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预后范文

2024-05-31

颅脑外伤预后范文(精选10篇)

颅脑外伤预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2011年期间收治的颅脑外伤病例112例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4.7±3.7)岁;所选病例就诊时间均在24h之内;至伤原因:54例交通意外伤,35例高处坠落伤,18例压砸伤,5例暴力打击伤。

1.2 方法

入院后对所有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记录,有手术指征立即行手术治疗,给予所有病例包括止血、抗炎、降低颅压、呼吸道护理以及高压氧等常规治疗。同时行血常规、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血清钠水平>150mmol/L即可诊断为高钠血症;对于有气管切开指征病例给予气管切开,若痰多且有分泌物时可进行痰液细菌培养,以判断是否发生肺部感染。根据患者疾病的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对两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x±s)表示结果,用方差分析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检验,对在单因素分析,P<0.05的变量,进行Logistic分析,计算其OR值以及其95%可信区间(CI)。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存活组发生呼吸改变、休克、双侧瞳孔散大、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并发高钠血症、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GCS评分与死亡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2.2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双侧瞳孔散大、肺部感染、并发高血钠症、入院时GCS评分是影响颅脑外伤预后的独立因素,与颅脑外伤预后密切相关(P<0.05)(见表3)。

3 讨论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呼吸改变、休克、双侧瞳孔散大、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并发高钠血症、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GCS评分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且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双侧瞳孔散大、肺部感染、并发高血钠症、入院时GCS评分是影响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发生颅脑损伤后,患者会出现瞳孔及呼吸改变,形成脑疝和颅内压升高,发生脑挫裂伤可损伤脑血管调节功能,而发生颅内血肿,其占位效应会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同时也会扩张脑血管[4]。若持续时间较长和症状比较严重可引发脑水肿造成颅内压持续升高,而GCS评分会随着颅内压持续升高而降低,因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所以在患者行CT检查发现脑挫裂伤以及颅内血肿时,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改变以及昏迷程度,对于发生脑疝以及GCS评分持续性下降的病例,应及时彻底清除血肿[5];若发生脑挫裂伤时,积极治疗并预防并发症的同时,要及时进行高压氧治疗,以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少自由基产生,抑制发生颅脑外伤后的炎性反应,促进患者苏醒。而患者发生低血压以及休克主要是由于脏器损伤引发出血所致,且颅内压升高可能会引发继发性脑出血,所以在对头部损伤处理时,同时要检查其它脏器的情况[6]。颅脑损伤后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造成呼吸道黏膜以及纤毛的清除能力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同时也会影响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很容易引发肺部感染,从而加重呼吸道症状,造成脑部缺血缺氧,所以有效控制肺部感染能对于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脑缺血缺氧具有重要作用[7,8];血钠是维持人体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电解质,颅脑损伤引发的高钠血症,使人体血钠水平升高造成细胞脱水收缩,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所以若检查患者血钠水平高于正常时必须及时进行相应处理[9]。上消化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的常见并发症,观察其出血情况,必要时可注射药物止血。另外血糖水平升高可加重患者组织细胞的水肿和缺氧,所以要积极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10]。

综上所述,颅脑外伤合并颅内血肿以及脑挫裂伤可加重患者病情,救治时一定要积极纠正颅内压,以免引发脑功能衰竭。双侧瞳孔放大、休克、呼吸改变,合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肺部感染、高血钠症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都是颅脑外伤合并颅内血肿的主要危险因素,当患者入院后首先对上述症状进行检测,观察患者的GCS评分,实时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防治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112例颅脑外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入院时的临床症状、合并并发症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存活组发生呼吸改变、休克、双侧瞳孔散大、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并发高钠血症、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GCS评分与死亡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双侧瞳孔散大、肺部感染、并发高血钠症、入院时GCS评分是影响颅脑外伤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颅脑外伤的预后与患者入院时出现双侧瞳孔放大、休克、呼吸改变,合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肺部感染、高血钠症以及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血糖水平等密切相关,针对影响预后的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脑外伤预后,相关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朱诚,罗其中.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276

[2]张红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141~142

[3]卿学军.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141~142

[4]叶立双,卞立松,徐军,等.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29):8~10

[5]刘敬业.急性颅脑损伤1730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7):510~512

[6] Marmarou A,Signoretti S,Fatouros PP,et al.Predominance of cellularedema in traumatic brain swell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ies[J].JNeurosurg,2006;104(5):720~730

[7]马岚.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40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2):187~189

[8]陈云峰.引起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46~647

[9]袁慧琳,沙瑞娟,张宇.高钠血症对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6;13(2):115~117

浅析颅脑外伤患者的急诊护理体会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0月~10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例,女34例,年龄11~65岁,平均年龄(36.7±2.1)岁,其中,交通事故32例,殴打25例,高空坠落30例;颅脑损伤类型有颅骨骨折27例,硬膜外血肿19例,硬膜下血肿20例,脑挫伤21例。

1.2 方法[2]

急诊护理方法包括:现场护理、急救车监护护理及入院护理等联合护理。具体如下。

(1)现场护理,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把患者放在平坦的空地上,首先,使患者保持呼吸畅通,并给予患者吸氧,及时处理患者的口内和鼻内异物,如有必要可进行气管插管,然后对流血严重的地方进行处理,防止在骨折的地方出现感染现象,最后,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做好护理及记录。(2)急救车监护护理,在患者进入急救车后,严密监视患者的意识变化情况,对患者出现的紧张、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给予安扶和解决,使患者处于心境平和状态,防止因情绪而导致的病情恶化,对那些极度不安的患者进行必要的缚带限制,严重者,注射镇静剂。同时,对患者出现的脑水肿和颅内增压,护理人员及时采用药物进行处理,控制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同时,护理人员保证患者的氧流量处于2~4 L/min。(3)入院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到急诊室前,应做好手术准备,准备好手术所需要的血液、剃头等,在医生的嘱咐下,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药物护理,同时,严密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患者的意识的变化情况,颅内血肿的.患者,常常会伴有血压升高、脉搏减慢、昏迷等表现,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发现有其他病症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解决。患者清醒后,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与资料,对患者出现的不稳定情绪及时的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进行相应的饮食护理,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对病情严重者给予插管流物进食。

2 结 果

对颅脑外伤患者87例进行有效的急诊护理及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85例,存活率为97.7%,救治不及时死亡2例,死亡率为2.3%。

3 讨 论

颅脑外伤是急诊科最常见的一种病危症之一,因颅脑伤害人体最重要的大脑器官,大脑组织的损伤的损伤会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及脑疝等不良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3-4]。所以在急诊护理中,应时常关注患者的意识情况,通过对患者进行询问、检查痛觉、交谈等方式进行观察,意识越模糊,说明意识障碍的程度越深,体现患者的脑损伤程度越严重[5]。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监视,发现患者昏迷程度很深,体现患者的颅内损伤情况比较严重;如果,患者先为有躁动突然进入昏迷,说明患者的颅内有血肿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进入医院后,对病情严重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分秒必争的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急诊护理的应用,极大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急诊护理对预后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多次演习操练,熟悉工作内容和操作的熟练度,以免在实战中,产生紧张等心理情绪,影响患者的及时护理,进而导致患者的死亡。为研究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护理体会[6-7],选取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7例进行急诊护理,结果显示,病情得到控制85例,存活率为97.7%,救治不及时死亡2例,死亡率为2.3%。

综上所述,采用急诊护理对治疗颅脑外伤患者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救治疗效,还能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严红柱.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1(11):127-128.

[2] 李 芳.48例急诊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2):250-251.

发生颅脑外伤怎么办 第3篇

颅脑损伤是由于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颅部而造成的损伤。颅脑损伤多见于交通和工矿事故、自然灾害、爆炸、火器伤害、坠落跌倒以及各种锐器、钝器对头部的伤害。颅脑损伤包括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及脑损伤,其中对预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脑损伤的程度及其治疗效果。脑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是人的意识及活动的“司令部”。脑组织呈白色胶冻状,因而最为脆弱,一旦受到损伤则很难再生或修复。发生脑损伤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的方法不正确,会造成患者偏瘫、截瘫,甚至死亡。那么,发生颅脑损伤后应怎样进行救治呢?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救治颅脑损伤的病人应该掌握以下五条原则:①在抢救现场要首先抢救昏迷的病人,因为这类病人的病情比较严重,需要马上就近将其送到有条件的医院。对于颅脑损伤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转送过程中,要让病人平卧,并且须及时清除病人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以保证其呼吸道通畅,这是治疗颅脑损伤的首要前提。另外,如果病人发生呕吐,应该把病人的头部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其气道,造成病人窒息或死亡。②注意检查病人身体的其他部位是否也受到损伤,如有其他损伤,也要妥善处理。③由于头皮的血管丰富,一旦发生颅脑损伤,头部出血会很凶猛,这时应该就地取材,迅速包扎伤口止住出血,以防止病人因失血过多而出现失血性休克。④若病人出现单纯性头皮血肿,则不要揉压受伤部位,勿使用活血药物,而应先对其血肿部位进行冷敷,24小时后再为其热敷或给病人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较小的头皮血肿在1—2周内可以自行吸收,较大的头皮血肿需要4—6周才能被吸收。为避免感染,一般不应对血肿进行穿刺抽吸。⑤病人被送到医院后,除做必要的处置外,应首先为其做头颅CT扫描,以便尽快明确诊断。对于出现脑疝的患者要立即将其护送至医院的神经外科做进一步的治疗。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许多颅脑损伤的病人,在没有剃光头发之前根本看不清伤痕,有些病人甚至全身完好无损,这时最易发生误诊。比如,有一位老年男性病人。他独自一人昏倒在家中,根本没有受伤的迹象。后来家人发现后将他送往医院。最初医生认为他是脑血管意外,而将其收入内科治疗。一天后病人的症状不仅没有减轻反而逐渐加重。为其做头部CT检查后确诊他有硬膜外血肿,出血100多毫升,遂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该病人被剃光头发后才发现其枕部有淤血,这才知道该病人所受的伤害是摔伤所致。但是由于该病人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其手术效果较差,且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这个病例说明,对颅脑损伤的病人,首先要对其进行全身仔细的检查,然后及时对症救治,以免造成误诊误治。

颅脑外伤预后 第4篇

关键词:高血糖,颅脑外伤,预后

随着现代交通和工业的发展, 意外伤害事件急剧增加,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颅脑外伤。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 技术水平的提高, 临床医生越来越注意到内环境紊乱给颅脑外伤患者诊治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大部分颅脑外伤患者伴有高血糖改变, 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颅脑外伤患者预后与高血糖密切相关。本文通过随机调查我院2005年3月~2007年12月146例既往无糖尿病史颅脑外伤合并高血糖住院患者, 回顾分析血糖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治的146例患者。其中男性91例, 女性55例;年龄18个月~72岁, 平均37.3岁;按格拉斯哥昏迷计分 (glasgow coma score, GCS) 评分, 轻型49例, 中型68例, 重型29例。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产SYNCHRON CX9PRO生化仪及配套试剂。

1.3 方法

根据入院2 h内急诊测静脉血血糖, 参照其正常值上限及应激性高血糖有关定义[1], 按血糖水平分为3组, Ⅰ组6.11~8.40 mmol/L 29例 (19.86%) , Ⅱ组8.41~11.10 mmol/L 72例 (49.32%) , Ⅲ组11.11~27.35 mmol/L 45例 (30.82%) 。

2 结果

根据治疗效果是否留有明显后遗症和并发症及死亡患者来分为治愈、好转、未愈, 见附表。

3组患者按血糖水平与治疗效果经χ2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 (χ2=23.783, v=4, P<0.01) 。

3 讨论

颅脑外伤患者会出现高血糖反应首先由Claude-bernard描述[2], 有学者认为与机体应激机制有关[3]。创伤等外周刺激传导至下丘脑, 后者随即通过神经-内分泌发生一系列反应。此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胰岛素分泌减少,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素等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分泌均增加[4]。同时创伤患者机体对糖的利用率下降, 糖异生过程活跃, 容易发生高血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某些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情累及下丘脑和垂体功能受损, 导致靶腺轴结构及功能改变[5], 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负反馈调节机制作用减弱, 血糖调节激素失去平衡, 引起高血糖变化。本组病例除按颅脑外伤常规治疗外, 入院后均动态观察血糖变化, 达11.10mmol/L时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并根据监测血糖及时调整用量。Ⅰ组患者血糖1周内降至正常, 愈合良好;Ⅱ及Ⅲ组患者其中有24例入院1周内持续高血糖, 待脑水肿渐消退时, 病情明显好转后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内, 有9例患者的血糖持续不降, 长时间达17.3 mmol/L以上, 直至死亡。UMPIERREZ等[6]回顾2 030例入院患者新发现高血糖的病死率同已知糖尿病组相比显著升高, 与本组病例均提示血糖水平与机体应激反应水平及预后密切相关。

葡萄糖在缺氧条件下以无氧酵解方式快速提供能量, 同时产生大量乳酸。处于高血糖状态的脑组织细胞在这种能量代谢条件下可导致严重细胞内乳酸中毒, 进一步加剧脑组织细胞缺氧、水肿、损伤, 加重病情的发展[7]。已有动物实验表明超负荷血糖会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8]。高血糖本身也可以引起代谢紊乱综合征, 影响血液渗透压, 增加血流黏滞性, 加重大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 而临床上对于高血糖的调整治疗有一定的波动性和滞后性。血糖下降过快时可能会加重脑水肿, 持续高血糖容易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高渗性昏迷等, 内环境发生严重紊乱[9], 进一步导致神经功能的丧失, 加剧高血糖病情, 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 血糖水平不仅可做为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参考, 也可反应颅脑外伤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提示预后。

参考文献

[1]MCCOWEN KC, MALHOTRA A, BISTRIAN BR.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J].Crit Care Clin, 2001, 17:107-124.

[2]欧天爵, 主编.生物化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01-102.[2]OU TJ, editor in chief.Biochemistry[M].4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8:101-102.Chinese

[3]CLIFORN GL, ROBEITSON CS, KYJPERK, et al.Cardiorascalarresponse to 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surg, 1983, 59[3]:447-454.

[4]吴在德, 主编.外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65.[4]WU ZD, editor in chief.Surgery[M].5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1:165.Chinese

[5]林启明, 刘成辉, 关国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2]:246-247.[5]LIN QM, LIU CH, GUAN G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blood sugar and the prognosis of the serious cranio-cerebral trauma patients[J].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2007, 23[2]:246-247.Chinese

[6]UMPIERREZ GE, HSAACS SD, BAZARGAN N, et al.Hyper-glycemia:an independent marker of in 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undiagnosed diabetes[J].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2, 87:978-982.

[7]胡兴国, 张云翔, 曾因明.危重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5, 26[3]:142.[7]HU XG, ZHANG YX, ZENG YM.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 of the critical patients[J].Foreign Medical, Fascicule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 2005, 26[3]:142.Chinese

[8]王洪新, 梅元武.超负荷血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uPA、uPAR的表达[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2]:145-148.[8]WANG HX, MEI YW.The influence of hyperglycemia on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of big rats and the expres-sion of uPA, uPAR[J].Journal of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 2005, 22[2]:145-148.Chinese

颅脑外伤预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采取临床检查、颅脑CT等相关检查确诊为颅脑外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8分;排除严重内科疾病患者、存在血液疾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患者家属均自愿配合研究。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高压氧组, 各40例。常规组中, 男性29例, 女性11例;年龄23~63岁, 平均 (37.4±8.6)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1例, 跌打伤9例, 坠落伤10例。高压氧组中, 男性28例, 女性12例;年龄22~63岁, 平均 (37.3±8.6)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 跌打伤9例, 坠落伤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常规治疗, 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 给予常规止血治疗、脱水治疗、降颅压治疗、抗感染治疗, 并给予患者适量血管扩张剂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积极调整患者机体平衡, 改善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于存在手术指征患者及时进行针对性手术治疗。

高压氧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高压氧治疗, 且在患者入院后尽早给予高压氧治疗。采用单人空气加压舱进行治疗, 将压力增加至0.18 MPa, 行加减压治疗20 min后, 再进行稳压吸氧治疗40 min;若患者采取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治疗, 需采取开放式吸氧, 使用头罩或舱内呼吸机辅助患者吸氧治疗, 若患者病情稳定, 则可采取面罩辅助吸氧治疗。患者治疗前若呼吸道分泌物较多, 则可对其先吸痰治疗后再进行高压氧治疗, 1次/d, 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 对比其治疗效果。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均恢复正常, 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生活完全自理;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生活基本自理;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生活无法自理或死亡[2]。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 (GCS) 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 (ADL) 评分情况。GCS评分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三种, 分值在0~15分, 8分以下为昏迷;ADL评分共50项,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GCS评分、ADL评分采用±s表示, 进行t检验, 治疗效果采用n/%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高压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 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2.50% (P<0.05, 表1) 。

2.2两组患者治疗后GCS、ADL评分比较

高压氧组患者治疗后GCS和ADL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表2) 。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外伤疾病, 临床可将颅脑外伤分为颅骨损伤、头皮损伤、脑损伤三种, 患者可同时存在上述三种损伤。目前交通事故、机械事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导致颅脑外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情危急, 患者常出现呕吐、头痛、失语、癫痫、偏瘫等诸多临床症状, 且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 部分患者脑损伤严重, 诊治不及时将引起脑缺血缺氧死亡[3]。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出现机体内循环障碍, 并合并多种并发症, 患者预后较差, 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加强对患者的诊治, 及时改善患者脑损伤状况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临床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多采取常规吸氧治疗、降颅压治疗、抗感染治疗等, 其虽能改善患者脑部缺氧缺血状况, 但其对脑部内平衡纠正速度较慢, 易引起患者出现不可逆伤害, 治疗效果不佳[4]。本次研究中高压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 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2.5% (P<0.05) , 说明采取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死亡率或残障率。此次研究中高压氧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GCS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 说明采取高压氧治疗与单纯常规治疗相比更能改善患者预后, 促进患者恢复。而在余淑娟等[4]的相关研究中, 采取高压氧早期治疗患者在治疗6周后GCS评分与晚期治疗患者相比提升效果更优, 说明采取早期高压氧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此次研究中, 高压氧组患者均在入院后早期进行治疗, 因此本文高压氧组患者治疗后的GCS评分与余淑娟等人的研究结果相近。综合本文两种研究结果, 说明采取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促进患者恢复。高压氧治疗是指在超过大气压的环境下, 给予患者呼吸纯氧治疗的一种方法[5]。采取高压氧治疗时, 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氧水平, 及时改善患者脑组织代谢功能, 促进患者脑部微循环恢复, 从而有效抑制颅内压升高, 改善患者酸中毒、脑部缺氧缺血状况, 减少相关炎症介质释放, 减少脑部血管内皮损伤, 促进患者脑部神经功能恢复, 进而促进患者生活功能恢复, 改善患者GCS评分, 改善患者预后[6]。

综上所述,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采取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改善患者自理能力,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余锦刚, 陈汉民, 廖圣芳, 等.高压氧早期综合治疗对重度颅脑外伤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1) :3446-3447.

[2]孟娜.76例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重度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 7 (2) :101-102.

[3]张硕, 李焕良.高压氧综合治疗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9) :1950-1951.

[4]余淑娟, 张美宋.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重度颅脑外伤疗效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 13 (9) :31-32.

[5]梁永俊.高压氧早期综合治疗对重度颅脑外伤疗效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 (7) :52-53.

颅脑外伤预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自2006年6月~2009年8月收治额颞顶部重型颅脑损伤70例,均经CT诊断,入院时GCS≤8分。70例病人重型颅脑损伤不包括单纯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患者,排除有胸腹、骨折等合并伤。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观察组)38例,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36.5±3.6)岁;脑挫裂伤5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1例,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12例;单瞳散大、光反应消失25例,双瞳散大、光反应消失7例;GCS评分6~8分29例,3~5分9例。对照组32例,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37.8±3.4)岁;脑挫裂伤4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19例,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9例;单瞳散大、光反应消失22例,双瞳散大、光反应消失6例;GCS评分6~8分25例,3~5分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瞳孔变化、GC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骨窗大小约12 cm×15 cm。手术切口前起自耳前1 cm,向上至顶结节处,转向内上至中线旁2 cm,平行向前至额部发际前方;骨窗前界至额极,下界平颧弓,后达乳突前方;硬脑膜剪开至中颅凹底,多边弧形切开硬脑膜,充分暴露额叶前中部与其底面、外侧裂、颞叶底部。彻底清除血肿和挫裂坏死脑组织,用颞肌筋膜减张修补硬脑膜(脑膨出者除外)。对于颅内压仍高或发生脑膨出者,可行内减压并去大骨瓣;其余患者只去颞骨部分,行颞肌下骨窗外减压。对照组取颞顶或额颞马蹄形切口,骨瓣大小约10 cm×10 cm,骨窗底部高于耳廓上方,弧形剪开硬脑膜减压。所有患者均放置硬膜下引流管引流。

1.3 结果评定

随访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判定疗效,将治疗结果分为预后良好(良好和中残)、不良(重残和植物生存)和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数据行χ2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预后比较,观察组38例中,恢复良好25例(65.78%),死亡6例(15.79%);对照组32例中,恢复良好12例(37.50%),死亡13例(40.62%),两组恢复良好率和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额颞部的严重脑损伤患者有很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除了原发损伤和继发损伤等外,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其中因素之一。颅内压增高是造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常规的区域性幕上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但小骨窗及常规减压骨窗难以明确出血来源,不能充分暴露额极、颞极等处,难以彻底清除坏死脑组织及对出血来源的止血,从而造成减压不充分,导致恶性脑水肿、脑膨出、脑组织嵌顿而死亡。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可减少脑膨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继发血肿和脑水肿所致脑疝的发生率[2],尤其适用于救治创伤后脑肿胀患者[3]。

与常规开颅手术减压相比,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手术有以下特点:①骨窗减压范围大,咬除蝶骨嵴及颞鳞,消除了脑肿胀对侧裂血管、大脑凸面静脉的压迫,可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脑膨出,达到充分外减压目的。②术野开阔,骨窗低,能充分暴露额颞极,顾及到额颞顶叶,便于对额叶底面及颞极等常见出血部位仔细探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并清除坏死失活的脑组织,必要时切除部分额颞极脑组织,达到充分内减压。③减压充分,易使颞叶钩回疝自行复位,使脑脊液引流畅通。④避免了脑组织由减压窗疝出、嵌顿、坏死。

据报道,按常规区域性开颅去骨瓣减压等治疗,GCS 6~8分者死亡率在25%以上,而GCS 3~5分死亡率在50%以上,且生存质量差[4]。本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大骨瓣手术治疗组患者良好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5.78%和15.79%,明显优于对照组37.50%和40.62%。因此,充分减压使脑脊液引流畅通,解除外侧裂静脉的受压是额颞部的严重脑损伤手术成功的关键。外伤后幕上严重占位病变如脑挫裂伤、脑肿胀、脑水肿、颅内血肿等因素导致颅内高压、中线结构移位10 mm以上、脑干周围池明显受压变窄或消失(特别是环池、四叠体池及第Ⅲ脑室明显缩小或消失)、或根据临床表现有脑疝表现(除外脑疝晚期),皆适于该手术方式治疗[5],其手术时机为越早越好[6]。但研究也发现,重残和植物生存率即不良率并无明显的降低,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创伤相对较大,操作时间较长,出血较多,故对严重合并伤、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已休克的患者应慎用。

总之,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内外减压手术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减压彻底,能明显改善额颞顶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对额颞部的严重脑损伤,应争取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以快速有效地抢救生命。

摘要:目的 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38例重型额顶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并与同期收治的32例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组进行比较,分析其疗效。结果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组38例中,恢复良好25例(65.78%),死亡6例(15.79%);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组32例中,恢复良好12例(37.50%),死亡13例(40.62%),两组恢复良好率和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组。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内外减压手术能明显改善额颞顶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骨切开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

参考文献

[1]关永春,赵宝钢.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9):530-531.[1]GUAN YC,ZHAO BG.Comparison of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and conventional bone flap crani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06,22(9):530-531.Chinese

[2]刘文,黄冠敏,陈宏斌,等.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35-37.[2]LIU W,HUANG GM,CHEN HB,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urological disease,2008,11(9):35-37.Chinese

[3]方乃成,邵高峰.带蒂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外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545.[3]FANG NC,SHAO GF.Pedicle flaps of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in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05,21:545.Chinese

[4]李云辉,林中平,黄建龙,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6,8(4):458-460.[4]LI YH,LIN ZP,HUANG JL,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and conventional bone flap crani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ontrecoup injury of brain[J].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ians,2006,8(4):458-460.Chinese

[5]范越君.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的疗效比较[J].浙江创伤外科,2008,13(6):483-484.[5]FAN YJ.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and conventional bone flap craniotomy[J].Zhejiang Traumatic Surgery,2008,13(6):483-484.Chinese

颅脑外伤预后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96例颅脑外伤患者,符合颅脑外伤进展性颅内出血45例,占全部病例的23%,纳入标准:(1)颅脑损伤GCS评分3~8分;(2)经全面系统检查后排除其他部位合并损伤;(3)无凝血障碍表现,近期未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和华法令等;(4)所有病例均在入院时经头颅CT检查后收治入院,并在入院后1~12 h内复查头颅CT,显示颅内出血量明显扩大或出现新的出血灶。另随机选取同期50例体检人员作对照组。45例颅脑外伤进展性颅内出血患者年龄18.2~62.8岁,平均(40.5±22.3)岁,其中暴力伤7例,车祸伤28例,坠落伤9例,其他伤1例;硬膜外血肿13例,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25例,颅内多发性血肿7例;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Ⅰ级(死亡)16例,Ⅱ级(植物生存)3例,Ⅲ级(重残)7例,Ⅳ级(中残)13例,Ⅴ级(良好)6例;GOS 1~3分为预后不良,26例,4~5分为预后良好,19例。预后良好组发生在前额部5例,颞顶部9例,枕部3例,其他部位2例,预后不良组发生在前额部7例,颞顶部12例,枕部4例,其他部位3例。两组发生部位、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按江基尧等编写的《颅脑外伤救治指南》进行规范治疗。患者在入院后1~12 h复查头颅CT,如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及时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根据颅内情况适时行单侧或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或同时行脑室外引流等。

1.2.2 D-二聚体的测定

患者来院后即抽取10 ml左右外周静脉血,行D-二聚体浓度测定和其他必要常规检查。在患者入院后1~12 h行第2次颅脑CT检查的同时,再次抽外周静脉血,并于入院后第1、3、7天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复查,检查D-二聚体浓度进行数值对比,检查方法及使用仪器均相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因病情加重行开颅手术的病例共计43例。结果显示患者在入院后12~24 h血浆D-二聚体浓度处于最高峰,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正常对照组体检时D-二聚体浓度平均为(0.41±0.13)mg/L,预后良好组入院时D-二聚体浓度为5.63~11.73 mg/L,平均(8.68±3.05)mg/L,而预后不良组入院时D-二聚体浓度为6.96~13.66 mg/L,平均(10.31±3.35)mg/L。入院时,两组D-二聚体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预后不良组各时间段D-二聚体浓度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患者病情多较危重,是年轻及成年男性主要的残废和死亡原因,随着道路交通事故的逐年增加有上升趋势。颅内出血量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和预后[1]。重型颅脑外伤后大约有1/3~2/3左右患者会发生继发性损伤,同时因出血水肿而使症状逐渐加重,其中重型颅脑外伤进展性颅内出血可使患者病情迅速加重昏迷加深,病情更加复杂化,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植物生存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发现患者颅脑损伤发生后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增高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由于D-二聚体检测具有准确快捷、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特点而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人脑组织含有丰富的组织因子,当人体遭受损伤时,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和应激作用而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从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形成高凝状态[2]。可产生血液粘稠,血流缓慢而发生脑组织循环障碍,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这种高凝状态在颅脑损伤后6 h即可发生[3]。随着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现升高态势,其浓度升高,提示机体有凝血机能障碍,纤溶亢进存在,可导致颅内再出血,形成继发性颅内血肿[4]。它可发生在受伤部位,也可出现在非受伤部位。这些病理改变都可以造成病情进一步加剧而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主要依据神经系统评估即格拉斯哥(GCS)评分,影像学检查如CT、MRI来辨别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需要注意的是有时颅脑CT检查并不严重的患者,病情会发生突然严重恶化,即出现继发性颅内出血,原因就是脑组织损伤后引起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所致的继发性出血,因此,若D-二聚体此时水平较高,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要更加严密观察患者,及时了解病情变化,避免延误病情。现阶段有学者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了解颅脑损伤演变趋势及判定预后,认为动态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助于了解和掌握颅脑损伤的演变过程[5,6]。笔者总结血浆D-二聚体浓度改变有如下特点:(1)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脑外伤初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即有明显升高,说明发生颅内继发性出血的可能性明显增高,并且随着病情恶化而同步增高;(2)D-二聚体含量越高,说明机体纤溶亢进越重,病情变化越快;(3)D-二聚体含量增高与GOS呈负相关,含量越高,预后越差,浓度增高持续时间长,亦提示患者预后不佳。上述分析结果与文献[7,8]报道相符。

总之,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颅脑外伤进展性颅内出血预后有显著预测价值,能及时敏感地预测颅脑外伤进展性颅内出血患者的预后,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颅脑外伤进展性出血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重型颅脑外伤发生进展性出血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颅脑外伤进展性出血预后的关联性。结果:45例颅脑外伤进展性颅内出血预后良好组入院时D-二聚体的平均浓度为(8.68±3.05)mg/L,而预后不良组平均浓度为(10.31±3.35)mg/L,入院时,两组D-二聚体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预后不良组各时间段D-二聚体浓度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可作为监测颅脑外伤进展性出血预后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D-二聚体,颅脑外伤,进展性颅内出血,预后

参考文献

[1]梁玉敏,包映晖,江基尧.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作杂志,2006,22(2):156-159.

[2]陈磊,王玉海,蔡学见,等.重型、特重型颅内外伤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4):387-390.

[3]袁方,丁军,郭衍,等.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早期预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4):478-484.

[4]吴炳山,田恒力,林在楷,等.D-二聚体在创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2):1554-1556.

[5]李纲,邓碧兰,余吉.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动态改变的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7):721-723.

[6]田薇薇,田敏丽,李晓梅,等.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验与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7):764-765.

[7]李鑫,赵继宗,赵元立.自发性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水肿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9):1365-1368.

老年颅脑外伤临床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8例。男102例, 女56例;年龄65~97岁, 平均75.9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1例, 平地摔倒51例, 坠落伤17例, 打击伤11例, 仅轻微磕碰或伤史不明18例。

1.2 临床表现

18例轻微磕碰或伤史不明患者中5例以突发认知力下降起病, 8例病初表现嗜睡 (其中4例患者到院时已昏迷, 其中2例有一侧瞳孔扩大) , 以头痛起病5例;其余140例患者病程中有头痛、呕吐38例, 有单瘫或偏瘫51例, 有昏迷史72例, 单侧瞳孔散大27例, 双侧瞳孔散大13例。入院时影像学表现:单纯颅骨骨折11例, 硬膜外血肿14例, 硬膜下血肿49例, 硬膜下积液合并急性出血27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 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38例, 多部位出血67例。有合并伤63例, 其中四肢骨折27例, 肋骨骨折24例, 合并血气胸14例, 腹内脏器损伤5例, 骨盆骨折7例, 脊柱损伤11例, 创伤性休克10例。治疗过程中出现电解质紊乱112例, 血糖变化74例, 创伤性脑梗死13例, 肺部感染44例, 肺梗死4例, 消化道出血14例, 泌尿道感染7例, 2种及以上53例。心肝肾单一器官功能衰竭29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

1.3 治疗

骨瓣开颅76例, 其中去除骨瓣减压32例;硬膜下血肿及硬膜下血肿合并积液行钻孔引流43例;保守治疗39例。

2 结果

伤前已痴呆不能评估9例, 自动出院15例, 其余按GOS评分标准, 良好64例, 中残24例, 重残28例, 植物生存4例, 死亡14例。

3 讨论

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趋向明显, 虽然老年人社会活动及劳动减少, 但各种事故增多, 再加之老年人反应能力下降, 老年脑外伤患者也相应增多[1]。明确老年颅脑外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有利于正确诊断, 及时处理, 可以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老年人脑组织萎缩, 硬膜下腔间隙增宽, 桥静脉被牵拉, 在轻微外力甚至无明显外力的情况下这些桥静脉均可断裂而出血, 一部分患者可能出血较快[2]。本组硬膜下积液积血并存的患者多有在短期 (2 h~5 d) 内病情较快加重的表现, 14例患者入院时头颅CT显示硬膜下积液及积血, 患者病情发展迅速, 另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入院时予保守治疗, 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急剧加重, 急诊手术均证实为桥静脉断裂。该类患者手术宜取大骨瓣开颅, 利于寻找断裂的桥静脉, 术毕脑损伤不重或脑肿胀不明显者可回置骨瓣。另一方面, 老年人在脑外伤后, 急性硬膜下血肿也可出现硬膜下积液。本组12例患者入院时CT证实为急性硬膜下血肿, 予以保守治疗, 5~14 d后病情渐加重, 复查头颅CT出现硬膜下积血与积液共存, 遂行钻孔引流手术, 效果尚好。

老年人发生颅脑损伤时, 脑组织在相对增宽的蛛网膜下腔中移动、旋转运动等所致的脑损伤程度往往较重, 退化、萎缩的脑组织弹性低、脆性大、易损伤及脑血管淀粉样变、硬化, 易出血, 且难以自行停止[3], 使老年人颅脑外伤时, 常引起广泛性脑挫伤或颅内多发性血肿。该类血肿多位于着力点对侧或双侧的硬膜下和脑内, 且伴有进行性出血, 因而部分患者伤后可出现中间清醒期, 但颅内多发血肿及血肿的快速发展对脑组织的继发损伤严重, 预后差。该原因常使开颅手术变得困难, 术后再出血率高, 恢复慢, 手术效果不佳。本组有17例患者有中间清醒期, 7例入院时一般情况尚可, 但治疗中病情迅速加重, 复查头颅CT明确颅内出血部位增多、出血量明显增加, 予以急诊手术, 但效果不良, 有多例患者术后再出血, 或出现新的血肿。另有5例患者根据当时影像表现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后经血管影像学检查排除。由于硬脑膜与颅骨内板附着紧密, 不易剥离, 老年颅脑外伤时硬膜外血肿相对较少, 本组158例患者中仅有14例硬膜外血肿。老年人脑外伤后一般脑肿胀较轻[4], 鉴于此点, 需手术时, 宜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 发展速度等因素, 多考虑损伤小的术式, 如钻孔引流手术、软通道技术等。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下降, 常常存在其他基础病。本组有7例患者因基础病首先收入他科, 后经检查明确颅内创伤性血肿存在而转入神经外科;有6例患者因颅脑外伤入院, 后经检查明确系心脑系统疾病导致晕厥而摔伤。机体反应迟钝, 易发生合并伤, 就诊时常缺乏主诉并易为神经系统症状所掩盖, 易发生漏诊, 特别是腹腔脏器破裂大出血、血气胸、骨盆骨折等, 如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轻则延长恢复时间, 重则危及生命。本组因为各种基础病及合并伤死亡达5例。因为基础病及合并伤的存在, 常使病情及诊断治疗变得复杂, 在治疗上可能存在较大的矛盾, 要合理分析, 抓住主要矛盾, 果断处理。本组有3例患者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有2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 分别予以安装起搏器、腔内支架, 待一般情况明显好转、手术耐受力明显提高后再处理颅脑问题, 转归良好。老年颅脑外伤急性期, 脑血流量明显降低, 再加上本身血管硬化因素, 患者脑缺血性改变的发生率也比较高[5], 因而老年脑外伤患者止血药物的应用要慎重, 急性期后相应加大活血化瘀治疗的力度, 但扩血管治疗宜慎重。重视基础病及合并伤的治疗, 可有效降低老年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及病残率。

老年人各系统器官储备力下降, 代偿功能差, 全身抵抗力明显下降, 创伤的打击可加重机体功能的负担, 增加老年人颅脑损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导致二次脑损伤的因素多[6]。本组67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肝、肾、脑等较严重的并发症。加强内科治疗, 防治并发症, 包括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保持血压在正常水平, 防治继发性脑缺血、缺氧, 控制肺部感染, 预防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均应放在重要位置。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脑外伤后病情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近年来该科收治的158例65岁及65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伤前已痴呆不能评估9例, 自动出院15例, 其余按GOS评分标准, 良好64例, 中残24例, 重残28例, 植物生存4例, 死亡14例。结论 老年人颅脑损伤患者有其自身特点, 并发症发生率高, 要全面评估, 合理果断治疗。

关键词:老年,颅脑外伤,临床特点,治疗

参考文献

[1]WANG ZC.Wangzhongcheng Neurosurgery[M].Wuhan:Hubei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05:340-343.Chi-nese

[2]LIU MD.Practical Craniocerebral Injury[M].Beijiang:People'sMilitary Medical Press, 1994:293-296.Chinese

[3]GONG DS, MAO ZH, XUAN JG.Analysis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the elderly:a report of 285 cases[J].Jiangsu MedicalJournal, 1995, 21 (11) :729-730.Chinese

[4]NI HB, LIANG WB, CHEN MJ.Characteristics of craniocerebralinjury in the elderly:a report of 108 cases[J].Practical Geri-atrics, 2001, 15 (1) :51-52.Chinese

[5]TENG J.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theelderly[J].Zhejiang Medical Journal, 1999, 21 (3) :155-156.Chi-nese

颅脑外伤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 第9篇

【关键词】颅脑外伤;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50—01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不能自主进食,营养支持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创伤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被纳入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案中[1]。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133例,其中应用鼻胃管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均经临床和CT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并行开颅手术, GCS 评分为3~8分,年龄8~60岁。伤后48h内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并出血。其中弥漫性轴索损伤、多器官脏器复合伤不在研究范围内,在研究期间死亡者退出研究。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插胃管接负压瓶,48h后如果胃潴留量小于150 ml,则开始管饲,依据“只要肠道有功能,就要利用它”的原则[2],养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这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1.3 根据患者胃肠功能及病情选择营养液:(1)整蛋白配方:适用于胃肠道消化功能正常者。(2)预消化配方:适用于胃肠道有部分消化功能者。(3)单体配方:适用于用于消化功能障碍患者。(4)免疫营养配方:适用于大手术后病人。(5)高能配方:适用于适合限制液体摄入的病人。(6)膳食纤维配方:适用于适合便秘或腹泻的重症病人。(7)匀浆膳:适用于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要求较高,基本上接近于正常功能。

2 结果

临床观察95 例病人中死亡15例,(非营养不良所致)或自动出院 10 例,其余病人均恢复经口饮食。有10例患者初始出现腹泻,一天可拉稀便4~6次。给予止泻药并暂停鼻饲 24小时后再给予更缓慢的速度恢复鼻饲,腹泻停止无再发。有8例病人出现腹胀不适,同样给予暂停鼻饲并予胃动力药,之后以更缓慢速度恢复鼻饲,患者都能耐受,无1例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也未出现与EN 有关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不稳现象。

有9例病人出现过堵管而给予更换鼻饲管。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对患者医护人员应当通过适当安慰、解释、保证等心理护理, 减轻并尽可能的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与此同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老年人、 性格内向、有既往病史、精神失常的患者,更应加强心理护理。让家属了解患者病情,鼓励家属参与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孤独和恐惧,家属的参与更有利于对患者心理护理。

3.2 加强基础护理,同时向患者家属讲解置胃管及鼻肠管的目的、作用,不能擅自拔管。昏迷及躁动病人适当约束。

3.3 保持管道通畅, 输注不可过快,并作好口腔护理, 同时要注意患者大小便通畅的情况。

3.4 将患者床头抬高20~30°,输注时不可加压灌入, 输注完毕保持体位半小时,以免逆流入气管发生误吸。备好负压吸引器。

3.5 营养液温度38~40℃。

3.6 每3~4 h检查胃内残液量,>100m l时, 则有胃潴留发生, 如>150m l, 应停输2~3 h或减慢输注量, 根据医嘱加用胃动力药, 药物应碾碎充分溶解后才能注入。注入前后均需用20~30 ml温水冲胃管, 以防堵管。

3.7 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定期监测血糖及电解质。

3.8 病情观察 注意病人有无腹胀、 腹泻、 便秘、呕吐、 误吸等。如病人出现恶心腹泻, 减慢输注速度一般可缓解, 严重者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并停止输注。同时观察原发病意识、 瞳孔、 生命体征及颅内压等变化。

3.9 不良反应的处理 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大多数胃肠道结构正常,少数重症患者会出现胃肠功能减低。本组95例均为危重病人, 10例出现腹泻,约4-6天,与输注营养液的温度、速度、浓度及剂型的选择不当等有关,通过调整输注速度、降低营养液浓度、加温等措施得到改善;8例出现腹胀、呕吐、胃残留物增多,予电针治疗、胃管注入莫沙比利片后,胃肠动力逐渐恢复,由间断鼻饲、胃肠减压逐渐可恢复;15例便秘者予多饮水,配合腹部按摩、注入通便药、灌肠、改变膳食纤维配方等措施后恢复肠内营养,配合益生菌的使用,予益生菌酸奶或肠道益生菌药物,有利于改善患者肠内微环境、促进营养吸收和肠道适应性、減少并发症,从而使肠内营养支持达到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50例气管切开病人中20例出现气管切口处溢出鼻饲物,发现与患者的胃肠功能不全导致胃液返流、呕吐有关,予半卧位、改善胃肠动力药物后未再出现;3例出现吸入性肺炎,一旦病人出现误吸现象,应立即停止EN的输注,调整病人的体位,吸尽口腔和咽喉部残余物;对于清醒的病人,应协助拍背,鼓励病人咳嗽。若营养液进入气管,必要时应立即进行气管镜下灌洗,清除所有食物颗粒,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发生肺炎,并严密观察肺部情况。

4 讨论

脑损伤后引起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血浆皮质醇等应激性激素增高,使机体发生以高能量消耗和高分解代谢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紊乱,这种高代谢状态明显加重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此外严重创伤时由于心脑灌流的优先保护机制,使腹腔脏器循环成为机体牺牲的首要对象,胃肠、肝等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器官。而肠外营养加剧胃肠、肝等内脏器官循环血量的进一步减少,肠黏膜萎缩,屏障功能受损,造成肠道内细菌移位,从而引发各种感染性并发症。而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在保护胃肠道结构和功能、降低高分解代谢、避免器官衰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肠内营养能更好地维护肠道粘膜屏障的完整性,但由于颅脑创伤病人的胃瘫发生率较高,在这类病人营养途径选择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在给病人营养支持时,做好病人的评估,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准确及时的给机体提供适当的营养底物, 维持机体细胞群代谢,保护和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谢仁龙,顾水均,等.重度颅脑损伤后肠外与肠内营养价值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613—616.

急性颅脑外伤CT表现 第10篇

1一般资料

47例患者中, 男性31例, 女性16例, 年龄在1~72岁, 其中20~40岁32例, 占60%;外伤后至CT受检时间为30min~6h;其中30min~1h内受检30例 (60%) 。扫描时病人处于昏迷状态13例, 昏迷伴耳或鼻出血7例, 头痛或曾有短暂昏迷17例, 瞳孔不对称8例, 昏迷伴抽搐5例。

2 CT扫描表现

47例均于外伤后30min~6h进行了CT扫描检查, 其中脑挫裂伤20例、颅内血肿15例、颅骨骨折12例, CT表现如下:

2.1 颅内血肿

主要区分硬膜外、硬膜下和混合性血肿。前者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凸面向内、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区, 急性期血肿的CT值70~85Hu。硬膜下血肿则表现为紧贴颅骨内板呈半月形可厚可薄的高或中等密度, 边界清楚或模糊, 其CT值为50~70Hu。明显的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识别不难, 这两种类型的血肿均可造成同侧侧脑室受压向对侧移位, 显示中线结构偏移。当一部分血肿的形态不规则难于明确其硬膜外或下时, 须留意观察有无侧脑室形态位置的改变、双侧脑沟宽度差别悬殊;如有, 应考虑有混合性血肿的可能性。硬膜下积液为颅骨内板与脑组织间条状或带状低密度区, CT值为水样密度0~15Hu, 系因外伤所致蛛网膜撕裂后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的表现形式, 本组有4例。硬膜外或下血肿、侧脑室移位、脑出血、脑水肿、颅腔积气均从不同方向综合反映了颅脑外伤的预后, 为临床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2 脑组织挫裂伤

脑挫伤包括了脑组织水肿、静脉淤血及小灶性出血;脑裂伤是脑、软脑膜及血管的断裂;两者兼有为脑组织挫裂伤。CT有时难于准确地区分其病理改变。本组以局限于1~2个脑叶组织散在小点状低密度灶为主, 偶尔兼有小点状高密度表现列为单纯性脑挫伤;如相容时出现混杂密度或明显脑出血者列为脑组织挫裂伤。同一病人在一个脑叶表现为脑挫伤, 另一脑叶可表现为脑挫裂伤, 这与邻近受伤部位及冲击力有关。

2.3 颅脑外伤性骨折

其中多发粉碎性骨折3例, 颅底骨折2例, 线样骨折4例, 凹陷性骨折3例。骨折常见部位以颞骨最常见, 依次为额、顶及颅底骨折, 皮下血肿或积气常见。一般较明显的皮下血肿或积气常提示邻近骨折所在。此外, 因颅骨骨折所致对冲性脑损伤, 表现为枕骨骨折导致额叶脑出血。

3讨论

颅脑损伤一般可分为软组织损伤 (皮下血肿) 、颅骨骨折、颅内血肿, 但常多种同时出现。伤后至CT扫描时间的长短可以出现不同的影像改变, 本组病例大多在伤后1h内受检, 所以出现CT征象应是早期的急性改变。其中颅内血肿的定位、定量至为关键, 血肿的定位需结合外伤的部位、血肿的密度、边缘、邻近脑组织密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差别性明显的血肿一般定位不难, 但对于那些等密度存在大的硬膜下血肿时则时有漏诊。具体可试用下述两种方法加以区分以减少漏误: (1) 增强法可以显示血肿外膜, 并根据其表现形态做出判断。但对于危重者宜慎用; (2) 对比双侧脑沟的变化及侧脑室的形态改变, 如受伤侧脑沟消失或明显差异于对侧同时又有该侧侧脑室的形态改变, 多提示受伤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存在的可能性。有时少量的硬膜下血肿的确难于判断, 这主要是因血肿紧贴颅骨内板容易产生容积效应干扰所致, 定量可从CT机测定供临床参考。其次, 颅脑外伤骨折的显示不容忽视, 尤其是凹陷性及粉碎性骨折, 这类骨折直接压迫或损伤脑组织导致脑水肿、出血等, 而且是造成颅腔或脑内积气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 急性颅脑外伤的CT检查要求伤后受检时间要尽量缩短。CT能客观地综合反映颅骨、脑组织的损伤程度, 以便临床做出果断处理, 这对降低死亡率有积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0-02-26

上一篇:情绪行为障碍论文下一篇:内部控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