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国家需要的是面向世界, 对异国文化教育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于海南这个具有独特文化的地区, 在英语教学中展现文化知识, 把学生带入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历史、经济、宗教艺术等文化知识的世界, 无形中就让学生构建自己对本土、本国的文化体系, 增强了对文化积累。学生在文化学习不由自主中渴望了解更多, 也在学习中对比了文化的差异。如人教版的必修3第一单元里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介绍了世界各种节日, 学生就会联想到本国的春节、本土的独有的节日, 也在无形中学习了描述节日的名词和句子, 从而推动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这种文化的教学下, 鼓励学生多说, 多交流, 还可以进行模拟简单的跨文化交际。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 也增强了学习动机, 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提高了语言交际的能力。

三、创设交际环境运用文化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即语言中的文化教育, 致使学生难以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现代英语是living language, 学语言没有实践是学不到的, 学生要经过实践, 在实践中找出规律、特点, 把课本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创设交际环境, 使学生在模拟的现实中感受其中的差异, 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一种跨文化的敏感性, 也加深了对其中外文化的理解, 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海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条件使这地方存在一定的英语社会语言的环境, 海南的英语教学更加倾向于跨文化的交际, 更能使学生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增强英语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如在学习deep south (外研版选修8) 的时候, 加强了对南极的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自己对自己的语言认知后进行输入语言词汇和句型表达, 扩大了积累, 而适时的创造出语言交流的环境。比如, 介绍、对话……看法等的交流任务, 学生就自然主动也潜意识的生成一种表达的欲望, 经过输出达到运用的目的。下面是一名学生对南极的看法:It's said that the South Pole has the most clear white snow and beautiful sky and l love them very much.I also like the lovely penguins and other animals in the South Pole….这时候教师在可以提问谁有相反的想法, 随后也会有像这位学生的想法:I don't like to go because it too cold for people to staythee.Everyone knows that the thick ice and the strong wind in the South Pole make it the most inhospitable and very dangerous place and the wide silence will make you feel boring and lonely….这种比较也会活跃课堂, 激发学生表达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和引导,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加强文化积累, 提高语言文化素质

化学课:渗透环保知识的载体 第5篇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1、CO污染。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2、?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矿物质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

3、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预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病人数也会大增。

4、CO2污染。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暧,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有关水体污染的教学

1、无机物污染。在讲过滤元素时应向学生介绍重金属污染物。多数重金属盐在水中形成络合物,其价态变化多,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效应。因重金属离子与人体内蛋白质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结合成不可逆的变性物质,导致人生理活动障碍。

2、有机物污染。在讲石油炼制时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有酚、芳烃等,酚为五毒之首,为助致癌剂,而且在低浓度就使蛋白质变性。

预防措施:石油厂废水要经处理回收酚。

3、有机氯农药污染。在讲CL2与苯酚的反应生成六氯环已己烷时,向学生介绍有机氯农药易残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体内。例如:DDV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损害植物神经,发生慢性中毒而致癌。

防治措施:淘汰有机氯农药使用有机磷农药,最好用虫治虫,用菌治菌。

文化知识的渗透 第6篇

一、课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走入璀璨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伟人的成功事迹与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他们伟大人格的永恒魅力;在“Canada—‘The True North’”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加拿大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风土人情,以及加拿大的文化特点;在“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小说的作家及故事情节,让学生体会小说描述的人物的虚伪和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在“Computer”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电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在“Music”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引起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西方社会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英语阅读

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这里就包括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一些文章,学生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什么生词,也没有语法障碍,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不知道它在讲些什么。改革后的新教材信息覆盖面广、容量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开放性。对于一些内容,教师自己都不熟悉,把握不好。因此,教师应多找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并给学生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语篇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教学“Journey down the Mekong”时,教师可以简单给学生介绍东南亚几个主要的国家以及湄公河流域的相关情况,为学生理解文章扫清障碍。又如,在阅读文章“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时,学生有可能会提出质疑:什么是“the Amber Room”?“the Amber Room”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重建“the Amber Room”?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对“the Amber Room”(琥珀屋)的来历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作一番介绍,学生就能很快明白为什么俄罗斯人要不惜代价重建琥珀屋,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一目了然了。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的英语阅读,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

三、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个国家在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中西方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首先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相关国家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与我国人们生活习惯有差异的文化知识。

例如,在第三册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分别介绍了日本的盂兰盆节(Obon),墨西哥的亡灵节(the Day of the Dead),西方国家的万圣节(Halloween)、狂欢节(Carnival)和复活节(Easter)。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及其存在意义,对外国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和感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加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

又如,在第四册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中,阅读文以在机场迎接客人为场景,讲述了几个不同国家的来宾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初次见面时互相问候的方式迥然不同而造成的一些小误会。显而易见,身势语作为一种交际的手段,它与各国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对相关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又怎能与这些国家的人很好地进行交际呢?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时就能正确加以运用。

综上所述,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从而大大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文化知识的渗透 第7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对于文化的内容有人用“大写的文化” (Culture) 和“小写的文化” (culture) 来表示。所谓“大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所谓“小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禁忌幽默、风土人情等。中西文化是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的, 从小写的culture来看, 中学英语教材所涉及到的主要有下列两个方面: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 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例如:在饮食方面, 英国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fish和chips (鱼和薯条) , 而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往往有许多人喜欢吃饺子 (dumpling) 。就餐时英国人使用刀 (knife) 和叉 (fork) , 在中国用的却是筷子 (chopstick) , 对于英美国家的许多人来说, 他们不知道chopstick是什么东西。另外, 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英国人还有喝午茶的习惯, 而且往往喜欢在茶里加上sugar或milk。就交通而言, 在中国车辆靠右行, 而在英国则相反, 那就是“Traffic always goes on the left.”。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差异, 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赞扬、致谢、问路、约会、告别等。中国人喜好当面赞扬对方, 贬低自己, “You’re so good and wonderful and I’m so terrible.”在西方, 当面称道对方, 对方会认为说话者有某种目的或企图;另一方面, 当别人称赞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 中国人往往回答说:“不好, 不好, 比起你还差远呢!”而英美人则会说:“Thank you.”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谦虚是一种美德, 而从英美文化来看, 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另外, 因历史、文化、民族、国家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人名表示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具体表现在姓和名的顺序上。如:Go for It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1区别英文和中文的姓和名:Gina Green:Gina (名) , Green (姓) ;张明明:张 (姓) 明明 (名) 。可见, 用汉语表达姓名时, 一般姓在前, 名在后。而英文表达姓名时则名在前, 姓在后, 与中文恰好相反, 有时也可以用Middle name (中间名) 。需要强调的是, 用Mr./Miss/Mrs.称呼人时, 后面用姓 (Miss Green) 不可用名 (Miss Gina) , 因为这是中国人通常犯的错误。在称呼方面还有“dear” (亲爱的) 这个词, 在英国无论男女老少之间、上下级之间都可以使用, 在中国则不能随便使用, 否则会造成误解。可见, 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初学英语的学生, 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 这种方法往往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因此, 在教学中应把所学语言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 以便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还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 以使学生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针对上述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为此,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一) 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初中英语课本选材广泛, 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美术、经济、自然等各个领域, 教学中注重有关背景知识的渗透, 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 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9阅读文章“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向学生介绍新加坡的国旗、语言、地理位置、官方语言、人口、货币、旅游胜地、饮食、购物、新加坡夜间野生动物园等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对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使学生对新加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二) 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专家认为影响阅读理解有两大因素:一是大脑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程度与速度, 另一个是“眼球背后的东西”在起重要作用。所谓“眼球背后的东西”, 就是指阅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丰富, 那么他在阅读时理解的速度就比较快, 理解的程度也比较高, 反之就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程度。例如:在某篇文章中出现“go to the sea” (下海) 一词, 一方面它是“进入大海游泳、嬉戏”之意, 另一方面则表示“经商、做生意”, 如果你不理解“go to the sea”的两种含义, 那么可能会曲解文章的整体含义。

(三) 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在与对方交流中, 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中讲出得体、恰当的话。然而, 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 我们从日常的交际错误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交际错误分为两种, 一是语言本身的错误, 二是文化性的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论认为文化性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在与英语本族人交谈时, 他们往往对外族人在语言、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 与此相反, 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甚至是冒犯的。例如:学生们在商店里或街上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 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非常尴尬, 不知该不该回答, 也不知该怎样回答。因为在某些国家, 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能使用, 而且对英美国家的女士来说, 她们尤其不喜欢别人问及年龄。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有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 也会产生误解。比如见到一个熟悉的外国人, 出于礼貌, 想打个招呼, 便说:“Hi, Mr Green, 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一句话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正常的, 而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 甚至被人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 也许他们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这不关你的事) ”其实, 在英国, 人们相互见了面, 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How are you?The weather is fine today, isn’t it?”而在中国, 人们相互见了面会说:“你去哪里?”或“饭吃过了没有?”这对英国人也容易造成误会, 他们会反过来问:“No.Are you planning to treat me to a meal? (你打算请我吃饭吗?) ”可见,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不了解英语国家, 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 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有许多中国留学生, 他们的英语词汇量很丰富, 语法也掌握得很好, 可是到了国外, 却无法与外国人开展交流, 或者在交谈中出现许多Chinglish (中国式英语) , 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我们的在校初中学生是在不具备大量接触英美人士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形下学习英语的, 而且社会阅历尚浅, 社会文化知识了解较少, 所以, 要想帮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提高交际的有效性, 在英语教学中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要教给他们英语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 加强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二、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策略从英语教学角度看, 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的教学, 也就是说, 要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渗透于语言教学之中。我认为, 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寓于语言教学之中。文化背景知识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 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应优先考虑语言教学的要求。目前初中还不可能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 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 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 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 还要讲清它所含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4讲到“floor”一词时, 老师应告诉学生, 它除了当“地板”讲, 还可以当“楼层”讲。如“He lives in the twelfth floor.” (他住在第十二层楼) 。英美两国表达的方法又不一样, 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 而英国把二楼叫作“first floor”, 三楼叫作“second floor”, 一楼叫作“ground 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 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 (宗教原因) , 认为它不吉利。因此, 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 也没有13号房间, 12之后就是14。其次是创设有利于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 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 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内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等多种形式, 为他们创造英语学习环境, 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例如教学涉及Christmas内容时, 为了能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有关圣诞节的习俗, 更好地掌握有关圣诞方面的专用词汇, 可以在班级里搞一次较为逼真的圣诞晚会, 如装饰圣诞树 (Christmas tree) , 在树上挂上彩灯、彩球, 树尖上挂上星星、小天使等, 互送圣诞贺卡 (card) , 让一位同学装扮成圣诞老人 (Father Christmas) 给同学们赠送圣诞礼物 (Christmas present) , 同学们一起唱圣诞颂歌、用英语表演节目等。学生们个个如身临其境, 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提高了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之, 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当切实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 要给学生一双放眼世界的眼睛, 使他们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制度的国家的人们和谐共处, 学会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共同生存和发展, 从而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摘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语言本身、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要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 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努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消除由于文化差异给教与学带来的障碍, 从而使学生达到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文化知识的渗透 第8篇

一、我国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由于受整体大环境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仍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的教学途径, 忽视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培养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仍围绕教师讲解, 学生被动对单词、语法进行死记硬背, 培养的学生往往都是具备较大词汇量、语法知识体系良好但个体语言交际能力素质匮乏的学生, 这正是我们俗称的“哑巴英语”现象。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 导致英语教学无法成为一种交流的语言进行推广学习, 这也是当前英语教学中的最大问题。

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1. 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论意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不仅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传播文化的媒介;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而文化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 反之没有文化的语言就是一具空壳。语言和文化是互补的、密不可分的, 要想更好地掌握语言, 必先了解其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学习到语言中的知识, 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如只有掌握语法才能够了解句子的结构, 理解它要表达的内容。而且最有必要的是了解这门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通过了解这些,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帮助他们学好英语, 还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英语是一门语言也代表着一种文化,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 更是传授另一个国家的文化。语言和文化, 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当我们学习这门语言的时候, 首先要掌握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 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样才能融入到相对的语言环境中, 更轻松地进行交流。语言是一种社会工具, 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 这种关联是学好一门外语的关键所在。同时, 外语学习涉及不同的世界观。所以, 语言文化知识的渗透对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2. 多了解一些讲英语国家的文化、社会背景、风土人情, 将有助于语言的学习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 而它们之间也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在与不同国家的人们交流过程中, 只有考虑到他们的文化背景, 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而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全面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比如西方人会更加注重个人的隐私, 所以, 在交流中不要去打听他人的私事, 像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如果是见面打招呼, 不要明知故问, 这些事情可能会让西方人觉得我们不尊重他们。

3. 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如何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给学生, 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主要的目的是能使学生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 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准确、得体、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4. 通过比较, 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已经意识到国家的文化差异是学习高中英语的难点之一, 在学习中应考虑其社会文化的不同。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中英文进行比较, 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将中英文化介绍、打招呼等话题根据各国的文化背景差异, 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交际文化的敏感性, 而且对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

5. 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 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创造出一个适宜学习的文化语言环境, 使学生体会到异国的文化氛围。还可以穿插着一些电影、录像等可视的资料, 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民俗习惯、风土人情, 培养学生要尊重他人, 消除文化差异, 以达到在交流过程中真正地融入, 实现情感上的沟通。最后,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耳濡目染。

6. 结合文化背景介绍词汇的内涵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教的过程中列举出一些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而有区别的词组。例如“dog”, 翻译过来是“狗”, 在字面理解上, 中国的“狗”与不同国家的“狗”没有区别, 但如果结合文化背景, 在理解上就会相差甚远。在中国, “狗”被视为贬义, 常用“狗眼看人”“狗仗人势”等词形容厌恶的人, 但在西方国家, 对“狗”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他们会理解为忠诚可靠, 不会被视为贬义。

总之, 学生学习英语不能只注意语言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融入到语言环境的文化之中。因此, 英语教师要注重语言与语言文化之间的不同, 不断地向学生进行文化的渗透, 使文化融于语言之中, 从而增加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提高交际能力, 顺利地掌握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贾梦霞.论英语教学要重视文化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 .

文化知识的渗透 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引言

传统观念认为, 有关英语的基本知识只包括其内部的结构与规则, 即语音、语法、词汇等[1]。伴随着学界对英语教学的深入研究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增多, 英语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障碍, 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统, 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既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固有要求。实践证明,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 应当是在教学目标指引下的潜移默化, 而不应是生硬的灌输。换言之, 在当今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中, 理应采取渗透式的教学方法。渗透式是以同质关系为切入点, 不改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课程性质, 只是将文化因素融入读写及口语交际教学中, 进而形成以学生必须掌握的英语技能为中心, 并且包容了英语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

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固有要求

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英语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是和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的[3]。尤其在当今时代, 全球化语境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重视跨文化教育, 必须把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并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方面, 作为英语教师, 要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 使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能够根据交际对象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恰当运用语言。另一方面,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英美国家的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 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大学生对未知事物比较敏感且又充满好奇, 参与性强, 对英语文化等不甚了解的东西比较有兴趣。关键问题是, 在大英课堂上渗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一定要考虑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 不可硬性灌输, 以免造成文化背景知识跃居主要地位, 以致于“喧宾夺主”。[4]

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认知的目标包括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首先, 就文化态度而言,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理解和尊重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其次, 就知识文化而言,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信仰、观念、风俗、行为、情感和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法等, 还应掌握一些有关国家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等情况。最后, 就能力而言,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文化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文化知识, 会反过来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更好地达到国际间相互了解和交流信息的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 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不断改革, 现在已经把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聚焦于听、说、读、写的考核上, 而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却不够重视, 使学生对英语所承载的文化缺乏认知, 对西方文化不甚了解, 难以达到学好英语语言的目的。

据调查, 一些高校学生认为, 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 就可以和外国朋友进行交流, 也就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殊不知, 语言的交流是双向的, 跨文化的交际亦是如此。交际的一方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在交际过程中可能会因此而产生交流的不顺畅或信息的不准确, 要做到准确理解对方和表达自己谈何容易。当前的英语考试, 重点放在了阅读理解、写作和听力方面, 而关于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考试几乎没有, 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普遍不太重视。

2. 教材中欠缺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信息

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英语文化, 而应是多元的多种文化。大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的同时, 更应该逐步提高本土化的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既要对英语文化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 又要注意和母语文化融会贯通, 做到“洋为中用”。

更有甚者, 大学生接触的一些英文教材中, 对于文化背景知识很少涉及, 而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也很少有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内容。学生了解到的文化背景知识, 大多来自于课外读本、网络和人们的口口相传, 内容十分片面, 其结果自然是一知半解, 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3.渗透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法, 如能灵活运用文字、图片、影音等使渗透方法变化多端, 就一定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一般来说, 只要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老生常谈的东西, 学生就不会有明显的反感情绪。往往越是让学生感到新鲜的学习内容, 学生就越对它感兴趣, 只要能够贴近他们的实际水平和心理需求, 就能够激起他们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强烈欲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文字、图片和影音等, 这些东西本身是难以形成很大影响的, 要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化背景知识, 还需要开展生动的英语学习活动。教师尤其要善于运用行为导向法、情景教学法实施教学活动, 因为任何生动的文字、图片、影音等, 都比不上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得深刻。然而在现实中, 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最为常用的方式就是讲授, 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导致学生心生厌倦, 甚至自暴自弃。

4.欠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一直以来, 大学英语教学中欠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就是忽略对学生言语行为、交际规则等行为规范和意识的培养。多数情况下, 我们还停留在日常交际阶段, 而没有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层次。表现在口语交际方面, 就是距离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尚有差距, 常常满足于对方能听懂, 基本不在乎对方听着舒不舒服。这一问题不仅在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甚至英语教师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错误。笔者有一次听课, 就听到一位教师问班里的某位同学展示得好不好, 他当时脱口而出:“Is he good?”而此时的句子恰当的表达应是:“Did he do a good job?”或“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answer?”更符合英语文化的交际习惯。

相关对策思考

1.课堂上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只有当学生准确、流畅地说出或写出相关文化知识, 才算是把人类知识变成了个体知识,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为切入口, 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讲解。这样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拓宽他们的思路, 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 还要给学生讲解语言意义内容所反映出的文化内容以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以打招呼为例, 可向学生介绍中英之间的不同讲法以及英美人见面打招呼的说法。这样可以转换思维模式, 走出母语思维定势。

在渗透的起始阶段, 既要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异同有粗略的了解, 又要注意所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一定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在渗透的高级阶段, 要引导学生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他们拓宽视野, 使其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教材中增加介绍英美文化的内容

教材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最主要的资源和载体, 应根据学生特点选用渗透式教材, 就是在教材中增加介绍英美文化的内容, 以便渗透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英语阅读课本可以增加英语语言文化的知识性内容, 综合课本可以增加英语文化中的伦理道德部分, 也可以介绍国外的先进科技以及对人类的贡献等, 而听力教材可以适当介绍英文音乐、影视艺术等。总之, 要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种手段全面传递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文化背景知识, 以增强其文化认同感。也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引进版英语教材, 这些教材中的学习材料, 有不少内容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 特别是注释部分, 有些注释着重解释了中西文化的差异[5]。

3. 根据具体课型采用不同的渗透方式

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堂讲解、讲座、竞赛、电影欣赏、参观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具体课型采用不同的渗透方式, 将培养英语技能和学习、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6]。

英语视听说课侧重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可以找相应的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视频或听力材料, 先将关键的词汇提供给学生, 然后采取学生听或教师讲解的办法, 将知识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完成知识的渗透阶段。之后, 可以采用演讲、表演、学生互相测试等多种方式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英语阅读课上, 教师应补充文化背景知识的阅读材料, 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同时, 帮助学生习得文化概念的英文表达, 使其能够有效地改进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失语现象。英语写作课上, 由于英文文章和汉语文章在篇章结构、文体特点等方面差异很大, 这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思维方式不同———教师在讲析英文文章写作特点的同时, 要比较汉语文章的写作特点, 找出差别并分析其原因, 使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进而通过写作训练真正掌握所学的文化背景知识。

4.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反复练习

就英语文化传播的现状看, 英语课堂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及相关练习都比较少, 学生用英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比较吃力, 教师在实施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 应安排学生开展辅助性的课外阅读, 尤其要多读经典英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以及该民族心理状态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 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使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更为全面。

除了广泛阅读以外, 还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因为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过程, 就像中国学生对汉民族文化往往习而不察, 其实母语文化已植根于大家的潜意识中。所以, 要让学生在了解、熟悉英美文化并意识到中英文化差异的同时, 还要让他们进行反复操练。

结论

综上所述, 全球化语境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而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底蕴里熏陶出来的语言, 实际运用起来才具有十足的力量。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教师在关注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 多维度地进行教学改革, 尤其要善于运用各种具体策略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激发其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 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 2012 (05) :73-74.

[2]陶俊华.新课标理念下的文化渗透与高中英语教学[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 (03) .

[3]何青.浅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的渗入[J].学苑教育, 2012, (06) .

[4]张雨仁.问题与问题解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25.

[5]蔡小燕.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入[J].科技信息, 2011, (08) .

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知识渗透 第10篇

一、设置文化课程

为了保证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文化知识, 学校应该设置一门能覆盖这门外语文化基本面貌的课程。例如英语专业应开设《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英语学习文化背景》《美国文化探奇》《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等多门课程,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 学生可以对英美文化的整体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还可以接触到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习俗等文化知识, 甚至会接触到这类国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族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要指导好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个很好的补充。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优秀书刊。

二、通过教学过程渗透文化知识

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语言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少有影响的外语教育家认为, 是否把跨文化交流纳入外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 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 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 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 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所以,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教学, 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教学。

外语教学专家认为交流中的错误主要有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 而文化知识错误的性质更为严重。如果你的外语语言很流畅, 对方会把你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认为是你粗鲁无礼或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 很可能会归因于你的品格问题。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人的外语能力越强, 但他缺乏对外语文化背景的了解, 那么他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失败就越惨痛。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所说:“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 只不过是培养了一个语言流利的大傻瓜”。所以, 在传授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 必须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

乡土文化知识怎样渗透进美术教学 第11篇

一、材料的收集

1. 深入社会参加各项活动。对于材料收集,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接触且融入现实生活。朝鲜族人民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风俗文化,他们的饮食、习俗,都成为了我们家乡的特色。也正因为如此,多年以来,长白山以其独特的美和朝鲜人民特有的习俗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国游客。我们的家乡经常举行各种民俗活动,我常常带领学生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从活动中感受朝鲜人民的风情文化。如,我们县举行的州庆活动,这里有一个最吸引我们的表现是农乐舞蹈,朝鲜人民的着装特点体现很明显,朝鲜人民又是如何庆祝丰收的喜悦的?都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表演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此一个节目,胜过我们上网翻阅大量资料。另外,我还要求同学们到朝鲜族朋友家里做客,与之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感受与体验他们的风俗。

暑假,孩子们往往到各地旅游,那么我建议让孩子们动员家长带着他们去长白山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深深体会到长白山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的特色与魅力所在,同时也为学生绘画的创作做了准备工作。

2. 开展社会走访活动。我要求学生在节假日约几个同学一起到校外走访,寻访一些朝鲜族老人或相关人士,了解朝鲜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通过别人的口诉,孩子们会感觉像听故事一样,自然而然就会对朝鲜族的相关文化有兴趣,然后让学生到朝鲜族同学的家里互相做客,了解他们的风俗。如果哪里有朝鲜人民的婚礼,可以让同学生相互通知,大家一起去观看,这样对他们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婚礼、生日等方面都会有所了解。

二、将课题内容渗透于美术教学中

对于课题的渗透,我首先遵循教材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家乡特色进一步进行拓展。例如《体育广场设计》、《生态吉林》这两节课。第一课时:《体育广场设计》,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朝鲜族人民的体育活动。在讲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赏析一些精典的体育广场设计,分析它们的组成部分、造型特点,然后讲解具体的创作方法,让学生结合朝鲜族体育活动项目为我们安图设计一体育广场。第二课时:《生态吉林》,引课时我先让学生赏析一些我们家乡的图片,然后告诉学生在我们吉林地区还有许多丰厚的物质资源与美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态吉林》。然后,我让学生们赏析一些我们家乡的相关物产与风景的图片,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相关图形,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我们家乡还有哪些物质资源与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介绍如何将这些特点融入美术创作中,展示相关作品,如剪纸作品和刮画。创作则以家乡特色为主体形象进行创作。

因此,课题的渗透要遵循教材的本质,融入要恰当,着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如何将课题内容融入美术创作中

根据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特长,我领导学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我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美术创作:第一种就是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创作一些简单的作品。第二种是成型作品的创作,这种形式要求技法难度较高,各个环节仔细认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以教师要加强日常辅导。

对于表现形式,我选取了两种:第一种是布画作品。我让孩子们收集了有关长白山神话故事、长白山特产、风景、朝鲜人民的风俗文化,同学们以这些内容为主体形象进行创作。在绘画过程中,我们借助于广告色进行涂色,多半取材于朝鲜风情,创作的作品有《朝鲜族女孩》、《长鼓舞蹈》、《阿里郎演出前》等。第二种是剪纸的形式,我们将各种内容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美术创作的积极性。创作的作品有《长白雾凇》、《参娃的故事》、《东北虎》、《关东参谣》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创作了版画作品。版画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我们家乡的特色。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的经历是辛苦的,学生收获也是颇多的。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渗透 第12篇

一、结合中国文化, 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 充分利用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 学生分组做竞猜, 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 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 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 学生要译成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为最佳, 该组得分最高。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活着无目标, 就如航海无指南针。) 显示该谚语后, 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 ”mean? 即compass一词词义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 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 “有志不在年高, 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 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 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 (private) 一词在西方盛行, 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通过这种形象生动对比学习, 学生可以加深英语印象, 不仅学到了大量词汇, 而且也了解一些有意义的名言警句, 对高职学生的人生有指导意义。

二、对比中外大小节日, 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 随着文化的融合, 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 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 清明节 (Tomb-sweeping Day) , 龙舟节又叫端午节 (Dragon-boat Festival) , 中秋节 (Mid-autumn Day) , 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 。同样, 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开展 “中西节日大PK”。我们也可以利用 Festivals exchange专栏, 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 可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中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 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 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 (12月25日) 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 (Jesus Christ) 诞生的日子, 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 (turkey) 或烤鹅 (roast goose) 、布丁 (puddings) 以及各类小甜饼 (如golden butter cookies, fruit cookies) 等等。这样, 就会加深英语学习的兴趣, 由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玩味欧美人口中常用的流行语

众所周知, 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 融于交流之中, 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 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 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 进行对话, 其中使用欧美人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 (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什么秘密?) A. Between us, (你知, 我知) I will tell you. (我就告诉你) B: Sure thin! (当然) 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 (H与S的老公私通) 。教师还可以采取给出一些酷句:The line is engaged. (占线) Let's bag it . (先把它搁一边) How big of you . (你真棒) A thousand times no! (绝对办不到) It's up to you . (由你决定) Big mouth (多嘴驴) Get down to business (言归正传) 。None of your business (不关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 (我要炒你的鱿鱼)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听) 。You piss me off. 你气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个废物/混球!Are you 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疯了吗?Knock it off. 少来这一套。 You stupid jerk! 你这蠢猪!.I'm fed up. 我厌倦了。等等, 由学生创设语境, 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 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 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同时, 增强学生的动口和动手能力, 加强了英语的语感, 最终达到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

四、巧用各种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 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 如:汉语说壮如牛, 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 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各种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是农耕社会, 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 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 所以西方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 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 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钟的, 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 如lucky dog幸运的人, top dog优胜者, under dog 失败者,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赏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 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英语、汉语习语, 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的活动。只有如此快乐的学习英语, 我们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享受到语言的快乐, 使英语不再是枯燥的单词和语法, 而是鲜活的例子, 更形象化的知识。

总之, 为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实用技能, 在高职的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渗透, 高职学生既加强了中国文化知识学习, 又提高了学生英语应用水平, 同时了解西方的文化。达到两种语言学习共赢的目的。

摘要:在高职高专课程的英语教学中, 通过文化知识渗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很重要的。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渗透首先要结合中国文化, 欣赏外国文化;其次要对比中外节日, 学习背景文化、以及礼仪;最后要巧用渗透文化来掌握知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知识渗透,文化知识,背景文化

参考文献

[1]邓泽民, 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周新琦.外语学习者独立能力的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 1998 (3) .

[4]JEREMY HARMOR.How to teach English (怎样教英语) Longm a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水库农村移民社会保障下一篇:水泥注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