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专业与景观设计

2024-07-29

景观专业与景观设计(精选12篇)

景观专业与景观设计 第1篇

1 设计类课程教学是景观学学科教育中的关键内容

目前, 社会对于景观师的三大领域的需求主要是以下三方面:1) 规划设计;2) 环境与资源保护;3) 建设与管理。一个国家景观规划设计师的数量、职业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人居环境的优劣, 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也是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引领学科。国内景观人才的培养多在农林院校, 其课程体系设置对于建筑类院校景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影响较大, 景观学办学背景主要包括建筑类、农林类、地理类、艺术类四个方面, 由此产生的多样性, 各个学校的办学特点, 对于培养多层次的景观学专门人才非常有益。农林院校在软质景观方面师资力量多优于工科类院校,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社会需求中该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大有作为, 而建筑类工科院校在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领域优势明显, 并具有国土与区域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游憩与旅游规划设计等实践能力[2]。因此, 在景观学的教学实践中, 设计类课程教学尤其重要。优化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 完善教学方法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力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景观学专业设计类教学研究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2 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课程体系整合优化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园林专业 (2008年停招) 依托建筑学、城市规划传统优势学科, 主要培养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主要设计类课程包括:园林绿地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初步、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区规划等。在园林专业教学过程和毕业生单位反馈的信息总结中,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为目的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还存在诸多差距, 其中“信息技术与设计”“计算机辅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等相关课程涉及较少。随着新兴专业景观学的发展与景观行业职业能力需求内涵的不断丰富, 打破原有课程体系, 通过增设与取消、分解与重组、调整与合并,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突出设计能力特色、增强专业应用性, 对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进行了整合优化 (见表1) 。规划设计类课程涵盖环境视觉形态艺术、环境生态绿化、人类环境活动行为三方面规划设计内容。专业及核心知识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在一二年级时景观学专业和建筑学、城市规划主干课程体系基本相同, 打好专业基础, 在三四年级加大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力度。

2.2 教学方法完善

部分毕业的大学生在单位要培养两三年才可以步入正轨, 折射出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时间过长, 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 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理论与实践脱节, 这一问题在现状景观专业教育中带有普遍性, 对教育资源形成损害。教学内容轻科学、工程技术, 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衔接与配合不够, 在教学中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动态及时补充不足;教学方式与方法仍没能摆脱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学生主动学习性差。将按照景观专业课程性质, 划分景观规划设计模块,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案例教学法, 主要课程电子化, 尝试双语教学模式, 定时网络信息更新 (网络课堂)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强化学生学习时的标准化、规范化意识。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丰富, 通过教学方法的调整, 一门课程采用多位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讲授, 采用“错位、联合”授课方式, 可以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强项, 同时有利于学生知识创新面的拓展。更新现有教学内容 (教材) , 重组更新教学内容, 集体研讨教学大纲, 协调景观设计类系列课程之间的教学进程与内容。建立以实践考核为主的综合测评模式, 针对景观学专业设计类的课程特点, 确立以实践考试为主的综合测评模式, 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素质测评。

2.3 实践教学强化

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培养景观学人才的基础。景观学专业的实践领域更为丰富, 主要包括公园绿地、休闲游憩与旅游区、大型综合园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领域。实践教学是景观学设计类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 建筑类高校更加强调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并重。

具体强化措施:1) 课堂实践环节强化, 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实践、景观设计技能实践、专业课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 在课堂实践环节强化过程中, 加强学生设计体验, 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素质拓展中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竞赛与景观工程项目规划设计, 训练学生独立思索、创新与实际工作能力 (见表2) 。2) 实践平台强化。实践平台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主战场,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的景观实验室, 是景观学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立足之本, 因此要增加设备仪器投入, 改善实验室条件, 加强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院、景观研究所等产学研平台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 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探寻通过“互补优化”原则, 加强景观设计企业的联系, 把实践教学从校内延伸到社会, 使校外单位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前直接进行社会实践的课堂, 提高景观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 结语

景观学科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设计类课程教学是景观学学科教育中的关键内容, 以景观学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建筑学、城市规划, 错位发展、强化实践, 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完善的教学方法和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 不断总结经验, 走特色发展之路, 培养具有创新、实践、素质综合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经济建设与促进行业发展。

摘要:针对设计类课程教学是景观学学科教育中的关键内容, 从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和实践教学强化三方面思考, 探讨了培养具有创新、实践、素质综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方法, 以促进景观学发展。

关键词:景观学教育,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中国园林, 2008 (1) :12-15.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9-13.

景观专业与景观设计 第2篇

复试科目一:《景观园林专业知识》

一、测试形式

考试形式:笔试(闭卷、含概念性快速设计)

考试时间:4小时

总 成 绩:满分100分,阅卷评定

工具准备:自备绘图工具。

二、试题类型

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约20%

2.概念性快速规划设计,约80%

三、考试内容

(一)基础知识

1.1景观园林设计概论

(1).景观园林设计及发展

(2).景观园林环境行为心理

(3).景观园林体系、风格、流派及类型

(4).中外景观园林发展概况

(5).景观园林设计艺术与技术

1.2景观园林设计理论

(1).景观园林分析与评价理论

(2).景观园林环境心理学理论

(3).景观生态学理论

(4).景观园林美学理论

1.3景观园林设计的内容

(1).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2).景观园林设施设计

(3).硬质景观园林设计

(4).软质景观园林设计

(5).景观园林工程实施方法

1.4景观园林设计方法与程序

(1).景观园林设计程序

(2).景观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

1.5景观园林美术基本知识

(1).景观园林制图基础知识

(2).透视图画法

(3).景观园林美学初步知识

(4).景观园林设计表现方法

1.6园林植物学基本知识

(1).常见园林树木及种类

(2).常见园林花卉及品种

(3).常见园林植物的栽培技术知识

(二)专业知识

2.1景观园林类型设计基本知识

(1).城市街道与广场景观设计

(2).街区绿地与公共设施景观设计

(3).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

(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5).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

2.2特殊地形景观环境设计基本知识

(1).特殊地形景观设计概述

(2).特殊地形景观设计基本要素

(3).特殊地形景观设计基本形式

(4).特殊地形与植物配置基本知识

四、主要参考书目

1.《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同济大学 李铮生主编,2006.9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同济大学刘滨谊主编,2005.3第二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3.《中国园林史》周维权主编,2005.8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4.《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日)针之谷中吉,1991.11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景观生态学》邬建国主编,2004.3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6.《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同济大学 刘滨谊,1990.12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复试科目二:《专业面试》

一、测试形式

考试形式:分组面试、同时进行

面试教师以导师为主,每组不少于5人,名单于面试前公布

面试考生根据面试教师分组,自主决定参加其中1组的面试

考试时间:每生5分钟英语口试、20分钟专业面试,面试日程由学院统一安排、总 成 绩:满分100分,由答辩小组综合评定

二、试题类型

1.考生简要自我介绍

2.考生从题库中现场自行抽取3题,自主选择回答其中2题

3.考生回答面试教师的其他问题

三、考试内容

专业面试主要侧重于考生如下方面的能力与状况:

1.考查考生掌握景观园林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运用的能力

2.考核考生应具备的景观园林执业能力(专业基础与综合素质)

3.考核考生从事本专业相关研究的素质与能力

4.审查考生证明其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支撑材料

四、主要参考书目

不限,可参考初试、复试、加试各科目的指定参考书目

五、其他说明

景观专业与景观设计 第3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景观设计课程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JG10058)。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密切关联,同时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改革和实施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开设以来就依托我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同时积极引进规划行业人才,进行城乡规划实践课程的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即为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等特点,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综合学生知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技能等,着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联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以规划、园林、建筑和艺术为主,而与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衔接相对较少,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3]但景观设计课程本身是属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知识结构复杂且综合性较强,需要初学者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4]

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设计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掌握了设计必备软件。在大三大四期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景观设计课程考虑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重计算机轻手绘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课堂理论教学+实例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在学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48课时为例,理论讲授占据了40课时,设计实践仅学期末的8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学生更多的获得的是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但因为设计实习安排在学期末,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于陌生,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同时,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含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等多种主题和类型,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选题进行设计实训,很难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2.重室内轻室外

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均以室内为主,对景观案例的赏析、景观美学的体现、景观要素的结合均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获取,但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很难反映实际情况。如对景观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很难获取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景观空间感受;同时对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受。[5]缺乏了实际观察和体会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设计成果,其现实操作性较差,这也就是当前学习过景观设计的学生甚至景观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园就能进行实际景观设计的原因。

3.重计算机轻手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手绘功底普遍较为薄弱,故而在景观设计实训中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图件的绘制。但手绘仍然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手绘表达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向手的延伸,并最终艺术化表达出来的过程。手绘表现是判断把握环境物象的空间、形态、材质、色彩特征的心理体验过程,是感受形态的尺度与比例、材质的特征与表象、色彩的统一与丰富的有效方法,其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掌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能做到缜密的安排。计算机手段固然在很多设计效果图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现力,在手绘仍然是进行景观设计所需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1.教学内容多元化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知识结构多元化、实战技能多元化的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类人才,故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体。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注重理工科和文科的交叉。在扩展教学中,将文学、历史、地理、美学、工程等学科的知识体系贯穿其中;在具体景观设计的教学部分,既应该包括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理论及方法论部分,还应该包括景观设计的技术基础、景观设计制图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独立的研究,进行某一专题性的设计。

通过专业教学内容和扩展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安排,使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2.教学方法多元化

(1)注重课程联系,强调系统性教学。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学生学习了众多的专业知识,但较多的学生即将毕业对自己所学过的课程仍然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性更缺乏思考。同样,在景观设计的教学和实践中也发现,尽管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已经学过,但同学们却未能将之很好的贯通起来应用。其一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善于将所学知识综合联系思考;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各自为战,缺乏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沟通与衔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团队教学意识,在教学目的一致的前提下制订统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增加联系性和系统性。

(2)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景观设计课题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案例+实物、多媒体+板书、被动+主动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实物 把国内外相关景观设计的实例作品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分析优秀设计作品的创意、内涵、外在表象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其中的要点,达到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参观公园、居住区、道路、校园等城市景观,使学生对不同类型城市景观的总体布局、道路的组织安排、景观小品的设置、植物的种类与配置有一个实质性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一些景观要素的组织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多媒体+板书 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能够更为直观地展示一些景观的案例和图片,使学生能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加上适当的文字描述,教学效果明显;但对景观表达中的一些技巧性手法和一些规范性条款,多媒体教学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这时,通过板书的简单几笔手绘就会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特别是对一些规范的理解就更为简单直观,避免了死记硬背但又与设计相脱节的现象。

被动+主动 被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接受的过程,该过程学生所需掌握的是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主动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即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主动上台讲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一些设计案例的专业解读以及对自己设计方案的详细介绍,形成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的教学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全过程的实践训练,达到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目的。打破已往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实训的教学模式,将实训部分穿插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训中主要采取模型制作和案例设计两种形式,实现手脑的双重提高。

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安排由简入深的模型制作和设计的内容。如在景观要素学习中,让学生对水体形式、地面铺装图案、植物栽植方式以及各景观要素的组合进行简单的设计,并根据设计成果进行模型的制作。

在教学进入各专题景观设计后,学生的综合实训也就展开。根据不同的专题,给定学生特定的地块,让学生进行设计的全过程操作。首先带领学生到实际地块进行现场考察,了解地块的基地性质和周边的环境氛围,为设计理念的形成树立基础;然后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和技术知识,进行专题性的景观设计,形成景观设计的草图,通过对草图一步步地分析和完善,形成设计成果图件和文字说明;之后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师生讨论,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评议,发现设计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从整体到细部整个设计流程的细化成果;最后通过手工或电脑模型制作,将设计方案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来。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至少安排三种类型的专题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并基本能够胜任景观设计的全过程工作。

3.考核方式多元化

景观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应结合教学任务采取理论考试、模型制作考核和设计考核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理论部分的考核与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一致,通过试卷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模型制作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成果制作一定比例的模型,掌握学生对景观空间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景观艺术化的处理能力;设计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景观设计方案,考查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

结 语

本文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适合本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期望建立一种从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全方位综合、多元化推进的教学模式,旨在探索一种既能提高学生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又切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通过景观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收获,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切实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完成专业性的景观设计,为社会培养城市规划和管理以及景观设计行业的优秀人才,并推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菁.景观设计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87-88.

[2]俞孔坚.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J].建筑学报,1998,(2):58-62.

[3]王蓓,李新海,刘娜.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21-122.

[4]黄静.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多维性的思考[J].新西部,2009,(24):256-257.

[5]刘新燕,衣学慧,方大凤等.“五步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 2005,(6):64-66.

景观专业与景观设计 第4篇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交叉学科研究既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和体制, 促进各学科协作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人员聘任评价机制、资源分配机制以及相应的交叉学科学术支撑体系[1]。我们以往所作的学科交叉, 无论如何都是在自然科学学界内或社会科学学界内的研究。景观雕塑与环境设计应属于两界间的交叉合作, 它们使得不同学科完全融为一体, 也使该学科成为一门真正的系统科学, 使我国的科学研究以“把握学科前沿, 促进学科交叉”为导向的要求在该学科逐步得到了体现[2]。

景观雕塑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分属美术学和建筑设计学两个不同学科。虽然学科类别不同, 但是学科交叉和专业需求的特点决定了两个专业包含了许多相同的课程。合理研究和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不仅可以达到教学资源的整合、资源共享, 还可以提高办学质量, 真正按国家教育部要求培养符合本学校办学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就建立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平台问题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

一、景观雕塑专业和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分析

(一) 景观雕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景观雕塑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补充技术能力和训练造型能力的重要方法, 已经在各个教学机构中普遍设置[3]。

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主要有两大模块, 即专业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泥塑、泥塑人物写生与创作、古代雕塑艺术考察等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主要包括浮雕、圆雕创作构图与环境相结合的景观雕塑创作。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使用泥、木、石、陶、金属等专门材料进行具象及抽象造型的能力, 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环境雕塑艺术人才, 使之能在户外城市公共环境创作与环境相适应的雕塑艺术作品;加强学生在雕塑创作中的整体规划意识和参与规划的主动性, 使之能成为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 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又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涵盖了城市及地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广场等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作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设施设计等[4]。

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主要包括:环境艺术设计概论、环境行为心理学、中外建筑史、建筑设计基础、人体工程学、雕塑设计制作、设计标准与预算、装饰构造设计、景观设计入门、广场设计、园林设计、景观照明设计、专业调研与实习、电脑辅助设计、景观技术和工程项目实践。其中除景观设计、广场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行为心理学、景观技术课程外, 雕塑设计制作课程的比重较大。

环境艺术设计与景观雕塑作为两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 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 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它们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重基础、善应用。作为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 它们还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 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这主要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环境艺术和景观雕塑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从上面分析不难看出, 两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都遵循了教育部的规定, 即按照加强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训练、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及科学研究能力初步训练的要求来进行。我们从其专业的需求入手, 根据专业特点, 找出其专业办学的交叉点, 从而完成硬件环境建设、软件平台建设、教学师资团队建设、教学实践体系 (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建设等。

二、专业交叉实践体系的共建

(一) 国内雕塑专业与环景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 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其发展速度、专业理念与培养目标出现了脱节现象, 存在着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结构不合理,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及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 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 满足城市建设对景观艺术的需求, 提高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素质, 已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景观雕塑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也不能令人满意, 它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多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城市需求大量能适合城市环境空间的雕塑, 而高校培养出的雕塑学生在校没有接受过城市环境空间雕塑的训练, 没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 原因首先是学校还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其次师资知识体系有待扩展。

(二) 建设交叉适用的实践教学平台

1. 共建交叉学科课程教学平台体系

根据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点, 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景观雕塑制作”等相同的基础课程统一设定为一个教学模块。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两专业都必须的专业课程, 课程要求有交叉内容, 任课教师要具有计算机环境设计和计算机雕塑设计双方面的能力。目前, 国内这种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教师很少, 这就要求高校适应市场需求尽快培养自己的师资。雕塑专业加设环境艺术设计概论、环境行为心理学, 并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合并开课。

同时要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毕业设计, 鼓励学生跨学科自由结合完成。

跨学科教学的教师要严格贯彻执行教学大纲, 不可盲目按原有教学模式教学, 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区别对待, 以完成大纲的要求。跨学科的教学大纲要依据实际需求制定, 要经过专家论证, 在逐年实践中优化调整。

2. 共建教学实践平台体系

景观艺术设计和景观雕塑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 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 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可以在同一阶段上课。

任课教师要具有雕塑与景观设计双学科的知识面, 学生可以到同一实践场所进行实践创作, 加强学生的相关知识层面的训练。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 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 在设计的实践中, 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3. 共建师资团队和教学环境平台体系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雕塑专业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一是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 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 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二是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 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 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雕塑专业的教师缺乏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学等的知识储备, 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 使得雕塑教学不适应城市环境需求。

师资团队整体质量的提高才是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体现。为此我们在交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要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 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雕塑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 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师队伍。通过整合既减少了师资需求, 又统一了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

通过两专业办学方向的学习教育, 使更多的教师了解多个专业的不同要求, 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两专业还可以资源共享, 推动学科教育的良性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和景观雕塑是两种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专业, 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 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 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 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将符合社会需求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入到学校, 将应用型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

通过专业师资的整合、跨学科专业教师培训、校企合作师资的引入, 建设两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采用定期研讨、定期学习、定期交流、定期总结的递进模式, 完善开放、联合、共享、竞争等多方位机制, 建设符合两专业使用的教学平台, 在保证不断完善团队建设工作的前提下, 推进跨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以达到完成专业办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景观雕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研究, 总结建立交叉专业实践体系的初步实践, 表明这样做对于交叉学科相应专业办学具有良好的促建作用。景观雕塑学科与景观设计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关系变迁所提出的新的需求[5]。希望本文对交叉学科的探索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科学时报, 2010 (2)

[2]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北京大学学报, 2007 (3)

[3]董乐意.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大众文艺, 2010 (5)

[4]彭澎.SketchUp景观艺术设计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景观规划——专业英语 第5篇

朱利叶斯.G y.法布士

全部美国人口每天依赖于我们的国家景观去工作,生产食物以及娱乐休闲。美国每年有超过三百万亩的乡村用地转化成城市用地。我们每年建设约150万房屋和许多的用于商业、工业、公共机构和娱乐消遣的设施。我们将百万吨的废弃物处理并使之成为空气、水、油以及纵横交错的国家道路、铁路和输电线路及管道。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所有的这些活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所拥有的环境的质量和价值。

只有当我们广泛地使用景观规划原则时,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充足多样的景观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完好美丽的环境。景观规划发生于很多方面。目前,项目用地规划中使用得最广泛。国内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雇佣景观设计师在这方面努力。这样的结果是这些公司比其他没有具备这些规划知识的公司更具吸引力,更环保,更具经济意义。

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致力于景观规划的所有方面。他对成功的发起国家公园运动是最有帮助的。他规划了第一个城市社区,在河边保护公共滨河空间。他还将波士顿的三个社区连接起来,通过在19世纪80年代把莫迪河转变成壮观的带状公园。奥姆斯特德的学生查尔斯爱略特和爱略特的侄子,查尔斯爱略特II,在马萨诸塞特州将他的视线扩大到一个全州的开放的空间。这个赋有远见的学说至今仍在执行。

二战后,奥姆斯特德的传统在每一个层面继续。在20世纪60年代,伊恩·麦克哈格作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声音出现了。他的启发性书籍《设计结合自然》建立了当代景观规划的原则,使景观规划从成型的发展到响应自然地去保护临界景观资源。这一时期另一位景观规划的领导者菲利普·H·刘易斯在威斯康辛州进行了全州休闲规划并建立了遍及全州的环境保护廊道。在20世纪60年代这动荡的十年,环境保护运动为景观规划者提供了很多机会。他们被要求做出对临界土地的使用决定并评估大区域的视觉文化特征。他们开发了先进的程序去评估景观的质量。而且在他们的帮助下决定了城市化地带发展的数量和类型。

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景观规划者越来越多的与科学家合作以便于获得关于人类在景观中的影响的相关规律。因此,规划变得更加复杂。景观规划研究团体涌现,他们努力研发综合了科学知识的可以为智能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基础的程序。目前的景观规划应适应不断增加的信息量并转向电脑的帮助。杰克·丹杰蒙,通过他的公司,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现在的领导趋向计算机化,开发了最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去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现在地理信息系统是确定各级土地利用政策的必不可少的软件。其他的景观规划倡导者,包括劳拉·米西格和艾伦·罗博尼特,使用这种程序预测和管理明尼苏达州的土地利用变化。目前的研究还被用来探索景观规划电脑技术在社区层级的效用。我们将会在不久后看到这种新出现的程序被使用于各种用地规划中。

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探析 第6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专业 实践性教学 教学实施 教学保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66-03

设计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设计实践中,则主要与景观和居民环境工程建设为主。因此,景观设计专业与企业实践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结合其多元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景观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专业,高校应重视专业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对此,本文试基于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针对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提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一、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

景观设计综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市政工程以及园林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其内容涉及广泛,因此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有了更多的追求,开始关注环境对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因此景观设计教学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科学性、艺术学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人文特征的景观建筑,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教师还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景观设计专业重理论而轻实践,基于其多向性特征,多维度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从教学实践角度分析,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作品。最后,实践教学改革应致力于从实践出发,其对我国景观设计教学的机械性和单一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具有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等特点,对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技术和园林植物识别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景观建设的延伸,人们开始关注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个性化以及其他功能。高校景观设计具有培养和输送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基于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应对其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改革,重新制定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作为新兴和快速发展的专业,其教学存在一定的漏洞。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缺乏成熟的景观设计教育理论

高校景观设计教育理论缺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对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主要分为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园林景观设计三个专业方向。三者之间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存在差异,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叠、教学方式统一且单一,导致学生对景观设计缺乏正确的认识,实践能力较低。虽然园林专业发展迅速,人才类型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但由于教育方向不明确,多数学生无法满足设计实践的需求。其二,传统教学思想对高校景观设计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教育改革的滞后性导致高校在教学中依然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强调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在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将绘画技巧、生态环境分析等内容作为重点,但忽视了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导致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下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无法实施,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兴趣不高。学校采取学分毕业制,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理论知识学习,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学习压力。学校在实践基地的建立上投资不足,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影响实践性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专业方向与就业方向存在偏差,课程安排不合理

基于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缺失,高校在景观设计的专业设置上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上存在明显的偏差。目前,多数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统一性,忽视了学生和企业的个体需求,导致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的认识不深。根据社会调查显示,艺术专业学生更愿意就读景观设计专业,但一定程度上使从事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学历与能力之间存在矛盾。而且高校也将景观设计视为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多强调艺术性的教学内容,但忽视了景观设计专业的实用性。景观设计专业的课时设计不足,影响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无法深入设计专业内涵,景观设计的可实施性较差,基于此必须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素质不高

景观设计作为我国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关注居民生产环境的设计。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设计方向和设计风格产生了新的需求。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专业设置更新缓慢,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教学效率降低。景观设计专业涉及多个专业,这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素质。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设计能力不强,尤其是在景观设计相关专业实践上,教师的指导能力不强,无法对实践进行细致的操作和正确的指导。而与此同时,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薪酬待遇体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薪酬奖励,导致教师留校欲望不强。多数教师未参与过企业实践,缺乏实践指导能力。一些教师虽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但缺乏设计创新意识,很难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最后,高校在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的管理方法不完善,使人才的分配存在不合理性,往往将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科教师进行组合,无法满足景观设计的多元性,使学科之间的融合成为难题,无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为提高教学效率,高效应聘用一些专业人才,但由于这些人才缺乏具体的教学经验,依然无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景观设计硬件设施不完善

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景观设计专业受到更多的关注。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也不断招生。但硬件设施对景观设计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的硬件设施存在明显的不完善现象,许多高校现有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教学设备落后,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教育改革需求。一些高校虽然将这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入景观设计教学,使教学更加直观,但有的教师专业性较差,使得多媒体的使用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受限于高校发展现状,在教学设备上的投入上明显不足,因此导致教学场地不充足。设计方案不完善,设备落后使得的教学实践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制约了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三、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一)完善景观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也是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合理安排景观设计专业的课时分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其通过资料查找和自我实践的过程实现知识向实践的转化。为进一步实现景观设计的生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高校应针对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实施以下策略。

1.优化教学结构,做好学期课程安排。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致力于培养专业性强的人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

2.重视教学过程,多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根据实践机会少的教学特点调节上课时间,教师应对学生积极加以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总结其他教师的经验和优势,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3.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设部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学期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并进行相互点评和自我点评,提高学生的专业修为。

(二)强化人文素质培养,落实专业实践的重、难点

1.基于景观设计专业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相关联性,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培养内容,强化设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明确教学的专业定位,落实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的特点。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制定并完善设计专业教学任务,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与此同时,保留本土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针。景观设计源于艺术,应用于现实,艺术与景观知识体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特征也要求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课程增设,实现其余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2.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使其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正确的专业定位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高校景观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景观设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设计和实践训练、表达训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的设计能力和高度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意识到,景观设计实践与工程实践应成为该专业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以设计课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基于景观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景观设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结合。

(三)重视景观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景观设计专业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不断的通过培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在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培养满足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企业中具有设计实践能力的人才引入高校,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其教学能力,从而对高效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安排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实践,以提高其设计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模式,从而促进企业教学效率的提高。鼓励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开设设计室,接洽景观设计项目业务,从而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邀请一部分学生进入自己的工作室,使学生参与更多的设计实践。了解景观设计实践所需,从而通过教师能力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加大投入,多渠道建立实训实习基地

要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还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67页)实训基地,增设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空间,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实验室、景观材料实验室、模型实训室都是必要的。学生在实验室活动中,其对设计流程、设计方案以及设计创新产生了新的认识,对其设计能力的提高具有直接作用。因此,多渠道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是必要的。这要求学校进一步与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机会。尤其是与当地的设计院和企业相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当然,高校在校内基础课程教学时,应致力于确保其教学知识的扎实性,以满足企业运行的需求,这样可使学生获得企业的认可,解决企业的人才匮乏问题。只有将校企合作进行到底,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最后,与行业相关的协会也对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求高校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通过与其合作,共同解决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人才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随着观念的改变,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有所提高。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优化高校景观设计课堂教学,应加大相关投资,以确保景观设计专业设备跟上教学需求。最后,高校应建立必要的实训基地,实现与企业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设计创新意识。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实际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就可以实现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小祎.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之改革初探[J].华章,2012(10)

[2]李艳.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华章,2011(7)

[3]周雷.地方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特色教学体系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

[4]陈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

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第7篇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景观设计师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职业称谓最早是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提出的。1863年, 这一称谓被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名称。1900年, 奥姆斯特德的儿子弗雷德里克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 并在全美首先设立四年制景观设计理学学士学位, 正式确立了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地位。

20世纪20年代, 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曾经开设过诸如《庭园学》、《庭园设计》和《造园学》等园林专业课程, 实际上拉开了我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序幕。50年代初,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曾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 这与梁思成先生、吴良镛先生和汪菊渊先生等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标志着中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形成。此后, 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农林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也相继设置了园林专业或讲授相关课程, 使我国的景观园林专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历经岁月沧桑, 其间专业名称较为混乱而不统一, 直至今天, 我国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和美术院校具有较为完善的景观专业学科体系, 而大多数院校其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主要承袭旧的传统体系, 尽管近年来有所改进, 但与现代景观园林体系相比差距甚远, 教育体系与课程设置亟待现代化。因此, 更需要深化景观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 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景观设计是跨学科、跨专业的一门艺术, 是具有特色的独立体系。但不同性质的学校设置的景观设计专业侧重点各不相同, 专业名称有所区别, 设置的课程也不尽相同, 景观设计学科的培养目标也相差很大, 各自为政, 缺乏互相融合、交叉, 没有统一的方向,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相差很大。

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我国的高职院校起步晚, 加上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等原因, 各校在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较大。据笔者了解, 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每年都在更换, 一任领导一种做法, 课程设置缺乏稳定性。开设的课程有的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有的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时分配严重失调, “因人设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总是停留在摸索阶段, 不能形成适应本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

景观设计专业名称与课程设置不统一迄今, 我国对景观设计学科中的一些概念和专业名称尚存在争议, 课程设置也不统一。如在专业名称上, 林业院校多称之为“风景园林”, 建筑院校称为“景观建筑学”, 艺术院校则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在课程设置上, 农林院校以风景园林、园艺为主;工科院校以建筑、城市规划为主;艺术院校以艺术设计为主。一个完整的设计学科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几方面知识的有机结合, 不可偏废,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的应该是一个知识体系, 而不是“偏科”。但是, 目前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因不同的院校对景观设计学科有不同的理解而差距明显, 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课程安排不合理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 很多院校基础课的开设比较杂乱, 甚至没有仔细斟酌基础课程应该怎样有序地穿插与组织。一些院校与专业设计课程相关联的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开课顺序前后颠倒, 学生一年级入学时, 专业课还没有开, 园林工程预算、材料与施工等课程就接踵而来, 学生学起来一头雾水, 因为对于设计课还没有初步的认识, 不知道这些课程究竟与专业设计有什么关联, 所以接受起来感觉既困难又乏味, 课虽然开了, 但教学效果却不佳。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设计课三者之间的衔接也不尽合理, 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理论课程设置偏轻设计史论课程是各高职院校容易忽视的课程。张道一先生在为奚传绩教授编写的《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一书所写的导言中指出:“手上的功夫能够看得见, 孰高孰下, 一眼便知, 可是心中的修养则是看不见的, 就像吸收维生素一样, 一时难以见效。因此, 便容易造成一种误解, 以为学理论没有用, 这是一种非常表面的认识。艺术设计的实践和理论是事物发展的一对关系, 两者缺一不可”。可见设计专业的史论课程同样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比如设计史、园林史、中外建筑史、城市规划原理及美术概论等课程都是景观设计学科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这些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和审美情操, 而且对学生的设计创作灵感、理念、思路都有较好的启迪作用, 有些理论本身对设计就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如景观规划原理和景观设计理论等。

管理滞后, 实践环节薄弱就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看, 学生数量多, 管理滞后, 工作室教学制教学不太合理;由于每个班级学生较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在后期的毕业设计课的安排上, 学生往往不能自己选择专业方向, 在选课、选题、选择教师方面都会遇到问题;作为实习场地的工作室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 形同虚设。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设想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分析目前国内景观设计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 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认识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育, 实行教学改革, 提高国内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水平。

规范专业名称与专业性质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边缘学科, 是协调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及自然环境诸多关系的科学和艺术, 其目的是创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反映时代要求且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正因为该专业的学科涵盖领域广大, 故专业名称较为繁多, 科学合理地规范专业名称与专业性质是至关重要的。规范后的名称应能涵盖或突出当代景观设计的主要特征, 具有时代精神。统一的专业名称应既有利于学术交流, 也可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有利于现代景观文化的发展。

改革课程设置, 完善课程体系景观设计学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人文科学, 具有相当强的综合性和边缘性。正因为该专业教学内容十分丰富, 无论是林业院校还是建筑院校或艺术院校,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都比较狭窄, 没有涵盖现代景观设计学的完整内容。因此, 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要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 合理设计课程比重, 依课程规划确立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正确方向, 重视系统专业知识教学与技能培养, 注重教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采取阶段式教育, 突出景观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三年的景观设计教育可分四个学习阶段:学科基础训练阶段 (一年级) 、专业基础训练阶段 (二年级) 、综合提高阶段 (三年级上) 、实习实践阶段 (三年级下) 。第一阶段, 打好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 如素描、三大构成、景观制图、透视、速写、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阶段, 重点学习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 如景观设计Ⅰ、环境设施设计、景观植物等。第三阶段, 在初步掌握景观设计专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进行综合训练, 如小区环境设计、广场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设计、景观设计Ⅱ等。第四阶段, 开展更为专业化的景观设计专业知识综合运用, 这一阶段主要以毕业实习、毕业考察、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此外,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可将景观设计专业的技术性课程, 如方案快速表现、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贯穿到各年级、各阶段的课程教学中, 通过不同设计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要求, 将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专业设计系列课程中, 逐步培养学生的景观设计技能。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 应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训练, 如在课题设计之前, 除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 可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 可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成果效应, 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 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 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 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工程设计项目, 在设计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对于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大部分高职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毕竟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因此, 在师资的遴选方面, 应大胆跳出现有教育模式的窠臼, 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甚至可聘请资深匠师作为教师。因为景观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 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 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 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要善于克服以往的教学“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使学生学得灵活, 掌握得牢固。首先, 要注重互动性课程教学, 打破讲台的局限, 要有新颖的内容及能够引起争议的话题, 进行师生对话式授课, 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式学习以及教师与客户、学生与客户的对话。其次, 要注重模拟性课程教学, 即把设计带到假设的实践中, 再回到学术中的教学过程模式。全面模拟真实的设计过程, 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的设计氛围同时又具有学术价值的设计过程中, 而且模拟过程的成本应该尽可能地小。再次, 要注重成果展示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课程结束后, 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装裱, 或制作成多媒体形式, 进行展示、评析、总结和点评。

总之, 景观设计专业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积极对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体系进行不断调整, 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开放的姿态深化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为社会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俞孔坚.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体系[J].建筑学报, 1998, (2) .

景观专业与景观设计 第8篇

一、“景观设计”课程发展现状和存在不足

(一) 发展现状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景观设计”课程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该课程主要开设在农林类、城规类、建筑环艺类高校中, 并且各高校强调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室内设计”专业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后, 景观设计课程在环艺专业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但其在环艺专业教学中至今还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在不同院校的环艺专业中, 对景观设计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这势必会影响对社会所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

(二) 存在不足

1. 课程设置缺乏联系性

环境艺术专业包括两个大的设计方向——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 虽然景观设计被列为核心课程, 但教学大纲中却没有与之相关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景观设计课程大多是在专业基础课和室内设计课程后开设, 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室内空间感和思维方式, 进入景观设计课程后, 空间尺度扩大、空间形态改变, 尤其是对更为抽象的平面图进行设计构思和表达, 学生一时还难以适应。加上课程时间短, 内容广泛, 导致教师上课时常常泛泛而谈, 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很浅薄, 实践能力较弱。因此, 建议开设与景观艺术设计相关的选修课程,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2. 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的核心力量是教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 目前,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担任教师, 工程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同时, 景观设计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 许多从事景观教学的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 知识储备不足, 这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目前, 《景观设计》课程常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 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 然后对学生进行一两个相关的设计实训。教学过程缺乏师生互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 教学效果不佳。

3. 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欠佳

环艺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高考生, 相对于工科院校景观专业学生, 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 但其理工科知识较欠缺, 对空间尺度的把握和设计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做作业时盲目抄袭现象严重, 作品常常重表现轻内容, 设计构思流于形式, 缺少内涵, 较少考虑空间的基本功能。

由于学生在之前的教学中, 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设计训练, 缺少团队合作经验, 缺乏与他人沟通、协作的精神, 不懂得如何去协调工作, 从而也影响到景观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有别于其他景观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 因为它培养的不是精通整个专业的全才, 而是具有一定市场的专才, 因此课程应有所侧重。明确课程定位, 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 制定核心课程计划、教学目标与任务时, 要了解学生的整个培养计划, 特别是要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这样才能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系统。

建议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以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内容为其教学对象, 如庭院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等。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把握核心设计课程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通过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某一方向形成自己的偏好和特色。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景观设计课程除采取选修课的形式外, 还可采用讲座的形式, 邀请国内外景观设计界知名设计师来授课, 介绍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机会。

(二)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景观设计本身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这就要求从事景观教学的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储备, 尤其需要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课余时间, 也可承担一些工程项目或研究课题, 让学生也参与其中, 这样既有利于形成校内产学研相结合的氛围, 也可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机会, 拓宽其知识面, 培养团队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布置整套设计方案任务时, 可以让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以培养其团队精神;要求学生多与合作伙伴沟通, 促进方案顺利实施;评讲方案时, 应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空间感和造型设计能力, 不要片面强调技法表现能力, 更多的是鼓励其提出更好的创意;课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和收集专业信息和资料, 也可以向其推荐一些好的设计作品和专业书籍。

(三)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设计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理论讲授就能做到。只有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对学生逐渐引导, 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其互相启迪、互相激励,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产生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才能够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主动创新的能力。

2. 研究分析能力

景观设计是一门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 因此教学过程在强调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 也应加强理性研究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做方案, 经教师的讲评, 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途径;另一方面在课程中加入社会调研, 如学生亲自实测景观设计实例——小庭院或小广场等, 引导学生研究分析景观设计要素的特点和具体用法, 了解各部分的具体尺寸, 并亲身感受室外空间的形成、空间尺度和空间组合方式等知识点。

3. 设计表达能力

设计表达能力包括手绘表现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表现能力、模型制作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部分。手绘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体系中都开设有相应的课程进行专项训练, 语言表达则需要教师在课程中加入相应的教学环节, 如开展模拟设计方案汇报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加以锻炼。

(四) 探索多种教学方式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表现力丰富, 教学信息量大, 教学的重点、难点清晰。多媒体教学应坚持“宁精勿滥”的原则, 应挑选直观的图片, 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 加上教师对设计案例的分析, 将理论和设计案例结合, 提高学生的设计热情、趣味性以及学习效率。

2. 项目——方案式教学

项目——方案式教学, 也可称为案例教学, 该教学方式来自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景观设计学系。在课堂中作为教学使用的案例, 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真实性, 能直观地反映本环节课程的内容, 可以是大师的作品, 也可以是教师参与实践的项目。前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后者是教师的亲身实践, 对于项目的背景和设计过程的介绍会更加深入细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大师和经典案例讲解时, 教师不应只是针对平面图和效果图进行简单介绍和大加赞赏, 而应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分析图和设计草图, 了解其设计过程, 引导学生从功能、结构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理性地深入分析设计, 体会其设计究竟好在哪里, 以及如何学习大师们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 从而培养学生设计研究的精神。

3. 实地、实物教学

单纯的课堂讲授, 无法使学生对景观设计有切身的直观感受, 因此, 在课程中增加实地、实物教学, 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公园绿地、街头广场、居住区游园等, 体会景观, 感受空间, 认识植物。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 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是景观设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式。

4. 模拟情景教学

在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项目后, 加入模拟情景教学环节, 即模拟设计方案汇报场景, 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 主动上台汇报所设计的方案, 配以电脑演示和展板图册。在汇报之后积极鼓励并引导其他学生对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 与教师一起对方案进行点评和讨论。这种模拟训练, 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阔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增加实战经验, 调动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活跃课堂气氛。

(五)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去设计单位实习, 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 充分学习从项目洽谈、资料收集、规划设计、方案汇报到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团体交流、协作能力。同时, 学生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回到学校后更好地学习武装自己, 以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另外, 鼓励学生多参加与景观艺术设计相关的设计竞赛, 从竞赛主题上可以了解人们正在关注哪些课题, 同时, 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结语

景观设计课程,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应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 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 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 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探索,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该文希望能对环艺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参考。

摘要:目前, 景观设计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课程设置缺乏联系性;2.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欠佳。景观设计课程,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应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 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 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 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探索,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李开然.景观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单炜.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与研究发展[J].艺术教育, 2005 (62) :149页

景观专业与景观设计 第9篇

一、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园林景观设计指的是利用一系列手段对城市的园林景观进行规划,最终达到美化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环境水平的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逐渐加剧,受其影响,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开始逐渐下降,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美化城市面貌,对园林景观进行合理设计开始变得尤为重要。[1]目前,社会对于园林景观设计问题开始越来越重视,各大高校也逐渐开设了这一专业,体现了人们解决环境问题以及美化城市的决心,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的重要决定。

二、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环境设计专业中,园林景观设计属于重点课程,就目前的情况看,其教学效果已经有所改善,但仍面临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

这是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所包含的知识也多种多样,为提高设计水平,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植物学知识基础,同时还应具备美学以及生态学的专业素质,但目前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并没有注重对学生上述素质的培养,其教学重点仍集中在设计手段方面。[2]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十分必要。

(二)对实践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对于学生实践素质要求较高。想要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素质,同时还应具备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设计过程中的突发问题,进而使设计效果能够达到更好。目前,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没有重视实践教学,这是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无法尽快适应环境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三)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而言,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以及实践经验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教师素质的不足会导致理论教育出现偏差以及漏洞,同时教学内容的拓展性也会相对较差,这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十分不利,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存在局限性。[3]除此之外,大部分教师均存在只具备理论素质而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纸上谈兵会导致教学中知识的含金量大打折扣。[4]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素质,这样才能使教学改革更加顺利完成。

三、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从存在的问题入手,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改革措施,这是提高改革效率与水平的基础。

(一)提高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为解决课程结构问题,加强对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视十分重要。在正式进入设计手段的教学之前,教师要针对植物学、美学以及生态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以美学为例,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环境质量,同时也在于改善城市面貌,加强美学教育能够使学生将不同的植物以及基础设置进行合理规划,从点、线、面等不同角度出发,使园林的整体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和谐的标准,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5]上述规划过程的实现效果与学生的美学素质存在极大的联系,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审美素质,这样才能使设计效果达到较高的水平。美学教育能够为学生审美水平的培养提供途径,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二)加强对实践教育的重视。

理论联系实际是各领域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而言同样如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会导致学生无法及时融入到工作环境当中,为解决上述问题,校领导以及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在固定的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的参观,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条件,使其能够真正动手展开设计,从而使其设计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6]为节约实践过程所需要的成本,可以加强园林景观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开发相应的园林设计软件,使学生能够在软件中实现设计过程,这样的手段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同时也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目的。另外,教师在讲述某一方面的知识时,还应及时带领学生去园林中参观,以加深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为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师的素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完成。

首先,在对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师进行选拔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理论以及实践素质进行考察,理论素质可以通过笔试或提问的方式考察,而实践素质则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过程来完成考察,要严格准入制度,使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的素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其次,在固定的时间内,校领导要组织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植物学和美学知识,以及最新的设计理念等方面内容,同时也应包括实践方面经验的传授。在培训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真正展开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从设计效果出发,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判断,在其中选择出设计成果最为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并以其为榜样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这对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十分有利。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环境艺术专业的主要课程,目前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平还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其中课程结构合理性不高、对实践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以及教师素质欠缺等严重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必须改变课程结构、拓宽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素质并加强对实践教育的重视,这样才能使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摘要:文章在阐述了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最后重点针对改革措施进行了阐述,目的在于为环境园林设计专业提供参考意见,以达到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向潇潇.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77-78.

[2]邵锋,包志毅,宁惠娟,谢云,郑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2):96-98+101.

[3]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江星,张超.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94-395+397.

[4]王义兵.浅谈园林景观设计艺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5-118.

[5]李英晓.《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2014,(17):194-195.

景观专业与景观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城市规划(景观),课程体系,思路与特点

南昌工程学院城市规划(景观)本科专业为四年制,侧重面为小城市(镇)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在建筑单体设计上,掌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毕业生能从事简单的建筑单体设计。为了适应及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应用型的本科毕业生,需对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其思路与特点进行研究。

1 应用型本科城市规划(景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1 建设目标

建立城市规划(景观)专业的课程体系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也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在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城市规划师的基本训练,成为具有初步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 建设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首先,应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体系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第二,课程设置应指向工作需要,即应根据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第三,要统筹生涯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体系。2)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3)以实践为导向的原则。城市规划(景观)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单纯以授课为主讲解理论知识,则学生出去后从事相关专业将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配置相应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学到理论中无法学到的东西。4)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和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还应增设相应的选修课程。

1.3 建设指导思想

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应当是多类型、多层次的。这就需要各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基础来确定各自的重点,培育强项,办出特色。这是城市规划(景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1.4 主要工作程序

1)构建由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集中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素质能力拓展训练所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2)为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了解基本的操作过程。为拓宽专业口径、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工作所需的主要专业知识,提供2个以上按照课程群组设置的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3)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新信息、新成果、新发展,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专业拓展类选修课。4)为了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设计公共选修课课程库,优化公共选修课程,并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学生必须完成的选修学分。

2 应用型本科城市规划(景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与特点

2.1 应用型本科城市规划(景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城市规划(景观)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二平台+三模块+素质拓展”。

1)二平台: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知识培养:在对学生的知识培养方面主要包括的课程是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及学科基础课程。知识的培养意在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学习本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专业能力培养: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是专业的必修课,它包括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设计、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与法规等专业课程。专业能力的培养意在使学生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方案设计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2)三模块:a.城市开发与管理方向选修模块。包括的课程有城市人口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城市社会学、经济地理学。选修本模块的毕业生主要是管理类人才,主要在各级房地产公司从事管理工作。b.景观设计方向选修模块。包括的课程有景观规划与设计、风景旅游区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观赏植物学。本模块方向主要是培养景观设计师,在城市住栋与组群设计能够与周边环境协调设计上具优势,而网络调查,景观设计师是我国十大紧缺人才之一,就业单位较广。c.城市规划设计选修模块。包括的课程有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遥感技术、景观规划与设计、区域分析与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中外建筑史。选修本模块方向的毕业生,不同于建筑学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5年制),他们在建筑面积的单体设计上,掌握的知识只是够用,但在居住小区设计上知识面全面,更适合小城市(镇)规划专业人才,特别受县一级单位欢迎,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3)素质拓展: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培养、科学素养、团队精神适应、能力竞赛意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及专业素质拓展六个方面。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2 应用型本科城市规划(景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

1)以学生就业为中心来进行课程设置。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的工作岗位上,根据需要切实地表现出应有的设计、操作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一切所建设出来的课程体系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满足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2)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方向的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城市规划(景观)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不是自己意愿上的体现,有些同学对于本专业所定的景观方向可能不感兴趣,但对其他方向,比如城市开发与管理方向、城市规划设计方向有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景观方向的课程之外,还可以选择以上两个模块来学习,为自己以后的就业道路做好准备。3)注重实践性。城市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会运用相应的软件进行实际项目的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景观)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设置时,较为注重实践性。从总体来看,实践的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有38.9%,可谓是较大的比重。而且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也多种多样,有课程内的实践操作训练、独立的实习环节、课程设计及各种类型,可以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参与实践及实际项目的能力。4)注重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在城市规划(景观)应用本科型课程体系中,除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外,还包括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这说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除了应该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团队精神、适应能力、竞争意识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只有这样,学生在就业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为社会认可的城市规划师。

参考文献

[1]许飞进,刘佳丽,吴丁丁.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35):25-26.

[2]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 专业内涵 景观建筑学 发展演变

引言

与别的综合性学科一样,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发展于对其实践经验的总结之上,包括了建筑学、生态学、规划学、园林设计等知识。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景观建筑学定义为:以人类户外生存环境建设为核心,集艺术、科学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以各种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为重点,涉及园林设计到国土区域的自然资源管理的复杂系统学科称为景观建筑学,其内容可细分为四个模块(景观评价与规划、景观详细设计、景观保护与管理以及场地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以及整体的经济价值。

一、景观建筑学概论

1、景观建筑学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景观建筑学最早是作为一门艺术进入大家的视线,是西方田园文学、绘画、园林营造以及自然景观与美学的结合体,其功能是创造、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以及乡间的自然美景。这个阶段可以当做景观建筑学的萌芽期,景观被分为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两类。

19世纪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兴起以及国家公园的创建事件被后人当做景观建筑学的正式起源。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引发了城市公园运动,随后美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的建立促使景观建筑学的内涵上升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战结束后,景观建筑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得益于战争对城市的摧毁,景观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与工作机会大大增多,景观建筑学逐渐发展成熟。这个时期的美国景观建筑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包含建筑学、艺术、规划学、工程技术一体的综合类专业。随着现代建筑学趋向于自然简单主义发展,现代景观建筑学也随之发展成为尊重大自然、地域特色、人类天性、景观建筑师个人风格的学科。现代景观建筑学重点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对各地风土人情、特色景观的保留和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现代景观建筑学专业的深层次发展。除了保留以往的风景园林的内容之外,现代景观建筑学还必须将重点放在打造具有高观赏性、高艺术性、高服务能力、环保型的新建筑上。

2、景观建筑学的研究内容

景观建筑学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一般说来,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景观形态

景观是由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等物质要素通过合理组合布局构成的,无论其范围大小,景观都是物质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研究景观的自然成因、演变规律,与美学结合掌握景观的外在因素的布局,这些外在因素包括地质、水温、植被、气候等,使景观的自然环境相互匹配、协调、融合。通过研究区域内的不同尺度景观生成机理与演变规律,充分利用地形结构、就地取材,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景观强化和丰富设计。

(2)景观生态

进行景观设计时还要保证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尊重环境伦理,体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等思想。作为景观建筑学价值观的核心,生态伦理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因此进行现代景观生态设计因综合考虑其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以及服务功能等因素,从整体出发,在最低施工成本和环境成本下对景观进行改造。

(3)景观地域文化

任意一个国家、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他们的景观建筑也各具特点、别具一格。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除了尊重各地文化、宗教,尽可能将民族特色原滋原味保留下来,还必须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和碰撞,以吸纳其精华。丰厚的文化涵养能使景观建筑设计空间从物质形态的有形衍生为精神空间的无形。

二、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与特点

作为多种学科交叉的复杂综合性学科,景观建筑专业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运用科学和艺术的原则,研究、设计、修建和管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既有传统意义的风景园林的内容,它又比风景园林更注重环境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是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的“风景园林”。从当前的景观设计实践来看,景观建筑学专业应具有以下特点:

1.构成要素多元化

景观建筑学如今应用广泛,设计元素众多,除了传统的植被、假山、水体等设计要素之外,玻璃、钢筋、混凝土、电子显示屏等现代建筑材料也加入了景观建筑学的设计范围以内并被广泛使用。如何将这些人工材料与自然要素合理组合,达到自然、人工的声、光、电状态和谐统一,成为了现代景观建筑学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在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灯这一元素被频繁使用,在设计时必须重视这一元素的使用度。

2.景观功能多样化

传统的景观功能多为观赏、休闲、游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的生态功能、人文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景观建筑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也极其重视景观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综合保留。对于一些旧建筑、园林的改造上面,注重其原始风貌的保留,特色旧建筑物的修旧、维旧。在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建中,从原来的单一物种主打的设计模式转变为多物种、多层次的丰富型生态系统设计模式。

3.服务对象大众化

以往的景观建筑服务对象主体为人,如今人们日常生活的属于其服务范围内,比如城市景观既包括绿地、园林还包括其街道和建筑群。城市进行整体精神风貌建设,就可以运用景观建筑学知识对城市景观进行丰富、完善,打造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城市。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工作、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重视景观建筑中人文、生态、休闲、游憩、服务等功能的延生。

4.维护和修护节约化

景观建筑的设计以保护和建立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节约型的城市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普遍受到人民大众的重视。

5.注重风格地方化

注重地方特色,挖掘和提升当地文化,要注重科学规划,不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弘扬当地的传统和反映时代特征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

由此看出,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非常丰富,对景观建筑师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要求十分苛刻,要求工作人员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合理、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景观建筑设计,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

三、结论

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涉猎广泛,主要是将文化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东西赋给自然景观,使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得到提升。将一个自然景观改造成一个文化景观,这就是景观建筑学要做的事情。全面理解、掌握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能帮助景观建筑师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对其实践和研究工作都能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 天,陈 希.试论当代西方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思想内涵[J].中国园林, 2004,09.

[2]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孙 明,曲惠萍.中国传统环境审美观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3): 8-11.

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分析对比 第12篇

1.1 纽约中央公园

纽约中心公园位于高楼耸立的曼哈顿中心区。此公园于1856年有奥姆斯泰德和瓦克斯两位风景园林设计师设计建成。中央公园坐落于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浓厚的的曼哈顿正中新, 占地843英亩, 是纽约最大的都市公园, 也是纽约所有公园当中首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

中央公园南北方向总长4km , 包括植物园、动物馆、运动场、美术馆、影剧院和大面积的湖面、喷泉、草坪、游步道等公园所需的功能和景点、设施, 还有可以游览观光整个公园的无轨电车游览线, 还有野生动物保护中心。

中央公园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设计者把四条自东向西通行的城市主干道设计为从公园的地下贯穿整个公园, 从而确保公园景观环境的完整和游人游览公园时的安全性与悠闲性。有东南通往西北方向斜向贯穿穿曼哈顿的框架性道路———百老汇大街, 在公园的西南一角形成了地上地下的交通枢纽, 十分合理而巧妙。

中央公园作为一块超大绿地, 既是整个城市中重要的景观, 又是城市居民闲暇时远离都市喧嚣, 亲近自然的场所。同时, 大面积的绿地还起到了改善城市环境, 调节城市气候的生态作用。

1.2 天津意租界马可波罗广场

自1902年, 天津意租界已有一百余年。其中由意大利建筑师设计的风貌建筑就有130余幢, 是现今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意大利建筑区。1907年, Vince nzo File t担任意大利租界地行政长官后, 对该区进行了规划建设。2002年, 意租界于百年之际进行整体修复和改建, 成为现在的集文化、商业于一体的意式风情区。

而位于意式风情街中心地位的马可波罗广场则是该区内重要的标志和景观。广场中心有喷泉, 喷泉池内的台基四面均刻有头像, 台基上立有约10米高的科林斯柱式柱式顶端则是胜利女神的雕像, 反映了西方文化传统。广场四周的建筑也都呼应其作出相应的变化, 在街角处空出一个建筑的位置, 由此加强广场的中心性和开敞性。同时, 广场周围的每幢建筑都有角亭, 同时以角亭的不同高度以及圆柱、方柱, 圆拱、平拱、尖拱的区别, 表达建筑的不同个性, 这是典型的意大利南部即地中海风格。

广场半径约为30米, 在广场四周都设有行人休息的座椅, 建设初期为沥青铺地, 景区改造后改为粗糙的小方砖铺地, 既起到了防滑作用又起到了给机动车减速的作用。广场与商业街共同形成了城市居民的休息空间和景观。

1.3 分析

以上两个实例反映了城市景观所具有的两种重要意义。其一, 在忙碌和喧嚣的城市环境中创造一个人工的自然。其二, 作为城市中的标志或节点, 并表现城市自身的特性和纪念性。美国中心公园属于前者, 它被建设的时期美国经济发展迅速, 但城市环境却愈发恶劣。而马可波罗广场则属于后者, 在新开辟的一片殖民地中, 为了创造城市中心的领域感而设立了广场, 同时作为了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这种先确立中心广场和十字轴线, 然后沿轴线布置道路和建设用地的方式很容易联想到古罗马的建城方式。因而广场又具有一种城市的纪念性。

2 乡村景观实例分析

2.1 德国莱茵河谷

享誉世界的莱茵河是德国境内最长的河流, 全长1320公里, 源头在瑞士, 流经国家包括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其在德国境内的部分流域有867公里。德国境内中上游的莱茵河谷段是整个莱茵河沿途风景最美的一段, 位于德国的美因兹到科布伦茨间。政府为了使自然风景的原始面貌得到最好的保护, 莱茵河河谷段没有架设任何桥梁, 往来两岸都靠轮渡。沿河两岸的山坡上遍布着葡萄园, 点缀着无数罗马时代的古堡。

美丽的自然风光, 神秘的古堡, 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带来的特别的生活方式和植被景观, 这些共同组成了这个美丽如诗的景观区。因此中上游莱茵河谷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内。

2.2 分析

乡村景观的产生与其所处的自然景观密不可分。同时“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 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莱茵河中上游景观带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葡萄酒的生产。种植葡萄所产生的葡萄园, 酿造及储存葡萄酒所产生的酒庄, 运输葡萄酒的河流运输活动和伴随其产生的神话传说, 这些同是组成这个乡村文化景观的组成要素。

3 对比分析和预测

城市景观的设计意图或是隔绝城市中的不良因素, 或是表彰城市中美好的部分。而乡村景观则是与自然, 生活密切相关的, 甚至有一些就是在人的生活与自然相互作用时所逐渐形成而非刻意规划的。但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他们所处环境的产物, 不同之处不过是人工环境还是自然环境的差别而已。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边界将会逐渐模糊化。那么这两种景观将会如何发展呢?既然二者都是由其所属环境所决定的, 那么在城市与农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环境中也就会产生相应的新的景观形式。城市目前仍是经济, 文化等社会要素发展的重点地区。那么很可能未来的乡村可能会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对乡村而言, 越来越接近城市的乡村生活和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也对乡村景观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未来的农业景观可能也会突出某种人工性和纪念性。而科技的发展使生态农业成为新的发展模式, 这对乡村景观的发展是有利的。

在城市周边发展乡村景观既可以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休息放松的场所, 也可以解决城市发展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同时也可以为乡村带来额外收入, 促进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继军, 杨小军.由纽约中央公园谈城市公园与公共空间.山西建筑, 2009.

上一篇:财务报表体系下一篇:道路货物运输