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文化范文

2024-08-10

地域特色文化范文(精选12篇)

地域特色文化 第1篇

1 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特色

1.1 寒地冰雪文化

黑龙江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使得黑龙江省冬季漫长而寒冷, 积雪经冬不化, 赋予了黑龙江典型的冬季文化。尤其是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哈尔滨, 独具特色的冰雪节、冰雪大世界、雪博会, 将黑龙江省的冬季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1.2 传统民俗文化

黑龙江省的传统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体现在黑龙江人民生活的多个方面, 如生活环境、娱乐方式和饮食等。冬日里, 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窗花来体现节日气氛;休闲时, 东北的“二人转”总能让人开怀大笑;逛街时, 冰糖葫芦和捏糖人总是最具人气。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正逐渐成为黑龙江旅游、景观的重要方面, 特色民俗游、农家院和采摘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1.3 少数民族文化

黑龙江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 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0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 甚至是地处偏远, 但创造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如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莫苏昆艺术等。同时, 延传至今的桦树皮艺术、鱼皮画艺术和剪纸艺术等, 都成为黑龙江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1.4 历史文化

黑龙江省保留着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 现有丰富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鲜卑历史等, 如昂昂溪遗址和新开流遗址、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这些遗址和遗迹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值得我们去加倍保护, 进一步使其发扬光大。此外, 哈尔滨的犹太文化更是举世闻名, 特色突出, 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是对犹太文化展示的重要场所。

1.5 时代精神文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黑龙江省曾经涌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 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4]。如“闯关东精神”, 它是指来自山东的大量移民, 在向东北边疆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开拓进取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指在抗战时期, 黑龙江省的抗日民族英雄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 表现出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如哈尔滨就涌现出一大批像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这样的民族英雄, 哈尔滨的很多街道、公园都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以他们的事迹来造园, 让人们永远缅怀。“铁人精神”, 它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建立我国石油工业的奋战中, 以王进喜为首的石油工人们, 形成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如大庆铁人纪念馆就是对铁人精神的集中体现。

1.6 多元文化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有3 000余千米的边境线, 有25个开放口岸, 这使得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着便捷的交通渠道。俄罗斯人与黑龙江人越来越多的交流, 形成了别致的边境文化氛围和景观。哈尔滨市更是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 随着俄罗斯人在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 西方文化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里被誉为“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各种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的精美建筑在哈尔滨出现, 这里形成了典型的欧陆文化汇聚地。

2 黑龙江省园林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表达

2.1 地形

地形地貌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环境外貌和美学特征。人们常说, 地形是园林的骨架, 对园林整体风格与特色起到直接作用, 有很多园林景观都是通过地形地貌的特征来表达园林的地域文化特色。如黑龙江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内分布着新老期火山14座, 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品类最齐全、状貌最典型的火山地质地貌, 因此又被称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除了火山地貌, 黑龙江拥有的湖泊景观也形成了著名的园林旅游景点, 如亚洲最大的界湖———兴凯湖、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天然水禽狩猎场———连环湖等。正是由这些独特地形地貌形成的优美风景, 成就了黑龙江园林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

2.2 植物

植物是丰富园林景观、体现造景艺术特色的重要材料。由于黑龙江省地处寒地, 四季分明, 冬季严寒而漫长, 形成了黑龙江省以寒温带植被为主的园林景观, 常见的植物有丁香、银中杨、糖槭、红皮云杉、樟子松、水蜡、蒙古栎等, 园林植物体现了四季变化的寒地景观特色。

市树市花的选择与应用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通常, 市花市树是受大众广泛喜爱的植物品种, 也是比较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植物。如哈尔滨的市树是丁香, 在哈尔滨的各处园林景观中, 都能看到丁香的栽植, 其中应用最多的品种就是紫丁香, 其次是小叶丁香和暴马丁香等。对比哈尔滨在市树的应用规模、数量和质量上, 黑龙江省其他城市的市树应用并不突出, 甚至有的城市至今都没有市树。因此, 加快黑龙江省内各大城市选择并应用市树, 是突出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

2.3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是城市中供人们休息、欣赏及点缀环境的小型建筑物和装饰设施, 虽体量不大, 却是园林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不仅形象生动, 而且能够活跃整个景观环境的气氛, 承载和展现城市文化[5]。在黑龙江园林景观小品表达上, 注重和城市的文脉结合, 如鸡西市恒山国家矿山公园, 是一座建在煤矿采煤沉陷区上的公园, 景区内采煤工人生活雕塑、采煤发展历史大型浮雕墙、煤矿发展历程小品等, 都以深厚的煤炭文化底蕴和强烈视觉震撼的表现形式弘扬煤炭文化, 很好地体现了当地“煤炭文化”地域特色。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广场用众多雕塑作品来表现大庆铁人精神、石油文化, 广场上的“崛起”和“人拉肩扛精神”雕塑都令人过目难忘 (见图1, 图2) 。哈尔滨群力区金河公园, 通过春水大典 (见图3) , 夏日牧歌, 秋山狩猎和白山黑水 (如图4所示) 四个场景, 运用现代手法的群雕和浮雕来体现金源文化。绥芬河市国门公园通过国门和界碑来表现边界口岸城市独特的异域文化。

2.4 道路铺装

道路铺装通过材料、样式或纹理的变化, 可以形成空间界线, 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暗示, 达到空间分隔与功能变化的作用。良好的道路铺装对园林空间往往能起到烘托、诠释主题的作用。在园林景观中, 将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民俗符号或是有特殊意义的图案、文字融入道路铺装中, 是园林景观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表达方法。如哈尔滨市平房公园在展现“历史长河”景观时, 就充分利用地面铺装的作用, 将在平房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大事铭刻在大理石河床上, 使游人在游览时能够了解平房的历史、现状, 并祝福它的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的铺装材料层出不穷, 不断被应用到园林景观中, 如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黑龙江展园中, 铺设冰道、雪道的路面材料均采用防尘、防紫外线的环保树脂, 在视觉上与真正的冰场、雪场非常接近, 再配合仿冰雕、代表冰雪文化的人物雕像群等景观, 充分展现了北国冰雪风光。

2.5 建筑

对地域性的研究最早是从建筑领域开始的, 所以建筑的地域性是不言而喻的。不同地域和民族因气候特征、地理条件、建筑材料、人文传统的差异, 而产生了不同地域特征的建筑风格形式[6]。文化的总体决定建筑的基本形态, 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文化的形态, 两者是不可分的。建筑正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中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建筑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 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式、布局的借鉴, 以及对建筑装饰、色彩、材料上的推敲, 实现园林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表达。富有地方特色、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更能让园林景观表现出地域差别。在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黑龙江展园中, 主体建筑“金鸡之冠”采用樟子松木材建造, 用纯木榫结构建造展示黑龙江流域的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撮罗子” (如图5所示) , 这座精美的建筑是对黑龙江地域文化特色的良好展示。哈尔滨的伏尔加庄园中, 建设了30多座经典的俄式建筑, 将哈尔滨的历史与文脉、湿地美景完美的融合在俄罗斯文化的建筑中 (如图6所示) , 成为哈尔滨郊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个地区的地域性也会不断演变。尤其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如何保护继承地域文化, 吸收外来文化与先进技术, 让园林景观真正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合理表达文化特色, 是今后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应是未来园林景观地域文化表达的解决途径。

摘要:深入挖掘了黑龙江省的地域文化特色, 并从地形、植物、景观小品、道路铺装和建筑等五个方面出发, 分析了黑龙江省园林景观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达手法, 探讨了园林景观更深层次的价值, 以期为黑龙江省园林景观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园林景观,地域文化,表达

参考文献

[1]杨晓利.西安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8.

[2]Nassauer J I.Landscape as medium and method for synthesis in urban ecological desig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2, 106 (3) :221-229.

[3]马岩, 李鹏波.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小品中的表达[J].现代园艺, 2013 (10) :52-54.

[4]刘明宇, 郝大江.“十二五”黑龙江省地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 2013 (7) :6-8.

[5]赵秋涵, 黄滢.谈不同地域条件下的湿地景观[J].山西建筑, 2013, 39 (10) :215-217.

[6]李丙发.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0.

突出地域特色营造校园文化 第2篇

——黄冈市老年大学建设校园文化纪实

老年大学如同普通高校一样,在经历一定历史时期的积淀后,就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向、人文理念、校园环境、治学风气。黄冈市老年大学创办23年来,立足老区实际,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倡导快乐教学的原则,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符号,营造了积极好学的氛围,树立了政治鲜明的旗帜,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特别是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社会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坚持突出地域特色,夯实校园文化根基

黄冈是文昌之乡,教育名市,悠久的传统历史和良好的人文精神为黄冈优质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这里自秦代设郡始,就崇文重教,耕读为本,蕴育了明礼诚信、勤奋好学的民俗民风,孕育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毕升,《本草纲目》编撰者李时珍,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名家大师熊十力、汤用彤、黄侃、闻一多、胡风、王亚南等,科学巨匠李四光、彭桓武等,赢得了“唯楚有才,鄂东为最”的美誉。还有李白、杜牧、苏轼等历代名贤毕至,也在此留下千古名篇。黄冈开办教育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从唐武德四年(621)始,黄冈相继开办官学、州学、书院。建于南宋宝祐年间的黄州河东书院,宋理宗曾亲自为书院题写匾额,是《续文献通考》记载的当时全国22所著名书院之一。明朝颇有影响力的儒学大师、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李贽在麻城讲学十七年,学生数以千计。他提倡的“为学贵在有疑”、教学内容多元化、男女平等、建立师友关系、“因材而笃”、学必经世等教育思想成为后世典范。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冈的基础教育声誉鹊起,具有百年建校历史的黄冈中学曾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百强中学第一名”。黄冈师范学院成为鄂东孕育各类人才的摇篮。

黄冈市老年大学秉承崇文重教之风,以弘扬鄂东教育文化传统为主脉,突出地域性,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设具有黄冈本土特色的课程。比如黄冈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地之一,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学校就安排党史专家讲授黄冈党史;比如黄冈在大革命时期,爆发了著名的秋收起义——“黄麻起义”,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学校就组织宣讲黄冈革命史;比如黄冈诞生了200多位共和国的将帅,学校就设置黄冈名人文化讲座;比如黄冈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学校就开设黄梅戏班,从黄梅戏剧院聘请国家二级演员授课;比如苏东坡在黄州写就了传世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一词两赋”,学校就聘请学者讲授东坡文化等等特色课程。这些具有浓郁本土气息的人文历史,凸显出其独特的地域性,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亮点,成为黄冈市老年大学的传统课目,也一直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注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抓住思想政治主线,引领校园文化方向

老年大学是伴随着我国的干部制度改革而诞生的,具有特殊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特点。黄冈市老年大学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老年大学是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的指导思想、基本使命和办学方向。市委、市政府把老年大学作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老干部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掌握老干部思想动态、加强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实现老干部自身价值、展示精神风貌的有效载体。学校则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为了做到这一点,学校首先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三会”(校委会、学生会、班委会)并举,层层督促,确保办学方针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建立临时党小组,把学员中的党员组成起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老同志的政治觉悟。其次在教学方式上,通过“三定期”,即定期举办“三会”(形势报告会、情况通报会、专题辅导会)、定期传达文件、定期举办讲座等形式,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由党政一把手亲自主持的情况通报会。三是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传播重大时事政治,引导老

同志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把老同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上来,统一到促进黄冈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上来。

鲜明的办学理念铸造优良的校园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营造向上的人生境界,独特的管理模式成就自觉的学习氛围。黄冈市老年大学正是基于这种校园文化的引领性而在老年群体中独树旗帜,彰显魅力,赢得赞誉。

三、围绕社会群团组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黄冈是革命老区,老干部人数多、分布广、威望高、影响大。同时黄冈又是人口大市,全市人口仅次于武汉。黄冈从1999年开始,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就以1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12月,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4.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2.8%,高于全省比例1.4个百分点。因此,老年大学作为离退休干部和老年人的重要学习活动阵地,具有较广的社会辐射力、较高的政治号召力和较强的文化影响力。黄冈市老年大学针对老年人群的单一性、复杂性和广泛性,认真研究对策,确立以老年群团为龙头,配合、组织、参与各项文体社会活动,从而进一步营造老年大学普及性、群众性校园文化氛围。

一是发展壮大校园文化团体,做校园文化的先锋队。市老年大学结合热爱文艺的学员多的特点,在民舞班、声乐班、合唱班的基础上,组建了老年艺术团、老干部合唱团两个团体,参与人员有120人。现在“两团”已成为全市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老年艺术团先后参加全省社区文化、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汇报演出等,在第八、第九届全国中老年人健身球操比赛中,分别荣获表演一等奖和编排奖。在全省老干部健身操舞大赛中荣获金奖,其中创编的《三峡我的家乡》健身操被中国老年体协录用为规定套路向全国推广。参加中组部召开的全国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经验交流会演出,得到了中组部领导的赞扬。参加第一、第二届全国中老年人春节电视联

欢晚会演出并获奖。参加由省委、省政府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老干部、老工人、老党员、老模范座谈联欢会演出受到省领导的好评。老干部合唱团由原行署老领导发起成立,吸引的党员离退休干部就有70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有离休干部83岁。合唱团成立6年来,多次赴县市区农村和社区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先后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大家唱”来黄冈演出,以及黄冈市老干部迎春茶话会文艺演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等。2011年9月应邀参加湖北电视台“岁岁重阳岁岁歌”节目录制,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老干部合唱团实行自我管理,章程严密,组织性强,充分展示了老年大学学员的精神风貌,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紧紧依托社会群团组织,做校园文化的促进者。在老年大学里,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相互混合,相互作用,因而产生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差异性势必造成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而校园是文化的容器,校园文化则是一种机制,需要管理;是一种理念,需要传播;是一种氛围,需要倡导。因此,如果能够团结一切有益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就会推动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形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市老年大学依托市老年书画协会、诗词协会、舞蹈协会、音乐家协会、黄梅戏迷协会、京剧票友会、老年体协以及多个团体优势,广泛开展老同志喜闻乐见的文体比赛活动。如举办学员书画展览,印发纪念画册;举办教练培训班,开展健身操舞比赛;举办黄梅戏迷联谊,京剧票友联谊会,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举办门球、象棋、乒乓球、台球赛等,满足学员求知、求乐、求发展的需要。校内外文体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员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校园文化的形成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四、加强教学理论研究,指导校园文化发展

学校十分注重对教学及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并多次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其他学校成熟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学校自1998年加入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后,先后选派管理人员和理论骨干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中南协作组研讨会和全国18城市、校长研修

班及全省老年大学理论研讨会。近几年来,学校在中国老年大学网、全国老龄委门户网等全国和省级媒体发表理论和通讯等近百篇。其中《黄冈市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推进老年大学创新》、《浅谈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个性及其特色》被评为全省老干部门优秀调研论文。《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网发表后,全国老龄宣传网、全国老龄委门户网、中国老龄产业网、中国老年学学会网、中国社会化养老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多家媒体转载引用,并被多家论文网收录,同时还被《2008年中国老年教育动态》列入第十五项“指出管理体制的弊端”及有关社科论文引用。学校还将校报《黄冈老年大学》更名为《黄冈老年教育》,扩大报道范围,增加出版期次,提高办报水平,赢得了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

甘肃地域特色文化的历史考察 第3篇

关键词:甘肃;地域;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举世瞩目,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其不同特色而引人关注。甘肃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需要梳理的文化头绪很多,但主要应致力于华夏文明根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甘肃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以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西部文化强省。

一、华夏文明根文化

华夏文明根文化是探究华夏文明源头的文化。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泾川大岭上古人类遗址是甘肃境内现存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早期遗址,而旧石器的中期和晚期文化遗址则分别在镇原和东乡、肃北等地有所发现。甘肃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绵延不断长达6000余年,遗址遍布甘肃全境。甘肃是周文明和秦文明的发祥地。夏末,周人先祖来到陇东历经十二世之久。灵台、宁县等地西周墓葬、车马坑等遗址出土的傒伯铜方鼎等珍贵青铜器物,是周人在此活动的重要实证。商末,秦人西迁陇右历经十四世。礼县先秦贵族墓葬遗址出土的刻有“秦公作”铭文的青铜器及金、玉器,是秦人在甘肃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

二、丝绸之路古文化

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之间贯穿古今的海上和陆上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的区域。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间是汉至唐代,以陆上交通为主,甘肃是丝绸之路的主干路段和枢纽。汉、唐时期,无论从中原何地出发,要通往西域,都要经过甘肃境内。丝绸之路东西贯穿甘肃全境,长达1600多公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繁星般地布满于漫长的丝绸之路沿线,其中现存古城址不下500座。长城是保证丝绸之路畅通的屏障。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修筑了甘肃境内最早的长城。汉武帝修筑了以敦煌为起点的汉长城。嘉峪关是明长城的最西端。中国历史上四大朝代修筑的长城的西端点都在甘肃境内。

三、黄河文化

黄河,千万年来,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甘肃这片黄土地赋予了黄河以黃色的容颜。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孕育出了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等富有甘肃地域特色的文化产物。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史前时期的仰韶、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文化等文化类型;还有象征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三皇”、“五帝”以及帝禹夏后氏等。而作为黄河文化中心的兰州,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西北重要的枢纽城市,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在新时期正在焕发新的活力;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也正在大放异彩。

四、佛教文化

甘肃是我国佛教传入最早的地区之一。从东至西看,历史上先后有12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泾州佛事。其中,泾州大云寺三次发现佛舍利,被称为“世界奇迹”。平凉崆峒山是隋唐时期西北地区佛教大丛林所在地。天水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夏河拉卜楞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中心。炳灵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武威十六国时就是佛教胜地。张掖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敦煌莫高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五、伏羲文化

伏羲是华夏人文始祖。《遁甲开山图》云:“伏羲生成纪”。《中国历史地名词典》载:“成纪在今静宁”。天水被誉为“羲皇故里”,至今有伏羲庙、画卦台等名胜古迹。中华民族是一个龙的民族,伏羲是龙的图腾崇拜。作为民族文化之源的伏羲文化,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从身体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为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陶瓷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素有瓷国之称。距今8000年前后,以甘肃秦安大地湾为代表的渭河流域先民生产了我国第一批彩陶。大约7000年以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仰韶文化。之后出现的马家窑文化。进入青铜时代,我国其他地区彩陶大多销声匿迹,而甘肃相继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彩陶文化。齐家文化遍布甘肃各地,四坝文化分布于河西走廊的中西部,辛店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沙井文化分布于腾格里沙漠的西部、西南部边缘地带,是一支以畜牧业为主的青铜文化。

七、民族民俗文化

在甘肃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回、藏、蒙、东乡、保安、裕固、哈萨克、撒拉、满、土、维吾尔等十二个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已有54项民俗文化,被批准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裕固婚俗,东乡饮食,保安腰刀,兰州太平鼓,和政花儿会,庆阳香包,甘南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德尔”,天水的伏羲祭典,河西的裕固族民歌,西和的七夕节,泾川的西王母信俗等[5]。

八、红色文化

甘肃有着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路过哈达铺,首次明确提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1936年10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1935年10月,红军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界石铺。1935年7月,红25军政委吴焕先在泾川英勇牺牲。华池南梁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甘边界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甘肃是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民主革命时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遗存。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除了以上论及的八大历史文化外,还有敦煌文化、边塞文化、长城遗址文化、伊斯兰文化、黄土地文化、多民族融合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资源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 脱少华.论平凉文化在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战略选择[J].丝绸之路,2012年,第8期.

[2][3]田 澍.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N].光明日报, 2013-07-25.

[4]芦冬.源远流长的甘肃彩陶艺术[N].甘肃日报,2013-10-22.

地域特色文化 第4篇

关键词:黄龙乡,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从中央、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不同层面, 通过创新形式和创新载体, 对新时期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本的目的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满足精神需求,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达到人的更高境界。基层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 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列入基层文化工作议题, 应该把“发展繁荣工程”重点突出加强地域特色文化建设, 现就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提出几点看法和思路。

一、黄龙乡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1. 黄龙乡基本概况。

黄龙乡以岛建乡, 位于我国东海东部, 地处东海大陆架和长江口区, 是崎岖岛群。岛上松木成荫, 怪石嶙峋, 气候宜人, 人杰地灵, 风景优美, 是个旅游休闲的好地方。黄龙乡作为一个纯渔业捕捞乡, 世代渔民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 生产商贸, 民居文化等彰显特色。

2. 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积极引导下, 黄龙乡深入挖掘非遗文化, 传承发展乡土文化, 加强特色文化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东海石村”——峙岙原生态渔村, 呈现出来的区域特色和建筑工艺, 成为政府实施旅游计划的首选项目, 正着手规划建设;“蛟龙腾飞”—黄龙渔民开捕节, 是黄龙乡政府搭台, 渔民参与的典型渔村节庆活动, 自2004年举办以来, 连续举办了六届, 成为“一乡一品”的品牌节目;“渔用绳索结”—省级非遗文化传承项目, 经过招商引资, 研究开发文化产业, 将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充实经济舞台;随着乡镇特色文化的不断挖掘、发现、传承, 一支支热情奔放的文化文艺队伍也快速成长起来, 一些具有渔乡地域代表性的文艺团队相继诞生, 群英荟萃, 黄龙乡的地域文化品牌正在打响, 并将成为“印象黄龙”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3. 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追根溯源, 黄龙乡文化情系大陆根蔓, 绵延海岛经络, 文化底蕴深厚, 渔民朴实憨厚, 但是由于地处偏远海岛, 交通落后, 信息闭塞, 当地群众思想保守, 观念落后, 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受主观群众因素和客观环境影响, 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首先是概念模糊, 黄龙乡是嵊泗县的重点渔业乡镇, 生产、生活、休闲, 民风、民俗、文化等这些文化基调大多数是与其他海岛渔村文化类同, 显示不出“特”字。为此, 乡镇地域特色文化还待深入去挖掘、去发现、取精华、剔糟粕。其次, 档次不高, 黄龙乡地域特色文化由于注重群众的广泛参与性, 缺乏对群众演员的精心筛选和节目的精深提炼, 导致文化层次不高, 文化品味不深, 地域特色文化有待精益求精, 进一步拔高和升华。

二、建设乡镇地域特色文化的思路

1. 拓宽文化思维空间, 挖掘特色

首先, 进一步挖掘原生态的渔村文化, 譬如:黄龙乡峙岙村的原生态石屋村落, 这是个全省及至全国难得发现的至今保存完整的石屋村落, 该村落资源丰富, 盛产花岗岩石材, 渔民就地取材, 自建民房, 从中体现渔民的勤劳纯朴的民风, 也呈现出传统精湛的建筑工艺;提取当地的渔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入石屋村落, 使村落文化更加具体, 内涵更加丰富;村落有系列石景, 形象逼真, 个性生动, 摩崖石刻, 古迹历史, 有机串联村落文化更是妙趣横生;为此, 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 合理规划历史文化村落, 加快典型的“东海石村”村貌复原工程, 推进原生态渔村建设, 使其成为乡镇地域特色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其次, 乡党委政府通过举办“蛟龙腾飞”——黄龙渔民开捕节活动, 要不断挖掘渔村的民间民俗文化, 给渔村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 展现文化的空间平台, 同时也要不断激发渔民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 让这渔民节庆活动保留乡镇地域特色, 进一步集思广益, 拓宽思路, 在创新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求特色, 形成乡镇品牌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

2. 提升特色文化层次, 丰富内涵

第一, 在合理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 按照文化乡首先应当是生态乡的思路, 着力搞好生态保护、山体修复和水系改造, 并与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素质提升相统一;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行罗列分类, 精品提炼, 有选择地开展传承和发扬;有序推进“东海石村”原貌恢复工作, 使渔村建筑风格更加明朗, 让乡镇地域特色文化村落与众不同, 彰显特色。

第二, 提升“蛟龙腾飞”——黄龙渔民开捕节档次, 在办节中探索, 在办节中总结, 在办节中积累经验, 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 不断实践,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精品意识, 树立发展意识, 提升和整合渔村文化, 进一步形成乡镇地域特色文化。

第三, 要以点带面, 扶持老品牌不断提升壮大。对渔民开捕节等原有特色文化通过资金扶持, 专人指导, 培育新人等措施壮大特色文化, 培育特色文化产品, 进一步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 形成影响和辐射更强的一乡一品特色文化。

3.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储备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财富。人才资源整合得好, 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 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一是要始终坚持抓骨干、带队伍、打基础、做储备, 壮大人才培养存量和增量基础。二是要始终坚持动脑筋、促创新、出精品、打品牌, 在自我超越上下功夫。三是要始终坚持搭平台、给机会、搞展示、扩影响, 在优化文化环境上下功夫。四是要始终坚持抓思想、抓教育、抓作风、抓团队, 在激发源动力上下功夫。激发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参与节庆活动的源动力, 确保了节庆期间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模式刍议——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J]文化学刊, 2010, (06) .

三秦地域文化 第5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 业 行政管理

学 号 ***80 学生姓名 胡 洋

2014年 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 三秦 地域结构 自然条件 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原的封建农业的制约, 表现出更多的保守性。陕南文化是秦地的山地文化, 它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 还兼有长江流域文化的某些特征。三秦文化呈现出三个有一定差异的文化区域, 是直接受到了秦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 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 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一)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精神, 而后期逐渐倾向封闭保守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的内陆, 地形较为封闭。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 北有横山山脉, 西有子午岭, 东南是黄龙山, 另外, 向东以黄河与晋地分离, 交通极为不便。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位于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 虽山清水秀, 但交通极为不便, 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关中有秦川平原, 但其封闭性则更为突出。它三面环山, 东面临水, 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的隔离开来。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在古代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不依赖外地, 进而为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更多的是倾向于封闭保守。

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于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来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11个政权建都关中, [5] 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达1225年。由于政权的建立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 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 以长安为中心, 进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络。三秦文化直接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盛世文化的积极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 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来开拓进取的积极精神。例如, 司马迁出生于韩城, 他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开拓精神。唐代之后, 国都迁出了关中, 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这个时期, 三秦文化受国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 因而发展的速度也逐渐缓慢了下来, 同时文化也不及早期的繁荣发达。与此同时, 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了出来, 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 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封闭保守。

(二)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如有些地方宜农, 有些地方宜牧, 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 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 这样, 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 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也较为肥厚, 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 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 南部以农业为主, 北部以牧业为主。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 灌溉便利, 加之气候温暖湿润, 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 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 湿润多雨,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与关中不同, 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从总的情况来看, 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

秦地的农业经济对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重农轻商, 农业生产发达, 这种经济环境对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耕文化。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表现为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重农轻商的社会传统和务实轻虚的思想倾向等。

(三)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还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使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 从而促进了秦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唐王朝, 其开放的先进的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三秦文化。三秦文化早期阶段就如汉唐文化所表现出的气势一样, 充满朝气, 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涌现出了像司马迁、张骞、班超、杜牧、韦庄、薛涛等心胸广阔, 才华横溢, 气质非凡, 开拓进取的伟大人物。作为地域文化, 三秦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令世人注目的。然而唐代以后, 秦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 文化的发展也不如早期的繁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方面: 一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向东向南转移, 国都迁出关中, 关中丧失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 因而对秦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二是关 中平原虽然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宜于农耕, 但因面积所限, 不利于大规模发展, 而秦地南北部的宜于农耕的面积也比较有限;三是战争的破坏, 不利于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元时期, 三秦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 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攻防的动荡地带, 这使得秦地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秦文化在经由唐宋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后, 于是在其文化之中便逐渐孕育出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这种历史惰性是三秦文化经过历史性转折之后, 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滋生成长的。封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养育出来的文化, 使人多安于现状、重土乐天、知足常乐, 即使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 也不会去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 改变改造现实, 达到理想的目标;与此相反, 更多的时候是自我在心理上消除不满, 以回想过去的满足和盛况求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安慰, 这有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阿Q 精神。三秦文化的历史发展由盛而衰, 这种事实是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接受的, 人们想起了三秦大地昔日的盛况, 想起了汉唐盛世的开放气象, 想起了。。长此一往, 便在三秦文化中积淀形成一种怀旧恋古的历史惰性心理。直至今天, 这种惰性心理还程度不同的存在于秦人的身躯之中, 千年帝都除留给今天人们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外, 还留给人们意识中的废都衰败倾向, 这些都是在振兴发展三秦文化中必须注意克服的问题。四.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

(一)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天人合一。从司马迁到张载, 从周秦文化到宋金元明清的关中学术, 都把人与自然看成是有机的统一体, 自然环境既能影响人生, 人生又能作用、影响于环境, 认为人有生命与灵气, 自然也有生命与灵气。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 三秦父老生生不息, 发扬奋斗精神, 创造自己的文化, 描绘自己的理想境界。(二)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与重视实用、讲究功利的文化心理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八百里秦川地处西北黄土高原, 东有潼关, 南有秦岭, 西部与北部有连绵的戈壁和沙丘。如欲发展必须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向外开拓。历史证明, 周秦汉唐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向全国开拓并且迅速地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三秦文化是在吸收中原文化、东方儒道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秦人在东进开拓的过程中, 自然地培养了重实用、讲功利的文化心态。当然, 这一思想特征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三秦文化发展的前期, 明显地表现出其开放性和积极性, 明清以来, 由于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 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保守与封闭。(三)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 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秦人尚朴古有定论。从司马迁到张载都强调礼仪, 提倡务实。张载: “关中学者用礼渐成俗。”程熙则评价: “关中人刚劲敢为。”果然, 江藩在国朝宋学渊源记中评价李因笃时称到“平生尚气节, 急人之难。亭林在山左被诬陷, 因笃走三千里, 至日下泣诉当事而脱其难。性慷直, 面斥人过, 与毛奇龄论古韵不合, 奇龄强辩, 因笃气愤填膺不能答, 遂拔剑斫之, 奇龄骇走, 当时相传为快事”。所以, 秦人提倡“道不虚谈, 学贵实效”。

总之, 三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秦文化在公元906 年以前, 曾集中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成就, 以汉唐长安为标志, 如日中天地照耀着整个世界;宋元以后, 三秦作为临制西北的军事重镇, 凭借其地理与文化优势, 仍然在历史上有杰出的贡献。三秦文化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 从史前的半坡彩绘到唐宋名人名画, 再到当今长安画派, 从工整细腻的宫廷绘画到粗犷豪放的民间绘画, 形成了既与中国主流文化难以隔断的传统, 又颇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 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传承地域文化 第6篇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阴影常伴光明。在推进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令人眉头紧蹙的现象。如,未从学校、区域情况出发,单纯为特色而特色者有之;未从师生条件出发,一味求新求奇求特者有之;未从身边小事小处做起,一味好高骛远者有之。这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甚而忧虑。

但是,在采写本期刊发的鸡西市南山小学版画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他们的做法却令我们眼睛为之一亮,心绪为之一振。

鸡西市南山小学的版画特色教育孕育生长在如北大荒沃野般生机盎然的鸡西市教育土壤中,秉承着鸡西版画、北大荒版画,尤其是延续着“北大荒精神”的血脉。经多年摸索,形成了“课堂抓普及,激发兴趣,发现特长;活动抓提高,增强兴趣,培养特长;参赛促发展,强化兴趣,展示特长;营销促提升,收获兴趣,体现价值”的特色办学思路,鼓励师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茫茫北大荒深处,感受曾铭记着先辈在亘古沉寂雪原上踏出的“第一行足迹”的神奇,体味兴凯湖如大海般的烟波浩渺;学习几代北大荒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情怀。以版画为载体,歌颂家乡的变化,歌颂祖辈、父辈创业的艰苦。情感受到一次次熏陶,心灵得到一回回净化而逐步升华。鸡西市南山小学的版画教育,仿佛给学校的前行装上了飞转的车轮,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进。而且传承了北大荒版画这一“北大荒精神”的艺术载体,使崇高的“北大荒精神”凭借神奇的版画得以发扬。为此,版画家们为北大荒版画艺术后继有人而欣喜!北大荒人为“北大荒精神”的火种得以传承而欣喜!新一代北大荒人为孩子的茁壮成长而欣喜!

尊重知识尊重艺术尊重创新,尊重师生独特的创造。鸡西市南山小学在开发版画产品,形成产业化的方向上迈出了可贵的步子。立足自身立足地域,又放眼生活放眼社会发展,适应经济环境的特点。这是鸡西市南山小学尤为难得尤为可贵尤为超出一般特色之处。现在,鸡西市南山小学版画作品作为我省和鸡西市有关部门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其影响早已超出北大荒,香飘大江南北,香飘远东诸地。

将地域特色文化纳入校本课程 第7篇

近年来,我校依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依托地域资源,围绕“农村小学乡土化课程化的实践与研究”核心课题,开发以乡土文化——黄草编织为主轴的核心课程,并辅以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科艺体项目和学科渗透的校本课程资源,其中包括德育类、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学科类、综合类共6大类30项。

一、精选特色项目,整体规划思路

我校对落实民族精神教育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精选草编艺术、武举艺术、蜡染艺术、风筝艺术等项目为规划校本课程的主要载体。在核心课题“挖掘地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与研究”的引领下,领导小组从大纲制订、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到教材教法都作了详尽的讨论和研究,对教学目标达成以下共识:特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制定课程目标,落实课堂教学

我校确立了校本课程教学的两大根本目标:一是地域文化进校园,即把家乡的民族地域文化引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认知家乡文化,了解民族瑰宝;传承家乡文化,学会工艺技能;弘扬并发展家乡文化,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共鸣。二是地域文化出校园,即通过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育,培育一批又一批文化新人,并把经过发展的地域文化带出校园,以此不断地辐射社会,不断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规划课程系列,编制校本教材

我们确立了一个理念:即把地域特色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三合一”综合规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近年来,我校共编写校本特色教材35册,其中核心课程《草编艺术》系列教材《黄草编织》(拓展型)、《草编艺术》(探究型)、《黄草编织艺术史料》(参考型)系统使用,并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

四、形成师资合力,建立实践基地

我校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主要采用的是“分块组合,以一带一”的形式组成。教师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备教师,二是社区艺人,三是退休教师。自备教师着重讲课程,外聘辅导员主要授技能。传统文化技能以老艺人带教师,教师带学生的方式传承。学校调整教室布局,建立草编陈列室、草编创作室、风筝创作室、蜡染艺术室等特色专用教室。

五、营造特色氛围,尽展课程风采

近年来,我校师生人人参与文化知识探究,个个学习特色制作技能。学校在核心课程建设中不仅成绩喜人,而且利及社会。例如:受学校对草编艺术建设的影响力,政府已把振兴“徐行草编”作为实事工程来抓,学校会同政府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综合家长力量,开展多元评价

地域特色文化 第8篇

《周礼·考工记》序目 :“橘逾淮而北为枳。”草木如此, 人的性情气质亦然。《荀子 ? 孺效》有云 :“居楚则楚, 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 积靡使然也。”后天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习积了生活之地的风俗习惯, 使得此地的人都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气质面貌。

文学作为“人的文学”, 受到了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法国著名文学思想家泰纳就曾指出, 影响文学创作与发展有环境、时代、种族三大要素, 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影响很大。在现代地域小说中, 南北作家由于成长于不同的自然环境, 在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常常是突显着南北差异的, 如, 北方作家常常并善于描绘地域辽阔之壮美, 南方作家则能通透地描绘出山水之柔美。

除了描写的自然环境之不同外, 现代地域小说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流派风格无一不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将中国现代地域小说的艺术取向引向了不同的两种风格。正如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所说 :“大抵北方之地, 土厚水深, 民生其间, 多尚实际。南方之地, 水势浩洋, 民生其际, 多尚虚无”。北方地域辽阔, 土地贫瘠, 气候寒冷, 自然环境相对于温暖多雨的南方是较为艰苦的。在这样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 北方人必须具有一种“抗争自然”的意识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因此, 北方人滋生出了一种生命的忧郁感和哲理的沉思, 但同时也成就了他们独立坚忍的意志和豪爽激昂的性格。而南方气候清新温润, 山林江河众多, 满目山清水秀。生活在这种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下, 南方人性格开朗活泼, 感情细腻柔和, 生活富于情趣且兴趣广泛。在北方人“抗争自然”的时候, 南方人早已学会了“享受自然”, 感恩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赐予的较好的生活条件。正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使南北文化在美学上存在着几乎相反的风貌, 南方是“杏花春雨江南”, 北方则是“铁马秋风塞北”。南方柔美, 妩媚婉约, 充满阴柔之气 ;北方壮美, 豪放刚劲, 具有阳刚之气。南方文学呈现出的是明丽如画, 秀丽动人 ;而北方则沧桑如歌, 悲怆感人。在文学风格上, “南方文学笔调柔和舒缓, 从容不迫, 荡漾着纡徐轻松的旋律, 于细波微澜中点染出一幅幅升级盎然、风光旖旎的‘清明上河图’, 洋溢着喜剧精神 ;北方文学粗犷豪迈, 昂扬激越, 喧腾着英雄史诗般的悲壮格调, 于大气磅礴中谱写出一部部高亢雄浑的交响曲, 响彻着悲剧精神”。1 地域小说是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 阅读北方地域小说时所感受到的苍凉辽阔的奋进之感恰如“悲剧”使人震惊, 给人力量, 激励人们勇敢向前。而在阅读南方的地域小说时, 读者们往往感到一种“喜剧”般的愉悦, 令人伤心悦目, 精神上获得放松和慰藉。例如, 萧红的《北中国》中大量对雪的描写就让人感受到了东北冬日的冷峻, 尤其, 是她用“轻纱幔帐”来形容绵绵细雨是十分准确的, 只有把“雪”当做了生活中的部分才会有如此精准的描写。试想, 若是一个从未见过雪的南方作家来抒写对“雪”的感情是不会如此准确而动人的。在阅读萧红的作品时, 人们会对生活在日军侵略下的东北人民的生活感到震惊和痛惜, 同时也会燃起胸中的爱国之情, 从而使人真正理性地去思考国家之于个人的意义。而在阅读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时, 人们更多地感到的是沈从文对“水”的喜爱, 湘西的人如湘西的水般温润善良隐忍且有力。湘西的人是那么的富有人性美, 人们在阅读了小说以后, 内心像用湘西的水洗净了一般清澈, 像听到了湘西的对歌一般喜悦。

二、人文文化

严家炎曾说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 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 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 例如, 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而越到后来, 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2

1、语言

南北不同的语言文化使得现代地域小说以方言特色为首要标志。南北文化影响下的语言运用特征是 :北齐南繁, 北方作家们的小说语言比较单一, 容易理解。而南方作家们使用的小说语言则比较复杂, “土话”较为丰富。

北方的地域小说语言风格受到了他们粗犷直爽的性格影响, 作家们习惯于直接的表达, 较少有对情景的细致描写。从而形成了北方地域小说严肃正直, 质朴醇厚而又略带粗糙的语言风格。“东北作家群”生活在倍受侵略之苦的东北地区, 这使得他们使用的语言更加朴实客观, 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东北作家的语言就散发着严肃冷峻的语气, 情感色彩淡薄。“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是善于运用农村“土话”的北方作家代表,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语言运用带有政治目的, 像《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所说的话都明显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例如, 二诸葛多次向区长说着“请区长恩典恩典”。这句话其中就隐含了一种政治上的“上下有别”, 表现出了人物的谨慎微小的“阶级感”。这样的“土话”是通俗易懂的, 但较之于真正来自民间“土话”的南方地域小说则要稍显逊色。

在南方现代地域小说中, 整齐划一的语言书写是难以做到的。南方崇山峻岭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来往交流, 使得南方方言繁复多样, 各种方言复杂且自成系统。南方作家们在创作时时常使用小范围的本土“土话”, 而这些“土话”并不像北方方言那样大同小异, 即使同属于南方地域小说, 但在理解南方不同的地域小说时, 语言成为了一道关卡。例如, 鲁迅所写的江浙“土话”和沈从文所写的湘西“土话”就完全不是一个语言系统, 读者若不去查证和理解这些“土话”的含义和带有的感情色彩, 那么, 真正读懂南方的地域小说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对江浙和湘西的地方方言稍作了解, 否则很容易忽略作家语言运用的技巧。而在阅读北方地域小说时, 语言障碍则小得多。不同于北方文化的豪爽慷慨, 南方文化以“水”为基, 崇尚柔美, 这奠定了南方地域小说细腻、柔和、流畅的语言风格。南方作家在描写人、事、物时, 常带有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和北方作家那种冷峻质朴的语言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 鲁迅描写江浙农村的小说, 《祝福》《明天》《孔乙己》等小说, 运用的语言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鲁迅通过运用细腻而深刻的语言让他笔下的人物都鲜活起来, 而每个人物又都饱含了鲁迅自己的价值判断。

南北语言在现代地域小说中还有一个突出表现, 那就是语言的幽默。老舍作为“京味小说”的大家, 小说创作中蕴含了丰富的京味幽默。老舍用具有浓重北京文化气息的白话、俗语、俚语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平民市井的幽默。《开业大吉》中的行骗“医生”们用充满京味的“套近乎”的幽默语言使一个个病人相信了他们的谎言。老舍运用的是北京文化影响下的语言去塑造人物,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巴蜀小说的代表作家沙汀则就不同了, 《在其香居茶社里》《代理县长》等小说中都运用了很多巴蜀的土话, 俚语, 这些土话, 俚语是完全取自民间的, 沙汀似乎没有慎重考虑过它们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塑造人物时只考虑人物本身的需求。在不同的场合, 人物会说出了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话来, 甚至有些当地的粗暴语言都被写入了小说。读者在阅读沙汀的小说时, 需要了解巴蜀的文化背景, 否则, 很容易误解这些粗暴语言的运用是种瑕疵, 不能充分理解有些粗暴语言在巴蜀文化中是一种幽默甚至是一种亲近的表现。老舍和沙汀的语言幽默艺术都是植根于所处的地域文化之中的, 如果不了解北京文化和巴蜀文化就简单地去评断两位作家的语言幽默艺术都是片面而肤浅的。

2、思想传统

中国南北自古就传承了不同的思想传统。北方属于麦菽文化, 兴儒学, 儒家的理想在于社稷钟鼎, 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滋生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规范。这就使得北方地域小说多关心现实, 多描绘一种人与社会的关系, 探索人在社会背景下如何生存的问题, 现实主义色彩浓厚。而南方属于稻作文化, 以道家文化为主, 道家志在山林, 看重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崇尚自然, 富于幻想, 注重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理想世界的把握。因此, 南方地域小说关心人在自然背景下的生存状况,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影响了地域小说作家自身的性格, 进而使得他们所创作的人物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两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印记。“因为诸种地域文化因素, 只是在各个地区人们的性格中, 才能得到最充分、最生动的综合, 并且在个性的千差万别中显出其共同的色调, 而这种色调又与其他地区的人们相区别。”3

自古以来, 儒家文化作为统治阶层推行的官方文化, 很早就取得了“国家意识”的地位。儒家文化教化深厚, 重视现实, 政治观念强, 北方由于长期处于政治统治的中心地带, 儒家文化早已渗透到了北方知识分子的血液里, 他们创作的地域小说中的人物, 大多都关心国家社稷具有儒家传统的入世精神。在这些人物身上, 人们可以找寻到儒家所推崇的人本意识、忧患意识、和谐意识和道德意识。特别是忧患意识, 儒家文化使得北方作家们对于社会、国家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创作出的地域小说明显带有一种“社会教化”的目的, 北方作家们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小说去影响读者, 期望读者能够对国家命运和文化积淀有深切关怀。极力张扬传统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重义轻利的人格风貌的山东作家群就是其中的显著代表, 如, 陈忠实试图连续三秦文化的“根”, 张承志则开掘塞外蒙古大草原的文化意蕴。而南方作家们所秉承的是“无为”的道家文化。不同于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强调对伦理、政治的超越, 超越一切束缚的精神。否定一切外在束缚, 追求自由无拘, 以此来化解人生的烦恼。所谓“无为”, 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但在尘世中开辟一片净土的理想所呈现出来的自由浪漫的气质是让人心驰神往的。南方的自然环境使人对自然有一种本真的向往, 南方人的基因中相较北方人有更多的自由浪漫的气质。不同于北方地域小说的崇拜理性, 南方地域小说呈现出的是一超脱空灵的意境。北方地域小说注重家国意识, 而南方地域小说则更注重的是对于人物内心的揭示和对人性本质的追问。也就是说, 北方作家更关注的是“社会属性”的人, 而南方作家更关注的是“自然属性”的人。沈从文的小说就是对复归人性的强调, 他的湘西小说表达了一种渴望人性回归的呼唤。楚文化造就了湘人崇情尚性的浪漫情怀, 特别是“与吴越、齐鲁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乡民相比, 湘西男女在情爱方面是相当自由的, 带有原始情爱的意味”。4《媚金, 豹子与那羊》就是一篇带有神秘巫风色彩的表现男女之间原始情爱的湘西小说, “一个熟习苗中掌故的人, 他可以告诉你五十个有名美男子被白脸苗女人的歌声唱失魂的故事”, 小说中所描绘的神秘的迷人歌声会令人失魂落魄, 神不守舍。

3、文学传统

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一直被视为北方文学的文学传统。《诗经》植根于现实生活, 朴实无华, 沧桑悲怆。遵从这种文学传统的北方地域小说豪迈激昂, 向往英雄般的悲壮感, 在艺术手法上更加崇实, 多用直陈。而神秘瑰丽的《楚辞》成为了南方的文学传统, 南方地域小说笔调柔和舒缓, 生机盎然, 追寻轻松愉悦之感。《楚辞》发源于南国楚地, 驰骋在理想的世界中, 以此为传统的南方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崇虚, 多用比兴、象征。

举例来说, 赵树理的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没有营造精彩度和神秘感, 一切事情都是实实在在的, 仿如记述的是一件发生在了某个村子的真人真事。在人物刻画上, 大多透过人物的语言, 较少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整个小说只为讲述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 所表现的乡土文化不是营造出的而是通过故事来表现的。而南方的地域小说崇虚的代表则当属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 他们注重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叙述来呈现故事的发展。

摘要:中国地域广袤辽阔, 无论自然地貌, 还是语言等人文文化都有很大差别, 南北文化的不同始终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存在于文学之中。中国现代地域小说正是受到了南北不同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小说流派, 如, “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 “江浙小说”, “西北小说”, “中原小说”, “东北小说”, “巴蜀小说”等等。本文拟从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南北地域文化对中国现代地域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南北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现代地域小说,影响

参考文献

[1]贾剑秋.文化与中国现代小说.成都:巴蜀书社, 2003

[2]张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

[3]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理论与创作.1995年, 第1期

地域特色文化 第9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设计教育,传承与创新,湘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地域文化需要通过审美提炼与创新设计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现代设计教育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就需要从地域文化中吸取足够的养分。在当今世界文化语境中,地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湖南省委于2010年2月印发了《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将发展先进文化与弘扬湖湘文化并举,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本文以湘东地域文化为例,探讨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助力城市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自身地域文化特色,还要合力形成区域文化的浓郁氛围和整体品牌影响力。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特有的元素和亮点,将其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是一种共同发展的趋势,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代设计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目前,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发展中呈现出盲目的国际化追求与民族特色失落的现象,从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发展来看,并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其实要形成本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民族个性,最终的根基还是中国本土文化,就必须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教育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优秀的本土设计人才。我们从屡获国际大奖的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先生和建筑设计大师王澍先生的设计作品中不难看出,深深的乡土情怀和地域文化印记根植于现代设计当中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的许多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禅宗文化进行提炼,结合新的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新的审美风尚。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都应成为相应城市形象面貌特别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考量。日本著名设计师福田繁雄说过:“在中国做的设计应是与中国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对中国的经济和产业有所助益、有所贡献的设计。”从这个意义来讲,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以及向世界推广本国地域特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自身需要承担的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历史使命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在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设计灵感,而且也是对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湘东地域文化概述及其审美启示

湘东地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湖湘文化的中心,地处湖南东部罗霄山西麓、湘江沿岸及以东,濒临江西的狭长地带,从北至临湘、南至汝城,即以株洲为中心,包括株洲全域和长、潭、衡、岳的大部分区域,具备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从炎帝开始至今盛而不衰,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始终。其中有大溪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马王堆汉墓遗址、醴陵沩山窑群遗址以及闻名于世的茶陵野生稻等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存;还有以岳麓书院、江书院、东山书院、渌江书院、光石山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以宝宁寺、云岩寺、灵岩寺、空灵寺、资福寺为代表的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在内的宗教文化;以炎帝陵祭典、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攸县山皮影戏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平江起义旧址、毛泽东同志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醴陵先农坛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制药、陶瓷为代表的工业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多彩,厚重,特色鲜明。譬如,攸县山皮影造型线条流畅,人物形象外简内繁,具有均衡对称、花纹繁复独具湘东地域民间图案的特色,给人以朴实粗犷的美感。我们在考察山皮影艺术的同时,也能够发现皮影艺术中所蕴含的攸县地区独特的民俗情怀,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当中,可以进行包装设计、动画设计、图形设计等,以此达到对攸县山皮影艺术精髓的传承和创新。醴陵釉下五彩装饰的色料品种繁多,色彩绚丽,装饰表现力极强,创作题材范围宽泛,艺术风格清新优美,制作工艺精致巧妙,真正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的艺术境界。除此以外茶陵客家火龙舞蹈、云阳山南岳宫庙会、炎帝陵祭典等,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点。地域文化在创作过程中不受束缚,追求质朴、自由的创作形式,所形成的独特造型体系和审美元素,不仅向我们提供了探索湘东地域文化的不同视角,更是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湘东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承创新的思路与实践

(一)湘东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承创新的思路

从湘东地域文化中对现代设计教育有价值和影响力的资源进行筛选并开发课程,与教学对接。比如开设湘东地域文化系列讲座等。如针对炎帝陵祭典、神农传说等内容的神农文化专题讲座;开设湘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工作坊,为学生讲解湘东地域不同的民间艺术文化,并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写生训练和艺术考察,体验当地传统文化,记录民间工艺制作,探索湘东地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明白民间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可以邀请技艺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大师来做讲座与现场指导,开设与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媒体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专业相契合的“文化策划与品牌设计”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视角或团队合作,通过专题训练方式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吸取湘东地域民间艺术的造型规律和表达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实现本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适用与审美相结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实现地域文化资源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发展。不仅设计作品内涵得到提升,湘东地域文化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创新。

地方高校对当地地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更利于学校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城市文化建设、文创产品研发等项目合作与交流,努力打造“教、学、产、研”一体化平台。笔者长期从事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的教学与实践,曾多次组织项目团队参与株洲、醴陵、茶陵、祁阳的学校、国税局、检察院等单位进行的文化与环境建设项目,充分挖掘、提炼当地文化元素,结合单位性质与自身的文化属性,营造出具有现代审美的文化氛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地方高校设计教育应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1:环境设计专业“专题景观设计”课程:以“城市工业遗存的审美价值与再生设计”为专题的景观设计。

以湘东工业重镇株洲市为例,其工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课题主旨是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演进历程及其文化与时代特征,围绕城市工业遗存审美价值与其再生设计这一主题进行探讨与设计实践。以“株洲市331厂建设村景观改造设计”和“株洲市洗煤厂社区景观改造设计”为选题。特别是以其中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具有典型苏式风格的苏联专家楼和波兰专家楼为中心进行建筑及旧街区的保护性改造设计。从建筑形态、城市肌理、工业背景、居民生活习惯与记忆等方面提炼出历史与文化审美特征,提出以城市记忆、场所精神、未来业态为概念方向的再生设计策略与实践。最终成果参加了省级设计竞赛并获奖,同时,组织优秀团队以该课题参加了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校级优秀成果奖。

案例2:动画专业“动画短片设计”课程:以“攸县山皮影艺术”为主题的动画短片设计。

首先是“感受·观察·体验”。带学生到攸县实地考察山皮影发展现状,收集第一手资料,观察当地文化艺人如何表演操作皮影和皮影角色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皮影操作表演,感受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然后是皮影元素与动画形式研究。主要是对之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自己关注喜欢的皮影元素。选择合适的动画形式和表现方式,进行剧本、角色草图等一些初步设计,并绘制出分镜头脚本的草图。接着是动画短片的具体制作。将讨论确定好的剧本,进行分镜头脚本的详细绘制,角色造型设计稿,场景设计稿等也按动画制作程序分步实施制作。再是制作动画小样,查看动画短片整体效果。同时进行周边产品开发设计,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大胆的概念设计,来丰富设计,并将周边产品设计作品实物制作出来。最后是主题系列展示,包括动画视频作品与周边产品设计作品的展示。公开在微信等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打造地方高校设计教学特色上获得双赢效应。

参考文献

[1]陈立人.作为文化区域之“湘东”界定[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6-40.

[2]骆晓会.包容性强·本色厚重·源远流长:湘东文化特点论说[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8-112.

[3]付予.当代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文化身份解读[J].美术观察,2014(4):125.

论地域文化表达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表达,方法

如何面对建筑设计全球化的发展与建筑所在地文化和经济脱节的矛盾?在席卷而来的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 建筑设计如何激活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的内在动力?如何应答当地自然环境、经济技术, 社会人文等因素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并在建筑建筑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这些都是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研究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创造体现地域文化的现代建筑, 继承弘扬地域特有的文化, 突出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 对建筑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筑设计地域文化表达的内涵

地域性是一个地区富有地方特点的自然气候、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要素的统一体。广义的“地域性”指的是涵盖了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方面特征的与一个地域相联系或相关的本性和特征。建筑学层面的“地域性”指的是建筑所在的一种环境特征。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而需要的特征是稳定性和一致性。

对于稳定不变的建筑的渴望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渴望产生了进一步的焦虑不安和进一步的渴望。用一种流动性的非物质去取代静态实体的建筑并不是出路。为了适应个人和社会观念的发展, 建筑必须将物质和非物质, 静态和流动, 坚固和渗透交织在一起。建筑是非物质的, 渗透的, 在需要的时候也是稳固的。这种建筑观并不改变已确立的习惯, 但是却赋予其更多的可变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劳动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文化概念中包含着如城市、建筑等人类活动的物质成果和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领域的成果, 因而,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地方文化能反映此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价值取向等。不同的地域由于其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程度不同, 产生了不同的文化, 各具特色。

建筑是空间化和社会化的社会文化要素。文化上适应的建筑, 能充分表现一个地域的历史文脉及其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等, 它是对当地传统文化, 风土人情的传承和发扬。如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吸收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 对轴线、空间序列的安排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惯用手法——中轴线布局;建筑多处使用具有中国传统符号特征的方和圆形式来表现, 借景入室;在色彩配置上, 采用中国传统的灰白两色为基本色调;在材料的使用上, 用北京城墙上的那种旧式瓦片来装饰返点的窗户……这样一来, 香山饭店这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了中国地域文化特色。

二、建筑设计地域文化表达的影响因素

建筑地域性设计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一, 建筑必须付诸于环境才有意义和生命力, 对于影响建筑设计的最基本要素自然环境条件, 它是建筑设计的辅助和约束, 作为一种设计灵感来源和限定条件, 对于建筑设计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 地方历史文化是影响建筑造型与风格的重要方面, 新建建筑需满足各种传统建筑的风格需求, 在设计上与传统建筑达到一定的协调, 与地方文化和谐。同时地方文化在建筑外形与内部装饰上要有所体现, 反映地域文化的特征。因此, 可以说地方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因子, 而建筑表达的是地域文化的缩影。

第三, 适应地方的技术因素等地域元素。地方的技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结构技术, 体现着地方的建筑特点, 地方材料对建筑风格的差异有着较强的影响。

三、建筑地域文化表达的设计方法

1.适应自然气候

气候是自然条件的主要因素, 对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 影响很大, 有些设计师甚至提出“气候决定论”的说法。许多建筑形式、形态及门厅的产生都是适应和改善自然气候条件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中叶, 就有学者认为自然气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首要因素, 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论”, 把当地的自然气候作为决定建筑设计的前提。建筑设计需要与传统营造方式相结合, 创造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特征的作品。

2.反映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特征是影响建筑风格造型的重要方面。建筑设计是尊重地形特征, 保留地貌特征;还是破坏原有地形, 改变地貌?对于建筑的形成与经济等都有一定的关联。而如今在人类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过多的改造地形地貌特征, 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在建筑设计中应更多的注重自然地形地貌特征, 遵循自然原有肌理, 恰到好处地利用地形地貌特征, 设计出与自然地形相融合的高品质建筑作品。这样不仅能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取得和谐共生, 还能节约建材, 方便实用。

3.采用地方适宜技术

地方适宜技术是当地营造工人经过千百年实践经验积累所得, 在材料的选取、加工和使用等方面技术已相当成熟, 并且这些技术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 与资源环境相和谐。传统的地域性建筑采用地方的低技术建造, 这些易掌握操作、施工方便的技术蕴含着当地非常精湛的建筑构造方式和施工工艺, 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识。地方适宜技术为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了节省材料、资金的途径, 适应了建筑生态化的要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必须正确对待当地、当时具体情况, 以结合地方技术与先进技术的方式, 探索构建当地建筑的适宜技术。

4.传承当地文化

地域建筑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特定的城市肌理、建筑形象、材料和建构技术保证了地域文化的延续性。建筑设计对当地文化的传承首先表现为原有建筑传统或地方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其次是对地域建筑的材料构造和装饰工艺的提取和再创造。这正是建筑创作的重点。

5.融汇多元文化

在全球化经济影响下, 世界犹如一个“地球村”, 世界的距离拉近了, 在这种条件下, 全球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建筑作为一种设计作品, 其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而地域建筑应当是植根于地方本土传统文化, 融合借鉴各种优秀文化, 弘扬发展自身特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对多元文化的融汇, 不孤立回避外来文化, 而是探索一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思路。

结语

发掘地方文化, 展现地域性特色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注重和尊重的现实基础条件。建筑作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 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延伸完善。地域文化是建筑应当充分发挥弘扬的重要特色, 而建筑的门厅、中庭等室内公共空间, 则是体现弘

浅析彩陶装饰纹样的审美特征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程闽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原始彩陶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对现代设计带来的深刻影响而被人们广泛称赞, 彩陶上的纹样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它特有的审美魅力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彩陶纹样;审美特征;现代设计;影响

中国原始彩陶, 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绘画, 也是最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其造型优美, 纹饰丰富多变, 兼具实用与艺术, 并且文化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化灿烂的象征, 也为后世保留了一份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最早的彩陶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大体可以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五个时期, 并且每个时期的纹样, 风格都各不相同, 每个时期的彩陶纹样都鲜明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 古朴的劳动美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都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我国新石器时期的彩陶, 尽管处于原始阶段, 但纹饰图形的设计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艺术水平, 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是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形态和审美意识的完美流露, 同时, 现代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也尽显其中。

一、彩陶纹样的审美特征

(一) 意象美

丰富多彩的彩陶纹样, 大都反映着原始氏族部落人们的精

神活动, 展现了绘画艺术与陶器工艺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比如:鱼的纹样象征着丰饶, 鸟则象征了太阳。原始彩陶纹样的题材千变万化, 其中, 比较重要的有动植物、人物以及天地日月星辰等等, 它们最初代表着某种传递的形象的意义, 到后来则慢慢产生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略为简单的几何纹样, 也让人们成功的区别开了不同类型的文化。例如, 马家窑彩陶以描绘水波纹、旋转纹等图案为主, 线条匀称流畅, 让人们感受到轻松自由的氛围, 进而也让我们联想到那时的社会环境是没有剥削和压迫的, 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当时的主流。

彩陶纹样中还出现了象征艺术, 当时的图腾就是通过象征的手法展现的, 处在新石器时代的背景下, 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主要靠狩猎为生、居住洞穴条件较恶劣, 生存能力严重缺乏, 所以只有团结集体的力量才能维持生存。其次就是当时的人们不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自然灾害, 比如地震、洪水、猛兽等感到恐惧甚至神秘, 最终氏族的人们面对复杂的心理, 能做的只有祈求神灵庇佑, 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或者是自然现象就成了他们的祖先甚至是保护神, 并对他们抱有敬仰和崇拜。抽象的图腾崇拜是部落成员共有祖先的标志, 融入浓厚的宗教色彩。换句话说, 假如没有图腾观念的产生, 那么象征艺术也就不会得到发

扬建筑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下, 建筑设计者应更多地思考使建筑能充分彰显独特风格和魅力, 让建筑更好的成为继承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

展, 这也使彩陶纹样体现出了重要的艺术和时代特征。

(二) 抽象美

早期先民们的生存状态和真实的生活环境, 是人们稚嫩的模仿能力的产物。在旧石器和新石器交替之初, 抽象和变形的自由运用打破了原有的样式, 把自然万物的纷繁复杂、精神世界的莫测变幻容融入到有序的样式中, 促使了造型艺术审美特征的加速生成。在彩陶纹样中占据较大比例的抽象几何纹, 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和表达着信息和情绪。点、线、面的极度夸张和变形表达着强烈的思想感情, 给人无限的联想和美感。还有较多的纹样则以现代化的夸张和变形, 带给人们强烈的感官刺激, 引领现在人们尽情地想象和体验原始氏族时期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二、彩陶纹样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设计中, 只有先了解现代审美观念和意识, 才能提升其审美内涵和文化品味。现今社会, 随着社会生活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 全球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 使得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也在日趋发生着变化。抽象化、简洁化以及民族化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主要审美追求。要想利用原始的彩陶纹饰使得器物呈现出轻松活泼的意味, 就必须要以“动”为主要形式, 采用点定位的形式, 点定位使得每个方位都可延伸出不同纹样, 使得纹样的图案复杂多变并且做到动而不乱, 繁而有致, 使得器物的构成形式不仅具有整齐统一的特性之外, 还能让器物看起来更加的流畅优美。彩陶纹样中表达的原始氏族中的社会美, 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基础。其实就是彩陶纹样的构成的形式在现代设计上同样可以体现, 原始彩陶中的节奏与韵律之美以及它们营造出的淡雅清新、疏密对比、和谐之美, 都被现代设计成功吸收。所以, 现代设计中不仅需要展现出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还必须要具有现代感, 使其与现代的生活紧密相连。

总之,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表明人类对美的追求有了相当的自觉性, 原始的彩陶艺术具有现代艺术的原创精神和审美特征, 并且与现代设计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原创精神给原始彩陶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审美韵味, 而同时也在启发我们要打开禁锢的思维, 研究自然美的规律, 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彩陶艺术简史》.蒋书庆.2007.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中国原始彩陶》.李学武.2007.8.江西美术出版社.

[3]《中国工艺美术史》.卞宗舜.2008.9.中国轻工业出版社.[4]《中国陶瓷美学》.程金城.2008.6.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邹德侬, 刘丛红, 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 2002.5.

[2]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3.

[3]秦颖源.地域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浪漫互现[J].建筑师, 2000.4.

[4]杨永生, 王丽慧.建筑百家谈古论今一地域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1.

[5]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6.

[6]《建筑的表情》, (美) , 威托德·黎辛斯基著;杨惠君译,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7.

[7]《建筑十书》, (古罗马) 维特鲁威著, 高履泰译,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1年3月.

[8]《建筑现象学》, 沈克宁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年2月第一版.

[9]《像建筑师那样思考》 (美) 豪·鲍克斯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年7月第一版.

[10]《包豪斯理想》 (美) 威廉·斯莫克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年2月第一版.

“酒桌文化”的地域差异 第11篇

山东

山东的酒文化底蕴深厚,山东人创造性地将孔夫子“以礼待人”、“诲人不倦”的思想反映在酒桌上,令人叹为观止。敬酒人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三小杯白酒,毕恭毕敬地举过头顶,对着客人喊一声老师,如果你不喝,他就一直举着,直到你喝下为止。最厉害的是,随后每人斟上了一大杯(150-250克),而且必须三口喝光。才能开饭。山东省城济南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在吃饭前先上条鱼,餐盘一转,头三尾四,鱼头对着谁,谁喝三杯,对着鱼尾的则喝四杯,对着鱼腹的喝五杯,对着鱼背的喝六杯。

福建

由于天气的原因,那儿全年大都喝啤酒,而且都是度数较低的本地酒。酒杯是约3-3厘米高的小口杯,一口一杯也能让酒量不大的人感受豪爽。因此,到福建做客是最轻松的。

成都

成都人喝酒很豪爽,虽然偶尔会耍些花招,但追求的是主客同欢。他们爱好喝“花酒”,一顿饭上6种酒。依次是:杨梅酒、葡萄酒、黄酒、白酒、啤酒、洋酒。喝完白酒,气氛已近鼎沸。接着开始玩花样,如喝潜水艇,就是在大杯的啤酒里,连杯带酒沉入小杯洋酒,然后一饮而尽,即使再大酒量的人恐怕也难以招架。

广西

山水独特的地方,吃喝的环境也别具一格,经常席至半途,上来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跳着跳着就跳到客人面前端起杯子并唱上了祝福的歌,如果你不喝,她们就会伸出纤纤玉指揪住你的耳朵,把酒往你嘴里直灌进去。

南京

南京人最厚道,先要把自己喝倒,才让客人喝好,最著名的敬酒台词是:“我干了,您随意”。

内蒙古

不时会有人手捧哈达来敬酒,不管认不认识,先在你身边载歌载舞,你不喝,他就一直跳下去,甚至连烧菜师父都会走出厨房,托着个银碗,捧着条白哈达上前敬酒,不喝都不行。

地域特色文化 第12篇

一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 地域文化是丰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资源

文化引领正在成为高等学校的第四大职能, 高校共青团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 吸收地域文化营养。地方高校通过校园文化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将积极、健康、主流的思想文化引入地方, 使地域文化通过高校校园文化的催化作用实现创新和发展。诸暨历史文化久远,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活动载体将地域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传递给每一位师生, 增强广大师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在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 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情趣。

2 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土壤

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职能, 地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素材,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 有利于发挥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作用。地域文化资源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了解地方风土人情、产业特色等, 为学生尤其将来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奠定了良好的成才基础。

3地域文化, 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着重点

志愿服务逐渐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青团中央提出的“两项计划”“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也是推进“美丽诸暨”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诸暨市举办百名优秀志愿者、义工表彰公益晚会等活动旨在激励青年, 树立典型, 推动公益事业不断发展。诸暨有“一米阳光爱心社”“滴水公益义工联盟”等义工组织, 在当地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为进一步发挥我院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职能, 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地域文化, 为服务校园、服务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校地合作, 发挥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服务地方高校共青团工作

地域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悠久, 地方高校, 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 更需要有效挖掘并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一是深入挖掘人文资源, 发挥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作用。组织学生学习优秀人文资源, 研读年鉴、优秀史书、典籍、文化名篇等, 让学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组织学生搜集地域文化, 整理历史文献等, 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通过组织校园书画展等活动, 将地域特色逐步渗入校园文化。二是深入挖掘地域资源。只有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故地和风土人情, 才能更好地了解地域文化。组织学生参观西施故里、五泄等景区, 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组织学生深入调查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了解相关保护情况。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 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深入企业, 了解地方风土人情、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行业、产业, 在了解当地文化的同时, 传递正能量。

2 全面弘扬地域文化, 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 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 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职能。地域文化引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层次和方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对高校的需求也不同, 只有深入了解地域文化, 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我院曾组织学生志愿服务, 参与助力袜博会、诸暨义工总会“滴水公益”、诸暨西施文化节、珍珠节、购物等活动, 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学生发扬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 也对当地的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然而我们还需要发挥学生专业特色, 在地方做基础服务的同时, 更需要发挥专业的作用, 像电子商务等, 更切合当地的实际需求;污水治理、环境保护等, 更符合建设“美丽诸暨”“美丽浙江”的目标, 更契合“五水共治”的要求。

3 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融汇共进

地方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想得到长期发展, 首先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必须融汇共进。只有校地合作, 才能实现高校与地方双方可持续发展, 实现互利共赢。“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 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地方大众文化, 同时应有批判性地、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形成积极健康、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系。”[2]同时,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发展。“地方高校校园文化, 以其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 推动着地域文化的重构, 并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 对地域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校园内发生的文化事件, 尤其是一些文化名人的壮举和轶事往往对地域文化的变革产生革命性的影响。[3]”

大学是人才和文化的高地, 我院高度重视校地合作, 实施“大学文化进诸暨”方略, 在学院迁址诸暨办学、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的新形势下, 着眼于大力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 发挥大学文化的区域辐射和社会服务功能, 推进学院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 院团委通过校地合作、资源整合, 以项目为依托, 着力打造以“五个一” (一辆“文艺直通车”、一个高端论坛、一支高水平篮球队、一批特色文艺精品、一系列公益服务) 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 不断提升学院在诸暨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我院“文艺直通车”已深入诸暨多个乡镇, 自开通以来, 深受诸暨人民的追捧与喜爱。我院共青团组织将在未来的规划中, 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 进一步发挥大学文化的辐射功能, 同时利用地域文化的优势, 为诸暨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毓民.试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J].国家教育行政院学报, 2011 (9) .

[2]张琦.地域文化资源在髙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江西赣州为例[D].江西理工大学, 2012.

上一篇:英语院系下一篇: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