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动说论文

2024-05-14

物质运动说论文(精选3篇)

物质运动说论文 第1篇

1 自然界形动统一关系的普遍性。

胚胎和个体发育重演种族发育史, 也是生命成长各时期形状的变化。、贝的年轮和日轮, 记录了生长状况。种子的形状和繁殖相适应, 如苹果核外包着果肉, 板栗核外包着刺。生物性状如长胫鹿的脖子、鸡翅鹰爪人手人脑等, 用进废退学说描述的进化运动, 或是物竞天择, 都反应了形动统一的关系。

2 圆形和圆周运动。

电子原子星体星系以致宇宙, 都具有圆形, 做圆周运动。水滴、牛、蛙、龟、树、银河系等近似圆形, 既使星系的旋臂也弯成弧形。所以, 具有圆形体做圆周运动, 具有普遍性和必然的联系, 圆形体适应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形成圆形体。所以, 周动万物是圆形或趋向圆形, 宇宙也是旋动的圆形。旋转是稳定的动态, 圆形是稳定的形态。。而上所述实为椭圆, 并不是一个十分稳定的形, 如近日点进动即太阳系自转, 周动离圆形越远速度越大越不稳定, 则标准圆形和周动具有更小速度和更大稳定性, 这是稳态宇宙的形动。

3 直形和直线运动。

圆形周动这种普遍趋向稳定的形动, 说明原来并不稳定, 那么, 大爆炸产生的宇宙, 初始是直线分散的运动, 粒子呈线状不稳定态, 而后斜上抛弧动, 涨落波动渐演化成较稳定的椭圆形动。所以, 奇子、引力子具有直形, 做直线运动。。已知粒子物质到达黑洞引力场, 因前后力差巨大而被拉长趋长椭, 直至失去圆形和周动, 成为直形和直动的高速引力子。那么, 从黑洞逃离 (辐射) 的线状粒子 (相当于大爆炸初始状态粒子) , 前后力差 (或惯力速差) 巨大, 线形直动粒子产生弯曲、扭转、波动抱团, 直至形成圆形周动粒子。圆直粒子过渡和混集区域, 表现为磁场旋涡。。从上述粒子形变可知, 运动的变化引起形态的变化, 形变反应动变, 千变万化, 不离其踪形动统一, 在变化统一中, 粒子越小静质量越小作用力越大速度越大形动趋长, 结构越大速度越小静质量越大作用力越小形动趋圆。这是运动变化遵循的规律, 即形动变化统一规律。

4 弧形和波动。

绕两个焦点的椭圆周动会进动, 则绕中心轴上下运动的波 (虽能在波动中传递和抵消不稳定因素) 更不稳定。介于直动和周动之间的是光子的波动。一个光波长的能量hv正好等到于一个光子的能量, 一个波长就是一个光子构画的规迹, 并介定了一个光子存在范围和与另一个光子间距, 一个波长是一个光子的一次周动和直线传播方向上的合运动形态, 即光子周动在传播中拉伸形成波, 即周动和直动变换合成波, 波经洛伦兹变换又分解为周动和直动。在旋动的宇宙中, 直动周动都是更大尺度中的波。波长是光子的377亿倍。。因形动统一, 光速 (能量) 对光子圆形和周动破坏, 因而形成光子的弧线形和波动。这可以解释光干涉衍射及波粒二象, 和光速复原 (光从密质回到空气中速度复原) 现象中光子光速的形动统一。

5 三角形和静态。

动态稳定和演化顺序为:直动<弧动<波动<周动<相对静止<绝对静止。相对静止中, 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定, 碳构成的石墨很软, 构成三角结构的金钢石很硬。金字塔的静态立体三角结构, 坚实稳定, 就连尸体和食物都不能正常腐败。动体收缩, 则趋向绝对静止的粒子, 圆形周动破坏, 形成质和体膨大的角型。这是宇宙外壳的形动。

6 行星的形成和构造。

辐射、脉动、波动、周动,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动态, 不同动态, 形成不同物态, 则物质的形成过程决定了物质的构造, 行星形成过程决定了行星构造。。高速直动的量子做旋涡运动, 处低压态的物质流象滚雪球一样, 静质量增加, 动质量减少, 速度能下降, 线粒子弯曲抱团旋转形成可见粒子物质。可见物的运动象布朗运动一样, 显示了旋动量子运动。旋涡是可见与不可见物一起旋动的物质流, 光度学质量远小于力度学质量。喷流、辐射、静质量使旋动更弱, 明暗物质聚缩为星球, 量子旋涡被包围在中心象沙漠里旋风骤停撒下一片沙丘。这是行星形成的恒星级黑洞阶段, 旋动的磁场和中心真空形成地核的量子层和真空层, 位于古登堡面下, 波在这里被拉直为直动的量子而消失。弥漫星云阶段, 坚固的气团转碰摩擦减速, 产生核骤变反应, 释放内能, 形成旋转的粒子和波层, 即地幔, 位于莫霍面下, 这里纵横波速度明显加快。恒星阶段, 内部物质达到莫霍面以上, 形成行星地壳的元素。红巨星阶段, 核骤变使重元素增多, 核力减弱, 离心膨胀, 形成地壳的非固态分子。在白矮星阶段, 星核外层冷凝为阴暗的固态外壳, 即地壳的岩层和岩浆。再冷却, 岩层加厚, 形成不发光的行星。行星外壳不断膨胀, 岩层皱褶、弯曲、断裂、隆起, 海洋消沉, 陆岛浮出。热行星和冷空的热差, 使行星不断膨胀、辐射, 直波动粒子消失, 地核地幔地磁消失, 中心空缺, 分子结构的地壳失去量子和核的结合力, 终为慧星分解消失。。同生物重演律, 行星重演律即行星年轮层和演化过程相统一, 且重演宇宙演化过程和反应星族形成史, 揭示星族演化终了和老恒星去向, 及揭示形成运动中形的行踪规迹形影和因时而变的形动变化统一规律。行星从量子层、波层到周动粒子层, 相互作用由量子力、核力、分子力、万有引力而递减, 粒子速度变小静质量增大体积增大稳定性增大。

7 宇宙的形动变化统一。

有多普勒红移、引力红移、宇宙学红移、周坚红移、光子红移、几何的和引力的透镜红移等各种原因或相互叠加的光谱移动 (谱移的根本原因是光子能量或射向角度改变而使射程改变而使光谱移动) 而在红移计算中, 即不用时间运动标尺 (时间即用一种常识运动来比较描述其它事物运动的运动标尺, 如双星系统标尺、眨眼间、一袋烟的功夫等) , 又不锁定星体、连续观测、历史对比红移量变量, 而拿太阳静光谱或预期作尺, 测到几十倍光速的光质, 违背了时间概念和光子光速的形动统一关系。。据哈勃常数得哈勃加速度a1= (Vt-V0) /t=72千米/秒.326万年=7×10-10米/秒2。光在玻璃中速度为0.67C, 在光热电效应转化中光子光速形动统一消失, 则光速递减率a2=C/136亿年=7×10-10米/秒2, 每MPC光速递减C×326万年/136亿年=72千米/秒, 竟然与哈勃常数相符合。设其它几种红移量对应的加速度为a3, 则星体加速度a=a1-a2-a3<0, 则星体减胀或加速坍缩。。宇宙的形动, 由万物形动显示, 由形动变化统一规律可知。宇宙从初始高速直动膨胀, 到现在低速椭圆形动, 非减胀即加速坍缩。若减胀, 万物在椭圆形动中膨大趋圆, 静质量增加, 达到某尺度上的标准圆形周动而稳态旋转;若半道杀出暗能量来, 冲破稳态圆, 还会因暗能量向质量转化阻抗而达到下一尺度上力平衡的稳态圆, 且因热密度总大于零而不存在膨化的占100%静质量的绝对静态尺度的平衡的宇宙。若加速坍缩即斜上抛运动不能达到某尺度的稳态圆而过平抛点后加速回缩, 万物在椭圆形动中缩小并趋不稳长椭 (如星族以慧星阶段终结消失及太阳系慧星状) , 直动波动及回缩去向加强 (红移变量增大) , 静质量减少 (如老恒星消失, 超新星爆发) , 速度增大 (表现温度升高, 小空间相对扩大的膨胀感) ;虽质量向能量转化增多, 在周动星层与质量坍塌抗衡、缓冲 (与电磁场变化一样总相阻抗) , 但在引力子层如河水涨堵却不影响主流坍缩, 而这阻抗即爱因斯坦引力坍缩方程中人为加入的与坍塌抗衡的常数和暗能量由来。能量具有引力质量, 则具有坍塌质量, 也具有离心逃离运动的能力。所以, 万物的椭圆形动是趋向大爆炸初始态的加速坍缩形动。。由形动变化统一和行星重演律得圈层宇宙演化规律从直形直动、弧形波动至圆形周动, 则宇宙轮层结构从宇心真空向外依次为奇子层、引力子层、波层、圆粒子层, 波层光子向外层延播经热电磁效应变化统一于周动物, 或至周动外层膨大角化形成宇宙外壳。稳态圆离开周动层回缩到波层为超类星体, 引力子层波层质团到达周动层则为非稳态黑洞旋涡或变化统一为星层稳态圆及星族长城, 形动稳定性与圈层环境相对论。我们所以看到事物是这个样子的, 是因规律演化, 使我们所处形动圈层环境选择了这样的适存形动, 同时不适存者变化适应或另择圈层, 自然界中如水天各择鱼鸟且鱼鸟各择水天而不利突变淘汰或择境, 此即形境动统一中的物境动互择原理。

总之, 一定动态形成一定物态, 一定物态适应一定动态, 动态变物态随变, 形动相互统一。

摘要:物质是运动的形状踪迹规画, 物质和运动形式关系原理, 解答了金字塔和尸体的稳定性、光波的形成和波粒二象性、用进废退现象、光速复原现象、超新星爆发、守恒的暗能量、宇宙结构和椭圆形动趋向, 概括了圆形和周动, 直形和直动、弧形和波动, 三角形和静态的运动和变化统一规律。

关键词:形动统一原理,行星重演律,洛伦兹变换,红移变量,时间运动标尺,圈层宇宙演化规律,物境动互择原理

参考文献

[1].高铭谦, 宇宙坍缩理论基础-物质和运动统一论[J]硅谷20112.23期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流程 第2篇

一、教材解读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我放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分类思想上。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的三个要素。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科思想的培养。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之一。学科思想的学习更注重过程性,符合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参与性与主动性。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本节教学设计的重点在整合与落实三维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二维目标的落实,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物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的应用,懂得物质的分类就可以实现由“掌握了一种物质”向“贯通一类物质”的转变,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四、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制定本部分内容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的主线就是以分类观为核心观念,通过活动探究教学模式,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不断地创设思维情境,问题连锁,环环相生,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探究,由分类的意义到分类有标准到分类方法到分类应用,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感知由生活到化学,思维由浅入深,达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思维线索:思维的发散→思维的收敛→思维的迁移。

每个探究活动的问题都是发散的,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碰撞,对分类思想的认识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不断收敛升华,最后学生学以致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实现思维的迁移。

2.教学流程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模块,即分类的意义、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分类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分类的意义。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分类方法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这种方法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从生活情境入手开始本节化学课的学习,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学习的兴趣被激发。

模块2:从生活到化学——分类的含义(分类方法的加工整理阶段)【问题情境】 对学生熟悉的化学物质尝试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对常见化合物:(NaCl、HCl、CaCl2、CuO、H2O、Fe2O3)酸碱盐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认识到可以有多种分类标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模块3:分类的方法(思维的收敛阶段、分类方法的丰富推展阶段)问题情境: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

模块4:分类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思维的迁移、分类方法的逐步完善阶段)【提出学习任务】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体会用到的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对学习化学有何帮助?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分组汇报,师生共同交流分享成果。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整节课的亮点,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分类的方法过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学会了把它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有意义建构,实现了思维上的质的飞跃。

七、教学评价方式—板书小结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见练习。2.学习档案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 第3篇

教材地位: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如何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

教学目标:本课是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沙、豆混合后的变化,二是加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通过“变”与“不变”来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白糖加热的活动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做实验养成细心观察和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准备:沙子、黄豆、白糖、汤匙、蜡烛、火柴、筛网、玻璃杯

解读学生

本科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来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合作探究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有着较强的探知欲望,而本课所要接触的是沙子、黄豆及白糖,这是他们所熟悉的物质,这就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学习。同时也符合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一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剖析与对学生的解读,又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这一课改方向,我觉得本课宜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讲解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则以合作探究,小组实际操作、讨论等为主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

从实际生活入手,调查两三名同学在家里是怎样做菜的,来导出物质之间相互混合这一现象,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很多同学会有做菜的经历,他们也会很高兴的说出自己做菜的经历。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下来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两道能看不能吃的菜,沙子炒黄豆和铁勺炖白糖。要大家分组来用心地观察。

2、观察沙子和豆子

我们先来做一道沙子炒黄豆,把沙子和黄豆混合后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学生多数可能根据生活经验回答说不会,但有根据吗?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吧。

首先把一些黄豆和沙子分别倒在白纸上,这时启发学生要调动不同的感觉器官,摸一摸手感,闻一闻味道,看一看颜色、大小、形状之后把各自观察到的结果用文字描述出来,接下来再把杯子中沙子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搅拌。在混合的过程中,继续观察沙子和豆子的变化。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或工具来分离沙、豆混合物,并与白纸上的沙和豆子比较。它们变化了吗?没有。得出结论:没有明显变化。

此时要告诉学生:虽然大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变化,但这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是同等重要的。因为它同样是大家通过认真观察而得到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如果有的学生说沙子粘在豆子上,豆子好像变了一些颜色,搅拌时产生一些碎屑,这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严密细致的观察态度,但从物质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来看,沙是沙,豆是豆,结论依然是没有明显变化。

3、观察白糖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做第二道菜,铁勺炖白糖。首先要强调安全问题,第一,不要被加热的金属汤匙烫到,学生可以自己想办法。第二,白天不能用太多,那样加热后产生的气泡会冒出。第三,加热结束后,勺子要放到盘子上,千万不能用手去触摸。

(1)、用摸、闻、尝、看的方法观察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记录在表格中。

(3)、讲解示范白糖加热的方法。

(4)、学生分组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交流讨论观察到的现象:白糖充分加热后得到的物质不是白糖吗?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

4、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白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3)、出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名称,并举例说明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变化。

(4)、总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5、板书设计

白糖―――――――――→液体糖――――――――→炭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上一篇:《大学和大学学院法》下一篇:现场浸水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