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范文

2024-05-27

差异范文(精选11篇)

差异 第1篇

那么,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学生能力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性表现不同:有的学生对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和很高的悟性,在操作上表现出非凡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即使面对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也不敢动手实践。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不尽相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

家庭经济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是学生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统计表明,来自拥有电脑或家长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的孩子,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孩子。

2. 小学教育的差异

学生在小学所受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不同也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学生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在入学时,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就有了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还会导致更进一步的差异——那些电脑水平领先的学生会产生自信,从而显出极高的兴趣和悟性,而那些以为自己水平落后的,就缺乏信心和动力,致使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3. 学生性格、学习兴趣和自控能力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及特长都不尽相同。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活泼好动的学生往往敢于操作、敢于尝试,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对电脑畏首畏尾—性格的差异导致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在兴趣上,有学生喜欢玩游戏,有的则喜欢电脑绘画等等,因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和方式也不同。遇到感兴趣的,就会去认真学习,积极钻研,而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应付。

学生的自控能力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包罗万象的网络、惊险刺激的游戏、形式新颖的网上聊天等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自我约束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 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

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包括:思维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差异等等。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生。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时产生差异。

面对学生诸方面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差异教学手段,改善差异现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差异教学的原则

实施差异性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端正理念尊重学生差异

教师应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倾心交流,从深层次真切感受每位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学生,尊重差异,发展个体特长。

2. 深入观察鉴别学生差异

准确鉴别差异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改变仅靠考试分数对学生的发展给予界定的做法,结合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实际,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和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对学生发展的差异进行鉴别。

3. 开发资源利用学生差异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差异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包袱。教师要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努力创造公平环境,让学生品尝成功。

4. 形成课堂学习功能小组展现个人化智力

在实施差异教学时,教师应划分若干个课堂学习小组,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组织联系,从而协同学习,发现和研究问题。此外,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将部分信息技能水平高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参与一定的具有实际效用的任务,如负责本班甚至本校的网页制作与维护,参与教师课件的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弹性课堂设计为学生的差异留下发展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景,根据学生的差异有计划地进行弹性教学设计,留下可变化的余地,实行灵活民主的课堂管理,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参与留下空间,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6. 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估建立针对个体独特的学习模式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估,根据多元的标准,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性、终结性评价,及时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给强项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同时运用强项作为弱项的入口,促进弱项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堂差异教学实施策略

1. 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学生思维的释放,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融入课堂,都学有所获。

2. 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助

优、差学生互助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常用手段,也是最有效手段,是一种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互助可以体现为小组合作,也可以体现为学生间的互助。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学生间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能,相对弱些的学生也可以尽其所能。

3. 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层推进教学。

(1)教学对象分层。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平时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同,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3)教学活动分层。根据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相应的分层活动,使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进度、教学速度、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课堂练习分层。在课堂练习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以巩固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要求为依据,体现层次性。通过分层的练习设计,就避免了差的学生“吃不了”,好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各自原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都有所提高。

差异 第2篇

苏南、苏中、苏北是江苏梯度差异明显的三个经济区域,苏南是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苏北、苏中接受辐射和拉动的重要源头。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与核心城市上海接壤;苏中地区位于次中心区域,沿长江下游北岸排列,与苏南和上海隔江相望;苏北地区位于其边缘和辐射区域,距上海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江苏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等多项举措,逐步形成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共同发展新格局。近年来,苏北加快了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速度,这既为苏南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也促进苏北提高工业化水平。稳住苏南,为苏中、苏北承接先进技术、产业辐射,拉动经济增长创造了优良条件, 此举更对稳定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2.苏中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差异

苏南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较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强度均高于苏中和苏北。苏南经济发展历史上高于苏中、苏北,经济实力很强,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尤其是工业基础优于苏中苏北,而苏北一直以农、渔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基础相对较弱

从江苏资源开发和利用来看,苏南制造业较发达,接近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初期,属于加工型地区,苏北资源较丰富,属资源型地区,处于从初级产品生产向工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苏中介乎两者之间,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迈进阶段,尚未实现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的转换。

3.如何对待差异:

(一)着眼于整体构造,充分发挥合力优势

苏南地区要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先导作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示范作用,帮助后发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苏中地区要加强与苏南地区和上海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加快与苏南经济一体化进程。淮北等欠发达地区要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按照市场需求的导向,重新定位产业存量优势和资源开发价值,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使该地区的资源经济和技术经济联动发展。

(二)调整优化区域产业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加快南北产业转移,以新兴产业带动结构调整、以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转型,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和培育本土企业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以沿江地区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向淮北地区进行有序转移。投资主体选择上,鼓励沿江地区国有、集体、民营及有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向淮北地区投资。投资方式上,以控股、参股、合伙、购并、分拆或以企业现有设备及成熟技术和原材料等实物投入为主。产业转移方向上,主要由南向北转移为主,同时鼓励支持沿江和淮北地区有条件的地方,有步骤地组织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或者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

(三)政府改善工作积极引导,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差异 第3篇

案例一:某教师进行“杠杆”教学, 其中“怎样找力臂”的教学片断如下:

1. 教师以简易吊车为例, 讲述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 并板演了力臂的画法。

2.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讲授找力臂的方法:先找出支点, 再沿动力和阻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 然后从支点作这些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即可画出力臂。

3. 教师将作业纸发下, 内容:用羊角锤拔钉、活塞式抽水机和瓶盖起子, 请学生分别画出其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全班分成9个小组, 每组5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组长动笔填写作业纸, 其他同学一旁观看。各组长展示作业 (结果全部正确, 教师很满意) 。

4. 全班讨论撬棒、天平的杠杆示意图。

5. 教师小结:力臂的画法与教学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十分相似。

案例一中,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遵循着教师的教案设计“有序”地进行着, 一切活动都在按程序“流畅”地展开。这一案例引起我们这样的思考:学生真的都掌握了找力臂的方法?为什么在课堂上没有暴露出学生不会找力臂或画错力臂?从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时, 各组都由组长完成作业任务, 而其他学生则是旁观者, 组长替代了组员的思考。教师选定的组长自然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因而其他学生的问题和差异完全被掩盖了, 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完美”和“流畅”。课堂教学如果没有问题和差异就不是真实的教学, 也就谈不上有效地教学。事实上, 正是因为学生有问题和差异, 才需要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和思辨,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暴露和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差异, 是进行物理教学的前提与基础。

案例二:某教师教学“杠杆”, 教学片断如下:

1.教师出示实验装置, 杠杆ABO可绕0点转动, 绳子可在杠杆上移动。呈现问题:要使杠杆平衡, 绳子应作用在杠杆的哪个位置哪个方向上才会最省力?要求学生画出最小力的方向和对应的力臂。

2.学生开始在纸上动笔作图, 教师边巡视, 边请学生把作图情况呈现在黑板上, 共出现了五种情况:

在案例二中, 教师首先通过让学生独立尝试的方式, 使学生中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接着, 教师通过巡视, 努力发现和关注这些问题和差异, 并把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差异呈现在黑板上, 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然后, 教师又不急于解决这些问题, 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方式, 引导学生展开思辨, 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

最后, 教师请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 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这种教学才是真实有效的物理学习过程。

差异 第4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差异教学---利用差异,释放个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已经为每一位教师所接受。而面对现实中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实施针对性的教学?从而真正达到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呢?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减轻负担, 需要我们进行所谓的差异教学,它包括多种形式,从分层作业到分层教学,到分类教学、异步教学等等。每一种形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差异教学的目标。然而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引下,一些差异教学的形式受到挑战,争论的焦点是教师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不可能消除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差异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小组协作,共同提高。把学习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合理搭配在一起,形成互助小组,使他们互相沟通、合作,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目的。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强弱搭配”,使学习小组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之下,为达成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必将带动和感染其他同学,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能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形成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格局,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其次,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特别是有才华的学生以及基础较差的学生,单靠课堂教学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把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在集中教学中加进个别辅导,而是要将个别化教学的思想、策略和方法,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辅导训练、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针对学习困难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个别谈话等形式,发现他们的优点,在语言上表扬、激励他们,在行为操作上关爱他们,帮助他们。与各任课教师按时了解分析,在集体中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解除心理障碍。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注意课外拓展、练习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再次,创新学习,分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阵地,要求教师以新理念为指导,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与鼓励,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笔者浅谈了如何在教学中克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相关策略。下面就结合语文教学谈谈差异教学的具体实践与运用。笔者认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小学语文教育在当下最应当关注的问题。《新课标》一系列的新理念、新策略、新要求,都是围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是个性化的行动,这一主题而展开论述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的自然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的独特经验。语文教育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学生为教育之本,注重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成为呼唤个性化的教学,成为关注个性、关注生命、关注智慧的工具和方法。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张扬学生的个性呢?

一、针对学生差异,安排个性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知识背景相异, 兴趣爱好有别, 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注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尊重学生,就应给他们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尊重学生,就应满足其个性的需要,呵护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主动的自我发展。要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间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学生一旦能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就会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学习氛围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谐融洽了,以人为本也充分体现了。在教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这种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把这种景象读出来,喜欢吟诗的同学可以用诗把这种景象诵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组织方式,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鼓励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的个性可以在非强制性的自学中得到发展, 教师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利的。

二、精心设问,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想像。在儿童的心理品质中,想像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想像力便是一把金钥匙。儿童一般都是爱想像、爱幻想, 而且孩子是乐于想像、善于幻想的。在孩子的心目中, 一切都是活的, 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 都是可以和自己对话的, 在他们的心目中, 想像中的仿佛就是真实的, 美好的幻想是可以变成现实的。在语文教学中, 要达到课标开发创新潜能的目标,为学生创造联想的空间,思接千载,浮想联翩,让他们驰骋于想像的天地,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新思维、新想法源源不断地冒出来。这样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敢于想像,敢于发言,敢于争论,此时,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在语文教学激发想像的过程中,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设计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关键。提问若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启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并能培养其想像力、开拓性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创造力得以激发,其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张扬。

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 必须有一定的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组织他们进行积极互动的独立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实践教学,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广阔的天地。

四、情境教学,体验中秀出个性的风采。中国着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所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而情境教学最可以展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教学的效果。(www.Fwsir.com)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亲身做一做更能真切地获得感受,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要加强自我体验和语言的实践。体验指在教学中对文中描述的某种行为进行操作尝试,用自己的身体亲自体验,用己的心灵切身感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领悟到其中蕴涵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对话、编情景剧等手段,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生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过程,这大大丰富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人性的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活动,根据其差异,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机会,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轻松愉快地注入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想情感。教育的目的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应该追求每个学生主动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要想实现差异化教学的目标,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的氛围中任意释放,得以展现,使他们能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

差异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差异性教学;个性化发展;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教学质量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学中,差异性教学方法是其中应用比较广泛、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对学生整体教学成绩的提高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教学目标要具有差异性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应试教育的模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代学生,其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理念,使得教学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加重视的是对教学过程以及方法目标、情感价值观的引导。为实现新课改实施的标准,差异性教学横空出世,为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进行差异性教学目标开展,进而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高学习能力。

二、评价结果多元化

差异性教学不仅要在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上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学结果评价方式的改变。因为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采用差异性教学目标相应的就必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也就是说要配合素质教育发展的基础,摒弃“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具体表现为,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不能以是否正确回答出教师的问题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更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是否具备团队协作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另外,教师也不要轻易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出评价,而是要经过认真思考,将自己的想法或者观点讲解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不断实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也是处于尊重学生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鼓励,有时候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种下积极的种子,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的开展,要适当开展差异化教学方式,以尊重每位学生为前提,不断发掘学生的优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陈开琴.中师生物教学的导课方法[J].科技咨询导报,2013(23).

差异 第6篇

一、差异教学中的学生分层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不同,影响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不同,对学生进行分层的依据也不同,鉴于此,将基于差异的小学英语差异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1. 基于个体差异的低年段的差异教学(1~3年级)

从个体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儿童早期个体差异并不是很明显。布鲁姆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在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差异很小,随着年龄的增大,个性差异在逐级增大。鉴于此,低年段的差异教学的分层,主要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入手,包括: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性格等,还包括受学前教育影响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方式。当然,也不能忽略智力因素的差别。所以,在实施差异教学中,该阶段的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为学习动机强、对英语充满兴趣、有较强的表现欲、思维反应敏捷、英语基础不错的学生;其他层以此类推。

2. 基于个体差异的中高年段的差异教学(4~6年级)

在小学的中高年段,学生个体的差异已较为明显,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和低年段也不再相同,这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要有所变化。该阶段,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更客观的因素进行分层。A层的学生英语成绩好,学习态度积极,学习策略科学;B层的学生英语成绩一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策略一般;C层的学生英语成绩较差,学习态度消极,学习策略不当。

以上是不同阶段的差异教学中对学生的分层策略。小学英语差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即师生说、俩俩说和扩展听读。据此,具体怎么在小学英语差异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也从三个阶段进行。

其一,“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和个别学生对话,也可以和全班学生对话;教师在和个别学生对话时,注意抓两头,即要选择A层和C层的学生进行对话,通常是先选择A层的学生,能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然后再选择C层的学生,给他们学习和表现、锻炼自己的机会。如果课堂教学内容不是特别多,中间尽量要和B层的学生也进行对话。我们不能忽略掉该层的个性群体,注重差异教学的平等性。

其二,“邻座学生的俩俩对话”阶段。邻座学生俩俩对话的主要优势是参与度高,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言语交际的时间和机会,这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发展机会。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主要是协作学习,教师首先要分好协作学习的组,做到“组内有差异、组间无差异”,使A、B、C三层的学生均匀分布,组内互助,组间平等竞争,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学习绩效。

其三,“扩展听”阶段。从两方面落实:一是要提供生动有趣并与课文密切配合的听力材料,而且每篇课文都要配合4~5篇(要有质和量的双重保证);二是要通过教学设计保证课上有较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听力任务。在这一阶段,同样要贯彻差异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主要通过听力材料的难度差异来实现。听力材料的选择不仅要符合两个阶段的学习特点,还要有梯度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保证A、B、C三层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有效的学习。

二、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英语跨越式发展的教学思想是“以语言交际为中心”。为了贯彻这一教学思想,必须在小学英语跨越式课堂教学中突出□语和听力的地位。

1.“趣味性”入手

小学生的注意和记忆取向往往受兴趣影响,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尤其C层的学生不爱学英语主要就是缺少兴趣。“兴趣”几乎是英语教师带动学生在英语课堂遨游的“法宝”,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强□语训练的趣味性,努力用“趣味”带动每一层的学生,尽量设计有趣和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模仿和学习的积极性。将而今风靡的快乐英语的学习理念融入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定将取得丰盛的收获。

2.“多媒体”参与

无论是跨越式英语的网络教学和非网络教学,课堂中多会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也是一件“法宝”。它不仅能凭借它多姿多彩、声情并茂的特性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种感官上促进学生的学习;还有一些特点对差异教学颇为有助。例如:在非网络班的英语教学中,口语训练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提供不同的“脚手架”。A层的学生教师可以不提供或是提供只有一些关键词的提示;B层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有基本句型的提示;C层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体的提示。基于个体不同的英语能力水平展开口语训练,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有效的学习。在网络班的英语教学中,差异教学进行的会更为方便,除了能实现上述的“个性脚手架”,还可以实现学生自己的个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英语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层

在基本的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之上,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的学生可以定发展性目标;B层的定提高性目标;C层的定基础性目标,从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展开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针对A层学生的口语对话,教师可以采用“新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B、C层的学生,可以采用“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与B层的学生的对话中可以使用旧单词和新句型,与C层学生的对话中可以采用旧句型和新单词,从而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能力水平,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符合个体英语能力水平的发展。

4.“教师”关爱

对学生的分层并不意味着歧视,只是为了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更好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所以教师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差别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的看待是因为他们是平等的个体,差别的对待是因为我们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作学生的个性档案袋,记录他们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发展。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他们的个性进行差异教学,在课堂外也要根据他们的差异进行辅导,让每个学生都在英语的天空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痕迹!

参考文献

[1]袁磊,杨凤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评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6).

[2]何克抗,余胜泉,袁磊等.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

差异 第7篇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实质是差异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实施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既相对稳定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学习兴趣的差异,特长的差异,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与人交往能力的差异,智力的差异,等等。

学生的差异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又有后天经验的作用。遗传因素是指从祖辈或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的和生理的特点,即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遗传素质是学生发展的物质前提。后天经验主要是在环境中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学生成长的生存必需的物质环境,如地理气候和食物营养等。第二是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环境对学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其中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另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他们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差异教学。

差异教学是教师为了保证每个学生能获得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优势、不足、兴趣、风格、偏好与需要的实际,改变教学速度、难度和方式方法的一种教学。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着手,综合有效地实施这种教学模式。

1. 整体把握,合理分层

教师想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必须有整体的了解;班主任更要对整体学生和个体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经常与学生谈话,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也进行过一些问卷调查,甚至仔细地观察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和测试的表现与日常的生活情况。在研究了记录之后,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出三种差异状况,即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水平、不同个性特长。不同发展方向主要是对学科的喜爱程度、专注状态,乃至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它可以通过观察和谈话作出判断;不同发展层次水平主要是现有学业成绩达到的水平,它可以通过多次的考查或检测作出判断;不同个性特长主要是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学科特长、体育特长、艺术特长、文学特长、科技发明特长、社会活动特长等,它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表现作出判断。

上述发现让我从整体上了解了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这为我在以后教学中为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满足学生的需要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根据学生在各门学科上的差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意愿,我把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后进层、发展层和上进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等,以达到因材施教,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分层便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对他们进行辅导和教育,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拟定教学目标,自行选择学习目标,从而使目标更具实效,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再实施分层教学,最终达到差异发展。另外,我让学生明白,层次不是静止不变的,后进层可以变成发展层,发展层也可以变成上进层,反之亦然。我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调整,从而时刻激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也提醒高层次的学生不能松懈,并要向更好的水平发展。整体把握,合理分层可以很好地促使学生你追我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集体教学与学生互补合作学习相结合

各学科的教师在每次新授课之初,可将本学科本节课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显示在投影仪上,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记住自己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然后将具有互补差异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团体中进行合作学习。学生的分组,我的做法是这样的:每组学生一般由2名上进层学生、2名发展层学生和2名后进层学生组成。这个分组是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事先分好的。学科不同,分组也会不同。根据学生发展情况的变化,可以进行调整。上进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表现与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将对发展层和后进层的同学起到激励作用。他们对同组基础薄弱同学的积极指导,将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兼顾的问题。利用集体教学与学生互补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弥补个体差异带来的教学不足。互补合作学习,既可以照顾到学生程度上的差异,又可以使学生之间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尤其是可以提高本学科后进层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合理评价

3.1 分层作业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交流的一个有效平台。学生通过作业来培养和发展思维、判断、评价能力与责任感等,它是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活动形式。然而作业过重过多过难,会直接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我所授科目的作业,总有几个学生不交或者延迟交。我将这几个学生找来,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说明作业的重要性,对待作业应有的正确态度,可是收效甚微。有几个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再找他们谈话,有学生就毫不在乎地回答自己不会做。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心里十分恼火。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业问题处理不好,对于学生的发展、师生间的交流等将会产生很大的危害。于是我迅速作出决定,你们会什么,我就布置你们做什么,并规定时间进行检查。时间一长,这几个学生的作业情况、学习情况反而好起来了。经过这件事情,我感觉到作业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制定。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根据后进层、发展层和上进层的分层,把练习题的难度分成易、中、难三个层次,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或用文字说明。虽然这样做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3.2 分层考试

在教育过程中,考试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起着反馈教育效果、调控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作用,而且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我曾经作过一份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学习是否需要考试?请说出理由。全班99.4%的学生都认为学习需要考试,但对于考试的内容和难度有不同的看法。在减负增效的要求下,不延长和加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强度,却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提高,分层考试势在必行。

分层考试的目的是让学生量力而行,逐渐进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考试时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试卷作答。考卷分层次,学生在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试卷后,成绩能逐步提高,会重新找到自信。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要适时提高后进层和发展层学生试卷的难度。通过分层考试,最终达到缩小学生差距的目的。

3.3 合理评价

成绩优秀的学生并非十全十美,成绩一般的学生并非一无是处。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那时我刚做班主任,带的又是高一新生,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于是任命了一位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甲担任数学课代表。可是时间不长,学生纷纷传给我小纸条,希望我能重新任命数学课代表,并附上了胜任者的名字乙。得到这样的信息之后,我考虑再三,决定观察一段时间再决定。经过观察,我发现学生甲虽然成绩好,能力强,也很负责,但是在处理问题时态度比较傲慢,说话不注意分寸,经常刺伤那些后进层同学的自尊心,同学关系比较紧张,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配合她的工作。而学生乙为人随和,严于律己,做事或说话经常考虑他人的感受。虽然他处于上进层与发展层之间,但只要同学有问题问他,他总是认真解答,从不讽刺或嘲笑他人。因此,他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重。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我感到仅仅依靠成绩好这个标准,是不能对学生作出全面评价的。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关注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为了得出较为正确的评价结果,教师可以将较多的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又可以使学生的能力从不断的信息反馈中得到调整和完善。

在减负增效的要求下,从班级每个学生的实际和他们不同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合理地运用能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都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差异教学法,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雨.把成绩最差的学生集中起来开课—“潜能生”——班在争议中开课[J].中国青年报, 2007.12.

[2]曹宏图.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J].甘肃教育, 2009.9.

[3]廖茂忠.教学公平论[J].2007.1.

[4]潘新红.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

[5]缴润凯.关于差异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7.

[6]胡晓胜, 贾一竹.差异教学及其实施策略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8.2.

[7]杨能生.重视个体差异, 促进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 1998.3.

[8]曹继宝.新课程背景下对历史差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经济, 2009.3.

[9]徐传义.小议“差异教学”[J].安徽教育, 1998.6.

差异 第8篇

1.1 习俗的差异

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含贬义, 如“狐朋狗友”, “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等等。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最忠实的朋友, 如果有人对你说“you are lucky dog” (你是幸运的狗) 或“every dog has his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天地) , 千万别认为他是在骂你。另外, 中国人把结婚生子称作“红喜”, 把死人的事称作“白喜”, 对于西方人来讲, “红喜”好理解, 可“白喜”却无法理解了, 死了人居然也成了喜事?

1.2 文化意义

文化意义指附加在词项的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诗云:“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如果将其中的“白屋”译成“white house”, 就变成了美国的“白宫”了;杜牧《谴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如果将其中的“青楼”译成“green house”, 就成了“温室、暖房”, 与原意相差甚远。在长期从事翻译的过程中, 如能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理解透彻, 将使我们的翻译更加准确和完善。

2 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文化的差异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 二是对话语的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不相同, 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 中国人常说“夏炼三伏, 冬炼三九”, 以此警戒人们时常保持锻炼。那么在英语中怎么理解“三伏”和“三九”呢? 曾经一位年轻的口译者向一群来自加拿大的游客用“three fu and three nine”来解说。当然了, 游客们很迷惑。其实这位译者可以用“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来解释就很清楚的了。 英语“She is a cat”无法对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里“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西方却如此。同样的道理, 汉语成语“说曹操, 曹操到”, 如果忠实于字面意义, 译为“Speak of Cao Cao and he will appear”, 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 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但如果借用英语成语, 译为“speak of the devil and the devil come”, 就能很好地传达汉语的言内之意。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 “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 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 如“走狗”、“狗腿子”。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气候不同, 也从侧面反映出语言的内涵不尽相同。

3 风俗民情所反映的差异

3.1 问候

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 比如: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的客人会说:“欢迎欢迎, 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 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 在英语思维习惯上, 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 ”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 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英语国家没有类似的表达习惯, 在他们的文化里, 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 不能译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 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 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可以这样译:“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wonderful.”在较熟的朋友之间可以说:“Your health is good”。

3.2 称呼

在书面语称呼上, 对“Dear Governor……”或“Dear Minister……”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 通常不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个“Dear”习惯用“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文听起来很自然, 但在英语习惯里, “朋友们”通常放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Dear friends, Ladies and gentlemen”。

3.3 交际套语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 才显的自然、得体、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 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 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 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 “这是区区薄礼, 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 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 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 中国人在招待客人吃饭之前常常习惯客气的说“今天的菜不好, 大家随便吃一点”在用餐结束时也常说“招待不周, 请多多包涵”。这些用语对于中国客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客套话了, 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 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 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 否则, 既然菜不好, 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 英语应说:“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supply, 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 或者“Enjoy 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 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

4 颜色词方面, 中英两个民族对颜色的联想也有差异

如“Green with envy, green-eyed monsters, and green-eyed”在英语中都是表达“妒嫉、羡慕之意”。但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常习惯用“眼红, 害了红眼病”来形容羡慕与妒嫉之心。再例如“black” (黑色) 在东西方人们眼中都常常把它与“负面的, 消极的”意思相联系, 比如“blacklist;black market;black hearted。”所以汉语的“红色”译成英语的“green (绿色) ”或“golden (金黄色) ”, 这样读者比较好理解和接受, 但有失汉语的文化特色, 所以有些翻译家认为应直译成“red”以使英美读者了解红色在汉语中的意义。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和翻译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各方面的思维差异, 这就靠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 加强口译训练。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理解透彻, 把翻译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住处交流, 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 这样才使我们翻译更加准确和完善, 才不至于产生文化误会, 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交际和翻译之作。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1.

[2]谢则融.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M].湖南:湖南师大外国学院出版社, 2000.

[3]张源清, 王鲜杰.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差异 第9篇

关键词:中西方餐饮文化,观念,餐具,方式,座位

0 引言

中国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所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受到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影响深远;而西方国家的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中西方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在餐饮方面更为突出。

1 食材处理方法的不同

中国千百年来由于人口压力、劳动力低下等原因,所以对吃的东西异常看重。“民以食为天”便是一个很好的写照。中国人把“吃”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对于烹饪的方法也是多大十几种。“食以味为先”也充分的得到了说明。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西方对于饮食是一个理性的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2 使用器皿的不同

筷子是中国餐具的代表。中国人对吃得种类、样式、烹饪方法都非常在意,然而对盛放食物的器具就显得没那么看重了。中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瞩目均为中国最原始的筷子原料。筷子虽只有两个杆,小巧简洁,却有很多功能:挑、夹、插、搅拌等。现在,筷子已经不仅仅是作为餐具来使用了。比如你可以买一双精致的筷子送给朋友。据“筷子”发音谐音,中国人理解为“快点的子”,所以送给新婚的夫妇也是很乐意别接受的。筷子的使用带来的必定是家庭成员共同进餐,而这种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中国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刀叉是西方餐具中的代表。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之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西方的刀叉带来了分食制,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创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3 上餐顺序的不同

中国的上菜顺序不仅要依当地风俗习惯进行,而且还要视客人情况适当调整,一般次序是设计好的,冷菜最先上桌,然后再上头菜,如鱼翅、海参、燕菜等。随后是热炒,上热炒菜应根据烹调方法的不同,品味的差别、荤素菜的区分等合理间隔上桌。然后陆续上大菜,其间也可上一道咸点,最后再上甜菜,甜点心等。注意甜汤和甜点同上,咸汤与咸点一起上,大菜上完后也可上一些饭菜、小碟,主要是以咸菜、酱菜为主。上菜的一般原则是先淡后浓,先轻后重(指咸味)。质优的菜肴先上,清口、鲜嫩菜肴先上,而肥厚、汁浓、味重的菜肴应后上。上菜时,每个菜都应当放在靠近上首席位的地方,等主宾品尝完后可以再轮转到其它陪客食用。上整鸡、整鸭、整鱼时,不可将尾部朝向上首席位,而将原料最鲜嫩、最好的一面朝向上首,以示对主宾的尊敬,同时也便于坐首席者取用,吃完菜的盘子应及时陆续撤下。上菜时应从下首处上菜,上菜速度应视宴会进行的速度而定,宾客吃得快,菜就上得快;客人吃得慢,菜就上得慢。既要防止上菜脱节,客人等菜的现象,也要避免上菜太快,应接不暇,而影响宾客食兴。

西方上菜的顺序基本是一样的:头盘、汤、主菜、副菜、甜点饮料。头盘也称为开胃菜,一般有冷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蜗牛等。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品种有牛尾清汤、各式奶油汤、海鲜汤、美式蛤蜊汤、意式蔬菜汤、俄式罗宋汤、法式葱头汤。副菜通常把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类菜肴均称为副菜。西餐吃鱼类菜肴讲究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主菜肉、禽类菜肴是主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肉类菜肴配用的调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浓烧汁精、蘑菇汁、白尼丝汁等。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禽类菜肴最多的是鸡,可煮、可炸,主要的调味汁有咖喱汁、奶油汁等。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与肉类菜肴同时上桌,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与主菜同时搭配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番茄、黄瓜、芦笋等制作。还有一类是用鱼、肉、蛋类制作的,一般不加味汁。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作是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4 座位安排的不同

圆桌是中国人就餐的餐台式样,今日家庭中亦普遍使用,尤为今日餐饮业及机关企业食堂的会宴用桌面。其座次一般是依餐厅或室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向门、朝阳,或依厅室设计装饰风格所体现出的重心与突出位置设首位。通常服务员摆台时以口布折叠成花、鸟等造型,首位造型会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而隆重的大型宴会则往往在各餐台座位前预先摆放座位卡(席签),所发请柬上则标明与宴者的台号。这样或由司仪导入,或持柬按图索骥、对号入座,自然不易出错。就一张餐台的具体座位来说,目前中餐通行的规范是:主人座于上方的正中,主宾在其右,副主宾居其左,其他与宴者依次按从右至左、从上向下排列宴席位次的设定,既属约定俗成,故其时空差异性较大,而依我国时下理念习尚,则首论职务尊卑,次叙年齿,后及性别(先女后男),以示重女观念)。当然,这都是首席座位确定之后始循行的一般模式。圆桌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并且就餐时圆桌周围的人们可以相互顾及,聊天。圆桌体现出中国人的热闹与圆润。

西方就餐使用的是长方形的车餐桌。即使来宾中有地位、身份、年纪高于主宾的,在排定位次时,仍要紧靠主人就坐。男主人坐主位,右手是第一重要客人的夫人,左手是第二重要客人的夫人,女主人坐在男主人的对面。她的两边是最重要的第一、第二位男客人。现在,如果不是非常正规的午餐或晚餐,这样一男一女的间隔坐法就显得不重要了。长方形餐桌体现出西方人的棱角与独立。

5 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中西的传统餐饮习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社会的国际化慢慢地在变化,在融合。但是这些传统的餐饮文化反映着某一个时间段的中西方的文化特点。有着很大的研究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差异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差异;语文;教学

G623.2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在素质教育时代,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途径,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为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概述

受成长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每个小学生均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尊重与重视小学生特点为基础所展开的教学,便成为差异性教学。差异性教学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1]。

总的来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要求平等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心理以及生理等方方面面。在心理方面,一部分小学生性格较为活泼,因此在课堂上表现也会更加积极,但同样存在一部分小学生,其性格相对内向,因此也就会缺乏与同学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另外,从生理方面看,小学生的身高以及体重等均属于其生理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尊重上述差异,要避免以上述差异划分学生等级等问题[2]。

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为例,一部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往往较快,但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小学生,接受知识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针对上述不同点,教师要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规划等不同角度出发,尽最大程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求,以达到全面培养小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分析

小学生课外阅读差异主要体现在阅读兴趣差异、阅读内容差异以及阅读风格差异等不同方面。

(一)阅读兴趣差异

不同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同。通过对某市某小学3到6年级的学生的调查发现,4个年级的学生均对课外阅读存在一定的兴趣,与对课外阅读无兴趣的人数相比,兴趣较高的学生数量较多,占据总调查人数绝大部分。但需要认识到的是,4个年级中同样存在差异,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是小学生阅读兴趣差异的主要体现。

(二)阅读内容差异

小学生在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同样存在差异。通过对某小学3到6年级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的调查发现,3年级学生较倾向于漫画类的课外阅读;4年级的学生更加倾向于科普类的阅读;相对而言,5年级以及6年级的学生则更加倾向于科普与文学类的阅读。由此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阅读风格差异

不同年级小学生的阅读风格也存在差异。以阅读的独立性为例。四个年级中小学生在阅读中如遇到问题,均会采用请教的形式解决问题,但需要认识到的是,随着年级的增长,选择以请教方式解决问题的小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减少,6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通过自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阅读的独立性也在显著提高。

三、基于课外阅读差异的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策略

针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差异,在小学语文差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

(一)阅读教学中的差异教学

为在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差异的前提下,提高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水平,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阅读特点,为其提供具体的阅读内容。

以《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一文为例。在这一节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3]。首先,针对喜欢漫画的学生,教师可以将种种野生动物以漫画的形式体现出来,同时使学生对于该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另外,这对喜欢科普类文章的学生,教师可以将野生动物动物的科普材料提供给该部分学生。针对喜欢文学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其从文学的角度赏析作品。在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阅读完成之后,教师要将其聚集在一起,使学生之间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沟通,以达到提高每一个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在同一班级中,可以采取以上阅读方式,在不同的年级中,同样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兴趣展开教学,方法同上。

(二)写作教学中的差异教学

在写作教学中,同样需要重视差异性教学。以写作题材的确定为例,学生的阅读兴趣等方面的因素往往关系到其写作的特点,因此无论在任何年级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都不应单纯的设计同样的写作题材,可以放宽学生的写作权利,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行确定题材来表现文章大意。上述措施的实施能够使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挥,对于差异教学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从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入手,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手法进行观察,并以其特点为基础,对其写作水平进行培养,以使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4]。

四、结束语

在考虑小学生课外阅读差异的基础上展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能够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挥,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使小学生阅读以及写作等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差异性教学必须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苏渊.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城乡小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07:35-38.

[2]丁锐,吕立杰,唐丽芳. 小学生阅读环境、投入与习惯的调查研究[J]. 基础教育,2016,04:71-81.

[3]郑惠生. “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 湖南师范大學教育科学学报,2007,02:52-59.

差异 第11篇

(一)国外相关文献

关于财政支出(或者公共开支、公共投资、政府投资、政府支出等不同说法)对私人投资的效应方面,国外大部分实证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主要结论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财政支出与私人投资正相关。Aschauer (1989)用时间序列回归方法考察了美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认为政府对于固定资产、基础设施的投资挤入了私人投资。Fisher (1998)用跨地区截面数据时间序列回归方法研究发现,政府的预算盈余与投资存在着正相关关系。Vijverberg等(1997)指出公共投资的先期扩张,往往带来私人投资的繁荣,从而为经济增长带来积累效应。

二是财政支出与私人投资负相关。如Bairam和Ward (1993)考查了25个OECD成员国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关系,认为24个国家存在负相关,其中19个国家有相当大的负相关性。Evan等(1994)用美国48个州1970-1986年间的数据进行评价,发现除教育投资对效率提高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其他项目的公共投资并没有明显的效果,甚至体现出负面的影响。Grier和Tullock (1989), Barro (1991)等通过若干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分析也发现了政府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

三是财政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因不同条件而变化。Sims (1997)、Cohrane (2001)、Daniel (2001)、Dupor (2000)认为,一国的财政收支并非与经济增长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直接取决于通货膨胀水平,即一国的价格水平决定财政政策,主要原因在于价格水平决定一国政府债券的实际值和政府财政的盈余程度。Devarajan、Swaroop和Zou (1996)在理论上把公共支出分解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指出在最优状态下,生产性公共支出与非生产性公共支出的比值应该取决于这两项支出对生产的贡献度产出弹性之比。并不一定生产性的公共支出越多越好,关键要看其对总量生产函数的贡献度,因此,有的国家尽管生产性的公共支出额度很高,但是经济增长却不理想。这揭示了公共支出何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尤其是为揭示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生产性公共支出何以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国内相关文献

关于财政支出与民间投资的实证研究,国内一部分研究是放在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框架下研究的,另一部分则侧重于研究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s)。从实证研究方法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LS-LM模型,第二类是采用定量动态分析的研究方法。与国外研究结论类似,这些实证研究同样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郭庆旺、赵志耘(1999)就中国的公共投资是否产生挤出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利率受到管制的条件下,政府投资不会挤出私人投资,反而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入效应,即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会促进经济增长。郭庆旺等(2005)以我国1978-2003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利用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我国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私人投资的拉动效应很强。郭庆旺、贾俊雪(2005)还从理论上把公共资本支出分为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构建了一个包含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公共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表明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政府公共资本投资中,物质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正影响较之人力资本投资更为显著。庄子银等(2003)对中国公共开支与经济增长展开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公共开支对私人投资通常具有“挤出效应”,但是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政府公共开支与私人投资互为补充的效应很强。刘溶沧(2001)根据古典经济理论中私人投资与公共投资的函数关系构建模型,得出“公共投资不会挤出私人投资”的结论,并且由于公共投资具有正的外部性,反而能提高私人投资的收益率,故财政投资能在一定程度上挤入私人投资。吴洪鹏等(2007)采用1997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对中国存在挤出效应的机制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可能会导致民间投资减少的三种挤出效应机制均不存在,公共投资的扩大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公共投资和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状况是民间投资的Granger原因,而工业增加值、生产资料价格与民间投资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马拴友(2001)利用IS—LM模型测算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投资没有挤出私人投资,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总体上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增加财政支出不会挤出私人消费。董直庆等(2007)基于Bootstrap仿真方法的实证检验也表明:我国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带动作用,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经济的波动。

部分实证研究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财政支出能促进私人投资。比如戴园晨(1999)通过回归分析认为公共投资没有挤出私人投资。宋福铁(2004)通过因果检验发现中国大规模发行国债尚未产生挤出效应, 但也没有对私人投资产生促进作用。田杰棠(2002)从利率变动和资金挤占两方面对1998-2000年数据作了实证分析,也得出“挤出效应存在但不严重”的结论。

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究竟是挤出还是挤入,取决于相关条件的变化。一是从长短期效应看,董秀良等(2006)在重新界定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效应的基础上,利用季度数据,采取向量自回归模型,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短期效应,认为短期内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具有一定挤出效应,而长期均衡关系上则表现为挤入效应;王小利(2005)也认为政府公共投资对GDP的影响十分有限,长期影响甚至为负。二是从财政支出的结构看,严成樑、龚六堂(2009)的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公共支出并不一定总能促进经济增长,生产性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陈浪南和杨子晖(2007)以Aschauer等人的模型为基础对中国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公共投资挤进了私人投资,社会文教投资挤出了私人投资。廖楚晖(2006)考察了我国政府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我国经济的人均产出与政府教育投入有显著关系,政府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王小利(2005)认为政府公共投资对GDP的影响十分有限,长期影响甚至为负,但却肯定了政府购买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周业安(2003)则认为,当一国存在财政结构和经济环境的差异,诸如行政管理架构和资源流动性限制,一国财政支出就并非一定促进经济增长、并非能够起到正面激励和有效竞争的功能,特别是如果地方政府选择保护性策略或掠夺性策略时,低效的资源配置和价格扭曲将损害经济增长。三是从地区差异看,靳春平(2007)采用VAR模型分别考察了东、西部地区的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为同一单位的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

二、跨时差异

所谓跨时差异,是指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的效应在不同时间段的大小和显著性是否存在差异。Devarajan等(1996)就从理论和实证上揭示了公共支出何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体制、市场结构等均发生了巨大变迁。因此,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的效应,也必然会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首先是财政体制改革。建国后到1978年之前,我国主要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集中体制。从1978年到1993年,我国财政实行分成和财政包干体制,中央政府逐步放权,重新调整了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利益分配。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在“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原则下,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分设国税、地税两大征收机构,确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范围。十多年来中央政府又数次微调,逐步增减了部分税种,调整了部分税种的税率,并进行了一系列税费改革,逐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和塞金管理制度,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收入税等方面的分享比例,并于2003年前后开始筹划增值税转型等,开始了新一轮的税制改革。伴随着这一系列的财政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性和收支行为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而这必然会造成对民间投资的不同影响。

其次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1994年之前、1994年之后两个阶段 (1) 。在第一阶段,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大规模的集体企业改制、国有企业改制、外来资本投资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段(王劲松等,2005)。在这两个阶段中,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特点差异甚大。

基于分税制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我们分为两个阶段来研究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的效应差异,即1981-1993年、1994-2005年这两个时间段。

对于实证研究,这种做法需要解决民间投资统计口径变化的问题。“民间投资”的统计口径在1994年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1992年之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仅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三类,从1994年开始按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其他经济进行分类。也就是说,在1981年之后,只有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和私营个体经济投资这三类统计项目保持不变,而且在统计口径上没有重大调整,其数据在1981-2005年间具备可比性。对于集体经济投资算不算民间投资的问题,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在上世纪80年代,许多集体企业是乡镇企业,尽管那是乡镇企业在形式上都是集体企业,但它们从诞生起就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运营,企业的购、产、销和人、财、物直接受市场调节。有的乡镇企业连最初的投资都由个人承担,只是在形式上戴顶集体的“红帽子”而已。因此,我们使用集体经济投资和私营个体经济投资之和,作为民间投资。

(一)数据选择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1981-2005年我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 (2) 。具体分为两个时间段,1981-1993年和1994-2005年。从本文关注的变量看,1994-2005年时间段的数据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可比性。第一,被解释变量“民间投资”的统计口径在1994年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1992年之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仅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三类,从1994年开始按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其他经济进行分类。换句话说,从1994年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投资”,因此本文使用的数据以1994年为起点;第二,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口径又发生了变化,按登记注册类型分为: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个体、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和其他投资,与2005年之前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3) 。因此本文使用的数据以2005年为终点;第三,1978-1993年我国财政实行分成和财政包干体制,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 (4) 。分税制改革明确划分了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权限,财权向中央集中 (5) ,省级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相应发生改变,这使得1994年前后的财政数据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比性。第四,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1994年之前、1994年之后两个阶段 (6) 。在第一阶段,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大规模的集体企业改制、国有企业改制、外来资本投资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段(王劲松等,2005)。

基于以上理由,在时间差异分析中,本文使用1981-1993年和1994-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数据,而在地区差异分析中,本文只采用1994-2005年时间段的面板数据。

所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二)变量说明

下面分别对主要变量进行说明。

民间投资。投资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民间投资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投资之和。广义民间投资等于狭义民间投资,再加上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因为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与其他类型的民间投资存在许多不同,比如各地的招商引资主要面向外资、港澳台,还有前些年外企与民企在税负方面的区别,等等。朱轶、熊思敏(2009)的研究就发现地方政府对FDI的引资优惠会导致内、外资企业发展环境的不平衡,强化外资企业对国内私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造成FDI对国内私人投资的挤出 (7) 。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狭义民间投资的定义。

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支出选择的是地方一般预算支出 (8) 。从理论上来看,省级财政总支出应当是研究对象。但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不公布省级财政总支出,仅公布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而且预算外财政收支的数据很难估算 (9) ,因此本文使用一般预算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代理变量。显然,一般预算支出低于总支出,但是,基于以下原因,用一般预算支出作为代理变量是可以接受的。第一,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在省级总支出中占绝对多数。第二,非一般预算支出的项目,有很多与一般支出高度正相关。 (10)

资本存量。本文直接采用张军等(2004)的估算结果。该文对各年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重置率、基年资本存量的选择与构造以及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补充和调整后的分省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估计了我国30个省区市1952-2000年各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

人均GDP。根据国内相关实证研究的结果,人均GDP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往往有滞后效应,而且大多数研究认为滞后一期比较合适。因此,本文采用滞后一期的人均GDP作为控制变量。

此外,控制变量还包括进出口总值和就业人口数。进出口总值没有经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直接采用美元计算的进出口总值。

(三)模型说明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时间差异,实证模型如下:

其中,investi, t是第i个省第t年的民间投资,investi, t-1是第i个省第t-1年的民间投资,fiscali, t是第i个省第t年的生产性财政支出。Xi, t代表一组控制变量,包括物质资本存量、人均GDP。γi代表省份固定效应,用以控制各省不被观察到的、不依时间变化的差异性。δt代表年份效应,用以控制各省份共同面临的国家政策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εi, t是随机扰动项,假定其期望值为零,无序列相关。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特征是在回归控制变量中加入因变量的滞后项,即invest, t-1,用以控制投资的累积效应。估计该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所有解释变量必须与εi, t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值都不相关,在此条件下我们说这些控制变量是严格外生变量(strictly exogenous variables)。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是通过控制固定效应γi较好地克服了变量遗漏(omitted variable) 问题,而且还较好地克服了反向因果性(reverse causality)问题(Arellano和Bond 1991)。常用的有两种估计方法,差分广义矩估计(difference GMM)和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系统广义矩估计是对差分广义矩估计的改进。本文主要采用系统广义钜估计的方法,使用STATA10.0作为统计分析软件。

(四)估计方法

本文使用xtabond2程序来估计回归模型。该程序由Roodman (2006)设计,可以处理“包括固定效应,存在随机扰动项异方差,组内相关但组间无关”的情形。具体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Vi是观测不到的个体效应。ei, t是随机扰动项或误差项。xi, t是严格外生变量。Wi, t是一个前定变量向量(可能包括因变量的滞后项)。对复合误差项的假定是零方差和相互独立、没有组间相关性。

该命令汇报一次差分方程残差项的自相关检验,如下文中的AR (1)和AR (2)。如果有自相关存在,这表明滞后因变量(以及其它作为工具变量使用的变量)并非严格外省,事实上可能是内生的,就是差的工具变量。

该命令还汇报了工具变量的过度识别检验。对于一步、非稳健估计,它汇报了Sargen检验结果,也就是最小化一步GMM得到的。但是Sargen检验在随机扰动项异方差或自相关下失败。因此,对稳健估计(或两步估计)而言,xtabond2汇报了Hansen J检验统计量,它是通过最小化二步GMM得到的,而且对随机扰动项很稳健。此外,还对水平方程所引入的额外工具变量有效性进行了检验。xtabond2还利用Windmeijer (2005)对二步估计的标准差作了纠正,这使得二步稳健估计更有效,尤其对系统GMM来说。本文同时汇报Sargen检验和Hansen J统计量。

使用xtabond2命令,需要同时设置许多参数,比如设定工具变量集等。按照Roodman (2006)的建议,本文的参数设置如下:twostep,二步估计;robust,稳健标准差;small,给出t检验统计,而不是大样本中的z统计量;collapse,对每一个变量和滞后项确定一个工具变量,而不是对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变量或每一滞后项确定一个工具变量,这在小样本中避免了工具变量过多的偏差;gmm (w, laglimits (2.)),对差分方程采用滞后2期甚至更远期作为工具变量,对水平方程用滞后一期做工具变量。如无特别说明,在所有应用xtabond2命令进行估计的回归中,本文均使用相同的参数设置。

图1分别描绘了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三类投资总和的比重。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比重并不代表其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图中的年度数据,分别是各省年度数据的平均值。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两类投资,国有经济投资在1981之后的规模缓慢下降,而集体经济投资和私营个体经济投资两者则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图2和图3分别给出了两个时间段财政支出和民间投资的散点图。比较而言,图2中的数据点比较集中,图3的数据点比较分散,说明在这两个时间段,不同地区的财政支出和民间投资的差距在扩大。拟合直线显示在两者在两个时间段均正相关,但由于纵横轴的刻度不同,两条拟合曲线的斜率不具有可比性。

表1是1981-1993年、1994-2005年这两个样本期的回归结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民间投资仅指集体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的投资总和;第二,虽然在1981-1994时间段,并不存在国企改制的问题,但我们仍然控制了国有工业企业数,这对结果并没有影响;第三,回归(1)、(2)以1981-1993年为样本期,其中回归(1)因变量是民间投资,回归(2)因变量是国有投资,回归(3)、(4)以1994-2005年为样本期,其中回归(3)因变量是民间投资,回归(4)因变量是国有投资;第四,所有回归均拥有相同的解释变量,以便对不同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表1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第一,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的效应在两个时期确实不同,在1981-1993期间,财政支出的促进作用更大,也更显著(估计系数0.169, t值2.485,在0.05统计水平下显著);而在1994-2005年期间,这个效应变小了,而且不显著(估计系数0.11, t值1.073,在0.1统计水平下不显著)。这说明财政支出对投资的拉动效应在逐步降低。这符合Devarajan等(1996)的结论。经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财政政策对投资的效应会发生较大改变。另外,我们还认为,财政体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由度以及支出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也会影响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的效应。第二,在两个样本期中,国有投资和财政支出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三、地区差异

从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来看,对于不同的经济体,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是不同的。由于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关系,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差异同样会反映在对民间投资的影响上。事实上,虽然我国作为整个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加深,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甚至有文献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央实行的地区倾斜政策造成的(Démurger et al., 2001)。Fleisher和Chen (1997)则指出,中央政府对东部地区的优先投资是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根本原因。所谓财政支出效应的空间差异,是指一个经济体中的各个区域因所处的空间不同,在同一时间段或截面上,各个区域经济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因而可以近似地看作不同的经济体来分析、研究它们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靳春平,2007)。本文试图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和地区民间投资的关系。

(一)财政支出的地区差异

首先从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和分权程度,来分析我国各地区的财政政策差异程度。

1.支出规模差异

一般而言,支出规模有两个衡量方式:一是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二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94年,省级财政支出规模总量为15520亿元,到2005年上升为86547亿元,上涨了4.58倍,平均年增长38%。而同期间,省级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94年的34.3%上升到44%,如下图所示。然而,具体到各个地区,财政支出的规模却存在巨大差异。

从支出的绝对规模看,东部地区省级财政支出总和1994年是1756.7亿元,2005年12617.5亿元,上升10860.8亿元,增长了将近6倍;中部地区省级财政支出总和1994年是979.8亿元,2005年6132.8亿元,上升5153亿元,增长了5.3倍;西部地区省级财财政支出总和1994年是950.76亿元,2005年6067.36亿元,上升5106.5亿元,增长了5.2倍,如图5所示。巧合的是,中部和西部的曲线基本重叠,由于本样本剔出了西藏和海南的数据,因此西部的数据值比真实值略小,但对整体趋势应该没有影响。

从支出的相对规模看,东部地区省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1994年为7%,2005年占10.8%,只上升了3.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省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1994年是8.35%,2005年13.2%,上升了4.9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省级财财政支出占GDP比重1994年是11.3%,2005年18.3%,上升7个百分点,如图5-6所示。与图5相比,可以发现:虽然东部地区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较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但从支出的相对规模看,这个次序刚好反过来。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原因。西部地区常年接受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用于社会性支出。因此虽然其财政收入不高,但相对规模却比较大。

2.支出结构差异

图6是各地区省级基本建设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东部地区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在1994年为9.2%,2005年10.2%,仅上升1个百分点,在整个时间段呈现基本稳定的态势;中部地区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在1994年为5%,2005年8%,上升了3个百分点,期间在1998、1999年升幅较大,这是当时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的;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比重在1994年为7.3%,2005年13.4%,上升幅度最大,达到6.1个百分点,不仅如此,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在1997-2003年增长很快,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引致的。总体而言,在基本建设支出上,中部地区的比重最低,但缓慢增长;东部地区的比重较高,趋势平缓;西部地区的比重后来居上,增长最快。这种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是政府为了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也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必然结果。其他研究发现基本建设支出规模能显著促进民间投资,而在这里,我们又发现了东中西部在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上的差异,因此在后文中,我们将进一步应用计量分析方法来考察东中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对民间投资的效应。

图7是各地区省级科教文卫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东部地区科教文卫支出比重在1994年为26.6%,2005年22.8%,下降了3.8个百分点,在整个时间段呈现稳定下降的态势;中部地区科教文卫支出比重在1994年为30.5%,2005年21.4%,下降幅度最大,达到9.1个百分点,同样呈现出稳定下降的态势;西部地区科教文卫比重在1994年为30.2%,2005年21.9%,下降了8.3个百分点,同样呈现出稳定下降的态势。需要说明的是:1996年三个地区的科教文卫比重突然下降到20%左右,在1997年又回升到趋势线上,我们核对了《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发现这个异常值并不是由数据录入错误造成的。除了1996年之外,总体而言,在科教文卫上,东部地区的比重最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较低,两者相差很小,三个地区的比重在1994-2005年处于持续下降趋势。

图8是各地区省级社会保障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东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在1994年为24.9%,2005年25.6%,上升了0.7个百分点,在整个时间段呈现出“先小幅下降,再小幅上升”的态势;中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在1994年为27%,2005年30.6%,上升幅度最大,达到3.6个百分点,呈现出“先小幅下降,再大幅上升”的态势;西部地区科教文卫比重在1994年为22.7%,2005年27%,上升幅度最大,达到4.3个百分点,呈现出“先小幅下降,再小幅上升”的态势。在社会保障支出上,中部地区的比重最高,西部地区的比重较低,东部地区的比重最低,三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均在2000年以后迅速增长。

图9是各地区省级行政管理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东部地区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在1994年为9.1%,2005年8.5%,下降了0.6个百分点,在整个时间段呈现出平缓的态势;中部地区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在1994年为13.1%,2005年9.8%,下降了3.3个百分点,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西部地区行政管理比重在1994年为14.9%,2005年10.2%,下降幅度最大,达到4.7个百分点,同样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总体而言,在行政管理支出上,东部地区的比重最低,中部地区的比重较高,西部地区的比重最高,三个地区的比重均呈现出“先下降,后平缓”的趋势,即在2000年以前持续下降,在2000以后趋于平缓,这主要是由于1994-2000期间的政府机构改革造成的。

3.分权程度差异

这里仅探讨各地区财政分权总体程度。这里的分权程度指各省分权程度的平均值。东部地区财政分权程度在1994年为3.03%,2005年3.72%,上升幅度最大,达到0.69个百分点,在整个时间段呈现出平缓的态势;中部地区财政分权程度在1994年为2.11%,2005年2.26%,上升了0.15个百分点,呈现出平缓的态势;西部地区财政分权程度在1994年为1.64%,2005年1.79%,上升了0.15个百分点,同样呈现出平稳的态势。总体而言,在财政分权程度上,东部地区的程度最高,且缓慢增长,中部地区的程度较低,西部地区的程度最低,中西部地区的分权程度均呈现出平稳的趋势。

(二)民间投资的地区差异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同样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以狭义民间投资为例,东部地区民间投资在1994年为3584亿元,2005年29556亿元,上升了25972亿元,增长7.25倍;中部地区民间投资在1994年为942亿元,2005年11374亿元,上升了10450亿元,增长11.1倍;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在1994年为733亿元,2005年9204亿元,上升了8471亿元,增长幅度最大,达到11.6倍(如图11所示)。总体而言,在民间投资上,东部地区的规模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的规模最小,三个地区的民间投资均在1994-2005年高速增长。

然而,如果以狭义民间投资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民间投资规模的指标,将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东部地区民间投资占省级GDP的比重在1994年为14.3%,2005年25.3,仅上升了1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民间投资占省级GDP的比重在1994年为8%,2005年24.5%,上升了16.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占省级GDP的比重在1994年为8.7%,2005年27.7%,上升幅度最大,达到19个百分点(如图12所示)。总体而言,在民间投资占GDP的比重上,东部地区的比重一开始最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较低,并比较接近,但经过12年的时间,中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发展迅猛,在2005期末,以占GDP的比重衡量,三个地区的民间投资规模已经基本相似。

(三)计量分析及结果

表2是以不同地区为样本的回归结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沿用国内实证研究的做法,本文把全国样本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子样本,来考察财政支出效应的地区差异;第二,由于动态面板数据及其估计方法对样本数有一定要求,分成三个子样本之后,无法应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因此我们改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第三,相应地,为了避免投资累计效应对计量结果的影响,我们采用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作为因变量,我们认为因为所有投资都具有累计效应,这个比重能真实反映民间投资的增长;第四,在表2中,回归(1)以全国为样本,回归(2)以东部地区为样本,回归(3)以西部地区为样本,回归(4)以西部地区为样本;第五,所有回归均拥有相同的解释变量,以便对不同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差异】相关文章:

无差异的差异化05-21

税法差异05-05

语法差异05-06

就业差异05-07

用语差异05-08

家庭差异05-08

股权差异05-10

阶级差异05-11

报道差异05-12

比较差异05-12

上一篇:弱电系统施工下一篇:会展·城市·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