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公民范文

2024-08-07

数字公民范文(精选5篇)

数字公民 第1篇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行为与态度的可塑性,小学也是实施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很有效的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确实在提醒我们应该整合学校、教师、家长的力量,正视、研究并迎接这一挑战,毕竟数字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因为在问题面前,正面的引导干预越缺失,就越容易陷入数字公民素养缺失的旋涡。另外,对于很多一线教师而言,其实大家对数字公民素养这一概念还仅限于感性认识层面,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有必要对教师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柯雅琴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石庭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

现在很多中学都为避免学生上网而禁止学生带手机,这往往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使问题更加难以应对,看了阮博士的调查报告后,结合日常生活的体会,我确实感觉到这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背后的原因还在于数字公民素养以及相关教育引导的缺失。

在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题上,我觉得除了当前学校和教师经常采用的禁止使用策略外,更应该考虑的是给予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指引与锻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或者通过班级群弥补不在校时师生之间沟通的缺失,等等。学生在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个人学习发展的成就感的同时,往往也压抑了技术使用失范行为的概率。

同时作为一名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我觉得家长在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作用十分巨大。我的选择是让孩子尽早接触网络,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如和孩子约定上网时长,陪同孩子玩一些智力思维的游戏和学习型APP等。另外也希望学校要在育人目标中纳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而且将其贯穿于青少年学习成长各个阶段,利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力量来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涵养的数字公民。

(王志 江苏省宿豫中学,高中物理教师)

数字公民素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根植于“数字化”这个技术背景,二是它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对中小学生实施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时,我认为应该注重四个“合”,具体如下:

第一,与学校管理的“结合”。一方面学校应该在办学目标中整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具有“数字素养”,即学校的管理理念及业务运行方式应体现数字时代的特点。

第二,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数字公民素养的教育,应用是基础,因此建议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教师示范长期濡染,或在一些信息化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应用锻炼。

第三,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教育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也应该置于数字时代社会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的大背景下来实施。

第四,与教师培训的“契合”。我在平时的工作接触中,发现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公民素养”的知晓程度并不高,自身的数字公民素养和指导能力也不容乐现,这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佐证。因此需要加强“教育者”的培训,并通过教师串接家长和学生,营造一个协同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氛围。

(马建军 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社会逐步形成,人类为自己构建了第二生存空间。以开放自由为基本特征的数字社会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在现场却毫不影响互动的方式,人们可以塑造新的自我、蒙面而欢、做现实世界中不能做的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字社会是一个责任缺失的地带,恰恰相反,它更需要数字公民超强的责任意识与自觉的责任担当。国际上著名的数字公民教育学者Mike Ribble指出,“数字公民应能够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遵循相应的规范,并表现出适当且负责任的行为”。

大学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引领者,也是培养数字公民责任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加强校园数字文化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培育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数字公民,促使青年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数字社会的各项生活,积极维护数字社会的秩序,促进数字社会乃至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众多的师范院校而言,它们承担着新一代师资的培养工作,也间接地塑造着未来一代公民的综合实力,所以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内容。

数字公民 第2篇

一、前言

信息通信技术(ICT)不仅使人们有机会获得信息和服务,而且为人们参与知识经济并为其作出贡献创造了机会,在实现人类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正如千年发展目标所强调的,ICT在推进议程和优先事项的发展方面具有催化潜能,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

过去几十年,ICT的指数增长显著降低了其供给和消费方面的成本。ICT改变了人们学习、旅游、工作、相互交流与参与的方式。毫无疑问,ICT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机遇和益处。ICT能够帮助社会特殊人员享受基本的服务和有效地参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如为残障人士提供辅助技术(PWDs),为偏远乡村提供远程和终身教育,为贫困区域提供电子医疗服务(e-health services),为电子政务反馈机制(e-government feedback mechanisms)提供社交媒体服务,为社区提供电子商务选择服务,为高危社区提供灾难防范、风险管理服务等。

然而,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伦理问题,包括网络安全(身份盗窃、诈骗、系统网络钓鱼、窃听、在线侵害和网络欺凌)、信息滥用(剽窃、不当获取、非法公开),以及健康和心理危害(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颈椎病和网球肘、沉迷网络或游戏)。

亚太地区未能幸免各种形式的ICT滥用问题,包括垃圾邮件、知识产权侵权(剽窃和盗版)、沉溺网络、网络犯罪、网络欺凌、身份盗窃、欺诈/诈骗等。这些问题,尤其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微软公司2012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25个国家中,中国、新加坡和印度网络欺凌现象的比例最高,其中,8~17岁受访群体中存在该现象的比例分别为70%、58%和53%;马来西亚33%的学生表示受到一系列在线活动,如网络欺凌的干扰。

2013年,越南青年在线网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越南40%的受访青年表示在网络游戏网站受到欺凌,其中,43%的欺凌来自即时信息、网络聊天、移动呼叫等。通过短信(SMS)和接听手机受到网络欺凌的女性要比男性高出3倍。

韩国政府年度研究显示,2013年,韩国2%的10~19岁青年(约12.5万人)因过度沉迷网络游戏而需要接受治疗。

在越南,当地报道显示,青年犯罪以及学生旷课和他们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密切相关。

由于通过网络扩散极端主义、招募青年好战分子的情势愈发严重,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塔吉克斯坦政府关注的焦点。

相关调查显示,关于在线资料使用问题方面,受访的印度年轻人不能正确分辨积极的网络使用行为、网络犯罪和隐私侵犯(包括版权侵犯和剽窃问题)。

在印度尼西亚,70%的被调查儿童都有过被陌生人在社交网站加为好友的经历,而35%的儿童在进行网络聊天时遇到过在线陌生人表示希望见面的经历。

据报道,菲律宾已成为全球少年网络性爱行业的关键地,其中大部分少年罪犯的年龄不超过18岁(最年轻的只有3岁),有些是由其父母促成的。

以上问题的出现促使一些人提议设立ICT使用及上网相关的审查机构,或者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3]。有些人呼吁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问题,以及适度使用网络。

基于以上种种挑战,年轻的网民从一开始就需要得到身边人的充分支持,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把握机遇,同时抵御风险。可见,在应对ICT使用所带来的风险过程中,不仅要对年轻人,还要对他们的监护人(父母和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一名网民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在不限制其他用户参与和知识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能规范、安全和有责任地使用这些技术。

二、安全、负责任地使用ICT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阻止或降低ICT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将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因此,前瞻性的措施应该是培养孩子、教师和家长的网络素养和公民意识,即在数字时代如何成为一位好的公民。

致力于数字公民问题研究的世界各地政府或组织提出了一系列相关项目和举措。为了让年轻一代明确了解ICT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互联网普及率较高与技术支持发展较好的国家已开始高度关注相关问题。经合组织国家已联合起来对一些问题和相关政策进行了反思,并形成了系列政策建议[4]。自2011年以来,欧盟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儿童行为调查,并提出更安全和有效的技术使用建议。

然而,尽管ICT在亚太地区发展迅猛,但由于缺乏对一些问题的政策回应(policy responses),该地区孩子的相关实践能力有待考察。研究人员指出,多项相关研究已在一些工业化国家开展,如欧洲和北美国家。此外,15岁以下,尤其是早期儿童ICT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资料严重缺乏。在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了解,ICT设备的迅猛引入给青少年带来了形式各异的机会与风险。

对此,发展中国家(包括亚太地区国家)呼吁更为积极的数字公民相关调查,总结其特点及相关因素[5],希望能够从发达国家获得经验教训、实践方法,以及相关资源,以帮助欠发达国家通过预防措施武装自己。此外,国际电信联盟(ITU)强调对“数字源居民”(15~24岁至少有5年网络经验的网虫),尤其是对那些促进ICT发展及ICT发展正旺的发展中国家的网虫的特征、实践和动机进行了解[6]。这些调查结果也为政策制定者以及项目实施者在制定政策、开展运动、实施能力建设项目,以及针对特定地区的环境和需要而形成的其他形式的干预措施方面,提供更好的知识基础和建议。

数字公民和网络健康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T教育论坛上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成员国、机构、学校等论坛参与者都表达了他们对于ICT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消极影响的关注,从而建立起一种安全引导(secure guidance)的紧迫感,有效地教育儿童和青少年负责任地使用ICT。

这表明,尽管人们具备了一定的意识,且现有的资源和项目种类比较多样,但差距仍然存在。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对安全和负责任地在教育领域使用ICT的担忧,并促进机会达到最大化效益,管理风险降至最小,应增加相关宣传项目、应对政策、能力建设以及配套资源。

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UNESCO Bangkok)已经启动了“安全、负责任地使用ICT,培育数字公民”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ICT使用过程中的伦理、安全、责任相关问题方面的政策对话,以及教育部门在培养儿童数字公民方面的能力建设,具体措施包括为成员国的政策引导和实践提供坚实基础;通过政策引导和举办活动,提升成员国在培养数字公民方面的意识。

“安全、负责任地使用ICT,培育数字公民”项目包括以下内容:整理、综合、传递相关经验,以及该领域核心成员的资料;以此为依据,为整个亚太地区成员国提供教育政策评论,指导其推出适合他们自己国家的个性化计划;开发电子教案(e-contents),包括提供给教师的区域性指导手册,提高其培育学生数字公民的能力。

为了启动这个项目,政府、国际组织、社团和私人部门实施了一个初始筹划行动(a preliminary mapping exercise),旨在从当前与数字公民培养的各种相关活动和举措中,观察和学习相关经验、成果和资源。这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工作组制定了当前举措、确定了具体的重点领域和最新活动,以及识别计划中还有哪些项目没有覆盖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初始筹划行动需要考虑举措的类型、范围、目标受众、活动、挑战、成功的因素(success factors)等。

根据指导框架(见图1),该行动涉及在线报告、学习资料及其他资源的案头审查(desk review),以搜集与当前数字公民及由亚太地区重要成员推动的网络健康举措项目相关的信息。

2014年3月6-7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了一场专家会议(Experts’Meeting),与会者分享了相关经验、良好的实践和资源。

本报告包含了相关案例、承诺计划,以及在此次会议期间相关国家就安全、负责任地使用ICT所做的一些回应。需要指出的是,本报告内容仅限于以上资源,不包括与安全、负责任地使用ICT所有相关举措的详尽分析。

三、亚太地区ICT现状

亚太地区占据了全球大约22%的陆地面积,覆盖了从伊朗到太平洋岛屿的46个成员国,他们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以及各异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和宗教信仰、语言和经济环境。亚太地区约有40.7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7%,其中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属于世界人口排名前10的国家。[7]

(一)ICT发展指数

ICT发展指数(ICT Development Index,IDI),由国际电信联盟提出。IDI最高等级为10,2013年,亚太地区在ICT发展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各国IDI值在1.67~8.85之间。ICT发展指数高的国家是那些高度网络化(highly networked countries)的国家,如韩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和新西兰;ICT发展指数较低的国家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阿富汗。事实上,有12个国家达不到发展中国家IDI的平均水平(见图2)。亚太地区出现了到目前为止在IDI水平方面最大的差异幅度(2013年,亚太地区最高IDI国家与最低IDI国家相差7.18),以及最高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2013年,亚太地区的IDI变异系数为50.44)。由此可见,亚太地区ICT发展水平最高国家和最低国家的差距相当大。ICT发展的明显差异折射出地区间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8]

图3和图4显示了亚太地区在不同的ICT指标上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的表现。如图所示,亚太地区在ICT发展方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正如所预期的,在ICT指标方面,亚太地区的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近,因为亚太地区46个成员国中有43个国家是发展中国家[9]。值得注意的是,亚太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远远高于计算机访问和互联网普及率。

基于Ookla Speedtest提供的网络索引数据(the Net Index data)[10],很多亚太地区国家需要花大力气改善有线和移动宽带的网速,以获得其他国家正受益的在线机遇。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菲律宾、老挝、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网络下载速度是2.71~3.83mbps,而周边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的网络下载速度分别是67.77mbps和53.18mbps。移动宽带的情况也类似,他们中大多数国家的数据显示,其下载速度为0.37~3.84mbps,比韩国(21.63mbps)、澳大利亚(20.10mbps)、中国(18.42mbps)、新加坡(15.13mbps)等发展较快的国家慢了很多。

IDI代表一个国家ICT的发展潜力,或者利用ICT促进增长和发展的程度[11]。为了充分利用和分享ICT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收益,各国应积极有效地利用ICT和互联网。例如,伴随基础建设和网络连接的发展,ICT技能和互联网使用水平也应得到同步发展。

ITU使用的IDI分类指数(IDI sub-index )——“ICT技能”(ICT skills)显示,在国民所掌握的ICT技能方面,阿富汗的IDI分类指数仅为2.98,韩国达到9.81(见图5),因此亚太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必须指出,有必要设立一套国际公认的标准或指标,以便获取更准确的当前ICT素养的测量方法。ITU使用成年人识字率、粗略的中等教育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入学率来替代这一分类指标。

此外,ITU估量,尽管在亚太国家有精通ICT的公民,但其互联网使用率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因为这些国家的IDI水平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亚太国家是ICT和互联网世界的新进入者,而那些发达国家(如欧洲、北美国家)已经实现高度网络化,并且拥有足够资源去投资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观察显示,亚太地区国家之间还存在数字鸿沟,包括地区、年龄、社会地位、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图5显示,除了应提供ICT基础设施和网络连接外,亚太国家还需要优先考虑为其公民提供提升其ICT技能的机会和促进网络连接,以充分利用ICT的可供性,促进IDI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为了应对ICT发展过程中的差距,亚太地区37个成员国在由ITU于2013年11月举办的“连通亚太峰会2013”(Connect Asia-Pacific 2013)期间,签署了一项领导人愿景(the Leaders’ Vision)——“亚太2020—智能数字化(数字、包容、绿色、创新、转型、经济的生活)”(Asia- Pacific 2020-Smartly DIGITAL (Digital Inclusive Green Innovative Transformative Affordable Living))。该愿景强调了ICT在为公民提供平等的机会——“接触、使用、创造和分享信息与知识,加强个人、社区、企业和国家实现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12];列举了在治理、工业、教育领域使用ICT的众多优势,包括授权、灾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激发这些潜在利益,该愿景承认大力推广数字文化的必要性。数字文化能够促进使ICT提供的机会得到最大化实现的人力与机构能力建设。此外,创新性的多方利益相关企业被鼓励在加快亚太地区ICT行业增长方面进行投资,以扩大ICT所带来的利益。通过签署这一愿景,成员国表达了他们追求ICT发展和积极推进相关举措的意愿,包括通过部署基础设施增加ICT供应、提升公民有效应用技术的意识和建设能力、开发创造性的应用程序和本地化的内容。

(二)亚太地区青少年使用ICT的现状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ICT的使用得到了极大扩展,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逐渐接触到ICT。ITU指出,“全世界的年轻人是ICT的积极用户。”据估算,15~24岁的年轻人占亚太地区总人口数的18%,却占亚太地区互联网用户总数的30%。根据ITU的数据,亚太地区有53%的年轻人在使用互联网,且其中55%是“数字原居民”(digital natives)。基于互联网年轻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未来5年这一数字将会翻番。

ITU进一步推断,互联网对于年轻人的吸收强度是普通用户的两倍。而且,这些数字原居民被认为是ICT的早期用户,尤其在互联网使用方面。鉴于一系列观察,ITU强调有必要考虑把他们作为各国ICT发展、使用和产生影响的主要推动力。因此,ICT的支持者强调,应进一步调查分析数字原居民是如何思考、工作以及做不同的事情,以及这是否会对数字原居民接受教育和被雇用产生影响。[13]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和国际青年基金会(the International Youth Foundation,IYF)的相关研究显示,ICT在年轻一代中的重要性是全球青年幸福指数(the Global Youth Wellbeing Index)的一个测量维度。40项指标中的5项指标与ICT相关,分别是能够用上电、家庭拥有收音机、ICT发展得分、数字原居民,以及年轻人对互联网的依赖。[14]

30个被调查的国家中有9个国家来自亚太地区。这9个国家ICT幸福分类指数的得分处于0.25~0.90之间,没有国家达到最高分值1(见图6),大多数国家的得分值为0.50或更低。就这一点而言,该报告推测,亚太地区大多数年轻人之所以通常无法体验能够促使他们茁壮成长、取得成功的高品质生活或条件,可能与ICT的供给和获取有关。

参考文献:

[1][2] Joint Statement: United Nations Group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UNGIS) on the Post-2015 Development Agenda [EB/OL].http://www.unesco.org/new/fileadmin/MULTIMEDIA/HQ/CI/CI/pdf/wsis/ungis_joint_statement_wsis_2013.pdf ,2013-05.

[3]Internet Censorship Listed: How Does Each Country Compare?[EB/OL]. http://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datablog/2012/apr/16/internetcensorship-country-list,2012-04-16.

[4]OECD.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Online: Recommendation of OECD Council[EB/OL].http://119.90.25.46/www.oecd.org/sti/ieconomy/childrenonline_with_cover.pdf,2012.

[5]Gasser, U., Maclay, C., Palfrey, J. Working Toward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Digital Safety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Developing Nations[EB/OL].http://cyber.law.harvard.edu/sites/cyber.law.harvard.edu/files/Gasser_Maclay_Palfrey_Digital_ Safety_ Developing_Na tions_Jun2010.pdf,2010-06.

[6][8][11]ITU.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14[EB/OL]. http://www.itu.int/en/ITUD/Statistics/Documents/publications/mis2014/MIS2014_without _Annex_4.pdf,2014.

[7]Internet World Stats. The World Population and the Top Ten 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Population[EB/OL].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8.htm,2014-06.

[9]Country Classifications by Development Status, Based on the UNM49(A Standard for Area Codes Us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for Statistical Purposes, Develop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EB/OL]. http://www.itu.int/ITU-D/ict/definitions/regions/,2014-03.

[10]Ookla.Net Index[EB/OL].http://www.netindex.com/download/allcountries/,2014-06-24.

[12]ITU.Leaders’ Vision, Connect Asia-Pacific 2013[EB/OL].http://www.itu.int/en/ITUD/Conferences/connect/Asia-Pacific/Documents/CAPS_Leaders_Vision _ FINAL.pdf,2014.

[13]ITU. 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13 [EB/OL].http://www.itu.int/en/ITUD/Statistics/Documents/ publications/mis2013/MIS2013_without _Annex_4.pdf,2013.

[14]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Youth Forum(CSIS-IYF). Global Youth Wellbeing Inde[EB/OL].http://techchange.org/2014/06/18/ict-global-youth-wellbeing-index-csis-iyf/,2014-06-18.

网络时代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 第3篇

一般来说, 数字公民素养由九个部分组成:数字连接 (Digital Access) 、网络消费 (digital Commerce) 、数字交流 (Digital Communication) 、数字读写能力 (digital Literacy) 、网络行为礼仪 (Digital Etiquette) 、网络法律规范 (Digital Law) 、数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Digital Rights & Responsibilities) 、网络健康 (Digital Health & Wellness) 以及网络安全和自我保护 (Digital Security & Self-protection) 。只有做到这九点, 才能真正帮助孩子适应数字化社会, 做一名合格的数字公民。

数字连接Digital Access

数字连接是培养数字公民素养的基础。它是指人们使用网络科技的能力。由于贫富差距, 很多农村地区或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家庭没有能力购买电脑或使用网络。网络连接的不均等性成为实现数字公民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而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需要明白这样的道理, 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使用网络或其他科技。在加州, 某小学的教师曾经做过一个全球文化交流项目,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态环境。他们通过互联网找到世界上另外一个国家愿意参加该交流项目的班级。在项目开展过程中, 美国的小学生们每天都急切地希望收到对方班级同学的回信, 他们不断地在学校和家里查阅他们的邮箱, 看看有没有对方的消息。而对方国家的小学生却因为家里没有网络没法即时回复。从教师的角度, 当他们布置与使用网络相关的任务时, 需要考虑到是否班级中所有的学生都能使用网络。教师需要为那些没法使用网络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网络消费Digital Commerce

通常意义上的网络消费指使用网络购买产品, 如淘宝、京东等网络商城。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网购最多的产品类型为衣服、玩具、食品等。而今的数字社会, 网络消费里很多是软件的下载、歌曲的下载等。移动手持设备的盛行让人们在软件商城下载软件的次数越来越多。下载带来的便利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浮出水面, 这其中包括非法下载软件和歌曲、上色情网站、赌博等。不仅如此, 网络消费催生了钓鱼网站。他们使用类似银行、支付软件的界面, 通过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提供链接, 让网络消费者付钱到这些非法网站。

现在, 家长又多了一个令他们头疼的问题, 他们的孩子经常在玩游戏时下载新的付费游戏, 导致高额账单。在生活中不难看见年纪颇小的孩子捧着苹果手机忘情地投入, 而很多家长也把手机或平板电脑当成安抚哭闹孩子的有效工具。然而, 手机中的免费游戏其实暗藏“商机”, 它会让玩家先试玩一些级别简单的游戏, 再对难度级别高的游戏进行收费。当孩子们为了继续这个游戏, 想要“通关”时, 便需要购买虚拟货币。当他们点击了“现金”时, 手机就会自动连接到家长的账户扣款。在美国, 有2300万的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在中国也有不少例子。一个六岁的小孩使用iPad玩游戏, 两天消费了4000多元。更有甚者, 一个10岁的孩子将自己母亲的银行卡偷偷和微信支付绑定, 为了玩游戏买了将近1000元的道具, 还删掉了银行卡的交易记录短信。作为家长,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 同时, 将购买账号的密码取消自动保存, 从根本上杜绝孩子购买。

数字交流Digital Communication

网络交流不仅是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沟通, 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交互。网络带给人们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交友圈的无限扩大。19世纪, 人们的沟通方式非常单一, 大家只能通过面对面或是写信的方式聊天, 传播消息。而到了21世纪, 人们可以选择的沟通方式变得五花八门。电话、手机、邮件、网络聊天软件、视频软件成了人们的主要沟通工具。这些沟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手机和网络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对方 进行沟通和合作。不仅如此, 很多公司还推出了能够多人在线的互动合作平台。

数字交流同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他们喜爱的方式去和别人交流时, 他们也更容易被这个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所吸引。使用网络交流容易使孩子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当中。

总体来说, 有五类孩子更容易沉迷到网络交友:在现实中出现交往困难, 感到孤独的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关怀的孩子;家长严格控制交友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自信的孩子;防范意识差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在网络上, 可能就忽略了和家人的沟通, 也忘记了去经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甚至因为上网时间过长导致睡眠不足, 没有时间读书, 结果成绩每况愈下, 课业压力增加, 又可能让他们为了逃避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选择了虚拟世界, 网络沉迷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于是就变成了恶性循环。

数字读写能力Digital Literacy

数字读写能力, 又称数位素养。简单来说, 就是指使用网络资源和其他科技来定位、组织、理解、评估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数字读写能力要求“理解媒体的作用, 学会如何使用数字媒体, 将其内容转换成为另一种表达方式”。数字读写能力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读写能力。它是科技使用和理解信息能力的结合。数字信息的特点是多样化、复杂化、大量化, 而读写能力则是指寻找信息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数字读写能力的基础是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 学习和创新能力, 生活和工作能力。这三种能力又被认为是学生要掌握的21世纪能力。要增强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 需要具备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信息交流技术素养 (ICT) 。在具备了学习和创新能力后, 学生还需要练习他的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具备生活和工作能力, 最关键的则是要学会适应不同环境, 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有自我导向的能力, 在有担当的同时还要具备领导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提供培养这些能力的环境, 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将现代科技融入课堂中, 使用科技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很多学校已经为学生设立了机房, 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电脑和网络。仅仅这些基础的数字读写能力是无法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发展的。在现代办公室里, 很多先进的科技被使用在办公中, 不再需要飞来飞去, 公司的员工可以使用网络电话会议系统参加世界另一头的会议。商业、军事、医院都很好地诠释了数字读写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同样, 网络视频可以让其他专家连线到手术室里和医生共同会诊, 研究病人的治疗方案。很多职业发展会议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也通过网络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适应未来生活工作环境的能力不仅是指学会使用科技,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 人们需要随时查找信息来完成工作项目的能力, 这要求人们具有信息搜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这也就要求学生在工作之前具备能够随时随地查找资料、理解信息的能力。虽然很多学校在课堂中配备了电脑、电子白板等设备, 可是这些展示型设备无法帮助学生锻炼他们的数字读写能力。传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束缚了学生在创新、问题处理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学校也应该利用这些网络资 源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 让他们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环境。

网络礼仪Digital Etiquette

简单来说, 网络礼仪就是人和人在网络中交往需要遵循的道德要求。和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推崇的礼仪一样, 最基本的礼仪就是相互尊重。只有懂得尊重, 为人处事才不容易带来不舒服的感觉。通俗地讲, 网络礼仪就是指在网络中的言论。而言论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与其他网络用户的即时通讯交流, 需要注意的就是要使用文明语言, 尊重他人。另一种则是在网络空间发布个人想法等。由于网络是个开放的空间, 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 在这样的空间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表达清晰。很多时候, 人与人产生误解就是由于表达不清晰产生歧义导致的。使用清晰的语言则是保证网络礼仪的基石。

与现实世界不同, 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匿名性。这种特性让很多人在网络中可以掩藏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在网络上, 人们可以创建他们喜爱的身份, 他们可以变换性别, 改变年龄。而网络匿名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是, 很多人可以创建新的身份, 带着面具在网络中为所欲为, 不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比如, 很多人在未经对方许可的情况下将别人的个人信息甚至隐私暴露在网络上。现在的网络中经常能够看到有网友上传偷拍的照片, 而这些偷拍的照片经常给当事人产生负面的影响, 严重的可能影响到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和工作。尤其是新时代的青少年们, 他们比较敏感, 抗压性不好, 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甚至不少学生因为这些事情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不仅如此, 网络的匿名性还让垃圾信息在网络上肆虐。很多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的人在网络中传播垃圾信息。据调查, 每人的邮箱中平均每天都会收到10封以上的垃圾邮件。这些垃圾邮件中有些是推销保险、交友网站, 还有很多是网络色情服务的邮件。不仅如此, 很多门户网站还经常弹出色情广告的窗口。我国信息网络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 在举报的垃圾信息中70%以上都是色情信息。对于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的中小学生来说, 这些垃圾信息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弱, 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很多学生因为沉迷在由色情图片、视频、小说组成的网络中, 而成绩一落千丈。开放的互联网让这一代青少年比他们的父母更成熟, 他们从很小就受到互联网上信息的影响。由于网络充斥太多的色情信息, 让青少年们觉得习以为常, 很多年轻的女孩将自己穿着暴露的照片发布在网上, 自己还沾沾自喜地觉得可以吸引到别人的关注, 殊不知这样的信息可能会给自己惹来很多麻烦。美国某大学录取办公室教师说, 他们在收到学生的申请后, 会使用网络搜索这个学生, 看看他在网络中的行为和表现, 首先被淘汰的就是那些在网络中礼仪不规范的学生。而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也使用这个方法去搜索应聘者。网络礼仪不仅影响当下和其他网络用户的交流, 还有可能影响到未来的求学和求职。

网络规范Digital Law

网络礼仪是一种约定俗成, 而网络法律规范则是成文的、正式的。网络规范希望通过法律手段杜绝社会中违法的网络使用情况, 包括网络恶性犯罪以及网络身份窃贼。网络规范要求人们在网络中不要剽窃他人的成果, 不能窃取别人的身份或盗用他人的账号。这些网络规范适用于每一个网络用户。窃取他人信息, 非法下载音乐, 抄袭他人成果, 散播病毒或木马程序, 发送垃圾消息, 都属于网络中的违法行为。和老师、家长相比, 网络原生代对电脑等科技产品的使用能力明显提升很多。很多家长惊奇地发现自己需要看很多遍说明书的科技产品交给自己孩子, 不出两分钟孩子就能把这个产品研究透彻, 玩得不亦乐乎。而这些具有天赋的孩子, 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时就容易错误地将自己的天赋使用在犯罪上, 为了寻求挑战而不择手段, 对个人、公司, 乃至国家安全都产生巨大威胁。据2003年新华网的报道, 网络犯罪已经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中, 青年占了80%, 平均年龄23岁。而另一项对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将近一半的小学生崇拜黑客, 觉得黑客是网络上的游戏规则制定者, 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在网络上为所欲为, 而有40%的小学生希望以后能够成为一名黑客。十年过去了, 能够接触网络和先进科技的学生越来越多, 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黑客之路。

数字公民权利和义务Digital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当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网络使用者们需要承担他们相应的义务。在网络世界中, 人们享有最基本的隐私权、言论自由权等。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中提到, 言论自由权利主张“人人都有权享受发表意见的自由”。不仅在现实世界中, 网络世界中的人们也享有表达意见的自由。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 网络使用者也有义务保证网络环境的清洁。除此之外, 数字公民有义务在使用他人发布的成果时注明相应资料的来源。

言论自由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 它是建立在保证言论准确性、不伤害他人的原则上的。任何人都可以说任何话, 做任何评论, 但如果用语言暴力、谎言去伤害别人, 不但会对他人身心造成影响, 还有可能遭受被伤害者的控告。换句话说, 网络使用者不能假借言论自由的名义去发布伤害他人的信息。中国台湾中小学教师数位公民素养协会认为:“没有责任的自由, 后果将会是所有的罪恶都可以假自由之名以行, 但不承受社会责任。仅仅让人们自由而无责任, 将让社会以为不负责的言论是一种自由, 到最后会泛滥成毫无节制的人身攻击、谩骂、伤害, 这些都会假自由之名行之。”

网络使用者同时还有义务保证不侵犯他人的隐私。隐私指的是, 个人有部分不想被众人知道的信息, 也有权利去保护不让众人知道的部分。网络中的隐私指的是资讯隐私。一般来说, 网络侵犯隐私行为分成四类。第一类侵犯隐私的行为是不合理地干扰私人领域, 例如, 有人不断在网上骚扰他人, 不断地寄电子邮件或者是跟踪网友, 造成对方的困扰, 侵犯了对方的私人空间。第二类侵犯隐私的行为是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 如姓名、地址、电话、学校、账号等。第三类侵犯隐私的行为是利用部分真实讯息拼凑, 造成他人错误的理解。其实这样的行为在校园里非常常见。例如, 班里的同学看到某个男生和某个女生经常走在一起, 不论他们是因为学习还是其他的事情, 总能传出两个人在谈恋爱。这样的传闻对当事人, 尤其是女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影响到学生的心情, 甚至还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这样, 在网络世界中更存在这样的问题。网络的特性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类似的影响不仅在学校中传播, 它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可以说, 对当事学生的影响也更强烈了。第四类侵犯隐私的行为则是未经他人允许盗用他人的名字或肖像。例如, 某个学生在网络中注册账号时使用同学的姓名、邮件地址、QQ号。有些学生甚至使用这样的方法去捉弄同学。美国网络欺凌研究中心 (Cyberbullying Research Center) 对网络欺凌的定义为:“通过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反复不断发出骚扰、取笑等类似侮辱对方的消息。”网络欺凌现象已经成为了让家长和老师最头痛的网络使用问题。

网络健康Digital Health & Wellness

当网络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时, 如何保证健康成了现代人的研究课题。如何保护视力、听力、脊椎成了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TechEdge中国iPad进入课堂项目在四川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启动时, 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长时间对着平板电脑, 会不会对孩子的视力产生影响?”2010年《纽约时报》刊登过一篇名为《电子设备是否真的会影响视力》的文章, 文中称, 使用电子设备阅读不会影响视力, 尤其是使用了高清屏的电子设备, 甚至会比看纸制书还要保护视力。麻省理工电子产品消费研究室主任Michael Bove称, 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是使用电子设备时周围的光线环境。当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 如果周围的光线亮度不够, 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视力。影响孩子视力的因素还有很多, 例如, 很多孩子在盯着电脑屏幕看时忘记眨眼, 这样使眼睛在感觉累的时候没法得到休息。为了帮助孩子保护视力, 家长应该让孩子在使用电子产品时选择在光线足够亮的地方, 在使用电脑过程中要保证休息充足。同时家长要教导孩子使用正确的坐姿, 不能因为久坐而影响骨骼健康。

家长除了需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 也要兼顾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果家中需要购置电脑, 家长可以把电脑等电子设备放在公共区域, 如客厅、书房等。这样家长不仅可以保证孩子能够在一个光线充足的地方使用电子产品, 还可以督促孩子不要花太多时间在网络上。另外, 对于家长最重要的是花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线下的活动, 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 还可以帮助孩子拓展他的人际关系网络。同时, 要帮助孩子设定一个生活目标, 学习规划自己的时间。而对于老师来说, 最重要的是不要给学生贴标签,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鼓励他们建立起自信。

网络安全和自我保护Digital Security&Self- protection

不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网络, 每个环境都会碰到欺诈、欺凌等行为。在现实生活中, 为了自身的安全, 不要轻易相信不认识的人。当中小学生独自在家时, 一定要记得锁好防盗门, 关好煤气, 做好安全工作。在虚拟世界中, 中小学生也要记得保护好自己。

首先, 不要在网络中泄漏太多个人信息, 保护自己的隐私。2013年寒假TechEdge中国iPad进入课堂项目收到了很多来自四川的一年级小学生制作的视频。每个孩子制作的视频都有自己的特色, 有描述自己寒假生活的, 有讲故事的, 也有介绍如何制作电子相册和动物气球的。网络的出现使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将信息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分享。不仅如此, 他们还使用网络查找信息来完成作品制作。虽然这些小学生的作品水平完全超出了老师的想象, 他们的作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孩子在作品中过多地描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 包括住址、电话号码、家庭成员等。由于网络的特殊性, 几乎所有发布在网络上的内容都可以被搜索出来。过度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导致有人窃取这些个人信息贩卖给其他公司以此来获利。如果孩子在网络中遇到让 他们觉得不舒服的人或事, 一定鼓励他们把遇到的事情告诉家长或其他值得信赖的成年人, 请他们帮忙解决问题。

其次, 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在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杀毒软件可以维护电脑安全, 不让个人信息泄漏。同时, 很多杀毒软件自带的网络过滤功能可以过滤很多不安全的网站, 给孩子创建一个干净的上网环境。

2 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而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信息、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 如何合理使用科技成为老师和家长需要教会学生的重中之重。而数字公民素养则是为老师和家长提供了一个框架, 让他们了解青少年在使用数字媒体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素养, 是技能和社交能力的结合。有了社交能力, 人们就能齐心协力地使用技能来创造价值。正如美国ConnectSafely组织的Anne Collier所说:“良好的数字公民素养是每个人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关键, 而其关键则在于学习如何在网络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为这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在网络中保护个人信息, 维护网络秩序。”只有当青少年在孩提时代就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 他们才能在未来接触更多的信息时保护自己, 合理使用信息。

链接

1.数字公民素养宣传海报:什么是数字公民素养

使用

使用科技来查找资料, 与别人沟通, 或是放松。

参与

通过社交网络, 了解各地风俗文化, 结识新朋友。

尊重

在网络中尊重他人的观点。接受不一样的观点, 阐述自己的观点。

给予

使用他人观点时要给出意见参考来源。

发言

注意在网络中使用的语言。

考证

对在网上找到的信息持怀疑态度, 不是所有找到的信息都是正确的。

辩证

辩证地看待问题, 很多问题可能不止一种答案。

合作

愿意和有同样目标的人合作。

倾听

在合作中听取其他人的意见。

研究

通过查找不同类型的资料来完善自己的研究, 如视频、图片、网站等。

有效性

判断资料来源是否有效。

管理

合理使用电脑、移动设备等电子设备。

创建

创建自己的博客等空间, 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或新的发现。

参与

参与不同文化的网络活动中。

反抗

对网络欺凌行为说不。

分享

分享有用信息。

互联

使用Facebook、QQ、Skype等网络交流工具创建网络教室。

分辨

能够辨别出网络诈骗及其他网络垃圾消息。

参考

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 并给出相应来源。

当心

和不认识的人交流时要当心。

保护

保护隐私, 不要随便将个人信息和其他内容泄漏给他人。

设置

设置密码, 保护隐私。

控制

控制上网时间, 不要忘了锻炼身体。

倾诉

当在网络中遇到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人或事, 告诉周围的人。

使用

文明使用网络。

约定

和老师、家长约定只有在需要使用网络时才使用。

探索

探索其他学生如何使用网络。拥抱科技带来的便利。

2.家庭网络使用协议书

我宣誓

1. 我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使用网络, 很多人可能没有机会使用网络。我不会因为他们不能使用科技或互联网而对他们有所不同。

2. 如果我看到网上有令我觉得不舒服的信息, 我会告诉我的父母或是其他负责任的成年人。我明白我也应该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负责。

3. 我会告诉我的父母如果在使用科技产品时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我会牢记我的生活中除了电脑、手机还有其他的娱乐活动。

4. 如果我在网络中收到了令我觉得不舒服或过分的消息, 我不会做出任何过激的反应。我明白收到这样的消息并不是我的问题。当我收到这样的消息, 我会及时告诉我的父母或相关负责任的成年人, 请他们和网络管理部门联系。

5. 我会和我的父母讨论, 达成网购的协议。这份协议的内容包括什么时候我可以通过网络购买产品, 哪些网站是我可以使用的。

6. 我明白“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理。我不会无理对待网络上的其他人。我明白我在网络上的不良行为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7. 在下载、安装软件, 或做一些可能会影响家庭电脑使用、导致家庭隐私泄漏的事情前, 我会告诉我的父母。我会保证不删除杀毒软件等保护电脑的软件, 因为我知道这些软件可以保护我们家庭电脑里的信息安全。

8. 我保证会做一名好的网络公民, 不做违法的事情, 不做伤害其他网络公民的行为。

9. 我愿意帮助我的父母了解如何使用网络, 帮助他们学会使用网络, 学会使用电脑和其他新的科技产品。

我同意以上所有条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签名

我愿意帮助我的孩子履行制定的条约。只要我的孩子遵守以上的条款, 我同意他使用网络科技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

数字公民 第4篇

在我国,这几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变革力量,塑造了众多行业新的业务运行模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在渐趋深入,但与此同时,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关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关注与教育干预还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美国作为世界上社会信息化转型较早,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较普及的国家,很早就开始研究与实践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并在学校、家庭、专业机构与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形成了较好的数字公民素养协同培育体系。在此背景下,借鉴其先行经验,对比国情差异,迁移创新,是在较短时间内推进我国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值得推荐的途径。

我们认为,美国教育界在相关标准指导下,在整体规划上纳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倡导家校联系,同时包括专业机构、商业公司在内提供支持,创设氛围的做法,对我国正处于萌醒时期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美国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特点

从总体上来看,美国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经历了一个“公众觉知—研究者倡导—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社会力量介入”的阶段。

1. 研究先行,标准引领,教育内容系统全面

本世纪初,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逐渐深入,网络安全、网络欺诈等消极现象也开始出现。于是,美国的教育者、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开始关注并思考:人们应该如何理性地使用数字技术这把双刃剑?如果数字公民素养成为未来同时生活于现实与数字空间的公民的基本素养,那么教育界应如何实施指导与干预,让他们既具备在数字空间畅游的能力,又能在诱惑面前保持行为的规范与理性?

在此背景下,数字公民素养迅速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不仅涌现了Mike Ribble、Karen Mossberger等一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研究者和布道者,而且得到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 S T E)等专业机构的关注,并且一大批致力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专业机构、公益组织与研究项目也相继涌现,如Common Sense Media、Cyber Wise、Net Smart等。2015年,致力于推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学术大会“数字公民素养峰会”正式创办,每年举办一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都意味着数字公民素养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地位被正式确立,并催生了《学校中的数字公民素养》(Digital Citizenship in Schools,ISTE出版物)、《数字孩童养育》(Raising a Digital Child,Mike Ribble著)等具有较大影响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研究成果。

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美国的教育决策管理者也响应了对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呼声,开始以标准、规范的形式在教育规划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例如,在由美国教育部联合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制定的“共同核心课标”(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CCSS)中,数字公民素养虽然未作为独立的课标阐明,但其内容和要求却融入到了各个主题的课程目标中。在《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的“达到大学和职业要求的听说能力标准”(W.7.6)中,明确要求学生“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技术进行写作、协作与在线发布,并正确地引用资源”。

ISTE则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如在2007年公布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中“数字公民素养”就已经成为标准的六大主题之一,同时在2016年的第2版标准中再次加以修订。

这些标准都较为系统、全面地涵盖了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各个核心主题。由于这些标准在美国各州中小学中选用的范围甚广,所以这不仅使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迅速成为众多学区、学校、教师和家长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且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循之本、可依之据。例如,美国富有影响力的Common Sense Media的数字公民素养课程体系就是依据共同核心课标、ISTE标准来研制的(如上页图1)。

在课程内容上,美国较流行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课程基本上已经涵盖了ISTE等标准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目标及具体要求,并结合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采用螺旋式课程的方式循序推进。上页表为Common Sense Media的数字公民素养课程体系的主题覆盖及年级分布情况。

2. 家校协同,社会参与,营造协同培育空间

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专家Mike Ribble博士认为,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依靠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的共同力量,特定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主题在不同的实施主体与实施情境下更能得到体现与落实,如上页图2所示。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不仅需要在学区或学校统筹规划下教师、家长的紧密协同,也需要社会或互联网大环境来营造较好的培育氛围。

基于这一设想,美国不同学区以及专业机构提供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施主体上也较好地体现了家校协同的思想。通常,除了面向学生的课程体系与学习资源外,还随附面向教师与家长的实践指南以及技能培训。以Common Sense Media的数字公民素养课程体系为例,每一单元的主题课程除了学生学习资源、活动建议与评价工具外,还包括家庭参与(Engage Family)环节,即为学校与教师提供家校协同的策略与建议。

同时,美国政府、大型互联网公司与公益组织也在儿童互联网使用等问题上通过法律、企业协议等方式进行了规范,这也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实施营造了较好的氛围。美国政府从1998年起就相继发布了《儿童在线保护法案》(Child Online Protection Act)、《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案》(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Children's Internet Protection Act)等法令规范互联网企业与公民。一些大型互联网也相应地在各自的产品和服务应用条款上增加了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条款。例如,在全球最大的在线学习社区Edmodo中,面向未达法定年龄的学童开课的教师账户,必须提交其教师身份证明方可开课;未成年人在创建Google、Facebook等服务账户时,亦有类似的保护条款。

社会力量的支持还体现在直接参与到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实践中。很多社会机构开发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供学校、家长选用。除了前文述及的Common Sense Media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课程提供者还包括ISTE、Lynda、Cyber Wise等。另外,Google、Microsoft等公司因其产品和服务受众甚广,也专门围绕其产品应用开发了专题式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系列课程。

难能可贵的是,大多数此类课程均采用开放、共享的方式供学校自由选用。部分机构如Common Sense Media等不仅课程完全开放,还提供了配套的教师、家长培训包,以及包括学生契约、班级张贴海报等在内的完善的教学工具包,另外还提供了师资认证服务,使得学区与学校在推行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时能更好地保障质量。

3.形式多样,学做结合,关注素养实际提升

依据迪克凯里《系统化教学设计》中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数字公民素养主要还是属于态度层面的目标。这也就是说,单独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中善用的认知干预的方式,很难真正塑造意识与行为习惯层面,其较合适的方式是在长期的师生与亲子互动中,以成人示范、榜样感染、知行结合、案例分析等形式循序渐进加以干预,当然也需要前文所提到的社会大环境的支持。

在学校数字公民素养课程的教学组织上,Mike Ribble凭借自2003年开始的研究经验,提出了一个数字公民素养习得的四阶段学习模型,如上页图3所示。这一模型将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学习设计为认识、指导实践、典范引领、反馈分析四个循环不间断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持续反思,不断内化。这一模型也在众多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同样以Common Sense Media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为例,每一主题的课程通常会以典型的案例作为导引,之后引导学生辩识发现同类现象,然后提供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反思,提出对策与解决方案。图4显示的是该课程面向9~12年级网络欺凌专题的课程学习界面。

●对我国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形成整体推进规划与培育氛围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不难看出,要实施和推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不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划、家长的支持参与,还需要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外部力量为未成年人营造较好的技术应用环境与培育氛围。

当前,我国关于数字公民素养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得到了部分教育者、研究者的关注,也有一些先行者开始自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但总体上讲,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及公众对这一问题的严峻程度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童技术应用问题上深入研究、统筹规划,将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教育规划与育人目标,学校和家长相互配合、协同支持,互联网企业等社会力量也要在国家互联网应用法案、规范的框架下,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营造安全、有序的数字空间与培育氛围。

2. 加大研究、建立规范,形成符合国情的课程体系

要实施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先对数字公民素养的困难挑战、培育目标、核心主题、受众特点等基本问题建立系统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形成推进规划、实施路线和具体的干预策略。从这一意义上讲,有必要继续加大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基本问题的研究,为相关实践提供决策支持,在这一方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也有必要形成这种使命感。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SETC),对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应具备的教育技术素养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此标准中更关注的只是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中技术素养部分的规范要求。随着数字化的深入,我们也期待涵盖完整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主题、符合我国教育教学现状与国情的标准出台,为一线的实践提供规范与指导,指导学校、教师和专业机构完成相应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指南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内容与主题也会相应变化,因此,无论是标准还是课程,也有必要持续修订、同步更新。一线实践的参与者,需要在不断循环的行动研究中开展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反馈分析,在反思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3. 家校联动、社会参与,建立协同的教育实践体系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也绝不只是教育者一个群体在战斗,它需要协同家庭、社会的力量,所以要加强教师这方面的专业发展培训和家长的指导能力,整合社会可用资源,建立协同运作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实践体系。

首先,需要建立紧密的家校联动机制,吸纳家庭教育的潜力。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非常巨大。特别是对于数字公民素养这样的主题,来自家长的行为示范、日常指导往往比单独的学校教学单元更有效,也更深入意识层面。

其次,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也需要得到研究机构、社会力量的支持。当前,在我国的互联网企业、研究机构、公益组织中,对此问题的关注者不多,能以课程开发、实践指导等形式指导、推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更是寥寥,我们也期待众多关爱下一代成长的社会力量能投入这一实践,与学校、家庭通力合作,共同担任起培养未来数字公民的重任。

摘要:作为世界上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的前沿国家,美国的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起步较早,并在学术界与专业机构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初步建立了国家标准规范引领、学校家庭协同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数字公民素养培育体系。因此,我们以美国为典型,与大家分享国外的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经验。

参考文献

[1]Alberta E.Digital Citizenship Policy Development Guide[J].Alberta Education,2012(1).

[2]Simsek E,Simsek A.New Literacies for Digital Citizenship[J].Online Submission,2013(1).

[3]Searson M,Hancock M,Soheil N,Shepherd G.Digital citizenship within global contexts[J].Educ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15,20(4):729-741.

[4]Howard P.Digital Citizenship in the Afterschool Space: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2015,17(1):23-34.

[5]Orth D.&Chen E..The Strategy For Digital Citizenship[J].Independent School,2013,72(4):56-63.

[6]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ISTE[DB/OL].http://www.iste.org/standards/standards.

[7]Mike Ribble.Digital citizenship[DB/OL].http://www.digitalcitizenship.net/Resources.html.

数字公民 第5篇

本期策划, 我们关注中小学生的网络生活。首先, 三个典型案例从一个“特长生”个体, 到北京市中小学生的整体, 再到以“作业宝”为代表的学生网络生态环境, 勾勒出当前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同时, 学生网络生活现状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数字时代, 学校如何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网络生活?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郑小军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小学唐晓勇副校长等教育工作者就“如何为学生构建健康的网络学习生态”进行争 鸣和讨论。

学校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摇篮,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是有着重要作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孙宏艳所长指出:“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网络行为有较大影响, 放任不管的家庭, 孩子网络成瘾比例最高, 其次是反对孩子上网的家庭。而支持孩子上网的家庭, 孩子网瘾比例仅为1.7%。可见, 父母开明的态度使孩子乐意接受父母的监督指导, 从而避免或减少网瘾状况发生。”过度使用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生理、心理的伤害。家长应该学会科学的方法进行亲子沟通, 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健康生活。

家校、社会如何共同构筑健康的网络生态, 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本期,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王丹迪博士在《网络时代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中将数字公民素养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并指出了数字公民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和能力。“数字公民素养不仅仅是一个如何合理使用网络的泛泛之谈, 更重要的是, 教师和家长通过传递数字公民素养, 帮助网络原生代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生活。”

上一篇:专家证言下一篇:科学哲学与实践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