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的新体验

2024-08-17

数学与生活的新体验(精选9篇)

数学与生活的新体验 第1篇

一、“生活数学采集本”的具体做法

1、“生活数学采集本”的样式如下:

情境描述, 写明事由或由来;题目, 将情境描述转化 (编制) 成生活数学题。由于是第一手原始材料, 最后必须写上采集人的姓名和日期。

生活数学题

情境描述:

题目

采集日期采集人

2、每一个学生建立“生活数学采集本”, 可采集社会生活中的数学、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校园生活中的数学。

可以是亲眼所见的, 如: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报纸上的数学题等;亦可是亲耳所听, 如:电视新闻中的数学问题等。

3、每周的兴趣课中, 学生可将一星期采集到的题目进行交流, 并有选择地加以研究、解决。

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恰当地把生活数学题引入数学课堂, 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 一开课, 就出示学生采集的题:妈妈织1件毛衣共用毛线1.5千克, 用的红、白、蓝线的比是3:5:2, 3种毛线各用了多少千克?接着老师问大家有兴趣试着解这道题吗?可以同桌合作, 可以相互交流解题方法。经过讨论、交流、合作、归纳, 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最后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在这道题里还收集到哪些信息?你对这些信息有何感想?其中有一位学生答道:三种颜色织一件毛衣, 如果妈妈缺乏美感, 没有将三种颜色合理搭配地织, 可能这件毛衣没人穿, 这不是白白浪费吗……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 是“生活数学采集本”将“生活”与“课堂”融合了。这样, 可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处。

二、“生活数学采集本”的作用

1、全员参与。

生活本身是一个广阔的数学课堂,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现象。让学生用好“生活数学采集本”, 一方面要求人人参与, 扩大了参与面, 拓展了全体学生的眼界, 另一方面, 促进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去思考生活问题, 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人类适应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针对自身周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中感兴趣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采集生活数学”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主要过程有:

(1) 收集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数学采集本”不仅加强了校内外的沟通, 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 而且加强了与语文学科的沟通。当学生把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 发展了学生的内部语言能力。

(2) 编制数学问题。

将采集到的生活现象作理性分析, 编制成数学问题。当学生将情境描述编制成简练的生活数学题时, 学生的数感得到了训练。与此同时, 学生领略到了学好数学的魅力, 进而真正地喜爱数学。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采用多种渠道研究资料, 动手操作, 得出结论。采用较多的是小组合作, 在课外或课间相互讨论, 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应用信息的能力。

(3) 实践体验。

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实践, 从而发现知识, 掌握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是:课内在小组讨论中掌握知识点, 课外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拓展, 课外问题利用课内问题的结论, 但又可适当超出结论的范围, 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体验生活,感悟数学、自我提升 第2篇

坎市中心小学赖国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以生活为导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激发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营造张扬个性的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一、导向生活,现实中自我探究。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有挑战性的,富有探索性的,这些内容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以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了寻求答案,他们利用教具,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对比实验,得出圆形的可行性。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这时,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是假,1

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创建平台,实践中自我突破。

教学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去实践,从实践中去学习、去感悟、体验,达到自我突破、自我提升的效果。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问题。单凭教师清晰透彻的讲解,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的程度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前,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又如《体积》是一个难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

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三、拓展延伸,运用中自我提升。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是否“会用”,而最佳的运用方法就充分的让学生“说”,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让他们尽情的表达。这样,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出示范例:

10÷2=(10×10)÷(2×10)=522÷11=(22×8)÷(11×8)=2

8÷4=(8÷2)÷(4÷2)=26÷2=(6×10)÷(2×10)=3

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教师再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

四、激发情感,鼓励中自我评价。

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自我表现的愿望极强,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点点滴滴通过表现的形式得到别人的肯定,达到自我满足的愿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学生自我展示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实际证明: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羞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愿望得到了教师及同伴充分的肯定,激发学习兴趣,情感进一步升华,在鼓励中认识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数学与生活的新体验 第3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生活 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47-01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讲“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儿。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有学生举这样的例子,一条狗见到前面的骨头总是沿直线向骨头跑去,而不会绕几个圈,或走曲线去吃骨头,除非它是一条疯狗。对零的性质的教学,我曾在李毓佩老师写的一篇童话,叫《梦游0王国》里有一段精彩的描述:0王国里所有的床铺都是上下铺,但下铺都没有人住。主人公小毅很好奇。为什么没有人住啊?0王国公民解释说,因为0不能躺在分数下。小毅不懂。大家就帮他设想,如果分数线上的数是2,而存在2/0这个数,比如说a吧,那么2=0×a,可是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不可能存在a这个数。如果分数线是0,那么这个等式就变成0=0×a,同样的道理,a就是个不能确定的数,所以0就不能呆在分数线下面。在0王国里,没有男人和女人,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外人只能和0王国的人握手,却不能拥抱,因为握手相当于加法,拥抱却是乘法,和0一拥抱,自己也变成了0,回不去了;0王国的居民都很轻,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没有重量,但是只要往其他数字身后一站,就可以让他们重上10倍,如果站在小数点后面,又能让这个数轻上10倍……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奥妙。语言要精练,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其他的时间一概要交给学生自己。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和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

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网络的联系,让我们的工作不在是个人的劳动,它可以让个人的智慧集体化。

数学与生活的新体验 第4篇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7~18页“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生活经验,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记住有关大月、小月, 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及一年的天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3.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创新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儿歌吗?

生:喜欢。

师:有一首儿歌叫《太阳、地球、月亮》, 还记得吗?咱们一起来朗诵一下, 好吗?

生:太阳大, 地球小, 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 月亮小, 月亮绕着地球跑。

师:读得真好,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浩瀚的宇宙, 看看太阳、地球、月亮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课件演示, 师生共同观看三球运动的情景)

师:同学们, 请认真听。

(课件演示地球绕太阳转一圈, 有配音说明)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生:一年。

师:你听得很认真! (板书:年)

师:请再仔细观察。

(课件演示月亮绕地球转一圈, 有配音说明)

师:月亮绕地球转一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呢?

生:一月。

师:你观察得很认真! (板书:月)

师:请继续往下观察。

(课件演示地球自转一圈, 配音说明)

师:地球自己旋转一周, 又需要多长时间呀?

生:一天。

师:对, 一天就是一日。 (板书:日)

(设计意图:新课的引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导言, 是开端, 是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师生共鸣的第一音符。一开始, 教师用儿歌激趣引入,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振奋精神, 学生全身心进入最佳状态, 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随之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 演示太阳、地球、月亮在宇宙中运动的情景, 融声、画为一体。在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直观动态的演示中把学生带进了神奇奥秘的宇宙世界, 延展了课本知识, 关注到学科之间的整合, 将数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相融合, 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 激活了思维, 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二、主动建构, 激活思维

师:关于年、月、日, 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谁来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生:关于年、月、日, 我还知道, 一年有12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有的相等, 有的不相等, 每年的2月份有时是28天, 有时是29天。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 那么, 关于年、月、日, 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我想知道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各有多少天。

师:要想弄清一年中的12个月分别有多少天。让我们来做个统计吧。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年历表, 将年历表上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在你的作业纸上。

作业纸表格如下:

(设计意图: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授课开始设疑, 引导学生入“戏”, 以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主动探究, 获取知识。)

三、探究新知, 发展思维

1.填表交流

师:同学们, 根据你自己带的年历表将每个月的天数填入表格, 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所填的内容。

生1:我带的年历是2009年的。

生2:我带的年历是2008年的。

生3:我带的年历是2010年的。

生4:我带的年历是2011年的。

2.汇总比较

根据学生所填的年份, 教师进行整理汇总, 表格如下:

3.观察发现

师:观察表格, 告诉同桌,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每个月都是31天。

生2:我发现4月、6月、9月和11月每个月都是30天。

生3:我发现2月有时是28天, 有时是29天。

……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 老师非常佩服, 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填表,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交流等活动中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 感受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列表等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又促进学生主动地将知识条理化和结构化。)

4.揭示大、小月概念

师:在一年的12个月中, 有31天的月份是什么月, 有30天的月份又是什么月?

生:我知道, 一年12个月中, 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师:说得非常准确,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彩笔, 把表格里的大月涂上红色, 小月涂上蓝色。 (学生活动)

师:看看涂色, 一年中的大月有多少个?分别是哪几个月?小月呢? (板书整理) 看表一起说。

生:一年中大月有7个, 每个月都是31天, 分别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一年中小月有4个, 每个月都是30天, 分别是4月、6月、9月和11月。

5.揭示特殊月

师:一年中还有哪一个月没有涂色?

生:还有一个2月没有涂色。

师:你好认真啊!那么2月能涂红色吗?能涂蓝色吗?

生:2月的天数既不是31天, 也不是30天, 所以2月既不能涂红色, 也不能涂蓝色。

师:你说得太清楚了, 2月既不是大月, 也不是小月, 那么它就是一个特殊月, 它有多少天?

生:我发现2月有时是28天, 有时是29天。

师:观察真仔细, 为什么在一年中有大月7个, 小月只有4个, 还有一个特殊月呢?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同学们想听吗?

生:我们非常想听。

师:那好。公元前46年, 罗马统帅恺撒指定历法。由于他出生在7月, 为了表示他的伟大, 他将1、3、5、7、9、11月规定为31天, 其他月为30天。这样一年就多出一天, 2月是古罗马处死犯人的月份, 为了减少处死的人数, 将2月减少1天, 为29天。

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生在8月, 他就把8月改为大月, 还把8月以后所有的双月都改为大月。也就是1、3、5、7、8、10、12月规定为31天, 全年又多出了1天, 他又从2月里减少了1天, 于是2月变成了28天, 到闰年才29天。

这样沿袭下来, 就有7月前单月为大月, 7月后双月为大月, 2月28天或29天。

6.记住大、小月

(1) 拳头记忆法

师:我们研究了大月、小月以及2月, 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特别聪明, 想出了一种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有同学会吗?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并提出两点要求 (1) 讲清数的方法; (2) 数到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 但2月不是小月, 习惯上称“2月平”。

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 跟老师一起数。

课件出示拳头示意图, 小组学生尝试数出各月, 再指名数给同学看。

师:从图中, 你发现了什么?你会利用拳头帮助记忆大月和小月吗?

生:我发现了凡是数到凸起的地方都是大月;凡是数到凹下去的地方 (除2月外) 都是小月。

师:凸起的月是哪几个月?每月有多少天?

生:凸起的月分别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每月31天。

师:凹下去的是哪几个月?每月有多少天?

生:凹下去的月是2月28天或29天;4月、6月、9月、11月每月30天。

师:7月前什么月是大月?8月后什么月是小月?

生:7月前单月是大月, 8月后单月都是小月。

师:注意7、8两个月都是大月。

师:你还可以这样记忆, 这两个月正在放暑假, 都是大月, 我们可以多休息几天。

(2) 儿歌记忆法

师:谁会用儿歌形式教给大家记住大、小月?

出示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 闰年再把一日加。 (并说明:腊月就是指十二月;冬指十一月)

(3) 游戏记忆法

师:你出生在几月, 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2月份是多少天, 是大月还是小月?

师:谁能很快地把它记下来? (生生互动练习说)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的知识, 下面大家轻松一下, 做一个游戏。

师课件出示游戏要求:

(1) 老师报一个月份, 如果是大月, 请男生站起来。如果是小月, 请女生站起来。 (1月、3月、6月、11月、2月等)

(2) 请生日在大月的学生起立, 说出你的生日, 其他同学判断。生日在小月的学生起立。请刚才两次都没有起立过的同学现在起立, 他们的生日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表格里的大月、小月涂上不同的色彩, 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大月和小月的排列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大月、小月的排列规律记忆哪几个月是大月, 哪几个月是小月, 再利用拳头和儿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这样变机械记忆为有意义记忆,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讲故事, 同学们就能对枯燥的数学产生兴趣, 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7.计算全年的天数

师:同学们, 我们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 把12个月的天数加起来, 就是全年的天数。你们能算出2011年全年的天数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独立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你们算得真快,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生:31×7+30×4+28=365天。

生:30×12+7-2=365天。

生:31×12-4-3=365天。

师:你们的算法还挺多的, 那么, 在这些算法中, 你更喜欢哪些算法?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分别算出2008年、2009年、2010年各有多少天好吗?计算后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 通过计算我发现2008年全年有366天。

(板书:2月份有29天时, 全年有366天)

生:通过计算我发现2009年全年只有365天。 (板书:2月份有28天时, 全年就有365天)

生:通过刚才的计算, 我发现了2010年也是365天。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 同学们发现了全年的天数有时是365天, 有时是366天, 谁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生:我来说:当2月份有28天时, 全年就是365天;当2月份有29天时, 全年就有366天。

师:说得真棒, 你是一位爱动脑的好少年。

(设计意图: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教师扣住教学目标, 抓住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问题, 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思考, 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和服务者”的基本理念。)

四、沟通联系, 深化知识

过渡:我们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1.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交流后反馈)

2.填空。

(1) 3年= () 个月26个月= () 年零 () 个月

(2) 今年1月、2月共 () 天

(3) 4月份有 () 个星期零 () 天

(4) 小明去年放假时在奶奶家连住两个月, 正好62天, 这两个月是 ()

3.判断。要求:全体同学用手势表示进行判断。

(1) 今年3月有31天。 ()

(2) 25个月就是2年5个月。 ()

(3) 今天是9月31日, 明天是国庆节。 ()

(4) 1至7月份, 单月是大月, 双月是小月。 ()

(5) 8至12月份, 单月是小月, 双月是大月。 ()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是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属。通过填空、判断的练习, 既让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课堂小结, 设疑延伸

1.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年历表, 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怎样评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数学与生活的新体验 第5篇

开放式数学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借助游戏问题情境,巧妙地融合了教学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又让学习的经验提升并折射回游戏。开放式数学游戏在制造障碍、综合思考、贯穿质疑、尝试验证等游戏环节中融入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多重性、逆向性和灵活性思维,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文章以小班数学游戏“糖果超市”为例来看看如何体现开放式的游戏模式,这样的游戏模式与传统型的游戏模式有何不同,是否更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

一、制造障碍的问题情境,诱发幼儿解决问题

逆境能培养、造就人才,而在小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制造障碍,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

制造障碍情境是开放式数学游戏的重要手段。教师如何制造有障碍的情境呢?以“糖果超市”为例,投放的糖果数量与糖果的包装袋上所提示需要的数量完全不对等,有意让幼儿在操作的时候,发现糖果的数量、种类和包装袋所标的数字发生了冲突,这就是制造障碍情境。这时,幼儿解决起问题就不是那么的顺利了,就必须停下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才能将剩余的糖果装到袋子里?比如盒子里出现了2个棒棒糖、1个棉花糖、3个巧克力、1个水果糖,而包装袋却都标着数字4或者5,该怎么办?在幼儿游戏实践中,我们发现,他们有许多种解决方案:(1)根据糖果的多少取相应数量卡片的袋子;(2)糖果包装袋显示数字5的,将其他袋子的糖果合并一起凑数等。也就是说,大部分幼儿还是能想出很多办法来扫除“障碍”的。

实践证明:在开放式的数学游戏中,教师从材料上下功夫,制造障碍情境问题,提供的材料摒除了“刚刚好”,这样才能“迫使”幼儿根据各自的经验综合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诱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综合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多维思考

传统的游戏环节,通常是通过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来解决一个问题,让幼儿在教师刻意设定好的环节中操作。这样目标单一、指向性明确,幼儿便能遵照教师的要求循序渐进一步步做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师预设的效果。但这样的游戏不利于发展幼儿独立思考和自我的行为意识,是机械操作,不是机智操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的“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就提出了综合性目标,而开放式游戏,就是要设计综合问题情境。

综合问题情境是指小班幼儿也可以同时解决两个或更多个问题。以“糖果超市”为例,教师一开始就将两个要求同时抛给幼儿,即分类和按数取物:让幼儿在很多种类的糖果中找出一样的,并且在袋子里装上相应数量的糖果。这二维的目标,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综合思考两个问题,包装“合格”的糖果必须既是同一种类又和包装袋上提示的数量相等,从而培养幼儿立体思考问题的能力。而每个幼儿思维方式的不同、知识经验的差别,也让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一样,产生的结果就五花八门,这正是教师所想要的。

综合的问题情境对小班幼儿来说看起来有点难度,但蕴含的隐形教育目标恰好是给幼儿提供了探索空间,让幼儿能真正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贯穿质疑的问题情境,启发幼儿尝试解决

质疑情境,就是教师利用幼儿在游戏活动的真实情境中所产生的问题,发生的错误,提出疑问,启发、帮助幼儿解决。所以,质疑也是问题情境。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不可能听之任之,因此,教师的质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很多,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活动大多都在教师自导自演下进行。而在开放式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在游戏全程中,认真观察,发现问题,不断提出质疑,启发幼儿,帮助幼儿,拎出问题的重点与难点,鼓励幼儿在思考解决问题时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这样,有助于幼儿进行尝试,得到不同的体验。

在“糖果超市”中,教师就是通过观察,捕捉幼儿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不断地质疑:这个袋子里可以装进几个糖果呀?采购员多采购了这么多棉花糖,现在袋子不够装,该怎么办?……在与幼儿积极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多元化的思考,加深幼儿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分糖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出现了单向思维,没有完全按照要求进行包装,只按照包装袋上的卡片提示的数量装糖。教师就及时质问:“3”的袋子里,怎么住进了4个巧克力?棒棒糖怎么躲到牛奶糖的家里?……这样的质疑不仅仅针对操作的幼儿,还启发旁边的小伙伴。教师的质疑能引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认真尝试,引导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和验证。教师的不断质疑不是对幼儿行为的否定,而是帮助幼儿找出问题的症结,引导幼儿遇到困难时思考:我该怎么办?我可以怎么做?也让同伴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尊重个体差异。

质疑是贯穿游戏全程的。游戏过程中可能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要有临场机智,积极妥善引导,努力启发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游戏的兴趣。

四、拓展实践的问题情境,加深幼儿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是开放式数学游戏的深入。模仿生活,创设幼儿体验生活的情境,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生活本身就是千姿百态的,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就会遇到各种各类的问题。拓展实践就是将学习融入游戏,而又将游戏融入生活,借此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这么说,拓展实践是开放式游戏的最精彩部分,也就是问题情境的重头戏。因此游戏活动并没有因为包装完糖果就结束了,而是继续进行延伸性的“超市”游戏,来拓展体验,让小班幼儿的心理得到了真正的满足:我完成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我之前做的包装是因为“超市”的需要。

“超市”游戏中,一部分幼儿当“售货员”,一部分当“顾客”,售货员不能出售不合格产品,而顾客自然也是不能买回不合格产品的。在摆摊的过程中,售货员就开始检验产品。一轮新的游戏,让幼儿再次发现问题———“不对”。既然有不对,就必须纠正,游戏角色自然而然加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必须“改错”,将不合格的产品重新包装。这样幼儿会主动将错误改过来,从而体验到前一轮游戏是为了保证完成下一轮游戏任务。这样一来,幼儿按照游戏规则、要求的行为更为准确,动机更加明确。

生活体验也要设置问题情境。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呢?例如,教师有意将包装好的糖果打乱,不按相同糖果或数量摆放,故意制造障碍的问题情境。当售货员将零乱糖果摆在柜台上的时候,顾客去买糖果,售货员总不能很快地找到顾客需要的糖果。“你觉得怎么样摆,顾客才知道你有什么糖果可以卖?超市里的糖果是怎么摆的啊?……教师采用质疑这个问题情境,启发售货员重新整理、归类、排序。在买卖游戏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善于发现问题,比如很多顾客都会拿着纸币去购买糖果,但只满足于买的过程,没有去验证产品是否合格。因此教师在这时提出问题:“你买了什么糖?有几个啊?你买的棉花糖里怎么有橡皮糖呢?……”教师的询问质疑,暗示幼儿将买回的糖果进行点数验证,看看是否是“合格”产品。在问题情境的不断推动下,游戏就能玩出“味”来,在游戏的推动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从数学游戏“糖果超市”中,我们可以看出,开放式的游戏一方面能够培养幼儿思维的逆向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动机。可以说,开放式数学游戏既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方式也是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让游戏目标隐藏在游戏的材料和环节中,鼓励幼儿尝试和验证,让幼儿的数学经验学在游戏,用在游戏。

摘要:开放式数学游戏采用制造障碍、设计综合、贯穿质疑、延伸体验等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幼儿解决困难、引发幼儿综合思考问题、培养幼儿逆向性和灵活性思维,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求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开放式游戏,问题情境,体验,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虞永平.幼儿教育观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留心生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6篇

一、留心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的基础上。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例如,从2、4、6、8、10这几个数中选择三个数字写出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告诉我碰到这类题型都不会解答,每次考试都做错了,对数学都失去了信心。我在教她时,先让她拿一块钱到店铺里去买两样价钱不同的东西,她买了2角钱的泡泡糖和8角钱的火腿肠,接着我让她针对自己买的这两样东西进行列加法算式,2+8=10,8+2=10,列完算式后,我问她这一块钱还可以买哪些价钱不同的东西,她知道是1角和9角,3角和7角,4角和6角,结合题目,她发现了4、6、10这三个数可以列成算式,她明白了要拿大数去分解,找出大数所分解出来的两个数可以列成算式。完成这道题,她说:“我明白了,原来去店里买东西就是一道数学题呀,我会做了。”

二、留心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都是好动的,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学生积极、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我们要尽力创设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

一位教师在教学《数字与编码》时,先以故事导入。一小偷伪造身份证去酒店投宿,他一出示身份证,服务员马上就发现这张身份证是假的,并且报了警,你们知道服务员是怎么发现的吗?一张身份证里隐含着什么秘密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谜底。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了身份证中前6位是表示地区;第7至第14位是表示出生的年月日;第15至第17位是表示同一个地区内当天出生的顺序码,而顺序码的最后一位是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第18位是通过公式算出的校验码。接着,教师出示一张自制的假身份证,学生都像那位服务员那样一下子就发现了这张身份证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了解身份证中编码的特点,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每班各派出五名男生、五名女生,进行编号,怎样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个班的,是男生还是女生?学生们都很快地编出了号码,学生A说:“我编的是501001、501002、501003……501010;其中501表示班级是五年一班,后面3位是顺序码,奇数是男生,偶数是女生。”学生B说:“我也是用这几个数字,我是把末尾是1、2、3、4、5的号码编为男生,把末尾是6、7、8、9、0的号码编为女生。”按照学生说的方法,只要能马上分辨出是哪个班的,男生还是女生,就都可以。

这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编码,尝试内容由浅入深,他们不仅学会了编码的方法,还体会到了编码成功的乐趣。在编码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的编码知识和思想方法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对编码的思想和方法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教师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验证等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把学生从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让学生了解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的特点,编码的应用以及作用等。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编码,如汽车牌号、图书编码、电话号码、运动员号码牌、门牌号码、手机号码等等。使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数字的用途有很多很多。通过编码活动,体验数学应用价值及其魅力,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留心生活,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的新体验 第7篇

关键词:数学,生活,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首先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 数学教师首先应当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看社会, 用交流的思想去体验生活、感悟社会, 力求在课堂上奏响“生活”的乐章, 让“生活”点亮数学课堂,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知识性、灵性及它的价值,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与亲切感,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

一、关注生活, 激趣数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而且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忆有关的知识储备,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诱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 上课伊始, 设计猜谜的活动。出示:一分为二、七上八下、十拿九稳、百里挑一、百发百中等一些成语。让学生猜这些都是什么数, 同学们看到谜语时都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 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数”来。通过猜谜语活动, 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就连游戏中也有数学, 可见学好数学太重要了。再如, 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 问学生:“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生答:“因为车轮是圆的。”教师又问:“把车轮做成其它形状的, 如方的, 椭圆的……可以吗?”同学们都被这司空见惯的现象激起了极大的兴趣。通过“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现象的讨论和研究, 使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来源于生活, 体会到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不但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使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感受数学, 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 体验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 数学教学要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了“圆的认识”一课后, 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横排, 在距离队伍2米处放一物品, 大家来玩套圈游戏。学生体会到游戏不公平, 应站成一个圆才公平 (很好地体会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用这双数学的眼睛观察周围事物;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再如, 在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 老师可以请学生观察雪花、枫叶等大自然中的现象, 以“大自然中的轴对称图形”为专题展开研究与调查。这些在生活中搜集获取的素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还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

三、挖掘生活, 感受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开发生活资源,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例如, 在进行“百分数的意义的写法”教学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让学生在经历信息采集的过程中, 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从生活中采集到的信息作为课堂中的学习材料:我国的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20%, 我国耕地面积约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5%, 某种猕猴桃果汁中含果汁35.6%……课前, 师生就地取材, 准备教学资源。课堂中, 从发布信息——探讨百分数意义——联系百分数在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广泛应用, 课堂内容不再是枯燥的数字, 而且是充满了思考、探索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内容。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鲜活而生动的教学资源, 教师只要善于利用和开发, 就能搭起获取知识的桥梁, 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造。

四、面向生活, 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 教师一定要充分创造条件, 为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由于课堂时间的短暂性, 所以, 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学生利用这一延伸, 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 并养成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习惯。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 可布置实践作业:将10个CD盒包成一包, 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哪种方法最省料?这样, 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 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这很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能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并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去美化生活, 使生活变得更加有丰富, 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同时, 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 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数学与生活的新体验 第8篇

一、高职女生数学学习现实状况

到高职类学校就读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对于数学学习是十分畏难的,她们大多数在初中时就是数学的惧怕者,甚至是数学“残缺者”,所以不仅对数学学习表示抗拒,也无可奈何地想要逃避.同时,她们觉得再进一步地学习数学是无意义的,因此没有学习热情,学习上消极,听课被动,作业应付,等等.我所任教的班级就有学生曾对我说:“生活中我们只要应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就足够了,不就是买东西时付账需要进行数字的加减吗?只要有小学数学的基础就可以生存了嘛,难道2元钱一斤的菜,我会傻到跟他还价3元钱卖不卖?买件衣服会不知道该找多少钱?”同学们很简单地把数学的学习理解为就是简单的数字运算,从实用的心理来考虑,似乎说得有道理.

二、探究原因

数学学科极强的逻辑思维要求对学生尤其是女生是个不小的障碍,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的弱点之一是只注意每一个知识点中若干习题的解决,好像数学就是不断地挑战习题的难度,如同不断升级的高深游戏一样,没有注意到它与自然、科技、社会及人文等科学的关系,加上高考这根指挥棒,整个社会和学校对于升学都十分重视,而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更是将教师的工资待遇与之挂钩,以此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在社会压力下,数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的最终目标运转,将数学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各自采取应付考试的方法,通过大量的题海让学生进行模仿和重复.这种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是:优秀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厌倦,吃力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以至于学生大都远离数学.小升初、中考等都以最终的高考为目标进行一轮轮筛选,所以初中的数学学习也受高考的影响,教学一样是枯燥而远离实际生活的数字“高深游戏”,似乎数学的作用只是为了升学.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中考的一轮筛选后,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尤其是女生,绝大多数都是数学学习有问题的学生,换句话说,就因为数学学习有很大的障碍,所以才选择放弃上高中,而进入高职类学校学习,因此,数学课程对于她们来说变成了想回避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数学教师,除了有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训练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学数学不只是增长知识,增长智慧,它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人学会做人,因为数学是从自然中抽象出来的,它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预见自然的发现,透视一般直观所达不到的自然现象,所以数学更有利于人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同时,“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数学教师还应该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有意识地从身边的实例出发,向学生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带领她们用数学知识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对于激发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进行数学学习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作了一些教学尝试,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实效,举一些例子说明.

在学习排列组合这块内容的时候,有意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身边的实例:

例1学校要进行女子篮球比赛,从高一年级6个班中选出10人组成女子篮球队,规定每个班至少选出一人,那么这10个人的篮球队名额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法?

这是学生们自己身边的事,需要同学们想办法解决,那么如何解决?很困难吗?没有头绪?那么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分析除了给每个班1个名额外,其余4个名额的分配方案可以有以下几类:

(1) 4个名额全部分给某个班,有C61种分法;

(2) 4个名额平均分给两个班,有C62种分法;

(3) 4个名额分给两个班,一个班1个,一个班3个,由于一班一个、二班3个和一班3个、二班1个是不同的分法,于是有C62种分法;

(4) 4个名额分给3个班,其中一个班2个,其余两个班各1个,有C61C52种分法;

(5) 4个名额分给4个班,每班1个,有C64种分法.

由于每一类情况都完成了名额分配,因此用分类计数原理,不同的分法共有:

通过这样的问题解决,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计数原理及简单组合知识,同学们能够比较轻松地解决同类生活问题.

例2同学们经常出去逛夜市,经常可以看见摸彩的情况,假如有个摆地摊的,布袋里有红、黄小球各10个,他规定,1元钱玩一次,可以从袋子里摸出6个球,中彩情况是:

如果每天有1000人摸奖,那么,该地摊主是盈利还是亏本?

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见的一种游戏,因为玩一次只要1元钱,也是很多人愿意去参与试试运气的,同学中就有很多人尝试过,但是很少有人去算一下其中的奥妙,在教学中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分析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数学中的概率问题.

若有1000人参与的话,摊主可以得到1000元的手续费,他所要付出的奖励为:

那么摊主可以盈利1000-523=477(元).

此例题的解决不仅增加了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也促使了她们主动去思考类似于买彩票这样的生活问题,从而更加理性地对待这样的生活问题.

例3商场最近在搞促销活动,某人从商场购买一套家具,标价是12000元,付款的方式有两种:(1)一次付清现金,九五折优惠,(2)分期一年付款,首月付现金6500元,以后每个月付500元.问:应选择何种付款方式?

这是生活中经常见的实例,大到买房子,小到买书,都出现了这样的付款方式的选择,那么到底如何做选择才是最实惠的呢?学习了数列的相关知识后,我补充了这样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解决.

解析按第一种方法,顾客须付12000×95%=11400(元).按第二种方法,顾客须付6500+500×11=1200(元).

考虑到现金放在银行里的增值情况,因此要比较两种付款方式的好坏,必须比较付款经过一年的增值后的大小.查询银行的现行利率后,按一年定期年利率的2.25%和月息的0.36%来计算,则两种付款的结果分别为:

第一种:11400×(1+2.25%)=11656.5(元).

第二种:6500×(1+2.25%)+500×(1+0.36%×11)+500×(1+0.36×10)+…+500×(1+0.36×1)=12265.05(元).

即第一种方法所付款相当于一年后的11656.5元,第二种方法所付款相当于一年后的12265.05元,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该选择第一种付款方式比较好.

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须要关注银行的利率问题,在运算的过程中,要考虑简便易操作的问题,无形之中就更多地温习了数列中求和的相关知识点,而且运算的兴趣很高,老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引导,要求同学们算算各自生活中遇到的付款问题,大家都很想知道如何才是最合算的,因此热情不减,相关的知识也掌握得比较扎实.

此例之后,许多同学都把家里买房的付款情况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并给出了家长值得参考的依据,充分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4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我们都要注视冉冉升起的国旗,如果想要测量一下学校主席台前的旗杆的高度,如何利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以及现有的测量工具完成这件事呢?

这是在教学完成到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容时,我们补充给学生的实践题,通过这道实践题也间接地回答了学生“学三角函数有什么现实意义,干吗要学三角函数,”的疑问.

于是在教学中,我们把课堂搬到了操场和校园,学生们拿着卷尺和测角器等测量工具,分小组测量、计算,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数学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学问,而是我们身边存在的生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不再像坐在课堂里那么无精打采,可以说话,可以玩笑,还可以活动,每个人都愿意自觉动手亲自测量,以“玩”的心态作数据采集和整理,遇到具体问题就小组一起讨论,都不确定的时候,就会主动地翻开书本回顾,或是询问老师共同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所有的同学都自己算出了旗杆的高度,许多同学还主动地将附近的办公楼高进行了测算.这样的尝试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把所要学习的知识掌握了,也觉得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了,在教学做的过程中让师生共同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例5在学习几何体的相关知识后,发给每名学生铅化纸,要求学生动手做出各个简单的几何体,然后用做好的简单几何体进行叠加、组合,设计出自己理想生活空间的场景,并计算成本.

这是一个计算量很大的工程,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因为学生要进行大量相应的计算),也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学生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制作),更考查了学生与生活接触、交往的能力(因为要算成本,所以学生要学会跑市场调研、与人沟通交流),还考查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整体布局、颜色的搭配等).

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中进行操作解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之间是互补的,多次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不断促进学生数学意识的萌醒,让数学意识如同健康意识一样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这样的教学才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

摘要:学数学不只是增长知识, 增长智慧, 它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素质, 训练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 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 应该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日常的教学中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之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也是教育法.

关键词:女生学习现状,原因,对策,数学教育,生活教育

参考文献

[1]雷玲主编.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艺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第9篇

一、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 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

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 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 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 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 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 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 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 通过教室周围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如在学习“认位置”后, 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 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 到学校后和其他同学交流.

三、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上一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下一篇:语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